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调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亟待进行研究和解决。本研究选择处于中部地区湖北省的贫困地区黄冈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作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强市——黄冈市的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现状、根源,并提出了地方性的应对策略,以稳定黄冈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目的,并能为其它中、西部贫困地区解决目前日益严峻的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提供借鉴。
     本文首先界定了教师流动的相关概念,并据此界定了教师流失的概念,是指教师的非良性流动。其次,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个案调查来搜集资料,然后从中分析得出本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有:拖欠教师工资;教师管理理念的缺失;教师的合理流动存在制度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差距明显。中小学教师流失致使基础教育出现了明显的滑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本市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下降;本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有所降低;本市中小学教师资源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落空。
     针对本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制止本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相应对策有:切实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大幅度提高教师其他福利待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政府应建立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宏观调控机制。本文对于上述对策分别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economic discrepancy in different areas of China, the number of the drainage of teachers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s seriously increasing, with re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issue is needed to study, by taking the backward region Huanggang in central Hubei as case-study and using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research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rainage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ny school in Huanggang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actics so as to stabilize th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Huanggang. Furthermore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research might be applied to solve the similar situation in other areas in china.
    in the first part this essay tries to define the drainage of teachers as the non-positive circulation. It is said that the drainage of teachers is no good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n by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information is collect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drainage of teachers in Huanggang.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the salary of the teachers are always delayed; the principals are lacking of the teacher-management theory; the rational run-away of the teacher are prohibited by the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obstacles; the apparent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reas and countryside is expanded.
    By virtue of the drainage of teacher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solu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o give the teachers salary in full and on time. The second one is to greatly improve the other welfare treats. The third one is to establish the man-based idea in managing the teachers. The forth one is to develop the level of the economy in Huanggang so as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among diverse areas. The last one is to set up the macroscopic control by the country.
引文
1.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武汉)1997年版
    2.孙绵涛著:《教育行政学》(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年版
    3.袁振国著:《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6年版
    4.郑立新主编:《现代政策研究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1991年版
    5.郑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6.张国庆著:《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7.刘斌、王春福主编:《政策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8.[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6.赫维谦、李连宁主编:《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10.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11.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评论》(2001),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
    12.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版
    13.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200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
    14.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200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
    15.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200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
    16.范先佐著:《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9年版
    17.范先佐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19.李晓燕著:《我国教师权利和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2000年版
    20.杨汉平著:《教师与学校权益法律保护》,西苑出版社2001年版
    21.陈永明主编:《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2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1年版
    23.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年版
    24.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25.李宝元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26.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27.余永德主编:《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29.杨东平主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30.靳希斌主编:《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1998年版
    1.李晓燕:《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严开胜、王德清:《建立教师资源配置有效机制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管理》(太原)2002年第1期
    3.郭贤智:《试谈中学师资管理的问题和对策》,《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年第2期
    4.周宏:《关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年第4期
    5.许俊良:《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2期
    6.文东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政策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7.康宁:《优化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制度分析》,《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8.韩延明、李春桥:《教师资源配置的现行模式与改造》,《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1期
    9.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3期
    10.王红:《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内涵及决定因素》,《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2期
    11.陈德珍:《对2000年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0期
    12.施文龙、吴志宏:《中小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13.黄兴德:《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4期
    14.郭睿、曾昭轰、廖德文:《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对策研究》,《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1期
    15.周宏:《关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年第4期
    16.王浒:《谈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第1-2期
    17.葛新斌:《关于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18.方铭琳:《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19.范先佐:《改革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设想》,《江汉大学学报》(武汉)1999年第1期
    20.周斌、吴志宏、谢旭红:《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21.周哓红、孙艳霞:《论重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新体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出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2.张克雷:《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的成因及其法治研究》,《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23.朱福良:《浅议学校“人本化”管理》,《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5期
    
    
    24.陈聪富:《义务教育基本要素的流动及其应对方略》,《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2期
    25.石中英:《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人民教育》2002年第12期
    26.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27.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12月第6期
    28.张兴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误区及其矫正》,《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2期
    29.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30.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31.张德祥:《关于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思考》,《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32.周峰:《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
    5.《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6.《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2002年5月6日)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002年5月17日)
    8.《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0年6月23日)
    9.《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1年10月8日)
    10.《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2000年7月21日)
    11.《关于下达中央财政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转移支付数额的通知》(2001年6月29日)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年8月1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