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诂经精舍文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诂经精舍是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创办于浙江杭州的一座书院,《诂经精舍文集》是诂经精舍的师长和学生所撰各类学术文章与诗赋的选编合集。本文用文献学和学术史的方法,研究这些学术研究文章的肉体内容,由此探讨诂经精舍师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中主要提出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用了什么方法、最后形成了怎样的结论,由此来论述这些研究文章的学术水平、价值以及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启示和借鉴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通过深入探讨《诂经精舍文集》学术文章的内容来做分析,这与把诂经精舍作为一个书院而研究它的办学宗旨、学术特色以及影响、地位的书院史研究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而专注于《诂经精舍文集》中的学术研究文章的内容及其学术方法、水平、价值与借鉴等。
     《诂经精舍文集》所收诂经精舍师生的学术研究文章类型较多,数量也多达数千篇,本文从中选取若干篇学术研究文章按不同类别加以分析论述,对于《文集》内的诗赋,由于它们不是直接研究学术的文章,所以本文也予以省略而不加分析。本文的结构是先在前言总结归纳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与《诂经精舍文集》有关的内容,然后在第一章探讨诂经精舍及其《文集》的编纂情况,第二章分析这些学术文章中关于经史古籍的总论与通例性研究,第三章对经史古籍的具体考证性文章分为字词考证、人物考证、名物制度考证、地理考证、天文历算考证、小学考证等方面,探讨论述相关的研究文章,第四章分析经学史、历史人物评论以及经学典籍和古代史书方面的文章。这些研究如胡适所说,研究题目都很细小,又都使用乾嘉学派的文字、音韵、训诂的考证方法来考辨具体而微的问题,内容专门而深入,是本文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五章综合分析研究《诂经精舍文集》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水平、价值与借鉴等问题,与乾嘉学派的一流学者的成果相比较,来看《诂经精舍文集》相关学术研究文章的方法、水平等,最后根据现代学术研究的情况,分析《诂经精舍文集》的学术研究中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本文通过研究《诂经精舍文集》的学术研究文章,展示了诂经精舍师生的学术研究细貌,总结了其中的研究内容、方法、水平、价值等,目前为止的诂经精舍研究没有深入分析《诂经精舍文集》的学术研究文章的内容,关于诂经精舍的办学宗旨、学术风格、与乾嘉学派的关系等问题,还没有充分利用《诂经精舍文集》中的内容。本文为此而把重点放在研究《诂经精舍文集》的学术文章的内容上,为此要涉及不少专门问题的研究,需要较多的经学研究的知识,本人的知识积累还不充分,故难度较大,文中的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
Gujing Jingshe was an academy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Hangzhou Zhejing Province during the Emperor Jiaqing and Emperor Guangxu in Dynasty Qing.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was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academic studies and poems written b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Gujing Jingshe. Basing on the methods of philology and academic history,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academic level and value of the studi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and salutary lessens on today's academic research by studying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hese academic articles, and then exploring what questions, what resolutions and what kinds of conclusions they came up with,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engaged b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Gujing Jingshe.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is processed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contents of academic studies of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of studying the purpose of running a school,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effect and status of academy histo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oes not involve this issue, and only focuses on the contents of the academic studies in the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and their academic method, level, value and salutary lessons.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academic studies in the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and the quantities is up to thousands. This article makes analysis of several academic stud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selected from the Anthology. Regarding the poems in the Anthology, this article ignores them and does not make any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s because they are not those for direct academic research.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the existing relative research results relating to the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in the foreword, then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Gujing Jingsh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its antholog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analyzes the pandect and case study regarding such ancient books as Classics, Histories, Philosophy etc;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relative research articles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by classifying the concrete research articles into different textual research ones such as by words, characters, system of things of their names, geography, astronomical calculation and by primary schooljin the forth chapter it analyzes the articles regarding the Jingxueshi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historic character commentary, Confucian classics and ancient histories. The topics of these researches just as Mr. Hu Shi said, were very small, but they all adopted Qianjia School of thought's textual research such as by literature, consonant lyrics and exegetics to identify the concrete and tiny issues. The contents of these researches are professional and thorough, so they are the important issues which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our chapters, the fifth chapter i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studies such issue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level, value and salutary lesson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in the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Compared with Qianjia School of thought's first-class scholars' results, basing on the method and level of the relative academic articles in the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academic research, it analyzes whether there are any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later references.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details, by studying the academic articles in the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and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method, level and value. Till the present moment, there are no Gujing Jingshe researches on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of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Moreover, regarding the purpose of running a school, academic styl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Qianjia' school of thought, there are also no researches that could take good advantages of the contents of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ays much more attention to studying the contents of Anthology of Gujing Jingshe, which will involve more professional researches and need more knowledge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f there is any improper part, expert's guidance would be much appreciated due to my insufficient academic knowledge.
引文
①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③ 关于张崟的《诂经精舍志初稿》,详见下文关于民国时期研究成果的论述。
    ②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本文所采用的《志稿》,就是据这个版本。
    ① 关于张崟《志稿》的情况,详见下面的第一章。
    ② 详见《胡适文集》第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9-453页。
    ① 钱林:《玉山草堂诗集》卷十一。这些诗的原文并没有收进《诂经精舍文集》中,徐书引用了这些诗,详见其书第162-163页。
    ① 徐氏此文又发表于《古典文献研究》2006年号。
    ① 阮元:《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揅经室二集》卷七,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3页。
    ② 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诂经精舍文集》卷三。《诂经精舍文集》,见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5册,本文引用《诂经精舍文集》及其各部续集,均为这一版本,不一一标出。
    ① 阮元:《焦山旧藏周鼎今以西汉定陶陵鼎并置焦山诗以纪事》,《诂经精舍文集》卷十四。
    ① 程作,即示范之作。精舍的老师或浙江的官员为学生出题后,自己据此题目撰作一篇示范作品,由于这是由老师和官员撰作的文章,所以又称“自课文”,如俞樾就把自己的程作汇集起来,编成《诂经精舍自课文》二卷。
    ② 参见《胡适文集》第十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① 阮元创办诂经精舍的初期是一月一次,见孙星衍《诂经精舍题名碑记》。在俞樾担任山长时期,则改为一月二次,一次由山长出题,一次由地方官长出题,见第三集目录。
    ② 参见《胡适文集》第十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9页。
    ① 见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十三经注疏》第2页。
    ① 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序录·次第》,中华书局据通志堂本影印本,1983年版,第14页。
    ① 见赵所生等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5册第464-465页。以下凡引自这个版本的原文,均不再——出脚注,只标出所在卷数。
    ① 参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至207页。
    ② 详见梁书第205页。
    ① 参见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刊《十三经注疏》本第111页。
    ①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
    ① 《论语·为政》。
    ② 《论语·季氏》。
    ③ 《论语·述而》。
    ④ 《论语·阳货》。
    ⑤ 《汉书·艺文志》,师古引韦昭注:“谓毛氏、齐、鲁、韩。”
    ⑥ 《汉书·艺文志》。
    ⑦ 《汉书·艺文志》师古引应劭注:“后苍作《齐诗》。”
    ⑧ 今有《韩诗外传》,但不是专门解释《诗经》的著作,而是记录杂事,而以《诗经》引文作结。《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另外几种韩氏《诗》注,都已失传。
    ① 见该书《自序》第3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② 见该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①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至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由于古文经盛行,《公羊传》的研究逐渐趋于沉寂。但到清代道光年间之后,由于中国内外之乱频频发生,所以今文经学家如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人又大力提倡今文经学,而以《公羊传》的研究为主,涉及到经学以及时政,对学术界的影响很大,通过俞樾此文亦可看出这种影响。
    ① 见赵所生等编《历代书院志》第15册第697页。
    ① 《魏志》即《三国志》中的《魏书》。
    ①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整理本,第514-515页。
    ① 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页。
    ① 朱熹的《周易本义》也采用了王弼的断句,没有采用程颐的断句。
    ① 载《国学论衡》1934年第3期。
    ②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当年第4期。
    ③ 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期。
    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210页。
    ② 此处徐氏列举了梁启超、方壮猷、冯家升、蒙文通、黄文弼等人的不同见解,知王说未被史家接受为定论。
    ①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王国维遗书》第二册。
    ① 今《史记·周本纪》作“二月甲子昧爽”,徐广曰:“二月一作正。”
    ① 齐鲁书社1984年出版。
    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版。
    ② 十七部,是段氏所分古代声旁表,详见《说文解字注》。声旁表要点是“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声又据《说文解字》所说的某声某声,而十七部谐声偏旁表就是类列某声某声,分系于各部。
    ① 各例都有详细实例,为省篇幅,此处省略。下转注十二例同。
    ② 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附“表三”中。
    ① 如《诂经精舍文集》卷十三,有《题刘松年南宋中兴四将图歌》,是诗而不是论。
    ① 见顾永新:《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① 指《左传》和《谷梁传》。
    ② 参见《胡适文集》第十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① 《胡适文集》第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② 《胡适文集》第12册,第111页、第112页。
    ⑤ 《胡适文集》第12册,第138页。
    ③ 《胡适文集》第5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④ 同上,第440页。
    ⑤ 同上,第441页。
    ⑥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⑦ 同上,第4页。
    ①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46至51页。
    ②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前言。
    ① 《中庸说》,前面已放在考证中加以分析了,说明“说”与“考”非常接近,但也与“论”有相似之处,所以说仍与论列为一类。
    ① 《论语·述而》。
    ① 参见《胡适文集》第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② 见孙星衍:《诂经精舍题名碑记》,《诂经精舍文集》卷首。
    ① 参见《胡适文集》第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9页。
    ② 见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载赵所生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册,第69页。
    ① 见《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178册《群经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 见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③ 黄以周文见《诂经精舍三集》戊辰上卷,俞樾文见俞樾《自课文》卷一,均载赵所生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5册。
    ① 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三。
    ② 见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209页。
    ① 载《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二卷,1942年9月。
    ② 此书上海中华学艺社1933年版。
    ③ 载《历史研究》1958年第4期。
    ④ 载《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专刊》乙种第二册,1944年。
    ①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① 戴震:《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集》第214页。
    ② 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集》第183页。
    ③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及为《古书疑义举例》,……视《经传释词》益恢廓矣。”
    ② 《张舜徽集·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页。
    ① 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 胡适:《胡适文集》第十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述几段引文见此书第449至452页。
    ②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第一册、第二册。
    ① 张立:《杭州诂经精舍的科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清阮元校刻本。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标点本。
    李鼎祚:周易集解,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本。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标点本。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标点本。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黄焯: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阮元:经籍纂诂,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本。
    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物观:补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扬雄:方言,戴震《方言疏证》,安徽丛书1936年本。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标点本。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标点本。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64年标点本。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国语,中华书局2007年标点本。
    荀子,王先谦《荀子集解》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
    韩非子,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
    老子,四部丛刊本。
    庄子,四部丛刊本。
    管子,黎翔凤《管子校注》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吕氏春秋,上海书店1986年据世界书局本影印本。
    扬雄:太玄,四部丛刊本。
    扬雄:法言,四部备要本。
    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重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2年标点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阮元:擘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标点本。
    戴震: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俞樾:群经平议,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章太炎:章氏丛书,台湾世界书局1982年据浙江图书馆民国六年至八年校刊本影印本。
    卢弼: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整理本。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韩愈:韩昌黎集,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据台北商务印书馆本1985年重印本。
    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阮元订,嘉庆六年(1801)文选楼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丛书集成》据文选楼丛书本排印本,中华书局1985年据《丛书集成》重印本,台湾新文丰书局1984年影印本,赵所生等人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诂经精舍文续集,八卷,罗文俊订,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同治十二年(1873)重刊本,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诂经精舍第三集,九卷,谭廷献、俞樾编,同治八年(1869)刊本。《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詁經精舍三集又有多出庚午年二卷的一种版本,为十一卷本。
    诂经精舍第四集,十六卷,俞樾编,光绪五年(1879)刻本。
    诂经精舍第五集,八卷,俞樾编,光绪九年(1883)刻本。
    诂经精舍第六集,十二卷,俞樾编,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诂经精舍第七集,十二卷,俞樾编,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诂经精舍第八集,十二卷,俞樾编,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诂经精舍自课文,二卷,俞樾撰,《春在堂全书》中《第一楼丛书》本,《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张崟:诂经精舍志初稿,文澜学报,第二卷第一期。民国25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8册内。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联书店1997年版。
    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刘玉才: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欣:诂经精舍与晚清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9年版。
    赵所生等: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年。
    列文森:儒学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章柳泉:中国书院制度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载赵所生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本。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周予同注释本。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标点本。
    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2001年影印孙俍工译本。
    张之洞:书目答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舜徽:郑学丛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戴维:诗经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试论俞樾,吴奈夫等,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西周月名日名考,陈久金,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阮元的办学特色,程禹文,教育评论1986年第6期。
    阮元——清中叶的教育实干家,尹旦侯,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2期。
    中国书院研究10年(1979-1988),邓洪波,江西教育科研1990年第1期。
    清代教育改革家阮元-阮元研究之三,郭明道,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阮元的学术地位与成就,陈东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阮元与诂经精舍,陈东辉,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
    阮元创设诂经精舍考略,陈东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冬之卷。
    杭州诂经精舍教学效应,陈东辉,《杭州研究》2000年第2期。
    浙江古代书院通论,王心喜,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章太炎与浙江,陈智为,浙江档案2000年第3期。
    阮元与皇清经解,陈东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
    试论清代书院的兴衰及学术活动,周进,高鹏,白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浙江古代的书院,何华连,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诂经精舍的文学教学,宋巧燕,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0世纪的阮元研究,宋巧燕,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论甲午战前清代书院,张欣,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
    阮元教育思想探析,周玲,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9世纪前期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论略,李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论孙星衍的考据学思想及实践,刘蔷,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杭州诂经精舍的科学教育,张立,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清代书院研究的价值、现状及问题,徐雁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俞樾与经学人才的培养—俞樾、阮元经学教育之比较,罗雄飞,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俞樾与诂经精舍,卢康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徐雁平,古典文献研究2006年专号。
    阮元与清代学风,郭明道,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清末书院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路洋,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3期。
    诂经精舍对19世纪浙江学术发展重要影响,陈东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从书院祭主变化看晚清学术思想之转圜——以诂经、南菁两书院为例,孙运君,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论晚清学界宗师俞樾的学术成就及影响,杨绪敏,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论俞樾在晚清学术史上的地位,罗雄飞,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脱中入西,面向世界——谈中国近代书院教育发展变迁的意义,詹海云,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民国时期的书院研究述评,周雪敏、苑宏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书院与学术:浙江书院兴衰史的理性思考,钱茂伟,三江论坛2007年第1期。
    诂经精舍:从阮元到俞樾,徐雁平,古典文献研究2007年专号。
    回到传统,了解书院的功用和问题,关于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的撰写,徐雁平,博览群书2007年第7期。
    民国时期的书院研究述评,周雪敏,苑宏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邓洪波,周月娥,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刘玉才,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2007年。
    清代汉学与书院互动之规律初探,王建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与《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述评,荣方超,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6期。
    清代书院研究的新视点——评《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宋萍,图书馆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十八世纪江浙汉学书院构建及其影响,余九红,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从学海堂策问看文笔之辨,刘玉才,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张晖,读书杂志2008年第1期。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朴学教学,宋巧燕,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清代汉学与书院互动之规律初探,王建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中国书院研究综述19232007,邓洪波,东亚文化交往研究别册2,日本关西大学2008 年。
    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制度述论——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考察对象,宋巧燕,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诂经精舍文集》与诂经精舍早期学风,於梅舫,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清代各类型书院文学教育的地位,宋巧燕,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1期。
    清末书院教育家俞樾,宋巧燕,教育与考试2009年第1期。
    略论洪颐煊的学术生涯与治学特点,贾慧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晚清浙江书院教育的变革与传承,唐晓明,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论诂经精舍文学教学中的考据学特色,宋巧燕,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科考与经解——诂经精舍、学海堂的设置与运思,於梅舫,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的骈文教学,宋巧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阮元“文笔论”在清代书院中的流播与遗响,宋巧燕,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程嫩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2期。
    清末书院教育家俞樾,宋巧燕,文史春秋2011年第12期。
    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的发展,陈春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论清代书院与科举之关系,李世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综述,陈潘,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011年中国书院研究综述,邓洪波、赵路卫,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研究综述,宋巧燕、张承刚,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诂经精舍诗人群论,刘靖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别样的清代书院——诂经精舍与学海堂,赵佳花,才智2012年第22期。
    清代书院诂经精舍文学教育中的现实关注,宋巧燕,教育与考试2012年第4期。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顾永新,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简牍的形制,郑培亮,书法2012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