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中华书局1999年简体横排增补本《全宋词》为考察对象,对《全宋词》辑佚、校勘、考证等具体情况逐人、逐首、逐句的进行数量统计,据此对《全宋词》利用宋代笔记的具体情况作以定量分析,从中考察《全宋词》所引105种宋代笔记在其编纂中的史料价值。在此过程中,笔者始终广搜博取宋代笔记文献并对其中的词学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并将各种数据统计与定量分析置于宋词辑佚、校勘、考证之学术史梳理的学术背景下,结合唐圭璋、王仲闻编纂修订《全宋词》的相关论著,特别是充分吸纳今人关于《全宋词》订补论文专著中的新成果与新方法,思考与提升《全宋词》编纂的原则和方法,并从全面的梳理中总结词集编纂利用宋代笔记文献尚需注意的细节问题。
     本文分三编,重点采用数据统计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详论宋人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即辑佚价值、校勘价值、考证价值。据笔者统计,《全宋词》词作文献来源中,共有96种宋代笔记辑录词作683首词作,最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网罗放佚”、“零章残什,并有所归”的辑佚价值。笔者将其辑录词作以30名家词、十大金曲等作为考量标准,并将之与传统多维数据综合考量相比较。笔者特别统计了据宋代笔记辑录无名氏(135首)和失调名(125首),从中考察宋代笔记辑佚价值的得与失。利用宋代笔记辑录词作尚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探察词作文献来源,避免词主互见;辨别词体属性,避免诗词误收等。对于《全宋词》校勘中利用宋代笔记文献较少的状况,笔者一方面透过宋代笔记原始文献特点分析其中原因,另一方面特别提出加强据宋代笔记辑录词作的校勘工作,并总结在据宋代笔记校勘词作时所需注意的细节问题,如异文严重,酌采正文附录兼收;难以确考,酌加按语等。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考证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词人考证、词作考证、词调名考证等。笔者通过对《全宋词》据宋代笔记本事资料考证情况的全面梳理,考察宋代笔记在其中的史料价值,并对如何综合利用宋代笔记文献、甄别史料真伪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It is said in Imperial Collection of Four: General Literature that“Literature hassprung up but they were straggled without orders. Because of that people madegeneral literature to make collections. On the one hand people collected scatteredliteratur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selected the excellences and abandoned theinferiors. The general literature could be a standard to measure other works”This notonly illustrates the function of anthology, but also explains the function of generalliterature.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as a general literature in synchronic age,reflected many aspects that functions of general literature were exemplary inacademic field. These aspects are“collecting the scattered literatures”and“findingtheir origins and making summaries”.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has beenpublished for many times, including the first publication from The Commercial Pressin 1940; the second publication from Zhonghua Book Company in 1965; the thirdedition from Zhonghua Book Company in 1979 and the simplified and horizontalstyle edition from Zhonghua Book Company in 1999. Descendant scholars haveapplied the positive academic attitude and revised many parts in collecting andarranging, emendating as well as inspecting of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tudies of individual cases about Entire Verses of SongDynasty have two major purposes. On the surface, the purpose is to find theproblems in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and make it perfect; while the ultimatepurpose is to summarize the rules and methods that can help with compilingliterature of verses. In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origin of literature, examplesof emendation and comments of inspection are listed in details, and these scattered,detailed and specific materials are the result of the rules and methods summarizedfrom compiling literature of verses. In the mean time, Mr. Tang’s Four Inspections ofVerses in Song Dynasty, Excursus of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published in1965, as well as Sequel of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published in 1979 and Tribune of Verses Studies, are all academic monographs that came out when Mr.Tang was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In 2009 Zhonghua BookCompany published Notes of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which waswritten by Wang Zhongwen and endorsed by Tang Guizhang. This book is acollection of Mr. Wang and Mr. Wang’s exchanges of letters talking about compiling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The book not only contains establishing principleswhen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emendating as well as inspecting Entire Verses ofSong Dynasty , but it also focuses on the detailed mistakes they meet. On the whole,Notes of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reflects academic ideologies andresearch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The amount of Biji in Song Dynasty is really large,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isalways ratifi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There are abund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ofverses in Biji, and it was the major reference when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Dynasty. Therefore, exploring materials of verses in Biji could provide crediblehistorical evidence for studies of verses. And it’s also Mr. Tang’s academic theory of“Using evidence in Song Dynasty to prove research result in this time”. This thesis isbased on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the simplified and horizontal style editionfrom Zhonghua Book Company in 1999).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tailed statisticsof the process that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is collecting, arranging,emendating and inspecting by people and by sentence. According to that the authorha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Biji in Entire Versesof Song Dynasty.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author always win wide of Biji literatureof Song Dynasty and one of the CiXue data of the carding system, as a researchliterature data base,and puts data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under the academicbackground of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emendating as well as inspecting of versesin Song. The author also refers to Mr. Tang Guiquan and Mr. Wang Zhongwen’sacademic works on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Except that, the authorapplies new results and methods that modern scholars used in compiling EntireVerses of Song Dynasty, lifting the rules and measures up to a new height. What’smore, from a general point of view, the author summarizes some detailed measures that scholars could focus on when applying literature of Biji to compile sets ofverses.
     There are 14 categories and 540 types of references in Entire Verses of SongDynasty. Firstly,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s of Biji. Then she analyzes the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Biji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Biji and the type of Zibu,Biji and poems, Biji and verses, Biji and books as well as Biji and the type of Shidao.Based on those the author confirms that there are 105 types of references that areused in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And also,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focus ofthis thesis. On the whole, this thesis discusses Biji’s historical values in thefollowing aspects: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emendation as well as inspe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that applies the methods of data statistics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discuss in detail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Biji in compiling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Biji has the value of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in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So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at the author finds, there are 105 types ofBiji were referred in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96 literatures and 683verses. This data might not reflect the problem compared to number of 21136 from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Biji could be the most obvious one that reflects“collecting the scattered literatures”, which is also a representative of Biji’s value of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What’s more, the author regards the 30 famous scholarsand 10 most popular songs (These are from Liu Zunming and Wang Zhaopeng’swork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Vers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s standardmeasure, and finally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s similar to the result from traditionalexaminations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s include numbers of verses, editions ofwork sets, amounts of comments by people, amount of modern research conclusions,word set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applied in modern work sets, etc). From the abovewe could tell Biji’s value of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in Song Dynasty.Furthermore, the author especially collects the data of anonymous writers(135) andno-name verses(125),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Biji of Song Dynasty compilingvalue of gain and loss.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scholars should apply specific suggestions when compiling verses,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verses, avoidcross-reference of writers, distinguish the characters of verses, as well as circumventmissing any verses, etc.
     Biji has the value of emendation in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at the author finds, there are totally 32 types of literatureusing Biji, and predecessors emendated verses . This data only occupies smallproportion in emendation of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To deal with thisphenomenon, from one aspe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the originalliteratures in Song, and from the other point of view,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onemendating of Biji’s compilation. Some record shows that scholars have used EntireVerses of Song Dynasty to emendate Biji in Song for 25 times. The record alsoimplie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mistakes about Biji that need to be emendated.These mistakes include wrongly written characters, missing materials, materials todelete, titles of verses, etc. Many detailed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applying Biji toemendate verses, for instance, serious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main text andappendix both being involved, difficulty in confirming credibility, and addingcomments,etc.
     Biji’s value of inspection in compiling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is reflectedin several aspects: inspection of writers, verses, materials of verses and title of verses,etc.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at the author finds, 164 writers’personal anecdoteswere kept because of Biji. What’s more, 60 writers and 70 verses were kept incategories of verses. Thirty seven cross-reference verses and 103 new titles could beseen by checking only the first volume of Entire Verses of Song Dynasty. EntireVerses of Song Dynasty directly to the tune of a total of 208 first schoolsresearch,while the Biji data of Song Dynasty which do not play a role in.Biji of SongDynasty to tune name textual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re mainly in the collection ofnew tune name and back were transferred by,origin and evolution.The first newadjustable 58 song collection,and new adjustable technical data recorded 103songs.Relative to the Song Dynasty Ci persons creation of new poetry a total of 1581prime minister than, occupy a certain component.Wang Zhaopeng has summarized Mr.Tang distinguishing method for "the test".Biji data of Song Dynasty in textualresearch of Ci person, textual research of Ci,textual research of tune,played an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It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iji literature ofSong Dynasty,and identification of true or false about Biji of Song Dynasty, in orderto maximize its historical value.
     Mr. Ji Xianlin emphasized in the preface of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l Studiesthat academic research comprises apply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o use in modernstudies. He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by saying that“The purpose of applying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s not to focus too much on the past, however, the real aim isto use them in modern studies. Both of the two aspects are for anticipating the futurein order to do better jobs later.”The topic of“Historical material’s value of verseswritten in Biji that based on the reseach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o use in modernstudies,do some basic documents work.So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develop Bijiliterature for future utilization for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tudy,provide somereference basis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引文
1《全宋词》有1940年商务印书馆在长沙排印版,1965年中华书局再版,1979年中华书局重印三版、1999年中华书局简体横排增补版。本文所言《全宋词》,凡前三者均另作注注明,未加说明者,悉为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
    2陈尚君撰《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参见黄启方撰“第一届文学与信息科技会议”论文《在信息环境建构宋人笔记数据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以释惠洪<冷斋夜话>与胡仔<渔隐丛话>中苏轼之相关述论为例》,台湾元智大学,2003年。
    2《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就》,《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戴建国撰《宋代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呈现——<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光明日报》,2011年8月23日。
    1唐圭璋著《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该著收入发表于抗战以前的《两宋词人时代考》、《宋词互见考》以及发表于抗战期间的《宋词版本考》、《两宋词人占籍考》。
    2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1—3922页。
    3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79年,《全宋词作者索引》之后。
    4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该著分辑佚、考证、校勘、论述四部分,总计60篇,《宋词四考》亦收入考证部分,略有修订。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
    6朱崇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7马兴荣等主编《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8按:关于宋词别集笺注情况,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岳麓书社2007年)作以专门整理,所论颇详。
    9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46—374页。
    10曾大兴撰《<全宋词>的整理过程——兼谈当今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1—17页。
    1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
    1季羡林撰《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序》,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全宋词》引用书目分类编排,共计十四项:(一)词丛编,计19种;(二)词别集,计33种;(三)词总集,计59种;(四)词话类,计15种;(五)词谱类,计12种;(六)史部,计65种;(七)子部,计119种;(八)话本小说类,计10种;(九)类书类,计11种;(十)释道类,计16种;(十一)别集类,计129种;(十二)总集类,计22种;(十三)诗文评类,计21种;(十四)曲类,计10种。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引用书目》,中华书局,1999年,第1—24页。按:参考引用书目中唐先生特别强调:各词总集别集收入各丛编者,以下各类中不另出。
    3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自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3页。
    4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吴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
    1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吴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
    2参见戴建国撰《宋代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呈现——<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光明日报》,2011年8月23日。
    1周勋初主编《唐人轶事汇编·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2鲁迅撰《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8页。
    3《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74页。
    4陶敏、刘再华撰《“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1唐圭璋撰《〈全宋词〉补遗》,《南京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
    2孔凡礼撰《关于〈全宋词〉的辑补》,《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3孔凡礼撰《辛稼轩诗词辑补》,《文史》第9辑,1980年6月。
    4葛渭君撰《<全宋词>失收的蔡京词》,《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5吴宗海撰《<全宋词>蔡京词补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6吴宗海撰《<全宋诗>失收吉安诗人拾补》,《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7杨宝霖撰《陈纪生平及其词——〈全宋词〉补正》,《文史》第6辑,1979年6月。
    8孔凡礼撰《全宋词补辑》,中华书局,1981年。
    9翼勤撰《朱淑真佚作拾遗》,《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
    10村上哲见撰《陶枕词考——〈全宋词〉补遗三首》,《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1985年3月。
    11胡云翼撰《宋词人补志》,《宋词研究》,巴蜀书社,1989年。
    12罗忼烈撰《关于〈全宋词补辑〉》,《词学杂俎》,巴蜀书社,1990年。
    13孔凡礼撰《〈全宋词〉辑佚四首》,《文教资料》,1991年第3期。
    14施蛰存撰《宋金元词拾遗》,《词学》第9辑,1992年。
    1李裕民撰《司马光佚词二首》,《中华文史论丛》总第51辑,1993年。
    2龚剑锋撰《朱熹、吕祖谦、陈亮诗词文拾遗》,《文献》,1994年第1期。
    3李更、戴萤撰《宋词拾补》,《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
    4邓子勉钱建平撰《宋词辑佚十四首》,《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
    5邓子勉撰《宋词辑佚五首》,《词学》第12辑。
    6彭国忠撰《宋人佚词一首》,《文献》,1999年第3期。
    7姚大勇撰《蔡京诗词补遗》,《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8李裕民撰《〈全宋词〉补正》,《晋阳学刊》,2001年第2期。
    9唐圭璋撰《〈全宋词〉跋尾》,《江苏省立图书馆年刊》,第8期,1935年10月。
    10王瑛撰《全宋词刊误拾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95期,1982年。
    11王伟勇撰《唐诗校勘<全宋词>——以北宋词为例》,莫砺锋编《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12钟振振撰《<全宋词>翁孟寅<摸鱼儿>词校议》,《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13刘荣平撰《以〈天机余锦〉校正〈山中白云词〉》,《文献》,2000年第3期。
    14任德魁撰《<全宋词>校订数则——对<全宋词>所引<全芳备祖>词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5期。
    15管锡华撰《校勘古籍的一个新途径——运用典故校勘<全唐诗> <全宋词>举例》,1991年第6期。
    16王湘华撰《<全宋词>补阙四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
    17王湘华撰《<全宋词>拾遗三则》,《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8王湘华撰《<全宋词>校勘拾遗举隅》,《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9许兴宝撰《“拾遗补阙”仍有“阙”———<增订注释全宋词>部分失误揭示》,《阴山学刊》,2004年第6期。
    20谢桂荣撰《宋词断句方面的有关资料》,《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吴宗海撰《“麟吐玉书”传说与<全宋词>误注》,《学术研究》,2004-06。
    2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误注举例》,《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订补示例》,《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4吴宗海撰《<全宋词>注天文错误举例》,《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
    5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误注举例之二》,《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6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指瑕》,《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7吴宗海撰《<全宋词>注释璧瑕》,《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王湘华撰《<全宋词>校勘拾遗三则》,《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仝建平撰《<全宋词>校订四则》,《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0张朝范撰《<全宋词>误辨与存疑——兼辨<全宋词补辑>》,《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
    11潘淑琼撰《<全宋词>小传订误续补》,《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l期。
    12胡可先撰《<全宋词>人名地名本事作年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3王兆鹏撰《词学秘籍<天机徐锦>考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14任德魁撰《<全宋词>滕甫作品辨伪》,《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15罗敏端撰《<全宋词>误收曹遇词》,《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
    16江枰撰《<全宋词>所录王齐叟词考》,《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7陈敦源撰《<全宋词>所收互见词考辨》,《文献》,1998年第5期。
    18何平撰《宋词考释拾零》,《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
    19杨宝霖撰《宋词〈六州歌头(秦亡草昧)〉作者是谁》,《文史》第9辑,1980年6月。
    20蒋文钦撰《辛弃疾词三首辨析》,《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5期。
    21钟振振撰《宋词杂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61辑,2000年。
    22邓子勉撰《关于胡梦昱的两首词》,《文教资料》,1997年第3期。
    1谢桃坊撰《欧阳修词集考》,《文献》,1986年第2期。
    2刘凯鸣撰《〈全宋词补辑〉校语辨正》,《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
    3来景蕙撰《〈卜算子〉非严蕊作考》,《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4罗忼烈撰《柳永词考辨三题》,《南都学刊》,1988年第4期。
    5韩维均撰《也谈〈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6吴雪涛撰《苏词三首考证》,《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7吴雪涛撰《苏词五首杂考》,《湖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8方建新撰《〈全宋词〉小传订误》,《文史》第40辑,1993年。
    9葛渭君撰《<全宋词><全金元词>订误》,《文献》,1993年第4期。
    10刘石撰《苏东坡词辑佚和辨伪的历史考察》,《文献》,1992年第3期。
    11曲平撰《〈生查子·元夕〉著作权问题的辨析》,《渝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2邹同庆王宗堂撰《苏词辨伪》,《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3潘淑琼撰《〈全宋词〉小传订误续补》,《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4孔凡礼撰《宋词琐考》,《中华词学》第2辑,1995年。
    15胡可先撰《宋词考订琐记》,《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6期。
    16闫小芬撰《苏轼〈洞仙歌〉杂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7钟振振撰《陆游词三辩》,《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4辑,2004年。
    18李白林撰《宋词互见现象探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9按:笔者现已见钟先生词人小传补正系列研究论文32篇,因论文版面所限,发表时间与期刊详参本文参考文献。
    20李裕民《<全宋词>补正》,《晋阳学刊》,2001年第2期。
    21许隽超撰《有关新版<全宋词>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22谢桃坊撰《<全宋词>点校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
    1姚惠兰撰《<全宋词>订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郑骞撰《评〈全宋词〉》,《燕京学报》,第29期,1941年6月。
    3郑骞撰《评唐编全宋词》(景午丛编上编),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
    4饶宗颐撰《读全宋词》,《大风》,第97期,1941年9月。
    5吴小如撰《读词臆札二则》,《兰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6潘承弼撰《〈全宋词跋尾续录〉跋》,《文教资料简报》,1981年第1期。
    7马兴荣撰《读苏轼词札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8王兆鹏撰《读张元干词札记三则》,《湖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9方牧撰《读宋词札记(二则)》,《东海》,1982年第4期。
    10唐圭璋撰《读词三记》,《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11李一氓撰《读词札记》,《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
    12唐圭璋撰《读词札记》,《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
    13曲德来撰《宋词札记二则》,《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4施蛰存撰《读词四记》,《词学》,1985年3月。
    15俞浣萍撰《朱淑真和她的〈断肠集〉》,《杭州师范学院》,1986年第4期。
    16罗忼烈撰《宋词二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17许灏撰《读李清照词札记二则》,《求是学刊》,1987年第5期。
    18王宏达等撰《读词札记》,《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9常国武撰《读词杂俎》,《文教资料》,1991年第3期。
    20常国武撰《辛词一得》,《词学》,1988年6月。
    21王步高撰《庚辰读词札记八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
    22马兴荣撰《读词札记》,《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23马兴荣撰《读词续记》,《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24毕宝魁张金明撰《宋词小札二则》,《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5马兴荣撰《读词三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26马兴荣撰《读词四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周玉魁撰《读词三记》,《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1期。
    2马兴荣撰《读词五记》,《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3钟振振撰《读梦窗词札记》,《中华文史论丛》总第66辑,2001年。
    4刘尚荣撰《〈全宋词〉编订琐议》,《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房日晰撰《〈全宋词〉小札》,《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6马兴荣撰《读宋词札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刘扬忠撰《宏富精审的宋词总集——〈全宋词〉》,《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2期。
    8曹济平撰《唐圭璋和全宋词》,《群众论丛》,1981年第2期。
    9曹济平撰《唐圭璋先生对词学的卓越贡献》,《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10王小盾撰《任中敏先生的<全宋词>批注》,《扬州大学学报》,1997-01。
    11葛渭君撰《几种知见的前贤手批宋人词集》,《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
    12[日]芳村弘道荻原正树撰《从唐圭璋先生的两封信看<全宋词>的编纂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3曾大兴撰《<全宋词>的整理过程——兼谈当今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4《伟大的文化工程——谈中国古代文学断代分体全集之编纂》,《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15黄文吉撰《词学新发现——明抄本〈天机余锦〉之成书及其价值》,《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台湾高雄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7年。
    16陈新撰《古籍整理工作中诗和词的混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3期。
    17潘明福撰《<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18江彦撰《南师大研制出<全宋词>电脑检索系统》,《江苏高教》,1991年第12期。
    19白牧《<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简介》,《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
    20刘荣平《论著索引<全宋词>订补论文著作索引》,《2006—2007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1王雅戈、刘竟、蒋玉峰撰《<全宋词>索引研究及其咏农词检索例释》,《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7。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
    3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4王国维著《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5陈寅恪著《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从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页。
    6傅斯年撰《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
    1[元]陶宗仪编纂《说郛》,涵芬楼旧本影印,中国书店,1986年。
    2[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中华书局,1999年。
    3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陆续出版。
    4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凡例》,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页。
    5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按:2010年中华书局又出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
    编(合订本)》。
    6另据马月华统计,剔除其中不该以笔记类划的诸如《茶经》、《蟹谱》、《齐民要术》、《十七史商榷》等专门著作,也会超过2000种。见马月华撰《笔记文献的史料价值及笔记文献信息的开发》,《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1李希泌撰《历代笔记小说集成·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页。
    3《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中华书局,1992年。
    1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82年新1版。
    2马月华撰《笔记文献的史料价值及笔记文献信息的开发》,《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3参见黄启方“第一届文学与信息科技会议”论文《在信息环境建构宋人笔记数据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以释惠洪<冷斋夜话>与胡仔<渔隐丛话>中苏轼之相关述论为例》,台湾元智大学,2003年。
    4[清]潘永因编刘卓英点校《宋稗类抄》,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5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
    1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2据笔者统计,除去标注撰人不详的著述,引用宋人笔记240馀种,宋人诗话40馀种。
    3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4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罗根泽著《笔记文评杂录》,《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19页。
    613部宋代笔记具体为:吴处厚《青箱杂记》、吴曾《能改斋漫录》、洪迈《容斋随笔》、费兖《梁溪漫志》、王得臣《塵史》、吴子良《林下偶谈》、张邦基《墨庄漫录》、李廌《济南先生是有谈记》、俞成《萤雪丛说》、陈善《扪虱新话》、韩淲《涧泉日记》、宋祁《宋景文公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见罗根泽著《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39—552页。
    7罗根泽著《笔记文评杂录》,《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19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序》(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序》(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例言》(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6页。
    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例言》(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6页。
    6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
    7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2年。
    8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上),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1页。
    9朱崇才主编《词话丛编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例言》(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7页。
    2朱崇才编《词话丛编续编》(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3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黄山书社,2009年。
    4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编辑说明》,黄山书社,2009年,第1页。
    5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编辑说明》,黄山书社,2009年,第4页。
    6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编辑说明》,黄山书社,2009年,第4页。
    7吴湘洲、王志远编《历代词人品鉴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8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91页。
    9[清]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0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中华书局,2008年。
    1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自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3页。
    2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吴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
    3夏敬观著《汇辑宋人词话—补<词话丛编>》,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
    4龚兆吉编《历代词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5刘庆云著《词话十论》,岳麓书社,1990年。
    6刘庆云著《词话十论》,岳麓书社,1990年,第322页。
    7张惠言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8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1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编纂凡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3钟振振主编《历代词纪事汇评丛书》,黄山书社,1995年。
    4钟振振撰《历代词纪事汇评丛书·总序》,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汇评》,黄山书社,1995年,第5页。
    5钟振振撰《历代词纪事汇评丛书·总序》,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汇评》,黄山书社,1995年,第5页。
    6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7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1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宋代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朱崇才著《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
    3朱崇才著《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1刘叶秋著《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93—157页。
    2刘叶秋著《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
    3吴礼泉著《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
    4陈文新著《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志一出版社,1981年。
    5苗壮著《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6吴礼泉著《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48—174页。
    7郑宪春著《中国笔记文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郑宪春著《中国笔记文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9张晖著《宋代笔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吴凤雏等著《宋代笔记概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
    2周勋初主编《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按:《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第
    5册)新修订本中,还加入了”材料来源”一篇。
    3严杰著《唐五代笔记考论》,中华书局,2008年。
    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下册第一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1蔡静波撰《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刘正平撰《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复旦大学,2005年。
    3黄建宁撰《笔记小说俗谚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
    4安芮璿撰《宋人笔记研究——以随笔杂记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
    5张自然撰《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河南大学,2008年。
    6曾美月撰《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王长红撰《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述论》,山东大学,2010年。
    8郑继猛撰《宋代都市笔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陈敏撰《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浙江大学,2007年。
    10邓红梅撰《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
    11李炜撰《宋代笔记中的俗字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
    12李娟红撰《宋代笔记种训诂学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
    13孙励撰《宋代笔记分类考辨》,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4骆玉丽撰《宋代笔记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5王巧玲撰《唐代小说的史料价值》,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6胡艳红撰《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7曹祥金撰《宋代笔记中的小说史料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
    18韩怡华撰《宋代笔记小说中的仙鬼诗》,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9向冲撰《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的文体形态及理论批评》,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20胡之昀撰《论唐代的笔记杂录》,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1项波撰《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佛教故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2邵育欣撰《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河北大学,2005年。
    1胡琳撰《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商贾形象》,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潘学军撰《论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落第举子形象》,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彭波撰《从宋人笔记看北宋士人风貌》,四川大学,2005年。
    4张辉撰《略述宋笔记的几点文学史价值》,《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5李剑亮撰《宋代笔记小说的词学价值》论点摘编,《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王兆鹏、刘尊明等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
    7吴藕汀、吴小汀等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8梁荣基著《词学理论综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9徐信义撰《碧鸡漫志校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81年。
    1张熏撰《周密及其韵文学研究——诗词及其理论》,台湾大学,1994年。
    2松尾肇子编宋词研究会补编《日本国内词学文献目录》,2012年。
    3王水照撰《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序》,见王水照、保苅佳昭编选邵毅平、沈维藩等译《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页。
    4罗忼烈著《词学杂俎》,巴蜀书社,1990年,第176页。按此文原载《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
    1罗忼烈著《词学杂俎》,巴蜀书社,1990年,第176页。
    2罗忼烈著《词学杂俎》,巴蜀书社,1990年,第171—181页。
    3王兆鹏、刘尊明先生撰《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现收入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16页。
    2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页。
    3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4唐圭璋撰《自传及著作简述》,钟振振辑《词学的辉煌文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0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763—764页。
    3《岁时杂记》:端五作水团,又名白团。或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其精者名滴粉团,或加麝香。又有干团不入水者。张文潜《端午》词云:“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提要录》:北人端五以杂丝结合欢索,纑于臂膊。张子野《端午》词云:“又还是兰堂新浴,手捻合欢彩索,笑偎人富寿低低祝。金凤颤,艾花矗。”又张文潜词云:“菖蒲酒满劝人人,愿年年欢醉偎依。把合欢彩索,殷勤寄予。”又云:“手把合欢彩索,殷勤微笑殢檀郎。低低告,不团系腕,图系人肠。”见陈元靓撰《岁时广记》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
    1陈尚君撰《古籍辑佚学在数码时代的发展机会——史广超<《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6期。
    1陶敏、刘再华撰《“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80页。
    1唐圭璋撰《自传及著作简述》,钟振振辑《词学的辉煌文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初版《全宋词》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编排体例陈旧而不合理;二是漏收误注者较多;三是文字错讹、小传失考尚待订正;四是正文无标点断句,使用不便;五是印本太少,流传不广。”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出版说明》,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
    2中华书局编辑部据《全宋词》再版“编订说明”及“凡例”总结为七:“(一)以某些较好的底本取代了从前的底本;(二)增补词人二百四十馀家,词作一千四百馀首(不计残篇),汇辑有宋一代词作更加翔实完备;(三)删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词人和作品,断限有标准,数据纯粹无伪;(四)重新考订词人行实,改写小传;(五)调整原来的编排方式;(六)增加了若干附录;(七)正文统一加新式标点。书后有《全宋词作者索引》,便于检索。”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出版说明》,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
    3见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1—3921页。
    1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1页。
    2“唐圭璋编《全宋词》,初版于1940年(商务印书馆长沙版线装书),该书印数不多,缺憾不少。五十年代末,唐先生对《全宋词》进行增补与改编,校点稿转交中华书局后,唐先生特意推荐著名学者王国维之次子王仲闻对全稿再作订补与复核。于是因历史问题而赋闲的王仲闻,被中华书局聘请为《全宋词》特约编辑。”见刘尚荣撰《中华书局新版<全宋词>编后》,《古籍整理简报》,1999年第4期。“王先生没有辜负老友的嘱托,倾其全部心力足足工作了四年,几乎踏破了北京图书馆的门槛,举凡有关的总集、别集、史籍、方志、类书、笔记、道藏、佛典,几乎一网打尽,只要翻一下卷首所列的引用书目,任何人都会理解到需要花费多少日以继夜的辛勤。王先生的劳动,补充了唐先生所不及见或无法见到的不少材料,并且以他山之石的精神,和唐先生共同修订了原稿中的若干考据结论。”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附录》,沈玉成著《回忆中华书局·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中华书局,2009年,第616页。
    3“一、把原书附录的《订补附记》、《订补续记》中有关排印错误、标点错误、底本错误、失注出处及增补小传与新词等项的修订内容,纳入正编相应的位置。二、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阅读中发现的若干问题,经审核后,据以是正有关的讹误。三、孔凡礼先生辑《全宋词补辑》一书,这次经过本人重新加以订补,收入本书正编之后。四、为适应中青年读者的需要,这次改版重印用简体字横排。”见《全宋词·改版重印说明》,中华书局,1999年。
    1唐圭璋撰《<全宋词>订补附记》,见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20页。
    2唐圭璋撰《<全宋词>订补附记》,见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21页。
    3王国维撰《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4陈寅恪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从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页。
    5傅斯年撰《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
    6编纂者按:各词总集别集收入上面各丛编者,以下各类中不另出。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第2页。
    7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引用书目》,1999年,第1—24页。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按: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3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
    4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994页。
    1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998页。
    2《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唐]李肇《唐国史补·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4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傅序》(第一编一),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4页。
    5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1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6页。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宋]欧阳修著《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第246页。
    2蔡镇楚著《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4页。
    3[宋]许顗著《彦周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第378页。
    4[宋]魏泰著《临汉隐居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第323页。
    5[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页。
    6[宋]彭乘辑撰孔凡礼点校《续墨客挥犀》,中华书局,2002年,第515—516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63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71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73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75页。
    5[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86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93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33页。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八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第1164页。
    3[唐]李肇《唐国史补·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58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91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22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29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编订说明》,1999年,第1页。
    2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收录唐五代词人别集共计25家,分别为李白、德诚、温庭筠、裴諴、皇甫松、韩偓、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夐、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冯延巳、李璟、李煜。各家词集版本流传情况详见: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岳麓书社,2007年,第193——209页。
    3曹书杰著《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4龙木勋撰《研究词学之商榷》,《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
    1《崇文书目》、《中兴馆阁书目》、《郡斋读书志》未著录词集,《遂初堂书目》内设“乐曲类”,专录词集,但因是编撰者尤袤仅据自家藏书所成,因此仅录唐宋人词集14种,且仅著录书名,其他情况不详。
    2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近亦散佚。”见[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217页。
    3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45页。
    4[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4—633页。
    5注本三种分别为:《注坡词》二卷,僊谿傅幹撰。《注琴趣外编》三卷,江阴曹鸿注叶石林词。《注清真词》二卷,曹杓季中注,自称一壶居士。见[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2页。
    6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56页。
    7刘琳、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巴蜀书社,1995年。
    1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592—644页。
    2王洪主编、杨成凯编撰《唐宋词百科大词典·典籍》,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734—813页。是典概说部分详述“唐宋词学典籍”、“唐宋词学别集”、“唐宋词全编”、“唐宋词选编”、“唐宋词合集”、“唐宋词集的版本”,很有参考价值。
    3饶宗颐著《词集考》,中华书局,1992年。
    4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2003年版,第491页。
    5刘荣平撰《考镜源流求其真,辨章学术显其识——<唐宋词史的还原与建构>漫议》,《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桯史》卷三:“是时,润有贡士姜君玉,尝与余游,偶及此,次日携康伯可《顺庵乐府》一帙相示。中有[满江红]作于婺女潘子贱席上者,如:“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沉陆。且置请缨封万户,径须卖剑酬黄犊。恸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之句,与稼轩词中句全无异。伯可盖先四五十年,君玉亦疑之,然余读其全篇,则它语却不甚称,似不及稼轩出一格律。所携乃板行,又故本,殆不可考也。《顺庵词》令麻沙尚有之,但少读者,与世传俚语不同。”见[宋]岳柯撰吴企明点校《桯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39页。
    7《齐东野语》卷十:“《混成集》,修内司所刊本,巨帙百余。古今歌词之谱,靡不备具。只大曲一类凡数百解,他可知矣,然有谱无词者居半。《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尝闻紫霞翁云,幼日随其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后令内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极高妙。翁一日自品象管作数声,真有驻云落木之意,要非人间曲也。又言:“无太皇最知音,极喜歌。木笪人者,以歌《杏花天》,木笪遂补教坊都管。……间忆旧事,因书之以遗好事者,盖二曲皆今人所罕知云。”见[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187页。
    8《云麓漫钞》:“李氏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德夫之室,李文叔女。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已版行于世,他文少有见者。可见在开禧年间李清照词既有版刻问世”
    9“兰畹曲会,孔宁极先生之子方平所集。序引称无为、莫知非,其自作者。称鲁逸仲,皆方平隐名,如子虚、乌有、王是之类。孔平日自号氵蚩皋渔父,与侄处度齐名,李方叔诗酒侣也。”
    10《容斋随笔》卷十三:“秦少游《八六子》词云:‘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予家旧有建本《兰碗曲集》,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见[宋]洪迈著《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72页。
    1[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9页。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47页。
    3王兆鹏先生对于江阴曹鸿所注叶梦得词《注琴趣外篇》是否属于闽刻《琴趣外篇》提出质疑:“《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江阴曹鸿所注叶梦得词,题作《注琴趣外篇》三卷,但不知此注释本与其他《琴趣外篇》是否属同一刻本?如果同是闽中所刻,为何《直斋书录解题》仅著录曹注本而未录其他《琴趣外篇》?有待考证。”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48页。
    1“《典雅词》,不知凡几十册,予未通籍时得一册于慈仁寺,集笺皆罗纹,惟书法潦草,盖宋时胥吏所抄。南渡以后诸公词也。后予分纂《一统志》,昆山徐尚书请于朝,权发明文渊阁书,用资考证。大学士另中书舍人六员编所存书目,中亦有《典雅词》一册。予亟借钞其副,以原书还库。始知是编为中秘所储也。既而工部郎灵寿傅君以家藏钞本词一册贻予,则尺度题笺与予曩时所购无异。考正统中《文渊阁书目》,止著‘诸家词三十九册’,而无‘典雅’之名,疑即是书,著录者未知详尔。予所得不及十之二,然合离聚散之故,可以感已。”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88—689页。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47页。
    3[宋]张炎著夏承燾校注《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页。
    4[宋]张炎著夏承燾校注《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0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编订说明》,1999年,第3页。
    6[宋]黄大舆撰《梅苑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55页。
    7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梅苑”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79页。
    1[宋]曾慥撰《乐府雅词引》,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52页。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乐府雅词”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51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92页。
    4王洪主编、杨成凯编撰《唐宋词百科大词典·典籍》,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798页。
    5吴昌绶撰《草堂诗馀跋》,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95页。跋语中所引资王楙《野客丛书》资料,原文如下:“《草堂诗馀》载:张仲宗《满江红》词‘蝶粉蜂黄都褪却。’注:‘蝶粉蜂黄,唐人宫妆。’仆观李商隐诗有曰‘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知《诗馀》所注为不妄。唐《花间集》却无此语。或者谓蝶交则粉落,蜂交则黄落。”见[宋]王楙撰郑明、王羲耀校点《野客丛书》(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9页。”
    6王洪主编、杨成凯编撰《唐宋词百科大词典·典籍》,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798—799页。
    7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84页。
    8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84页。笔者按:《花庵词选》成书时间主要依据词选序文,[宋]黄昇撰《花庵绝妙词选序》:“暇日裒集,得数百家,名之曰《绝妙词选》。……淳祐乙酉百五,玉林。”[宋]胡德方撰《花庵词选序》:“淳祐乙酉上巳,前进士胡德方季值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59页。
    1[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2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93页。
    3“据始终卷八所录丁无隐《齐天乐》所题‘庚戌元夕都下遇赵立之’,《阳春白雪》成书当在淳祐十年(1250)之后。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著录此书,而陈振孙约卒于景定二年(1261),则《阳春白雪》当在景定二年以前已成书行世。”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阳春白雪”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55页。
    4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亦包含吴激、蔡松年等金词。
    5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阳春白雪”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55页。
    6“据书中卷六所选张炎元贞元年(1295)所作《甘州·饯草窗西归》,此书辑成当在元贞元年后,亦即周密去世前几年。”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阳春白雪”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74页。
    7另有133家之说:“卷四施岳《清平乐》一词残缺;卷二李泳《清平乐》,据毛氏汲古阁抄本《绝妙好词》和赵闻礼《阳春白雪》卷四,应为李鼐词,故全书实收词人133家。”
    8[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94页。
    1王洪主编、杨成凯编撰《唐宋词百科大词典·典籍》,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800页。
    2“元陈旅《安雅堂集》卷十二《陈行之墓志铭》,谓陈恕可有遗著《乐府补题》;而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著录‘仇远《乐府补题》’一卷。乐府补题或是陈、仇二人所辑。”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王兆鹏、张雁撰写“乐府补题”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50页。
    3《天香》赋龙涎香8首﹐《水龙吟》赋白莲10首﹐《摸鱼儿》赋莼5首﹐《齐天乐》赋蝉10首﹐《桂枝香》赋蟹4首﹐共37首。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58页。
    5赵万里撰《全芳备祖旧抄本提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粹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12页。
    6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全芳备祖乐府”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54页。
    1“绍兴壬戌,诞敷诏音,弛天下乐禁。”[宋]鮦阳居士撰《复雅歌词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64—365页。
    2黄昇撰《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59页。
    3赵万里撰《复雅歌词记》,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65页。
    4[明]吴讷辑《唐宋名贤百家词》,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林校本。5此10种有目无词者为:[宋]赵介之撰《坦庵词》、[宋]李之仪撰《姑溪词》、[宋]谢囗撰《友竹词》(当为《竹友词》)、[宋]王安石撰《半山词》、[宋]严羽撰《沧浪词》、[宋]潘阆撰《逍遥词》、[宋]赵以夫撰《虚斋词》、[宋]侯彦周撰《嬾窟词》、[宋]张继先撰《虚靖词》、[宋]未署撰者姓氏《抚掌词》。
    6有书无目者为《遗稿乐府》,未署作者姓名。
    7此书明示不录明人词,但其中又误收明人词,如王达《耐轩词》,即明初人所作。
    8赵万里撰《明钞本唐宋名贤百家词四十册提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14页。
    1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53页。
    2[明]毛晋辑《宋六十名家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汲古阁刊本。
    3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6页。
    4[清]侯文灿辑《十名家词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据原钞影印本
    5其中,南唐词2种,宋词5种,元词3种:南唐李煜、李璟《南唐二主词》一卷、冯延巳《阳春集》一卷、宋张先《子野词》一卷、宋贺铸《东山词》一卷、宋葛郯《信斋词》一卷、宋吴儆《竹洲词》一卷、宋赵以夫《虚斋乐府》一卷、元赵孟頫《松雪斋词》一卷、元萨都剌《天锡词》一卷、元张埜《古山乐府》一卷。
    1[清]金武祥撰《重刻名家词集序》,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19页。
    2[清]王士禛撰《居易录》,转引自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岳麓书社,2007年,第141页。
    3[清]金武祥撰《重刻名家词集序》,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19页。
    4[清]阮元撰《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名家词十卷提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20页。
    5[清]江标辑《宋元名家词》,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思贤书局刻本。
    6宋葛郯《信斋词》一卷、宋向镐《乐斋词》一卷、宋朱熹《晦庵词》一卷、宋吴儆《竹洲词》一卷、宋赵以夫《虚斋乐府》一卷、宋杨泽民《和清真词》一卷、宋林正大《风雅遗音》二卷、宋文天祥《文山乐府》一卷、元赵孟頫《松雪斋词》一卷、元萨都剌《雁门集》一卷、元张埜《古山乐府》一卷、元倪瓒《云林词》一卷、宋黄裳《演山词》二卷、宋姚勉《雪坡词》一卷。
    1[清]吴昌绶辑、陶湘续辑《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中国书店,1982年汇印《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五十种》本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词集》,张雁撰写“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681页。
    3按:三君指王鹏运、吴重熹、朱祖谋,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叙录》中此段前有如下介绍:“彭文勤获旧钞宋元词三种,凡九十馀家,为汲古阁未刻词二十二家,长沙张氏刊行。近代王给谏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海丰吴侍郎重熹刻《山左宋金元词》,搜采特为精审,朱侍郎祖谋《彊村丛书》已刻之,词至百十二家,网罗坠遗,极校讐之能事。”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33页。
    4陶湘撰《影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叙录》,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33页。
    5唐圭璋编《全宋词·编订说明》,中华书局,1965年,第9页。
    6[清]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清]朱孝臧辑校《彊村丛书》,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1[清]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漱玉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58页。
    2[清]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漱玉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58页。
    1[清]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3页。
    2见[清]朱孝臧辑校《彊村丛书》(下),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第994—996页。
    3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第456页。
    4吴熊和撰《<彊村丛书>与词籍校勘》,见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0页。
    1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
    2参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
    3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65页。
    4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57—465页。
    5[清]阮元撰《名儒草堂诗馀三卷提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98—699页。
    6[清]厉鄂《元草堂诗馀跋》,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96页。
    7秦恩复《元草堂诗馀跋》,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96页。
    8[清]阮元撰《名儒草堂诗馀三卷提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98页。
    1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编订说明》,1999年,第3页。
    2[明]任良干撰《词林万选序》,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07页。
    3[明]毛晋撰《词林万选跋》,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08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百·集部五十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19页。
    5按:后清王昶于稍后复增补宋金元人词二卷119首为《续词综》。
    1[清]朱彜尊《词综·发凡》,[清]朱彜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2“志中所载,晁冲之《具茨集》、王观《观柳集》、苏痒《后湖集》、万俟雅言《大声集》、陈克《赤城词》、康与之《顺庵乐府》、赵鼎《得全居士集》、流光祖《鹤林词》、左誉《筠庵长短句》、姚宽《西溪居士乐府》、苏泂《泠然阁集》、严仁《清江唉乃集》、孙惟信《花翁词》、魏子敬词、王武子词、李洪兄弟《花萼集》、吴激《东山集》、蔡松年《萧闲公集》、旧本散佚,未经寓目,或诗集虽在,而词则阙如,仅于选本中录其一二。”[清]朱彜尊《词综·发凡》,[清]朱彜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3“至于汪元量《水云词》,蔡柟《浩歌集》、黄人杰《可轩曲林》、黄定《凤城词》、曹冠《燕喜集》、马宁祖《退圃词》、吴镒《敬斋词》、袁去华词、俟延庆《退斋词》、黄谈《涧壑词》、林淳《定斋诗馀》、邓元《漫堂集》、王大受《近情集》、方信孺《好庵游戏》、陈从古《洮湖词》、韩子耕《萧闲词》,只字未见。此外,轶者尚多,海内收藏之家,或有存本,倘许借观,愿仿曾氏《雅词》之例,别为拾遗,附于卷末。”见[清]朱彜尊撰《词综·发凡》,[清]朱彜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4“古词选本,若《家宴集》、《谪仙集》、《兰畹集》、《复雅歌词》、《类分乐章》、《群公诗馀后编》、《五十大曲》、《万曲类编》及《草窗周氏选》,皆轶不传。”见[清]朱彜尊撰《词综·发凡》,[清]朱彜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5“《百一选曲》、《太平乐府》、《诗酒馀音》、《仙音妙选》、《乐府新声》、《乐府群珠》|《乐府群玉》、《曲海》之内,定有词章可采,惜俱未之见也。”见[清]朱彜尊撰《词综·发凡》,[清]朱彜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6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编订说明》,1999年,第3页。
    7[明]陈耀文撰《花草粹编叙》,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06页。
    8[明]陈耀文撰《花草粹编叙》,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06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95页。
    2“此编大致以《花间》、草堂为主,益以《乐府雅词》、《天机馀锦》、《梅苑》及各家词集,旁采诗话、杂技、丛谈、小说、间亦附笺本事,其取材甚博,足资范览。”见张文虎编撰《跋花草粹编》,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12页。
    3“卷首附沈伯时《乐府指迷》,大致以《花间》、《草堂》为主,益以《乐府雅词》、《梅苑》、《古今词话》、《天机馀锦》、《翰墨大全》及名家词集、旁采说部诗话,间亦附注本事,仿《类编草堂诗馀》例,以小令、中调、长调编次。凡小令六卷,中调二卷,长调四卷在明人辑本词选中,要以此书为最富矣”
    4参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
    5赵万里撰《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辑题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41页。
    6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岳麓书社,2007年,第177页。
    7刘毓盘辑《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辑》(四十名家词),北京大学1924年排印本。
    1刘毓盘撰《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辑自序》,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40页。
    2赵万里撰《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辑题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41页。
    3赵万里撰《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辑题要》,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41页。
    4唐圭璋撰《历代词学研究述略》,见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29页。
    5赵万里辑《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排印,1931年。
    6胡适撰《校辑宋金元人词序》,见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88—591页。
    7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29页。
    8赵万里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例言》,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45页。
    1唐圭璋撰《历代词学研究述略》,见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29页。
    2赵万里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例言》,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45页。
    3周泳先编《唐宋金元词钩沉》,商务印书馆,1937年。
    4唐圭璋撰《历代词学研究述略》,见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30页。
    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657页。
    6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岳麓书社,2007年,第187—188页。
    1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第700—712页。
    2笔者按:《全宋词》增补2首,《全宋词补辑》增补22首
    1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第212—215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0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43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22—423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29页。
    1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论唐圭璋师的词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1页。
    2按:赵万里补辑70家当为宋金元词家总数,是书辑宋元词总集2种,宋金元词别集65家,宋词话3种。
    3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论唐圭璋师的词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1页。
    1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3—104页。
    2潘承弼言:“宋贤遗词,自汲古阁辑成六十家,至彊村始臻完善。彊村所据,多系善本,其校辑之功,远胜毛刻。然所收词籍一百二十家,宋贤菁英,犹未尽也。外此如江氏灵?阁、王氏四印斋、吴氏双照楼、并有刊辑,惜皆一鳞半爪,并快人意。曩岁赵君斐云(万里)、校辑前贤所遗,复得六十五家,余读书而服其用力之勤。今唐君圭璋,复得《全宋词》之辑。综其所得,已逾千家,集诸家之大成,创亘古之伟业,毅力宏愿,钦佩何似。”见唐圭璋著《词学论丛·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05页。原载于《制言》杂志第八期1936年1月。
    3唐圭璋撰《自传及著作简述》,钟振振辑《词学的辉煌文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4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1—3921页。
    5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1页。
    6唐先生是项前明言:“元泰定刊本《新编事文类要启劄青钱》有刘清之及无名氏词;《草堂诗馀》、《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正统道藏》中亦有本书漏收之词,今补录于此。”“明马嘉松《花镜隽声》所附《花镜韵语》、李廷机评《草堂诗馀评林》、清孙致弥《词鹄初编》等载有宋无名氏词断句或全篇,其未见于他书者,汇录于左。”“此外另有撰人姓名之断句。”“又有曹休斋一人,有[贺新郎]词见《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戊集卷五,以其词乃和元人刘近道者,殆为元人,故此书未录其词。顷细检《翰墨大全》全书,壬集卷六有曹休斋《题熊退斋熊袁书堂》诗(熊退斋即熊禾),其人殆亦自宋入元者,今补录其词于此。”“重编稿原有李之仪、叶梦得佚词,未及录入书内,今并补于此。”见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1页。
    1唐圭璋撰《<全宋词>补遗》,《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2按:《<全宋词>补订续记》“分为排印错误、标点错误、底本错误、失注出处及增补新词五项”,见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79年。
    3唐圭璋编《全宋词·订补续记》,中华书局,1979年。
    4唐圭璋撰《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43页。
    1曾大兴撰《唐圭璋对朱、况词学的继承与超越》,《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
    2原载于《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33年8月。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3原载于《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年4月。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4原载于《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33年4月。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5原载于《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10月,《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35年1月。后收入唐圭璋著《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与《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6原载于《词学季刊》第二卷第四期,1935年7月,《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一至三期,1936年3、6、9月。后收入唐圭璋著《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与《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1原载于《金陵学报》第十卷第一、二期,1940年5月。后收入唐圭璋著《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与《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2原载于《中国文学》第二期,1943年。后收入唐圭璋著《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与《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3原载于《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第八期,1935年10月。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4原载于《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1964年6月。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5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编定于“戊寅三月”(1938),后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华书局2008年版。
    6原载于《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7原载于《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8原载于《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9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第一一五期,1983年第3期。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10原载于《古籍整理简报》,1983年12月。后收入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
    11王兆鹏撰《论唐圭璋师的词学研究》,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1页。
    12对此潘明福在《<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中曾专题撰述王仲闻先生对于《全宋词》的巨大贡献:一.词作的补辑与校正;二.词人小传的补撰与修改;三.书稿内容体例的调整与编次。见潘明福撰《<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1夏承焘著《夏承焘集·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06页。
    2夏承焘著《夏承焘集·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45页。
    3夏承焘著《夏承焘集·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87页。
    4对此,潘明福曾言:“当今学界都知道孔凡礼先生依据《诗渊》辑补了宋词四百余首,殊不知对《全宋词》进行大规模辑补的,是王仲闻先生。王先生对《全宋词》的辑补,《笔记》随处可见。”见潘明福撰《<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92—93页。
    1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附录》,沈玉成著《回忆中华书局·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中华书局,2009年,第615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54页。
    3按:残篇以首计。
    4按:由于数据的庞大,文献来源与辑录词作数量的统计中难免有误差。
    5按:1.文献排列次序基本为《全宋词》中首次出现顺序。2.断句以首计;3.文献名称依《全宋词》。
    1按:其中3首,为笔者自增。笔者发现《全宋词》据赵万里辑本《柯山诗馀》辑录张耒词六首,断句三。而“断句三”《失调名·端午》“水团冰浸砂糖里”、《失调名》“菖蒲酒满劝人人”、《失调名》“手把合欢彩索”失注具体文献来源,经查,其文献原始依据应为《岁时广记》卷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766页。
    1“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伫立,宿雁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止)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见[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卷上),中华书局,1984年,第15页。
    2[宋]沈括撰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3—504页。
    3[宋]沈括撰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页。
    1[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482—483页。
    2[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495页。
    3[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46页。而《全宋词》据《苕溪渔隐丛话》辑录词作有姓氏词人28人49首,无名氏词作3首。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7页。
    2据周密撰《浩然斋意抄》辑录词人1人,词作1首;据周密撰《澄怀录》辑录词人1人,词作3首;据周密撰《齐东野语》辑录词人10人,词作12首;据周密撰《癸辛杂识》辑录词人1人,词作1首,无名氏词作2首;据周密撰《浩然斋雅谈》辑录词人13人,词作20首,另辑无名氏词作2首。具体情况参看本文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表1—2《全宋词》据宋代笔记辑录词作情况统计表
    3[宋]周密撰邓子勉点校《浩然斋雅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838—3840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7—4638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845页。笔者按:张抡词主要依据彊村丛书本莲社词收录,又据《阳春白雪》卷四、《武林旧事》卷七辑录《春光好》、《壶中天慢》。可见对于有词集的词家来说,笔记的辑佚功能犹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1514—1515页
    1[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2—1354页。
    2朱崇才著《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第89页。
    1按:司马光另有佚词2首,《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未录:其一为《西江月·河桥参会》“鳌禁十年同舍”,“据注文,这首词当作于熙宁十年(1077)春,司马光时年59岁。司马光因反对新法而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以端明学士兼翰林学士提举西京崇福宫。是年春,司马光与范镇同于河阳拜会吕公著,于酒宴上作此词。范吕二人有唱和之词,今已不存。”其二为《中吕调踏莎行·寄致政潞公》“潩水云深”,“潞公即文彦博。文彦博于元丰六年致仕,闲居洛阳。其时司马光也领宫祠,分司西京。文彦博、司马光交谊甚厚,在洛阳有耆英会、十二老会之举。这首词当作于此时。”参见詹卫撰《司马光的两首逸词》,《宋代文化研究》,第六期。
    2[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82页。
    3[宋]赵令畤撰《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190页。
    4[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58—159页。
    1按:文献排列以在《全宋词》中首次出现的顺序为序。
    1按:其中3首,为笔者自增。笔者发现《全宋词》据赵万里辑本《柯山诗馀》辑录张耒词六首,断句三。而“断句三”《失调名·端午》“水团冰浸砂糖里”、《失调名》“菖蒲酒满劝人人”、《失调名》“手把合欢彩索”失注具体文献来源,经查,其文献原始依据应为《岁时广记》卷三。
    1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5—127页。
    1按:30名家词作总数共计555首,具体情况为:辛弃疾629、苏轼362、周邦彦166、姜夔87、秦观90、柳永213、欧阳修242、吴文英341、李清照52、晏几道260、贺铸283、张炎302、陆游145、黄庭坚192、张先165、王沂孙68、周密153、史达祖112、晏殊140、刘克庄296、张孝祥224、高观国108、朱敦儒246、蒋捷99、晁补之167、刘过78、张元干185、王安石29、陈与义18、叶梦得103。
    2此统计数字参见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5—101页。该著撰者按:此数据据王洪主编《唐宋词百科大词典·典籍》统计,学苑出版社,1990年。
    1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5页。
    2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5页。
    1参见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3页。
    1参见曾大兴撰《唐圭璋对朱、况词学的继承与超越》,《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
    1唐圭璋撰《自传及著作简述》,钟振振辑《词学的辉煌文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1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85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2页。
    1王兆鹏著《词学研究方法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67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70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75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77页。
    6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85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89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3—24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57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3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1页。笔者按:《全宋词》该词名下已附加按语:按《宋诗纪事》卷五十一引此二句作诗。是诗是词,不易断定,姑收于此。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083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1页。笔者按:《全宋词》该词名下已附加按语:按《宋诗纪事》卷五十一引此二句作诗。是诗是词,不易断定,姑收于此。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083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73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35页。
    4见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223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470页。
    1《宋元词话》此句作“乃预借也。”见施蛰存、陈如江撰《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39页。
    2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说郛三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04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63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75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177页。
    6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175页。
    7此数据据李白林撰《宋词互见现象探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宋]陈师道撰李伟国点校,《后山谈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2[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48页。
    3陈敦源撰《<全宋词>所收互见词考辨》,《文献》,1998年第2期。该文对《木兰花》(古人吾不见)、《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汉宫春》(潇洒江梅)、《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丑奴儿》(晚来一霎风兼雨)、《谒金门》(溪水急)、《谒金门》(山衔日)、《捣练子》(林下路)、《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渔家傲》(十月小春梅蕊绽)10首《全宋词》互见词作,采用分析文献来源的方式予以考辨,言简意赅,颇中肯綮。
    4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王兆鹏撰“某邑妓”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16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24—425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6页。
    3“杨郇伯诗作之题当为《送妓人出家》(载《全唐诗》卷二七二),非《送宫人入道》,《能改斋漫录》卷三辩正陈彭年所作之误,即系于“妓人出家诗”条目之下,王仲闻先生偶误记。”见潘明福撰《<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09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10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02—103页。
    2《荆溪林下偶谈》卷三“晦翁按唐与正”:“同甫之至台州,士子奏凑求见。黄岩谢希孟与同甫有故,先一日与楼大防诸公饮巾山上以待之,赋诗有云:‘须臾细语夹帘言,说尽尊拳与毒拳。’语已可怪。既而同甫至,希孟借郡内妓乐,宴之东湖。同甫在座与官妓语,酒至不即饮,希孟怒,诘责之,遂相詈击,妓乐皆惊散。明日,有轻薄子为谑词,末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一州传以为笑。”
    3见唐圭璋纂王仲闻修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42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23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凡例》(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14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69页。
    3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78页。
    4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94页。
    5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30页。
    6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853页。
    7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919页。
    8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633页。
    1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9页。
    2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181页。
    3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859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24页。
    2对此,王鹏运有深刻的认识:“夫校词之难易,有与他书异者。”“词最晚出,其托体也卑。又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不难按图而索。但得孤证,即可据依,此其易也。”“然其为文也,精微要眇,往往片辞悬解,相饷在语言文字之外,其非寻行数墨所能得其端倪者,此其难也。”
    3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彊村丛书>与词籍校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11页。
    4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66页。
    5[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2页。
    6[宋]洪迈著《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94页。
    7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析其错讹原因为:“殆以卷首有(傅)共序,共字洪甫,牵涉而率诋之欤。”刘尚荣校注《傅幹注坡词》:“傅洪应为傅幹,《随笔》误为傅洪”
    1[清]况周颐著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20页。
    2参见《梦窗词·述例》,[清]朱孝臧辑校《彊村丛书》,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3沈曾植撰《彊村校词图序》:“彊村精识分铢,本万氏而益加博究,上去阴阳,矢口平亭,不假检本,同人惮焉,谓之‘律博士’。”见[清]朱孝臧辑校《彊村丛书》,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第3页。
    4《跋》:“今校一以毛本为主。毛刻舛误,前人校改,审择从之。别有异文,具如疏记。字体小讹,依傍形声,略为諟正。其所未晰,则仍存疑。阙文脱简,斟定句律,识以方空。诸本补字,记备参考。意在矜慎去取,庶完真面。旧校附词下者,悉移入记中。时贤按语,称名以别。词中本事,洎其朋交游迹,流览之顷,随有采获,不忍挥弃,辄复录存,以为笺释张本。”
    5张尔田《彊村遗书序》:“先生守律则万氏,审音则戈氏,尊体则张氏,而尤大为功于词苑者,又在校勘。前此常熟毛氏、无锡侯氏、江都秦氏,广刊秘笈,流播艺林,是谓蒐佚。下逮知圣道斋彭氏、双照楼吴氏,或精抄,或景宋,则又志在传真。虽未尝无功于词,而皆无当于词学。先生则不惟蒐佚也,必核其精;不惟传真也,必求其是。盖自王佑遐之校梦窗,叙述五例,以程己能,先生循之,津途益辟。是故乐府之有先生,而校雠乃有专家。”
    1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54页。
    2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附录《<彊村丛书>与词籍校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20—423页。
    3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附录《<彊村丛书>与词籍校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18—423页。
    4陈垣撰《元典章校补释例》第四十三《校法四例》,转引自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1—182页。
    1参见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53—354页。
    2参见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56—357页。
    3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3页。
    1参见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3—787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72页。
    3按:据笔者统计,《全宋词跋尾》中所论为59家60种词集。
    4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88页。
    1朱居易撰《宋六十名家词勘误》,中华书局,1934年。后收入毛晋辑《宋六十名家词》,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年,列为附录。
    2唐圭璋撰,《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96—797页。
    1参见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53—354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631页。
    3《全宋诗》据此收为“俞桂英”诗歌句4则,《人影》1首。见《全宋诗》(第五十七册)第35693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631页。
    1[宋]洪迈著《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7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04—705页。
    1陈垣撰《元典章校补释例》第四十三《校法四例》,转引自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1—182页。
    2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53—354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24页。
    2参见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53—354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8—9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9—10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05页。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8—9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9—10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78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1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07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7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20—421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6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2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29页。
    1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附录》,沈玉成著《回忆中华书局·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中华书局,2009年,第615页。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宋词文献综述》,凤凰出版社,第466页。
    1[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184页。
    1[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91页。
    1[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50页。
    1[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耆旧续闻》,中华书局,2002年,第383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7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6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78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05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07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78页。
    2“引书须用原始资料”:明清人引宋人轶事往往有误,盖因明清人自由剪裁宋人载记,字句俱不符原文,故引用宋人说词之语,必须用宋人第一手资料。明人误引宋人书,清人又误引明人书,展转沿讹,贻害不浅。例如明人蒋仲舒《尧山堂外纪》记张文潜事云:“张文潜十七岁,作《函关赋》。从东坡游。元祐中在秘阁,上巳日,集西池,张咏云:‘翠浪有声黄伞动,春风无力百旌垂’。少游云:‘帘幕千家锦绣垂’。同人笑曰:‘又将入小石调也’。因文潜作大石调《风流子》故也。”清代《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又引《尧山堂外记》此条。其实此条原始资料出自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一所引《王直方诗话》,原文云:“元祐中,诸公以上巳日会西池,王仲至有二诗,文潜和之最工云:‘翠浪有声黄帽动,春风无力彩旗垂’。至秦少游即云:‘帘幕千家锦绣垂’。仲至读之笑曰:‘此语又待入小石调也’。然少游有‘已烦逸少书陈迹,更属相如赋上林’之句,诸人亦以为难及。”可见原来笑者并非他人,乃王仲至,且亦未言张文潜作《风流子》。见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89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6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67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36页。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6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7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57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82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2—33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80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80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页。
    1[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续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67—68页。
    2[宋]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07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856页。
    3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819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925页。
    1卷六十三:谢克家小传:绍兴四年中第,建炎四年参政知事,及第在为执政之后,必有错误。请查实如何改正。(宋制非进士出身而任宰执,必先赐进士出身。无已为宰执而再应试真。)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21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07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85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21页。
    2朱祖谋辑《湖州词征》,吴兴刘氏嘉业堂,1920年。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758页。
    4[宋]周密纂邓子勉点校《浩然斋雅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1张晖著《宋代笔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2张晖著《宋代笔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3[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序》,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
    4朱崇才《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第27页。
    1[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46—47页。
    2[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81—83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五·史部总叙,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28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一·子部总叙,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31页。
    5[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7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一·史部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03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60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4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5页。
    5[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7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8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60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63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70页。
    5[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14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24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35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83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84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86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91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94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93页。
    2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1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6页。
    2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74页。
    1沈玉成撰《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7页。
    1沈玉成撰《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8页。
    2沈玉成撰《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8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4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00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03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6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93—94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1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80页。
    3沈玉成撰《回忆中华书局·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附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616页。
    4沈玉成撰《回忆中华书局·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附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615页。
    1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4页。在此,王兆鹏先生特作说明:无论是词人、词作的区分,还是后文对其他层面的分剖,都是相对性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大多是综合进行。逻辑层次的切割,只是为便于说明问题。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附录》,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70页。
    3唐圭璋撰《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词学季刊》,1934年10月第2卷第1期、1935年1月第2卷第2期。后收入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75页。
    1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2唐圭璋撰《两宋词人占籍考》,《中国文学》,1943年第2期。后收入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6页。
    3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
    1浙江省二一六人,江西省一五八人,福建省一一一人(光泽今改隸江西),江苏省八二人,河南省六八人,安徽省四六人(婺源今改隸江西),四川省六一人,山东省三二人,湖北省十七人,湖南省十七人,陕西省十四人,广东省六人,广西省二人,山西省七人,河北省三四人,共八六七人,计八七一人。见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两宋词人占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76—594页。
    2著者言:因词人生平事迹不断有新的发现,行政区划也有变异,故本文的统计结果与唐先生所考的结果不尽一致。见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3—155页。
    3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
    4是典收录见于《全宋词》中词人计174人。见王洪主编《唐宋词百科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1195—1233页。
    5是典收录见于《全宋词》中计650人。其中王炎午、文天祥、吕希纯、朱松、刘錡、汤思退、孙觌、李流谦、李遵勗、吴师孟、沈晦、邵伯温、陈@、陈善、陈楠、陈尧佐、张栻、张潞、张表臣、张商英、和岘、周煇、郑少微、郑刚中、赵抃、赵顼、赵师@、胡世将、胡舜陟、夏倪、晁公武、徐积、徐照、钱易、高翥、郭章、郭祥正、黄叔达、萧崱、曹希蕴、韩粹彦、舒邦佐、曾布、曾逮、谢绛、蔡薿、廖正一等人并未指明其在《全宋词》中存词情况。参见曾枣庄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华书局,2004
    1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18—3920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40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01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46页。
    3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44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1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08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8页。
    2参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534页。
    3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4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87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81页。
    6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
    7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9页。
    8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9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7—90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79—192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76—301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08—315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22—336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26—431页。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32—461页。
    7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2—153页。现《全宋词》“高晞远”词人小传为:“晞远字照庵,通州人。咸淳德祐间,通判平江府。宋亡,隐居不仕。”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318页。
    8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67页。按:《全宋词》“邹应龙”词人小传已补入“乾道八年(1172)生”。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981页。
    9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94页。
    10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2页。现《全宋词》“张震”词人小传为:“震字东父,自号无隐居士,龙湖人。庆元三年(1197),守湖州。五年(1199),福建提刑。开禧元年(1205),江西提刑。与祠。嘉定元年(1208),右司郎中。(同时张震不仅一个,其仕履仍俟考。)”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391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91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73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04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66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08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09—310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11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10—311页。
    1按:此数据统计主要依据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略有增补。主要引录宋代笔记资料,偶及他类。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227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791页。
    2[宋]周煇撰刘永翔点校《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年,第487—488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753页。
    4按:《全宋词》此处文献出处按语注为“以上四首见《绝妙好词》卷四”,其实辑录五首词作,当为统计之误。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732页。
    1[宋]周密撰邓子勉点校《浩然斋雅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732页。按其人籍贯“四明”及仕履“杜范之客”之信息当另据《宋诗纪事》撰录,见[清]厉鄂、马曰琯辑钱钟书补订《宋诗纪事补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882页。
    1[宋]张淏撰张宗祥校注《云谷杂记》,中华书局,1958年,第41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851页。
    3[宋]周密撰邓子勉点校《浩然斋雅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129页。
    5[宋]周密撰邓子勉点校《浩然斋雅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0页。笔者按: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94页:《全宋词》收魏子敬《生查子》1首,注出《浩然斋雅谈》,而《雅谈》载此词云不知何人作,所注出处疑是错误。(唐先生批注:不知何书之误,能代查的最好,不然容出院查后奉告。)而《全宋词》仍据《浩然斋雅谈》辑录魏子敬此词,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173页。不知是王仲闻先生所言有误,亦或所持《浩然斋雅谈》版本不同,待考。
    6[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8页。
    7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173页。
    1参见王兆鹏著《词学研究方法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8—222页。
    2王兆鹏著《词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4年,第36—37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87页。笔者按:关于陈鹄是词按语,王仲闻与唐圭璋也曾进行过探讨:陈鹄小传云:“字西塘”,未知何据。西塘疑是自号,不似为其字。《耆旧续闻》所载,抄撮他书者颇多,俱照原出之书口吻不改。所引词断句,未必即为鹄作,应否加以说明。(唐先生批注:不记何据。无名氏断句,见陈书。)见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80页。
    3王兆鹏著《两宋词人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
    1按: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各篇论文来源详参本文参考文献。
    2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4页。
    3王兆鹏、王可喜、方星移著《两宋词人丛考·后记》,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61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734页。
    1[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80页。
    2[宋]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3[宋]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第59页。
    1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390页。
    2关于这两首词作,《全宋词补辑》据《诗渊》录入,《诗渊》对此二词均谓“宋延安夫人”作,并作按语:《长寿乐》,《全宋词》引截江网卷六,为李清照作,别见。《万年欢》,《全宋词》引截江网卷六录入,别见。文字略有异。为无名氏作。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969页。
    3苏氏,苏颂之妹。其先同安(今安徽潜山)人。徙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长于文翰,世称延安夫人。见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2004年,第277页。
    1刘敬圻、诸葛忆兵著《宋代女词人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
    2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谭正璧著《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4谢无量著《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16年,第25页。
    5“彩凤随鸦。”参见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中华书局,2008年,第210页。
    6参见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引《今是堂手录》云:“杜大中自行伍为将,与物无情,西人呼为杜大虫,虽妻有过,亦公杖杖之。有爱妾才色俱美,大中笺表,皆此妾所为。一日,大中方寝,妾至,见几间有纸笔颇佳,因书一阕寄《临江仙》,有‘彩凤随鸦’之语,大中觉而视之,云:‘鸦且打凤。’于是掌其面,至项折而毙。”见胡仔著《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17—418页。
    7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吴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
    8“延安夫人,姓苏,丞相苏颂(1020—1101)之妹。长于文笔,词藻清丽。”参见鲜于煌选注《历代名媛诗词选》,重庆出版社,1985年,302页。
    9苏氏,生卒年不详。苏颂之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哲宗朝宰相苏颂(1020—1101)之妹。长于文翰,世称延安夫人。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40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48页。
    2袁枚著《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21—522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355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46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71页。
    4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9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11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1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1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1页。
    6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页。
    7按:此为《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页码,《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苏轼此词所在页码为364页。
    8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391页。
    9[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二十八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9915页。
    10[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二十八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9917页。
    1[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二:东坡先生知杭州,马中玉成为浙漕,东坡被召赴阙,中玉席间作词曰:“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东坡和之,所谓“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是也。中玉,忠肃亮之子仲甫犹子也。按:犹子,有四义:(1)指侄子。(2)谓如同儿子。(3)侄女。(4)晚辈自称。见《汉语大词典》(第五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94页。此处当取第一义“侄子”。
    2[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21页
    1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中华书局,2002年,第660—661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69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90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6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74页。
    7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26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04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21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84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1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90页。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27页。
    7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76—678页。
    1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7页。
    1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74页。
    1唐圭璋编《全宋词·编订说明》,中华书局,1965年,第8—9页。
    2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9页。
    3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9页。
    4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74页。
    5按:陈先生所提出的八大准绳具体为:1.搜集全备;2.注明出处;3.讲求用书及版本;4.录文准确,备录异文;5.甄别真伪互见之作;6.限定收录范围;7.作者小传及作品考按;8.编次有序。见陈尚君撰《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陈尚君撰《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70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35—236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27—232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35—236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71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72页。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3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11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16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191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17页。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37页。
    7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45页。
    8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32页。
    9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52页。
    10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53页。
    1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61页。
    1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12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页。
    1[宋]王明清撰《挥麈录》,中华书局,1964年,第297—298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04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04页。
    3[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04页。
    4按:一方面,《玉壶清话》所记《春光好》在《邵氏闻见前录》中被称为《邮亭词》,所依不详。盖以词句首句代替词调或词题的习惯,这在宋代笔记中也有不少见的例子。在《芦浦笔记》中又称为《风光好》,体现了宋人笔记在词题名称上的随意性。
    5[宋]郑文宝撰《南唐近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页。
    1[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第41—42页。
    2[宋]黄朝英撰吴企明点校《靖康缃素杂记》,新华书店,1986年,第96页。
    1[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01页。
    2[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芦浦笔记》,中华书局,1986年,第79页。
    3[宋]周煇撰刘永翔点校《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年,第342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61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64页。
    3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66页。
    4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72页。
    5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82页。
    6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84页。
    7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86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27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28页。
    3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1页。
    4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2页。
    5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6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59页。
    2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74页。
    3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994页。
    1[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9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0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56页。
    5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56页。
    6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52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376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35页。
    1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7页。另:该著同页中两位先生对之所以进行了一个较全面的检索统计的原因加以说明:据南京师范大学张成等编制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全宋词索引》的统计,整个宋代词人共用词调1384个,其中词调正名为922个。这是有电脑统计所得出的数据,固然可供参考,然而鉴于宋代词人在使用词调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多种异名、历代词学典籍在收录词作品时也常常出现混淆或讹误、《全宋词》在编纂整理过程中也未能一一加以校正等情况,因此以上数据并不完全准确。
    1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2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05—506页。
    3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14—115页。
    4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021页。
    5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42—343页。
    6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802—803页。
    7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855—856页。
    8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93—194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52页。
    1[宋]李上交撰《近事会元》,中华书局,1991年,第44页。
    2[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7页。
    1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284页。
    1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2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3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989—990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98页。
    1详见曾美月撰《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第43—44页。
    2详见曾美月撰《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第44页。
    3详见曾美月撰《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第44—63页。
    1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58—359页。
    2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46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79页。
    3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83页。
    4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6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5页。
    1[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373页。
    2见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8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54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931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54页。
    6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931页。
    1唐圭璋著《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2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凡例》(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页。
    3《罗湖野录》卷首有“绍兴乙亥十月望日湖隐堂释氏子(晓莹)叙”,据此此书成书于南宋初年,1155年前后。而《夷坚丙志》卷首有“乾道七年五月十八日,洪迈景卢叙”,据此此书成书约于1171前后。
    4[宋]释晓莹撰《罗湖野录》,中华书局,1986年,第17页。
    1[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二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513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68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5页。
    1[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475—476页。
    2[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227页。
    3按:《鹤林玉露》中此段资料未注调名,《全宋词》辑为“《贺新郎·感怀》”未作按语说明,所依不详。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625页。
    1[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丙编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第246—247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6—47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80—281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80—281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696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696页
    4[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卷三),中华书局,2002年,第185页。
    5[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卷三),中华书局,2002年,第185页。
    1[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校《过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372页。
    2[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整理《独醒杂志》,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四编五),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1[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9页。
    2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0页。
    3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41页。
    4[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11—12页。
    1[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188—189页。
    2胡可先撰《<全宋词>人名地名本事作年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如:“张琼瑛,南宋王清慧位下宫人。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谓《满江红》(太液芙蓉)为张琼瑛作,《全宋词》据以别录作张琼瑛词。据文天祥《指南后录》及其和词、邓剡和词、汪元量《满江红·和王昭
    仪韵》及周密《浩然斋雅谈》,《满江红》(太液芙蓉)应是王清慧作。《全宋词》于王、张名下两收之,亦属慎举。”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497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001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001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009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889页。
    1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25页。
    2[宋]周密纂邓子勉点校《浩然斋雅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1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144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41—142页。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51页。
    1[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校《过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362—363页。
    2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08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42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42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339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第1077—1078页。
    3[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校《过庭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322页。
    4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203页。
    5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6页。
    6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8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9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634页。
    3参见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998页。
    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5—6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606页。
    2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页。
    3朱崇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凡例》(第一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4朱崇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4页。
    5张璋选编黄畲笺注《历代词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2页。
    6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7页。
    7张璋、黄畲主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05—506页。
    8孔凡今主编《全唐五代词释注》(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31—833页。
    9[南宋]何士信、吴昌绶《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宋]佚名原编[宋]何士信增修,《草堂诗馀》,杨万里校点,《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南宋]黄昇选编《花庵词选》,中华书局,1958年。[南宋]黄昇《花庵词选》,邓子勉校点,《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06页。
    2[清]张宗橚辑《词林纪事》,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第71—72页。
    3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1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4128页。
    2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131页。按:此中谓此首别作蜀妓词,见《齐东野语》卷十,实乃出自《齐东野语》卷十一。
    3[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195页。
    4按:当为《齐东野语》卷十一
    1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2是典谓:《市桥柳》,见《红窗怨》。参见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1沈玉成撰《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2页。
    2参见沈玉成撰《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2—618页。
    3夏承焘著《夏承焘集·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87页。
    1如:“《全宋词》采用存目附考的体例,即于互见传误之作,是者存录,加附按交代误传情况,误者删去,在存目表中记录传误书证,并加考证裁定归属,异代传误者则另附作品。就互见误收作品的处理来说,《全宋词》最为妥善。”见陈尚君撰《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参见沈玉成撰《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612—618页。
    3“余既惜宋人词话之失传,又慨夫明、清人所述之词话,多剪裁节取,不尽依宋人书籍原文,因重辑此书,以宋证宋,以供研究词学者之参考。”见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中华书局,2008年,第3页。
    唐圭璋编《全宋词》,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孔凡礼辑《全宋词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朱崇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马兴荣等主编《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全宋词审稿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刘毓盘辑《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辑》(四十名家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24年。
    赵万里辑《校辑宋金元人词》,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
    周泳先辑《唐宋金元词钩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清]沈辰垣、王奕清等辑《历代诗余》,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清]朱彝尊编、汪森补《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林大椿辑《唐五代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张璋、黄畬编纂《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孔范今主编《全唐五代词释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王重民编《敦煌曲子词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修订2版。
    任半塘编《敦煌歌词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谊辑校《历代蜀词全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
    李谊辑校《历代蜀词全辑续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
    王利器等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璋、刘卓英编著《词渊钩沉》,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清]李调元编《全唐五代诗》,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唐文续拾、读全唐文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胡昭著、罗淑珍主编《唐五代词索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高喜田、寇琪编《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冉休丹撰《全宋词作者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后蜀]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佚名辑、蒋哲伦增校《尊前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曾慥辑《乐府雅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宋]黄昇辑《花庵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赵闻礼辑《阳春白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周密辑《绝妙好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绝妙好词笺》本。
    [宋]佚名编《草堂诗余》,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明刊草堂诗余二种》本。
    [明]杨慎编《词林万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明]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旧题[明]程敏政编《天机馀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明]吴讷辑《唐宋名贤百家词》,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林校本。
    [明]毛晋辑《宋六十名家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汲古阁刊本。
    [清]侯文灿辑《十名家词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据原钞影印本。
    [清]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据光绪中王氏家塾刻本影印。
    [清]江标辑《宋元名家词》,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思贤书局刻本。
    [清]吴昌绶辑、陶湘续辑《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据吴氏双照楼暨陶氏涉园原刊四十三种本影印。
    [清]吴昌绶辑、陶湘续辑《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汇印《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五十种》本。
    [清]朱孝臧辑校《彊村丛书》,上海: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据归安朱氏刻本影印
    [清]王士禛编《花草蒙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昭代丛书本。
    [清]张惠言编《词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与《词林万选》合刊本。
    [清]董毅编《续词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与《词林万选》合刊本。
    [清]黄苏编《蓼园词选》,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清人选词评集三种》本。
    [清]周济编《宋四家词选》,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清人选词评集三种》本。
    [清]陈廷焯编《词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陈泳辑[清]朱和羲增订《全芳备祖乐府》,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
    梁令娴编《艺蘅馆词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等校点《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朱孝藏编选、唐圭璋笺注《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龙榆生编《唐宋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俞陛云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俞平伯编《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胡云翼编《宋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圭璋编《唐宋词简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张璋选编、黄畲笺注《历代词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鲜于煌选注《历代名媛诗词选》,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
    [宋]王禹偁撰《小畜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林逋撰《林和靖先生诗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晏殊撰《珠玉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柳永撰、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宋]范仲淹撰、刘琳校注《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宋]欧阳修撰《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宋]欧阳修撰、黄畬注《欧阳修词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张先撰、吴熊和、沈松勤校注《张先集编年。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苏轼撰《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苏轼撰《东坡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苏轼撰、邹同庆、王宗堂校注《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黄庭坚撰、[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庭坚诗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宋]黄庭坚撰、马兴荣、祝振玉校注《山谷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秦观撰、周义敢等校注《秦观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宋]秦观撰、张璋、黄畬注《秦观词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张耒撰《张耒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晁补之撰、乔力校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宋]晏几道撰、李明娜笺注《小山词校笺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
    [宋]晏几道撰、吴林抒校笺《小山词》,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宋]贺铸著、钟振振校注《东山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周邦彦撰、罗忼烈笺注《周邦彦清真集笺》,香港:三联书店,1985年。
    [宋]周邦彦撰、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清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李清照撰、王延梯校注《漱玉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年。
    [宋]李清照撰、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宋]陆游撰《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陆游撰、夏承焘、吴熊和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张孝祥撰、宛敏灏笺《张孝祥词笺校》,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宋]辛弃疾撰、梁启勋疏证《稼轩词疏证》,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
    [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姜夔撰《白石诗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宋]姜夔撰、夏承焘笺校《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吴文英撰、陈邦炎点校《梦窗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吴文英撰、杨铁夫笺释《吴梦窗词笺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宋]史达祖撰、雷履平、罗焕章校注《梅溪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刘克庄撰、欧阳代发、王兆鹏注评《刘克庄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
    [宋]刘辰翁撰《刘辰翁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兼及野史、词话、诗文评、相关类书]
    进步书局编辑《笔记小说大观》,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进步书局本,1983—1984年。
    周光培辑《历代笔记小说集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前四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008年。
    该书编委会《中国野史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该书编委会《中国野史集成续编》,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合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宋代文献)
    [明]陶宗仪纂《说郛》,涵芬楼旧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宋代文献)
    [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宋代文献)
    [唐]崔令钦撰《教坊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孙啓撰《北里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夏伯和撰《青楼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南卓撰《羯鼓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唐]赵璘撰《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孟棨撰《本事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李浚撰《松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五代]史虚白撰《钓矶立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宋]郑文宝编《南唐近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宋]郑文宝撰《江南余载》,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宋]徐铉撰《稽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宋]龙兖撰《江南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五代史汇编》本
    [宋]陈彭年撰《江南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五代史汇编》本
    [宋]张唐英撰《蜀梼杌》,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宋]陈旸撰《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长文撰《琴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修撰《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姚宽撰《西溪丛语》,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宋]王观国撰《学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袁文撰《瓮牖闲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刘昌诗撰《芦浦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王楙撰王文锦点校《野客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王楙撰郑明、王羲耀校点《野客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陈善撰《扪虱新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赵与时撰《宾退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赵升撰《朝野类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王应麟撰《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宋敏求撰《春明退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宋]宋祁撰《宋景文笔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得臣撰《麈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沈括撰《梦溪笔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苏轼撰《仇池笔记》,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
    [宋]苏轼撰《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苏辙撰《龙川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苏辙撰《龙川别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李廌撰《师友谈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释惠洪撰《冷斋夜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弁撰《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何薳撰《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叶梦得撰《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范公偁撰《过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张知甫撰《可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赵彦卫撰《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宋]谢伯采撰《密斋笔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费衮撰《梁溪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洪遵撰《翰苑群书》,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程俱撰《麟台故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宋]周必大撰《玉堂杂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骙撰《南宋馆阁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宋]佚名撰《南宋馆阁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宋]韩淲撰《涧泉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陈鹄撰《西塘集耆旧续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王灼著《碧鸡漫志》,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洪迈撰《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陆游《入蜀记》,出自《日记四种》,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
    [宋]罗大经撰《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张端义撰《贵耳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俞文豹撰《吹剑录全编》,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宋]陈郁撰《藏一话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俞德邻撰《佩韦斋辑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俞琰撰《书斋夜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范镇撰《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宋]吴处厚撰《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张舜民撰《画墁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巩撰《闻见近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文莹撰《湘山野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文莹撰《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赵令畤撰《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魏泰撰《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方勺撰《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张世南撰《游宦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李心传撰《旧闻证误》,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蔡绦撰《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彭乘撰《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彭乘撰《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曾慥撰《高斋漫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铚撰《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宋]王明清撰《挥麈录》,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
    [宋]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邵博撰《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周煇撰《清波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宋]庄绰撰《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岳珂撰《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曾敏行撰《独醒杂志》,丛书成集初编本。
    [宋]袁褧撰《枫窗小牍》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叶绍翁撰《四朝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罗烨著《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校笺《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龚明之撰《中吴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耐得翁撰《都城纪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周密撰《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
    [宋]周密撰《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金盈之撰《新编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宋]陈模撰《怀古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宋]刘斧撰《青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张师正撰《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宋]李献民撰《云斋广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田况撰《儒林公议》,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陈善撰《扣虱新话》,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宋]龚鼎臣撰《东原录》,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宋]程大昌撰《程氏考古编·程氏续考古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宋]程大昌撰《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
    [宋]周密撰《浩然斋雅谈·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澄怀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宋]晃说之撰《晃氏客语》,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宋]叶绍翁撰《四朝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宋]黄庭坚撰《山谷题跋》,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宋]倪思撰《经组堂杂志》,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宋]石茂良撰《避戎夜话》,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宋]释延一撰《广清凉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宋]张商英撰《续清凉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宋]佚名撰《徽钦北徙录》,上海:国民书店,1941年。
    [宋]曹勋撰《北狩见闻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沈义父著、蔡篙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宋]吕祖谦撰《少仪外传》,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宋]袁采撰《世范》,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宋]华岳撰《翠微先生北征录》,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宋]桂万荣撰《棠阴比事》,北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宋]郑克撰《折狱龟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年。
    [宋]调露子撰《角力记》,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宋]黄朝英撰《靖康缃素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金]刘祁撰《归潜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元]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元]陆友仁撰《吴中旧事》,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郎瑛撰《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
    [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清]王士祯撰《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清]叶申芗撰《本事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清]徐轨编著、王百里校笺《词苑丛谈校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清]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朱崇才编《词话丛编续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张璋等编篆《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张璋等编篆《历代词话续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常振国、降云编《历代诗话论作家》(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清]王士祯撰、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孔凡礼辑撰《宋诗纪事续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郭绍虞编《宋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郭绍虞编《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吴文治主编《辽金元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丁福保编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况周颐著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宋]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曾慥辑《类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宋]江少虞撰《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宋]吴淑撰《事类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叶廷珪著《海录碎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不著撰人《锦绣万花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谢维新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应麟撰《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
    [宋]陈元靓撰《事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明]解缙等编《永乐大典》(残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兼及年谱、传记、目录]
    [唐]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陈尚君辑纂《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马令撰《南唐书》,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陆游撰《南唐书》,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元]脱脱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明]冯琦撰、陈邦瞻增辑《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佚名编《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傅璇琮著《宋登科记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唐]陆广微撰《吴地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祝穆撰[宋]祝洙增订《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宋]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校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李攸撰《宋朝事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朝鲜]郑麟趾《高丽史》,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年。
    北京: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刘纬毅、王朝华、郑梅玲、赵树婷辑《宋辽金元方志辑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年。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2003年。
    沈治宏、王蓉贵编《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
    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杨殿珣编选《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
    谢巍编撰《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国家档案局二处等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昌彼德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李国玲编著《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吴洪泽编《宋人年谱集目·宋编宋人年谱选刊》,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夏承焘著《唐宋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王兆鹏著《两宋词人年谱》,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
    徐规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清]蔡上翔著《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李震著《曾巩年谱》,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孔凡礼著《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孔凡礼著《苏辙年谱》,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郑永晓著《黄庭坚年谱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王兆鹏著《张元干年谱》,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于北山著《陆游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王懋竑撰《朱熹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姜方锬《蜀词人评传》,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4年。
    朱德慈著《近代词人考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吕慧娟等编《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刘敬圻、诸葛忆兵著《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李崇智编著《中国历代年号表》(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赵明诚撰《金石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宋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赵荣蔚著《唐五代别集叙录》,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刘琳、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黄文吉主编《词学论著书目1912-1992》,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玫仪主编《词学论著总目(1901-199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
    傅璇琮、罗联添主编《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罗伟国、胡平编《古籍版本题记索引》,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金开成、葛兆光著《古诗文要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饶宗颐著《词集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谭新红著《清诗话辑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谭新红著《清词话考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吴世昌著《词林新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龚兆吉编《历代词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金启华等编著《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刘庆云编著《词话十论》,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
    梁荣基著《词学理论综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王兆鹏著《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周勋初等主编《唐人轶事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邓子勉编著《宋人行第考录》,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
    肖占鹏主编《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罗联添编《隋唐五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78年。
    黄启方编《北宋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78年。
    张健编《南宋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78年。
    林明德编《金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79年。
    曾永义编《元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78年。
    国立编译馆《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选集》,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80年。
    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
    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1999)》,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
    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2001)》,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2003)》,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
    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2005)》,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年。
    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
    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2009)》,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词学研究论文集》(1919—1949),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词学研究论文集》(1949—19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王水照、保苅佳昭编选、邵毅平、沈维藩等译《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3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陆续出版。
    龙榆生主编《词学季刊》(1—11),上海:上海民智书局、开明书店,1933年陆续出版。
    吴熊和、喻朝刚等主编《中华词学》(1-3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995、2002年。
    施蛰存主编《词学》(1—12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987年陆续出版。
    马兴荣、邓乔彬等主编《词学》(13—26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至今陆续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吴世昌主编《中国文学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马兴荣等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洪主编《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
    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
    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吴湘洲、王志远编《历代词人品鉴辞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魏嵩山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地名大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张高宽等主编《宋词大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曾枣庄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
    廖珣英编《<全宋词>语言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
    陈绪万、李德身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陈钟凡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
    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黄海章著《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复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1年。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敏泽著《中国美学思想史》,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龚鹏程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傅道斌著《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蔡镇楚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孙克强著《清代词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黄霖主编周兴陆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黄霖主编黄念然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黄霖主编曹辛华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黄霖主编羊列荣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德]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朱立元著《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陈友冰等编著《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四卷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赵敏俐、杨树增著《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尚学锋等著《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邬国平著《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童庆炳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蒋寅著《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崔海正主编、高峰著《唐五代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崔海正主编、刘靖渊、崔海正著《北宋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崔海正主编、邓红梅、侯方元著《南宋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崔海正主编、刘静、刘磊著《金元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萧华荣著《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方智范等著《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朱居易撰《宋六十名家词勘误》,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
    傅斯年著《史学方法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曹书杰著《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周振甫著《中国修辞学发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谦之著《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民国丛书本(据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
    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刘尧民著《词与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施议对著《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丘琼荪遗著隗芾辑补《燕乐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黄翔鹏著《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洛地著《词乐曲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国维著《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陈寅恪著《金明馆从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詹安泰著《詹安泰词学论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罗根泽著《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圭璋、潘君昭著《唐宋词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唐圭璋著《宋词四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圭璋著《词学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龙榆生著《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夏承焘著《唐宋词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夏承焘著《夏承焘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熊和著《吴熊和词学论文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孔凡礼著《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杨荫浏著《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刘毓盘著《词史》,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薛砺若著《宋词通论》,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
    宛敏灏著《词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任二北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饶宗颐著《敦煌曲续论》,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6年。
    陈人之、颜廷亮编《云谣集研究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龙榆生编撰《唐宋词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詹安泰著《宋词散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刘永济著《词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胡云翼著《宋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
    刘永济著《唐五代两宋词人简析微睇室说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黄文吉著《北宋十大家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杨海明著《唐宋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刘杨忠编著《宋词研究之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吴熊和著《十大词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罗忼烈撰《词学杂俎》,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谢桃坊著《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陈振濂著《唐宋词派的美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张惠民著《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施议对著《宋词正体》,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1996年。
    吴梅著《词学通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
    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刘扬忠著《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剑亮著《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谢桃坊著《宋词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松勤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钟振振辑《词学的辉煌——文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杜晓勤撰著《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陈匪石编著《宋词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龙榆生著《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诸葛忆兵著《宋代文史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邱世友著《词论史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刘尊明著《唐宋词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陶尔夫、诸葛忆兵著《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陶尔夫、刘敬圻著《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易著《中国词曲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
    曾枣庄著《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崇才《词话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王兆鹏、王可喜、方星移著《两宋词人丛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徐安琪著《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崔海正著《中国词学研究体系建构稿》,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木斋著《宋词体演变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王兆鹏著《词学研究方法十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刘尊明著《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
    木斋著《曲词发生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
    朱崇才著《词话理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刘尊明、王兆鹏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吴礼泉《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
    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吴礼泉《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48—174页
    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晖《宋代笔记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吴凤雏等《宋代笔记概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
    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严杰《唐五代笔记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谢无量著《中国妇女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16年。
    谭正璧著《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王易著《乐府通论》,上海:上海书店民国丛书本(据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影印)。
    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周裕锴著《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郭预衡著《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四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圭璋撰《〈全宋词〉跋尾》,《江苏省立图书馆年刊》,第8期,1935年10月。
    郑骞撰《评〈全宋词〉》,《燕京学报》,第29期,1941年6月。
    饶宗颐撰《读全宋词》,《大风》,第97期,1941年9月。
    田森襄撰《〈全宋词〉抄本》,《书报》,69号,1966(昭和41)年。
    唐圭璋撰《〈全宋词〉补遗》,《南京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
    吴小如撰《读词臆札二则》,《兰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杨宝霖撰《陈纪生平及其词——〈全宋词〉补正》,《文史》第6辑,1979年6月。
    何平撰《宋词考释拾零》,《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
    杨宝霖撰《宋词〈六州歌头(秦亡草昧)〉作者是谁》,《文史》第9辑,1980年6月。
    孔凡礼撰《关于〈全宋词〉的辑补》,《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孔凡礼撰《辛稼轩诗词辑补》,《文史》第9辑,1980年6月。
    潘承弼撰《〈全宋词跋尾续录〉跋》,《文教资料简报》,1981年第1期。
    曹济平撰《唐圭璋和全宋词》,《群众论丛》,1981年第2期。
    马兴荣撰《读苏轼词札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王兆鹏撰《读张元干词札记三则》,《湖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方牧撰《读宋词札记(二则)》,《东海》,1982年第4期。
    唐圭璋撰《读词三记》,《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李一氓撰《读词札记》,《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
    蒋文钦撰《辛弃疾词三首辨析》,《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5期。
    王瑛撰《全宋词刊误拾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95期,1982年。
    唐圭璋撰《读词札记》,《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
    翼勤撰《朱淑真佚作拾遗》,《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
    曲德来撰《宋词札记二则》,《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施蛰存撰《读词四记》,《词学》,1985年3月。
    村上哲见撰《陶枕词考——〈全宋词〉补遗三首》,《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28号,1985年3月。
    刘扬忠撰《宏富精审的宋词总集——〈全宋词〉》,《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2期。
    谢桃坊撰《欧阳修词集考》,《文献》,1986年第2期。
    俞浣萍撰《朱淑真和她的〈断肠集〉》,《杭州师范学院》,1986年第4期。
    罗敏端撰《〈全宋词〉误收曹遇词》,《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
    罗忼烈撰《宋词二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许灏撰《读李清照词札记二则》,《求是学刊》,1987年第5期。
    刘凯鸣撰《〈全宋词补辑〉校语辨正》,《文史》第28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王宏达等撰《读词札记》,《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来景蕙撰《〈卜算子〉非严蕊作考》,《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罗忼烈撰《柳永词考辨三题》,《南都学刊》,1988年第4期。
    常国武撰《辛词一得》,《词学》,1988年6月。
    吴雪涛撰《苏词五首杂考》,《湖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张辉撰《略述宋笔记的几点文学史料价值》,《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张晖撰《谈宋笔记》,《殷都学刊》,1989年第2期。
    张辉撰《宋笔记缺点略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张辉撰《试论宋笔记的史料价值》,《喀什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管锡华撰《校勘古籍的一个新途径——运用典故校勘<全唐诗> <全宋词>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6期。
    孔凡礼撰《〈全宋词〉辑佚四首》,《文教资料》,1991年第3期。
    常国武撰《读词杂俎》,《文教资料》,1991年第3期。
    韩维均撰《也谈〈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江彦撰《南师大研制出<全宋词>电脑检索系统》,《江苏高教》,1991年12月。
    曹济平撰《唐圭璋先生对词学的卓越贡献》,《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吴雪涛撰《苏词三首考证》,《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施蛰存撰《宋金元词拾遗》,《词学》第9辑,1992年。
    刘石撰《苏东坡词辑佚和辨伪的历史考察》,《文献》,1992年第3期。
    张朝范撰《<全宋词>误辨与存疑—兼辨<全宋词补辑>》,《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
    王步高撰《庚辰读词札记八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
    白牧《<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简介》,《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8期。
    葛渭君撰《<全宋词><全金元词>订误》,《文献》,1993年12月。
    方建新撰《〈全宋词〉小传订误》,《文史》第40辑,1993年。
    李裕民撰《司马光佚词二首》,《中华文史论丛》总第51辑,1993年。
    李剑亮撰《<宋高僧传>的文学史料价值》,《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龚剑锋撰《朱熹、吕祖谦、陈亮诗词文拾遗》,《文献》,1994年第1期。
    曲平撰《〈生查子·元夕〉著作权问题的辨析》,《渝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马兴荣撰《读词札记》,《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马兴荣撰《读词续记》,《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邹同庆王宗堂撰《苏词辨伪》,《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潘淑琼撰《〈全宋词〉小传订误续补》,《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孔凡礼撰《宋词琐考》,《中华词学》第2辑,1995年。
    潘淑琼撰《<全宋词>小传订误续补》,《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l期。
    任德魁撰《<全宋词>校订数则—对<全宋词>所引<全芳备祖>词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5期。
    周军撰《诗歌、韵文<全宋词>鉴赏词典》,《中国图书年鉴》,1996年第1期。
    马月华撰《笔记文献的史料价值及笔记文献信息的开发》,《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葛渭君撰《几种知见的前贤手批宋人词集》,《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
    陈庆元《两宋闽人笔记中的文学批评》,《宁德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邹同庆撰《苏词辨伪》,《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王兆鹏、刘尊明撰《集诸家之大成,创亘古之伟业——唐圭璋先生整理研究词学文献的方法和贡献》,1997年第2期。
    王小盾撰《任中敏先生的<全宋词>批注》,《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毕宝魁张金明撰《宋词小札二则》,《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马兴荣撰《读词三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马兴荣撰《读词四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邓子勉撰《关于胡梦昱的两首词》,《文教资料》,1997年第3期。
    胡可先撰《宋词考订琐记》,《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6期。
    黄文吉撰《词学新发现——明抄本〈天机余锦〉之成书及其价值》,《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台湾高雄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7年。
    钱亚新、钱唐撰《试论<宋词四考人名索引>编制上的得失》,《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2期。
    陈新撰《古籍整理工作中诗和词的混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3期。
    《<电脑化宋人笔记检索系统>研制成功》,《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4期。
    王兆鹏撰《词学秘籍<天机徐锦>考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陈敦源撰《<全宋词>所收互见词考辨》,《文献》,1998年第5期。
    葛渭君撰《<全宋词>失收的蔡京词》,《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李更、戴萤撰《宋词拾补》,《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
    邓子勉、钱建平撰《宋词辑佚十四首》,《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
    邓子勉撰《宋词辑佚五首》,《词学》第12辑,2000年4月。
    彭国忠撰《宋人佚词一首》,《文献》,1999年第3期。
    胡可先撰《<全宋词>人名地名本事作年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伟大的文化工程——谈中国古代文学断代分体全集之编纂》,《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钟振振撰《宋词杂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61辑,2000年。
    刘荣平撰《以〈天机余锦〉校正〈山中白云词〉》,《文献》,2000年第3期。
    姚大勇撰《蔡京诗词补遗》,《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陈文新撰《纪盼何以将笔记小说划归子部》,《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彬仁撰《读<全宋词>札记(二)》,《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周玉魁撰《读词三记》,《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1期。
    李裕民撰《〈全宋词〉补正》,《晋阳学刊》,2001年第2期。
    马兴荣撰《读词五记》,《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钟振振撰《读梦窗词札记》,《中华文史论丛》总第66辑,2001年。
    刘尚荣撰《〈全宋词〉编订琐议》,《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裕民《<全宋词>补正》,《晋阳学刊》,2001年第2期。
    李松晨撰《古代诗词选注的创新——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全唐诗>、<全宋词>选注本》,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5期。
    房日晰撰《〈全宋词〉小札》,《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平川撰《<增订注释全宋词>部分状元词人小传正补(六)》,《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余区撰《<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四)》,《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余区撰《<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八)》,《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日]芳村弘道、荻原正树撰《从唐圭璋先生的两封信看<全宋词>的编纂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许隽超撰《有关新版<全宋词>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王伟勇撰《唐诗校勘<全宋词>——以北宋词为例》,莫砺锋编《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余区撰《<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二)》,《孝感职业技术学报》,2002年第9期。
    余区撰《<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三)》,《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余区撰《<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五)》,《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余区撰《<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九)》,《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2。
    余区撰《<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一)》,《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陶敏、刘再华撰《“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宁欣、史明文撰《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
    宫云维撰《试论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的特点》,《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平川撰《<增订注释全宋词>部分状元词人小传正补(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
    钟振振撰《全宋词斠议》,《文史》第65辑,2003年。
    钟振振撰《<全宋词>斠订》,《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闫小芬撰《苏轼〈洞仙歌〉杂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马兴荣撰《读宋词札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刘尚荣撰《再话新版<全宋词>》,《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谢桂荣撰《宋词断句方面的有关资料》,《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吴宗海撰《<全宋词>蔡京词补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丁海燕撰《宋人笔记的史学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9月。
    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订补示例》,《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误注举例》,《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许兴宝撰《“拾遗补阙”仍有“阙”———<增订注释全宋词>部分失误揭示》,《阴山学刊》,2004年第6期。
    吴宗海撰《“麟吐玉书”传说与<全宋词>误注》,《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吴宗海撰《<全宋词>注天文错误举例》,《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
    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误注举例之二》,《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赖慧玲撰《<全宋词>中的语气副词“直”》,《天府新论》,2004年12月。
    钟振振撰《陆游词三辩》,《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4辑,2004年。
    陈尚君撰《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赵善括等四家小传议》,《文史》第70辑,2005年。
    吴宗海撰《<全宋词>注释璧瑕》,《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何永军撰《<全宋词>所见宋代诉讼及司法》,《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翁孟寅<摸鱼儿>词校议》,《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赖慧玲撰《<全宋词>四川词人作品中的推理转折句》,《西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郭凌云撰《历史琐闻笔记题材在北宋的变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刘荣平《论著索引<全宋词>订补论文著作索引》,刘扬忠、王兆鹏主编《2006—2007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苏劲松、周昌乐、李翼鸿撰《基于统计抽词和格律的<全宋词>切分语料库建立》,《中文信息学报》,2007年第3期。
    苏劲松撰《<全宋词>语料库建设及其风格与情感分析的计算方法研究》,2007年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李白林撰《宋词互见现象探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王雅戈、刘竟、蒋玉峰撰《<全宋词>索引研究及其咏农词检索例释》,《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第7期。
    曾大兴撰《唐圭璋对朱、况词学的继承与超越》,《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
    任德魁撰《<全宋词>滕甫作品辨伪》,《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姚惠兰撰《<全宋词>订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王湘华撰《<全宋词>补阙四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崔敦礼等四家小传补正》,《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周颉小传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郑继猛撰《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吴宗海撰《<增订注释〈全宋词〉>指瑕》,《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陶敏撰《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林淳小传订补》,《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楼锷小传补正》,《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赵善扛小传辑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陈尚君撰《古籍辑佚学在数码时代的发展机会——史广超<《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6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崔敦诗小传辑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王同祖等六家小传订补》,《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虞俦小传订补》,《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1期。
    王湘华撰《<全宋词>校勘拾遗三则》,《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王湘华撰《<全宋词>拾遗三则》,《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江西籍词人姚云文小传订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朱翌小传辑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康与之小传补正》,《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张子开撰《野史、杂史和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兼及唐五代笔记或小说的特点》,《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王湘华《<全宋词>校勘拾遗举隅》,《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方有开小传校议》,《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陈从古小传辑补》,《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罗愿小传辑补》,《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吴镒小传辑补》,《深圳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赵善括小传辑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5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杨缵小传辑补》,《暨南学报》,2009年第6期。
    曾美月撰《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2009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陈尚君撰《逆境中成就大事业——读<全宋词审稿笔记>以纪念壬仲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书品》,中华书局,2010年第1辑。
    钟振振撰《<全宋词>张抡小传辑补》,《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曹文亮撰《中华版宋代笔记点校商兑》,《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韩玉小传补正》,《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四川籍词人李寅仲小传辑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小传订补二篇》(王炎、梁栋),《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阎苍舒小传补正》,《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郭汾阳撰《也来怀念一下王仲闻先生——兼贺<全宋词审稿笔记>出版》,《书品》,中华书局,2010年第5辑
    钟振振撰《<全宋词>杨炎正小传辑补》,《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章谦亨小传订补》,《阅江学刊》,2010年第3期。
    曾大兴撰《<全宋词>的整理过程——兼谈当今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江西词人黄人杰小传辑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江枰撰《<全宋词>所录王齐叟词考》,《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仝建平撰《<全宋词>校订四则》,《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龚日昇小传辑补》,《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赵彦端小传补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梁安世小传辑补》,《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3期。
    散木撰《由<全宋词审稿笔记>出版想到的》,《博览群书》,2010年第9期。
    邹福清撰《关于笔记渊源与特点的思考》,《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谢桃坊撰《<全宋词>点校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刘褒小传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2期。
    钟振振撰《<全宋词>黄定小传订补》,《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戴建国撰《宋代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呈现——<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光明日报》,2011年8月23日第015版。
    潘明福撰《<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潘明福、王兆鹏撰《从<全宋词审稿笔记>看唐圭璋对<全宋词>的修纂及其人格风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