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龙应台的成名作《野火集》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二十年后仍持续影响中国大陆,如今龙应台的文章常常在两岸三地乃至世界华文报刊同时刊登。从《野火集》到2008年台湾大选在两岸三地乃至华文世界同时刊发的《台湾未来,一块三毛?——四大问就教于“总统”候选人》,二十几年过去了,龙应台始终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知识分子本色,怀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以独立的批判精神介入公共场域写作,引发了一次次遒劲的思想风暴,屡屡创造出版神话与惊人的轰动效应。龙应台创作中的一系列文学事件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欧洲、中国两岸三地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已经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因此,本文以此为考察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主要利用哈贝马斯的“公共场域”理论与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等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一视角切入对“龙应台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分别从作家身位、文学实践、读者反应、文学生产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龙应台是一个持有自由主义思想认同的公共知识分子,其精神姿态主要承袭了中国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统,而其思想认同则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息息相关。龙应台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其自由主义理念的实践方式,她总是关怀公共事务、直面当下语境并介入公共场域,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发声。其题材始终聚焦社会现实敏感问题与尖锐的矛盾冲突,并以其泼辣、犀利的笔锋,或剖析、或揭露与批判,直刺读者人心,从而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龙应台的文学创作因其轰动效应与批评奇观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野火现象”、“新加坡风波”、“上海男人事件”以及21世纪初关于文化大讨论的“野火再燃”等构成龙应台思想风暴的几场论争,呈现出了读者思想的多元复杂与社会深层的精神焦虑,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华文公共论坛的形成。在今天的传媒语境中,传媒功能已经构成了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媒介的策划与传播在龙应台文化轰动效应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内部研究即文本研究,主要考察作者的题材聚焦与文本诗学;外部研究则包括社会语境、文学生产、媒介传播以及读者反应等方面。其次是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相结合:以“文化诗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史学与诗学相结合,文化理论与文本细读相结合,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传媒五个维度的互动关系来考察龙应台的文化现象。
As one of Taiwan's most influential classic works, "Wildfire", the fame-establishing masterpiece of Long Yingtai, has been still affecting China's mainland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twenty years ago, and nowadays Long Yingtai's articles are often published in Chines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simultaneously on China's mainland, in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in Taiwan, as well as in some other regions across the world. It'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from the publication of "Wildfire " to that of "Taiwan's Future,1.3 Dollars?---Four Questions for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which was published during the 2008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Long Yingtai has always adhere to the intellectual quality of " For the sake of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 for public affairs and an independent critical spirit, her writing gets involved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triggers strong ideological storms time and again, creating constant publication myths and amazing effects. Aseries of literary events relating to his writing have constituted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her articles have become rare archives within the cultural circle in Europe, on China's mainland, in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in Taiwa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phenomenon as a study object for the specific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With the use of Habermas's theory of "Public Sphere" and Said'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some other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cultural studies, this paper studies Long Yingtai's cultural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llectual's writing involved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conduct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aspects of author identity, literary practice, reader response and literary production.
     Being a public intellectual with liberal thoughts, Long Yingtai mainly inherits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spiritual tradition of" Every citize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s his spiritual gesture, and his ideological identit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Western liberal thought. Her creative writing may be the way of the practice for her (?)beral ideas, and she has been always caring for public affairs, directly facing (?) immediate context, getting involved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voicing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liberty. Focusing on the sensitive issues and sharp contradictory conflicts of social reality and with its pungent and sharp stroke, her subjects analyse or expose and criticize, which touches the hearts of the readers and gives rise to one ideological storm after another. Due to the sensational effects and critical wonders, Long Yingtai's creative writing has formed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Wildfire Phenomenon", "Singapore Disturbance", "Shanghai Men Event" and "Wild Fire Recurring" regarding the great cultural deba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constituting several debates of Long Yingtai's ideological storms, showing the diverse and complex thinking of the readers and the spiritual anxiety of the society and indicating the the formation of a Chinese public forum as well. In today's media context, the media functions have become the fifth element of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he media planning and dissemination has also played a role in fueling Long Yingtai's cultural sensational effects.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a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studies and external studies, that is, internal studies (text study) explore the subject focus and text poetry, while external studies include the social context, literary production, media dissemination, as well as reader response. Besides, cultural studies are combined with text reading in details, namely, by way of the "Cultural Poetics" studies and by combining history with poetry and cultural theory with text reading in details, this paper explores Long Yingtai's cultural phenomenon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such five dimensions as the world, the author, works, readers and the media.
引文
①此文于2004年2月29日,获得台湾九歌年度散文奖。
    ①新华文摘[J],2004,(10).
    ②新华文摘[J],2006,(1).
    ①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②台湾“国家”图书馆网站中的“当代文学史料影像全文系统”,网址:http:///www.lit.ncl.edu.tw
    ③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
    ④台湾“国家”图书馆网站中的“当代文学史料影像全文系统”,网址http:///www.lit.ncl.edu.tw
    ①台湾“国家”图书馆网站中的“当代文学史料影像全文系统”,网址http://www.lit.ncl.edu.tw
    ②以文学讨论为主来采访龙应台的,如杨照、陈翠莲,以及几位文化界的记者。
    ③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①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八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②黄重添,徐学.台湾新文学概观.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③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④姚春树,袁勇麟.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⑤盛英.二十世纪女性文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⑥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址http://www.cnki.net.
    ⑦黄子平.“龙卷风”的功能.读书,1987,(2).
    ⑧萧乾.热爱台湾的龙应台.读书,1988,(1).
    ①汤益泽.龙应台的杂文思想研究.理论与创作,1998,(4).
    ②汤益泽.对龙应台的社会学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1).
    ③汤益泽.龙应台的“不顺”.文学自由谈,1996,(3).
    ④王敏.关于龙应台创作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
    ⑤王进.犀利·放达·温馨——龙应台、三毛、席慕蓉三家论札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⑥王澄霞.女权主义与女性中心主义——评龙应台(美丽的权利).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3).
    ⑦唐冰炎.“胡美丽”的心路历程——从<美丽的权利)和(孩子你慢慢来)看龙应台的女性观.时代文学,2007,(3).
    ⑧唐冰炎.知识分子的灵魂交响曲——从龙应台现象解读龙应台的知识分子角色.华文文学,2007,(6).
    ⑨仇小梅.龙应台创作中的西方文化因子.文教资料,2007,(6)
    ⑩王敏.面对世纪末的焦虑——评龙应台的杂文创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0)
    11林彦.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杂文”——评龙应台的杂文创作.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2).
    ①唐冰炎.论龙应台的思想世界.[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毛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下的龙应台创作.[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③许晔洁.全球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与使命感——龙应台杂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Jurgen Habermas,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9中译本参见[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①廖炳惠编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9-210.
    ②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5.
    ③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4.
    ①王增进.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7.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6-17.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6-17.
    ④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①[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7-34.
    ①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3.
    ②如十二铜表法,在此基础上,罗马形成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在各个地区方面都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私法体系。
    ①[英]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39.
    ②王刚.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
    ①参见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1-15.
    ②[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
    ①参阅王刚.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
    ②参见朱维铮、龙应台编注.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0.
    ①东方杂志,1920,17(16)
    ②胡适.胡适文存(第2集第3卷).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27-28.
    ③王刚.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2.
    ①傅斯年.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大公报,1945年4月29日.
    ②韦政通.以传统主义卫道,以自由主义论政:徐复观的志业.中国论坛,1986,23(1).
    ③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之一。原名洪驻,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国,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农科、哲学系和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实证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当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发表新文学运动的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激进主义,主张以改良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1938年任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大会主席。1948年去美国,1962年2月14日在台湾病逝。
    ①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讲演录.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147.
    ②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讲演录.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158.
    ③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6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237.
    ④参见许纪霖,谢宝耿.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分子研究——许纪霖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8).
    ⑤自由中国,1953,8(9)
    ⑥自由中国,1953,8(10).
    ⑦民主评论,1953,4(12).
    ①许纪霖,谢宝耿.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分子研究一许纪霖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8).
    ②雷震,浙江长兴人,1897年生,1916年赴日留学,1926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主修政法学。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教授等职,1931年进入政界,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等。1949年到台湾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1960年9月4日被捕,以“知匪不报”和“连续以文字为有利于叛徒的宣传”等罪名判刑十年,1970年9月释放。1979年3月7日雷震病逝。
    ③《自由中国》这一刊物名称是由胡适命名的,意在仿照当年戴高乐的《自由法国》。
    ④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1987:60.
    ①参见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1987:60.
    ②殷海光(1919-1969),湖北黄冈人,逻辑学家、政论家。1938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学习,师从金岳霖。1942年考入独立建制的清华研究院哲学研究所,1947年晚春进入《中央日报》,很快升任主笔。1949年3月到台湾,兼任《民族报》总主笔。1949年8月,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1957年升为教授。主要著作有《逻辑新引》、《思想与方法》、《中国文化的展望》等,并翻译了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1969年9月去世。
    ①该文为《自由中国》社论,刊发于1960年9月1日,三天后,即1960年9月4日,台湾警备总部以涉嫌叛乱逮捕雷震、傅正等人。
    ②赵诚.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书屋,2000,(4).
    ①《文星》月刊创办于1957年11月5日,由叶明勋担任发行人,萧孟能任社长。第一任主编何凡,他在“代发刊词”中提出的口号是“不按牌理出牌”。早期的《文星》,以“生活的、文学的、艺术的”态度出现于文坛。1959年其宗旨修改为“思想的、生活的、艺术的”。杂志的指向性十分明确,“企图松动国民党的控制,为台湾培养出一种较为民主自主、开放、讲理、踏实的社会雏形和文化取向”,但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一般。
    ②李敖.传统下的独白.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223.
    ③参见王刚.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2-63.
    ④李敖.老年人和棒子.文星,1961,(11).
    ⑤董大中.台湾狂人李敖.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101.
    ①《大学杂志》发行人林松祥,早期总编辑是台大经济系一年级的何步正,主要编辑是郭正昭、陈少廷、王顺、王晓波等人。
    ②高信疆.讲述“人间”的消息.南方周末,2004年9月9日.
    ①张南翔.被割断的喉咙.第一线,1986,(3).
    ②张国财.评龙应台的社会批评——野火集.台湾民众日报,1986年5月24日.
    ③朱维铮、龙应台编.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4.
    ④Andrew Edgar and Peter Sedgwick eds.,Key Concept in Cultural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183.
    ⑤单新元.龙应台母亲谈龙应台.杨际岚.龙应台杂文精品.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253.
    ⑥龙应台.野火集·跋.150.台北:圆神出版社,1992:288.
    ⑦龙应台的父母共有5个孩子,龙应台是唯一的“姣姣女”,排行第三。除大哥龙应扬在1949年父母匆匆渡海时留在湖南老家外,其它4人均在台湾,都是博士,二哥龙应达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
    ①参见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115.
    ②[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尹庆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本书初版于1981,英文原名为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1895-1980(《天安门:中国人和他们的革命,1895-1980年》)。
    ③参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编者的话”,[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尹庆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Ⅱ-Ⅲ页。
    ④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
    ⑤关于“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可参见:钟希明.身份认同与话语重构.[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6.
    ①认同(Identity,亦称“同一性”)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的重要理论贡献,提出于50年代初期,后被其本人和其他学者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领域的研究。60年代后期,他将约20年来所写的有关同一性的文章作了整理和修订,汇编成书,这就是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参见中译本[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②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③查尔斯·泰勒关于自我身份、族群认同与承认政治的一系列著作是左翼思潮的代表,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右翼思想的代表。参见Charles Taylor,The "Political of Recognition ",in Philosophical Argumen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25-256. And 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ndern Identit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Michael Kenny,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Cambridge(UK), Polity,2004.
    ①张宁.文化认同的多面性.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②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
    ③“龙应台自选集”的“序”,1996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套五卷本的“龙应台自选集”,分别是《野火集》、《龙应台评小说》、《女子与小人》、《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与《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④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
    ⑤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
    ①朱维铮、龙应台编.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
    ②朱维铮、龙应台编.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4.
    ③朱维铮、龙应台编.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6.
    ④朱维铮、龙应台编.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1.
    ①张南翔.被割断的喉咙.第一线,1986,(3).
    ①杨泽.天真女侠龙应台——走过野火时代.龙应台.野火集“纪念版序”.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2.
    ②杨泽.天真女侠龙应台——走过野火时代.龙应台.野火集“纪念版序”.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
    ③杨泽.天真女侠龙应台——走过野火时代.龙应台.野火集“纪念版序”.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4.
    ①王敏.面对世纪末的焦虑——评龙应台的杂文创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0).
    ②福山因此提出“历史的终结”说。参见[美]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一人.黄胜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①王晓波.君不见长安人食人.龙应台.百年思索.台北:时报文化,1999:153.
    ②参见龙应台.新的“野火”,从哪里开始?——写给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6-17.
    ①龙应台.新的“野火”,从哪里开始?——写给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7.
    ②龙应台.新的“野火”,从哪里开始?——写给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7.
    ③龙应台.八O年代这样走过.中国时报,1998年8月11日.
    ①龙应台.八O年代这样走过.中国时报,1998年8月11日.
    ②龙应台.八O年代这样走过.中国时报,1998年8月11日.
    ③龙应台.八O年代这样走过.中国时报,1998年8月11日.
    ④梁启超在70年前就说过:“……岂止军阀财阀的专横可憎可恨,就是工团的同盟抵抗乃至社会革命还不是同一种强权作用!不过从前强权,在那一班少数人手里,往后的强权,移在这一班多数人手里罢了。”转引自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39.
    ①龙应台.八○年代这样走过.中国时报,1998年8月11日.
    ②发表于香港《明报》,2004年4月15日。
    ③国亲两党在“总统府”广场发动50万人大游行,高喊“立即验票”、“枪击调查”与“补救启动国安机制”等口号。游行结束后国亲的抗争活动暂时告一段落。
    ①发表于香港《明报》,2004年5月12日。
    ②龙应台.超越“台湾主义”——向核心价值迈进.明报,2004年5月12日.
    ③龙应台.超越“台湾主义”——向核心价值迈进.明报,2004年5月12日.
    ①1949年5月19日,台湾省主席际诚颁布《戒严令》,从1949年5月20日开始实行,使台湾进入了军事戒严时期,此法令限制人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力,如集会、言论、出版等各项自由受到箝制,因此有所谓党禁、报禁、出国旅游禁等。在戒严令实施的同时,并与另一《动员战乱时期临时条例》并行实施,成为整肃异己分子的执行依据。直到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迫于情势宣布解除戒严,即“解严”。
    ②“钓鱼岛”是太平洋中的一个无人居住的由珊瑚礁组成的列岛,据充分的史料记载,它是我国固有的领土。然而台湾当局一贯仰赖的美国政府,1970年8月12日突然宣布,“钓鱼岛”列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决定交还日本”。美国政府的这一野蛮的强盗行为,立刻激起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强烈愤怒,他们纷纷走上街头,组织游行,抗议美、日政府的无耻行径。
    ①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168-170.
    ②吕正惠、赵遐秋.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330.
    ③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9.
    ④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1987:90.
    ①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166-167.
    ②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153.
    ①“十信”,是指成立于1946年的“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简称“十信”)。“十信”理事会主席蔡辰洲,为国民党“增额立法委员”,多年来利用职权和家庭姻缘关系,先后假借其所经营的“国泰塑料关系企业”(简称“国塑”)职工名义向“十信”贷取巨款,作为“国塑”运用的资金,导致“十信”周转不灵。同时,蔡还以办理“职工存款”的手法,囊括了“国塑”数千名职工的存款几十亿元新台币。此一舞弊案暴露后,立即发生“挤提风潮”,“国塑”无法应付,陷入破产,数千名存款者纷纷组成“自救会”,到“行政院”、“总统府”请愿;受“十信”影响,台湾许多以办理“职工存款”吸收民资的企业,也相继发生“挤兑存款风潮”。它导致台湾工厂企业倒闭,经济萧条。
    ②参见《十信事件》,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
    ③吕正惠、赵遐秋.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330-331.
    ①龙应台谈<野火集>:把面具撕破来看.台北:天下杂志,1986,(3):77.
    ②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3.
    ③龙应台.生气,没有用吗?.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8.
    ①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3.
    ①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5.
    ②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5.
    ①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90-91.
    ①张南翔.被割断的喉咙.第一线,1986,(3).
    ②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2-23.
    ①龙应台.“对立”又如何?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57-59.
    ②龙应台.啊!红色!.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84-85.
    ①写于1985年9月20日,这是《野火集》里唯一一篇没有上过报的文章。参见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03.
    ②龙应台.欧威尔的台湾?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10.
    ③国闻周报,1933,10(33).1933年8月21日.
    ①参见[英]梅森.冷战(1945--1991).余家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②刘金质.冷战史(上、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③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④参见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注释①.
    ⑤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22.
    ①参见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9-296.
    ①参见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7.
    ①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2741.
    ②朱水涌.现状与未来:世纪交替的文学.孙绍振,南帆.未来的文化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2-3.
    ③王敏.面对世纪末的焦虑——评龙应台的杂文创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0):171.
    ④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36.
    ⑤金恒炜.野火烧到世纪末(序).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10.
    ①龙应台.一只白色的乌鸦——<人在欧洲>序.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5.
    ②“镜像”理论参见[法]拉康(Lacan. J. M)拉康选集.褚孝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89-96.
    ③龙应台的“别有用心”在于试图通过“镜像”这一主体间性的模型,完成对于民族自我的认识。所谓的主体间性指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④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1936年8月,在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拉康提交了著名的《镜子阶段》论文,其“镜像理论”确立了拉康在精神分析学界的地位。1949年7月17日在苏黎世的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他又做了《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的报告。
    ⑤[法]拉康(Lacan. J. M)拉康选集.褚孝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89-96.
    ⑥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25284/.[法]拉康(Lacan. J. M)拉康选集.褚孝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89-96.
    ①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25284/.
    ②海外华文作家的跨域写作,是一种跨域的书写。“跨域”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跨域”,还是国家的“跨域”、族性的“跨域”和文化的“跨域”,因而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跨域”。参见刘登翰.华文文学跨域的建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49.
    ③刘登翰.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0-12.
    ④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9-11.
    ①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11.
    ②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05-106.
    ③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75.
    ④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周宁.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华文文学,2008,(3):81.周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早期主要从事比较戏剧研究,19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跨文化研究,着重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
    ②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5.
    ③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47-49.
    ①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1-63.
    ②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5-17.
    ③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9-133.
    ④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3-25.
    ①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45-49.
    ②[德]格尔达·帕格尔(Gerda Pegal)拉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
    ①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66.
    ②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96-99.
    ③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6-28.
    ④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8.
    ①[德]格尔达·帕格尔(Gerda Pegal)拉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
    ②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概论.饶芃子,杨匡汉.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42.
    ③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
    ④[俄]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0-17.
    ⑤“龙应台自选集”的“序”,1996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套五卷本的“龙应台自选集”,分别是《野火集》、《龙应台评小说》、《女子与小人》、《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与《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①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
    ②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2.
    ③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4.
    ①参见金恒炜.野火烧到世纪末(序).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10..
    ②[美]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一人.黄胜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③参见金恒炜.野火烧到世纪末(序).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10-11.
    ④据龙应台母亲(回乡湖南探亲时接受采访,作者写于1989年2月20日)说:1988年11月11日,台湾“经贸部”等几个部门组织了一个代表团第一次到苏联考察访问,龙应台担任随团记者。《龙应台母亲谈龙应台》——龙应台母亲口述,单新元整理,见杨际岚选编《龙应台杂文精品》,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但龙应台在《我去寻找敌人》一文中写道:“1988年10月,我在莫斯科。”参见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在此,我援引龙应台的说法。
    ①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221.
    ②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239.
    ③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55.
    ①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56.
    ②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59.
    ③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68-71.
    ①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227.
    ②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89.
    ①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126.
    ②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133.
    ③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123.
    ④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254.
    ⑤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248.
    ①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245-250.
    ②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257.
    ①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165.
    ②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173.
    ③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271.
    ④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121.
    ⑤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189.
    ⑥参见唐冰炎.论龙应台的思想世界.[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9.
    ⑦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77、149、183、209、263-277.
    ①参见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挑战.德国:斯图加特出版社,1998:12—14.
    ②里斯本小组名单参见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4.
    ①里斯本小组.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8-39.
    ②哈贝马斯.超然于民族国家吗?贝克主编.全球化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③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长期从事社会发展和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是全球化社会学的创立者,提出“风险社会”、“第二次现代化”等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概念。主要著作有《什么是全球化?》、《风险社会》、《反思性现代化》、《全球化的政治》、《世界社会的前景》等。
    ⑤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25.
    ①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1):7.
    ②参见D·凯尔纳.对全球化的理论化.翟学伟等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③D·凯尔纳.对全球化的理论化.翟学伟等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①可参见全球化论丛Ⅱ,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俞可平.全球化:治理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俞可平.全球化: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杨雪冬.全球化:当代西方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李惠斌.全球化: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② Cf. Roland Robertson & Kathleen White eds,Globalization:The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Vols.1-6,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③可参阅葛涛.旅行中的理论:“文化全球化”在中国文学理论界的接受和变形.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④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在北京现代文学馆的演讲.新华文摘,2004,(10):77-80.
    ①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在北京现代文学馆的演讲.新华文摘,2004,(10):77.
    ②Arjun Appadurai:"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Public Culture, Vol.2, Spring 1990, p.5.
    ①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在北京现代文学馆的演讲.新华文摘,2004,(10):77.
    ②收入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③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4.
    ④龙应台.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台湾的内向性.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003年6月13日.
    ①龙应台.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台湾的内向性.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003年6月13日.
    ②龙应台.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台湾的内向性.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003年6月13日.
    ③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在北京现代文学馆的演讲.新华文摘,2004,(10):77-80.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5.
    ②参见唐冰炎.论龙应台的思想世界.[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5.
    ③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4.
    ①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3-4.
    ②龙应台.硫酸不能烤蛋糕——如何教孩子再“相信”.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9-10.
    ①可参见蔡惠萍.龙应台当官:一位记者的三年采访实录.台北:联经出版社,2002.
    ②参见秦风编.岁月台湾:1900-2008.第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2.
    ①参见曾润梅.2004年台湾政局发展述评.杨立宪,杨志坚主编.台湾2004.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22-33.
    ②参见秦风编.岁月台湾:1900-2008.第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5-376.
    ③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5.
    ①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5-16.
    ②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22.
    ①参见北京大学台海两岸现代化研究中心,《文化台独》(名词解释,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http://www.cmsts.pku.edu.cn.
    ②在《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台湾的内向性》发表的十天内,龙应台收到了近二百封读者来信,如果说二十年前《野火集》的读者来信是愤怒的、剑拔弩张的,那么在《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的读者来信中,却几乎完全看不见愤怒,而是一种暗淡的沉痛、无助的茫然,渗透在每一封信里,而每一封信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台湾,我们的台湾,怎么会变成这样?因此,龙应台写下了《五十年来家国——我看台湾的“文化精神分裂症”》,刊载于2003年7月10-12日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①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29.
    ②中国时报·焦点新闻版,2003年9月29日。
    ①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43.
    ②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0-309.
    ③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7-372.
    ④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375.
    ①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9.
    ②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90.
    ③叶维廉.殖民主义,文化工业与消费欲望.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出版,1995:127.
    ④有关民族、文化身分的论述和研究不少,如《明报月刊》在1996年8至10月号的专题。此外可参阅梁慧玲等编著的《饮茶请进》(香港:次文化堂,1996年版),这是一群中大新闻系学生的文章结集,大部分都曾经经历过在本土身分和国族身分之间的归属困难,反映了年青一代在九十年代的心路历程。
    ①梁文道.去殖的缺席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main.cfm?SpecialsID=20
    ②2006年,天地图书出版社为之结集出版《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龙应台自述,这是一本特别为香港而写的书,也是纪念一个外来作家与香港的缘分,对香港的感情。
    ③参见严飞.沙湾径25号.书城,2007,(4):59.
    ④参见马家辉.龙应台如何在香港放火?——从“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16.
    ①严飞.沙湾径25号.书城,2007,(4):59.
    ②2004年11月9日在香港大学的演讲题目。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19.
    ③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10、40、50、76.
    ④口气比较批判台湾客气多了,她说:“身为一个长期关注文化而又关心香港的旁观者,我对西九龙计划却有一个不太一样的角度,当作野人身上自以为温暖的阳光献给香港,作为参考,相信香港人原谅我的偏颇,容忍我的直率。”参见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10.
    ①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10.
    ②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18.
    ③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21.
    ①2004年11月9日在香港大学的演讲:《香港,你往哪里去?——对香港文化政策与公民社会一点偏颇的观察》,收入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19-40.
    ②2006年6月2日在香港大学的演讲题目。
    ①参见严飞.沙湾径25号.书城,2007,(4):59.
    ②参见严飞.沙湾径25号.书城,2007,(4):59.
    ①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98.
    ②当时《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设计了“一个题目两人写”的专栏形式,龙应台的这篇文章和罗肇锦的同名文章同时刊出,但两人的论证方式截然不同,后来罗肇锦的同题文章以“回应与挑战”的形式被收入《野火集》中,更名为《中国人当然不生气》。
    ③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11.
    ①龙应台.传递这把火——写在出书前夕.野火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3.
    ②林丽娟电话访问圆神出版社,出版部小姐回答,时间2004年3月21日。
    ③方美芬.点燃批评野火的斗士——龙应台.全国新书资讯月刊,1999,(12).
    ④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⑤龙应台.野火集“纪念版序”.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
    ⑥参见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13.
    ①参见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14.
    ②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13-14.
    ③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57.
    ④编者在文末注明这位作者是政战学校政治研究所的研究生。
    ①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74.
    ②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75-78.
    ③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75.
    ①参见龙应台.“对立”又如何?.野火集.台北:圆神出版社,1985:89-90.
    ②参见龙应台.八○年代这样走过.百年思索.台北:时报文化出版,1999:204.
    ①金恒炜.野火烧到世纪末(序).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9.
    ②龙应台.自序:我的第一本书.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在龙应台的写作时间分配上,1995年以前,百分之二十给欧洲,百分之八十给台湾;1995年之后,百分之二十给欧洲,百分之四十给中国台湾,四十给中国大陆。
    ①《啊,上海男人!》中的大部分篇目已在龙应台的台湾版著作《我的不安》中出现。龙应台.我的不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7.
    ①孙康宜.龙应台的“不安”和她的“上海男人”(1998年5月30日写于耶鲁大学).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7.
    ②《我抗议》,一封寄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署名“在海外上海男人康议”,写给编辑部的海外读者抗议信,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43-44.
    ③龙应台:《上海男人,英国式》,原载1997年8月14日《文汇报·笔会》,当时的标题是《“我也是上海男人”》,收入《啊,上海男人!》时更名为《上海男人,英国式》。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1.
    ①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1.
    ②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1.
    ③龙应台.上海男人,英国式.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2.
    ①龙应台.上海男人,英国式.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3.
    ②龙应台.上海男人,英国式.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4.
    ③龙应台.上海男人,英国式.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4.
    ④龙应台.上海男人,英国式.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1-64.
    ①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40.
    ②这一系列文章,一直到1994年才结集出版,书名为《美丽的权利》。可参见:龙应台.美丽的权力.台北:时报出版社,1994.
    ③龙应台.自序:我的第一本书.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2.
    ④1994年10月10日在《中国时报》“人间”刊出,1994年10月14日被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后收入龙应台.干杯吧!托马斯曼.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6:251.
    ⑤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r York:Simon & Schuster,1996.中译本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①龙应台.干杯吧!托马斯曼.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6:252.
    ②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05、109、111、122.
    ③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07.
    ④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16.
    ⑤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19-124.
    ①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31.
    ②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38.
    ③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41.
    ④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46.
    ⑤龙应台.我很小,可是我不怕.联合早报,1994年10月28日.
    ①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27.
    ②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56、159.原载《亚洲周刊》1994年11月号,11月6日出版.
    ③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566.原载《亚洲周刊》1994年11月号,11月6日出版.
    ④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48.
    ⑤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为何只有一种声音?”.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59.原载《亚洲周刊》1994年11月号,11月6日出版.
    ①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003年6月13日。
    ②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003年7月10-12日。
    ③中国时报“焦点新闻版”,2003年9月29日。
    ④黄梁.龙应台与台湾的文化谜思“在龙应台与紫滕庐之间”.台湾:唐山出版社,2004:1.
    ⑤参见附录3.
    ①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大陆读者的论辩”.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319.
    ②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41.
    ③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41-142.
    ④向阳,政治大学新闻博士。曾任《自立报系》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时任东华大学民族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秘书长。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08.
    ⑤陈芳明,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民进党的代言人。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12.
    ①钟乔,诗人、差事剧团团长。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20.
    ②李明辉,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暨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德国波昂大学哲学博士,专研康德哲学,并曾主持多项儒学研究计划。参见《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003年7月24日。
    ③王晓波,时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学术专长领域为中国哲学,“捞过界”的台湾史学者,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难人遗属,为维护“出生的尊严”,坚持作为真正的中国人,矢言“愿终生为真理的个人,永远做中国苦难的良心。”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40.
    ④张隆溪,北京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北大、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兼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47.
    ⑤董桥,著名散文家、报人、香港《苹果日报》社长。本文原载香港《苹果日报》2003年7月25日。
    ⑥杨渡,《中时晚报》总主笔。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54.
    ⑦郭力昕,评论工作者,任教于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本文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7月23日。
    ⑧石计生,时任东吴大学助理教授。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7月26日,标题为《霹雳火VS野火》,此处为作者原始标题。
    ⑨顾而德,台湾大学经济系学士,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新新闻》出版部总编辑,时任《新新闻周报》副总主笔。本文原载于《新新闻周报》八五五期,2003年7月24日出版。
    ①纪大伟,1972年生,台中人,台大外文系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候选人。本文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7月26-27日。
    ②伊格言,本名郑千慈,男,1977年生。台北医学大学肄业,时为淡江大学中文系三十硕士研究生,主持个人新闻台“看不见的城市”(http://www.mypaperl.times.com.tw/user/Egoyan).曾获联合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等奖项。本文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7月25日。
    ③刘维公,时任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学术专长领域为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消费社会研究等。本文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7月24日。
    ④姚人多,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原载《中国时报》观念平台,2003年7月30日。
    ⑤黑米,1974年生于高雄,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毕业,任职于新竹科学园区,公余从事散文与小说创作。本文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7月16日。
    ⑥荒鱼,1970年生,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时任职北部某医学中心妇产科主治医师。本文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7月23日。
    ⑦张伯宇,1977年生于台北,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时为淡江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宋、明、清理学。本文原载《中时电子报》浮世绘讨论区,2003年9月11日。
    ⑧方伟达,1966年生,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环境规划硕士、哈佛大学设计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博士课程结业,德州农工大学生态暨管理博工候选人,历任哈佛中华民国学生联谊会会长等职。本文原载《中时电子报》浮世绘讨论区,2003年9月12日。
    ⑨Lemon,生于台中,长于台中。十七岁,高中生。喜欢文学和哲学。本文原载《中时电子报》浮世绘讨论区,2003年8月19日。
    ⑩包淳亮,台湾政治大学东亚所博士候选人。原载《中国时报》“时论广场”,2003年7月31日。
    11宋国诚,时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研究员,学术专长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后殖民论述、中国研究、全球化论题。著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主义》、《中国跨世纪综合国力》、《后殖民论述:从法农到萨义德》,编有《二十世纪中国(二卷)》。本文原载于“人间副刊”,2003年10月6日。
    ①黄瑞明,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学博士,私立静宜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237.
    ②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254、255、284.
    ③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300-311.
    ④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256、275、289、264.
    ⑤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244、245.
    ①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33.
    ②参见黄梁.龙应台与台湾的文化谜思.台湾:唐山出版社,2004.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
    ①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65-166.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3重印):27.
    ③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7
    ④古远清.当代台湾文学风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007
    ①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2.
    ②金恒炜.野火烧到世纪末(序).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9-10.
    ①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7.
    ②龙应台.八○年代这样走过.中国时报,1998年8月11日.
    ③龙应台.野火集.150版.台北:圆神出版社,1992:Ⅵ
    ①龙应台.上海男人,英国式.收入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4.
    ①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②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①袁勇麟、李薇.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69-71
    ②天益网http://www.tecn.cn
    ③博客中国http://www.blogchina.com,龙应台博客专栏longyingtai.vip.bokee.com
    ④中时电子报·新闻专辑http://www.news.chinatimes.com.
    ①参见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大陆读者的论辩”.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319.
    ①[美]国家利益,1989,(16):3-18.
    ②参见[美]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一人.黄胜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③可参见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终结者译丛”,其中包括:《意识形态的终结》(丹尼尔·贝尔)、《教育的终结》(威·斯班诺)、《男性的终结》(约翰·马林斯)、《哲学的终结》(劳伦斯·卡弘)、《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等。
    ④《邮件》("Envois"),选自雅克·德里达的著作《明信片》(La carte postale)(巴黎Aubier Flam2marion,1980年版),第212、219页;英文版《明信片》(The Post Card),艾伦·巴斯(AlanBass)翻译(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204页。转引自[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林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1):131-139.
    ⑤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领袖人物,耶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⑥[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林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1):131-139.
    ⑦参见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
    ①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入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文艺争鸣,2005,(3)
    ②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的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文艺研究,2002,(6).
    ③参见袁勇麟、李薇.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①参见赖大仁.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学习与探索,2005,(3).赖大仁分析了米勒近年来一系列有关文学终结和文学转向的文章从而得出此结论。
    ②[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林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1):131-139.
    ③欧阳友权.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5).
    ①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的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文艺研究,2002,(6).
    ②可参见南帆.文化研究:开启新的视域.理论的紧张.上海:三联书店,2003:60-67.
    ①参见Cf. Terry Eagleton,After Theory,London:PenguinBooks,2004“后理论时代”这一命名源于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一书,关于该书的评论,可参阅王宁.“后理论时代”的文化理论之功能?文景,2005,(3).
    ②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兼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③王宁.“后理论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①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286.
    1.龙应台.龙应台评小说.台北:尔雅出版社,1985.
    2.龙应台.野火集.台北:圆神出版社,1985.
    3.龙应台.野火集外集.台北:圆神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7.
    4.龙应台.人在欧洲.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8.
    5.龙应台.从东欧看台湾.台湾: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1990.
    6.龙应台.写给台湾的信.台北:圆神出版社出,1992.
    7.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北:时报出版社,1994.
    8.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台北:时报出版社,1994.
    9.龙应台.美丽的权力.台北:时报出版社,1994.
    10.龙应台.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
    11.龙应台.干杯吧!托马斯曼.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6.
    12.龙应台.我的不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7.
    13.龙应台、朱维铮编注.未完成的革命—戊戌大年纪.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著.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98.
    14.龙应台.百年思索.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9.
    15.龙应台.银色仙人掌.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
    16.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17.龙应台.请用文明来说服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6.
    18.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
    19.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7.
    20.龙应台.《目送》,散文,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8.
    21.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9.
    1.龙应台.野火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2.龙应台.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
    3.龙应台.龙应台杂文精品.杨际岚主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
    4.龙应台.龙应台评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5.龙应台.人在欧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6.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一:野火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7.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二:龙应台评小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8.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三:女子与小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9.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0.龙应台.龙应台自选集卷五:在海德堡坠入情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1.龙应台.魂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12.龙应台.故乡.异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3.龙应台.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14.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5.龙应台.美丽的权利:龙应台随想录.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16.龙应台.百年思索.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17.龙应台.我的不安.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18.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19.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0.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1.龙应台.在海德堡坠入情网:2005台湾及海外华文作品精华.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2.龙应台、(德)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3.朱维铮、龙应台编注.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4.龙应台.目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中国时报“人间”副刊,“野火集”等专栏.
    2、文汇报“笔会”副刊,“龙应台专栏”
    3、南方周末,“龙应台专栏”
    4、新华文摘[J],2004,(10).2006,(1).
    5.中时电子报“新闻专辑”,“野火再燃·龙应台城市文化效应”,http://www.news.chinatimes.com.
    6.天益网,“天益思想库·天益笔会·龙应台”,http://www.tecn.cn.
    7.龙应台.博客专栏http://www.longyingtai.vip.bokee.com
    1.苏不缠编著.龙应台风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
    2.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八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黄重添,徐学.台湾新文学概观.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4.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5.姚春树,袁勇麟.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6.盛英.二十世纪女性文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刘北城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廖炳惠编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9-210.
    10.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5.
    11.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4.
    12.王增进.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7.
    13.[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4.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15.[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16.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7-34.
    17.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3,11-15.
    18.[英]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39.
    19.[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0.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6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237.
    21.胡适.胡适文存(第2集第3卷).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27-28.
    22.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讲演录.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147-158.
    23.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1987:60-90.
    24.张忠栋等编.什么是自由主义.台湾:唐山出版社,1999.
    25.李敖.传统下的独白.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223.
    26.董大中.台湾狂人李敖.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101.
    27.单新元.龙应台母亲谈龙应台.杨际岚.龙应台杂文精品.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253.
    28.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115.
    29.[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尹庆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0.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2.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33.张宁.文化认同的多面性.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34.[美]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一人.黄胜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5.王晓波.君不见长安人食人.龙应台.百年思索.台北:时报文化,1999:153.
    36.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37.吕正惠、赵遐秋.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38.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9.[英]梅森.冷战(1945--1991).余家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0.刘金质.冷战史(上、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1.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2.[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3.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27-41.
    44.朱水涌.现状与未来:世纪交替的文学.孙绍振,南帆.未来的文化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2-3.
    45.金恒炜.野火烧到世纪末(序).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10-11.
    46.[法]拉康(Lacan. J. M).拉康选集.褚孝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89-96.
    47.刘登翰.华文文学跨域的建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49.
    48.刘登翰.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0-12.
    49.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0.[德]格尔达·帕格尔(Gerda Pegal).拉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
    51.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概论.饶芃子,杨匡汉.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42.
    52.[俄]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0-17.
    53.杨泽.天真女侠龙应台——走过野火时代.龙应台.野火集“纪念版序”.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2.
    54.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挑战.德国:斯图加特出版社,1998.
    55.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6.哈贝马斯.超然于民族国家吗?.贝克.全球化的政治.德国:祖尔卡姆出版社,1998.
    57.贝克.全球化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8.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9.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0.D·凯尔纳.对全球化的理论化.翟学伟等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1.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2.俞可平.全球化:治理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3.俞可平.全球化: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4.杨雪冬.全球化:当代西方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5.李惠斌.全球化: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6.葛涛.旅行中的理论:“文化全球化”在中国文学理论界的接受和变形.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5.
    68.蔡惠萍.龙应台当官:一位记者的三年采访实录.台北:联经出版社,2002.
    69.秦风编.岁月台湾:1900-2008.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0.曾润梅.2004年台湾政局发展述评.杨立宪,杨志坚主编.台湾2004.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22-33.
    71.叶维廉.殖民主义,文化工业与消费欲望.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出版,1995:127.
    72.梁慧玲等.饮茶请进.香港:次文化堂,1996.
    73.马家辉.龙应台如何在香港放火?——从“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龙应台.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16.
    74.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98.
    75.孙康宜.龙应台的“不安”和她的“上海男人”.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7.
    7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第3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7.黄梁.龙应台与台湾的文化谜思.台湾:唐山出版社,2004.
    7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9.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80.古远清.当代台湾文学风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2.中国时报编辑部整理.大陆读者的论辩.龙应台.面对大海的时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319.
    83.雅克·德里达.明信片(The Post Card).艾伦·巴斯(AlanBass).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7:197-204.
    84.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5.袁勇麟、李薇.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86.南帆.文化研究:开启新的视域.理论的紧张.上海:三联书店,2003:60-67.
    87.王宁.“后理论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8.[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9.[美]希利斯·卡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0.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286.
    1.王刚.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唐冰炎.论龙应台的思想世界.[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毛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下的龙应台创作.[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许晔洁.全球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与使命感——龙应台杂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钟希明.身份认同与话语重构.[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6.
    6.林丽娟.龙应台<野火集>研究——以台湾戒严时期杂文书写作为参照.[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黄子平.“龙卷风”的功能.读书,1987,(2).
    2.萧乾.热爱台湾的龙应台.读书,1988,(1).
    3.汤益泽.龙应台的杂文思想研究.理论与创作,1998,(4).
    4.汤益泽.对龙应台的社会学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1).
    5.汤益泽.龙应台的“不顺”.文学自由谈,1996,(3).
    6.王敏.关于龙应台创作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
    7.王进.犀利·放达·温馨——龙应台、三毛、席慕蓉三家论札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8.王澄霞.女权主义与女性中心主义——评龙应台<美丽的权利>.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3).
    9.唐冰炎.“胡美丽”的心路历程——从(美丽的权利)和<孩子你慢慢来)看龙应台的女性观.时代文学,2007,(3).
    10.唐冰炎.知识分子的灵魂交响曲——从龙应台现象解读龙应台的知识分子角色.华文文学,2007,(6).
    11.仇小梅.龙应台创作中的西方文化因子.文教资料,2007,(6).
    12.王敏.面对世纪末的焦虑——评龙应台的杂文创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0).
    13.林彦.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杂文”——评龙应台的杂文创作.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4.东方杂志,1920,17(16).
    15.韦政通.以传统主义卫道,以自由主义论政:徐复观的志业.中国论坛,1986,23(1).
    16.许纪霖,谢宝耿.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分子研究—许纪霖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8).
    17.夏道平.政府不可诱民入罪.自由中国,1951,4(11).
    18.自由中国,1953,8(9)(10).祝寿专号.1956,15(9).
    19.民主评论,1953,4(12).
    20.赵诚.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书屋,2000,(4).
    21.李敖.老年人和棒子.文星,1961,(11).
    22.杨国枢等15人.国是诤言.大学杂志,1971,(46)
    23.王文兴等.国是九论.大学杂志,1972,(49)
    24.台湾政论,1975,(5)
    25.张南翔.被割断的喉咙.第一线,1986,(3).
    26.龙应台谈<野火集>:把面具撕破来看.台北天下杂志,1986,(3):77.
    27.周宁.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华文文学,2008,(3):81.
    28.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1):7.
    29.严飞.沙湾径25号.书城,2007,(4):59.
    30.明报月刊,1996,(8-10)专题.
    31.方美芬.点燃批评野火的斗士——龙应台.全国新书资讯月刊,1999,(12).
    32.亚洲周刊,1994,(11).
    33.国家利益,1989,(16):3-18.
    34.[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林国荣.文学评论,2001,(1):131-139.
    35.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入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文艺争鸣,2005,(3).
    36.赖大仁.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学习与探索,2005,(3).
    37.欧阳友权:《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5).
    38.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的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文艺研 究.2002,(6).
    39.王宁.“后理论时代”的文化理论之功能?文景,2005,(3).
    1. Edward W.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4.
    2. Jurgen Habermas,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89.
    3. Andrew Edgar and Peter Sedgwick eds.,Key Concept in Cultural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183.
    4. Charles Taylor,The "Political of Recognition",in Philosophical Argumen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25-256. And 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ndern Identi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 Michael Kenny,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Cambridge(UK), Polity,2004.
    6. 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r York:Simon & Schuster,1996.
    7. Cf.Roland Robertson & Kathleen White eds,Globalization:The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Vols.1-6,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8. Cf. Terry Eagleton,After Theory,London:PenguinBooks,2004.
    9. Arjun Appadurai:"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Public Culture, Vol.2, Spring 1990, p.5.
    1.傅斯年.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大公报,1945年4月29日.
    2.国闻周报,1933,10(33).1933年8月21日.
    3.联合报,2002年9月4日.
    4.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时论广场”、“观念平台”、“焦点新闻”,2003年6-10月.
    5.青年日报,“春风集”,1985.12.16-27.
    6.台湾日报,“春雨集”,1985.12.13-22.
    7.董桥.快快开拓国际视野.苹果日报,2003年7月25日.
    8.顾而德.龙应台只是欧洲来的过客.新新闻周报,八五五期.2003年7月24日.
    9.中时电子报“浮世绘讨论区”,2003年9月.
    10.高信疆.讲述“人间”的消息.南方周末,2004年9月9日.
    1.“当代文学史料影像全文系统”.台湾“国家”图书馆网站,http://lit.ncl.edu.tw.
    2.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
    3.只“应”天上人,返“台”清华逢.台湾清华大学网页,http://www. my.nthu.edu.tw/~cfge/lyt.html.
    4.上海年鉴1998——新闻、出版.http://www.shtong.gov.cn.
    5.龙应台朱天文等三位作家获台湾九歌年度文学奖.中国新闻网,http://news.qq.com,2004-3-1.
    6.《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首航讲座《当我在桌前坐下——龙应台谈文学启蒙》龙应台文化基金会,http://www.civictaipei.org/treasury/connect/4_316_1.html,2008-10-16.
    7.龙应台膺港大首位杰出人文学者.出版之门-出版新闻mht,http://www.publishing.com.hk,2008/10/20.
    8.十信事件.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
    9.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25284/.
    10.梁文道.去殖的缺席.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main.cfm?SpecialsID=20.
    11.文化台独(名词解释).北京大学台海两岸现代化研究中心,http://www.cmsts.pku.edu.cn.
    12.中时电子报“新闻专辑”,“野火再燃·龙应台城市文化效应”,http://www.news.chinatimes.com.
    13.天涯论坛,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
    14.天益网,http://www.tecn.cn.
    15.博客中国http://www.blogchina.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