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二会议精神及其意义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众所周知,1962-1965年之间,由教皇约翰1二十三世(John XXIII)和保罗六世(Paul VI)先后主持召开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世界宗教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天主教会议,标志着现代天主教世界自我革新运动的开始。这次革新运动将启蒙时期以来的主流价值观——“自由民主人权”精神2首次纳入天主教自身的信仰体系,让一向坚持唯我独“圣”性的罗马天主教会开始积极反思自身在世俗世界之中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以及自身对现代社会的真实意义与价值。会议在大世界观和大历史观下,借助于现代知识领域里的哲学、科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当时先进学科的先进理念,首次以普世主义态度,提出了“宗教世俗化道路(包括本地化)”与“宗教自由精神”的正当合理性,以及当代世界对之进行革新性理解、界定、解释与实践的历史(逻辑)必然性。显然,梵二会议代表了天主教世界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响应时代赋予的宗教使命的初步努力。会议的美好意愿有目共睹,会议精神的部分实践经验也深孚众望。至此,天主教为世界宗教“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开辟了理论先河与实践先导。
     然而,由于历史局限性、宗教信仰本身固有的难以调和的“二律背反”性,最重要的是这一历史事件背后所依托的复杂的国际“政治-宗教”背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现实世界民主国家之间狭隘的宗教利益之争,梵二会议所倡导的“宗教世俗化道路”与“宗教自由精神”在各民族国家的宗教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会议后,尽管罗马天主教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与革新,包括积极寻求与其它宗教以及非宗教信仰的个人、集团、民族国家之间的友好对话,但是,其宗教的本质特征并未因之而改变,仍然坚持其基本信仰中的基本立场——唯我最“圣”(梵二会议以前是“唯我独圣”)性的宗教本质以及主动维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神圣天职”。事实上,这种基本信仰中的基本立场(现实)是与梵二会议的大公主义精神(理想)根本对立的,甚至有着必然的悖论与冲突性。它易使天主教的主流声音纵向集中于罗马教廷,横向集中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不仅严重破坏了各宗教之间和平共处的逻辑关系,而且严重阻碍了各宗教动员和组织相应社会资源以期实现相应社会正功能的实践努力。
     尽管如此,鉴于诸多历史原因,尤其是罗马天主教本身固有的宗教性质与文明优势,“梵二会议精神”——宗教“自由民主人权”理念的提出与“宗教世俗化”方向的努力,对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天主教在各自社会实践中对自身现代化的重新理解、界定、解释与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以史为鉴,结合时势,今天,各民族国家构建“和谐宗教”的重要使命是:科学分析(正确理解、界定、解释)现存各种宗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具体情况,并以其美好意愿予以时代性地、合规律合目的性地建构与发展,使之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各民族国家和谐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竭诚服从并且服务于当代乃至未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诚然,天主教作为目前较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宗教,有着不可推御的历史使命。
     今天,在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与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天主教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既困难又紧迫的时代命题。有鉴于此,本文以“梵二会议”为中心事件,通过对会议背景、会议所颁布的重要文件以及会后相关文件实践现状的简要探索,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阐述这次大公会议的精神及其意义之所在。作者希望通过尝试性的努力,能够推动学术界关于梵二会议精神与中国天主教未来发展道路等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弥补国内因多种因素制约在这一问题研究上的薄弱状况,并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宗教提供一点学术借鉴。
It is well known that, during 1962-1965,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presided over by John XXIII and Paul VI was an important conference in the religious history and even the world history, which symbolizes the beginning of self-innovation movement of modern Catholicism. This innovation has absorbed freedom and democracy, the mainstream values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into the belief system of Catholicism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Catholicism boasting itself“the saint”alone began to reflect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in the worldly society(modern society), as well as its real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Under the macro-world-outlook and the macro-history, resort to a series of advanced conception from philosophy, science, law, sociology, psychology, etc., the conference proposed the rationality of“the religious secularization path(including localization)”and“the freedom of religion spirit”in a universalism manner for the first time. Obviously,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led the Catholicism world to comply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ules, and positively responded to the religious mission endowed with the times. The goodwill of Council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the partial practice of Council spirit was also highly admired. Hereby, Catholicism created the pio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desire and goodwill of religious harmony.
     In view of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and the inherent paradox of Catholicism, as well as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political-religious background(capitalism ideology and the interest struggle of religion in narrow nationalism), there is insurmountable obstacle between the religious ideal and real for many nations, as to“the religious secularization path”and“the freedom of religion spirit”. After the Council,even Roman Catholic had self-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the essence of the church did not changed, and it stuck to undertake the“saint duty”for capitalism ideology. In fact, their basic stance was opposite to the ideal spirit of the conference. It made the Catholicism centered by Rome Church longitudinally, and controlled by western capitalist world, which despoile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peace coexistence among the religions and impeded the religions to organize their resource to realize positive social function.
     However, owing to historical reasons, especially the religious nature and the civil superior of the Roman Catholicism, the“religious secularization path”and“freedom of religion spirit”have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to many Catholic nations in the current world in respect of social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structuring the harmonious religion for different nations and states is to analyse (correct understand, explain, define) the respectively religious ideals and realities, to construct and develop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that will be one of the elements of harmonious culture, and to serve for the great conception of“harmonious society and world”i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Apparently, as the world religion with great influence, Catholicism has inevitable history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domestic situation, what’s the way of Chinese Catholicism? It is a difficult and urgent issue. Therefore, with the beginning of“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conference background, important documents,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pirit of the conference,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in the reference to the former studies and researches. It is expected to complement the academic weakness on this issue for various limitations,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conference spiri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road for Chinese Catholicism. The author hopes it will provide academic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religion in current China.
引文
1 参见傅乐安主编:《当代天主教》[M],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0-27 页。
    2 孟高维诺山西修院:http://www.shanxixiuyuan.com/f2/A005.htm。
    1《慈母与导师通谕》[R],1961 年,第 3-4 节。
    2 王美秀:《罗马天主教社会关怀的进路》[A],参见许志伟主编:《基督教思想评论》[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222 页。
    1《教会宪章》[R],第 18 节。
    2 1967 年 8 月,罗马教廷进行第一次改革,选拔了 7 名教区主教到教廷各部任职,但多为保守派人士。1969年又对宗座使节的使命加以改革。1985 年 11 月,枢机团会议又动议对教廷再次实行改革。会后,为了进一步表示放弃专制的圣统制传统,约翰·保罗二世甚至自称谓“我”,成为第一位放弃称“朕”的教皇。傅乐安主编:《当代天主教》[M],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第 67、70 页。
    3《教会宪章》[R],第 23 节。
    1 参见罗国辉:“礼仪”一词的商榷,《神学年刊》[J],1986 年,第 10 期,第 31-40 页。
    2《礼仪宪章》[R],第 48 节。
    3《大公主义法令》[R],第 8 节。
    4《礼仪宪章》[R],第 1 节。
    5 会议规定可以使用地方语的圣事有:洗礼、坚振、悔罪、终傅、婚配和圣体圣事等。
    6 转引自傅乐安主编:《当代天主教》[M],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第 93 页。
    1 依次参见《大公主义法令》[R],第 1、14、19、1、5、13、2 节。
    2 “大公运动”是指适应教会各种需要与时代的要求,为推动基督徒的合一,而发起和组织的各种活动与措施。例如:首先应该依照公平与真理,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分离弟兄情况的言语、判断与行为,致使与他们的相互关系更形困难;然后,由各教会或团体中有适当训练的专家,彼此在基督徒的集会中以宗教精神进行交谈;在此种交谈中,个人更深刻地陈述自己教会的道理,并明白指出其特征。通过此种交谈,双方对各教会的道理与宗教生活,都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和更公平的评价。此外,按照所有基督徒的良心的要求,彼此更广泛合作以谋求公共的利益,在可能中,又可举行共同的祈祷。最后,双方都检讨自己,如何忠于基督对教会的意愿,并努力进行应有的更新与改革。公教会的信徒在牧人的监督下,明智而耐心地进行上述工作时,即有助于公平、真理、和谐、合作、兄弟友爱与合一的进展;循此方向,逐渐克服那些妨害教会完美共融的阻碍之后,所有基督徒终能共同举行圣体,共同集合于致一而唯一的合一教会内;此合一乃基督在最初赐给教会的,我们深信在公教会内永存不失,并希望不断地增长,直至世界末日。参见《大公主义法令》[R],第 1、4 节。
    3 依次参见《东方公教会法令》[R],第 1、2、30 节。
    
    1 依次参见《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R],第 4、5、2 节。
    2 依次参见《信仰自由宣言》[R],第 2、9 节
    1《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R],第 16 节。
    2《告世界书》的内容包括:告执政者书,告思想与科学工作者书,告艺术工作者书,告妇女书,告工人书,告贫困者、患病者及受苦者书,告青年书等。
    3《告世界书》[R],1965 年,引言。
    4 在教会历史上,他是出访次数最多的教皇,几乎走遍世界各地,访问了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天主教的世界和平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通谕”“文告”“劝谕”“天主教教会训导”等,参见天主教在线: http://www.ccccn.org/。 “宗座心声”,参见天主教:http://www.cncatholic.org/news/List/List_1.html/。
    2 在谈到和平的价值时,他说:“同舟共济的文化与和平的价值密切相关,‘和平’是每一社会、每一国家和国际生活的主要目标。然而,在走向民族之间更加了解之路上,仍有许多世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些挑战就在每个人的眼前,我们必须有所选择,不容拖延。”
    3 约翰?保罗二世认为,人类已开始一个新的阶段。殖民主义告结束,新独立国家兴起,工人权利得到保障,妇女得到解放并参与公共事务,凡此都证明人类正进入历史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点就是深信人人生而平等。通向和平之路在于促进基本人权的实现。人权在当代世界具有最大的活力。追求自由是致力于和平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它们证明,只有尊重那铭刻在人类心头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律,人类才可能获得和平与进步。
    4 天主教:http://www.cncatholic.org/news/200607/20867.html。
    5 天主教:http://www.cncatholic.org/catholic/200612/21790.html。
    6 天主教:http://www.cncatholic.org/news/200804/26195.html。
    7 天主教:http://www.cncatholic.org/news/200804/26182.html。
    1 斯莱贝克:《梵二会议:真正成就》[M],伦敦,1967 年,第 57 页。
    2《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R],第 42 节。
    3《教会宪章》[R],第 13、15 节。
    4 只有基督才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基督中心论”(《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M],第 2 节)。
    5《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R],第 20 节。
    1《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R],第 19-21 节。
    2《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R],第 1-5 节。
    3 事实上,这种新思维由来已久,前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264)青年时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就是论谢勒的哲学思想。对现象学产生过很大影响,名声仅次于胡塞尔的天主教徒哲学家马克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曾公开为宗教辩护,并提出一种新型的“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当年的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a 教皇原名 1920 年 5 月 18 日-2005 年 4 月 2 日),就曾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建议在马克斯?谢勒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当代天主教的伦理学。3极力证明天主教会应该建立一种能把托马斯主义关于人的观念和“个人行动的现象学”结合的完整理论。这种思想渊源无疑影响了现任教皇积极倡导与马克思主义对话的热情。但是这种伦理学体系中却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一方面他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他又力图证明人的尊严、自律和主体性。
    4 肯尼迪:《和平演变——肯尼迪言论集》[C],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年。
    5 主教会议总秘书鲁平:《1967 年主教会议决议的实施》[A],《梵蒂冈正式文件集》[C],第三卷,第 663-667节。
    1 “梵一”会议(1870 年)通过的《首位信条宪章》强调“教皇永无谬误”、“教皇首席地位”和“教皇权力至上”。
    2 Bernard C.Pawley,”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Studies by Eight Anglican Observers,ed. By B.Pawley(Oxford Nniversity press:London,1967),pp,1-23.
    
    1 孟高维诺山西修院:http://www.shanxixiuyuan.com/f2/A006.htm。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http://lib.npu.edu.tw/cpedia/Content.asp?ID=62422&Query=8。
    1 梵二会议为天主教会在现代世界中重新定位,向全世界人类开放门户,促进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谈;并在肯定本身信仰的同时,发掘启示在历史及当代的征兆,从而使普世天主教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人的教会。孟高维诺山西修院:http://www.shanxixiuyuan.com/f2/A009.htm。
    2 Robet J.Schrieter 著,李宏伟译:《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影响》,赵建敏主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四辑)[C],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2007 年版,第 44 页。
    3 卡尔·拉纳:《梵二会议的永久性意义》[C],《神学文摘》[J],1980 年第 3 期。
    4 Hans Kung,the Council in Action:The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Translated by Cecily Hastings,(sheed and Ward,NY.:1963),p.v.
    5 应该如此的思考(此处借鉴法学术语)。
    1 参见傅乐安主编:《当代天主教》[M],东方出版社,1996 年,第 3-5 页。
    2 参见傅乐安主编:《当代天主教》[M],东方出版社,1996 年,第 28 页。
    3 金鲁贤:《金鲁贤文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7 年,第 77 页。
    4 西方文明的实质就是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化渊源于希伯来宗教和希腊哲学。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产生,在晚期成为罗马国教,并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扩张,传遍欧洲。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逐渐发展为教皇,居于西方意识形态“封建制度里万流归宗的地位”,成为西方二元体制的一翼,并对西欧的封建制度、统治观念、社会结构和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万王之王”的英诺森三世时期(1198-1216),罗马教廷几乎成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随着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思想以及基督教信仰中“天定命运”观的形成,基督教文化与资本主义精神完美结合,成为影响世界的主流文明。目前基督教仍是世界上最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基督教在全球拥有大约 12-17 亿信徒。历史上,基督教曾对欧洲、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 20 个国家中,仍有 17 个是基督教国家。许多国家如美、英、法、德、意、澳、加拿大、瑞典、瑞士、挪威、冰岛、芬兰、丹麦等国均以基督教为国教,并且有好几个国家的国旗上都以十字架为标志。
    1 叶秀山:《哲学要义》[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年,第 10-11 页。
    1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主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C],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60-61 页。
    2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主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C],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210 页。
    3 即: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只有在使之为其“存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的对立之中,才能获得自身为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有条件的统一性。
    [1]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天主教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文献 [C],上海市新闻出版局,2005 年版。
    [2] 顾卫民: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 [M],东方出版社,2000 年版。
    [3] 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 [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版。
    [4] 卓新平: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 [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5] 傅乐安主编:当代天主教 [M],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
    [6] 晏可佳:中国天主教简史 [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
    [7] 詹姆斯·C·利文斯顿,何光沪译:从启蒙运动到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 [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8] 李天纲: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9] M.M.舍英曼:梵蒂冈史 [M],(苏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10] 王作安:中国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 [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
    [11]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主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 [C],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年版。
    [12] 罗光:教廷与中国使节史 [M],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13] 赵建敏主编:天主教研究论辑 [C],(第一、二、三、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2007 年版。
    [14] 许志伟主编:基督教思想评论 [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15] 张庆熊、徐以骅主编:基督教学术 [C],(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16] 徐玉成主编:宗教政策法律知识问答 [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7] 祁伯尔著,李林静芝译: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M],海外基督使团,1999年版。
    [18] 约翰·麦克曼勒斯主编:牛津基督教史 [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9]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新华出版社,2002 年版。
    [20] 斯塔夫理阿诺斯著,董书慧译:全球通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C],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1] Vatican Diplomacy, by Robert A.Graham.s.g. by Princeton Unversity Press, 1959.
    [2] Sino-Vatican relations:Problems in conflicting authority,1976-1986 by Beatrice le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3] The Vatican in the age of the dictators 1922-1945, First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1974,by Rhodes Anthony Richard Ewart,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
    [4] The Church in History By B.K.Kuiper Translator: Sophiel. Lee First Edition, December 1999.
    [5] E.Schillebeeckx.VaticanII:The Real Achieverment(sheed & Ward Stagbooks: London, 1966),tr.By H.J.I.Vaughan.
    [6] Basic Theological Interpertation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by Karl·Rahner, theological investigations,Vol.20(NY:crossroad,1981).
    [7] John W.O’ Malley ,” Vatican II: Did anything Happen·”Theological Studies,67(2006).
    [8] Hans Kung, the Council in Action: Reflections on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Translated by Cecily Hastings,(sheed and Ward,N.Y.:1963).
    [1] 宗教与世界 [J],(内部数据)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2006 年,第 3 期。
    [2] 世界宗教研究 [J],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7 年,第 1 期。
    [3] 世界历史 [J],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2007 年,第 3 期。
    [4] 哲学研究 [J],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2006-2007 年。
    [5]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宗教 [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6-2007年。
    [1] 天主教[EB/OL].http://www.cncatholic.org/。
    [2] 天主教咨询小集[EB/OL].http://www.cathlinks.org/i.htm。
    [3] 天主教《教会法典》[EB/OL].http://www.21music.org/canon/index.htm。
    [4] 梵蒂冈电台[EB/OL].http://www.ccccn.org/radio/。
    [5] 香港公教报[EB/OL].http://kkp.catholic.org.hk。
    [6] 孟高维诺山西修院[EB/OL].http://www.shanxixiuyuan.com/。
    [7] 中国基督教网站[EB/OL].http://www.chineseprotestantchurch.org/。
    [8] 宗教与和平统一(CCTV)[EB/OL]. http://www.cctv.com/overseas/zongjiao/daibt.html。
    [9] [EB/OL].国家宗教事务局 http://www.sara.gov.cn/GB/。
    [10] 中国宗教[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12.htm。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EB/OL].http://www.fmprc.gov.cn/chn/。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EB/OL].http://www.cass.net.cn/y_03/y_03.htm 外文网站
    [1] gourt[EB/OL].http://articles.gourt.com/en/Category:Roman%20Catholic%20Church。
    [2] 梵蒂冈[EB/OL].http://vatican2.org/contents.htm。
    [3] 洛杉矶公共图书馆[EB/OL].www.lapl.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