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儿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儿化”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前人对它的研究和论述已相当多。然而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对“儿化”的语法性质和功能的界定不统一,更缺少对“儿化”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演变机制的探讨。致使我们至今对汉语“儿化”现象仍缺少历史的、总体的认识,不能把握汉语“儿化”的本质特征。
     本文以有关语言学理论与认知规律为依据,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比较法两种基本方法,从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相结合的角度对汉语“儿化”的形式类型、“儿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功能的衍变机制作相对深入的研究,以企从系统上理清汉语“儿化”的源流关系。文章包括“汉语‘儿化’的界定”、“汉语‘儿’音的演变机制”、“汉语‘儿化’的语音类型”、“汉语‘儿’的虚化”、“汉语‘儿化’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等几个部分。
"Erhua"(儿化) is a kind of important language phenomenon in Chinese.There are plenty of researches on it.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many scholarshave defined the grammatical nature and function of "Erhua"(儿化), however,until now, they have reached no consensus. And they didn't explore the causeand mechanisms of the development of"Erhua"(儿化) further. It results that wedon't have a historical, total realization, and can't grasp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Erhua"(儿化).
     Depending on the two basic study methods: fieldwork and comparis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ypes of the structu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the function of "Erhua"(儿化) inChinese diachronically and dialectological,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linguistics and the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ound theorigin and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Erhua"(儿化) systematically.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definition of "Erhua"(儿化) inChinese, the evolvement mechanism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Er" (儿), thephonetic type of "Erhua"(儿化) in Chines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Er" (儿)in Chinese, and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rhua"(儿化) in Chinese.
引文
[1][2] 王理嘉2005《儿化规范综论》,《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8月第3期,46页。
    [3] 徐通锵1991《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第1版,283页。
    [4][35] 伍巍 王媛媛2006《徽州方言的小称研究》,《语言研究》2006年3月,第26卷 第1期,68-69页。
    [5][6] 曹志耘2001《南部吴语的小称》,《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34页。
    [7] 胡光斌1994《遵义方言的儿化韵》,《方言》1994年第3期,209-211页。
    [8][20] 李宇明1996《泌阳方言的儿化及儿化闪音》,《方言》1996年第4期,303-304页。
    [9] 江海燕2000《河北迁西方言的儿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26卷第1期,157—158页。
    [10][19][36] 邢向东2002《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第1版,154-156页;284-286页。
    [11] 胡海1994《宜昌方言儿化现象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108-109页。
    [12] 钱曾怡主编2001《山东方言研究》,山东,齐鲁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76-77页。
    [13] 赵光智2002《山东安丘方言的儿化现象》,《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卷第1期,119-120页。
    [14] 万幼斌1990《鄂州方言的儿化》,《方言》1990年第2期,103-108页。
    [15] 敖秀藩1986《临沧地区方言儿化韵和合音词初探》,《红河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222-223页。
    [16] 王福堂2005《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163页。
    [17] 张成材2000《商州(张家塬)方言的儿尾》,《语文研究》2000年第4期,74-77页。
    [18] 应雨田1990《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方言》1990年第1期,52页。
    [21] Jurafsky, Daniel1996Universaltendenciesinthesemanticsofthediminutive. Language, 72.3:533-578.
    [22] Heine, Bernd&Tania, Kutewa2002Worldhexiconof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3][26] 陈小燕2006《广西贺州本地话的“-儿”尾——兼论粤语小称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月,第42卷第1期,72-74页。
    [24] 向道华1998《镇龙方言儿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11-112页。
    [25][33] 王文卿2004《太原话儿尾使用情况分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3卷第1期,106-107页。
    [27] 叶南2004《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2月,总25 卷,第2期,349页。
    [28] 马雪艳2005《西宁方言与普通话“儿”尾的对比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31卷第4期,111-112页。
    [29] 徐海英2001《重庆话的儿尾》,《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9月,第20卷第3期,82页。
    [30][32] 胡光斌2005《遵义方言儿化的分布与作用》,《方言》2005年第1期,64-66页; 胡光斌1994《遵义方言的儿化韵》,《方言》1994年第3期,211页。
    [31] 汪化云1999《团风方言的儿尾》,《方言》1999年第4期,278-280页。
    [34] 赵冬梅2002《临澧方言的儿化和儿尾》,《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23卷第4期,16页。
    [37] 彭宗平2005《北京话儿化词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16页。
    [38] 徐通锵2004《汉语研究方法论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25-43页。
    蔡勇飞 《杭州方言儿尾的作用》,《杭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
    曹跃香 《从“X儿”产生理据上分析“儿”的性质和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33卷第1期。
    曹跃香 《儿化、儿尾和儿缀等术语在不同平面上之转换使用——兼论“×儿”的规范问题》,《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曹志耘 《南部吴语的小称》,《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
    陈默 《儿音演变之我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1月,第33卷第6期。
    陈萍 《儿化音变的发音机理与训练方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19卷第5期。
    陈叟 《滇南方言的儿化音变》,《红河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陈小燕 《广西贺州本地话的“-儿”尾——兼论粤语小称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月,第42卷第1期。
    陈章太、李行健主编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陈治文 《关于北京话里儿化的来源》,《中国语文》1965年第1期。
    仇志群 《国外关于阳谷方言儿化现象的理论分析》,《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崔山佳 《<金瓶梅词话>中的“儿”作动词词尾分析》,《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3卷第1期。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 《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第1版,2004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
    丁志丛 《论常德方言的“儿化”现象》,《湘潭工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
    董邵克 《金瓶梅中的“儿”尾不全是儿化音》,《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董绍克 《阳谷方言的儿化》,《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董永义 《试论内蒙古西部区河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Z1。
    方清明 《浮梁县鹅湖话的卷舌儿化和鼻音儿尾》,《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8月,第25卷第4期。
    冯常荣 《儿化在口语中注意的几个问题》,《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郭展 《“X儿”的书写形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胡光斌 《遵义方言的儿化韵》,《方言》1994年第3期。
    胡光斌 《遵义方言儿化的分布与作用》,《方言》2005年第1期。
    胡海 《宜昌方言儿化现象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胡晓慧 《对外汉语教材中普通话“儿”化韵的规范问题》,《编辑之友》2002年第3期。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 《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1997年7月第2版。
    黄伯荣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黄进 《南京方言儿化合音的演化与语法意义的磨损》,《南京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第1期。
    黄进 《南京方言儿化语音机理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34卷第2期。
    黄征,张涌泉 《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5月第1版。
    季永海 《汉语儿化音的发生与发展——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民族语文》1999年第5期。
    贾采珠 《北京口语儿化轻读辨义》,《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贾采珠 《北京话的轻声儿化韵》,《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
    江海燕 《河北迁西方言的儿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26卷第1期。
    姜文振 《哈尔滨话儿化的若干问题》,《学术交流》2004年11月,总第128期第11期。
    蒋平、沈明 《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方言》2002年第4期。
    蒋文华 《大同方言的儿化现象》,《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蒋希文 《赣榆话儿化词的特殊作用》,《中国语文》1962年6月号。
    金有景 《读李思敬汉语“儿”[?]音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劲松 《“儿化”的语素形位学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8卷第1期。
    劲松 《儿化词变异和变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修辞学习》2005年第2期。
    拉波夫 《On the Use of the Present to Explain the Past》,Reprinted in Baldi and Werth,1978.
    兰陵笑笑生 《全本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1982年8月第1版。
    老舍 《骆驼祥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0月北京第2版,1985年10月北 京第5次印刷。
    黎平 《试论儿化音节中“儿”的语法地位归属——兼谈儿化音节的读音及书写规范》,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李国正 《四川话儿化词问题新探》,《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
    李立成 《“儿化”性质新探》,《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9月,第24卷第3期。
    李明 《“儿化”浅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
    李明 《从红楼梦中的词语看儿化韵的表义功能》,《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
    李启群 《永顺方言中的儿化》,《吉首大学学报》1992年3月,第13卷第1期。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梅县方言词典》(1995年12月第1版)、《徐州方言词典》(1996年12月第1版)、《温州方言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如龙 《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3次印刷。
    李思敬 《汉语音韵学史上的儿化音记录考》,《语文研究》1981年第1期。
    李思敬 《汉语“儿”[?]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4月第1版。
    李思敬《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儿系列字的音值和儿音缀的形态音位》,《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
    李思敬 《汉语普通话儿化音两种构音方式的语音实验》,《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出版社。
    李思敬 《现代北京话的轻声和儿化音溯源》,《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李素娟 《许昌方言中儿化韵的读音》,《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李行杰 《胶南方言的儿化问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9月,第14卷第3期。
    李延瑞 《“儿化”性质及普通话儿化韵的发展趋势》,《语文建设》1996年第10期。
    李延瑞 《论普通话儿化韵及儿化音位》,《语文研究》1996年第2期。
    李炎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儿化现象》,《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
    李艳霞 《安阳方言形容词儿化调查》,《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宇明 《泌阳方言的儿化及儿化闪音》,《方言》1996年第4期。
    林宝卿 《普通话的儿化》,《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
    林焘 《北京话儿化韵个人读音差异问题》,《语文研究》1982年第2期。
    林焘 《北京话儿化韵的语音分歧》,《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刘慧英 《论儿化的显性与隐性》,《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14卷第3期。
    刘群 《现代汉语中词语儿化后的语义类型》,《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5月,第23卷第3期。
    刘森 《<金瓶梅>中儿化韵的使用与人物性格》,《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12卷第4期。
    刘新中 《几个常见词缀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刘雪春 《儿化的语言性质》,《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8月,第3期。
    刘照雄 《说儿化》,《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8月第3期。
    鲁允中 《轻声和儿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1月第1版。
    栾瑞波宫钦第 《山东莱阳方言的儿化现象》,《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19卷第1期。
    罗开华 《临沧汉语方言儿化现象辨析》,《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14卷第2期。
    雒鹏 《甘肃靖远方言儿化变调》,《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9月第40卷第5期。
    马国荣、江介民 《从<骆驼祥子>看北京话儿化词的结构类型》, 《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马秋武 《北京话儿化的优选论分析》,《现代外语》2003年4月,第26卷第2期。
    马文忠 《右玉方言韵母儿化带来的变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马雪艳 《西宁方言与普通话“儿”尾的对比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31卷第4期。
    毛洪波 《徐州话儿化现象的特征几何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7月,第29卷第3期。
    毛修敬 《北京话儿化的表义功能》,《语言学论丛》1984年第12辑。
    毛修敬 《带“小”的儿化现象》,《中国语文》1989第4期。
    莫超 《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南安 《蕲春县青石镇樟树村方言儿化现象浅谈》,《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8卷第5期。
    欧阳健、萧相恺编订 《宋元小说话本集》(上、下),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潘攀 《金瓶梅词话的“儿”尾》,《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潘悟云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彭宗平 《北京话儿化词在北京地区主要报刊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国社会语言学》创刊号。
    彭宗平 《北京话儿化词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戚晓杰 《轻声音节“儿”的入位条件限制与表达功能》,《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8月第3期。
    钱永文 《莒县话儿化音节的结构》,《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11卷第4期。
    钱曾怡 《论儿化》,《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5期。
    钱曾怡主编 《山东方言研究》,山东,齐鲁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乔全生 《山西方言“儿化、儿尾”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23卷第2期。
    任崇芬 《普通话儿化词两议》,《语文建设》1998年第9期。
    任永辉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与作用》,《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25卷第7期。
    邵慧君 《吴、粤小称变音与“儿”尾》,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5月。
    邵敬敏主编 《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2002年9月第3次印刷。
    沈明 《山西方言的小称》,《方言》2003年第4期。
    沈文玉 《包头方言中的儿化现象》,《阴山学刊》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施其生 《汕头方言量词和数量词的小称》,《方言》1997年第3期。
    石毓智 《表现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小称”的来源、形式和功能》,《语言科学》2005年5月第4卷第3期。
    史定国 《现代汉语儿化词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6年第6期。
    侍建国 《浙江义乌话的[n]尾韵及其音变》,《方言》2002年第2期。
    宋艳旭 《论普通话“儿化韵”的发音原理及规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宋玉柱 《关于“-儿”的语法性质》,《语文月刊》1991年第2期。
    隋树森 《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64年2月第l版,2000年9月北京第7次印刷。
    孙得金 《北京话部分儿化韵读音调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
    孙忠 《普通话“儿化”现象语音性质新探》,《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8月,第19卷第4期。
    唐爱华 《宿松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1999《全宋词》(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发行,1999年1月新1版。
    田祚申 《巴东方言中的儿化》,《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万幼斌 《鄂州方言的儿化》,《方言》1990年第2期。
    汪长学 《重庆方言儿化音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汪化云 《团风方言的儿尾》,《方言》1999年第4期。
    汪维辉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叢刊(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5年1月第1版。
    王梵志[唐]著,项楚校注 《王梵志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10月第1版。
    王福堂 《北京话儿化韵的产生过程》,香港中文大学“名家名师谈普通话教学”。
    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王理嘉、王海丹 《儿化韵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李思敬先生商榷》,《中国语文》1991年第2期。
    王理嘉 《儿化韵语素音位的讨论》,《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5期。
    王理嘉 《儿化规范综论》,《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8月第3期。
    王力 《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王力 《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月新1版,2001年2月北京第4次印刷。
    王立 《北京话儿化成分的语义特点及语素身份》,《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11月第4期。
    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1版。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笺(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3月第2版。
    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元明清散曲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8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1998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王森 《临夏方言的儿化音变》,《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王文卿 《太原话儿尾使用情况分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3卷第1期。
    吴振国 《武汉话的类儿化音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9月,第38卷第5期。
    吴自牧[宋] 《梦梁录》,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1版。
    伍巍 王媛媛 《徽州方言的小称研究》,《语言研究》2006年3月,第26卷第1期。
    伍巍 《汉语“-儿”尾纵谈》,《音韵学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年7月第1版。
    向道华 《镇龙方言儿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项楚 《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3月第1版。
    谢奇勇 《普通话儿化音节的结构分析》,《语文研究》2002年第2期。
    谢书民 《商丘方言的儿化音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0卷第3期。
    辛永芬 《浚县方言语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
    邢向东 《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第1版。
    徐海英 《重庆话的儿尾》,《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9月,第20卷第3期。
    徐家宁 《儿化中的语义变异》,《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徐通锵 《宁波方言的“鸭”[?]类词和“儿化”的残迹——从残存现象看语言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
    徐通锵 《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第1版。
    徐通锵 《汉语研究方法论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徐震(?) 《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4月第1版,1987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颜峰 《略论汉语方言儿化韵的历史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颜森 《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方言》1989年第1期。
    杨明照 《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10月第1版。
    杨邵林 《成都话与普通话儿化韵发音之比较——兼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儿化韵读音正误的判定》,《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3月第21卷第1期。
    杨顺安 《普通话儿化音节规则合成的初步研究》,《中国语文》1991年第2期。
    杨文会 《儿化琐议》,《张家口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杨子华 《<金瓶梅>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员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月,第25卷第1期。
    叶南 《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2月,总25卷,第2期。
    应雨田 《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方言》1990年第1期。
    余志鸿 《儿化和语言结构的变化》,《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俞敏 《驻防旗人和方言的儿化韵》,《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御定全唐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月。
    詹伯慧主编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2004年7月第2次印刷。
    张成材 《商州(张家塬)方言的儿尾》,《语文研究》2000年第4期。
    张邱林 《陕县方言的儿化形容词》,《语言研究》2003年9月第23卷第3期。
    张少华 《关于呼和浩特方言儿化韵的发音问题》,《语文学刊》2003年第3期。
    张少华 《再谈呼和浩特方言儿化韵的发音问题》,《语文学刊》2003年第6期。
    张世方 《从周边方言看北京话儿化韵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张树铮 《山东寿光北部方言的儿化》,《方言》1996年第4期。
    张文光 《唐山方言单音节动词儿化与动态变化》,《唐山师专学报》2000年1月第22卷第1期。
    张晓曼 《威海方言儿化与语法结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张雪涛 《普通话“儿化”音变韵腹的趋变规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24卷第6期。
    赵冬梅 《临澧方言的儿化和儿尾》,《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23卷第4期。
    赵光智 《山东安丘方言的儿化现象》,《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卷第1期。
    赵日新 《徽语的小称音变和儿化音变》,《方言》1999年第2期。
    赵运普 《儿化的界定和朗读处理研究》,《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5月,第17卷第3期。
    郑有仪 《北京话和成都话、重庆话的儿化比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郑张尚芳 《温州方言的儿尾》,《方言》1979年第3期。
    郑张尚芳 《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方言》1980年第4期。
    郑张尚芳 《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方言》1981年第1期。
    周晨萌 《20世纪80年代北京口语儿化词的使用情况》,《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周慧珍 《枣庄方言儿化词的特点》,《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8月,第17卷第4期。
    周晋英 《北京话儿化韵的优选论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
    朱晓农 《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3期。
    竺家宁 《中古汉语的“儿”后缀》,《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