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摩经》是学界公认的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唐宋以来,在汉文化影响下的布依族人创造性地运用汉字音韵和偏旁部首,记录原有布依族传统宗教的《经词》,以此作为祭师“布摩”先生在宗教仪式中唱诵的经书,从而传承了布依族历史文化,这些转录的经书被称为《摩经》。它集中反映了布依族先民对日月星辰、天地山川、先祖神圣、古代氏族的观念与社会生活实际,不仅具有宗教学史料意义,而且对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著者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边远山区收集拍摄了经书原文图片,并在当地农村根据“布摩”先生的念诵与解释,对经文逐字逐句进行布依语国际音标注音、汉语直译、意译和注释,总共破译了《摩经》达四部之多,并调查记录了布依族第三土语词汇达10923个词汇。布依语词汇前人调查的词量不多。超过一万个词汇的调查,在布依语调查中是第一次。一方面保存语料,另一方面从一万多个词汇中发现了许多《摩经》书目。例如[pe13kn11]供祖宗的神龛;[pu42mu33]祭师;[mu33ku13cie55]《古夜王经》;[mu33zu13fαn42o]《稻谷魂经》;[mu33tu42in11]《祭铜鼓经》等等;还参加了三次布依族用牛祭祖的隆重宗教仪式,拍摄了使用《摩经》祭祖的实景图片;从而拓展了《摩经》语言文化的语料范围。由此,著者采用自己调查所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按照记音与译文转写,分析其语音的声、韵、调系统,认真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布依族实际对《摩经》语言文化的若干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考证,充分展现了布依族文化个性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Mo Scriptures is a well recognized traditional Buyi Ethnic religious classic in the academ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n culture, Buyi ethic people,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ve creatively applied the phonology and radica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nzi) to record Buyi traditional religious scriptures which they already have. They used these records as scripture books for ‘Bumuo’, the Shaman, to chant in religious rites. These scripture books which are called Mo Scripture are critical for keeping and inheriting Buyi ethic culture and history. These scriptures intensively reflect Buyi ancestors’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Sun, Moon and Stars, towards World Mountains and rivers, towards their ancestors and Gods, and towards ancient clans. They also reflected the reality of the social living of Buyi ethic people. The Mo Scripture does not only have great value to religious studies, but also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to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history,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literature and art.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a long hard meticulous study, and went to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to collect and take photos of the all the scripture books. He gave phonetic notation to every word and sentence by using Buyi languag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according to the chanting and explanation from the local ‘Bumuo’. In addition, he gave free translations and literal translations to every word and sentence, as well as explanatory notes for four Mo Scripture books, and recorded10,923the third Buyi local dialect words, such as [pe13kn11] shrine for ancestral worship,[pu42mu33] Shaman,[mu33ku13cie55] Gu Ye Wang Scripture,[mu33zu13fαn42o]the Spirit of Rice Scripture,[mu33tu42in11] Bronze Drum Worship Scripture and so on. He attended three grand Buyi religious rites, in which locals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by sacrificing an ox, and photographed the live-actions of how locals use Mo Scripture, therefore, extended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source range of Mo Scripture. With the first hand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previous research, and the reality of Buyi ethnic group,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a thorough research on several subjects. This research has quite reflected the individuality of Buyi ethnic culture and the similarity in all Chinese ethnic people, and enrich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引文
(1)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人类学集刊》1938年第1卷第1期。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71页。
    (2)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1940年)《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第2期。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3)常任侠的《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时事新报》1939年第41期、第42期。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461页。
    (4)闻一多的《伏羲考》,《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683页。
    (5)蓝鸿恩:《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转引自姚尧:《从自然崇拜的角度试论布依族的族源问题》,《安徽文学》2008年第6期。
    (6)引自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寻根》1999年第2期。
    (7)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344页。
    (8)见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年9月版,第9-1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十六卷第26页
    (11)《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12)C·G·F·布兰顿:《宗教的起源》,载《观念辞典》第4卷,纽约1973年版,第98页。
    (13)M·伊利亚德《宗教观念史》,第一卷芝加哥1978年版第9页。⑿⒀转引自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347页。
    (14)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页。转引自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347页。
    (15)见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年9月版,第13页。
    (16)转引自伍文义主编,周国茂、韦兴儒、汝标副主编:(国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布依族卷·第五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验收结题、未刊稿。
    (17)龚子同等:《中国古水稻的时空分布及其启示意义》,《科学通报》,第25卷第5期,2007年3月。(21)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2-27页。
    (18)方铁、方慧:[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6页。
    (19)方铁、方慧:[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第8页。
    (20)广西文物训练班、广西文物工作队:《广西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见《广西文物报告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蒋廷瑜:《桂南大石铲研究》,《广西博物馆建馆60周年论文选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22)覃乃昌著:《广西壮族农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60-61页。
    (23)魏丰吴维棠等:《浙江余姚河姆渡新古器时代遗址动物群》,(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专著)海洋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第页
    (24)周新华著:《稻米部族——河姆渡遗址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26页。
    (25)石兴邦:《河姆渡文化——我国稻作农业的先驱和“采集农业”的拓殖者》,《河姆渡文化研究》,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5页。
    (26)(27)(28)(29)周新华著:《稻米部族——河姆渡遗址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5、117、119页。
    (30)王清士、韦廉舟等:《布依族文学史》1983年09月第1版,第68页。
    (31)黄惠焜《从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2页。
    (32)(33)陈忠敏:《上海地区方言的分区及其历史人文背景》,《复旦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转引自刘民刚:《上海话语音简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33页。
    (34)-(37)刘民刚:《上海话语音简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33、39、40、51页。
    (38)吴安其:《历史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30页。
    (1)《列宁全卷集》38卷,第459页
    (2)《荀子·强国》
    (3)《国语·鲁语上》
    (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26页。
    (5)《左传·昭公元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于1972年出版,第3卷,第354页。
    (7)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77页。
    (8)(9)陈剩勇:《东南地区——夏文化的崛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百越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魏桥主编《国际百越文化研究》1994年02月第1版第3页
    (10)吕大吉先生在《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379页。
    (11)《史记·封禅书》
    (12)《史记·封禅书》
    (13)(14)《礼记》
    (15)《周书》
    (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57-158页。
    (17)见《〈山海经〉地域之迷》,载于《中国地名》1998年第4期第22页。
    (18)扶永发:《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修定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版(序言)第2页,(正文)第3页。
    (19)蔡元培:《说民族学》,《一般杂志》1926年第12期。转自何联奎《蔡孑民先生对于民族学之贡献》,《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9期,1960年,台北。又转引自马昌仪:《〈山经〉古图的山神与祠礼》,《民族艺术》(1994-2009)第135页。
    (20)马昌仪:《〈山经〉古图的山神与祠礼》,《民族艺术》(1994-2009)第150页。
    (21)杨向奎:《大禹与夏后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杨向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1页。
    (2)、(3)林河《中华文明基因初探》,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95、204页。
    (4)(5)(6)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45页。
    (7)黄讳城:《古越地望自议》,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丛》1985年05月第1版第58页。
    (8)梁钊韬:《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濮、莱的关系及其流传》,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1982年02月第1版第16页。
    (9)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见《古文辩》第一册第69页。转引自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45页。
    (10)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l975年7期。转引自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45页。
    (11)自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46页。
    (12)王廷洽:在《中国古代的神树崇拜》,《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3)、(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11期。转引自林蔚文:《古代越人的神木崇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5)张纯德,龙倮贵,朱琚元着《彝族原始宗教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31页。
    (16)李本书:《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的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7)高立士:《新平县傣族传统文化》,《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2)何星亮著:《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2页。
    (3)吴安其:《历史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30页。
    (4)邵靖宇《汉族祖源试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序言。
    (5)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6)叶玉森:《殷契钩沉》,第5页,北平富晋书社,1929年。
    (7)卫聚贤:《古史研究》第三集,第168-169页,商务印书馆,l936年。
    (8)赤壕忠:《殷代たたける祈年の祭祀形志の复元》,《中国古代の宗教と文化》,第506509页,角川书店,1977年。
    (9)黑格尔:《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页。
    (10)何新:《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3期。
    (11)吴安其:《历史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30页。
    (12)Л.E.海通著:《图腾崇拜》,何星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9页。
    (1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5月版,第90页。
    (14)、(15)Л.E.海通著:《图腾崇拜》,何星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3、209页。
    (16)张光直著:《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8页。
    (17)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18)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9)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20)张光直著:《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30页。
    (21)顾方松编著:《凤鸟图案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06月第1版第10页。
    (22)顾方松编著:《凤鸟图案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06月第1版第1、20页。
    (23)吴微微、骆晟华:《浙江畲族凤冠凤纹及其凤凰文化探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4)参见朱卫红:《试析侗锦中的鸟文化》,《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5)伏元杰、何堤:《崇鸟敬日:古蜀先民的文化特征》,《文史杂志》2004年第3期。
    (26)林河:《中国巫傩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49页。
    (27)黄厚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河姆渡文化鸟纹及相关图像辨正》,《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
    (28)滇国青铜鸟文化图(1-15),引自张增棋:《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
    (29)南越国青铜鸟文化图(1-6),引自麦英豪、王文建:《岭南之光:南越王墓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0)广西青铜鸟文化图(M1:10、280号铜鼓),引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铜鼓图录》1991年09月第1版。
    (31)转引自陈勤建著:《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2003年05月第1版,第40页。
    (32)陈勤建著:《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2003年05月第1版,第41页。
    (33)刀承华:《傣族古代文学中的动物图腾崇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4)(35)引自顾希佳:《从鸟崇拜到鸟神话—史前时期浙江民间故事母题寻绎》,《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36)林河:《中国巫傩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49页。
    (37)陈勤建著:《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2003年05月第1版,第26页。
    (1)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23页。
    (2)裘士京《江南铜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版,第24页。
    (3)宋建:《论马桥文化的时空结构》,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4)(5)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24、128页。
    (6)徐中舒:《夏文化初探》,《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7)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第126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8)张正明、刘玉堂:《大冶钢绿山古铜矿的国属》、《楚史论丛》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9)黄又平:《世界第九大奇迹——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前进论坛》,2002年第10期。
    (10)林尉文:《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13页。
    (11)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转引自林尉文:《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03页
    (12)裘士京《江南铜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版,第55页。
    (13)(15)贡同:《江西瑞昌发现商周时期采铜遗址》,《江西文物》1989年第1期。转引自林尉文:《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33页。
    (14)黄又平:《世界第九大奇迹——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前进论坛》,2002年第10期。
    (16)常秉义:《中国古代发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4月,第176页。
    (17)姚方妹:《商周时期古越人的矿冶技术》,《南方文物》1994年4期。
    (18)裘士京《江南铜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版,第40页。
    (19)徐定水:《浙江永嘉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简介》,《文物》1980年8期。
    (20)镇江市博物馆等:《江苏金坛鳖墩西周墓》,《考古》1978年3期。
    (21)安徽省博物馆:《安徽贵池发现东周青铜器》,《文物》1980年8期。
    (22)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东南文化》1989年6期。
    (23)肖梦龙:《试论江南吴国青铜器》,《东南文化》1986年2期。
    (24)何纪生:《略论广东东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及其与几何形印纹陶的关系》,《文物集刊》1981年第3期。(17)-(24)转引自郑小炉:《吴越地区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第221页。
    (25)常秉义:《中国古代发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4月,第176页。
    (26)(27)施劲松:《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15页。
    (28)彭适凡:《百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百越史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58页。
    (29)蔡运章:《论洛书的真伪及其产生年代——从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太一行九宫占盘谈起》,洛阳市历史学会主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30)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301-309页。
    (31)浙江省文管会:《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l期。
    (32)张增祺:《云南青铜器研究》,《云南青铜文化论集》1991年3月版,第36页。
    (33)(34)(35)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99、101、135页。
    (36)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04页。
    (37)(38)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越王剑的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载《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第11期。转引自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31页。
    (39)裘土京《江南铜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版第151页。
    (40)电子版《中国矿业网——锡矿网》。
    (41)朱俊明:《夜郎史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33页。
    (42)赵义华:《西林铜棺、鼓鼓探源》,《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7月增刊。廖武仕、梁祝福:《罕世西汉铜棺出土纪实》,《文史春秋》2002年第6期。
    (43)文化:《祥云铜棺》,《文化长廊》1994-2008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44)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39页。
    (45)许智范,肖明华著《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凤凰出版社2005.4,第428页。
    (46)王平著中国竹文化_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45页。
    (47)关传友:《论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崇拜》,《世界竹藤通讯》2007年第5卷第4期。
    (48)童恩正:《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1966年1期。
    (49)童恩正:《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1966年1期。
    (50)宋蜀华:《百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江应梁、刘小兵:《论汉代以前云南内地的百越部落》,载《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梁钊韬:《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濮、莱的关系及其流传》,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1982年02月第1版第16页;李昆声:《云南考古材料所见百越文化考》,载《云南文物》1983年12月号。
    (51)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32-645页。
    (52)张增祺著:《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33页。
    (53)祁庆富:《晋宁石寨山铜鼓朱鹭纹的文化阐释》,《艺术探索》2006年第三期。
    (54)童恩正:《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1966年1期。
    (55)张增祺著:《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33页。
    (56)(58)朱俊明《夜郎史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32、233页。
    (57)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威宁中水遗址》,见于《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9)王海平:《贵州有段石锛研究》,载《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60)朱俊明《夜郎史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32、233页。赵义华:《西林铜棺、铜鼓探源》,《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7月(增刊)。
    (61)李昆声、黄德荣:《再论云南早期铜鼓》,云南省博物馆:《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62)万辅彬、田丰、蒋廷瑜:《论田东出土万家坝型铜鼓的意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63)张增祺著:《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207页。
    (64)转引自伍文义:《南海神庙铜鼓诗与铜鼓文化考》,《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
    (65)陈桂湘:《六枝花得河村布依族铜鼓简介》贵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6)蒋英:《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鼓乐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廖有银:《布依族铜鼓调五个基本音合成图解》,贵州省布依学会编《布依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365页。
    (67)陆贵庭、农开文:《广南铜鼓文化》,文山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68)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4期。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董同和:《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6、马学良:《汉藏语概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7、戴庆夏:《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吴安其:《历史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0、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刘民刚:《上海话语音简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布依语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5、喻翠容:《布依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6、吴启禄:《贵阳布依语》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17、伍文义、辛维、梁永枢:《中国布依语对比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王均:《壮侗语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19、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邵靖宇:《汉族祖源试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1、宋蜀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百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2、罗香林:《中国民族史》,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1953年版。
    23、江应梁:《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4、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5、晏筱梅:《长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方铁、方慧:《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8、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所编印,1958年,内部版。
    29、尤中:《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0、张增棋:《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1、朱俊明:《夜郎史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2、周春元:《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3、伍文义:《贵州省民族志·布依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5、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年版。
    36、伍文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布依族哲学史》,肖万源:《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7、黄惠焜:《祭坛就是文坛》,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
    38、覃乃昌:《广西壮族农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39、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
    40、周新华:《稻米部族——河姆渡遗址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1、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2、彭适凡:《百越民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贡献》,《百越史论集》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43、石兴邦:《河姆渡文化——我国稻作农业的先驱和“采集农业”的拓殖者》,《河姆渡文化研究》,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王士伦:《越国鸟阁腾和鸟崇拜的苦干问题》,裁《浙江学刊》1990年策6期。
    45、吴汝祚:《良渚遗址发掘的意义》《余杭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余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7年12月。
    46、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47、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