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的学术界,尤其是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兴起了一股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研究热潮。在这些研究中,更多的是对清末民初教科书进行宏观性、整体性的研究,很少有针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晚清教科书文本的难以收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初时期。
     本文作者从英美、日本、港台,以及国内各大知名图书馆多方收集到晚清时期所出版的七十余本原版英语教科书,以真实文本为基础,力图对晚清时期的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
     按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演变历程,本论文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六章。
     第一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萌芽期(1807—-184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英语教科书的编写还处于无意识阶段。由中国人编写的供英语学习的材料,基于上都是洋泾浜英语文本。与此同时,以马礼逊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为中国入学习英语编写了专门的教科书,标志着中国人接受正规英语语言教育的开始。英华书院在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科书,无疑是中国人学习正规英语的最早文本,在中国英语教科书编写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是由于英语教科书的使用范围所限,这些最早期的英语教科书对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可说是微乎其微。
     第二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时期(18401895),本阶段分两章来阐述。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为前段时期。值此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首次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英语在中国的渐进传播。清政府首次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对提高国家实力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晚清英语教科书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由中国人自编的英语教科书,最初主要将英语视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后来,随着晚清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外语学习风潮的不断兴起,中国人开始将英语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学习,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门类也渐渐增多,出现了英语语法、英语口语和英语翻译教科书。中国人开始参与到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这表现了中国人对英语语言、对西方文化从鄙夷到渐趋接受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他们通过引入原版欧美英语教科书、编写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英语教科书等各种手段,丰富了晚清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资源,也间接地提高了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质量。
     第三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成熟时期(1895—1911)。甲午战争的失败,极大地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使命感。随着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以及《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在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育者都把英语学习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英语教科书也在当时强大的社会需求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英语教科书之发展,呈现了与以往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其一是中国英语教科书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既有从西方直接引入的原版教科书,又有受到日本明治改革的影响而大量引入的日本英语教科书;还有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专为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使用的教科书;其二是英语教科书的门类细化:既有以往学习英语所特别重视的语法类教科书、商务英语类学习读本,也有英语口语类教科书等。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由中国人编写的专为适合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中小学分年级英语教学而使用的系列课本,这在此前的英语教科书编写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三是英语教科书的编写有意识地体现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受日本教育理论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分析此阶段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所盛行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以及代表先进教育法的古安系列教学法,并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改革与英语教科书的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
     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所出现的英语教科书进行文本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历史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对晚清英语教科书做深入的、跨学科的分析与研究,力求表现中英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在语言接触层面中所表现出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再现当时的历史原貌。晚清英语教科书,作为当时民众接受西方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以及文化交流的领域。透过研究晚清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西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形提供了真实的参照。
At the present, the researches on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Among the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most of them were macro and general rather than specific. Further, more focus has been laid on the textbooks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than in the Late Qing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collecting the original textbooks.
     The author has spent much time and energy collecting more than70precious English textbooks published in Late Qing from the libraries in Britain, American, Japan,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from the librarie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ith these authentic textbooks a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English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canbe fou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s of the Egnlish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germination period (1807-1840). At this stage, Chinese English textbooks were compiled spontaneously, with no guiding principles. Most textbooks were Pidgin English. At the same time, with Morris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English textbooks written by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could be specialized for Chinese learning,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formal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Undoubtedly, the pioneering English textbooks used in Anglo-Chinese colleg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one for Chinese English learning in the history, thus it ha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pitifully, because of the these English textbooks did not make any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limited textbook users in missionary school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slow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English books during the Opium War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1840-1895).
     Between the Opium War and Sino-Japanese War, English textbooks were developed slowly and gradually. With the opening policy to the western world, the number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China increased dramatically. These missionaries set many missionary schools, bringing original English textbooks from their motherland, and also editing English textbooks catered to Chinese learners. Their practice enriched the Chinese English learning resources, also increased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xtbooks in China indirectly.
     Meanwhile, the Qing government first was awared of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publishing of English textbooks became better qualied and with more diversity.
     During that tim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English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has been changed gradually with the expending scop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English, once was looked down upon, at that period,was regarded as a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Many kinds of English textbooks were published and used, such as English vocabulary books, spoken English textbook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books, even English grammar textbooks. Therefore, the category of English textbooks compiled by Chinese increased gradually. This change i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third stage is the mature period (1895-1911). The failure of Sino-Japanese War greatly aroused people's strong desire for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Many new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many laws for regulating education were enforced. In the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English was regulated as a compulsory subject. Such big and strong social demand for English learnig set the good an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xtbooks in China.
     English textbooks edited and published at that period presents quite different features from the former two. One is that English textbooks were coming from three main sources. The first source is introducing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book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he second is translating Japanese English textbooks, the third is writing English textbooks by Chinese themselves.
     The second feature is English textbooks were divided into many subcategories, such as English grammar books, Business English books, English Spoken textbooks, etc. And what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is,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English textbooks were written for different levels from beginners to the advanced learners.
     The third feature is that influenced by the practice from Japan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English textbook writers applied educational theory to their textbooks consciously and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s. Analyzing these English textbooks will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English textbooks in China.
     In a word, having collected and studied the English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theories in history,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studies, and sociology studi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done the in-depth research, trying to find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early period.
     The English textbooks, as an important culture carrier, must reflect the ways, the degree and the depth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t that time. The study of the English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will provide realistic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English textbook.
引文
① 周振鹤,《逸言殊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6页。
    ①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② 黄兴涛:《<英吉利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③ 《辞海》2010年缩印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第911页。
    《辞海》2010年缩印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第912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第706页。
    ① 吴驰,《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②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 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④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⑤ 张运君,《晚清书报检查与教科书审定研究》北京大学,2006年。
    ⑥ 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①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② 周海霞,《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③ 王晓静,《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戊戌变法形象演变研究:以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④ 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扬州大学,2009年。
    ⑤ XIAO YE YOU, Writing in the Devil's Tongu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⑤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
    ⑥ 李良佑,《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⑦ 苏精,《清季同文馆》,台湾世伟打字印刷有限公司,197年。
    ⑧ 苏精,《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台北,上海印刷厂,1985年。
    ⑨ 季压西、陈伟民的《从“同文三馆”起步》,学苑出版社,2007年。
    ⑩ 顾卫星,《晚清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 刘军,《清末民国时期外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12 周毅,《晚清洋泾浜英语及其影响史:以1840年前后至1919年广州、上海口岸为中心》,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 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 周振鹤,《随无涯之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又见周振鹤,《逸言殊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 邹振环,《<华英初阶>和晚清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发轫,自上海中山学社编,《近代中国》第十五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42--160页。
    ③ 邹振环,《光绪皇帝的英语学习与进入清末宫廷的英语读本》,《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④ 邹振环,《十九世纪下半期上海的“英语热”与早期英语读本及其影响》,《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1期。
    ⑤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⑥ 邹振环,《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⑦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⑧ 黄兴涛,《<英吉利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⑨ 黄兴涛,《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
    ⑩ 黄兴涛,《<文学书官话>与<文法初阶>》,《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
    11 黄兴涛,《英文语法知识传播的其他一些书籍》,《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12 邱志红,《<英文举隅>与<英文话规>——同文馆毕业生编译的早期英语文法书》,《寻根》,2008年,第5期。
    13 刘军,《<英文汉诂>——论严复的文化语言观》,北京大学,2004年。
    ① Williams, S. W., Gaoumun fan yu tsa tszc tesuen taou, or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miscellaneous words use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of Macao. Chinese Repository,1837.
    ② Downing, C. T. The Farr Qui in China in 1836, Shamnon lreland:Irish University press.1838.
    ③ Airev, F. W. I. Pidgin English talks and others. Shanghai:Kelly & Walsh.1902.
    ④ Norman, F. M. "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S. "Tribune,"1856-1860. London:C. Allen.1902.
    ⑤ Hill, A. P. Broken China:a vocabulary of Pidgin English. Shanghai:Hill & Weiss.1920.
    ⑥ Hall, R.A.J. Chinese Pidgin English grammar and tex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44.
    ⑦ 这些学者发表了以下论文:Robert A. Hall, Jr., Chinese Pidgin English Grammar and Tex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64, No.3 (Jul.-Sep.,1944),pp.95-113; Andrew J. Moody, Transmission Languages and Source Languages of Chinese Borrowing in English, American Speech, Vol.71, No.4 (Winter,1996), pp.405-420.内田庆市,《Pidgin—异语言文化接触的一种现象》,《东亚文化交涉研究》,2006年,第2号。
    ① 邹振环,《清末民初上海群益书社与<纳氏文法>的译刊及其影响》,《辅仁历史学报》,2006年,第12期。
    ① 周振鹤,《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词语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② 季压西、陈伟民,《中国近代通事》,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 萧致治,《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4页。
    ① 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卷,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年,第145--148页。
    ② 张轶东,《中英两国最早的接触》,《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
    ③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① 亨特著,冯铁树译,《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② 周振鹤,《内田发现的<红毛番话>(拟名)抄本译解》,周振鹤,《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① 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的认识》,自《求知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32-335页。
    ② 亨特著,冯铁树译:《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页。③ 同上,第69-70页。
    ④ Williams, S. W., Jargon spoken at Canton:how it originated and has grown into use; mode in which the Chinese learn English; examples of the language in common use between foreigners and Chinese, Chinese Repository,1836, January,.
    ① ibid.
    ② Williams, S. W., Gaoumun fan yu tsa tszc tesuen taou, or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miscellaneous words use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of Macao.2 Huangmaou mae mae tung yung kwei hwa, or those words of the devilish language of the red-bristled people commonly used in buying and sellin.. Chinese Repository,1837, October.
    ③ 周振鹤所发表的有关早期洋泾浜英语词语集的相关论文有如下数篇:1、《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自《逸言殊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4--106页;2、《别琴竹枝词百首笺释》,《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3、《<红毛番话>索解》,《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4、《大英图书馆所藏<红毛通用番话>诠释》,《逸言殊语》,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5-204页;5、《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6、《内田发现的<红毛番话>(拟名)抄本译解》,《暨南史学》第四辑,2006年;等等。
    ①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② 乌云高娃,《日本学者对明“四夷馆”及<华夷译语>的研究状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6期。
    ③ Walter Fuchs, REMARKS ON A NEW "HUA-I-I-YU, 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1931 (8).
    ④ 杨玉良,《一部尚未刊行的翻译词典—清官方敕纂的<华夷译语>》,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4期。
    ① 黄兴涛,《<英吉利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② 亨特著,冯铁树译,《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70页。
    ③ Samuel Wells Williams, Gaoumun fan yu tsa tszc tesuen taou, or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miscellaneous words use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of Macao.2 Huangmaou mae mae tung yung kwei hwa, or those words of the devilish language of the red-bristled people commonly used in buying and selling. Chinese Repository,1837, October.
    ①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周振鹤,《大英图书馆所藏<红毛通用番话>诠释》,《逸言殊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7-188页。
    ① 本文作者注:这里的“他们”指的是那些在沿海口岸工作的民众,他们以《红毛番话》类读本作为英语学习材料。
    ②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③ 瑞娜·克拉斯诺著,雷格译,《上海往事:1923-1949:犹太少女的中国岁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① 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年,第5页。
    ② 艾莉莎·马礼逊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上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51页。
    ③ 艾莉莎·马礼逊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①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上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②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③ 原书注:默里(Lindley Murray,1745-1826),美国商人和英语语法家,1784年在英国约克郡定居。这里提到的《简要英语语法》是专为年轻学习者编写写的,内容包括英语的拼写、语法、句法、标点等内容,该书于1797年出版。
    ①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②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③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① 注:本表格的数据据李志刚的《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11页内容所载。
    ② 见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VI.P.153,另见王维俭,《林则徐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考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③ 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第213页。
    ④ K.S.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P.215,转引自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①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②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上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③ MacGillivary, D., e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P653.
    ③ 刘军,《清末民国时期外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第6页。
    ④ 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8--82页。
    ① 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2--13页。
    ②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4页。
    ③ 内田庆市,(Pidgin-异语言文化接触中的一种现象》,《东亚文化交涉研究》,2006年,第2号。
    ④ 艾莉莎·马礼逊编,《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① 伟烈亚力,《1867年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9页。
    ② 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
    第149页。
    ① 内田庆市,《关于马礼逊的语法论及其翻译观》,自《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西平等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② 黄兴涛,《第一本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
    ③ 艾莉莎·马礼逊,《马礼逊回忆录》,上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① 艾莉莎·马礼逊:《马礼逊回忆录》,上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29页。
    ② 关于罗存德的《英话文话小引》,本文将在第二章里予以介绍。
    ③ Lindley Murray, Abridgment of Murray's English Grammar, Parker and Bliss,1810.
    ① 艾莉莎·马礼逊:《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90页。
    ① 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232页。
    ②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③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99页。
    ④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1877, Shanghai 1877. p480。
    ④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621页。
    ⑤ 杰西·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① K. S.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1929 pp442-443.; Kuo Pingwen, 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1915. p65.
    ② 卫斐列,《卫三畏生平书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③ 王韬,《华夷辩》,《韬园文录外编》,卷十。
    ④ 郭嵩焘,《光绪五年二月二十入汜》。转引自郑学益《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52页。
    ⑤ 郭嵩焘,《铁路议》,《养知书屋文集》,卷28。
    ⑥ 奕,《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七十一
    ① 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卷下。
    ① 李志刚《基督教与香港早期社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第50-51页。
    ② Mary Lumberton, 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1879-1929, p5.
    ①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书店,2005年,第272页。
    ② 队克勋,《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 露懿思,《基督教在中国之情形》,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② 露懿思,《基督教在中国之情形》,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③ 林乐知,中西书院规程,钱钟书,《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1998年第493页。
    ④ Kwang-Ching Liu: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 Papers from Harvard Semin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Page 100.
    ① 李清悚:《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资料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75页,转引自顾卫星,《晚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22页。
    ①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0页。
    ② 毕苑,《建造常识:近代教科书的文化价值》,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③ 中华民国教育部编,《教科书之发刊概况》,自《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开明书店,1934年,第116页。又见: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卷5》,中华书局,1957年,第219页。
    ④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页。
    ⑤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① C. W. Mateer, School Books for China, Chinese Record,1877,Octorber
    ② C. W. Mateer, School Books for China, Chinese Record,1877,Octorber
    ① The Third Anu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Chinese Repository. October.1841.
    ② Gillett Bridgman, B. J. Daughters of China,1835, New York, P136. Society,1912.
    ③ Forsyth, R. C. Shantong:The Sacred Province in Some of Its Aspects, Shanghai, Christian Literature
    ① 王树槐,《基督教与清季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9-84页。
    ①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 Stanislas,M.D.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习汉英合话》,John P. Jewett & Co.1855.
    ① Stanislas, M. D.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习汉英合话》,John P. Jewett & Co.1855, PP152-179.
    ① Lanctot, B. Chinese and English Phrase Book,A. Roman & Company,1867.
    ① 露密士(Loomis, A. W.) English and Chinese Lessons《英华初学》,上海美华书馆,1872年,第16-17页。
    ② 熊月之,《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露密士(Loomis, A. W.), English and Chinese Lessons《英华初学》,上海美华书馆,1872年,第173—183页。
    ①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8页。
    ②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8页。
    ③ 见曾纪泽所著的《出使英法俄国日记》;《曾纪泽遗集》等,均有多处提到其在出使四国期间,利用《英话正音》等英语教科书坚持学习英语。
    ① 《上海新报》,1862年11月第111号。
    ②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2--74页。
    ③ 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④ 刘军:《清末民国时期外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14页。
    ① 周岩厦:《国门洞开前后西学传播之路径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②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2-293页。
    ③ 沈国威,《理雅各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与早期英语汉语教育》,自李向玉,张西平,赵永新,《世界汉语 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2005年,第14页--21页。
    ① 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3:8,431,447,639页。
    ①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0页。
    ① 雷雨田,《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百家出版社,2004年,第372页;又见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1页。
    ① J·P·T·伯里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北京,第10卷第154页-155页。
    ① 罗存德,《英话文法小引》上卷,1864年,第15-16页。
    ②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① 陈咏渝,《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粤语研究》,复旦大学,2002年,第11页。
    ① 沈国威,《理雅各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与早期英语汉语教育》,自李向玉、张西平、赵永新:《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第16页。
    ② 马礼逊,《英国文语凡例传》,1823年,第7--8页。
    ① 罗存德,《英话文法小引》,1864年,第35页。
    ① [美]卫斐列,《卫三畏生平及书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② 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389页。
    ① John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Standford UP,1964, Note 138.
    ②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X,1840 December.
    ③ Cartier,. C. L. Globalizing South China, Blackwell Publishing,2001, P120.
    ④ Chinese Repository,May,1847.
    ⑤ 参见《中国丛报》1844年2月,1847年5月的相关报道。
    ⑤ Stanislas Julien, Journal des debats,1844, June 24th
    ① 凯瑟琳·卡尔:《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第123页。
    ② 注:此处罗伯聃用满文标注英文的发音。因为电脑文档的关系,这里的满文字无法打印清楚,故略之。
    ① 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读书》,1996年第3期。
    ② 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49-150页。
    ③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④ 周振鹤,《晚清驻华外交官传记丛书·序》,自爱德华·V·吉利克(EdwardV.Gulick),《伯驾与中国的开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 宋祥,《“中国别琴英语”—“中国英语”早期形式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② 注,瑞那·克拉斯诺,《上海往事1923--1949:犹太少女的中国岁月》;陈左仁,《银元时代》,都曾提到过洋泾浜英语的现象。
    ③ 郑曦原,《帝国的回忆》,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
    ④ 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① 顾卫星,《中国早期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各体英语”读本—<华英通用杂话·上卷>解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 朗密谢、徐艳,《战争时期的忠诚—罗伯聃(1807--1846)的双重面具》,自李雪涛等编《跨越东西方的思考—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413页。
    ③ 宋祥,《“中国别琴英语”—“中国英语”早期形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6页。
    ① 内田庆市,《Pidgin-异语言文化接触中的一种现象》,《东亚文化交涉研究》第2号。
    ② 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① 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② 内田庆市:Pidgin-异语言文化接触早期的一种语言现象)《东亚文化交涉研究》,2006年,第2号。
    ① Robert Phillipson,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Unversity Press,1992, pp.27-32.
    ①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8页。
    ②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82年,第1卷第102页、105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一。自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②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③《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五年(1879年刊行,自: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30页。
    ① 朱有璇,《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72-73页。
    ①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宝文堂书店,1989年,第40—41页。
    ② 丁韪良,《同文馆记》,1907年,自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53--155页。
    ①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2页。
    ② 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2--193页。
    ③ 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行。
    ① 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05页。
    ② 《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五年(1879年)刊行。
    ③ 《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行。
    ④ 注:统计资料来自《教育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四号。
    ① 钟书河,《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85年,第91页。
    ② 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6页。
    ①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3,自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2--184页。
    ②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① 《广方言馆全案》第6-10页,自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4—186页。
    ② 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3页。
    ① 王世瑛,《张君劢先生年谱》,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58页。
    ② 熊月之,《上海广方言馆史略》,载《上海地方史资料》(四),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88页。
    ① Knight Biggerstaff,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1, P160.
    ②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第476页。
    ③ 胡贻谷:《谢庐隐先生传略》,上海:青年协会书报部,1917年,第15页。
    ④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六,自高时良,黄仁贤,《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29—230页。
    ② 毛鸿宾,《毛尚书奏稿》卷十三,自高时良,黄仁贤,《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31页。
    ① 注:上表统计资料来自苏精,《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台北市上海印刷厂,1985年。
    ② 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79页。
    ③ 《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行。
    ① 高时良,黄仁贤,《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 《同文馆题名录》,1896年。
    ③ 邹振环,《同文馆外语教科书的编纂与外语教育的成效》,自王宏志,梁元生,罗炳良编,《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拓》,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④ 邹振环,《同文馆外语教科书的编纂与外语教育的成效》,自王宏志,梁元生,罗炳良编,《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拓》,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4页。
    ① 王芝,《海客日谭》,1867年。
    ① 《申报》1876年2月7日。
    ② 司佳,《邝氏英学丛书与19世纪末上海实用英学的形成》,自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① 黄兴涛,《英语语法知识传播的其他一些书籍》,《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② 齐华伟、肖成,《百年前“英语会话书”》,《广州日报》2009年11月30日。
    ① 黄兴涛,《<文学书官话>与<文法初阶>》,《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
    ① 点石斋主人,《华英文字合璧》,1879年。
    ① 宋原放,汪家熔,王有朋《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2卷,2004年,第16页。
    ② #12
    ① 邝其照,《英语汇腋初集》,1885年。
    ① 汪家熔,《商务印书馆英语辞书出版简史》,自《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62页。
    ② 注:在这本书里,汪家熔又认为邝其照的《英语汇腋》出了三集,这与他同宋原放等人所编著的《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16页上的说法,即《英语汇腋》只出版两集的观点相矛盾。
    ① 邝其照,《英语汇腋》序言,1885年。
    ① 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1156页。
    ② 《南丰县志·吴嘉善传》,卷18刻本,1924年。
    ③ 《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卷92,中华书局,1986年,第253页。
    ④ 吴宗慈,《吴嘉善刘孚翊合传》,《江西通志稿》,第70册,1985年,第27页。
    ⑤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3年,第341页。
    ① 邹振环,《同文馆外语教科书的编纂与外语教育的成效》,自王宏志、梁元生、罗炳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拓》,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9页。
    ② 曾纪泽,《曾纪泽遗集》,喻岳衡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41-342页。
    ① 薛冰,《金陵书话》,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236页。
    ② 周振鹤,《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62页。
    ① 这些版本在周振鹤的《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427、5031、447和431页均有提及。
    ① 李亦婷,《外语培训班与晚清上海社会(1862-1911)》,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 福泽谕吉,《增订华英通语》,快堂藏板,1860年。
    ② 注:《华英通语》的书影来自于周振鹤的《<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一文中的录影。见周振鹤,《逸言殊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① 福泽谕吉,《增订华英通语》,1860年。
    ① 矢放昭文,《<华英通语>与一百五十年前粤语面貌》,自张洪年,张双庆,陈雄根,《第十届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学出版社,第430—438页。
    ② 注:在矢放昭文所抄录的序言中,可能是因为所据的版本年代太久的关系,其间漏了两个字,本文查阅早稻田大学版的《增订华英通语》,发现这漏录的两个字为“气每”,即“故意气每难于投契”,用以指出在当
    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发音,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① 内田庆市,《Pidgin—异语言文化接触中的一种现象》,日本《东亚文化交涉研究》第2号,第197-207页。
    ② 杨万翔,《“广东英语”,尚能用否?》《羊城晚报》,2008年11月6日。
    ① 因为《聚宝楼通胜》初印于1925年,每年内容几乎不变,修改的地方只在日历部分。
    ② 子卿,《增订华英通语》,1855年,第82页。
    ③ 见南京图书馆所藏《华英通语》,第148--176页。
    ① 梁启超,《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新民丛报》,1902年,第1期。
    ②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① 福泽谕吉,《庆应义塾新议》,自《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1-132页。
    ② 福泽谕吉,《增订华英通语》,1860年。
    ① 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自《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0-100 页。
    ① 薛理勇,《意外获得的海内孤本—清代咸丰年间初刻本<英话注解>》,自杭侃主编,《收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
    ② 王耀成,《石库门的主人一个商帮的文化背影》,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79--91页。
    ③ 戴骅,《冯泽夫与<英话注解>》自蔡康主编,《老宁波》,宁波晚报出版社,2007年,第34-35页。
    ④ 邹振环,《浙籍买办与<英话注解>》,自张伟主编,《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2辑,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96页。
    ① 冯泽夫,《英话注解》,1865年版,第67页。
    ② 周振鹤,《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③ 冯泽夫,《英话注解》,1865年,第69-71页。
    ④ 冯泽夫,《英话注解》,1865年,第74页。
    ⑤ 冯泽夫,《英话注解》,1865年,第84页。
    ① 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读书》1996年,第3期。
    ① 薛理勇:《意外获得的海内孤本—清代咸丰年间初刻本<英话注解>》,自,杭侃主编;《收藏上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上海市: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
    ② 邹振环,《浙籍买办与<英话注解>》,自张伟主编.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2辑,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90-200页。
    ③ 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自《逸言殊语》,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99页。
    ④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⑤ 毛旭、阮胜利,《百年前的商务英语读本》,《经贸实践》,2005年第12期。
    ⑥ 谢泳,《关于<英话注解>》,自《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① 邹振环,《浙籍买办与<英话注解>》,自张伟主编,《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2辑,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96-197页。
    ② 邹振环,《浙籍买办与<英话注解>》,自张伟主编,《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2辑,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90-200页。
    ① 戴骅,《冯泽夫与<英话注解>》,自蔡康主编,《老宁波》宁波晚报出版社,2007年8月,第34-35页。
    ② 参见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427、431,447、502,525页。
    ① 《北华捷报》,1892年10月7日。
    ① 注:香港大学图书馆所刊发的2005年1月份所发布的第4期FOCUS New Series,对这部《英语集全》作了介绍和评价。文章标题是:《<英语集全>(6卷)特C 805.132 021 v.1-6》,作者张慕贞。详见该馆网站的相关内容。该介绍也曾引用了吴义雄对此书收词量的统计。
    ② 注:香港及台湾,乃至日本,都将古书的页用“叶”来代替,这是因为古书的一页,相当于现代书籍的两页。不过,本文仍用现代的“页”来代替,也指的是现代书籍的两页的数量。以下行文均如此。
    ③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近代史研究》2001第3期。
    ④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⑤ 顾卫星、朱全明:《“别琴英语”剖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 引文来自香港大学图书馆所刊发的2005年1月份所发布的第4期FOCUS New Series,对这部《英语集全》作了介绍和评价。文章标题是:《<英语集全>(6卷)特C 805.132 021 v.1-6》,作者张慕贞。
    ② 唐延枢,《英语集全》卷四第十叶。
    ③ 程美宝、刘志伟,《18、19世纪广州洋人家庭里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4期。
    ①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住》,《近代史研究》2001第3期。
    ② 曾纪泽,《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年,第708页、712页。
    ③ 《格致书院课艺》,癸巳年,中国图书集成印书局1898年;杨然青,《格致治平通议》卷15,(文教上),光绪壬寅鸿宝书局石印本。
    ④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① 王耀成,《石库门的主人一个商帮的文化背影》,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① 曹骧,《英字入门》,1874年,第92-95页。
    ① 曹骧,《英字入门》,1874年,第97页。
    ② 曹骧,《英字入门》,1874年,第96页。
    ① 《英字入门》,曹骧,1874年,第104页。
    ② 《英字入门》,曹骧,1874年,第123—126页。
    ① 《英字入门》,曹骧,1874年,第135页。
    ② 《英字入门》,曹骧,1874年,第137—139页。
    ① 曹骧,《英字入门》,1874年,书后附录。
    ① 注:本文作者认为可能是Spelling Book,即英语的拼字入门教科书。
    ② 吴研人,《新石头记》,1905年发表,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后1986年再版,第85页。
    ③ 钱钟书,《围城》,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9集 长篇小说卷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99页。
    ④注:周越然(1885-1946,本名周之彦,字越然,浙江吴兴人,曾任商务印书馆英文科科长,所编著的《英语模范读本》名噪一时,影响广泛。
    ⑤ 周越然,《六十回忆》,太平书局,1944年。转引自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读书》1996年第3期。
    ⑥ 注:东瓯三先生是晚清温州三大启蒙思想家陈虬、宋恕、陈黻宸。
    ① 胡珠生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② 《光绪普洱府志》卷二十四,自邓启华主编,《清代普洱府志选注》,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③ 《格致书院课艺》第13册,自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2003年,第102页。
    ① 开明书店编,《开明活叶文选》,开明书店,1931年,第647—648页。
    ② 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读书》1996年,第3期。
    ③ 孙展,《1862年的英语热》生活报,2010年12月30日。
    ④ 黄兴涛,《也谈“她”字的发明与“伊”字》,《光明日报》,2005年7月26日。
    ⑤ 卢楠,《杭州发现<英字入门>可能是最早的英文教科书》,《浙江青年报》,2001年4月6日。
    ① 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逸言殊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
    ② 注:书中未有“新增”二字,只有《文规译略》,可能周先生所用以研究的版本与本文作者的版本有不同? 这也未可知。
    ① 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读书》1996年,第3期。
    ② 周振鹤,《书同文与广方言》,《读书》1992年,第10期。
    ③ 郁土,《偶遇<增广英字指南>》,《文汇报》,2010年10月25日。
    ① #12
    ② 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2005年,第241、343、427、431、447、501、524、621、631页。
    ③ 薛英,《也说书同文与广方言》,《读书杂志》,1993年,第5期。
    ④ 胡贻谷,《谢庐隐先生传略》,青年协会书报部,1917年,第15页。
    ①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① 《申报》,1877年5月26日
    ② 《申报》,1879年11月24日。
    ① 《申报》,1878年8月12日。
    ② 辰桥,《申江百咏》卷下,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③ 《东方杂志》,1906年第13期,转引自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15页。
    ④ 李亦婷,《外语培训班与晚清上海社会(1862--1911)》,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 同上。
    ② 《华人宜通西文说》,自《申报》,1895年10月30日。
    ③ Arthur J. Brow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 New York,1912,转引自顾卫星,《晚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2001年,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① 项思勋,《西文西学之辨二》,《实学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二十六日。
    ② 《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行。
    ③ 翁同铄,《翁同铄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2481页。
    ④ 苏精,《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台北上海印刷厂,1985年,第176页。
    ① 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134页。
    ② 丁韪良,《同文馆记》,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③ 丁韪良著,沈弘、恽文捷、郝田虎译,《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年,第214—215页。
    ① 德龄著,顾秋心译,《德龄公主文集清宫二年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66页。
    ② 原文注:“巴布英语”(Baboo English)即洋泾浜英语。‘"Baboo"是印度人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贬义即指懂得一点英语的印度人。
    ③ 丁韪良著,沈弘、恽文捷、郝田虎译,《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5--246页。
    ④ 德龄著,顾秋心译,《德龄公主文集清宫二年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页。又见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① 张元济,《戊戌政变的回忆》,载《新建设》第一卷第三期,1949年10月6日。又见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25页。
    ② 《时务报》第四十三册,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
    ③ 《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第32页。
    ④ 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300页。
    ⑤ 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98页。
    ⑥ 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① 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81页。
    ①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76页。
    ① 该统计内容基于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2—64页,一书中关于晚清学制方面的史料进行整理而成。
    ① 《大清法规大全》续编,卷十一。
    ② 《申报》,1910年3月11--12日。
    ③ 罗振玉:1866—1940,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清时期著名的金石家,也是教育学、农学家。
    ① 罗振玉,《日本教育大旨》,《教育世界》第23册,壬寅年三月(1902年4月)。
    ②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③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3—44页。
    ① 《章程文牍》,《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12期。
    ② 顾卫星,《晚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73页。
    ① 内田庆市,《Pidgin—异语言文化接触中的一种现象》,《东亚文化交涉研究》,第2号。
    ① 周越然,《六十回忆》,太平书局,1945年;又周越然,《我与商务印书馆》,自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992年,第164页。
    ②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3页。
    ③ 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页。
    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7--98页。
    ① 丁保书著,《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版,1906年第22版。
    ② 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出版周刊》,1935年,第156号;又见章锡琛,《漫谈商务书馆》,自《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06—107页;王绍曾,《记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办的几件事》,自《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4页。
    ③ 丁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出版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编辑大意。
    ① 《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7月3日,自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29页。
    ② 刘军,《清末民国时期外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 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十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④ 张英,《启迪民智的钥匙——商务印书馆前期中学英语教科书》,中国社会福利出版社,2004年。
    ①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② 吴小鸥:《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③ 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① 张英:《启迪民智的钥匙》,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
    ① 注:此处的《Primar》应为《Primer》,疑为校印错误
    ② 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自《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05页。
    ① 汪家熔,《记<华英初阶>注译者谢洪赉先生》,《出版史料》1988年第3、4期合刊。
    ① 张英,《启迪民智的钥匙》,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第65-77页。
    ① 同上,第77页。
    ② 黄恽,《中国最早的英语课本—<华英初阶>(补遗)》。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629724&PostlD=16200046.
    ③ 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386页。
    ① 梁漱溟,《我和商务印书馆》,见《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98页。
    ② 《申报》,1900年6月19日。
    ③ 《学界纪闻》,《警钟日报》,1905年7月24日。
    ① 高翰卿,《本馆创业史》,自《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992年,第5页。
    ② 包天笑,《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90页。
    ③ 高崧,《商务印书馆今昔》,《出版史料》,1982年第1期。
    ④ 贾平安,《记商务印书馆创史人夏瑞芳》,《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 张蟾芬,《余与商务初创时之因缘》,《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1号。
    ⑥ 长洲,《商务印书馆的早期股东》,自《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46页。
    ① Robert Phillipson,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P109.
    ① 俞子林编,《百年书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②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5页--146页;朱国栋,刘红编,《百年沪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5--236页;俞子林,《百年书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84—87页。
    ① 马相伯,《关于马眉叔先生》,《马相伯集》(卷五),第1128—1129页。
    ② 方豪编,《马相伯先生文集》,上智编译馆,1947年;朱维铮编《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沈云龙主编,《马相伯良先生文集·续编·新编》,上海书店,1990年。
    ① 马相伯,《纳氏英文法讲义》叙,自赵灼,《纳氏英文法讲义》,群益书社,1913年第四版。
    ② 马相伯,《复旦公学章程》,1905年,自朱维铮编,《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0页。
    ① 邹振环,《清末民初上海群益书社与<纳氏文法>的译刊及其影响》,自《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8-109页。
    ① 杨承芳,《英语学习法》,开明书店,1946年,第39页。
    ②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③ 陆殿舆,又名陆松涛(1891--1990),四川武胜人,曾任四川省府督学,对四川武胜的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著有《拙庵诗祰》、《明史新评》等。
    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0页。
    ① 束定芳,《外语教育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⑤ 金克木,《译匠天缘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33-434页。
    ⑥ 吕叔湘,《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① Lach D.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vol. Ⅰ. P 795.,转引自张国刚等《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
    ② 吉田光邦,《日本科学史》,日本东京,讲谈社,1987年,第127—128页。
    ③ 沼田次郎,《洋学》,日本吉川弘文馆1989年,第8—11页。
    ① 培理,《日本远征记》(二),日译本,岩波书店1953年,第189--190页,转引自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35页。
    ② 艾莉莎·马礼逊:《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07页。
    ③ 艾莉莎·马礼逊:《马礼逊回忆录》下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④ [日]陈力卫,《马礼逊<华英·英华字典>在日本的传播和利用》,张西平等编,《马礼逊研究文献索引》,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⑤ 陈力卫,《马礼逊<华英·英华辞典>在日本的传播和利用》,自张西平等《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355页,2011年。
    ① 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2004年,第33页。
    ② 冯桂芬,《上海设立同文馆议》,1862年,自《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郑大华点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9—110页。
    ① [美]亨特著,冯铁生译,《广州番鬼录旧中国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② 魏源,《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868页。
    ① 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②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黎难秋,《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陶绪,《晚清文化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邹振环:《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等。
    ① 王韬,《瀛环杂志》卷二,岳麓书社,1988年,第36页。
    ② 王韬,《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第65页。
    ③ 梁元生,《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5页。
    ④ 林乐知,《中东战纪本末》,上海广学会,1896年,第4卷,第82--85页。
    ① [日]吉野作造,《日本近代史上政治意识的产生》,《政治学研究》第2卷,岩波书店,第48页。
    ② [日]增田涉,《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③ 王晓秋《墙内开花墙外香—晚清汉译西书在日本的传播》,746-750页,自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
    ② 梁启超,《戊戊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中华书局1954年,第133页。
    ③ 洪仁歼,《资政新编》,自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二),神州国光社,出版时间不详,第532页。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② 黄遵宪,《日本国志》(第15卷),《户籍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348页。
    ③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零三,自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94—895页。
    ① 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7—120页。
    ② 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0—124页。
    ③ [日]实藤秀惠,《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1页。
    ④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140—142页。
    ①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276—277页。
    ② 刘敬文,《试论近代日本教育改革》,《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① 唐磊,《走近日本教科书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② 黄新宪,《简论近代中国对日本教育近代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4期。
    ① 张之洞、刘坤一,《会奏变法自强第一疏》,自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15页。
    ②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7页。
    ①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三),黄山书社,2002年,第747页。
    ② 同上。
    ③ 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1956年,第126—127页。
    ① 舒新城,《近代中国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85页。
    ②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第40页。
    ③ 注:该表统计数据参考陈应年,《近代日本思想家著作在清末中国的介绍和传播》,自《中国文化交流史论文集》,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2--282页。
    ④ 陈应年,《近代日本思想家著作在清末中国的介绍和传播》,自《中国文化交流史论文集》,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2--282页。
    ⑤ 付立波,《近代日文书籍的引进及其影响》,《晋图学刊》,2006年6月,第3期。
    ①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② 张之洞,《张文襄公奏议》卷54,自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4—25页。
    ③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9页。
    ① 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48页。
    ② 注:该表格的数字统计根据毕苑在其著作《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附录五:“清末民初的汉译中小学用日本教科书(1890—1915)”所提供的数据,剔除1911年以后翻译出版的日本教科书,得到上述数据。详见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46—302页。
    ① 郭沫若,《沫若新著》,北新书局,1937年,第141页。
    ① 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46—247页。
    ① 李敖,《中国小姐论》,自《人间世》,1961年1月。
    ② 戴镏龄,《陈永培主编<实用英语学习词典>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第3期。
    ③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9—50页。
    ①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36页。
    ② 周林、李明山,《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① 方豪,《英语捷径》序言,自《英语捷径》,商务印书馆,1925年。
    ① 方豪,《英语捷径》序言,自《英语捷径》,商务印书馆,1925年。
    ②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① 丁韪良,《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5页。
    ①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5卷,中华书局,1957年,第239页。
    ①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① 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11期。
    ② 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自《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05--106页。
    ③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5卷,中华书局,1957年,第223页。
    ④ 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出版周刊》,1935年,第156号。
    ①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5卷,中华书局,1957年,第225--226页。
    ② 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11期。
    ③ 庄俞,《谈谈我馆编辑教科书的变迁》,《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2页。
    ① 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11期。
    ②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5卷,中华书局,1957年,第225页。
    ③ 马辅仁,《自识英语图》,1911—1912年。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214页。
    ② 《教育杂志》,1909年,第1期。
    ① 张人凤,《蔡元培为商务印书馆第一任编译所所长说质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5卷,中华书局,1957年,第243页。
    ③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
    ①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
    ②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5--176页。
    ① 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11期。
    ① 李三宝,《致傅兰雅的<格致汇编>(1876—1892)编者的书信:一个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卷4第2册,1974年12月,第729—777页。
    ②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68页。
    ③ 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1896年,自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4、67页。
    ① 王杰,祝士明,《学府典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5页。
    ② 王杰,祝士明,《学府典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6页。
    ③ 《照抄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张、会同管理大学事务大臣刑部尚书荧为出示招考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07,案卷号510.
    ① 注:本表参考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88—390页。
    ② 注:本表参考李良佑、张日异、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00—102
    ① 李良佑、张日昇、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01页。
    ② 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第171页,
    ② 庄俞,《三十五年来之商务印书馆》,自《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26页。
    ①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5卷,中华书局,1957年,第225页。
    ② 马辅仁,《自识英语图》,1911-1912年。
    ① 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11期。
    ②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9页。
    ③ 伍蠡甫,《伍光建与商务印书馆》,自《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8—79页。
    ④ 《教育杂志》1910年,第4期。
    ① 邝富灼,《初学英文轨范》,商务印书馆,1909年。
    ② The Chinese Recorder, Sep.1889, P 430.
    ① 本资料来自广东佛山高明县网站,http://culture.gaoming.gov.cn/news_show.asp?wt_id=91.
    ① 佛山炎黄文化研究会,佛山市政协文教卫委员会,《佛山历史人物录》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4年,第273—276页。
    ② 高明县政协文史组编,《高明文史资料》第四期,1987年,第7页。
    ③ 司徒尚纪,《英语在岭南传播的历史与影响》,《岭南文史》,2003年,第4期。
    ① 司徒尚纪,《英语在岭南传播的历史与影响》,《岭南文史》,2003年,第4期。
    ② 周振鹤:《别琴竹枝词百首笺释》,自《随无涯之旅》,三联书店,2007年,第283页。
    ③ 注:关于郑树檀的生平事迹,目前还未找到相关资料。
    ① Kachru, 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 Urbana &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nd edition,1992. P356.
    ② 该书也没有将冠词列为其中一类,这可能是当时英语语法体系的构建方式
    ①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P19-20.
    ② Bassnett, S.&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Multingual Matters, 1998, P3.
    ③ 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St. Jerome,1997, P43-44.
    ① 《同文馆章程》第六次,“进内备差”条: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日本署王大臣面奉谕旨:传翻译官张德彝、沈铎进内备差,每员间日恭讲英文。
    ② 丁韪良,《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③ 这些研究有如赵金敏,《关于张德彝<七述奇>手稿》,《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6期;唐诗明,《张德彝: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先行者》,《文史杂志》,2010年第1期;李文杰,《总理衙门的翻译官》,《历史档案》,2011年第2期:刘含力,《张德彝笔下的英国形象:以<航海述奇>、<三述奇>为中心》,《福建论坛》,2011年第9期;马一,《比较中审视:晚清铁岭籍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2012年,第1期;等等。
    ① 于继增,《张德彝——走在新文化先驱者前面的人》,人民政协报,2008年7月10日。
    ① 周振鹤,《题作<英文话规>》,原载于《东方早报》,2004年4月23日,又收录三联书店,2008年,第200—203页。
    ② 邹振环, 《晚清同文馆外语与外外语教科书的编纂》, 《学求研究》,2004年,
    ③ 邱志红,《<英文举隅>与<英文话规>——同文馆毕业生编译的早期英语文法书》期。
    ① 《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第12—13页。自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1—212页。
    ② 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2--184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九。
    ① 严复,《严复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475页。
    ① 南洋学会研究组编,《严几道先生遗著》,新加坡南洋学会,1959年版,第273页。
    ② 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第226页。
    ①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15页。
    ②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57页。
    ①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99页。
    ②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101--102页。
    ①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191页。
    ②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192页。
    ③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232页。
    ①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九).1920年10月。
    ③ 康有为,《与张之洞书》,《康有为全集》,第五集,1900年。
    ④ 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之政见》,《民报》第2期。
    ⑤ 邹振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严复与伍光建》,《19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⑥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第31页;龚益,《汉语社科术语记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王清,《商务印书馆近代版权工作实践》,《法学杂志》1992年第6期。
    ① 王清,《商务印书馆近代版权工作实践》,《法学杂志》1992年,第6期;郭攀、夏凤梅,《汉语标点符号小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2期;邹玉霞:《趣话标点符号》,《陕西教育》,1996年,第7期。
    ② 倪波,穆纬铭, 《我国最早的文字横排书》,《南京史志》1996年5期。
    ① 陈中干,《现代汉语复句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② 沈开木,《单句复句区分存在的问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① 张英,《启迪民智的钥匙——商务印书馆前期中学英语教科书》,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② 刘军,《<英文汉诂>——论严复的文化语言观》,北京大学,2004年。
    ①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102页。
    ① 邹振环,《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 斋藤秀三郎著,藐姑射山人编译,《最近英文法教科书》,赤城学社1905年,《序言》。
    ① 注:李乔苹,1895--1981),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化学事业,在化学教育、化学史研究和化工生产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尤其对中国古代化学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做出了贡献,受到国内外科学史界的赞扬。
    ② 李乔苹,《中国科学史要略》附录,(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71年,第111页。
    ③ 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④ 张申府:《我所认识的章行严先生》,《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12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31页,无出版日期。
    ⑤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清末经学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⑥ 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温州文史精选集(一)1898—1923温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2001年,第11-12页。
    ⑦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⑧ 洪业(1893—1980),当年杰出的史学家和教育家,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哈佛燕京学社创办人之一
    ⑨ 陈毓贤,《洪业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① 周作人,《案山子》,1931年10月11日作,署名周作人,收入《看云集》,引自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五卷,2009年,第775页。
    ② 周作人,《文法之趣味》,1925年5月4日《语丝》第25期,署名开明,收入《雨天的书》,引自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4,第150—151页。
    ③ 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文汇报》,1956年10月5日。
    ④ 张耿能,《鲁迅亲友寻访录》,2005年,第593页。
    ① 刘半农,1891-1934年,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② 刘半侬,《我之文学改良观》,自《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7页。
    ③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④ 汪家熔,《商务印书馆与英文书籍》,自《英语世界》1982年第1期。
    ① 邹振环,《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② 严复,《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1905年,第99页。
    ① 徐雁平,《中国现当代书籍版权页的演变》,《编辑学刊》,1996年,第6期。
    ① 邹振环,《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复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 冯晓青,杨利华,《知识产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③ 郑逸梅,《书报话旧》,中华书局,2005年,第7页。
    ④ 黄先蓉,《出版物市场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⑤ 王兰萍,《近代中国著作权法的成长1903--19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① 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第二卷,古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74页。
    ② 俞子林,《书的记忆》,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8年,第372页。
    ③ 龚晏邦,《方寸书香早期中国题材藏书票》,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90—191页。
    ④ 盛巽昌,朱守芬,《学林散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13页。
    1.璧经堂的《红毛通用番话》
    2.成德堂的《红毛通用番话》
    3.富桂堂的《红毛番话贸易须知》
    4.荣德堂的《红毛买卖通用鬼话》
    5.以文堂的《红毛话贸易须知》
    6.《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7.《夷音辑要》
    8.1823年马礼逊著《英国文语凡例传》。
    91835年扬(William Young)著《训蒙日课》。
    10。1843年罗伯聃著《华英通用杂话》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11.1854年Cornwell著《英语语法入门》。
    12.1855年Stanislas, M. D.著《习汉英合话》,John P. Jewett & Co.
    13.1855年子卿著《华英通语》。
    14.1860年冯泽夫著《英话注解》,
    15.1860年福泽谕吉译《增订华英通语》,快堂藏板。
    16.1862年唐廷枢著《英语集全》。
    17.1864年罗存德著《英话文法小引》
    18.1864年理雅各著《智环启蒙》。
    19.1864年罗存德著《英话文法小引》。
    20.1867年Benooni Lanctot著《华英通语》。
    21.1872年露密士著《英华初学》,上海美华书馆。
    22.1874曹骧著《英字入门》。
    23.1878年郭赞生著《文法初阶》。
    24.1879年点石斋主人著,《华英文字合璧》,点石斋。
    25.1879年汪凤藻著《英文举隅》。
    26.1880年绿竹山房著《无师自通英语录》,上洋美华石印。
    27.1880年杨勋著《英字指南》
    28.1881年《华英通用要语》点石斋。
    29.1885年邝其照著《英语汇腋》。
    30.1893年Tenney, C. D著《英文法程初集》English Lessons,上海美华书馆。
    31.1896年陆敬科著华英文法捷径(第二版)香港TSUI CHAN出版社。
    32.1898年《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商务印书馆
    33.1898年张德彝著《英文话规》。
    34.1900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著《华英国学文编》,商务印书馆
    35.1900年George Lyman Kittredge and Sarah Louise Arnold 著, The Mother Tongue Ginn & Company。
    36.1900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著《华英国学文编训蒙编》,商务印书馆。
    37.1900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著《华英亚洲课本,》商务印书馆。
    38.1900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著《华英亚洲启悟集,》商务印书馆。
    39.1901年Ira M. Condit, D. D.著《华英通语》,美国小书会。
    40.1901年《音注中英蒙学图》,华英养正书馆。
    41.1901年斋藤秀三郎著《正则英文教科书》,上海昌明公司。
    42.1902年Nesfield著《纳氏英文法》,商务印书馆出版。
    43.1902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著《英文初范》,商务印书馆。
    44.1904年莫文畅著《唐字调音英话》,又名《唐字音英语》,香港锦福书坊。
    45.1904年严复著《英文汉诂》,商务印书馆。
    46.1904年伍光建著《帝国英文读本》,商务印书馆。
    47.1905年斋藤秀三郎著《最近英文法教科书》,赤城学社。
    48.1905年《华英合璧二十世纪读本》广智书局
    49.1905年斋藤秀三郎著,藐姑射山人编译,《最近英文法教科书》,赤城学社。
    50.1907年何崇礼著《中学英文典教科书》,上海科学会编译部。
    51.1908年伍光建著《英文范纲要》,商务印书馆。
    52.1908年神田乃武著《初等英文典》、《中等英文典》、《高等英文典》,商务印书馆编译。
    53.1908年斋藤秀三郎著《英语捷径》,商务印书馆。
    54.1909年杜耀章著,《初级英语读本》,商务印书馆。
    55.1909年邝富灼,徐铣著《初学英文轨范》,商务印书馆。
    56.1909年Roys. Anderson著《英文新读本》,商务印书馆。
    57.1909年祁天赐著《英文益智读本》,商务印书馆。
    58.1909年邝富灼著,《初学英文轨范》,商务印书馆。
    59.1909年赵灼评述《纳氏英文法讲义》,群益书社。
    60.1909年基特里奇·阿诺德原著,徐铣译订《增广英文法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61.1910年Newsom著《简要英文法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62.1910年邝富灼袁礼敦、李广成等编纂《新世纪英文读本》,商务印书馆。
    63.1910年Roy S. Anderson著,邝富灼译《英文新读本》,商务印书馆。
    64.1910年邝富灼著《英语作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65.1911年马辅仁,《自识英语图》。
    66.1911年李文彬著《华英翻译金针》,商务印书馆。
    67.1911年前《华英要语类编》,商务印书馆。
    68.1911年今井信之《中学英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69.何鼎新著《初级英语作文教科书》,广智书局。
    70.拙补居士编辑《绘图增注华英三千字文》
    71.徐云译述《西洋古格言》,上海医学书局。
    72.程允升著《华英会话重增幼学琼林》,上海大文书局。
    1. Airev, F. W. I. Pidgin English talks and others. Shanghai:Kelly & Walsh.1902.
    2. Bassnett, S.&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Multingual Matters,1998.
    3. Biggerstaff, K.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1.
    4. Bridgman, B. J. Daughters of China,1835, New York.
    5. Brown, A. J.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 New York,1912.
    6. Cartier,. C. L., Globalizing South China, Blackwell Publishing,2001.
    7. Chinese Repository,1840-1848
    8. Downing, C. T. The Farr Qui in China in 1836, Shamnon Irelandr:Irish University press.1838.
    9. Fairbank, John.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Standford UP,1964,
    Note 138.
    10. Forsyth, R. C. Shantong:The Sacred Province in Some of Its Aspects, Shanghai,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2.
    11. Fuchs, W. Remarks on a New "Hua-I-I-Yii, 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1931 (8).
    12. Hall, R.A.J. Chinese Pidgin English Grammar and Tex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44.
    13. Hill, A. P. Broken China:a vocabulary of Pidgin English. Shanghai:Hill & Weiss. 1920.
    14. Kachru, 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nd edition,1992.
    15. Kuo Pingwen, 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1915.
    16. Kwang-Ching Liu,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17. Lanctot, B. Chinese and English Phrase Book, A. Roman & Company,1867.
    18. Latourette, K. S.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1929.
    19. Lumberton, M. 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1879-1929. Shanghai,1929.
    20. MacGillivary, 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21. Mateer, C. W. School Books for China, from Chinese Record,1877, Octorber
    22. Norman, F. M. "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S. "Tribune, " 1856-1860. London:C. Allen.1902.
    23. Phillipson, R.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4. Rev. Lobscheid, W. Chinese-English Grammar, Noronha's Office, Hongkong, 1864.
    25. 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St. Jerome,1997.
    26. The Third Anu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Chinese Repository, October,1841.
    27.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P19-20.
    28. Williams, S. W., Gaoumun fan yu tsa tszc tesuen taou, or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miscellaneous words use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of Macao. Chinese Repository,1837.
    29. Williams, S. W., Jargon spoken at Canton:how it originated and has grown into use; mode in which the Chinese learn English; examples of the language in common use between foreigners and Chinese,1836, January, Chinese Repository.
    30. XIAO YE YOU, Writing in the Devil's Tongu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0.
    1.[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美]德龄著,顾秋心译,《德龄公主文集清宫二年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66页。
    3.[美]丁韪良,沈弘,恽文捷,郝田虎译.《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美]费正清、刘广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美]亨特著,冯铁生译,《广州番鬼录旧中国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6[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页。
    7[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8.[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9.[美]瑞娜·克拉斯诺著,雷格译,《上海往事:1923—1949:犹太少女的中国岁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
    10.[美]卫斐列著,顾钧,江莉译,《卫三畏生平及书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日]陈力卫,《马礼逊<华英·英华字典>在日本的传播和利用》,张西平等编,《马礼逊研究文献索引》,大象出版社,2008年。
    12.[日]福泽谕吉著,王桂主译,《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日]吉田光邦,《日本科学史》,日本东京,讲谈社,1987年。
    14[日]吉野作造,《日本近代史上政治意识的产生》,《政治学研究》第2卷,岩波书店页。
    15[日]内田庆市,《Pidgin—异语言文化接触中的一种现象》,《东亚文化交涉研究》,2006年,第2号。
    16[日]培理,《日本远征记》(二),日译本,岩波书店1953年,第189--190页。
    17[日]沈国威,《理雅各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与早期英语汉语教育》,自李向玉、张西平、赵永新:《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第16页。
    18[日]实藤秀惠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19[日]矢放昭文,《<华英通语>与一百五十年前粤语面貌》,自张洪年,张双庆,陈雄根,《第十届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学出版社。
    20[日]增田涉著,由其民,周启乾译,《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21[日]沼田次郎,《洋学》,日本吉川弘文馆,1989年。
    22[英]J·P·T·伯里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
    23[英]艾莉莎·马礼逊著,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大象出版社,2008年。
    24[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25[英]伟烈亚力著,倪文君译,《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2.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出版社,2001年。
    3.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5.陈学洵、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7.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8.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9.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
    10.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第二卷,古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宋原放,汪家熔,王有朋《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第2卷,2004年。
    14.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15.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5卷,中华书局,1957年。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17.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8.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19.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上海:开明书店,1934 年。
    20.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2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2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23.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包天笑,《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
    2.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国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
    3.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4.蔡康,《老宁波》宁波晚报出版社,2007年。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6.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陈毓贤,《洪业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8.陈中干,《现代汉语复句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年。
    9.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行。
    1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六。
    1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九。
    12.《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一。
    1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缩印本第六版。
    14.《大清法规大全》续编,卷十一。
    15.队克勋,《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
    16.冯桂芬,《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郑大华点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2004年。
    18.冯晓青,杨利华,《知识产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
    19.佛山炎黄文化研究会,佛山市政协文教卫委员会,《佛山历史人物录》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4年。
    20.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
    21.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2.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3.高时良,黄仁贤,《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24.《格致书院课艺》,癸巳年,中国图书集成印书局1898年;
    25.《格致书院课艺》第13册。
    26.龚晏邦,《方寸书香早期中国题材藏书票》,新华出版社,2011年。
    27.龚益,《汉语社科术语记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2006年。
    28.龚缨晏,《西方人东来之后——地理大发现后的中西关系史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9.龚缨晏,《二十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30.龚缨晏,《求知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
    31.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顾卫星,《晚清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3.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4.《光绪普洱府志》卷二十四。
    35.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28。
    36.杭侃主编,《收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
    37.洪仁玕,《资政新编》,自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二),神州国光社,出版时间不详。
    38.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39.胡适,《胡适的日记》,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9月。
    40.胡贻谷:《谢庐隐先生传略》,上海:青年协会书报部,1917年。
    41.胡珠生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42.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43.黄先蓉,《出版物市场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44.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45.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46.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47.黄遵宪,《日本国志》(第15卷),《户籍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8.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学苑出版社,2007年。
    49.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
    50.金克木,《译匠天缘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
    51.开封师范学院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52.开明书店编,《开明活叶文选》,开明书店,1931年。
    53.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1956年。
    54.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五集,1900年。
    55.雷雨田,《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百家出版社,2004。
    56.黎难秋,《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
    57.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58.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3。
    59.李良佑、张日异、刘犁编译:《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
    60.李梁启超,《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新民丛报》1902年,第1期。
    61.李雪涛等编《跨越东西方的思考—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62.李志刚《基督教与香港早期社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6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4.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中华书局1954年。
    65.吕叔湘,《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66.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
    67.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68.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年。
    69.《南丰县志·吴嘉善传》,卷18刻本,1924年。
    70.南洋学会研究组编,《严几道先生遗著》,新加坡南洋学会,1959年。
    71.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宝文堂书店,1989年。
    72.钱钟书,《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1998年。
    73.《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卷92,中华书局,1986年。
    74.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5.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76.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0页。
    77.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
    78.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
    79.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
    80.盛巽昌,朱守芬,《学林散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81.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82.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珠海出版社,1999年。
    83.束定芳,《外语教育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
    84.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
    85.苏精,《清季同文馆》,台湾世伟打字印刷有限公司,197年。
    86.苏精,《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台北,上海印刷厂,1985年。
    87.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88.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
    89.唐磊,《走近日本教科书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90.陶绪,《晚清文化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91.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2.《同文馆题名录》,1896年。
    93.《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行。
    94.《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行。
    95.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
    96.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97.王杰,祝士明,《学府典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98.王兰萍,《近代中国著作权法的成长1903--19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9.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0.王树槐,《基督教与清季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1.王韬,《华夷辩》,《韬园文录外编》,卷十。
    102.王韬,《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
    103.王韬,《瀛环杂志》卷二,岳麓书社,1988年。
    104.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82年。
    105.王耀成,《石库门的主人一个商帮的文化背影》,作家出版社,2005年。
    106.王芝,《海客日谭》,1867年。
    107.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8.魏源,《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
    109.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温州文史精选集(一)1898--1923温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2001年。
    110.翁同稐,《翁同(?)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97年。
    111.吴汝纶,《吴汝纶全集》(三),黄山书社,2002年。
    112.吴研人,《新石头记》,1905年发表,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后1986年再版。
    113.吴宗慈,《吴嘉善刘孚翊合传》,《江西通志稿》,第70册,1985年。
    114.萧致治,《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5.谢泳,《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11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7.薛冰,《金陵书话》,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8.杨承芳,《英语学习法》,开明书店,1946年。
    119.杨然青,《格致治平通议》卷15,(文教上),光绪壬寅鸿宝书局石印本。
    120.文庆编,《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
    121.俞子林,《书的记忆》,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8年。
    122.曾纪泽,《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1983年。
    123.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张耿能,《鲁迅亲友寻 访录》,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
    124.张国刚等,《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5.张西平等编,《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126.张英,《启迪民智的钥匙——商务印书馆前期中学英语教科书》,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
    127.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8.《照抄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张、会同管理大学事务大臣刑部尚书荧为出示招考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07,案卷号510。
    129曾纪泽,《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年。
    130.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131.郑学益《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2.郑逸梅,《书报话旧》,中华书局,2005年。
    13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13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3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136.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商务印书馆,1922年。
    137.钟书河,《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85年。
    138.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9.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0.周林、李明山,《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中国方正出版社。
    141.周岩厦:《国门洞开前后西学传播之路径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2.周越然,《六十回忆》,太平书局,1944年。
    143.周振鹤,《随无涯之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44.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2005年。
    145.周振鹤,《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6.周作人,《文法之趣味》,1925年5月4日《语丝》第25期,署名开明。
    147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48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程美宝、刘志伟,《18、19世纪广州洋人家庭里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4期。
    2戴镏龄,《陈永培主编<实用英语学习词典>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第3期。
    3付立波,《近代日文书籍的引进及其影响》,《晋图学刊》,2006年6月,第3期。
    4高明县政协文史组编,《高明文史资料,》1987年,第4期.
    5高崧,《商务印书馆今昔》,《出版史料》,1982年,第1期。
    6顾卫星,《中国早期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各体英语”读本—<华英通用杂话·上卷>解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顾卫星、朱全明:《“别琴英语”剖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郭攀、夏凤梅,《汉语标点符号小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2期;
    9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之政见》,《民报》,1905年,第2期。
    10黄新宪,《简论近代中国对日本教育近代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4期。
    11黄兴涛,《<文学书官话>与<文法初阶>》,《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
    12黄兴涛,《<英咭唎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13黄兴涛,《第一本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
    14黄兴涛,《也谈“她”字的发明与“伊”字》,《光明日报》,2005年7月26日。
    15黄兴涛,《英文语法知识传播的其他一些书籍》,《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16黄兴涛:《<口英咭唎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17黄恽,《中国最早的英语课本——<华英初阶>(补遗)》。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629724&PostID=16200046。
    18贾平安,《记商务印书馆创史人夏瑞芳》,《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2年。
    19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11期。
    20《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第32页。
    21《教育杂志》,1909年,第1期。
    22《教育杂志》1910年,第4期。
    23《教育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四号。
    24李三宝,《致傅兰雅的<格致汇编>(1876—1892)编者的书信:一个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卷4第2册,1974年12月,第729--777页。
    25李文杰,《总理衙门的翻译官》,《历史档案》,2011年第2期;
    26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27刘含力,《张德彝笔下的英国形象:以<航海述奇>、<三述奇>为中心》,《福建论坛》,2011年第9期;
    28刘敬文,《试论近代日本教育改革》,《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29卢楠,《杭州发现<英字入门>可能是最早的英文教科书》,《浙江青年报》,2001年4月6日。
    30罗振玉,《日本教育大旨》,《教育世界》第23册,壬寅年三月(1902年4月)。
    31马一,《比较中审视:晚清铁岭籍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兰台世界》,2012年,第1期;
    32毛旭、阮胜利,《百年前的商务英语读本》,《经贸实践》,2005年第12期。
    33齐华伟、肖成,《百年前“英语会话书”》,《广州日报》2009年11月30日。
    34邱志红,《<英文举隅>与<英文话规>—同文馆毕业生编译的早期英语文法书》,《寻根》,2008年第5期。
    35《上海新报》,1862年11月第111号。
    36《申报》,1877年5月26日。
    37《申报》,1878年8月12日。
    38《申报》,1879年11月24日。
    39《申报》,1895年10月30日。
    40《申报》,1900年6月19日。
    41 《申报》,1910年3月11-12日。
    42 《申报》1876年2月7日。
    43 沈开木,《单句复句区分存在的问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4 司佳,《邝氏英学丛书与19世纪末上海实用英学的形成》,自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45 司徒尚纪,《英语在岭南传播的历史与影响》,《岭南文史》,2003年,第4期。
    46 《时务报》第四十三册,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
    47 #12
    48 孙展,《1862年的英语热》生活报,2010年12月30日。
    49 唐诗明,《张德彝: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先行者》,《文史杂志》,2010年第1期;
    50 汪家熔,《记<华英初阶>注译者谢洪赉先生》,《出版史料》1988年第3、4期合刊。
    51 汪家熔,《商务印书馆与英文书籍》,自《英语世界》1982年第1期。
    52 王清,《商务印书馆近代版权工作实践》,《法学杂志》1992年,第6期;
    53 王清,《商务印书馆近代版权工作实践》,《法学杂志》1992年第6期。
    54 王维俭,《林则徐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考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55 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11期。
    56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57 项思勋,《西文西学之辨二》,《实学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二十六日。
    58 熊月之,《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59 熊月之,《上海广方言馆史略》,载《上海地方史资料》(四),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88页。
    60徐雁平,《中国现当代书籍版权页的演变》,《编辑学刊》,1996年,第6期。
    61薛英,《也说书同文与广方言》,《读书杂志》,1993年,第5期。
    62《学界纪闻》,《警钟日报》,1905年7月24日。
    63杨万翔,《“广东英语”,尚能用否?》《羊城晚报》,2008年11月6日。
    64杨玉良:《一部尚未刊行的翻译词典—清官方敕纂的<华夷译语>》,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4期。
    65于继增,《张德彝——走在新文化先驱者前面的人》,人民政协报,2008年7月10日。
    66郁土,《偶遇<增广英字指南>》,《文汇报》,2010年10月25日。
    67《章程文牍》,《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12期。
    68张蟾芬,《余与商务初创时之因缘》,《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1号。
    69张人凤,《蔡元培为商务印书馆第一任编译所所长说质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0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十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71张轶东,《中英两国最早的接触》,《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
    72张元济,《戊戌政变的回忆》,载《新建设》第一卷第三期,1949年10月6日。
    73赵金敏,《关于张德彝<七述奇>手稿》,《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6期;
    74周振鹤,《书同文与广方言》,《读书》1992年,第10期。
    75周振鹤,《题作<英文话规>》,《东方早报》,2004年4月23日。
    76周振鹤,《晚清驻华外交官传记丛书·序》,自爱德华·V·吉利克(EdwardV.Gulick),《伯驾与中国的开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7周振鹤,《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8周振鹤《<红毛番话>索解》,《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79周振鹤《别琴竹枝词百首笺释》,《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80周振鹤《内田发现的<红毛番话>(拟名)抄本译解》,《暨南史学》第四辑,2006年。
    81周振鹤《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82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文汇报》,1956年10月5日 。
    83邹玉霞:《趣话标点符号》,《陕西教育》,1996年,第7期。
    84邹振环,《<华英初阶>和晚清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发轫,自上海中山学社编,《近代中国》第十五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42-160页。
    85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86邹振环,《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87邹振环,《光绪皇帝的英语学习与进入清末宫廷的英语读本》,《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88邹振环,《十九世纪下半期上海的“英语热”与早期英语读本及其影响》,《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1期。
    89邹振环,《同文馆外语教科书的编纂与外语教育的成效》,自王宏志,梁元生,罗炳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拓》,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90邹振环,《晚清同文馆外语教学与外语教科书的编纂》,《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91邹振环,《浙籍买办与<英话注解>》,自张伟主编,《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2辑,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90200页。
    92邹振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严复与伍光建》,《19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
    93邹振环,《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94邹振环,《清末民初上海群益书社与<纳氏文法>的译刊及其影响》,《辅仁历史学报》,2006年第12期,又见《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8--109页。
    1陈咏渝,《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粤语研究》,复旦大学,2002年。
    2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
    3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扬州大学,2009年。
    4李亦婷,《外语培训班与晚清上海社会(1862-1911)》,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5刘军,《<英文汉诂>—论严复的文化语言观》,北京大学,2004年。
    6刘军,《清末民国时期外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7宋祥,《“中国别琴英语”—“中国英语”早期形式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8王晓静,《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戊戌变法形象演变研究:以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张运君,《晚清书报检查与教科书审定研究》北京大学,2006年。
    10周海霞,《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1周毅,《晚清洋泾浜英语及其影响史:以1840年前后至1919年广州、上海口岸为中心》,四川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