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话语狂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当代社会,90年代是一个值得记取的特殊时段,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的转型、新生代作家的出现使其成为一个价值多元的“个体化时代”。在这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韩东、朱文等人发起的“断裂”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坛热点。“断裂”作为事件已经结束了,但是所提出的问题直到今天还以隐性、显性或变体的方式继续着、生存着,留给了我们众多思考和探索的余地。
     可以说,“断裂”事件是新生代作家一次集体性的“话语”狂欢,其引发的论争是较有意义的,暴露了当前文学界或文艺批评界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的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折射出世纪之交以及新世纪的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文化状态。同时,作为“断裂”事件诉诸于实践的必然结果,文学涌现出新的走向和态势,主要体现在“断裂”一代作家的文学实践成果以及“断裂”之后出现的一些新生代作家的作品中。因此,有必要对“断裂”事件及“断裂”后的创作实践进行深入阐释,以呈现新生代作家“断裂”背后的真实文化心态。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首先在第一章中把“断裂”事件放置于90年代文坛,从转型时期的世纪末文坛这样一个大背景进入,对“断裂”事件兴起及新生代作家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作整体考察,以凸显它们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其次,在第二章中,立足于此背景,探讨新生代作家出现的必然性,同时对新生代的代表作家们发起的“断裂”事件本身及由之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展开论争与反思,多角度梳理这次远未得到真正清算和了结的事件。接着,第三章由理论诉诸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以韩东、朱文这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断裂”作家作为新生代的典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他们在“断裂”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创作文本的深度阅读和阐释,与所谓的经典写作置于一个比较的视野中,以探微他们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对应,揭示“断裂”作家群体独特的精神原则与艺术主张。最后一章,着眼于当代文坛上的新生代作家群,从日常的诉说、个体的私语、欲望的狂欢等方面对以“断裂”为标志作家作品中涌现的新走向及态势作相关论述,以勾勒新生代作家的“突围”姿态,进而为新生代作家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In Chinese society nowadays, the 1990s was a special period to bear in mind, which was a multiple valued "individual times",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In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iod, the "rupture" affair launched by Han Dong and Zhu Wen hit a hot spot. The "rupture" affair as an incident has ended, but the question raised by the hidden or dominant or varied ways survives until today, leaving plenty of room for our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rupture" affair is a collectively "discourse" revelry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The controversy which triggered by the affair is very meaningful, exposes many problems which is urgent to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r art critics and reflects the complicate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status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t the same time, the "rupture" affair resorted to the practice. As the inevitable result, the literary emerges new trends, mainly reflected on the literary practice of the "rupture" writers and some new-generation writers that emerge after the "rupture" affai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upture" affair and the creative practice after the "rupture" affair, and show the culture mentality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in the first chapter put the "rupture" affair in the 1990s literary scene, focus o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end of the century, and wholly inspe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rupture" affair and the rise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to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and reasonableness of their existence. In the second chapter,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we explore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debate and reflect the "rupture" affair itself which initiated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and also the chain reactions caused by the affair, and multi-angled sort out the incident which is really far from being the settlement and end. Then, the third chapter ,from the theory to the specific literary practice, with Han Dong and Zhu Wen this two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as a typical case study, through the deeply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ry text before and after the "rupture" affair, and placing with the so-called classical writing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e explor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ir literature, and reveal the unique spirit and art advocacy of the "rupture" writers. The final chapter, focusing on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we make relevant explanation of the new trend emerged in their works after the "rupture" affair from the day-to-day description, the individual whisper and the carnal desires, outline the "breakout" gesture of the new-generation writers, and then provide some meaningful thought for the study about them.
引文
1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1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0月,第9页.
    2 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5页.
    1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1 陈思和:《关于九十年代小说的一些想法》[J].《海南师院学报》,1995(2).
    2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2页.
    3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5页.
    1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15页.
    2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272页.
    3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95页.
    4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97页.
    5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111页.
    6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274页.
    1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273页.
    2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第275页.
    1 吴秀明主编:《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46页.
    1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1 原宝国:《断裂:返乡途中的身体狂欢——论90年代新小说的叙事伦理》[D],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3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1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1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2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3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1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2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3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1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2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3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4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1 黄乔生:《论鲁迅的经典性》[J].《鲁迅研究月刊》,2004(12).
    2 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J].《芙蓉》,1996(6).
    3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1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2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3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1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2 李万武:《论文学个人主义文化情绪——<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读后》[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6).
    3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1 李万武:《论文学个人主义文化情绪——<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读后》[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6).
    1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2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1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
    1 林舟:《清醒的文学梦——韩东访谈录》[J].《花城》,1995(6).
    2 林舟:《清醒的文学梦——韩东访谈录》[J].《花城》,1995(6).
    1 李润霞:《<扎根>:向自己靠近,力图写得真实——韩东访谈》[J].《中文自学指导》,2003(5).
    2 李润霞:《<扎根>:向自己靠近,力图写得真实——韩东访谈》[J].《中文自学指导》,2003(5).
    3 李润霞:《<扎根>:向自己靠近,力图写得真实——韩东访谈》[J].《中文自学指导》,2003(5).
    4 樊华:《论“断裂”运动和韩东的小说创作》[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韩东:《扎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242页.
    2 陈思和、王光东、宋明炜:《朱文:低姿态的精神飞翔》[J].《文艺争鸣》,2000(2).
    1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58页.
    2 李润霞:《<扎根>:向自己靠近,力图写得真实——韩东访谈》[J].《中文自学指导》,2003(5).
    3 傅艳霞:《讲一个无根的故事——评韩东的<扎根>》[J].《文艺与争鸣》,2004(2),第34页.
    4 韩东:《扎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42、43页.
    5 韩东:《扎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41页.
    1 韩东:《扎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30页.
    2 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6页.
    2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4 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4页.
    1 朱文:《片断》[J].《作家》,1995(2).
    1 韩东:《就<我和你>回答广州(信息时报)董彦的13个问题》[N].《信息时报》,2005年8月1日.
    2 韩东:《我的柏拉图——韩东小说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12页.
    3 林舟:《清醒的文学梦——韩东访谈录》[J].《花城》,1995(6).
    1 林舟:《在绝望中期待——论韩东小说的性爱叙事》[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2 韩东:《我的柏拉图——韩东小说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10页.
    3(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205页.
    4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5 朱文:《我爱美元》[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9月,第404页.
    1 韩东:《我的柏拉图——我的中篇小说(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2-3页.
    2 郜元宝:《卑污者说——韩东、朱文与江苏作家群》[J].《小说评论》,2006(6).
    1 林舟:《在期待之中期待——朱文访谈录》[J].《花城》,1996(4).
    2 刘俐俐:《隐秘的历史河流——当前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考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1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2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8月,第111页.
    3 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5).
    4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8月,第260页.
    1 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34页.
    2 汪继芳:《“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自由作家访谈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331-332页.
    1 刘震云:《磨损与丧失》[J].《中篇小说选刊》,1991(2).
    1 陈思和:《共名和无名:百年中国文学管窥》[J].《上海文学》,1996(10).
    2 陈思和:《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五)》序言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1 余玲:《“喧嚣”的另一种解读——再论新生代日常叙事》[J].《当代文坛》,2006(2).
    2 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第83页.
    3 叶秋玲:《巨大的“个人”与“微小”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与市场意识形态的建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7页.
    2 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5月,第244页.
    3 陈染:《另一扇开启的门》[J].《花城》,1996(2).
    4 林白、荒林、徐小斌、谭湘:《九十年代女性小说四人谈》[J].《南方文坛》,1997(2).
    1 葛红兵:《轻快的柔板》[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56页.
    1 葛红兵:《身体写作——启蒙叙事、革命叙事之后:“身体”的当下处境》[J].《当代文坛》,2005(3).
    2 林舟:《刁斗——反抗无奈》,载《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5月,第241页.
    1 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学》,1998(10).
    2 郜元宝:《卑污者说——韩东、朱文与江苏作家群》[J].《小说评论》,2006(6).
    3 郜元宝:《卑污者说——韩东、朱文与江苏作家群》[J].《小说评论》,2006(6).
    [1]韩东:《扎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韩东:《我和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韩东:《我们的身体》,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1月版。
    [4]韩东:《我的柏拉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韩东:《美元硬过人民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6]韩东:《树杈间的月亮》,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7]朱文:《我爱美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9月版。
    [8]朱文:《弟弟的演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9]朱文:《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0]朱文:《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11]汪继芳:《“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自由作家访谈录》,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2]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3]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4]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版。
    [15]吴秀明主编:《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6]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7]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0月版。
    [18]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9]陈漱渝主编:《谁挑战鲁迅——新时期关于鲁迅的论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0][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德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版。
    [2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8月 版。
    [2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24]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5]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的建构与解构:当代中国文学的变革流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6]陈晓明:《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7]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8]谢冕、张颐武:《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9]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30]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1]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
    [33]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34]葛红兵:《轻快的柔板》,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北京文学》,1998(10).
    [2]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北京文学》,1998(10).
    [3]林舟:《清醒的文学梦——韩东访谈录》.《花城》,1995(6).
    [4]林舟:《在期待之中期待——朱文访谈录》.《花城》,1996(4).
    [5]林舟:《在绝望中期待——论韩东小说的性爱叙事》.《当代作家评论》,2000(6).
    [6]朱文:《片断》.《作家》,1995(2).
    [7]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大家》,1999(5)。
    [8]陈思和:《关于九十年代小说的一些想法》.《海南师院学报》,1995(2).
    [9]李万武:《论文学个人主义文化情绪——<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读后》.《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6).
    [10]郜元宝:《卑污者说——韩东、朱文与江苏作家群》.《小说评论》,2006 (6).
    [11]刘蓓:《韩东的文化心态及其小说创作》.《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4).
    [12]刘蓓:《游走中的“断裂”者——论朱文的文化心态及其小说创作》.《镇江高专学报》,2004(3).
    [13]傅艳霞:《讲一个无根的故事——评韩东的<扎根>》.《文艺与争鸣》,2004(2).
    [14]李润霞:《<扎根>:向自己靠近,力图写得真实——韩东访谈》.《中文自学指导》,2003(5).
    [15]陈思和、王光东、宋明炜:《朱文:低姿态的精神飞翔》.《文艺争鸣》,2000(2).
    [16]查一路:《朱文小说的性意识与反叛姿态》.《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17]杨胜刚:《没有旗帜的对抗——朱文的写作姿态》.《小说评论》,2001(4).
    [18]韩东、刘超:《文学:最个人化的心灵之旅——韩东先生访谈录》.《青春》,2007(11).
    [19]陈平:《论“断裂”的一代文学》.《江苏社会科学》,2005(4).
    [20]张琴凤:《断裂与对抗——论部分“新生代”小说》.《当代文坛》,2003(6).
    [21]黄乔生:《论鲁迅的经典性》.《鲁迅研究月刊》,2004(12).
    [22]刘震云:《磨损与丧失》.《中篇小说选刊》,1991(2).
    [23]陈思和:《共名和无名:百年中国文学管窥》.《上海文学》,1996(10).
    [24]余玲:《“喧嚣”的另一种解读——再论新生代日常叙事》.《当代文坛》,2006(2).
    [25]王春林:《个人化视域中的日常叙事——评韩东长篇小说<扎根>》.《当代作家评论》,2004(4).
    [26]叶秋玲:《巨大的“个人”与“微小”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与市场意识形态的建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7]闻瑞东:《论新生代个人化写作的意义与局限》.《韶关学院学报》,2007(7).
    [28]陈染:《另一扇开启的门》.《花城》,1996(2).
    [29]林白、荒林、徐小斌、谭湘:《九十年代女性小说四人谈》.《南方文坛》,1997(2).
    [30]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6(6).
    [31]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1).
    [32]葛红兵:《身体写作——启蒙叙事、革命叙事之后:“身体”的当下处境》.《当代文坛》,2005(3).
    [1]梁丽:《文化废墟里的突围表演——世纪末文坛的“断裂”事件及其引发的论争》.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琴凤:《“断裂”——论90年代新小说的叙事伦理》.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原宝国:《断裂:返乡途中的身体狂欢——论90年代新小说的叙事伦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4]樊华:《论“断裂”运动和韩东的小说创作》.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