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岱年(1909—2004)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文化巨人,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总结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上来看,虽然学界近年来对张岱年哲学的主要范畴和命题都已经有所论及,但对张岱年哲学还存在着重视不够的现象,特别是还缺乏对张岱年人生哲学的系统研究,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从哲学观、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人生哲学五个方面来审视张岱年哲学体系,论证人生哲学在张岱年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价值论是张岱年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张岱年既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价值哲学的重要开创者,也是80—90年代“价值热”思潮的重要参与者,其价值论包括一般价值论和人生价值论,论文分别论述其价值界说、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兼和”价值标准,并归纳其人生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理想论是张岱年人生哲学的核心,论文首先论述人生意义(人在宇宙间的地位)问题;其次论述人性论,包括人性的界定、人性善恶以及“尽性”等问题;最后论述以“理生合一”为核心的人生理想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是道德论,首先论述张岱年的道德范畴、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与社会制度等问题;其次论述其建立新道德的方法论、20世纪30—40年代和80—90年代两种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内涵。
     第五章是自由论,首先论述张岱年对意志自由的界说,以及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的关系、实际自由及其实现途径等问题;其次通过“力”、“命”问题集中论述其有关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思想。
     第六章探讨张岱年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思想、以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为主要内容的境界论,和以对“仁智勇”新诠释为核心的“兼和人格”。
     张岱年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加强对张岱年人生哲学的个案研究有助于弥补当前学界对张岱年哲学研究的不足,从而对张岱年的整个哲学体系有更准确、更完整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实事求是地评估张岱年对建立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贡献,为当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人生哲学提供极其有益的借鉴。
Zhang Dainian(1909-2004)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historian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gia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ummary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hinese culture. Generally speaking, although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study the main categories and propositions of Zhang Dainian's Philosophy in recent years, it is still not concerned properly enough. There still lacks the systematic study to Zhang Dainian's Life Philosophy, this is exactly the main task that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ccomplish.
     Chapter 1 examines the Philosophy of Zhang Dainian with respects to Philosophy View, Methodology, Epistemology, Cosmology and Life Philosophy, and demonstrates Life Philosophy is in the core position in Zhang Dainian's Philosophy.
     Chapter 2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alue,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Zhang Dainian's Life Philosophy. Zhang Dainia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ioneer of Chinese Value Philosophy in the 30-40's of 20th century, but also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of the research upsurge of value in the 80-90's. Zhang Dainian's Axiology includes the General Axiology and the Axiology of Life, the paper studies the definition of Value, the theory of Intrinsic Value and Extrinsic Value, the Value Standard of JianHe (Harmony with Diversity, Creativity, Integrality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as its essential factors) in turn, and in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System of Life Value.
     Chapter 3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Ideal, which is the core of Life Philosophy of Zhang Dainian. First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Life or the Status of People in theUniverse. Secondly, the paper discuse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Human Nature, Good and Evil, "Jinxing" (The fully realized of the Human Nature).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connotations of the Ideal of Life with "Oneness between Life and Principle" as its heart.
     Chapter 4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Moral. First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Category of Moral,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oral, Moral and Social Institution. Secondly, the paper discus the Methodology of buildind up the new Moral System,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the two kinds of Moral System in the 30-40's and 80-90's of 20th century.
     Chapter 5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Freedom. Firstly, the paper discusses definition of Free Wi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the definition of Actual Freedom and the approaches of realizing it. Secondly, the paper discusses his thought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Freedom and Necessity through the form of "Effort" and "Fate".
     Chapter 6 discusses the thoughts of Ultimate Concern of Zhang Dainian, the Sphere Theory with Moral Sphere and Heaven-Earth Sphere as its major content, the "JianHe Personality" with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Benevolence, Wisdom and Courage" as its core.
     Through the systemic construction of Axiology, Theory of Ideal, Theory of Moral, Theory of Freedom, Theory of Sphere and Theory of Ideal Personality, Zhang Dainian has established the first systematized and theorized Chinese Marxist Life Philosophy in the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The intensive research of Zhang Dainian's Life Philosophy will contribute to compensate for the weakn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Zhang Dainian's Philosophy of the current academia, thus we can gain a more accurate and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to Zhang Dainian's Philosophy. More important is, it will contribute to estimate matter-of-factly the contributions which Zhang Dainian has made to build up the Chinese Marxist Life Philosophy, provide extremely useful references to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new Life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方克立:《重视人生哲学的研究》,《文汇报》2001年6月20日。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2页。
    ①孙道异:《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国闻周报》1935年第12卷第45期。
    ②范学德:《论张岱年同志四十年的的基本哲学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③衷尔钜:《张岱年:当代中国战斗唯物论哲学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一部书出版的背后——从(天人五论)的问世论张岱年先生的品格》,《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陈来:《创造的综合——读(张岱年文集)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张岱年哲学思想之最新探寻》,《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7日。
    ⑤李存山:《“新气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98年第12期;《气论与新唯物论——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述评》,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淦释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
    ①张学智:《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②胡军:《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③蒋国保:《张岱年先生“新气学”散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④郁振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胡伟希:《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张耀南、陈鹏:《实在论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⑦程宜山:《综合与创新的哲学奇葩》,《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⑧刘鄂培:《试论张岱年先生哲学体系的建立》,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②方克立:《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之路》,《光明日报》2003年2月11日;《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
    ③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李中华:《沉思涵泳卓然标新——张岱年先生上世纪30年代学术思想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⑤范学德:《论张岱年同志四十年的的基本哲学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①程宜山:《综合创造 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
    ②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
    ③李存山:《“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动态》2004年第5期;《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8月31日。
    ④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⑤刘仲林:《张岱年“知本达至”思想初探》,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蒙培元:《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⑦范学德:《“和实生物”与“两一”“反复”——论张岱年四十年代的辩证法观点》,《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5期。
    ⑧程宜山:《综合创造 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
    ①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陈来:《张岱年及其七十年的哲学因缘》,《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③李存山:《张岱年先生论“和谐”》,《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
    ④钱逊:《张岱年对“两一”(对立统一)的阐释》,《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⑤刘俊哲:《张岱年哲学思维方法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⑥胡军:《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⑦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
    ⑧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陈来:《张岱年早期学术思想评述》,《中西文化交汇·时代与思潮(3)》,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②李存山:《并非“陈迹”——张岱年先生早期哲学思想的今日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③郁振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胡军:《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⑤范学德《天下惟器理在事中——张岱年的“事理论”》,《船山学刊》1988年第1期。
    ⑥程宜山:《现代哲学民族化与传统哲学现代化——张岱年(事理论)评介》,《哲学动态》1989年第7期。
    ⑦陈来:《张岱年早期学术思想评述》,《中西文化交汇·时代与思潮(3)》,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①李存山:《“一心二门”与“一本多级”》,《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3期;《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述要》,《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6期;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③刘仲林:《“综合创新”论早期思想述评》,《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④郁振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张学智:《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⑥许抗生:《张岱年论中国哲学中的“理”思想》,《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①范学德、沈晓阳:《论张岱年同志三十年代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贡献及其特点》,、《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
    ②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
    ③衷尔钜:《新道德哲学的核心: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④衷尔钜:《张岱年:现代中国所需要的新道德》,《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3期。
    ⑤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⑥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
    ⑦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②胡伟希:《中国本土化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范学德:《论张岱年同志四十年的的基本哲学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④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⑤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5期。
    ⑥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⑦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
    ①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②蒙培元:《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③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范学德:《论张岱年同志四十年的的基本哲学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⑤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
    ②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①范学德、沈晓阳:《论张岱年同志三十年代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贡献及其特点》,《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
    ②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
    ③王泽应:《张岱年对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的贡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①方克立:《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第6页—第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8页、第71页、第7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1页、第153页、第159页。
    ③蒙培元:《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30页。
    ④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19页。
    ⑤李存山:《“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动态》2004年第5期,第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2卷,序论,第1页。
    ①李维武:《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张岱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页。
    ②方克立:《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第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3页。
    ⑤张东荪:《哲学ABC》,ABC丛书社1929年版,第5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3页。
    ②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78页—第7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475页。
    ④范学德:《论张岱年同志四十年的的基本哲学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第6页。
    ⑤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0页。
    ⑥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第5页。
    ⑦参见李存山:《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8月31日。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0页—第35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9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序论,第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2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533页—第534页。
    ②张岱年:《儒学与儒教》,《文史哲》1998年第3期,第3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534页。
    ④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74页、第13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4页、第26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自序,第1页—第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序论,第5页、第6页—第7页、第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自序,第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4页。
    ⑤张申府:《张申府文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⑥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30页、第34页。
    ①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第2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9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5页、第11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9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9页—第7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7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4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7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7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8页—35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8页、第9页。
    ⑥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6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9页。
    ⑨《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1页。
    ⑩《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8页。
    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页。
    ⑤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
    ⑥程宜山:《综合与创新的哲学奇葩》,《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第217页。
    ①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1页—第62页。
    ②张岱年:《哲学思维论》“自序”,《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3页。
    ③李存山:《新唯物论之初创——30年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5页。
    ②吕希晨、周德丰、夏宝龙主编:《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5页。
    ②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第9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4页。
    ①李存山:《新唯物论之初创——30年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0页。
    ③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5页。
    ④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第40页。
    ①程宜山:《综合创造 自成一家——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31页。
    ②李存山:《并非“陈迹”——张岱年先生早期哲学思想的今日启示》,《张岱年研究》,第12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3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1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87页、第424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8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页。
    ③冯友兰:《人生哲学》,《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5页。
    ④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陈启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59页。
    ④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 年,第5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1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5页—第276页。
    ④刘仲林:《中国哲学的创新与重建——张岱年教授“综创论”访谈录·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1页。
    ⑥李大钊:《时》,《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6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3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20页。
    ②范学德:《天下惟器理在事中——张岱年的“事理论”》,《船山学刊》1988年第1期,第1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3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36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③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33页—第3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69页、第43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7页、第446页、第452页。
    ⑥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98页。
    ②李存山:《默而好深湛之思 诚而创综合之论——张岱年学术生涯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第23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2页—第37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64页、第165页。
    ⑥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3页、第19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89页。
    ③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④钱逊:《张岱年对“两一”(对立统一)的闸释》,《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第110页。
    ⑤李存山:《张岱年先生论“和谐”》,《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
    ⑥张岱年:《偶现录》,《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30页、第37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9页、第442页。
    ①李存山:《新唯物论之初创——30年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第6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8页—第269页:
    ③李存山:《“一心二门”与“一本多级”》,《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3期,第83页。
    ④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1页。
    ⑤李存山:《仁学现代化需要克服的几个理论问题》,《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第38页。
    ①李存山:《“一心二门”与“一本多级”》,《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3期,第8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4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⑤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第22页。
    ⑥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第22页。
    ⑦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7页。
    ⑧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8页。
    ①敏泽主编:《耄年忆往——张岱年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②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9页、第10页。
    ③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8页。
    ④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9页。
    ①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9页、第11页。
    ②张申府:《张申府文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3页、第80页、第8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83页。
    ①张岱年:《高中师范科教本: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2年第1卷第3期,第83页。
    ②张岱年:《高中师范科教本: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2年第1卷第3期,第82页。
    ③张岱年:《姚舜钦著八大派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3年第1卷第9期,第60页、第61页。
    ①林在勇:《张岱年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0页、第209页。
    ③范学德、沈晓阳:《论张岱年同志三十年代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贡献及其特点》,《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第5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6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9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2页、第263页、第271页。
    ②陈来:《创造的综合——读(张岱年文集>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第18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195页。
    ⑤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3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页。
    ②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30页。
    ③张岱年:《高中师范科教本: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2年第1卷第3期,第81页、第81页—第82页、第8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0页。
    ①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27页。
    ②孙伟平:《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第86页—第8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66页。
    ④王玉棵:《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①刘军平:《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第265页。
    ②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第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3页、第40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4页。
    ⑥周桂钿:《优秀的中国哲学史家必定是哲学家——(中国哲学大纲>与张岱年先生》,《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第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67页。
    ②张岱年:《致信在京召开的全国第三届价值理论讨论会》,《人文杂志》1992年第1期,封二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页。
    ②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3页、第20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4页、第63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74页。
    ③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8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3页。
    ⑤转引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中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2页。
    ⑥刘静芳教授提出:“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也称为‘兼和’,‘兼和’所兼者是‘性’与‘能’。张岱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性’与‘能’……事物因有性与能,所以能够辨别其价值之高卑。”(刘静芳:《综合创造 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70页)这实际上是从“兼和”的角度揭示了张岱年“价值”范畴中的“性”、“能”两个要素。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3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2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6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6页、第451页。
    ①张申府:《张申府文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1页—第14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3页、第45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6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32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6卷,第172页、第19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32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40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2页。
    ②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7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5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页。
    ②敏泽主编:《耄年忆往——张岱年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71页。
    ①张东荪:《价值哲学》,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5页—第6页。
    ②乔治·爱德华·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第3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46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2页—第33页、第25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9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9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6页。
    ⑤张岱年:《孟子“民为贵”疏释》,《中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409页、第410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67页、第467页。
    ⑧张岱年:《天爵与良贵》,《群言》1997年第1期,第30页。
    ⑨《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7页。
    ⑩《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5页、第63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9页。
    ②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3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7页、第381页、第38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⑥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第90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68页、第36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页、第1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④张岱年:《评冯著(中国哲学史)》,《新月》1932年第4卷第4期,第1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3页、第38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1页。
    ③冯契:《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页。
    ④张岱年:《大力开展伦理美学的研究》,《文汇报》1982年8月25日第3版。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3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455页—第45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0页。
    ③张岱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8页、第45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57页、第258页、第25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①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代前言”,第2页、第3页。
    ①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9页。
    ②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③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④冯契:《冯契文集》第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第56页。
    ⑤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第89页—第90页。
    ①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6页—第357页。
    ④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6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页。
    ②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173页。
    ②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23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1页、第3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9页。
    ③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6页。
    ④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第9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5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6页—第35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5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0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①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7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32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327页—第329页。
    ①何祚榕:《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第17页、第17页—第18页。
    ②张岱年:《关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致何祚榕》,《人文杂志》1993年第5期,第4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83页。
    ①赵守运、邵希梅:《必须重新界定哲学的“价值”范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第56页、第61页。
    ②贾澜:《价值层次浅析》,《东岳论丛》1991年第5期,第90页。
    ③王玉樑:《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第17页—第18页。
    ④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⑤张东荪:《道德哲学》,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144页。
    ⑥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江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第1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②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③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④赖金良:《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0页、第41页。
    ⑤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①李德顺、龙旭:《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第119页。
    ②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第15页。
    ③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第96页。
    ①赖金良:《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4页。
    ②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第213页—第214页、第231页。
    ③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①乔清举:《河流的文化生命》,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第3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77页。
    ③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64页。
    ①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②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第i01页。
    ③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35页。
    ①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②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③王玉楔:《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32页、第26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页。
    ⑥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⑦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页、第22页。
    ①张岱年:《论当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第7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第289页、第28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9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8页。
    ②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8页。
    ③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第25页。
    ④李存山:《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述要》,《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6期,第30页。
    ⑤李存山:《张岱年先生论“和谐”》,《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
    ⑥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第44页。
    ⑦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1页、第10页。
    ⑧万俊人:《“兼和”之道及其道者的学术品格》,《哲学动态》2003年第1期,第27页。
    ①吴光:《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华夏人文地理》2004年第7期,第13页。
    ②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2页。
    ③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5期,第5页。
    ④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北京日报》2009年6月15日第19版。该文原题为《学习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与品格》。
    ⑤张岂之:《兼和·守正·日新——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华夏文化》2007年第4期,第5页。
    ⑥黎翔凤校:《管子》中册,《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73页。
    ⑦李勉:《管子今注今译》,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11页。
    ①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5期,第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1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3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3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8页、第23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5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第27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1页—第14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第194页。
    ⑤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5页。
    ②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第17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5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0页。
    ①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第4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3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4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10页。
    ①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4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77页、第54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85页。
    ①刘军平:《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第324页、第325页、第348页。
    ②《张岱年文集》第3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编后”。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又记”,第21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9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99页、第40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11页。
    ②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5期,第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9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81页、第181页、第18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5页、第6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3页、第64页。
    ②张岱年、冈田武彦:《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浙江学刊》1998年第3期,第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17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199页—第200页。
    ⑤刘鄂培主编:《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⑥刘鄂培:《“综合创新”开一代学术新风——纪念张岱年先生(1909—-2004)逝世三周年》,《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第1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14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38页、第45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47页。
    ④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5期,第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7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7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6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196页。
    ④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第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②方克立:《综合创新之路的探索与前瞻》,《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第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66页、第467页。
    ①刘鄂培:《岱宗青长在光华耀千秋》,《不息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②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1页、第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①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5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①张东荪:《价值哲学》序,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97页、第449页。
    ①张岱年:《论当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第7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①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69页、第20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④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第17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页、第205页。
    ②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③杨国荣:《理性与价值》,引言,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④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1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3页、第47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4页、第50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9页、第47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59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7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3页、第342页、第345页、第46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5页、第312页、第50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1页。
    ④霍布斯:《利维坦》,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6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2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1页、第383页、第38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4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1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序论”第7页,第202页、第21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07页、第21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48页。
    ④冯契认为:“正统派儒家的天人合一,是静止的合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参见《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第28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6页。
    ①范学德:《综合与创造——张岱年哲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6页。
    ④孔德:《早期社会哲学论文集》,转引自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⑤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第517页—第518页。
    ②沈志远:《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63页。
    ③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3页、第39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0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09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4页、第265页。
    ③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8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2页。
    ④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页—第13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第119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80页、第39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3页、第285页、第15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4页、第285页、第208页。
    ②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第13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6页。
    ④李大钊:《平民主义》,《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7页—第59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43页。
    ⑥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84页。
    ①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
    ②张岱年:《人生之道》,《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③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53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8页。
    ⑥干春松:《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72页、第15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19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②刘长林:《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7页。
    ③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5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4页、第13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4页、第137页、第134页、第13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77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0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03页。
    ⑨熊十力:《新唯识论》文言本,《熊十力全集》第2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⑩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79页、第38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71页。
    ⑤张岱年:《中国哲学的道德价值论》,《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合刊,第14页。
    ⑥张岱年:《人生之道》,《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2页、第8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01页—第20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1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第345页、第399页、第38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8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0页、第454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3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3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3页、第240页、第280页。
    ⑤冯契:《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第176页、第190页。
    ⑥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8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97页、第9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40页、第28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第20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6页、第156页。
    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
    ⑦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第24页。
    ⑧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①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页。
    ②张闻天:《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页、第164页。
    ③胡绳:《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页、第267页、第26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98页、第268页—第26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3页。
    ③李存山:《充生以达理 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第2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2页、第263页、第263页。
    ⑤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维类型》,《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第1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95页、第28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1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8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8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43页、第21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4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1页、第202页。
    ②张岱年:《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4页。
    ①张岱年:《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5页。
    ②沈志远:《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57页。
    ③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④张岱年:《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2页。
    ③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65页。
    ④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第3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5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7页、第38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3页—第464页。
    ④张岱年:《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11页—第281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0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8页、第463页—第46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3页—第464页、第476页、第20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3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5页—第46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3页、第462页。
    ④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1页、第38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64页、第16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9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6页、第38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2页、第47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3页、第284页、第394页。
    ⑥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2页、第20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3页、第203页、第208页。
    ③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2页、第245页。
    ⑤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5页、第493页—第494页、第492页。
    ①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页
    ②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6页—第277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8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9页、第239页、第239页、第24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0页、第38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4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6页、第15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页、第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8页。
    ⑤刘静芳教授最早揭示了艾思奇对张岱年的批评。参见其博士论文:《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4月,第60页;刘静芳:《艾思奇与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内部分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2期。
    ⑥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哲学研究》2005年9期,第38页。
    ⑦艾思奇:《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答金放然君并求教于张季同先生》,《读书生活》1935年第2卷第2期,第5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7页、第24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3页、第242页。
    ⑤参见艾思奇:《略说新唯物论》,《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3期:《哲学讲话》,《艾思奇全书》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页—第451页。
    ⑥刘静芳:《艾思奇与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内部分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 年第12期,第34页。
    ①参见沈志远:《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②胡绳:《哲学内容的轮廓画》,《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③胡绳:《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第31页、第31页—第32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第1096页、第1095页。
    ⑤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⑥刘静芳:《艾思奇与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内部分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2期,第34页。
    ⑦胡绳:《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第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2页、第26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1页。
    ③陈来:《创造的综合——读(张岱年文集>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第18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2页。
    ⑥衷尔钜:《张岱年:现代中国所需要的新道德》,《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3期,第2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9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9页、第14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自序”,第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0页、第445页、第44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0页、第38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7页—第38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8页、第46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0页、第38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8页—第389页、第4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6页、第38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3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
    ①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74页、第7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8页、第389页。
    ③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④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34页。
    ⑤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⑥参见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4页、第28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8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9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3页、第19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46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2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8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5页、第197页、第8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9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15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0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8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4页、第26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第209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4页、第285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第384页、第46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17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1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③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第13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7页—第208页、第20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5页、第46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61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5页、第6页—第7页、第616页、第7页、第61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1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5页、第45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30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37页。
    ④沈志远:《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76页—第7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8页、第2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63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5页—第45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6页、第45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5页。
    ③王泽应:《张岱年对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的贡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4页。
    ④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3页、第22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3页。
    ⑤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第201页—第202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
    ⑦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第397页。
    ②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第4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第16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3页—第46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4页、第226页。
    ⑦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5页、第47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5页、第47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2页—第26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593页—第59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9页、第161页、第16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1页、第16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8页。
    ④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页、第213页。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⑥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⑦夏欣:《发展进步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访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光明日报》2000年6月5日第A2版。
    ①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第42页—第43页。
    ②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第162页。
    ③沈志远:《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75页—76页、第77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9页。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第534页。
    ⑥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页。
    ①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第4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6页、第47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7页、第477页、第47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8页。
    ③范学德、沈晓阳:《论张岱年同志三十年代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贡献及其特点》,《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第5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7页、第476页—第477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62页。
    ①冯契:《人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7页。
    ③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④张岱年:《关于干部道德》,《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第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8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6页、第477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7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147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第235页。
    ②张岱年:《以德治国与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中国儒学年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页。
    ③张岱年:《以德治国与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中国儒学年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2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71页、第260页、第23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3页。
    ④张岱年:《建设新道德——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时》,《教育艺术》1996年第6期,第34页。
    ⑤张岱年:《道德的继承性与阶级性》,《新建设》1957年第1期,第6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5页、第22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545页、第54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3页。
    ⑤《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5页、第39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第39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60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62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63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第399页、第39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0页、第462页、第46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45页、第349页—第350页、第35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87页、第28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9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93页、第19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4页、第235页、第235页—第23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8页、第39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9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526页:第602页。
    ②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③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群言》2000年第7期,第3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58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1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27页。
    ⑧张岱年:《东方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浙江学刊》1998年第3期,第1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35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2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0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6页。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浙江学刊》1998年第3期,第1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7页、第42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3页、第23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7页、第57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5页、第237页。
    ②张岱年:《论五伦与五常——传统伦理的改造与更新》,《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1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8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0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2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7页—第238页。
    ④张岱年:《东方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02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浙江学刊》1998年第3期,第10页。
    ③王泽应:《张岱年对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的贡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37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8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0页、第38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3页、第46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1页。
    ⑥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3页。
    ①周德丰:《中国近代哲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②张东荪:《新哲学论丛》,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43页。
    ③理查德·麦尔文·黑文:《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9页。
    ④胡绳:《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5页、第20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64页、第32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3页。
    ⑤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20页、第21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2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5页。
    ②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6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第47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1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4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4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77页。
    ⑨《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7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7页。
    ①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第8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
    ③冯友兰:《人生哲学》,《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8页。
    ④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89页。
    ⑤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第117页。
    ①胡绳:《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第64页、第6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第48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2页、第391页。
    ③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67页—第6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⑤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①蒂莫西·奥康纳:《自由意志》,转引自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②郭金鸿:《道德责任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1页、第462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2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2页、第471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4页、第385页、第34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2页、第208页、第47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1页、第38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6页、第38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第393页、第39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第392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1页、第38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6页—第47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1页、第38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6页、第617页、第618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6页、第7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3页、第46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7页—第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3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31页。
    ①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6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40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31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5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②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③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页。
    ④章太炎:《馗书·原变》,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⑤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9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第384页、第46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4页、第210页、第262页、第263页、第265页、第271页、第27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0页—第231页、第239页、第239页、第469页。
    ③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4页、第462页、第384页、第462页、第390页、第46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2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i卷,第388页、第46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57页、第239页、第47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1页、第46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⑥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86页、第19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2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2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6页、第47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1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40页、第14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1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1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⑨《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④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⑤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3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40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30页、第43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第2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页—第47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8页—第2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6页—第407页、第341页、第47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7页。
    ⑤冯友兰:《新理学》,《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1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1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3页、第47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57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57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23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4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3页。
    ⑥冯友兰:《新理学》,《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第193页、第18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14页、第202页、第20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8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3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1页、第61页、第62页。
    ④张闻天:《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第167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44页。
    ⑥冯友兰:《新世训》,《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1页、第6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49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51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606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610页。
    ①转引自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04页。
    ②陈晏清、石楠:《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关于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出路的对话》,《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第30页。
    ③丰子义:《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21页。
    ④何光沪:“编者前言”,《蒂里希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7页。
    ②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页。
    ①张岱年:《高中师范科教本: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2年第1卷第3期,第8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第2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页—第20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07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4页、第45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30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第381页、第38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309页。
    ⑤冯友兰:《人生哲学》,《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7页。
    ⑥张东荪:《人生观ABC》,ABC丛书社1928年版,第8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9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4页、第45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324页。
    ②沈志远:《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10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页—第2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15页、第38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6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8页—第16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5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29页、第16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85页、第440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第61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508页。
    ②张者、赵亮:《生与死、爱与悲的哲学对话张岱年不谈死后问题》,《英才》2000年第7期,第6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7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51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73页、第190页。
    ②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6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3页、第395页。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第1005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4页。
    ②冯契:《冯契文集》第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51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5页。
    ③胡绳:《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4页、第395页、第394页。
    ①参见杜运辉:《哲思绵邈 岱岳长青——“张岱年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3期,第124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194页。
    ①《张岱年学述》,第43页—第4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7页、第394页、第402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83页、第337页—第338页、第343页、第41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95页—第296页、第332页、第33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4页、第285页、第28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第284页。
    ②张岱年:《苦恼,是可以解除的》,《烦恼的6个“答不留”》,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第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0页。
    ④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第8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8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8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14页—第21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7页。
    ④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4页、第387页、第394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8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67页、第2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3页、第39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7页、第33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5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第211页。
    ④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第393页。
    ①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第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2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471页。
    ④张岱年:《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概况》,《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84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页—第466页、第472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页、第496页、第50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第350页、第379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③刘东超:《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巴蜀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第79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页—第50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0页、第277页、第390页。
    ⑥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7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8页。
    ⑧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0页。
    ⑨刘东超:《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巴蜀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9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94页。
    ③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页。
    ④刘长林:《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4页。
    ②冯契:《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288页—第28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⑥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7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8页。
    ⑨《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⑩《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1页、第46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2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82页、第383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83页、第38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168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168页。
    ⑦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⑧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16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497页、第49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3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398页。
    ③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④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转引自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05页。
    ①许金声:《中华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与张岱年先生一席谈》,《光明日报》1987年8月3日第3版。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493页。
    ③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4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97页、第197页、第19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3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序论”,第7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2页。
    ⑦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页、第40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94页、第20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0页、第48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168页、第169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0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495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606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609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609页—第610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②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页。
    ①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2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4页、第45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210页。
    ④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2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74页。
    ⑥范学德:《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页。
    ⑦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22页。
    ①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20页、第24页。
    ②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2页。
    ①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20页、第21页、第22页、第26页、第26页、第20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3页。
    ③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20页、第20页——21页、第21页、第21页、第2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1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第45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9页、第477页。
    ③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④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9页。
    ①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10页、第20页—第2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454页—第455页。
    ③张岱年:《姚舜钦著八大派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3年5月1日第1卷第9期,第61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4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81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2页、第400页。
    ①冯契:《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第189页。
    ①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北京日报》2009年6月15日第19版。该文原题为《学习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与品格》。
    ②刘文英(1939—2005),原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他在《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精神系统与新梦说》、《梦与中国文化》等专著中提出“中国人的新梦说”,其中《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被钱学森誉为“中国人的胜利”;他运用“综合集成”方法论进行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研究,“用一个中国人的特殊眼光”阐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及整体上的特殊看法”,填补了人类原始思维发生过程研究的空白。
    ③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④李大钊:《平民主义》,《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7页—第598页。
    ①沈志远:《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21页。
    ④程宜山:《综合与创新的哲学奇葩——<真与善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第217页。
    ②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56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5页、第615页—第616页、第61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428页—第42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8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8页。
    ⑦吕希晨、周德丰、夏宝龙主编:《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8页、第508页—第50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16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34页。
    ④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59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6卷,第320页—第321页。
    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第68页、第6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0页。
    ③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第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6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8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6页—第357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8页。
    ①(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第25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38页、第410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1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6页、第17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5页。
    ⑤(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9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1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84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1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5页、第6页、第6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3卷,第7页、第11页、第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0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04页、第270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71页、第263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3页、第351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2页、第397页、第397页、第400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92页、第47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第618页、第618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462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3页、第54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56页、第357页、第204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07页、第207页—第208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50页—第51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6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2页、第245页—第246页。
    ①《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2页、第246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2卷,第617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232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2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83页。
    ①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8页。
    ②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5页、第6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1卷,第346页。
    ④方克立:《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23页。
    ①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2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196页。
    ③张岱年:《我的中哲史研究与哲学观点》,《人民论坛》2000年第12期,第8页—第9页。
    [1]张岱年:《张岱年文集》(6卷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1994。
    [2]张岱年、方立天主编:《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岱年、姜广辉:《中国文化传统对话》,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张岱年、刘鄂培、衷尔钜、葛荣晋主编:《中国唯物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8]张岱年:《张岱年全集》(8卷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9]敏泽主编:《耄年忆往——张岱年自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10]林在勇:《张岱年学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吴琼:《世纪老人的话——张岱年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2]张岱年:《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13]张岱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法》,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
    [1]张岱年:《关于列子》,北京《晨报》副刊1928年3月1日、2日、3日、5日。
    [2]张岱年:《高中师范科教本: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2年11月1日第1卷第3期。
    [3]张岱年:《哲学概论》,《清华周刊》1932年第38卷第3期。
    [4]张岱年:《评冯著<中国哲学史>》,《新月》1932年第4卷第5期。
    [5]张岱年:《哲学七则》,《图书评论》1933年第1卷第5期(依次介绍张东荪《认识的多元论》、杨尚庸《认识论问题》、张东荪《辩证法的各种问题》、亦英《哲学中的主观律与客观律》及《均衡律与矛盾律》及《认识论中的形式论理与矛盾论理》、周建人《质的道德和量的道德》)。
    [6]张岱年:《姚舜钦著八大派人生哲学》,《图书评论》1933年第1卷第9期。
    [7]张岱年:《哲学十一则》,《图书评论》1933年5月第1卷第9期(依次介绍冯友兰《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张岱年译石黎克的《哲学的将来》、张季同《斯辟诺萨与庄子》、张申府《事,理与事实》、张季同《辩证法的一贯》、李石岑《相对的真理与绝对的真理》及《认识论上的暗礁》、张季同《哲学的前途》及《维也纳派的物理主义》、刘宏谟《算学逻辑》、李石岑《老庄的辩证法》)。
    [8]张岱年:《哲学五则》,《图书评论》1933年第1卷第12期(依次介绍季同《谭理》、石侬《卢克勒舒的自然哲学》、季同《关于新唯物论》、范寿康《形式论理与辩证法》、蒋径 三《现象学派与新康德派》)。
    「9]张岱年:《哲学五则》,《图书评论》1933年9月第2卷第1期(依次介绍金岳霖《释必然》、钱宾四《儒家之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张岱年《论外界的实在》、素痴《道德哲学之根本问题》、熊十力《略释法字义》)。
    [10]张岱年:《哲学五则》,《图书评论》1933年10月第2卷第2期(依次介绍张君劢《黑格尔之哲学系统及其国家哲学历史哲学》、朱光潜《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朱言钧《赫百德教授与康德哲学》、祝伯英《黑智儿的方法论》、张彭年《辩证法之前途》)。
    [11]张岱年:《哲学六则》,《图书评论》1933年12月第2卷第4期(依次介绍胡稼胎《哲学之基本假设》、季同《道德之变与常》、子瑙《韩非的唯物哲学》、刘宏谟《尼采战争哲学》、张岱年译德摩斯《论无》、季同《中国元学之基本倾向》)。
    [12]张岱年:《哲学六则》,《图书评论》1934年2月第2卷第6期(依次介绍周谷城《黑格儿逻辑引端》、卢文迪《费尔巴黑之生平著作及思想》、金岳霖《彼此不相容的逻辑系统与概念实用主义》、胡克《辩证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张申府《客观与唯物》、张栗原《认识论之诸问题》)。
    [13]张岱年:《冯著<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读法》,《出版周刊》1935年新126号、新127号。
    [14]张岱年:《中国哲学中之名与辩》,《哲学评论》1947年第10卷第5期。
    [15]张岱年:《墨子的阶级立场与中心思想》,《光明日报》副刊《哲学研究》1954年3月24日创刊号。
    [16]张岱年:《关于张横渠的唯物论与伦理政治学说——答邓冰夷同志与吕世襄同志》,《哲学研究》1955年第3期。
    [17]张岱年:《11世纪卓越的唯物主义者张载的哲学思想》,《光明日报》1956年6月27日。
    [18]张岱年:《孔子》,《中国青年》1956年第14期。
    [19]张岱年:《“老子”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学习》1956年第11期。
    [20]张岱年:《道德的继承性与阶级性》,《新建设》1957年第1期。
    [21]张岱年:《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学习》1957年第1期.
    [22]张岱年:《如何对待唯心主义》,《人民日报》1957年1月13日。又载《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3]张岱年:《大力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新发展》,《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年1期。
    [24]张岱年:《先秦哲学史料考略》,《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2、3期。
    [25]张岱年:《读<公孙龙子新注)》,《哲学研究》1981年第8期。
    [26]张岱年:《孟子“民为贵”疏释》,《中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7]张岱年:《大力开展伦理美学的研究》,《文汇报》1982年8月25日。
    [28]张岱年:《治学经验谈》,《文史哲》1983年第5期。
    [29]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正误》,《中国哲学史》1983年第4期。
    [30]张岱年:《论研究范畴的重要意义》,《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诠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1]张岱年:《释“天”、“道”、“气”、“理”、“则”》,《中国哲学范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2]张岱年、陈来:《关于方以智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江淮论坛》1984年第2期。
    [33]张岱年:《(周易经传注译解>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
    [34]张岱年:《忆熊十力先生》,《玄圃论学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又载《熊十力全集·附卷》(下)(题为《忆熊子真先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5]张岱年:《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
    [36]张岱年:《论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37]张岱年:《仁爱学说评析》,《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
    [38]张岱年:《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河北学刊》1987年第1期。
    [39]张岱年:《现代中国文化的体与用》,《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1期。
    [40]张岱年:《儒家“仁义”观念的演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41]张岱年:《(薛瑄全集>序》,《运城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42]张岱年:《中国哲学的道德价值论》,《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合刊。
    [43]张岱年:《(先秦儒家哲学新论)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4]张岱年:《文化大转变时期的历史任务》,《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3期。
    [45]张岱年:《张岱年先生致本刊编辑部的信》,《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
    [46]张岱年:《当代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途径》笔谈,《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47]张岱年:《正确认识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北京日报》1989年6月2日。
    [48]张岱年:《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群言》1989年第12期。
    [49]张岱年:《发扬民主振兴科学》,《现代化》1989年第4期。
    [50]张岱年:《读经与读子》,《群言》1990年第4期。
    [51]张岱年:《哲学的研究散议》,《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1期。
    [52]张岱年:《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动态》1990年第4期。
    [53]张岱年:《苦恼,是可以解除的》,《烦恼的6个“答不留”》,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54]张岱年:《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识》,《中国文化》1990年第2期。
    [55]张岱年:《哲学回忆简记》,董驹翔、董翔薇主编:《哲人忆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56]张岱年:《关于新儒学研究的信》,《哲学研究》1990年12月25日第6期。
    [57]张岱年:《论易学研究方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58]张岱年:《薛瑄“性天通”的思想境界》,《运城学院学报》1990年1期。
    [59]张岱年:《冯友兰哲学思想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2期。
    [60]张岱年:《评所谓“西体中用”》,《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5期。
    [61]张岱年:《张岱年教授给全国第三届价值理论讨论会的贺信》,《人文杂志》1992年 第1期。
    [62]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63]张岱年、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绪论》,《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64]张岱年、王宗昱:《比较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严复与福泽谕吉)略评》,《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65]张岱年:《(王符评传>序》,《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66]张岱年:《<孙子兵法>的理论价值》笔谈,《孙子学刊》1992年第1期。
    [67]张岱年:《“才”、“学”、“识”是文史书籍的基本标准》,《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2期。
    [68]张岱年:《简评谷方同志编著的(中国哲学人物辞典>》,《管子学刊》1992年第2期。
    [69]张岱年:《<中国传统思想探索)再版序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4期。
    [70]张岱年:《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71]张岱年:《齐鲁文化一翼——<墨学通论)评介》,《东岳论丛》1993年第2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题为《(墨学通论)评介》)。
    [72]张岱年:《(儒家文化与现代化)序》,《儒家文化与现代化》,长沙:《中国文学研究》杂志社,1992。
    [73]张岱年:《在四项基本原则之下展开百家争鸣》,《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3期。
    [74]张岱年:《宋代哲学的历史地位》,《中州学刊》1993年第4期。
    [75]张岱年:《关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致何祚榕》,《人文杂志》1993年9月5日第5期。
    [76]张岱年:《我信奉唯物主义》,《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4期。
    [77]张岱年:《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管子学刊》1994年第1期。
    [78]张岱年、熊坤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之探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79]张岱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80]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81]张岱年:《孔子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报》1994年10月2日。又载《价格与市场》1994年第12期。
    [82]张岱年:《张岱年谈“周易热”》,《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8期。
    [83]张岱年:《弘扬传统美德要有批判有继承》,《冶金政工研究》1994年第5期。
    [84]张岱年:《附张岱年给作者的回信》,《船山学刊》1996年第1期。
    [85]张岱年:《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谢龙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 北京大学名教授演讲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又载《美中社会和文化》2003年第1期。
    [86]张岱年:《<儒学与现代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87]张岱年:《说“时”》,《群言》1995年第11期。
    [88]张岱年:《黄宗羲是时代的先觉》,《浙江学刊》1995年第5期。
    [89]张岱年:《(国际儒学研究)序》,《国际儒学研究》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0]张岱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几点看法》,崔龙水、马振铎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91]张岱年:《理学的历史意义》,《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
    [92]张岱年:《(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期。
    [93]张岱年:《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国际儒学研究》1996年第2期。
    [94]张岱年:《树立民族自尊弘扬爱国精神——(心灵长城——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序言》,《中国出版》1996年第6期。
    [95]张岱年:《思想史上的曲折》,《群言》1996年第7期。
    [96]张岱年:《(巴姆哲学文集)第一卷序言》,《学海》1996年第4期。
    [97]张岱年:《关于干部道德》,《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98]张岱年:《<道家哲学智慧>序》,《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
    [90]张岱年:《论当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又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2期。
    [100]张岱年:《建设新道德——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时》,《教育艺术》1996年第6期。
    [101]张岱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炎黄文化研究》1996年第3辑。
    [102]张岱年:《天爵与良贵》,《群言》1997年第1期。
    [103]张岱年:《祝贺(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学术月刊》1997年第1期。
    [104]张岱年:《值得深入研究的心学潮流》,《东岳论丛》1997年第1期。[105]张岱年:《(孔子及七十二贤彩塑集>序》,汤恩佳:《孔子及七十二贤彩塑集》,香港:香港孔学学院等,1997。
    [106]张岱年:《试谈“横渠四句”》,《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
    [107]张岱年:《今年八十八》,《收获》1997年第9期。
    [108]张岱年:《优化民族思维方式的成功探索——(毛泽东与邓小平思维方式比较研究>》,《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
    [109]张岱年:《漫谈和合》,《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5期,又载《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3期。
    [110]张岱年、王东:《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5期。
    [111]张岱年:《推荐<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一书》,《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第6期。
    [112]张岱年:《读<干部道德建设读本)有感》,《求是》杂志1997年第13期。
    [113]张岱年:《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群言》1997年第7期。
    [114]张岱年:《编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115]张岱年:《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谢龙主编:《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6]张岱年:《我与中国哲学史》,《书林》1984年第4期。
    [117]张岱年:《儒学与儒教》,《文史哲》1998年第3期。
    [118]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119]张岱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西文化更益加强交流的世纪》,《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1期。
    [120]张岱年:《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浙江学刊》1998年第3、4期。
    [121]张岱年:《天人之道辨析》,《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122]张岱年:《传统文化之我见》,《人民论坛》1998年6期。
    [123]张岱年:《21世纪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世纪》,《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124]张岱年:《(中华武德通史)序》,《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125]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新的世纪》,《光明日报》2001年1月16日。
    [126]张岱年:《孟庄韩对比》,《群言》1999年第2期。
    [127]张岱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儒学与市场经济——儒学思想与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8]张岱年:《谈谈中国传统文化》,《河南林业》1998年第4期。
    [129]张岱年:《中华文化与新的世纪》,《炎黄文化研究》1998年第5辑。
    [130]张岱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技潮》1999年第1期。
    [131]张岱年:《21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32]张岱年:《“双百”方针的硕果——祝贺(文艺研究>创刊20周年》,《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133]张岱年:《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3期。
    [134]张岱年:《阅(顾宪成高攀龙评传)有感》,1999年8月8日作(未出版)。
    [135]张岱年:《儒家的人生理想与现代文明》,《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
    [136]张岱年:《画册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5期。
    [137]张岱年:《纪念朱谦之诞生100周年》,《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
    [138]张岱年:《新世纪的期望》,《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
    [139]张岱年:《我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
    [140]张岱年:《中国哲学中理气事理问题辨析》,《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1期。
    [141]张岱年:《回忆在清华的岁月》,《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42]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群言》2000年第7期,又载《北京日报》2000年8月7日。
    [143]张岱年:《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看待儒学》,《光明日报》2000年7月11日。
    [144]张岱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7日, 又载《华夏文化》2000年第4期、《炎黄文化研究》2001年第8辑。
    [145]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4期(冬之卷)。
    [146]张岱年:《我的中哲史研究与哲学观点》,《人民论坛》2000年第12期。
    [147]张岱年:《做学问的三个基本方法》,《人民日报》2000年11月30日,又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48]张岱年:《当代青年与文化建设》,《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2日。
    [149]张岱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50]张岱年:《同归殊途与同途殊归》,《群言》2001年第2期。
    [151]张岱年:《(张申府思想研究>序》,郭一曲:《现代中国新文化的探索——张申府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52]张岱年:《弘扬学术批判迷信》,《光明日报》2001年5月8日。
    [153]张岱年:《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力著——简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16日。
    [154]张岱年:《(春秋战国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序》,《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55]张岱年:《在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岳华:《中国哲学的国际盛会——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张岱年:大会纪实》,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156]张岱年:《以德治国与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中国儒学年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7]张岱年:《我与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校友通讯》第27期上册,又载《读书时报》2004年5月12日。
    [158]张岱年:《文化创新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学习时报》2001年12月31日。
    [159]张岱年:《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概况》,《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160]张岱年:《“仁人”钟敬文》,《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161]张岱年:《让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光明日报》2002年4月30日。
    [162]张岱年:《我与中华书局》,《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3]张岱年:《<美德故事新编)序》,《光明日报》2002年6月6日。
    [164]张岱年:《中国哲学的演变及其现代价值——梅良勇<中国古代哲学论稿>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65]张岱年:《20世纪中国的哲学研究》(与蒙培元合作),《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66]张岱年:《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67]张岱年:《道家的深湛玄思与批判精神》,《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68]张岱年:《人生之道》,《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69]张岱年:《孟子的良贵学说》,《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0]张岱年:《论五伦与五常——传统伦理的改造与更新》,《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1]张岱年:《祝贺林励儒校长塑像揭幕》,《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2]张岱年:《中国学术与新的世纪》,《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3]张岱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4]张岱年:《根的赞颂》,《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5]张岱年:《试谈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6]张岱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7]张岱年:《北大百年》,《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8]张岱年:《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9]张岱年:《北京大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0]张岱年:《北大百年校庆》,《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1]张岱年:《做人要有人的自觉》,《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2]张岱年:《世纪心语》,《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3]张岱年:《瞻望新的世纪,建设新的文明》,《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4]张岱年:《东方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5]张岱年:《话说百年》,《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6]张岱年:《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晚思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87]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为<中国文化研究20年)序》,《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188]张岱年:《综合创新文化观的运用》,《光明日报》2003年4月22日。
    [189]张岱年:《文化传统和综合创新》,《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190]张岱年:《(炎黄汇典)笔谈》,《炎黄文化研究》2003年第10辑。
    [191]张岱年:《(张申府文集)序》,《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192]张岱年:《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193]张岱年:《国学大师论国学·代序》,《中华国学·史学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194]张岱年:《早期手稿四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张岱年、傅继良译:杜威《教育科学之源泉》(The Sources of A Science of Education),北平:人文书店,1932。
    [1]张岱年、傅继良译:《看作一种科学的教育(J. Dewey著)》,《师大教育丛刊》1931年第2卷第2期。
    [2]张岱年译:(英)浩格本(Hogbon)《苏俄的哲学》,《大公报·世界思潮》1932年第8、9期。
    [3]张岱年译:德摩斯(R. Demos)《论“无”(Non-Being)》,《大公报·世界思潮》1933年第45、48、51、53期。
    [4]张岱年译:胡克《辩证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大公报·世界思潮》1933年第58期。
    [1]范学德教授:《综合与创造——论张岱年的哲学思想》,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2]李维武:《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李宗桂:《文化评判与文化重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4]方克立、王其水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第二卷、第三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997。
    [5]吕希晨、周德丰、夏宝龙主编:《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熊十力:《十力语要》,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诞纪念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郁振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刘仲林:《中国传统文化综合与创新》,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胡伟希:《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胡伟希:《中国本土化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胡伟希:《知识、逻辑与价值——中国新实在论思潮的兴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张耀南、陈鹏:《实在论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郭一曲:《现代中国新文化的探索——张申府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7]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8]刘鄂培、衷尔钜主编:《张岱年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9]景海峰:《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张者:《文化自白书》(访谈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1]陈来主编:《不息集——回忆张岱年先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2]耿彦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王中江主编:《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纪念张岱年先生九十五诞辰暨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4]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5]刘大椿、李韬主编:《百年学术精品提要》(文史与哲学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6]刘军平:《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7]干春松:《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28]刘鄂培、杜运辉编著:《张岱年先生学谱》,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
    [29]刘鄂培、杜运辉、吕伟主编:《张岱年哲学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5年4月。
    [1]艾思奇:《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答金放然君并求教于张季同先生》,《读书生活》1935年第2卷第2期。
    [2]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致张季同先生》,《国闻周报》1935年第12卷第14期。
    [3]孙道昇:《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国闻周报》1935年第12卷第45期。
    [4]叶青:《关于(哲学问题>及<哲学到何处去)——答张季同先生》,《国闻周报》1936年第30卷第29期。
    [5]邓冰夷:《“张横渠的哲学”一文读后感》,《哲学研究》1955年第3期。
    [6]吕世襄:《张横渠的哲学究竟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哲学研究》1955年第3期。
    [7]陈玉森:《张横渠是一个唯心论者——张岱年先生“张横渠的哲学”一文读后感》,《哲学研究》1956年第4期。
    [8]高羽:《张载的学说——兼评张岱年的“张横渠的哲学”一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2期。
    [9]包遵信:《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读后》,《读书》1982年第11期。
    [10]方立天《第一部中国哲学范畴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评述》,《人民日报》1983年1月21日。
    [11]徐敏:《求实、谨严、精辟——读张岱年同志的(中国哲学发微>》,《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
    [12]哲音:《一部颇具特色的中国哲学问题史》,《光明日报》1983年6月13日。
    [13]方立天:《一部富有学术生命力的著作——再评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14]刘笑敢:《读(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
    [15]宗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张岱年等谈中国哲学史研究趋势》,《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3期。
    [16]王泾丰:《张岱年教授谈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17]范学德教授:《论张岱年同志四十年的的基本哲学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8]章辽:《访张岱年教授》,《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2期。
    [19]许金声:《张岱年先生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年第2期。又载《光明日报》1987年8月3日(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与张岱年先生一席谈》)。
    [20]范学德教授、沈晓阳:《论张岱年同志三十年代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贡献及其特点》,《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
    [21]刘宏章、范学德教授:《不倦的探索——论张岱年同志近年来对中国哲学史的研 究》,《孔子研究》1987年第3期。
    [22]范学德教授:《天下惟器理在事中——张岱年的“事理论”》,《船山学刊》1988年第1期。
    [23]范学德教授:《“和实生物”与“两一”“反复”——论张岱年四十年代的辩证法观点》,《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5、6期。
    [24]冯友兰:《张岱年文集》序,《读书》1988年第11期。
    [25]苏渊雷:《与张季同先生书》,《中国思想文化论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6]程宜山:《综合与创新的哲学奇葩》,《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27]钟肇鹏:《(文化与哲学>评介》,《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28]程宜山:《现代哲学民族化与传统哲学现代化——张岱年<事理论)评介》,《哲学动态》1989年第7期。
    [29]大洋:《(张岱年文集)(第一卷)》,《读书》1989年第11期。
    [30]易木:《“爱智”与“万物一体”》,《读书》1989年第11期。
    [31]庞万里:《融会中西自成一格》,《读书》1990年第1期。
    [32]陈来:《创造的综合——读<张岱年文集>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33]陈来:《张岱年学术思想评述》,《中西文化交汇·时代与思潮(3)》,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34]杜寒风:《传统伦理价值的再发现——评介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35]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
    [36]熊坤新:《一部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方法论研究的专著:略评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贵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37]于承武:《张岱年先生谈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38]李存山:《儒学现代化需要克服的几个理论问题》,《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
    [39]李存山:《并非“陈迹”——张岱年先生早期哲学思想的今日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40]王中江:《张岱年——不息的追求与探索者》,李振霞主编:《当代中国十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41]方克立:《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主张——“综合创新”论——《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读后》,《光明日报》1992年1月27日。
    [42]蜀人:《三十年代中国哲坛上一朵奇葩——读(张岱年文集)第一、二卷》,《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3期。
    [43]李存山:《默而好深湛之思诚而创综合之论——张岱年学术生涯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
    [44]李存山:《“一心二门”与“一本多级”》,《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3期。
    [45]羊涤生:《真与善的探索》评介,《书林撷英——中外400名篇提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46]高正:《<张岱年文集>第3卷》,《中国哲学年鉴》,1993。
    [47]田芳:《有感于张岱年先生的来信》,《华夏文化》1994年第1期。
    [48]刘仲林:《廿一世纪中国哲学的孕育与突破》,《天津师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9]邵汉明:《张岱年教授谈正确理解传统美德》,《道德与文明》1994年第4期。
    [50]郭齐家、相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第15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50]刘仲林:《中国哲学中的“创建派”初探》,《哲学研究》1994年第7期。
    [50]予矛、王吉:《奏响主旋律弘扬民族魂——简评(中国唯物论史)的学术成就》,《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50]邵汉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张岱年先生访谈录》,《新长征》1994年第4期。
    [50]林在勇:《哲学思考的自我回顾——张岱年先生访谈录》,《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时代与思潮(6)》,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
    [50]游唤民:《开中国唯物史研究之先河——评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船山学刊》1995年第1期。
    [50]戢斗勇:《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中国唯物论史>》,《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50]方克立:《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第3期。
    [50]刘仲林:《中国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探索》,《人民日报》1995年7月5日。
    [50]李淑珍:《综合创新一代宗师——张岱年教授的学术生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60]田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文史哲》1995年第4期。
    [61]刘仲林:《中国哲学的创新与重建——张岱年教授“综创论”访谈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5期。
    [62]衷尔钜:《新道德哲学的核心: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63]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64]丁祯彦:《略论张岱年先生的“理论分析方法”》,《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65]陈庆坤:《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本体问题的厘清》,《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66]刘仲林:《“综合创新”论早期思想述评》,《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67]游唤民:《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管见》,《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68]韩敬:《“综合创新”之我见》,《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69]李玉梅:《张岱年论怀悌黑的教育哲学》,《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0]王生平:《“综合创新”价值之初探》,《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1]陈静:《继承传统与学习西方——简论“综合创新”的文化观》,《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2]李景源:《文化体用观与“综合创新”论》,《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3]魏宏远:《论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4]李春平:《论张岱年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理论根据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5]钱逊:《张岱年对“两一”(对立统一)的阐释》,《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6]钱耕森:《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评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7]邝柏林:《张岱年的“综合创新”与中国哲学的转型》,《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8]王步贵:《中华精神的综合创新》,《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79]刘培育:《正确对待外域文化是“综合创新”论的重要内容——逻辑的传入和发展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80]刘鄂培:《“综合创新论”对“体用说”的突破》,《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81]翁正石:《张岱年哲学观的一些问题》,《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82]岑庆祺:《唯物、唯心的综合》,《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83]刘墨:《中国哲学的分析与综合之路——读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5期。
    [84]张风莲:《独辟蹊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今日中国哲学》,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85]方克立:《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5期。
    [86]钱耕森:《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评张岱年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天津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87]李存山:《自强不息创造综合——张岱年先生的学术生涯与思想要旨》,《炎黄文化研究》1996年第3辑。
    [88]刘鄂培:《论张岱年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2期。
    [89]过清:《国学大师张岱年》,《炎黄春秋》1997年第3期。
    [90]衷尔钜:《时代的智慧的篇章——读(张岱年全集)》,《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第3期。
    [91]陈来:《张岱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学家》,《纵横》杂志1997年第3期。
    [92]羊涤生:《一代宗师的思想历程——评<张岱年全集)出版》,《人民日报》1997年4月2日。
    [93]刘仲林:《直道而行自强不息——贺(张岱年全集>出版》,《天津日报》1997年4月13日。
    [94]季羡林、任继愈、李慎之、方立天、李保平:《<张岱年全集)五人谈》,《光明日报》1997年4月26日。
    [95]牛素琴:《走进张岱年的世界——编辑整理<张岱年全集>手记》,《出版广角》1997年第4期。
    [96]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维类型——祝贺<张岱年全集)出版》,《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
    [97]刘仲林:《老骥伏枥 志在“综创”——初读<张岱年全集>》,《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第7期。
    [98]雷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记张岱年先生》,《收获》1997年第5期。
    [99]宗璞:《刚毅木讷近仁——记张岱年先生》,《随笔》1997年第6期。
    [100]舒柱:《张岱年题词——访张岱年教授》,《中外文化交流》1997年第6期。
    [101]张立文:《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学术月刊》1998年第1期。
    [102]蒋晔:《张岱年——沉思的一生》,《河南新闻出版报》1998年9月22日。
    [103]洪晓楠:《论“综合创新”文化观》,《中州学刊》1998年第2期。
    [104]何小民:《给张岱年先生拜年》,《出版广角》1998年第3期。
    [105]吴荣荃:《励志民族复兴,耄年致思不已——访张岱年先生》,《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4期。
    [106]侯艺兵:《哲学家张岱年》,《中国大学教学》1998年第4期。
    [107]陈来:《大师的小事》,《群言》杂志1998年第5期。
    [108]石梅:《哲人张岱年》,《中华儿女》(海外版)1998年第5期。
    [109]东方鹤:《国学泰斗和神剑将军在一起》,《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12月12日。
    [110]李存山:《“新气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98年第12期。
    [111]李存山:《充生以达理 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
    [112]沈勇:《浅析冯友兰、张岱年辩证法思想的异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113]刘鄂培:《育人、笔耕、清贫——贺张岱年师九十华诞》,《文化月刊》1999年第5期。
    [114]培一:《“五四”传薪——世纪老人张岱年剪影》,《跨世纪人才》1999年第5期。
    [115]钟肇鹏:《综合创新发展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99年第5期。
    [116]刘仲林:《文化创新的先行者——张岱年先生与天津市》,《天津日报》1999年5月25日。
    [117]刘鄂培:《试论张岱年先生哲学体系的建立》,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8]衷尔钜:《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新——张岱年先生的辛勤探索》,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9]李存山:《气论与新唯物论——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述评》,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0]许抗生:《张岱年先生的孔、老思想研究》,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1]王东:《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论求索》,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2]、刘仲林:《张岱年“知本达至”思想初探》,陈来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3]卫庶:《传统理解和超越——张岱年先生访谈录》,《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3期。
    [124]傅长珍:《新文化建构模式的探索——论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东方论坛》1999年第4期。
    [125]刘鄂培:《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
    [126]姚骏:《耄耋之年创新不已——记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127]刘仲林:《铸造新精神建设新文化——千年之交新文化瞻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28]衷尔钜:《张岱年:现代中国所需要的新道德》,《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3期。
    [129]张拴平:《会通中西,综合创新——国学大师张岱年访谈录》,《社会科学家》第3期。
    [130]唐元亮:《老树着花无丑枝——喜读<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张岱年卷>》,《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4期。
    [131]张拴平:《国学大师——张岱年》,《光明日报》2000年4月11日。
    [132]夏欣:《发展进步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访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光明日报》2000年6月5日。
    [133]章建潮:《张岱年:刚毅木讷之仁者》,《河北日报》2000年9月22日。
    [134]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35]刘红:《国学大师张岱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6月28日。
    [136]李存山:《新唯物论还是新儒学——与张立文先生再商榷》,《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137]张者、赵亮:《生与死、爱与悲的哲学对话张岱年不谈死后问题》,《英才》2000年第7期。
    [138]季羡林:《<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序》,刘鄂培主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9]陈培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国学大师张岱年的百年足迹》,《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第9期。
    [140]李乐刚:《张岱年学术成就简介》,《江汉论坛》2000年第9期。
    [141]刘鄂培:《综合创新直道而行——一代宗师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思想》,《船山学刊》2001年第1期、第2期。
    [142]刘文英:《中国哲学史百年述评与展望》,《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143]傅长珍:《文化与哲学的整合——记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哲学文化观》,《学海》2001年第1期。
    [144]郭一曲:《从“辩证综合”到“综合创新”——张申府对张岱年的影响》,《现代哲学》2001年第2期。
    [145]钱耕森:《清华大学哲学系与逻辑分析法》,《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18日。
    [146]蒙培元:《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7]李存山:《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述要》,《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6期。
    [148]《拂去遗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6月25日。
    [149]吴琼、高慧斌:《直道而行——<世纪老人的话>主人公张岱年先生》,《辽宁日报》2001年7月26日。
    [150]魏德运:《为大文化人写魂》,《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2日。
    [151]高增德:《言学无倦诲人有德——记张岱年先生》,《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
    [152]衷尔钜:《张岱年对唯物论和辩证法若干概念范畴的论析》,《佛山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53]段文明:《张岱年:当代国学大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2月11日。
    [154]牟宗艳:《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文史哲》2002年第3期。
    [155]刘鄂培:《“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的治学之道》,《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156]《深化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研究——访方克立教授》,《哲学动态》2002年第4期。
    [157]洪修平、白欲晓:《在借鉴中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光明日报》2002年5月21日。
    [158]魏德运:《幽微里的张岱年》,《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21日。
    [159]王东:《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精神之林》,《北京日报》2002年12月9日。
    [160]刘俊哲:《张岱年哲学思维方法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2期。
    [161]万俊人:《“兼和”之道及其道者的学术品格》,《哲学动态》2003年第1期。
    [162]郭齐家:《铸造新精神建设新文化——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中国文化报》2003年1月28日。
    [163]方克立:《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之路》,《光明日报》2003年2月11日。
    [164]于惠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之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65]陈来:《张岱年哲学思想之最新探寻》,《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7日。
    [166]李庆英:《我内心深处的中华文明情结》,《北京日报》2003年5月26日。
    [167]陈来:《张岱年及其七十年的哲学因缘》,《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168]陈瑛:《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张岱年教授简介》,《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69]张玉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访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群言》2003年第6期。
    [170]钱耕森:《中国哲学史界泰斗张岱年与冯友兰共同走过的路》,《人物》杂志2003年第6期。
    [171]胡伟希:《“共同意谓说”:张岱年的语言哲学观略论——兼论其对金岳霖语言哲 学的超越》,《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72]包广林:《厚德载物——张岱年<直道而行>读后》,《吉林日报》2003年7月26日。
    [173]侯桂新、王畅:《张岱年其人》,《中关村》2003年第4期。
    [174]郭建光:《张岱年:“刚毅木讷近仁”者》,《中华时报》2003年9月3日。
    [175]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176]李学勤:《中国哲学的走向——读<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1月7日。
    [177]张小平:《张岱年学术思想及其独特价值》,《哲学动态》2003年第12期。
    [178]钱耕森:《张岱年先生安徽之行》,《江淮文史》2003年第4期。
    [179]胡显章:《走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杂志》2004年第1期。
    [180]范学德教授:《遥忆岱年先生》,《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2期。
    [181]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82]关捷:《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中国档案报》2004年3月19日。
    [183]刘鄂培:《综合创新——中国文化之未来》,《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84]刘鄂培:《论张岱年的学术思想》,《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4月23日。
    [185]索链、李伟:《追忆哲学宗师张岱年》,《深圳商报》2004年4月27日。
    [186]方立天:《哲人其萎功业长存——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28日。
    [187]王如:《智慧银河中永不陨落的璀璨星座——追记中国哲学界一代宗师、北大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日。
    [188]《张岱年:一生平和的国学大师》,《南方都市报》2004年5月4日。
    [189]魏德运:《为张岱年先生拍照》,《人民日报》2004年5月5日。
    [190]夏榆:《张岱年:一代哲人随风而逝》,《南方周末》2004年5月6日。
    [191]刘鄂培:《育人不倦直道而行》,《光明日报》2004年5月11日。
    [192]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光明日报》2004年5月11日。
    [193]王中江:《哲人其萎——追思最后时日的张岱年先生》,2004年5月11日。
    [194]周桂钿:《名师远去兮,风范永远》,《读书时报》2004年5月12日。
    [195]郭齐家:《张岱年论读书治学》,《读书时报》2004年5月12日。
    [196]王博:《寓豪气于平实之中——悼念张岱年先生》,《光明日报》2004年5月12日。
    [197]欧阳中石:《幸依门下羞负业师——送老师张岱年先生走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5月14日。
    [198]周桂钿:《散文型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人民政协报》2004年5月17日。
    [199]钱耕森:《张岱年先生五进清华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5月17日。
    [200]朱家雄:《敬悼张岱年》,《中华读书报》2004年5月19日。
    [201]王如:《让智慧之花灿烂——追记国学大师张岱年》,《人民日报》2004年5月21日。
    [202]泽月:《张岱年:直道而行行之有恒》,《现代教育报》2004年5月21日。
    [203]周桂钿:《“我不是新儒家”》,《北京日报》2004年5月24日。
    [204]李存山:《“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动态》2004年第5期。
    [205]陈来:《张岱年先生的学术贡献》,《人民政协报》2004年5月31日。
    [206]李存山:《悼恩师张岱年先生》,《学术界》2004年第3期。
    [207]钱耕森《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主要贡献》,《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5期。
    [208]陈来:《张岱年先生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刘鄂培、衷尔钜主编:《张岱年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09]程钢:《从“文化综合创新论”看中国的近代文化观》,刘鄂培、衷尔钜主编:《张岱年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0]羊涤生:《试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刘鄂培、衷尔钜主编:《张岱年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1]许抗生:《怀念张岱年先生》,《文史知识》2004年第6期。
    [212]牛素琴:《追思张岱年先生》,《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日。
    [213]张景芬:《刚健不息厚德载物——张岱年先生的人格写照》,山东《财富日报》2004年6月7日。
    [214]韩莹:《沉淀是金——对张岱年先生最后的访问》,《人物》杂志2004年第6期。
    [215]李翔德:《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悼念哲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山西日报》2004年6月8日。
    [216]汤一介:《张岱年先生和<周易)》,《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217]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18]汤一介:《张岱年先生与<中国哲学大纲>》,《群言》2004年第7期。
    [219]李保平:《一个编辑心中的哲学大师——记与张岱年先生的几次交往》,《中国编辑》2004年第4期。
    [220]王杰、张友谊:《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光明日报》2004年7月13日。
    [221]李翔德:《厚德载物、自强不自——张岱年先生的人格和治学精神》,《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22]李燕杰:《张岱年——当代圣哲》,《教育艺术》2004年第7期。
    [223]张立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悼念张岱年先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224]王东:《张岱年学术思想的六大理论创新》,《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
    [225]张翼星:《张岱年先生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读(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博、览群书》2004年第7期。
    [226]夏新:《努力前进振兴中华——追忆张岱年先生对我的关怀》,《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6期。
    [227]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228]周德丰、陆信礼:《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三种模式》,《光明日报》2004年8 月10日。
    [229]张斌峰:《辨名与析理——张岱年“逻辑”思想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230]韩莹:《沉淀是金——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近访记》,《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年第4期。
    [231]王中江:《中国文化其命维新——张岱年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特质》,《光明日报》2004年8月24日。
    [232]韩莹:《对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最后一次采访》,《今传媒》2004年第4期。
    [233]陈来:《张岱年先生的儒学观》,《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34]周桂钿:《中国哲学与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35]胡军:《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36]张学智:《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37]刘鄂培:《张岱年的学术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238]周桂钿:《优秀的哲学史家必定是哲学家——(中国哲学大纲>与张岱年哲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39]干春松:《创造的综合和文化的创造主义——张岱年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40]李维武:《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张岱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41]刘静芳:《张岱年论“本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42]蒙培元:《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43]胡军:《张岱年哲学慧观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244]张学智:《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45]于奇智:《简说张岱年天人合一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46]吴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华夏人文地理》2004年第7期。
    [247]许抗生:《张岱年论中国哲学中的“理”思想》,《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248]梅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访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人文大家访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49]陈来:《恺悌君子教之诲之——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文史知识》2005年第2期、第3期。
    [250]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51]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
    [252]何睿洁:《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哲学史学会2005年年会综述》,《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253]李存山:《张岱年先生论“和谐”》,《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
    [254]魏英敏:《回忆张岱年》,《光明日报》2005年4月27日。
    [255]高秀昌:《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光明日报》2005年5月17日。
    [256]干春松:《直道而行的张岱年先生》,《光明日报》2005年5月19日。
    [257]黄楠森:《张岱年先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258]李中华:《沉思涵泳卓然标新——张岱年先生上世纪30年代学术思想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59]刘静芳:《体验、解析、会通——张岱年哲学方法论的综合创新》,《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
    [260]冯国瑞:《文化研究的开拓者》,《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7期。
    [261]衷尔钜:《张岱年:当代中国战斗唯物论哲学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262]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哲学研究》2005年9期。
    [263]西田:《儒学思想与和谐社会》,《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8日。
    [264]王向清、杜方勇:《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概说》,《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265]顾乃忠:《文化融合论的文化转型论批判——兼评张岱年、方克立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266]史鸿文:《张岱年哲学思想的实证精神》,《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267]迟成勇:《试析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民族精神观》,《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68]陈来:《追忆张岱年先生》,《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
    [269]戢斗勇:《张岱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70]迟成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民族精神观的解读》,《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71]衷尔钜:《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一部书出版的背后——从<天人五论)的问世论张岱年先生的品格》,《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72]李翔海:《20世纪中国哲学三种基本理论范式述评——以胡适、牟宗三、张岱年为例》,王中江主编:《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纪念张岱年先生九十五诞辰暨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73]蒋国保:《张岱年先生“新气学”散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74]朱汉民:《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光明日报》2006年6月6日。
    [275]汤海艳:《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探析》,《学海》2006年第3期。
    [276]方克立:《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277]钱耕森:《多难兴学创新不已——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哲学动态》2006年第7期。
    [278]刘静芳:《文化的综合创造何以可能——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研究》,《哲学动态》2006年第7期。
    [279]朱汉民:《张岱年与中国哲学——“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研讨会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7期。
    [280]陆信礼:《张岱年先生研究中国哲学特点之成就》,《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3期。
    [281]李存山:《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8月31日。
    [282]陆信礼:《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83]向世陵:《“接着讲”与理学的“被讲”——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的宋明理学三系说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84]王兴国:《张岱年先生对船山学的贡献》,《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285]汤海艳:《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1期。
    [286]张岂之:《兼和·守正·日新——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华夏文化》2007年第4期。
    [287]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5期。
    [288]王泽应:《张岱年对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的贡献》,《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289]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
    [290]王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融合——评张岱年的新唯物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91]李雪、徐福来:《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法:张岱年哲学方法论的两个法则》,《党史文苑》2007年第6期。
    [292]刘鄂培:《“综合创新”开一代学术新风——纪念张岱年先生(1909—2004)逝世三周年》,《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293]李存山:《张岱年与(中国哲学大纲)》,《光明日报》2007年8月2日。
    [294]吴乃恭:《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吉林日报》2007年9月15日。
    [295]李毅、寇清杰、张允熠、刘仲林、陈卫平:《综合创新论与“马魂、中体、西用”——关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研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96]程晋刚、卢国成:《浅谈张岱年的和谐天人观》,《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第5期。
    [297]许宁:《气化之道——张载、王夫之、严复、张岱年气学思想合论》,《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298]王美定:《张岱年(知实论)原给理论及其贡献》,《五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99]欧阳祯人:《守望期待综合创新机缘际会共襄圣道——<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读后》,《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300]王美定:《张岱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行观探析》,《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01]方克立:《综合创新之路的探索与前瞻》,《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
    [302]李存山:《张岱年先生早年的一篇序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303]谢青松:《“综合创新论”与传统和谐文化的科学继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04]迟成勇:《张岱年论孔子人的价值思想》,《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05]王新建、彭漪涟:《天道与人道关系难题的现代解读——简论张岱年和冯契的天人合一观》,《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
    [306]刘静芳:《艾思奇与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内部分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2期。
    [307]熊乡江、熊次江:《论张岱年伦理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求索》2008年第12期。
    [308]宁新昌:《简论张岱年的人生哲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309]夏雪:《对传统文化现代姿态的探索——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探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10]李芬:《张岱年和冯契的概念、范畴观比较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11]刘静芳:《论张申府与张岱年理论旨趣的差异》,《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2期。
    [312]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北京日报》2009年第19版。该文原题为《学习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与品格》。
    [313]肖国忠、荣文库:《学者聚京纪念张岱年百年诞辰》,《光明日报》第2版。
    [314]冯国瑞《文化哲学研究的先行者》,《光明日报》2009年6月23日第11版。
    [315]沈素珍、钱耕森《“综三合一”的新唯物论:张岱年先生哲学体系的名称》,《光明日报》2009年6月23日第11版。
    [316]袁建胜、崔雪:《张岱年:站在理论的高峰自由思考——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科学时报》2009年6月23日第B01版。
    [317]林忠军:《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1]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三联书店,1984。
    [4]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丁祖豪等:《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冯契:《冯契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
    [12]韩强:《竭尽心性——重读王阳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3]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胡绳:《胡绳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5]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焦国成:《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7]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8]李大钊:《李大钊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0]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1]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3]李奇主编:《道德学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4]李翔海:《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6]林励儒:《伦理学要领》,北京:文化学社,1928。
    [27]刘长林:《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刘东超:《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
    [29]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0]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学》,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32]罗国杰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5]乔长路:《中国人生哲学——先秦诸子的价值观念和处事美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6]乔清举:《河流的文化生命》,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37]商戈令:《道德价值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9]石峻:《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0]孙伟平:《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4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92。
    [42]万俊人、唐文明:《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3]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4]邬昆如:《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5]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6]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47]徐向东:《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8]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9]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济南:齐鲁书社,2001。
    [50]杨国荣:《理性与价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1]杨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2]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3]叶启绩、林滨、程金生等:《西方人生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4]雍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5]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6]臧乐源:《人生哲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57]张东荪:《人生观ABC》,上海:ABC丛书社,1928。
    [58]张东荪:《新哲学论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59]张东荪:《价值哲学》,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34。
    [60]张君劢、丁文江等编:《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61]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62]张申府:《张申府文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63]赵超凡、曹杰:《人生哲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64]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5]周德丰:《中国近代哲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6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987。
    [6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美)D. S. Robinson:Introduction to Living Philosophy, 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32。
    [2](英) G.E.Moore:Philosophical Studies,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Co.Ltd, 1922。
    [3](美)J.N.芬德莱:《价值论伦理学》,刘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英)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史纲》,熊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英)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英)玛丽·沃诺克:《一九○○年以来的伦理学》,陆晓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德)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6](英)乔治·爱德华·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7](英)萨缪尔·亚历山大:《艺术、价值与自然》,韩东辉、张振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8](美)舒衡哲:《张申府访谈录》,李绍明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19](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0](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