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毛奇龄(1623—1716)是清初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著名学者。其传世经学著作达五十种,著述之富,甲于当时。然而由于他恃才傲物,喜臧否人物,好标新立异,因而与当时许多学人结怨,受到许多人的抨击和攻讦。在这种千夫所指的形势下,毛奇龄学术的真实面貌被逐渐掩盖,尤其是他的“诗”学研究方面,虽然他曾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论断,但却始终未能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本文拟对毛奇龄“诗”学作一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从诗总论与诗三百篇的具体研究两方面重新探讨其价值。全文分上、下编两部分。
     上编主要探讨毛奇龄对诗总论问题的研究。在《诗序》作者这一问题研究中,主要分析毛奇龄首次提出的《诗序》作者为毛亨,《诗序》即《毛诗故训传》中的“故训”这一提法的合理性及对《诗序》作者这一公案研究的推动意义。在风、雅、颂问题研究中,主要考论毛奇龄提出的风、雅、颂皆为乐调曲名之说的意义,以及他对风雅无正变的论证。在研究“淫诗”问题时,着重从学术史的角度肯定毛奇龄对宋学的批判,并且分析他所提出的解诗方法,及他对春秋赋诗问题的研究的意义。在“笙诗”问题中,分析毛奇龄对“笙诗”无辞说的批驳有据,考察他所提出的“笙诗”其实只是指以笙来吹奏诗三百中的诗篇,并非特指《南陔》六篇,对于结束“笙诗”有辞无辞的争论极具意义。
     下编讨论了毛奇龄的两部诗学著作《国风省篇》及《毛诗写官记》,在《国风省篇》的研究中逐篇考论了毛奇龄对《国风》中的十五首诗的诗旨解说,通过比较研究以及具体考证研究分析了毛奇龄诗说的创新之处以及论证不足之失。在《毛诗写官记》的研究中则从经学与文学角度有所选择的考察了毛奇龄所论诗篇十九首,并对其诗说观点都一一作了评析。
Mao Qiling(1623-1716) was a remarkable scholar in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 Fifty of his works about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posterity. But because he looked down on convention relied on his talent and learning, and liked passing judgment on people , started something new just in order to be different, he contracted enmity with many scholars of that times and attacked by much of them.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at a thousand people point accusing fingers at him, the real features of Mao Qiling’s systematic learning was covered gradually, especially at his study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Although he had proposed a lot of views with special values, they were not be mentioned by academic circles all along. For this reason this thesis plan to systematize and study Mao Qiling’s work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study of general theory and the particular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to explore their valu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art.
     On the series focused on Mao Qiling’s study about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study of ShiXu’s author , mainly analysed the reasonableness about the opinion which Mao Qiling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hat Mao heng wrote ShiXu, ShiXu same to GuXun in the book of Mao Shi Gu Xun Zhuan., explored this view’s significance in pushing the discussed issue of ShiXu’s author. In the study of Feng Ya Song, mainly inspected the sigmificance about Mao qiling proposed that Feng Ya Song were all the name of musical composition, and his demonstration about Fengyawuzhengbian. In the study of“yinshi”, emphatically pointed out Mao qiling’s criticism to Song xue, analysed the meaning that he proposed the ways of explain the poems, his study about Chunqiufushi. In the study of“shengshi”, confirmed Mao qiling’s criticism to the view of“shengshiwuci”. Mao Qiling hold that“shengshi”in fact means play th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used the“sheng”, not refers to the six pieces of poems of Nai Gai and so on. This view was beneficial to end the discussed of“shengshiyouciwuci”.
     Provision under focused on Mao Qiling’s two work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Guo Feng Xing Pian and Mao Shi Xie Guan Ji. In the study of Guo Feng Xing Pian, focused on Mao Qiling’s explanation about fifteen pieces of poems in Guo Feng, analysed the new ideas which he brought forth and the shortcoming in his study by means of comparing and textual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Mao Shi Xie Guan Ji, investigated nineteen pieces of poems from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angles which Mao Qiling studied in this book, and commented his views one by one.
引文
1 全祖望:《萧山毛检讨别传》,《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四部丛刊》本。
    1 阮元:《揅经室二集》卷 7,《毛西河检讨全集序》,《四部丛刊》本
    2 阮元:《揅经室二集》卷 7,《毛西河检讨全集序》《四部丛刊》本
    3 焦循:《雕菰集》卷 12,《国史儒林文苑传议》,《丛书集成初编》本。
    4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二十六《西河学案》,中国书店 1990 年版。
    5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1 页。
    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5 页。
    7 钱 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第 228 页。
    8 黄爱平:《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清史研究》1996 年第 4 期。
    9 陈居渊:《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浙江学刊》2002 年第 3 期。
    
    1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 1985 年版,第 222 页。
    2 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43 页。
    1 戴维:《诗经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02—507 页。
    2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 2002 年版,第 467 页。
    3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译》,岳麓书社 2000 年版,第 10 页。
    4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154 页。
    5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114 页。
    6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141 页。
    1 张西堂《诗经六论》中关于《毛序》作者的十六家之说为:一、孔子所作;二、子夏所作;三、卫宏所作。四、子夏毛公合作;五、子夏毛公卫宏合作;六、汉之学者所作;七、诗人之所自作;八、国史、孔子所作;九、孔子弟子、毛公、卫宏所作;十、孔子毛公所作、十一、村野妄人所作;十二、山东学究所作;十三、毛公门人记师说者;十四、秦汉经师所作;十五、经师所传、弟子所附者;十六、刘歆、卫宏所作。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第 120—125 页。
    2 参见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第 331-351 页。
    3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0 页。
    1 张西堂:《诗经六论》,第 133—138 页。
    2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20—34 页。
    3 《墨子·公孟》记载:“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舞》《雅》《颂》之音。”
    4 程大昌:《考古编·诗论一》,《丛书集成初编》本。
    5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6 朱熹:《诗序辨说》,《四库全书》本。
    7 原载 1925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十、十一、十二期。
    8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9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2—70 页。
    10 毛奇龄:《诗札》卷一,《四库全书》本。
    1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203—210 页。
    2 朱熹:《诗集传》卷九载:“乡饮酒礼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燕礼亦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南陔》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而无辞明矣。”又云:“《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间,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享宾客上下通用之乐。”朱熹关于“笙诗”“有声无辞”的征引和解释,是宋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版。
    3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论二雅》载:“六笙诗非真亡也,本俱在《小雅》诸诗之中,以其用为乐章,特于篇中摘一字二字,以异其名,而读者不觉耳。”《四库全书》本。
    4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二,第 258 页。
     1 阮元:《揅经室二集》卷 7,《毛西河检讨全集序》。
    1 胡朴安《诗经学》汇集古人十三家之说,其后,张西堂《诗经六论》汇集十六家之说,蒋善国《三百篇演论》引据各家总括为八说,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汇集十七家之说,这其中又以张西堂《诗经六论》中总结最为系统和全面。分别为:一、孔子所作;二、子夏所作;三、卫宏所作。四、子夏毛公合作;五、子夏毛公卫宏合作;六、汉之学者所作;七、诗人之所自作;八、国史、孔子所作;九、孔子弟子、毛公、卫宏所作;十、孔子毛公所作、十一、村野妄人所作;十二、山东学究所作;十三、毛公门人记师说者;十四、秦汉经师所作;十五、经师所传、弟子所附者;十六、刘歆、卫宏所作。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第 120—125 页。
    2 见《汉书·艺文志》卷三十,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1708 页。
    3 参见黄节:《〈诗序〉非卫宏所作说》,《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1 卷 2 期(1931 年 5 月);陈允吉:《〈诗序〉作者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0 年第 1 辑。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165-168 页。
    4 以王锡荣、魏炯若、赵敏俐为代表。参见:王锡荣:《关于〈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商讨》,《文史》:第十辑(1980 年 10月);魏炯若:《关于〈毛诗序〉》(上),《四川师院学报》,1982 年第 2 期;赵敏俐:《〈毛诗序〉作者问题辨说》,《沈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4 第 1 期。
    5 踪凡:《〈毛诗序〉作者考辨》,《中国韵文学刊》,1999 年第 2 期。
    1 见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提要》,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 页。误引毛奇龄《毛诗通义》,实则毛奇龄并未作《毛诗通义》。
    2 冯浩菲认为毛奇龄以诗《诗序》全为毛亨所作,其实不然,详见后文。参见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164 页。
    3 毛奇龄:《诗札》卷一,《四库全书》本,第 214 页。
    1 成伯玙:《毛诗指说·解说第二》,《四库全书》本,第 174 页。
    2 现代学者多认为《诗序》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保存了一部分先秦古说,也有秦汉之际的旧说,以及汉儒的续作。这一认识与毛奇龄认为《诗序》由先秦古说“故”与毛亨续申之语“训”共同组成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参见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学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08 页。
    3 毛奇龄:《诗札》卷一,第 214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 页。
    2 班固:《汉书》卷三十,第 1708 页。
    3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 4 页。
    4 参见路广正《训诂学通论》第 8 页:前人对“训诂”多有异称。或称“古训”,或称“训故”,或称“故训”或称“诂训”,或称“解诂”,或称“解故”,或单称“训”,或单称“传”,这些都是训诂的别称,其实质都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许威汉《训诂学导论》第 9 页:“诂”字亦作“故”。汉代以来,“训诂”曾合称,又称“故训”。“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此外如杨端志《训诂学》、苏仰光《训诂学》、富金壁《训诂学说略》等都持此说。然而又有所不同,富金壁《训诂学说略》认为故训等同于训诂,同时他又提出训诂不仅包括字词的注解,此外还串讲大意、点明句读、分析语法、研究修辞、说明典章制度及史实典故,有时还校勘正误,或者分析篇章结构、解题或点明章旨,或者评论原文,也说明文例。总之,训诂工作者做一切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义的工作。他明确提出《毛诗》中所有的字词注解以及串讲句意,章句结构和《毛序》的内容都属于训诂的范畴。但是这一提法却使得《毛诗故训传》命名之义变得含糊不清,没有依据了。
    1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7 页。
    2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第 8 页。
    3 班固:《汉书》卷三十,第 1708 页。
    4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第 3121 页。
    
    1 富金壁:《训诂说略》,第 3 页。
    2 杨端志:《训诂学》,第 6 页。
    3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第 1 页。
    
    1 班固:《汉书》卷八十七上,第 3514 页。
    2 班固:《汉书》卷八十八,第 3597 页。
    3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八上,第 995 页。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9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0 页。
    
    1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第 345 页。
    2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第 350 页。
    3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6 页。
    4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第 328-329 页。
    
    1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十,第 559 页。
    2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十,第 559 页。
    1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向整个封建文化发动攻击,“古史辨”派学者主张扫除《小序》,完全否定《小序》成为当时思想的主流,废序派占绝对优势。张西堂总结《小序》之谬十种:“杂取传记、叠见重复、随文生义、附经为说、曲解诗意、不合情理、妄生美刺、自相矛盾、附会书史、误解传记” 参见:张西堂:《诗经六论》,133—138 页。
    2 夏传才:《〈诗经〉难题与公案研究的新进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 年第 5 期。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3—18 页。
    2 严粲:《诗缉》卷一,《四库全书》本。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2 页。
    4 见张西堂:《诗经六论》,第 99 页。
    
    1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69 页。
    2 毛奇龄《诗札》卷一,第 218 页。
    3 毛奇龄《诗札》卷一,第 218 页。
    4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第 1936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96 页。
    2 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第 291 页。
    
    1 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第 291 页。
    2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五,第 672 页。
    3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五,第 673 页。
    
    1 毛奇龄:《诗札》卷一,第 219 页。
    2 毛奇龄:《诗札》卷一,第 217 页。
    1 参见朱熹:《诗序辨说》,顾炎武:《日知录》卷三。朱熹认为三百篇有“雅乐”与“里巷狭邪之所歌”的区别。二《南》、《雅》、《颂》,属于雅乐,故用于祭祀朝聘;郑、卫之诗多淫诗,属于里巷狭邪之所歌,孔子绝其声于乐,故只能歌于里巷狭邪之所,而不能奏于宗庙之中,朝廷之上。。顾炎武受程说影响,但又扩大了不入乐的诗篇范围,认为二《雅》之变诗也不入乐。十三国之诗中,认为《豳》之《七月》一篇入乐,与程说不同;其余均不入乐,与程说相同。
    2 参见洪湛侯:《诗经学史》第 43—46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6 页。
    1 毛奇龄:《诗札》卷一,第 221 页。
    2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4 页。
    3 郑樵:《六经奥论》卷三,《四库全书》本。
    4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115 页。
    5 毛奇龄:《诗札》卷一,第 221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6 页。
    1 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八,第 102 页。
    2 参见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引述了毛奇龄辨《郑风》中部分诗篇的例子,第 316—317 页;第 328—329 页;第 339—340 页;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引述了毛奇龄论笙诗的部分论点,第 139 页;戴维:《诗经研究史》对《白鹭洲主客说诗》中辨别淫诗之论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 504—505 页;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提要》,第 196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73 页。
    2 毛奇龄:《续诗传鸟名》卷一,第 276 页。
    3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 页。
    4 《论语·为政》。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73 页。
    2 毛奇龄:《续诗传鸟名》卷一,第 276 页。
    3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 页。
    4 《论语·为政》。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313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4 页。
    3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3 页。
    4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3 页。
    5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7 页。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0 页。
    2 朱朝瑛:《读诗略记·卷首》:“即如郑子展之赋《将仲子》,子大叔、子 之赋《野有蔓草》,子大叔之赋《褰裳》,子游之赋《风雨》,子旗之赋《有女同车》,子柳之赋《萚兮》,凡此诸篇,皆晦翁所谓淫风也,而当时歌之,皆见美于叔向、赵孟、韩宣子。夫叔向、赵孟、韩宣子,春秋之贤大夫也,岂其劝奖淫佚以为风尚者乎?”《四库全书》本;姚际恒:《诗经通论·论旨》:“春秋诸大夫燕享,赋诗赠答,多《集传》所目为淫诗者,受者善之,不闻不乐,岂其甘居于淫佚也?”
    3 详见《左传》昭十六年记载: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 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终乎?”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宣子喜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惧矣。”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乱,敢不拜德?”宣子私觐于子产以玉与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赐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
    4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9 页。
    
    1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第 320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9 页。
    3 张启成:《诗经研究述评》,贵州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3 期。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4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5 页。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5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6 页。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7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4 页。
    3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0 页。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0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0 页。
    3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2 页
    1 毛奇龄:《经问》卷十五,《四库全书》本。
    2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第 203 页。
    3 徐中舒:《豳风说》,《徐中舒历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4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 页
    1 朱熹:《诗集传》卷九载:“乡饮酒礼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燕礼亦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南陔》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而无辞明矣。”又云:“《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间,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享宾客上下通用之乐。”朱熹关于“笙诗”有声无辞的征引和解释,是宋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家。
    2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论二雅》载:“六笙诗非真亡也,本俱在《小雅》诸诗之中,以其用为乐章,特于篇中摘一字二字,以异其名,而读者不觉耳。”《四库全书》本。
    3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二,第 258 页。
    4 见洪湛侯:《诗经学史》,第 48 页。
    5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143 页。
    6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第 15 页。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1 页。
    2 贺贻孙《诗触·南陔六诗论二》:“《乡饮酒礼》所谓笙歌者,不独《南陔》六诗,又有《鹊巢》、《采蘩》、《采蘋》三诗矣。使笙诗果无其辞,岂其于笙入间歌之时则吹无辞之诗,而于合乐之时独吹《鹊巢》、《采蘩》、《采蘋》有辞之诗耶?”魏源《诗古微·夫子正乐论下》:“且《仪礼》太师告乐正曰‘正歌备’,则是升歌三终、笙入三终、间歌三终、合乐三终,为乐凡四节,为诗十有八篇,皆谓之正歌,而可谓有声无词乎?”参见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140 页。
    
    1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第 146 页。
    2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2 页。
    1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卷一,第 12 页。
    2 《象箾》、《南籥》见《左传·襄二十九年》:“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杨伯峻注:《周颂·维清》序云:“奏象舞也。”箾同箫。舞《象箾》盖奏箫而舞象舞。《诗·邶风·简兮》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则籥与翟(野鸡毛)皆舞时所用具。籥音乐,形似笛之乐器,《孟子·梁惠王下》“管籥之音”可证。舞《南籥》,奏南乐以配籥舞。《象箾》、《南籥》皆颂文王之舞,故杜注云:“美哉,美其容也。文王恨不及已致太平。”
    3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二《附论〈仪礼〉六笙诗》,第 258 页。
    
    1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二《附论〈仪礼〉六笙诗》,第 258 页。
    2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二《附论〈仪礼〉六笙诗》,第 258 页。
    
    1 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八诗类存目二,第 103 页。
    2 毛奇龄:《国风省篇》李塨序。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0 页。
    2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2 页。
    
    1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三,第 227 页。
    2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三,第 68 页。
    3 崔述:《读风偶识》卷二,第 40 页。
    1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三,第 68 页。
    2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三,第 227 页。
    3 毛奇龄:《诗传诗说驳议》卷二第 248 页。
    4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79 页。
    5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七,第 1591 页。
    6 见《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索隐》,第 1591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1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79 页。
    3 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四。
    1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四,第 71 页。
    2 见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1 页。
    3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9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9 页。
    2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9 页。
    3 见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三,第 158 页。
    4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三,第 158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11 页。
    2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四,第 184 页。
    3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2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2 页。
    2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2 页。
    3 闵公二年《左传》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4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四,第 271 页。
    
    1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四,第 185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39 页。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39 页。
    4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2 页。
    
    1 胡承珙:《毛诗后笺》,第 310 页。
    2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第 213 页。
    3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2 页。
    4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2 页。
    5 崔述:《读风偶识》卷二,第 46 页。
    6 崔述:《读风偶识》卷二,第 45 页。
     1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七,第 371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4 页。
    2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4 页。
    3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4 页。
    
    1 崔述:《读风偶识》卷三,第 55 页。
    2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七,第 291 页。
    3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50 页。
    1 王先谦:《诗三义集疏》卷一,第 47 页。
    2 《毛传》:芣苢,马舃。郭璞曰: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虾蟆衣。陆机《疏》云:马 ,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足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以芣苢即车前子,可治妇人难产。
    3 朱熹:《诗集传》:芣苢,车前也,大叶长穗,好生道旁。……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
    4 韩说曰:芣苢,泽冩也]苢,臭恶之菜。鲁说曰:且夫采采芣苢之草,虽其臭恶、犹将始于捋采之。见王先谦《诗三义集疏》卷一,第 47 页。
    5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7 页。
    6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 12 页。
    
    1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 12 页。
    2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7 页。
    1 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第 60 页。马瑞辰对今古文之说作过十分详尽的辨析。他根据文献记载考证得出:芣苢其实有木类与草类之别。认为“诗所言为草类,故《毛传》本《尔雅》为说。《名医别录》云‘车前子,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与毛传云‘宜怀妊’者正合。”他说:芣苢有二类:《逸周书·王会》云“康民以桴苡”者,其实如李,食之宜子,此木类也。《诗·释文》引《山海经》卫氏《传》及许慎说并同。《尔雅》:“芣苢,马舃;马舃,车前。”此草类也,为《毛传》所本。并指出韩诗所说芣苢为木类。《说文系传》引《韩诗传》云“芣苢,木名,实如李”,陶注《本草》车前子亦引《韩诗》言芣苢是木,“似李,食其实宜子孙”,是《韩诗》亦以芣苢为木。 《列女传》及《韩诗》薛君《章句》皆以《芣苢》为伤夫有恶疾而作。刘孝标《辨命论》云“冉耕歌其《芣苢》”,正本《韩诗》。芣苢一名 蟆衣,旧谓取叶衣之,可愈癞疾。是则《韩诗》谓所采芣苢之叶,与毛传言“宜怀妊”为车前子者不同。马瑞辰的分析考证揭示出:韩诗与毛诗所言芣苢不同,一为木类,一为草类,但也各有依据。那么究竟哪一说更符合诗中所指呢?马瑞辰认为“据诗言‘掇之’‘ 捋之’,皆宜指取子而言,则毛传之说当矣。”通过这两个动作来判定所采者应当是子实,即车前子,为草类。但这显然是不能成为韩说不当的理由,因为若如韩诗说为采集芣苢之叶,同样可以用“掇”,用“捋”来采集。所以单是据此难以判定二说孰是孰非。
    2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一,第 46 页。
    3 陆佃提出此诗为亲蚕,朱熹曾引述此说,参见朱熹《集传》卷一,第 8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7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65 页。
    3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 73 页。
    4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94 页。
    5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 455 页。
    6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二,第 70 页。
    7 孙希旦:《礼记集解》,第 1236 页。
    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 350 页。
    2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凯风》齐说:凯风无母,何恃何怙?幼孤弱子,为人所苦。《后汉·姜肱传》:“肱性笃孝,事继母恪勤。感《凯风》之义,兄弟同被而寝,不入房室,以慰母心。”第 155 页。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33 页。
    4 朱熹:《诗集传》卷二,第 19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9 页。
    2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9 页。
    3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82 页。
    4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第 113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52 页。
    2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 315 页。
    3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3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3 页。
    2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卷二《黍离说》,上海世界书局 1937 年版。
    3 崔述:《读风偶识》卷三,第 49 页。
    4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五,第 93 页。
    5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328 页。
    1 朱熹:《诗集传》,第 58 页。
    2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五,第 115 页。
    3 崔述:《读风偶识》卷三,第 61 页。
    4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六:“谗人也”者,《御览》九百四十四引《韩诗》文。《玉海》三十八引作“说人也”,亦误。韩以此诗为忧谗之作。《齐》说曰:《鸡鸣》失时,君骚相忧。(《易林·夬之屯》文?凹γ薄闭撸瞧刖阪?工谗,有如晋献之骊姬,致其君有失时晏起之事,其相忧之而赋此诗。《文选》王元长《策秀才文》云:“歌《鸡鸣》于阙下,称仁汉牍。”李注引《列女传》云:“缇萦歌《鸡鸣》、《晨风》之诗。”今本《列女·齐太仓女传》无此事,盖夺文也。注又引班固《歌诗》云:“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激扬声。”缇萦之歌此诗,伤父无罪被谗,冀见怜察。孟坚《歌诗》,足为左证。子政列之于《传》,知鲁家之说此诗与齐韩无异也。第 375 页。
    5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5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5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512 页。
    3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第 573—581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5 页。
    2 胡承珙:《毛诗后笺》,第 699 页。
    3 他在《丰镐考信录》中说:细玩通篇,惓惓虑患之心溢于语言之表辉虼耸饔诙髦懊饕印H粢晕诙髦螅?则王室已安,天下已靖,而为岌岌忧危不保终日之言,于事为不切,于人为不情矣。而说者乃以既取我子为东征后之证。曰:子喻管、蔡,室喻王室。言既取我子,则管、蔡已受诛矣(原注:朱公迁说)。信如所云,管、蔡诛则武庚亦诛矣,泉下游魂尚能毁我室乎?
    4 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93 页。
    5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五十一,第 1316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1 页。
    2 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卷三中引冯登府之论谓:“贲与奔通。《礼记》‘贲军之将’,《后汉》作‘奔军之将’。《周礼》‘虎贲氏’,《宋书百官志》:‘虎贲旧作虎奔。’《孟子音义》引《丁音》‘虎贲,先儒言如猛虎之奔。’《汉书百官表》‘虎贲郎’,注云:‘贲,读与奔同。’”并谓:“贲有‘愤’义,《礼乐记》注:‘贲读为愤。’愤,怒气充实也,重言之曰‘贲贲’,故训争斗貌,此齐说也。第 235 页
    3 “鲁齐彊彊作姜姜”者,《说文》:“彊,弓有力也。”引申为凡有力之称。《楚语》注:“彊,彊力也。”重言之曰“彊彊”。《表记》“姜姜”,同声借字,《齐诗》文也。《广雅释诂》:“姜,强也。”“彊”、“强”古通,正与《记》引《诗》作“姜”合,张用鲁诗,是齐鲁文同矣。见王先谦:《诗三义集疏》卷三中,第 235 页。
    4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41 页。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 311 页。
    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五,第 180 页。
    2 见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四,第 251 页。据《表记》言“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其下引《诗》云云,意盖重“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言无良之人,其臣至不愿以为君,以证“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耳。郑《注》非诗本旨。至“姜姜”、“贲贲”之解,似与诗言“奔奔”、“ 彊彊”者不同。然陆佃云:“鹑无常居而有常匹。《尸子》曰:‘尧鹑居。’《庄子》曰:‘圣人鹑居而鷇食。’”“奔奔,斗也”,“言鹑能不乱其匹”。鹊传枝受卵,“故一曰乾鹊。而《庄子》云‘乌鹊孺’”,“以传枝少欲,故曰孺也”。 “彊彊,刚也”,“言鹊能不淫其匹”。范氏《补传》亦云:鹑所以奔奔然善斗者,“恶其乱匹而斗也。鹊所以彊彊然难偶者,传枝受卵,故能不淫也”。据此,则《诗笺》所云“居有常匹,飞则相随”者,与《礼》注“争斗”义固相成耳。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6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36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38 页。
    3 襄公十五年《左传》: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则民无觎心。《诗》云:‘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能官人也。
    4 朱熹:《诗集传》卷一,第 3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73 页。
    2 戴震:《杲溪诗经补注》卷一,第 1118 页。
    3 崔述:《读风偶识》卷一,第 18 页。
    4 见崔述《读风偶识》卷一,第 22 页。论《汉广》诗,崔述论述说:“女子处于闺中,正也;不得已而出,饁彼南亩可也;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可也。女而游其俗固已敝矣,男子见之,贱之可也,置不为意可也;从而爱之慕之则俗之敝为尤甚。以是为端庄静一,彼不游者又何以名之?以是为圣人之化,岂圣人之化但能使之不可求,而不能使之不游,不能使之不爱慕乎?”他给男女爱慕这一人类最为自然纯洁的感情设置了太多后世才有的教化枷锁。
    1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一,第 19 页。
    2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一,第 32 页。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55 页。
    4 欧阳修:《诗本义》卷一,第 187 页。
    5 惠周惕:《诗说》卷中,第 8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74 页。
    2 《诗》今文三家都用民间口头文学的资料来解这诗。刘向《列仙传》说: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韩诗外传》卷一说: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而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愿乞一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汜,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欲饮则饮,何问于婢子!”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弃之,从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乡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于此有琴而无轸,愿子以调其音。”妇人对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 绤五两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于此有 五两,吾不敢以当子身,敢置之水浦。妇人对曰:“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其狂夫守之者矣。”《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笔者案:观韩诗所引这则孔子与阿谷之女的例子,表现出的仍然是一种女子贞洁而不可求,只是具体事例不同而已。在这诗的阐释上,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解诗。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44 页。
    4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郑笺解为:“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之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 甘如荠。”孔颖达《疏》申述说:“遇己之苦,言人谁谓荼苦乎,以君子遇我之苦毒比之,荼即其甘如荠。君子苦己犹得新昏,故又言安爱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如弟也。”他们都将荼之苦与君子遇己之苦相比,以君子苦己远胜于荼苦,因而荼反而甘如荠也。这种解释强调了君子遇已之苦,与诗旨相合,但是却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语意不相连贯。“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孔氏《正义》曰:妇人既言君子苦己,又本己见薄之由,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以兴旧室以有新昏美,故见旧室恶。本泾水虽浊,未有彰见,由泾渭水相入而清浊异,言己颜色虽衰,未至丑恶,由新旧并而善恶别。新昏既驳己为恶,君子亦憎恶于己。己虽为君子所恶,尚湜湜然持正守初,其状如沚然,不动摇,可用为室家矣。君子何为安乐汝之新昏,则不复洁饰用我,己不被洁用事,由新昏,故本而禁之。言人无之我鱼梁,无发我鱼笱,以之人梁,发人笱,当有盗鱼之罪,以兴禁新昏,汝无之我夫家,无取我妇事。以之我夫家,取我妇事,必有盗宠之过。然虽禁新昏,夫卒恶己,至于见出。心念所生,己去必困。又追伤遇己之薄,即自决:言我身尚不能自容,何暇忧我后所生之子孙乎?母子至亲,当相忧念,言己无暇,所以自怨痛之极也。《郑笺》及孔氏《正义》都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为实指,并谓其为禁新昏之女,皆是拘文字之误,其实这一用语只是表达一种决绝的态度,并非实指,《小弁》中亦有此语,只是为达一种怨愤之情而已。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46—149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78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918 页。
    2 见胡承珙:《毛诗后笺》,第 1188 页。
    3 胡承珙:《毛诗后笺》,第 1188 页。
    4 朱熹:《诗集传》卷十五,第 170 页。
    5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三,第 198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06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09 页。
    3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四,第 268 页。
    4 朱熹:《诗集传》卷三,第 33 页。
    5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80 页。
    1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四,第 78 页。
    2《毛诗序》是从美刺说诗的角度认为:“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以诗为他人代作以刺时。宋儒朱熹则认为诗为妇人自作,谓“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见朱熹:《诗集传》卷三,第 36 页。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34 页。
    4 朱熹:《诗集传》卷三,第 36 页。
    1 胡承珙:《毛诗后笺》,第 301 页。
    2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81 页。
    3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四,第 86 页。
    4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377 页。
    5 《日知录》云:据《左传》,晋用夏正。献公灭虢之月,平公时绛县老人甲子,其文可以互证。余谓平王以前,晋国仍用周正。《竹书》:“曲沃庄伯改用夏正。”本注云:“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何氏《义门读书记》则据僖四年十二月《左传》称申生缢于新城,而经书其事于五年春,传自注云:“晋侯使以杀太子申生之故来告。”盖经必来告乃书,左氏特发此为例。以后传载于前,经书于后,皆准诸此,岂可云晋用夏正?且告有迟速,亦有即告于当时者。僖五年经书“冬,晋人执虞公”,传亦言是年“冬十二月”也。二十八年经书“三月丙午,晋侯入曹”;城濮之战,经云 “四月己巳”,传年月日无不同。知晋自叔虞以至春秋之末,皆用周正。因以辟《竹书》之说及罗泌所云“传据晋史,经据周历”之误。见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第 509 页。
    1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第 509 页。
    2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十,第 420 页。
    3 朱熹:《诗集传》卷六,第 69 页。
    4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84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02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03 页。
    3 欧阳修:《诗本义》卷四,第 209 页。
    4 朱熹:《诗集传》卷六,第 73 页。
    5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85 页。
    6其后胡承珙在论此诗时,也同样批判了郑玄与朱熹之说,其观点与毛奇龄相同。他引用欧阳修之说驳斥郑玄之说;并批驳朱熹之说与戒谗之主题不符:“后儒因谓人言当舍,亦且无遽舍之,而徐以待其审察;则是犹豫狐疑,听谗之根尚伏,几何不复为谗人之所中哉!”见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第 551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576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579 页。
    3 朱熹:《诗集传》卷九,第 103 页。
    4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90 页。
    
    1 姚际恒:《诗经通论》卷九,第 179 页。
    2 戴震:《毛郑诗考正》卷二,《戴震全集》,第 1192 页。
    3 郑笺以为《伐木》诗为“言昔日未居位,在农之时,与友生于山岩,伐木为勤苦之事。”
    4 王质《诗总闻》卷九,第 159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535 页。
    2 王质:《诗总闻》卷八,第 148 页。
    3 朱熹:《诗集传》卷八,第 97 页。
    4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90 页。
    5 见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十五,第 596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3 页。
    2 朱熹:《诗集传》卷一,第 4 页。
    3 王质:《诗总闻》卷一,第 8 页。
    4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74 页。
    5 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第 51 页。
    6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590 页。
    7 朱熹:《诗集传》卷九,第 105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三,第 192 页。
    2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三,第 191 页。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630 页。
    4 朱熹:《诗集传》卷九,第 115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三,第 193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25 页。
    3 朱熹:《诗集传》卷一,第 1 页。
    4 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一,第 39 页。
    5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一,第 32 页。
    6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一,第 1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393 页。
    2 王质:《诗总闻》卷六,第 106 页。
    3 朱熹:《诗集传》卷六,第 71 页。
    4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84 页。
    5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第 533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00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01 页。
    3 朱熹:《诗集传》卷六,第 73 页。
    4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85 页。
    5 王质:《诗总闻》卷六,第 109 页。
    6 戴震:《毛郑诗考正》卷一,《全集》第 1185 页。
    7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第 546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94 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494 页。
    3 正义曰:《笺》又申《传》伤悲之意。女是阴也,男是阳。秋冬得阴。春物得阳而生,女则有阴而无阳,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春夏为阳。秋物得阴而成男则有阳而无阴,故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由其万物变化,故所以思见之而悲也。 妇人谓嫁曰归。经于“伤悲”之下,即言与公子同归,是说女子思嫁,不得为公子率民,故易《传》以言,“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得嫁焉”。虽贵贱有异,感气则同,故与公子同有归嫁之意。虽感阳气使然,亦是感蚕事之苦而生此志。申《传》感二事之意也。庄元年《公羊传》说筑王姬之馆云:“于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
    4 朱熹:《诗集传》卷八,第 91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87 页。
    2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87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602 页。
    2 朱熹:《诗集传》卷九,第 107 页。
    3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三,第 192 页。
    4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十六,第 633 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 1375 页。
    2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二十六,第 1059 页。
    3 朱熹:《诗集传》卷十九,第 236 页。
    4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二十八,第 1591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四,第 210 页。
    2 晁福林师:《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 2 期。
    3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第 1364 页。
    4 王质:《诗总闻》卷十九,第 335 页。
     1 毛奇龄:《国风省篇》卷一,第 636 页。
    1 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卷二,第 183 页。
    2 学术史一般将汉宋之学对称,诗经汉学是相对于诗经宋学而言,其特点是重考据,重视汉学传统。洪湛侯认为诗经汉学不足以代表清代诗经学的发展,清代诗学比之汉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有所展发展,因而又将清代诗学称为诗经清学。洪湛侯:《诗经学史》下册,第 457 页。
    3 如《褰裳》《鹑之奔奔》等篇。
    
    1 阮元:《揅经室二集》卷 7,《毛西河检讨全集序》《四部丛刊》本
    2 黄爱平:《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清史研究》1996 年第 4 期。
    3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第 97 页。
    1.毛奇龄:《国风省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年版。以下简称《四库全书》本
    2.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四库全书》本。
    3.毛奇龄:《诗札》,《四库全书》本。
    4.毛奇龄:《诗传诗说驳议》,《四库全书》本。
    5.毛奇龄:《续诗传鸟名》,《四库全书》本。
    6.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四库全书》本。
    7.毛 亨:《毛诗故训传》,《毛诗正义》本,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
    8.郑 玄:《诗谱》,《毛诗正义》本,《十三经注疏》本。
    9.郑 玄:《毛诗笺》,《毛诗正义》本,《十三经注疏》本。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1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1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13.陆 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丛书集成初编》本。
    14.王 肃:《孔子家语注》,《四库全书》本。
    15.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16.陆德明:《经典释文》,《十三经注疏》本。
    17.欧阳修:《诗本义》,《四库全书》本。
    18.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19.朱 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版。
    20.朱 熹:《诗序辨说》,《四库全书》本。
    21.王 质:《诗总闻》,《丛书集成初编》本。
    22.王 柏:《诗疑》,《丛书集成初编》本。
    23.郑 樵:《六经奥论》,《四库全书》本。
    24.郑 樵:《诗辨妄》,《四库全书》本。
    25.程大昌:《考古编》,《丛书集成初编》本。
    26.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27.何 楷:《诗经世本古义》,《四库全书》本。
    28.杨 慎:《丹铅总录》,《四库全书》本。
    29.王夫之:《诗经稗疏》,《船山全书》第三册,岳麓书社 1991-1996。
    30.阎若璩:《毛朱诗说》,《昭代丛书》本。
    31.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四库全书》本。
    32.王鸿绪等:《诗经传说汇纂》,《四库全书》本。
    33.惠周惕:《诗说》,《丛书集成初编》本。
    34.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35.戴 震:《杲溪诗经补注》,《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36.戴 震:《毛郑诗考正》,《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37.惠 栋:《毛诗古义》,《清经解》本。
    38.范家相:《诗渖》,《四库全书》本。
    39.魏源:《诗古微》,岳麓书社 1989 年版。
    40.焦 循:《雕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41.阮 元:《揅经室集》,四部丛刊本。
    42.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四部丛刊本。
    43.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上海世界书局 1937 年版。
    44.胡承珙:《毛诗后笺》,黄山书社 1999 年版。
    45.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46.陈 奂:《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 1984 年版。
    47.崔 述:《读风偶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48.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49.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50.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51.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5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53.徐世昌:《清儒学案》,中国书店 1990 年版。
    54.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5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5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5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58.钱 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59.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60.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61.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6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63.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 1984 年版。
    64.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65.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6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67.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68.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69.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70.胡朴安:《诗经学》,《胡朴安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71.闻一多:《诗经研究》,巴蜀书社 2002 年版。
    72.傅斯年:《诗经讲义稿》,中国人民大学 2004 年版。
    73.张西堂:《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
    74.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75.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第 2 卷)《〈诗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76.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7.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7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79.黄振民:《诗经研究》,(台湾)正中书局 1982 年版。
    80.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81.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 2000 年版。
    82.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学苑出版社 2005 年版。
    83.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84.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 1999 年版。
    85.郝志达主编:《国风诗旨纂要》,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86.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87.戴 维:《诗经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88.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89.冯浩菲:《毛诗训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90.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学苑出版社 2001 年版。
    91.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92.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至元代),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93.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94.刘毓庆:《〈诗经〉百家别解考》,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95.吴万钟:《从诗到经:论毛诗解释的渊源及特色》,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96.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97.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98.雒启坤:《诗经散论》,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99.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
    100.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01.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中国书店 1983 年版。
    102.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
    103.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104.杨端志:《训诂学》,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
    105.路广正:《训诂学通论》,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106.富金壁:《训诂学说略》,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07.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108.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109.陈国安:《清代诗经学研究综述》,《苏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
    110.宁 宇:《清代诗经学研究百年回顾》,《山东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
    111.踪 凡:《〈毛诗序〉作于毛亨考》,《宁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
    112.踪 凡:《〈毛诗序〉作者考辨》,《中国韵文学刊》1999 年第 2 期。
    113.赵沛霖:《二十世纪〈诗经〉学术史研究的两种模式和方法》,《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 4 期。
    114.檀作文:《二十世纪〈诗经〉研究史略》,《天中学刊》2000 年第 1 期。
    115.檀作文:《20 世纪以来关于〈毛诗序〉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之论争》,《社会科学辑刊》2005 年第 5 期。
    116.刘冬颖:《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平议》,《学术交流》2005 年第 5 期。
    117.梁韦弦:《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
    118.何海燕:《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清初〈诗经〉研究之状况》,《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 3 期。
    119.王洲明:《从〈左传〉与〈史记〉称〈诗〉引〈诗〉的对比研究看〈毛序〉的作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120.钱志熙:《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兼论对《毛诗》序传解诗系统的正确认识》,《北京大学学报》2005 年第 2 期。
    121.莫砺锋:《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 年第 2 期。
    122.刘立志:《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123.周光庆:《汉宋明〈诗经〉解释的人文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124.刘毓庆:《季本、丰坊与明代〈诗〉学》,《中国文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
    125.刘毓庆:《杨慎与诗经考据学》,《山西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
    126.刘毓庆,郭万金:《子夏家学与〈诗大序〉——子夏作〈诗大序〉说补证》,《山西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127.陈国安:《梁启超〈诗经〉研究述略》,《江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 期。
    128.张启成,王伟:《论〈邶〉〈鄘〉〈卫〉三风》,《贵州文史丛刊》2003 年第 1 期。
    129.张启成:《论〈毛诗序〉非一人一时之作》,《贵州文史丛刊》2003 年第 3 期。
    130.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文学遗产》1996 年第 5 期。
    131.黄爱平:《论明末清初学术向传统经学的回归》,《中国文化》第二十一期。
    132.黄爱平:《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清史研究》,1996 年第 4 期。
    133.郑万耕:《毛奇龄对河图洛书的驳斥》,《中国哲学史》2004 年第 1 期。
    134.陈居渊:《清代“乾嘉义理学”探究》,《求索》2003 年第 5 期。
    135.陈居渊:《论乾嘉汉学的更新运动》,《中国史研究》2002 年第 4 期。
    136.陈居渊:《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浙江学刊》2002 年第 3 期。
    137.陈国安:《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1 期。
    138.张启成:《诗经研究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94 年第 3 期。
    139.张启成:《再论〈毛序〉之作期晚于〈史记〉———兼与王洲明同志商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
    140.闫宝明:《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 年第 6 期。
    141.廖 群:《“代言”、“自言”与“刺诗”、“淫诗”——有关〈国风〉的两种阐释》,《文史哲》1999 年第 6 期。
    142.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 2002 年。
    143.刘冬颖:《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华侨大学学报》2002 年第 4 期。
    144.李学勤:《〈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齐鲁学刊》2002 年第 2 期。
    145.廖明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中州学刊》2002 年第 1 期。
    146.晁福林师:《上博简〈诗论〉“〈汉广〉之智”与〈诗·汉广〉篇探论——并论儒家情爱观的若干问题》,《孔子研究》2003 年第 3 期。
    147.晁福林师:《〈诗〉、史互证:上博简〈诗论〉钩沉》,《史学月刊》2003 年第 3 期。
    148.晁福林师:《从上博简〈诗论〉看〈诗经·葛覃〉所反映的周代礼俗》,《学习与探索》2005 年第 5 期。
    149.晁福林师:《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 2 期。
    150.江林昌:《上博竹简〈诗论〉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毛诗序〉的关系》,《文学遗产》2002 年第 2 期。.
    151.李会玲:《〈孔子诗论〉与〈毛诗序〉说诗方式之比较》,《武汉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152.王泽强:《〈孔子诗论〉的诗学观点及其与〈毛诗序〉的关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153.方 铭:《〈孔子诗论〉与孔子文学目的论的自认识》,《文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154.方 铭:《〈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联系》,《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 1 期。
    155.姚晓鸥:《〈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文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156.腾福海:《〈毛诗〉〈传〉〈序〉作者考》,《南开学报》1994 年第 2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