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城市形成发展及其规划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也随之拉开序幕,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在思想、理论及技术等方面主要受到了来自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和苏联城市规划两方面的影响。到1960-198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造就了国内紧张的备战环境,与苏联友好关系的决裂也导致城市规划工作脱离了来自国外力量的指导而呈现出独立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三线建设放回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备战的政治指导思想入手,梳理了三线建设的发展脉络,探讨了“规划不在”的背景下,三线城市规划中的科学理论与建设实践,用实例加以分析,并提炼其中主导的规划思想。对发展历程的研究,分为开发选址,初期建设,迅速发展和调整收尾4个阶段;对发展模式的研究,分为集中新建城市模式,老城内部发展模式和进山进沟分散模式3种模式;对主要规划思想的演剧,包括战时体制下的城市规划思想,区域规划理论,带形城市理论和“单位城市”规划思想等。并且,客观的对三线建设过程与成果进行评析,通过分析城市规划与建设机构及专业人员的流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线城市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三线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在显性与隐性两方面的作用下取得了局部的科学成果,即政治作为“无形的手”的直接影响,以及从职能部门流失的技术人员对其产生的隐性影响。
     笔者通过走访三线城市和三线工厂,访问亲自参与三线规划的老专家等方式,积累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对中国三线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为完善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提供资料,为现今和平时代下的城市备战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 in 1949, great changes were taken in the society na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ll over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two key forces was influencing the Chinese city planning in the aspects of idea, theory and technology, which was Chinese early-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Soviet Union city planning. In the year between 1960 and 1980, the environment of war-protection began to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nervous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as the friendship with Soviet Union was broken, the city planning developed individually after.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olitical thoughts of war-protection, combs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the three-line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s with examples in city planning under the "planning absence" environment. Then it makes com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results,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the professional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hree-lin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ve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in both way of implicitness and explicitness, that is the direct influence made by political force and the indirect influence made by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writer investigates several three-line cities and three-line factories, interviews the old professor who took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back then, and gets the fresh data in order to creat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And this paper aims to perfects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odern city planning history by studying the special period of three-line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war-preparation planning during the peaceful era today.
引文
3于化民,胡哲峰.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4毛泽东外交文选[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毛洋东著作选读: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J].《党的文献》,1995年(3)42-48
    7据三线建设规划直接参与者、我国资深城市规划师鲍世行先生口述。
    8金冲及:《周恩来传》(1949-1976)(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811
    10成都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成都市志:城市规划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11攀枝市城建志编纂委员会.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12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38
    13国务院.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建设月刊,1956,(6)
    14建筑科学院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研究室.区域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58,1-14
    15陆大道.工业布局与城市规划(中国地理学会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文集): [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17江洋民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的讲话.1991年4月。
    18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党的文献》1995年(3)
    [1]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王春才.三线建设铸丰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何郝炬.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5]刘世庆.中国西部大开发经济转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唐泽江.论大西南战略地位及其开发[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7]龚育之.西部开发历史回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8]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9]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0]杨明洪,王益谦. “西部热土”:基于自然、社会、经济及相关问题的深层考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18]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19]三线建设编写组.三线建设[M].1991.
    [20]刘毓汉.当代中国的甘肃(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21]周述实.中国西部概览·甘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4]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从神秘走向辉煌:攀枝花开发建设史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26]自治区统计局,自治区经委,自治区计委.广西工业四十年[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7]广西国防工业编纂办公室.广西国防工业[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8]当代广西研究所.当代广西年表1949-1990[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9]何金铭,赵炳章.当代陕西简史1949-199[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0]杨锡平.当代陕西钢铁工业[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1]李平安.陕西经济大事记1949-1985[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32]白文华.当代中国的陕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33]李平安.陕西经济大事记(1949-1985)[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3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撰.当代中国的云南(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37]杨超.当代四川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四川(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9]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0]俞荣根,张凤琦.当代重庆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1]何仁仲.当代中国的贵州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2]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65]邓力群,马洪,武衡.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6]李益彬.启动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7.
    [67]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68]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9]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0]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1]宁越敏,张务东,钱今昔.中国城市发展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2]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3]武廷海.中国现代区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4]魏宏运.国史纪事本末(1949-1999)第四卷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75]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纲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7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77]张宏儒.二十世纪中国大事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78]杨先材.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79]王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80]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1]曾培炎.中国投资建设50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82]刘国新、刘晓编、贺耀敏.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二卷(1957-1965)[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83]刘国良.中国工业史现代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4]刘国新,刘晓.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三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85]马洪孙尚清.现代中国经济大事典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86]杨先材.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全三卷)(中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87]杨先材.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全三卷)(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88]汪海波.中国产业经济史1949-2004[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89]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90]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00]武廷海.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1]汪德华.城市规划40年[M].沈阳:东北城市规划信息中心,1990.
    [102]周干峙,储传亨.万里论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103]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工业布局与城市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04]杨帆.城市规划政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0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6]鲍世行.攀枝花开四十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7]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8]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1(1):90.
    [109]钟健英.六十年代福建的“小三线”建设[J].福建党史月刊.1998(05):6-8.
    [110]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J].河西学院学报.2008(24)46-48.
    [111]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原因初探[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0-42.
    [112]蒙爱群,覃坚谨.广西三线建设的概况[J].传承.2008(2)14-15.
    [113]祝德桂.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J].贵州文史丛刊.1995(03)6-8.
    [114]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4)48-51.
    [115]何长凤.三线建设在贵州[J].党的生活.2000(05)24.
    [116]刘建民.河北小三线建设的回顾与评价[J].高校社科信息.2004(1)27-32.
    [117]徐凯希.湖北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23-24.
    [118]孙燕京,岳珑.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与陕西工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41.
    [119]岳珑,王涛.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一五”计划、“三线”建设与陕西城市化初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8)93-97.
    [120]张永斌.上海的小三线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1998(04)8-10.
    [121]宁志一.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00(4)3-9.
    [122]宁志一,刘晓兰.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现代化进程[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6)30-37.
    [123]晁丽华.特殊“备战经济”:对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认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03-108.
    [124]张凤琦.论三线建设与重庆城市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7(8)79-83.
    [125]鲍世行.攀枝花城市规划的历史回顾[J].华中建筑.2000(01)84-88.
    [126]陈东林.硝烟弥漫的西部开发——60年代三线建设决策始末(上)[J].党史博[126]览.2001(1)4-10.
    [127]陈东林.硝烟弥漫的西部开发——60年代三线建设决策始末(下)[J].党史博览.2001(2)23-25.
    [128]李广升.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129]傅志勇.三线建设及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2.
    [130]牛玮虹.试论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3.
    [131]刘建民.论河北小三线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132]马新蕊.陕西三线建设述评[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
    [133]严蔚.湖南三线建设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34]黄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135]彭秀涛.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136]李百浩.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3.
    [137]张顺昌.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138]周燕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三线”建设述论[D].西安:西北大学,2003.
    [139]张博.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西部开发的战略思想及其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40]黄荣华.试论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D].开封:河南大学,2001.
    [14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城建环保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42]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志编撰委员会.二汽大事记1953-1984(内部资料)[M].十堰,1986.
    [143]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志编撰委员会.二汽建厂重要文件汇编(内部资料)[M].十堰,1984.
    [144]二汽工厂设计处.二汽厂址史料选编(内部资料[M]).十堰,1989.
    [145]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重庆市志第7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146]攀枝花市城建志编纂委员会.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147]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从神秘走向辉煌:攀枝花开发建设史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148]兰州市地方志与城市规划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城市规划志(第6卷)[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149]成都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成都市志:城市规划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150]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贵阳市志:城市建设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151]自贡市建设委员会.自贡市城市建设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152]重庆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重庆建筑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153]南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M],南新出内部书报刊,1999.
    [154]陈忠文,张志伦,向怀树.攀枝花市志:军事志:1965-2005[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55]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攀枝花开发建设史大事记[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56]钟家佐.当代广西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157]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二十九电子工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58]中国城市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国城市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