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保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98年的“桑兰事件”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发生在桑兰身上的故事,让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体育保险的影响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制度已成为这些国家体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但体育保险在我国还处在萌芽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中国体育保险的研究,促进中国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壮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以一种探索性的态度,意欲对中国体育保险进行一次概括性分析。首先,从保险的一般理论入手,对体育保险的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完善。然后,在体育保险基础理论的框架下对中国体育保险目前的状态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诊断并做出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根据揭示出的现存问题,指出中国体育保险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结论如下:
     1.体育运动充满魅力,同时也充满风险。体育风险是指体育领域中引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性。体育风险不但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并且还具有高频性、多样性及不易测定性的特点。
     作为一种高效的体育风险管理工具,体育保险是集合具有同类可保体育风险的众多单位或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担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该危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的补偿行为。体育保险市场由主体与客体两大要素组成;体育保险市场的主体应该由体育保险供给方、体育保险需求方与体育保险中介方构成,体育保险市场的客体则是体育保险经济保障即各类体育保险商品。
     2.中国体育保险业开始晚,起点低,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育保险体制。
     2.1 中国体育保险业所处的市场运行环境不成熟,有挑战亦有机遇,有压力亦有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计划以及我国加入WTO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保险业带来了动力和机遇,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2.2 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主体结构不完善,体育保险中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体育保险现实和潜在需求巨大,但主观上,需求方缺乏保险意识,投保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客观上,投保资金不足,导致体育保险购买力不高。体育保险供给主体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差,提供的体育保险产品无论在质量、数量还是种类上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需双方矛盾严重。
     3.中国体育保险业应该走商业化的道路,并坚持法制化、制度化以及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思想。
引文
[1] 魏华林 林宝清主编.《保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2] 陈朝先著.《保险学》——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3] 许晓峰.林晓言编著.《现代保险实用知识问答》——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8
    [4]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
    [5] 程寨华等著.《WTO与保险营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1995.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新华社北京2002年8月21日电
    [8] 林显鹏.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业及其服务领域.国外体育动态 2001.1
    [9] 曹燕飞.体育保险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发展方向.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10] 喜兵.从运动员保险赔付事件看中国体育保险.中国体育报 1999.1.13
    [11] 王力军.中外体育保险之比较及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前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
    [12] 张继东.从国家队伤残保险看体育保险发展方向.《体育工作情况》1998.(4)16-19
    [13] 《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体人字(1998)049号
    [14]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体人字 [2002]137号文件
    [15] 谭新莉.21世纪体育运动保险是体育发展战略的需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164-165
    [16] 皮建英.试论体育保险对体育运动发展的战略意义.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2期
    [17] 邱晓德.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保险的现状与对策.浙江体育科学 1999年6月第3期
    [18] 孟龙.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与展望.经纪人 2002.2
    [19] 黄文卉.我国体育保险经纪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经纪人 2002.2
    [20] 曹清.论我国体育保险险种的开拓与障碍.金融与经济 2002年第9期
    [21] 白薇.我国体育保险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金融科学 2001年第4期
    [22] 邱晓德.关于竞技运动员自保自救保险的可行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年9月第3期
    [23] 汤起宇.我国体育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
    [24] 李海 丁英俊.体育保险之中外比较与我国的发展对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2.20-22.
    [25] 李强.体育界呼唤运动员伤残保险.上海保险 1998年第10期
    [26] 阎华 李海.国内外体育保险之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10月第4期
    [27] 周爱光等.美国体育保险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2002年第9期
    
    
    [28] 赵秀池.论中国保险市场的十大关系.金融科学 2001年第4期
    [29] 丁英俊等.体育保险在我国的缘起与发展对策.体育学刊2002年第1期
    [30] 周爱光等.我国体育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2—2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
    [31] 童昭岗.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险体系的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 2002—2
    [32] 韩新君.建立运动员伤残保障体系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 2002年2月
    [33] 沈洪.日本运动保险.《体育春秋》 1998.09.10(9)13
    [34] 汤起宇.体育商业保险.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9月第3期
    [35] 秦舒昕.运动员保险付出海面.《体育春秋》 1998.12.10(12)45-46
    [36] 潘砚法.体育与保险.新体育 1992年
    [37] 喜兵.中国体育保险之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 1999-2000 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编
    [38] 李钦.体育保险 商机无限.《市场报》2001年08月10日
    [39] 沈伟民.2008年奥运会 中国保险业从中能分几杯羹.国际金融报 2001年9月20日
    [40] 热点透视:保险与体育零距离.国研网 2002.04.29
    [41] 振荣.WTO对保险业的影响.2002.06.18
    [42] 沉静.体育保险亟待突出重围.《金融经济》2001.8
    [43] Review of Australian Sports Insurance. Summary of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Sport and Recreation Ministers' Council (SRMC) 2002.3
    [44] Herb Appenzeller.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s》.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45] 杨梅英主编.《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46] 杨柳明 杨英玲.保险险种创新障碍及对策.武汉金融2002年第2期
    [47] 孟辉 对我国保险税收制度的思考.税务与经济2001年第1期
    [48] 郭海清.论我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49] 黄爱东 李彬彬.浅析加速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对策.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9月
    [50] 夏露.浅析我国保险中介人的现状及发展.《前沿》2001年第1期
    [51] 刘美希.试论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及相应的法律对策.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52] 娄树本 王永霞.未来十年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现代财经2002年第1期
    [53] 杨学津.我国保险业现状及市场结构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3期
    [54] 梁进.中国加入WTO后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55] 徐学刚.为保险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兼论 WTO 后我国保险税制改革.辽宁财税 2000.11
    [56] 陈麟辉/蒋苗红.保险市场的开放与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财经研究 1998.08
    [57] 魏立.面临加入WTO的中国保险业现状.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05
    [58] 尹恕好.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现代财经 1998.06
    [59] 苏亚拉图.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9.04
    [60] 徐文健.我国保险中介体系浅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9.03
    [61] www.sportsinsurance.com有关内容
    [62] www.sportinginsurance. com有关内容
    [63] www.allsportsinsurance. com有关内容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