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道家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内外交困,尤其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陷中国于亡国亡种的空前危机,章太炎等一批志士仁人缘于对民族和文化的强烈危机意识,积极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力图从中寻求救亡图存之良方,道家成为他们资以救世应务的主要资源之一。研究道家遂成了章太炎学术生命之要务。本文对章太炎道家观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章太炎如何通过诠释道家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考察了章太炎研究道家的历史原因和学术背景。章太炎因“苏报案”入狱,开始深入研读佛经。佛学思想便成为他提倡革命、净化道德的依据。然而革命屡遭失败,使章太炎认为不仅要以道德发起信心,而且要以国粹激动种性,因而只有道佛和合才能达此目的,此后开始研治道家,而良好的家学传承以及博采朴学、诸子、佛学、西学之长为他研究道家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第二章就章太炎道家研究之进路作一考察。在一九O六年之前,章太炎的学术重心在治经,并不甚好老庄,因而关于道家的研究不多,《膏兰室札记》对《庄子》作了十一条训释,《馗书》之《儒道》则表明了他尊儒抑道、贬老褒庄的思想倾向。然而,在他将学术重心从经学转向佛道以后,研究成果较丰富,主要有:《诸子学略说》、《庄子解诂》、《原道》和《齐物论释》。《诸子学略说》指出道家无宗教,章太炎借此拒斥基督教;认为胆怯者多权术,旨在说明孔子之诈甚于老子。《庄子解诂》是以传统的训诂方法训释庄子,故本章从内容、特征、训诂方法上对其进行了考察。《原道》主要借解读老子思想提出章太炎自己的政治观点,《齐物论释》则通过以佛解庄,阐明自由平等思想。章太炎经历诸多世事之后,将学术重点渐趋转向儒家。这时期他对道家的研究主要反映在《道本》、《道微》、《蓟汉微言》、《老子政治思想概论序》、《诸子略说》。《道本》以为老子即贵身又贵大患,强调“以百姓心为心”、救世度人。《道微》主要借子华子的生死观阐述章太炎本人“迫生不如死”的观点,这是章太炎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反思的结果,又是他卓历赴死精神的表现。《菿汉微言》将儒释道互证,试图构建儒释道三者融合的思想体系。《老子政治思想概论序》把老子比喻成大医,以为《老子》一书遍列方剂,不同材性的人则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从中获得适宜的药方。《诸子略说》指出老子之“道”最高之处在于看出“常”、“无”、“无我”、“无所得”,并对《庄子》内篇钩玄提要,以为佛法精义俱在其中。
     第三章以《原道》为中心考察了章太炎如何将对老庄的解读与现实的政治相结合。《原道》指出,老子言术是为了“去民之诈”,章太炎此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清政府的“伪立宪”;老子主张弃前识,即不能无缘而妄意度,章太炎意在批评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学派的武断。《原道》还将老子“不尚贤”解读为不尚“名誉、谈说、才气”,章氏以此说明代议制在中国不可行;指出老子之“道”“极人事”,即不同事物并行不悖,主张“分异政俗,无令干位”;此后,章太炎还将老子政治思想概括为一“因”字,即因人因时因地以制宜。也正是由于这一“因”字的不确定性,使章太炎对于寻求救国良方陷入迷茫之中。
     第四章以《齐物论释》为中心考察了章太炎以佛解庄之缘由、成果和旨趣。章太炎在讲述《庄子》时发现庄佛义多相涉,且经国莫如《齐物论》,故以佛解庄,旨在明自由平等思想、达齐物之境。它要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在排遣名相之后,则可“操齐物以解纷”,即在“齐物”思想的引领下,随顺文野而齐文野,顺世和之以是非,无所谓正负之论,无所谓智愚之分,从而拒斥那些企图以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的行为,抵制那些志存兼并者的侵略。
     第五章以《蓟汉微言》为中心考察了章太炎如何以庄证孔。章太炎以庄子“齐物”理解孔子之“忠恕”,认为忠恕应并举;以庄子“无己”解释孔子之“绝四”,以为庄子最得孔子之遗绪;以庄子“有待”去诠释《易传》之“命”,以为此“命”实质上是假托之名。《蓟汉微言》不仅以庄证孔,而且以佛证孔,从而“齐”论三者。
     第六章就章太炎道家观进行评介。其一,道家哲学为章太炎的进化论、政治观、宗教观以及哲学思想等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章氏于“齐物”思想中开启的多元思维方法为他含摄古今中外之思想成果提供了新的视角,于道家思想中发掘的微旨成为他经世应务的理论依据;其二,道家哲学是章太炎用来批评儒家的重要理论武器之一,而他“诋孔”对后来新文化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章氏的道家观对梁启超、胡适、鲁迅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结语部分对章太炎道家观的近代意义进行总结:章太炎在道家方面的“孤行独见”既有利于提振国粹、增强民族道德,也为道家思想在近代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沃土,尤其是他以庄子“齐物”为视域融通各种文化、思想和学术,从而主张文化多元,以此寻求文化自主。这使章太炎的道家观在近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Modern China had been exposed to domestic troubles and foreign invasions since 1840, especially to the military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by those imperialist countries. Our nation was in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of subjugation and genocide. With strong crisis awareness of culture and nation, many intellectuals with lofty ideals, such as Zhang Taiyan, actively reflect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which they attempted to get a right recipe for national salvation. In this respect, Taoism beca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resources by which they governed the country and dealt with business. Studying Taoism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in Zhang Taiyan's academic life. By examining Zhang Taiyan's thought of Taoism,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how Zhang Taiyan was ab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erving realistic society through his interpretation of Taoism. The essa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auses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Zhang Taiyan's Taoism studies. Because of the "Su Newspaper Case", Zhang was put into prison, and started reading up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deeply. Buddhist thought then became the basis of his advocating revolutionary and purifying morals. However, revolution suffered the defeat repeatedly. In view of this, Zhang contended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xcite human's original kind-nature by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o initiate the confidence by morality. Only the integration of Buddhism and Taoism could reach this goal, hereafter, Zhang began to study Taoism. With good inheritance of family learning, and b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ideas of down-to-earth learning, the pre-Qin thinkers, Buddhism and Western learning widely, Zhang laid a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his Taoism studies.
     The course of Zhang Taiyan's Taoism studies would be summarized in Chapter two. Until 1906, Zhang had been focusing on Confucian classics, without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Lao Tzu and Chuang Tzu.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fore, he didn't have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aoism. There were only 11 pieces of explanative essays on Chuang Tzu which could be found in his Moistening Orchid Room Reading Notes. And hi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Oppression Book (《(?)书》) reflects his respect for Confucianism and depreciation for Taoism, and his respect for Chuang Tzu and depreciation for Lao Tzu. Since his academic focus shifted from Confucian classics to Buddhism and Taoism, his research results on Taoism gradually became plentiful, including:the Brief of the Philosopher(《诸子学略说》),the Exegesis of Chuang Tzu(《庄子解诂》),YUAN DAO and the Explanation of QI WU LUN. In order to reject Christianity, in the Brief of the philosophers he pointed out that Taois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ligion, and believed that timid people have more trickery so as to criticize Confucianism excelling Taoism in using trickery. He put forward his political views by interpreting the Taoist thought in YUAN DAO(《原道》).He explained Chuang Tzu's QI WU with Buddhism in order to expound the though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in the Explanations of QI WU LUN.The traditional exegetical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uang Tzu in the Exegesis of Chuang Tzu, whos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egetical method has been analyzed in this chapter. After experiencing many things, Zhang Taiyan's academic focus shifted from Taoism to Confucian in gradual, the research result on Taoism mainly embodied in the Essence of Taoism, the Deep Meaning of Taoism, Sublime Words on Rejuvenating Han, Preface of Outline of Lao Tzu's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Brief of Pre-thinkers(《诸子略说》).It has put forward that Lao Tzu attached importance of one's body and adversities as well, so as to "take people's benefit as a goal" and save the world and people out of misfortune in the Eessence of Taoism. Zhang stated his point of view of "forced to living not as good as death" through Zihuazi'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Deep Meaning of Taoism, which was the reflection of his survival state, but also was the displays of his spirit of defying danger and death. Lao Tzu has been analogized as medicine store, where have a lot of prescriptions, from which different people can take out their own pre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needs in Preface of Outline of Lao Tzu's Political Though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were used for proving mutually in Sublime Words on Rejuvenating Han, by which Zhang attempted to construct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fus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Brief of Pre-thinkers, it is said that the highest place of Lao Tzu's "Tao" was to see "CHANG", "WU", "no-self", "no-income", and the thought of the Inner Chapters of Chuang Tzu is abstracted, and which contains deep meaning of Buddhism.
     In Chapter three, taking YUAN DAO as the center, it discusses how Zhang Taiyan combin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o Tzu and Chuang Tzu with the political reality. In YUAN DAO, Zhang pointed out that Lao Tzu talked about political trickery in order to get rid of people's intrigue, by which he aimed at exposing the "pseudo-constitutionalism" of Qing government. Lao Tzu claimed to abandon former knowing(前识),i.e., one cannot guess in an absolutely groundless way, by which Zhang criticized the arbitrary of New Text School(今文经学派)represented by Kang Youwei. In order to explain that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was not feasible in China, Zhang interpreted "not advocating able and virtuous personage(贤)’'claimed by Lao Tzu as "not advocating reputation, eloquence and ability". Zhang pointed out that Lao Tzu's "Tao" knew the human affairs thoroughly, that is, different things went hand in hand, which stood for "distinguishing politics and Non-politics, an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inally Lao Tzu's political thought has been summarized as "follow", that is, taking appropriate a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dividual,local circumstances and time. It is for uncertainty of "follow", so Zhang felt confused to seek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saving the nation.
     In Chapter four, taking "the Explanation of QI WU LUN" as the central, it discusses the cause, results and purpose that Zhang explicated Chuang Tzu with Buddhism. When he related Chuang Tzu, Zhang found that the meaning of Buddhism and thought of Chuang Tzu had much similar, and held that no matter what could not match QI WU LUN in governing country, and so explicated Chuang Tzu with Buddhism, whose purpose was to show though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to come into an ideal condition. It requires transcending speech-phase, name-phase and heart-phase. After transcending nonima, "QI WU" is used to resolve disputes. Name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 QI WU " thought, let both civilization and barbarism suit with its place; let right and wrong be what it is; does not matter what is positive or is negative theory; does not matter who is smart or is stupid, by way of which rejected those who seeked to impose their own standards of conduct on others, which resisted the aggression of those who tried to annex other country.
     In Chapter five, taking Sublime Words on Rejuvenating Han as the center, it has been examined how Zhang Taiyan demonstrated Confucius' thought with Chuang Tzu's theory. He explained Confucius'"ZHONG and SHU" with Chuang Tzu's "QI WU",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receive equal attention, and interpreted Confucius'"rejects four" with Chuang Tzu's " no-self", and so he believed that Chuang Tzu carried on the most legacy of Confucius; he explicated "MING" in YI ZHUAN with Chuang Tzu's "being dependent", and thought that "MING" was essentially used as a pretext, In Sublime Words on Rejuvenating Han, not only demonstrated Confucius'thought with Chuang Tzu's theory, but also demonstrated Confucianism with Buddhism so as to regard them equally.
     Zhang Taiyan's Taoist view would be evaluated in Chapter six. Firstly, Taoism provides important thought resources for Zhang Taiyan's theory of evolution, political view, religious view as well as philosophic thinking. In Zhang view,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mode that inspired by "QI WU", provided a multi-perspective for the assimilation of thought achievemen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 thought which unearthed from Taoism becom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his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dealing with business. Taoism was used for one of important theory weapons to criticize Confucian by Zhang Taiyan, but his "scolding Confucius" had the huge influence o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fterward. In addition, Zhang Taiyan's Taoism studies had some influence on Liang Qichao, Hushi and Luxun.
     In Conclusion, it carries on the summary to modern significance of Zhang Taiyan's Taoist view:Zhang Taiyan's "unique opinion" on Taoism is not only advantageous in inspiring national essence and enhancing nationality morals, but also open new fertile soil for Taoism in modern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by taking Chuang Tzu's "QI WU" as a proper perspective, he links up each culture, thought and academic, and thus advocated cultural diversity in order to seek the culture to be independent by this. Zhang Taiyan's Taoist view has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modern history of thinking and history of learning.
引文
1. 章太炎:《章氏丛书》(24册),上海古书流通处,1924年版。(32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版。(32卷),浙江图书馆,1919年版。
    2. 章太炎:《章氏丛书续编》,北京,1933年版。
    3.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1-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6年版。
    4. 章太炎:《(?)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大字线装本。
    5. 章太炎:《章太炎文钞》,上海中华图书馆,1914年版。
    6. 章太炎:《太炎最近文录》,上海国学书室,1915年版。
    7. 章太炎:《太炎教育谈》,四川观鉴庐,1920年版。
    8. 章太炎:《章太炎先生学术论著手迹选》,章念驰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9. 章太炎:《国故论衡疏证》,华西大学国学丛书,1940年版。
    10.章太炎:《章太炎诗文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1.章太炎:《菿汉三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章太炎:《章太炎选集注释本》,朱维铮、姜义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章太炎:《(?)书—初刻本、重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章太炎:《<馗书>详注》,徐复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5.章太炎:《国学概论》,曹聚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6.章太炎:《国故论衡》,陈平原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7.章太炎:《国学略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
    18.章太炎:《章太炎讲国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章太炎:《章太炎的白话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章太炎:《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1.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23.章太炎:《太炎文录初编太炎文录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24.章太炎、刘师培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5.章太炎:《章太炎书札》,温州图书馆抄本,1986年版。
    26.洪治纲主编:《章太炎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8.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1.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郭应传:《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高田淳:《辛亥革命と章炳麟の齐物哲学》,东京研文出版,1984年版。
    4. 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以章太炎、周氏兄弟为个案之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 何成轩:《章炳麟的哲学思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 李润苍:《论章太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868-1918》(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919-1936》(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汤志钧:《章太炎传》,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2.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第十九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年初版。
    13.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4年版。
    15.汪荣祖:《章太炎散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6.汪荣祖:《章太炎研究》,李敖出版社,1991年版。
    17.汪太冲编:《章太炎外纪》,文史出版社,1918年版。
    18.王(?)森:《章太炎的思想(一八六八—一九一九)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高雄:时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版。
    19.许寿裳:《章炳麟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20.谢樱宁:《章太炎年谱摭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徐立亭:《晚清巨人传章太炎》,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
    22.倪伟编选:《章太炎生平与学术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4. 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余杭文史资料第2辑章太炎先生专辑》,1986年版。
    25.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6.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7.章太炎纪念馆编:《先驱的踪迹: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美)爱莲心(Robert E. Allinson):《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第二分册),本书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4.摩狄曼·J·阿德勒:《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义》,陈珠泉、杨建国译,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
    5.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7.(美)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z):《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德)康德(Immanuel Kant):《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0.(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rgger):《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陈鼓应注:《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4.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5.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6.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陈少明:《近代中国思想史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1》,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方勇:《庄子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佛教十三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
    1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4.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郭齐勇:《郭齐勇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郭齐勇,吴根友:《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高峰:《大道希夷一现代的先秦道家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郭朋、廖自力、张新鹰:《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巴蜀书社,1989年版。
    1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1.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2册,上海:生活书店,民国36[1947]。
    22.黄俊杰主编:《天道与人道》,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版。
    23.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胡哲敷:《老庄哲学》,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年版。
    25.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鲁迅:《鲁迅全集》第1、3、6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0.李维武:《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2.刘笑敢:《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33.刘笑敢:《两种自由的追求:庄子与萨特》,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90年版。
    34.李帆著:《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5.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6.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7.牟宗三:《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陶国璋整构,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8.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钱穆:《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图书馆,1997年版。
    40.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华正书局,1989年版。
    41.庆善、于唐编:《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42.太虚:《法相唯识学》(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3.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吴根友:《自由的表演与魅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吴根友编著:《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7.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48.萧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纲要》,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49.萧萐父,吴根友主编:《传统价值:鲲化鹏飞》,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50.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近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51.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中国庄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3.(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校释》,韩廷僳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页。
    54.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55.杨汝舟:《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
    5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7.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8.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9.张昭军:《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61.张松:《论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老子思想之哲学意义的重新探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62.张春香:《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4.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65.周庆华:《佛学新视野》,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66.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7.《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版。
    68.蔡德麟、景海峰主编:《文明对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 陈少明:《排遣名相之后——章太炎《齐物论释》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2. 黄华珍:《试论章太炎先生与<庄子>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1月。
    3.李昱:《章太炎梁启超先秦诸子学比较研究——以老庄学为主》,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4. 罗检秋:《晚清诸子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
    5. 林红:《近代的道家观——对近代道家思想研究的探析》,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 刘洋:《论章太炎经学诠释思想渊源—<齐物论释>与佛学的关联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
    7. 吕锡琛:《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 孙文礼:《严复与道家思想》,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
    9.王玉华、张德顺:《“齐物”与“两行”——章太炎文化学说的内在底蕴及其现代意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吴晓番:《<齐物论>和平等——以章太炎<齐物论释>为例》,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1月。
    11.邓联合:《“逍遥游”与自由》,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2期。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0-291页。
    ②章太炎:《原学》,《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页。
    ①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②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289页。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页。
    ②何成轩:《章炳麟的哲学思想》,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234页。
    ③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
    ④吴光兴:《论章太炎的庄子学》,载入《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陈鼓应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8页。
    ⑤吴光兴:《论章太炎的庄子学》,载入《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陈鼓应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0页。
    ⑥陈少明:《排遣名相之后——章太炎《齐物论释》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①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第190-191页。
    ②李昱:《章太炎梁启超先秦诸子学比较研究——以老庄学为主》,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9页。
    ③罗检秋:《晚清诸子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
    ④李昱:《章太炎梁启超先秦诸子学比较研究——以老庄学为主》,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6页。
    ⑤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9页。
    ①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1页。
    ②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③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①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2页。
    ②陈少明:《排遣名相之后——章太炎《齐物论释》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③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第215页。
    ①汪荣祖:《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陈鼓应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9-322页。
    ②王(?)森《章太炎的思想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1868-1919》高雄: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第155页。
    ③吴光兴:《论章太炎的庄子学》,载入《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陈鼓应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97页。
    ④方勇:《庄子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第十九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年。
    ①本文所涉及的时间:表示阴历时用“一八六八年十一月三十日”,表示阳历时用“1869年1月12日”,以示区别。作此区别的原因在于: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当时国人的习惯是用阴历表示,而章太炎在其文章、书信之末尾记录时间时基本上用的是阴历,故本文在1912年1月1日之前的时间主要用阴历表示;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改用阳历,且在本人所参考的资料中,多数用的是阳历,故本文对于1912年1月1日以后的时间主要用阳历表示。
    ②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同治七年一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①《申报》,光绪七年四月十九日(1881年5月16日),见李文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8页。
    ②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页。
    ③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页。
    ④(清)褚成博:《光绪余杭县志稿·章均传》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转引自姜义华著:《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⑤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页。
    ⑥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⑦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⑧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①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①林尹:《章炳麟之生平及其学术文章》,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8页。
    ②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年九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③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六年十三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④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制言》第二十五期,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868-1918》(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⑤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⑥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制言》第二十五期,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868-1918》(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⑦章太炎:《上李鸿章书》(一八九八年正月),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页。
    ⑧章太炎:《上李鸿章书》(一八九八年正月),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页。
    ⑨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十一年十八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⑩《学海堂经解》是由阮元主编的一部反映清代嘉庆以前研究经学的新成就。汇辑了从清初到嘉庆年间治经著作凡七十四家一百八十余种,共一千四百余卷,于道光九年缉刻完毕,又称《皇清经解》,见《辞海》第712页。
    11 《南著书院经解》是由王先谦主编的,光绪十四年辑刊完成,又称《续皇清经解》。收入凡一百一十家,二百零九种,共一千四百三十卷。
    ①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见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余杭文史资料第2辑章太炎先生专辑》,1986年版,第7页。
    ②章太炎:《光复军志序》,《检论》卷九,《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3页。
    ③章太炎:《再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5页。
    ④章太炎:《膏兰室札记》卷一,《章太炎全集》(一),1982年版,第143-144页。
    ⑤章太炎:《庄子解诂》,《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页。
    ⑥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⑦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年二十一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①俞樾:《重建诂经精舍记》,收入《春在堂杂文》卷一,又见浙江《杭州府志》卷十六清光绪年间重修本。参见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中),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3页。
    ②指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订古书讹误,疏解疑难,堪称有清一代朴学之代表作,久为士林所重。
    ③清代王引之撰,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训释经传所见虚词凡一百六十个,对诸词特殊用法的训释,多具卓见,其成就前所未有。
    ④章太炎:《俞先生传》,《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
    ⑤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序,《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等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9页。
    ⑥《章太炎先生答问》,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⑦章太炎:《谢本师》,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⑧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6页。
    ②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制言》第25期。见章太炎:《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③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制言》第25期。见章太炎:《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④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其在事业上也有然,其在学问上也亦有然;其所以自成家数、崛起一时者以此,其所以不能立健实之基础者亦以此。”见《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①章太炎:《膏兰室札记》卷一,《章太炎全集》(一),1982年版,第98-99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③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章太炎自注为《解老》,实际为《喻老》。
    ①王韬:《(?)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页。
    ②章太炎:《与谭献》,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民报》第六号,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3-276页。
    ④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7页。
    ⑤《昌言报》第一册,第l页B面。
    ⑥《昌言报》第八册,第1页B面。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②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页。
    ③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387页。
    ①章太炎:《无神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0页。
    ②章太炎:《无神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1页。
    ③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④章太炎:《代议然否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⑤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8页。
    ⑥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⑤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①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5-6页。
    ②章太炎:《变法箴言》,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19页。
    ③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5页。
    ④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⑤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
    ⑥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
    ①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3页。
    ②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4页。
    ③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4页。
    ④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5-276页。
    ⑤章太炎:《菿汉微言》,《蓟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①姜义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第2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186页。
    ②章太炎:《明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①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见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余杭文史资料第2辑章太炎先生专辑》,1986年版,第7页。
    ②章太炎:《变法箴言》(1897年8月2日),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7页。
    ③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见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余杭文史资料第2辑章太炎先生专辑》,1986年版,第7页。
    ④汪东:《余杭章先生墓志铭》,《制言》半月刊1936年第31期,收入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
    ⑤章太炎:《民国光复》(1933年,辛亥革命二十周年,章氏作了题为《民国光复》的讲演),见马勇编:《章太炎先生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⑥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六年十三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①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9页。
    ②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5页。
    ③汤志钧在录《洪秀全演义序》后有一段说明: 《洪秀全演义》,禺山世次郎(黄世仲,字小配)撰。一九○五年起,连载于《有所谓报》和《少年报》,几五十四回而止。次年(一九○六年),香港中国日报社始发行完整的六十四回本,卷首有章氏序文,注明撰于是午十月(丙午九月)。
    ④章太炎:《洪秀全演义序》,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7-308页。
    ⑤章太炎:《自题造像赠曼殊师》,引自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五集,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125页。
    ⑥黄侃:《太炎先生行事记》,《制言》第四十一期。见傅杰编:《自述与印象:章太炎》, 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8页。
    ①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由于章太炎本人对于管子是否属于道家并不十分确定,以为列子近乎神仙的思想与道家主旨相违,而在数论道家时亦少涉及《淮南子》,且《汉书·艺文志》将《淮南子》归入杂家,故笔者将章太炎对管子、列子、《淮南子》的研究不纳入到本文的考察范围,本文仅就章太炎对老庄思想的研究作为考察对象。
    ②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九年十六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③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⑤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②姜义华著:《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③沈延国:《膏兰室札记校点后记》,《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4页。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页。
    ①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9页。
    ②章太炎:《原道》(上),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④沈延国:《膏兰室札记校点后记》,《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4页。
    ⑤章太炎:《(?)书》,《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⑥朱维铮:《章太炎全集》(三)《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①章太炎:《(?)书·不加赋难》,《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②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七年三十四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③章太炎:《致吴君遂书一》(一九。一年三月十三日),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6页。
    ④章太炎:《馗书·儒法》,《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⑤指曹参以道家的清净无为辅佐汉惠帝,使汉朝国泰民安。又指汉景帝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使景帝及诸窦,不得不尊老子。见《(?)书·儒道》,《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①章太炎:《(?)书·儒道》,《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②《金版》、《六(?)》,章太炎自注:“道家大公书也”,参见《订孔》,《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据徐复《馗书详注》注解: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金版》、《六(?)》,皆《周书》篇名。”或曰:“秘谶也。”《六(?)》,亦作《六韬》,太公兵法。分为文、武、虎、豹、龙、犬六卷。参见徐复《馗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③章太炎:《(?)书·儒道》,《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④春秋时齐国大臣。妫姓,田(陈)氏,名恒,后人因避汉文帝刘恒讳称他为田常,亦称田成子。田乞之子。齐简公时,他与监止为左右相。因不能相下,乃复修其父之政,继续以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笼络民心。公元前481年杀监止和齐简公,立简公弟骜为平公,自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自此田氏专国政。三传至太公和,正式代齐。
    ⑤章太炎:《(?)书·儒道》,《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⑥白河次郎与国府种德合著的《支那文明史》发行于1900年,东京博文馆,上海竞化书局译,上海竞化书局,1903年6月。
    ⑦章太炎:《(?)书·订孔》,《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①朱熹的《朱子语类》叙述了张良如何运用道家阴谋之术:“张子房(张良)习老氏之学,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役,与项羽讲和了,忽回军杀之。这个便是他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见朱熹:《朱子全书》第18册,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0页。
    ②章太炎:《(?)书·订孔》重订本(1902年),《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③章太炎:《(?)书·订孔》重订本(1902年),《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④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页。
    ⑤章太炎:《菌说》,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3页。
    ⑥章太炎:《(?)书·订孔》重订本(一九。二年),《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136页。
    ⑦章太炎:《(?)书·儒道》,《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⑧章太炎:《(?)书·儒道》,《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①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八年三十五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②章太炎:《(?)书·客帝》》初刻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③远藤隆吉(1874-1946),日本哲学史家,历任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教授。著有《支那哲学史》(首次发行于1901年5月)、《中国思想发展史》等。参见徐复:《(?)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他说“孔子之出于支那,实支那之祸本也。夫差第《韶》、 《武》,制为邦者四代,非守旧也。处于《人表》,至严高。后生自以瞻望弗及,神葆其言,革一义,若有刑戮,则守旧自此始。故更八十世而无进取者,咎亡于孔氏。祸本成,其胙尽矣。”(见章太炎:《(?)书·订孔》重订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④章太炎:《(?)书·订孔》重订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①章太炎:《(?)书·订孔》重订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②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国粹学报》第六期,见戴逸,李育民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 5.辛亥革命》,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3页。
    ③朱维铮: ((?)书)发微》,见《求索真文明: 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页。
    ④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二年二十九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⑤章太炎:《(?)书·征七略》,《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页。
    ⑥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二年二十九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⑦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序》中写道:“阅二千年岁月日时之绵暧,聚百千万亿衿缨之问学,统二十朝王者礼乐制度之祟严,咸奉伪经为圣法,诵读尊信;奉持施行。”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新学伪经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⑧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二年二十九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①章太炎在《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中说:“是故整齐风俗,范围不过,若是日大一统;益损政令,九变复贯,若是曰通三统。通三统者,虽殊方异俗,苟有长技则取之。虽然,凡所以取其长技,以为我爪牙干城之用者,将以卫吾一统之教也。”见章太炎:《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页。
    ②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页。
    ③李剑农:《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见戴逸,李育民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5辛亥革命》, 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791页。
    ④章太炎的《异术》发表于一八九七年九月初一日(1897年9月26日)《实学报》第四册,未曾辑集,参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页。
    ⑤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三年三十岁条,上海书店,]986年影印版。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页。
    ②章太炎:《(?)书·客帝》初刻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③章太炎:《(?)书·客帝》初刻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
    ④鲁迅对此曾有言:“太炎先生是以文章排满的骁将著名的,然而在他那《(?)书》的未改订本中,还承认满人可以主中国,称为客帝,比于赢秦的客卿。”见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89页。
    ⑤章太炎:《馗书·客帝匡缪》重订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⑥后来,他在致陶亚魂、柳亚庐的书信中,明确表达对自己曾经纪孔、保皇的悔恨和无奈:“陶、柳二子鉴:简阅传文,知二子昔日,曾以纪孔、保皇为职志。人生少壮,苦不相苦,而同病者亦相怜也。鄙人自十四五时,览蒋氏《东华录》,已有逐满之志。丁酉入时务报馆,闻孙逸仙亦倡是说,窃幸吾道不孤,而尚不能不迷于对山之妄涪。《馗书》中《客帝》诸篇,即吾往岁之覆辙也。今将是书呈览。二子观之,当知生人智识程度本不相远,初进化肘,未有不经纪孔、保皇二关者,以此互印何如?章炳麟白。”见章太炎:《致陶亚魂、柳亚庐书》(一九○三年五月),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1页。
    ⑦鲁迅也评论说:“木板的《馗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见鲁迅:《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47页。
    ⑧章太炎在一九○九年写给邓实的信中说:“向作《馗书》,文实闳雅,箧中所藏,视此者或未之好也。盖博而有约,文不奄质,以是为文章职墨,流俗或未之好也。”见章太炎:《与邓实书》,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⑨一九○四年九月初八(10月16日)上海《警钟日报》刊登了一则新闻《章炳麟<(?)书>再版已到》:“此书声价,轰震海内,无俟赘述。原系木刻,嗣经著者手自删订,益增美善。印本一出,风行一时。惟此等空前杰著,文辞渊古,不加点注,一般阅者,咸苦无从分其句读。兹得著者执友圈定本,因五什活版部重印出书,以公同好。爱读诸公,手此一编,当有一目了然之乐,不似前此之苦搜冥索矣。书已到申。发行所:各大书房。”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42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②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6页。
    ③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8页。
    ④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⑤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⑥章太炎于1922年在上海讲演时,有两段话具体地说明了儒道法三者之关系:“法家本为应用的,而韩非子治法家之学,自谓出于老子,他有《解老》、《喻老》二篇,太史公也把他和老、庄合传,其中有一部分也有关哲理的。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不同,就在出发点上。儒道二家是以哲理为基本而推衍到政治和道德的,法家是旁及哲理罢了。”“周秦诸子,道、儒两家所见独到。这两家本是同源,后来才分离的。《史记》载孔子受业于徵藏史,已可见孔子学说的渊源。老子道德的根本主张,是“上德不德”,就是无道德可见,才可谓之为真道德。孔子的道德主张,也和这种差不多。就是孟子所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也和老子主张一样的。道儒两家的政治主张,略有异同:道家范围大,对于一切破除净尽;儒家范围狭小,对于现行制度,尚是虚予委蛇,也可以说是“其殊在量,非在质也”。老子为久远计,并且他没有一些名利观念,所以敢放胆说出;孔子急急要想做官,竟是“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如何敢放胆说话呢!”(章太炎:《国学讲义》(1922年),海潮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⑦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⑧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⑨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⑩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①吴光兴:《论章太炎的庄子学》,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
    ⑦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1页。
    ②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9页。
    ③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1页。
    ④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5页。
    ⑤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9页。
    ⑥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0页。
    ⑦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1页。
    ⑧老子:《道德经》六十章,见《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页。
    ⑨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1页。
    ②章太炎:《无神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页。
    ③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1页。
    ④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2页。
    ⑤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9页。
    ①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②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9页。
    ②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0页。
    ④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0页。
    ⑤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9页。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2页。
    ②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3页。
    ③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4页。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3页。
    ②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3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④章太炎:《原道》上,《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
    ⑤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⑥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①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见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余杭文史资料第2辑章太炎先生专辑》,1986年版,第9页。
    ②《朱希祖日记》,北京图书馆藏,第2册,“明治四十一年”。
    ③汪东:《章太炎讲庄子》,参见孙文光编:《中国历代笔记选粹》(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
    ④胡道静:《胡道静附记》,《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
    ⑤章太炎:《与钟正楙书》,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⑥章太炎:《与钟正楙书》,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①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②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③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④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⑤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6页。
    ⑥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①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②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页。
    ③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页。
    ④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页。
    ⑤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⑥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页。
    ①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②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③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④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⑤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⑥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①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
    ②章太炎:《俞先生传》,《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
    ③章太炎:《与孙诒让》,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④章太炎:《孙诒让传》,《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3页。
    ⑤章太炎:《说新文化与旧文化》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7页。
    ⑥章太炎:《说求学》,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20页。
    ⑦章太炎:《说新文化与旧文化》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8页。
    ①据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与孙思防论果报书》和《与孙思昉论学书》,都涉及《老子政治思想概论》,此书正为孙思昉所作,①而在《老子政治思想概论序》文中与文末提到孙思昉:“今年夏溶县孙至诚思昉来及无门,以所著《老子政治思想概论》求正。”“思昉诚有意为国,于此得无深思之乎?”①,由此可推测此《序》系为孙思昉的《老子政治思想概论》而作,撰《序》时间为一九三一年九月。
    ②《序》云:“老子以内圣外王之道自持,得其政治之术者,莫若韩非。其后微言渐绝,其绪余犹足以为天下,汉孝文皇帝所行是也。次及王辅嗣辈,始以玄言号召天下,晋治以衰。盖老子尚朴,而玄言之徒贵华,其根株不同,故其藏于心术以发于事业者,其治乱不同亦如此。”(章太炎:《老子政治思想概论序》,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③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7页。
    ①章太炎:《老子政治思想概论序》,《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147页。
    ②王弼:《老子注》,见《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2页。
    ④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①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②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③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④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⑤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⑥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①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②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①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②据《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记述的是周文王姬昌因崇侯虎向商纠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囚禁期间在狱中撰写了《周易》一书,后获释。
    ③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在章太炎看来,周文王撰写《周易》,其忧患在于:“生生与未济也。”程石泉认为,章太炎误解了周文王的忧患,斥之为“向壁虚造之言,于事无据”,认为周文王之忧在于自身的安全和如何兴周灭纣。(参见程石泉:《易学新论》,文景书局有限公司,1996,第228页。)此处不问哪一种论述为正见。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章太炎作如此解释,自有其出发点和目的。
    另外,关于“生生与未济”之意,章氏在《菿汉微言》里有详尽的解释:《易》为开物成务之书,所说皆世间法也。世法之极,于是微著出世之(?)。《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文王虽拘美里,而逆王势尽,不久当就俘灭,未足措意。其所忧患,则“群龙无首”,“生生不已”。虽以五戒既济,非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亦终于未济而已。何谓五戒?“妇丧其茹,勿逐,七日得”,知其无盗、无淫也;“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新菜(?)祭以示明信,知其无杀、无妄语也;“濡其首”,《未济》言“饮酒濡首”,此不言饮酒知其无饮酒也。以五戒度人,但足经国宁民而已,人人具足五戒,此为至治之极,而生生不已,终于竞争。是以虽度而未得度也,此文王、孔子之所同忧,非大圣孰能与于斯?(见章太炎:《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又:“癸甲之际,厄于龙泉,始玩爻象,重籀《论语》,明作《易》之忧患,在于生生,生道济生,而生终不可济,饮食兴讼。旋复无穷。故唯文王为知忧患,唯孔子为知文王。”(见章太炎:《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又:“但人趣孳衍,则生存竞争转烈,此作《易》者所以忧患。”(见‘章太炎:《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④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①章太炎:《道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0页。
    ②根据章太炎在《道微》里的自注:“《吕氏·贵生篇》引子华子,高诱注:‘子华子,古体道人’。而《艺文志》已不著录。今世有《子华子》出于伪作。惟《吕氏·贵生篇》所引为真,今采用之。”说明此段文字引自《吕氏贵生篇》无误。子华子是否属于道家,学界颇有争议,但是章太炎非常肯定地把子华子划入道家则是确定无疑的,《道微》有言曰:“章炳麟日:‘是在道家子华子之论,……足以兼关二流矣。’”是其明证。至于《吕氏贵生篇》所引是否为真,把子华子纳入道家是否正确,本文对其不加考证。
    ③章太炎:《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432页。
    ④胡适:《胡适全集》第3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①胡适:《胡适全集》第3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②章太炎:《蓟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④章太炎:《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页。
    ⑤章太炎:《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页。
    ⑥章太炎:《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页。
    ⑦章太炎:《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页。
    ⑧章太炎:《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页。
    ①与《检论》作于同一时期的《菿汉微言》(作于1915年),其结尾有一段说明文字:“是册作于忧愤之中,口授弟子司法佥事吴承仕,令其笔述。虽多言玄理,亦有讽时之言。身在幽囚,不可直遂,以为览者自能知之也。”这段文字虽然说的是《菿汉微言》,但因与《检论》属同一背景下的著作,因此,“身在幽囚,不可直遂”,也可作为《检论》写作环境的佐证。
    ②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六年十三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③《民立报》发表了《欢迎鼓吹革命之文豪》一文对章太炎大加褒奖:“章太炎,中国近代之大文豪,而亦革命军之巨子也。正气不灭,发为国光,文字成功日,全球革命潮,呜呼盛已。一国之亡,不亡于爱国男儿,文人学士之心,以发挥大义,存系统于书简,则其国必有光复之一日,故英雄可间世而有,文豪不可间世而无,留残碑于荒野,存正朔于空山,祖国得有今日,文豪之力也。今章太炎已回国返沪矣,记者谨述数语以表欢迎之忱,惟望我同胞奉之为新中国之卢骚”。[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1页。]
    ④马来西亚槟榔屿《光华日报》发表时评《文字功》称赞章太炎的革命功绩:“革命虽重实行,不重空言,然理论足而复实事生,则今日革命军赫赫之功,亦当推源于文字”,“当甲午、乙未之顷,全国人心锢弊不开,而一般文人,醉心科举,除八股帖括外茫无知识。章生平不应虏试,提倡民族主义,所著《馗书》,发挥透辟,于是而革命之学说,如怒芽茁生,日渐加长矣。”[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1页。]
    ⑤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2页。
    ⑥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12月12日),天津《大公报》载:“日前章炳麟复武昌谭人凤诸人电云:‘武昌都督府转谭人凤诸君鉴:电悉。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今读来电,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见,人心解体矣。诸君能战则战,不能战,弗以党见破坏大局。章炳麟。文””。[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7页。]
    ⑦《同盟会本部改定暂行章程并意见书》写道:“吾党偏怯者流,乃唱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之言,公然登诸报 纸,至可怪也。此不特不明乎厉害之势,于本会所持主义亦懵之,是儒生阘茸之言,无一粲之值。”(见孙中山:《同盟会本部改定暂行章程并意见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1890-191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8页。)
    ①《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2年条说:“孙公于太阳历一月一日就职。始行太阳历”,故此后的时间一般用公历表示。
    ②临时政府成立后,被委任为交通总长的汤寿潜曾举荐章太炎、陶成章和陈其美“代理浙事”。对此,章太炎表示“愿作民党”(见章太炎:《致杭州电文》,《时报》,1912年1月8日),力推陶成章,尽管陶成章怕招忌,力辞浙江都督一职,但是仍未能逃脱厄运。
    ③孙、章宿怨表现在几件大事上:一是,章太炎反对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二是,对临时政府建都问题,孙、黄等人力主建都南京以掣肘袁世凯,章太炎则主张建都北京,此后的投票结果也足以证明章氏定都北京之理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三是,章太炎强烈反对孙中山以汉冶萍公司作抵押并与日本合资经营作为条件向日本贷款,以致借款一事终被废止。
    ④章太炎在《自定年谱》民国元年条中说:“以南府昏缪,自翦羽翼,不任燮伐,假手袁氏,势自然也。”[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1页。]
    ⑤章太炎在《敬告对待间谍者》(1912年2月)中写道:“虽项城所以不敢穷兵胜敌而后自贵者,亦惧相杀之尽,而反为他人利也。若以彼有帝王万世之心,此则民党相监,自有余裕。且夫称帝亦何容易,非战胜强邻,得其土地重器,固不足以极威望而驯民志。今北部之兵,不过十万,纵或精锐过南军,其不能制胜于国外明矣。”[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71页。]
    ⑥章太炎:《敬告对待间谍者》(1912年2月),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71页。
    ⑦章太炎在《致袁世凯论治术书》中曰:“大总统执事:上都奠定,内外康娱,惟望厉精法治,酬报有功,慎固边疆,抚宁南服,以厝中夏于泰山磐石之安,而复一等国之资格。”[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84页。]
    ①章太炎:《上大总统书》,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12页。
    ②章太炎在《宣言书》(1913年7月17日)中写道:“政以贿成,为全国所指目,而厉行暗杀,贼害勋良,借外力以制同胞,远贤智而近谗佞,肆无忌惮,不恤人言”。[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63页。]
    ③章太炎:《致伯中书八》,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61页。
    ④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谱》民国二年,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6页。
    ⑤汤国梨:《章太炎先生家书序言》,见《章太炎先生家书》,汤国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章太炎临行前曾赋诗一首表明其“明知虎穴,义不容辞”(汤国梨:《章太炎先生家书序言》,见《章太炎先生家书》,汤国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的决心与气概:“时危挺剑如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谁道江南徐骑省?不容卧榻有人鼾。”[章太炎:《时危四首》之一,《雅言》第十一期。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6页。]
    ①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三年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②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三年十月十七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③章太炎:《与黎元洪》,见《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④鲁迅在《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写道:“以大勋章做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见《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49页。)
    ⑤章太炎在家书中如此写道:“得二十日手书,悲愤欲绝。余在此已二星期,不见天日。左右更无他人,亦无启口笑谈之事,抑郁已极。共和党人曩日以人为标杆,及临患难,无相救相恤之情,偶请一人来语,必隔二三日始到,若自来,则无此事也。憎我者既排挤不遗余力;而爱我者,亦唯淡泊相遭。人情浮薄乃至于是。有生之乐既尽,厌世之心遂生,唯有趋入死地耳。观君来书,殆未知幽囚之苦,不知此时更苦于下狱也。”[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一月二十四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9页。]“人生至此,亦焉得不求死地,使彼能以白刃相加,所欣慕也。彼意乃欲絷维之,挫折之,而不令一死,以召谤议,此其可恨者耳。”[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二月二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2页。]
    ⑥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⑦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⑧章太炎:《与龚未生书》(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⑨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中华民国三年四十七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⑩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六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11 此次绝食主要起因是:与章太炎同住的黄侃被警察强行迁走,且章氏弟子及友人来访受阻,这引起章太炎的强烈愤慨,以致绝食。
    12 章太炎一九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致书朱逖先:“《检论》亦在改订,正可递钞”。(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可见其修订《检论》的匆忙,为的是赶在六月上海右文社刊印《章氏丛书》前定稿。
    ①章太炎:《统一党独立宣言书》(1912年),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5页。
    ②章太炎在致龚宝铨的信中说:“况仆身当贞观,其敢忘百姓之忧。去岁在东三省半年,上下牵掣,卒不如志,犹幸身无妄取,微有仁声,不为士民诟病耳。”[见章太炎:《与龚宝铨》(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③章太炎的《论国民捐之弊》(1912年6月5日)曰:“国民捐不期于勒迫.而勒迫必自之生:勒迫不期于永远借债。而永远借债必由之起”。[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04页。]
    ①章太炎:《大共和日报发刊词》,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7-538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0页。
    ③章太炎:《先综核后统一论》,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1-552页。
    ④1912年1月8日,《大共和日报》。
    ⑤章太炎在《统一党独立宣言书》(1912年)中曰:“夫民气骤伸而不以渐,则适为桀黠者利用,良家朴士,转受陵籍,伸之以渐,犹赖贤良长吏之提携,纵有武健严酷之治,而反足以佐百姓者,本党亦不应与之反对,是本党对于人民之态度也。”[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5页。]
    ⑥章太炎在《检论·非所宜言》中写道:“今处朝位而自盗其所监守,公取其所羡余,诈令(?)出,誓言不信,裨贩之庸犹不为也。”[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2页。]
    ⑦章太炎:《检论·大过》,《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2页。
    ⑧章太炎:《检论·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1页。
    ⑨章太炎:《致汤夫人书》(一九一三年十月二日),《章太炎先生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8页。
    ①章太炎《与袁世凯》书曰:“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匪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此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页。)
    ②章太炎:《检论·道微》,《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1页。
    ③章太炎:《与龚未生书》(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7页。
    ④章太炎:《致山田饮江书》(一九一五年四月十日),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7页。
    ⑤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五年九月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6-77页。
    ⑥章太炎:《菿汉昌言·经言三》,《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⑦鲁迅:《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50页。
    ①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民国四年四十八岁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③章太炎:《文始》,《章太炎全集》(七),1999年版,第237页。
    ④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6页。
    ⑤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章太炎:《蓟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章太炎:《蓟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③九两:据《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六职:据《周礼·考工记》,指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种职别。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⑤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⑥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5-96页。
    ⑤章太炎于1917年致吴承仕书中云:“检斋足下:接手书,知《菿汉微言》销量甚少,盖京师素少学人,唯有玩弄版本者耳。即经史常业,亦无专心治之者,而况其深至者耶?昔人云:‘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古今一概,有如是也。夫曲高则今人寡和,义精则古人寡倡。近更细绎宋明儒言,冀有先觉,然偶中者,什无一二。其于大体,则远不相逮矣。其中亦有不讳言禅者,只为圆滑酬应之谈,未必有根柢也。且寄一二十册来,以候人间要素,其余随足下所便耳。大抵此事常应宣说,使其易受。不然,直视此为龙宫秘册矣。书此敬问起居。”(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⑥侯外庐:《章太炎剖析》,见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9页。
    ⑦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8页。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②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③章太炎特别强调“常”字,原因在于“言政治者,本多论常道耳”,故“不欲改移社会习惯,亦不欲尽变时法制,此亦依于历史,无骤变之理也”,而“清政绌于守常”。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②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④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②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④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②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②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①章太炎:《说林》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②黄侃:《黄季刚诗文抄》,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③《原道》上、中、下由《(?)书·儒道》删改而成,被收入于宣统二年庚戌五月一日(1910年6月7日)出版的《国故论衡》初刊本,后刊登在宣统二年庚戌五月二十日(1910年6月26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五号“通论”内。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②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③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②当时,清政府派尚其亨、李盛铎、载泽、戴鸿慈、端方五位大臣分赴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考察。次年他们回国,载泽秘奏慈禧,阐明立宪之利有三:“皇权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以坚定清政府立宪信心。
    ③该会由江苏等省的君主立宪派张謇等组织成立,“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为宗旨。(韩剑飞编著:《中国宪政百年要览1840-1954》,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④梁启超:《政闻社宣言书》,见侯宜杰选注:《新民时代:梁启超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68页。
    ⑤章太炎在《讨满洲檄》中说:“今者,民气发扬,黎献参会,虏亦岌岌不皇自保。乃以立宪改官之令,诱我汉民,阳示仁义,包藏祸心,专任胡人,死相撑拒,我国民伯叔兄弟,亦既烛其奸慝,弗为惑乱,以胡寇孔棘之故,惟奋起逐北,摧其巢穴,以为中华种族请命”。(见《章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2页。)
    ①清政府的借口是:政闻社社员,“多悖逆要犯,敛财结党,托名研究时政,其实阴谋不轨。”(吴铁峰:《清末大事编年1894-1911》,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②章太炎:《虏宪废疾六条》,《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3页。
    ③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①章太炎:《政闻社解散之实情》,《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79页。
    ②揆郑:《康梁之今昔》,《民报第8册》,黄季陆主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年版,第3827页。揆郑:是汤增璧(1881--1948)的笔名,字公介,号朗卿,化名邓诚意,另有笔名:伯夔、曼华等,江西萍乡人,是一位忠诚的民主革命活动家和教育家。
    ③章太炎:《伪<民报>检举状》,《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7页。
    ①孙中山:《孙中山又致吴稚晖》(一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3页。
    ②杨天石、王学庄:《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6期; 曾业英: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补证》, 《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
    ③《追忆章太炎》一书对此事做了描述:“睹国事愈坏,党人无远略,则大愤,思适印度为浮屠,资斧困绝,不能行。,,(见陈平原,杜玲玲: 《追忆章太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④后来章太炎也在一九一二年六月六日的《越铎日报》上对此进行过证实:“仆自抵东办报,亲戚故旧,音问俱绝。后见同盟会渐趋腐败,愤欲为僧,以求梵文于印度。又与安南、朝鲜诸学生立亚洲和亲会,闻印度革命党才高志坚,欲裹粮以从之,得所观法。于时假贷俱绝,惟南皮张孝达有一二日之旧游,后在东京关于文学教育诸事,亦尝遗书献替。张于革命党素无恶感,不得已告贷焉。其书嘱长崎领事卞某带归。卞即[张]之婿也。卞回国后,不敢请通,私以语端方,遂居为奇货,反嘱卞来告。其言十万金五万金者,皆凭虚饵人之语。仆亦欲达初志耳,何论出资者为端为张!而端遂欲致之鼓山(福建岛)、普陀等处,仆遂决意不受。” (见章太炎:《章太炎电复统一党》,1912年6月6日《越铎日报》,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5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页。)
    ⑤章太炎:《伪<民报>检举状》,《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①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③王弼:《老子注》,见《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页。
    ④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①《韩非子·解老》:见《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8页。
    ②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③章太炎在《原道》中说:“是故私智不效则问人,问人不效则求图书,图书不效则以身按验。”(见《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④王弼:《老子注》,见《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页。
    ⑤林希逸:《老子庸斋口义》,再造善本。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影印,第18页。
    ⑥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283页。
    ⑦王弼:《老子注》,见《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②见1910年刊登在《学林》(在日本出版)第一册《学林缘起》一文,据汤志钧先生推测,此文出自黄侃,参阅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4页。
    ③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④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61页。
    ①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②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③章太炎:《信史》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④章太炎:《信史》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⑤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⑥章太炎:《信史》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⑦章太炎:《信史》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⑧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⑨《信史》上曰:“今既无术足以遍知,欲知之乃穿凿无验,然则主以六籍,参以诸子,得其辜较,而条品犹不章者,是固不可知也,非学者之耻也。及夫成周以降,事有左验,知不可求之堀穴瓦砾,因摭纬谶以改成事。下及魏、 晋,纬谶又不足用,乃弃置不一道。且曰史官皆曲笔道谀。夫曲笔道谀则然矣,政有经制,国有大故,固弗能以意损益。今一切以为诬罔,其非诬罔者当云何?曲者又好举异域成事,转以比拟。情异即以为诬,情同即以为是。”[见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①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③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①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58页。
    ②章太炎:《与简竹居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③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④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①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
    ②在章太炎的《原道》上与《原道》中都谈到老子的不尚(上)贤,而在《原道》上,章太炎用的是“不上贤”,在《原道》中,用的是“不尚贤”,通行本用“尚”,帛书乙本,“尚”作“上”,“甲本下句损掩。景龙、龙兴碑及《淮南·齐俗训》所引‘尚’亦作‘上’。敦煌‘尚贤’作‘上宝’。如按:‘上’、‘尚’古通,‘宝’字当是形误。”(见张松如:《老子说解》, 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26页。)本文为方便论述,一律用“不尚贤”表示。
    ③章太炎:《原道》,见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④《墨子间诂·尚贤上》:《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页。
    ①《墨子间诂·尚贤上》:《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页。
    ②《墨子间诂·尚贤下》:《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页。
    ③《墨子间诂·尚贤上》:《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页。
    ④《墨子间诂·尚贤中》:《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页。
    ⑤《墨子间诂·尚贤中》:《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页。
    ⑥《墨子间诂·尚贤上》:《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页。
    ⑦《墨子间诂·尚贤中》:《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页。
    ⑧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⑨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⑩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①张岱年主编:《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②《韩非子·显学》:《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4页。
    ③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④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①《韩非子·解老》:《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1-112页。
    ②《韩非子·解老》:《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2页。
    ③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④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⑤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⑥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⑦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⑧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①章太炎:《国家论》,见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4页。
    ②章太炎:《国家论》,见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9页。
    ③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69页。
    ①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页。
    ②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页。
    ③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页。
    ④章太炎:《代议然否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页。
    ⑤章太炎:《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73页。
    ⑥章太炎:《代议然否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301页。
    ①章太炎:《代议然否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2-304页。
    ②章太炎:《代议然否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309页。
    ③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④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⑤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①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②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③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④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⑤章太炎:《非黄》,《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2页。
    ②[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③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71页。
    ⑤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⑥《韩非子·喻老》:见《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3页。
    ⑦《韩非子·解老》:见《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5页。
    ①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韩非子·解老》:见《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7-98页。
    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9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②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②章太炎在《原道》中云: “综是数者,其要在废私智、绝县朵,不身质疑事而因众以参伍。非出史官周于国闻者,谁与领此?”(见《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③章太炎:《原道》,《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④章太炎的《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有一段与此相关的话: “管仲兼杂阴阳一派,有许多鬼话。老子出来,就大翻了,并不相信天帝鬼神和占验的话。孔子也受了老子的学说,所以不相信鬼,只不敢打扫干净。老子就打扫干净。”(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⑤章太炎在《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一文中云: “以前论理论事,都不大质验,老子是史官出身,所以专讲质验。”(《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⑥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②《韩非子·解老》:见《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7-108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②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③章太炎:《明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④章太炎:《明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⑤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页。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公理与反公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27页。
    ②据汪晖先生,在晚清的语境中,“群”与“公理”的概念是可以互换使用。见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公理与反公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23页。
    ③章太炎:《明群》,《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52页。
    ④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页。
    ⑤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3页。
    ⑥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页。
    ①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8-449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
    ④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②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③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289页。
    ④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⑤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①章太炎:《原道》,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②王栻主编:《严复集》(4),《<老子>评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9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④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⑤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②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④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⑤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⑥章太炎:《老子政治思想概论序》(1931年9月),《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①章太炎:《老子政治思想概论序》(1931年9月),《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②章太炎:《与赵恒惕书》(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三),据《申报》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五,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52页。
    ③章太炎:《与李根源书》(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6页。
    ①章太炎《致马宗霍书》(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七日),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7页。
    ②石敬瑭(892-942),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在后唐末帝时,以父事契丹,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为条件换取帝位。秦桧: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但在被俘降敌后向金国割地求和,大兴文字狱,贬斥抗金官员。
    ③章太炎《致马宗霍书》(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七日),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7页。
    ④章太炎:《与孙思防论时事书》,见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28页。
    ⑤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⑥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⑦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⑧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①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②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③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④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蓟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②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③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④章太炎:《蓟汉微言》,《蓟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⑥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⑦章太炎:《<齐物论释>序》,见《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3页。
    ①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言:“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48页。
    ③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④章太炎:《原学》,《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⑥唐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续藏经.藏经书院版.第71册.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96页。
    ⑦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①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②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③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④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5页。
    ⑤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①唐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续藏经.藏经书院版.第71册.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96页。
    ②唐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续藏经.藏经书院版.第71册.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96页。
    ③《中华大藏经》编辑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53,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1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1-532页。
    ①《庄子·外物》,(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44页。
    ②章太炎:《常识与教育》,《教育今语杂谈》第2册,一九一。年二月三十日(4月9日)。
    ③章太炎:《语言缘起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④章太炎:《语言缘起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⑤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名》,《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311页。
    ⑥章太炎:《诸子学略说》(1906年),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见《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1906年),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见《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②章太炎:《语言缘起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③章太炎:《诸子学略说》(1906年),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见《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80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①《摄大乘论释卷第八》,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瑜伽部(下)》,佛陀教育基金会,第364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⑤(古印度)弥勒论师著:《瑜伽师地论2》,李利安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7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①(古印度)弥勒论师著:《瑜伽师地论2》,李利安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7页。
    ②(古印度)弥勒论师著:《瑜伽师地论2》,李利安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7页。
    ③(古印度)弥勒论师著:《瑜伽师地论2》,李利安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7-558页。
    ④藏经书院,续藏经,藏经书院版,第71册,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96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③章太炎:《国故论衡·辨性下》,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⑦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④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0-321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⑤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⑦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⑧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⑨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①罗时宪删注:《成唯识论述记删注》第1册,佛教法相学会,1993年版,第76页。
    ②释智谕:《佛说魔逆经通义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西莲净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③(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校释》,韩廷杰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⑤(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校释》,韩延杰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5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6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④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3页。
    ⑤章太炎:《原名》,《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页。
    ⑥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3页。
    ⑦章太炎:《原名》,《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页。
    ④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3页。
    ④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②《庄子·齐物论》,(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7页。
    ①《庄子·齐物论》,(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3页。
    ②《庄子·齐物论》,(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6页。
    ③《庄子·齐物论》,(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8页。
    ④吴根友:《读庄献疑——<齐物论>‘莫若以明’新解》,《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第92页。
    ⑤(宋)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页。
    ①(宋)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页。
    ②陈鼓应:《老子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137页。
    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9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②叶平:生态哲学的内在逻辑:自然(界)权利的本质[J],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92页。
    ③章太炎:《驳神我宪政说》,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06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②《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毫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日:‘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面而征,四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见《诸子集成》(一),《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4-255)章太炎认为这是商汤、伊尹借宗教之名以灭他国的阴谋,明知葛伯无牛羊御米以祭祀,且作为邻国的商国无权过问,故意谴众往耕,挑起事端,使其童子被戮,从而得以以复仇之名灭了葛国,并进而获得“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的美名。章太炎认为这种以“寄言高义”而伐国取邑的阴谋,连墨子、孟子这样的圣哲也受其蒙蔽,故他以为揭示这种阴谋极为重要。
    ③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104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⑦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①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②章太炎:《与张謇论政书二》,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3页。
    ③章太炎在《救学弊论》中说:“夫国无论文野,要能守其国性,则可以不殆。金与清皆自塞外胜中国者也,以好慕 中国文化,失其朴劲风,比及国亡,求遗种而不得焉。上溯元魏,其致亡之道亦然。蒙古起于沙漠,入主中夏,不便安其俗,言辞了戾,不能成汉语,起居亦不与汉同化,其君每岁必出居上都,及为明所覆,犹能还其沙漠,与明相争三百年。清时蒙古已弱,而今喀尔喀犹独立也。匈奴与中国并起,中行说告以勿慕汉俗,是故匈奴虽为窦宪所逐,其遗种存者犹有突厥、回纥横于隋唐之间,其迁居秦海者,则匈牙利至今不亡。若是者何也?元魏金清习于汉化,以其昔之人为无闻知,后虽欲退处不毛,有所不能。匈奴蒙古则安其士俗自若也。夫此数者悉野而少文,保其野则犹不灭,失其野则无噍类,是即中国之鉴矣。”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序》,《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8页。
    ②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①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5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7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页。
    ④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33页。
    ⑤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p.121-131.
    ⑥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5页。
    ⑦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字法律教研室编:《宪法教学资料选编》,1987年版,第277页。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页。
    ②章太炎:《原学》,《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6页。
    ④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2页。
    ①章太炎:《国学概论》与《诸子略说》,分别见于《章太炎讲国学》,第29页,第179页。
    ②任继愈主编: 《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⑤章太炎:《明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55页。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引《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9页。
    ①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页。
    ②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6页。
    ②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页。
    ④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6页。
    ⑤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6页。
    ①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页。
    ②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页。
    ③章太炎:《检论·商平》,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0页。
    ④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9-70页。
    ⑤章太炎:《(?)书·平等难》,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页。
    ⑥章太炎:《检论·商平》,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0页。
    ⑦章太炎:《检论·商平》,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0页。
    ①章太炎:《国学概论》,《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黑格尔在一九二一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中曾提出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⑤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②庄子:《秋水篇》,见郭庆藩:《庄子集释》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77页。
    ③章太炎:《国故论衡·辨性下》,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④章太炎:《国故论衡·辨性下》,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⑤章太炎:《国故论衡·辨性下》,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⑥章太炎:《国故论衡·辨性下》,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③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马勇编:《章太炎先生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④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⑤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马勇编:《章太炎先生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⑥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他说:“佛道少说世法,而亦不坏世法,故以平等示人,虽戒贡高我慢,曷尝教人卑谄也。
    ⑦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3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5-96页。
    ②庞俊:《章太炎学术述略》,见《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章念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2页。
    ①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正月二十四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②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五年四月初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8-69页。
    ③汤国梨编:《章太炎先生家书》(一九一四年四月初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⑤章太炎:《与吴承仕》,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⑥章太炎:《说求学》,见《章太炎年谱长编》1921年,第620页。
    ⑦章太炎:《说新文化与旧文化》(1918年),据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921年,第618页。
    ⑧章太炎:《与吴承仕》,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⑨章太炎:《说新文化与旧文化》(1918年),据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921年,第618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学而》,见《诸子集成》(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页。
    ③(宋)程(?),(宋)程颐:《二程集》第2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46页。
    ④钱穆:《论语新解》,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
    ⑤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③章太炎:《检论·订孔》(下),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①章太炎:《检论·订孔》(下),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页。
    ②章太炎:《检论·订孔》(下),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④章太炎:《检论·订孔》(下),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页。
    ⑤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这里,章太炎认为,荀子“专用恕术,不知亲证,于事理多失矣”,即不知用忠。然而,他在《检论·订孔》(下)又引用《荀子·解蔽》之言“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以说明“用忠”,这在一定意义上是认为荀子知道“用忠”,故两处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
    ⑥章太炎:《检论·订孔》(下),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页。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见《诸子集成》(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6页。
    ②“毋”,《史记》作“无”,故章太炎在解释孔子“绝四”之言时对二者未作区分,有时用“毋”,如:《诸子略说》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者,意非意识之意,乃佛法之意根也。”(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有时用“无”,如《菿汉微言》第76条:“观其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则已断末那识,八识将全舍矣。”(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④章太炎:《说我》(1929年),见《章太炎讲演集》,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②章太炎:《说我》(1929年),见《章太炎讲演集》,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④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⑤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⑥章太炎:《王文成公全书题辞》,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⑦章太炎:《人无我论》,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5页。
    ⑧章太炎:《菿汉昌言·经言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①章太炎:《说我》(1929年),见《章太炎讲演集》,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②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佛教十三经》,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9页。
    ④章太炎:《人无我论》,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9页。
    ⑤章太炎:《辨性》(上),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页。
    ⑥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来果禅师语录》,佛光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①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②章太炎:《菿汉昌言·经言一》,见《菿汉三言》,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③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④章太炎:《国学慨论》,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⑤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山东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455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80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6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④(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校释》,韩廷(?)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页。
    ⑤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⑥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⑦章太炎:《辨性》(上),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⑧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②《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0卷·中观部全、瑜伽部上》, 佛陀教育基金会,第611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①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①章太炎:《菌说》,《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
    ①章太炎:《菌说》,《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62页。
    ②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6页。
    ③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2页。
    ④章太炎:《(?)书·忧教》,《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2-93页。
    ⑤章太炎:《国学概论》,《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⑥章太炎:《膏兰室札记》卷一,《章太炎全集》(一),1982年版,第248-249页。
    ⑦章太炎:《菌说》,《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⑧章太炎:《无神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页。
    ①章太炎:《无神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1页。
    ②章太炎:《国家论》,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 第359页。
    ③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页。
    ④章太炎:《无政府主义序》,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4页。
    ⑤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页。
    ⑥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6页。
    ①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页。
    ②章太炎:《国学概论》,《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③章太炎:《研究中国文学的途径》,马勇编: 《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④章太炎:《国学概论》,《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⑤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见《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僳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⑥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⑦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⑧章太炎:《庄子解故》,《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⑨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释篇题,《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释篇题,《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页。
    ①章太炎: 《研究中国文学的途径》, 《章太炎讲演集》,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页。
    ②章太炎:《无政府主义序》,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3-384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④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⑤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章太炎:《论读史之利益》,此为1934年2月在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演讲,由王乘六、诸祖耿记录。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②章太炎:《诸子略说》,见《章太炎讲国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③章太炎:《菿汉微言》,《蓟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④老子:《道德经》四十九章,见《诸子集成》三,王弼《老子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页。
    ⑤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120页。
    ②章太炎:《菿汉微言》,《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③据汤志钧在《章太炎年谱长编》中记载:1936年7月20日朱希祖《致潘承弼书》云:“先师尝言经史小学传者有人,光昌之期,庶几可待,文章各有造诣,无待传薪,惟示之格律,免入歧途可矣。惟诸子哲理,恐将成广陵散矣。此二十年前在故都绝粒之言也。至今思之,仍不能逾于斯言。”(参阅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74页。)
    ④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9页。
    ①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1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④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再版自序》,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页。
    ⑤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页。
    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见《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第一编2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上海书店出版 社,1989年版,第259页。
    ①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2页。
    ②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5页。
    ③章太炎:《与胡适》,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65页。
    ④胡适:《五十年之中国文学》,《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刘梦溪主编,陈平原编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20页。
    ①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47页。
    ②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③陈漱渝:《鲁迅史实新探》,转引自魏若华:《鲁迅与他的老师》,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④《沈延国谈鲁迅在日本》,转自魏若华:《鲁迅与他的老师》,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⑤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49页。
    ⑥鲁迅:《坟·题》,《鲁迅全集》第1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页。
    ⑦鲁迅:《集外集·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页。
    ⑧章太炎认为,嵇康、阮籍等人皆宗法老庄,故魏晋风骨亦有老庄之思想精神开发出;同时亦指出:“中国言无政府者,前有庄子,后有鲍生,为其最著。”[见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页。]故本文在论述章太炎在道家思想方面对鲁迅的影响时,连同章太炎的魏晋风骨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对鲁迅的影响—同探讨。
    ⑨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人民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64页。
    ①鲁迅:《(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25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人民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6页。
    ③《庄子·天运》,(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04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5卷日记1912-1926》,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75页。
    ⑤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47页。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6页。
    ②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上),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2页。
    ③程沧波:《历史文化与人物·记傅孟真》,第172页。转引自王沉森:《章太炎的思想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215页。
    ①庞俊::《章先生学术述略》,《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2页。
    ②侯外庐:《章太炎的科学成就及其对于公羊学派的批判》,见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41页。
    ①乌目山僧:《齐物论释后序》,《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②王仲荦:《齐物论释、定本校点后记》,《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③钱穆:《庄子纂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6页。
    ④章太炎在《致黎元洪书》中云:“时不我与,岁且更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此为公祝,炳麟羁滞幽都,饱食终日,进不能为民请命,负此国家;退不能阐扬文化,惭于后进。桓(?)相迫,惟有冒死而行,三五日当大去,人 寿几何,亦或尽此,书与公决。”见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