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基督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与调查问卷法相结合,对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基督教堂及基督徒群体进行详细描述,目的在于探究基督教在中国内地城市的生根、生长、发展,在带给基督徒宗教产品的同时,自身经历了怎样的与社会的调适与互动?在我国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基督徒这一社会群体的文化及身份认同如何?他们的宗教伦理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中华民族如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深入田野进行了为期将近两年的参与观察,参加大小型的聚会和集体活动,对教会内几十位教职人员和基督徒进行深入访谈。并在2007年春节前夕在石家庄青年聚会中发放和统计问卷190份,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糅合社会学对宗教、文化的理论分析,形成了这份对我国当代城市基督徒群体及其与社会的互动研究的考察与分析成果。
     本文首先追溯基督教在本地的发展历史,通过文献资料展示了石家庄这个城市的发展史以及基督教在这个城市的进入方式及传入至今的历史脉络。然后笔者对石家庄基督教堂的组织制度、运作管理和教派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现石家庄基督徒群体的整体构成情况和他们的信教途径。在介绍基督教徒们的各种宗教活动之后,考察当代基督徒在社会剧烈变迁背景下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生活、工作和家庭伦理。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本文最后试图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基督教这一跨文化的世界宗教在中国的处境化进行一点探讨。
     通过笔者对石家庄基督教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希望使目前基督教研究更加“务实”,同时希望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这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整合与变迁做详细考察,并对其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影响上贡献一些见解。
     基督教,在我国现代社会中,已经以其博爱、宽容、向善等美好的信仰品质赢得了一批信众,并在参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闪耀出了自己的光芒。
     基督教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正面价值。基督教徒的讲究诚信、守法的职业道德,彼此相爱的家庭美德,倡导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以善良、友爱、诚信来处理人际关系。并且基督教内注重社会关怀的传统也能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方面的有益补充渠道。在对自身的修养上,基督教是一个讲究内省的宗教,它能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其成员身上,使其成员从他律转向自律,并以积极乐观来调整自己各种心理情绪。从对石家庄基督教及其基督徒群体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特点可以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基督徒群体尽管是仍在社会上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和道德伦理对其个人和周围的人都在产生着默默的影响。
This dissertation is a detail description of the Protestant Christians in Shijiazhuang HeBei province. It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nearly two years fieldwork,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take part in observing, talking and survey. The author want to reveal how Christian grow up in China inner city and how the Christians realize their religion in real life. How protestant intercourse with society and give religious product at same time. And how our contemporary ZHONGGUA people make new Cultur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 took part in many meetings and talked with many Christians, and made 190 surveys in young meeting of Shijiazhuang Church before 2007 Spring Festival. At first, the author seek the documents of the history of Shijiazhua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Protestant history in this city. Then shows the reader the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of Shijiazhuang church.
     On this base the paper shows how people became Christians. After talking about their many meetings, the author discuss the culture and identity of the Christians. In the end the paper shows some idea of how Christianity the world religion develop in east culture
     By the description,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ristian gains a group of people because its value: love, grace and forgive. And it shines light on our process of building harmony society. Although Protestant group is a little group in society, it has give out light in our society.
引文
1 左鹏:《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载《青年研究》2004,5。
    2 余江:《关心知识阶层信徒的需要--提高信徒文化层次的感想》,载《天风》,1998,01。
    1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14页。
    1 香港,建道神学院,1999年版.
    1 差派传教士来我国传教的新教教派众多,在我国建立的教会也依循该传教士的教派特色,所以把传教士的“母会”称为外国差会。
    2 《圣经·罗马书》三章第23节.
    1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21-22,27-28节。
    1 蔡锦图《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香港建道神学院,1998,第70页。
    2 Fundamentalism近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思潮之一.并无统一组织,其基本主张是强调恪守基督教基本信仰,反对现代主义尤其是圣经评断学。一般称持上述主张者为基要派。基要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1895年在美国尼亚加拉城举行的《圣经》研讨会上提出的五点基本要道后成为基要主义的核心主张,即恪信耶稣为童贞女所生、死而复活并具有神性、代人受死完成救赎、最后基督将“肉身再临”,确认《圣经》的权威及其字句无讹。1910-1915年,英、美一些保守派教会人士为反对现代主义和自由主义神学,相继出版了12册内容与上述五条要道大体相同的小册子,总称《基本要道》,在英美各地广为赠发,产生广泛影响,并导致保守派和现代派之间发生激烈争论。有学者认为此举为基要主义的起源。
    1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13-16节.
    1 丁光训:《回顾与展望》,《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文选》(1950-1992),p103。
    1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 陈泽民:《基督与文化在中国》,《金陵神学文选(1952-1992)》,金陵协和神学院,1992,p130-131。
    1新约孥经《提摩太前书》第5章17节。
    2陈逸鲁:《论教会和教会生活》,《广东协和神学忠》,2003年第1期。P45。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高师宁:《从北京看中国城市基督徒的信仰》,罗明嘉等主编《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297页。
    1华桦:《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华尔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1《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第14-20节。
    1《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六章,第3-4节。
    1《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28章,19节。
    2孙尚扬《宗教礼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77页。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版,第64页。
    1《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五章第22--25节。
    1新约圣经《哥林多后书》第六章14节。
    1李天纲:“严谟的困惑:18世纪儒家天主教徒的认同危机”,刘家峰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林语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斯塔克和芬克:《信仰的法则》,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1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页。
    2何光沪主编《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刘家峰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河北省志·宗教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2.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编,《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3.董江阳,《试析灵性生活对个体基督徒的意义》宗教学研究(季刊)2003(4)71-78、
    4.董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92年。
    5.邢增福、梁家麟《五十年代三自运动的研究》香港建道神学院
    6.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7.邓肇明,《沧桑与窘境--四十多年来的三自爱国运动》,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1997年。
    8.龚学增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讲座》,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年。
    9.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10.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
    11.何世明,《融贯神学与儒家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年。
    12.何世明,《基督教儒学四讲》,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年。
    13.何世明,《基督教与儒学对谈》,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年。
    14.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年。
    15.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16.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
    17.梁家麟,《福临中华:中国近代教会史十讲》,香港天道书楼 1988年。
    18.梁家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香港建道神学院 1989年。
    19.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理》,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
    20.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三联书店1991年。
    21.刘小枫主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三联书店 1994年。
    22.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三联书店 1996年。
    2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
    2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
    25.刘小枫、陈泽民主编,《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26.蔡锦图,《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1832-1953》,香港:建道神学院 1998年。
    27.陈麟书主编,《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8.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9.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0.于可主编,《当代基督新教》,东方出版社 1993年。
    31.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2.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3.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0年。
    34.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三联书店 2000年。
    35.余国良编著,《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36.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7.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陈村富,《宗教与文化》,东方出版社2005年。
    39.陈村富,《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年。
    40.何光沪主编,《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1.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42.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概览》,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43.周燮藩,《中国的基督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
    44.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45.卓新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求同与存异》,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2007年.
    46.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7.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8.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49.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5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1.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段琦,“当代中国教会的处境化”,高师宁、何光沪主编,《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樊化江,“对河南近年来基督教发展的思考”,《宗教》第29、30期(1995年3、4期)。
    3.高师宁,“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5期。
    4.季凤文,“在信心和爱心中见证神--浙江象山县教会见闻”,《天风》复总128期,1993年8期。
    5.蒋志敏、徐祖根,“面对十字架的思考”,《了望》1989年4期。
    6.李德洙,“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央统战部编,《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东北研讨会辑刊》,华文出版社1996年。
    7.李平晔,“对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当代宗教研究》8期,1992年2期。
    8.李平晔,“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认同基督教心态简析”,高师宁、何光沪主编,《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9.沈德溶,“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感言”,《天风》复总22号。
    10.孙立,“从青年基督徒看中国基督教现状--以上海为例”,《世界宗教文化》1995年第1期。
    11.孙善玲,“中国民间基督教”,高师宁、何光沪主编,《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2.汪维藩,“谈基督教的现状问题“,《宗教》19期,1991年1期。
    13.丁光训,“三自再认识”,《天风》复总14号1983年。
    14.许志伟,“‘文化基督徒'现象的近因与神学反思”,见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编,《文化基督徒:现象与论争》,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
    15.黄剑波,《十字架下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16.刘诗伯,《教堂内外--对广州市基督徒群体的考察分析》,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7.华桦,《上海市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8.《天风》,中国基督教协会主编。
    19.《中国宗教》,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主编。
    20.《基督教文化学刊》,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
    21.<基督教与中国>,北美华人基督教协会主编.
    1.《圣经·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8年印本。
    2.阿利斯特·麦格拉斯,《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董江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3.查尔斯·坎默,《基督教伦理学》,王苏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詹姆斯·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5.詹姆斯·里德,《基督的人生观》,蒋庆译,三联书店1989年。
    6.约翰·麦克曼勒斯主编,《牛津基督教史》,张景龙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7.秦家懿、孔汉思,1990:《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三联书店。
    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
    9.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段琦、朱代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0.乌格里维奇,1992:《宗教社会学引论》,王先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1.谢和耐,1989:《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于硕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2.谢和耐,1991:《中国和基督教--中国和欧洲文化之比较》,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3.罗纳德·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今黎、张蕾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托马斯·奥戴、珍妮特·奥戴·阿维德,《宗教社会学》,刘润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埃文斯-普里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18.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9.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窟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21.约翰·麦奎利,《基督教神学原理》,何光沪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22.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罗德尼·斯达克、威廉姆·本布里奇:《宗教的未来》,高师宁、张晓梅、刘殿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5.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剑波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9年。
    26.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