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效率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善治政府的价值追求。改善民生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所付出的成本,也就是要关注民生的投入产出效率。在资源稀缺而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又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民生效率已成为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事关民众生活质量的高低,事关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关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民生效率的重要内容。
     民生效率是一个特殊的效率范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本文在对我国当前的民生和民生问题进行界定后,围绕民生效率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界定了民生效率,民生效率是直接效率和间接效率或系统效率的统一。直接效率是民生的直接产出与民生的投入之比,即民生投入所带来的民众生活质量的变化状况和程度,体现为规模效率、分配效率和运用效率;民生的间接效率或系统效率,是民生间接产出与民生投入之比,即民众生活质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第二,对民生的系统效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是民生效率的重点内容。第三,对如何进行效率评价进行了分析。民生效率的高低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民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定,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民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第四,分析了我国民生效率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总体而言,我国的民生效率不高,主要在于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民生投入不足、民生投入分配不公、民生服务的过度垄断和泛市场化、政府工作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体制中的民众利益表达缺失等方面的原因。第五,提出了提升民生效率的对策和建议。提升民生效率的途径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发展民生经济,规范初次分配;发展民生政治,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生为先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制度,推行民生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在提升民生效率中的作用。
People's livelihood concerns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s people's urgent requirement 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value of the government on good governance.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results, bu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st, which means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should attract attention. Efficien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case of the resource scarcity and sustained growth of the people's needs,it's concerned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the people'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a special efficiency category, which contains substantial content. In defi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this dissertation deeply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several aspects as follows: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defines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is th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direct efficiency and indirect efficiency or system efficiency. Direct efficiency is the ratio of the direct outpu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the inpu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is the change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aused by the input of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scale efficiency, 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s its forms; Indirect efficiency or system efficiency is the ratio of the indirect outpu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the input of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is 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used by quality of life. Secondly, the system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especially discussed in detail, which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ird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needs to be set up to measure the effic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ity, systematicity, concision, feasibility an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Fourth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reasons of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Overall,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not high, which is mainly due to inadequate investment in people's livelihood caused by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public expenditure, due to the unfairnes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vestment, due to over-monopoly and pan market of public services, due to the low government efficiency, due to the loss of expression of interest in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so on. Fifthly,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essential to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lay solid financial foundation; To develop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y and regulate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To develop people's livelihood political,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in which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aken as a priority as well as the system in which all our people enjoy their rights to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and old-age care, and housing, and implement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lihood.
引文
①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森:《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②王旭东:《财政效率问题初探》,《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①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课题组:《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性支出角度的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①《韦伯文集》(下),韩水法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312页。
    ②刘尚希:《民生问题的要义: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光明日报》,2007年4月3日。
    ①李业杰:《关于民生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认》,《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②谢建芬:《政治民主也是民生的基本内容》,《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李抒望:《关注民生: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决策导刊》,2007年第5期。
    ①汪玉凯:《民生问题的政治解读》,《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3月26日。
    ②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前线》,2007年第5期。
    ③王长江:《时代变化催生民生问题》,《人民论坛》,2007年第6期。
    ④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318页。
    ⑤吴忠民:《重视民生:公正与效率最佳结合点》,《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2月16日。
    ①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促进社会和谐重在民生》,《光明日报》,2008年2月5日。
    ②邓平:《需要建立中国民生指数》,《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7期。
    ③郭剑鸣:《民生:一个生活政治的话题——从政治学视角看民生》,《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5期。
    ④田新文:《民生政治:理解政治生活变化的新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①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②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③余琴:《解决民生问题根本在政府体制改革》,《中国改革》,2007年第4期。
    ④汪玉凯:《民生问题的政治高度》,《政策瞭望》,2007年第4期。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①李宗桂:《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人民论坛》,2007年第20、21期合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②《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①亚伯位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韦伯文集》(下),韩水法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④《韦伯文集》(下),韩水法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⑤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⑥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0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1-442页。
    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8页。
    ①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5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3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①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学海》,2008年第4期。
    ①桑玉成:《民生问题及其背后之坎》,《解放日报》,2007年4月15日。
    ①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页。
    ①王长江:《时代变化催生民生问题》,《人民论坛》,2007年第3期(B)。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①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②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③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1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1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0页。
    ①《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0日。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⑤《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年),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⑥《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210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26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9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②《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③《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④《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页。
    ②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6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页。
    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2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页。
    ⑤保罗A萨缪尔森、威谦D诺德豪森:《经济学》(第12版),杜月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⑥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7页。
    ②Boadway and Bruce, welfare Economics, Basil Blackwell publicsher,1984, P.62.
    ①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233页。
    ②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12页。
    ③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2页。
    ④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页。
    ⑤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5页。
    ①王旭东:《财政效率问题初探》,《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①张菀洺:《政府服务供给效率的经济学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①景天魁:《三十年民生发展之追问: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底线公平——由民生研究之一斑窥民生发展之全豹》,《理论前沿》,2008年第14期。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页。
    ①转引自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79页。
    ①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88页。
    ②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③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①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课题组:《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性支出角度的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②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页。
    ①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②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③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200页。
    ①《拉动经济增长住房消费作用将加大》,《中国信息报》,2002年4月28日。
    ①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张景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②虞维华,张宏根:《社会转型时期的合法性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84页。
    ①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②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8页。
    ③科恩:《论民主》,聂崇信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0页。
    ④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35页。
    ②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7页。
    ③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3页。
    ④科恩:《论民主》,聂崇信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5页。
    ⑤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⑥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73页。
    ⑦《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
    ①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江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版,第85页。
    ②阿尔维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政治态度和民主制》,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0页。
    ①吴军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国司法》,2008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说服力》,美国《哈佛国际评论》,2003年,冬季号。
    ②席来旺:《专访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环球时报》,2008年2月26日。
    ③《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94页。
    ④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③景天魁:《三十年民生发展之追问: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底线公平——由民生研究之一斑窥民生发展之全豹》,《.理论前沿》,2008年第14期。
    ①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②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③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①陆学艺,宋国恺:《调整社会结构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北京日报》,2010年4月26日。
    ①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李强:《关于中等收入层问题的研究》,《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④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杰拉尔德M梅尔,詹姆斯E劳赫:《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黄仁伟、吴雪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①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①周凯:《政府绩效评估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① Shahua Chen and Martin Ravallion(2008), "The Developing World Is Poorer Than We Thought, But No less Successful 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4703.
    ② Alan Piazza & Echo H.liang,1998,Reducing Absolute Poverty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Isur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52(1),p.253.
    ①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①《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xi页。
    ②俞祖彭:《关注民生认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协第十届全国会第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汇编》,第51册,第13页。
    ③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12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② Janie Percy-Smith (ed.),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towards inclusion?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P.148.
    ③ Janie Percy-Smith (ed.),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towards inclusion?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P.9-10.
    ①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295页。
    ②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③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①安体富:《国情决定民生财政》,《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13期。
    ②安体富:《国情决定民生财政》,《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13期。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版,第110页。
    ②安体富:《民生财政: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折》,《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①《中国八成政府投入的医疗费是为各级党政干部服务》,中国新闻网,2006年9月19日。
    ②史寒冰:《公共管理与服务:走出“泛市场化”》,《中国社会保障》,2006年第4期。
    ①袁纯清:《民生经济: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人民日报》,2009年8月17日。
    ①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②沈卫平:《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主要路径》,《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1期。
    ①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6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页。
    ②Owen E. hughes. Pulic Manan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2003, P.78.
    ②迟福林:《政府转型与改革攻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版,第2页。
    ③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03页。
    ④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①金太军:《论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承担》,《行政论坛》,2008年第1期,第16页。
    ①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页。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①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①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②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7页。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①A.B.卡罗尔,A.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黄平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雷国珍,肖万春.民生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迟福林.建言中国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生之路——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丁元竹.走向社会共同体[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10.丁元竹.建设健康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14.邓伟志.谈谈社会建设[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15.景天魁,彭华民.西方福利社会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6.景天魁.福利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7.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郑功成.关注民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9.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邓大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1.梁树发.社会与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2.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壹)[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23.陈向义.物本与人本——发展理论的迷失与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4.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5.青连斌.民生大于天——为什么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6.胡鞍钢.中国:民生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7.胡联合,胡鞍钢.繁荣稳定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8.唐天伟.政府效率测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9.李银珠.政府公共支出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0.廖家勤.地方公共支出效率决定机制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1.陈东.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2.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3.王绍光.安邦之道[M].北京:三联书店,2007.
    34.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报告 民生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5.张静.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6.郑造桓.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M].浙江:浙江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7.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8.周凯.政府绩效评估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9.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0.A.C.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1.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2.弗兰茨—克萨韦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3.卡特琳米尔斯.社会保障经济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4.尼古拉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5.詹姆斯米利奇.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6.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7.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9.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0.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徐旭东.民生概念政治范畴性质的确认[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2)
    2.李业杰.关于民生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认[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2)
    3.谢建芬.政治民主也是民生的基本内容[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2)
    4.陈天祥.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框架体系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2009(2)
    5.刁永祚.民生效率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6.胡俊修,朱子夏.中外政治文化中的民生关怀[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2).
    7.李宗桂.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J].人民论坛,2007(10).
    8.申恒胜,王玲.民生—国家: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J].理论与改革,2007(3).
    9.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J].上海大学学报,2008(4)
    10.罗建文.崇尚民生幸福是善政府的价值追求[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11.田新文.民生政治:理解政治生活变化的新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8(4).
    12.郭剑鸣.民生:一个生活政治的话题——从政治学视角看民生[J].理论与改革,2007(5).
    13.董建萍.民生问题折射政治——民生问题理论研讨会综述[J].资料通讯,2007(5).
    14.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J].天府新论,2008(1)
    15.李红珍,曹文宏.政治学视野下的民生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
    16.侯保善.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根本任务[J].学习论坛,2008(4)
    17.吴忠民.以人为本的三层含义缺一不可[J].理论导报,2008(3).
    18.赵杰.民生问题考验政治智慧[J].理论参考,2008(1).
    19.徐邦友.民权视角下的民生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3).
    20.杨继绳.不能以民生代替民主[J].中国改革,2009(6).
    21.许耀桐.改善民生会影响民主吗?[N].解放日报,2009-3-20.
    22.汪玉凯.民生问题的政治高度[J].政策瞭望,2007(4).
    23.柳礼泉,张红明.民生政治视野中的党的执政伦理建设[J].求实,2009(3).
    24.张道航.科学发展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10).
    25.孔泾源.深化民生关怀加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5(3).
    26.刘铁明.民生学研究纲要[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27.王官成,彭德军.民生法治论[J].探索,2009(4).
    28.杨军.民生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课题[J].2009(2).
    29.沈立人.改善民生: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点工程[J].理论参考,2008(1).
    30.郁永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J].理论月刊,2008(1).
    31.张俊领.构建和谐社会重在解决民生问题[J].理论参考,2006(11).
    32.余琴.解决民生问题根本在政府体制改革[J].中国改革,2007(4).
    33.潘燕.破解民生难题不可轻弃“无形之手”[J].晾望新闻周刊,2007(13).
    34.吴忠民.重视民生:公正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J].理论参考,2006(3).
    35.华建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6.唐洪森.制度和谐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37.袁纯清.民生经济: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N].人民日报,2009-8-17.
    38.汪永成.“亲流动性要素的服务型政府”:形成机理与矫正策略——一种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新视角[J].学习与探索,2008(10)
    39.华建敏.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
    40.吴忠民.关注民生,解决社会问题并发症[J].2006(2)
    41.李光炎.民生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4)
    42.丁元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生事业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9(1)
    43.马秀贞,于慎澄.民生问题的要义解读及现实思考[J].理论学习,2008(7)
    44.陈天林.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45.丁元竹.寻找经济问题的社会解决方案——基于历史和经验的思考[J].开放导报,2009(1)
    46.桑玉成.民生问题及其背后之坎[N].解放日报,2007-04-15.
    47.王长江.时代变化催生民生问题[J].人民论坛,2007(3B)
    48.李培林,李炜.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N].北京日报,2009-01-14.
    49.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0.万泽民.论在科学执政条件下改善民生[J].江汉论坛,2009(4)
    51.侯志武.论民生问题的时代性[J].理论导报,2008(8)
    52.潘玲霞.“共同富裕”与“成果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生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53.李抒望.关注民生: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J].决策导刊,2007(5)
    54.龙佳解,罗泽荣.论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三个理论特质[J].学术论坛,2008(12)
    55.吴苑华.关切“民生”:一个不能忽视的马克思传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56.臧乃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J].理论导刊,2008(12)
    57.董四代.传统民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武夷学院学报,2008(6)
    58.董四代.从新民本主义到新民生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前提[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60.窦孟朔,苏献启,范拥军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
    61.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
    62.陈诗达,陆海深.民生中的社会保障问题[J].浙江经济,2008(1)
    63.吴晓敏,曹云生.民生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6).
    64.吕政,杨宜勇.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J].刊授党校,2009(2)
    65.沈立人.努力构造扩内需、保增长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J].现代经济探讨,2009(5)
    66.黄家骅.扩大内需就立足于民生改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67.邓平.需要建立中国民生指数[J].瞭望新闻周刊,2007(17)
    68.徐光兵,周怡.幸福指数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2006(6)
    69.张瑾.国民幸福指数:社会发展评价的新尺度[J].领导科学,2006(15)
    70.严卫华.关于建立民生指数推进科学发展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08(1)
    71.戴廉.“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J].瞭望新闻周刊,2008(11)
    72.隆学文,王珊.社会转型期决策信息需求与民生监测体系构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
    73.罗建文,王霞.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论纲[J].重庆大学学报,2008(1)
    74.王小锡,张志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伦理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8(3)
    75.谢金林,张艺.民生问题的政治伦理诠释[J].理论探讨,2008(3)
    76.肖陆军.论民生型政府的建设[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1)
    77.黎映桃.民生的问题化与政府创新[J].学术探索,2007(3)
    78.包兴荣.民生视阈下的中国行政成本问题刍议[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3)
    79.李先伦,张子礼.宪政视野下民生型政府的构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8).
    80.童大龙.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08(31)
    81.伍柳氏.影响政治民主化的基本因素探微[J].怀化学院学报,2009(3)
    82.汪天文.民生问题:欧盟国家建设和谐着力点简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7)
    83.李屏南,朱国伟.政治效率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84.麻挺松.关于转型时期政府公共政策效率缺损的探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5)
    85.许丽平.论政府转型与我国公共产品效率的提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86.马国贤.效率——公共财政建设的核心问题[J].财贸经济,2000(10)
    87.刘志穷.公共支出归宿: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贫困人口手中了吗?[J].管理世界,2007(4)
    88.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J].经济研究,2006(10).
    89.王元京.我国社会民生事业投入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9(8)
    90.龙佳解,罗仲尤.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J].高校理论战 线,2009(7)
    91.黄家骅.民生问题的研究视角与指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6)
    92.刘尚希.民生问题的要义: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N].光明日报,2007-4-3.
    93.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J].前线,2007(5)
    94.朱步楼.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N].学习时报,2007-12-31.
    95.苏豫.法律、教育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2(5)
    96.杨建芳,龚六堂等.教育和健康对经济影响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0).
    97.杨建芳,龚六堂等.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5).
    98.任晓林.公共服务理念下的民生问题考察[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99.李屏南,陈湘洲.论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2008(3)
    100.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2004(3)
    101.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
    102.熊光清.政治排斥:一种新的分析范式[J].学术论坛,2008(2)
    103.安体富.国情决定民生财政[J].瞭望,2008(13)
    104.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
    105.王旭东.财政效率问题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06(10)
    106.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107.张菀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
    108.包俊洪,宫敬才.从经济价值观角度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效率范畴[J].复旦学报,2002(3)
    1.Boadway and Bruce.welfare Economics.Basil Blackwell publicsher,1984.
    2.Owen E. Hughes.Pulic Manan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Palgrave Macmillan,2003.
    3.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y.Yale universeity press, 1968.
    4.Samuel P.Huntington.No Easy Choice:political participateon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Harvard universeity press,1976.
    5.Anthony Giddens.Beyond Left and Right——The Future of Ridical polities.polity press,1998.
    6.Anthony Giddens.Sociology.polity press,2006.
    7.Holley H.Ulbrich.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tice.Thomson Learning,2003.
    8.James E.Anderson.Public Policymak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3.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Improving Performance Printed in France,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