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对策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近年来,高校在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硬件投入的同时,在思想政治队伍建设、运作机制的构建、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绩,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以提高。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渠道、对象、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变化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弱化。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拟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然后对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弱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对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尤其是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笔者作为一名学生政工干部,希望拙文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有所裨益。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新特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其思想道德观念呈以下特点:大学生具有政治参与热情,但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虽有远大理想,但又过于追求个人价值;大学生对新事物虽富热情,但心理困惑较多;大学生注重竞争与参与,但又具投机取巧心理;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但文明素质较低。
    第二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弱化的原因。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国内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包括国际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利影响及国内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利影响。(二)教育体制改革有些措施滞后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
    
    不利影响。首先是与实行学分制匹配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尚未完全构建;其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素质不够高,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包括领导重视不够,高校缺乏全员育人意识;辅导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缺乏对学生教育的参与意识。(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滞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包括“两课”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呆板,没有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德育实践环节,大学生知行相悖。(五)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有失偏颇。现实中,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第三部分: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对策探讨。(一)营造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三维育人环境。家庭应继续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社会上各行各业,包括各种宣传教育媒体,文化艺术行业要给大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发挥正面教育作用;学校应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一要构建立体、多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二要坚持学校是学生管理的责任主体,建立多重覆盖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四)建立主渠道与多渠道相配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五)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Political Ideological Education(PIE)is a fine tradition and political advantag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he PIE of the new era of college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stering of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proletarian cause, which is of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of our nation.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have, in addition to the hardware input into the PIE, achieved great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IE personnel, the building of 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which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IE at college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ccorda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channel, object and means of the PI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e changes have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college PIE. In a sense, they have weake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IE at college.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IE. The paper, by the mean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does three things: ①giving an account of the ideological cond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②analysing the causes that have led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IE;③putting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IE.
    This paper covers three parts.
    Part I :ideological condition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living in the very complicated social surroundings are influenced the chang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ir ideology bear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lack of 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in spite of their warmth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ccessive eagerness in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values in spite of their high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perplexities, their attachment of importance to compet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pportunism, low quality of public morality in spite of their relatively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Part II: the causes leading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IE.
    
    
    There are five causes.(I)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PIE of college students:①International effects;②National effects.(II)The defects in educational reform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PIE of college students:①the new PIE mode doesn't go with credit system;②The social reform of rear service has bad impact on PIE.(III)The low quality of the PIE personnel lowers the effectiveness of PIE. ①The leadership doesn't attach due importance, lacking in the sense of whole-staff education.②The quality of political tutors awaits improvement.③The rear-sevice personnel lacks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ng in PIE of college students. (IV)The stagnation of PIE content, method and means, ha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PIE. ①The "two courses" have failed to exert their chief-channel function, their content being old and method being inflexible.②college students can not put what they learn into practice for lack of practice links in PIE.(V)There is a tendency of emphasizing wisdom and belittling ideology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 III: The measures that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IE in the new era. (I) Creating the atmosphere of three-dimension education: family, society and college. Families should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ll walks of life including mass media, cultural and art circles should provide healthy spiritual food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should optimize campus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xert an imperceptible influence on their students. (II)Deepen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perfecting auxiliary measures: ①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working mode for the PIE of college students; ②insisting that colleges are the main body of students management, (III)Clinging to the socialist guiding principle and 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PIE personnel, (IV)setting up the PIE system of main channel harmonizing with multi-channels, and strengthening PIE in all dimensions (V) Building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all-round evaluation
引文
一、著作类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毛泽东选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献》(2000年6月28日)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29日17号文件)
    7.王桂兰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美]马斯洛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0.张孝宜编:《新世纪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孙培清,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1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谢海光著:《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戴艳军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王连城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6年版。
    2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22.陈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陈秉公著:《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郑永廷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张琼主编:《思想道德修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二、论文类
    
    
    1.叶山土:《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特征探析》,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第3期,第27卷。
    2.郑明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思考》,载于《发展论坛》,2001年第3期。
    3.马志忠:《关于大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载于《未来与发展》1999年第4期。
    4.袁军、郑金红:《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于《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5.刘怀玉:《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1期。
    6.曲建武:《学分制与大学德育探究》,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7.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载于《江西高教研究》,1999年第1期。
    8.庄岩、于利:《信息网络与高校思想教育现代化》,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9.尚德复、柳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思考》,载于《理论探讨》,
    1999年第1期。
    10.刘怀玉:《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1期。
    11.缪昌武:《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要求》,
    载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9月第5卷,第3期。
    12.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载于《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4月第2期。
    13.卢黎歌、谷士刚:《十六大报告对拓展当代大学生修养内容的启示》,
    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1期。
    14.何玉洁:《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15.司晓莉:《高校大学生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及对策》,
    载于《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1月第15卷第4期。
    16.李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1期。
    17.王晓红:《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探析》,载于《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9期。
    18.汪海燕:《女大学生中心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第4期。
    
    
    19.宋亨华:《现代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1年6月第5卷第2期。
    20.李兵宪、胡艳芳:《浅论大学生基础道德文明教育》,载于《中国高教研究》,
    2000年第7期。
    21.王春明、文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于《广西高教研究》,2001年10月第5期。
    22.卢志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载于《抚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9期。
    23.王爱平:《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于《人才开发》,2001年第6期。
    24.王秀廷:《思想政治工作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
    载于《内蒙古电大学刊》(哲社版),1997年第5期。
    25.杨翠兰、刘守亮:《论校园文化及建筑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载于《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26.郝贺:《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27.尤玉军、陈维宏:《高校物业管理育人功能探究》,载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9月第6卷,第3期。
    28.孟益宏:《后勤社会化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载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高教研究版),2000年9月第6卷,第3期。
    29.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30.任荣:《导师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新探》,载于《思想政治教育》,
    2003年第3期。
    31.邢瑞煜、姜毓敏:《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于《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2期。
    32.刘海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思考》,载于《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2期。
    33.李立平:《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载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