李白乐府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白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诗歌达到高潮的重要标志。乐府诗歌作为李白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类诗歌,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对李白诗歌本质的认识。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在大量搜集整理李白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李白乐府诗歌的几个方面作一尝试性的论述。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在简单叙述李白诗歌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引出李白乐府诗歌研究的相关情况。重点说了一下李白乐府诗歌研究方面前人取得的成绩。
     第二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是李白乐府诗歌概论。第一节主要从李白的诗歌复古理论方面分析了李白对乐府诗歌选择的原因;第二节是对李白乐府诗歌创作情况的整体介绍。
     第二章是李白乐府诗歌的内容。本文从内容的角度出发把李白的古题乐府诗歌分为本辞类乐府诗歌和创造类乐府诗歌,并通过结合具体作品来说明两类乐府诗歌在内容方面的特点。第三节简单分析了一下李白少数新题乐府的创作情况,并从唐代新乐府产生的角度分析了李白这些新题乐府对中唐时期新乐府产生的启示性意义。
     第三章是李白乐府诗歌的形式特征。李白乐府诗歌的形式特征比较多,本文主要从诗歌体裁的角度分析了李白乐府诗歌歌行化特征和李白绝句体乐府诗歌的特点。
     第四章是李白乐府诗歌的入乐情况。分两部分说明,其中唐代的音乐体系及其所对应的乐府诗歌是李白乐府诗歌入乐的背景;个别文献资料是李白乐府诗歌入乐的具体证据。唐代的音乐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雅乐、清乐和燕乐。对每一类音乐的性质都做了分析,并通过与之对应的诗歌说明唐人入乐诗歌的体裁。关于李白乐府诗歌入乐的文献不多,文章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引证,以管窥李白乐府诗歌入乐的实际情况。
     结论部分从李白乐府诗歌的地位和影响的角度,综合评价了李白乐府诗歌:李白乐府诗歌是古题乐府诗歌创作的高潮和结束;李白乐府诗歌在落实唐人兴寄诗歌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李白对乐府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李白新题乐府诗歌对中唐新乐府产生的启示意义。
LiBai's poem have a high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m. It is an importent mark that means classical Chinese poem reach a climax.As an important kind of pome,the investigation on Yuefu pome help us to know what is the essence about LiBai's pome.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way that usually used on Classical Philology. On even ground to collect and research materials about all of profit on LiBai and his poem, the author investigate tentatively in all fields about LiBai' Yuefu poem.
     This paper was made up of three part.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On ground of introduction about research on LiBai' pome,lead to interrelated things about Yuefu poe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s achievement that was gained from older generation.
     The second part was mada up of four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is generality.The fist section analysis the reason why LiBai select Yuefu poem ,the result of that question is return to nature.The secod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about all of LiBai's Yuefu poem.
     The second chapter is content about LiBai' Yuefu poem.According to content,the author differentiate LiBai's Yuefu poem as BenCi Yuefu poem and created Yuefu poem. By analysing LiBai's Yuefu poem,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diffierent between that two kinds of Yuefu poem. In third section ,the author analysised LiBai's XinTi Yuefu poem.The author affirmatived LIBai'Xinti Yuefu poem,by analysised it'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XinYuefu.
     The third chapter is intrduction on style about LIBai'Yuefu poem .The first things is LiBai'Yuefu poem to change into Gexing.The second things is LIbai' Jueju poem.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ai'sYuefu poem and music.The music in Tang was composed of YaYue,QingYue and YanYue. The author analysised characteristic about each music.As the same time,the author intrduced what kind of music can coordinate with Yuefu poem. The document about LiBai'sYuefu poem act in concert with music is a few.By citing the document,we can understand the relaction between LiBai's Yuefu poem and music.
     The last part was composed of four conclusion.LiBai's Yuefu poem is the clamax in the history of YueFu.LiBai's Yuefu po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y of Fugu about Tang people.LiBai's Yuefu poem have effect on style of Tang Yuefu.LiBai's XinYuefu have effect on XinYuefu of ZhongTang.
引文
①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②杜甫《春日忆李白》。
    ③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④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⑤詹锳著:《李白诗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6页。
    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7页。
    ①胡适著:《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209页。
    
    ①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在初盛唐诗坛上,李白创作乐府的数量最多。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初盛唐诗人创作的全部乐府诗(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不计在内)计四百五十首左右,李白作一四九首,占三分之一。”
    ②中华书局版李太白全集共收诗歌1044首,卷十九中的诗歌应该是34首,卷三十中的逸诗共55首。
    ③[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④[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732页:“渠牟,述之从子也。少警悟,功为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右拾遗李白见而大骇,因授以古乐府之学。”
    ⑤《古风·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⑥《古风·三十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
    ⑦分歧比较大的就是“自动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句中所批评的诗歌到底是否包含建安诗歌。
    ⑧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李白学刊·第一辑》中收入此文。
    ①比如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的一些诗歌理论。?
    ②秦汉以后的诗歌史中仍有一部分四言诗和骚体诗,但已经不是诗歌的主流了。?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唐人选唐诗十种》第40页《河岳英灵集序》:“叙曰……都无兴象。但贵轻艳……开元十五年后,风骨声律始备矣。”第41页《河岳英灵集·集论》:“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憾。”?④陈伯海?著:《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风骨与兴寄、声律与辞章、兴象与韵味,这就是构成唐诗内在质素的几个基本方面。这些要素汇集、结合在一起,呈现为唐诗的整体风貌,便叫作气象。”?
    ⑤周祖谟?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随书文学传序》:“自汉、魏以来,迄乎晋、宋,其体屡变,前哲论之祥矣。暨永明、天鉴之际,太和、天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于时作者,济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方诸张、蔡、曹、王,亦各一时之选也。闻其风者,声驰敬慕。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辞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①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5‐354页。①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②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西汉文人制作甚多,如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司马相如等《郊祀歌》十九章,王褒《中和》、《乐职》、《宣布》诗三章,综计不下四十篇,然皆歌颂体质贵族乐府耳。其袭用当时民间乐府之五言体而自作好诗者,惟一班婕妤而已。若夫东汉,则作者渐繁,傅毅有《冉冉孤竹生》,张衡有《同声歌》,蔡邕有《饮马长城窟行》,辛延年有《羽林郎》,宋子侯有《董娇娆》,颇极一时之盛。盖自西汉武帝时有民间乐府,下迄西汉之末,不过百年,为时既浅,故仿作者少。至于东汉,则积渐已久,故作者辈出也。今不曰两汉文人乐府,而曰东汉文人乐府者,正以明一时风气之所趋也。③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民间乐府为创作的,而文人乐府则为因袭民间而来者,观其形式多为五言,内容率乏个性,即其明验也。”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西汉多杂言,三言,四言者,……东汉语句逐渐整齐,成功五言体。……自西汉之初,以至东汉之末,词句方面,逐渐由质朴进于华美。(内容方面)平民所作,多歌咏社会问题。……文人所作,多歌咏男女风情。”④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乐府之盛,莫盛于建安前后(东汉之末至曹魏之初)。”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至魏则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故前此文人所斥为郑声淫曲者,今则适为唯一之表现工具。前此所不甚著意经营者,今则竭全力以赴之。三祖陈王,所作皆多至数十篇,文人乐府,斯为极盛。”⑤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世多谓乐府为诗之一体,实则一切诗体皆由乐府生也。汉乐府多杂言及五言,四言甚少,至六言七言,则更绝无其作。魏则诸体毕备,吾国千百年来之诗歌,虽古近不同,律绝或异,要其大体,盖莫不导源于此时矣。”⑥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汉乐府皆题义相合,如‘词’之初起者然:《杨柳枝》便咏杨柳,《竹枝》便咏竹,《渔父》便咏渔翁。至魏则不然,……故乐府之题与义,多判不相谋”。胡应麟《诗薮》第15页:“乐府自魏失传,文人拟作,多与题左,前辈历有辨论。愚意当时但取声调之谐,不必词义之合也。”⑦[明]谢榛:《四溟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一:“诗以汉魏并言,魏不逮汉也。建安之作,率多平仄稳贴,此声律之渐;而后流於六朝,千变万化,至盛唐极矣。”[明]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汉魏五言,本乎情兴,故其体委婉而悠圆,有天成之妙。五言古,惟是为正。祥而论之,魏人渐见作用,而渐入於变矣。”同书第71页:“汉魏五言,沧浪见其同而不见其异,元瑞见其异而不见其同。愚按:魏之於汉,同者十之三,异者十之七,同者为正,而异者始变矣。汉魏同者,情兴所至,以不意得之,故其体皆委婉,而语皆悠圆,有天成之妙。魏人异者,情兴未至,始着意为之,故其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渐见作用之迹。”
    
    ①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②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5页:“以南朝社会,实一色情之社会,其所爱尚自为一种色情之乐府,虽有雅乐,其奈不好何”
    ③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北朝之平民乐歌,以质直伉爽胜,而文人之作则不然。其文人作品本极少,有之则婉媚袅娜,与南朝人所作几无分别。……文人则虽在北方,而以其有文学素养,且多汉家衣冠故族,故文美而气弱。”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2页:“北朝文人之作,约如上述。其作者既非胡人,而为中原汉人,且有为江南汉人者,故其气味颇与当时民间乐府不相属。严格而论,实无异南朝乐府之副产品。在政治上,北朝统一南朝,在文学上,则南朝统一北朝。”
    ④《梅花落》:“梅院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迴。杂粉向粧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⑤《芳树》:“芳树本多奇,年华復在斯岽涑尚箩ⅲ炻手Α7绻榛ɡ遥斩扔安尾睢H萆洌季君不知。”
    ⑥《陇头水》:“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⑦《巫山高》:“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树,待看神女云。驚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霑裳即此地,况復远思君
    ⑧参考《卢照邻集校注》中的诗体分类。
    ⑨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页。
    
    ①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係铭》:“律切则骨骼不存”。《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痹”。
    ②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页
    ③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3页。
    ④周祖谟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0‐71页。
    
    ①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1页。
    ②王运熙著:《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③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①参考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中“唐诗的风骨与兴寄”一章。
    ②王运熙在《李白的文学批评》一文中说:“他的鄙薄建安以来诗歌,轻视五七言诗的言论,只能认为是在特定场合下,为了扭转南朝以迄唐初的浮靡文风,恢复《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淳朴自然的风貌,有激而然,因此显得片面夸张。”
    ③王运熙在《李白的文学批评》中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前中期的文学界,存在着一股推尊《五经》,贬抑后代文学的复古思潮……”。
    ④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故若完全以乐府为立场,分析篇章,宜以建安前后为全盛时期;西汉以至东汉之初,为发生时期;建安以降,为模仿时期;隋唐为分化时期;后此即衰矣。”
    ⑤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魏乐府之大异于汉者有一事焉,曰乐府不采诗,而所谓乐府者,率皆文士之什也。”
    ⑥《文心雕龙·时序》。
    ⑦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①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73页。
    ⑤[日]松原郎《盛唐时期歌行的发展——以李白的第一人称歌行为中心》。
    ①傅如一《李白乐府论》。
    ②包括《乐府诗集》中的近代曲辞11首,新乐府辞17首,《李太白全集中》归入歌吟类的《襄阳歌》,无法分类的《春思》
    ③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82页。
    ④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唐初为乐府者甚少。盖天下甫定,为遑及此。虽太宗提倡艺文,提倡乐府,然在提倡时期,固只见种植,难得收获,——其收获当在种植以后。故唐初虽乏可纪乐府,而与乐府之关系极大。设无唐初之倡导,则开元、天宝间难得偌大之成绩也。”
    ⑤[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九。
    
    ①《中国李白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732页。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九。
    ②[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47页。
    ③这里指的是文人自由创作乐府诗歌的情况,某些担任朝廷特殊职位的文人创作的乐府诗歌不在这种情况之中。
    ④[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⑤[名]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九。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7页。
    ②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24页。
    
    ①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②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58页。
    ③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①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65页。
    ②岑参《银山碛西馆》。
    ③岑参《送郭乂杂言》。
    ④孟浩然《送告八从军》。
    ⑤杜甫《西阁二首》。
    ⑥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07页。
    ⑦詹锳著:《李白诗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悲号绝中肠——魏文帝杂诗:“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汲水涧谷阻——谢灵运:“渴汲水枯涸。”猛虎又掉尾——陆机:“猛虎慿林啸。”草木不可湌,饥饮零露浆——陆机:“渴饮坚冰浆,饥待零露湌。”开颜睹天光——谢灵运酬从第惠连:“开颜披心胸。”
    
    ①《唐宋诗醇》,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卷四。
    ②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9页:“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③[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64页。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21页。
    ⑤同上。
    ⑥《唐宋诗醇》,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卷四。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②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0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7页。
    ②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80页。
    
    ①[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4页。
    ②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84页。
    ③詹锳著:《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也。
    ④詹锳著:《李白诗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5页。
    ⑥王维《鹿柴》。
    ⑦《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42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16页。
    ②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③李白研究学会编:《李白研究论丛》,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21‐222页。
    ④[明]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⑤[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1年版,卷九。
    ⑥[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5页。
    
    ①杜甫《不见》。
    ②李白《上李邕》。
    ③李白《梁甫吟》。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92页。
    ⑤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6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07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2页。
    ③任半塘著:《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1页于《清平调·创始》中说:“玄宗天宝间人作。”又在《清平调·乐歌》中说:“‘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平调》、《清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李白三章乃倚声而成,李龟年之歌乃循谱而发。”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40页引萧士赟语:“《乐府遗声》行乐四十八曲有《宫中行乐词》。”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7页《出塞·解题》:“《晋书·乐志》曰:‘《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按《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则高帝时已有之,疑不起於延年也。唐又有《塞上》《塞下》曲,盖出于此。”唐诗中与李白同时代人也有《出塞》《入塞》诗歌。
    ⑥《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1211页《江夏行·解题》:“胡注:‘太白往来江汉金陵,悉其人情土俗,因採而演之为长什。’《选集》疑为作於开元十六年,近是。《江夏行》者,为白自制新题乐府。”
    ⑦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1页《横江词六首·解题》中说:“《乐府诗集》收此六诗入《新乐府辞》,为李白拟乐府。”第1103页引朱谏注语:“此李白游金陵时渡横江而作。”则《横江词》其实正是即事名篇类之新题乐府。
    ⑧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97页引胡震亨注语:“思归之辞,白自制名。”
    ⑨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82页引胡震亨注语:“清商吴曲《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白取黄葛命篇据此。”詹锳按语说:“按李白此篇虽以《黄葛篇》命题,实本自清商吴曲《前溪歌》。”可见李白的这种命名方法就如同《日出东南隅行》诗题出于《陌上桑》古辞中的第一句一样,后世既以《日出东南隅行》与《陌上桑》为两个诗题,则李白的《黄葛篇》与清商吴曲中的《前溪歌》也应以两个诗题视之。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6页《鸡鸣·解题》载:“又有《鸡鸣高树颠》《晨鸡高树鸣》,皆出於此。”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4—885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2页。
    ③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①詹锳著:《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按《旧唐书·王中嗣传:‘天宝元年北伐,与奚怒皆战於桑乾河,三败之。’《新唐书·高仙芝传》:‘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吐蕃)……乃自安西拨换城,经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遂顿特勒满川,行凡百日。’《通鉴》天宝六载:‘高仙芝……自安西行百馀日,乃至特勒满川,分军为三道,期以七月十三日会吐蕃连云堡下。’诗盖指以上二战事而言也。”
    ②《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有《江南》古辞,其后有《江南思》,《江南曲》,则此两题就是出自《江南》古题无疑,《江南可採莲》于解题中注明:“古《江南》辞曰:‘江南可採莲’,因以为题云薄独指84页《江南·解题》有:“按梁武帝作《江南弄》以代西曲,有《採莲》《採菱》,盖出于此痹颉督吓诽庖渤鲎浴督稀饭盘狻
    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4页:“本汉沙羡县地,属江夏郡。……隋开皇九年改为江夏县,属鄂州。”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1页。
    ⑤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5页。
    ①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1页。
    ②[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6页。
    ③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8页詹锳语:“此诗为作者对於世间曲直、清浊被颠倒混淆所发的牢骚。至於诗中表达的追求身后名,不如且饮眼前酒,‘男儿穷通当有时’,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之意。”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82页
    ⑤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83页胡震亨语:“本曲以葛花逐流不还,喻欢情不终。此言织葛寄远,欲其无轻掷,似另出一意而实合。”
    
    ①运用杂言句其实也是反律化的一种体现,但反律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声韵的运用方面。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
    ③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②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93页。
    ③[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歌,曲之总名。行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于汉,唐人因之”。
    ④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
    ⑤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对比“歌”与“行”对歌行的影响时说:“因此考察‘歌行’起源主要应从‘行’诗入手,而与‘歌’的关系不大(事实上“歌”与“行”的这种区别一直到盛唐前期尚很明显)。
    ②傅璇琮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6页对行的解释:“【行】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即歌行的别称。”
    ③[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页:“则知歌者曲调之总名,原於上古;行者歌中之一体,创自汉人明矣。”
    ④[明]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汉人乐府五言,有歌、行、篇、引等,目名虽不同,而体则无甚分别。后人必欲於乐府诸名辨之,恐不免穿凿耳。”
    ⑤[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1页。
    ⑥[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42页。
    ⑦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382页。
    ⑧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32页。
    ⑨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⑩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37
    ①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②《诗薮·内编·古体下·七言》“七言古诗,概曰歌行。”
    ③钱良择《唐音审体·古诗七言论》“歌行本出於乐府,然指事詠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分乐府、歌行为二。”
    
    ①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②元稹在《乐府故题序》中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明显地把杜甫写作的新题乐府等同于歌行,他所举得杜甫的几首诗例中,除了《兵车行》中有少量三言和五言,这些诗几乎全用七言诗句写作。正是因为这些新题乐府多用七言写作,所以后来有些研究者直接就把新乐府叫做歌行。
    ③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781页。
    ④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页。
    ②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③[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④“别调”一词出现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中华书局版1965年版《四库全书总目》第1769页:“至七言歌行,惟鲍照先为别调。其馀六朝诸作,大抵皆转韵抑扬。故初唐诸人多转韵,而李白以下始遥追鲍照之体。终唐之世,两派并行。”《唐代歌行论》第94页:“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具有开辟隋唐七言歌行的重要意义……由此形成其韵律‘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的特点,被后世视为‘别调’。”《唐代歌行论》第238页:“岑参、李白、杜甫都创作过‘别调’的歌行。”
    ⑤[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81页。
    ⑥[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81页。
    ⑦[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页。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0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9页。
    ②[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64页。
    ③[日]松浦友久著:《中国诗歌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6页。
    ④[日]松浦友久著:《中国诗歌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5页。
    ⑤[日]松浦友久著:《中国诗歌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5页。①[日]松浦友久著:《中国诗歌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页。②[清]王闿运著:《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7—538页。44 ①薛天纬先生在《唐代歌行论》第191页解释:“‘叙情’就是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这个说法可能不全面,“叙”应该不仅仅指叙事,应该是叙写,包括叙事、写景和描写。因为类似李白《蜀道难》、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这样的歌行体诗,其抒情是和写景、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叙”就体现在写景和描写方面,而不是叙事。②《唐宋诗醇》,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卷二
    ①《李白研究论丛》,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22—223页。
    46
    ①[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7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页。
    ③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乐府诗选·序》:“所谓古诗本来大都是乐府歌辞,因为脱离了音乐,失掉标题,总被人泛称做古诗。朱乾《乐府正义》曾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虽不曾举出理由,还是可信的。”
    ④[清]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419页。
    
    ①徐北文校注:《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页。
    ②周啸天著:《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李太白全集》中有四句体诗歌共177首,鉴于律绝划分中声律的难把握,本文中仍然采用广义绝句的概念。暂用周啸天的统计。
    ③《静夜思》比较特殊,《乐府诗集》第九十卷中把《静夜思》归入新乐府辞中,可能是因为诗题中有“思”字,从而把《静夜思》当做乐府诗歌,《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说:“又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899页引用朱谏注语:‘《静夜思》,亦乐府之曲名也。静夜见月而思故乡情也。乐府之所谓‘思’者,不知何事李白则以思乡言之。旧注不存其题意,今则无所考矣。’或许把《静夜思》当做一般诗歌更为妥当。
    ④[清]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62页。
    ⑤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51页。
    ⑥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64页。
    ⑦《唐宋诗醇》,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卷三
    ⑧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03页。
    48
    ①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29页。
    ②詹锳先生在《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卷五《襄阳曲四首》的解题中说:“此诗与《襄阳乐》并载《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曲歌》。”是把清商曲辞中的《襄阳乐》本辞及唐·崔国辅的拟作《襄阳曲二首》误系为杂歌谣辞中的《襄阳童儿歌》及李白拟作《襄阳歌》和《襄阳曲四首》。致误原因可能来自王琦注语,王琦在李白《襄阳曲四首》的注语中说:“《襄阳曲》,即《襄阳乐》也。”而且后面也引了《襄阳乐》,虽然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曲歌》中的《襄阳乐》首句最后一字不同,但应该肯定王琦指的就是宋随王诞所作的《襄阳乐》。其实就本质来说,杂歌谣辞和清商曲辞中的民歌没有太大差别,都属于民歌范围。李白《襄阳曲四首》的内容与杂歌谣辞中的《襄阳童儿歌》和西曲歌中的《襄阳乐》都有关系。
    ③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31页。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32页。
    ⑤杜甫《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⑥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04页。
    ⑦《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在《估客乐》的解题中说:“齐武帝《估客乐》:‘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憶。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此拟之。”其中所举诗句在《乐府诗集》中是释宝月同题之作中的诗句,并非齐武帝辞中的句子。
    ⑧《唐宋诗醇》,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卷四
    ⑨《乐府诗集》卷二十八载《日出东南隅行》,作者殷谋。卷五十一载《阳春曲》,作者无名氏。卷七十八载《舍利弗》和《摩多楼子》,注语中说明这两辞的作者据《李太白集》补为李白。王琦注本《李太白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中有《日出东南隅行》、《阳春曲》、《舍利弗》和《摩多楼子》。
    ⑩《清平调词三首》属近代曲辞,《横江词五首》和《静夜思》属新乐府辞。《乐府诗集·近代曲辞》解题中说:“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又于新乐府辞的解题中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①[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6页。
    ②[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57页。
    ③安旗著:《李白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④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3页。
    ⑤同上。
    ⑥[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
    ⑦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97页。
    ⑧《唐宋诗醇》,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卷四。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②萧涤非著:《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
    ③新情况并不是指杂言诗的出现,而是指在当时音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杂言诗和齐言诗与音乐的配合情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30页载周文王《拘幽操》:“殷道溷溷,浸濁烦兮熳舷嗪希不别分兮。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幽闭牢宑,由其言兮。遘我四人,憂动勤兮。”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载《大唐歌》:“舟张辟雍。鶬鶬相从。八风囘囘锘肃!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载《塗山歌》:“绥绥白狐。九尾龐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4页载古辞《江南》:“江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阆妨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5页载魏文帝《十五》:“登山而远望,溪谷多所有。楩柟千馀尺,众草之茂盛。华叶耀人目,五色难可纪。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號羆当我道,狂顾动牙齿。”
    ⑥[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8页载梁武帝《襄阳踏铜蹄》:“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龙马紫金鞍,翠毦白玉羁找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⑦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页载《穷劫曲》:“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白氏族几灭。二子东奔适吴越。吴王哀痛助忉怛。垂涕举兵将西伐。伍胥白喜孙武决。三战破郢王奔发。留兵纵骑虏京阙。楚荆骸骨遭掘发。鞭辱腐尸耻难雪。几危宗庙社稷灭。庄王何罪国几绝。卿士凄怆民惻悷。吴军虽去怖不歇。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馋口能谤亵。”
    ⑧[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9页载魏文帝《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吾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憂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霑衣裳,援瑟鸣絃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⑨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载《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⑩[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8页载古辞《乌生》:“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唶!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工用睢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唶!我一丸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间。唶!我人民安知乌子处,蹊径窈窕安从通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复得白鹿脯。唶!我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钩尚得鲤鱼口。唶!我人民生各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
    1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0页载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帏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12上面举例中的诗歌,不论是杂言诗,还是齐言诗,都能够入乐。具体入乐情况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两书中各个诗歌的解题或者注语中有详细说明。
    
    ①任半塘著:《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编第260—261页。
    ②吴相洲先生在《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证了近体诗的产生与入乐之间的关系。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0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1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8页。
    ②王运熙先生在《乐府诗述论》第195页说:“清乐及其歌辞,依照时代前后,可分两个阶段。前一个是汉魏阶段,即清商旧乐阶段;后一个诗六朝阶段,是清商新声阶段。”
    55
    ①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第1754—1755页载当时采集的歌辞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淮南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河东蒲反歌诗一篇。……雒阳歌诗四篇。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歌诗两篇。南郡歌诗五篇。”
    ②丘琼荪遗著:《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难版,第35—37页。
    ①丘琼荪遗著:《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难版,第2页。
    ②丘琼荪遗著:《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难版,第5页:“故泛论燕乐,则一切宴享之乐都是燕乐,若论唐燕乐,则与南齐所设的燕乐很少相似之处,不可不辨。”
    ③丘琼荪遗著:《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难版,第6页:“于是,这燕乐成为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一个新乐种,发始于隋而完成于唐,因亦称为隋唐燕乐,其实在隋代,尚未有这专用的称呼。”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07页。
    ⑤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①[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20—3721页。
    
    ①[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21页载:“贞观中,景云间,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6页载:“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採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
    ②任半塘著:《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编第26页。
    ①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5页。
    
    ①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206。
    ②周祖谟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4页。
    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4
    通典(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8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
    本事诗(《历代诗话续编》本) (唐)孟棨撰中华书局·1983
    乐府古题要解(《历代诗话续编》本)(唐)吴兢撰中华书局·1983
    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本) (宋)姜夔著中华书局·1981
    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 (宋)严羽著中华书局·1981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诗源辨体(明)许学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明)王世贞撰中华书局·1983
    诗薮(明)胡应麟著中华书局·1985
    唐音癸笺(明)胡震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唐音审体(《清诗话》本) (清)钱良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钝吟杂录(《清诗话》本) (清)冯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漫堂说诗(《清诗话》本) (清)宋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诗辩坻(《清诗话续编》本) (清)毛先舒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瓯北诗话(清)赵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湘绮楼诗文集(清)王闿运著岳麓书社·1996
    唐诗别裁集(清)沈德潜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
    白话文学史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著中华书局·2008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遗著吴云整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萧涤非说乐府萧涤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东方出版社·1996
    唐声诗任半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燕乐探微丘琼荪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中国音乐文学史朱谦之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李白诗文系年詹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李白诗论丛詹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乐府诗述论(增补本)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汉魏六朝乐府诗王运熙王国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王运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李白研究王运熙著作家出版社·1962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诗歌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诗歌原理(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乐府文学文献研究孙尚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唐代歌诗与诗歌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歌诗研究赵敏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唐绝句史周啸天著重庆出版社·2006
    唐代歌行论薛天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
    ?
    ?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