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来,学校体育在不同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不断檀变,曲折地发展着。虽然学校体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但是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系统科学理论、异化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在把握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探寻了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指出学校体育发展中曾出现过度军事化、劳动化、纯竞技化三种异化现象,并对每种异化现象进行分析,对其产生原因与历史局限展开讨论;以史为鉴,通过考察与近代中国变革几乎同时而生的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演进过程,在总结以上三种异化现象的基础上,对照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反观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学校体育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我国的教育历来是强调“社会本位”的,强调教育为政治、为经济服务,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对教育目的的解读与实施中难免过于功利化,学校体育在其发展中出现异化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其对于学生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在“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思想指导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different speci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orward developing windingly. This period school sports make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but also appeared some“the dissimilation”phenomen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historical methodology, the method of inspection, the survey procedure and other kinds of research technique so on, takes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systems science theory, the dissimilation theory and humanism theory as the rationale, through consults Chines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changing to the correlation historical data literature combing, in grasps the Chines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basic vein foundation, since inquired about the modern times in th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pointed out the school sports militarization appeared once in th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the school sports production becomes as one with the workers, the school sports athletics movement, three kind of dissimilation phenomena, and launched the analysis to each kind of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Learns from history, transforms nearly at the same time the fresh school sports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evolu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inspection and modern China, in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bove three kind of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foundation, compares th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e counter-view in th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question is at now. In this research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Our School sports shows the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which appears in its development course, with society's politics, the economy, the culture, the education close correlation, specially receives the social politics,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eopl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restriction. Our country's education always is emphasized“social standard”, emphasized the education for politics, serves for the economy, under this kind of background, as a result of the peopl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limitation, to educate the goal in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unavoidably too the utility, the school sports appears the dissimilation in its development is inevitable, is inevitable, it regarding student's harm also is self-evident. Presently, under“health first”instruction in the school sports, Our country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enters an epoch, we see encouraging school sports already by“social standard”to“individual standard”incline, but as a result of people to“health first”,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explanation difference, its brings“the dissimilation”the question also initially sees the end seedling. The article divides pointed out reform once appears and the present latent certain kind of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in the school sports now: Like“the health first”th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thought initiates the sports curriculum goal exudes the dissimilation which, the sports curriculum appraise, the movement technology study attenuates, pursues“the student excessively for this”after teacher and student relations dissimilation, right“safe”not suitably considers and the sports curriculum content low dissimilation. The article second half of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school sports the above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and does it by the brief description, intends to the indication current school sports reform the difficulty and contradictory is at, causes the school sports worker by the time to pay attention, in order to carries on the control and the correction to these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influence, finally causes the school sports to develop road of along the health. On the other hand will also provide the police for the future school sports reform development, and also will fill in the school sports fundamental research about the school sports dissimilation question research blank.
引文
①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2。
    ②谷世权.中国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40。
    ①傅砚农、吴丽华.“军国民思潮”主导学校.体育文化导刊,2005,6。
    ① http://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ID=56065。
    ① 罗红梅.异化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理论界,2006.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 314 页。
    ① 张晓玲.《教育本性的迷失》.《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1-3。
    ① 朱光辉.《竞技、异化、极限、潜能一关于竞技体育异化问题的讨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 。
    ② 赵建国,周新华,刘秋良.《有关竞技体育异化因素问题的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5,(2)。
    ①丁锦宏主编.教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1。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七章)。
    ② 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30。
    ③ 厉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14。
    ④ 严奇岩.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批判教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① 《中国教育报》,2002 年 5 月 31 日第 5 版。
    ② 丁锦宏主编.教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0。
    ③ http://www.lib.ecnu.edu.cn/bookguide/bk05113001.htm。
    
    ① 石建国.“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时代需要.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105-106。
    ② 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1999,(2):19-21。
    ① 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体育与科学,2001,(1):5-6。
    ① 胡鹏林.外化、异化与对象化——“异化与美学”研究之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② 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哲学训究,2001, (10):74。
    ① 金山词霸.金山公司,2005 版。
    ② 新华词典,2001 年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168。
    ③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1552。
    ④ [日]佐藤臣彦:《对体育的基底词教育概念的范畴论考察》,《体育、竞技运动哲学研究》.1986,(8): 12-13。
    ⑤ 辞海(第三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51
    ① 胡素文.“异化”理论的重要一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黄山学院学报,2006(2)。
    ①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3,(3)。
    ①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8,245-259。
    ② 屈杰 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学风问题的反思 体育与科学,2005(4):70-72。
    ③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369。
    ① 教育公报.第二年十一期,1916 年 1 月。
    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8。
    ③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6。
    ④ 王耀东:《回忆中学时代的体育运动》,《体育史料》(第八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⑤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371。
    ③ 王耀东.《回忆中学时代的体育运动》,《体育史料》(第八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⑦ 编写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
    ①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6。
    ②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33。
    ③ 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文中提到“兵操向体操转换”。
    ④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著.《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5:36。
    ① 体育史,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编写组.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184。
    ②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53。
    ③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53。
    ④ 毛振明主编.学校体育发展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8 。
    ⑤ 毛振明、赖天德主编.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62。
    ⑥ 毛振明、赖天德主编.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57。
    ①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6。
    ②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7。
    ③http://www.jxsport.gov.cn/2004-2/20042394601.htm。
    ④ 《体育周报》(长沙)1919 年 11 月 24 日(46):3。
    ⑤ 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 3 卷第 2 号),1917,4 月,见:《新体育》,1958(5)。
    ⑥ 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青年进步》,1917(4),见:《新体育》,1981(9)。
    ① 万茄,莫磊.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性的反思与展望.湖北体育科技,2004,(1):10。
    ②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
    ③ 麦克乐.《体育审定标准》,《体育季刊》(第 1 卷)(第 3 期),见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现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76。
    ④(美)D.B. 范达冷, B.L. 本奈特著.美国的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20。
    ①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117-120。
    ② 毛振明主编.学校体育发展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3-96。
    ③ 毛振明主编.学校体育发展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4。
    ④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著.《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5:35。
    ①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
    ②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6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 218。
    ④ 参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之“教育统计”) (《中国近代体育史》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1985 年 5月第 1 版 36 页) 记载:“《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激增,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多。以小学为例:一九 0 二年仅有八百五十九人,一九 0 三年增至二万二千八百六十六人,一九 0 四年达八万五千二百一十三人,一九 0 九年达到一百四十六万九千四百一十二人。又据统计,截至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为止,全国学校共有八万七千二百七十所(其中初等学校八万六千三百一十八所,中等学校八百三十二所,高等学校一百二十二所),学生总数共计二百九十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七人。”
    ⑤万茄,莫磊.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性的反思与展望.湖北体育科技,2004,(1):10。
    ⑥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13。
    ① 郝更生.十年来我国之体育青年进步.第一零三册,1927。
    ② 学部为邓莹诗呈请设立体操学堂.四川学报.第 5 册,1907。
    ③ 徐一冰.廿年来体操谈.体育周报(特刊),长沙 1920(1)周年纪念号(1920 年 1 月 5 日)第 61 页,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体育史料》(第 17 辑,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1992:77-81。
    ④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著.《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5:37。
    ①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4。
    ② 弗洛姆著,王泽应译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③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59。
    ④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5。
    ⑤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38。
    ⑥ 季浏主编.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
    ①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9。
    ② 毛振明、赖天德主编.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57,162。
    ③ 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8-19。
    ④ 季浏主编.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2。
    ①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88。
    ② 屈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学风问题的反思.体育与科学,2005,(4):70-72。
    ①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3。
    ② 周志俊,魏名国.体育辩证法.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86。
    ③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6:竞技运动,英文 Sports 的含义,既是指那些已经成为重大比赛中的运动项目,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它原来的以娱乐、锻炼身体等实用价值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内容。
    ①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6。
    ①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7。
    ①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7。
    ①卡西尔,卢梭 康德 歌德,刘东译,三联书店,2003:33.下一句:可问题的要害正在这里: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促使人权高奏凯歌,那么人类的福祚便终是南柯一梦。
    ① 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①马克思(城登·田中吉六译).经济学·哲学手稿.东京:岩波书店,1964:216。
    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3%B9%E5%80%BC%E8%A7%80。
    ② 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1。
    ③ 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
    ① 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
    ① (周爱光,国外竞技运动异化学说评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日]影山健:《竟技运动与异化》,载影山健主编:《国民竞技运动文化》,(东京)大修馆书店版 1979:156。
    ① 贾齐,任秀红.在《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主体失位,形骸孑立”之异化现象批评》.体育与科学,2005,(4):2。
    
    ① 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2-83。
    ② 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4(王占春语)。
    ① 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5(王占春语)。
     ① 原文见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269-270 页,为:课程标准试验推广之初,运动(技术)受到强烈排斥,认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祸根在于运动技术学习,甚至有“将竞技运动彻底赶出学校”的偏激理论。
    ① 张洪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体育与科学.体育与科学,2000, 1(21):8-16。
    ② 顾渊彦,张春宝,嵇明海.体育课程改革中“推倒重来”和“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观点的质疑.体育教学,2005,1: 14。
    ③ 陈琦,杨文轩,刘海元,鲁长芬,邓星华,张细歉,冯霞.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体育科学,2006,8: 9。
    ① http://sports.163.com/06/1019/01/2TOR7SMI00051KMG.html。
    ②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
    [1] 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著.体育课程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JI.B. 赞科夫;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毛振明主编.学校体育发展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洪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邹继豪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6]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7]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8] 卢元镇著.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9] 毛振明、赖天德主编.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0]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1]季浏主编.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张洪谭.技术健身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谢亚龙主编.奥林匹克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1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 (美)D.B. 范达冷, B.L. 本奈特著.美国的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17]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53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94
    [19]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20]丁锦宏主编.教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6]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27]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著.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28]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著.中国近代体育史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29]吉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30]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1840——193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2]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3]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5]周志俊,魏名国.体育辩证法.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6]曲宗湖,杨文轩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7]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8]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9]毛振明,陈海波.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0]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 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 程毅.中国学校体育历史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6) 万茹,莫磊.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性的反思与展望.湖北体育科技,2004,(1):P9-11
    [3] 许 可,戴超平.对当前我国快乐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4] 朱光辉.竞技、异化、极限、潜能一关于竞技体育异化问题的讨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2002,(3)
    [5] 赵建国,周新华,刘秋良.有关竞技体育异化因素问题的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5,(2)
    [6] 王化冰、于 涛、张立燕.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讨.2005,(1)
    [7] 赵忠胜.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 李林,杨彬.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体育学刊,2002,(4)
    [9] 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 月
    [10]傅砚农、吴丽华 .“军国民思潮”主导学校体育的社会背景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6
    [11][日]影山健.《竟技运动与异化》,载影山健主编:《国民竞技运动文化》,(东京)大修馆书店版 1979 年版,第 156 .156
    [12]胡素文.“异化”理论的重要一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黄山学院学报,2006,2
    [13]焦现伟,闫领先,焦素花.关于竞技体育异化理论的探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3)
    [14]周爱光.国外竞技运动异化学说评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5]周爱光.现代竞技运动的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体育学刊,2000,(5)
    [16]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1999,(2):19-21
    [17]周爱光.竞技运动中的竞争与异化原因的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
    [18]胡鹏林.外化、异化与对象化——“异化与美学”研究之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9]曾志浩.人性假设、伦理批判与“以人为本”--------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缺失及现实意义.社科纵横,2006,(1)
    [20]张卓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浅析.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2)P48-50
    [21]关欣.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沙洲职业高工学院学报,2006,(1)
    [22]李印堂.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及其发展.贵州大学学报,1999,(4)
    [23]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3,(3)
    [24]王筱明,冯凯.论网络道德异化.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5]林亚芳.试论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建.教书育人,2005,12
    [26]严奇岩.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批判教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27]管延伟.对学校体育独立性的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104-405
    [28]石建国.“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时代需要.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P105-106
    [29]黄小平. 实施新课标教改中的误区与对策.体育教学,2004,6:6-7.
    [30]张洪潭.再谈技术健身教学思想.体育与科学,2004,(1):70-72 张洪潭.重新认识体育的社会关联.体育与科学,2004,(3):10-13
    [31]屈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学风问题的反思.体育与科学,2005,(4):70-72
    [32]贾齐,任秀红.在《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主体失位,形骸孑立”之异化现象批评》.体育与科学,2005,(4):1-6
    [34]赖勇泉.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5]吴晓红,梁启雄,赵静生.百年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回顾与展望.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2):90-92
    [36]许剑.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误区及对策研究.教学与管理,2006 年 6 月 20 日:97-98
    [37]郭继敏.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体育学刊,2003,(2):92-93
    [38]李静.应走出学校体育的误区.体育函授通讯,2001,(3):33-34
    [39] 程伟,张君其.以健康为理念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9-60
    [40]韩英灵.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考.体育教学,2005,5:8-9
    [41]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2]丁怀民.别把“经”念歪了——透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误区.教学与管理,2006年 1 月 20 日:49-50 [29] ..
    [43]周军.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97-98
    [44]万茄,莫磊.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性的反思与展望.湖北体育科技,2004,(1):9-11
    [45]顾渊彦,张春宝,嵇明海.体育课程改革中“推倒重来”和“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观点的质疑.体育教学,2005,1:12-14
    [46]Daryl Siedentop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 and Sport.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47]田荣和.体育的工具化异化和人性化复归.体育学刊,2005,7 月(4 期):11-13
    [48]王美玲.对体育发展中的“异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河套大学学报,2005,12 月(4 期):99-102
    [49]陈琦,杨文轩,刘海元,鲁长芬,邓星华,张细歉,冯霞.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体育科学,2006,8:3-9
    [50]刘次林.论身心统一的体育.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26-30
    [1] http://edu.cnki.net/index.htm
    [2] http://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ID=56065
    [3] http://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ID=56892
    [4] http://sports.163.com/06/1019/01/2TOR7SMI00051KMG.html
    [5] http://www.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8662
    [6] http://jcjykc.cersp.com/Magazine/m200609/200609/2822.html
    [7]《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2]13 号,200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