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财政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近几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0%、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财政收入高达5.13万亿,这些都说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较之以前更加的平稳,但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管是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储蓄差距、公共品供给差距、就业差距,还是从城乡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补贴及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差距都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本文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发展的经验,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中国是典型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其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不仅有其历史原因,而且也存在着制度上的因素。近代中国殖民地工业和封建小农经济构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性根源:代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虽已衰败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仍占主体;而先进生产方式的工业则由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构成且分布在几个大城市,从而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开端。建国初期,受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战略虽然使得工业产值比重迅速提高,但是以牺牲农业为前提,从而使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这一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使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目前表现以下特征:(1)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增大: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2.57倍,到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3.33。(2)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从1978—2007年,城镇消费水平与农村消费水平的比从2.90增长3.60。(3)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城镇社会保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障有严格的身份限定和准入制度,且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维持是以牺牲农业人口的保障权益为代价的,结果就出现了城乡之间福利保障收益差距的逐渐扩大。(4)义务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城乡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显著的差距。这一城乡二元济结构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财政作为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纵观世界各国历史经验表明财政政策在城乡二元经济的形成-发展-遏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财政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财政政策机制,通过实证数据来剖析我国财政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当前的财政体制我们发现,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财政对农业投入比例低下、投入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对农村、农业、农民投入比例过低,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的发展,导致农副产品供给波动,农业发展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扩大。同时,财政对农业科技三费投入不足和增速的过慢,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2)分税制改革不彻底,县乡财政的财权和事权不协调。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重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的范围,但落实不到位、财权和事权转移的现象仍存在。一方面,县乡的财力通过各种形式层层上划:一是通过税收,如增值税消费税上缴增长比例大于税收返还县乡的增长比例;二是中央财政控制着能够带来更多财政收入的税种,并将税种的开征权、减免权上收。另一方面,上级在集中财力的同时,事权却在下移,县乡财政承担着大量公共品供给的责任,如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种财权事权的严重不对称,造成县级政府财政困难,然后又强加于农民分摊,使得农民负担加重。(3)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有效供给匮乏。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投入的总量不足,且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农业基建投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资金浪费和低效并存。(4)城乡保障政策不协调以及教育体制不合理等。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农村保障覆盖率低且管理体制不健全。
     要想使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和消除,我们必须将短期、量化、政策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从统筹的思路出发,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并提出新的财政政策:(1)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调整支农的结构。财政应该承担起农业道路、通讯设施的建设管理,水电、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承担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教育文化体系的构建,为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同时,调整对农业支出的结构,增加财政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具体包括: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科研投入、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素质的提高。(2)深化分税制改革,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首先,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区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其次,健全地方税体系,扩大地方对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和执法权。最后,建立地方公债制度。(3)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支出,改善农业科技的现状。提高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水平,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和重点,优化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基建投资的职责范围,加快农业投资立法、克服政府投入的随意性。(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构建包括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三道社会保障线,让农民也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医有所济。(5)切实加强财政对农业教育的投入,废除城乡教育双轨制。在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废除城乡教育双轨制,确立城乡公平的公共教育体系和机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提高财政预算约束力度。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已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相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构建和谐统一的社会提供了条件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average annual GDP growth rate is 10%, per capita GDP has exceeded 2000 dollars and the fiscal revenue is of up to 5.13 trillion. All this show that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a mid-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more stable than ever in economy development, but the same time, our is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s china's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ts character:a large gap among in income, consumption, savings, job,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etc. This paper find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china's present economic structure's situ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China's economy is a typical developing country; the formation of its binary economic structure has not only its historical reasons, but also the existenc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e historic roots of china's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the modern china colonial industrial and feudal peasant economy, it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binary economic structure. Founding of New China, our country has chosen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While this strategy makes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output, but at the expense of agriculture as the premise, so that china's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more prominent.
     Due to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 china's urban-rural binary economic structure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more disposabl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urban income ratio is from 2.57 to 3.33 between 1978 and 2007; widen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levels, in 1978 to 2007,.this rate is from 2.90 to 3.60;significa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also significant gaps. This phenomenon seriously affect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and quality, affect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public economy has it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government, looking at history in the world shows that financial system and poli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ation-development t-containment of the urban-rural binary economic. Combination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mo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rocess of change:the proportion of low agricultural inpu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f irrational; tax system reform is not complete, county and township fiscal powers the financial and uncoordinated.; lacking of effective supply of capital expenditure in rural areas; urban and rural protection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consistent and unfair.
     To improve and eliminate the current china's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we have to reform of the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inputs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tax system and reasonable determine the financial and powers of government, promot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grat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abolition of dual-track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China has entered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it is time that industry support agriculture, urban driving rural development period. At present, china has a s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relative maturity of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 believe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we will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rand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1]刘易斯:《二元经济》,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苏雪串:《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换》,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陈迪平:《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南岳:《中国过剩二元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刘明慧:《城乡二元结构的财政视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6]刑孝兵、徐洁香:“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经济学家》书刊2004年第5期。
    [7]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社1994年版。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年鉴2008》,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年版。
    [11]陈宗胜:《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何菊芳:《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上海三联书社2005年版。
    [13]姚林香:《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夏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度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5]匡导球、施威:“财政支持农业的路径选择、制度困境及其突破”,《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
    [16]蔡笑腾、张成虎:“二元经济判断标准的再思考及与我国二元经济的判断分析”,《财政研究》2007年第3期。
    [17]季丽:“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
    [18]阎坤:“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的相互关系研究”,《财政研究》2006年第7期。
    [19]张文春、王薇和李洋:“集权与分权的抉择——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20]罗宏斌、佘定华:“论城乡一体化导向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财政研究》2006年第7期。
    [21]刘杨:“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代经济》2008年第4期。
    [22]文启湘、樊秀峰:“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制度安排的方法论反思”,《财政研究》2006年第11期。
    [23]吴亚卓:“我国城乡公共品供给的一个理论模型及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8年第11期。
    [24]文峰:“消除二元财政体制,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开发研究》2004年第2期。
    [25]张红伟、陈伟国:“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12期。
    [26]文峰:“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广东土地科学》2006年第12期。
    [27]白志礼、曲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测度及其变革的制度创新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第3期。
    [28]刘丽、任保平:“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进程的实证分析及其转化对策”,《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9]金玉国:“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1984-1995年”,《经济学研究》第3期。
    [30]聂勇、陈池波:“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述评”,《开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1]党亚娥:“对现代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32]罗昊炜、刘剑:“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第15期。
    [33]文峰、李正彪:“论中国制度结构效率及二元经济的转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34]Jorgenson D.W.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Economic joural,1961.
    [35]Jorgenson D.W.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and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19,1967.
    [36]Dixit.A.K. Growth Patterns in a Dual Economy, Oxford Economic Paper, Vol.30,1978.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拉尼斯、费景汉:《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1961年。
    4苏雪串:《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换》,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Jorgenson D.W.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and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19,1967:
    6陈迪平:《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刘明慧:《城乡二元结构的财政视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8刑孝兵、徐洁香:“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经济学家》书刊2004年第5期。
    9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陈宗胜:《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何菊芳:《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上海三联书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