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宽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宽容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问题。现代政治中宽容不仅是一种价值和理念,还被宪政体制或制度所承载,政治宽容既是一个政治伦理思想和伦理理念,又是具体反映在制度创制和设计上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活动。对现代政治宽容问题进行研究,既是现代政治伦理发展的理论需要,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跨学科、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比较分析方法与系统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政治宽容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体内容和创新之处主要有:
     考察现代政治宽容产生的历史前提以及政治宽容思想的形成。从共时性视域来考察,政治宽容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代国家的产生,尤其在近代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斗争是分不开的。从历时性视域来考察,现代政治宽容的历史发展可到追溯古代宽容思想的产生,近代宽容思想的展开乃至现代宽容思想的形成。
     系统阐释了现代政治宽容的基本内涵。首先明确现代政治宽容和现代社会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政治和传统政治在历史形态、价值范畴上有着重大的区别。这其中包含了:政治权力的安排与配置上体现现代政治权力的审慎与克制;现代政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旨归,以人之平等确立人存在的意义,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以人权和法律为现代政治之底限;在现代政治的运行手段和方式上体现现代政治的公共性与开放性。由此现代政治宽容的内涵可以阐述为:现代政治宽容是以法制为基础的制度规范体系;是政治领域内的公共美德;是以政治协商、监督、制衡为表现内容的政治实践活动。厘定现代政治宽容内涵是现代政治宽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深化现代政治宽容研究奠定基础。
     提出并分析现代政治宽容的建构问题。从现代政治中执政有效性的逻辑、行政与施政的依法与文明、现代公民文化三个维度,具体阐述执政有效性的内在逻辑和执政有效性的外在逻辑表现;从打造服务型政府、人性化行政与施政、以理性与责任行政与施政、行政与施政的公开和透明表现现代行政与施政的依法与文明;从公民对政治的认同和参与以及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监督和评价构建现代公民文化的特质。
     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性表征上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宽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我国政治宽容研究要着眼和落实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宽容实践中,如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这些有着独特优势的实践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在包容差异、宽容多元的基础上寻求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道发展进步。
Toleration is both ancient and often new problems, toleration in modern political is not only a kind of valuation and philosophy, also is loaded by constitutional system.Political toleration is both a political ethics and ethical concept, it is the politic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which reflect system design and creating specificly.Problems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not only the theory which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litical ethics in China, but also the practice demand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This paper uphold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which includ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and logic unifie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whole system analysis. To further study I think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from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in three aspects. The contents and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mainly have :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premise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toleration thoughts. From the synchronic perspective, historical premise produc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modern capit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production of modem state, specially religious struggle i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From the diachronical dimensio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origin from the ancient toleration thoughts, expand and format the modern toleration thoughts.
     Explain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systematically.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intimately linked to the modern society,modern politics and traditional politics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istorical form and value category. It contains : Political power arrangements and configuration reflect prudence and restraint of modern political power;The core of the modern politics is human-oriented value, To establish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through the human equality, maintaining the human rights and dignity, limi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human rights and law;Modern politics reflect public and openness in operating mode and means. So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can be expressed such as: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standard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legal system;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public virtue in political domain;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political practice and activities through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upervision and balances. Re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n it,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Puting forward and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tion. This paper procee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nclude logic of governing validity which describ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gic of it specifically; The goal of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and the civilization is to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humanized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with ration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public and transparency;Modern citizen culture contains civic re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citizens supervise and evaluate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fe.
     It discusse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political toleration from china's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Study on political toleration focus on and serv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road which i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s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olitical toleration practice has the following superiority,such as: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system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ystem,regional autonomy for nationalities system, democracy on the grass-roots level system. They are unique and different in west capitalism path. We seek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ogether with each country and nationality in containing differences, tolerant multiculturalism basis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引文
1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中的社会想象[J].台北商周,2008:20.
    2周保松.自由主义、宽容与虚无主义[J].中国学术,2006,(22):1-39.
    3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320.
    4高兆明.现代性视域中的伦理秩序[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
    5万俊人.从政治正义到社会和谐——以罗尔斯为中心的当代政治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5,(6):9.
    6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6-47.
    7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7.
    8于霞.政治伦理视野内的行政“价值中立”[J].学术论坛,2007,(6):72.
    9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J].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47.
    10薛秀军.政治宽容的人本意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
    11徐贲.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A].徐贲文集[M].世纪中国.
    12秦德君.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13.
    13万俊人.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J].道德与文明,2005,(3):4.
    14万俊人.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J].道德与文明,2005,(3):4.
    15沈晓辉.行政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15.
    16秦德君.政治美学的三维空间[N].学习时报,2009-11-9.
    17胡东.公权力运行宽容与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实现[J].求是学刊,2008,(4):72.
    18丁友文.政治宽容:现代政治的一种普适调节机制[J].浙江学刊,2010,(1):161-165.
    19陈根发.宽容是什么[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5):1-6.
    20 A.J.Cohen:What Toleration is Ethics.2004,(115):pp.68-95.
    21 [英]伯纳德·威廉斯.宽容是政治问题还是道德问题[J].第欧根尼,1999,(1):29-40.
    22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
    23刘曙辉.宽容:历史、理论与实践[J].哲学动态,2007,(7):42-43.
    24 [法]莫妮克·坎托—斯佩伯.我们能宽容到什么程度[J].钟良明译,第欧根尼,1999,(1):79-88.
    25 [法]约安娜·库茨拉底.论宽容和宽容的限度[J].黄育馥译,第欧根尼,1998,(2):21-27.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4-75.
    27 [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M].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0:19-23.
    28王炼利.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Z].在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第十九次会议上主讲发言,2011-1-3.
    29金相文.论宗教个人主义的世俗意义——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起源和影响的一个视角[J].学海,2002,(4):147.
    30肖建飞.自由主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困境与危机[J].世界宗教研究,2010,(1):2.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3-284.
    32 [德]托马斯·海贝勒.20世纪中国政治史:对现代化与善治的追求[J].张凤凤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43.
    33参见任剑涛.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J].中州学刊,1995,(2):48.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35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中的社会想象[M].台北商周,2008:122.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3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102.
    38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2-33.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40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9.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393.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4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
    46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47马克思.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34.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392.
    49于建嵘.村民自治的价值和困境——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J].学习与探索,2010,(4):74.
    50徐志宏,张弘政.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1):68.
    51王腾.论现代政治与法律伦理关系的重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5.
    52王腾.论现代政治与法律伦理关系的重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9:283.
    54参见高全喜.论相互承认的法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5王腾.论现代政治与法律伦理关系的重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1.
    57 O.P.Grell and RobertW.Scribrier,Tolerance and Intolerance in the European Reform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转引自刘曙辉.宽容:历史、理论与实践[J],哲学动态,2007,(7):41.
    58牛笑风.上帝示人的两张面孔:宽容与不宽容——中世纪英国宽容问题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4):45-48.
    59 [美]房龙.论宽容[M].秦立彦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8.
    60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候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
    61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我们何时应该宽容—关于世界观、价值和理论的竞争[J].章国锋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107.
    62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中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4.
    63参见肖建飞.自由主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困境与危机[J].世界宗教研究,2010,(1):2-3.
    64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393.
    65门中敬.宪法意义上宽容理念的早期萌芽——建立在古希腊政治哲学史上的考察[J].东方论坛,2009,(1):115-120.
    6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7.
    67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234-369.
    
    68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5.
    69王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1,(4):32-44.
    70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利[M].侯健范亚峰译,冯克利校,商务印书馆,2001:36.
    71《论语·雍也》第六.
    72《孟子·梁惠王上》.
    73《左传·昭公二十年》.
    74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7-59.
    75李明,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76葛荃.中国化的宽容与和谐—从传统到当代的政治文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4):36-44.
    77王四达.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J].理论探讨,2005,(6):43-45.
    78瞿磊.论宽容与现代民主的价值关联[J].桂海论丛,2009,(5):35.
    79 [英]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5.
    80卢培栋.论洛克的宗教宽容思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6.
    81卢培栋.论洛克的宗教宽容思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6.
    8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59.
    83 [英]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
    84 [英]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
    85 [英]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
    86 [英]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
    87 [英]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
    88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5:75.
    89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4.
    90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70.
    91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29.
    92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10、13.
    93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36.
    94 Robert Weissberg.Political Tolerance:Balancing Community and Diversity[M].Sage Publications,Thousand Oaks,1998,p.77.
    95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3:247-248.
    96 [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6-77.
    97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69.
    98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23.
    99龚群.重新激活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EB\OL].哲学在线,2006-8-9.
    1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67.
    101 [意]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扬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02转引自徐贲.宽容、权利和法制[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8).
    103 [英]伯纳德·威廉姆斯.宽容是政治问题还是道德问题?[J].元亨译,第欧根尼,1998,(2):38-39.
    104徐贲.宽容、权利和法制[A].知识分子: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5.
    105吉兰?瓦特洛.人权与宽容的命运[J].新慰译,第欧根尼,1998,(1):90-91.
    106陈根发.论宗教宽容的政治化和法律化[J].环球法律评论,2007,(2).
    107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
    108任剑涛.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7-34.
    1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110参见何明升,白淑英.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另一种呈现[J].哲学研究,2007,(3):108-112.
    111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
    11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3.
    113陈赟.进步的历史观与中国现代危机的特性[J].加拿大《文化中国》,2004,(43).
    114 K.Lowith.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转引自刘小枫.《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中译本导言,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
    115 [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4.
    116罗骞.“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论马克思资本批判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差异[J].教学与研究,2005,(7):19-20.
    117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视域[J].哲学动态,2004,(1):40.
    118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4.
    119参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39.
    12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
    121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135.
    122李西杰.政治伦理: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的对立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00.
    123徐国进.论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EB\OL].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8/17/130674.html.
    124李西杰.政治伦理: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的对立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01.
    125刘俊祥.从“权治政治”向“法治政治”的文化转型——论中国宪政文明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J\OL],学术中国,2007,(3)C
    126陈德中.政治现实主义——威廉姆斯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81.
    127张杰.认识民主的两个维度[N].大众日报,2010-10-14.
    128桑玉成,朱勤军.人类政治问题[M].科学出版社,2000:15、17.
    129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6.
    130任剑涛.权利政治的兴起[J].民主与科学,2008,(2):21-22.
    13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1.
    132朱兆华.西方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攀登(哲社版),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1):55.
    133段志超.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对政党政治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51.
    134段志超.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对政党政治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53.
    135 [法]埃德加·莫兰.人本政治导言[M].陈一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7.
    136李剑.从“宗派”到“党派”——博林布鲁克与现代政党观的起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23.
    137 David Armitage.Bolingbroke Political Writing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4.
    138 David Armitage.Bolingbroke Political Writing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6.
    139 David Armitage.Bolingbroke Political Writings[M].Cambridge University
    140 P中re共ss中,1央99文7:献6.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人民出版社,2001:1498.
    141朱兆华.西方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攀登(哲社版),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1):55.
    142 Walter,Ullmann.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The Middle Ages[M],Penguin Books, Harmondsworth,Middlesex 1965:13.
    1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人民出版杜,1972:65.
    144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6.
    145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70.
    146 Cornwall,A.and Gaventa,J.From users andchoosers to makers and shapers: epositioning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policy.IDS Bulletin (2000).31(4):50-62.
    147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M].胡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71-72.
    
    148吴克峰.中西方视域中的政党概念[J].理论学刊,2007,(5):87-89.
    14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50宿一兵.论公民的行政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J].行政与法,2003,(2):56.
    151俞慈珍.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及路径依赖[J].中国行政管理,2008,(3):19.
    152秦沈.公民意识的崛起与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J].当代电视,2008,(8):45.
    153施雪华.论西方现代利益集团政治的产生动因、基本特征和主要缺陷[J].社会科学研究,2010,(1):47.
    154梁丽萍.公共政策与公民参与:价值、困境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4.
    155杜骏飞.网络政治的问题与主义——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译序,http://blog.Sina.com.cn/dujunfei.
    156邓小平文选(第2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46.
    157 Parry,G.Moyser,G and Day N.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Britai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6.
    158 World Bank (1995).World Bank Participation Sourcebook,Environment Department Papers Participation Serie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59吴晓林.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农民利益表达[M].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3卷),2009.
    160蒋京议.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走向[J].上海教育,2008,(15):62.
    16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3.
    162张康之,李传军.公共行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163参见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0-221.
    164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J].江淮论坛,2009,(4):16-17.
    165吴理财.六十年农村基层治理变迁图——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双重视角[EB\OL],http://blog.China.com.cn/wulicai/art/4556529.Html.
    16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新华文摘,2001,(12):35-39.
    167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45.
    168周少青.析“结社权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57.
    169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37.
    170刘建明,史献芝.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历史演进的梳理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171刘建明,史献芝.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历史演进的梳理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172王建芹.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J].政法论坛,2004,(6):32-37.
    173朱景文.“从法治到善治”的思考[N].法制日报,2008-1-27.
    174阿里·卡赞西吉尔,黄纪苏.治理和科学:治理社会与生产知识的市场式模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128.
    175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72.
    176陈力川.解析《治理与善治》[J\OL].学术中国,2006,(4).
    177胡东.公权力运行宽容与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实现[J].求是学刊,2008,(4):51.
    178赵汀阳.哲学的政治学转向[J].吉林大学学报,2006,(2):8.
    179李元书.政治权力运行的法治化与对腐败的治理[J].北方论丛,2000,(4):7.
    180马宝成.有效性: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政绩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2002,(5):24.
    181赵汀阳.儒家政治的伦理学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4).
    182《说文解字》.
    183《苟予·君道》.
    184转引自陈德中.政治现实主义——威廉姆斯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81.
    185万俊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8,(5):227.
    186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73.
    187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73.
    188燕继荣.“中国式民主”的理论构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93.
    189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73-374.
    190陈自强.中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中政治资源的重构与整合[J].昆明社会科学,2009,(5):51.
    191卓泽渊.法政治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1.
    192 [挪]埃尔斯特,斯莱格斯塔德主编.宪政与民主[M].潘勤,谢鹏程译,三联书店,1997:259.
    19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76.
    194许章润.公共权力的私性化与准黑化[J].领导文萃,2008,(20):45.
    195闫海.政治与法律关系的诠释——兼议政治法与法政治学[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第五届中国法学家论坛[C],2010:407.
    196卓泽渊.法政治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9.
    197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1.
    198罗骞.马克思的政治概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48.
    199 [法]J·马里旦.人和国家[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0.
    200任剑涛.如何有效制约权力[EB\OL].南方网,2002-12-25.
    201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0.
    20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92.
    203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法律出版社,2001:275.
    2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0.
    205赵汀阳.哲学的政治学转向[J].吉林大学学报,2006,(2):9.
    206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53.
    207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6.
    208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0-21.
    209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1.
    21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3:39.
    2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272-273、325.
    212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39.
    213秦德君.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
    214高兆明,王锋.政党伦理:多元社会中的政党、政党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
    215葛洪义.法治与政治民主背后“理性”的力量[J].法治论坛,2007,(第6辑).
    216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24.
    217参见[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M].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198-199.
    218赵汀阳.儒家政治的伦理学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4).
    219赵汀阳.儒家政治的伦理学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4).
    220 David Beetham.The Legitimacy of Power[M].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91:68—69.
    222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唐士其译,2003:9.
    223转引自[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唐士其译,2003:10.
    224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唐士其译,2003:10.
    225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忠诚理论[J].北大法律评论,1998,(1).
    226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8.
    227王若水.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A].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M].人民出版社,1981:1.
    228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
    229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
    230罗骞.马克思的政治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48.
    231斯蒂芬·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M].曦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3.
    232王四达.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J].理论探讨,2005,(6):22.
    233王浩斌,王飞南.政治宽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
    234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235魏慧.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8.
    2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5.
    237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M].北京:三联书店,2008:75.
    238宋惠昌.破除等级特权建设政治文明[EB\OL].依法治市综合网,2003-3-3.
    239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143.
    240 [英]约翰?穆勒.约翰?穆勒自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70.
    241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上篇)[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6.
    24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143.
    243 [英]约翰·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袁贤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8.
    244万俊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8,(5):225-235.
    2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377.
    2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56:21.
    247 [英]亨利?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7.
    248 [英]亨利?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7.
    249曲秀君,王松涛.论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42.
    250参见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1).
    251 [英]亨利?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6.
    252 Kenneth Minogue.Poli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43-44.
    2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414.
    255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然与应然的分析视角[J].学海,2005,(2).
    256 KeithFaulks.Citizenship[M].Routledre,2000:13.
    257吕宗麟.公民与文化——现代与后现代的省思[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34.
    258 [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3.
    259 [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M].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41.
    2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87、293.
    261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4):11.
    262参见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38.
    26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68.
    2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66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9、31.
    26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73.
    268 [德]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M].刘小枫,曾念粤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3.
    269周叶中,邓联繁.宪政中国初论[J].中国法学,2002,(6):65.
    270黄温泉.论宪政的宽容精神——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宽容的宪政价值[J].人大研究,2007,(8):19.
    271杜刚建.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J].浙江学刊,1993,(1):23.
    272张超.宽容语境下的民主与宪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6):37.
    273张千帆,葛维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M].译林出版社,2009:11-12.
    274王戬.宪政体制下的刑事诉讼:权利维度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2003,(6):26.
    275王戬.宪政体制下的刑事诉讼:权利维度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2003,(6):27.
    276刘俊祥.从“权治政治”向“法治政治”的文化转型——论中国宪政文明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J\OL].学术中国,2007,(3)B.
    277江国华.法治的伦理法则[N].光明日报,2006-8-8.
    2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37.
    279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J].哲学动态,2005,(11):3-5.
    280转引自陈德中.政治现实主义——威廉姆斯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81.
    281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4.
    2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2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284约安娜·库茨拉底.论宽容和宽容的限度[J].黄育馥译,第欧根尼,1998,(2):21-27.
    285黄温泉.论宪政的宽容精神——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宽容的宪政价值[J].人大研究,2007,(8):20.
    286传统政治中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是模糊的,因为本来就没有公域与私域之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是混为一谈的,加之伦理与政治合二为一,政治即伦理,伦理即政治,本应是个体道德范围内的私事却往往上升到公共政治层面,出现“存天理、灭人欲“的做法,把正常的个人利益追求看作是“自私”,甚至出现了“狠斗私心一闪念”。
    287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我们何时应该宽容--关于世界观、价值和理论的竞争[J].章国锋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30.
    288黄温泉.论宪政的宽容精神——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宽容的宪政价值[J].人大研究,2007,(8):20.
    289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J].政治学研究,2000,(3):42.
    290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2.
    291任剑涛.现代的召唤:走出伦理中心主义困境[J].学术研究,2002,(1):35.
    292 [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3.
    293张康之.论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142-143.
    294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163.
    295赵汀阳.儒家政治的伦理学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4).
    2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297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干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
    298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视域[J].哲学动态,2004,(1):39.
    299何家栋.重塑政治合法性[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218.html.
    3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301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23.
    302薛秀军.政治宽容的人本意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
    303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5.
    304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6.
    305任剑涛.如何有效制约权力[EB\OL].南方网,2002-12-25.
    306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307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308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309甘绍平.公民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J\OL].学习时报,2003,(200).
    310转引自王未明.宪法转型国家违宪审查制度研究———以东欧国家为例[D].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2007.
    311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312吴晓林.剪开政治解不开的“死结”——评彭定光教授新著《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7,(4):3.
    313桑玉成,朱勤军.人类政治问题[M].科学出版社,2000:28.
    
    314 [法]埃德加·莫兰.人本政治导言[M].陈一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4.
    315《尚书·蔡仲之命》.
    316《尚书·泰誓中》.
    317陈赟.政治秩序的本性与政治生活的德性——儒家思想传统vs.西方自由主义[EB\OL].http://www.chinese-thought.org/yjy/17_cb/002490.htm.
    318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14.
    319 [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62.
    3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34.
    321 [德]托马斯·海贝勒.20世纪中国政治史:对现代化与善治的追求[J].张凤凤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53.
    322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01,(7):28.
    323周少青.析“结社权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54-65.
    324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01,(7):27.
    325王邦佐,罗峰.从一元转向多元———关于中国执政党政治整合方式的对话[J].探索与争鸣,2004,(4):9.
    326杨楹.货币:对生活世界的改造与颠覆[J].江汉论坛,2005,(2):13.
    327杨楹.货币:对生活世界的改造与颠覆[J].江汉论坛,2005,(2):14.
    328陈端洪.政治法的平衡结构——卢梭人民主权的建构原理[J].政法论坛,2006,(5):145-165.
    329陈端洪.政治法的平衡结构——卢梭人民主权的建构原理[J].政法论坛,2006,(5):145-165.
    330 [美]詹·库伊曼.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A].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19.
    331左高山.论“暴力”的意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7.
    332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01,(7):27.
    333 [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M].龚人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
    334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
    335 T·H·Green.Principles of Political Obligations[M].Longmans, Green & Co,London, 1941,Section 9.
    336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4.
    337 Hannah Arendt.On Vilence.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1970:41.
    338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M].北京:三联书店,2008:4-5.
    339浦兴祖等.西方政治学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1.
    340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
    34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13.
    342崔卫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性——访谈任剑涛[N].南方周末,2004-03-05.
    343任剑涛.理性、传统与现代政治——读奥克夏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及其他》[J\OL].学术中华,2004,(7)C.
    344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2001,(1):51.
    345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23.
    346 [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M].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64.
    347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75.
    348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6.
    349秦德君.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4.
    350瞿磊.论宽容与现代民主的价值关联[J].桂海论丛,2009,(5):34.
    351尹华容.论政治宽容的宪政实现机制[J].学术界,2007,(3):175.
    352徐贲.宽容、权利和法制[C].知识分子: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5.
    353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24.
    354 [美]D·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5-196.
    355参见周书焕.论公民文化成长的条件[J].许昌学院学报,2010,(3).参见马德普.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356俞可平.浅论政治学和政治制度[J].学术界,2000,(3):191.
    357俞可平.浅论政治学和政治制度[J].学术界,2000,(3):189.
    358李照雨.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关联[J].人民论坛,(293).
    359高中.论政治宽容的生成条件——以中西方诽谤罪兴衰史为鉴[J].太平洋学报,2009,(12):54.
    360高中.论政治宽容的生成条件——以中西方诽谤罪兴衰史为鉴[J].太平洋学报,2009,(12):55.
    361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J].哲学动态,2005,(11):2.
    362瞿磊.政治宽容内涵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2.
    36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我们何时应该宽容--关于世界观、价值和理论的竞争[J].章国锋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30.
    364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26.
    365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23.
    366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3.
    367任剑涛.政治伦理:个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J].伦理学研究,2005,(1):18.
    368任剑涛.政治伦理.个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J].伦理学研究,2005,(1):18.
    369瞿磊.政治宽容内涵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2.
    370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43.
    371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44.
    372张康之.宽容是社会治理者的责任和义务[J].道德与文明,2003,(1):27.
    373张康之.宽容是社会治理者的责任和义务[J].道德与文明,2003,(1):31.
    374参见[美]理查德·罗蒂.哲学文学和政治[M].黄宗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41.
    375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中的社会想象[J].台北商周,2008:230.
    376马得勇.对东亚地区民众宽容度的比较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5):9.
    377马得勇.东亚地区民众政治宽容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宏观层次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39.
    378 Marquart-Pyatt,Sandra & Pamela Paxton.“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Learning Political Toleranc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M].PoliticalBehavior29,2007,105.
    379参见Ma Deyong and Chung-si Ahn,“Stocktaking Social Capital of East-Asi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rust,Tolerance and Cooperation”,Political Science in Asia,2007,Vol.2,No.2,pp.75-102.马得勇.社会资本:对若干理论争议的批判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5).
    380马得勇.东亚地区民众政治宽容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宏观层次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39.
    38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35.
    382 Galeotti,Anna Elisabetta.Toleration as Recogn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0.
    383 [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纽约,1986:160.
    384参见[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7.
    385郝时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J],民族研究,2007,(1):3.
    386转引自陈德中.政治现实主义——威廉姆斯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07.
    387转引自陈德中.政治现实主义——威廉姆斯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07.
    388丁友文.政治宽容:现代政治的一种普适调节机制[J].浙江学刊,2010,(1):160.
    389金龙.政治宽容:概念的厘定[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45.
    390 [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29.
    391谭君久.论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J].湖北社会科学,2002,(11):9.
    39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
    393 A·J·Conyers,The LongTruce—How Toleration Made the World Safe for Power and Profit[M],Dallas:Spence Publishing Company,2001:3.
    394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395徐贵玲.合法性问题及在当代中国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14.
    396陈德中.政治现实主义——威廉姆斯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2.
    397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27.
    398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85.
    399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J].哲学动态,2005,(11):3-5.
    400燕继荣,檀莉.是否承认政治冲突的合法性:传统与现代政治的又一分界线——读Lucian W.Pye《中国政治的变与常》的启示[J].政府管理研究,2004,(1).
    40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80-181.
    402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88.
    403任剑涛.社会结构转型与执政理念更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当务之急[N].南方日报,2006-9-1.
    404甄小英.关于增强我国政党制度包容力的几点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26.
    405张广辉.从合法性到有效性: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6):63.
    406蔡霞.关于转型时期增强执政党政治凝聚力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2):54.
    407邓小平文选(第2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46.
    408 Parry,G.Moyser,G and Day N.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Britai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6.
    409 World Bank (1995).World Bank Participation Sourcebook,Environment Department Papers Participation Serie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410吴晓林.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农民利益表达[M].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3卷),2009.
    411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24-126.
    412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0.
    413参见吴忠民.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分层中的公正规则初探[J].东岳论丛, 2005,(1):57.
    414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6.
    415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9):54.
    416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85.
    417虞崇胜,王洪树.政治体制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J].长白学刊,2007,(2):34.
    418马建中.政治稳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7.
    419李景鹏.政策制定的两个维度: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45.
    420清华大学课题组.孙立平,沈原,郭于华,晋军,应星,毕向阳.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J].领导者,2010,(33).
    421邓淑霞.社会转型期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主要途径[J].理论前沿,2004,(14):55.
    422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1.
    423张广辉.从合法性到有效性: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6):63.
    424龙静云.制度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25.
    4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426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427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7.
    4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82.
    429山口定.政治体制[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216.
    430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J].读书,2002,(5):22.
    4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439.
    432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16.
    433刘宗洪.构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兼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增强自身的合法性基础[J].岭南学刊,2003,(4):30.
    434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6.
    435参见吴克峰.中西方视域中的政党概念[J].理论学刊,2007,(5):90.
    436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25.
    437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J].政治学研究,2000,(3):44.
    438 Cf.Friedrich A.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另参见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39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5.
    440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2,(4):47.
    441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2,(4):48.
    44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443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J].文史哲,2008,(3):150.
    444赵汀阳.儒家政治的伦理学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4).
    445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J].文史哲,2008,(3):152.
    446赵汀阳.观念图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0.
    44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92.
    448宋晓梧,王小鲁,刘尚希.更公平的增长,更正义的发展[N].经济观察报,2010-12-18.
    449参见Mahbub ul Haq.Reflections on Human Development,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22-23.
    450参见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A],毛泽东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1.
    45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45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7-2,(1).
    45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3-11,(1).
    454贾巨才,陈韶旭,兰喜忠.依法执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6):65.
    455林尚立.变革时代的执政逻辑[J\OL].学习时报,(170).
    456戴木才.论政治的正当性[J].伦理学研究,2010,(1):22.
    457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M].冯克利,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1.
    45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45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46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46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3.
    462王邦佐.探讨政党权威问题的新视角——评罗峰著《嵌入、整合与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J].政治学研究,2010,(1):22.
    463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三十年政治发展的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8,(1):38.
    464参见陈赟.自发的秩序与无为的政治——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政治正当性问题[J].社会科学,2003,(1).
    465梁漱溟全集(第2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180.
    466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5.
    467 [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M].马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69,295,266.
    468胡建,刘惠.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流变及其重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2):10.
    469转引自[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56.
    470 [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6,7,11.
    471桂勇.政治现代化:国家力量的增长与强化[J].战略与管理,1997,(3):22.
    472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6.
    473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44.
    474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475参见施雪华.论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5,(2):14.
    476参见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8-9.
    477陆明远.政府转型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J].学会,2005,(4):35.
    478迟福林.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贡献与未来使命[N].海南日报,2008-12-30,(6).
    479张军,朱菲菲.论人性化执法的合理定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62.
    480莫于川.行政管理革新与法治政府建设——应以法治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行政管理新举措[J].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4):93-106.
    481韦锋.树立和谐执法理念推进依法行政进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
    482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
    483肖全明.关于政府立法品位和行政执法错位的思考[J].法学,1999,(9):23.
    484周佑勇.当代中国行政法治的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
    485封丽霞.依法行政是实现党依法执政的核心[N].法制日报,2010-9-14.
    486王云骏.论执政党的公共责任[J].江苏社会科学,2005,(6):135.
    487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80.
    488任剑涛.道歉、官员问责制与伦理政治[J].新周刊,2005,(5):24.
    489卜广庆.责任政府:理想与现实的两维透视[J].镇江社会科学,2007,(4):57.
    490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
    491张康之.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双重向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6.
    492唐兴霖.再造公共行政的伦理向度——由《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引发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3,(1):53.
    493唐兴霖.再造公共行政的伦理向度——由《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引发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3,(1):54.
    494唐兴霖.再造公共行政的伦理向度——由《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引发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3,(1):53.
    495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19.
    496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23.
    497 [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192.
    498杨楹.货币:对生活世界的改造和颠覆[J].江汉论坛,2005,(3):14.
    499罗骞.马克思的政治概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48.
    50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7.
    501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63-164.
    502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63-164.
    504 World Bank.Governance:the World Bank’s Experience.1994:29-56.
    505秦德君.政治美学的三维空间[N],学习时报,2009-11-9,(6).
    506付书利.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J].西藏科技,2004,(3):61.
    512 Boulding Elise:Building a Global Civic Culture(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8,1.
    513尹学朋.公民文化:考量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向度[J].理论研究,2009,(5):33.
    514王国维,王瑜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34.
    515胡东.公权力运行宽容与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实现[J].求是学刊,2008,(4):28.
    516张荣军.公民意识的生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J].理论导刊,2009,(11):54.
    517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7,(2):23.
    518 [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9.
    519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49.
    520易家言.权力越自制,权利越自觉[N].燕赵都市报,2008-07-17.
    521宿一兵.论公民的行政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J].行政与法,2003,(2):52.
    522张春影.论反倾销法中的公共利益原则[D],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523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3-54.
    524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文学和政治[M].黄宗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41.
    525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26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8.
    527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3.
    528 [法]埃德加·莫兰.人本政治导言[M].陈一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5-106.
    529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3.
    530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O0:273.
    531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19.
    532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1.
    533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19.
    534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18.
    535 [美]南茜·弗雷泽.正义的尺度[M].欧阳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
    536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5.
    537徐家林.“人文发展”:维度及其评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8、213.
    538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8.
    5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5.
    540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2.
    541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1):35.
    542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27.
    543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0.
    544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1.
    545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22.
    546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1.
    547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48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85.
    549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
    550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27.
    551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29.
    552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0.
    553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文学和政治[M].黄宗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11.
    554韩震.作为社会妥协机制的民主——关于民主的一种新阐释[J].新视野,2004,(3):21.
    555曾庆亮.公民文化: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识[J].世纪桥,2007,(11):21.
    556尹学朋.公民文化:考量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向度[J].理论研究,2009,(5):33.
    557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45-546.
    558丛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政治学研究,2001,(3):41.
    559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5.
    560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
    561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73.
    562尹学朋.公民文化:考量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向度[J].理论研究,2009,(5):34.
    563胡东.公权力运行宽容与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实现[J].求是学刊,2008,(4):45.
    564葛荃.论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4):26.
    565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90.
    56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68.
    56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
    568 [法]居伊·埃尔梅.导论:民主的时代?[A].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569参见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2.
    570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炎黄春秋,2009,(4):75.
    571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炎黄春秋,2009,(4):79.
    572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炎黄春秋,2009,(4):80-81.
    573参见黑勒.轮齿:苏维埃人的组成[M].纽约Knopf出版社,1988:30.
    574 [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
    575门中敬.宪法意义上宽容理念的早期萌芽——建立在古希腊政治哲学史上的考察[J].东方论坛,2009,(1):119.
    576 [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190-192.
    577高中.论政治宽容的生成条件——以中西方诽谤罪兴衰史为鉴[J].太平洋学报,2009,(12):62.
    578 [美]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8.
    579《荀子·君道》.
    580《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581《陈亮集·论执要之道》.
    582《春秋繁露·天道不二》.
    583卢爱国.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5,(12):35.
    584李国棠,论理想的民主政治人格[J].改革与开放,2009,(7):36.
    585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7:121.
    586转引自[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44.
    587 [美]胡安·林兹.极权与威权政权[A].陈文俊译,政治科学大全:第3卷[C].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254.
    588王国勤.中国经验与亨廷顿“政治秩序模型”的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3):56.
    589 Weisingera,Judith Y,Black,Janice A.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Social Capital, 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 Special Issue, pp.145-170,26.
    590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4.
    591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93.
    592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6.
    593中国政治的活力与困境:于建嵘对话裴宜理[N].南方周末,2009-12-24.
    594文池主编.北大访谈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37-238.
    595靳连芳.执政党建设若干前沿问题述评[J].新视野,2007,(4):55.
    596杨明伟.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化[J].唯实,2008,(7):61.
    597张定淮,涂春光.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2003,(3):68.
    59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564.
    59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600刘德厚.广义政治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1.
    601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分析[J].书屋,2003,(3).
    602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分析[J].书屋,2003,(3).
    60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50.
    604中联部研究室.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求真务实的执政党——周边国家政党政要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评价[J].时事报告,2008,(11).
    606杨明伟.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化[J].唯实,2008,(7):62.
    607肖滨.以公民权利为中国改革大业导航[N].时代周报,2010-12-9.
    608肖滨.以公民权利为中国改革大业导航[N].时代周报,2010-12-9.
    609张定淮.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夏季卷):18-22.
    610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1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1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13中国政治的活力与困境:于建嵘对话裴宜理[N].南方周末,2009-12-24.
    614杨明伟.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化[J].唯实,2008,(7):62.
    615王邦佐,罗峰.从一元转向多元———关于中国执政党政治整合方式的对话[J].探索与争鸣,2004,(4):10.
    616刘俊海.加入WTO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化势在必行[J].中国工商管理研
    617胡伟.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32.
    618周瑞金.关注第三次思想解放[N].南方日报,2008-3-17.
    619孙立平.解放思想: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N].北京日报,2008-3-17.
    620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朱佳穗译,北京长征出版社,1989:231.
    621张定淮,涂春光.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2003,(3):70.
    622张定淮,涂春光.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2003,(3):68.
    62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623
    62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73.
    625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9-16.
    626胡伟.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53.
    627张健.当代中国政府合法性问题探讨[J].唯实,2008,(7).
    628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M].刘李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96:5.
    629王长江.一项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参考,2004,(8):49.
    630彭正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影响下的执政合法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42.
    631张桂英.依法治军理论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7.
    632韦华腾.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理念探析[J].岭南学刊,2005,(4):33.
    633朱满良.坚持依法执政推进法治建设[N].光明日报,2003-12-2.
    634曹峰旗.依法执政:现代政治合法性对执政方式的必然要求[J].理论导刊,2007,(8):23.
    635吴晓林,左高山.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9,(4):34.
    636吴晓林,左高山.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9,(4):35.
    637参见刘小冰.依法执政的逻辑基础与内在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5,(1):41.
    638刘小冰.依法执政的逻辑基础与内在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5,(1):42.
    639杨杰.依法执政:治国理政根本之途[N].南方日报,2004-09-28.
    640俞可平.民主是共和国的生命[J].人民论坛,2007,(22).
    641参见许耀桐.论民主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及其特色[J].新视野,2008,(1).
    642李凡.中国民主发展的党内民主途径[J\OL].背景与分析特刊,(36).
    64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64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329.
    645 [法]让·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
    646李凡.中国民主发展的党内民主途径[J\OL].背景与分析特刊,(36).
    647张建军,孟昭安.人民日报[N],2003-10-14,(9).
    648吴长庚.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文明的首要任务[J].桂海论丛,2003,(6):55.
    649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46.
    65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2:30、31、50.
    651卫刘华,尚九宾,党内民主的地位与作用:基于政治文明视角[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46.
    65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28、529.
    653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1.
    654尹文清.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创新的理论思考[J].东岳论丛,2009,(6):39.
    655参见卫刘华,尚九宾.党内民主的地位与作用:基于政治文明视角[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45.
    656尹文清.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创新的理论思考[J].东岳论丛,2009,(6):38.
    657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7.
    658张树华.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J].红旗文稿,2011,(1).
    659张树华.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J].红旗文稿,2011,(1).
    660参见郑青原.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0-10-26.
    66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63.
    66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
    663参见郑青原.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0-10-27.
    664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7-3-17,(2).
    665许耀桐.论民主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及其特色[J],新视野,2008,(1).
    66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国际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00-101.
    667秦宣.“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与中国现代化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9-28,(3).
    668王一程.当代中国政治学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38).
    669任阿娟.好政治的价值维度[A].政治与伦理——应用政治哲学的视角理论研讨会[C],2005年.
    670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7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88.
    672 Samuel·P·Huntington.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pp.420-421.
    673蒉凯频.民主矛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发展路线的哲学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1.
    67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397.
    675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77.
    67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
    67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
    678王建华.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一项基于中国情境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6.
    679秋实.划清两种民主的界限[N].人民日报,2010-10-20.
    680袁廷华.论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双重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17.
    68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09、311.
    686施雪华,孙发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价值及其开发[J].中国政治,2009,(2):34.
    687民盟福建省委课题组.论协商民主与和谐的政党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32.
    688王彩玲.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政党制度创新[J].天津社会科学,2007,(2):60.
    689袁廷华.论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双重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16.
    690民盟福建省委课题组.论协商民主与和谐的政党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31.
    691民盟福建省委课题组.论协商民主与和谐的政党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32.
    692秋实.划清两种民主的界限[N].人民日报,2010-10-20.
    693黄天柱.制度功能开发与多党合作可持续发展[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41.
    694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270.
    69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4:351.
    696黄天柱.制度功能开发与多党合作可持续发展[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41.
    697辛鸣.守住中国政治优势的根本[J].人民论坛,2010,(11)下.
    698林尚立.政党制度与中国民主:基于政治学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3):338.
    699杨琳.基层民主已有法律框架实现民众有序参与政治[N].瞭望新闻周刊,2009-9-21.
    700林尚立.政党制度与中国民主:基于政治学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3):339.
    701邹平学.宪政视野下的选举制度改革之必要性和思路[J].人大研究,2007,(3).
    702刘建军.人大制度与有序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23.
    703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政法论坛,2004,(6):9.
    704刘建军.人大制度与有序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29.
    705刘建军.人大制度与有序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29.
    706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6.
    707刘建军.人大制度与有序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28.
    708 [美]哈罗德·F·戈斯内尔.美国政党和选举[M].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44.
    709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4.
    710刘建军.人大制度与有序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28.
    711刘建军.人大制度与有序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28.
    712郝时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N].中国民族报,2011-3-25.
    713马戎.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J].社会,2008,(1).转引自唐晋.大国策中国式民主政治[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64.
    
    714景跃进.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2,(1):43.
    715潘洪其.扩大基层民主大有可为[J].法律与生活,2007,(1)上.
    716景跃进.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2,(1):42.
    717杨琳.基层民主已有法律框架实现民众有序参与政治[N].瞭望新闻周刊,2009-9-21.
    718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19于建嵘.村民自治的价值和困境——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J].学习与探索,2010,(4):74.
    720何怀宏.“全球伦理”的可能依据[A].赵汀阳主编.现代性与中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25.
    721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9.
    722何怀宏.“全球伦理”的可能依据[A].赵汀阳主编.现代性与中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41-342.
    723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0-91.
    724何怀宏.“全球伦理”的可能依据[A].赵汀阳主编.现代性与中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35.
    725万俊人.政治自由主义的现代建构——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读解[A].学人辑刊(第12辑)[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726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5-179.
    727赵汀阳.我们和你们[A].赵汀阳主编.现代性与中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52-353.
    728罗蒂.我们是谁[J].Diogenes中文版,总25期,1997.
    729褚松燕.宽容和参与:政治共识及其达成[N].学习时报,2009-4-23.
    730郝时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J].民族研究,2007,(1):8.
    731刘俊祥.从“权治政治”向“法治政治”的文化转型——论中国宪政文明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J\OL].学术中国,2007,(3)B.
    732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29.
    733马戎,周星.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08.
    734刘俊祥.从“权治政治”向“法治政治”的文化转型——论中国宪政文明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J\OL].学术中国,2007,(3)B.
    735 [法]埃德加·莫兰.人本政治导言[M].陈一壮译,商务印书馆,2010:16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2、3、30、31、31、33、45、46、47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2][古罗马]奥古斯丁:《道德论集》,石敏敏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13][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4][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5][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16][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7][法]让·雅各·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孙立坚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1][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3][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4][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5][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8][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
    [30][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32][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兰敦·索尔森修订,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3][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34][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36][美]贝思·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37][俄]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美]安吉洛·M·科迪维拉:《国家的性格》,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徐舟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40][美]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3][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 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美]约翰?邓肯:《民主的历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英]米勒、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龚人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8][美]肯尼斯·W·汤普森《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49][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赵蓉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蒋庆等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51][德]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版。
    [52][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5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54][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5][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57][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58][美]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9][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1][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4][德]卡尔·施密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王成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6][美]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韩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6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1989年版。
    [68][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2003年版.
    [69][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0][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71][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2][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73][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美]理查德·罗蒂:《哲学、文学和政治》,黄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75][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76][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们出版社,2003年版。
    [77]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贺来:《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9]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0]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刘钢:《哈贝马斯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2]刘志伟;《论政治人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4]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85]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86]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7]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汤剑波:《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1]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92]徐湘林等主编:《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5]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6]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7]姚礼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8]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杨楹:《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0]杨楹、张禹东主编:《生活哲学:探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1]杨楹,卢坤:《政治:一个伦理话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2]应奇,张培伦编:《厚薄之间的政治概念》——《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文选(卷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
    [103]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4]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5]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6]张雷,娄成武:《政治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詹世友:《公义与公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8]《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9] Andrew Levine:The general will : Rousseau, Marx, commun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0]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3.
    [111] Friedrich A. Hayek:The Road to Serfdo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112]Irwin Lester Morris, Joe A. Oppenheimer, Karol Edward So?tan:Politics from anarchy to democracy:rational choice in political,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13]Ian Shapiro: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Pol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4] James.W.Ceaser:Democracy and Political Scienc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
    [115] John S. Dryzek:Discursive Democracy: Politics, Policy, and Political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16]John Rarls:A Theory of Juctic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17]John Rarls: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8] Seymour Martin Lipest,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Doubleday, Garden City, N.Y. Date published: 1960.
    [1]陈根发:《论宗教宽容的政治化和法律化》,《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
    [2]陈永章:《论宽容的内在进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陈建海:《霍耐特承认理论解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4]陈良斌:《承认话语的当代诠释——霍耐特思想的研究述评》,《哲学动态》, 2008年第7期。
    [5]陈明凡,宋衍涛:《论政治冲突》,《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1期。
    [6]杜镇远,廖天:《关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宽容原则的历史考察》,《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
    [7]郭定平:《当代民主的困境》,《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第4期。
    [8]高兆明:《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9]高振岗:《执政党的执政伦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博士论文。
    [10]何怀宏:《政治家的责任伦理》,《学术中国》,2005年第11期。
    [11]贺翠香:《承认与蔑视———霍耐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评析》,《现代哲学》, 2007年第3期。
    [12]洪波:《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13]黄梅:《民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浅谈达尔的民主理论》,《兰州学刊》, 2004年第1期。
    [14]侯卫伟:《多元民主社会统一和稳定的基础——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念述评》,《理论视野》, 2002年第6期。
    [15]吉兰·瓦特洛:《人权与宽容的命运》,新慰译,《第欧根尼》(中文版), 1998年第2期
    [16]金太军:《当代西方多元民主论评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
    [17]江方兵:《宽容:宪政的内在品质》,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8期上。
    [18]吕钦:《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西方民主理论评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19]龙太江:《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探索与争鸣》, 2002年第5期。
    [20]罗维:《政治妥协: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年第2期。
    [21]罗建平:《论邓小平的政治宽容思想》,《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2]刘林海:《加尔文与塞维图斯案——兼论宗教改革时期的信仰自由与宽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23]刘琳:《阶级斗争与地位争夺——马克思与韦伯分层与冲突理论的比较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2期。
    [24]刘新刚:《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研究》.清华大学, 2008博士论文。
    [25]李和佳:《承认的哲学:霍耐特承认理论评述》,《国外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26]李伟,卢婧一:《从黑格尔到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嬗变过程》,《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第2期。
    [27]李海青:《现代性视野中的平等——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8]孟凡东:《合理性的诉求——从韦伯到哈贝马斯》,《学术中国》2004年第4期。
    [29]马得勇:《东亚地区民众宽容度比较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0]马德普:《超越“人民主权”与“三权分立”之争——罗伯特·达尔的民主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 2001年第7期。
    [31]马蓬勃:《论公民意识》,陕西师范大学,2007博士论文。
    [32]瞿磊:《作为政治伦理的宽容——个人、社会和规则的维度》,《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33]宋衍涛:《论政治合作》,《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4]史树中:《透过博弈论看冲突和合作》,《科学》(上海),2006年第1期。
    [35]童世骏:《现代社会中理性与非理性之界限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哲学研究》1996年第7期。
    [36]童世骏:《非理性主义时代的理性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37]铁锴:《主体性视阈下的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陕西师范大学,2009博士论文。
    [38]汤剑波:《现实的乌托邦: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罗尔斯对世界正义的求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9]汪行福:《从“再分配政治”到“承认政治”?——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之争》,《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0]王丹:《关于美国哲学“宽容”理论的评析》,《理论观察》,2008年第4期。
    [41]王凤才:《霍耐特承认理论发生学探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42]王小章:《政治家应该恪守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马克斯·韦伯论“克里斯玛”领袖和责任伦理》,《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43]王邦佐:《政治妥协推动政治文明——评<论政治妥协>》,《探索与争鸣》, 2005年第2期。
    [44]王爱琦:《论政治的社会调节功能与途径》,《新视野》, 2008年第2期。
    [45]王岩:《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论》,《江海学刊》, 1994年第6期。
    [46]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浙江学刊》, 2005年第1期。
    [47]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1期。
    [48]辛向阳:《怎样认识当代西方民主理论》,《教学与研究》, 1993年第5期。
    [49]辛慧丽:《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与特征研究》,复旦大学, 2009博士论文。
    [50]张振鹏:《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河北师范大学, 2009博士论文。
    [51]张廷国:《霍耐特承认道德观的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52]邹吉忠:《论现代制度的宽容功能——现代制度的宽容本性与自由秩序的形成》,《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
    [53]邹吉忠:《论现代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
    [54]邹吉忠:《竞争与宽容——兼论现代宽容的哲学基础》,《现代哲学》, 199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