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某诉李某案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分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院审理机动车事故或其他原因引起死亡的案件时,经常涉及死亡赔偿金的问题,尤其是受害人家庭得到死亡赔偿金后,家庭成员之间分配不公也会引发纠纷,产生案中案的现象。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结果同类案件就会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利于保护家庭成员权益和维护家庭稳定,对死亡赔偿金相关案例的研究与讨论就显的有重要的意义和理论价值。过去由于法律规定比较模糊,死亡赔偿金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有些法院把它看成是夫妻之间的共同财产处理,有些法院把它当做受害人的遗产处理,有时候连法官进行审理或调解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标准。
     通过对张某诉李某侵占死亡赔偿金案件的分析,可以为法院以后审理此类案件提供一些参考标准。理论方面,为立法、司法工作等方面对完善死亡赔偿金制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In judicial practice, cases of death due to traffic accidents and other accidents always occur, from which differences in distribution of the death compensation arise and in consequence leading to another case.For the Lack of unified standards in judicial operations, the similar case will have different results, which undermining the authority and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l justice and being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Studies on the cases related to death compensation are of great val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a long time, the legal provisions are not clear and the nature of death compensation has been debated in legal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Some courts think it is marital property, some courts think it is the property of the deceased, and so on. Even the judge doesn't have a uniform legal basis for action.
     In a practical sense, based on the "Zhang Sues Li for Encroaching Death Compensation" as an Example, In a theory sense, it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s for perfecting death compensation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legislative, judicial and work system.
引文
1隋日安:《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评述及性质分析》,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林存柱:《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演变与趋势》,载于《东岳论丛》2004年第4期。
    1《河南法制报》,2009年第47期。
    1《产品质量法》第32条,该条第一次规定了抚恤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2条,该条首次使用了死亡赔偿金的概念。
    2 2000年《产品质量法》进行了修改,去掉了原来第32条有关抚恤费的条文规定,在第44条规定了死亡赔偿金的条款。
    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481页。
    2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332页。
    3陈秋玲:《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秦佳:“死亡赔偿金法律问题研究”,湖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王圆圆:《浅议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载于《知识经济》2010年第15期。
    2肖志雄:《死亡赔偿金制度研究》,中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刘进:《关于死亡赔偿金的冲突与重构》,载于《边疆经济于文化》2008年第5期。
    1麻昌华:《论死亡陪偿的立法选择》,载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6]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篇、继承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杨立新,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1]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杨立新:《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高建:《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标准与分配》,载于《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王圆圆:《浅议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载于《知识经济》2010年第15期。
    [3]杜以同:《论侵权责任法构建的死亡赔偿制度》,载于《学理论》2010年第18期。
    [4]韦霄云:《浅议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载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肖志雄:《死亡赔偿金制度研究》[硕士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7年。
    [6]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刘运亚,张力生:《命权救济理论重构》,载于《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8]屈茂辉:《人身伤害赔偿若干问题研讨》,载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9]张新宝:《侵权死亡赔偿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0]崔寒梅:《浅议死亡赔偿金性质和归属权问题》,载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1]林存柱:《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演变与趋势》,载于《东岳论丛》2004年第4期。
    [12]隋日安:《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评述及性质分析》,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3]秦佳:《死亡赔偿金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大学,2007年。
    [14]张新宝:《侵权死亡赔偿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5]陈秋玲:《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6]冯恺:《生命损害赔偿请求权理论再思考》,载于《政法论丛》2004年第2期。
    [17]刘宇宁:《试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载于《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8]黄娅琴:《我国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研究》,载于《南昌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9]侯国跃:《继承法原则体系的构建》,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0]宋豫等:《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检讨与完善——兼评我国<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1]李碧峰:《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兼评法释[2003]第20号相关规定》,载于《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2]杜以同:《论,<侵权责任法>构建的死亡赔偿制度》,载于《学理论》2010年第18期。
    [23]王朝许:《试论死亡赔偿金是否应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载于《魅力中国》2011年第5期。
    [24]傅蔚冈:《“同命不同价”中的法与理——关于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反思》,载于《法学》2006年第9期。
    [25]江高峰:《论死亡侵权中受害人请求权之基础》,载于《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赵云海:《论侵权行为所生之债与民事责任的关系》,载于《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