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顺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经过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我国对文化走出去的日趋重视和不断探索,一直到近年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正式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的宏阔时代环境和当代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经济社会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主题大的国内环境下,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既有着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反思与机遇、中国经济崛起与和平发展和中国文化自觉文化复兴的特殊国内外背景,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全球化趋势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形势,文化走出去成为我国维护文化安全的积极应对。第二,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华文化走出去能够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抵消中国威胁论。第三,在国际舞台上,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一旦落后,就意味着综合国力中无形的精神性要素等的缺失和不足。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赢得国际话语权和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能力,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新贡献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第四,中华文化作为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东方文化形态的代表,可以弥补西方文化思维之不足,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东方视角,贡献东方文化智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
     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且海纳百川,包容创新,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国历史上,除去人为造成的短暂的对外封闭外,中华文化一直与世界文化交相融合。古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现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积极推动和实施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立足于古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积淀和建国后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实践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暴露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整体上来看,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还处于弱势,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不强,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比较片面甚至是刻板,走出去的文化内容缺少吸引力,大众媒介和经济贸易等多渠道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力量还比较弱,由文化失语、文化误读等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由话语权缺失、世界传播体系失衡等影响的中国传媒影响力弱,由文化产业弱、体制机制落后等引致的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以及国际文化人才严重缺乏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步伐和效果。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美国、法国和韩国等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路:国力强大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只有中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了,只有中国能够向世界展示一个富强成熟的文明形象,中华文化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关注和欣赏;文化自强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文化清泉的涓涓流出归根到底还是依赖那源头的活水。一个民族的文化优势,文化特色,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最重要的文化条件;政府支持是文化走出去的保障;渠道多元是文化走出去的必然,特别要注意利用经济活动、文化产业和大众媒介传播等渠道来实现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既要注意对精英受众的影响,更要注重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力。中国当前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以广播、影视、国际互联网、报刊为载体的大众媒介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人们的“见解和政治态度”的社会里,影响国际关系行为的因素和力量比以前更为广泛复杂、更为直接和个人化。应当越来越重视文化对于普通大众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讲还是内容、渠道和模式的问题。最重要、最核心、最具生命力和最具价值的是中华文化的内容创新,也就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新文化,凝练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积淀的过程,文化走出去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战略意识和国家意志,明确战略主体、战略目标,针对文化走出去不同的传播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制定不同的策略,采取正确的路径加以有效的传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国家层面做好协调和统筹规划,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国内和海外等各方面力量,集中国家的优势资源,把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文化外交战略、教育人才战略等结合起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提高现代传播能力,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合力。要重视多渠道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经济传播渠道、大众媒介渠道、教育交流渠道、人际传播渠道等的作用,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空间。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把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新模式。要澄清思想误区,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锻造走出去的生机和活力,培育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从而形成文化走出去的可持续力。
     文化走出去最根本的是要文化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要改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弱势地位,消除西方的误读和偏见,除了要改革文化体制,创新走出去的模式,拓展走出去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要全面把握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知,坚持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是走出去的信心所在,推动文化创新、理论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坚持“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的文化胸襟,着眼于促进人类进步与文明,才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塑造中国现代文明新形象,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华文化的智慧。
The strategy of proposing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is a comprehensivenational strategy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nationaldevelopment and compling with the the law of global economy and culturaldevelopment. Marx's theory on spiritual production, ideology and worldcommunica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cultur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eexchange ideas put forward by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on thebasis of the Marx doctrine cultur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in China, are the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put forward .Theproposing of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based on China'seconomic rise, cultural revival and the world entering the era of t cultural softpower,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irst, the cultures of the various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ve the mutual competition, especially on thetrend towards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al security of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faced with the grim situation, so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is anactive respond to China's maintenance of cultural safety. Second, peace,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times, the Chinese culturegoing out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andoffset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Third, the Chinese cultur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nadequacy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promot world cultural prosperity and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hinese culture not only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like all rivers run intosea, inclusion and innovation, which has made enormous contribution on the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Chinese history, removing the human-inducedshort-lived closure to the outside,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isfar-reaching imp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culture foreignexchang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actualcombat and made som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and also exposed many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n the whole, the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in theworld is still in weak force, the exter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s notstrong, and the foreigner's impression of China is still relatively one-sided andeven stereotypical, cultural content to go out is lack of attractive , the power ofmulti-channel such as mass media and economics and trade to promote culturegoing out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and also a serious lack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talent, which is seriously constrained the pace and effect of the Chinese culturegoing out.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South Korea going out ,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culturegoing out and causes analysis, we can format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 The national power is the base of culturegoing out, only China really realize the peaceful rise, and able to show the worlda prosperous and strong, mature and civilization image, can Chinese culture gain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appreciation; Cultural self-reliance is the basis for going out, Cultural spring brook outflow in the final analysis depends on thesource of living water. The culture advantag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ational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conditions to have the attraction of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is the protection of theculture going out ; The cultural attribute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of culture going out; the multi-channel will urge theculture going out more effectivel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use ofeconomic activity,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to achievethe culture going out.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elite audience,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general public.China shoul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 point in the current. In the societythat broadcast, film and television, Internet,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s thecarrier of the mass media can "immediate" to change people's"ideas and politicalattitude", the power factor affecting the behavior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more extensive, and more complex directly and personal than before. Today'snational status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so-called national elite, but alsoinfluenced by the power of the civil society.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influen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Fundament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culture going out iscontent, channels and modes. Most important, most central, most vigorous andmost valuable is the culture of self-reliance, which i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ew culture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cise core values and cultural spirit of modern China,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uralconstruction is a long-term with gradual and progressive accumulation ,and theculture going out also is not an easy thing. We should have strategic awarenessand national will, make clear strategic subject, strategic goal, formulate different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different objects,and take the right path to effective communication.We should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do coordination andoverall plann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fully mobilize the forces of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focus on the country'sadvantageous resources, combine the cultural strategy and cultural diplomacystrategy, talent strategy and so on, perfect the policy guarantee mechanism,improve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ability, form a concerted effort to promote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Emphasis on multi-channel role in promoting andgiving full play to economic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he role of massmedia channels,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channels, etc.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e pattern going out shouldcombine the government promoting and the enterprise market operation, andactively explore the market, commer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modeof culture going out , form the new model of culture going out which enterprisesis the mainstay of the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To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and develop healthy cultural industry, reform the system of culture, forging thevitality and vigor, cultivat culture br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industry, leading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culture going out .
     The most fundamental thing of culture going out is that culture itself has astrong vitality and attractiveness. To change the weak position of the Chineseculture in the world and eliminate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s of theWest, in addition to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 the innovation of the goingout mode, and expand the channels, more importantly, it is to fully understandthe cultural content going out, adhere to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s unique values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 is the confidence of culture going out, promote culturalinnovati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the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should adhere to "Harmony but notsameness ""Respect for difference ", focus on promoting the human progress andcivilization, can transcend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system and ideology, modelChinese modern cvilized new image, and contribute the Chinese culture wisdomto the world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引文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00页
    ①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新华网2007年2月26日。
    ②Edward Burnett Tylor,“The Origins of Culture”,NewYork: Harper and Row,1958:1
    ③黎德扬:《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江汉论坛》1997年第12期,第21页。
    ④霍桂桓:《简论“文化与人化”和“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看”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5页。
    ①傅于川:《关于文化概念的哲学反思》,《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①胡惠林:《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缔造话语权和文化安全》,《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1日24版
    ②骆玉安:《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殷都学刊》2007年第2期,第153页。
    ③胡惠林:《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缔造话语权和文化安全》,《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1日24版
    ①黄向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认同基础》,《传承》2008年第3期,第98页。
    ②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132页
    ③陶国相:《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158页
    ①黄海:《试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年第6期,第68页。
    ②马相武:《2007:中国文化走出去》,《艺术评论》2007年第1期,第28页。
    ③张凤琦:《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第112-113页
    ①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205页。
    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164页
    ①[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②[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③[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④李德顺:《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第1期(总第17期),第39、40页。
    ①Samovar LarryA& Porter Richard 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Reader.”,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72.
    ②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①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对外大传播》2006年版第12期,第36页。
    ②韦磊,芦跃威:《美国智库有关当代中国研究的特点》,《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5期,第59-61页
    ③朱利群:《日本智库对中国崛起的研究》,《日本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第37页。
    ②潘忠岐:《欧洲智库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0期,第10-1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②1938年3月28日《新华日报》,转引自赵春生:《周恩来中外文化交流思想与实践的特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83页。
    ③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160页。
    ①孙家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文化建设问题》,《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人民网2006年9月13日。
    ⑥《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国文化报2006年11月2日。
    ①《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人民日报2009年9月26日。
    ②《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美]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页。
    ②[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①邓显超:《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理论探索》2009年第2期,第35、36、37页②邓清柯:《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49页。
    ③[美国]吉姆·洛贝:《金融危机威胁美国的影响力》,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08年9月26日。
    ④[德国]马尔特·菲舍尔:《还会发生什么?》,德国《经济周刊》2009年7月13日。
    ⑤[德国]鲁道夫·马雷施:《世界的去西方化早就如火如荼》,德国《欧亚杂志》2009年3月号。
    ①[加拿大]利奥·巴尼奇:《十足现代的马克思》,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09年5/6月号。
    ②转引自侯惠勤、辛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中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红旗文稿》2010年12期,第8页③转引自侯惠勤、辛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中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红旗文稿》2010年12期,第8页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5页。
    ①李佳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第246页。
    ②吴建民等:《从大国兴衰看中国崛起》,《环球时报》2004年02月20日。
    ①朱学勤:《2004:传统文化思潮激起波澜》,《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
    ②王德峰:《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第105页
    ①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08月,第220-221页。
    ②转引自俞祖华,赵慧峰:《三份宣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典型文本》,《东岳论丛》2009年第1期,第137-138页
    ③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上)》,《群言》2005年第1期,第18页。
    ④转引自张凤琦:《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第111页。
    ①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⑤《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191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④江泽民:《在全国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2001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⑤江泽民“七一”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66—467页。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①[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③Edward W.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VAN—TAGE BOOKS,New York,1993.
    ①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论文》2011年4月,第88页
    ②李祥熙:《韩国儒学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成功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445页。
    ③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转引自沈壮海:《先进文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
    ③张瑞堂:《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思考及文化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总第147期),第69页
    ①刘加吉:《论新世纪中国崛起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5卷第2期第158页。
    ②《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③《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光明日报》2008年07月30日。
    ④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理论学刊》2008年第1期,第14页。
    ⑤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叶小青:《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长白学刊》2009年第3期,第146-147页
    ②Wright,Quincy,“Design for a Research Project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the Factors Causing TheirAggravation or Amelioration”,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1957,no.10:P.266.
    ③陈奇佳:《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35页。
    ①冯惠玲,胡百精:《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17页
    ②邓清柯:《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57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郑园园:《尊重文化多样性》,《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
    ②[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David Harrison,“Geographic Magazine”,2007 ,Oct.
    ①马冉:《WTO体制中自由贸易与文化多样性问题初探》,《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第207页
    ②郑园园:《尊重文化多样性》,《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
    ③罗素:《罗素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④郑园园:《尊重文化多样性》,《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第3版。
    ①梁志刚:《季羡林谈文化》,《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2-3期,第97页。
    ②蔡利民:《从全球文化融合看中华文化的主体自觉》,《求是》2009年5月,第17页。
    ③《与韩国争“周易申遗”有什么错》,《中国青年报》2009年01月09日。
    ④转引自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16期,第5页。
    ①严慧,季进:《《天下》与中国文化的“天下”自主传播》,《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①马威:《民间构建“新民族主义文化”之路——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传播》,《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9期。
    ②刘娟:《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任重道远——以中法文化年为例》,《东南传播》2010年第1期(总第65期),第45页
    ③《胡锦涛发表2006年新年贺词》,央视国际www.cctv.com 2005年12月31日19:52。
    ④《胡锦涛:博采文明之长建设共荣和谐世界》,人民网2006年04月24日。
    ①《印度教徒报》:中国双赢外交博得赞赏,人民日报2006年3月17日。
    ②尹利平:《孙中亚:从“尚中贵和”理念到共建“和谐世界”》,《理论学习》2006年第4期,第48、49页
    ①[美]萨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②《韩国历届总理联名建议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新华网2009年1月12日。
    ③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第6页
    ④转引自刘继宣,束世澄:《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35页。
    ⑤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第56页
    ①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华月报》2011年11月(下)第22期,第10页。
    ①向云驹:《关于推动春节成为国际性节日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32页。
    ②顾茅:《孔子学院走向世界》,《炎黄纵横》2011年第7期,第45页。
    ③廖群峰:《从孔子学院的普及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湖南社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42页
    ①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4年版,第380页。
    ②《孔子学院:给世界一个温暖积极的中国》,环球时报2007年4月10日。
    ③郭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外传播》2008年第11期,第34页
    ①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09月,第103页
    ①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09月,第104-105页
    ②《.中国域名十年艰辛路侧记,曾收一封邮件600元》,腾讯网2010年05月17日。
    ③郭丽君:《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规模十年间增长2.8倍》,《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0日。
    ①谌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劲足音》,《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1日。
    ②朱京玮:《“走出去”又添数字平台——“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站开通》,《出版广角》2007年第4期,第8页
    ①肖练:《图书“走出去”新计划偏爱文化著作》,《中国文化报》2009年4月1日。
    ②《法兰克福书展闭幕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创新高》,《国际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①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第167页。
    ②谌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劲足音》,《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1日。
    ③《文化部中国进出口银行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三方携手支持文化科技产业“走出去”》,光明日报2009年3月10日。
    ①应妮:《文化部打造“TEAM CHINA”向海外推介京奥制作团队》,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08日
    ①李红强:《文化价值观与出版业“走出去”》,《出版广角》2008年第4期,第30页。
    ②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36页。
    ③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年第22期,第4页④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2日。
    ⑤李德芳:《公共外交与中国软实力建设》,《理论学习》2008年第2期,第58页。
    ①《美法德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环球时报》2005年12月31日。
    ②[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杨乃乔等译:《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③孙海泉:《网络上的文化竞争》,《科学时报》1999年第8期。
    ①陈正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90页
    ①高立平:《意识形态的策略与意识形态认同》,《求索》2006年第10期,第126页
    ①赵凤玲:《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7月第4期,第241页
    ①赵凤玲:《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7月第4期,第239页
    ②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第13页。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扉页。
    ④“Aworld empire by other means”,“The Triumph of English”,The Economist 2001-12-22.
    ①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32页。
    ②Lewis Coser“,Publishers as Gatekeepers of Ideas”,I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421,September 1975.pp.14-22.
    ③许美德,潘乃荣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④刘静:《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118页。
    ⑤Naren Chitty著,黄廓译:《软实力框架下的中国媒体形象分析》,郭镇之主编《全球传媒评论III》2009年版,第36、37页。
    ①刘静:《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119页
    ①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②杨虚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策略》,《科学时报》2007年8月1日。
    ③[美]哈维·朝定,方俊青:《从美国人的对华态度看中国的文化外交》,《当代世界》2011年第7期,第63页
    ①刘笑盈:《再论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总第163期),第8页
    ①王斯:《中国警告发达国家勿乱印钞票损人利己》,《环球时报》2008年10月14日。
    ②李希光:《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4期,第12页
    ①陈奇佳:《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35页。
    ②郭可:《中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第41-42页。
    ③郭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外传播》2008年第11期,第35页
    ①李怀亮:《贸易模式对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市场策略的影响》,佳明,业陆河主编《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①张文平:《深化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30期),第107页
    ①《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0日
    ①赵秀玲,孙晓涛,张保林:《论文化核心竞争力》,《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第104页。
    ②毕彦华:《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③郭丽琨:《2010年上亿外国人学汉语对外汉语教师需500万》,新华网2006年5月23日。
    ①李洋:《中国图书走出去翻译是个大问题》,人民网2006年09月04日。
    ②谭震:《欧亚伦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对外传播》2010年第2期,第20页
    ①吴玫:《国际传播:以辩论求和谐》,《全球传媒评论III》,第83-84页
    ①[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72页
    ②朱利群:《日本智库对中国崛起的研究》,《日本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第37页。
    ①许倬云:《万古江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2页。
    ②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3页
    ①黄琳:《法国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政策与启示》,《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8期,第71页。
    ②[法]P·布尔迪约、[法] J.-C.帕斯隆著,邢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0页。
    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2页。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红旗文稿》2010年17期第9页。
    ①刘轶:《他山之石:美英法韩等国的文化政策》,《社会观察》2004年第4期,第11页。
    ①缪其浩,陈超:《文化产业的破壁》,《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第2期,第5-7页。
    ②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东岳论丛》2010年10月,第168页
    ①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2002年第3期,第66-68页。
    ②方立:《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文化扩张与渗透》,《前线》1996年第6期,第29页。
    ③Evelyn Hamilton,“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The Best Defense”,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Vol.20Issue 3,3/27/2003,P.34.
    ④Victor Johnson,“When We Hinder Foreign Students and Scholars,We Endanger Our National Security”,Chronicle ofHigher Education,Vol.49,Issue 31,4/11/2003,P.B7.
    ⑤弗兰克·宁柯维奇著,钱存学编译:《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续]》,《.编译参考》1991年第8期,第59页
    ①George Bush,“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1, BookⅠⅡ(Washington, D. C. : U. 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p567.
    ②张蔚萍:《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理论研究》2001年第16期,第37页
    ①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
    ①王岳川:《金融危机与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第5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何中华:《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理论学刊》2009年第7期,第65页
    ①[英]乔治·拉伦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220页。
    ②《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126页,第134-135页。
    ③温家宝:《让世博精神发扬光大——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日。
    ①柳静:《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第1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②黄旭东:《美国文化安全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第45页
    ③熊扬勇:《论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战略路径》,《.理论导刊》2010年第2期,第27页。
    ①严昭柱:《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形态问题——并贺〈文艺理论与批评〉创刊二十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第7页。
    ②[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①贺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第35页
    ①陈少峰:《创新模式,以硬实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导报》2010年第12期,第9页。
    ②李慎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价值认同》,《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5页
    ③刘效仁:《崛起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哲学家》,《出版参考:新阅读》2007年第3期,第8页。
    ①弗兰克·柯维奇著,钱存学译:《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续]》,《编译参考》1991年第8期,第58页
    ②[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③陈少峰:《国际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表达》,《人民论坛》2008年第5期(总第221期),第52页。
    ④许文郁,朱忠元,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⑤张文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理论月刊》2011年第5期,第112页。
    ①王迎新,平章起:《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理论月刊》2012年第1期,第144页
    ②[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①严昭柱:《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形态问题——并贺《文艺理论与批评》创刊二十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页。
    ④严长元:《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中国文化报》2007年3月11日。
    ⑤[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⑥杨生平:《超越式继承:从中国道路的选择看传统文化的发展》,《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第25页。
    ①李佩英:《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及现实价值》,《湖湘论坛》2009年第3期,第107页
    ①周瑾:《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对外传播》2008年8月,第47-48页。
    ②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③[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5页
    ①[美]克拉克·威斯勒著,钱岗南等译:《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③杨奎,辇大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和谐性”的统一》,《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第13页。
    ①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1916年第11期,第1页
    ①熊扬勇:《论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07页
    ①汪勇:《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77-81页。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②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⑤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⑥《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
    ⑦[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134页。
    ④江泽民(十五大报告单行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①《南联盟总统外交事务顾问:中国经验给世人启示》,环球时报2002年11月11日。
    ①李德芳:《文化外交与中国软实力建设》,《理论学习》2008年第2期,第59页。
    ②文侃:《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第16页
    ③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④曲慧敏:《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第106页。
    ①窦含章:《谁在挑战西方自由主义制度》,《红旗文稿》2010年第22期,第9页。
    ②[美]雷诺兹·卢克斯著,徐克继等译:《美国社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830页
    ③张世英:《和而不同,开创中西马融合的新境界》,《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第12页。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第4页。
    ①转引自高聆:《从中法法律的比较看中法文化》,《社科纵横》2002年第5期,第34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③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④戴景平:《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对立———中西方人生哲学理论基础的差异》,《长白学刊》2010年第6期,第1819页。
    ①李佩英:《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及现实价值》,《湖湘论坛》2009年第3期,第108页
    ①韦殿华,曲慧敏:《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12页。
    ②崔迎军:《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石及其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第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134页。
    ②张岱年:《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张岱年.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③李宗桂:《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第141页
    ①张建云:《和谐文化:超越个人主义的追求》,《理论导刊》2008年第5期,第40页
    ②窦含章:《谁在挑战西方自由主义制度》,《红旗文稿》2010年第22期,第11页。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第7页。
    ②李祥熙:《韩国儒学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成功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③王树祥:《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评判尺度》,《求实》2009年2月,第88页。
    ④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391页。
    ①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348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6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③费孝通:《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赵为民主编《北大影响力:北大之精神》,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①汤一介主编,胡伟希著:《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谢彬如:《“文化”的误读—文化领域某些方面过度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向值得重视》,《红旗文稿》2010年12期,第
    19-22页。
    ②王正:《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48页。
    ①张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内容创新的原则和路径》,《求实》2009年第2期,第85页。
    ②周建标:《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典范》,《南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5页③许庆朴、史家亮:《论中庸的现代性转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6期,第59页。
    ①《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新华网2006年4月21日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②叶险明:《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世界历史性”的几个规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第84页。
    ①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第1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①张红兵:《中国文艺作品教化色彩的渊源及价值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9期,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555页。
    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6日。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②《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6日。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②杜丁:《国内九成文艺作品属“复制”》,《新京报》2011年12下,第A15版。
    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6日。
    ①转引自乔虹:《国家形象:一个和平崛起大国的新课题》,《中国妇女报》2008年03月15日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①钱彤:《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9年07月20日
    ①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求是》2011年第4期,第43页
    ①赵启正:《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组织人事报》2010年7月15日。
    ②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45页
    ③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4期。
    ④吴白乙:《提升中国公共外交的现实路径》,《瞭望》2010年第44期,第46页。
    ①刘六生,王飞:《文化引领:大学职能的回归与进路》,《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5期,第29页
    ①Hall,Edward T.Beyond Culture.NewYork: DOUBLEDAY,1976.53
    ②赵芸,袁莉:《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上海采风》2010年第03期,第26、27页
    ①《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6日。
    ②《政府工作报告: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11年03月08日
    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6日。
    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9日。
    ②金冠军郑涵等著:《冲突融合发展关于文化全球化WTO的思考与对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296页。
    ②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4: 20.
    ①魏永征:《关于组织传播》,《新闻大学》,1997年第3期
    ①张玉环,尚文君:《中西文化交流中媒介的无意识性》,《科教文汇》2008年第11期,第275页
    ①吴卫民,石裕祖:《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析》,《学术探索》2008年第6期,第111页。
    ②Philip H. Coombs, The Fourth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Educational and CulturalAffairs,New York:Harper and Row
    ①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3日七版青年调查。
    ②倪琳:《国际化人才战略发展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10年8月(中旬刊)总第620期,第133页
    ③Hans-GeorgGadamer,TruthandMethod(NewYork,NY:Crossroad,1989),p443.
    ④[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4页。
    ①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63页
    ②加拿大华人网:《孔子学院规模扩大美开始力求平衡孔子学院影响》,2010年4月9日http://www.sinonet.net/news/world/2010-04-09/71019.html
    ①De Wit Hanson.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Comparative Study ofAustralia,Canada,Europe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5: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2版,第248页。
    ①李岩:《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来自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1卷第4期第37页。
    ②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文史哲》,2004年第5期。
    ①胡逢祥:《开放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国民意识》,《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2期,第76页。
    ②管宁:《文学变身: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当下文学生存环境的文化与媒介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2期第111页。
    ③李宇明:《信息化条件下汉语走强的战略与举措》,《中国信息界》2004年第15期,第9页。
    ①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第18-22页
    ①张玫:《“十条告诫”衫引出的话题》,《中国旅游报》2003年7月4日。
    ②肖芸:《旅游:传播目的地文化的重要方式》,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月,第53页
    ③杨丽:《试论旅游活动中的人际传播》,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10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新华网2006年1月12日。
    ②《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人民网2011年3月17日。
    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④转引自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①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科学社会主义专业)。
    ②邱金英:《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文化学刊》,2010年11月第6期,第22-23页。
    ③柏定国:《中国文化贸易的问题与前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3页
    ①Adorno,T.,& Horkheimer, M(200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②黄辉:《巴黎文化产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空间》,《城市观察》2009年第3期,第29页
    ①谢彬如:《“文化”的误读——文化领域某些方面过度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向值得重视》,《红旗文稿》2010年第12期第21页。
    ②转引自:《今日先锋》创刊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页。
    ①谢彬如:《“文化”的误读——文化领域某些方面过度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向值得重视》,《红旗文稿》2010年12期第19、22页。
    ②黄志坚、于兴义等:《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时事报告》2010年第2期,第42页。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胡惠林等主编:《变革与创新中国文化产业新突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②《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
    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6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版。
    10.《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1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5.《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江泽民文选》第2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江泽民文选》第3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
    25.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新华网2007年2月26日。
    26.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
    2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2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3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人民网2006年9月13日。
    31.《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人民日报2009年9月26日。
    32.《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华网2010年7月23日。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3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2006年版。
    36.《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6日。
    37.《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3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严昭柱:《中国和谐文化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2.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许庆朴等:《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李爱华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朱旭东:《全球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陶国相:《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江蓝生、谢绳武:《文化蓝皮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0.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1.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许美德、潘乃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金冠军、郑涵等:《冲突融合发展——关于文化全球化和WTO的思考与对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4.马振岗主编:《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15.房成祥:《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中华孔子学会、云南民族学院编:《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文化对话》(一)(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花建等:《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竞争潮流》,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0.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刘海平编:《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4.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7.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柳静:《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第1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29.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许倬云:《万古江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郭鉴:《地方文化产业经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38.《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39.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4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卷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4.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季羡林、张光璘编选:《东西文化议论集》(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46.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7.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8.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赵修义、汪海萍:《文化: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0.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1.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4年版。
    52.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刘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54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5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6.赵淑平等:《美国电视纵横》,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57.赵修义、汪海萍:《文化: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9.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0.汤一介主编,胡伟希著:《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3.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刘继宣、京世激:《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6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6.[中]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7.[中]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68.[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9.[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0.[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1.[法]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2.[美籍德裔]马尔库塞著,张峰、吕世平译:《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7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4.[美]赛义德:《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75.[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英]阿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8.[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79.[美]雷诺兹卢克斯著,徐克继等译:《美国社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80.[英]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1.[法]P布尔迪约,J一c帕斯隆著,邢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83.[美]克拉克威斯勒著,钱岗南等译:《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魏楚雄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6.[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87.[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88.[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9.[美]考恩著,王志毅译:《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0.[美]亨延顿主编,康敬贻等译:《全球化的文化动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1.[美]杰姆逊、三好将夫编著,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一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3.[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4.[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6.[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7.[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8.[美]嘉戴尔斯著,何明智译:《全球媒体时代的软实力之争》,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9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1.[美] C恩伯、[美]M恩伯:《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2.[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03.[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4.[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彭姝祎:《法国对外文化活动及其启示》,《对外传播》2010年第08期。
    2.朱伟明:《法国政府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当代世界》2007年第6期。
    3.张书卿:《法国政府对出版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与作为》,《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1期。
    4.张敏:《“法国模式”应对金融危机下的文化事业》,《法国研究》2010年第1期。
    5.郭京花:《从文化多样性看法国外交》,《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
    6.高聆:《从中法法律的比较看中法文化》,《社科纵横》2002年总第17卷第5期。
    7.龚滟:《论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孙大廷、孙伟忠:《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文化输出取向——以“富布赖特计划"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
    9.黄旭东:《美国文化安全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0.李微:《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探析》,《新闻界》2007年第1期。
    11.杨明辉:《美国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12.刘晓东:《文化渗透:美国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3.王荣英:《美国文化输出与我国文化外交战略》,《求索》2008年第3期。
    14.左小平:《美国的文化霸权及我们的应对方略》,《探索》2002年第6期。
    15.方立:《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二)——美国对外文化交流在『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4期。
    16.方立:《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三)——美国『文化外交』的主要目标》,《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5期。
    17.刘国柱:《和平队与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的软实力》,《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8卷第1期。
    18.魏景霞:《韩国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及其对策》,《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9.温朝霞:《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觉”》,《唯实》(哲学视界)2008年第7期。
    20.杨利英:《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21.欧阳友权、杜鹃:《我国文化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2.郭新茹、顾江、朱文静:《中韩文化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3.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资源——我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4.邓显超:《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的演进与创新》,《长白学刊》2010年第1期。
    25.王南湜:《面向中国文化的实情: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必由之路》,《江海学刊》2010年第01期。
    26.夏建国:《多样性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27.师英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则》,《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8.邱金英:《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文化学刊》2010年第6期。
    29.张士伟:《谈20世纪初海外中国学院的建立与推广》,《教育探索》2010年第8期。
    30.高祖贵:《智库:影响世界“中国观”的重要力量》,《对外传播》2010年第2期。
    31.何兹全:《多层次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3期。
    32.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3期。
    33.汤天甜:《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34.汪强:《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形象》,《杂文选刊》2010年第10期(上)。
    35.谭震:《欧亚伦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对外传播》2010年第02期。
    36.刘笑盈:《再论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总第163期)。
    37.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165期)。
    38.李松:《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建议》,《中国出版》2011年第04期。
    39.李蕾:《培植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第二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综述》《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9日。
    40.黄志坚、于兴义、张晓明、齐勇锋等:《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时事报告》2010年第02期。
    41.王岳川:《大国形象与中国文化输出》,《花城》2007年第05期。
    42.王浩雷:《关于党和国家形象对外表述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3.陆建德:《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盲点》,《对外传播》2009年第06期。
    44.王岳川:《价值重建时代的大国文化战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5卷第5期。
    45.谭希培、薄明彦:《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综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8卷第4期。
    46.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理论参考》2002年第3期。
    47.谢华:《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误读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01期。
    48.刘静:《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1卷第2期。
    49.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3期。
    50.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1.刘宝村:《全球化的挑战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战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8年第2期。
    52.江彦桥:《我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战略》,《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3期。
    53.缑晓慧:《新形势下的留学生教育战略——以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为个案》,《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0期。
    54.李先灵:《“E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策略》,《学习月刊》(中旬刊)2010年第4期。
    55.刘蒙之:《20世纪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版图》,《理论界》2009年第8期。
    56.张仁健、朱春晖:《邓小平理论传播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57.唐英:《非语言传播缺失下的网络人际传播》,《当代传播》2009年第02期。
    58.胡春阳:《人际传播:学科与概念》,《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07期。
    59.赵高辉:《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际传播研究》,《新闻大学》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
    60.郭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外传播》2008年第11期。
    61.李德顺:《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第01期。
    62.陈秀娟:《文化全球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战略》,《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63.高立平:《意识形态的策略与意识形态认同》,《求索》2006年第10期。
    64.刘诗林:《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65.张世英:《和而不同,开创中西马融合的新境界》,《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66.洪光东:《近年来关于市场经济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述评》,《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67.聂圣平、郑易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兼析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68.杜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69.姚建军:《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矛盾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70.黄枬森:《中西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71.赵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72.陈曙光、庄锡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文化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73.范玉刚:《“大众”概念的流动性与大众文化语义的悖论性》,《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
    74.朱可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支撑》,《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75.程建军、赵硕:《转型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分析》,《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76.王中江:《“和”的道理和价值》,《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77.《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求是杂志》2011年第22期。
    78.杜飞进、温红彦、杨雪梅:《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11期。
    79.胡惠林:《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缔造话语权和文化安全》,《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1日。
    80.邓清柯:《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81.陈奇佳:《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82.冯惠玲、胡百精:《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3.梁志刚:《季羡林谈文化》,《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2-3期。
    84.许嘉璐:《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史哲》2004年第2期。
    85.蔡利民:《从全球文化融合看中华文化的主体自觉》,《求是学刊》2009年5月。
    86.严慧、季进:《<天下>与中国文化的“天下”自主传播》,《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87.孙家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文化建设问题》,《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
    88.黄旭东:《美国文化安全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89.贺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
    90.曲凯音、禹江宁:《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和谐的必由之路》,《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3期。
    91.张凤琦:《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92.李宗桂:《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93.李佩英:《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及现实价值》,《湖湘论坛》2009年第3期。
    94.李水弟:《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95.汪勇:《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96.窦含章:《谁在挑战西方自由主义制度》,《红旗文稿》2010年第22期。
    97.张建云:《和谐文化:超越个人主义的追求》,《理论导刊》2008年第5期。
    98.严昭柱:《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形态问题——并贺《文艺理论与批评》创刊二十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99.刘静:《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
    100.陈少峰:《国际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表达》,《人民论坛》2008年总第221期。
    101.杨明辉:《美国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102.彭姝祎:《试论法国的文化外交》,《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
    103.田珊珊:《法国的文化政策:一个基于民族文化视角的研究》,《法国研究》2010年第2期。
    104.全明姬、张隽:《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析》,《学理论》2009年第24期。
    105.朴艺丹:《试从韩剧看“韩流”影响及其启示》,《甘肃农业》2006年第3期。
    106.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东岳论丛》2010年10月。
    107.许嘉璐、季羡林等:《2004“文化高峰论坛”甲申文化宣言》,《大地》2004年第18期。
    108.谢彬如:《“文化”的误读—文化领域某些方面过度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向值得重视》,《红旗文稿》2010年第12期。
    109.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04期。
    110.李岩:《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来自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1卷第4期。
    111.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文史哲》2004年第5期。
    112.胡逢祥:《开放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国民意识》,《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2期。
    113.管宁:《文学变身: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当下文学生存环境的文化与媒介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1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08月10日。
    115.张进华:《论中国智库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挑战》,《产经评论》2010年第5期。
    116.张晶:《文化软实力彰显的特性与我国的提升策略》,《学术交流》2009年第6期。
    117.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背景和任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118.慕海平:《借鉴国际经验打造有影响力一流智库》,《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3期。
    119.叶金生:《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光明日报》2001年6月13日。
    120.周建伟:《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政党文化研究的两种路径》,《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
    121.郑晋鸣、刘桂清:《江苏:文化软实力成危中之机》,《光明日报》2009年03月20日。
    122.李武装:《“文化现代化”研究评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4卷第3期。
    123.张丽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理性思考》,《黑龙江史志》2009年8月第201期。
    124.赵勇:《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大众文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9卷第4期。
    125.李秀金、吴学丽:《产业化语境中的当代大众文化镜像重构》,《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
    126.张文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5期。
    127.杜彩:《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建设》,《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6期。
    128.郭建宁:《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4期。
    129.李伟:《“中国经济崛起论”带来的误导》,《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1期。
    130.俞柳柳:《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浅析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学理论》,2011年第10期。
    131.韩玉贵、纪娅鹏:《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塑造》,《理论学刊》2011年第8期。
    132.许庆朴、史家亮:《论中庸的现代性转化——从中庸和现代方法论相结合生成的中论论起》,《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33.金岱:《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
    134.李喜所:《面向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2期。、
    135.陈尚胜:《论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特点》,《文史哲》2000年第4期。
    136.胡逢祥:《开放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国民意识》,《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月。
    137.周棉:《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29卷第4期。
    138. Joseph S.Nye Jr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d Politics,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p.25.
    139. Edward W.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VAN—TAGE BOOKS,New York,1993.
    140. Wright,Quincy , Design for a Research Project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the Factors Causing TheirAggravation or Amelioration,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1957,no.10.
    141.David Harrison,Geographic Magazine, Oct 2007.
    142.A world empire by other means-The Triumph of English,The Economist, 12/22/2001.
    143.Lewis Coser(1975),Publishers as Gatekeepers of Ideas,I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and Social Sciences 421,September 1975,pp.14-22.
    144.Evelyn Hamilt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The Best Defense ,Black Issues in HigherEducation,Vol.20,Issue 3,3/27/2003,p.34.
    145.Victor Johnson,When We Hinder Foreign Students and Scholars We Endanger Our NationalSecurity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Vol.49,Issue 31,4/11/2003,p.B7.
    146.Federal Register,Vol.68,No.166,8/27/2003,Notice,p.51627.
    147.Daniel Del Castillo,U.S.Resumes Fulbright Program with Iraq,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Iss.1,Nov.7,2003,p.A44.
    148.Cultural Diplomaey:The Linchp·in of Public Diplomacy ,p.9,http://www.state.gov/r/adcompd/ds/54256.htm.
    149.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George Bush, 1991, BookⅠⅡ(Washington, D. 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p.567.
    150.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America’s Cultural Capital, March 2001.
    151.Mouliner Pierre,Politiques culturelles et la ddcentralisation,UHarmattan,Paris,2002,p.138.
    152.Hall,Edward T,Beyond Culture,New York: DOUBLEDAY,1976,p.53.
    153.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Routledge,1994,p.20.
    154.Philip H. Coombs, The Fourth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NewYork:Harper and Row ,1964,pp.X—XI.
    155.Hans-GeorgGadamer,TruthandMethod,NewYork,NY:Crossroad,1989,p.443.
    156.De Wit Hanson,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Australia,Canada,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Education,1995,p.11.
    157.Adorno,T. & Horkheimer, M(200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58.Sim,Soek-Fang, Demystifying Asian values in journalis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March2006(56),pp.429-432.
    159.GA.Cano(ed.), Culture,Trade and Globalization: Questions and Answers ,UNESCO Pubishing, 2000.
    1.孙玉胜:《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3.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5.苏晓明:《马克思文化理论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月。
    6.肖芸:《论旅游与跨文化交流》,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叶海亚:《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
    8.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