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最新流行语“山寨”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快速传播,“山寨”一词在2008年火热流行开来。“山寨”一词的使用范围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迅速蔓延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速度之快,传播之广,反应之热烈使人为之深思。“山寨”一词的走红,既有外在的社会原因,也有内在的语言动因。目前学术界对“山寨”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尚不够全面、细致,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从揭示“山寨”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语言动因入手,着重从语言内部分析“山寨”的词汇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预测流行语“山寨”的发展趋势,力求系统而全面地分析这一语言现象。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shanzhar" become popular in 2008 through the Internet, television, newspapers and other media. "Shanzhai" is a word to be used from the initial economic fields and quickly spread to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fields, etc. It is considerable that the word owns fast, wide publication and also warm responses to the people. The word becomes popular owning to not only the external social reasons but also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language. Currently, research on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is not comprehensive, meticulous. This paper starts to unveil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of social background and language motivation,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analyse lexical meaning, color significance and grammar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paper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and analyses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comprehensively.
引文
①杨振兰.《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语义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3.第125页.
    ①杨振兰.《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语义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3.第27页.
    ①杨振兰.《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语义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3.第27页.
    ②李宇明.《发布年度新词语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①张小平.《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7.第175页.
    ①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 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第268页.
    ①沙玉伟.《“山寨”新义述略》[J].《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6期.
    ①杨振兰.《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语义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3.第37页.
    ①徐通锵.《核心字和汉语的语义构词法》[J].《语文研究》,1997年,第3期.
    ②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第12页.
    ①陈原.《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生长和发展前景》[J].《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
    ②裴文倩.《当代社会流行语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①刘晓梅.《新时期汉语词义演变原因探索及其他》[M].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5月.
    ①简·爱切生.《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M].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①索绪尔,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6页.
    ①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65页.
    ①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年.
    ①王国平《“山寨文化”:良药还是病毒》[N].《光明日报》,2008年12月30日.
    ②王国平《“山寨文化”:良药还是病毒》[N].《光明日报》,2008年12月30日.
    ①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26日.
    [2]《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4月.
    [1]张小平.《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7.
    [2]简·爱切生.《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M].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3]索绪尔,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5]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年.
    [6]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7]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杨振兰.《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语义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3.
    [9]刘吉艳.《汉语新词群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
    [10]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2]赵燕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韩]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M].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2]刘晓梅.《新时期汉语词义演变原因探索及其他》[M].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5月.
    [3]贾菁.《新时期汉语新词新语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8月.
    [4]裴文倩.《当代社会流行语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1]陈原.《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生长和发展前景》[J].《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
    [2]徐通锵.《核心字和汉语的语义构词法》[J].《语文研究》,1997年,第3期.
    [3]沙玉伟.《“山寨”新义述略》[J].《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6期.
    [4]孙晓玄.《从“山寨”新义看词汇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0年第55卷第2期.
    [5]许艳平.《“山寨”的语义特征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6]孟凡启,赵海燕.《“山寨”版语言新词的隐喻认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尹雪璐.《“山寨”一词大行其道》[J].《学术探讨》,2009年第3期.
    [8]傅瑛.《浅析“山寨”语言现象》[J].《文化研究》,2009.4(上旬刊)
    [9]雷励,欧阳燕.《从语义分析看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6月.
    [10]梁吉平,陈丽.《释“山寨”》[J].《语文建设》,2008.10
    [11]沈中平,刘楚群.《说另类“山寨”》[J].《汉语学报》,2009.2
    [12]解迎春.《“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与社会思考》[J].《东南传播》,2009.3
    [13]苏文博.《浅析网络词语》[J].《语文学刊》,2006.14.
    [14]张彦群.《“副+名”结构的社会与修辞理据探析》[J].《天中学刊》,2007.
    [15]蔡晓.《“很X很Y”,语模与“很”的新功能》[J].《语文建设》,2008.(6)
    [16]关春芳.《论“很淑女”结构的文化内涵及修辞效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17]尹戴忠.《汉语词义引申类型研究回顾与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
    [1]李宇明.《发布年度新词语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2]王国平.《“山寨文化”:良药还是病毒》[N].《光明日报》,2008年12月30日.
    [3]刘瑞生.《关于“山寨文化”的反思》[N].《人民日报》,2009.2.19第016版文艺评论.
    [1]ovo在“凯迪网络/猫眼看人”上的加贴《评论:盗版是对山寨精神的亵渎》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