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阐释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围绕“赵树理与‘现代启蒙传统'”、“赵树理与‘大众化'”、“赵树理与‘民间'”、“赵树理与‘时代政治'”、“赵树理与‘现代性'”、“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等几个重要问题,全面梳理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赵树理的阐释历史,重点考察了赵树理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过程中其身份与角色的复杂位移和其文化意义的生成与变迁。
     “赵树理”是20世纪每一次时代转折的独特映像,对他的褒贬毁誉都和不同语境下历史转折的复杂性密切关联着,赵树理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文化姿态,也同时便在每一次历史转折所依托的文化资源和知识谱系中被凸现。赵树理与“现代启蒙传统”关系的复杂性,具体呈现为他对这一传统继承与超越的叠加状态。“赵树理方向”中被规约的“大众化”与赵树理创作中所呈现的“大众化”价值取向有着重大差异。赵树理以其对“自我民间”的一以贯之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民间意义”归属既超越了左翼范畴,又实现了在“现代性”中对民间意义的重构;赵树理创作所表征的文化精神,显然有着鲜明的“五四”以来的“现代”胎记,但同时他又以貌似传统的方式对精英化写作姿态进行了自觉解构。将“赵树理阐释史”作为一个独特现象置于“现代性”视野中进行考察,真正实现对赵树理文学史价值的客观衡定。
Based on the important questions as "Zhaoshuli and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Tradition", "Zhaoshuli and 'Popularization'", "Zhaoshuli and 'Populace' ", "Zhaoshuli and 'Timely politics'", "Zhaoshuli and 'Modernity'", "Zhaoshuli and 'Potato Style'", this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by Zhaoshuli from the 1940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complex movement of the identity and role in history and that of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al significance.
     "Zhaoshulii" has been special reflection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praises and dispraises to him have been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omplexities under various contextual history diversions. At the same time, among thes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groups, his specific cultural attitude has been clearly define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oshuli and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Tradition'" showed his inheritance and surpass of this tradition. The "Popularization" confirmed in the "Zhaoshuli Direction" had a very important divergence from the values reflected from his works. His perseverance to "Self-Populace" has surpassed the "Left" category and realiz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pulace significance. His cultural spirits from his works clearly showed a "Modernity"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Together he had a conscious deconstruction to the spiritual writing attitude by the mode of seemingly traditions. And the regard of "Zhaoshuli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has been a particular inspection under the "Modernity" phenomenon, objectively reflecting the fair judgment of Zhaoshuli literature value.
引文
1、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页。
    1、吴调公的《人民作家赵树理》,上海三联出版社1954年版。
    2、刘真的《我的老师严文井、赵树理》,《光明日报》1956年3月10日。
    3、张瑞华的《赵树理在太行山》,《光明日报》1958年1月5日。
    4、苗培时的《〈小二黑结婚〉在太行上》,原载1957年05月2日《北京日报》。
    1、巴人的《略谈赵树理同志的创作》,1958年第11期《文艺报月刊》。
    2、俞林《〈三里湾〉读后》,《人民文学》1957年7月号。
    3、党自强《〈邪不压正〉读后感》,原载《人民日报》1948年12月21日。
    4、竹可羽《评〈邪不压正〉和〈传家宝〉》,原载195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15页。
    5、耿西《漫谈〈邪不压正〉》,原载《人民日报》1949年1月16日。
    6、周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报告、发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9页。
    1、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生平略》,《汾水》,1980年1月。
    1、李国涛在《赵树理艺术成熟的标志》,《汾水》1981年第5期。
    1、1995年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张树武、王确《儒家传统与赵树理的民众观》,《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期。
    3、汪东发《〈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王玉屏《走不出男权传统的樊篱--解读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李辉《赵树理、浩然之比较》,《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4期。
    6、吕汉东《两种中国味:赵树理与汪曾祺》,1999年第4期《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
    1、温奉桥、李萌宇《赵树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2、席扬《角色自塑与意识重构--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3、周云鹏《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化传统·民间立场》,《云梦学刊》2002年第4期。
    4、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5、杨天舒《赵树理小说创作与上党戏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4期。
    1、席扬《“干部”“群众”的隐喻与功能--赵树理小说“修辞行为”散论》,《文学评论》从刊2003年10月第6卷第2期。
    1、鹿地亘《中国的新文艺与赵树理》,[日]荻野脩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49页。
    2、竹内好《赵树理文学的新颖性》,[日]荻野脩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68页。
    3、洲之内彻《赵树理的文学特色》,[日]荻野脩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8页。
    4、釜屋修的《赵树理与小野忍》,《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1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186页。
    1、釜屋修《中国的光荣和悲哀--赵树理评传》,玉川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2、秋野修二《关于他的笑和爱情--从赵树理初期创作〈有个人〉说起》,[日]荻野脩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89页。
    3、加藤由三纪《关于〈三里湾〉的评价》,[日]荻野脩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11页。
    1、黄修己《不平坦的路--赵树理研究之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1、吴宇宏《赵树理评价史研究》(40-9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级硕士论文。
    1、余时英等著《五四新论--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版:第26页。
    1、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香港《二十一世纪》,1991年8月号,第24页。
    1、刘晓辰、曹跃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研究》,《争鸣》1993年底1期。
    2、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3、报刊上关于“启蒙运动”的话题已经较为少见,“启蒙”话语成为一种弱势话语忽隐忽现,成为“革命话语”的附庸。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之有一处提到“启蒙”。
    4、参见宋小庆《关于五四运动评价中的八个问题》,《求是》,1996年第13期,45-46页。
    另见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3-394页。
    5、《发扬五四的启蒙精神》,《解放日报》社论,1942年5月4日。
    1、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274-275页。
    2、朱庆华《论赵树理小说的人文精神》,《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席扬《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1、赵树理《也算经验》,《人民日报》1949年6月26日。
    2、李普《赵树理印象记》,《长江文艺》第1卷第1期,1949年6月。
    1、陈非的《两种身份 两种写作--比较赵树理与知识分子作家对乡村与农民的不同解读》,《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
    2、赵建国《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李明的《殊途同归的民族精魂--对鲁迅与赵树理创作的一种比较考察》,《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黄修己《赵树理评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韩玉峰《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9页。
    1、陈徒手《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选自《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65页。
    2、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4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830页。
    1、朱庆华《论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意识的启蒙》,《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1、席扬的《面对现代的审查--赵树理创作的一个侧视》,《延安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科《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6期转载。
    2、王明科《冲突与怨恨:论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体验》,《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江卫社《赵树理小说:民间性与现代性》,《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王长中《老舍与赵树理小说叙事模式比较分析》,《南都学坛(哲社版)》2001年第1期。
    5、赵树理《赵树理全集》(4):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版。
    6、税海模《鲁迅、赵树理与毛泽东--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轮廓》,《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赵天才《革命话语的现代性危机--赵树理、孙犁小说的叙事文化身份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五四”以来的“现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1、郑波光《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赵树理研究》1988年第4期。
    2、李华书《“赵树理方向”辨》,《曲靖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3、方忠《“赵树理方向”的历史评价》,《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4、邓齐平《“赵树理方向”的审美趋向》,《怀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5、陈晨《<讲话>精神和“赵树理方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5(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1、董大中《你不知道的赵树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197页。
    1、黄修己《不平坦的路-赵树理研究之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0页。
    2、周扬《赵树理文集·序》:《赵树理文集》(1);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2月版。
    1、戴光中《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上海文论》1988年第4期。
    2、艾斐《论赵树理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
    3、江胜清《论“赵树理方向”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孝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4、王世杰《“赵树理方向”再认识》,《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3期。
    5、胡凌芝《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方向》,《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俞林《<三里湾>读后》,《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
    2、武养《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文艺报》1959年第7期。
    1、林默涵《从阿Q到福贵》,原载《小说》1944年1卷第5期。
    1、周扬《周扬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
    1、周作人《平民文学》,《新青年》6卷1期1919年1月。
    2、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周扬《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0-391页。
    1、唐在兴《左联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对赵树理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3期合刊。
    1、陈思和《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1、赵树理《生活·主题·人物·语言》,《赵树理论创作》,第221页。
    1、蔺璜《试论赵树理小说俗语的运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祉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一丁《没有爱情的爱情描写--读<三里湾>》,《赵树理研究》1988年第3期。
    2、秦雁周《赵树理的艺术体验图式》,《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朴素之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期,第10页。
    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赵树理研究文集》(上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1、竹可羽《评<邪不压正>和<传家宝>》,195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1、三溪《如何看待三仙姑--兼论赵树理妇女观的内在矛盾》,《浙江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选自(日本)荻野脩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版,第75页。
    1、董大中《“山药蛋派”今如何?》,《文学自由谈》1987年3期。
    1、乌为《漫话赵树理及其创作》,《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第1期。
    2、艾斐《<讲话>与马烽的文学道路》,《文学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5期。
    1、周扬、郭沫若等著《论赵树理的创作》[M];冀鲁豫书店1947年版。
    2、吴调公《人民作家赵树理》,三联出版社1954年版。
    3、王中青著《论赵树理的<三里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4、《赵树理研究资料汇编》,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1960年编印。
    5、易征《文艺茶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灯下杂拾”。
    6、方欲晓著《赵树理的小说》,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年版。
    7、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上、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79。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七·二一大学语文专业一九七八级师生编《赵树理研究资料》,1979年3月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印刷厂印刷。
    8、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山西文艺评论选:1949-197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赵树理文集》(第1、2、3、4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
    10、王中青《太行人民的儿子--忆赵树理同志》,山西师院学报编辑部出版1980年版。
    11、赵树理著《赵树理戏剧曲艺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2、黄修己著《赵树理评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
    13、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韩玉峰等著《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5、董大中编录《赵树理文集补遗》,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1982年4月内部发行。
    16、王中青《评论与回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8、董大中《赵树理年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编《赵树理学术讨论会(国际)纪念文集》[M];1982年版。
    20、《赵树理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3年版。
    21、刘锡诚《小说与现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收录的“略论赵树理四十年代的小说”(第257页)。
    22、陈孝全等《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3、杨志杰著《赵树理小说人物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4、董大中《赵树理写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5、《文艺论丛》(20),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吴正南《坎坷曲折的现实主义之路--论赵树理的创作》”。
    26、唐挚《艺文探微录》,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有感于赵树理精神”。
    27、高捷编《回忆赵树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8、黄修己著《赵树理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9、赵树理著《赵树理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0、王亚平《赵树理--卓越的说唱文学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1、郑笃《山西民间文学论文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赵树理与民间文艺”。
    32、李国涛《文坛边鼓谈》,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3、马良春(第二辑)《惴惴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试论赵树理创作的艺术风格”。
    34、戴光中《赵树里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5、李士德著《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36、申双鱼《铁笔圣手--赵树理》,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年版。
    37、王中青《赵树理作品论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38、沈振煜、李仍守、吴建波《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88赵树理笔下的中国农民”、“89‘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谈”。
    39、张学新、王玉树主编《创造新世界的文学--首届中国解放区文学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王献忠《论赵树理小说的讽刺艺术》”、“高捷《‘要作品能感动人,首先自己要被感动'--赵树理创作论樜谈》”
    40、王瑶等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刘新华“赵树理创作研究:历史沉浮中一个复杂的文学选择”。
    41、申双鱼散文集《赵树理在长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8月版。
    42、董大中《赵树理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3、黄修己《不平坦的路--赵树理研究之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4、唐再兴 郑乃臧著《赵树理创作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5、《赵树理全集》(第1、2、3、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6、王献忠著《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M];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47、黄修己著《不平坦的路--赵树理研究之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版。
    48、李士德著《赵树理忆念录》,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
    49、武鹰、宋绍香《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四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小野忍《赵树理小论》(第182页)。
    50、马玉田 张建业《十年文艺理论论争言论摘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十一(六)“对赵树理的论争”。
    51、徐俊西《再现与审美》,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论赵树理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道路”(第279页)。
    52、一丁著《赵树理趣文80谈》,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3、孙立川《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4、何寅泰著《中国当代作家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55、李士德著《思潮与小说创作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6、申双鱼等《赵树理资料索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7、申双鱼等编《且说山药蛋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8、陈思和《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59、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0、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赵树理研究文集》,文集分为上、中、下三卷。陈荒煤 黄修己等编《赵树理研究文集·近二十年赵树理研究选萃》(上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董大中著《赵树理研究文集·赵树理论考》(中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日]秋野惰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外国学者论赵树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
    61、陈思和《陈思合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2、张恒主编《回眸·审视·前瞻:山西当代作家研究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李晓宁著《二十世纪小说流派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十五、“‘山药蛋派'小说”。
    64、《赵树理文集》(第1、2、3、4卷),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65、杨品《赵树理传:颠沛人生》,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6、[日]釜屋修、梅娘译《玉米地里的作家--赵树理评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7、赵建国著《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
    68、孙萍萍《继承与超越:四十年代小说与五四小说》,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69、范家进著《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下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赵树理:‘农村子弟'的‘乡村启蒙'”。
    70、王光东《朴素之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1、朱庆华著《赵树理小说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72、席扬著《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赵树理文集》(第1、2、3、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李标晶《中国现代作家文体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七节“赵树理的小说理论”。
    75、李茂盛,卢海明主编,傅惠成撰写,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赵树理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76、栾梅健著《纯与俗的变奏》,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辑“赵树理方向”。
    77、秦雁周著《想象赵树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8、董大中《你不知道的赵树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9、王光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釜屋修《中国的光荣和悲哀--赵树理评传》,玉川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1、林曼叔、海枫、程海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年版,第六章第二节“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及其短篇”。
    2、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3、吴宏聪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邵伯周《中国文学思潮研究》,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六章第二节“赵树理等革命现实主义”。
    5、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四章第一节“赵树理小说的形式意义”。
    6、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7、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第三节“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七章第二、三部分“赵树理和山西作家”、“赵树理的‘评价史'”。
    9、程光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月第1版,第二十三章“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10、金汉著《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章(一) “民间艺人乡村叙事--赵树理的农村小说《三里湾》”。
    11、苏春生著《中国解放区文学思潮流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七章“赵树理文学创作论”。
    12、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赵树理研究:以三晋文化观照其民族气派”。
    13、郭志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章“赵树理”。
    14、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5、董之林著《追忆燃情岁月:五十年代小说艺术类型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6、丁帆著《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7、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七章第二节“赵树理:地道本色的新‘农民作家'。”
    18、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上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八章第一节“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的小说”。
    19、金汉总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章第二节“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山药蛋派'”。
    20、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六章“赵树理(一):《讲话》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第七章“(赵树理(二):传统与现代”。
    21、万国庆《凝眸黄土地--延安文学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赵树理:农民忠实代言人的文化坚守”。
    22、张炯《中华文化发展史》(近世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十九章“赵树理与三晋乡土小说家”。
    23、董之林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吴秀明等主编《当代文学五十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5、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董健《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第五节“赵树理及其追随者”。
    27、阎浩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章“赵树理与孙犁:在大合唱中凸现自己的声音”。
    28、宋剑华著《前瞻性理念: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版,第十四章“现代文学的农民话语写作”。
    29、刘勇《现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十三章“赵树理研究”。
    30、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四章第一节“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1、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石世明硕士学位论文《论鲁迅、茅盾、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2、辽宁大学中文系199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王丽华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小说创作论》。
    3、扬州大学中文系199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翟业军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论》。
    4、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樊红莲硕士学位论文《在可能与现实之间--重读赵树理的文学世界》。
    5、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吴宇宏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评价史研究》(40-90年代)。
    6、复旦大学中文系200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马峡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现代小说的农民情结兼论赵树理创作道路的变迁》。
    7、山东大学中文系200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王源硕士学位论文《异同兼具的平民世界营造--论四十年代老舍、张爱玲、赵树理的平民化书写》。
    8、西北大学中文系200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高虹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与孙犁比较论纲》。
    9、山东大学中文系200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吴梅菊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问题小说”论略》。
    10、河南大学中文系200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傅书华博士学位论文《蓦然回首--从“个体生命”视角重读“十七年”小说》。
    11、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郭文元硕士学位论文《对农民实利的守护--论赵树理知识分子意义》。
    1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刘瑛硕士学位论文《论“清官情结”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以赵树理知问题小说和当代反腐题材小说为个案》。
    13、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田敏硕士学位论文《被挤压的真诚--试论赵树理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
    14、郑州大学中文系200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张哲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比较研究之研究》。
    15、西北大学中文系200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钟军艳硕士学位论文《论赵树理的文学启蒙》。
    16、复旦大学中文系200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张黎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以赵树理、张爱玲为中心》。
    17、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华金余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方向”和赵树理的方向》。
    18、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白春祥博士学位论文《赵树理小说叙事研究》。
    19、武汉大学中文系200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郭小波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创作思想研究》。
    20、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袁栋洋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介于启蒙者与代言者之者间的知识分子》。
    21、中山大学中文系200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张霖博士学位论文《新文学的通俗化实践与赵树理》。
    22、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孙淑芳硕士学位论文《在民间文化基础上构建的艺术世界--赵材理小说的特点与中学语文课本的改革》。
    23、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王明科博士学位论文《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24、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张丽军博士学位论文《想象农民--乡土中国现代化吾境下对农民的思想认知与审美显现,1895-1949)。
    25、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徐俊凯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性视野中的赵树理与张爱玲》。
    26、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王力博士学位论文《农民叙事的双重幻像--赵树理与四十年代农村小说研究》。
    27、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孙莹硕士学位论文《论“赵树理方向”》。
    28、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4级文艺美学专业刘怡硕士学位论文《论赵树理“文摊”小说的民俗美》。
    29、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延艳芳硕士学位论文《论赵树理小说文体的生成》。
    30、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延艳芳硕士学位论文《张平小说创作新探--兼论“问题小说”视阈中的张平与赵树理》。
    31、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汪洋硕士学位论文《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叙事风格》。
    32、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谭颖硕士学位论文《成就与缺憾--重读赵树理》。
    33、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王雨露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作品人物形象的民间性研究》。
    34、吉林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施照华硕士学位论文《赵树理的大众化创作理论及实践》。
    35、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王建舜硕士学位论文《用生命和信念耕耘“农民文学”的沃土--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与美学风格》。
    36、河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新闻学专业张昆硕士学位论文《通俗报刊编辑家赵树理》。
    37、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司余娟硕士学位论文《农村书写的“圣手”--赵树理论》。
    38、郑州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潘斗凤硕士学位论文《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为例》
    39、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佘翠花硕士学位论文《论赵树理的民间立场》
    1、郭沫若《读<李家庄的变迁>》,原标题《读了<李家庄的变迁>》录自作者文集《天地玄黄》,大孚出版公司1940年12月初版。
    2、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1940年2月15日《中国文化》创刊号。
    3、林默涵《从阿Q到福贵》的文章,原载《小说》1944年1卷第5期。
    4、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文萃》1944年第10期,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编写《赵树理专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长城》(张家口出版)第1卷第1期(1946年7月),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26日,《北方杂志》第1卷第4期(1946年9月),《东北文化》第1卷第1期(1946年10月)。收入作者文集《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太岳新华书店1946年11月初版,被收入《作家与作品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习社编,五十年代出版社1952年 7月初版。
    6、冯牧《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推荐<李有才板话>》,《解放日报》1946年8月26日。
    7、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原载1946年9月29日《群众》12卷10期。
    8、茅盾《谈<李家庄的变迁>》,录自《文萃》1946年10月号。
    9、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文萃》第2年第10期,香港《华商报》1946年12月10日(改题为《里程碑的作品--论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新华日报》1946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1947年2月9日,《平原文艺》第1卷第3期(1947年4月2日),《知识》第9卷第1期(1948年10月)。
    10、赵树理《艺术与农村》,收入《赵树理文集》(4),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页。
    11、晓歌《赵树理的风格及其它》,《文汇报》1947年4月3日。
    12、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原载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录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上册;1979年版。本文系作者在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13、党自强《<邪不压正>读后感》,《人民日报》1948年12月21日。
    14、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人民日报》1949年1月16日。
    15、韩北生《读<邪不压正>后的感想和意义》,《人民日报》1948年12月21日。
    16、耿西《漫谈<邪不压正>》,《人民日报》1949年1月16日。
    17、乔雨舟《我也来插句嘴--关于<邪不压正>争论的我见》,《人民日报》1949年1月16日。
    18、王青《关于<邪不压正>》,《人民日报》1949年1月16日。
    19、而乐《读了<邪不压正>》,《人民日报》1949年1月16日。
    20、王春《赵树理怎样成为作家的》[J],《人民日报》1949年1月16日,《中国青年》1949年第1期。
    21、赵树理《也算经验》,《人民日报》1949年6月26日。
    22、荣安《人民作家赵树理》,1949年10月4日《解放日报》。
    23、赵树理《在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49)[A];选自《赵树理文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第146页。
    24、李普《赵树理印象记》,《长江文艺》第1卷第1期,1949年6月出版。
    25、董均伦《赵树理怎样处理<小二黑结婚>的材料》,《文艺报》第10期(1949年7月7日)。
    26、鹿地亘《中国的新文艺与赵树理》,《新世界》1949年第8期。
    27、西维特洛夫《关于中国农村小说》,1949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28、西维特洛夫等《<小二黑结婚>的评论》,《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3日。
    29、西维特洛夫《关于中国农村的小说--对<李家庄的变迁>、<小二黑结婚>的评论》,《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3日(译自《新时代》第30期)。
    1、竹可羽《评<邪不压正>和<传家宝>》,《人民日报》1950年1月15日,收入作者文集《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第1版。
    2、竹可羽《再谈《关于<邪不压正>》,《人民日报》1950年2月25日,《光明日报》1950年2月26日,收入作者文集《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第1版。
    3、《<金锁>发表前后》,《文艺报》第1卷第10期,1950年2月10日出版,第211-214页。另一次《对<金锁>问题的再检讨》,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文艺报》第2卷第8期。1950年《说说唱唱》第7期上发表的“本刊编委会”的《半年来编辑,工作检讨》中又一次检讨了这部小说,并附上赵树理的两篇检讨文字。
    4、[俄]B·克里弗佐夫《论赵树理及其中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李家庄的变迁>俄译本(1950)序言》,参阅宋绍香译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俄文版序跋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5、[俄]H·利谢维奇《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李有才板话>俄译本序言》,参阅宋绍香译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俄文版序跋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6、[苏联]契昌诺夫斯基 陈冰夷译《两本中国作家的书》,《光明日报》1950年4月4日。
    7、马可《歌剧<小二黑结婚>》,《人民音乐》1951年1月。
    8、《<小二黑结婚>在法国》,《光明日报》1952年7月26日。
    9、[苏联]杜伯洛娜娃《现代中国小说》,《光明日报》1951年1月27日。
    10、黎南《赵树理谈“赶任务”》,《文汇报》1951年2月22日。
    11、[日]高仓克己《赵树理同林语堂》、《华侨文化》37期,1951年12期。
    12、[日]小野忍《赵树理小论》,《群像》1951年9月。
    13、[苏联]杜伯洛娜娃《现代中国小说》,《光明日报》1951年1月27日。
    14、[日]商仓穰《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人民文学》1951年9、10月合并号。
    15、[日]山口一郎的《老舍同赵树理--“四世同堂”和“李有才板话”》,纪伊国屋书店1952年10月。
    16、[日]小野忍(董静如译)《赵树理--二十世纪作家评传之一》,原载《群像》 1953年9月号。
    17、[日]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日]《文学》杂志1953年第9卷第21期,转引自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汇编(乙种)赵树理研究资料》第48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
    18、洲之内彻《赵树理文学的特色》,原载《文学》二十一卷九期,转引自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汇编(乙种)赵树理研究资料》第45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
    19、汪培《谈沪剧<罗汉钱>的改编》,《解放日报》1953年8月9日。
    20、[日]洲之内彻《赵树理的世界》《文学》1953年9月。
    21、[日]竹内好《赵树理文学的新意》,《文学》1953年9月。
    22、桧山久雄《赵树理》刊于《现代中国作家》1954年7月日本和光社。
    23、俞林《<三里湾>读后》,《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新华月报》1955年10月号。
    24、车薪《读<三里湾>随感》,《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
    25、俞林《<三里湾>读后》,《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新华月报》1955年10月号。
    26、李伟《反映农村新面貌的优秀小说--小说<三里湾>读后》,《新民报晚刊》,1955年8月1日。
    27、王愚《谈<三里湾>中人物描写》,《文艺月报》1955年9月号。
    28、康濯《读赵树理的<三里湾>》,《文艺报》1955年第20期,收入作者文集《初鸣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版。
    29、谭慕平《<三里湾>中的几个年轻人》,《新华日报》1955年11月24日。
    30、《省文联举办文艺讲座邀请作家赵树理介绍<三里湾>创作经验》,《山西文艺》1955年12月号。
    31、丁洛《<三里湾>中的王玉生》,《大公报》1955年11月26日。
    32、鲁达《缺乏爱情的爱情描写--谈<三里湾>中的三对青年的婚姻问题》,《文艺报》1956年第2期。
    33、周扬《评<三里湾>》,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文艺报》1956年第5、6期,收入《中国作家协会傅雷《评<三里湾>》,《文艺月报》1956年7月号。
    34、周培桐等《谈<三里湾>中的爱情描写--兼评<缺乏爱情的爱情描写>》,《文艺月报》1957年1月号。
    35、映白《试论<三里湾>语言的艺术特点》,《前哨》1957年3、4月号。
    36、[美]西里尔·贝契《共产党中国的小说家--赵树理》(1955),载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31-532页。
    37、万曼编著《赵树理的生活和创作》,见《现代文学选讲》,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8月第1版。
    38、刘真《我的老师严文井、赵树理》,《光明日报》1956年3月10日。
    39、苗培时《<小二黑结婚>在太行山(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5周年而作)》,《北京日报》1957年5月23日。
    40、何坪《赵树理同时谈“花好月圆”》,《电影艺术》1957年第6期。
    41、张瑞华《赵树理在太行》,《光明日报》1958年1月5日,《文汇报》1958年1月6日。
    42、H·费德林在其《中国文学》(1956)中设有《赵树理》专章(第14章),还为《赵树理选集》俄译本(1958)撰写了长篇序文。
    43、[俄]H·费德林《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选集>俄译本(1958)序言》,参阅宋绍香译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俄文版序跋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44、王中青《谈赵树理的<三里湾>》,《人民文学》1958年11月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1962年8月第1版(修订本)。
    45、谭其贤《为工农兵服务的好作品--略谈赵树理同志的小说》,《北方》1958年6月号。
    46、俞林《湖南花鼓戏<三里湾>出色的运用了传统戏曲表现手法》,《文汇报》1958年6月29日。
    47、刘乃崇《<三里湾>中的问题人物》,《文汇报》1958年4月6日
    48、颜默《从<传家宝>说起》,《文艺报》1958年第15期。
    49、孙伏园《文艺上反映的农村新婚姻(<登记>)》,《人民文学》1950年5月号。
    50、思基《谈赵树理的短篇小说》,《文学青年》1958年第2期,收入作者文集《生活与创作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51、巴人《略谈赵树理同志的创作》,《文艺报》1958年第11期
    52、武养《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文艺报》1959年第7期。
    53、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二三事》,《火花》1959年6月号。
    54、马烽《谈作品中的生活细节》,《火花》1959年7月号。
    55、徐俊西《从赵树理的创作谈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文艺月报》1959年8月号。
    56、巴人《评<锻炼锻炼>--略谈短篇小说六篇》,《文艺报》1959年第1期。
    57、唐弢《人物描写上的焦点--读了赵树理同志<锻炼锻炼>》,《人民文学》1959年8月号。
    58、文秀《武养同志的批评脱离了作品的具体内容--关于<锻炼锻炼>》,《文艺报》1959年第9期。
    59、安杨《这是什么工作方法?--关于<锻炼锻炼>》,《文艺报》1959年第9期。
    60、王道伦《歪曲了现实吗?--讨论<锻炼锻炼>》,《文艺报》1959年第9期。
    61、正祥《反对框框--关于<锻炼锻炼>》,《文艺报》1959年第9期。
    62、王西彦《<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文艺报》1959年第10期。
    63、毕基初《这样写不能叫歪曲现实--读<锻炼锻炼>》,《北京文艺》1959年10月号。
    64、陈荫荣《<灵泉洞>的评书笔法》,《北京日报》1959年4月16日。
    65、董贻昭、林树枝《评<灵泉洞>》,《文汇报》1959年7月2日。
    66、苗培时《夜读<灵泉洞>--感想二三》,《多读好书》1959年8月第2辑,《读书》1959年第8期。
    67、韦如《谈<灵泉洞>》,《文学知识》1959年第4期。
    68、姜星耀《喜读<锻炼锻炼>》,《文艺报》1959年第7期。
    69、李联明《略谈<锻炼锻炼>的典型问题》,《文艺报》1959年第9期。
    70、王云缦《<花好月圆>对现实的歪曲》,《光明日报》1959年2月25日。
    71、石工《<花好月圆>怎样歪曲了<三里湾>》,《中国青年报》1959年2月28日。
    72、徐凌西《从赵树理谈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文艺月报》1959年8月。
    73、艾克恩《从赵树理创作的“别扭劲”谈起》,《北京文艺》1959年第9期。
    1、《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修改组《批判巴人在评述赵树理创作中的修正主义观点》,《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
    2、齐文泰、王有恒《论讽刺文学和小说<锻炼锻炼>》,《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7期。
    3、[日]伊藤敬一《读赵树理的奇妙论断--<灵泉洞>》,《新日本文学》1960年5月。
    4、崔宗理《发人深思的小说--读赵树理的小说<套不住的手>》,《文汇报》1960年12月25日。
    5、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文艺报》1960年第22期,《安徽文艺》1961年第1期,收入作者文集《小花朵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3月第1版。
    6、卞易《实干家潘永福》,《文艺报》1961年第5期。
    7、[俄]B·索罗金、H·艾德林《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人民文学》(1962),参阅宋绍香译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俄文版序跋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8、李国涛《形象的鉴定--读赵树理同志的新作<互作鉴定>》,《山西日报》1962年11月3日。
    9、周述曾《语重心长--读赵树理新作<互作鉴定>》,《北京日报》1962年11月13日。
    10、孙育华《关于给人物起外号》,《火花》1962年1月号。
    11、徐琪《民主革命时期赵树理作品的艺术特色》,《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12、冯云青、唐纪如《赵树理创作的艺术风格》,《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12月号(3期)
    13、方欲晓《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
    14、吕亚人《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山东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
    15、康濯《试论近年间的短篇小说》,《河北文学》1962年9月号。
    16、刘泮溪《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17、马良春《试论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火花》1963年1月号。
    18、陈顺宣《略谈赵树理创作上的群众观点》,《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
    19、陈顺宣、王嘉良《论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的创作上》,《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20、王中青《深刻的反映,有力的配合--健谈赵树理同志近年来的几个短篇小说》,《人民日报》1963年2月17日。
    21、刘泮溪《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史上意义》(《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1月号
    22、王倜《赵树理作品语言的朴素美》,《宁夏文艺》1963年8月号(第4期)。
    23、姚光义、唐再兴、郑乃臧《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群像》,《火花》1963年9月号。
    24、《记一次“关于小说在农村”的调查》,1963年2月11日《文艺报》第2期。
    25、叶遥、杨昌凤《变化和要求》,1963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26、华苹《从福贵到陈秉正--读赵树理作品札记》,《火花》1963年6月号。
    27、黄曼君《从赵树理小说看文艺如何为农村服务》,《湖北日报》1963年6月14日,《湖北文学》1963年9月号。
    28、《读<卖烟叶>有感--再论大力提倡讲革命的故事》,《文汇报》社论,《文汇报》1964年2月11日。
    29、冯健男《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从<下乡集>说起》,《文艺报》1964年第 1期。
    30、王倜《赵树理作品语言的朴素美》,《宁夏文艺》1963年8月号(第4期)。
    31、白毅《文艺作品要正确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浙江学刊》1964年第3期。
    32、李镜如《赵树理作品的语言》,《宁夏文艺》1964年4月号。
    33、曹写美《我们需要能说能讲的小说》,《北方文学》1964年6月号。
    34、魏南《漫谈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风格》,《长春》1964年8月号。
    35、蒋成瑀《组织故事的艺术--谈赵树理小说札记》,《山花》1964年8月号。
    36、方欲晓在他的文章《赵树理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节录自方欲晓《赵树理小说》,北京出版社1964年版)
    37、李秉直《从“中间人物”到“问题小说”》,《火花》1964年12月号。
    38、《“现实主义深化”理论的真面目》(《学术期刊》1965年第4期。
    39、[日]永末嘉孝《赵树理刻划的农民大众》1967年10月《长崎造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篇》。
    1、《中共省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权威”,打倒周扬黑帮树立的“标兵”赵树理》,《山西日报》1966年8月9日。
    2、李旺先等《赵树理在晋东南地徐干了些什么勾当?》,《山西日报》1966年8月18日。
    3、金文生《从黑戏<十里店>看赵树理的黑心》,《山西日报》1966年8月18日。
    4、魏天祥《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光明日报》1967年1月8日。
    5、金红《反革命修正主义文学“标兵”--赵树理》,《解放军报》1967年1月9日,《黑龙江日报》1967年1月10日,《文汇报》1967年1月11日,《解放军文艺》1967年2月号,《福建日报》1967年1月20日。
    6、刘殿保、张选农《赵树理是反革命复辟的吹鼓手》,《解放军报》1967年1月9日,《黑龙江日报》1967年1月10日,《文汇报》1967年1月11日,《福建日报》1967年1月20日。
    7、刘什《解开周扬和赵树理之间的黑幕》,《解放军报》1967年1月9日,《黑龙江日报》1967年1月10日,《文汇报》1967年1月11日,《福建日报》1967年1月20日。
    8、1968年由“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编辑主办的《文化批判》第6、7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赵树理罪恶史》。
    9、山西革命委员会关于批判反动作家赵树理的通知,晋革发[1970]第185号,1970年7月。
    10、胡文秀《决不允许赵树理污蔑英雄人物》,《山西日报》1967年7月6日。
    11、陈永贵《赵树理是贫下中农的死敌》,《山西日报》1970年7月25日。
    12、臧仓《谁反对社会主义,我们就同他拼到底》,《山西日报》1970年7月26日。
    13、李顺达《戳穿赵树理“工农作家”的画皮》,《山西日报》1970年7月26日。
    14、吴春安《攻击三面红旗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0年7月26日。
    15、郭玉恩《清算赵树理破坏农业合作化罪行》,《山西日报》1970年7月27日。
    16、左辅官《千万不要忘记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山西日报》1970年7月27日。
    17、郭凤莲《剥去“农民作家”的画皮》,《山西日报》1970年7月29日。
    18、王进军《拿起笔杆子保卫印把子》,《山西日报》1970年7月29日。
    19、沁水县尉迟大队学校革命师生《赵树理是“读书做官论”的吹鼓手》,《山西日报》1970年8月5日。
    20、杜新乐《鼓吹资本主义的“示意图”》,《山西日报》1970年8月5日。
    21、周明山《毛泽东思想文大红旗要高举高举再高举(批判赵树理反对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滔天罪行)》,《山西日报》1970年8月9日。
    22、王金玉《迅速“杀”向革命大批判的战场》,《山西日报》1970年8月9日。
    23、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大批判小组《<三里湾>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反动》,《山西日报》1970年8月17日。
    24、并宣文《<三里湾>是配合哪一家的“政治任务”--评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山西日报》1970年8月20日。
    25、阎雨生《批臭文艺黑干将赵树理》,《山西日报》1970年9月18日。
    26、王运《用枪杆子打出的一个新世界》,《山西日报》1970年9月18日。
    27、张克明《誓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山西日报》1970年9月18日。
    28、赵连贵《打倒反党老手赵树理》,《山西日报》1970年9月18日。
    29、张同廷《赵树理反对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罪该万死》,《山西日报》1970年10月30日。
    30、林红文《把“刀把子”牢牢掌握在贫下中农手里》,《山西日报》1970年11月19日。
    31、常三毛《彻底清算赵树理的反党罪行》,《山西日报》1970年11月19日。
    32、王德合《“包干到户”的做法必须批判》,《山西日报》1971年1月6日。
    33、常俊芳《从一包土豆看路线斗争》,《山西日报》1971年1月6日。
    34、许金金《批判“重副轻农”坚持“以粮为纲”》,《山西日报》1971年1月6日。
    35、晋红兵《从<三里湾>看“中间人物”论的反动性》,《山西日报》1971年2月15日。
    36、晋正平《赵树理是哪个阶级的“方向”专家?--戳穿李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吹捧赵树理的反动本质》,《山西日报》1971年5月24日。
    37、晋正平《赵树理鼓吹实利主义就是阴谋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1年7月19日。
    38、张放《农村铁笔赵树理》,香港《万人杂志》周刊第286期,1973年4月19日出版。
    39、杨翼《赵树理如何崛起文坛》,香港《当代文艺》第112期,1975年8月号。
    1、赵广建《回忆我的父亲赵树理》,《山西日报》1978年10月22日
    2、韩玉峰、杨宗《浅滩赵树理的语言艺术》,《汾水》1978年11月号。
    3、陈登科《忆念赵树理》,香港《新晚报》1978年11月26日。
    4、李文儒《表现无产阶级文学新纪元的先声--试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山西师院》1978年2期。
    5、王中青《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回忆作家赵树理》,选自《汾水》1978年10月号。
    6、秋野修二《赵树理同农民》1978年7月日本《中国语》。
    7、李文儒《表现无产阶级文学新纪元的先声--试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山西师院》1978年2期。
    8、孙谦《思念赵树理同志》,《汾水》1978年10月号。
    9、马烽《忆赵树理同志》),见《光明日报》1978年10月15日。
    10、史纪言《回忆赵树理同志》,《汾水》1978年11月号。
    11、西戎《怀念作家赵树理》,《汾水》1978年第11期。
    12、王亚平《赵树理--卓越的说唱文学家》,《曲艺》1979年第2期。
    13、王亚平《赵树理的创作生活》,《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5期。
    14、云珊《赵树理和通俗化》,见《文学小札》,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15、赵修身《作家们怀念赵树理》,《山西日报》1979年12月4日。
    16、康濯《忆赵树理同志》,《战地》增刊1979年第1期,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2月出版。
    17、刘再复、搂肇明、刘士杰《论赵树理创作流派的升沉》,《新文学论丛》1979年第2辑。
    18、唐再兴、郑乃臧《“现实主义深化”与赵树理的“问题小说”》,《淮阴师专学报》1979年第2期。
    19、孙犁《谈赵树理》,《天津日报》1979年1月4日。
    20、士德《略谈赵树理同志的“问题小说”观》,《长春》1979年6月号。
    21、李国焘《且说“山药蛋派”》,《光明日报》1979年11月28日。
    22、康濯《忆赵树理同志》,《战地》增刊1979年第1期,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2月出版。
    23、王亚军《赵树理--卓越的说唱文学家》,《曲艺》1979年第2期。
    24、吕元明《论赵树理的创作》,《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25、史纪言《赵树理同志的青年时期》,《战地》增刊,1979年9月第5期,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6、史纪言《赵树理同志生平纪略》,《汾水》1980年第1期。
    27、韩玉峰《谈谈赵树理的人物塑造》,《汾水》1980年第9期。
    28、黄修己《赵树理和<新大众报>》,《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22日出版。
    29、陈嘉冠《赵树理的小说在日本》,《汾水》1980年第9期。
    30、陈嘉冠《一本明丽多彩的作家传记--评介日本釜屋修的<赵树理评传>》,《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31、李国涛《重读<邪不压正>》,《汾水》1980年4月号。
    32、戴光宗《赵树理小说的民族特色两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
    33、刘再复、楼肇明、刘士杰《中国农民恋爱和婚姻的悲喜剧》,《十月》1980年第5期。
    34、美国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选自第四章《一个政府的诞生》,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日]荻野惰二[美]马若芬《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外国学者论赵树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35、康濯《关于赵树理研究的通讯》,《汾水》1980年第7期。
    36、搂肇明、刘再复《赵树理创作流派的历史贡献与时代局限》,《山西日报》1980年8月7日。
    37、董大中《读<买猴儿>讽刺了谁?--纪念赵树理逝世十周年》,《太原日报》1980年9月23日。
    38、陈娟《简论赵树理建国后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39、周扬《<赵树理文集>序》,载《工人日报》1980年9月22日。
    40、蒙树宏《谈谈赵树理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山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41、王惠廷《涉笔成趣,寓庄于谐--漫谈赵树理作品的幽默》,《福建文艺》1980年5月号。
    42、董大中《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道路--试论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六辑。
    43、方欲晓《赵树理作品中的地方色彩》,《汾水》1980年3月号。
    44、方欲晓《赵树理和“问题小说”》,《北京日报》1980年3月18日。
    45、李国涛《论“问题小说”的现实主义含义》,《光明日报》1980年6月11日。
    46、刘再复、楼肇明、刘士杰《中国农民恋爱和婚姻的悲喜剧--谈赵树理小说<登记>》,《十月》1980年第5期。
    47、戴光宗《赵树理小说的民族特色两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
    48、高捷《从流派的角度看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汾水》1981年第1期。
    49、董大中《赵树理和他的<锻炼锻炼>》,《当代文学》1981年第1期。
    50、刘福林《“山药蛋”派能流下去吗--与李国焘同志商榷》,《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51、林友光《“山药蛋”派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文学流派》,《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52、杨文明《怎能说“山药蛋”派流不下去呢--与刘福林同志商榷》,《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53、贾明生《“山药蛋”派的灵魂是什么--兼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54、董大中《赵树理与戏剧》,《山西日报》1981年1月8日。
    55、董大中《“听得懂,感兴趣”--简论“赵树理风格”》,《沁水》1981年第1期。
    56、高捷《从流派的角度看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汾水》1981年第1期。
    57、高捷《赵树理的艺术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2辑。
    58、杨志杰 彭韵倩《谈赵树理创作中的反封建主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
    59、李国涛《赵树理艺术成熟的标志》,《汾水》1981年第11期。
    60、方浴晓《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特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61、史纪言《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序言,《山西日报》1981年10月30日。
    62、毛德富《试论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63、王俊峰《赵树理小说的民俗描写》,《山西文学》1981年第11期。
    64、刘锡诚《山村风云“山药蛋”派的出现--赵树理四十年代的小说》,《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1期。
    65、黄建国《试论赵树理小说的喜剧美》,《晋阳学刊》1982年第4期。
    66、毛德富《赵树理小说人物塑造的艺术特点散论》,《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67、董大中《赵树理与鲁迅》,《山西文学》1982年第2期。
    68、王中青《<邪不压正>的艺术》,《名作欣赏》1982年第2期。
    69、釜屋修《赵树理与小野忍》,和光大学人文学部纪要第16期,1982年3月。
    70、戴光宗《赵树理与白居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71、加藤由三纪《关于<三里湾>的评价》《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72、戴光宗《“山药蛋”派质疑》,载《山西文学》1982年第8期。
    73、段崇轩《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上党文艺》1982年第2期。
    74、张恩和《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75、李国焘《再说“山药蛋派”》,《山西文学》1982年第12期。
    76、文振庭《已是山花烂漫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前重读赵树理的小说》,《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77、郭政《论赵树理作品中转变人物的意义》,《山西文学》1982年第3期。
    78、董大中《重新认识<邪不压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三辑。
    79、杨献珍《从太行文化人座谈会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出版》,《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
    80、陈顺宣、王嘉良《论“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的创作》(《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81、张化隆《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
    82、蔺羡璧《人民作家赵树理》,《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83、陈宏遂《农村妇女翻身解放生动记录--浅谈赵树理小说里妇女形象的典型意义》,《镇江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教学与进修》1983年第1期。
    84、[日]荻野脩二著 高捷译《读赵树理作品札记》,《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85、庄汉新《赵树理婚姻问题小说的神话与发展》,《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86、乌为《漫话赵树理及其创作》,《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第1期中一部分《[丙]读<“山药蛋派”质疑>随笔》。
    87、陈继会《新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开拓者--略论赵树理与鲁迅》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88、吴正南《坎坷曲折的现实主义之路--论赵树理的创作》(选自《文艺论丛》(20),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4期)
    89、庄汉新《赵树理“婚姻问题”小说的深度与发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1期。
    90、高捷《赵树理“问题小说”解--赵树理研究之一》,《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91、黄修己《赵树理的形象问题和情节构成》,《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92、贾萱《赵树理传统艺术观散论》.《浙江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93、程继田《论赵树理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文艺论丛》1983年版。
    94、魏竞江也在《读赵树理的创作札记二题》,《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5月。
    95、王献忠《民俗学与赵树理小说的民族特色》,《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
    96、雷才明《谈谈三仙姑的变态心理》,《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97、高捷《论“山药蛋派”》,《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98、[日]今村与志雄《赵树理文学札记》,《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6期,王保祥译;收入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乙种),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65页。
    99、王志强《论关于文学流派文学风格评价--兼评关于“山药蛋派”的讨论》,《烟台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100、常根荣《<讲话>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101、黄建国《再论赵树理小说的喜剧美》,《河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102、张志忠《农村工作者的观察与思考--“山药蛋派”新论》,《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03、杜运通《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论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河南师大学报》1985年增刊。
    104、董大中《赵树理“萍草生涯”考》,《文学评论丛刊》1985年5月。
    105、杰克·贝尔登《赵树理》,赵树理研究资料,太原:北岳出版社,1985年;第40页。
    106、张余《赵树理的创作与民间文艺》,《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
    107、[日]林千野《赵树理作品在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1期。
    108、张颐武《中国农民文化的兴盛与危机》,《山西文学》1985年第11期。
    109、《展开论争推动文艺运动》,见董大中《赵树理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页。
    110、申殿和《试谈赵树理的文学艺术观》,《牡丹江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111、唐再兴《赵树理:通俗作家的旗帜》,《文学报》,1986年第9月18日。
    112、李士德、郜忠武《外号、特写和蒙太奇》,选自《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3、董大中《赵树理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01期。
    114、董大中《“山药蛋派”今如何?》,《文学自由谈》1987年3期。
    115、陈晨《简论“赵树理方向”》,《延安文艺研究》1987年第1期。
    116、刘彦钊《正确评价革命文学的成果--赵树理创作价值新论》,《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87年第1期。
    117、艾菲《论赵树理的创作道路》,《齐鲁学刊》1987年第2期。
    118、刘金笙《“山药蛋派”作家和民间文学》,《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19、席扬《农民文化的时代选择--赵树理创作价值新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3期。
    120、臧永清《论赵树理小说的题材风格与主题风格》,《沈阳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121、金燕玉《赵树理与高晓声:两个交融而有相异的世界》,《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
    122、陈宏遂《论赵树理笔下的落后人物》,《镇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123、李士德《赵树理美学思想初探》,《赵树理研究》1988年第3期。
    124、夏崇德《论四十年代赵树理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台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125、“一丁”《没有爱情的爱情描写--读<三里湾>》,《赵树理研究》1988年第3期。
    126、唐再兴《雅俗共赏之道--再论赵树理与文艺大众化》,《枣庄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127、李文儒《传统的阴影--赵树理早期思想研究之一》,《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28、崔志刚《三仙姑论》,《河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129、董大中《赵树理笔名考释札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2期。
    130、席扬《“山药蛋派”文化特征初论》,原载《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131、戴光中《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上海文论》1988年第4期。
    132、郑波光《接受美学与“赵树理方向”--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赵树理研究》1988年第4期。
    133、郑波光《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134、釜屋修《两个农民作家--伊藤永之介和赵树理》《驹泽大学外国语部研究 纪要》第17期。(1988年3月)。
    135、臧伟群《老舍与赵树理中篇小说幽默风格之比较》,《吉林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
    136、汪亚明《论赵树理的接受意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37、席扬《“山药蛋派”艺术选择是非论》,原载《上海文论》1989年第2期。
    138、汪亚明《论赵树理的接受意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39、唐再兴《左联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对赵树理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3期合刊。
    140、贾崇柏《赵树理人物外号的艺术性》,《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141、董大中《<十里店>的写作过程》,《赵树理研究》1989年第4期。
    142、高捷《接受美学的接受与“赵树理方向”》,《批评家》1989年第6期。
    143、唐再兴《文学史不能这样重写”--评戴光中的《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02期。
    144、傅书华《论文学的两种价值--兼论对赵树理评价的争论》,《批评家》1989年第6期。
    145、周溶泉、徐应佩《活的语言--读赵树理的<传家宝>》,《鸭绿江》1978年9月号。
    1、张颐武《赵树理与“写作”--读解赵树理的最后三篇小说》,《赵树理研究通讯》1992年第1期。此论文为1990年第三次(国际)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
    2、宋绍香《赵树理文学在日本》,《延安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
    3、李仲琨《反思、探索的成功者--赵树理艺术思维方式的变换》,《汉中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
    4、罗守让《文学史能这样重写吗?--也谈赵树理的再认识》,《文艺报》1990年5月26日。
    5、蔺羡璧《我们还需要赵树理--和戴光中、郑波光同志商榷》,《文学理论与批评》1990年第2期。
    6、王泽龙《论赵树理创作的文化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7、韩玉峰《<赵树理在长治>序》,《赵树理研究》1990年第2期。
    8、韩文洲《赵树理与大众化》,《赵树理研究》1990年第2期。
    9、陈非《走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论赵树理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4期
    10、赵福生的《鲁迅、赵树理与高晓声贯通论》,《山西文学》1990年第1期。
    11、庄汉新《鲁迅+赵树理=当代农民文学的新方向》,《理论与创作》1990年第6期。
    12、朱强《“说”的技术--赵树理幽默语言中的“异常”》,《延安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
    13、苟有富《赵树理家事及其生平补叙》,《赵树理研究》1990年第1期。
    14、黄循洛《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幽默》,《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5、[日]小野忍《新的人民文学的方向--赵树理及其作品简论》,载武鹰、宋绍香编译《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4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页。
    16、潘小蒲《赵树理活动拾遗》,《赵树理研究》1990年3月
    17、[日]小野忍《赵树理小论》,载武鹰、宋绍香编译《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4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18、汪曾祺《赵树理同志二三事》,《古今传奇》1990年第5期。
    19、[美]马若芬《意在故事构成之中,赵树理的明描隐示》,第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
    20、潘保安《新时期十年赵树理研究综述》,《赵树理研究》1990年第3期。
    21、郝亦民《赵树理大众化文艺思想的理论起点》,《赵树理研究》1990年第3期。
    22、李仁和、冯望岳《赵树理、马烽美学思想论略》,《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23、陈非《赵树理小说创作论》,《上海文论》1990年第4期。
    24、王献忠《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中国书店1990年版
    25、[日]秋野修二对赵树理早期小说《有个人》的评述《关于他的笑和爱情--从赵树理初期创作<有个人>说起第三次赵树理国际研讨会,陈荒煤 黄修己等编《赵树理研究文集·近二十年赵树理研究选萃(上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第189页。
    26、刘金山《走出困境--从解决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太原日报》1990年4月23日。
    27、成平《赵树理“问题小说”及其历史性价值》,《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28、李仁和《赵树理马烽美学思想异同论》,《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29、红药《话说赵树理和沈从文--记汪曾祺先生一席谈》,《文艺报》1990年10 月15日。
    30、李有亮《赵树理与体验生活问题》,《吕梁学刊》1991年第1期。
    31、康序《大众的“式微”--国内赵树理沉思录》,《吕梁学刊》1991年第1期。
    32、黄建国《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心理描写》,《赵树理研究》1991年第1、2合刊。
    33、李文儒《关于赵树理研究的两个问题》,《赵树理研究》1991年第3期。
    34、赵德新《赵树理与戏曲》,《赵树理研究》1990年第3期。
    35、陈树义《赵树理与解放区文艺》,《赵树理研究》1991年第4期。
    36、苏春生《赵树理戏剧创作的审美特色》,《赵树理研究》1991年第3期。
    37、陈颖灵《言辞时间视觉》,《赵树理研究》1991年4期。
    38、李华书《“赵树理方向”辨》,《曲靖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39、郭爱民《赵树理与五四及五四以后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分析》,《晋东南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40、傅书华《对赵树理小说真善美的再认识》,《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41、王清辉《试析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矛盾性》,《汉中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42、高捷《一语天然万古新--赵树理的文学语言》,《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43、[日]秋野修二《“文革”对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批判》,《赵树理研究》1991年第3期。
    44、汪曾祺《我读赵树理》,《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6期。
    45、李文儒《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化之关系》,《文论月刊》1991年第9期,《新华文摘》转载。
    46、邓齐平《回归传统 超越传统--论鲁迅与赵树理创作中的民族特色》,《怀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10期。
    47、席扬《面对现代的审察--赵树理创作的一个侧视》,原载《延安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6期转载。
    48、王春林、赵新林《赵树理小说叙事模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3期。
    49、何骏《鲁迅与赵树理现实主义创作比较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50、昌切《赵树理与路翎:现实主义小说潮流中的两脉流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胡永修在《关于赵树理方向和文学史地位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52、邓齐平《“赵树理方向”的审美趋向》,《怀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53、陈晨《<讲话>精神和“赵树理方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54、王景荣《比较赵树理与高晓声人物塑造的基本特征》,《浙江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55、陈顺馨《苍白的“好儿女”与“恶婆”--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剖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2年第2期。
    56、董大中《赵树理与大众文学》,《文艺报》1992年7月4日。
    57、董大中《赵树理1937年下的行踪》,《赵树理研究》1992年第2期。
    58、董大中《以<讲话>为标志的“赵树理时代”》,《山西曲艺》1992年第2期。
    59、王世杰《“赵树理方向”再认识》,《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0、杨新敏《赵树理“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的比较》,《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61、席扬《文化整合中的传统创化--试论“山药蛋审美”在解放区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载《延安文艺研究》1992年第3期。
    62、陈晨《<讲话>精神和“赵树理方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63、王世杰《“赵树理方向”再认识》,《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3期。
    64、三溪《如何看待三仙姑--兼论赵树理妇女观的内在矛盾》,《浙江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5、宋伟建《横看成岭侧成峰--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内在文化形态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3年第3期。
    66、程捷《论赵树理小说的整合与失衡--简谈文学批评的科学精神》,《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67、耿宝石《一部形象的中国农村干部信史--论赵树理小说农村干部系列》,《辽宁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
    68、袁国兴《<小二黑结婚>的“性”情结及其文化意蕴》,《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4期。
    69、陈发兴《试论<三里湾>形象意义的延伸》,《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70、严文井《赵树理在北京胡同里》,《中国作家》1993年第6期。
    71、傅书华《赵树理与‘山药蛋派'》,《文艺报》1993年9月18日。
    72、霍慧玲《浅析赵树理对艺术美的认识和运用》,《内蒙古电大学刊》1993年第4期。
    73、黄忠顺《赵树理四十年代创作的先锋性》,《文艺报》,《文艺报》1993年9月18日。
    74、荒煤《我们仍然需要赵树理》,《山西文学》1993年第1期。
    75、董大中《大行山文艺界在大众化问题上的论争》,《火花》1993年第5期。
    76、方忠《“赵树理方向”的历史评价》,《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77、陈兴《三仙姑与曹七巧人物形象辨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78、陈兴《从三仙姑人物塑造看赵树理创作的缺憾》,《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
    79、刘周《试论赵树理的文学模式》,《社会纵横》1994年第1期。
    80、邓时忠《试论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视角》,《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81、冯望岳《赵树理建国初期的心态与创作--兼同老舍、郭沫若、钱钟书比较》,《赵树理研究通讯》1994年第3期。
    82、[韩]闵惠贞《赵树理及其小说研究》,《赵树理研究通讯》1994年第3期。
    83、董大中《回到学术上来,坚持在学术上走下去--十五年来赵树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吕梁学刊》1994年第3期。
    84、吕汉东《两种中国味:赵树理与汪曾祺》,《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85、胡凌芝《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方向》,《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第5期。
    86、段宝林《文化的高与低--赵树理与现代化》,《文艺报》1994年11月26日。
    87、谭廷杰《周立波、赵树理小说比较论》,《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88、杨新敏《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戏剧性》,《山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
    89、朱晓进《从地域特征看”山药蛋”派的历史命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7期。
    90、戴光宗《“山药蛋派”的创始人--赵树理》,《人物》1995年第3期。
    91、朱晓进《“山药蛋派”与地域性文学传统》,《山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92、刘中项《赵树理小说与古代平话》,《长沙水电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93、艾斐《赵树理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
    94、董大中《十五年来赵树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
    95、张希群《审美情感与农民深度融合--赵树理作品美学风格管窥》,《松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96、刘洁《论赵树理笔下人物形象的文化底蕴》,《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97、王瑶《赵树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王瑶文集》第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98、郜忠武《莫把绰号等闲看--重读赵树理小说有感》,《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99、赵秋生《赵树理的文化选择》,《黄河》1996年第6期。
    100、李士德《谈赵树理创作的农村“情结”》,《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101、王殿洪《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艺术》,《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102、赵勇《可说性文本的成败得失--对赵树理小说叙述模式、传播方式和接受图式的再思考》,《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103、李晓宁《关于“山药蛋派”的小说话题》(《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104、李辉《赵树理、浩然之比较》,《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4期。
    105、孔爱云《繁漪、三仙姑悲剧命运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的差异》,《农垦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106、《马烽谈--“山药蛋”派》,《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3期。
    107、李仁和《论晋东南地域文化与赵树理文学观念之联系--赵树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一》,《通俗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08、郜忠武《赵树理在“大跃进”前后》,《党史文汇》1996年第6期。
    109、席扬《“文化”与“文学”双重意识的直面渗透--评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期刊》1996年第3期。
    110、董大中《“山药蛋派"的研究的重大成果--评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山西文学》1996年第2期。
    11 1、彭瑞祺《清醒而真实地看取人生--论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品格》,《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12、肖丽芳《赵树理小说世界与延安风骨》,《社会科学特辑》1997年第5期。
    113、宋绍香《祝福与反省--日本学者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概观》,《代宗学刊》1997年第1期。
    114、吕汉东《两种中国味的美感形态--赵树理与汪曾祺的审美特征比较》,《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115、蔺璜《试论赵树理小说俗语的运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16、《试论中国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价值取向》,选自《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3页。
    117、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陈思和自 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118、王巧凤《论山西抗战文学的特殊形态》,《晋阳学刊》1998年第1期。
    119、汪亚明《试论赵树理“农民小说”的开拓性贡献》,《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120、周云芳《论赵树理创作得失--兼对文学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天府新论》1998年第3期。
    121、江胜清《论“赵树理方向”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孝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122、徐文泽《赵树理小说的反封建内容与反帝抗日斗争》,《学术研究》1998年第8期。
    123、马俊山《<小二黑结婚>--不谈爱情:一场虚拟的讨论》,《艺术广角》1998年第2期。
    124、王利丽《光辉与阴影:试论赵树理的小说》,《语文学刊》1998年第6期。
    125、欣文《“山药蛋派”作家作品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8期。
    126、何波《解放区小说喜剧性结局浅议--以<小二黑结婚>为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27、唐克龙《<小二黑结婚>:个人化叙事与主流意识的整合》,《延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28、刘邦奎《赵树理小说通俗中的高雅》,《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12期。
    129、吕汉东《俗、雅两种不同韵味--赵树理与汪曾祺作品审美特色》,《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9期。
    130、杨振喜《偏执的坚守与开放的创新--孙犁与赵树理在大众化上的比较》,《文论报》1999年第10期。
    131、王辉《五十年来赵树理研究述评》,《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32、席扬《20世纪“山药蛋派”研究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33、谢泳《山药蛋派的作家构成》,选自张恒主编《回眸·审视·前瞻:山西当代作家研究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34、席扬《20世纪”山药蛋”派研究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转载。
    135、洪芳《鲁迅与赵树理乡土小说美学风格比较》,《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科 版)》1999年第4期。
    136、王玉屏《走不出男权传统的樊篱--解读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37、金红《相同的婚姻道路与不同的灵魂剖析--从三仙姑与小飞蛾思想性格的异同谈赵树理对妇女心灵的展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38、田中禾《三仙姑搽粉的话题》,《文艺报》1999年4月27日第四版。
    139、肖远新《也谈三仙姑搽粉--同田中禾先生商榷》,《中国赵树理研究会·赵树理研究通讯》1999年第12期。
    140、刘金《再谈<三仙姑搽粉>》,《文艺报》1999年9月18日。
    141、王确《艺术信仰的逃避--儒家文化与赵树理的文学工具理性》,《文艺争鸣》1999年04期。
    142、汪东发《<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43、吕汉东《两种中国味:赵树理与汪曾祺》,《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144、武锦华《重温乡土--赵树理作品中民俗风情的文化意蕴》,《山西青年干部学院报》1999年第4期。
    145、董大中《赵树理在成名之前》,《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3期。
    146、曹丽芳《赵树理小说的情节艺术》,《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47、苏文清《对赵树理历史定位的思考》,《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2期。
    1、杨振喜《偏执的坚守与开放的创新--孙犁与赵树理在大众化上的比较》,《天中学刊》2000年第4期。
    2、谢廷秋《描写农村生活的两位圣手--赵树理、高晓声之比较》,《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3、陈侠《“文摊”上的一枝奇葩--析<小二黑结婚>中的民俗审美价值》,《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税海模《鲁迅、赵树理与毛泽东--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轮廓》,《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3月。
    5、杨品《第四次赵树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赵树理研究通讯》2000年第9期。
    6、董大中《把赵树理研究提高到一定水平》,《赵树理研究通讯》2000年第9期。
    7、马烽《赵树理是否定不了的--在赵树理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次(国际)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选自《赵树理研究通讯》2000年第12期,第8页。
    9、戴光宗《赵树理研究回顾》,《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10、陈徒手《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选自《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11、张丽丽《老舍与赵树理比较散论》,《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2、王文胜《论赵树理小说中现实主义的缺失》,《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13、王确《儒家传统与赵树理的民众观》,《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4、张香琪《试论赵树理研究的误区--对一种流行说法的质疑》,《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5、张恒《一道消失的风景线--“山药蛋派”文学的回眸与审视》,《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6、罗关德《民间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与调和--论<三里湾>中的两个赵树理》,《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报》2001年第12期。
    17、席扬《角色自塑与意识重构--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18、席扬《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9、黄蓉《喧嚣与沉寂一一赵树理的“命运”管窥》,《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0、潘磊《赵树理与路翎之比较》,《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21、赵勇《完美的假定 悲凉的结局--论赵树理的文艺传播观》,《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22、杨占平《做公众的代言人--从赵树理到张平》,《文艺报》2001年3月27日。
    23、郑春凤《传统叙事母题的另类阐释--赵树理小说的女性视角解读》,《松辽学刊》2001年第2期。
    24、张树武、王确《儒家传统与赵树理的民众观》,《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5、杨新敏《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赵树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6、蓝爱国《民间性叙事:赵树理和他的乡村革命》,《人文杂志》2000第6期。
    27、[日]南条克己《赵树理和菊池宽》,《赵树理研究通讯》2000年第9期。
    28、王长中《老舍与赵树理小说叙事模式比较分析》,《南都学坛》2001年01期。
    29、郑波光《赵树理文学时代的反思--在厦门大学林兴宅支持的研究班上的报告》,《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30、席扬《赵树理的审美智慧与“现代性”文化体认--艺术文化学现象考察之 二》,《艺术文化学:理论与实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31、朱庆华《论赵树理小说的人文精神》,《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2、萨支山《试论五十年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33、李占伦《鲁迅和赵树理农民小说的比较》,《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4、程光炜《论50-70年代中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35、刘玉凯《赵树理与现代人性问题》,《山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6、郑春凤《传统叙事母题的另一种阐释--赵树理小说的女性视角解读》,《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7、甘浩《工农兵的“五四”魂--重释赵树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8、甘浩《小说历史权力民间--赵树理、刘震云小说中的历史解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39、肖佩华《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0、朱德东《试论赵树理现象》,《渝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1、余岱宗《“红色创业史”与革命新人的形象特征--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为中心》,《文学理论批评》2002年第2期。
    42、刘登阁《“才子佳人”模式的现代置换--<小二黑结婚>的神话原型解读》,《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3、赵建国《赵树理、孙犁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4、范家进《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为什么关注乡村》,《杭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5、范家进《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赵树理模式的当代境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
    46、范家进《赵树理对新文学的两重“修正”》,《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47、范家进《论赵树理小说建国后的“问题小说”》,《文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48、夏元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内在矛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9月。
    49、黄蓉《赵树理研究的“喧嚣”与“沉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 期。
    50、周云鹏《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传统》,《云梦学刊》2002年第4期。
    51、杜运通《母性神话的颠覆和解构--重读<小二黑结婚>》,《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6期。
    52、苏春生《从“通俗研究会”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兼及东西总布胡同之争》,《赵树理研究通讯》,2002第8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2期。
    53、曹国旗《<小二黑结婚>的“雅”》,《文学鉴赏》2002年第2期。
    54、王光东《十七年小说中的民间形态及其美学意义--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为例》,《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
    55、朱庆华《重论赵树理小说的当代意义及当代价值》,《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6、朱庆华《赵树理小说与传统清官文学之比较》,《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
    57、朱庆华《论传播学意义下的赵树理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58、张器友《新时期的解放区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59、王源《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互融--兼论张恨水、张爱玲、赵树理》,《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60、王长军《<李有才板话>是一部政策小说:兼谈政策小说的创作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1、孙先科《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以赵树理、孙犁的小说创作为例》,《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2、张泉《赵树理:来到北京市的解放区作家》,《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3、席扬《赵树理不会写散文?》,《阅读与写作》2002年7月。
    64、席扬《赵树理为何要“离京”“出走”》,《长城》2003年第2期。
    65、席扬《“干部”“群众”的隐喻与功能--赵树理小说“修辞行为”散论》,《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66、席扬《“问题”文本与“话语”规约--赵树理建国前小说创作“修辞行为”分析》,《长江学术》2003年第2期。
    67、席扬《盲视与洞见--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修辞行为”分析》,《福建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68、杨品《做公众的代言人--从赵树理到张平》,《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9、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0、王光东《大众化与民间:文学意义的一种分析》,《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1、江卫社《赵树理小说:民间性与现代性》,《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2、季玲《赵树理研究回顾》,《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
    73、王源《异中有同的“通俗化”追求:赵树理与张爱玲之比较》,《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4、杜国景《论50-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华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
    75、周娟《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土中国”比较》,《盐城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6、白云霞、郑恩兵《个人话语与权威话语整合与分离下的赵树理》,《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年第10期。
    77、季汾《九十年代国内赵树理研究述评》,《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8、曹福刚《浅析赵树理小说的男权意识》,《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79、段崇轩《马烽、赵树理比较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80、胡艳琳《六十年来赵树理研究综述》,《天中学刊》2004年第6期。
    81、魏家文《民间文化立场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2、翟永明、高小弘《情理相悖于现实主义的缺损--赵树理小说创作得失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3、朱庆华《鲁迅、赵树理对现代文学的互补式贡献》,《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84、韩晓芹《试论赵树理作品的民间视角》,《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5、黄科安《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6、张哲《论赵树理作品中的婚姻模式及其现代意义》,《美与时代(下半月)》2004年02期。
    87、蒋晖《中国农民革命文学研究与左翼思想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文艺理论批评》2004年第3期。
    88、赵天才《革命话语的现代性危机--赵树理、孙犁小说的叙事文化身份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9、席扬《试论“山药蛋派”的生成、演化过程》,选自《多维整合与雅俗重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90、席扬《“山药蛋派”的价值及其研究方法》,选自《多维整合与雅俗重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91、贺桂梅《问题意识和历史视野》,《南方文坛》2004年第4期。
    92、刘复生《文学史的“双声”》,《南方文坛》2004年第4期。
    93、傅书华《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后”--山西三次小说创作高潮再审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
    94、杨矗《山西当代文学的谱系分析》,《文艺评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
    95、王明科《冲突与怨恨:论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体验》,《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96、席扬《“赵树理模式”与“当代语境”的复杂关系--关于<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一文的几点商榷》,《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5年第2期。
    97、张香琪《现代文学史研究中赵树理研究的误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8、席扬《“赵树理模式”与“当代语境”的复杂关系--关于<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一文的几点商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
    99、朱庆华《论鲁迅与赵树理的审美差异--以<阿Q正传>与<福贵>为例》,《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
    100、王明科《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1、朱庆华《赵树理、孙犁小说的审美异趣及文学史地位》,《求索》2005年第6期。
    102、林铭《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的比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03、韩晓芹《民间的防守与失落:赵树理的生命悲剧与尴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04、王力《革命与农民文化立场的内在矛盾--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另一种解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5、张红秋《赵树理文艺创作与毛泽东思想的离合--兼及周扬》,《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6、王吉鹏《鲁迅与赵树理》,《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
    107、雷水莲《鲁迅与赵树理的互补性文学意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108、陈非《革命体制下的文学选择--浅谈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作家的创作调整和赵树理的历史机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5期。
    109、郭文元《阐释中的差异--论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创作的差异》,《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10、郭文元《穿行在左翼文学与解放区文学中--论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111、范家进《乡村召唤现实政治需要之间的两难--论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的创作困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12、宋剑华《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113、陈强《试析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114、孟祥武《审视赵树理笔下的人物绰号》,《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115、石世明《“五四”主流话语的疏离与民间范式理性叙述--对赵树理创作的再认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6、杨天舒《赵树理小说创作与上党戏曲》,《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6年第4期。
    117、宋绍香《在异质文化中探寻“自我”--国外汉学家中国解放区文学译介研究管窥》,《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2期。
    118、候长振《“方向”的确立和“问题小说”的终结--关于赵树理现象的一种解读》,《前沿》2006年8期。
    119、董之林《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20、段崇轩《民间:从破碎到沉潜--赵树理小说的一种解读》,《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
    121、冯望岳《赵树理:“农民文学”作家--审美误识--从现代文学思潮史看“赵树理现象”》,《晋阳学刊》2006年第5期。
    122、席扬《多元文化视域中的“价值形象”--半个世纪以来国外赵树理研究评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123、杨天舒《农村舞台上的“丑角艺术形象”--李有才形象的意义新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4期。
    124、杨天舒《赵树理小说研究现状及其分析》,《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
    125、陈非《两种身份两种写作--比较赵树理与知识分子作家对乡村与农民的不同解读》,《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
    126、樊红莲、郁敏《批评的错位--关于赵树理的身份问题》,《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127、赵修身《赵树理与“山药蛋”文学流派》,《山西日报》2006年7月18日版。
    128、郭运恒《试论赵树理的女性观》,《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29、蒋晖《<李有才板话>的政治美学》,选自《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
    130、侯长振《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的纠结--赵树理现象的考察与反思》,《牡丹江大学学报》2006年9期。
    131、杜国景《赵树理文学意义的文化契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期。
    132、郭学勤《<小二黑结婚>的电影改编》,《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133、黄科安《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属性--从“文化身份”看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34、秦雁周《赵树理的艺术体验图式》,《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35、万国庆《论赵树理创作的文化代表性》,《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6、郭爱民《赵树理小说创作与上党戏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4期
    137、张翼《论赵树理创作中的民间宗教思维模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1期。
    138、邓慧《途异而归同:都市文化促生下的乡土文学--沈从文与赵树理创作比较》,《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39、赵勇《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从对立到融合--由赵树理、汪曾祺的语言观看现代文学语言的建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0、刘海兰《赵树理与中国“士”文化》,《黄河》2006年第5期。
    141、吴福辉《赵树理的文学影响力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4期。
    142、段崇轩《重启文学的乡村之旅--兼谈赵树理的文学理想》,《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43、侯长振《“方向”的确立和“问题小说”的终结--关于赵树理现象的一种解读》,《前沿》2006年第8期。
    144、席扬《论赵树理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之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5期
    145、刘卫国《跟不上方向的方向作家--轮赵树理的当代境遇》,《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46、佘翠华《六十年来国内赵树理研究述评》,《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47、秦雁周《赵树理艺术体验图式的谱系考察》,《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48、温奉桥、李荫羽《赵树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149、朱庆华《论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意识的启蒙》,《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150、阎薇《论赵树理创作对农民立场的自觉持守》,《齐鲁学刊》2007年第1期。
    151、[日]松家裕子《从小说的开端看赵树理的创作特色》,《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1期。
    152、王尧《改写的历史与历史的改写--以《赵树理罪恶史》为例》,《文艺争鸣》2007年1期。
    153、贾克勤《和黄修已教授谈赵树理研究的当代意义》,《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1期。
    154、帅彦《方向与冲突:赵树理与当代文学规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155、傅异星《<“锻炼锻炼”>潜文本释义--关于赵树理评价问题》,《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1期。
    156、李卫华《“现代评书体”对“拟书场格局”的超越--试述赵树理小说的叙述模式》,《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1期。
    157、苟有富《毛泽东和赵树理之关系的质疑--与董大中先生商榷》,《山西文学》2007年第5期。
    158、崔玲《挣脱与突围--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独特性》,《黑河学刊》2007年第5期。
    159、佘翠花、吴建波《论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历史呈现》,《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60、佘翠花《论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61、张黎《赵树理的双向民间立场及其现实主义的特殊性》,《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62、陈非《通俗传统与高雅传统的现代呈现--赵树理小说与孙犁小说创作比 较》,《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163、白帆《论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化》,《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1月。
    164、杨矗《赵树理文学的表征危机》,《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
    165、杨矗《赵树理在正典化与狂欢化之间》,《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166、李仁和《关于为农民创作--<赵树理与上党文化>序言》,《长治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67、张志忠《老话题再解读新思考--赵树理研究三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68、李明《殊途同归的民族精魂--对鲁迅与赵树理创作的一种比较考察》,《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69、赵勇《汪曾祺喜不喜欢赵树理》,《文艺评论》2008年第6期。
    170、祝学剑《文摊理想与革命话语的暗合与断裂--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关系新探》,《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