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文化教学的地位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形式,还应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文化教学。但对于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这些问题,人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文化教学这个主题,对外汉语教学界进行了热烈而有意义的讨论,这些讨论推动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不断向前发展。但以往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目的语教学环境下的文化实践以及专门的文化课程关注不够,其文化教学的研究重心也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较少关注整体的目的语教学环境;此外,以往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比较偏重主流文化的研究,对地域文化、都市文化、社群文化等不同形态的亚文化研究不够。这种研究现状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实践。
     本文尝试将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著名学者莫兰教授所提出的文化体验理论(The Cultural Experience)以及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引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领域,对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进行描述、分析,归纳出文化体验的特征以及教学要求;并运用教育学中的隐性课程理论对在华汉语强化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设置理念进行研究,以期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借鉴。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莫兰的文化体验理论进行概述,分析了文化体验的内涵、文化体验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体验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二章以典型的在华汉语强化项目——CIEE为例,对其文化体验设置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其文化体验设置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在文化体验中的运用。
     第三章对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设置进行了深层阐释,归纳出文化体验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并从隐性课程视角来观照这些项目的文化体验。
     第四章对文化体验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究,并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language learning can not be seperated from culture learning. If language learners intend to acquire goo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y are required to learn both language forms and the target culture.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ulture teaching, people don't agree with each other. Since 1980s, scholar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had conducted series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about culture teaching, which were good to culture teaching practices. However, past researches had given priority to cultural factors contained in language and very few people had concerned about specialized cultural curriculum or teaching practices. Besides, former researches were usually focu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instead of the whole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these, past researches covered a lot of National Culture, without 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Subculture.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of study, we translate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Theory and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proposed by Patrick R. Moran, and put these theories into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d with Hidden Curriculum Theory, we describe and analyse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of Extensive Chinese Programs in order to find the characters and teaching requests. In this way, we can induce the philosophy of these program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ummrizes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describe the ingredients of Cultural Experience in CIEE and analyse the effect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The third chapter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s and teaching requests of Cultural Experience.
     The last chapter explores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make suggestions to culture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引文
1高晨.“哥伦比亚在北京”暑期汉语项目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1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
    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4年引进了该书,并在国内出版发行了英文版,目前尚无中译本。为了深刻理解莫兰教授所提出的文化体验理论,笔者对全书的重要概念以及主要章节进行了翻译。
    1 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32
    2同上P32
    3这里所说的文化实践,是莫兰提出的“文化五要素”中的一个,指目标文化中人们所从事的交际与活动。
    1摘自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33
    2摘自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36
    1 Moran Patrick R. 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13
    2 Stem, 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P250-251
    3这里所说的“文化实践”指的是目标文化中的人们所从事的各种交际与活动。
    1(美)库伯.王灿明、朱水萍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4
    1(美)库伯.王灿明、朱水萍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35
    2摘自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19
    1摘自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136
    1冯熙.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苏文瑾.二语习得中的文化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3同上
    1苏文瑾.二语习得中的文化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2同上
    3同上
    1这里所说的文化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的考察与体验。
    1 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24
    1程伟民、杜玲玲.清华—哥伦比亚暑期汉语项目“家住”计划的调查与分析[J].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3期.
    1 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24
    1 Moran 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P24
    2同上P56-61
    1沈玲娣、陶礼光.体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7期.
    2同上
    1王灿明.体验学习的内在机制探析[J].今日科苑,2007年第24期.
    1沈玲娣、陶礼光.体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7期.
    1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
    2 Piaget, Jean. Genetic Epistemolog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P77
    1参见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8期.
    2齐标.论隐性课程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3参见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8期.
    4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P33-34
    5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
    6齐标.论隐性课程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1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P172-176
    1文化实践课程不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范围之内开设的,而是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进行的文化教学,我们将其从一般的课外教学活动中抽离出来,与文化知识课程一起,归为课堂教学活动一类。
    1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8期.
    2同上
    1张红蕴.隐性课程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1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2(美)库伯.王灿明、朱水萍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44-51
    1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2同上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P12
    1吕必松.语言教学中结构、意义和功能的结合[A],对外汉语教学探索[C].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87.P6
    2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67
    2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
    3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13
    [1]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
    [2]曹贤文.明德模式与中国大陆高校基础汉语教学常规模式之比较——兼谈汉语教学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的差异和互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4]陈莉.试论教学模式的建立及意义[A],北大海外教育(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陈小玲.中外联合办学中的汉语教学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
    [7]程伟民、杜玲玲.清华—哥伦比亚暑期汉语项目“家住”计划的调查与分析[J].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3期.
    [8]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记要[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
    [9]冯熙.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8期.
    [11]高晨.“哥伦比亚在北京”暑期汉语项目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12]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2期.
    [13]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1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5]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
    [16]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7](美)库伯.王灿明、朱水萍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9]李梅.体验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20]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1]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22]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23]刘芳芳.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J].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4]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5]吕必松.语言教学中结构、意义和功能的结合[A],对外汉语教学探索[C].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87.
    [26]马箭飞.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
    [27]马箭飞.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28]齐标.论隐性课程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9]汝淑媛.美国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理念特点与教学策略评价[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年第2期.
    [30]沈明德.短期外语强化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31]沈玲娣、陶礼光.体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7期.
    [32]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3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4]施仲谋.明德中文暑校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1期.
    [35]苏金智.多学科合作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第三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3期.
    [36]苏文瑾.二语习得中的文化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37]汤莉娜.对外汉语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基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8]王灿明.体验学习的内在机制探析[J].今日科苑,2007年第24期.
    [39]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
    [40]王秋雨.哈佛大学讲练课课堂活动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41]王学松.加强中外合作汉语教学项目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6期.
    [42]王学松.“明德模式”研究评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43]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1期.
    [44]吴仁甫、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位”与“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5]熊文华、朱文俊.汉英语言学习与社会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2期.
    [46]张和生.美国明德大学的汉语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第1期.
    [47]张红蕴.隐性课程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48]张喜荣、田德新.美国明德学院的中文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49]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
    [50]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
    [51]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年第6期.
    [52]张占一.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53]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54]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55]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56]赵晓辉.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潜能——介绍普林斯顿北京暑期汉语培训班[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3年第2期.
    [57]钟海清.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8]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9]朱永平.控制式操练教学法在不同年级汉语教学中的运用[A],汉语教学:海内外的互动与互补[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0]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61]Alice Omaggio Hadley.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62]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3]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 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64]Moran Patrick R. 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65]Piaget, Jean. Genetic Epistemology[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66]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