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闽西北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近年来,闽西北地区的冶金、建材、机械、纺织、林产加工等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实力,初具产业集群的雏形,但规模小、层次低、聚集程度不高的特征明显。因此,如何加快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功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已成为闽西北地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运用竞争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围绕国内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以闽西北地区(三明市域)为研究区域,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研究重点,在简要分析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国内外不同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做法与经验的分析,提出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闽西北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constitute the basic space structure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Demonstrative analyses reveal that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industries of metallurgy, building materials, machinery, textile and processing of forest products have begun to show their power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appeared in an embryonic form, but with evident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scope, low level and low density. As a result, how to further cultivate and expand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how to develop the function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trengthen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have become a key issue of constructing West-Taiwan strait economic zone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by applying relevant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competitive economics, u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western economics for reference and centers around the practic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regional economy. Through normative analysis and posi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ative analysis as well as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Sanming areas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emphasizes on the accele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First, the paper briefly analys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north west regions. Then, it investigates into the causes of backward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weak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Last, by analysing successful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f further cultivat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the north west Fujian Province.
引文
[1] “3+1”产业集群主要指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和生物制药.
    [2] 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P7.
    [3] 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2).P51.
    [4] 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P22-23.
    [5][20] 岳鹏.江西产业集群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25日.P6-7、P18.
    [6][7] 王建优.产业集聚的机理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3,(1).
    [8][12][13] 沈正平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2).P120、P122、P123.
    [9][14] 郑胜利.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P32、P33.
    [10] 汪文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与湖南的发展战略.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0月.P2.
    [11] 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5).P73.
    [15] 廖上斌,章州.三明市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对策[J].决策参考,2002,(3).P33.
    [16] 徐海生.大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明政务网.
    [17] 王江明、韦海燕.三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三明论坛,2005,(6).P20.
    [18] 洪文生.产业集群成因管窥——兼析福建产业集群类型[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P23-24.
    [19] 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2005年7月29日.
    [21] 钱东平.产业集群与江苏区域经济竞争力——美国加州产业集群模式的借鉴[J].现代经济探讨 2004,(6).P44.
    [22] “第三意大利”指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一般认为发达和北部核心地区为“第一意大利”,不发达的受政府较多资助的南部为“第二意大利”.
    [23] 田霄燕等.意大利产业区“真实服务”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http://www.zei.gov.cn:8080.
    [24] 盖文启等.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4,(2).P104.
    [25] 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学出版社,2004,9.P304.
    [26] 新闻中心网 http://news.66wz.com/.
    [27] 新华网福建频道 http://www.fj.xinhua.org/news/.
    [28] 骆静、聂鸣.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P16.
    [29] 林祥.深圳产业集群的选择[J].开放导报,2003,(11).P43.
    [30] 魏后凯.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4,(9).P61.
    1、[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6.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
    5、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5.
    6、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陈雪梅等.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学出版社,2004,9.
    9、朱华升.浙江产业集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宁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0、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泉州、温州.苏州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
    11、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0.
    12、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13、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
    14、何绵山主编.福建区域经济[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
    15、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6、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
    17、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
    18、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5).
    19、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2).
    20、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1、陈雪梅,赵珂.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1,(2).
    22、[美]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斯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
    23、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4、朱华友.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
    25、王步芳.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理论经济学,2004,(1).
    26、岳鹏.江西产业集群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25日.
    27、王建优.产业集聚的机理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3,(1).
    28、沈正平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2).
    29、郑胜利.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30、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
    31、洪文生.产业集群成因管窥——兼析福建产业集群类型[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2、钱东平.产业集群与江苏区域经济竞争力——美国加州产业集群模式的借鉴[J].现代经济探讨 2004,(6).
    33、盖文启等.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4,(2).
    34、田霄燕等.意大利产业区“真实服务”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http://www.zei.gov.cn:8080.
    35、骆静,聂鸣.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
    36、王辑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5).
    37、王辑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33、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开放潮,2004,3.
    39、王建华.发展技术经纪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0、熊利民.江西实施产业集群的思考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3,(5).
    41、何立胜等.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活力,2004,(2).
    42、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考察[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6).
    43、藏新.产业集群产生原因的理论困惑和探索[J].生产力研究,2003,(1).
    44、韩建军.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的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3,(8)43.
    45、蔡秀玲.试析政府在营造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中的职能定位[J].
    46、吴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47、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48、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49、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50、江征.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2,(2).
    51、汪文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与湖南的发展战略.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0月.
    52、邱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9).
    53、李琳,陈东.西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3.(6).
    54、林祥.深圳产业集群的选择[J].开放导报,2003,(11).
    55、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56、王秉安等.福建产业集群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57、马元柱.构建晋江产业集聚的地方特色[J].产业经济,2004,(6).
    58、魏后凯.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4,(9).
    59、魏守华.产业集群:新型区域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60、盖文启,朱华晟.产业柔性集聚与区域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61、金青梅.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4.
    62.孔令丞等.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63、廖上斌,章州.三明市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对策[J].决策参考,2002,(3).
    64、王江明,韦海燕.三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三明论坛,2005,(6).
    65、徐海生.大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明政务网.
    66、三明市2001年至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7、《三明统计年鉴》(2004).
    68、《福建统计年鉴》(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