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治理中的第三部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是第三部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影响力渗透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介绍三个方面,成果颇丰。但有关第三部门参与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涉猎。本文研究主题是美国社区治理中的第三部门,通过运用文献收集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第三部门为何能够参与美国社区治理?2)第三部门在美国社区治理中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如何?3)第三部门参与美国社区治理的形式有哪些?4)第三部门为何能够在美国社区治理中发挥巨大作用?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美国的建国历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第一批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土地时,那里没有政府,也没有任何现成的组织或机构帮助他们抵御疾病、饥馑、严寒和印第安人的袭击,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自己组织起来相互帮助。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美国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和联邦制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其主导原则是“有限政府和低税收”。联邦政府在社会事业中担任十分微弱的角色,国会将联邦政府所支持的服务项目委托给州政府及其所辖的地方政府,或交由第三部门来承担。20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批有远见、掌握巨大财富和社会资源的企业家加入到社会改良潮流中,政府也有意识地将社区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引入到各种类型的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中,成为推进美国第三部门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力量。人们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也空前活跃,继信奉“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自由主义,到对经济进行宏观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政府到底应该扮演“守夜人”还是“划桨人,,的角色是学者们不断争论和探索的问题。20世纪中后期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经济领域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主张政府应该从社会领域退出,山第三部门承担起组织社会、提高社会凝聚力的职能。之后,社群主义复苏,第三条道路思想被提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提倡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都应参与到社会管理中,这样即能够有效制约政府运作,促进政治民主化,又能够防止独裁政治出现。很多学者都认识到第三部门作为社区乃至社会治理一极的重要意义,纷纷从不同方面论述和论证了其合法性和必然性,其中包括市场/政府/合约失灵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政策网络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第三部门管理理论。
     第三部门参与美国社区治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在实际操作中,美国人如何处理它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回答这个间题之前必须了解,美国社区治理的政策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变迁,三者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20世纪40年代的联邦政府通过并实施了联邦住房法、向贫困宣战、城市更新、伟大社会和模范城市计划等大型分类援助法案。这些法案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和中心的、强调各级政府和官僚机构之间配合协作的特点。虽然这些社区治理项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收效不大。20世纪
     60年代,肯尼迪总统推动实施了居民亲自参与的邻里复兴项目,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邻里重建机构,它们和政府、企业一起构筑了社区治理的三大主体,美国现代城市治理网络得现雏形,第三部门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随之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在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方面,根据治理手段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精英统治的城市,政治庇护的城市和包容性城市;根据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态度亲疏可以划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压制、对抗、竞争、协助、互补、合作、承包和第三方机构;根据政府和第三部门对目标制定和策略选择的不同偏好,可以划分为协助、对抗、互补和吸纳。在第三部门与企业关系方面,随着贸易全球化和通讯手段升级,大型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影响力不断加强,加强合作成为必然。根据合作者所持理念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表浅合作、中度合作和深度合作;也有学者认为两者间的关系更像连续不断的光谱,光谱两端分别是事务协同关系和变革性伙伴关系,非政府组织应当和不同合作伙伴建立不同关系类型,形成最佳的“投资组合”。总之,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相互依赖,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第三部门参与美国社区治理的形式多样,主要有社区基金会、社区协会和社区发展公司三种,各自侧重不同,构成美国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区基金会是一个免税和独立的慈善组织,致力于一个界定区域的长期利益,是一种集非营利性、公益性、社区性于一身的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在捐赠人和有志于改良社区的机构之间架起桥梁。社区协会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非营利社团组织,目前美国的住宅小区几乎都是以社区协会形式组织起来,作为非官方机构,社区协会没有政府拨款,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区住户交纳的服务费。社区发展公司是为特定目的成立和运行的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待遇,收入不得用于任何私人发起者和组织。它提供服务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仅提供传统社会服务项目,也为一些需要发展的群体组织提供服务,如帮助建立毗邻合作社、规划少数民族企业发展、提供社区住宅服务等。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部门参与美国社区治理所取得良好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也经历过曲折。芝加哥大西南发展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印第安纳东部社区投资公司的失败教训说明,第三部门在参与社区治理中也需要时刻注意调整组织结构、严格组织制度、扩大服务范围以及加大与其它组织的合作力度,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管理组织,才能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从总体上看,第三部门之所以能够在美国社区治理中取得成功,与健全的法律制度密不可分,联邦宪法、州和地方法规以及行业自主规范对于第三部门和社区的职权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市场化的服务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我国社区治理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从完善立法开始,逐步培育第三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和社会治理中来。
The U.S. has the most developed third sector, which has already permeated every aspect of society and plays a key role. At present,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in third-sector, which mainly focused on theory researc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introducing foreign experience, although is fruitful, there is seldom study on the third-sector involved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he third-sector in American community governance, which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method, case analysi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method:1)Why third-sector could participate in U.S. community governance?2)What about its relations with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3)How many forms it adopts in U.S. community governance?4)Why it could take a great place in U.S. community governance?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we must understand the States founding history. America is an immigration country, when the first European immigrants set foot on the land of northern america, there is no government, no ready-made organizations or institutions to assist them in resisting disease, hunger, cold and Indian attacks, in order to survive, they must organize themselves to help each other.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American established 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e in base of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powers and federalism,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which is limited government and low taxes, federal government played a weak role in social services and Congress entrusted great majority service program to state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or third sector. Since20th Century, the U.S.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a number of entrepreneurs who is far-sighted and had huge wealth as well as social resources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social reform, meanwhile government imported community organizing principle and work method to various charity groups, which beca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developing third sector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ople's thinking in this period was unprecedented activity that believed from liberalism which consider best government governed least to Keynesianism which government should intervene economy macroscopically.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 as "watchman" or "paddle" was still a question worth arguing and exploring. Neoliberalism occupied dominant position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ields gradually in late20th Century, when two oil crisis erupted massively and resulted in stagflation. It advocated government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third sector should undertook function of organizing society and improved social cohesion. Communitarianism recoveried and third way ideology was proposed later, common points of which were they all advocated individual and social groups should participate in society management, which could supervise government operation, promot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prevent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emerging. Many scholar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ird sector as an administrator in community or society, and they demonstrated the legitimacy and necessity in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market/government/contract failure theory, civil society theory, governance theory,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theory,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third department management theory.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third departments involved in the States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how American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rd sector,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at the States community governance policies were changed with economy and politics constantly,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 From Federal Housing Law that act in the1940s, federal government carried out some assistance acts in succession, such as city renewal project, war against poverty, great society and model cityprogram. These acts demonstrated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city management i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hich was top-down and government-oriented, emphasized harmonious cooperation between each level of government and bureaucracy. The origin of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project was good, but with little success. In the1960s, President Kennedy promot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ighborhood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which encouraged residents participate personally, as well as established som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f neighborhood regeneration that constituted key part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with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the rudiment of modern city management network shaped init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rd sector,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had become research foc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rd sector and the governm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ing the ruling elite city,political asylum city and inclusive city;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8types according to the attitude of government on third sector, namely pressing, confrontation,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ssistance, complementary, contract and the third party; and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assist, against, complementary and absorp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eferences and strategies on target. The influence of larg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continued to strengthen with globalization of trade and improvement of communication, it was necessary for third sector and enterprise to collaborate closely.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idea that partners held, which were superficial cooperation, moderate cooperation and deep cooperation; some scholars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rd sector and enterprise was more like a continuous spectrum, the end of spectrum represented transaction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and r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respectively,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hould established different relationship types with different partners, shaped the best "portfolio". In a word,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ird sectors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y complemented and depended on each other, constitute an inseparableorganic whole.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of third sector involving in U.S.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main of which are community foundation,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corporation, although work in different aspects, they are all integral part in the States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foundation is a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of duty-free, independent and public support, which is committed to long-term interests of defined areas and the purpose i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donors and institutes that aspiring to improve community. Community association i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ossess legal status, all residential areas are organized by community association in the States, and as a non-official institutions it without government funding, the main fund of which is service fee paid by residen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i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for specific objective and enjoys tax exemptions, the income of which could not be used for any private sponsor or individual. It provides wide services, not only supply traditional social services but also offer services for some development groups, such as building neighborhood unions, planning minority business and organizing community residential service etc.
     But something worth noting that it isn't a quick process to achieve good effect of third sector involving in the States community governance, which is a winding path.The success of Chicago Greater Southwes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nd the failure of Indiana Eastside Community Investments certified that third sector needs to adjus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hen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as well as improve organization system, expand service scope and reinforc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it remain invincible only if manage organization with the vision of development.
     In short, the reason of third sector achieved success in U.S.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inseparable from a sound legal system, which made clear regulations about powers. In addition, the key factors to success include various source of fund, broa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rket service. China c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States and cultivate third sector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nd social governance gradually.
引文
①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② 侯玉兰、侯亚非主编:《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③ 侯玉兰:《第三部门:美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美国第三部门的调查与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13页。
    ① 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卷第2期,第1页。
    ②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③ 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29页。
    ① 刘向先,谭婷:《社团及其相关概念评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4期,第16页。
    ②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③ 王晋:《第三部门:市场与政府的非零和产物——兼论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107页。
    ④ 扶松茂祝:《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⑤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5、56页。
    ① 扶松茂祝:《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①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② 刘向先,谭婷:《社团及其相关概念评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4期,第16页。
    ③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第30页。
    ①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第31页。
    ② 刘向先,谭婷:《社团及其相关概念评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4期,第17页。
    ③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第31页。
    ④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页
    ⑤ 扶松茂:《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研究》,上哈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⑥ 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⑦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fptAUEwSE0W2-ea0aNmrwlpTtfSQoE80ywSlUdBMymdvcSBkSDRd9T6TAz GVd
    ① 王云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视野中的第三部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4期。
    ② 部分引用张军涛,曹煜铃编著:《第三部门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111页。
    ① 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01页。
    ② 赵定东,杨政:《社区理论的研究理路与“中国局限”》,《江淮学刊》2010年第2期,第132页。
    ③ 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卷第2期,第3-4页。
    ① 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卷第2期,第5-6页。
    ② 张康之,石国亮著:《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页
    ③ 张康之,石国亮著:《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120页。
    ① 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卷第2期,第5-6页。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③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31页。
    ① 张康之,石国亮著:《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117、121-122页。
    ② Harvey A.Garn, Nancy. L.Tevis, And Carl E. Snead:Evalu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A Summary Report, The Urban Institute Publication Office, Washington D.C.,1976
    ③ W.Dennis Keating, Norman Krumholz, and Phil Star: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Vlo.6,No. 1,1991(8):34-38
    ④ Tony Robinson:Inner-City Innovator:The Non-Profit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rban Studies, Vol.33,No.9,1647-1670,1996
    ⑤ Thomas Liou And Marc T. Smith:The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In Florida's Urban Communities,Vol.23,No.2,53-64,1996
    ⑥ pencer M. Cowan, William Rohe, And Esmail Baku: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Vol.21,No.3,325-340,1999
    ⑦ Acis C. Vidal, W. Dennis Keating:Community Development: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No.2,125-137,2004
    ① L.Owen Kirkpatrick:The Two "Logic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Neighborhoods, Market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olitics&Society, Vol.35,No.2,329-359,2007
    ② Robert E. Thibault:Between Survival And Revolution:Anoth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Is Possible, Antipode,Vol.39,Iss.5,874-895,2007
    ③ 于显洋,宋雪飞:《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功能解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2期,第68页。
    ④ 刘乃仲,丁世文:《第三部门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探讨》,《前沿》2007年第10期,第134页。
    ⑤ 杨荣:《论第三部门的社区功能定位》,《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第79页。
    ⑥ 曾莉、刘隽:《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理论导刊》2007年第6期,第65页。
    ① 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第64页。
    ② 王建军,曾巧:《我国社区第三部门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1页。
    ③ 曾莉、刘隽:《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理论导刊》2007年第6期,第66页
    国何金晖:《社区民间组织兴起缘由及发展策略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第100页。
    ⑤ 高和荣:《论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完善——以福建三个社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50页。
    ⑥ 汪鹤飞:《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实证研究》,《职教论坛》2009年7月(上),第31页。
    ⑦ 李红:《社区民间组织对社区道德建设的实践价值探究——以天津市老年妇女社区小组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72页。
    ③ 徐济益,刘爱莲:《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城市问题》2005年第5期,第95页。
    ① 李向品,史伟:《第三部门与社区治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卷第6期,第101页。
    ② 卜长莉,邱新芳:《老工业基地的社区冲突与第三部门介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9卷第1期,第26页。
    ③ 刘莹,肖志鹏:《社区行政:第三部门公共行政——美国社区行政第三部门行政的启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6卷第3期,第24页。
    ④ 蒋学基,叶海燕等:《美国社区第三部门的运动情况及其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60页。
    ⑤ 侯玉兰:《第三部门: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美国第三部门的调查与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13页。
    ⑥ 李忠:《发展第三部门,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对美国第三部门的调查与思考》,《决策参考》2006年第8期,第42页。
    ⑦ 沈洁:《福利第三部门在社区福利供给中的作用——以日本社区福利为例》,《华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76页。
    ⑧ 张宝锋:《布莱尔政府之社区发展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第48页。
    ⑨ 韩央迪:《英美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理论与改革》2010年3月,第24页。
    ⑩ 石国亮:《国外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新形式——基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实践创新的分析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9卷第3期,第19页。
    ① 王名,李勇,黄浩明:《美国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② 赵梅著:《美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③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① 惰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② 王名,李勇,黄浩明:《美国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③ [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78页。
    ① Karen Mossberger, From Gray Areas to New Community:Lessons and Issues from Comperhensive U.S. Neighborhood Initiatives. De Montfort University Press,Feb.2010
    ① 王名,李勇,黄浩明:《美国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③ 王名,李勇,黄浩明:《美国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③ 张康之,石国亮:《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① 马晓强、王瑜、李艳军:《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4卷第6期。
    ② 柯卉兵:《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及政策实践评析》,《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③ 马晓强、王瑜、李艳军:《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4卷第6期。
    ④ 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① 王双喜:《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6卷第5期。
    ② 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③ 王洪波:《社群主义公共利益观和国家观辨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第3期。
    ④ 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⑤ 陈立周:《当代社会福利理论之争及其发展趋向》,《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3卷第3期
    ⑥ 罗重谱:《“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构建策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⑦ 罗重谱:《“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构建策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②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1页。
    ③ 扶松茂祝:《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①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1年版,第22页。
    ②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③ 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④ 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社会》2007年第2期,第166页。
    ⑤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3页。
    ⑥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6页。
    ① 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② 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③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53-454页。
    ④ Jean Coben and 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2,pp. ix.
    ④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第28页。
    ⑤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⑥ 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98页。
    ⑦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28页。
    ①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② 张晖:《非政府组织兴起的背景和理论依据》,《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2卷第1期,第63页。
    ③ [美]罗伯特·B·登哈特著:《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④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①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② 刘少华,朱致敬:《作为一种治理新模式的政策网络》,《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③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7-38页。
    ④ 韦深涉:《西方治理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困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9卷第4期,第82-83页。
    ① 陈华:《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解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9卷第1期,第88页。
    ② 陈华:《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解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9卷第1期,第89页。
    ③ [美]理查德·C·博克斯著:《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贝。
    ④ 董秀:《深圳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深圳社工组织为例》,博士论文库,第13页。
    ⑤ 朱亚鹏:《西方政策网络分析:源流、发展与理论构建》,《公共管理研究》2007年第4卷,第205页。
    ⑥ 朱亚鹏:《西方政策网络分析:源流、发展与理论构建》,《公共管理研究》2007年第4卷,第206页。
    ⑦ 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理论、模式和策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80贝。
    ⑧ 刘少华,朱致敬:《作为一种治理新模式的政策网络》,《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69页。
    ① 杨丹华:《政策网络治理及其研究述论》,《理论导刊》2010年第7期,第89页。
    ② 杨丹华:《政策网络治理及其研究述论》,《理论导刊》2010年第7期,第91页。
    ③ 张远凤:《德鲁克论第三部门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24卷第9期,第4页。
    ④ 张远凤:《德鲁克论第三部门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24卷第9期,第5,6页
    ⑤ 张远凤:《第三部门管理:美国的经验及启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7期,第67页。
    ① Avis C. Vidal, W. Dennis Ke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ume 26, Number 2, Pages 129-131.
    ① 所谓分类援助,是针对特定的目标而自定的援助项目,由联邦政府决定和控制项目资金的使用,由州和地方政府负责具体事项的管理。一揽子援助不限于特定的目标,范词要比分类援助宽泛很多,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资会的使用和项日实施,最著名的是1974年社区发展一揽子援助计划。税收分享则足最为灵活的一种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由联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返还部门联邦税收,对这些资金的使用,联邦政府一般不设定条件,资助的项目都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
    ② 王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227页。
    ① Mossberger, From Gray Areas to New Community:Lessons and Issues from Comperhensive U.S. Neighborhood Initiatives. De Montfort University Press,Feb.2010
    ① [美]威廉·洛尔著,张纯编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26卷第2期,第90页。
    ② [美]威廉·洛尔著,张纯编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26卷第2期,第90页。
    ① [美]威廉·洛尔著,张纯编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26卷第2期,第90页。
    ② Karen Mossberger, From Gray Areas to New Community:Lessons and Issues from Comperhensive U.S. Neighborhood Initiatives. De Montfort University Press,Feb.2010
    ② [美]威廉·洛尔著,张纯编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26卷第2期,第90-91页。
    ① [美]威廉·洛尔著,张纯编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26卷第2期,第91-92页。
    ① Karen Mossberger, From Gray Areas to New Community:Lessons and Issues from Comperhensive U.S. Neighborhood Initiatives. De Montfort University Press,Feb.2010
    ① 王细利:《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体行为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①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1页。
    ② 谢芳:《美国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58-59页。
    ③ Neil Mayer, Langley Keyes:City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The Urban Institute.p18.2005.
    ④ JenniferM. Coston: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27, No.3, p362,363,362-365,1998.
    ① Jennifer M. Coston: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27, No.3, p362,363,362-365,1998.
    ② Jennifer M. Coston: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27, No.3, p362,363,362-365,1998.
    ① Adil Najam:The Four Cs of Government-Third SectorRelationsr: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Cornplementarity, Co-optation.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vol.10,issue4,p356-371,2000.
    ② 王细利:《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体行为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142页。
    ③ 安然:《中外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及营利部门的关系比较》,载于《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期,第42页。
    ④ 董文琪:《政府、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共生关系探讨》,载于《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第73-74页。
    ⑤ Corinne Damlamian. Corporate-NGO Partnerships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College Undergraduate ResearchElectronic Journal,p6,2006
    ⑥ Simon Heap. Ngos And The Private Sector:Potential For Partnerships. NTRAC(Oxford, United Kingdom),p28,1998.
    ① Jeff Hoffma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n Enterprises and NGOs. " Love from Taiwan" National NGO Conference. September 16,2011
    ① Maria E. Bobenrieth,Darian Stibbe. Changing Trends InBusiness-Ngo Partnerships. The Partnering Initiative &. SOS Kinderdorpen,p16,2010 http://thepartneringinitiative.org/w/wp-content/uploads/2012/04/ChangingTrends BizNGO Partnerships 2010-2.pdf
    ② Maria E. Bobenrieth,Darian Stibbe. Changing Trends InBusiness-Ngo Partnerships. The Partnering Initiative. SOS Kinderdorpen,p16.2010http:/Ahepartneringinitiative.org/w/wp-content/uploads/2012/04/ChangingTrends BizNGO Partnershi ps 2010-2.pdf
    ① 王名:《第三部门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 曾莉,刘隽:《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理论导刊》2007年6月,第64页。
    ③ 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④ 王细利:《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休行为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① 侯玉兰:《第三部门: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14页。
    ①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7-28页。
    ① Jeffrey S. Lown,Community Foundations:What Do They Offer Community Development,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No.2,221-240
    ②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36-137页
    ①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39页
    ①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1-53页
    ① 汪继峰:《美国的社区协会》,《社区》2005年第10期,第37页。
    ① 谢芳:《美国的居委会——“居住社区协会”》,《社区》2004年第8期,第30页。
    ② 王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235页。
    ① Community Centres (Centers) And Associations:Their History,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http:/infed.org/mobi/community-centers-and-associations/
    ② 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224,232页。
    ①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Association Living. Community Associations Institute.2006. www.caionline.org
    ② 谢芳:《美国的居委会——“居住社区协会”》,《社区》2004年第8期,第31页。
    ① 谢芳:《美国的居委会——“居住社区协会”》,《社区》2004年第8期,第31页。
    ② 谢芳:《美国的居委会——“居住社区协会”》,《社区》2004年第8期,第31页。
    ③ Sonya Bratbwaite:Franchise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Lessons Learned. FranchisingWorld,2005(11)
    ① 王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半,第235页。
    ② 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4页。
    ① Neil Mayer, Langley Keyes. City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The Urban Institute of Metropolitan Housing And Communities Policy And Center. http://www.community-wealth.org/content/city-government-s-role-community-development-system
    ① 王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8-239灭。
    ① Tony Robinson. Inner-city Innovator:The Non-profit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rban Studies, Vol.33, No.9,1647-1670,1996
    ① 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9页。
    ① 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1-92页。
    ② 资中筠著:《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00-102页。
    ③ 资中筠著:《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1页
    ① 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7页。
    ② Wyandanch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nnual Report: http://www.abo.ny.gov/annualreports/PARISAnnualReports/FYE2012/LDC/wyandanchCommunityDevelopmentC orporation2011-12.pdf
    ① 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8页。
    ① James F. Capraro:Community Organizing+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ume 26, Number 2, Pages151-161
    ① James.F. Capraro:Community Organizing+CommunityDevelopment=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ume 26, Number 2, Pages 151-161.
    ② James F. Capraro:Community Organizing+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ume 26, Number 2, Pages 151-161
    ① Ross Gittell, Margaret Wild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Crit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ucces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ume 21, Number 3,1999, Pages 341-362.
    ① David A.Reingold, Craig L.Johnson:The Rise and Fall of Eastside Community Investments, Inc.:The Life of An Extraordina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Voll.25/No.5/2003,p527-528
    ① David A.Reingold, Craig L.Johnson:The Rise and Fall of Eastside Community Investments, Inc.:The Life of An Extraordina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l.25/No.5/2003,p530-532
    ② David A.Reingold, Craig L.Johnson:The Rise and Fall of Eastside Community Investments, Inc.:The Life of An Extraordina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l.25/No.5/2003,p531
    ① David A.Reingold, Craig L.Johnson:The Rise and Fall of Eastside Community Investments, Inc.:The Life of An Extraordina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Voll.25/No.5/2003,p543-544
    ① Avis C. Vidal, W. Dennis Ke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No.2, p125-137.
    ② RobertE. Thibault. Between Survival And Revolution:Anoth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Is Possible. Journal Compilation, Vol.39,lssue.5,874-895,2007.
    ① 施雪华,孔凡义:《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2-93页。
    ② 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18页。
    ③ 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3177050.html
    ④ 扶松茂:《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上哈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 赵梅著:《美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 赵梅著:《美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 赵梅著:《美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 扶松茂祝:《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上哈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农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丁元竹:《美国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第38-39页。
    ② 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223-227页。
    ①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② 施雪华,孔凡义:《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2页。
    ③ 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182贞。
    ④ 蒋学基等:《美国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情况及其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62页。
    ⑤ 刘清:《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5卷第4期,第76页。
    ① 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70页。
    ② Valerie H. Hunt.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Less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The Arkansas Delta.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Vol.34, No.3,p23-24,2007
    ① 张康之,石国亮:《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161页。
    ② 黄伟,刘学政:《公共管理社会化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美国“政府再造”对珠海市城市管理制度创新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6期,第14页。
    ③ 张汝立,陈书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第98页。
    ④ 张康之,石国亮:《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页。
    ⑤ 张康之,石国亮:《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① 陈华:《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解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89-90页。
    ②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21-22页。
    ① 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 许广琦:《社会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20页。
    ③ 刘俊:《从资金来源看中国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27页。
    ④ 刘俊:《从资金来源看中国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27-28页。
    ① 单菁菁:《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 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89-92页。
    ③ 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第38页。
    ④ 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23-125页。
    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39-40页。
    [1]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侯玉兰、侯亚非主编:《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扶松茂祝:《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7](美)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8](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军涛,曹煜铃编著:《第三部门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10]张康之,石国亮著:《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1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张康之,石国亮著:《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14]王名,李勇,黄浩明:《美国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5]赵梅著:《美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卢咏著:《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7]惰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9]张军涛,曹煜铃编著:《第三部门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1]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2](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3](德)哈贝马斯著,童世俊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
    [24]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军涛,曹煜铃:《第三部门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王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王细利:《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体行为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谢芳:《美国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29]王名:《第三部门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31]王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3]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4](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农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
    [37]张康之,石国亮:《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38]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侯玉兰:《第三部门:美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美国第三部门的调查与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2]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卷第2期。
    [3]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4]姜芃:《社区在西方:历史、理论与现状》,《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2期。
    [5](英)D·露易丝:《第三部门的缘起与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刘向先,谭婷:《社团及其相关概念评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4期。
    [7]王晋:《第三部门:市场与政府的非零和产物——兼论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8]刘向先,谭婷:《社团及其相关概念评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4期。
    [9]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10]王云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视野中的第三部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4期。
    [11]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赵定东,杨政:《社区理论的研究理路与“中国局限”》,《江淮学刊》2010年第2期。
    [13]李亚雄:《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4]于显洋,宋雪飞:《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功能解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2期。
    [15]王一平,张申:《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优势》,《沈阳大学学报》第20卷第6期。
    [16]刘乃仲,丁世文:《第三部门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探讨》,《前沿》2007年第10期。
    [17]张屹立,徐建军:《缺失与重构:第三部门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探析》,《农业经济》2008年第12期。
    [18]杨荣:《论第三部门的社区功能定位》,《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9]曾莉、刘隽:《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理论导刊》2007年第6期。
    [20]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21]王建军,曾巧:《我国社区第三部门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2]何金晖:《社区民间组织兴起缘由及发展策略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23]高和荣:《论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完善——以福建三个社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4]汪鹤飞:《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实证研究》,《职教论坛》2009年7月(上)。
    [25]李红:《社区民间组织对社区道德建设的实践价值探究——以天津市老年妇女社区小组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6]徐济益,刘爱莲:《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城市问题》2005年第5期。
    [27]李向品,史伟:《第三部门与社区治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卷第6期。
    [28]卜长莉,邱新芳:《老工业基地的社区冲突与第三部门介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9卷第1期。
    [29]刘莹,肖志鹏:《社区行政:第三部门公共行政——美国社区行政第三部门行政的启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6卷第3期。
    [30]蒋学基,叶海燕等:《美国社区第三部门的运动情况及其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 4期。
    [31]李忠:《发展第三部门,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对美国第三部门的调查与思考》,《决策参考》2006年第8期。
    [32]沈洁:《福利第三部门在社区福利供给中的作用——以日本社区福利为例》,《华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3]张宝锋:《布莱尔政府之社区发展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
    [34]韩央迪:《英美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
    [35]石国亮:《国外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新形式——基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实践创新的分析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9卷第3期。
    [36]柯卉兵:《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及政策实践评析》,《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7]马晓强、王瑜、李艳军:《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4卷第6期。
    [38]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39]王双喜:《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6卷第5期。
    [40]王洪波:《社群主义公共利益观和国家观辨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第3期。
    [41]陈立周:《当代社会福利理论之争及其发展趋向》,《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3卷第3期
    [42]罗重谱:《“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构建策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43]李亚平等(编选):《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王晋:《第三部门:市场与政府的非零和产物——兼论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5]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46]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7]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8]韦深涉:《西方治理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困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
    [49]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50]于燕燕:《第三部门与社区发展》,《城市研究》2000年第1期。
    [51]]刘莹,肖志鹏:《社区行政:第三部门公共行政》,《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6卷第3期。
    [52]朱亚鹏:《西方政策网络分析:源流、发展与理论构建》,《公共管理研究》2007年第4卷。
    [53]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理论、模式和策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4]刘少华,朱致敬:《作为一种治理新模式的政策网络》,《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5]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理论、模式和策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6]杨丹华:《政策网络治理及其研究述论》,《理论导刊》2010年第7期。
    [57]张远凤:《德鲁克论第三部门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24卷第9期。
    [58]张远凤:《第三部门管理:美国的经验及启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7期。
    [59]威廉·洛尔著,张纯编译:《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26卷第2期。
    [60]安然:《中外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及营利部门的关系比较》,载于《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期。
    [61]董文琪:《政府、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共生关系探讨》,载于《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62]曾莉,刘隽:《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理论导刊》2007年6月。
    [63]许杨:《美国社区基金会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17期。
    [64]汪继峰:《美国的社区协会》,《社区》2005年第10期。
    [65]谢芳:《美国的居委会——“居住社区协会”》,《社区》2004年第8期。
    [66]施雪华,孔凡义:《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7]丁元竹:《美国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68]蒋学基等:《美国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情况及其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69]刘清:《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5卷第4期。
    [70]黄伟,刘学政:《公共管理社会化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美国“政府再造”对珠海市城市管理制度创新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6期。
    [71]张汝立,陈书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
    [72]陈华:《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解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3]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74]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许广琦:《社会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
    [76]刘俊:《从资金来源看中国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7]刘俊:《从资金来源看中国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8]单菁菁:《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
    [79]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80]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
    [81]廖世铢:《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1]HarveyA..Garn, Nancy.L.Tevis, And Carl E. Snead:Evalu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A Summary Report,The Urban Institute Publication Office, WashingtonD.C.,1976.
    [2]W.Dennis Keating, Norman Krumholz, and Phil Star: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Vlo.6,No.1,1991.
    [3]Tony Robinson:Inner-City Innovator:The Non-Profit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rban Studies, Vol.33,No.9,1996.
    [4]ThomasLiou And Marc T. Smith:The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In Florida's Urban Communities,Vol.23,No.2,1996.
    [5]Spencer M. Cowan, WilliamRohe, And Esmail Baku: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1,No.3,1999.
    [6]Acis C. Vidal, W. Dennis Keating:Community Development: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No.2,2004.
    [7]L.Owen Kirkpatrick:The Two "Logic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Neighborhoods, Market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olitics&Society, Vol.35,No.2,2007.
    [8]RobertE. Thibault:Between Survival And Revolution:Anoth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Is Possible, Antipode,Vol.39,Issue.5,2007.
    [9]Karen Mossberger, From Gray Areas to New Community:Lessons and Issues from Comperhensive U.S. Neighborhood Initiatives. De Montfort University Press,Feb.2010.
    [10]Jean Coben and 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2.
    [11]Avis C. Vidal, W. Dennis Ke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 No.2,2004.
    [12]Neil Mayer, Langley Keyes:City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The Urban Institute.2005.
    [13]JenniferM. Coston: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27, No.3,1998.
    [14]Adil najam:the four Cs of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vol.10, issue4,2000.
    [15]Corinne Damlamian. Corporate-NGO Partnerships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College Undergraduate ResearchElectronic Journal,2006.
    [16]Simon Heap. Ngos And The Private Sector:Potential For Partnerships. NTRAC(Oxford, United Kingdom),1998.
    [17]Jeff Hoffma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n Enterprises and NGOs. " Love from Taiwan" National NGO Conference. September 16,2011.
    [18]Maria E. Bobenrieth,Darian Stibbe. Changing Trends InBusiness-Ngo Partnerships. The Partnering Initiative&. SOS Kinderdorpen,2010.
    [19]Jeffreys.Lown,Community Foundations:What Do They Offer Community Development,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No.2004.
    [20]Sonya Bratbwaite:Franchise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Lessons Learned. FranchisingWorld,2005.
    [21]Neil Mayer, Langley Keyes. City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The Urban Institute of Metropolitan Housing And Communities Policy And Center.
    [22]Tony Robinson. Inner-city Innovator:The Non-profit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rban Studies,Vol.33, No.9,1996.
    [23]James F. Capraro:Community Organizing+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 No.2,2004.
    [24]Ross Gittell, Margaret Wild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Crit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ucces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1, No.3,1999.
    [25]David A.Reingold, Craig L.Johnson:The Rise and Fall of Eastside Community Investments, Inc.:The Life of An Extraordina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5,No.5,2003.
    [26]Avis C. Vidal, W. Dennis Ke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6, No.2,2004.
    [27]RobertE. Thibault. Between Survival And Revolution:Anoth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System Is Possible. Journal Compilation,Vol.39,Issue.5,2007.
    [28]Valerie H. Hunt.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Less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The Arkansas Delta.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Vol.34, No.3,2007.
    [29]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tatistics Division:Meeting of the Technical Subgroup of the Expert Group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Classifications, New York, June 2006.
    [1]http://baike.baidu.com/view/452077.htm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fbtA UEwSEOW2-ea0aNmrwl pTtfSQoE80y_wS1UdBMymdvc SBkSDRd9T6TAzGVd
    [3]http://thepartneringinitiative.org/w/wp-content/uploads/2012/04/ChangingTrends_BizNGO_Partne rships 2010-2.pdf
    [4]http://thepartneringinitiative.org/w/wp-content/uploads/2012/04/ChangingTrends_BizNGOPartne rships2010-2.pdf
    [5]http://wenku.baidu.com/view/c873007001f69e3143329473.html
    [6]http://infed.org/mobi/community-centers-and-associations/
    [7]www.caionline.org
    [8]http://www.community-wealth.org/content/city-government-s-role-community-development-syste m
    [9]Wyandanch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nnual Report: http://www.abo.ny.gov/annualreports/PARISAnnualReports/FYE2012/LDC/WyandanchCommunityD evelopmentCorporation2011-12.pdf
    [10]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3177050.html
    [11]Statistics Canada: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ttp://www.statcan.gc.ca/pub/13-015-x/2009000/sectl3-eng.htm
    [12]http://worldwide.unitedway.org/pages/organizational-backgroun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