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户籍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户籍法律制度在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户籍制度就始终伴随我们。特别是对我国公民而言,户籍制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变革和权利意识的觉醒,我们发现中国现行户籍法律制度有着越来越多的弊端,虽经30多年的修修改改,但并没得到根本的改善。本人从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形成入手,分析了当代户籍制度确立和演进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法律层面上剖析其中的不合理性,并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设想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户籍立法应确立的几个基本原则。
     文章导言部分简要梳理了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户籍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1949年建国之前户籍制度的共同特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
     文章第一章介绍了当代户籍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过程。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7年是户籍制度初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在此阶段前期公民具有迁徙的自由并享有较多的权利,此阶段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城镇户口迁移控制渐趋严格。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7年是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二元制户籍制度确立的过程,此阶段城乡间户口迁移壁垒森严,户口与社会保障和日用品供给紧密结合,公民如果没有户口将难以生存。第三阶段1978至今是户籍制度逐步改革的过程。受传统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破冰是从个别地方冲撞底线,采取变通措施开始的,随后才有中央政策的跟进。其中最大的推动力来源于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户口迁移的自由和人员流动的自由。
     文章第二章评析了当代户籍制度。一方面,当代户籍制度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保持城市农村就业的平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弊端也不断暴露,一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公民在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违反了平等的宪政理念;严格控制人员迁徙剥夺了公民迁徙自由的基本人权;对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限制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第三章对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探讨。首先是对30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种模式和理论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以“路径依赖”的理论为支撑,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即从继续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入手,逐步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户籍制度逐步剥离,降低城市入户门槛,建立“新市民”制度,最后建立合理完善的户籍法律体系。
     文章第四章对户籍立法应坚持的几项原则作了探讨。即:正义的原则、平等的原则、迁徙自由的原则、扩展身份登记的原则、隐私保护的原则和姓名权保护的原则。
     结尾部分提出了户籍制度走向自由平等的期望。在期待的同时,简要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The system of census registration law lies in the foundational position in the system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and i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a country in a big way. This system occurred from the entering of the enlightenment era of our human beings.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is closely interrelated to everyone's daily live, especially for the inhabitants of our country. With the social changes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rights sense, we can find out so many disadvantages in our present system of census registration law. This system has been modified for thirty years, but it wasn't improved in a radical way.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is system, I analyze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found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is system; dissected the irrationalness from the law aspec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 conceived of the basic ways to reform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on this basis, I put forward some basic principals of founding the law of census registra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 made the venation of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clear from Sha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analyzed the common grounds of this system before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in 1949,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article.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foundation and reform of modern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1~(st) stage is from 1949 to 1957 and this is the process of preliminary founding and improving of this system. In the earlier peroid of this stage, the inhabitants had the rights to migrate and had much more rights, but in the later period, with the found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lanned economy, the control of domiciliary transfer in the town became stricter. The 2~(nd) stage is from 1958 to 1977, this is a stage of foundation of the binary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mainly character of this system is the partition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omiciliary transfer between the town and the countryside was so hard, and it connected with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supply of the articles for daily use, without a registered residence a man couldn't live. The 3~(rd) stage is from 1978 up to now, this is a period of improvement of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and thought, the reform of Chines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began with the braking of the bottom line from the individual local places and adopting the flexile methods, then the policy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llowed. Among thi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was from the profound transform of the economy and socit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called for the freedom of the registered residence and the move of resident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odern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On one hand, this system works very well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our country, keeping the employment balance between the town and the countryside, keeping the society steady, enforcing the management of our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occurs, one of it is the binary census registration which departs the town and the countryside, and mak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ights of the inhabitants in the town and in the countryside so, it is against the ideal of equal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strict control of people's migration is against the basic human right and the limit of labor's migration will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3~(rd) part of 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the modern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several patterns and theories of the reform of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t, depending on the theory of " relying on the path",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ath of the reform of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that is to say, starts with the reform of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own, improves th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departs it from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makes the limits of entering the city less, builds the system of "New citizen", finally, makes a perfect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he 4~(th)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mainly talks about several principals of legislation of the census register law: the principal of just, the principal of equal, the principal of migrating freely, the principal of enlarging the identity register, the principal of protect the privacy and the principal of protect the right of name.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essay,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hope of making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free and equal.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the reform of census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offers some methods to solve them.
引文
[1]户籍研究课题组:《现行户籍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载《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季刊》1989年第3期
    [2]如德国、日本、泰国的《户籍法》,瑞典、挪威的《人口登记条例》,法国、瑞士的《身份证书登记法》等
    [3]谢晖:《象牙塔上放哨》,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39页.
    [1]江平:《比较法在中国》(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版,序
    [1]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版,第96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社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1]陈立:《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1]张英红、雷晨喗:《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2]《浙江省统计年鉴。1993》,第59页
    [3]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14条。
    [1]张英红、雷晨喗:《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2]参见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P55-58,59-60.
    [1]《四川放开大中城市户口登记,专家评户籍改革》,载中国新闻网,2003年2月24日
    [2]新华社,2001年11月4日《郑州户籍制度改革七项政策解析》。《石家庄实施户籍制度重大改革》,《新闻周刊》2001年8月8日
    [3]李和平:《居住证管理是户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10期。
    [4]参见《开放潮》.2001年第9期
    [5]参见《农村百事通》2003年19期
    [6]参见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实施北京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
    [1]辛逸:《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
    [1]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2]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版,第50-52页
    [3]余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19页.
    [1]郭志强:《现代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构成要索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第51页。
    [2]萨托力:《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页。
    [3]萨托力:《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47页。
    [4]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1]李晓明、符信新:《我国户籍制度的法理分析》,河南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逸琪:《城里人,乡下人:户籍改革关系着每个人》,《共鸣》,2001年第4期,第5-9页
    [1]黄广智:《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45-47页
    [2]孙小民:《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目标选择性问题》,特区经济,2005年第8期,第140页
    [1][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2]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课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24页
    [1]肖海英:《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途径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16页。
    [1]参见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401-404页。
    [1]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李步云:《我国宪政应恢复迁徙自由》,《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4月,第60页。
    [2]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1]参见王海明《平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参见林喆:《平等权:法律上的一视同仁》,《学习时报》2004年3月15日
    [2]郭书田、刘纯彬等:《失衡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8页
    [3][法]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0页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0页
    [1]余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351-352页。
    [2]参见武冬立主编:《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人口登记户籍管理法律法规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余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史尚宽:《民法总论》,1998年版,第126页
    [2]陈波:《西方个人信用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山东金融》1999年第3期,第51页。
    [3]张铁:《略谈美国的个人信用档案管理》,《兰台世界》2004年第6期,第22页。
    [1]李守军:《关于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探讨》,《中国金融》,1999年第12期,第28页。
    [1]王利明 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2]许亚绒:《试谈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21卷第4期,第142页。
    [3]姚辉:《民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1]秦趁,《隐私权有关问题的分析》.安阳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23页.
    [2]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80页
    [1]黄三荣:《人资科之保护-兼评我国计算机处理个人数据保护法》,资讯法务透析,1998年第1期。
    [2]考虑到户籍法律制度对公民身份的实定性,在此讨论时把一些文学家、艺术家常用的笔名、艺名等排除在外。
    [3]有部分学者认为:公民死后仍享有姓名权,法律对姓名权的保护应延伸到公民死亡之后。但公民一旦死亡,就不可能再决定、使用、变更其姓名,也就不能再对其姓名享有法律上的利益、承担相应的义务,不宜认定其享有姓名权。如果有人假冒死者姓名从事活动或不正当使用死者姓名,应视为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
    [1]Of Civil Govemment(Everyman's Library ed.,1924)BK.2.Ch.vi,sec.57
    [2]Chaim Perelman,Justice(New York,1967),p24
    1.[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美]罗斯科·庞德:《普遍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英]约翰·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英]亨利。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8.[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法]卢梭:《社会契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第2版
    10.[荷]亨利·范·马尔奏文等:《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日]山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张宏良、金瑞德:《改变人类命运的八大宣言》,中国社会出版社
    13.姜士林、陈玮:《世界宪法大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
    14.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王家福、刘海年、李林:《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6.江平:《比较法在中国》(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7.徐显明:《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徐显明、胡秋江:《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孙国华:《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徐进:《宪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1.肖北庚:《宪政法律秩序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谢晖:《法的思辨与实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4.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谢晖:《象牙塔上放哨》,法律出版社2003版,
    26.陈立.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27.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8.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9.萨托力:《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
    30.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31.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2.姚辉:《民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
    33.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
    34.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5.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36.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7.陈卫东《腐败控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38.张树义:《变革与重构一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刘士国:《民法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刘光人:《户口管理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
    41.武冬立:《户政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一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4.王新华:《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杨遂全:《中国人口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46.张庆五:《人口统计方法科学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李永胜:《人口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社出版社,1991年
    49.胡鞍钢:《中国发展前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0.段若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汝信等:《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
    52.胡顺延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53.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4.武冬立:《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人口登记户籍管理法律法规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民身份号码工作文件集》,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56.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问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公安部户政局:《国外民事登记和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58、公安部三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资料汇编》(1-5册)
    1.江业文:《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形成及历史地位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李树忠:《迁徙自由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载《宪法研究》(第1卷)
    3.王鹰:《迁徙自由与户政管理非治安化》,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4.杜承铭:《论迁徙自由权》,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刘武俊:《迁徙,用脚投票芳,载《粤海风》1999年第9期
    6.龙文娥:《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辨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石佑启:《WTO对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影响》,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8.任进:《关于现行宪法变革的模式选择和部分内容》,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9.马斌:《人权的进步》,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0.张文显:《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11.张庆五.张云:《从国外民事登记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载《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3期
    12.江立华:《中外户籍登一记与管理制度的比较》,载《廓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1期
    13.伍先江:《试论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户口迁移制度改革》,载《人口研究》1998年第4期
    14.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5.班茂盛.祝成生:《户籍改革的研究状况及实际进展》,载《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1期
    16.班茂盛.王嗣均.张爱华:《户籍制度深入改革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载《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17.乔晓春:《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载《人口研究》1997年第3期
    18.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9.周祝平:《1949年以后中国的人口与制度变迁》,载《人口学刊》2002年第2期
    20.赵文远:《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21.吴瑞:《WTO后过渡期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改革》,载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2.肖海英:《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途径的思考》,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3.席丛林:《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途径探析》,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5期
    24.陈成文、李冰仙:《从路径依赖看户籍制度的改革模式创新》,载《Journal of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USA,Sep,2005,No.9
    25.张友连:《当代中国户籍法规改革分析》,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6.谓君:《废除户口》,载中国社会导刊,2003年第3期
    27.董敬畏:《功能视野中的户籍制度》,载沧桑,2005年第2-3期
    28.黄广智:《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 2期
    29.李利辉:《关于我国隐私权立法的思考》,载渤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0.傅勇:《户籍改革宜渐进有序》,载经济学家2005年第4期
    31.张虹,陈国基:《户籍立法中姓名规范的探讨》,载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2.肖玉、肖建华:《户籍制度-我国就业歧视的制度性原因》,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3.张英红:《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载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