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外来香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额是如何平衡的这一问题入手,发现中古中国进口之香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总价值额上跟出口之丝绸相比,都毫不逊色;且目前中国境内所出土的少量萨珊波斯帝国的银币也无法证明当时的国际贸易是用通货支付的这一理论。故笔者认为香药换丝绸实为中古时代东西方贸易之主要推动力。鉴于此点认识,本文对从葱岭以西、地中海以东广大的西域地区输入唐代中国的各种香药进行了考察,并着重探讨这些外来香药在唐人世俗生活中之广泛应用,此外,对于唐代向西域商胡所征商税的用途以及唐代广州的香药贸易等问题也作了探讨,初步得出以下认识:
     通过对唐前期正史和笔记小说中几乎没有使用银铤的记载,笔者认为William Watson所提出的萨珊波斯帝国的银币曾被大量改铸成银铤的理论不能成立。通过对焉耆一地有银山的考察,笔者以为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提到的银币大部分当为西域诸国自铸或仿铸的银钱,而非由萨珊波斯帝国所传入的银币。中国考古所发现的少量萨珊波斯帝国的银币并不能证明中伊之间的贸易额是靠贵金属来平衡的。笔者通过对海陆路香药贸易的考察,认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商——波斯人和粟特人购买中国丝绸时,并未支付贵金属,而是巧妙地为中国人运来了质轻价昂的香药,换走了唐人巧夺天工的丝绸。
     通过对外来香药在唐代世俗生活中之广泛应用的研究,笔者发现文明的交流是互惠的,在我们向西方世界输出华贵优美的丝绸时,从葱岭以西、地中海以东的广大西域地区也给我们送来了祭祀神、调味美容、薰衣治病所用之香药。这些传入唐土的香药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生活,增添了唐人的生活情趣,提升了唐人的生活品味,并解除了唐人的疾病痛苦。而唐代文明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绝后之发展的原因,正应该归功于海陆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以及与之伴生的文明交流。
     此外,对外来香药的崇尚与喜爱,也说明唐人是胸怀开阔的,善于吸纳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所创造的优秀文明。从地中海到印度洋、从波斯湾到河中地,只要是芬芳四溢、品质优良的香药都能在唐代医籍中找到。同时唐人又是理智的和尚于思索的,对于所引进的外来香药,不是简单地照搬其在本土的用途和功效,而是将其吸收、消化后,进行创新使用,并返传至丝绸之路沿线,这可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方文书中得到反映。该地医方中所用之药物虽有许多产自印度,但其所用之医方却有很多在梵语医典中没有,而是与中医药方书籍中所载一致,证明其曾受到内地主流中医学的影响。
     据史籍记载,对陆上丝绸之路上从事转贩贸易的西域商胡征收商税,始自十六国时期沮渠氏所建立的北凉朝。沮渠氏虽非汉族,然能欣赏汉化,并任用精通经史之汉人典掌机密,故其在财政上能远绍周代,近承西晋、前凉以来之关市征税制度。而其都城姑臧内有许多从中亚来的粟特胡商,又成为北凉政权之所以能切税商胡的根本所在。关于其征收商税所得的具体数字,史籍中无载。然据《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载,北凉府库中,金银珠玉、珍奇器物不可胜计。
     通过对吐鲁番出土文书《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的考察,笔者发现该件文书中香料的交易额高达2933斤,而广义的香药的交易额竟高达4121斤,远非文书中所载丝和金属的小笔交易量所能比。故香药贸易在丝绸之路贸易的份额中实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通过对高昌国所征“称价钱”在所交易商品的总价值中所占比率的计算,发现其仅达0.11%,故笔者认为“称价钱”是由于使用官方度量衡器而由买卖双方所共同缴纳的一种官物使用费,而不是商税。高昌国时期铁勒从高昌等丝路重镇征收了巨额商税,用于供给东西突厥开疆拓土所需之军费,这是东西突厥从6世纪中期到7世纪初年能雄踞漠北草原和内陆亚洲的经济基础。
     笔者通过对唐开天时期安西、北庭两地军费开支的估算,初步认为,开元七年之后,唐每年向西域商胡所征收的商税约在10万贯以上。这笔商税使唐在西域地区所设之军镇向部分自给或全额自给的方向演变,既有效地解决了该地的军资供给,又解除了中央对该地供军的负担,从而避免了税敛内地人民以供西北边疆之用的古老做法,使得内地的经济得到苏息,而边防之实力又得到加强,遂开创有唐一代之全盛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元盛世的奥秘正是《新唐书·西域传》所载之“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
     通过对唐代广州香药贸易的考察,笔者认为唐前期活跃在波斯湾到南中国海上贩运香药的主要是波斯人;而在762年之后,随着黑衣大食帝国迁都巴格达,遂带来了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而阿拉伯人也由此介入了获利巨大的海上香药贸易。通过对岭南市舶使设立时间及其职能的考察,笔者以为从开元二年设立市舶使后,唐朝就开始对广州外商征收关税——舶脚了,笔者通过对南朝及唐后期关税率的考察,并参照黑衣大食帝国的关税率,认为唐代广州舶脚的征收率约为10%.
The paper through considering the question that how the volume of trade on the Silk Road were balanced, discovered that the import spices and perfumes of China in Middle Ages regardless of the total quantity or the value,comparing with the export silk was not inferior, furthermore the few hoards of Sasanian silver coin found in China were unable to prov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n was paid by the currency. Therefore the author think that exchanging the silk with the spices and perfumes were the main propelling for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Middle Ag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studie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he foreign spices and perfumes in the Tang society, all kinds of spices and perfumes introduced to Tang China from the wide western regions between Mediterranean Sea and the Onion Range. finally, studied the use of the business tax collected from the barbarian merchant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knowledge:
     Because no recordation of using the silver ingots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notes in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consider that the theory that The massive Sasanian silver coin once have been recast as the current ingots Proposed by William Watson cannot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researchment of having silver mountains in the Turfan district, the author think most of the silver coins in the turfan documents were cast by the local government,not from Sasanian Empire. the few hoards of Sasanian silver coins found in China were unable to prove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Iran and China were balanced by the silver.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trade of spices and perfumes between east and west,the author think that the intermediary,the Persians and the sogdians when they bought the silk from China,didn't pay the silver,but transported the massive and expensive spices and perfumes for Chinese.
     Through the researchment of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he foreign spices and perfumes,the author discovered that the exchange of civilization was benefit both. When we send the silk to the west,the western people also transported the massive spices and perfumes for the Chinese,which was used in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beauty and illness. The spices and perfumes were transported to China enormously enriched the Tang people's life,increased the Tang people's life appeal,promoted the Tang people's savor and relieved the Tang people's pain of illness. The reason which The Tang civilization had made the great development, should owe her success to the business intercourse as well as the civilization exchange.
     In addition, the advocation and affection for the foreign spices and perfumes also explained the Tang people had the open mind, could absorb all kinds of the civilization fruits created by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From Mediterranean Sea to Indian Ocean, from Persian Gulf to Transoxiana, every famous spice and perfume could be found in the medical book of Tang dynasty.Simultaneously the Tang people are also rational. For the foreign spice and perfume, they didn't imitated their effect in the native place, after absorption and digestion, developed their new use and returned back to the districts along the silk road which could be found from the D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collecting the business tax from the barbarian merchants began at the Beiliang Dynasty.The king of Beiliang was not Han people, but he liked the Confucian civilization,so the tax system was received from Zhou,Xijin and Qianliang,in his kingdom,there were so many Sogdians,therefore,the king collected more money and pearls from the barbarian merchant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Turfan Documents, the author discovered that the Volume of the spices and perfumes reached as high as 2933 Jin, if added the medicine,the total volume reached 4121 Jin, Couldn't be compared by the silk and gold, therefore the trade of spices and perfumes really held the pivotal status on the silk road.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Chenjiaqian" in the Gaochang Kingdom, the author find that the tax rate only reached 0.11%, so the author think it was not the business tax,but the fee because of using the official measurement. During the Gaochang kingdom, the Tiele collected the large amount business tax,used for the military expenses of Turk empire. Which was the economical basis of Turk empire.
     Through calculating of the military expenditure of Anxi and Beiting During the Kaiyuan and Tianbao period,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business tax collected from the barbarian merchant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were above 100 thousand Wen, the business tax caused the military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at the western regions changing to the patially self-sufficient or the totally self-sufficient. It not only solved the military supplies,but also relieved the government burden, recovered the inland economy, also strengthed the border defense,in this sense,the mystery of Kaiyuan Golden Ages of the Tang dynasty, just was collecting the business tax from the barbarian merchants.
     Through the research for the Canton trade of spices and perfum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the author find that the merchants who engaged in the trade of spices and perfumes on the sea mainly were Persians in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Tang dynasty.But after 762 A.D.along with the Black Tajik(The Arabian empire)moved their capital to Baghdad,the golden ages of the marin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rab came upon, and the Arabs began involved in the spices and perfumes trade which made great profit. Through the research for the time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Canton Shi-bo-shi,the author think that from 714 A.D,The Tang empire began to collect the business tax from the foreign merchants at Canton. Through the research for the tax rate during the Southern dynasty and the second half period of Tang dynasty,in addition,referring to the tax rate of Arabian empire,the author think the tax rate of Canton Ship-foot were about 10%.
引文
①[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381页.
    ②[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34页。作者提到:“紫红色丝绸,虽然使用量很小,但却价值千金,与当时同重量的纯金几乎等价。当时黄金的购买力又几乎比今天要高六倍之多,虽然也有跌涨,但变化不大。”
    ③H.Yule and H.Cordier,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Vol.1),London,1913-1916,p200.中译本见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124页。又见[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④[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⑤[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52-153页。
    ⑥William.Watson, Iran and Chin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Vol.3(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p550.中译本见《中外关系史译丛》第3辑,马小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69-270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03页。
    ②[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国联合银行调查室译,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44年,第80页.
    ③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④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220页。也见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221页。
    ⑤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6621页,所引元稹《钱货议状》。
    ⑥溥:《唐会要》卷89,中华书局,1955年,第1629页。
    ⑦溥:《唐会要》卷89,中华书局,1955年,第1629页。
    ⑧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30页。
    ⑨慧立等著,孙毓棠等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24页。
    ⑩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4页。
    11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6页。
    ①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2056页.
    ②姜伯勤:《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③全汉舁:《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苦研究所集刊》(11),1944年,第159页.
    ④[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6-137页。
    ⑤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2270-2271页.
    ⑥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920页.
    ①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856-1857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311-5312页。
    ③Denis Twitchett, The T'ang Market System, Asia Major(XII),1966,p207.
    ④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379页。
    ⑤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12页:也见于《旧唐书·李汉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53页。
    ⑥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5571页。参照仲荦:《金泥玉屑叢考》,中华书局,1998年,第137页。
    ①[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74页。
    ②[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68页。
    ③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318-325页。
    ④朱雷:《麴氏高昌国的“称价钱”——麴朝税制零拾》,《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4),武汉大学同版社,1994年,第17-24页.
    ⑤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76-179页。
    ⑥季羡林:《新疆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应用》,《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页.作者云,“根据波斯和阿拉伯的经验,糖在最初是仅仅作为药用的。大概由于制造的困难,所以价钱异常昂贵.以后制造困难的程度逐渐减低,于是人们就把糖和蜂蜜等量齐观,也加入到厨房中的调料中去了。人们最初吃的甜东西,只有蜜和一些水果甚么的。中国的情况同上面讲到的有点不同……到了唐代,医书中颇有些讲到糖的地方,换句话说,糖的药用率较高。”
    ⑦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4页.
    ⑧[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
    ①[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该页引雅库比的《阿巴斯人史》曰:“最好的麝香是吐蕃麝香,其次是粟特麝香、再其次是中国麝香.”
    ②罗香林:《乙堂文存》,中国学社,1965年,第69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815页.
    ④[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18-119页.
    ⑤张亚萍,嫏阁:《唐五代敦煌的计量单位与价格换算》.《敦煌学辑刊》,1996(2)。
    ⑥荣新江:《Cina e Iran.Da Alessandro Magno alla Dinastia Tang书评》,《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①荣新江:《Cina e Iran.Da Alessandro Magno alla Dinastia Tang书评》,《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9页.
    ②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232-243页。
    ③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720-730页。
    ④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1119-1140页。
    ⑤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1304-1310、1469-1472页。
    ⑥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2178-2182页。
    ①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2-310页。
    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315-523页。
    ③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1-334页。
    ①季羡林:《糖史》(一)、(二),《季羡林文集》第九卷、第十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②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年,第870页。该页云:“千金翼论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上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洩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
    ①[法]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耿昇译,中华书局,1993年,第457-458页。
    ①此处的“尉”通“慰”,安慰之意。如《汉书》卷六六《车千秋传》云:“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颜师古注曰:“尉安之字,本无心也。是以《汉书》往往存古体字也。”见《辞源》(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76页.
    ②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244页。
    ③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页.
    ④[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⑤天竺人来华者,多以竺为姓。如《高僧传》卷一之竺佛朔,为天竺沙门:卷四之竺叔蘭,本天竺人。关于 此点,可参考耿引曾《汉文南亚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6页。
    ①《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九《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三云:“彼转轮夫人身中,常出无价栴檀妙香。”又《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五“慈悲道场忏法”卷十云:“鼻常得闻十方世界牛头旃檀无价之香。”关于白檀香在唐代吐鲁番的价格,仁井田升的《吐鲁番出土唐代取引法关系文书》和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中均有记载,大谷文书第3096号:“白檀香壹两 上直钱肆拾伍文 次肆拾文 下叁拾五文”见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
    ②《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第630页。
    ③《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第235页。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第304页,注释第44认为,《晋书》所引之“旃檀”与“竺旃檀”当有一误。笔者以为史料所记,其实无误.竺姓为天竺人常用之姓,而旃檀乃天竺人喜用之名,故此扶南为天竺人无疑也。
    ④《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二,第327页.
    ⑤《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三,第425页。
    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四,《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卷下,第360页。
    ⑦《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四,《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卷下,第358页。
    ⑧《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第291页。
    ①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1016页。
    ②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860页.
    ③《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四,第1104页。
    ④《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四,第479页。
    ①[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73页.
    ②HUDuD al-ALAM,(The Regions Of The World) ed. and trans. By Minorsky, V. London, 1970, P86-91.
    ③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8页。案:扶南国为今柬埔寨:林邑为今越南中南部.
    ④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9页.案:《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云:《金楼子》十卷梁元帝撰.关于众香共是一木的错误传说,还见于《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一及九百八十二所引俞益期的《笺》:“众香共是一木,木根为旃檀。”“众香共是一木,术节是青木.”“众香共是一木,木叶为霍香.”“外国老胡说:‘众香共是一木,木花为鸡舌香。’”“众香共是一木,木胶为薰陆.”
    ⑤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9页.《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九所引《南夷志》略同。昆仑国,《旧唐书》卷197云:“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⑥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广池千九郎校注:《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407-408页。安南都护府为今越南河内一带。
    ⑦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44页。
    ⑧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59页。
    ⑨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第1782-1783页.婆登国约为今苏门答腊与爪哇一带。
    ⑩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云:“三佛齐在今苏门答腊之东南部。”中华书局,2000年.第36 页.
    ①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云,阇婆为今爪哇岛.中华书局,2000年,第56页.
    ②[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69页.该页载:Shalahit,今苏拉威亚岛,又译作石石力岛。
    ③[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73页.
    ④[阿拉伯]马苏第著,耿升译:《黄金草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0页。
    ⑤[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162页.
    ⑥[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80页.
    ⑦[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页.
    ⑧[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174页.
    ⑨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44页。
    ⑩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44页。
    11 牛头旃檀以香味浓郁而著称,《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十二《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九曰:“牛头旃檀。磨以涂体.其香远闻。”《本草纲目·本部》卷三十四,“檀香”条引佐格《古论》曰:“黄檀最香.”故牛头旃檀当为黄檀。
    12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卷三十四,“檀香”条曰:“云南人呼紫檀为胜沉香,即赤檀也.”同卷同条又引佐格《古论》曰:“紫檀诸溪峒出之。性坚。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文.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真者揩壁上色紫,故有紫檀名。”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1982年,第1944页。
    ①《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四,第484页。
    ②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469页.
    ③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3页。
    ④《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悲华经》卷四,第189页。
    ⑤《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二十四,《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九,第347页。
    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第122页。
    ⑦《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悲华经》卷四,第191页.
    ⑧《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大乘悲分陀利经》卷四,第264页.
    ①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1641页。
    ②《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五,第92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620页。
    ④《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790页.
    ⑤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245页。
    ⑥[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73-74页.
    ⑦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625页。该页《李蔚传》云:“懿宗奉佛太过,常于禁中饭僧,亲为赞呗。以旃檀为二高座,赐安国寺僧彻,逢八饭万僧.”《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将其事系于咸通十二年,“五月,上幸安国寺,赐僧重谦、僧澈沉檀讲座二,以沉香、檀香为讲座也。沈,持林翻。高,古号翻。各高二丈。设万人斋。”其文与《旧唐书》略异,谓讲座乃由沉香、檀香两种香木造成。《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记同,该书卷一百八十一《李蔚传》曰:“始,懿宗成(当为幸)安国祠,赐宝坐二,度高二丈,构以沉檀,涂髤,镂龙凤葩蘤,金扣之,上施复坐,陈经几其前,四隅立瑞鸟神人,高数尺,磴道以升,前被绣囊锦襜,珍丽精绝。”
    ①韩金科:《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第894页,图756.
    ②韩金科:《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第426页。
    ③本文大量引用了全唐诗中之资料,为避免引文繁缛,故不一一作脚注,而直接在文后以简短的符号加数字的形式注出。其中(?)代表《全唐诗》,476代表第476卷.
    ④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662-663页.
    ⑤《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第687页。
    ①《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一,第858-859页。
    ②《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四,第298页。
    ③[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96页。
    ④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39页。
    ①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180页。
    ②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2212页。
    ③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98页。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8-599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③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5页。
    ④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869页。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96页。该页引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云:“郁金香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⑥[美]劳赞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34页。
    ⑦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82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礼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52页。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礼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47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82页。
    ④[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6页。
    ⑤季羡林:《中印智慧的交流》,见周一良生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0页
    ⑥William.Watson, Iran and Chin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Vol.3(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中译本见《中外关系史译从》第3辑,马小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58-259页。
    ⑦William.Watsaon, Iran and Chin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Vol.3(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中译本见《中外关系史译从》第3辑,马小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60页。
    ①饶宗颐:《论古代香药之路——鬱与古薰香器》,《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73—377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7页。
    ③饶宗颐:《论古代香药之路——鬱与古薰香器》,《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73—377页.
    ④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⑤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244页。
    ⑥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139-1140页。
    ⑦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244页.
    ⑧孙思邈:《千金翼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29页。
    ⑨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46页。
    ①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94页。
    ②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477页.该页载,“(延熹四年),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及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延熹为桓帝之年号,可见朱穆于桓帝时曾任尚书之职。
    ③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5页。
    ④房玄龄:《晋书》卷三一《左贵嫔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62页。
    ⑤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94页.
    ⑥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3133页.
    ①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3487页。
    ②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92页。
    ③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322页。
    ①[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5页.
    ②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956页。
    ③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681-682页。
    ④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137页.
    ⑤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295页。
    ①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271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7页。
    ③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裴注所引,中华书局,1959年,860-861页。
    ①[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6页。
    ①[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页。
    ①张文成:《游仙窟》,古佚小说从刊社藏版(依日本传钞本校印),1929年,第7-8页。
    ②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所附:“读莺莺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7页。
    ③冯贽:《云仙杂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47页。
    ①[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0-141页。
    ①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页。
    ②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59页。
    ①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十四,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415页.
    ②[美]劳费尔:《伊朗中国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00页。
    ③[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
    ④[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
    ⑤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908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5页。该页云:荜拨与蒟酱同属辛味调料,故嵇含把这两者混淆了。唐代的本草学家苏恭已指出荜拨与筠酱不同,其辛味烈于筠酱,“荜拨生波斯国,从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李时珍也认为,“蒟子蔓生,荜茇草生,虽同类而非一物,然其花实气味功用则一也。嵇氏以二物为一物。”
    ②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2页.
    ③陈藏器著,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①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01页。
    ③[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3页。
    ④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8页.
    ⑤《长安志》卷十“义宁坊”条云:“街东之北,波斯胡寺。贞观十二年,太宗为大秦国胡僧阿罗斯立。”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载,此义宁坊之波斯胡寺,即为大秦景教寺;胡僧阿罗斯即景教碑上之“阿罗本”,“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所司即于京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据《唐会要》卷四十九载,两京波斯寺改为大秦寺,是天宝州载九月之事。
    ⑥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3页。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050页.
    ②且《定命录》所载之“张冏藏”确为唐代之并名术士.《朝野佥载》卷六记其为娄师德等人相面一事.见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049页。
    ③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诗及悼亡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7页。
    ①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之“附校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67页。
    ②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之“附校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67-368页。文中的《图史补》当为《唐国史补》.
    ③葛承雍:《崔莺莺与唐蒲州粟特移民踪迹》,见氏著《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中华书局,2006年,第44—59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3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03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2027页.
    ①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物价》,《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②仲荦:《金泥玉屑从考》,中华书局,1998年,第191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370页。
    ④陈藏器著,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86页。
    ⑤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页.
    ①[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页。
    ②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2027页。文中将此条系在“诃黎勒”之下。谢弗认为:这种六棱的果实指的是庵摩勒,而不是诃黎勒,诃黎勒其实是五棱的,李时珍可能是弄错了.
    ③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39页。
    ④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39页。
    ⑤此处之Si代表梵文医典《医理精华》,即Siddhasara,2代表第二章,10代表第10颂,下文所引<医理精华>准此为例,不再一一注出。其译文部分请参照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下篇之“<医 理精华》文本翻译”部分,中华书局,2002年。
    ①李肇:《唐国史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47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6页.
    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156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62页.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62页.
    ⑤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1981年,第234页.
    ⑥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九,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62-263页。
    ⑦陈藏器著,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⑧陈藏器著,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①[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73页。
    ②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页.
    ③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中华书局,2000年,第195页。
    ④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中华书局,2000年,第195页。
    ⑤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156页。
    ⑥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05页。案:此处当为“黄初二年”,黄初是魏文帝年号,写《吴纪》一般不用魏年号.惟孙权于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始建元称黄武,也许因此用魏年号记年,则应以作“黄初二年”为是,因为黄初三年已是黄武元年。(见《齐民要术》“豆蔻”条注)
    ⑦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06页。
    ⑧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05页。
    ⑨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05-4306页。
    ⑩伶玄:《赵飞燕外传》,顾氏文房小说本(明顾元庆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①张文成:《游仙窟》,古佚小说从刊社藏版(依日本传钞本校印),1929年,第34页。
    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129页。
    ③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①[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73页.
    ②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93页。
    ③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956页。
    ④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956页。
    ⑤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8页。
    ⑥[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87页。
    ①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8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88页。
    ①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九,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53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80页。
    ③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829页。
    ①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8页。
    ②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149页。
    ③[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81页。
    ④[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9-40页。
    ⑤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所引两件文书内容均为“甘松(苦弭哆)”,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94-696页.
    ①杜环撰,张一纯笺注:《经行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62页。
    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111页云:“甘松香的三个词汇是mamsi、nalada、jata。”也见于该书第531页《医理精华词汇》第49条,“甘松香(mamsi)应该就是匙叶甘松、甘松香(nalada、jata)。
    ③《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第684页,《佛本行集经》卷七云:“有一童子,名那罗陀。”
    ④《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二,第642页,《增壹阿含经》卷十九云:“尔时,世尊从罗阅城渐渐乞食,将五百比匠,人中游化,往诣那罗陀村。”
    ⑤《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二十四,第289页,《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八云:“舍利子侍者准陀与苾刍众诣那罗陀村(在那烂陀寺东南二十余里许)。”
    ⑥《大藏经》卷五十七,第223页,《<演义钞>三上<纂释>第一》云:“玄奘有本国……岂同时在那罗陀寺乎。”《大藏经》卷七十二.第388页,《五教章通路记》卷十三云:“然护法菩萨,年三十二,卒于菩提寺。护法亦居那罗陀寺,在彼玄奘所住房之南矣。”
    ①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7页。
    ②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7页。
    ①[德]夏德:《大秦周全录》,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16页.
    ②据《安齐拉铭文》(即奥古斯都自传,其上刻有神圣奥古斯都一生的业绩)云:“我在世界各地的陆地和海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多次战争……我俘获了六百艘战船,其中尚未计入小于三层桨的小型船只……我镇压了海盗,给海上带来平静。”(见《罗马帝国时期》上,李雅书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据《安齐拉铭文》中奥古斯都称:“印度国的使臣常被派遣来觐见我,前此他们从未觐见过任何罗马将军。”见《罗马帝国时期》上,李雅书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④[英]G.F.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李申等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42-44页。
    ⑤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861-862页。
    ①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1651页。
    ②B.A.李特文斯基主编、张广达副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三卷),马小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2003年,第18页。
    ③[美]W.M.麦高文:《中亚古国史》,章巽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255页。该页载:该波斯为飞勒斯,由于中了嚈哒人的埋伏,飞勒斯和许多族,皆阵亡于此役。波斯军队,全军覆没。飞勒斯的女儿和随军出发的袄教大主教,皆为噘哒所俘,嚈哒方面并且夺得无数的战利品。
    ④[法]沙畹著:《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197-198页。
    ⑤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7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62-1963页。
    ②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21页.
    ③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81页。
    ④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58页。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62-1963页。
    ⑥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2815页。
    ⑦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63页。
    ⑧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62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62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84页。
    ③沈括撰,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新世纪万有文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④[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85页。该页援引《本草纲目》之说,认为除传统的叙利亚液体苏合香外,波斯人还知道另一种叫做rose-maloes的苏合(夏德称其为一种木槿植物油),据说是从一种生长在红海的卡布罗斯岛(在卡迪斯附近,离苏伊士三天的路程)的树上提取的,提取这产品的方法是把树皮放在盐水里煮,煮出胶状物体来。
    ⑤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中华书局,2000年,第195页。
    ⑥月氏人的语言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伊朗语,一说是吐火罗语。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吐火罗就等于月氏。(见荣新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二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①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21页。
    ①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83页。
    ②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32页。
    ③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10页。
    ④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23页。
    ⑤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88页。
    ⑥欧阳洵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64页。
    ①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70页。
    ②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7页.
    ③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51-4352页.
    ④张文成:《游仙窟》,古佚小说从刊社藏版(依日本传钞本校印),1929年,26-34页。
    ⑤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7页。
    ⑥[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①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7页。也见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369页。
    ②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93-294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61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57页。
    ②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57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27-28页。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27-28页。
    ②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27-28页.
    ③均引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61-1962页。
    ④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38-339页.
    ⑤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177页.也见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369页。
    ⑥[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56-359页。
    ⑦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中华书局,2000年,第161页。
    ⑧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38-339页。
    ①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240页。
    ②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835页。
    ③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2-3页。
    ①[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②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38-339页。
    ③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46页。也见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976页。
    ④[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8-369页。
    ①[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32页。
    ②[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32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827页。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42页。
    ⑤[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91页.
    ⑥山田宪太郎:《南海香药谱》,第657页;转引自姜伯勤:《敦煌吐鲁番与香药之路》,《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8页。
    ⑦沈括撰.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新世纪万有文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①嵇含:《南方草木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页。
    ②宋岘:《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③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77页。
    ④[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48页。
    ⑤[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46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57页。
    ②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58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58页。
    ①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27页。
    ②[法]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耿昇译,中华书局,1993年,第435页。
    ③[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52页。
    ④刘昫等:《旧唐书》卷18,中华书局,1975年,第645页.
    ⑤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37页.
    ⑥[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68页。
    ⑦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3页。
    ⑧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741页.
    ⑨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58页.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821页。
    ②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828页。
    ③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37页.
    ④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816页。
    ⑤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37页。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中华书局,1956年,第6902页。
    ⑦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78页。
    ⑧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50页。
    ⑨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307页。
    ①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21页.
    ②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57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823页.
    ④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2006年,第13页。
    ⑤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3494页。
    ⑥苏鹗:《杜阳杂编》,景印文渊阁四全书本,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20页。
    ⑦罗香林:《乙堂文存》,中国学社,1965年,第69页.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794页。
    ②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59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卷414,中华书局,1961年,第3372页。
    ④嵇含:《南方草本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页。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2页。
    ①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7页。
    ①[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②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③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1126-1127页。
    ④姜伯勤:《敦煌吐鲁番与香药之路》,《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5页。
    ⑤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物价》,《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⑥苏敬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245页。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097页.参照赛时:《唐代饮食》,齐鲁书社,2003年,第130页。
    ②李肇:《唐国史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47页。
    ③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第215页。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9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8页。
    ③何乃英:《伊朗文学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④本文所引梵文医典《鲍威尔写本》的内容均来自于陈明先生之译本,见氏著:《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中所附之“《鲍威尔写本》翻译”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为避免繁缛,以下所引皆不一一注出,而以代码直接注于引文之后。其中Bo代表The Bower Manuscript,即鲍威尔写本。2代表其章节为第二章,786代表第786颂。
    ①李芽:《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②李芽:《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第42-43页。
    ③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2006年,第51页。
    ④转引自李芽:《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2700页。
    ①马继兴、民、陶广正、樊飞伦辑校:《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08-409页。
    ②由于带斜杠的方框不易打印,故用■来代替,下文准此。
    ③从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41页。
    ①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205页。
    ①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895页。该页“口脂方三首”云:“如无甲煎.即名唇脂。非口胎也.”,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895页。
    ②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829页。该页“必效疗癣方:淳甲煎涂之愈。好口脂亦得。”
    ①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②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第12页。该页关于“口父咀”,云:“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口父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口父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凡云末之者,谓捣筛如法也。”
    ①[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300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58页。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204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7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篇出版社,1994年,第471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09页。
    ②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41-642页。
    ①《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九,第778页。
    ②《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第432页。
    ③《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二十二,第494页。
    ④《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七,第397页。
    ⑤《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九《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萨埵菩萨等一十七圣人曼茶罗义述》,第618页。
    ①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360-378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945页。
    ①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8页。
    ①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页。该页云:“(开元十一年)九月己巳,颁上撰广济方于天下,仍令诸州各置医博士一人。”
    ②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571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904-3905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1945页。
    ②嵇含:《南方草木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页。
    ③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
    ④文书中的左向方框与右向方框因打印不易,故用符号“]”和“[”来代替,下文准此。
    ①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②此处之KJP代表Jivaka-pustaka,即敦煌出土之梵语于阗语双语医典《耆婆书》,以下所引耆婆书内容不一一注出,而直接在文后以KJP加数码的方式表示。关于耆婆书的汉译本,见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中所附之“《耆婆书》残卷翻译”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1-334页。
    ③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96页。
    ①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0-192页。
    ②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也见于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6-207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82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03-604页。
    ①戴庆麟:《口服大蒜糖浆治疗痢疾与肠炎的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7年第4号,第292-294页.
    ②一般用于指三辛药,即干姜、胡椒、荜拨。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3页。
    ④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九,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59-260页。
    ①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九,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59-260页。
    ②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7页。也见于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96页。
    ③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76页。
    ④焘:《外台秘要》卷七“冷气心痛方五首”之“桔梗散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99页。
    ⑤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之“服牛乳补虚破气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49页。
    ⑥见前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大蒜煎”方所载。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01页。
    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77页。
    ①焘:《外台秘要》卷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200页。
    ②焘:《外台秘要》卷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206页。
    ③焘:《外台秘要》卷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217页。
    ④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九,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59-260页。
    ⑤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8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96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86-387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09页。
    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76页。
    ①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245页.
    ②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3页。
    ①此外《耆婆书》中用荜拨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的药方还有KJP[4]、KJP[8]、KJP[18]、KJP[23]、KJP[31]、KJP[33]、KJP[39]、KJP[40]、KJP[41]、KJP[48]、KJP[74]、KJP[75]、KJP[76]、KJP[78]、KJP[79]、KJP[80]、KJP[85]、KJP[86]、KJP[87]、KJP[89]、KJP[90]、KJP[91]、KJP[92]。
    ②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58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3-554页。
    ①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72页。《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霍乱第六”基本同.其文曰:“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霍乱而脐上筑者。为肾气功.当先治其筑.治中汤主之.”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第366页.
    ②賁屯即奔豚,《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云:“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愈。”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第341页.
    ③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九,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59-260页。
    ④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十四,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405-406页。
    ①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②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
    ③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1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87页;也见于从春雨等;《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09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0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00页。
    ②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79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2028页。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830页。
    ①蔡鸿恩:《槟榔煎剂对61例十二指肠钩虫病疗效的初步分析》,《中华医学杂志》,1957年第5号,第371页.
    ②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5页.
    ③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5页.
    ④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7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7页。
    ②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2028页。
    ①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②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①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第499页。
    ②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86页。
    ③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8页。
    ①[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15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84页。
    ①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
    ②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824页。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662页。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824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825页.
    ②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十三,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392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825页。
    ④[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16页。
    ①[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15页。
    ①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②魏征等:《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048页。
    ①赵叔惠:《恶性瘧的恶型发作》,《中华医学杂志》,1957年第7号,第544-546页。
    ①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文书的内容参照陈明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了增补,详见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②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723页。
    ③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583页。
    ④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90。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92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15页。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25页。
    ②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③[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282页。
    ④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文书的内容参照陈明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了增补,详见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0-192页。
    ①《大谷文书集成》,第2册,图版67,录文见第181页;转引自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6页。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876页。
    ②唐慎微著,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九,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62-263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86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09页。
    ①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文书的内容参照陈明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了增补,详见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0-192页。
    ①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3-304页;也见于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03页。
    ①[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301页。
    ①见《辞源》(修订本),下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134页。
    ②[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301页。该页《药草志》中援引伊斯哈克·伊本·伊姆朗的论述云:“甘松茅有清醒头脑,激发智慧,强健肝胃,调节其它内脏等等功能。”
    ①沈括撰,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新世纪万有文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98页。
    ①张邻、周殿杰《唐代商税辨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赵伯雅整理:《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③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赵伯雅整理:《周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
    ④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499页。
    ⑤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158页。
    ⑥司马迂:《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0页。
    ①转引自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第36页.
    ②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页。
    ③林梅村编:《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6页。
    ④林梅村编:《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⑤转引自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第40页.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31页。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渎书·新知兰联书店,2001年,第46页。
    ①陈国灿:《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期,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18页。
    ②陈国灿:《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期,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18页。
    ①朱雷:《麴氏高晶国的“称价钱”——麴朝税制零拾》,《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4),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24页。
    ②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76-179页.
    ③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318-325页.
    ①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78页.
    ②[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33-337页。
    ①[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页。
    ②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441页.该页云:“史玄政付长行马价银钱贰文,准铜钱陆拾肆文。”
    ③参照仲荦:《金泥玉屑丛考》,中华书局,1998年,第121页。
    ①谢重光:《麴氏高昌赋役制度考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①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②A.A.叶鲁莎里姆斯卡娅:《丝路上的阿兰世界》,列宁格勒,1978年.转引自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①A.A.叶鲁莎里姆斯卡娅:《论早期中世纪北高加索的丝绸之路》,《苏联考古学》1967年第2期.转引自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②A.A.叶鲁莎里姆斯卡娅:《丝路上的阿兰世界》.转引自姜伯勤:《敦煌叶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③Dr.D.M.Dunlop,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Khaz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p227-234.
    ④Vladimir Minorsky, The Turks,Iran and the Caucasus in the Middle Ages,London,1978,p142.
    ⑤Vladimir Minorsky, The Turks,Iran and the Caucasus in the Middle Ages,London,1978,p134.
    ⑥[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⑦[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⑧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255页。
    ⑨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06-107页。
    ①姜全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01-5302页.
    ②宋晓梅:《高昌国——公元五—七世纪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移民小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③卢向前:《论麴氏高昌臧钱》,《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④宋晓梅:《都官文书中的臧钱与高昌对外贸易中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
    ⑤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21页。
    ①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264-6265页。
    ②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0页。
    ③[日]松田寿南:《碎叶与焉耆》,杨鍊译,《西北古地研究》,尚务印书馆,1935年,第18-37页.
    ④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189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629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3048页.
    ③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365页.
    ④[日]松田寿南:《碎叶与焉耆》,杨鍊译,《西北古地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8-37页。
    ①[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32页。该页载:“再至突骑施的可汗城为4法尔萨赫,再至奈瓦契特为4法尔萨赫,再至库巴勒(即碎叶)为3法尔萨赫.”按1法尔萨赫≈6.24公里算,则突骑施的汗庭距离碎叶城小过是43公里。
    ②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066页.案:此处之娑葛当为苏禄之误,娑葛景龙三年(709年)已为东突厥可汗默啜所杀.
    ③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065页. 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支国。”见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67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4页。该页《郭孝恪传》云:“焉耆寻叛归欲谷可汗,朝贡稀至。”
    ③刘昫等:《旧唐书》卷九七《郭元振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46页。
    ④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2562页。
    ⑤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郭虔瓘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8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5191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开元五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728页.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开元十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752页。
    ④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⑤《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景云元年十二月”条载,“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中华书局,1956年,第6660页。
    ⑥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0页。该页载其名为“汤嘉惠”,此处的“杨”为“汤”之误.
    ⑦[日]大津透:《唐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补考》,《东洋史研究》,1990(2)。
    ⑧[日]荒川正晴:《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6期,武汉大学出版社,第342-353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304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2891页。
    ①胡戟:《唐代粮食亩产量》,原载于《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也见于《胡戟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69-372页。
    ②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4851页。
    ③李筌:《太白阴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2页.
    ④李筌:《太白阴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2页。
    ⑤李筌:《太白阴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2页.
    ①仲荦:《金泥玉屑丛考》,中华书局,1998年,第168页。
    ②陆贽:《陆宣公奏议》卷九,光绪十一年淮南书局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36年.
    ③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6781页,所引白居易《论和籴状》.
    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69页。
    ⑤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71页。
    ①[日]荒川正晴:《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6),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第342-353页.
    ①李筌:《太白阴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3页.
    ①[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页.
    ②[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页。
    ③参照仲荦:《金泥玉屑叢考》,中华书局,1998年,第215页.
    ④《春秋左传正义》,第616-617页,见李学勤等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9页。该页《地理志》云:“岭南五府经略使,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管、容管、安南、邕管四经略使。五府经略使治,在广州,管兵万五千四百人,轻税本镇以自给。”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5759页。
    ②[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96页。
    ①[阿拉伯]马苏第:《黄金草原》,耿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3364页。
    ①荣新江:《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中华书局,2005年,第49-72页。
    ②[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③全汉昇:《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册上),第189—221页。
    ①伊濑仙太郎:《中国西域经营史研究》,严南堂书店,1955年,第446页。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60页。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60页。
    ③伊濑仙太郎:《中国西域经营史研究》,严南堂书店,1955年,第455-456页。
    ①董诰:《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三,韩愈《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中华书局,1983年,第5703页.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5434页.
    ③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五《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460页。
    ①分别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五《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454、458、463、464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181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91页。
    ③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211页。该页云:“荧惑犯南斗,北庭都护盖嘉运以轻骑袭破 突骑施于碎叶城,杀苏禄,威震西陲。”关于杀苏禄一事,其事可疑,诸处记载不一:但攻破突骑施一事属实。详见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181页。
    ①韩愈:《韩昌黎全集》(五百家注释本)卷21,清末鸿章书局石印本。也见于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5626页。
    ②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9页。
    ③[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68页。
    ①彭定求:《全唐诗》卷407《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中华书局,1960年,第4533页。
    ②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976页。
    ③ Hirth.F.,and Rockhill,W.W. Chao Ju-Kua: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Entitled Chu-fan-chi.St.Petersburg:Russia.1911.p7.转引自[法]费瑯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16页.
    ④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819页。
    ⑤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4,《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5,第876页。
    ⑥[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74页.
    ⑦义净著,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华书局,1988年,第152页.
    ⑧董诰:《全唐义》卷172,张鷟“波斯昆仑等舶到拟给食料已前隐没不付有名无料虚破官物请停”判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757页。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781页。
    ②[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4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244页.
    ④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240页.
    ⑤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3533页.
    ⑥[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96页。
    ⑦William Watson. Iran and Chin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m,3(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p553.转引自《中外关系史译从》第3辑,上海计文出版社,1986年,第272页。
    ⑧[美]希挺:《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3-340页。
    ①森安孝夫:《吐蕃中央进出》.转引自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7页.
    ②李肇:《唐国史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51页。
    ①[日]桑原骘藏:《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何健民汉译本,中华书局,1939年,第86页。
    ②Colin Mackerras, The Uighur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p337.
    ①即Abu Dschafar Abdallah al-Mansur,张星烺先生认为,“恭字必为茶字之误刊也”,其说是。见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691页。
    ②[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42页.
    ③[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52页。
    ④[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52页。
    ①[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74-375页。
    ②[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73页。
    ③[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55页。
    ④[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⑤[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1页。
    ⑥转引自[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3页.
    ⑦转引自[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4页.
    ⑧[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42页.
    ⑨[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39页.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3364页.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③[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 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513页。
    ①张亚萍,嫏阁:《唐五代敦煌的计量单位与价格换算》,《敦煌学辑刊》,1996(2).
    ②[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详,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③[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④[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⑤[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9页.
    ⑥[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28页。此处译者将Qamarun译作卡马龙,在注释中说是Kamarupam(迦摩缕波)的讹传。非是。此处的Qamarun当是吉蔑Qumar(今柬埔寨)的误写。见耿昇译《黄金草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4页.
    ⑦[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详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266页.
    ⑧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文物同版社,1986年,第441页。
    ①[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28页。
    ②[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12页。
    ③[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03页。
    ①[阿拉伯]马苏第:《黄金草原》,耿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
    ②[阿拉伯]马苏第:《黄金草原》,耿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③[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98页。
    ④[阿拉伯]马功第:《黄金草原》,耿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
    ⑤李肇:《唐国史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47页。
    ①陆贽:《陆宣公奏议》卷七,光绪十一年淮南书局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36年.
    ②韩愈:《韩昌黎全集》卷33,鸿章书局石印本.也见于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5703页。
    ③案:译文作“征收关税”,笔者以为非妥,此为根据船的吨位征收的下碇税,而非商品通过税性质的关税。
    ④[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8页。
    ⑤黎虎:《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⑥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785页.
    ⑦[日]日野开三郎:《唐代商税考》,《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省选译》4,中华书局,1992年,第405-443页。
    ①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759页。
    ②[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③陈明光:《论唐代广州的海外交易、市舶制度与财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60页。
    ⑤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60页.
    ⑥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60页.
    ⑦陈明光:《论唐代广州的海外交易、市舶制度与财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①[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73页。
    ②杜佑:《通典》卷四“食货四·赋税上”,中华书局,1984年,第25页。
    ③宋岘:《唐代扬州的大食商人》,《中华文史论从》,1987年,第1期。
    ④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441页。
    ⑤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360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8205页。
    ②李庆新:《唐代市舶使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第10期,1998.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第1303页也援引其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刘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唐]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1][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5][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广池千九郎校注.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16][唐]杜佑撰,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7][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北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0][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1][梁]释僧祜撰,苏晋仁等校注.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2][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3][宋]释赞宁撰,熊国祯点校.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4][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唐]慧立、彦惊撰,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6][唐]义净撰,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7][唐]义净撰,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8][日]真人元开撰,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9][唐]杜环撰,张一纯笺注.经行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0][唐]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1][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2][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33][唐]孙思递.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82.
    [34][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
    [35][唐]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
    [36][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7][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1982.
    [39][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0][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1][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2][唐]张九龄.曲江张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本集部.1919-1929.
    [43][唐]元稹.元氏长庆集[M].四部备要本集部.1936.
    [44][唐]陆贽.陆宣公奏议[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5][唐]韩愈.韩昌黎全集[M].上海:鸿章书局石印本,清末。
    [46][唐]苏鹗.杜阳杂编[M].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47][唐]李肇.唐国史补[M].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48][五代]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9][五代]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0][宋]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
    [5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4][日]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监修.大正新修大藏经[M].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1922-1934.
    [5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6][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季羡林.糖史.季羡林文集[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6]季羡林.中印智慧的汇流.中外文化交流史[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7]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8]姜伯勤.敦煌吐鲁番与香药之路.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9]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1]仲荦.金泥玉屑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罗香林:乙堂文存[M].香港:中国学社,1965.
    [1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14]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M].昆仑出版社,2003.
    [15]胡戟.胡戟文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7]荣新江.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C].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荣新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二辑)[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9]荣新江.唐研究(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0]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1]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3]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4]宋晓梅.高昌国——公元五—七世纪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移民小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赛时.唐代饮食[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6]李芽.中国历代妆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7]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8]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9]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0]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31]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3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全汉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1944,11.
    [2]全汉昇.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1948.20.
    [2]陈国灿.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J].1985,7.
    [3]朱雷.麴氏高昌国的“称价钱”.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J].1994,4.
    [4]谢重光.麴氏高昌赋役制度考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1989,1.
    [5]卢向前.论麴氏高昌臧钱.北京大学学报[J].1991.5.
    [6]陈明光.论唐代广州的海外交易、市舶制度与财政.中国经济史研究[J].2005.1.
    [7]宋岘.唐代扬州的大食商人.中华文史论丛[J].1987,1.
    [8]张亚萍,嫏阁.唐五代敦煌的计量单位与价格换算.敦煌学辑刊[J].1996,2.
    [9]宋晓梅.都官文书中的臧钱与高昌对外贸易中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J].2001,4.
    [10]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祖国医药方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J].1997,4.
    [11]黎虎.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历史研究[J].1998,3.
    [12]戴庆麟.口服大蒜糖浆治疗痢疾与肠炎的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J].1957,4.
    [13]蔡鸿恩.槟榔煎剂对61例十二指肠钩虫病疗效的初步分析.中华医学杂志[J].1957,5.
    [14]赵叔惠.恶性瘧的恶型发作.中华医学杂志[J].1957,7.
    [1][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M].林筠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M].吴玉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美]希提.阿拉伯通史[M].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美]麦高文.中亚古国史[M].章巽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M].宋岘译.北京:中华书局,1991.
    [6][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M].穆根来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M].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法]戈岱司.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M].耿舁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法]费瑯.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M].耿昇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法]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M].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M].耿昇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2][法]沙畹.西突厥史料[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M].李申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14][德]夏德.大秦国全录[M].朱杰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5][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俄]B.A.李特文斯基.中亚文明史(第三册)[M].马小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17][日]松田寿南.碎叶与焉耆.西北古地研究[C].杨鍊译.商务印书馆,1935.
    [18][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M].中国联合银行调查室译.北京: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44.
    [19][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C].北京:中华书局,1992.
    [20][日]桑原骘藏.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M].何健民汉译本.北京:中华书局,1939.
    [21][日]藤田丰八.宋代市舶司与市舶条例[M].魏重庆汉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2][日]日野开三郎.唐代商税考.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C].北京:中华书局,1992.
    [1]H. Yule and H. Cordier,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Vol.1), London,1913-1916.
    [2]William.Watson, lran and Chin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Vol.3(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Colin Mackerras, The Uighur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HUDuD al-ALAM,(The Regions Of The World) ed. and trans. By Vladimir Minorsky., London, 1970
    [5]Vladimir Minorsky, The Turks,Iran and the Caucasus in the Middle Ages, London,1978.
    [6]W.Barthold, 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London,1968.
    [7]Denis Twitchett, The T'ang Market System, Asia Major(Ⅻ),1966.
    [8]Hirth.F.and Rockhill,W.W. Chao Ju-Kua: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Entitled Chu-fan-chi. St. Petersburg: Russia.1911.
    [9]D.M.Dunlop,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Khaz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
    [10][日]伊濑仙太郎.中国西域经营史研究[M].严南堂书店,19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