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维画史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维是中国文人画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在唐代,他的画史地位并不高,然而却伴随着文人画的发展于晚明攀升到了文人山水画的巅峰位置。披览画史,他的画史形象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在北宋的后期。苏轼无疑是这一转变的积极推动者,他发挥了维诗画禅的出位思维,变革了“师法造化”的传统绘画观念,且影响至宋徽宗朝画院的改革。维的画史地位也在与苏轼文人画论、徽宗画院革新的互动中逐步建立起来了。此一互动的实质是文人士大夫身份意识的自我觉醒。
     全文分作四章。第一章是对维在唐代画史中的形象作出的梳理。其中涉及他的生平、相关画史著述、诗画中禅的思维以及他与唐代山水绘画之间的关联。文章的第二章重点检讨了苏轼文人绘画理论中的维形象。本章拟从两则争议引发的问题步入到苏轼对维诗画禅发挥的探讨,并进一步转化视角,切入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上来。第三章顺势考察了维与苏轼的文人品鉴观,通过对维一系列作品的考释以彰显北宋晚期文人绘画品鉴的特殊面貌。最后一章作为前述章节的阐发,在与相关作品的细致比较中,讨论宋徽宗是如何将苏轼发挥了的维诗画破体思致引入到宫廷实际的绘画创作中来的。
Wang-wei is a key figure in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history. In the Tang Dynasty, as a Literati painter, his position is not very important. Howev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ing of literati painting, Wang-wei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 of the painting history. Through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believe that the critical moment of his figure' s change is in the Late North Song Dynasty, and Sushi is the active promoter, who developed the thinking of Wang-wei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concept of Study from the Nature and influenced the Palace painting reform of emperor Huizong' s Academy in North Song Dynasty. With the mutual promoting of the Sushi' s painting conception and Huizong' s Palace painting, the position of Wang-wei in the painting history was established step by step. The essence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s the self-awakening of the Literati' s identity.
     The paper includes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classifies the figure of Wang-wei in the painting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includes his life, painting history literature, thinking of Zen in poem and painting, and the relation about landscape of Tang Dynasty. Chapter tw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elucidate the figure of Wang-wei in Sushi' s Literati painting options. It approaching the question about how Su-shi considered Wang-wei from two controversies, transform the view and analyzing the works. Chapter three inspects the appreciating viewpoints of literati painting about Wang-wei and Su-shi, emphasiz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inting appreciation of the Late North Song Dynasty by expounding the works of Wang-wei.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about how to lead the viewpoints of Wang-wei developing by Su-shi into the creating of the Palace painting by Song huizong, comparing with the related works.
引文
1(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2(唐代)张祜《题右丞山水幛二首》,收录於《全唐诗》卷五百十。
    3(北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一》言:“重可惜者,兵火之余,数百年间,而流落无几,后来得其髣(?)者,猶可以绝俗也。”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北宋)米芾《画史》,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5 徐邦达《江山霁雪图卷(附<江干雪意图>卷)》,收录於《古书画伪讹考辨》(上卷),第107-11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
    6(清代)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林泉高致集》提要:“而此本前后又载入维、李成《山水诀》、荆浩《山水赋》、董羽《画龙缉议》各一篇,亦非郭氏原本之旧书,未有至正八年豫章欧阳必学重刻一行,或即元时刊书所附入欤。乾隆四十九年三月恭校上。”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清代)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二子部·艺术类一:“《林泉高致集》注,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重印。
    7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之“唐宋画苑珠林十五种(正德刻嘉靖年间印本,明·佚名)”备考如下:“此本于1946年春在沪来青阁寓目,索价二千银元,咋舌而退。近闻台北,有说日本,藏庋此丛书,未知是否为昔时所见本?俟访。现存国内《汇刻唐宋画书九种》本,盖据此本翻印。辑刻者疑是杨慎。所收十五种画学书分别著于诸书版本项中,于兹不再胪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7月。
    8 《汇刻唐宋画书九种十一卷》如下: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一卷、陈姚最《后画品录》一卷、唐李嗣真《续画品录》一卷、唐释彦惊《后画录》一卷、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一卷、维《山水论》一卷、唐荆浩《山水笔法记》一卷、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三卷,宋沈括《图书歌》一卷,凡九种十一卷。
    9(清末)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六:“此书余得之吴门书友杨寿祺肆中,去番饼银十六圆。今日明刻书之贵,几亚于宋、元,然此等有资考订之书,正不得因其价昂而轻放过。”上海澹园,铅印本,民国17年(1928年)。
    10 同9:“此明刻白口十一行本,行二十字,字体方整,行格疏朗,颇有宋椠榘镬,不知何时何人所刻,大约於嘉靖时风气为近。”“此九种虽出明时刻本,其翻雕宋本有二证焉。一,《圣朝名画评》中,遇帝后庙号空一字抬头,他种则否,若出明人自刻,何必於隔朝之君如此尊敬?一,《圣朝名画评》不云宋朝,是本朝人称本朝人书之辞,而卷首撰人题大梁刘道醇纂,与他种撰人书之辞冠以朝代名者有异。是皆可断其出自宋板之明证。《四库存目》云:李嗣真、释彦悰二书,出自明人伪托。其指彦悰书之伪,以彦悰太宗时人。不应有明皇时之李溱之画,其指嗣真书之伪,以嗣真唐人,不应称梁元帝为湘东殿下,皆使作伪者无可置辨。惟审此书字体行格,较明人刻板不同,疑其书为南宋书坊之所为,书估无学,得嗣真、彦惊书残帙,以意补充成之。”“畜兽门《赵元辅传》评曰:‘精神完则意出',完作□,缺笔,避桓嫌名,亦其出于宋本之一证。越翌日展起补识。”
    11(清代)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四子部·艺术类存目:“《画学秘诀》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唐维撰,词作骈体,而句格皆似南宋人语。缙编维集,亦不载此篇。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始著於录,盖近代依托也。明人收入维集,失考甚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重印。
    12(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凡画山,言丈尺寸分者,右丞之法则也。”(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惟溪水者,山水中多用之,宜画盘曲掩映,断续伏而复见,以远至近,仍宜烟霞锁隐为佳,右丞云:‘路欲断而不断,水欲流而不流。'此之谓欤?”(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林木》:“右丞曰:‘松不离于兄弟',谓高低相亚;‘亦有子孙',谓新枝相续为幼松者,其梢凌空而耸出,其针交结而阴重也。且柏者,若侯伯也。诀曰:柏下丛生,要老逸而舒畅,皮宜转纽,捧节有纹,干多枝叶,节眼嵌空,势若蛟龙,身去复回,荡迭纵横,乃古柏之状也,幼柏者,叶密枝进,梢耸拔也。桧者,松身柏皮, 会于松柏,故名曰桧。其枝横肆而盘区,其叶散而不定。古桧之体也,余种群木,难以具述,惟秋梧槐柳形仪各异,大概有叶之木,贵要丰茂而荫鬰。”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3 陈铁民《维新论》,第1-4页,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9月。
    14(后晋)刘眗《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15 《请施庄为寺表》,参见陈铁民,校注、(唐)维/撰《维集校注》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重印。
    16(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17 《山中寄诸弟妹》,参见(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戏题示萧氏外甥》,参见同书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重印。
    18(唐)薛用弱《集异记》,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6年。
    19 参见(日本)入谷仙介/著,卢燕平/译《维研究》(节译本),第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20(后晋)刘眗《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2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又(唐)唐玄宗/撰、(唐)李林甫/注《大唐六典》卷一四“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掌和六律六吕,以辨四时之气,凡太乐鼓吹,教乐则监试。”日本享保9年(1724)刻本.
    22(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3(唐)储嗣宗《过右丞书堂二首》:“感深苏属国,千载五言诗。”见载《全唐诗》卷五九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4 唐代宗《答缙进维集表诏》,收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25(唐)储嗣宗《过右丞书堂二首》:“感深苏属国,千载五言诗。”见载《全唐诗》卷五九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6(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7(唐)殷璠/辑《河嶽英灵集》卷上,见载《四部丛刊·集部》影印本,上海涵芬楼,民国间。
    28 《韩干马》,见载(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重印。
    29(唐-五代)崔庸《观修处士画桃花图歌》:“一从天宝维死,于今始遭修夫子。能向鲛绡四幅中,丹青暗与春争工。”见(清)陈邦彦/等奉敕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八十七,《景印(?)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影印本,台北:世界书局,1988年。
    30(唐)郑嵎《津阳门诗》,见载《全唐诗》卷五六七:“会昌御宇斥内典,去留二教分黄缁。庆山污潴石瓮毁,红楼绿阁皆支离。奇松怪柏为樵苏,童山眢谷亡峻(?)。烟中壁碎摩诘画,云间寺失玄宗诗。……注云:石翁(瓮)寺,开元中以创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玉石像皆幽州进来,与朝元阁道像同日而至,精妙无比,叩之如磐。余像并杨惠之手塑肢,空像皆元伽儿之制,能妙(?)丽,旷古无俦。红楼在佛殿之西岩,下临绝壁。楼中有玄宗题诗,草、八分,每一篇一体:右丞山水两壁,寺毁之后,皆失之矣。摩诘乃维之字也。”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3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32(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西京寺观等画 壁》。笔者按:郑虔、毕宏皆以山水、松石称妙绝,又从《唐朝名画录》的行文逻辑上推断,维在慈恩寺绘制的当为白画山水。也可参阅饶宗颐《<历代名画记>札造》,载《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十三·艺术(上),第317-328页,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33(后晋)刘眗《旧唐书》卷一八下《本纪第十八下·武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34(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七《慈恩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5 陈铁民《维新论》,第1-4页,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9月。
    36 《请施庄为寺表》,参见陈铁民/校注、(唐)维/撰《维集校注》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重印。
    37(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38 笔者按:李肇活动於元和年(806-820)。(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9(唐)僧皎然《观右丞维沧洲图歌》,见载《全唐诗》卷八二一;(唐)张祜《题右丞山水障二首》,见载《全唐诗》卷五百十。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40 《崔兴宗写真咏》,《请施庄为寺表》,参见陈铁民,校注、(唐)维/撰《维集校注》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重印。
    4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42(北宋)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三《文艺列传下·孟浩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笔者按:《孟浩然马上行吟图》至北宋仍有响榻摹传之事。(北宋)李复《潏水集》卷六《书郢州孟亭壁》:“孟亭,昔浩然亭也。……摩诘戏写其寒峭苦吟之状于兹亭,亭由是得名,而后人响榻摹传摩诘所写,迄今不绝。……予崇宁四年(1105)秋九月,将漕畿右巡按,过郢访旧亭,废已久矣。谕假守钱君劭复立之,明年(1106)八月,再至亭,已立,乃以旧名题之。”
    43 《凤翔八观·维、吴道子画》,见载(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重印。《题凤翔东院画壁》,见载(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重印。(南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八:“其识开元三十年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笔者按:唐玄宗朝并无“开元三十年”之说,应为天宝元年(742),系沿用之误。
    44(北宋)宋敏求/撰、(清)毕沅/校《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平康坊》:“嘉猷观。(见上。明皇御书金字额以赐之。(李)林甫奏女为观主。观中有精思院,维、郑虔、吴道子皆有画壁。林甫死后,改为道士观,择道术者居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笔者按:这是李林甫的擅权时期,故壁画绘制的年代当在天宝年间,但不晚于天宝十一年(752)。
    45 笔者按:“故庾右丞宅有壁画山水兼题记,亦当时之妙。”(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46(唐)薛用弱《集异记》,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6年。“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洎尅复,俱囚於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於私第,令画数壁。当时皆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於贬黜,亦获善地。今崇义里窦丞相易直私第,即圆旧宅也,画尚在焉。”
    笔者按:维绘画的时间当在至德二年(757)十月至十二月间。
    47(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重印。
    48(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重印。
    49(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
    50(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收入(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六《宋·宗炳》。
    51(南朝·陈)姚最《续画品》,收录於(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六辑;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梁·萧贲》亦有记载。
    52 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年代》,见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3期,第17-29页。该文否定《女史箴图》为“唐摹本”,而确定其为北魏宫廷绘画的原本。
    53(日本)米泽嘉圃《中国绘画史研究》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第40页。东京:日本平凡社出版,1962年。
    (日本)铃木敬/撰,魏美月/译《中国绘画史》(上册),第74页,台北:国立博物院出版,1987年4月。
    54(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图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5(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
    56(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57(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林木》,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58 参见去非《试谈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问题--从“咫尺千里”到“咫尺重深”》,载《文物》,1980年第12期,第76-81页。
    庄申《论“高远”--中国画史词汇论析之一》,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九本第四分,第1015-1035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8年12月。
    阮璞《对昔人以“清敦”、“重深”评维诗画应作何理解》,载《画学续证》,第296-299页,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59(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60(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李思训》,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重印。
    6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62(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63(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朱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重印.
    64(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5(后晋)刘眗《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66(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复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67(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维》,“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
    68(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於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宛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
    69 《首倡“画是无声诗”之说者实是维》,参见阮璞《中国画史论辩》,第73-79页,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7月重印.
    70 石守谦《“幹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见载《艺术学》(艺术学研究年报),第4期,第165-191页,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3月。
    71(唐)窦皋/撰,窦蒙/注《述书赋》,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四集第二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笔者按:窦蒙注《述书赋》于代宗大历十年(775),但直到德宗时仍有加注和修改。而维的弟弟缙官仕代宗朝的宰相,窦氏认为维山水“胜于李思训”与同代人的议论多有出入,故他的话恐有阿谀之嫌。
    72(五代)荆浩《笔法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3(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74(后晋)刘眗《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笔者按:刘眗等《旧唐书》所引用的史料可能来源于唐人的撰述。相关的论证请参见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之《新旧唐书·旧唐书源委》、《新旧唐书·唐实录国史凡两次散佚》、《新旧唐书·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75(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复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76(唐)苑咸《答诗,并序》,收录入(唐)维/撰,(清)赵殿成/注《摩诘全集笺注》卷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7 维《请施庄为寺表》,收录(唐)维/撰,(清)赵殿成/注《摩诘全集笺注》卷十七。
    笔者按:普寂卒於开元二十七年(739),崔氏师事他的时间当不晚於唐中宗景龙三年(709),维有九岁。
    78 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一首》,收录入(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八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2月。
    79 陈允吉《维与华严宗诗僧道光》,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3期。《维与南北宗禅僧关系考略》,载《文献》第8辑,1981年6月。
    二文后收入陈允吉/著《唐诗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
    陈铁民《维与僧人的交往》,收入《维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再版。
    80 笔者按:维在南阳临湍驿向神会和同寺慧澄问道的时间有分歧。吴其昱认为是开元二十七年(739)前后;而陈铁民则定在天宝四载(745)。参见吴其昱《荷泽神会传研究》,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4分,1988年。
    陈铁民《维年谱》,收入《维新论》。
    81(唐)刘澄/集《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石井本),收入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第60-114页,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再版.
    82 笔者按:依陈允吉先生考证,瑗公学道於衡岳,惠能一脉的南岳怀让、石头希迁先后在此传过法。瑷公显然不是出於神会。参看陈允吉《维与南北宗禅僧关系考略》,载《文献》第8辑,1981年6月。后收入《唐诗中的佛教思想》,第55-72页,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
    83 维《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并序》,参见陈铁民,校注、(唐)维/撰《维集校注》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重印。
    84 神会《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收入(唐)刘澄/集《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石井本),收入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第3-14页,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再版。
    85(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收录入(日本)柳田聖山/主编《禅学丛书》(二),第122-149页,据日本花园大学图书馆藏高丽本影印,台北:中文出版社,1986年12月再版。
    86 维《寄崇梵僧》,参见(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
    87 笔者按:维开元九年(721)春为太乐丞,秋,因“为伶人舞黄师子”坐出官,谪济州司仓参军。居济州时间是在开元十年至开元十四年(722-726)之间。可参见《维年谱》,收入陈铁民《维新论》,第1-37页。
    88 佚名《大乘五方便(北宗),附无题》(巴黎国立图书馆藏P2270),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本,收入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一》(36),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笔者按:《大乘无生方便门》也有部分收录,内容相同从略。
    89 李邕《大照禅师塔铭》,收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90 笔者按:《夜坐号一首》:“端坐寂无事,敛思入禅林。妄花随动落,迢迢天籁心。”维笔下的“落花”可作“妄花”、妄相之解。此乃敦煌P3559号长卷,收录入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第160-175页,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7月。
    筱原寿雄定为北宗文献。上山大俊定为初期禅写本群,约在750-780年间。
    91 笔者按:维的“涧”当是烦恼中修无我之想。参见(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九·如来性品第四:“谓水陆山涧,水者喻身受苦如水上泡,陆者喻身不坚如芭蕉树。其山涧者,喻烦恼中修无我想,以是义故身名无我。”
    92(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无法可说,无心可言,自性空闲,返归于本。本者,道也。”铅印本,北平:待曙堂,1931年。
    93 维《寒食汜上作》,(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作於开元十四年(726),自济州西归途中作。
    94 维《淇上即事田园》,(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作於开元十六年(728),隐居淇上。
    95 维《偶然作》,(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作於开元十五年(727),改官淇上疑在是年。
    96 维《淇上送赵仙舟》,(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作於开元十五、十六年(727、728),隐淇上。
    97(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
    98(唐)弘忍《最上乘论》,又名《蕲州忍和上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修心要论》、《一乘显自心论》。收录入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一》(36),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99 维隐居淇上的时间是在开元十六年(728).可参见《维年谱》,收入陈铁民《维新论》,第1-37页。
    100 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八。作於开元二十六年(738)。
    101 维《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并序》,(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八。作於开元二十七年(739)。
    102 笔者按:华严宗的确立完成者是贤首法藏。大足元年(701),神秀奉旨入京时,法藏在京师开始讲授新译《华严经》。神秀与法藏有接触与互相影响的可能。神秀安立的禅门受到了华严初祖杜顺“五教观门”的影响。参见释印顺《中国禅宗史》,第113-114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103 佚名《大乘五方便(北宗),附无题》(巴黎国立图书馆藏P2270),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本,收入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一》(36),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04 维《归嵩山作》,(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作於开元二十二年(734)。
    105 维《上张令公》,(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作於开元二十二年(734),秋。
    106(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
    107(唐)弘忍《最上乘论》,又名《蕲州忍和上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修心要论》、《一乘显自心论》。收录入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一》(36),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08 敦煌本《第七祖大照和尚寂灭日斋文》(S.2512号),收录入(日本)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研究》,第555页,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
    109 《东溪翫月》,维《归嵩山作》,(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作於开元二十二年(734).
    110(北凉)天竺三藏县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九·如来性品第四之六,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重印。
    111(北凉)天竺三藏县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重印。
    112(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遗教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当知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
    113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大抵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以前,闲居长安的数年内.
    114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大抵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以前,入蜀途中.
    115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大抵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以前,疑入蜀途中经黄花川时.
    116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开元二十二年(734),仍闲居长安。
    117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赴河西节度使幕。
    118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开元二十八年(740),冬,知南选。
    119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开元二十九年(741),春,自岭南北归途中。
    120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
    121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开元二十五年(737).
    122(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
    123(唐)佚名《大乘无生方便门》(S.2503号),收入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一》(36),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24(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
    125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四。天宝十一至十三载(752-754),官尚书省文部郎中。
    126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天宝间,居辋川。
    127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天宝间,居辋川。
    128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天宝间,居辋川。
    129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三。天宝四至十三载(745-754)。
    130 神会《南阳和上顿救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收入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第3-14页。
    131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九。天宝四、五载(745、755)。
    132 维《青龙寺县壁上人兄院集,并序》,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三。作於天宝二年(743)。长安,官左补阙。
    133(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
    134(唐)弘忍《最上乘论》,又名《蕲州忍和上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修心要论》、《一乘显自心论》。收录入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一》(36),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35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天宝间,居辋川。
    136 参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维好释民,故字摩诘。立性高致,得宋之问辋川别业,山水胜绝,今清源寺是也。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嘉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嘉祜诗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笔者按:维是田园写景诗的高手,佳处正在篇中已有画意。而唐代亦有画家擅长此类画题,如国初范长寿,“喜画风俗田家景候人物之状,人间多有,今屏风是其制也。”诗与画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137(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38(清)宋徵壁《抱真堂诗话》:“摩诘加以‘漠漠'、‘阴阴'四字,情景俱妙,固知摩诘善画也。”善本,清顺治9年(1652)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39(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十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140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天宝十三或十四载(754、755),秋。
    141 收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天宝三至十五年(744-756)。
    142 笔者按:1、明代·胡震亨《唐音癸(?)》卷二十一云:“辋川诗‘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辋川旧为宋之问别业,摩诘后得之为庄,昔人似指之问,非为昔人悲,悲后人谁居此耳!总达者之言。”2、陈允吉《维<辋川图>之<孟城坳>佛理发微》曾专门讨论过此诗。参见师长泰/主编《维研究》第二期,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143(清)吕懋勋/修:(清)袁廷俊/纂《蓝田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144(唐)梵志/著:张锡厚/校辑《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45(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上海:佛学书局,1935年。
    146 笔者按:陈允吉《维辋川<华子冈>诗与佛家“飞鸟喻”》探讨过此诗。参见《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147(北凉)天竺三藏县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148 笔者按:维《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已言“秋色”景净。诗收录入(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四。
    149(汉)逸《楚辞章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50(唐)释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夜摩宫中偈讚品第二十》:“又佛言,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今现见有国等诸法,岂得言无。故引晋经云当知由所生,所生即现故见国等。第四菩萨可知。第五菩萨。疏后偈显智从生下,疏文有三,一案经释、二会实义、三若准晋下会晋经。今初有二意,前意中云,犹(?)芙蓉于深水即显所应,而于木末非所应也,即楚词意。彼云(?)芙蓉于木末,此明不应也。疏二者成后智从自种熏习而生者,于中有二。”收录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四。(宋)释智圆/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问疾品》:“采芙蓉于木末,塞薛荔于水中。唐弃功夫终无得者,愿舍妄执反照真心。荆溪云:菩萨观照等者即净名病与物理同,既专后心,验知即是本修圆人。前之二观成既前后。”收录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六。
    15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52 笔者按:《鹿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句含有虚融意。例如,(唐)释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法螺恒震妙音常寂,名寂静音,如空谷响有而即虚,若不即虚,非但失于一音亦不得圆融自在。”收录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三。
    153 维《给事中窦绍为亡弟故驸马都尉于孝义寺浮图画西方阿弥陀变赞,并序》,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十。
    154(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宝积部下·涅槃部。
    155(唐)杜朏《传法宝记,并序》,收入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第174-188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
    156 陈祚龙《关于敦煌古抄“了性句并序”》,收录入《敦煌学》第五辑(戴密微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田文学研究所敦煌学会编印,1982年9月。
    笔者按:陈祚龙先生考订“了性句并序”的作者为神秀法孙李唐西京崇济寺寂满禅师。
    157 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六。作於安史之乱后。
    158 维《西方变画赞,并序》,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八。作於开元二十六年。居河西。
    159 维《给事中窦绍为亡弟故驸马都尉于孝义寺浮图画西方阿弥陀变赞,并序》,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十。
    160 维《能禅师碑,并序》,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九。作於天宝五、六载(745、755)。
    161 笔者按:“白云”譬喻净土。如《顶生因缘经》:“见须弥山上白云高起聚若山峰。复问祢舞迦言:‘前有白云聚若高峰斯名何等?'祢舞迦答言:‘天子,此是三十三天中善法之堂,天子众与四大天常共集会,思惟观察称量世间,若天若人诸所有事。'”又如(唐)释迦才/撰《净土论》卷下“比丘僧得往生者六人”:“沙门道绰法师者,亦是并洲晋阳人也,乃是前高德大鸾法师。……至二十七日,于玄忠寺寿终。时有白云从西方来,变为三道白光,于自房中彻照通过,终讫乃灭。”
    162 笔者按:“浣纱”有濯缨,超脱世俗之义。如(隋末唐初)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文殊师利赞,并序》(南朝宋·殷景仁):“诸佛美其称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非夫合天和以挺作吸冲气,而为灵舒重霄以迴□吐德音而流声亦孰能与于此哉!”又划卷二十四《贻仙城慧命禅师书》(晋·戴逵):“一日,郧城讯修隗馆,屈膝情欣,系韈遇同,进履未尽,开襟遽嗟,飘忽寻望,拂衣世网,脱履牵丝,沧浪濯缨,汉阴抱瓮,行餐九转,用遣幽忧,渐悟三空。”
    163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居辋川。
    164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三。约天宝二年(743)作。
    165 维《叹白发》,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六。作於安史之乱后。
    166(日本)入谷仙介/著,卢燕平/译《维研究》(节译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167 维《与魏居士书》,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十一。作於乾元元年或二年(758、759)。
    168(唐)耿湋《题清源寺》,收入《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69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六。作於乾元元年(758)冬之后。
    170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六。作於晚年。
    171 笔者按:维《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已悟寂为乐”,可知他晚岁的禅惨方式并无变化。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六。作於维复官后至卒前的三、四年间。
    172 严耕望《唐人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兼论书院制度之起源》,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下册),第689-72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1959年10月。
    173(唐)李颀《缓歌行》,载《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74 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作於开元二十九年(741)。
    175(后晋)刘眗《旧唐书》卷一一一《列传第六十一·房琯》,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176 笔者按:有关“卢鸿”,还是“卢鸿一”,学术界著述历来有争议。笔者认为,卢鸿别名为“浩然”。理由如下:一考,唐代的文献,如《唐新语》、《历代名画记》(依卷四来看,张彦远记载的应是“卢鸿”)、《酉陽杂俎》,可知为卢鸿。二考,问题的关键出在《旧唐书》。其中,《本纪·玄宗上》记载是“卢鸿”,而《隐逸》、《方伎》则作“卢鸿一”。《旧唐书》的写作非一人来完成。《本纪》(代宗以前)的史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故可信。(参清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十六)《本纪》部分比《隐逸》、《方伎》更为可信。故为”卢鸿“。三考,五代、宋初的释(?)《宋高僧传》、北宋的宋祁《新唐书》均为”卢鸿“。而宋祁撰写此书又极为严谨,故可信。(参元代应麟《玉海》、南宋周必大《省斋文稿》卷十六·跋宋景文唐史稿)故笔者赞同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吴刚毅《卢鸿及其画迹伪讹源流考鉴》(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的见解。
    177(北宋)宋祁《新唐书》卷一九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178 史料如:《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全唐诗》卷二三九《题礼上人壁画山水》(钱起):《历代名画记》卷三《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
    179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四《茔禅师房观山海图》,收入《四部备要》卷六十八册,中华书局辑刊,北京:中华书局、中国书店影印,1989年3月。
    180(唐)符载《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张璪员外画双松赞》,收入(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八十四《赞五》,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6年5月。
    181(唐)于邵《吴使君厅郑华原壁画松树赞》,收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笔者按:于邵,字相门,京兆万年人,天宝末,进士登科,贞元中见在。
    182 薛永年《书画鉴定与个案研究》,见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总第114期),第110-119页。
    183 井增利、小蒙《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认为,富平山水为盛唐时期的作品。见载《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第8-10页。
    徐涛《吕村唐墓壁画与水墨山水的起源》,收入周天游/主编《唐墓壁画研究文集》,第348-353,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重印。该文原载《文博》2001年第1期。
    184 方闻《论<溪岸图>真伪问题》,见载《文物》,2000年11期(总第534期),第76-96页。
    185 笔者按:这个基本图式还可以进一步地减化,只存在垂直的山形,如富平的其他五扇屏风山水壁画。
    186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作於唐玄宗开元七年(719),长安。
    187 傅申《两幅佚名宋画与庐山图:它们的风格来源问题》,《故宫博物院学刊》,1968年1-2月号,第1-16页;7-8月号,第6-10页。
    188 笔者按:杨仁恺先生认为这件山水作品的年代当在940-968年之间。参见杨仁恺《叶茂台辽墓出土古画的时代及其它》,载《文物》,1975年12期。也可参见杨仁恺《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古画考》,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6月。
    189(南宋)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唐人以桃源为神仙,如摩诘、刘梦得、韩退之作《桃源行》如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90(唐)韩愈/撰,(宋)朱熹/考异,伯大/重编《别本韩文考异》卷三《桃源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91(唐)舒元舆《录桃源画记》,收入(北宋)姚铉/辑《唐文粹》卷七十七,《景印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影印本,台北:世界书局,1988年。
    192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一。写於开元八年(720),长安。
    193(唐)柳公权《题朱审寺壁山水画》,收入《全唐诗》卷四七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94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三。作於天宝初。
    195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三。作於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六年(741-747)。
    196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天宝间,居辋川。
    197(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宝积部下·涅槃部。
    198(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张志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重印。
    199(唐)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收入《全唐诗》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00(唐)僧皎然《观右丞维沧洲图歌》,见载《全唐诗》卷八二一;(唐)张祜《题右丞山水障二首》,见载《全唐诗》卷五百十。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01(汉)逸《楚辞章句》卷七,“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涿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02 笔者按:尚有(唐)皇甫冉《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唐)朗士元《题刘相公三湘图》等,兹不录。不过,唐代的江南山水也有部分表现神仙意趣的,如韩愈《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等。又李思训,画山水、树石“时睹神仙之事”,思训正如后文所言创立了“江淮”山水样式,但画意上追求的仍是神仙思想。
    203(唐)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收录(清)陈邦彦/等奉敕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二。
    204(唐)昌龄《观江淮名胜图》,收录(清)陈邦彦/等奉敕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三十。
    205(后晋)刘眗《旧唐书》卷六十《列传第十·宗室·长平叔良附子孝协、孝斌、孝斌子思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206(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20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熊》。
    208 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补·敦煌莫高窟窟名年代简表》,见载《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卷·佛教美术,第141-145页,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收入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94-23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笔者按:金维诺、贺世哲先生依据壁画榜书推断,莫高窟323窟建於唐中宗载初元年(689年)前后。贺氏考《高僧传》卷十四、《续高僧传》卷十六,又将此壁佛画定名“吴淞迎佛图。”
    209(唐)张彦远《历代名蕊记》卷九《唐朝上·李思训》。
    210(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李思训》。
    笔者按:1、唐代擅长“海图”的画家还有默,略晚於李昭道.唐诗文中有“海图”题画诗,如白居易《题海图屏风》、梁锽《观美人海图障子》、齐己《观李琼处士画海涛》,可以同莫高窟45窟、148窟、
    205 窟相互对读。2、维另有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诗句中的景象同敦煌莫高窟205窟等图像是极为相似的,可能是受到了寺观壁画图像的影响。
    211 笔者按:《名画记》载,吴道玄自创“蜀道山水”,“山水之变,始於吴,成於二李”指的是绘画风格、技法,而不是山水画的图式。道玄“蜀道山水”的年代晚於李思训“江淮样”,图式可能受到了李氏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盛唐的题画诗中寻见,如杜甫《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李白《观元丹邱巫山屏风》、《巫山枕障》、孙逖《奉和李右相书壁画山水》、皇甫冉《画帐远帆》等水景多於山,是“蜀道山水”的特点,与“江淮样”是一致的。又一例:活跃於唐德宗贞元年间的宰,蜀中人,“多画蜀山,玲珑窳窆巉差巧峭”。杜甫有一首《戏题画山水歌图(宰画,宰丹青绝伦)》,言“巴陵洞庭”、“剪取吴淞半江水”也是强调水景的。“蜀道山水”多表现求仙访道的趣味。
    212 笔者按:应当看到,唐代画史将树石单立画科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脱离人物、山水而自成一体,直至北宋文人“墨戏”的兴起。此种境遇方得以改变。
    21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
    214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二。作於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734-735),隐居嵩山。
    215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三。作於天宝九、十载。
    216 收录(唐)维/撰、陈铁民/校注《维集校注》卷五。作於天宝间,居辋川。
    21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刘商》。
    218 笔者按:应当看到,唐代画史将树石单立画科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脱离人物、山水而自成一体,直至北宋文人“墨戏”的兴起,此种境遇方得以改变。
    219(唐)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收入《杜工部诗集》卷四,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220(北宋)佚名《宣和画潜》卷十三《畜兽一》:“盖杜子美尝有题偃画马歌,所谓‘戏拈秃笔扫骅骝,倏见骐驎出东壁'者是也。”收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21(唐)朱景玄《唐朝名域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222 笔者按:应当看到,唐代画史将树石单立画科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脱离人物、山水而自成一体,直至北宋文人“墨戏”的兴起,此种境遇方得以改变。
    223 笔者按:除绘画的风格之外,下列文献还可以旁证处直墓室山水与关中的联系。其一,处直出生关中。《旧唐书》卷一八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处存》:“处存,京兆万年县胜业里人。”处存弟处直。又处直墓志:“公讳处直,字允明,并州晋阳人。”其二,处直养子都好收藏书画。墓内屏风式云鹤花鸟、绮罗人物样式皆与关中有着密切关联。《旧五代史》卷五四<(唐书)列传六>:“()都好聚图书,自常山始破,粱国初平,令人广将金帛收市。以得为务,不责贵贱,书至三万卷,名画乐器各数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于其府。”
    224(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225 罗世平《略论曲阳五代墓山水壁画的美术史价值》,《文物》1996年9期。
    226 赵声良《敦煌壁画风景研究》,第71-7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6月。
    227 笔者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对笔法的理论认识已经成熟,至于墨法在山水、树石上的使用虽有认可,但不如五代荆浩笔墨并重的见解。这反映了笔墨技法在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进程。
    228(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收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29(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石》,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30(南朱)邓椿/撰、黄苗子/点校《画继》卷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再版。
    231(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十七,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
    232(唐)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
    233 罗世平《北齐新画风--参观太原徐显秀墓壁画随感》,《文物》2003年第10期。
    234 笔者按:金维诺先生定名为“李家窟”,该窟建成于大历十一年(771-776);贺世哲先生认为它不晚于771年。
    235(五代)荆浩《笔法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36 笔者按:《新唐书》多有篡改、删减《旧唐书》处。参见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新旧唐书·新书改旧书义处”“新书删旧书处”。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237(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重版。
    笔者按:作於仁宗嘉祐六年(1061),时二十六岁。
    238 参照苏轼《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参见《苏轼诗集》卷四)和南宋初·邵博《邵氏闻见录》后集卷二十八,可知,吴道子是在开元寺大殿后壁上绘制了“佛本生故事”中的。灭度”场景,题识是“开元三十年”,实为天宝元年(742)。毁於北宋末年宋金战乱。具体文献摘引如下: “凤翔府,开元寺大殿九间,后壁吴道玄画自佛始生修行说法至灭度,山林宫室人物禽兽数千万种,极古今天下之妙,如佛灭度,比丘众躃踊哭泣,皆若不自胜者,虽飞鸟走兽之属,亦作号顿之状。独菩萨淡然在旁,如平时畧无哀戚之容,岂以其能尽死生之致者欤?曰‘画圣',宜矣!其识‘开元三十年'云,今凤翔为敌所擅,前之邑屋皆丘墟矣,予故表出之。”
    239 北宋游师雄跋“维画竹”刻石文:“歧阳东塔下,即右丞画浮图十大弟子也。门之左有画竹两竿,笋两本:门之右竹两竿,笋三口。枝叶扶疏,有荣者,有□者,有修者,有稚者,有正者,有背者,皆有理致,纤密不乱,想见其为人气韵秀出,□然尘滓之外也。元祐六年冬至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川俞夷直管勾模刻,阳平箴书。古雍郭皓模,孟永刊。”“凤翔府开元寺东塔院,有唐维竹画二小壁,始熙宁间见之,墨迹尚完无识。浸污者日加多,岁久将遂漫灭,不复见古人用意处。因得郭生嘉祐中模本,比今壁为真,勒石以传好事者。元祐六年冬至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黝川俞夷直管勾模刻,阳平箴书。郭皓模,孟永刊,”
    现藏於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参见樊波、举纲‘西安碑林收藏的<维画竹>刻石》,《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
    笔者按:雪竹绘在开元寺东塔门外侧。刻石一高161厘米,宽63厘米:一高159厘米,宽86厘米。
    笔者按:苏轼《题凤翔东院画壁》中记载的维僧像处凤翔东院,与此处开元寺东塔的“浮图十大弟子”、“雪竹”不是一处。
    240(北宋)苏辙《栾城集》卷二《和子瞻凤翔八观·维吴道子画(在普门及开元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41(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此诗极写道子之雄放,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是何等境界。乃至摩诘,只写其诗境之超,画在不言之表。而其服膺无间者,在此不在彼,此真善于论画者也。”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242(北宋)銍《四六话》卷上,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笔者按:唐代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主张,以文为诗,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民间流行之小说,一扫骈文之腐化、僵化。参见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6月。
    243 《祭少师欧阳公永叔文》,(北宋)韩琦《安阳集》卷四十四,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苏轼《上欧阳内翰书》,洪本健/编《欧阳修资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
    (北宋)欧阳发/等述《先公事迹》,(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244 《还郭祥正诗卷》,(北宋)刘挚/撰《忠肃集》卷十六,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书宛陵集后》,(南宋)陆游/撰《剑南诗稿》卷五十四,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答圣俞寺丞见寄》.(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245 《盤车图(一本上题和聖俞,下注呈杨直讲)》,(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246(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八《诗话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247 《上梅直讲书》,(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祭欧阳文忠公文》,(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248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
    笔者按:作於神宗熙宁四年(1071),时三十六岁。
    249 《韩干马十四匹》,(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
    笔者按:作於神宗熙宁十年(1077),时四十二岁。
    250 《韩干马》,《苏轼诗集》卷四十八
    251 《记董传论诗》,《苏轼文集》卷六十八
    252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苏轼文集》卷七十
    253 《闻复》,《苏轼文集》卷七十二
    254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苏轼文集》卷七十
    笔者按:作於仁宗嘉祜八年(1063),时二十八岁。
    255 朱熹语。参见洪本健/编《欧阳修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
    256 《再和圣俞见答》,(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257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258 《拟维偶然作》,(北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三,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拟维观猪(晏相公坐中探赋)》,(北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十二,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书梅圣俞稿后》,(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宋代)陈岩肖/撰《庚溪诗话》卷下,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明代)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明代)徐柏龄/撰《曋精雋》卷十五,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清代)姚爆/辑《宋诗略》卷首,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259 《评韩柳诗》,(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260 《跋欧阳文忠公书》,(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261 《凤翔八观·维吴道子画》,(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262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
    笔者按:作於仁宗嘉祜八年(1063),时二十八岁。
    263 《跋吴道子地狱变相》,(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笔者按:作於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四十八岁。
    264 《书吴道子画后》,(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笔者按:作於神宗元丰八年(1085),时五十岁。
    265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
    笔者按:作於哲宗绍圣元年(1094),时五十九岁。
    266 《跋文勋扇画》,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267(北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68(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收录(北宋末)蜀僧祖秀《欧阳外传》,参见《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269 《宸奎阁碑》,《苏轼文集》卷十七
    笔者按: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未,时56岁。
    270(北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71(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272(北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六:“欧阳文忠公,贬异立教者,独尊敬讷,与贤良苏洵明允游,相好云。”(北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五:“鸥阳文忠公修一见,深仰风规,每问南来士人‘曾见讷禅师否',由是朝野望重。”(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卷四十五:“谏议欧阳修,为言事者所中,下诏狱穷治,左迁滁州。明年将归庐陵,舟次九江,因托意游庐山。入东林圆通,谒祖印禅师居讷,与之论道。师出入百家而折衷于佛法,修肃然心服,耸听忘倦,至夜分不能已,默默首肯。平时排佛为之内销,迟回逾旬不忍去,或谓此与退之见大颠正相类。”
    273 苏辙《栾城集》卷十一《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序:“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1082)以遣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六载,居讷“梓州中江(四川省境内)人……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会有禅者自南方还,称祖道被天下……讷于是出蜀,放浪荆楚……后游庐山,道价日增”。
    笔者按:可知,居讷早年以讲学冠两川,苏洵与之同为蜀人,洵笃佛,必受之影响,后同讷禅师交游庐山即为一证。居讷后游学南方,改从禅宗,当受到东南空宗风化的影响。
    274 《次韵水官诗,并引》(附苏老泉诗),(北宋)苏轼/撰、(清代)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再版。
    《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祭大觉禅师文》:“我在壮岁,屡亲法筵。”
    275 参见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5月再版。
    276 笔者按:作於哲宗元祐三年(1087),时五十三岁。
    277 笔者按: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接续《历代名画记》,记载了唐会昌元年(841)到北宋熙宁七年(1074)间的画家事迹。但全书最终完稿时间可能延长至元祐年间,而不是熙宁七年或元丰六年(1085)。考证如下:卷四《纪艺下·杂画门》“蒲永异”一条,“……苏子瞻内翰尝得永昇画二十四幅,每观之则阴风袭人。 毛发为立,子瞻在黄州临皋亭乘兴书数百言寄成都僧惟简具述其妙,谓董戚之流为死水耳。(惟简住大慈寺胜相院,其书刻石在焉。)”据《苏轼年谱》,苏轼曾于元丰三年(1080)十二月十八日,书蒲永昇画后(即《画水记》)寄惟简,惟简刻之石。元祐元年(1086)九月十二日,苏轼以试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及至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一日,苏轼落端明殿学士、翰林诗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可知,苏轼官职“翰林”时间是在1086-1094年之间,故《图》完结时间可推至元祐年。2、苏轼《又跋汉杰画山二首》成诗于元祐三年(1088)四月五日,子瞻为官“翰林”最早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前后相距一年有余,故郭若虚“论三家山水”、“论古今优劣”很可能是针对苏轼提出来的。参见孔凡礼/撰《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5月。
    278(北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书画》,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79(北宋-南宋)邵博《邵氏闻见录》后集卷二十七,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80(唐代)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张璪》,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
    281(五代)荆浩《笔法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82 《题维画》,(北宋)苏轼/撰、(清代)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
    笔者按:作於哲宗元祐三年(1088),时五十三岁。
    283 《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摩诘》,(北宋)苏轼/撰、(清代)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
    284(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收入《大藏经》卷八《般若部》。
    285(隋代)吉藏/撰《金刚般若疏》,收入《大藏经》卷三十三《经疏部》。
    286(唐代)惠苑/撰,(清代)臧庸/辑叙录《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经堂丛书,线装本。
    287(唐代)张彦远/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李思训》,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
    288(清代)昶/辑《金石萃编》卷七十二《李思训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3月。
    289(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收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90(南宋)朱熹/编《二程遗书》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91(北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七《跋仁上座橘洲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92(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93(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94(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295 参见《苏轼文集》卷十一《庄子祠堂记》、《众妙堂记》,《苏轼文集》卷十二《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南华长老题名记》,《苏轼文集》卷十七《上清储祥宫碑》、《宸奎阁碑》,《苏轼文集》卷十九《思无邪斋铭,并叙》,《苏轼文集》卷六十六《跋子由老子解后》,《苏轼文集》卷七十三《记郑君老佛语》。(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296 《苏轼文集》卷六十二
    笔者按:苏轼时五十八岁。
    297 《书辩才次韵参寥诗》,《苏轼文集》卷六十八
    298(北宋)释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下《参学仪》,收入《大正藏》No.1992.
    299(北宋)释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下《啐啄同时颂三首》,收入《大正藏》No.1992。
    300(北宋)释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诘问一百则》,收入《大正藏》No.1992。
    301(北宋-南宋)圆悟克勤《碧岩录》卷一,收入《大正藏》卷47
    302(北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六,收入《卍续藏》第136册
    303(南宋)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上,收入《卍续藏》第142册
    304 《圆通禅院,先君旧池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公。仙公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诗集》卷二十三
    笔者按: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49岁
    305 《送参寥师》,《诗集》卷十七
    306 《送高闲上人序》(唐)韩愈/撰、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07 《与参寥子二十一首》,《苏轼文集》卷六十一
    308 《次韵鞏南迁初归二首》,《苏轼诗集》卷二十二
    309 《龟山辩才师》,《苏轼诗集》卷二十四
    310 《赠诗僧道通》,《苏轼诗集》卷四十五
    311 《跋秦少游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31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笔者按。作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时44岁
    313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时52岁
    314(南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卷第四十五:“八月馆职文同(字与可)沐浴,冠带正坐而化。同馆崔公度闻之,惊谓人曰:‘昨别与可于州南,曰,明日复来乎?'及再往,与可徐曰:‘经言,人不妄语者,舌覆面上,即吐舌引至眉上,三叠之如饼状。'公度大骇。今闻其亡,又异,信得道人也。与可,梓渣人,文行高洁,画竹得妙趣(东都事略及文艺传)。”
    315(北宋)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一《净因院画记》:“与可之於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实而(?)拳瘠蹙,如是而条达畅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
    316(北宋)米芾《画史》:“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
    317 笔者按:据谢巍先生考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着手写作于嘉祐元年(1056)前后,然延至元祐(1086-1094)间才成书。今笔者再补录卷二“范宽”条,以兹证明。“时人议曰:‘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尘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圣朝名画评》)又“世有晋卿者……偶一日于赐书堂,东挂李成,西挂范宽。先观李公之迹云:李公家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次观范宽之作,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此二画之迹,真一文一武也。”(《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可知,刘道醇此条来自诜的议论,考诜生卒年为1048-1104年,他评论李成、范宽的时间以元祐年间为宜,故推断《圣朝名画评》在元祐时有补入。
    318(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序》,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19(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论气韵非师》,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 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20(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玅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321(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五十《原叔内翰宅观山水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22(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诗有夺胎换骨诗有三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23(北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七《书文湖州山水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24 《与宋汉杰二首》,(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笔者按: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六十六岁。
    325(南宋)孙绍远/编《声画集》卷三《与百顺饭于文绵大光出宋汉杰画秋山(陈去非)》,《景印义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26(北宋-南宋)程俱/撰《北山集》卷六《戏题钱守宋汉杰泉岩古刹(和韵戊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27 笔者按:沈括、李颀的记载也证实“两峰高并”是维山水的标志特征。原文如下:“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面起。”(北宋·沈括《图画歌一卷》)“摩诘酷好画山水,其画山耸谷(?),云浮水飞,意出尘外。尝自题云:‘宿世吟词客,前身应画师。'李璟定为妙品上上。”(宋·李颀《古今诗话》)
    328(南宋)邓椿/撰、黄苗子/点校《画继》卷一《聖艺·徽宗皇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再版。
    329 笔者按:苏轼在《跋宋汉杰画》中曾经指出宋子房师学宋迪。原文如下:“仆曩与宋复古游,见其画《潇湘晚景》,为作三诗,其略云:‘迳遥趋后崦,水会赴前溪。'复古云:‘子亦善画也耶?'今其猶子汉杰,亦复有此学,假之数年,当不减复古。元祐三年四月五日书。”
    330(北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31(南宋)邓椿/撰、黄苗子/点校《画继》卷六《山水林石·可训》,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再版。
    332 《书鄢陵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佑二年(1087),时52岁。
    333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记潘延之评予书》:“潘延之谓子由曰:“寻常於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为颜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笔者按: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49岁。
    334 《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北宋)苏轼/撰、(清代)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
    笔者按:作于元祐二年(1087),时五十二岁。
    335 《韩干三马》,(北宋)苏辙/撰《栾城集》卷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36 《题憩寂图诗,并鲁直跋》,《苏轼文集》卷六十八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时五十一岁。
    337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苏轼诗集》卷三十
    笔者按:作于元祐三年(1088),时五十三岁。
    338 笔者按:苏轼非常喜欢维谱写的‘阳关曲》、《郁轮袍》,经常同友人唱和。参见他的诗文《宋叔达家听琵琶》、《阳关词三首》、《再送二首》(前首为《送蒋颖叔帅熙河,并引》)、《再用前韵》(前首为《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339(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41 参见徐邦达/著《古书画伪讹考辨》(上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
    笔者按:“京本”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342 《题李公麟山庄图,并叙》,(北宋)苏辙《栾城集》卷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43(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七,收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46 《与南华辩老十三首》,《苏轼文集》卷六十一
    笔者按:哲宗绍聖元年(1094),时五十九岁
    349(清)宋荦《漫堂书画跋》有收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350(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三,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353(北宋)米芾《画史》,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54 徐邦达/撰《古书商伪讹考辨》上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
    355 笔者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有“辋川样”的提法。“公(枢密楚公)薨后寻多教失,其孙豢今为太常少卿,刻意购求,颇有所获,少卿乃余之祖舅,如江都韩晋公牛、摩诘辋川样等常得观焉。”
    356(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57(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58 《题所书归去来词后》,《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359(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收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60 旧题(北宋)梅尧臣《续金针诗格》,收录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笔者按:张伯伟先生认为,此书系伪托梅尧臣之作,因“旧题蔡传编《吟窗杂录》已收此书,则假托年代当在北宋末以前。梅尧臣卒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此书当出于其后。”
    361(北宋)释惠洪《天厨禁(?)》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
    362(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四,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63(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64 《宋复古度支晚川晴雪》,(北宋)文同《丹渊集》卷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65 《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苏轼诗集》卷十七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丰元年(1078),时四十三岁。
    366(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67 笔者按:苏轼也擅长龙蛇枯木和丑石。如上海博物馆《六君子图》和日本某处《枯石图》。
    (北宋)黄庭坚《豫章先生文集》卷六《题子瞻画竹石》:“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盤虎踞苍藓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北宋)米芾《画史》:“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盤郁也。”
    (北宋)孔武仲《宗伯集》卷三《子瞻画枯木》:“败毫淡墨信挥染,苍莽菌蠢移龙蛇。略增点缀已成就,正见枯木成槎丫。更无丹青相掩翳,惟有口鼻相穿呀。”
    (北宋)释道潜《参寥子诗集》卷十一《同赵伯充防御观东坡所画枯木》:“偶向僧坊委陈迹,每经风雨听龙吟。”
    368(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苏轼评柳宗元诗”,《笔记小说大观》(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3月。
    369 《题柳子厚诗二首》,《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370 《书画壁易石》,(北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七十
    371 《跋晋卿墨迹》,(北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72 《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苏轼诗集》卷三十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时五十三岁。
    373(北宋)米芾《画史》,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74(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下“能格下品七人·禅月大师”,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75 《十八大阿罗汉颂,有跋》,《苏轼文集》卷二十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时六十四岁。
    376 《题觉慧大师与权岁寒图》,(南宋)之望《汉滨集》卷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77 参见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笔者按:现存水月观音像以五代、宋、西夏为主,共计二十七幅。又“宝陀山”即补陀洛山,为观世音道场。米芾认为诜山水类宝陀状,这一见解可能与北宋观世音信仰有关。又宋人认为,诜山岩取自太湖石,这与“宝陀山状”并不矛盾。因为在中国的信仰中,观世音的道场补陀洛山即在东南沿海一带。北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一《应梦观音赞》:“稽首观音,宴坐宝石。忽忽梦中,应我空寂。观音不来,我亦不在。水在盆中,月在天上。”南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二十五《烟江叠嶂》:“烟江叠嶂,太湖石也,鳞次重复巧出天然,晋卿尝画《烟江叠嶂图》,东坡作诗,今借以为名,此石里人方氏所藏故物,非近年以人功雕断者,比尤可贵。……太湖嵌根藏洞宫,槎牙石生(?)沦中。波涛投隙漱且啮,岁久缺罅深重重。水空发声夜镗鎝,中有晴江烟嶂叠。”唐代·勃《观音大士赞》:“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组磋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伽山,自在观音于彼住。”南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即《华严》所谓南海岸孤绝处。有山名补怛落迦。观音菩萨住其中也。即《大悲经》所谓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元代·盛熙明《补陀洛伽山传》,《卍续藏经》,第一五0册。
    378 笔者按:丑石可以参禅,诜是深知此理的。如《苏轼诗集》卷三十六《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於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次诗先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钱穆父、仲至、蒋颍叔皆次韵。穆、至二公以为不可许,独颍叔不然。今日颍书见访,亲睹此石之妙,遂悔前语。仆以为晋卿岂可终闭不予者,若能以韩斡二散马易之者,盖可许也。复次前韵》、《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颍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苏轼诗集》卷四十三《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苏轼文集》卷六十四《怪石供》、《后怪石供》。
    379(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大正藏》第18册。
    380(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诂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381(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发》“佛道品第八”
    382 《东莞资福堂老栢再生赞》,《苏轼文集》卷二十二
    383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北宋)释惠洪/撰《禅林僧宝传》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84 笔者按:诜奉佛,是一在家修行的居士。《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在北宋僧俗间颇为流行。例如苏轼的几篇文章《书城北放鱼》、《次韵潜师放鱼》皆涉及放生鱼儿之事。又如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十四、五十二载,宋真宗时有“依普贤忏法不令捕江湖间鱼”的禁令。
    385(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二《归园田居六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86(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六《感士不遇赋并序》。
    387(唐)释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三,《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388 《捕鱼图赞》,《苏轼文集》卷二十一
    389 《题伯时画观鱼僧》,(北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90(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91 笔者按:诜此画法取自李成。(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山水林木门·神品》:“(李)成之为画……峰峦重叠,间露祠墅,此为最佳。”
    392 笔者按:诜这三幅画卷的景物与《渔》基本相同,故推知《渔村小雪图》的画意是归隐。
    (北宋)苏辙《栾城集》卷十六《题诜都尉设色山卷后》:“还君横卷空长叹,问我何年便退休。欲借岩阿著茅屋,还当溪口泊渔舟。经心蜀道云生足,上马胡天雪满裘。万里还朝径归去,江湖浩荡一轻鸥。”
    (北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三十《书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晋卿画):“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遮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铯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北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三十三《次韵子由书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雪月追君溪上舟……看画题诗双鹤鬓,归田送老一羊裘。”
    393 笔者按:童子抱琴,高士不曾拂弄,而是远望,正是默鼓琴状,故称作“无弦琴”。“无弦琴”意指等待知音。这一典故最早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卷八《尊贤》:“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禅师说法时,引用此例说法,意为学者的契悟与否。如《祖堂集》卷八《疏山》:“我有一宝琴,寄在旷野中。不是不解弹,未有知音者。”
    (北宋)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二《洪州黄龙山宝觉禅师》:“但识琴中趣,不劳弦上寻。”《续藏经》本。
    (北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八《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
    (北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三十《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二首》:“谁知默皷无弦曲,时向珠宫舞幻仙。”又,诜曾经临写过《邢和璞、房次律论前生图》,应该知道“无弦琴”(或不鼓琴)与知音、契悟是相关的。如《苏轼诗集》卷三十三《破琴诗,并叙》、《书破琴诗后》,《苏轼诗集》卷四十八《晋卿得破墨三味,又尝闻祖师第一义,故画邢和璞、房次律论前生图,以寄其高趣,东坡居士既作<破琴>诗以记异梦矣,复说偈云》。
    394 《题晋卿画后》,《苏轼诗集》卷三十三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祐六年(1091),时五十六岁。
    395 《唐薛稷书》(贞观永徽之间),(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396(五代-宋初)陶谷《清异录》卷下“针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97(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枢密楚公》,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90(北宋)米芾《画史》,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99(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又跋辋川图后》,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00 笔者按:米芾谈到的“长安李氏”本可能是从“李卫公家定本”派生出来的.因为它与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六《李卫公辋川图跋》的记载比较接近,如二本都有唐跋,并且洪迈言跋是伪作,正好和米芾谈到的文太师“拆下唐跋”作伪之事相印合。
    401(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图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02(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维》
    403 《诗话一卷》,(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404(南宋)刘克庄/编《后村诗话》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405(北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七《题辋川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06 《试笔一卷·鉴画》,(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407 《书辋川图后》,(北宋)秦观《淮海集》卷三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08 《书辋川图后》,(北宋)董迪《广川画跋》卷六,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09 《次韵和文潞公题右丞维辋川图》,(北宋)韩琦《安阳集》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10 《题辋川图后》,(北宋)文彦博《潞公文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11 笔者按:陈允吉先生在他的《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一文中已有深入的论述。参见陈允吉/著《唐诗中的佛教思想》(又名《唐音佛教辨思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
    41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13(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14(北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笔者按:文中“祥符中”应当改作“天禧中”,辟之记载有误。可参见《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415(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卧雪图》,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16 《跋滕子济所藏唐人出游图》,(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17 《摩诘四时山水图》,(北宋)谢薖《竹友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18 参见(唐代)释彦悰《后画录》“唐吐火罗国胡尉迟乙僧”条:“外国鬼神,奇形异貌,笔记洒落,有似中华,攻改四时花木。”,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19(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420(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21(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422 《书摹本地狱变》,(北宋)董迪《广川画跋》卷一,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23(北宋-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笔记小说大观》(六),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3月。
    424(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笔记小说大观》(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3月。
    425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碑铭并序》,《维集校注》卷十二
    426(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正藏》第十二册427(隋代)智顗/说,灌顶/记《天台摩诃止观》卷二,《大正藏》第四十六册428(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一,《大正藏》第十二册429(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大正藏》第十二册
    430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维集校注》卷六
    431 李贤引《汝南先贤传》注《后汉书·袁安传》
    笔者按:宋人曾有对“袁安卧雪”题材的考释,兹援引如下:“《录异传》载,汉大雪,洛阳令行至袁安门,无路入,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之,僵卧于床。又《先贤行状》载,胡定字符安,时雪满其室,县令遣掾排雪问定已绝榖,妻子皆僵。二事甚相类,皆雪中高卧,皆县令来抚问。元安、袁安名字又相协,安得不认为一事邪!”参见(南宋)楙《野客丛书》“卧雪二安”,收录入《笔记小说大观》(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3月。
    432 笔者按:《汉司徒袁安碑》出土於河南偃师,乡农置於土地祠作供案,被截,有残损。1930年,县当道发现,乃移教育局保管。抗战末年,为躲避日军搜掠,遂埋藏,迄今不知下落。幸台湾中央图书馆藏“霑化李氏拓本”一本,全文兹录如下:“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于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亥(或酉),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河南尹,建初八年四月丙申,太仆,元和三年五月丙子,司空,四年四月乙卯, 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四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参见赵铁寒《记袁安碑--兼辨袁安世系正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误》(上),《大陆杂志》第十二卷第五期,台北:大陆杂志社,1956年3月15日出版。
    433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维集校注》卷六
    434(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四“释道愻”云:“当夜雪降,周三、四里,乃扫路通行,陈尸山岭。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茎长一二尺许,上发鲜荣,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卷二十六“释法融”云:“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众咸叹仰。”
    435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重版。
    笔者按:作于哲宗元祐八年(1093),时58岁。
    436 《诗辨》,(南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437 《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斡马因论伯时画天马》,(北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38(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39 《书吴道子画后》,《苏轼文集》卷七十
    笔者按: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时50岁。
    440 《题文与可墨竹》,《苏轼诗集》卷二十七
    笔者按: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时50岁。
    441(北宋)米芾《画史》:“世俗以蜀中画骡纲图、剑门关图为维者甚众。……又有唐蜀中画雪山,世以为维也。剑门关图雪景,五代笔也。”
    442(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收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b年。
    443(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444(南宋)范公偁《过庭录》,《笔记小说大观》(七),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34年3月。
    445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维集校注》卷六。
    笔者按:维作于至德元年(756)
    446 《跋林竹溪书画·摩诘渡水罗汉》,(南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47 《捕鱼图序》,(北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48 参见《<宣和书画谱>谈艺多暗剽苏轼语意》,阮璞《画学续证》,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宣和画谱>与苏轼绘画思想》,衣若芬《赤壁漫游与西园雅集》,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
    449(美国)伊沛霞(P.atricia Ebrcy)《宫廷收藏对宫廷绘画的影响:宋徽宗的个案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总第113期。
    450(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一《道释叙论》,收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笔者按:“世俗多以蜀画为名家,是虚得名”句显然是针对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七《书士星画》一文而言的。黄文略曰:“后有蜀人高文进以蜀俘至阙,亦待诏翰林中,时新作相国寺,命文进仿高益旧本画四廊佛变化相。大率都下佛宫道馆,多文进笔,号为兼备曹吴采墨,是名“小高待诏”,今为翰林画工之宗。此画多蜀人笔法,亦传是“小高”所作,落笔高妙,名不虚得也。”
    451(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七“黄居寀”
    452(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一:“高文进,蜀中人。太宗时入图画院为祗候。上万机之暇留神绘事,文进与黄居寀常列左右,赐予优腆。”(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国朝求访》: “(太宗)太平兴国间……又敕待诏高文进、黄居寀搜访民间图画。”
    453(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今画院学者成宗之,然曾未得其仿佛耳!”(北宋)黄庭坚《山谷外集》卷九《书韦深道诸帖》:“高文进画神佛,翰林工至今以为师也。”
    454(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一“士元”,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55(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妙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56(北宋)米芾《画史》,收录於卢辅圣/主编《中国书面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面出版社,1993年。
    457 笔者按:高文进的绘画风格偏向于精而谨细。如日本清凉寺藏有传为高文进的《弥勒菩萨图》。又《圣朝名画评》载:“相国寺高益画壁经时圯剥,上惜其精笔,将营治之,诏文进曰:“丹青谁如益者?”对曰:“臣虽不及,请以蜡纸摸其笔法,后移于壁,毫发较益无差矣。”遂与李用及、李象坤翻传旧本于壁,得益之骨气。”“高文进笔力快健,施色鲜润,皆其所长。”
    458(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九“吴元瑜”
    459(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八“崔白”
    460(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八“崔悫”
    461(北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四《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曰:“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惨淡云水昏,晶莹沙砾碎。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462 笔者按:《山鹧棘雀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江兆申先生鉴定为黄居寀真迹。参见江兆申《山鹧棘雀·早春与文会--谈故宫三张宋画》,《故宫季刊》(台北)第十一卷第四期,1977年夏季。
    李玉珉《黄居寀<山鹧棘雀图>》,《故宫文物月刊》(台北)第277期,2006年4月。
    463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464(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补遗》,浙江书局,清代光绪9年(1883)刻本。
    465(元代)托克托,等撰《宋史·选举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66 笔者按:有关北宋画院制度与组织问题,台湾学者余城教授作过专题讨论。参见余城《北宋画院制度与组织的探讨》,《故宫学术季刊》(台北)第一卷第一期,1983年秋季。
    467 《“同治天下”--政治主体意识的显现》,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11月再版。
    468(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维”
    469(北宋)释惠洪《天厨禁(?)》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
    470 笔者按:“失粘”指诗句平仄失调,宋人又称作“拗句格”。维作诗时,有时候为求得语势气韵,两联中竟有不依常格的词句。南宋·楙《野客丛书》云:“今俗语谓之‘拗句格',仆谓此体非出于老杜,与杜同时如摩诘亦多是句。如云‘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疑亦久矣。张说诗曰。‘山接夏空险,台留春日迟',此亦‘拗句格'也。”
    471 李慧敏《宋代面风转变之契机--徽宗美术教育成功的实例(下)》,《故宫学术季刊》(台北)第二卷第一期,1984年秋季。
    472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上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年11月。
    479 笔者按:梅尧臣、欧阳修皆学过维诗,但尤以圣俞学得极似。如元代方回/编《瀛奎律髓》卷四曾云,“右丞诗入宋,惟梅圣俞能及之,可互看”。故尔,我们也可从他们的诗评中反观维的诗文思致,毕竟本章所引段落实是宋人对唐人诗法的理论总结。
    480 旧题(北宋)梅尧臣《续金针诗格》,收录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81 《梅圣俞诗集序》,(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482 笔者按:《腊梅山禽图》又名《香梅山白头》。南宋·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三收录了它与《芙蓉锦鸡图》。其文曰:“徽宗皇帝御题画三十一轴一册:……芙蓉锦鸡一(御书诗云:‘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香梅山白头一(御书诗云:‘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以上八轴,於御书诗后并有‘宣和殿御制并书'七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7月。
    483(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五《书画·悬画月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84 笔者按:《腊梅山禽图》中的水仙花是重瓣,与我们常见的单瓣水仙不同,称作“千叶水仙花”,不谙熟花卉者易误识。参见(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二十九《千叶水仙花》:“世以水仙为金盏银台,盖单叶者其中真有一酒盏,深黄而金色。至千叶水仙,其中花片卷皱密蹙,一片之中下轻黄而上淡白如染,一截者与酒杯之状殊不相似,安得以旧日俗名辱之。要之,单叶者当命以旧名,而千叶者乃真水仙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85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清代)《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局,1988年10月。
    491 宋祁《玉楼春·春景》,(南宋)黄昇/集《花庵词选》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摩诘文集》北京图书馆藏北宋蜀刻本
    《右丞文集》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麻沙刻本
    (唐)维/撰,(宋末元初)刘辰翁/评点《须溪先生校本唐右丞集》六卷,北京图书馆藏元代本
    (唐)维/撰、(宋末元初)刘辰翁/评、(明)顾起经/注,顾氏奇字斋刻本《类笺唐右丞诗集》十卷,明嘉靖35年(1556年)
    (唐)维/撰,(清)赵殿成笺注《摩诘全集笺注》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代乾隆间刻本
    (唐代)维《画学秘诀》,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奇字斋刻本
    (唐代)维《山水论》,《汇刻唐宋书画书九种十一卷》本(嘉靖年间刊本)
    (唐代)窦皋《述书赋》,收入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四集第二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於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重印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重印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6年
    (唐)释净觉/集,(朝鲜)金九经/校《楞伽师资记》,铅印本,北平:待曙堂,1931年
    (五代)荆浩《笔法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后晋)刘眗/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北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北宋)苏轼/撰、(清)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月
    (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平文友堂,1934年
    (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2月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佚名《宣和画谱》,《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梅尧臣《宛陵先生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文同《丹渊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范纯仁《范忠宣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闢之《渑水燕谈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苏辙《栾城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黄庭坚《黄文节公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释道潜《参廖子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秦观《淮海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晁补之《鸡肋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李(?)《德隅堂画品》,《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谢薖《谢幼槃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董迪《广川画跋》,《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笔记小说大观》(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3月。
    (北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末-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宋末-南宋)李弥逊《筠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南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南宋)陈骙《南宋馆阁续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南宋)张澂《画录广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南宋)邓椿/撰、黄苗子/点校《画继》,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再版。
    (南宋)杨休《中兴馆阁图画储藏题记》,黄宾虹、邓实/主编《美术丛书》,南 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笔记小说大观》(三),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大正藏》(电子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大藏经、佛梅大藏经光盘),“中华佛典宝库”编
    《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发行所,大正十四年--大正十五年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唐)维/撰,傅东华/选注《维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陈贻焮/选注《维诗选》,1959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贻焮/主编《赠订注释全唐诗》(第一至五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葛晓音、钱志熙/编《陈贻焮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铁民《维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
    陈铁民《维集校注》(第一至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8月
    张清华《维年谱》,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9月
    杨文雄《诗佛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2月
    皮述民《维探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维研究会/编《维研究》第一辑,1992年
    师泰常/主编《维研究》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师泰常/主编《维研究》第三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刘刚、师长泰/主编《维研究》第四辑,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安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11月再版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何乐之《维》,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上、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庄申《维研究》(上集),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1年
    庄申《中国画史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
    庄申《中国画史研究续集》,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
    傅申《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
    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日)古原宏伸《维画与所谓维画》,《文人画粹编·中国篇1·维》,同本中央公论社,1985年
    [韩]柳晟俊《维诗比较研究》,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4月
    阮璞《中国画史论辩》,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7月
    阮璞《画学丛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7月
    启功《宋人无款墨笔<辋川图>长卷跋》(一九五八年),《启功丛稿·题跋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7月
    《清初四画派研究》(论文集),朵云编辑部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7月
    《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9月
    杨仁恺《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古画考》,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6月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再版
    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
    《敦煌学》第五辑(戴密微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敦煌学会编印,1982年9月
    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一》,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7月
    陈允吉/著《唐诗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
    (日)内田诚一《维及其山水田园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论文,1999年5月
    (日)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
    (日本)柳田聖山/主编《禅学丛书》,据日本花园大学图书馆藏高丽本影印,台北:中文出版社,1986年12月再版
    俞剑华《历代对维的评价》,《美术研究》1959年第4期
    陈三弟《维以来中国画的特质及其演进》,《美术史论》1953年第1期
    吕长生《评宋人<辋川图卷>--兼考唐维<辋川图>》,《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2期),1980年
    庄申《唐卢鸿草堂十志图卷考》,《历史与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本,1960年
    庄申《对于中国雪景绘画的几种考察》,《历史与语言研究所集刊》,32,1961年
    蓝承铠《论雪景山水》,《新美术》2003年第1期
    二川《维<袁安卧雪图>画理抉微》,《朵云》总第45期
    简锦松《庄著维研究质疑》,《出版与研究》四十一期,1979年3月
    方闻《传为维的<江山雪霁图>》,《亚洲艺术资料》三十(1976-1977年)
    金维诺《北宋时期的绘画史籍》,《美术研究》1979年第3期
    金维诺《宋元绘画收藏著录》,《美术研究》1980年第3期
    罗世平《20世纪唐代书画研究》,《美术研究》2000年第2期
    罗世平《略论曲阳五代墓山水壁画的美术史价值》,《文物》1996年9期
    罗世平《北齐新画风--参观太原徐显秀墓壁画随感》,《文物》2003年第10期
    尹吉男《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观念》,《美术研究》1994年第2期
    尹吉男《“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尹吉男《明代后期鉴藏家关于六朝绘画知识的生成与作用--以“顾恺之”的概念为线索》,《文物》2002年第7期
    薄松年《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美术生活》,《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
    徐邦达《宋金内府书画的装潢标题藏印合考》,《美术研究》1981年第2期
    令狐彪《关于宋代“画学”》,《美术研究》1981年第2期
    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考略》,《美术研究》1982年第4期
    陈葆真《宋徽宗绘画的美学特质--兼论其渊源和影响》,《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四十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刊行,1993年6月
    李慧淑《宋代画风转变之契机--徽宗美术教育成功的实例》(上),《故宫学术季 刊》第一卷第四期,国立故宫博物院编,1984年夏季
    佘城《北宋画院制度与组织的探讨》,《故宫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国立故宫博物院编,1983年秋季
    傅申《两幅佚名宋画与庐山图:它们的风格来源问题》,《故宫博物院学刊》,1968年1-2月号、7-8月号
    [美]伊佩霞《宫廷收藏对宫廷绘画的影响:宋徽宗的个案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总第113期
    (日)伊藤正文《审美诗人--雉》,集英社,1983年版
    (日)伊藤正文《文人畫粹编·中国篇幅·维》,中央公论社,1985年版
    (日)小林太市郎《維之辋川图》,《华道》二三卷一期,1960年11月
    (日)入谷仙介《维の前半生》,京都,《中国文学报》第十一册,1959年
    (日)入谷仙介《中年期の维》,京都,《中国文学报》第十五册,1961年
    (日)入谷仙介《晚年の维》(上、下),京都,《中国文学报》第十八、十九册,1963年
    (日)入谷仙介《维研究》,东洋学丛书,创文社,1967年3月
    (日)入谷仙介《维诗四题》,《创文》一五五期,1976年
    (日)入谷仙介/著,卢燕平/译《维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日)井口孝《维研究》(书评),《中国文学报》二七期,1976年4月
    (日)铃木修次《入谷仙介<維研究>》(书评),《创文》一五四期,197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