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的是狭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苏联东欧发生“天鹅绒革命”,21世纪的“颜色革命”正在进行的严峻形势下,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从而深刻揭示其科学性和伟大之处,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意义在于:明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精神实质的把握,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地过程中显现理论的伟大和科学性;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提供启发。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和学科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所创立的理论的整体性问题有些精彩的论述,之后列宁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也作了不同程度的阐述。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备受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研究和探讨工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本文试图在经典作家和学界有关理论及观点的基础上,运用原著解读法、比较的方法等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表现、成因及其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途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离不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追问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表现在许多方面,突出的表现在两大方面,从纵向看体现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形成上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和时间上的跨越性等。从横向角度看,主要表现在结构上的整体性、服务对象上的群众性、特征间的关联性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整体性特征,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说,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大层面来把握: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时代条件的具备;人类实践的整体性决定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理论家的社会理想和立场;理论家的叛逆、同情、勇敢、求真、个性特点;理论家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渊博的知识背景等因素。
     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目的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从而更好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研读原著,同时注意广泛涉猎马克思前后还有同时期的著作,加强理论的比较;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认识方法;第三,加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以动态和系统论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加强国内外学者的合作和交流;第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软件和硬件建设;第六,加大同各种肢解马克思主义行为作斗争的力度。
     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同时对于当前我们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新问题,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启迪。
This article is study of the Marxism integrity. Marxism has broad and narrow meanings.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narrow Marxism one. The Marxism integrity question's essence is about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Marxism and how to know the Marxism". In the austere situation of "the velvet revolution" in the Soviet Eastern Europe and the 21st century "the color revolution", we must research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theory earnestly, thus promulgate its 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greatness profoundly, strengthen the Marxism the guiding position and make the ideology the work. It not only has the profound historic importance, but also has the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eory significance of Study the Marxism integrity lies as follow: Defined Marxism integrity connotation; The deepening to Marxism's essence and spiritual essence's assurance, in analyzes in the Marxism integrity process to appear the theory great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Promotes the Marxism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Marxism Chinese, forms the Chinese the Marxism theory achievement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inspiration. While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lies in: It is helpful to set up the Marxism in the firm belief, in the Marxism study, the propaganda an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mong the young student;; it is also advantageous in instructs to hav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ell.
     Marx and Engels themselves have some splendid elaboration about the theory integrity question which establishes to oneself, afterward Lenin and other Marxist has made regarding it also. The current Marxism integrity question becomes the domestic one which is concerned to foreign scholars. Regarding this question, the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fruitfully and propose many valuable thoughts. This paper attempts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from the Marxism integrity connotation, the performance, the origin and insisted that Marxism integrity way aspect proposes his opinion.
     Understanding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is linked with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Marxism's integrity may understand from two angles of the static state and the dynamic. Marxism's integrity displays in many aspects, the prominent performance in two big aspects, from longitudinal looked that manifests in logic the uniformity; Forms in gradual continuity and time spanning. Looking from the crosswise angle, mainly displays in the structure on the integrity, the target client mass character, the characteristic relatedness and so on.
     It has many aspect reasons on Marxism the integrity characteristic, Summarized said that might grasp from two big stratification planes: The objective aspect's reason is mainly having the time condition; The humanity practices integrity decision; The subjective aspect's reason mainly lies in theoretician's social ideal and the standpoint; Theoretician's rebel sympathizes, bravely, asks really, th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theoretician's world outlook methodology and profound knowledge background factors and so on
     The goal of study Marxism integrity is to insist the Marxism integrity, thus a bette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s Marxism theory. Insisting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We must insist the Marxism integrit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diligently: First, reads the original works, simultaneously pays attention widely browses around Marx also to have the same time work, strengthens the theory the comparison; Second, insists the Marxism the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the understanding method; Third, deepens the Marxism history the research, understands the Marxism theory by the tendency and the system theory thinking mode; Fourth, strengthen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cooperation and the exchange; Fifth, strengthens the Marxism fundamental research software and the hardware construction; Sixth, wages the struggle positively with each kind of dismemberment's behavior.
     Research the Marxism integrity not only to deepen to the Marxism theory understanding, simultaneously further developed the Marxism theory regarding current us, solved the new problem, formed the Chinese Marxism theory new achievement to have 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
引文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G.Lukac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iMI.London,1971p27.
    [2](法)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页。
    [3](德)约.施拉夫斯坦著,邓仁娥译.梅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至1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6页。
    [2]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J].教学与研究,2005,(8)。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至743页。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1]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
    [2]张雷生,梅荣政,钟明华.思想理论教育研究[C].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3]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7(11)。
    [4]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7(11)。
    [5]谭顺,魏伟.“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第三次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7(11)。
    [1]江德兴.实践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4页。
    [3](德)阿.科辛编,郭官义等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470页。
    [1]贝塔朗菲.科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5页。
    [2]金炳华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页。
    [3]李愿.试论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于部分范畴的丰富和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4](德)黑格尔(G.W.F.Hegel)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6页。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至22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3页。
    [1]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你年版第6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6]列宁.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页。
    [2]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3]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J].教学与研究,2005,(8)。
    [4]蒋海,查辉,陈克宏.略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5]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至777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7页。
    [3](法)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至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页。
    [2][G].Lukac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M].London,1971.p.11.
    [3][德]约·施拉夫斯坦著,邓仁娥译.梅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87至88页。
    [4][美]乔恩.埃尔斯特著,何怀远等译.理解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5]张雷声,梅荣政,钟明华.思想理论教育研究[C].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1]张耀灿.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4]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世界观[J].高校理论战线,1996.(8)。
    [5]李向荣.浅谈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逻辑历史联系与整体结构[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3)。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至222页。
    [2]陈先达.陈先达文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15页。
    [4]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38页。
    [5]陆剑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规定的一元性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J).党政干部学刊.2007(5)4。
    [1]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2]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至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8页。
    [1]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页。
    [2]何怀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历史发生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6)。
    [3]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4]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至290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0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至285页。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3]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1]转引自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1]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3]转引自曲英丽.新世纪科学发展与展望[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
    [4]陈先达.陈先达文集:走向历史的深处(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1]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至8页。
    [1]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至155页。
    [2]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至1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版第172页。
    [2]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版第4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2页。
    [2]张雷声,梅荣政,钟明华.思想理论教育研究[C].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3][英].伯尔基著.伍庆,王文扬译,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至285页。
    [1]龚育之.在清华听讲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至222页。
    [1]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6页。
    [1]何怀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历史发生学解读(J).哲学研究 2006(6)。
    [2]孙志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战略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3]徐松林.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报,2002(2)。
    [4]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J].教学与研究,2005,(8)。
    [5]黄映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原理”课的教学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6]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亮思.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J].真理的追求,1997(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1][英]梅格纳德.德赛著、汪澄清译.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至9页。
    [2]转引自徐艳玲等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6页。
    [1][英]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卡尔.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页。
    [2]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3]何中华.重读马克思[J].哲学动态,2003,(12)。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41至342页。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4]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至571页。
    [2]转引自李成旺.当代性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6(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至43页。
    [1]转引自聂锦芳.清理与超越 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2]冯其庸.神话与现代[M1.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1][美国]乔恩.埃尔斯特著,何怀远等译.理解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2]陈先达.陈先达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3](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7页。
    [1]增枝盛.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至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卷、4卷、8卷、12卷、13卷、16卷、18卷、24卷、42卷、46卷、47卷、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苏)列宁.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
    5、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德)卡尔·柯尔施著.熊子云,翁廷真译.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德)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张世英.黑格尔哲学概论[M].长春:吉林省哲学学会编印,1983.
    4、Erich Fromm.Escape from Freedom[M].Owl Books,1994.
    5、《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介绍》编写组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介绍[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6、(英)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余其铨,赵常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孟氧.恩格斯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陈先达.被肢解的马克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高清海.哲学的憧憬[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1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2、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陶德麟.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6、(法)笛卡儿(Rene Descartes)著.第一哲学沉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笛卡尔.哲学的科学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9、(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Theotonio Dos Santos).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0、(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1、孙伯绥,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2、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3、聂锦芳.清理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俞吾金,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5、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6、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8、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9、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0、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孙伯鍨,侯惠勤.马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3、魏小萍.追寻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4、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5、(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6、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7、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马思主义研究论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9、(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0、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1、(英)恩斯特·拉克劳.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2、陈先达.陈先达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3、(英)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李修建,张云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45、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6、[G].Lukac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London,1971.
    1、张云飞.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及其学科建设意义[J]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研究,2008(10)
    2、逢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3、肖桂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4、陈海飞.理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反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
    5、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7(11)
    6、谭顺,魏伟.“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第三次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7(11)
    7、苏伟.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8、黄映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原理”课的教学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9、赵存生.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9)
    10、赵敦华.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J].北京大学学报,2007(6)
    11、张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Z1).
    12、张雷声.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7,(8).
    13、任平.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统一性——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路径的反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7).
    14、包心鉴.以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视角科学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评介[J].东岳论丛,2007,(3).
    15、吴德清.从整体上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16、孙志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战略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17、王良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进程看其整体性[J].江苏 社会科学,2007,(3).
    18、江德兴.实践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19、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7,(3).
    20、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21、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其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22、肖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断想[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23、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24、张雷声.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25、梅荣政,李静.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26、张耀灿,肖应连.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27、肖贵清.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
    28、常宝红,赵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探索,2006,(3).
    29、梁树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30、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31、顾海良.科学理解系统把握整体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32、蒋海,查辉,陈克宏.略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33、何怀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历史发生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 学,2006,(6).
    34、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35、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6、庄福龄.坚持历史观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必然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37、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J].教学与研究,2005,(8).
    38、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
    39、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呼唤[J]宁夏党校学报 2005.03.
    40、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2.
    41、郝敬之.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J].山东社会科学,2005,(2).
    42、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高教出版社.第一辑,2004.
    43、朝克,何毓德.从科学哲学看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时代性创新[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4、梁树发.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5、陈铁民.整体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6、朱宝信.马克思哲学文本:“回到”抑或“重读”?——从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观点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7、李庆国,张乾元.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8、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9、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50、陈学明.苏东剧变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51、江丹林.论科学理解马克思学说及其方法论问题[J].学术月刊,1998,(6).
    52、牛跃平.“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的哲学本义及其科学方法论的现实意义[J].理论导刊,1998,(6).
    53、赵家祥.关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J]新视野 1997.(01).
    54、南普照.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J]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7.(08).
    55、陈学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J].教学与研究,1997,(4).
    5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世界观[J].高校理论战线 1996.(08).
    57、郭大俊.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96.(03)
    58、王锐生.人类社会整体性与社会发展[J].哲学动,1995,(2).
    59、彭继红.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时代性[J].教学与研究,1993.(04)
    60 段若非.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J]红旗,1987.(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