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太虚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改革家、佛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平生积极致力于改革传统佛教,弘扬佛教教义,创办新式佛教教育,参与思想论战,发扬了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为中国佛教的近代化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他的佛学思想,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太虚的唯识学思想。
     中国近代佛学以唯识学为主要内容。以欧阳竟无为首的支那内学院、以太虚为首的武昌佛学院和以韩清净为首的北京三时学会,在唯识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近代唯识学的三系。太虚一系的唯识学在价值取向、治学方法和佛法体系建构等方面与其他两系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明显的差异,太虚的唯识学以“新”与“融贯”为特点,在近代唯识学中独树一帜。“新”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用现代语言对唯识学进行新诠释。第二,唯识学的社会功能的新发挥,第三,用唯识学义理解释各种文化现象,“融贯”的含义是,他努力使唯识学与大乘佛学各宗融贯起来,一方面强调唯识宗与他宗的平等性,一方面又用唯识学的义理去阐释、充实和丰富他宗的思想。
     本文把太虚的唯识学思想分为“融贯的唯识学”,“新的唯识学”和“应用的唯识学”。“融贯的唯识学”是努力融会唯识学与各派佛学思想的思想方法和致思趋向,涉及到唯识与判教、唯识与《楞严》、唯识与《起信》和唯识与法相等问题。太虚不但构造了一个以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净、密、律八宗或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三宗为组织结构的大乘佛学体系,合理地安排了法相唯识宗的地位,而且以唯识学的学理诠解《楞严经》和《起信论》,疏解唯识理论和《楞严》、《起信》学理的矛盾;反对欧阳竟无划分唯识学和法相学的作法,坚持“法相以唯识为宗”的理念。
     “新的唯识学”是太虚用现代语言和观念对唯识思想的诠释。首先,太虚提出了“新的唯识论”,在批判古今各种唯心论和唯物论哲学的基础上,对《唯识三十论》思想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其次,太虚按由浅入深的次第阐述了虚实、象质、自共、自他、心境、因果、存灭、同异、生死、空有、真幻、凡圣和修证等唯识教法的基本问题;第三,太虚试图以唯识教理为基本资源,建立一套植根于现观基础上的佛陀现实主义哲学体系,从方法论和存在论上系统说明了掌握“真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途径。
     “应用的唯识学”是唯识学思想对各种社会文化问题的回应。太虚继承了章太炎等人的作法,把唯识学当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文化诠释工具和价值判断体系,用以解读中国传统典籍,论证自由与革命,为人间佛教建立心性论基础,充分发挥了唯识学的工具价值,
     太虚的唯识学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太虚的唯识学思想,对中国佛学的综摄重建,对全面总结和正确认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As a famous Buddhism reformer and scholar and thinker, Master Taixu developed the spirit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the modem Chinese Buddhism.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reform move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expounded and propagated Buddhism doctrine ,set up new type of monk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ed in debates of the academic circle. His thoughts of Buddhism was rich and many-sided.This paper mainly inquires into his thought of consciousness-only.
    The Buddhist philosopher of modern China discussed mainly the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Three institutes, which were Zhi na nei xue yuan (China Buddhism College) headed by Ouyang jingwu, Wuchang Buddhism College headed by Taixu and Three-periods Society headed by Han qingjing,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aserch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Taixu's school shared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other schools in value, reaserch metho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uddha dharma system, but also had obvious charicteritcs of its own in those aspects. Taixu's thought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was "new"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New" has the following meanings: (1)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2)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3) the explanation of modern culture by the consciousness-only theory.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 means that he not only melted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weishi zong) with
    other schools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emphasized the equality between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and other schools, but also explaned and riched the doctrine of other schools by th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aixu's thought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had three aspects: "comprehensive thought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new theory of consciouness-only philosophy" and "applied theory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Comprehensive thought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 melted the consciousness-only thought with other schools of Mahayana Buddhism , which involved the problem of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Lengyan Sutra, Mahayanashraddhotpadashastra, and dharma character. Taixu constructed a Mahayana Buddhism system which was formed of Tiantai school , Xianshou school, Three Theses school,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Zen school, Pure land school, Esoteric school and Discipline school or of dharma nature emptiness wisdom school, dharma character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and dharma realm completeness enlightenment school. In this system, he reasonably arranged the satus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explained Lengyanjing ('Suuramgama sutra) and Qixinlun (The Awakening of Maha
    yana Faith) with th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and cleared up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Qixin and Lengyan. He resolutely opposed Ouyang jingwu's dividing of Dharma Character School and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and insisted that consciousness-only is the principal aim of dharma character.
    "New theory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was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by Taixu with modem words. First, on the basis of criticism of all ideolism and materialism , Taixu interpretated the Vidyyamatrasiddhi tridasakarika sastra. Second, Taixu expounded the basic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which were Unreality and reality, Attributes and Essence, Self change and Co-change, Self and Others, Mind and object, Cause and Effect, Existence and Extinction, Same and Difference, Life and Death, Emptiness and Being,
    
    
    Reality and Phantom, Secular and Saint, Cultivation and Enlightment. Third, Taixu established a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Buddha realism which was based on Lankavatara Sutra Theory and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d the way of grasping the "true reali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Applied theory of consciousness-only philosophy "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o
引文
1、太虚大师全书 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印行
    2、法相唯识学 商务印书馆 1938年6月第1版
    3、太虚法师文钞初集 中华书局 1927年10月版
    4、佛学入门 太虚著 慕容真选辑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年9月第1版
    5、太虚大师佛学精品 弘悯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1版
    6、太虚集 黄夏年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7、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太虚卷 刘梦溪主编 楼宇烈 周学农点校
    8、太虚学术论著 印永清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9、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佛说善生经江要 太虚大师讲 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1994年9月第2次印刷
    10、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四册 楼宇烈等编 中华书局 1987年10月第1版
    11、太虚法师年谱 释印顺编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
    12、太虚思想研究 郭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版
    13、太虚大师传 邓子美 陈卫华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14、太虚 慧严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5、太虚及其人间佛教 李明友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16、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 法住出版社 1990年12月香港第1版
    17、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 郭朋 廖自力 张新鹰著 巴蜀书社 1989年10月第1版
    18、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 高振农著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第1版
    19、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 李向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20、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 邓子美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4月第1版
    21、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近现代中国佛学研究 麻天祥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第1版
    22、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 于陵波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年第1版
    23、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 江灿藤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24、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 何建明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1版
    25、二十世纪中国佛教 陈兵 邓子美著 民族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26、人间佛教 陈兵 尹力 罗同兵 王永会编著 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年版
    27、世纪佛缘 徐荪铭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1版
    28、印顺佛学思想研究 郭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8月第1版
    29、欧阳竟无佛学思想研究 程恭让著 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月第1版
    30、抉择于真伪之间——欧阳竟无佛学思想探微 程恭让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31、圆瑛法师年谱 明旸法师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32、杨仁山全集 周继旨校点 黄山书社 2000年1月第1版
    32、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 王雷泉编选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
    
    
    33、吕澂佛学论著选集(1—5卷)齐鲁书社 1991年7月第1版
    34、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 黄夏年主编 1995年12月第1版
    35、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张曼涛主编 大乘文化出版社
    36、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1990年12月印行
    37、虞愚文集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第1版
    38、梁漱溟全集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
    39、藏要 欧阳竟无编 中华书局 1991年6月第1版
    40、成唯识论校释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1998年9月第1版
    41、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述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5月第1版
    42、唯识三十颂讲话 井上玄真著 芝峰法师译 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43、大乘起信论校释 高振农校释 中华书局 1992年4月第1版
    44、佛教哲学(增订本)方立天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3月第2版
    45、佛法概论 印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46、佛学研究方法论 吴汝钧著 台湾学生书局 1982年版
    47、印度学讲义 释传印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48、佛教戒律学 劳政武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49、禅宗宗派源流 吴立民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
    51、中国禅宗史 印顺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2版
    52、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 王仲尧著 巴蜀书社 2000年9月第1版
    53、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1988年版
    54、明清佛教 郭朋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年12月第1版
    55、大乘起信论与佛学中国化 龚隽著 文津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1版
    56、中国哲学十九讲 牟宗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1版
    57、绝对与圆融 霍韬晦著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4月版
    58、印度佛教史[英]渥德尔 王世安译 商务印书馆 1987年4月第1版
    59、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1版
    60、Wing-tsit Chan,Religious Trends in Modem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3;New York.
    61、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 楼宇烈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第1期
    62、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 济群 内明第224期
    63、十年海潮音——20年代中国佛教新运动的内在理路与外在走向 葛兆光 学人第2辑《葛兆光自选集》第157页——190页
    64、太虚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 洪修平 佛学研究第3期
    65、太虚大师的开悟经验 聂清 佛学研究 第5期
    66、略论太虚大师之禅 邓子美 佛学研究 第5期
    67、太虚科学唯识宗说 麻天祥 中国佛学2000年第3卷第1期
    68、真识与妄识之辨:中国唯识古学与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杨维中 哲学门第一卷第一册
    69、严于染净真俗之辨:欧阳竟无思想三论 龚隽 佛学研究 第8期
    70、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史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 江灿腾 思与言第37卷第2期
    71、唯识学的两次译传——《大乘起信论》为昙延所造 韩镜清 佛学研究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