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立案监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立案程序必要性的讨论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还是坚持了原有的立法模式,这是因为限制侦查机关滥用侦查权是我国设立立案程序的最主要目的,但由于立法上没有处理好侦查的发动与制约的关系,公安机关拥有完整的侦查行为实施权和侦查程序决定权,导致公安机关随意立案、撤案等,加上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权因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空有其名,立案程序的预期作用受到很大影响。为此,有必要借鉴国外侦查权的配置模式,重构我国的侦查权配置模式,确立检察机关在侦查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
     本文由“刑事立案监督权的一般理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立法现状”、“刑事立案监督运行现状”、“刑事立案监督之改革前瞻”四个章节构成。
     第1章论述了刑事立案监督权的一般理论。笔者首先从论述中外侦查权的配置与侦查启动程序选择的关系出发,说明我国刑事立案程序存在的必要性。进而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以及刑事立案监督现阶段对于我国具有的特殊的价值层面的角度,来论证刑事立案监督在司法体制中的必要性。
     第2章首先详细阐述了我国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相关立法,分析了现有立法规定的优点,明确了刑事立案监督的概念。进而分析了现有立法的一些不足如检警之间侦查权配置模式不合理、监督对象规定的不全面、监督措施的不足等。
     第3章对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实证的考察和研究。结合全国及我省检察机关近些年刑事立案监督开展的总体情况,详细分析了这些年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监督撤案及监督自侦部门的一些数据,指出了我们在刑事立案监督实践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及面临的一些难题和产生原因,包括刑事立案监督偏重数量、忽视质量,刑事立案监督不平衡问题突出,自侦案件的立案监督形同虚设,初查成为监督盲区。
     第4章是对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一些改革前瞻。首先基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应当在“渐进论”和“较好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司法改革,因此笔者首先提出了一些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的完善建议,包括建立信息平台、拓宽监督渠道;细化监督工作、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更新司法理念、强化监督意识;丰富监督手段、强化监督效力等。随后突破现有立法规定,展望了未来可能的一些改革措施,如重新配置侦查程序处分权、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及强化监督效力的一些举措等。
The particularity in the Chinese configuration mode of the investigation powermakes it necessary that there is a criminal case-filing procedure. At the same time, inorder to overcome the abuse of power that occur frequently in practice, the amendment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of1996, has also set up a criminal case-filingsupervision system. However, due to the unreasonableness of our country’sconfiguration of investigative power, many of theses provisions are too general for the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 to play the role that is expected of it. Therefore it isindispensable that we seek to ameliorate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 systemstarting with a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ve power between the procuratorateand the service of public security.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legitimacy of the criminal case-filingsupervision system; Chinese legislations concerning the criminal case-filingsupervision system and related issu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riminal case-filingsupervision system; prospects of reforms of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system.
     Chapter1discuss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 Withthe orient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procuratorates having always been thefocus of controversy,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as one of the emerging powers of theprocuratorial organs,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 has confronted with manyquestionings. It’s why the author focuses this chapter on arguing for the legitimacy ofsuch supervis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aspects.
     Chapter2first dwells on the Chinese legislations regarding the criminalcase-filing supervision, analyzing elaborat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furth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 in emphasizes thatwhoever is endowed with the power to investigate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suchsupervision: the procuratorate, the service of public security, the court and the prison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etc. It continues with an explanation that due to the highthreshold of being placed on file, there are a lot of cases cannot but resort to the “private detective", hence the mushrooming of the latter. It end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unavoidable problem: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Chapter3concentrates 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operation of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 system. Based on an overview and a detailedanalysis of the work concerning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 system at both thenational level and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author, in acknowledging the achievements,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supervisionsystem to play the role that is expected of it.
     Chapter4is about the reforms that the author envisages. Firstly, considering thatthe leg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is and will still be in long run in the initial stage,the author advocates a progressive approach for the judicial reform, which means someameliorations in the existing framework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chanism of theprotecting the clu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criminal oversight body.Subsequently, the author envisages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we can accomplish aneffective supervision on the criminal case-filing by the set-up of a mechanism in whichthe Police subordinate the Procuratorate with the latter entrusted with the power ofdeciding to place a case on file or withdraw a case, to start or supplement an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the power to propose des sanctions against the investigators.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s a quasi-judicial review of the coercive measures taken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and fully protect the human rights.
引文
①万毅:《论侦查程序处分权与侦查监督体制转型》,载《法学》2008年第4期,第138页。
    ①如王德光、马明慧:《侦查启动原理分析——兼谈立案程序的取消》,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任哲华、陈孟彬:《我国刑事侦查启动模式之反思》,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吕萍:《我国立案程序的独立性质疑》,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刘瑞榕、刘方权:《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研究——对我国现行立案制度的质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等。
    ①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参见万毅:《论侦查程序处分权与侦查监督体制转型》,载《法学》2008年第4期,第138页。姜南:《关于检察机关侦查权配置模式的基点思考》,载中国司法改革网http://www.chinajudicialereform.cn/info/newsdetail.php?newsid=690,访问时间2012年10月1日。
    ③参见宫万路:《论侦查控制权主体的确立及其全能划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5期,第56页。
    ①周欣:《我国侦查权配置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33页。
    ①[法]卡斯特·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和贝尔纳·布洛克著,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页。
    ②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③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37页。
    ④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347条曾经要求司法警察在得知犯罪消息后48小时以内报告检察官,其本意在于尽可能早地使检察官介入侦查以改善侦查质量。但由于实务操作上的问题,这一强制性时限后被1992年8月7日的法律修改为“不迟延地”报告。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⑤[德]汤玛斯·魏根德:《德国模式刑事诉讼制度——以证据调查为中心》,载《法学丛刊》第117期,第120页。
    ①[法]贝尔纳·布洛克著,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②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③万毅:《程序如何正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④[法]贝尔纳·布洛克著,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何家弘:《毒树之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万毅:《程序如何正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①参见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②参见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孙长永主编:《现代侦查取证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①参见[美]琼·雅各比著,周叶谦等译:《美国检察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②参见种松志:《检警关系论》,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67页。
    ①我国采取二元制的违法行为规定模式,我国的行政违法行为实质上大体相当于法国犯罪中的违警罪。
    ②张建伟:《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192页
    ③万毅:《底线正义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张品泽:《我国刑事立案程序之反思》,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4卷第1期,第223页。
    ②我国是刑法、劳动教养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三法分立,分别对违法和犯罪进行制裁。当然,今年针对劳动教养法存在的合法性及必要性,众多的学者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主要取消的声音越来越多,但是毕竟到目前为止其还是有效的。
    ②宋远升:《刑事侦查的行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7页。
    ①张丽娜:《违法犯罪的二元追诉机制与立案程序研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6期,第72页。
    ②万毅:《程序如何正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何家弘:《构建和协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第17页。
    ①许昆、王峥、胡志风:《我国立案程序废存的现实性思考》,载《公安研究》2006年第10期,第58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4—215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5—1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第321页。
    ①参见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②甄贞等:《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①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②陆而启:《论政治文明与检察监督——丛观念、制度和运作三维层面的视角》,载张智辉、谢鹏程主编:《中国检察现代执法理念与检察业务改革》(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③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以检警关系为切入点》,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98页。
    ①[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57页。
    ②李菁菁:《侦查程序诉讼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60页。
    ③李菁菁:《侦查程序诉讼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61页。
    ①参见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①[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②转引自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①唐淑真:《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厦门大学2009级硕士论文,第3页。
    ①Gerald.J.postema. The principle of Unility and the law of Procedure: Bentham’s Theory of Adjudication. InGeorgia Law Review,Vol,11:1393
    ②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68页。
    ①[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①周洪波、单民:《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4期,第46页。
    ①向少良:《刑事立案监督机制研究》,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10页。
    ①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②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6条、第8条、第9条。
    ①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条。
    ②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条。
    ③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1条。
    ④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2条。
    ⑤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5条。
    ①张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②向泽选:《法律监督原理》,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①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海关总署走私犯罪侦查局正式更名为海关总署缉私局。
    ①周欣:《我国侦查权配置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32页。
    ①[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结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①周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初探》,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0页。
    ①参见尹鸿伟:《行业警察的设置冲动》,载《南风窗》2006年第2期,第65页。
    ①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②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载《法学》2002年第2期,第16页。
    ①张文显、新春英、孙谦:《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②张穹:《关于检察改革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7期,第89页。
    ①监狱法第12条规定:“监狱的管理人员是人民警察”。
    ①[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②辛云:《刑事立案监督实证分析与制度完善》,湘潭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19页。
    ①《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条第2款。
    ①周欣:《我国侦查权配置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36页。
    ①转引自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②[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①周欣:《我国侦查权配置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43页。
    ①刘晓乾:《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研究》,河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23页。
    ②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条。
    ①周衍东:《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17页。
    ①刘红新:《刑事立案监督困境的非权力因素分析》,载《法治研究》2007年8期,第73页。
    ①元明:《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立案监督的几点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9期,第21页。
    ①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②刘瑞榕、刘方权:《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第86页。
    ①龙宗智:《论司法改革中的相对合理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113页。
    ①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条。
    ①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101页。
    ①谢晖:《价值重构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
    ①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9页。
    ①崔伟、李强:《论完善职务犯罪侦查业务考评制度》,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第100页。
    ①钟箐、陈娟娟:《逮捕质量考评体系的定位思考——以逮捕质量实证分析与宽严相济为视角》,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期,第49页。
    ①参见吴建雄:《检察业务考评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6期,第73页。
    ①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①程昌:《侦查启动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29页。
    ①参见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孙长永主编:《现代侦查取证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①许海峰主编:《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②万毅:《底线正义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①[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舒逊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5页。
    ②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5页。
    [1]刘根菊:《刑事立案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梁国庆:《中国检察业务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4]李志辉主编:《刑事立案监督案例评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杨振江:《案件从这里突破(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案例纪实)》,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杨振江主编:《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8]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魏武:《法德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0]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1]卞建林:《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
    [12]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3]何家弘主编:《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4]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江礼华、杨诚主编:《外国刑事诉讼制度探微》,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非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陈卫东:《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徐静村:《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3]陈兴良:《法治的言说》,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龙宗智:《检察制度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6]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7]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高一飞:《检察改革措施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29]孙谦、张智辉主编:《检察论丛(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0]左卫民:《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32]刘立宪、谢鹏程主编:《海外司法改革的走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33]何家弘:《毒树之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
    [35]戴玉忠、万春主编:《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6]龙宗智:《理论反对实践》,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陈光中主编:《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8]种松志:《检警关系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何家弘:《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40]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41]何家弘:《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3]陈瑞华:《刑事辩护制度的实证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陈瑞华:《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左卫民:《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二)——以审前程序为重心》,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6]邓思清主编:《侦查程序诉讼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7]甄贞等:《法律监督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8]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孙谦:《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0]向泽选:《法律监督原理》,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51]童建明、万春:《中国检察体制改革论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52]万毅:《底线正义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李志辉主编:《刑事立案监督案例评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储槐值:《刑事一体化论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
    [56]张文显、新春英、孙谦:《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7]石少侠:《检察权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58]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9]张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0]梁根林:《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1]张建伟:《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62]张智辉、谢鹏程主编:《中国检察——刑事政策与证据规则》(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63]宋远升:《刑事侦查的行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8][美]安德鲁·冯赫希著,邱兴隆、胡云腾译:《已然之罪还是未然之罪——对罪犯量刑中的该当性与危险性》,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69][英]约翰·斯普莱克著,徐美君、杨立涛译:《英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1][德]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72][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著,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美]埃尔曼著,贺卫方、高鸿钧译:《比较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美]彼得·G·伦斯特洛姆著,贺卫方等译:《美国法律词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5][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6][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7][美]琼·雅各比著,周叶谦等译:《美国检察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78][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9][英]李约翰.J.爱德华兹著,陈中天等译:《英国总检察长——政治与公共权力的代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80][俄]高尔谢宁著,陈汉章译:《苏联的检察制度》,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编,新华书店1949年10月版。
    [1]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以检警关系为切入点》,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2]周欣:《我国侦查权配置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3]李菁菁:《侦查程序诉讼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4]种松至:《检警关系论》,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5]倪铁:《中国传统侦查制度的现代转型》,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6]刘清生:《当代中国检察权配置与实践》,湘潭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7]连峻锋:《我国检察权的法理学分析——以法律监督权为内核》,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8]张宁:《当代中国检察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9]黄豹:《侦查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0]张步文:《侦查权论》,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1]钟得志:《检察侦查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2]周衍东:《我国立案监督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3]熊启然:《刑事立案监督若干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4]毕晓芳:《立案监督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5]向少良:《刑事立案监督机制研究》,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6]何晶:《论刑事立案监督》,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7]欧名宇:《基于公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8]张花鲜:《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9]文艺兰:《中韩两国检警关系比较——以人权保障的角度分析》,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0]王为:《检警关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1]杨浩:《论刑事立案监督》,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2]巩世阳:《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研究》,河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3]李海亮:《刑事立案监督机制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4]许江虹:《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的困境与出路》,华侨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5]贾俊勇:《论刑事立案监督》,郑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6]荆晓芳:《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7]张睿:《论刑事立案监督》,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8]任明:《论侦查行为的检察监督》,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9]董来阳:《论我国刑事诉讼立案程序》,广东商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30]李春盛:《论刑事立案程序的完善》,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31]许宇飞:《刑事侦查程序启动模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32]称昌:《侦查启动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33]沈霞:《侦查启动程序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4]李冬妮:《中德检警关系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5]赵柯:《从检察“提前介入”到“检察引导侦查”——“检警关系”改革新论》,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6]辛芸:《刑事立案监督实证分析与制度完善》,湘潭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7]付晓婷:《论刑事立案监督》,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38]胡立新、何志刚:《论对公安机关刑事立案的监督》,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10期。
    [39]林文新:《论立案监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40]张菊香:《浅谈立案监督后公安机关小记侦查的应对措施》,载《检察实践》2004年第5期。
    [41]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载《法学》2002年第2期。
    [42]原维宁、芦春贤:《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立案监督探析》,载《检察实践》2004年第1期。
    [43]毛建平、万毅:《我国检警关系的反思与定位》,载孙谦、张智辉主编《检察论丛(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4]陈兴良:《诉讼结构的重塑与司法体制的改革》,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期。
    [45]龙宗智:《评“检警一体化”——兼论我国的检警关系》,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46]陈卫东、郝银钟:《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47]何家弘:《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检察论丛》(第1卷)。
    [48]何家弘:《构建和协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
    [49]卞建林:《论我国侦查程序中检警关系的优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为中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0]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http://www.cofa.org.cn/zcfg/fzlt/80200312220043.htm.
    [51]陈兴良:《从“法官之上的法官”到“法官之前的法官”——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检察权》,载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e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110.
    [52]石少侠:《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53]朱孝清:《中国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54]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55]张铁军:《引导侦查是改革我国检警关系的重要途径——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检警关系改革的探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6]黄永维:《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几点思考——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发布之际》,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1期。
    [57]王志刚:《论立案监督程序的正当化构建》,载《行政与法》2009年第9期。
    [58]周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初探》,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9]元明、胡耀先、陶建旺:《检查工作研究: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机制的构想》,载《检察日报》2009年6月19日。
    [60]刘福谦:《〈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之理解与适用》,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7期。
    [61]高利民:《对公安机关“以事立案”的案件可以进行立案监督》,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0期。
    [62]尹鸿伟:《行业警察的设置冲动》,载《南风窗》2006年第2期。
    [63]张新宪、邢小兵、许宁、刘勇、逯春燕:《立案监督工作机制研究》,载《犯罪研究》2009年第1期。
    [64]元明、陈普生、李桂华:《立案监督工作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2期。
    [65]王学成:《刑事立案监督:现状、致因与出路——从广东省检察机关的实践入手》,载《政法学刊》2008年第8期。
    [66]李斌:《立案监督困境之破解》,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67]彭志刚、王贞会、徐晓娟:《刑事立案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8]左卫民、赵开年:《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69]许昆、王峥、胡志风:《我国立案程序废存的现实性思考》,载《公安研究》2006年第10期。
    [70]谢小剑:《制约模式与配合模式:立案监督的模式探索》,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5期。
    [71]徐光岩:《论刑事立案监督权的配置》,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9期。
    [72]邹春、穆凯锋:《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及完善》,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3]郭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刑事立案监督》,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5期。
    [74]陆而启:《论政治文明与检察监督——从观念、制度和运作三维层面的视角》,载张智辉、谢鹏程主编:《中国检察现代执法理念与检察业务改革》(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75]雷建昌、薛培:《立案监督:现实困境与法律完善——成都市检察机关2004-2008年立案监督案件调查》,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7期。
    [76]唐光诚:《对行政机关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立案监督》,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7]高维俭:《刑事一体化思想若干问题研究》,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
    [78]雷裙:《云南省刑事立案监督问题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1期
    [79]付立庆:《刑事一体化研究的卓越实践——兼评陈兴良教授近著〈刑事法治论〉》,载《中国出版》2008年第7期。
    [80]刘红新:《立案监督困境的非权力因素分析》,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8期。
    [81]李树民:《刑事执行立法一体化新论》,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
    [82]储槐植:《再说刑事一体化》,载《法学》2004年第3期。
    [83]黄一超:《关于建立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机制的构想》,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5期。
    [84]廖继林:《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立法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6年第1期。
    [85]晏向华:《法律守护人:“检诉合一”诉讼机制的着陆点》,载《检察日报》2006年8月30日。
    [86]苏元华、吴明磊:《加强刑事立案监督之我见》,载《山东法学》1995年第1期。
    [87]刘瑞榕、刘方权:《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
    [88]元明:《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立案监督问题的几点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9期(下)。
    [89]元明、陶健旺:《逮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1期。
    [90]张新宪、邢小兵、许宁、刘勇、途春燕:《立案监督工作机制研究》,载《犯罪研究》2009年第1期。
    [91]孙宝民、吴春波:《完善立案监督检察权配置再探讨》,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9期。
    [92]杨雪哲:《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内容的思考》,载《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10期。
    [93]杨蓉、高峻、刘佑生、姚蒙:《国际司法对话:法国司法制度和检法及检警关系》,载《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1期。
    [94]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95]肖建国:《应建立公安机关刑事立案记录报检察机关备案制度》,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24期。
    [96]高一飞、陈海平:《我国侦查权多重制约体系的重构》,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7]薛培:《职务犯罪撤销案件的实证研究——以某副省级城市检察机关2004-2006年职务犯罪撤销案件为视点》,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1期。
    [98]梁平、周清水:《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1期。
    [99]孟传香:《刑事立案监督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100]万毅:《论侦查程序处分权与侦查监督体制转型》,载《法学》2008年第4期。
    [101]宫万路:《论侦查控制权主体的确立及其全能划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5期。
    [102][德]汤玛斯·魏根德:《德国模式刑事诉讼制度——以证据调查为中心》,载《法学丛刊》第117期。
    [103]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孙长永主编:《现代侦查取证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04]105.Gerald.J.postema. The principle of Unility and the law of Procedure:Bentham’s Theory of Adjudication. In Georgia Law Review,Vol,11:1393
    [105]吕萍:《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质疑》,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06]姚石京、于宝华:《刑事立案制度的“是”与“非”》,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07]王德光、马明慧:《侦查启动原理分析——兼谈立案程序的取消》,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8]邱勇:《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立案监督》,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4期。
    [109]成序、罗波、崔存军:《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案件立案程序——以公安机关为视角的考证》,载《政法学刊》2006年第6期。
    [110]张品泽:《我国刑事立案程序之反思》,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4卷第1期。
    [111]李洁:《论犯罪定量因素立法化对法定刑模式的要求》,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5期。
    [112]李洁:《论我国刑事司法统计信息的公布》,载《法学》2004年第7期。
    [113]周林:《试论行刑衔接制度之完善》,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114]于志刚:《二元制刑事立法模式引发的司法尴尬》,载《公民与法》2010年第4期。
    [115]李洁:《有组织犯罪“打小”从一般违法开始——兼谈司法打击与行政处理的配合价值》,载《北方法学》2011年第6期。
    [116]丁军青、陈士力:《检察调查是行刑衔接的助推器》,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4期。
    [117]程绍燕:《行刑衔接廓清——行刑衔接的内涵与外延》,载《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18]田宏杰:《行政优于刑事:行刑衔接的机制构建》,载《人民司法》2010年第1期。
    [119]杨宗辉、刘为军:《立案侦查条件新论》,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2期。
    [120]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强化公安派出所执法监督检察的原因与方法》,载《法学》2010年第12期。
    [121]杨昌军、李必强:《刑事立案监督困境的博弈论诠释》,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122]季萍:《我国侦查启动程序探悉与完善》,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