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中的外来事物,正在中国经历鉴别、认同、调适及整合的过程。为了社区矫正能够真正融入到中国法制体系之中,笔者试图通过对社区矫正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几个问题展开分析:在理论层面上,归纳出社区和社区矫正法律意义上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针对社区矫正主体、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社区矫正法律适用问题,不单单对问题表象进行详略得当的描述,还揭露出深层原因所在,并进一步提出略显粗陋的解决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单列一章,从微观对在社区矫正中的未成年犯这个特殊群体的概念和特殊性问题进行探索,以便于公众有一个新的视角来考量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在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明确了法律意义上的城市社区适用范围,总结出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是刑事惩罚性、制裁缓和性、非监禁性和社区居民参与性,认为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除了刑罚标签理论、刑罚人道化理论、复归社会理论、刑罚谦抑理论外,还创造性地将社会学中的社会排斥理论纳入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体系,创造性提出了自我矫正者也是社区矫正的主体之一。在对社区矫正主体问题的分析时,强化了司法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并指出社区矫正工作并非只需要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员。在对社区矫正对象问题进行分析时,引入了权利保障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权利救济程序。针对社区矫正法律适用的效力冲突问题,以法律渊源的研究为出发点,找到了一条有限度加快立法进程的康庄大道。在对“未成年犯”和“青少年罪犯”的比较分析中,认为“未成年犯”更能从法律方面说明问题,从而将“未成年犯”的概念引入社区矫正体系,接着力图对“未成年犯”不同于“成年犯”的特殊性(生理与心理断层性、动机简单易变性、行为模仿攀比性、作案集团专业性)进行剖析,进而提出社区管理、家庭参与以及心理矫正等有益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特殊措施。
Community Correction, an external legal system in penalty implementation, is now undergoing a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pproval, adapt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make Community Correction be really integrated into Chinese legal system,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ina: First,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legal concepts,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s of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Correction theoretically; Second, on the issues of the subjects, objects and legal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the article not only described the problems, but also revealed the deep -seated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rudimentary solutions; Third, in order to make the public have a new perspective to consider the problems of juvenile crime, this article has a separate chapter to explore the concept and particular problems of juvenile offenders from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author define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legal sense and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criminal penalties, eased sanctions, non-custodial sentence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s for the theoretical basis, apart from the Penalty labeling Theory, the Penalty Humane Theory, the Returning to Society Theory, and Penalty Humility Theory, the article creatively involves the Society Exclusion Theory in sociology, holding that self-correction subject is also a subject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When analyzing the subjects, the author strengthened the power and duties of the judicial and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pointed out that Community Correction not merely requires legal expertise. When dwelling on the objects, the author introduced a mechanism of rights protection, and raised a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a remedy procedure of rights. On the issues of order conflicts of legal application, the author found a way to speed up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ith the study of legal origin as a starting point.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nor offenders" and "juvenile offenders", the author argued that "minor offenders" sounded more persuasive in legal field. So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minor offenders" into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then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specialties of the concept of "minor offenders" (the distance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ature of minor offenders; simple and volatile motives; behavior imitation and competition; profession of crime group). Furthermor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pecial measure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minor offenders": community management, family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correction.
引文
1 参见[德]滕尼斯著:《社区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4页。
    1 http://www.ypsf.gov.cn/ypjustice/zwgk/sqjz/index.jsp
    2 刘强主编:《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3页。
    3 参见韦宝平:“论邓小平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经济犯罪和惩治腐败的思想”,载《求实》,2001年11期,第24页。
    1 赵秉志:《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2 邱兴隆:“刑罚个别化否定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第103页。
    3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5页。
    1 参见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第26页。
    2 荣道福:“社区矫正之价值探讨”,载《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41页。
    3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1 转引自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2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8-539页。
    3 吴玉华:“社区矫正工作初探”,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第20页。
    4 参见何荣功、段宝平:“不定期刑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第27页。
    1 陈兴良:“刑事法制视野中的刑事政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30页。
    2 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捧斥:一个分析框架”,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第15页。
    1 《中国法律年鉴(2005年)》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建司法所4.1万个占全国乡镇街道建制数的91%。
    1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2 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 参见刘强:“上海社区矫正的发展与评价”,载《法治论丛》,第17卷第6期,第70页。
    1 邬庆祥、胡静雅、林小培:“未成年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影响因素的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第3期,第24页。
    1 储槐植、张立宇:“青少年犯罪现状与治理对策”,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第30页。
    2 南京市第十三期市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五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调查报告”,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72页。
    1 林小培、李耀明:“城市边缘青少年的犯罪预防”,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3期,第25页。
    1 陆志谦、胡家夫:《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04页.
    1 参见陈兴良:《刑种通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506页。
    2 参见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5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
    9.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10.《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
    11.《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12.《北京市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工作衔接规定(试行)》
    13.《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
    14.《上海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若干意见》
    15.《上海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试行办法》
    1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德]滕尼斯著: 《社区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陈兴良: 《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陈兴良: 《刑种通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
    22.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3.刘强: 《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刘强主编: 《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陆志谦、胡家夫: 《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曲新久: 《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孙国华主编: 《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9.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赵秉志: 《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32.陈兴良:“刑事法制视野中的刑事政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3.储槐植、张立宇:“青少年犯罪现状与治理对策”,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34.何荣功、段宝平:“不定期刑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4期。
    35.林小培、李耀明:“城市边缘青少年的犯罪预防”,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3期。
    36.刘强:“上海社区矫正的发展与评价”,载《法治论丛》,第17卷第6期。
    37.南京市第十三期市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五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调查报告”,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8.邱兴隆:“刑罚个别化否定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39.荣道福:“社区矫正之价值探讨”,载《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
    40.韦宝平:“论邓小平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经济犯罪和惩治腐败的思想”,载《求实》,2001年11期。
    41.吴玉华:“社区矫正工作初探",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
    42.邬庆祥、胡静雅、林小培:“未成年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影响因素的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第3期。
    43.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