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叙事长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钱仲联先生等《清诗纪事·前言》指出,“叙事性是清诗的一大特色,也是所谓‘超元越明,上追唐宋'的关键所在”。“以诗歌叙说时政、反映现实成为有清一代诗坛总的风气。十朝大事往往在诗中得到表现,长篇大作动辄百韵以上。作品之多,题材之广,篇制之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之水平。”可见,叙事诗研究对清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近代诗歌又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捩之处,汪辟疆先生认为:“有清一代诗学,至道咸始极其变,至同光仍极其盛”。因此,近代叙事诗又别具意义和价值。
     然而,目前学界对近代叙事诗关注不够,至今仍未见到以叙事诗视角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近代诗歌加以整理研究的学术著作。本文拟选取张维屏等五十几位诗人的叙事长诗为代表,对近代叙事长诗的创作概貌、艺术特征、发展轨迹、意义价值以及叙事意识等问题加以探索研究,力图概括、描绘出近代叙事长诗的总体概况及其规律特征。本文分四章,二十五万字,从内容主题、艺术表现、创作意识三个角度对近代叙事长诗进行了分析考察。
     就内容主题而言,近代叙事长诗不仅注重反映社会民生、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与时代风云密切相关的创作特征;而且注重描绘个体生命的命运轨迹,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呈现出生活化、平民化的创作倾向。近代叙事长诗不仅全面反映了国内社会生活,而且开始睁眼看世界,描绘域外见闻。
     就艺术表现而言,各类叙事长诗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功能和风格特征。大体而言,乐府叙事诗多采用客观化场景叙事,侧重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描写。五言叙事长诗多运用主体性、个性化较强的自叙或见证式叙事,既可以描绘社会问题,又可以展示个人生活。而七言歌行的表现方式介于两者之间,表现功能侧重于描绘各色人物、讲述传奇故事。而近代诗人在承习传统的基础上,力破余地,推陈出新,借鉴、运用“以文为诗”、白描刻画、小说戏曲、意象和用典、寓言和神话等技法和手段,对各类叙事长诗的表现特征和功能做了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就叙事意识而言,近代叙事长诗虽仍以“诗史”、“观风”等传统观念为主流意识,但各派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方向、不同程度地拓展和丰富,折射、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诗学观及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处世立身和文化选择。此外,魏源、张际亮等对传统“讽谏”精神的开拓;鲁一同、张之洞等关于诗中之“事”的思考;黄遵宪、金和等有关“以文为诗”创作技法的论述;姚燮、金和等对传奇意识的借鉴等等,都彰显出近代诗人在传统意识基础上力辟新境的努力。
The preface of The Records of Qing Poems, written by Professor Qian Zhonglian, says "the narrative poem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Qing Poem, and also the key point of the idiom 'overstepping the Yuan poems and the Ming poems, inheriting the Tang poems and the Song poems.'" "The current of Qing Poem is introducing the policy, reflecting the reality. The main events are written by the poets, and the length of some poems is more than 100 sentences. Qing poems are the number one that has the most works, vast subject matters, and longest length. That is to say there are exist lots of benefit for the Qing Poems, even the Chinese ancient Poems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narrative poems, especially, the Modern times Poem is the milestone of the transform of the tradition. As Professor Wang Pijiang says: "the turn point of Qing Poem is the period of Dao Guang and Xian Feng, and the peak of it is during the period of Tong Guang. Hence, the Modern Times Poe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worthiness.
     However, at the current, the literature field pays a little attention on the Modern Times Poems. We have not seen some works on the Modern Times Poem which do the research basing on the narrative poems completely and macroscopically. This paper will take Zhang Weiping's narrative poems and some other poets' as the example, then do some research about the Modern Times Poems' basic knowledg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developing process, the worthiness and the narrative sense.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4 chapters, about 20,000 words, and the research consists of the theme,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and the creative awareness.
     In terms of the theme, the Modern Times Poems not only keep abreast of the times by revealing the common people's liv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ain events. But also have the trend of "lif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by describing the personal life's trace, modeling colorful figures. Besides, it also not only reflects the domestic lives, but turns to the foreign and describes the seeing of the outside.
     In terms of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each narrative poem has it own performing manners, functions and style character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Yuefu Narrative Poem usually takes the objective way to write the poem, and mainly focus on the social problems. Meanwhile, the Five-Character Narrative Poem takes the subjective and individual Self-Narration or Witness-Narration, which can both describe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reveal the personal life. The performance of Seven-Character Narrative Poem is between the above two styles, but the performance function focuses on model all kinds of figures.
     In terms of the narrative awareness, although the Modern Times Poems' Narrative awareness regards the traditional ideas such as "Poem-history", "observe the custom" as the main stream, the poets of different schools expand and enrich the poems' narrative awareness from each school's aspect. In addition to it, some poets' experiments hint they try to pioneer a new way with the help of the traditional merit, for example, Weiyuan, Zhang jiliang expanded the traditional satire narration spirits, Lu Yitong, Zhang Zhidong thought of the "thing" which occurred in the poems, Huang Zunxian, Jinhe discussed the poem writing style of "take prose as poet", Yaoxie, Jinhe drew lessons from awareness of legends.
引文
1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刘刚强编:《王国维美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2 钱锺书:《谈艺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 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8页。
    1 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现代评论》第5卷119期,1927年3月。
    2 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5年第3辑。
    3 参阅曹顺庆的《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和《重建中国文论话的语基本路径及其方法》等文。
    1 黄维梁:《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比较文学报》1995年第11期。
    2 钱中文:《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页。
    3 蔡钟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4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1 黄维梁:《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比较文学报》1995年第11期.
    2 季羡林:《东方文论选·序》,《比较文学报》1995年第10期。
    3 黄维梁:《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比较文学报》1995年第11期。
    4 杨曾宪:《关于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
    1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 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2 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3 吉川幸次郎著、高桥和已编:《中国诗史》下册,日本筑摩书房1981年版,第249页。
    4 孔子:《论语·泰伯》,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1 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页。
    1 陈寅恪:《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附录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3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刘刚强编:《王国维美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1 章学诚:《原学下》,《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4页。
    1 胡仔:《苕溪渔隠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1页。魏泰《临汉隠居诗话》仅有“叙事”而无“诗”字。
    2 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第2129页.
    3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饮冰室文集全编)(第二版),上海:上海新民书局1933年版,第443页。
    4 夏晓虹:《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150页。
    1 佩弦:《短诗与长诗》,《诗》月刊1卷4号,1922年4月。
    2 吴世昌:《新诗和旧诗》,《吴世昌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3 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文集·观堂集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4 吴奔星等编:《胡适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5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2卷5号,1917年1月。
    6 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4卷5号,1918年5月。
    1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2 胡适:《谈新诗》,《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
    3 傅东华:《参情梦·译者的话》小说月报第16卷第10号,1925年10月。
    4 田汉:《诗人与劳动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8-9期,1920年2月15日至3月15日。
    5 闻宥:《白话诗研究》,上海梁溪图书馆1920年版.
    6 西谛:《文学的分类》,《文学》第82期,1923年8月。
    1 俞平伯:《谈中国小说》,《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1928年2月。
    2 郁达夫:《文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8月初版,第50-51页。
    3 梁实秋:《论诗的大小长短》,《新月》第3卷第10期,1930年。
    4 蒲风:《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页。
    5 石灵:《新诗歌的创作方法》,天马书店1935年版,第76页。
    6 茅盾:《叙事诗的前途》,《文学》第8卷第2期,1937年2月1日出版。
    1 钱歌川:《文艺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56页。
    2 孙席珍:《叙事诗》,《文艺创作讲座》第2卷,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版
    3 柳无忌:《为新诗辩护》,《文艺杂志》第1期第4期,1932年9月。
    4 张泽厚:《抒情诗与叙事诗》,《文艺创作讲座》第3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
    5 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
    6 穆木天:《民族叙事诗时代》,《时调》创刊号,1937年11月。
    7 穆木天:《建立民族革命的史诗的问题》,《文艺阵地》第3卷第5期,1939年6月。
    8 茅盾:《关于鼓词》,《茅盾文艺杂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704-705页。
    9 穆木天:《建立民族革命的史诗的问题》,《文艺阵地》第3卷第5期,1939年6月。
    10 《诗》志同人:《诗的光荣,光荣的诗》,《诗》第3卷第4期,1942年12月。
    1 张刚:《小说和其它文艺的有关系》,《文学修养》(重庆)第2卷第2期。
    2 柳倩:《中国新诗歌的检讨及其前途》,《新华日报》1942年1月1-6日.
    3 胡明树:《诗之创作上的诸问题》,《诗》第3卷第2期,1942年1月.
    4 胡风:《涉及诗学的若干问题》,《诗创作》第15期“诗论专号”,1942年10月。
    5 胡风;《关于题材,关于技巧,关于接受遗产》,《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82页。
    6 茅盾:《<诗论>管窥》,《诗创作》第15期“诗论专号”,1942年10月。
    1 李长之:《论研究中国文学者之路》,《现代》第5卷第3期,1934年1月.
    2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二》中华书局1936年版。
    3 鲁迅:《摩罗诗力说》,《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王国维:《文学与教育》,刘刚强编:《王国维美论文选》,第128页。
    5 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订文·正名杂义》,《章太炎全集》(3),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6 王国维:《文学小言》,刘刚强编:《王国维美论文选》,第107页。
    7 鲁迅著,周锡山释评:《中国小说史略》(释评本),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 西谛:《文学的分类》:《诗歌的分类》;《史诗》,分别载《文学》第82-87期,1923年8-9。
    2 李开先:《叙事诗之在中国》,《民国日报·文学旬刊》第5-6期,1923年8月16-26日。
    3 朱光潜:《中国文学之未开辟的领土》,《东方杂志》第23卷第11号,1926年6月。
    4 郭绍虞:《中国文学演进之趋势》,《小说月报》第17卷“中国文学研究”号外,1927年6月。
    5 胡适:《白话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5页。
    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8页.
    2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申报月刊》第3卷第2号,1934年2月。
    3 林庚:《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谜》,《国闻周刊》第12卷15期,1935年4月。
    4 秦佩珩:《又是叙事诗的问题》,《辅仁文苑》第6辑,1941年8月。
    1 茅盾:《<诗论>管窥》,《诗创作》第15期“诗论专号”,1942年10月。
    2 姚雪垠:《略论士大夫的文学趣味》,《大公报·战线》1943年5月23-30日。
    3 姚雪垠:《中国作风与叙事诗》,《文学》第1卷第3期,1943年6月。
    4 李念群:《人的道路——抒情诗与叙事诗》,《中原》第1卷第3期,1944年3月。
    1 现在仍有少数学者认为汉民族有自己特色的“史诗”,见李谷鸣、李明珠《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讨论综述》一文。这实际上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史诗”概念中国化论调的一种重复,它改变、扩大了目前世界范围比较公认“史诗”概念。承认中国“史诗”独具特色,实际上也就承认了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诗”。
    2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3 见胡适:《论短篇小说》,《谈新诗》,《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星期评论》第5号,1918-1919年。
    4 谢无量:《诗学指南》,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62页。
    5 伍受真:《论<孔雀东南飞>》,《现代评论》第7卷第182期,1928年6月。
    1 石君:《金和的<兰陵女儿行>》,《民国日报·文艺旬刊》第5期,1923年8月16日。
    2 闻一多:《律诗底研究》,孙敦恒编:《闻一多集外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159页。
    3 胡先骕:《评<尝试集>》,《学衡》创刊号,第2期,1922年1-2月。
    4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80-685页。
    5 俞平伯:《谈中国小说》,《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1928年2月。
    1 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2 陈中凡著、姚柯夫编:《陈中凡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61-464页。
    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8页。
    2 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华冈文科学报》第二十期(1995、04),第67-68页。
    3 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华冈文科学报》第二十期(1995、04),第65-66页。
    4 夏晓虹:《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150页。
    1 冯景阳:《文学概论》,辽宁人民出版1985年版,第219页。
    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25页。
    3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66页。
    4 钱仓水:《文体分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5 张涤云:《论中国诗歌的分类》,《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3期,第6页。
    6 刘知几:《史通》,参见浦起龙:《史通通释》,扬州:江苏广陵古籍,第80页。
    1 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王筱云等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49页。
    2 凌稚隆:《史记评林》卷首《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拾壹册》,第36页。
    3 王国维:《<人间词话>拾遗》,姚淦铭等编:《王国维文集》(1),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1 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4卷5号,1918年5月。
    2 参阅严复《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等文。
    3 俞平伯:《谈中国小说》,《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1928年2月。
    4 茅盾:《<诗论>管窥》,《诗创作》第15期“诗论专号”,1942年10月.
    5 详参Brathes"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见巴氏著Image-Music-Text,Fontana,1979年版.第79页。此处为意译。
    6 罗钢:《叙事学导论》,第一章《叙事文本》,第1页。
    1 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 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1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558-559页.
    2 郭彧译注:《周易》(系辞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 这是网上一位先生《管窥阴阳》中的一段话,其出处无从查询,因而不能作为论据,本不该引用。但先生妙笔道尽笔者心中之所言,引来权作代笔者之语。但此语也确非笔者独创,故不敢掠美,特此说明。
    2 章太炎:《国学之进步》,《国学概论》第五章,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8页。
    1 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文学评论》1996年第六期,第12页。
    1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2 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十一,同治八年姚濬昌刻本。
    1 张维屏:《花地集》,《松心诗集》,嘉庆二十五年本。
    2 屈向邦:《粤东诗话》,香港:龙门书店铅印本,1964年版。
    3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81页。
    4 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魏秀仁:《魏秀仁杂著抄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 朱琦:《怡志堂诗集)卷四,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6 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魏秀仁;《魏秀仁杂著抄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十五,同治元年至二年刻本。
    2 金和:《秋蟪吟馆诗钞》卷二,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1 杨钧:《草堂之灵》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1-12页。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卷二,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1970),第75页。
    3 王遽常:《国耻诗话》卷二,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48页。
    4 徐兆玮:《北松庐诗话》,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8页。
    5 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3页。
    1 王遽常:《国耻诗话》卷二,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55页。
    2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日本铅印本,第184页
    3 王遽常:《国耻诗话》卷二,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69页。
    1 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232页。
    2 王赓:《今传是楼诗话》卷三,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3 林鹤年:《福雅堂诗集》,《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
    1 林鹤年:《福雅堂诗集》,《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
    2 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中国反侵略文学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页。
    3 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中国反侵略文学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6页。
    4 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5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98-99页.
    1 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卷上,民国二十五(1936)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第104页。
    2 郭则澐:《十朝诗乘》卷二十三,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四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766页。
    3 高圭:《天放楼诗集跋》,《天放楼诗集》,壬戌年(1922)上海有正书局刻印本。
    1 金天羽:《天放楼诗集·潮音集卷一》,壬戌年(1922)上海有正书局刻印本。
    2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3页。
    3 鲁一同:《通甫诗存》卷一,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1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67页。
    2 姚燮:《复庄诗问》卷一,道光十七年(1838)《大梅山馆集》刻本。
    3 朱琦:《怡志堂诗集》卷四,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1 刘光第:《介白堂诗集》卷下,商务印书馆1917排印《戊戌六君子遗集》本。
    2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4页。
    3 金和:《秋蟪吟馆诗钞》卷二,民国五年(1916)年刊本。
    4 凌惕安编著:《郑子尹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230页
    1 郑珍:《巢经巢诗钞后集》卷四,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2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460年。
    1 郭则澐:《十朝诗乘》卷十五,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四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页。
    2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1 朱琦:《怡志堂诗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2 王遽常:《国耻诗话》卷一,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2页。
    3 黄遵宪:《黄遵宪集》(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217页。
    1 屈向邦:《粤东诗话》,香港:龙门书店铅印本,1964年版。
    2 陈作霖:《可园诗话》,《养和轩全集》本。
    3 李元度:《书江南黄烈女事》,《天岳山馆文钞》二,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0420,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1969),第1123页。
    1 姚燮:《复庄诗问》卷二,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2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3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宣统二年(1910)上海有正书局本。
    4 郑孝胥:《海藏楼诗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5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212页。
    6 吴宓:《读散原精舍诗漫记》,《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6页。
    1 陈作霖:《可园诗话》,《养和轩全集》本。
    2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7页。
    3 王蘧常:《田耻诗话》卷一,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3页。
    4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55-256页。
    5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宣统二年(1910)上海有正书局本。
    1 《王郎曲》中的主人公王郎虽不是女性,但歌手遭遇和歌女类似,而且此诗体制、风格均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化来,故归入此类。
    2 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78页。
    3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1页。
    4 陈作霖:《可园诗话》,《养和轩全集》本。
    5 王闿运:《拟焦仲卿妻一首李青照妻墓下作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141页。
    6 王闿运:《王氏诗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308页。
    7 王闿运:《妾薄命,为杨知县妾周氏作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150页。
    1 姚燮:《钱清舟子郭三》,《复庄诗问》卷六,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2 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3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0。
    4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六,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1 郑珍:《巢经巢诗钞后集》卷三,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2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六,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3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87页。
    1 黄遵宪:《黄遵宪集》(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2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5页。
    3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三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4 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5 陈衍:《石遗室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1 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2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4页。
    1 金天羽:《天放楼诗集》,壬戌年(1922)上海有正书局刻印本。
    2 朱琦:《怡志堂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3 蒋世弟选注:《林则徐诗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4年版,第44页。
    4 无名氏在《使滇吟草》里的眉批。转自于杨国帧著《林则徐传》(增订本),第50页。
    1 潘焕龙:《卧园诗话》,《明清遗书五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 参见N.H.皮尔逊:《文学形式和类型……》(收录于《英语学会年鉴》,1940年[1941年],59页之后数页,特别是70页)。
    2 参见蒂博代:《批评生理学》(巴黎,1930年,184页及之后数页)。
    3 参见《诗学》(第二十四章),见罗念生中译本(《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7页.
    4 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32页。
    5 中国文论中的文体、文类与西方文论中文学类型概念虽然不同,但相通相近;而西方文论中的文体学则近于中国文论中语言或文风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常包涵在中国的文体、文类方面的论述之中,这方面读者一定要注意。
    6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1 李之仪:《跋古柏行后》,见《姑溪文集》卷四十一,《粤雅堂丛书》三编本。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
    3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版版,第1756页。
    1 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56页.关于乐府的设置是否始于汉武,学术界仍有争议。如张永鑫的《汉乐府研究》认为乐府机关的设置始于秦代。我们取主流说法。
    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版,第1045页。
    3 刘勰:《明诗第六》,《文心雕龙》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 刘勰:《乐府第七》,《文心雕龙》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 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6页。
    2 钟嵘:《诗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页。
    3 钟嵘:《诗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页。
    4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56页。
    5 张少康:《文斌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6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页。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5页。
    3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56页。
    4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71页。
    5 《文史》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5页。
    1 黄节:《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清华周刊》,1933,39(8)。
    2 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3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打印本,第172页,第61页。
    4 七言歌行的具体形成过程和特征,可参阅葛晓音先生的《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
    1 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第49页,这一点读者也可以自行参阅葛晓音先生的论述。
    2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适传附宋之问传》,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748页。
    3 吴乔:《围炉诗话六卷》卷一,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4 钱良择:《唐音审体》,丁福保辑:《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77-785页。
    5 关于歌行与七古的主要区别可参阅葛晓音的《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
    1 关于新乐府的发展形成可参阅葛晓音的《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和《论杜甫的新题乐府》等文。
    2 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三期,第172-173页。
    3 廖群:《厅堂说唱与汉乐府艺术特质探析》,《文史哲》2005年第三期。
    4 张永鑫:《汉乐府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页。
    5 徐祯卿:《谈艺录》,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5-772页。
    6 沈德潜:《古诗源·例言》,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3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
    4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十五从军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1 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2 白居易:《采诗官》,《白氏长庆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3 白居易:《寄唐生诗》,《白氏长庆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4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一《伤唐衢二首》之二,《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5 陈兆奎:《论七言歌行流品答陈完夫问》,《绮湘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8页。
    6 高棅:《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页。
    7 章懋:《铁崖古乐府·序》,见清光绪《诸暨县志》第505-506页。
    8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本。
    9 李东阳:《拟古乐府引》,《李东阳集》卷一,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页。
    1 钱良择:《唐音审体》,丁福保辑:《清诗话》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80页。
    2 徐泰:《徐泰诗话》,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第1393页。
    3 杨维祯:《杨维祯诗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03-404页。
    1 李东阳:《拟古乐府引》,《李东阳集》卷一,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页。
    2 王世贞:《弇州读书后》,《明诗话全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3页。
    3 杨傅第:《怡志堂诗集序》,《怡志堂诗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4 朱琦:《怡志堂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5 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寄心庵诗话》,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1页。
    6 姚燮:《复庄诗问》卷二十二,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1 鲁一同:《通甫诗存》卷一,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2 邓辅纶:《白香亭诗集》卷一,光绪十九年(1893)东河督署校刊本。
    3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30页。
    4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二,《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160页。
    5 贝青乔:《半行庵诗存稿》卷六,同治五年叶延馆等刻本。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109页。
    2 见清同治年间苏州书局所刻《儒林外史》本。
    3 金和:《秋蟪吟馆诗钞》卷一,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4 胡先骕:《评金亚匏<秋蟪吟馆诗>》,学衡8期,1922年。
    5 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学衡》1923年第18期。
    6 严迪昌《论江湜的诗——清诗散论之一》,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3页。
    2 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0页。
    3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0页。
    4 白居易:《轻肥》,《白氏长庆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5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1 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7页。
    2 钟嵘:《诗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页。
    3 刘文忠先生对《悲愤诗》的赏析,载《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1 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卷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
    2 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卷十,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3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卷二,《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3页。
    4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申涵光:《说杜》,见《杜诗详注》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7页。
    6 杜甫:《杜诗详注》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7页。
    1 《张亨甫全集》卷首题辞,同治六年建宁孔庆衢刻本。
    2 《张亨甫全集·文集》卷三,同治六年建宁孔庆衢刻本。
    1 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十八,同治八年姚濬昌刻本。
    2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3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4 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三十,同治八年姚濬昌刻本。
    1 徐世昌:《晚清簃诗汇》卷一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963页。
    2 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277页。
    1 郑珍:《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2 郑珍:《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二,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3 谭献:《复堂日记》,郑逸梅、陈左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集日记集2》,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32页。
    4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页。
    5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十一,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6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七,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7 王赓:《今传是楼诗话》卷七,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1 江湜:《伏敔堂续录》卷三,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2 郑珍:《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1 郑珍:《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二,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1 李白的《司马将军歌》被《乐府诗集》归入“杂歌谣辞”,而“杂歌谣辞”并不入乐,就诗歌夸张铺饰的表现而言,完全可以归入歌行,或者是受歌行影响的乐府。
    2 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笫114页。
    3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4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41页
    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1978年版,第11页。
    2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7页。
    3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8页。
    4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页。
    5 钱仲联:《梦笤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9页。
    6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9-50页。
    7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53页。
    8 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二十七,同治八年姚濬昌刻本。
    1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2 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78页。
    3 邱炜萱:《五百石洞人挥麈》卷四,清光绪二十五(1899)刊本。
    4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1页。
    4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6页。
    5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4页。
    6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53页。
    7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600页。
    8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第44页。
    9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38页。
    1 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2 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44页。
    3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0页。
    4 海纳川:《冷禅室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710页。
    5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1页。
    6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53页。
    2 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1 张维屏:《三元里》,《花地集》,《松心诗集》,嘉庆二十五年版。
    2 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序》,《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74页。
    3 龙顾山人:《十朝诗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3页。
    4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 魏源:《魏源集》,《戏自题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55-756页。
    1 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 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33页。
    3 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6页。
    1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页。
    2 欧阳修:《六一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页。
    3 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1-317页。
    1 赵翼:《瓯北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5页。
    2 刘辰翁:《赵仲仁诗序》,《须溪集》卷六,《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
    1 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 吴见思:《杜诗论文·凡例·章法》,《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P2343页。
    4 赵翼:《瓯北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5页。
    5 叶燮:《原诗·内篇上》,丁福保辑:《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61页。
    6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卷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 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34页。
    1 陈衍:《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第一册,192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2 苏轼:《苏轼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3 朱琦:《怡志堂诗集》卷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4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5 林昌彝《射鹰棱诗话》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6 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魏秀仁:《魏秀仁杂著抄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8 朱琦:《恰志堂诗集》卷四,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9 王蘧常:《国耻诗话》卷一,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14页。
    1 朱琦:《怡志堂诗集》卷四,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2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3 鲁一同:《通甫诗存》卷二,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4 鲁一同:《通甫诗存》,卷二,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1 鲁一同:《通甫诗存》卷二,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2 曾国藩:《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其南归》,《曾国藩诗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3 施山:《薑露庵杂记》,钱仲联编:《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9页。
    4 曾国藩:《致诸弟书》,《曾国藩全集·书信》24,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2年版。
    5 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6 金天翮:《答苏戡先生书》,《天放楼诗文言》卷十,丁巳年(1917)苏州文新印刷公司印制。
    7 江湜:《伏敔堂诗录·序》,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8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页。
    1 江湜:《伏敔堂诗录·序》,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2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九,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3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十五,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4 范当世:《除夕诗狂自遣》,《范伯子先生全集》卷十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232,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版,第675页。
    5 范当世:《和爱沧赠洪荫之三十七韵》,《范伯子先生全集》卷十四,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232,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版,第714页。
    6 范当世:《仆诫》,《范伯子先生全集》卷十五,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232,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版,第741页。
    1 金和:《秋蟪吟馆诗抄》卷三《椒雨集》,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2 金和:《秋蟪吟馆诗抄》卷二,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3 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239页。
    4 周振甫:《<谈艺录>增订本补正》,《钱锺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5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6 黄遵宪:《西乡星歌》,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7 黄遵宪:《赤穗四十七义士歌》,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00-301页。
    1 黄遵宪:《冯将军歌》,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
    2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 王蘧常:《国耻诗话》卷二,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52页。
    4 黄遵宪:《冯将军歌》,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
    5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8页。
    6 王蘧常:《国耻诗话》卷二,上海:上海新纪元丛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52页。
    7 温仲和:《人境庐诗草跋》,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8页。
    8 俞明震:《人境庐诗草跋》,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4页。
    1 钱锺书:《谈艺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页。
    2 梁启超:《梁任公诗稿手迹》,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本。
    3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4 莫友之:《巢经巢诗钞序》,《巢经巢诗钞前集》,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5 陈衍:《秋蟪吟馆诗跋》,《秋蟪吟馆诗钞》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1 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35页。
    2 唐炯:《巢经巢遗稿序》,《巢经巢诗钞后集》,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3 郑珍:《巢经巢诗钞后集》卷五,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4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2页。
    5 胡先骕:《读郑子尹<巢经巢诗集>》,《学衡》1922年第7期。
    6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9页。
    7 郑珍:《巢经巢诗钞前集》卷四,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8 胡先骕:《读郑子尹<巢经巢诗集>》,《学衡》1922年第7期。
    1 潘咏笙:《黔诗汇评》,《贵州文献汇刊》,1940年第4期,第18-26页。
    2 郑珍:《巢经巢诗钞前集》卷六,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3 孟光宇:《巢经诗钞后集跋》,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4 翁同书:《巢经巢诗文书后》,《巢经巢诗钞前集》,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5 王锡爵:《归公墓志铭》,《王文肃集》,检讨萧芝家藏本。
    6 王世贞:《归太仆赞序》,《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五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
    7 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291-292页。
    8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13页。
    1 王赓:《今传是楼诗话》卷三,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2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拾遗》,《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页。
    3 鲁迅:《作文秘诀》,《南腔北调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67页。
    4 刘知几:《史通》,参见浦起龙:《史通通释》卷六《叙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年版,第80-83页。
    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2 林纾:《文微》,《林纾诗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86-408页。
    3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4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5 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
    1 这一点可参阅下文的论述。
    2 挚虞:《文章流别论》,《艺文类聚》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 钟嵘:《诗品·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页。
    4 朱熹:《诗集传》,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
    5 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江海学刊》1962年4月号。
    6 胡先骕:《读郑子尹巢经巢诗集》,《学衡》第七期,1922年。
    1 郑珍:《巢经巢诗钞后集》卷五,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2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10页。
    3 郑珍:《巢经巢诗钞后集》卷四、卷五、卷六、卷四,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4 黎汝谦:《巢经巢诗钞后集引》,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5 潘咏笙:《黔诗汇评》,《贵州文献汇刊》,1940年第4期,第18-26页。
    6 郑珍:《巢经巢诗钞后集》卷四,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7 郑珍:《巢经巢诗钞》卷四,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8 钱仲联:《梦苔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83页。
    1 贝青乔:《半行庵诗存稿》卷二,同治五年叶延馆等刻本。
    2 贝青乔:《半行庵诗存稿》卷二,同治五年叶延馆等刻本。
    3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十五,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4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页。
    5 钱仲联:《梦苔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87页。
    6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十五,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1 姚燮:《复庄诗问》卷二十二,卷一,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2 钱仲联:《梦苔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30页。
    3 邓辅纶:《白香亭诗集》卷一,光绪十九年(1893)东河督署校刊本。
    4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30页。
    5 王闿运:《湘缔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160页。
    6 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卷上,民国二十五(1936)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第24页。
    1 张祝平:《西汉乐府职能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一期,第89页。
    2 廖群:《厅堂说唱与汉乐府艺术特质探析》,《文史哲》2005年第三期。
    3 参阅逯钦立《“相和歌”曲调考》、崔炼农《歌弦唱奏方式与辞乐关系》等文。
    4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5页。
    5 钱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22页。
    1 余恕诚:《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花病鹤:《十朝诗话》稿本,藏常熟市图书馆。
    3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4 参阅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5 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6页。
    6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7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4页。
    1 阮亨:《复庄诗问诗评》,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2 汤鹏:《复庄诗问》诗评,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3 钱仲联:《梦苔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71页。
    4 姚燮:《复庄诗问》二十二卷,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1 汤鹏:《复庄诗问诗评》,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2 姚燮:《复庄诗问》二十二卷,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1 姚燮:《金八姑鹤骨萧诗为沈深其斌》,《复庄诗问》卷三十三,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2 姚燮:《双鸩篇》卷十,《复庄诗问》,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3 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33页。
    4 见清同治年间苏州书局所刻《儒林外史》本。
    1 金和;《秋蟪吟馆诗钞》卷五,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2 胡先骕:《评金亚匏<秋蟪吟馆诗>》,《学衡》1922年第8期。
    3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页。
    1 刘勰:《事类第三十八》,《文心雕龙·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 参阅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210页。
    3 参阅业师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302页。
    4 参阅业师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5 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6 王闿运:《与张世兄》,《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年版,第796页。
    7 肖晓阳:《湖湘诗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第169页。
    8 唐诗派,近于汪国垣《近代诗派与地域》中的河北派和江左派,业师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称为 唐诗派,钱仲联《清诗简论》称为“唐宋的一派”,说法有异,所指相近。而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的中晚唐诗派,实又包含了文中的晚唐诗派或西昆诗派。
    1 徐世昌:《晚清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83页。
    2 程潜:《养复园诗集·自序》,中国诗学会出版。
    3 参阅王闿运《论汉唐诗流派答唐风廷问》及《论作诗法答萧玉衡》等文。
    4 夏敬观:《褒碧斋集序》,陈锐:《褒碧斋集》,1929年排印本。
    5 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417页
    6 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7 汪荣宝《西砖酬唱集·序》,转引自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422页。
    8 王庚:《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页。
    9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10 王闿运:《论诗文体式》,《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4页。
    1 姚燮:《双鸩篇》,《复庄诗问》卷十,道光十七年《大梅山馆集》刻本。
    1 高圭:《天放楼诗集跋》,《天放楼诗集》,壬戌年(1922)上海有正书局刻印本。
    2 金天羽:《天放楼诗集·潮音集卷一》,壬戌年(1922)上海有正书局刻印本。
    3 钱仲联:《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0页。
    1 朱杰勤:《龚定庵研究自序》,商务印书馆1940年本。
    1 张云台编:《张荫麟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337、362页。
    2 汤鹏:《海秋诗集》卷十一,道光戊戌年(1838)本。
    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2 《美学文献》第一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页。
    3 《尚书》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4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5 《毛诗》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6 《毛诗》卷十七,《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7 《国语》卷一,《四部丛刊》初编史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8 顾颉刚:《左丘失明》,《史林杂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24页。
    9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卷七,《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1 孔子:《论语》卷九,《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版,第1708页。
    3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版,第1123页。
    4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卷七,《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5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版,第1756页。
    6 王世贞:《王氏金虎集序》,《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
    7 王世贞:《诗纪序》《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四十七,《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
    1 王世贞:《乐府变十章序》,《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二,《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
    2 孟棨:《本事诗》,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页。
    3 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页。
    4 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一,《四部丛刊》续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5 黄彻:《碧溪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48-349页。
    6 杨慎:《升菴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68页。
    1 王世贞:《艺苑卮言》,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10页。
    2 王世贞:《艺苑卮言》,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63页。
    3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十八,《四部丛刊》初编集部272-273,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4 黄宗羲:《南雷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集部266,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5 黄宗羲:《南雷集撰杖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集部266,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6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2311-2312页。
    7 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6页。
    1 浦起龙:《读杜提纲》,《读杜心解》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2页。
    2 白居易:《采诗官》,《白氏长庆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3 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4 白居易:《初授拾遗诗》,《白氏长庆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5 白居易:《新乐府并序》,《白氏长庆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6 白居易:《伤唐衢二首》,《白氏长庆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7 白居易:《新乐府并序》,《白氏长庆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1 参阅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叙事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一节。
    2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2页。
    3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3-74页。
    4 孟棨:《本事诗》,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5 计有功:《唐诗纪事自序》,《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6 王禧:《唐诗纪事序》,《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1 孔天胤:《重刻唐诗纪事序》,《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2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 钱锤书:《管锥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2-613页。
    1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3 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
    4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5 李维桢:《汲古堂集序》,何白:《汲古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6 钱谦益:《题杜苍略自评诗文》,《牧斋有学集》卷四十九,《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7 钱谦益:《增城集序》,《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三,《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8 叶燮:《已畦文集》卷十三,《丛书集成新编》本第12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1 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2 《吕氏春秋》卷五,《四部丛刊》初编子部,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3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36页。
    4 傅道彬:《诗可以观》,《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第102-115页。
    5 王闿运:《说诗》卷六,《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273页。
    6 贺贻孙:《诗筏》,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7 参阅《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2 张邦基:《墨庄漫录》,程毅中:《宋人诗话外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27页。
    3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3页。
    4 参阅《朱自清说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 参阅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业师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等书。
    1 龚自珍:《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9页
    2 龚自珍:《夜直》,王佩诤校点:《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5页。
    3 魏源:《定庵文录序》,《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9页。
    4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21页。
    5 周予同注,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页。
    6 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7 龚自珍:《乙亥杂诗》,王佩诤校点:《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9页。
    8 龚自珍:《与江子屏笺》,王佩诤校点:《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7页。
    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页。
    2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页。
    3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2页。
    4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7页。
    5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页。
    6 龚自珍:《三别好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0页。
    7 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0页。
    8 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1页。
    9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页。
    10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1页。
    1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2页。
    12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6页。
    1 钱仲联:《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序》,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0页。
    3 龚自珍:《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王佩诤校点:《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9页。
    4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5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6 王闿运:《论作诗之法》,《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7页。
    7 魏源:《致陈松心信》,《魏源全集》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56页。
    8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页。
    9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页。
    10 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第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8页。
    1 魏源:《刘礼部遗书序》,《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2页。
    2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3 魏源:《默觚上·学篇九》,《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4页。
    4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48页。
    5 魏源:《定庵文录序》,《魏源集》,第238-239页。
    6 魏源:《齐鲁韩毛异同论中》,《诗古微》卷一,《清经解续编》第5册,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656页。
    7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1页。
    8 魏源:《致陈松心信》,《魏源全集》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56页。
    1 魏源:《诗比兴笺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魏源:《致陈松心信》,《魏源全集》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56页。
    3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页。
    4 汤鹏:《山阳诗叟行》,《海秋诗集》卷十二,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5 汤鹏:《嘲海翁》,《海秋诗集》卷十五,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6 姚莹:《汤海秋传》,《浮丘子》附,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7 刘伯塤:《海秋诗集序》,《汤海诗集》道光戊戌年(1838)刻本。
    1 王闿运:《论为学当治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23页。
    2 王闿运:《王志》卷一,《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12页。
    3 王闿运:《论经学词章人品之异·答陈齐七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13页。
    4 参阅王闿运《湘缔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9-540页。
    5 参阅王闿运《八代文粹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97页。
    6 夏敬观:《褒碧斋集序》,陈锐:《褒碧斋集》,1929年排印本。
    7 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377页。
    8 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376页。据上下文和其它资料,括号处当省一雅字。
    9 王闿运:《王志卷二·论七言歌行流品》,《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7页。
    1 王闿运:《论诗法答唐凤廷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51页。
    2 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376页。
    3 王闿运:《论文体式答陈复心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P544页。
    4 王闿运:《论作诗之法》,《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8页。
    5 王闿运:《论诗法答唐凤廷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51页。
    6 王闿运:《论文体式答陈复心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4页。
    7 王闿运:《论作诗之法答》,《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6页。
    8 王闿运:《论文体式答陈复心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4页。
    9 王闿运:《论作诗之法答》,《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7页。
    10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四,《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220页。
    11 王闿运:《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52页。
    12 王闿运:《论作诗之法》,《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6页。
    1 杨钧:《草堂之灵》卷十五,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90页。
    2 王闿运:《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420页。
    3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6页。
    4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5 谭嗣同:《论艺绝句六篇》,《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页。
    6 杨度:《湖南少年歌》,《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7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3页。
    1 朱克敬:《邓辅纶事略》,《浮湘访学集》,光绪三年长沙刻本。
    2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邓辅纶》,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385页。
    3 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舒位、汪国垣、钱仲联、郑方坤、张维屏著,程千帆、杨杨整理,杨杨辑校,《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64页。
    4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5页。
    5 邓辅纶:《鸿雁篇·序》,《白香亭诗》卷一,光绪十九年八月,河东督署刻本。
    6 许振祎:《白香亭诗集序》,《白香亭诗》,光绪十九年八月,河东督署刻本。
    7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二,《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160页。
    8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30页。
    9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三,《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
    10 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377页。
    11 邓绎:《藻川堂谭艺·三代篇》,《中国诗话珍藏本丛书》1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1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2 陈衍:《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第一册,192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3 宗鑑成:《怡志堂诗集书后》,《怡志堂诗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4 朱琦:《世忠堂文集序》,《怡志堂文集》卷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5 朱琦:《名实说》,《怡志堂文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1 朱琦:《咏古十首》卷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2 朱琦:《答陈东桥》卷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3 《怡志堂诗集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4 赵尔巽等著:《清史稿》卷四八六,《列传第二七三·文苑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31页。
    5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4页。
    6 周韶音:《通甫诗存跋》,《通甫诗存》,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7 鲁一同:《孔有函诗序》,《通甫类稿》卷三,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8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4页。
    1 何绍基:《使黔草自序》,《东洲草堂文钞》卷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0885,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二年(1973),第124页。
    2 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东洲草堂文钞》卷五,第190页。
    3 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东洲草堂文钞》卷五,第198、194页。
    4 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东洲草堂文钞》卷五,第191页。
    5 何绍基:《宗迪甫躬耻斋诗集叙》,《东洲草堂文钞》卷三,第118页。
    1 何绍基:《答余芰香》,《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二,清同治六年(1867)刊光绪间补刊本。
    2 郑珍:《次韵奉答吕茗香》,《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二,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3 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巢经巢诗钞前集》,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4 郑珍:《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七,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5 郑珍:《郘亭诗钞序》,《巢经巢文钞》卷二,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6 郑珍:《追寄莫五北上》,《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三,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7 郑珍:《送黎莼斋表弟之武昌序》,《巢经巢文钞》卷二,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8 唐炯:《巢经巢遗稿序》,《巢经巢诗钞后集》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9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59页。
    10 黎汝谦:《巢经巢诗后集引》,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巢经巢全集》本。
    1 江湜:《元日》,《伏敔堂诗录》卷三,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2 徐世昌:《晚清簃诗汇》卷一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90年版。
    3 江湜:《伏敔堂诗录》卷三,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4 江湜:《由常山至开化……》《伏敔堂诗录》卷十四,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5 江湜:《自题诗卷》,《伏敔堂诗录》,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6 江湜:《伏敔堂诗录续》卷一,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7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8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9页。
    9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三,《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10 陈衍:《何心与诗序》,《陈石遗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0页。
    1 陈衍:《小草堂诗集叙》,《石遗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7页。
    2 陈衍,《辽金元诗纪事总叙》,《元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40页。
    3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3页。
    4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5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6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7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四,《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8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十二,《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页。
    1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八,《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P257页。
    2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五,《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3 郑孝胥:《散原精含诗集序》,《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7页。
    4 龚鹏程:《近代思想史散论》,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民国八十年(1991),第181-182页。
    5 陈三立:《余尧衙诗集序》,《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57页。
    1 见《古史钩沉论》一、《乙丙之际箸议第九》、《西域置行省议》、《明良论》四篇、《乙丙之际箸议第七》、《对策》等文。
    2 陈三立:《廖笙陔诗序》,《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32页。
    3 陈三立:《刘古愚先生传》,《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6页。
    4 陈宝篇:《陈右铭大中丞讲义》,《湘报》,第一号,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3页。
    5 陈三立:《菱溪精舍记》,《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83页。
    1 陈三立:《庸庵尚书奏议序》,《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85页。
    2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六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1页。
    3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 黄遵宪:《与梁任公书》,《黄遵宪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0页。
    5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自序》,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5页。
    6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四,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1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页。
    3 康有为:《诗集自序》,《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钱仲联:《人境庐诗革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 康有为:《诗集自序》,《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 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1 陈声聪:《庚桑君近为诗渐不满于旧之作者,毅然有革新之意,此事言者近百年矣,作此示之》,转引自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
    2 《梁任公在湖南》,转引自周去病《饮冰室文集全编序》,《分类饮冰室文集》第1册,上海:大达图书供应出版社,1935年版。
    3 《梁启超》,(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张力译,台湾长河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页,第11-12页。
    4 梁启超:《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5 参阅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业师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汪国垣《近代诗派与地域》等书。
    6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7 张之洞:《輶轩语·语文第三》,《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08页。
    8 张之洞:《四生哀·蕲水范昌棣》,《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77页。
    1 业师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2 张之洞:《与樊增祥书》,《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75页。
    3 张之洞:《輶轩语·语文第三》,《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08页。
    4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5 王赓:《今传是楼诗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6 樊增祥:《汧上录跋》,《樊山集》卷二十四文乙,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606,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六年(1977),第975页。
    7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8 胡先骕:《读张文襄<广雅堂诗>》,《学衡》14期,1923年。
    9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890页
    10 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2页。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2 樊增祥:《儿辈初学属对……》,《樊樊山诗续集》卷十八,《樊樊山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9页。
    3 引自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196页。
    4 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自序》,《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 杨圻:《南海招饮遊存》,《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6 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自序》,《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7 杨圻:《香山吊太傅墓》,《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8 杨圻:《送南海先生》,《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1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2 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3 钱仲联:《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
    4 汪荣宝:《<西砖酬唱集>序》,转引自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422页。
    5 冯飞:《思玄堂诗序》,《思玄堂诗》,1937年排印1983复印本。
    1 张维屏:《论诗绝句二十四首》,《花甲闲谈》卷六,道光十九年刻本。
    2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自序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龚自珍:《张南山国朝诗人征略序》,《国朝诗人征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页。
    5 张际亮:《仙屏书屋诗序》,王飙:《思伯子堂诗文集·文集》卷二,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2007年版。
    1 张际亮:《松廖山人诗集自序》,王飙:《思伯子堂诗文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飙:《鸦片战争前后的“志士之诗”及其诗风新变》,《文学遗产》1984年,第二期,第81页。
    3 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二十五,同治八年姚濬昌刻本。
    4 张际亮:《南来诗录自叙》,《张亨甫文集》卷二,同治六年建宁庆衢寄吾校刊本。
    5 张际亮:《答潘彦辅书》,《张亨甫文集》卷三,同治六年建宁庆衢寄吾校刊本。
    6 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三十一。同治八年姚濬昌刻本。
    7 姚燮:《论诗四章与张培基》,《复庄诗问》卷二十九,道光十七年(1838)《大梅山馆集》刻本.
    8 俞樾:《人物传》,《镇海县志》卷二十七,光绪五年刻本。
    9 姚燮:《清河晤孔司马继荣话旧即赠九章》,《复庄诗问》卷二十八,道光十七年(1838)《大梅山馆集》刻本。
    1 姚燮:《游南池记》,《复庄骈俪文榷二编》卷四,咸丰四年刻六年增修本。
    2 郑振铎:《姚梅伯的<今乐府选>》,载《痴偻集》,1934年生活书店出版社,第684至685页。
    3 陆玑:《玉枢经钥序》,见姚燮《玉枢经钥》,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4 阮亨:《复庄诗问诗评》,道光十七年(1838)《大梅山馆集》刻本。
    1 冯煦:《重刊<秋蟪吟馆诗钞>序》,《秋蟪吟馆诗钞》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2 金和:《秋蟪吟馆诗钞》卷二《椒雨集》,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2册,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76页
    4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三十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5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第107页。
    6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第109页。
    1、《松心诗集》,张维屏撰,嘉庆二十五(1821)年本
    2、《林则徐全集》,林则徐撰,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3、《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4、《魏源集》,魏源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5、《思伯子堂诗集》,张际亮撰,同治八年姚濬昌刻本。
    6、《思伯子诗文集》,张际亮撰,王飙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东洲草堂诗集》,何绍基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东洲草堂文集》,何绍基撰,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0885,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二年(1973)版。
    9、《海秋诗集》,汤鹏撰,道光戊戌年(1838)本。
    10、《怡志堂诗文集》,朱琦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桂林排印《岭西五家诗文集》本。
    11、《通甫诗存》,鲁一同撰,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12、《通甫类稿》,鲁一同撰,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13、《复庄诗问》,姚燮撰,道光十七年(1838)《大梅山馆集》刻本。
    14、《巢经巢全集》,郑珍撰,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印行本。
    15、《半行庵诗存稿》,贝青乔撰,同治五年叶延馆等刻本。
    16、《郘亭诗集》,莫友芝撰,同治五年江宁三山客舍修补本。
    17、《曾国藩全集》,曾国藩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18、《伏敔堂诗录》,江湜撰,同治元年至二年(1861-1863)刻本。
    19、《秋蟪吟馆诗钞》,金和撰,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20、《春在堂诗编》,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1899)增修本。
    21、《湘绮楼诗文集》,王闿运撰,长沙:岳麓书5社,1996年。
    22、《高陶堂遗集》,高心夔撰,光绪八年平湖朱氏刻本。
    23、《张之洞全集》,张之洞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4、《渐西村人初集》,袁昶撰,民国25年(1936),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25、《樊樊山诗集》,樊增祥著,涂小马、陈宇俊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6、《人境庐诗草笺注》,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7、《沧趣楼诗集》,陈宝琛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28、《沈曾植集校注》,沈曾植撰,钱仲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9、《散原精舍诗文集》,陈三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0、《严复集》,严复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l、《范伯子先生全集》,范当世撰,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版。
    32、《陈石遗集》,陈衍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33、《琴志楼诗集》,易顺鼎著,王飙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4、《康有为全集》,康有为撰,姜义华、吴根樑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5、《刘光笫集》,刘光第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6、《岭云海日楼诗钞》,丘逢甲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7、《石陶梨烟室遗稿》,黄人撰,《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一、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8、《环天室诗集》,曾广韵撰,消宣统元年刻本。
    39、《蛮巢诗词稿》,张鸿撰,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40、《章太炎全集》,章炳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4l、《梁任公诗稿手迹》,梁启超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42、《蒹葭楼诗》,黄节撰,民国间铅印本。
    43、《浩歌堂诗钞》,陈去病撰,《百尺楼丛书》本,1924年。
    44、《疑庵诗》,许承尧撰,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
    45、《天放楼诗集》,金天羽撰,民国16年(1927)排印本。
    46、《秋瑾集》,秋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47、《大至阁诗》,诸宗元撰,《爰居阁丛书》本,民国33年(1944)。
    48、《江山万里楼诗词钞》,杨圻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49、《忍古楼诗》,夏敬观撰,中华书局排印本,民国26年(1937)。
    50、《王国维诗词笺校》,王国维著,萧艾笺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1、《苍虬阁诗》,陈曾寿撰,民国29年(1940)刻本。
    52、《龙吟草》,孙景贤撰,虹隐楼校刊本,民国9年(1920)。
    53、《天梅遗集》,高旭撰,民国23年(1934)刊本。
    54、《文选》,萧统编、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5、《乐府诗集》,郭茂倩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7、《全唐诗》,彭定求等编纂,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58、《宋诗选注》,钱锺书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59、《清诗铎》,张应昌辑,中华书局,1960年。
    60、《晚晴簃诗汇》,徐世昌辑,1931年天津徐氏退耕堂刊本。
    6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6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顾廷龙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3、《近代诗钞》,陈衍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64、《近代诗钞》,钱仲联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65、《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钱仲联主编,上海书店,1991年。
    66、《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
    67、《清人诗集叙录》,袁行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68、《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69、《中法战争文学集》,阿英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70、《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阿英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71、《庚子事变文学集》,阿英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2、《唐人故事诗》,陈登元编注,南京:南京书店,1931年。
    73、《叙事诗》,朱剑芒、陈蔼麓编辑,世界书局,1933年。
    74、《中国历代故事诗》二版,邱燮友著,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75、《历代叙事诗选译》,治芳、楚葵合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
    76、《中国历代著名叙事诗选》,彭智功编,郑州:黄河出版社,1985年。
    77、《中国历代叙事诗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编》,路南孚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
    78、《历代叙事诗赏析》,吴庆峰编,济南:明天出版社,1990年。
    79、《历代叙事诗赏析》,刘学楷、赵其钧、周啸天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
    80、《诗品集注》,锺嵘著,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81、《文心雕龙》,刘勰著,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82、《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83、《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84、《清诗话》,丁福保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5、《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1983年。
    86、《清诗话访佚初编》,杜松柏主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7年。
    87、《民国诗话丛编》,张寅彭主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88、《诗源辩体》,许学夷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89、《静志居诗话》,朱彝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90、《带经堂诗话》,王士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91、《北江诗话》,洪亮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92、《瓯北诗话》,赵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93、《随园诗话》,袁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94、《诗比兴笺》,陈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95、《艺概》,刘熙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96、《射鹰楼诗话》,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7、《陈衍诗论合集》,钱仲联编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98、《饮冰室诗话》,梁启超著、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99、《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100、《石语》,钱锺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1、《谈艺录》,钱锤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02、《梦苕庵诗话》,钱仲联著,齐鲁书社,1986年。
    103、《兼于阁诗话》,陈声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04、《胡适诗话》,吴奔星、李兴华选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
    105、《清诗纪事》,钱仲联主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106、《清诗纪事初编》,邓之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07、《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08、《中国文论选·近代卷》,邬国平、黄霖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09、《中国文论选·现代卷》,沙似鹏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10、《文论要诠》,程会昌(千帆)编撰,开明书店1948年。
    111、《清代文学批评史》,王镇远、邱国平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2、《清代文学评论史》,[日]青木正儿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3、《中国诗歌思想史》,萧华荣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4、《中国诗学批评史》,陈良运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15、《中国诗学》,叶维廉著,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1992年。
    116、《清代诗学研究》,张健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7、《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8、《近代诗学》,程亚林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9、《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陈伯海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120、《中国诗学之精神》,胡晓明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1、《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撰,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2、《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马新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3、《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三联书店,1986年。
    124、《西方文论专题十讲》,童庆炳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5、《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朱立元、李钧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6、《文学理论》,(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7、《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乐黛云、王宁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28、《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美)James Phelan,(美)Peter J.Rabinowitz主编,中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9、《当代叙事学》,(美)马丁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0、《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31、《叙述学》,董小英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32、《叙事学》,胡亚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3、《中国叙事学》,杨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4、《中国叙事学》,(美国)浦安迪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5、《先秦叙事研究》,傅延修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
    136、《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3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89年。
    13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9、《文章辨体序 文体明辨序说》,吴纳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140、《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41、《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姜涛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42、《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童庆炳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3、《诗歌分类学》,古远清著,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年。
    144、《中国诗体流变》,程毅中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45、《中国古代诗体简论》,杨仲义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46、《汉学诗体学》,杨仲义、梁葆莉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147、《四书五经》,朱、元人注,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148、《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49、《清史稿》,赵尔巽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50、《清史列传》,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51、《清代史》,萧一山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52、《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等编,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53、《清代碑传全集》,陈金林,齐德生,郭曼曼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4、《广清碑传集》,钱仲联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5、《清代七百名人传》,蔡冠洛编撰,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156、《近代名人小传》,费行简编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7、《中国近代史》上编,范文澜编著,新中国书局,1949年。
    158、《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海南出版社,1994年。
    159、《吕著中国近代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0、《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61、《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6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
    16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64、《欧化东渐史》,张星娘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65、《清代公羊学》,陈其泰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
    166、《探索真文明》,朱维铮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7、《中国经学史十讲》,朱维铮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68、《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69、《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70、《近百年湖南学风》,钱基博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1、《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172、《近代经学与文学》,刘再华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173、《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74、《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5、《清诗史》,朱则杰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176、《清诗史》,严迪昌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7、《清诗流派史》,刘世南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78、《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著,傅道彬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9、《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陈子展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80、《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著,北平:北平人文书店印行,1932年。
    181、《中国近代文学史》,任访秋著,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182、《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郭延礼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18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管林、钟贤培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
    184、《中国近代诗歌史》,马亚中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185、《中国近代诗歌史论》,李继凯、史志谨,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86、《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马卫中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7、《上海近代文学史》,陈伯海、袁进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8、《广东近代文学史》,钟贤培、汪松涛主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9、《湖南近代文学史》,孙海洋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190、《中国现代叙事诗史》,王荣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91、《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程相占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2、《中国叙事诗研究》,高永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3、《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陈来生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194、《论叙事诗》,安旗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195、《江南民间叙事诗及故事》,钱舜娟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196、《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郑士有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197、《抒情与叙事》,洪顺隆著,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印行,1998年。
    198、《诗史本色与妙悟》,龚鹏程著,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
    199、《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00、《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201、《白话文学史》,胡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02、《中国俗学史》,郑振铎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03、《郑振铎全集》,郑振铎著,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204、《章太炎全集》,章太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5。
    205、《闻一多全集》,闻一多著,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206、《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07、《朱自清说诗》,朱自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08、《汪辟疆文集》,汪辟疆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09、《汪辟疆说近代诗》,汪辟疆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10、《梦苕庵论集》,钱仲联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11、《钱仲联讲论清诗》,钱仲联著、魏中林整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2、《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上海书店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13、《中西文化撞碰与近代文学》,郭延礼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14:《近代文学的突围》,袁进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5:《诗界革命与文学转型》,张永芳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16:《近代诗论丛》,马卫中、张修龄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
    217、《觉世与传世》,夏晓虹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18、《岭南晚清文学研究》,管林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9、《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陈玉兰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20、《南社研究》,孙之梅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21、《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徐志啸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2、《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23、《唐代的七言古诗》,王锡九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224、《唐代歌行论》,薛天纬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225、《近古诗歌研究》,张仲谋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26、《晚明诗歌研究》,李圣华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27、《性灵派研究》,王英志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228、《钱牧斋、吴梅村研究论文集》,周法高著,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1995年。
    229、《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叶君远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30、《王渔洋与康熙诗坛》,蒋寅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31、《乾嘉代表诗人研究》,赵杏根著,汉城:新星出版社,2001年。
    232、《论新诗现代化》,袁可嘉著,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1988年。
    233、《复古与复元古:中国古代复古文学理论的美学探源》,刘绍瑾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34、《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35、《中国韵文史》,龙榆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6、《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陈文忠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1、李开先:《叙事诗之在中国》,《民国日报·文学旬刊》第5-6期,1923年8月16-26日。
    2、石君:《金和的<兰陵女儿行>》,《民国日报·文艺旬刊》第5期,1923年8月16日。
    3、钟琦:《中国叙事诗》,《南开双周》,第3卷第3期,1929年4月。
    4、(日)铃木雄虎著,邵青译:《论唐代叙事诗》,《北平晨报学园》66、67期,1931年4月14-15日。
    5、阮善芳:《中国历代叙事诗概观》,《交大平院季刊》1935年6月第1期。
    6、谷凤田:《中国叙事诗通论》,《进德月刊》第2卷第7期,1937年3月。
    7、梁荣源:《唐代叙事诗研究》,台湾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72年6月。
    8、吴国荣:《中国叙事诗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5年5月。
    9、林明珠:《白居易叙事诗研究》,东吴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0年6月。
    10、陈少松:《清初叙事诗及其理论初探》,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1、田宝玉:《中国叙事诗的传承研究——以唐代叙事诗为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论文,1993年5月。
    12、程相占:《吴伟业与中国古代叙事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
    13、林彩淑:《汉魏叙事诗研究》,中国文化大学 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6月。
    14、王萱:《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
    15、高永年:《唐代叙事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16、于宝莲:《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17、郑永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4年。
    18、郑亮:《乐府叙事诗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9、胡根林:《唐代叙事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0、纪军:《女书叙事诗与女性叙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1、周婷莉:《中唐叙事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2、郑宇:《论杜诗叙事》,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3、郝美娟:《深沉博大宽广的历史声音》,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4、徐志平:《论清代叙事诗的新发展》,《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年第7期。
    25、许并生:《先秦叙事诗基本线索及相关研究考察》,《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26、车振华:《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