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84年以后,集装箱运输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同时伴随着大量有关于集装箱的法律纠纷。其中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则是实践中极易发生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在法律层面上未对此进行规定,也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做法不一的情形。故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结合了我国目前的航运实践与司法实践,对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法律性质、适格当事人、数额的认定、诉讼时效及管辖权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导言、正文与结语。正文共分四章,包括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概述、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法律性质分析、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适格主体、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相关法律问题。
     导言介绍了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现状,表明笔者研究此问题的目的所在。
     第一章初步介绍了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基本情况,明确了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概念与特征。特别对集装箱的整个流转过程做出了说明,并介绍了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单据,以便后文的分析。
     第二章着力于分析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法律性质。由于收取集装箱超期使用费一直以来被视为是一种行业惯例,故该费用的法律性质长期以来十分模糊。本文逐步对集装箱的法律性质、集装箱使用关系的法律性质与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法律性质一一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集装箱使用费纠纷的法律关系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项下的纠纷,是对于集装箱使用的特殊约定。本文特别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货代公司与箱管公司签订集装箱使用协议的情况进行了法律分析。
     第三章本文主要分析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适格主体问题,分别从原告主体资格与责任主体资格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了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中适格的当事人。
     第四章主要分析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下的几个法律问题,对集装箱超期使用费标准的效力、诉讼时效与管辖权进行了分析。
     结语是对本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Ever since the year 1984, container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on the road of steady progress, although large quantity of legal disputes arise along with, among which the most frequently confronted is the container demurrage dispute. Due to lack of legislative regulations and relevant research, discrepancy of judicial practice concerning container demurrage appears constantly.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profound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From a combined point of view of shipping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several main legal issues concerning container demurrage disputes, as legal attributes, principal of right and duty, criteria of calculation, time limits of litigation and jurisdict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which are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body includes four chapters, respectively of which are an introduction of container demurrage, an analysis on legal attributes of container demurrage, the principals involved in, and certain legal issues relevant to disputes of container demurrage.
     The introduction gives a summa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ainer demurrage, and states the aim of research on this topic.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background of container demurrage, of which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defined. Especially manifest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of container in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and makes introduction of the document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aforesaid.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emphasis on analyzing the legal attributes of container demurrage, which are unclear during a long period of time since collecting container demurrage is generally accepted as an industry practice. In order to clarify,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ainers, of relations involved in the usage of container, and of container demurrage itself step by step.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egal relation concerning container demurrage disputes is cocntractual relation of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thus the dispute of container demurrage is a dispute under the contract of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This chapter makes a typ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ainer usage agreement that commonly exists between cargo freight forwarders and container management companies in practic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xplain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rincipals in container demurrage disputes, re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plaintiff and the subject of duty, clarifying the qualified principa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related to disputes arising from container demurrage.
     The fo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 several legal issues regarding container demurrage disputes, and analyze the validity of the criteria of container demurrage collection, the time limits of litigation and jurisdiction concerned as well.
     The conclusion is a summary of the thesis, and provide several proposals on legislation regarding container demurrage.
引文
1史艳秋:《2010年我国集装箱行业形势分析》,http://bbs.pinggu.org/thread-790934-1-1.htm(l访问日期:2011年3月8日)
    2丁立言:《国际物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3同云:《去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出现负增长》,载于《中国船舶报》,2010年2月3日第005版。
    5李志文:《论提单持有人及其权利、义务和责任》,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1年第12卷,第269页。
    6郭瑜:《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版,第106页。
    7王沐听、仲磊:《中国海商法操作实务与典型案例解析》,法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117页。
    8韩立新、阚琳琳:《论提单所证明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性质——兼论提单对第三人的效力》,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3年第14卷第69页。
    9郭瑜:《提单转让后托运人对承运人的诉权》,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10年第2期,第50页。
    10林泽新:《论提单转让与托运人的索赔权》,载于《人民司法》,2005年5月刊,第104页。
    1该标准编号为GB/T 16561-1996,1996年10月9日发布,1997年6月1日实施。
    2上海海事法院研究室:《情况简报》,2007年l月19日。转引自石阅:《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
    13司玉琢主编:《海商法大辞典》,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867页。
    14罗筱琦、陈界融:《交易习惯研究》,载于《法学家》,2002年第5期,第82页。
    15郭俊莉:《海上货物(集装箱)运输中“滞箱费”相关问题探讨》,载于《山东审判》,2010年第3期,
    第110页。
    18提单条款原文为:"If Containers supplied by or on behalf of the Carrier are unpacked at the Merchant's premises, the Merchant is responsible for returning the empty Containers, with interiors brushed and clean, to the point or place designated by the Carrier, his servant or agents, within the time prescribed. Should a Container not be returned within the prescribed time, the Merchants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demurrage, loss or expense which may arise from such non-return."
    19蒋玉婷:《海运集装箱滞期费的法律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0石阅:《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1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页。
    22《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集装箱超期使用费审判实务问答》,参见:http://shhsfy.gov.cn/hsinfoplat/platformData/infoplat/pub/hsfyintel_32/docs/200909/d_207527.html(访问日期:2011年4月1日)
    
    23王旭东:《对我国间接代理中介入制度的反思》,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2月,第163页。
    24王艳、王龙海:《关于间接代理制度的立法思考》,载于《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第72页。
    25郭萍:《国际货运代理人含义及其法律地位探析》,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2卷第198页。
    26徐富斌:《关于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索赔的调查分析》,载于《中国律师2002年海商研讨会》,第66页。
    27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于《法学家》,2005年第6期,第88页。
    28本案案号为:(2004)广海法初字第103号。
    29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30周达峰:《试论扩大适用的诉讼担当——诉权转让协议之有效性分析》,载于《法制与社会》,2009年1月刊,第100页。
    31该案案号为:(2005)沪海法商初字第376号。
    34《担保法》第六条:“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35朱泉鹰、林建伟:《担保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51页。
    36该案案号为:(2002)沪海法商初字第276号。
    37王金兰:《违约金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5月刊,第143页。
    39曹三明、谢怀拭、肖峋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40幸红:《格式合同基本问题探讨》,载于《当代法学》,2003年第10期,第91页。
    
    41郑肇芳主编:《船舶权属·涉船合同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42 See Ocean Transport Line, Inc. v. American Philippine Fiber Industries, Inc, Citation: 743 F.2d 85.
    44林鹏鸠:《海上集装箱运输滞箱费诉讼时效纠纷案再析》,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2卷,第404页。
    
    45李浩:《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制度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第96页。
    46黄彧:《承运人提出索赔的诉讼时效问题探析》,载于《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3期,第178页。
    1、郭瑜:《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版。
    2、王沐听、仲磊:《中国海商法操作实务与典型案例解析》,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1、郑肇芳主编:《船舶权属?涉船合同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司玉琢主编:《海商法大辞典》,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出版。
    3、丁立言、张铎:《国际物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曹三明、谢怀拭、肖峋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朱泉鹰、林建伟:《担保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李志文:《论提单持有人及其权利、义务和责任》,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1年第12卷。
    2、郭瑜:《提单转让后托运人对承运人的诉权》,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10年第2期。
    3、林泽新:《论提单转让与托运人的索赔权》,载于《人民司法》,2005年5月刊。
    4、韩立新、阚琳琳:《论提单所证明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性质——兼论提单对第三人的效力》,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4卷。
    5、郭萍:《国际货运代理人含义及其法律地位探析》,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2卷。
    6、徐富斌:《关于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索赔的调查分析》,载于《中国律师2002年海商研讨会》。
    7、郭俊莉:《海上货物(集装箱)运输中“滞箱费”相关问题探讨》,载于《山东审判》,2010年第3期。
    8、林鹏鸠:《海上集装箱运输滞箱费诉讼时效纠纷案再析》,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2卷。
    9、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于《法学家》,2005年第6期。
    10、周达峰:《试论扩大适用的诉讼担当——诉权转让协议之有效性分析》,载于《法制与社会》,2009年1月刊。
    11、罗筱琦、陈界融:《交易习惯研究》,载于《法学家》,2002年第5期。
    12、王金兰:《违约金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5月刊。
    13、幸红:《格式合同基本问题探讨》,载于《当代法学》,2003年第10期。
    14、李浩:《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制度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15、王艳、王龙海:《关于间接代理制度的立法思考》,载于《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
    16、黄彧:《承运人提出索赔的诉讼时效问题探析》,载于《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3期。
    1、蒋玉婷:《海运集装箱滞期费的法律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石阅:《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同云:《去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出现负增长》,载于《中国船舶报》,2010年2月3日第005版。
    2、沈刚:《上海首次发布海事审判白皮书》,载于《人民法院报》,2010年7月14日第001版。
    1、史艳秋:《2010年我国集装箱行业形势分析》。http://bbs.pinggu.org/thread-790934-1-1.html(访问日期:2011年3月8日)
    2、孙英伟:《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计算标准》. http://shhsfy.gov.cn/hsinfoplat/platformData/infoplat/pub/hsfyintel_32/docs/200708/d_199608.html(访问日期:2011年3月14日)
    3、《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集装箱超期使用费审判实务问答》http://shhsfy.gov.cn/hsinfoplat/platformData/infoplat/pub/hsfyintel_32/docs/200909/d_207527.html(访问日期:2011年4月1日)
    1、Malaysia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orporation Berhad V. Visa Australia Pty Ltd, Citation: [2003] VSCA 64。
    2、Ocean Transport Line, Inc. v. American Philippine Fiber Industries, Inc, Citation: 743 F.2d 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