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典修订中新增设的罪名,对保护环境、惩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确立本罪的本意是为了应对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而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刑法手段被引入到环保法律制度中已十多年,但污染环境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可见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而重新审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以对其准确定位是必要的。而发达国家由于其环境立法起步早,现已形成较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和完整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完善我国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从而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修改。笔者认为这种借鉴是可行的,因为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西方国家在五十年前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多有类似的地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选择了这个题目,通过完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而为我国环境刑法的理论发展提供一个理论创新的契机。具体而言,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过程、立法的形式、立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通过对外国具有先进立法的国家的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脉络进行清理,总结出污染环境犯罪及其刑事制裁的立法形式和立法特点。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后,在明确各国立法差异的同时,发现我国的不足。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以我国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个构成要件为线,介绍与借鉴外国有代表性国家的污染环境犯罪的先进立法,以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展开:在客体方面存在社会法益和环境法益的不同,分析认为环境权应作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所保护的法益;客观方面本文主要对各国的犯罪形态和因果关系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应规定危险犯以及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在主体方面,本文将对不同国家的法人问题进行探讨;主观方面,分析比较各国规定的不同的主观要件以及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分析认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要件应为过失和间接故意,不应当适用严格责任。
     第三部分通过对外国有关污染环境犯罪和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刑罚的适用原则和处罚方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出许多国家在严密其各自刑事法网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刑罚的经济性,并形成了重视自由刑、罚金刑以及非刑罚三种措施的特点。
     第四部分(本文主要观点的总结)是在对前三部分的比较分析、具体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建议:一是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分解为相关的几个犯罪;二是增设危险犯;三是明确不适用严格责任;四是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五是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并注重非刑罚措施的适用。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is an change in the amendment of the Criminal code of China 1997,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unish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is accusation is to deal with the more and more serious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lthough the measure of Criminal Law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tendency of polluting environment has not been controlled effectively,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f the crime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hence, it is essential to re-examine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and locate it accurate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erfect jurisprudence and integrated theory on environment have been formed because of the earlier start of the legislation of environment. In this background,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is to compar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 which not only make the learning becomes maneuverable but also can decrease the unnecessary cost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crime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author wants to talk about this subject and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criminal law of environment by improving the crime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Specifically, this article include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ree parts, and the main bod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at first I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legislation process, forma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in our country. Then I summarized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crime and the legislation forma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sponding criminal sanctions through cleaning up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crime legislation venation of the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advanced legislation. At last I defined the legisl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found the disadvantages of our country 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emphasis of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object, subject, objective element and subjective element of the crime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in our country I introduced and referred to the advanced legislation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crim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and outspread the article in a comparative and analytic way:There exist social law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law benefit in the aspect of object, and concluded that environmental rights should be the protected law benefit in the crime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In the aspect of objective ele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t countries'crime patterns and causal relations theory, and concluded that dangerous offense should be prescribed and the deduction causality principle should be applicable in th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of our country; In the subject aspect, the main differenc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crim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whether it is admitted that the artificial person have the ability of undertake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crime or not; In the aspect of subject element, compared the different subjective elements and whether it is applicable to the strict liability or no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oncluded that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of the crime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the negligence and indirect intent, which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strict liability.
     I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applicable principle and the mode of pun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crime between foreign countries and our country, I concluded that many countries applied the strict criminal law and regard the economy of punishment and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 freedom punishment, fine punishment and other measure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ncrete proof in the former three parts, which are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in our country:(i)separate th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into several crimes; (ii)subjoin dangerous offense; (iii)clear that the crime is inapplicable to the strict liability; (iv) the crime should confer to the deduction causality principle; (v)enlarge fine punishment application and value the application of non-punitive measures.
引文
1.刘仁文著:《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蒋兰香著:《环境刑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
    6.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
    8.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著:《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赵永康编:《环境纠纷案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贾宇主编:《刑事司法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2.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朱荣华主编:《各国刑法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5.冷罗生著:《日本公害诉讼与案例评析》,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6.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上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卢永鸿著:《中国内地与香港环境犯罪研究》,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肖剑鸣著:《比较环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9.陈泉生主编:《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杨兴、谭涌涛著:《环境犯罪专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21.付立忠著:《环境刑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22.张梓太著:《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3.刘晓莉著:《生态环境立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版。
    24.王威、王伟著:《侵犯环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版。
    25.[日]藤木英雄著:《公害犯罪》,丛选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美]芬德.利等著:《环境法概要》,杨广俊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编:《德国刑法典》,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4.《瑞士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5.《俄罗斯刑法典释义》,黄道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徐久生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版。
    7.《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韩]金永哲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曹子丹、颜九红:“关于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的探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4期。
    2.易海辉等:“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相关问题及其完善”,《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3.陈琴、张敬:“环境污染犯罪的推定原则研究”,《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马松建:“过失危险犯比较研究”,《刑事法学》2000年第9期。
    5.时延安:“过失环境资源犯罪之比较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王秀梅:“环境刑法价值理念的重构”,《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7.钱水苗:“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8.李卫红、单天水:“论严格责任的严格程度”,《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9.沈乐平:“公害罪刍议”,《法学季刊》1983年第3期。
    10.罗吉、杜万平:“环境刑法法益比较研究”,《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1.邹清平:“日本公害犯罪的几个问题”,《中国环境管理》1986年第4期。
    12.欧阳梓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犯罪主观方面之严格责任批判”,《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13.欧阳梓华:“论我国刑法第338条的立法缺陷与完善---以犯罪构成要件为视角”,《时代法学》2005年第5期。
    14.储槐植:“过失危险犯之存在性与可存性思考”,《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15.李卫红、孙政:“过失危险犯”,《刑法论坛》总第36期。
    16.赵利民、刘晋叶:“环境刑法与环境犯罪”,《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7.何立国:“对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2003年环境与资源法年会论文集》。
    18.唐士梅:“我国环境犯罪危险犯之立法思考”,《2001年环境与资源法年会论文集》。
    19.陈君:“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0.覃志军、徐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特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1.李居全、李景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能否采纳严格责任”,《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2.刘仁文:“刑法中严格责任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1期。
    23.谢治东:“疫学因果关系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24.邓文莉:“我国环境刑法中不宜采用严格责任”,《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25.陈肖华:“环境犯罪问题研究”,《政法学刊》2000年第4期。
    26.房栋:“对环境犯罪应该规定危险犯”,《人民检察》2002年第10期。
    27.廖斌:“论环境问题与刑事法律保护”,《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28.曲阳:“日本的公害刑法与环境刑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9.王世洲:“德国环境刑法中污染概念的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2期。
    30.李建明:“德国刑法对环境的保护”,《学海》1994年第4期。
    31.王晨:“我国刑法规定了严格责任吗”,载胡弛等主编《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四辑。
    32.宾亭:“试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认定中的三个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 年第1期。
    33. Brend Schuneman. "Principles of Legislation in Postmodern Society: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Law ",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1997,1.
    1.高铭暄:“刑事责任研究”,载http://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 /showpage.asp.(发布时间:2006-09-21.访问时间:2008-11-12)
    2.赵秉志、王秀梅:“大陆法系国家环境刑法探究”,载http://www. criminallaw 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asp?pkID=10672-34K. (发布时间:2008-12-16.访问时间:2009-01-11)
    3. "RIIA workshop report: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rime",载http://www.riia. org.(发布时间:2007-06-16.访问时间:2009-01-28)
    4.莫神星:“借鉴外国环境权立法,在我国法律中确立和完善公民的环境权”,载http://www.cqvip.com/qk/87759X/200401/9845966.html(发布时间:2004-04-20.访问时间:2009-03-15)
    ①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②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③付立忠著:《环境刑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6页。
    ①如1979年《刑法典》第106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害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第115条规定:“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8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私财产、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①苏俊雄:“环境问题的制度因应——刑罚于其他因应措施的比较与选择”,[台]1992年《环境刑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辑》,第120页。
    ①该法以第28章专章对污染环境的犯罪进行了规定。
    ②易海辉等:“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相关问题及其完善”,《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③有关德国刑法典中的上述内容,参冯军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⑤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26页。
    ①柯泽东:“环境刑法之理论与实践”,《台大法学论丛》1998年第18卷第2期,第133页。
    ②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③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②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①张明楷著:《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①陈君:“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98页。
    ②覃志军、徐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41页。
    ①付立忠著:《环境刑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38条。
    ①何秉松主编:《刑法学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59页。
    ①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②嘉海霞:“试论环境犯罪中因果关系的确立原则”,《环境导报》2000年第2期,第10-11页。
    ①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②参见沈乐平:“公害罪刍议”,《法学季刊》1985年第2期。
    ③参见丁慕英等主编:《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10页。
    ①参见李立众主编:《刑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参见李立众主编:《刑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①参见陈明义等编著:《环境保护法规与论文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4页。
    ②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①周利平:“试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二期。
    ②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2页。
    ③张穹主编:《刑法适用手册》(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页。
    ①赵永康编:《环境纠纷案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②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①杨春洗:“中国环境犯罪的刑事治理”,《法学家》1994年第6期,第7页。
    ②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②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63页。
    ③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页。
    ①参见张绍谦著:《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②参见张绍谦著:《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③参见张绍谦著:《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①[日]重松逸著:《疫学问》,昭和53年版,第3页。本文转引于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②参见王明远著:《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①参见丁凤楚:“论国外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理论”,《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98页。
    ②参见张梓太著:《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5页。
    ③参见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①郑昆山著:《环境刑法之理论基础》,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06页。
    ②参见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③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④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①参见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80页。
    ②参见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③参见张梓太著:《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9页。
    ①参见《外国国土法规选编》(第五分册),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121页。
    ②参见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③参见覃志军、徐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特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41页。
    ①徐祥民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7页。
    ①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①卢永鸿著:《中国内地与香港环境犯罪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日]野村好弘著:《日本公害法概论》,康树华译,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1982年版,第20页。
    ②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③参见赵秉志、王秀梅、杜澎著:《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①A.C.基斯:“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措施”,《国外法学》1984年第1期,第27页。本文转引自蒋兰香著:《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
    ②《刑法》第36、37条规定了判处赔偿经济损失、责令赔偿经济损失、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等非刑罚处理方法。
    ①参见祝铭山著:《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参见祝铭山著:《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13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