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更新:1912-1937年吴县县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县政是县域政治的简称,是政治主体围绕县域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组织结构、权力关系和治理政策、治理活动的总称。县政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政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期是中国县政发生重大变迁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当代中国地方政治的诸多制度安排均能在这一时期找到影子。然而,地处民国政治腹地的江苏县政尚属学界未曾系统探索过的领域。吴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使之具有考察民国县政的典型意义。
     以民国时期的吴县县政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1912年民国元年开始,至1937年日军入侵吴县,吴县县政府撤离前结束;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苏州市。研究目的是,透过对民国时期吴县县政结构、关系、机制的静态图解和对制度、组织、治道变迁的动态建构,探究其发生时的广阔历史背景和历史源流,诠释其变革与变迁的深层原因和深远影响,揭示其陈陈相因、传承与更新互相交织的演进逻辑;进而由一县透视一省,乃至管窥整个国家,尝试达成对近现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由君主制度向宪政制度转变的方式、轨迹和脉络的整体认知,回答民国县政中新旧事物的交替机理和路径,也即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研究途径采取政治学理论中的历史制度主义,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将县政的历史、结构与政策(行为)充分结合在一起,对历时性(当下及过往)的县域政治现象和变迁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具体的研究视角包括如下四个层面:一是县政制度研究,也即文本意义或时间维度上的县制研究;二是县政结构研究,也即实证意义或空间维度上的县制研究;三是县政政策研究,也即功能意义上的县政研究;四是县政活动研究,也即行动意义上的县政研究,或县政过程研究、“活”的县制研究。
     通过对清季县制变革以来吴县县政制度变迁、权力结构演变和县政提取、分配、管制等不同方面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在吴县县政的创建、运转和变革过程中存在极强的路径依赖。清季县制改革本身虽未获得成功,但这场改革却成功规划和指引了未来数十年县制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实践路径。在清季变革的基础上,民国县政既有传承,也有许多新的发展。
     余论部分总结了吴县县政活动新发展中所包含的如下基本特点:权力结构、政治角色和社会阶层的持续分化;旧的制度原则、组织设计、思想理念、政治角色和旧的行为方式仍旧杂糅在民国以后新的县政生活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特定范围内与政府分享治权的唯有乡绅,绅权与官权之间的互动合作存在此消彼长的特殊现象;未能彻底清除“人治”传统的影响是民国县政法治建设最大的缺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随着行政管理职能扩大、行政体系膨胀和民间社会蜕化,吴县县政活动中的全能主义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County governance, an abbreviation of the politics at the county level, is a general name for aseries of system arrangement, 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power relations and measuresconcerning public affairs done by all political entities. The institution of county is an integral part of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 It underwen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origin of many political arrangements in current local politic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is period.However, the county govern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one key political region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remained untapped. The special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ke theresearch on county governance in Wuxia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meaningful.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county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ance changes inWuxian of Jiangsu Province between the first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and1937when thecounty government was withdrawn after the Japanese invasion. The geographical range of Wuxianapproximately equals the city of Suzhou today. The objectiv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its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origin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in depth and its farreachinginflurence as well, to find out the logic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terraction, through the static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the count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ynamic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and changes of governance. By doing the above mentioned, thedissertation tries to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system of localadministration developing from monarchy to constitutional system and find out the countygovernment in the old and the new alternating mechanism.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approach of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theor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combining thestructure, history with behavior, so as to have a dynamic study of county governance and itschang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county politicalsystem; county governance structure; governance policy; activities of county governance.
     By studying the changes, power structure shift,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 of county system, thestudy found out that extremely strong path dependence exists on Wuxian county governance. Thereform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successfully planned and guided the direction and practical pathfor the county development in the upcoming decades although it failed to succeed then.,The county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has inherited a lot from the reform in the Qing Dynasty, but at the sametime, it also has 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complementary part,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ounty governance in Wuxian includes the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 of power structure, political role and socialstrata; a mixture of the old political principles, organization design, concept, political role, behaviorwith the new style in county governance of the Republic; a special phenomenon of power sharing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squires; the greatest shortcoming for the county governance is to fail tofully eradicate “Rule by man”; the almighty tendency in Wuxian county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already has become apparen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becauseof the expan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the degenerationof civil society.
引文
①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5页。
    ②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97~115页。
    ③申恒胜:《“县政”视角的引入:一个学术史的回顾》,《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第11~14页。
    ④〔日〕织田万:《清国行政法》(李秀清、王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⑤沈荣华、金海龙:《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⑥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页。
    ⑦马学强:《关注制度:上海史研究的一个视角》,《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6期,第30~31页。
    ⑧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页。
    ①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②学术界对于变化的激烈程度一直存在争议。茅海建提出,“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强调的一直是变化,日新月异;而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结果却经常地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一些表象,而不是实质”。见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史林》2006年第6期,第1~3页。
    ③项继权:《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第79~89页。
    ④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页。
    ⑤曹允源:《吴县志》卷十八《沿革》,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232页。
    ⑥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绪言》,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1页。
    ⑦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修订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37页。
    ①〔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2页。
    ②〔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页。
    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④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144页。
    ⑤〔法〕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叶蕴理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重印版,第1~2页。
    ①〔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5、87~88页。
    ②〔英〕迈克尔·斯坦福:《历史研究导论》(刘世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12~113、189页。
    ③康乐、彭明辉:《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05、146、187、227页。
    ②〔英〕迈克尔·斯坦福:《历史研究导论》(刘世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75页。
    ③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天地图书公司2004年第5版,第4页。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②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白钢:《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157页。
    ②张海鹏:《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3~21页。
    ②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92~98页。
    ④冯小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的县财政研究综述》,《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第77页。
    ⑤Hsiao-tung Fei, 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 G. Routledge andsons, ltd.,1939.
    ①汪朝光:《50年来的中华民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57~177页。
    ②曾景忠:《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民国档案》1989年第4期,第71~80页。
    ③这些著作包括: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袁继成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储考山等:《中国政治制度史》,三联书店1993年版;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郭宝平:《民国政制通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
    ④方新德:《北洋时期地方政治制度概况(一~四)》,《浙江档案》1987年第1期,第22页;第2期,第24页;第3期,第23页;第4期,第23页。
    ⑤方新德:《国民党时期地方政治制度概况(一~七)》,《浙江档案》1987年第5期,第22页;第6期,第22页;第7期,第24页;第8期,第21页;第9期,第22页;第11期,第45~46页;第12期,第21~22页。
    ①中研院近史所:《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1988年版;李云汉:《八十年来的民国史研究》,《国史馆馆刊》复刊1991年第10期,第23~66页;李云汉:《台湾近年来的民国史研究》,《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四届讨论会第二册,国史馆1998年版,第1675~1701页。
    ②康乐、彭明辉:《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导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吴大猷:《最近两百年中国史总序》,见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修订版),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第i页。
    ④康乐、彭明辉:《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总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⑤这些成果包括:傅启学:《中国政府》,台湾三民书局1964年版;董霖:《战前中国之宪政制度》,台湾世界书局1968年版;张俊显:《新县制之研究》,台湾正中书局1987年版;张玉法:《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湾东华书局1988年版;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以及王萍:《广东省的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年第8期;沈松侨:《从自治到保甲:近代河南基层政治的演变,1908~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9年第18期;沈松侨:《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年第21期;张玉法:《民国初年山东省行政制度的变革(1912~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年第21期,等等。
    ⑥黄克武:《台湾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典范变迁》,《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第10~17页。
    ①王尔敏:《当代学者追求史学理论之芜滥》,《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88~97页。
    ②贺东航:《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困境与新视野》,《探索》2004年第6期,第52~55页。
    ③Philip A.Kuhn, Local Self-Government Under the Republic:Problems of Control, Autonomy, andMobilization, in F.Wakeman and C.Grant, eds.,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5, pp.257-311.
    ④Philip A.Kuhn, Local Taxation and Finance in Republican China, in Susan Mann Jones, eds., SelectPapers from the Center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no.3,1978-197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p.100-136.
    ⑤〔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刘敬坤等译)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408页。
    ⑥Prasejit Duara,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Society in North China,1900-1942,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1.亦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⑦Sidney D. Gamble, North China Village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before1933,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1963.
    ⑧Sidney D. Gamble, Ting Hsien, a North China Rural Commu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⑨David D.Buck, Urban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1890-1949,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
    ⑩Joseph W.Esherick, Mary Backus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1990.
    11Joseph W.Esherick, eds.,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1900-1950,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2.
    12Bradley K.Geisert, Radicalism and Its Demise: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Factionalism, and Local Elites in Jiangsu Province,1924-1931, Michigan Monographs in Chinese Studies, Vol.90.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Publications,2001.
    ①Tien Hung-mao,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1927-193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②Joseph Fewsmith,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Politics in Shanghai,1890-1930,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5.
    ③Schoppa R.Keith,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④Linda A.Grove, Rural society in revolution: the Gaoyang district,1910-194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h.D.dissertation,1975.
    ⑤Susan Mann Jones, The Organization of Trade at the County Level:Brokerage and Tax Farming in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Susan Mann Jones, eds., Select Papers from the Center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no.3,1978-197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p.70-99.
    ⑥Odoric Y. K. Wou, The District Magistrate Profess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Occupational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Mobility, Modern Asian Studies8, no.2,1974, pp.217-245.
    ⑦Lloyd E. Eastman, Jerome Ch'en, Suzanne Pepper, Lyman P. Van Slyke,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1927–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⑧James Sheridan, China in Disintegration: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ese History,1911-1949, Free Press,1975.
    ⑨Paul Kwang Tsien Sih, The Strenuous decade: China's nation-building efforts,1927-1937, St. John'sUniversity Press,1970.
    ①康乐、彭明辉:《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曾景忠:《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82~88页。
    ②洪英:《孙中山先生地方自治思想综述》,《当代法学》2003年第8期,第158~161页。
    ③马小泉:《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第43~50页。
    ④郑永福:《孙中山与地方自治》,《中州学刊》1983年第2期,第127~132页。
    ⑤郑永福、吕美颐:《地方自治——孙中山关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设计》,《史学月刊》1997年第4期,第39~47页。
    ⑥周联合:《实行民治的第一方略——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述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卷第3期,第16~20页。
    ⑦胡兆君、俞政:《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学习时报》2001年10月22日第8版。
    ⑧张钦朋:《试论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⑨贺跃夫:《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与南京政府之实践》,《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年第5期,第74~84页。
    ⑩王丽、孟军:《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述评》,《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第137~140页。
    11谢亮:《近代中国政治自由中的自治、民权之悖论现象分析——以孙中山“分县自治”思想为例》,《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1期,第61~70页。
    ①彭学宝:《孙中山与毛泽东地方自治思想比较述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7期,第53~54页。
    ②周玉玲、杨慧:《孙中山与蒋介石地方自治思想的差异》,《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3卷第2期,第54~57页。
    ③曹成建:《孙中山与蒋介石地方自治思想的差异》,《文史杂志》2000年第5期,第40~42页。
    ④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述评——大陆学者四十年来实绩综览》,《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23~38页。
    ⑤路金龙:《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述论》,《唐都学刊》2007年第23卷第4期,第106~108页。
    ⑥孙东河:《略论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唯实》2000年第8/9期,第69~76页。
    ⑦唐卫国:《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研究》,《河北法学》2001年第19卷第6期,第96~99页。
    ⑧王永祥、王兆刚:《论孙中山对训政时期的政治设计》,《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第63~70页。
    ⑨吴先宁:《<建国方略>的再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孙中山<建国方略>的研究述评》,《团结》2003年第5期,第43~46页。
    ⑩吴忠礼、刘文锦:《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见张宏儒辑《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南京:团结杂志编辑部1999年版,第28~31页。
    11张胜军:《论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7年第10期,第155~156页。
    12张绪忠:《孙中山与联省自治运动》,《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3期,第58~60页。
    13陆建洪:《袁世凯地方自治剖析》,《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第56~61页。
    14丰箫:《近代浙江省地方自治制度与实践》,《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第49~57页。
    15李国青:《南京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动因探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2期,第133~135页。
    16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7徐鸣:《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王肇宏:《训政前期的地方自治(1928~1937)》,政治作战学校政治学研究所197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霍晓玲:《清末民初地方自治制约因素分析——以河南为个案》,《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0期,第114~120页。
    ④李天纲:《1927:上海市民自治运动的终结》,《史林》1998年第1期,第73~81页。
    ⑤陶炎武:《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初探》,《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9卷第1期,第12~18页。
    ⑥王兆刚:《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第52~56页;《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县自治失败原因探析》,《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第16~20页。
    ⑦沈松侨:《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年第21期,第371~435页。
    ⑧周惠丽:《民国时期二十年代河南的地方自治(1919~1930)》,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⑨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研究(1905~192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曹成建:《地方自治与县政改革:1920~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周联合:《自治与官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李天纲:《1927:上海市民自治运动的终结》,《史林》1998年第1期,第73~81页。
    14于鸣超:《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第87~98页。
    ①魏光奇:《走出传统:北洋政府时期的县公署制度》,《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第53~59页;《近代县制问题的历史思考》,《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第15~21页。
    ②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理论学习》2007年第3期,第60~63页。
    ③刘海燕:《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县政建设原因探析》,《民国档案》2001年第1期,第77~81页。
    ④李伟中、张壮强、肖起清:《20世纪30年代县政建设运动的缘起》,《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6期,第1~5页。
    ⑤王兆刚:《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政困境及其影响》,《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卷第1期,第50~53页。
    ⑥张玉法:《民国初年山东省行政制度的变革(1912~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年第21期,第521~552页。
    ⑦方旭红:《南京国民政府县级政权的运作机制:1927~1937年》,《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第72~76页。
    ⑧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⑨温锐:《20世纪上半叶地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初步转型——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为例》,《文史哲》2004年第1期,第45~53页。
    ⑩谢鸣:《民国后期的县级政权重构》,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巩贤:《民国基层权力结构研究——以河北县区政权为中心(1912~1937)》,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2杨焕鹏:《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以杭嘉湖地区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3于建嵘:《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对衡山县地方政治制度史的解释》,《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0年第21卷第4期,第88~93页。
    14夏娜:《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县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效能的考察》,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5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63~75页。
    16丁海秀:《近代区乡行政的建立:1901~1928》,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17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郭石城:《民国以来地方行政组织的演变》,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1962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杨靖:《民国时期湖北县级政权研究(1927~1937)》,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谢鸣:《民国后期的县级政权重构》,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李树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县行政制度与权力研究(1927~1937)》,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
    ⑥方新德:《国民政府时期浙江县政研究》,浙江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廖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政府的弊端》,《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4期,第53~55页。
    ⑧周联合:《南京国民政府县政府裁局改科研究》,《晋阳学刊》2004年第6期,第79~82页。
    ⑨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87~203页。
    ⑩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第38~79页。
    11鹿谞慧:《中国县官制度沿革述略》,《文史哲》1991年第2期,第86~92页;《中国县制沿革述略》,《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第77~81页。
    12杨东:《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群体管窥》,《华夏文化》2004年第2期,第22~24页。
    13魏光奇:《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任用制度》,《河北学刊》2004年第24卷第3期,第181~187页。
    14朱翠华:《民国时期县官群体研究——以1912~1937年的江苏省为中心》,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5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1928~1937)》,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97~115页。
    ②冉绵惠:《近年来国内有关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的新趋势》,《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第136~141页。
    ③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9~123页。
    ④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王云骏:《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第131~136页。
    ⑥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第6期,第118~125页。
    ⑦陆建洪:《试论南京国民政府专员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第71~75页。
    ⑧沈怀玉:《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创设、演变与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22期,第421~459页。
    ⑨翁有为:《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及其知识背景》,《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第37~45页;《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创设、演变及其知识背景》,见《“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05年版,第193~207页;《南京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法制考察》,《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第48~59页。
    ⑩潘益民:《国民政府在大陆执政时期警察组织制度考略》,《民国档案》1995年第4期,第131~136页。
    11夏敏:《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建设》,《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4期,第142~147页;《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警政建设》,《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6期,第120~124页。
    12魏光奇:《国民政府时期县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的整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0~17页。
    13冯小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的县财政研究综述》,《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第77~80页。
    14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以浙江为例》,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王尔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③翁有为:《国民政府县政问题探析》,《史学月刊》2011年第1期,第91~95页。
    ④黄克武:《台湾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典范变迁》,《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第10~17页。
    ②〔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景跃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9、87~88、100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④〔美〕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新制度主义详述》(允和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7期,第44~45页。
    ⑤胡婉玲:《论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新世纪智库论坛》2001年第16期,第87、90页。
    ⑥按:这种区分明显受到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影响,详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6页。
    ①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09页。
    ②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3、143、181、184、186页。
    ③赵晖、祝灵君:《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28页。
    ④按:在美国政治学界,“‘结构’(structure)一词”有时是可以和‘制度’(institution)换用的。见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28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译者前言,第3页;正文,第4~6、12~13、16、20~21、50~52、74~75页。
    ②〔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08页。
    ②(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7页。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6~29页;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见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第23~38页。
    ④(汉)班固:《汉书》第6册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42页。
    ⑤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14~30、32~33页。类似的研究,详见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8页。
    ②(汉)班固:《汉书》第3册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42页。
    ③(晋)司马彪:《后汉书》第12册志二十八《百官》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2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第3册卷二十四志十四《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6页。
    ⑤(梁)萧子显:《南齐书》第1册卷十六志八《百官》,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29页。
    ⑥(唐)魏徵:《隋书》第3册卷二十七志二十二《百官》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64页。
    ⑦(宋)欧阳修:《新唐书》第4册卷四十九志三十九《百官》四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8~1319页。
    ⑧(元)脱脱:《宋史》第12册卷一百六十七志一百二十《职官》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77页。“知县者,非县令,而使之知县中之事”,又称“知某县”或“知某县权”。见(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九,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538页。
    ⑨(明)宋濂:《元史》第5册卷九十一志四十一上《百官》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18页。
    ⑩(清)张廷玉:《明史》第6册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0~1851页。
    11赵尔巽:《清史稿》第12册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7页。
    12(汉)班固:《汉书》第3册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42页。
    13(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20~922页。
    1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三《职官》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3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第3册卷二十四志十四《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6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三《职官》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3页。
    ③(唐)魏徵:《隋书》第3册卷二十七志二十二《百官》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62~763页。
    ④(唐)魏徵:《隋书》第3册卷二十八志二十三《百官》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84页。
    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⑥(宋)欧阳修:《新唐书》第4册卷四十九志三十九《百官》四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9页。
    ⑦(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三《职官》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3页。
    ⑧(后晋)刘昫:《旧唐书》第6册卷四十四志二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20~1921页。
    ⑨(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20~922页。
    ⑩(元)脱脱:《宋史》第12册卷一百六十七志一百二十《职官》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78页。
    11(元)脱脱:《宋史》第12册卷一百六十七志一百二十《职官》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78页。
    12(明)宋濂:《元史》第5册卷九十一志四十一上《百官》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18页。
    13(清)纪昀:《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一《职官考》七。
    14(清)张廷玉:《明史》第6册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0页。
    15赵尔巽:《清史稿》第12册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7页。
    16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
    ①(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7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第3册卷二十四志十四《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7页。
    ③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④(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9~920页。
    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三《职官》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3页。
    ⑥(明)宋濂:《元史》第5册卷九十一志四十一上《百官》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18页。
    ⑦(清)张廷玉:《明史》第6册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1页。
    ⑧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⑨(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22~924页。
    ⑩(汉)班固:《汉书》第3册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43页。
    11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12(汉)班固:《汉书》第3册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42页。
    13(梁)沈约:《宋书》第4册卷四十志三十《百官》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58页。
    14(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22~924页。
    ①(明)宋濂:《元史》第8册卷九十三志四十二《食货》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54~2355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第7册卷七十七志五十三《食货》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8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第13册卷一百二十志九十五《食货》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81页。
    ④(汉)班固:《汉书》第3册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43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第5册卷三十八志十八《地理》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3~1384页。
    ⑥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⑦(宋)欧阳修:《新唐书》第4册卷三十七志二十七《地理》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59页。
    ⑧(宋)欧阳修:《新唐书》第4册卷三十七志二十七《地理》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60页。
    ⑨(元)脱脱:《宋史》第7册卷八十五志三十八《地理》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95页。
    ⑩(明)宋濂:《元史》第5册卷五十八志十《地理》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46页。
    11(清)张廷玉:《明史》第6册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1页。
    12赵尔巽:《清史稿》第12册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8页。
    13(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六,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34页。
    14(清)李铭皖:《苏州府志》第一册卷二《建制沿革》,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126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第8册卷五十八志三十三《地理》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92页。
    ②(清)李铭皖:《苏州府志》第二册卷五十一《职官》一,卷五十六《职官》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501、548~549页;曹允源:《吴县志》卷三《职官表》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8~49页。
    ③曹允源:《吴县志》卷五《职官表》四,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64~72页。
    ④(清)李铭皖:《苏州府志》第一册卷二十一《公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03页。
    ⑤(清)张廷玉:《明史》第4册卷四十志十六《地理》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19页。
    ⑥赵尔巽:《清史稿》第8册卷五十八志三十三《地理》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93页。
    ①(晋)司马彪:《后汉书》第12册志二十八《百官》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2~3623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第6册卷四十四志二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21页。
    ③(元)脱脱:《宋史》第12册卷一百六十七志一百二十《职官》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77页。
    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三《职官》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3页。
    ⑤(清)张廷玉:《明史》第6册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0页。
    ⑥(清)张廷玉:《明史》第6册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1页。
    ⑦《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
    ⑧赵尔巽:《清史稿》第12册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7页。
    ⑨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⑩(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8~919页。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三《职官》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3页。
    ③(元)脱脱:《宋史》第12册卷一百六十七志一百二十《职官》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77页。
    ④(清)张廷玉:《明史》第6册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1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第12册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8页。
    ⑥转引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⑦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页。
    ⑧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9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1、295页。
    ②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1页。
    ③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09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2~103、119、125、132、159页。
    ⑤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193页。
    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③〔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⑤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5~16页。
    ⑥〔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⑦〔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6~99页。
    ⑧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第16册卷一百五十三志一百二十八《邦交》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81页。
    ③〔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④〔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⑤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⑥赵尔巽:《清史稿》第16册卷一百五十三志一百二十八《邦交》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82页。
    ⑦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83页。
    ⑧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页。
    ⑨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见《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5页。
    ⑩〔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24、226、449~453页。
    ①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3、118、119、136页。
    ②《编纂官制大臣泽公等原拟直省官制总则草案》,《东方杂志》1907年第4卷第8期,第414页。
    ③钱穆:《国史大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93页。
    ④〔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⑤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
    ⑥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页。
    ⑦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112页。
    ⑧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⑨〔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①徐中约认为,在万言书上签字的举人实际仅有603人。〔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②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2页。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④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⑤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9页。
    ⑥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人口的骤然增加与1712年,政府税收体制和统计方式的改革也有一定的联系。详见〔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9页。
    ⑦〔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⑧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⑨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⑩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1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183页。
    12〔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1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14杨天石:《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人民网,http://history.people.com.cn
    ①〔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465、385页。
    ②夏新华等:《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③佚名:《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4页。
    ④佚名:《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62~471页。
    ①《附编纂官制大臣泽公等原拟直省官制总则草案》,《东方杂志》1907年第4卷第8期,第410~414页。
    ②《附编纂官制大臣泽公等原拟行政司法分立办法说帖》,《东方杂志》1907年第4卷第8期,第416、418、424页。
    ③佚名:《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03~510页。
    ④《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162页。
    ⑤《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87~198页。
    ①《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87~198页。
    ②《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162页。
    ①《杭州督抚藩司实行分科治事》,《申报》1910年6月6日。
    ②《苏抚注意新政一斑》,《申报》1910年6月9日。
    ③《抚署实行分科治事之规划》,《申报》1910年6月11日。
    ④《藩署设立度支公所之计划》,《申报》1910年7月19日。
    ⑤王树槐:《清末民初江苏省的谘议局与省议会》,《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2~483、485页。
    ⑥王树槐:《清末江苏地方自治风潮》,《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12页。
    ⑦《自治筹备公所编造选民总数》,《申报》1910年1月9日。
    ⑧《宣布自治选民名册》,《申报》1910年1月30日。按:城镇乡选民资格:①有本国国籍者;②男子年满二十五岁者;③居本城镇乡接续至三年以上者;④年纳正税(指解部库司库支销之各项租税而言)或本地方公益捐二元以上者。选举人分为两级,就选举人内择其年纳正税或公益捐较多者若干名,计其所纳之额足当选举人全数所纳总额之半者为甲级,其余选举人为乙级。见《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162页。
    ①《长元吴规定自治投票区域》,《申报》1910年1月13日。
    ②《长元吴自治选民定期投票》,《申报》1910年2月13日。
    ③《长元吴地方自治选举投票》,《申报》1910年2月18日。
    ④《长元吴城厢地方自治选举》,《申报》1910年2月20日。
    ①《地方自治选举结果》,《申报》1910年2月25日。
    ②《筹商地方自治议员被讦办法》,《申报》1910年3月4日。
    ③王树槐:《清末民初江苏省的谘议局与省议会》,《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14页。
    ④《长元吴董事议事会成立》,《申报》1910年6月15日。
    ⑤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江苏自治公报类编:宣统三年卷1~3》,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页。
    ⑥《长元吴董事会各项办事员规约》,《申报》1910年6月19日。
    ⑦《苏城议事会开议议案》,《申报》1910年7月4日。
    ⑧《长元吴董事议事会成立》,《申报》1910年6月15日。
    ⑨《长元吴议事会开会纪事》,《申报》1910年6月25日。
    ⑩《长元吴董事议事会成立》,《申报》1910年6月15日。
    11《苏城议事会内部之冲突》,《申报》1910年7月2日。
    12《长元吴三县城自治公所议事会规则》,《申报》1910年6月26~27日。
    13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江苏自治公报类编:宣统三年卷1~3》,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页。
    ①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江苏自治公报类编:宣统三年卷1~3》,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185页。
    ②《苏属自治筹办处拟定各厅州县自治筹备日期详表》,《申报》1910年7月22日。
    ③王树槐:《清末江苏地方自治风潮》,《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13页。
    ①《苏垣县自治选举纪要》,《申报》1911年9月23日。
    ②《县自治展期成立》,《申报》1911年10月21日。
    ③夏新华等:《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页。
    ④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1、183页。按:陆宗舆,浙江海宁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05年随载泽出国考察宪政。曹汝霖,上海人,1900年赴日本留学,1904年8月任外交部次长。张一麐,江苏吴县人,1903年录取经济特科,在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杨度,湖南湘潭人,参与过公车上书,两度赴日留学,1903年录取经济特科,1908年任宪政编查馆提调。汪荣宝,江苏吴县人,1906年任京师译学馆教习,1908年兼宪政编查馆正科员。
    ⑤赵鉴军:《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宪政编查馆研究》,河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9~30页。
    ①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卷(1894~191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31、639、679、775~776页。
    ②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
    ①《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76期,第1页。
    ②直至2000年4月,台湾地区的法务和立法部门才正式宣布废止《县组织法》。见《立法院公报》,2000年第89卷第12期,第201~204页。
    ③《苏城光复记》,《申报》1911年11月7日。
    ④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上编,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1页。
    ⑤《苏城光复记》,《申报》1911年11月7日。
    ⑥《苏省改革后之新猷》,《申报》1911年11月15日。
    ⑦《苏城光复记(三)》,《申报》1911年11月9日。
    ⑧《苏省地方官制之大改革》,《申报》1911年11月18日。
    ①《新苏州缔造种种》,《申报》1911年11月24日。
    ②《县差改编警队》,《申报》1911年11月19日。
    ③《苏州新纪事》,《申报》1911年11月19日。
    ④《临时州议会情形》,《申报》1911年12月5日。
    ⑤《临时苏州议会记事》,《申报》1911年12月14日。
    ⑥《苏阊言论机关之近状——临时州议会记事》,《申报》1911年12月3日。
    ⑦《申报》1912年2月24日。按:靖湖厅驻扎洞庭西山,四面滨湖,原隶吴县。早在1911年5月26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已经奏准将靖湖厅裁并,归太湖厅管辖。见《东方杂志》,1911年第8卷第6号,第12~13页。
    ⑧《洞庭县治变更区域》,《申报》1912年2月24日。
    ⑨《裁撤府县官制》,《申报》1911年11月28日。
    ⑩《苏州新纪事》,《申报》1911年11月30日。
    ①《新苏州种种》,《申报》1911年12月1日。
    ②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上编,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61~64页。
    ③一方面,苏州与江宁同为苏州省会,另一方面,苏州设有商埠,因此除江宁外,另设有苏州警察厅。
    ④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上编,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99页。
    ⑤《苏台新纪事》,《申报》1912年3月24日。
    ⑥《洞庭西山仍请隶属吴县》,《申报》1912年3月17日。
    ⑦《吴县名称之确定》,《申报》1912年7月25日。
    ⑧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上编,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107页。
    ⑨《苏省县民政长选举法》,《申报》1911年12月7日。
    ⑩《苏州军政两界之谈片》,《申报》1911年12月20日。注:临时省议会后来修正“县民政长选举法”,县民政长改为选举和委任折衷制,由地方推举三名,呈都督择委一人。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上编,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62页。
    11《省议会第七次开会记》,《申报》1911年12月8日。
    ①《苏州县议员之热心》,《申报》1912年7月23日。
    ②《苏垣县议会尚待组织》,《申报》1912年3月1日。
    ③《吴县县议会将成》,《申报》1912年9月9日。
    ④《吴县县议会议员题名录》,《申报》1912年9月12日。
    ①《吴县县议会议员题名录》,《申报》1912年9月12日。
    ②《吴县议事会议员俸额》,《申报》1912年10月27日。
    ③《吴县参事会成立》,《申报》1912年11月5日。
    ④《吴县参事会记事》,《申报》1912年11月10日。
    ⑤《吴县议会先声》,《申报》1912年11月30日。
    ⑥《县议员补选风潮》,《申报》1912年11月20日。
    ⑦《江苏最近人口册》,《申报》1912年10月26日。
    ⑧《江苏各州县选民调查》,《申报》1912年11月2日。
    ⑨《县议员补选补遗》,《申报》1912年11月19日。
    ⑩《吴县议会议员补选》,《申报》1912年11月9日。
    11《县议会补选议员》,《申报》1912年11月13日。
    12《县议员补选揭晓》,《申报》1912年11月14日。
    13《县议员补选揭晓》,《申报》1912年11月14日。
    14《县议员补选补遗》,《申报》1912年11月19日。
    15《县议员补选无效》,《申报》1912年11月27日。
    16《县议员取消另补》,《申报》1913年2月21日。
    ①《吴县议事会补开秋季会》,《申报》1912年12月27日。
    ②《自治公所之改名》,《申报》1911年12月31日;《金阊新纪事》,《申报》1912年1月3日。
    ③《苏城市公所议董联合谈话会》,《申报》1912年1月5日。
    ④《选举公所议长》,《申报》1912年1月8日。
    ⑤《市公所总董董事选出》,《申报》1912年1月16日。
    ⑥《市公所总董接任视事》,《申报》1912年2月8日。
    ⑦《苏垣市公所近事记》,《申报》1912年3月8日。
    ⑧《省长谘询恢复自治之难点》,《申报》1923年5月14日。
    ⑨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一卷(1905~1915),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6、348、350、363、368、386、390页。
    ⑩《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76期,第1页。
    ①《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80期,第1~2页。
    ②《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79期,第1页。
    ③《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96期,第18~20页。
    ④《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96期,第18~20页。
    ⑤《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16期,第13~16页。
    ⑥《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31期,第4~6页。
    ⑦《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69期,第17~20页。
    ⑧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上编,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62、75页。
    ⑨《韩省长维持地方教育之通令》,《申报》1914年2月13日。
    ①《袁世凯解散各省自治团体》,《申报》1914年2月5日。
    ②《江苏县市乡自治机关停办》,《申报》1914年2月11日。
    ③《苏省停办自治之执行细则》,《申报》1914年2月14日。
    ④《委催西山乡自治造报》,《申报》1914年4月29日。
    ⑤《申报》1914年5月4日。
    ⑥1920年6月,该三项法令经修订再次公布。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编订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二类《官制》,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08~109、113~114页。
    ⑦《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61期,第1~6页。
    ⑧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二类《官制》,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3页。
    ⑨《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541期,第13~16页;第542期,第16~19页;第543期,第7~10页。
    ⑩《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544期,第13~17页;第546期,第16~20页。
    11《提前实行地方自治之议复》,《申报》1915年5月29日。
    12《京师实行模范自治之概略》,《申报》1915年7月27日。
    13《会议改划自治区》,《申报》1916年1月5日。
    14《发表划定学区》,《申报》1916年3月18日。
    ①《县议员联合会常会记事》,《申报》1916年10月30日。
    ②《回复地方自治之催促》,《申报》1916年11月3日。
    ③《要求请愿恢复自治之覆电》,《申报》1916年11月11日。
    ④《请求回复地方自治之理由》,《申报》1916年11月7日。
    ⑤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二卷(1916~1921),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10页。
    ⑥《回复自治案之众院审查》,《申报》1917年1月13日。
    ⑦《恢复自治决议案之提出》,《申报》1916年11月25日。
    ⑧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二卷(1916~1921),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11页。
    ⑨《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733期,第1~10页。
    ⑩《政府决定从明年1月起试办地方自治》,《申报》1920年10月23日。
    11《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734期,第3~11页。
    12上述两法案均未经立法机关议决,亦未定施行日期。见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2页。
    13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7页。
    14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第46页。
    15《县自治法四月一日施行》,《申报》1922年3月30日。
    16《恢复旧县议会之不准》,《申报》1922年4月12日。
    ①《回复市议会之集议》,《申报》1922年7月30日。
    ②《恢复旧自治制之运动》,《申报》1922年3月29日。
    ③《旧县市乡议会恢复有期》,《申报》1922年11月16日。
    ④《县议员联合会之四要电》,《申报》1922年11月29日。
    ⑤《省长谘询恢复自治之难点》,《申报》1923年5月14日。
    ⑥《苏省恢复县自治之动机》,《申报》1923年5月1日。
    ⑦《苏省长请复县自治之部复》,《申报》1923年5月15日。
    ⑧《省议会议决恢复县议会电讯》,《申报》1923年6月13日。
    ⑨《恢复县自治之通令》,《申报》1923年6月23日。
    ⑩《苏省恢复各级自治》,《申报》1923年6月26日。
    11《恢复县议会后之疑义》,《申报》1923年7月6日。
    12《县议参两会将开成立会》,《申报》1923年7月21日。
    13《县议会成立会纪》,《申报》1923年7月31日。
    14《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438期,第6页。
    15《省长定办理县市乡选举期限》,《申报》1923年8月31日。
    161924年10月19日,大总统曹锟公布恢复县议会办法,“一、县议会如系依照民国元年省议会议决的法律成立者,应尅期恢复原状,其有尚未成立,或议员人数不足者,应即依照当时公布的法律,速行选举或补行选举,限于两个月内一律成立。二、未经议决县自治法的省份,迅由该省自定省自治法或县议会暂行法,及议员选举法,尅期公布,限于三个月内完成”。见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第47页。
    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38页。
    ②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第3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
    ④《组织行政委员会之会议纪》,《苏州明报》1927年3月25日。
    ⑤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四卷(1925~1927),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725页。
    ⑥《张一鹏氏代理县长》,《苏州明报》1927年6月5、8日。
    ⑦《吴县县长已委定》,《苏州明报》1927年6月11日。
    ①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15页。
    ②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82~584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4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0~662页。
    ⑤《国府会议议决公布业经中政会通过之县组织法》,《申报》1928年9月12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9期,第8~10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98期,第4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69期,第1~5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3期,第1~3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50期,第1~10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73期,第13~14页。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95期,第1~8页。
    13《苏省市乡行政制度大纲》,《申报》1927年7月6日。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期,第3~5页。
    15《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55~57页。
    16《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3期,第10~12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3期,第27~28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8期,第34~35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68期,第11~13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42期,第1~5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41期,第1~2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64期,第1~3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91期,第4~9页。
    ⑧《教育局规程修正》,《苏州明报》1932年4月9日。
    ⑨《内政公报》,1933年第6卷第12期,第20~23页。
    ⑩《县建设局组织规程》,《苏州明报》1934年2月24日。
    ①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8~695页。
    ②《内政公报》,1928年第1卷第7期,第6~9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0~662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4,762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3期,第1~3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49期,第4~11页。
    ③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51~559页。
    ④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内政部1932年版,第209~212页。
    ⑤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内政部1932年版,第275~276页。
    ①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内政部1932年版,第216~219页。
    ②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内政部1932年版,第245~253页。
    ③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84~585页。
    ④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89~590页。
    ⑤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85~587页。
    ⑥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940~951页。
    ⑦《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5年第二卷第九期,第17~34页。
    ⑧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38~541页。
    ⑨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41~542页。
    ⑩1937年6月,行政院颁布《县政府裁局改科暂行规程》、《各县分区设署暂行规程》。见《江苏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608期,第1~7页。
    ①《上海党声》,1935年第1卷第45期,第886~887页。
    ②《战时民训》1938年第20号,第2页。
    ③《内政公报》,1939年第12卷第10~12期,第30~33页。
    ④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第135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162页。
    ②按:清《劝学所章程》(1906年)规定,各属应就所辖境内划分若干学区。“以本治城关附近为中区,以次推至所属村坊市镇,约三四千家以上即划为一区,少则二三村,多则十余村,均无不可”,依地理方位和数字命名,每区设劝学员一人。见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3页。《各直省官制通则》(1907年)规定,各属应将所管地方划为若干区,“各置区官一员,(秩正七品至从八品),承本管长官之命,掌理本区巡警事务”。见《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03~510页。
    ③《江苏省议会议决市乡制》,《申报》1911年12月12日。
    ④《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541期,第13~16页;第542期,第16~19页;第543期,第7~10页。
    ⑤按:山西村制,以满三百户为主村,举村长一人,村副二至四人,村长副均由票举。不满三百户为散村,举村副一至二人。如财力充裕,能担负一切公费者,亦可独立为一主村。集合数散村归一村长管辖者,谓之联合村。村长副之下,二十五家为一闾,举一闾长,五家举一邻长,闾邻长均受命于村长。村长之上有区长,每县约五区或四区,各设区公所。区长秉承省长及县知事命令办理一区事务,其在县城及镇市之村长副易名为街长副。详见《苏省拟试办村制》,《申报》1923年2月4日。
    ⑥《苏省市乡行政制度大纲》,《申报》1927年7月6日。
    ⑦《苏省各县之新村制,民政厅拟具组织大纲》,《申报》1927年7月22日。
    ⑧《试办村制之积极进行》,《苏州明报》1928年7月1日。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苏州市从吴县划出。1929年,成立苏州市政府。1930年撤销,复并入吴县。
    ⑨《县政府训练村长》,《苏州明报》1929年2月25日。
    ⑩何赓虎:《吴县农民》,不详,1928年版,第203页。
    11《各市乡董事实行撤销》,《苏州明报》1927年10月8日。
    12《实行村制之先声》,《苏州明报》1927年10月4日。按:1929年2月,各市、乡筹备处正式改组为市政局、乡政局。见《乡政处改组成局》,《苏州明报》1929年2月15日。
    13《我为区长贡献一言》,《苏州明报》1929年8月31日。
    ①按:江苏省的划区办法特别是划区数量与内政部的规定略有差异。1929年2月,内政部颁布《各县划分地方自治区办法》,规定划区以4~10区为限。江苏省的理由是江苏“人口稠密,商业繁盛,经济力也较他省充裕”。见《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98、111期,第4、5~6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37期,第10页。
    ③《会议划分自治区域》,《苏州明报》1929年1月16日。
    ④《定期会议划分自治区》,《苏州明报》1929年1月27日。
    ⑤《乡境划分自治区》,《苏州明报》1929年1月17日。
    ⑥《划分自治区之东后山民》,《苏州明报》1929年2月1日。
    ⑦《吴县划并十九区》,《苏州明报》1929年2月27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69期,第1~5页。
    ⑨《市乡行政局:统限十五日以前结束》,《苏州明报》1929年8月10日。
    ⑩《新自治区制实现》,《苏州明报》1929年8月20日。
    11《江苏省地方自治概况》,《苏州明报》1930年5月19日。
    12《乡镇公所将开办》,《苏州明报》1930年1月5日。
    ①《城厢自治区划分》,《苏州明报》1930年8月5日。
    ②《善人桥新村区划定》,《苏州明报》1931年10月24日。
    ③《新村划区》,《苏州明报》1934年4月9日。
    ④《吴县教育之最近概况》,《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1日。
    ⑤《本县教育简明统计》,《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3日。
    ①《自治经费减为十万元》,《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6日。
    ②《江苏省政府整理各县自治区域办法》,《苏州明报》1934年2月21日。
    ③《区长会议限定三项办法限期划并各区乡镇》,《苏州明报》1934年5月18日。
    ④《本县自治区划并》,《苏州明报》1934年3月20日。
    ⑤《自治区划并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3月28日。
    ⑥《人民纷请重划自治区域尚难定案》,《苏州明报》1934年6月1日。
    ⑦《内部解释地方自治》,《苏州明报》1934年4月30日。
    ⑧《本县自治区域请求变更》,《苏州明报》1934年6月28日。
    ⑨《新自治区长圈定》,《苏州明报》1934年8月10日。
    ⑩《新自治区公所限十六日成立》,《苏州明报》1934年8月11日。
    11《各区区长暂缓加委》,《苏州明报》1934年11月9日。
    12《吴县长计划推进自治步骤》,《苏州明报》1934年8月22日。
    13按:根据该方案,全县共分13个自治区,辖282个乡镇。见《各区乡镇重行划定》,《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0日。
    ①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9~14页。
    ②《增进行政效率邓县长决定归并各区乡镇公所》,《苏州明报》1937年2月18日。
    ①《江苏省议会议决市乡制》,《申报》1911年12月12、15、19、21、28日。
    ②《省令取消各县行政委员》,《申报》1923年7月12日。
    ③《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412期,第1页。
    ④《行政委员改由省委》,《苏州明报》1926年6月8日。
    ⑤《更委东山乡行政委员》,《苏州明报》1927年6月26日。
    ⑥《西山行政委员由陈林兼任》,《苏州明报》1927年9月13日。
    ⑦《县政府催选乡行政员》,《苏州明报》1927年9月24日。
    ⑧《苏省市乡行政制度大纲》,《申报》1927年7月6日。
    ⑨《黄埭乡政局参事会议纪》,《苏州明报》1929年2月1日。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52期,第1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69期,第1~5页。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4期,第2~8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69期,第1~5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8期,第1~2页。
    15《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48期,第8页。
    16《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36期,第1页。
    17《城厢第一区职员》,《苏州明报》1931年1月10日。
    18《城乡二区所职员经县长核准委任》,《苏州明报》1931年1月24日。
    19《城厢第三区职员》,《苏州明报》1931年1月13日。
    20《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52期,第1页。
    ①《乡镇长等为公务员》,《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7日。
    ②《各乡将行新区制》,《苏州明报》1929年7月1日。
    ③《乡镇长副补缺疑义》,《苏州明报》1934年2月26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06期,第12页。
    ⑤《县府调查员乡镇事务员》,《苏州明报》1936年1月29日。
    ⑥《城镇事务员服务规则》,《苏州明报》1936年4月5日。
    ⑦《地保之变相》,《苏州明报》1931年2月25日。
    ⑧《各区乡镇丁存在问题》,《苏州明报》1935年9月13日。
    ⑨《各区乡镇丁省令废除》,《苏州明报》1935年10月8日。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69期,第1~5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48期,第1~3页。
    12《控告乡董》,《申报》1913年7月9日。
    13《西山乡政局尚难成立》,《苏州明报》1927年9月13日。
    14《冯叔伟之整顿乡政意见》,《苏州明报》1928年8月6日。
    15《苏省市乡行政制度大纲》,《申报》1927年7月6日。
    16《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4期,第2~8页。
    17《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4期,第2~8页。
    18《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309期,第2~3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48期,第1~3页。
    ②《江苏省地方自治概况》,《苏州明报》1930年5月19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73期,第6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8期,第1~2页。
    ⑤《区职员不得受地方供应》,《苏州明报》1936年5月29日。
    ⑥《本县各区长分别受惩》,《苏州明报》1932年8月1日。
    ⑦《区自治经费规定》,《苏州明报》1929年8月19日。
    ⑧《城乡自治廿二区分三等》,《苏州明报》1930年12月21日。
    ⑨《区公所经费问题》,《苏州明报》1929年9月12日。
    ⑩《自治区列入乙等区(残)》,《苏州明报》1930年12月14日。
    11《十七十八年度吴县全县之市乡经费》,《苏州明报》1930年10月20日。
    12《吴县区政今后之商讨》,《苏州明报》1933年1月1日。
    13《各区长总辞职文》,《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3日。
    14《为训政建设前途忧(上)》,《苏州明报》1930年8月3日。
    ①《乡公所提取中费》,《苏州明报》1930年3月21日。
    ②《乡区中费》,《苏州明报》1930年5月8日。
    ③《拟征各乡地货税补助区公所事业费》,《苏州明报》1930年3月30日。
    ④《自治区域重划后拟定自治经费预算》,《苏州明报》1934年6月7日。
    ⑤《第一区长吴公光请求辞职》,《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7日。
    ⑥《第二区长亦请辞职》,《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日。
    ⑦《区行政事业费紧缩后办理区政颇感棘手》,《苏州明报》1934年10月30日。
    ⑧《自治区长行将总辞职》,《苏州明报》1934年11月3日。
    ⑨《吴县长呈请民厅维持区公所经费》,《苏州明报》1934年11月4日。
    ⑩《各区长决定总辞职》,《苏州明报》1934年11月6日。
    11《邓县长积极整顿区政推进县政》,《苏州明报》1936年4月14日。
    12《各县区行政经费应视地方财力而定》,《苏州明报》1936年4月8日。
    13《民厅增进行政效率重订区行政费标准》,《苏州明报》1936年7月5日。
    14《廿五年度各区公所事业费》,《苏州明报》1936年8月1日。
    ①《苏省市乡行政制度大纲》,《申报》1927年7月6日。
    ②《吴县区政今后之商讨》,《苏州明报》1933年1月1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8期,第1~2页。
    ④《市乡行政局:统限十五日以前结束》,《苏州明报》1929年8月10日。
    ⑤《县长与区长听着》,《苏州明报》1929年8月31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8期,第1~2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4期,第2~8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31期,第1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29期,第12~13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53期,第1~3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48期,第1~3页。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80期,第1~2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88期,第3~4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97期,第17页。
    15《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80期,第6页。
    ①《城内国民党分部成立》,《申报》1913年3月1日。
    ②《国民党连番开会》,《申报》1913年3月2日。
    ③《国民党选举纪》,《申报》1913年3月4日。
    ④《国民党奉令解散纪要》,《申报》1913年11月9日;《国民党解散之大波澜》,《申报》1913年11月10日。
    ⑤《解散国民党苏支部》,《申报》1913年11月14日。
    ⑥王奇生:《党员、党权和党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⑦《民党成立苏州市党部》,《苏州明报》1925年11月25日。
    ⑧《苏州市各党部调查录》,《苏州明报》1927年4月9日。
    ⑨薄公雷:《吴县党务沿革史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吴县党务整理委员会组织部1930年版,第5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8页。
    ②《本县征收预备党员党部拟定办法呈省》,《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5日。
    ③《县党部各级党部会议纪》,《苏州明报》1928年1月11日。
    ④薄公雷:《吴县党务沿革史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吴县党务整理委员会组织部1930年版,第9页。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1页。
    ⑥《县党部执委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7月12日。
    ⑦《吴县党部议定各区分部改组日期》,《苏州明报》1929年6月19日。
    ⑧薄公雷:《吴县党务沿革史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吴县党务整理委员会组织部1930年版,第12页。
    ⑨《吴县党员总登记之统计》,《苏州明报》1928年8月17日。
    ⑩《各区党部当选执监委员》,《苏州明报》1931年10月31日。
    ①《半年来之吴县党务》,《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②《全省划分为七个党区》,《苏州明报》1934年1月23日。
    ③《党务分区指导扩大各区办事处组织》,《苏州明报》1935年3月30日。
    ④《党部全县代表大会》,《苏州明报》1935年5月3日。
    ⑤《改善下级党部组织确定中心工作》,《苏州明报》1935年5月15日。
    ⑥《实验县制各区党部停止活动》,《苏州明报》1935年5月25日。
    ⑦《区党分部改选声中各区赶办移交接收》,《苏州明报》1935年8月25日。
    ⑧《本县征收预备党员党部拟定办法呈省》,《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5日。
    ①《本县征收预备党员党部拟定办法呈省》,《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5日。
    ②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60页。
    ③《各机关工作人员党员数》,《苏州明报》1930年8月15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60期,第17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1期,第5~6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93期,第4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36期,第1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86期,第11页。
    ⑥《本县征收预备党员党部拟定办法呈省》,《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5日。
    ⑦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6~483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53~554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95~696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76页。
    ⑤《市党部接收议参两会》,《苏州明报》1927年3月27日。
    ⑥薄公雷:《吴县党务沿革史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吴县党务整理委员会组织部1930年版,第12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72期,第48~49页。
    ⑧《市党部特委二次常会》,《苏州明报》1927年7月11日。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4期,第42页。
    ⑩《行政机关对于党费所负之责任》,《苏州明报》1929年8月2日。
    11《各级党部弹劾蒋子英》,《苏州明报》1927年10月4日。
    12《市党部内部之改组》,《苏州明报》1927年10月2日。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3期,第32~33页。
    14《县党部临时执委会常会纪》,《苏州明报》1927年12月6日。
    ①《区党部区分部限期成立》,《苏州明报》1928年12月5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46期,第15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57期,第15页。
    ④《县党部各分部改选竣后分令工作经费事项》,《苏州明报》1935年8月27日。
    ⑤《十八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5月10日。
    ⑥《一二零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6月13日。
    ⑦《党整会议》,《苏州明报》1932年11月19日。
    ⑧《第七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3月29日。
    ⑨《省县党部非议事机关之解释》,《申报》1927年6月11日。
    ⑩《吴县党部第一届执监委员宣誓就职》,《苏州明报》1929年6月9日。
    11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6~757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86~788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2~793页。
    ③《防旱工作党部贡献意见》,《苏州明报》1935年6月14日。
    ④《县党部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12月16日。
    ⑤《半年来之吴县党务》,《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⑥《整理党籍困难问题》,《苏州明报》1933年9月9日。
    ⑦《十四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4月26日。
    ⑧《苏省党部转发实施劳动服务办法》,《苏州明报》1936年7月14日。
    ⑨《本省党员劳动服务积极准备推行》,《苏州明报》1935年6月10日。
    ⑩《县党部草拟建贫民住宅区计划》,《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11《卅四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7月2日。
    12《县党部划定洗涤便器实验区》,《苏州明报》1936年3月1日。
    13《一三四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8月27日。
    ①《县党部议案纪要》,《苏州明报》1929年6月28日。
    ②《第七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3月29日。
    ③《第九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4月8日。
    ④《念二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5月21日。
    ⑤《一四三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10月10日。
    ⑥《廿四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5月28日。
    ⑦《廿六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7日。
    ⑧《一四六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10月15日。
    ⑨《党部议事》,《苏州明报》1934年5月19日。
    ⑩《县党部推行师资教育举办简易识字学校》,《苏州明报》1935年8月25日。
    11《十四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4月26日。
    12《卅四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7月2日。
    13《第一区党委联席谈话推进社会事业》,《苏州明报》1934年9月9日。
    14《第三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3月16日。
    15《廿七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11日。
    16《卅二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26日。
    17《三七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7月12日。
    18《四十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7月24日。
    19《第二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3月15日。
    20《廿六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7日。
    21《县党部三五次常会》,《苏州明报》1934年3月17日。
    22《七九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12月27日。
    23《土劣把持乡政》,《苏州明报》1929年7月9日。
    24《土劣贪污与反动县党部征求告发》,《苏州明报》1930年4月22日。
    25《十八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5月10日。
    26《卅四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7月2日。
    27《八五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1月22日。
    28《一二八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7月15日。
    29《廿二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5月21日。
    30《卅三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28日。
    31《廿三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5月24日。
    32《县党议事》,《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6日。
    33《廿七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11日。
    34《八五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1月22日。
    35《一三五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8月29日。
    ①《苏省党务分区指导和确定各县中心工作》,《苏州明报》1934年4月25日。
    ②《县党部执委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8月27日。
    ③《县党部执委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9月10日。
    ④《卅三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28日。
    ⑤《一三五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8月29日。
    ⑥《一三八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9月10日。
    ⑦《一四一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1年9月25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37期,第54页。
    ⑨《乡政委员之藐视党部》,《苏州明报》1928年1月30日。
    ⑩《党指委敬告各机关团体》,《苏州明报》1928年8月20日。
    11《党部质问黄县长》,《苏州明报》1930年6月6日。
    ①《党务整委会与县府辩难》,《苏州明报》1930年6月11日。
    ②《县党部质问县政府》,《苏州明报》1930年6月13日。
    ③《卅三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28日。
    ④《县党部议决请省撤销彭县长之记过》,《苏州明报》1929年7月16日。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4期,第44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4期,第29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23期,第1页。
    ⑧《民政厅长说县长须受党部指导》,《苏州明报》1929年9月7日。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1期,第49~50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75期,第15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67~68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8期,第30~31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7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01期,第12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88期,第11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2期,第25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01期,第11~12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69期,第11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74期,第19~20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42期,第12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88期,第4页。
    ⑦《县党部促进建设》,《苏州明报》1929年6月25日。
    ⑧《县监委昨日开会党员不得越级控告》,《苏州明报》1929年7月14日。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66期,第8~9页。
    ⑩《县党部监委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7月7日。
    11《已经审定后之十八年度县市施政大纲》,《苏州明报》1929年7月10日。
    12《四三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8月2日。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5年第1859期,第5页。
    14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97~501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7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3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0页。
    ④〔美〕黄宗智:《中国的“公的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见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页。
    ⑤据桑兵统计,1901~1904年,江苏等15省先后建立各种新式社团271个(不含分会),其中教育会21个,不缠足会34个,演说会25个,体育会17个,学生会26个,爱国团体17个,科学研究会18个,文学戏曲写真等艺术团体16个,妇女团体16个,实业团体17个,卫生及风俗改良组织8个,师范研究会5个,宗教性社会团体1个。详见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74~276页。
    ⑥《江西官报》1904年第10期,第14~29页。
    ⑦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252页。
    ⑧《南洋商务报》1907年第32期,第1~2页。
    ⑨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4页。
    ①1907年,编纂官制大臣拟定《直省官制总则草案》,要求各省“分期设立府厅州县议事会、董事会”。见《东方杂志》1907年第8期,第410~414页。1909~1910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明确议事会、董事会设立办法。
    ②《北洋法政学报》1908年第61期,第1~7页。
    ③按:此公社即指公事结社而言,与巴黎公社没有关系。
    ④苏州市档案局:《苏州市民公社档案资料选编》(内部资料),第3、8、35、86~91页;《市民公社之进步》,《申报》1910年6月19日。
    ⑤曹允源:《吴县志》卷三十《公署》三,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60页。
    ①按:此时的法团,其含义是否已演变为法人团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教育会的宗旨是,研究教育事项,力图教育发达。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九类《教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12~113页。
    ③农会的宗旨是,图农事之改良发达。根据规定,各种农会均为法人。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25~129页。
    ④根据规定,商会得为法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33~139页。
    ⑤戴鸿映:《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⑥《长元吴教育会改组》,《申报》1912年2月8日。
    ⑦《苏乡农会成立》,《申报》1915年10月13日。
    ⑧《苏商会关防已到》,《申报》1916年5月29日。
    ⑨《江苏省公报》,1922年第3152~3157、3159期。
    ⑩《商团团长团副就职纪》,《苏州明报》1926年12月10日。
    ①《各公法团议决组织联合办事处》,《苏州明报》1927年3月2日。
    ②《防疫卫生处昨日开会纪》,《苏州明报》1926年8月14日。
    ③《吴县财政委员会名单》,《申报》1924年5月6日。
    ④《吴县财政委员会成立纪》,《申报》1924年4月24日。
    ⑤《续志县公署官绅会议》,《苏州明报》1926年1月28日。
    ⑥《县署今日会议接收工巡捐局》,《苏州明报》1926年4月26日。
    ⑦《时评:今日之市公社》,《苏州明报》1926年9月20日。
    ⑧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270页。
    ①《市党部接收议参两会》,《苏州明报》1927年3月27日。
    ②《城内外商团一律撤防》,《苏州明报》1927年3月30日。
    ③《行政委员会议事录》,《苏州明报》1927年3月30日。
    ④《公益局布告整顿房捐》,《苏州明报》1927年4月9日。
    ⑤《公益局更定机关名称》,《苏州明报》1927年4月28日。
    ⑥《行政委员会会议录》,《苏州明报》1927年4月9日。
    ⑦《城北公社讨论结束》,《苏州明报》1927年3月30日。
    ⑧《公社联会开临时会议》,《苏州明报》1927年4月4日。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4期,第18~19页。
    ⑩《市政处参事会议纪》,《苏州明报》1928年3月1日。
    11《县教育会成立大会纪》,《苏州明报》1928年1月16日。
    12《总商会改组》,《苏州明报》1928年7月1日。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0期,第44~45页。
    14《筹备组织农民协会》,《苏州明报》1927年3月31日。
    15《总工会召集第一次代表大会纪》,《苏州明报》1927年4月1日。
    16《教育协会联席会议纪》,《苏州明报》1927年4月9日。
    17《农民协会进行消息》,《苏州明报》1927年4月1日。
    18《农民协会成立委员会》,《苏州明报》1927年4月11日。
    19《市党部接收总工会》,《苏州明报》1927年7月18日。
    20《妇女协会昨告成立》,《苏州明报》1927年6月27日。
    21何赓虎:《吴县农民》,不详,1928年版,第1页。
    22《委定商民协会筹备员》,《苏州明报》1927年7月28日。
    23《商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宣言》,《苏州明报》1927年9月10日。
    ①《筹备组织农民协会》,《苏州明报》1927年3月31日。
    ②《苏州市商民协会敬告苏州商民》,《苏州明报》1927年8月11日。
    ③《商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宣言》,《苏州明报》1927年9月10日。
    ④《铁机工人总罢工》,《苏州明报》1927年10月8日。
    ⑤《铁机工潮之解决办法》,《苏州明报》1927年11月23日。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页。
    ⑦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2页。
    ⑧《真光杂志》,1928年第27卷第1期,第91~95页。
    ⑨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⑩《民众团体整理委员会规程汇刊》,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民众训练委员会1928年版,第1~7页。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1页。
    12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34页。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21~42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5页。
    ②1932年以后,为推动民众团体改组,国民党中央将《人民团体组织方案》(1929年6月)修订为《民众团体组织方案》(1932年8月),此外又制定了《省市党部指导民众运动工作纲要》(1932年9月)、《人民团体经费补助办法》(1933年2月)、《修正指导民众运动方案》(1933年2月)、《人民团体指导办法五条》(1934年4月)和《人民团体整理办法》(1934年5月)等政策文件。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17期,第13~14页。
    ④按:在使用民众团体这一概念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不仅保留了公法团这一旧称谓,而且在诸多法条中一再引述。根据1930年6月,最高法院解释,“地方法团系指为法令所认许办理地方公共事务之团体而言”,见《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7期,第3页。1933年5月,司法院解释道,“法团乃指依据法条或条例,并遵照民众团体组织方案而组织之团体”,见《法律评论(北京)》,1933年第10卷第507期,第31~32页。1933年8月,司法院再次解释,“法定团体不以工会农会商会为限,即其他团体但使合于民众团体组织方案所规定之程序者均为法定团体”,见《法律评论(北京)》,1933年第10卷第519期,第26~27页。1934年6月,司法院再次进行解释,参照民众团体组织方案,“公法团应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法组织之团体而言”,见《司法院公报》,1934年第127期,第2页。
    ①《党部今日新旧交接(残)》,《苏州明报》1928年2月8日。
    ②《党务指委会开始工作》,《苏州明报》1928年7月2日。
    ③《党务执委常会议案纪要》,《苏州明报》1928年7月7日。
    ④《县党部开始工作》,《苏州明报》1929年6月5日。
    ⑤《县党部执委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8月9日。
    ⑥《人民团体需注意》,《苏州明报》1929年12月30日。
    ⑦《县政府党政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1月15日。
    ⑧《工整会开始整理各工会》,《苏州明报》1929年1月20日。
    ⑨《省党部发表大批民众团体整委》,《苏州明报》1929年7月12日。
    ⑩《党委会征求人才》,《苏州明报》1930年3月20日。
    11《党整会开始办公》,《苏州明报》1930年3月13日。
    12《第五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3月22日。
    13《第八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4月2日。
    14《三十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6月21日。
    15《吴县工整会暂缓撤销》,《苏州明报》1930年9月28日。
    16《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9月10日。
    17《五五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9月13日。
    18《五七次党委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9月20日。
    19《县商会昨日成立》,《苏州明报》1931年1月30日。
    20《商会昨日办移交》,《苏州明报》1931年2月3日。
    21《县教农会分期成立》,《苏州明报》1931年3月28日。
    22《县教育会今日成立》,《苏州明报》1931年3月31日。
    ①1930年2月,国民党中央宣布废除商民协会组织条例。称“中小商人,当然包括于商会及同业公会之内”,“昔日以少数垄断把持之旧商会,既经商会法施行后,为澈底之改革,则商民协会自无分峙存在之必要”。见《商整会限期取消》,《苏州明报》1930年2月12日。
    ②《农协会奉令结束》,《苏州明报》1931年2月4日。1933年3月,行政院宣布撤销农民协会组织条例。见《江苏省政府公报》,1933年第688期,第15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41期,第39页。按:1937年5月,国民政府修订《农会法》,重将佃农和一年以上之雇农重新纳入农会会员资格。见《内政公报》,1937年第10卷第5期,第42页。
    ④《党部呈准解散农会》,《苏州明报》1934年10月31日。
    ⑤《妇女会昨日选举成立》,《苏州明报》1933年10月17日。
    ⑥《妇女会会员大会》,《苏州明报》1934年12月31日。
    ⑦《县党部正式发表恢复本县妇女会》,《苏州明报》1936年8月18日。
    ⑧《总工会定期成立》,《苏州明报》1935年4月30日。
    ⑨《工界组织统计》,《苏州明报》1930年8月27日。
    ⑩《一年来之吴县工运》,《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11《昨日召开代表大会总工会改选理监事》,《苏州明报》1936年5月18日。
    12《卅年历史之商团今日与苏人永别》,《苏州明报》1936年2月10日。
    13《吴县长等昨日实行接收商团团本部》,《苏州明报》1936年2月11日。
    14《卅年历史之商团今日与苏人永别》,《苏州明报》1936年2月10日。
    15《商团取消后区长会议决定一律改编守望所》,《苏州明报》1936年3月21日。
    16《取消商团后继续接收城区支部》,《苏州明报》1936年2月12日。
    17《改编商团问题商会结果甚圆满》,《苏州明报》1936年2月7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33~139页。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7~128页。
    ④《公社选定职员》,《申报》1916年1月8日。
    ⑤《增设市民公社》,《申报》1918年9月10日。
    ⑥《金阊中市市民公社成立》,《申报》1912年7月日。
    ⑦《胥江市民公社选举职员》,《申报》1917年3月9日。
    ⑧《市民公社举定社长》,《申报》1921年5月15日。
    ⑨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41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68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63期,第6~7页。
    ②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41页。
    ③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35~5736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81期,第4~6页。
    ⑤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38页。
    ⑥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84~4286页。
    ⑦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67、3247~3248页。
    ⑧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40页。
    ⑨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38页。
    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12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33~139页。
    13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7~128页。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九类《教育》,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12~113页。
    ②《改组中之公社联合会》,《苏州明报》1927年4月28日。
    ③《苏州商团公会》,《申报》1912年7月3日。
    ④《商团筹款》,《申报》1912年10月7日。
    ⑤《县政府党政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1月15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31期,第4~6页。
    ⑦《民众团体补助费》,《苏州明报》1930年11月6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77期,第35~41页。
    ⑨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67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82期,第14页。
    11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38页。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33~139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类《农商》,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7~128页。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九类《教育》,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12~113页。
    ④《组织市民公社》,《申报》1912年4月7日。
    ⑤《改组中之公社联合会》,《苏州明报》1927年4月28日。
    ⑥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36页。
    ⑦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37页。
    ⑧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42页。
    ⑨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37~3439页。
    ⑩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66页。
    11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247~3248页。
    12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84~4286页。
    13《县党会议设意见箱征求民隐》,《苏州明报》1933年6月7日。
    14《集会须先报党部》,《苏州明报》1930年7月26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40期,第30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67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68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03期,第3页。
    ⑤《政会议明早开幕(残)》,《苏州明报》1930年11月30日。
    ⑥《苏省议会与自治》,《申报》1916年10月4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6期,第10页。
    ②《县行政会议纪(一)》,《苏州明报》1929年7月11日。
    ①《自治恢复后之公文呈式》,《申报》1923年8月14日。
    ②《吴县议事会议员俸额》,《申报》1912年10月27日。
    ②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页。
    ①《民国汇报》,1913年第1卷第2期,第11~12页。
    ②《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95期,第9~20页。
    ③《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426期,第3~6页。
    ④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二类《官制》,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2页。
    ⑤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二类《官制》,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3页。
    ⑥《内务公报》,1915年第16期,第1~3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40~41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5期,第7~8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0期,第7~9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6期,第9~10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2期,第11~12页。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62期,第11~12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65期,第11~12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7期,第10~13页。
    15《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69期,第9页。
    16《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92期,第1~2页。
    17《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15期,第1~3页。
    18《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93期,第1~2页。
    19《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10期,第3~8页。
    20《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66期,第1~3页。
    21《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78期,第1~2页。
    22《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0期,第10~11页。
    2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630期,第8页。
    2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56期,第8~9页。
    25《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68期,第1~2页。
    26《立法院公报》,1932年第41期,第3~4页。
    27《司法公报》,1933年第63期,第5~7页。
    28《立法院公报》,1933年第50期,第1~3页。
    29《立法院公报》,1935年第73期,第47~49页。
    30《立法院公报》,1935年第76期,第2~4页。
    ①《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95期,第9~20页。
    ②《县知事考选之前提》,《申报》1913年11月12日。
    ③《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95期,第9~20页。
    ④魏光奇:《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任用制度》,《河北学刊》2004年第24卷第3期,第182页。
    ⑤谭春玲:《民国初年的县知事试验》,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6页。
    ⑥《江苏之县知事》,《申报》1914年10月17日。
    ⑦《江苏之县知事》,《申报》1914年10月17日。
    ⑧《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384期,第10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27期,第4页。
    ②《苏民厅将实行县长考试》,《申报》1928年7月4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03期,第1~3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7期,第10~13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27期,第4页。
    ⑥《昨日苏省县长考试纪》,《苏州明报》1930年8月6日。
    ⑦《苏省县长考试初试合格者》,《苏州明报》1930年8月13日。
    ⑧《苏省县长考试昨日发榜》,《苏州明报》1930年8月25日。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40期,第3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45期,第11~12页。
    ②《昨日苏省县长考试纪》,《苏州明报》1930年8月6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90期,第7页。
    ④《立法院公报》,1935年第73期,第47~49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69期,第9~10页。
    ②《江苏省地方自治概况》,《苏州明报》1930年5月19日。
    ③《中选区长应依期入学》,《苏州明报》1929年3月16日。
    ④《考试自治区长讯》,《苏州明报》1929年2月20日。
    ⑤《为训政建设前途忧(上)》,《苏州明报》1930年8月3日。
    ⑥分别为:周兆麟、袁树风、吴尔昌、吴家振、韩济之、汪克仁、张弘、王淞葆、陈绍祖、殷绥猷、柳起东、钱维乾、沈源、王保申、顾锟、李慰祖、张家枏、王志芳、冯秋农、邹兆祥、沈应榴。除个别人留省使用外,大多数毕业生后来均获得区长任命。《吴县区长中试者》,《苏州明报》1929年3月14日。
    ⑦《实行新区制声中本县区长有三人留(残)》,《苏州明报》1929年7月8日。
    ⑧《市乡行政局:统限十五日以前结束》,《苏州明报》1929年8月10日。
    ⑨《乡区长实习期满》,《苏州明报》1929年12月1日。
    ⑩《两区长正式加委》,《苏州明报》1930年3月20日。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314期,第9页。
    12《第二次区长中选》,《苏州明报》1929年10月4日。
    13《严定区长人选资格》,《苏州明报》1931年6月4日。
    14《增设掾史与县知事甄别章程》,《申报》1915年1月29日。
    15《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426期,第5~6页。
    16《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9期,第5页。
    17《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54期,第1~2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309期,第1~2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92期,第1~2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6期,第9~10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38期,第4页。
    ⑤《苏省公开用人办法》,《苏州明报》1930年12月30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77期,第4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68期,第1~2页。
    ⑧《苏省府组设县长甄审委员会》,《申报》1933年11月3日。
    ⑨《省府会议修正通过县长甄审委会规程》,《苏州明报》1935年7月27日。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0期,第10~11页;1931年第752期,第23~24页。
    11《派委监算交代》,《申报》1914年11月6日。
    12《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351期,第18~20页;第352期,第17~21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961期,第1~2页。
    14《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6期,第5~10页。
    ①《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13期,第3~13页。
    ②《江苏省公报》,1916年第1688期,第4~5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47~49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48期,第1~2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024期,第1~3页。
    ⑥《江苏民政》,1935年第1卷第3~4期,第12~13页。
    ⑦《苏省长整顿各县交代》,《申报》1922年9月24日。
    ⑧《清算吴县交代》,《申报》1918年7月25日。
    ⑨《王知事催前任还公款》,《苏州明报》1926年4月6日。
    ⑩《催算前任县知事交代》,《苏州明报》1927年8月25日。
    11《省令结束知事交代案》,《苏州明报》1926年2月3日。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4期,第23~24页。
    13《派委监算交代》,《申报》1914年11月6日。
    14《整理各县收入办法之省令》,《申报》1924年1月29日。
    15《县署将开行政会议》,《苏州明报》1925年9月25日。
    16《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47~49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47~49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4期,第23~24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41期,第2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12期,第1~2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140期,第3~4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615期,第1页。
    ⑦按:加上县长交代不清,合计800余任。见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1933~1936)》《财政编》,江苏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版,第55页。
    ⑧《省厅严令沈前财局长限期清算交出公款》,《苏州明报》1933年10月26日。
    ⑨《前沈财局长交代未清》,《苏州明报》1933年10月3日。
    ⑩《清理旧案交代期限将满令各县赶速进行》,《苏州明报》1936年4月1日。
    11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1933~1936)》《财政编》,江苏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版,第55页。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48期,第1~2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12期,第10~13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12期,第2~4页。
    15《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024期,第1~3页。
    16《苏省通过各县政府交代暂行章程》,《申报》1930年5月25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90期,第1页。
    ②《各县特设会计主任》,《苏州明报》1933年10月30日。
    ③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4页。
    ④《吴前县长说明任内财政状况》,《苏州明报》1936年3月10日。
    ⑤《修正苏省县长办理交代细则条文》,《苏州明报》1934年12月5日。
    ⑥《江苏民政》,1935年第1卷第3~4期,第12~13页。
    ⑦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1933~1936)》《财政编》,江苏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版,第55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623期,第8页。
    ⑨王树槐:《北伐成功后江苏省财政的革新(1927~1937)》,《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二十五编:建国十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82~386页。
    ⑩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1933~1936)》《财政编》,江苏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版,第55页。
    11《吴县参事会记事》,《申报》1912年11月10日。
    12《县议会大会第一日纪》,《苏州明报》1926年7月15日。
    13《县议会大会第二日纪》,《苏州明报》1926年7月16日。
    ①《续闻县议会》,《申报》1912年12月29日。按:议事会议事人员亦称会员,这里统称议员。
    ②《县议会宣告闭会》,《申报》1923年8月15日。
    ③《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40期,第12页。
    ④《县参事会之会议纪闻》,《苏州明报》1925年12月16日。
    ⑤《县参事会前日常会》,《申报》1923年10月14日。
    ⑥《县议会临时会纪》,《申报》1924年5月27日。
    ⑦《省令补选县议员》,《申报》1923年10月10日。
    ⑧《县署发给县议会公费》,《苏州明报》1925年9月27日。
    ⑨《县议会昨日大会流会》,《苏州明报》1925年9月3日。
    ①《县议事会昨日又流会》,《苏州明报》1925年9月10日。
    ②《县议会昨日又告流会》,《苏州明报》1926年1月9日。
    ③《吴县议事会定期开大会》,《苏州明报》1926年6月18日。
    ④《吴县议事会临时大会第二日纪》,《苏州明报》1926年6月25日。
    ⑤《县议会联合会在苏开会纪》,《苏州明报》1926年7月2日。
    ⑥《县议事会续开常会纪》,《苏州明报》1926年10月10日。
    ①《吴县地方行政会议记》,《申报》1918年11月26日。
    ②《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254期,第2~3页。
    ③《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672期,第2页。
    ④《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463期,第10页。
    ①《县行政会议纪》,《申报》1923年4月3日。
    ②《县署行政会议》,《申报》1923年6月1日。
    ③《县署将开行政会议》,《苏州明报》1925年9月25日。
    ④《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817期,第7页。
    ⑤《又一反对行政会议》,《申报》1921年10月30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6期,第10~11页。
    ⑦《县行政会议展缓》,《苏州明报》1929年10月17日。
    ⑧《第二次县行政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11月15日。
    ⑨《自七月十日起,县政府开行政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6月29日。
    ⑩《县行政会议纪(二)》,《苏州明报》1929年7月12日。
    11《吴县县政公报》,1929年第12期,第2~4页。按:1934年,吴县县政府修订会议规程和议事细则如下:当然会员包括县长及县政府秘书,科长,技术主任,各局局长,农业推广所管理员,各区区长;聘约会员人数由县长提交县政会议议定,不得超过当然会员之半数(后来内政部又规定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县党部,县保卫会,专员公署,警察队,救济院代表作为列席会员,不列表决之数;会期以二日为度;县政府须于开会十五日以前通知各会员;议案于开会五日前,书面提交县政府,编入议事日程;议案及议事日程由记录限期印送各会员。第五届行政会议列席会员禁烟委,农业仓库管理委员会,救济院,县党部,保甲指导员。见《县行政会议拟定法规》,《苏州明报》1934年1月10日;《第四次全县行政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1月23日;《县行政会议今晨开幕》,《苏州明报》1934年1月25日;《行政会议明晨开幕》,《苏州明报》1935年2月28日;《县行政会议昨闭幕》,《苏州明报》1935年3月3日。
    12《十八年度第一次全县行政会议开幕》,《苏州明报》1929年7月10日。
    ①《吴县县政公报》,1929年第12期,第2~4页。
    ②《县行政会议纪(一)》,《苏州明报》1929年7月11日。
    ③《政会议明早开幕(残)》,《苏州明报》1930年11月30日。
    ④《县行政会议第一日》,《苏州明报》1934年1月26日。
    ⑤《行政会议明晨开幕》,《苏州明报》1935年2月28日。
    ⑥《第五次行政会议县府工作报告》,《苏州明报》1935年3月2日。
    ⑦《评论:县行政会议少一提案》,《苏州明报》1935年3月2日。
    ①《省政府通过之设置县政会议案》,《苏州明报》1927年6月9日。
    ②《吴县县政会议纪》,《苏州明报》1928年11月28日。
    ③《吴县县政公报》,1929年第1期,第23页。
    ④《九四次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1年2月5日。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24期,第18~19页。
    ⑥《政务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2月22日。
    ⑦《政务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10月30日。
    ⑧《县政务会议决定定期召开冬防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日。
    ⑨《县政会议当然会员》,《苏州明报》1935年6月28日。
    ①《县府之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7月18日。
    ②《第二次县行政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11月15日。
    ③《平粜须六月举办》,《苏州明报》1930年2月13日。
    ④《建设指导员产生》,《苏州明报》1930年4月3日。
    ⑤《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0年9月4日。
    ⑥《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0年12月18日。
    ⑦《九五次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1年2月12日。
    ⑧《县政会议决定组织整理城区房捐委员会》,《苏州明报》1931年6月18日。
    ⑨《县政府会议》,《苏州明报》1931年7月9日。
    ⑩《县政府会议》,《苏州明报》1931年7月16日。
    11《一二二次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1年8月27日。
    12《一二六次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1年9月24日。
    13《取缔建筑之补充条文》,《苏州明报》1933年5月25日。
    14《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3年11月30日。
    15《取缔沿街摆菜摊》,《苏州明报》1934年9月6日。
    16《政务会议地方捐款征收处委托农行代收捐款》,《苏州明报》1934年10月18日。
    17《明定赏罚乡民办法》,《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18《政务会议昨决议》,《苏州明报》1935年5月22日。
    19《减低乡区房捐昨日政务会议通过呈请财政厅核示》,《苏州明报》1935年7月17日。
    20《建造昌善公墓》,《苏州明报》1935年9月20日。
    21《政务会议通过本年缴租纠纷行政处分暂行办法》,《苏州明报》1935年12月12日。
    22《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2月1日。
    ①《第二次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0年5月3日。
    ②《第七次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0年9月20日。
    ③《县政府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0年3月29日。
    ④《县府区长会议纪》,《苏州明报》1929年9月21日。
    ⑤《二七次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2年6月1日。
    ⑥《第三次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0年6月1日。
    ⑦《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2年8月7日。
    ⑧《县政府昨开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10月9日。
    ⑨《本县第八次区长会议编组水上船户保甲》,《苏州明报》1936年5月26日。
    ⑩《第六次区长会议》,《苏州明报》1930年8月10日。
    11《苏民政厅令各县长与党部合作》,《申报》1928年12月4日。
    ①《团结党政精神之办法》,《苏州明报》1929年2月20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65期,第17页。
    ③《举行党政谈话会》,《苏州明报》1930年1月6日。
    ④《第一次党政谈话会记录》,《苏州明报》1930年1月9日。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24期,第18~19页。
    ⑥《党政谈话考察国外地方自治》,《苏州明报》1933年6月2日。
    ⑦《第五八八次省政府会议修正党政谈话会办法》,《苏州明报》1933年7月26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9期,第37页;第483期,第28页。
    ⑨《修正纪念周条例》,《苏州明报》1937年2月19日。
    ①《举行总理纪念周意义》,《苏州明报》1937年3月7日。
    ②《总理纪念周条例》,《苏州明报》1927年8月1日。
    ③《市党部委员会常会纪》,《苏州明报》1927年7月26日。
    ④《县党部规定总理纪念周》,《苏州明报》1927年12月24日。
    ⑤《联席纪念周》,《苏州明报》1928年12月27日。
    ⑥《县党部之联席纪念周》,《苏州明报》1928年2月23日。
    ⑦《县党部执委会议》,《苏州明报》1929年8月9日。
    ⑧《廿八次党政谈话会》,《苏州明报》1931年5月17日。
    ⑨《纪念周须有党代表参加》,《苏州明报》1929年6月11日。
    ⑩《各区公所不遵规定举行总理纪念周》,《苏州明报》1936年9月22日。
    11《吴县财政委员会成立纪》,《申报》1924年4月24日。
    12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第1页。
    ①《恢复乡绅制度说》,《申报》1915年3月23日。
    ②《筹备元旦日官绅团拜》,《苏州明报》1926年12月29日。
    ③《定期集议地方经费》,《申报》1920年6月17日。
    ④《县公署昨开官绅会议》,《苏州明报》1925年11月12日。
    ⑤《公法团联合会议纪》,《苏州明报》1927年3月20日。
    ⑥《县政府召集各法团开会》,《苏州明报》1927年11月30日。
    ⑦《各公法团昨开联席会议》,《苏州明报》1926年5月16日。
    ⑧《县公署昨日官绅会议》,《苏州明报》1926年3月18日。
    ⑨《续志县公署官绅会议》,《苏州明报》1926年1月28日。
    ⑩《县署官绅会议纪》,《苏州明报》1926年8月15日。
    11《公法团昨开联席会议》,《苏州明报》1927年3月10日。
    12《官绅联席会议》,《申报》1922年3月3日。
    13《防疫卫生处昨日开会纪》,《苏州明报》1926年8月14日。
    14《各公法团议决组织联合办事处》,《苏州明报》1927年3月2日。
    ①《内务公报》,1914年第5期,第5~8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7期,第9~10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86期,第1~3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66期,第5~6页。
    ①《内政公报》,1935年第8卷第17期,第11~12页。
    ②《司法公报》,1935年第75期,第7~9页。
    ③《税务月刊》,1914年第1卷第10期,第14~24页。
    ④《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447期,第5~6页。
    ⑤《江苏省公报》,1919年第2009期,第5~6页。
    ⑥《实业局职员惩奖规则》,《苏州明报》1927年1月10日。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7期,第42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8~9期,第61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2期,第12~13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1期,第29~39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3期,第12~14页。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25期,第1~3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3期,第1~3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3期,第3~5页。
    15《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3期,第5~6页。
    16《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3期,第6~8页。
    17《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3期,第8~10页。
    18《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6期,第14~15页。
    19《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79期,第1~2页。
    20《内政公报》,1933年第6卷第18期,第723~728页。
    21《内政公报》,1935年第8卷第17期,第11~12页。
    22《内务公报》,1914年第5期,第5~8页。
    23《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81期,第2~4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3期,第6~8页。
    ②《司法公报》,1935年第75期,第7~9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1期,第29~39页。
    ④《内政公报》,1933年第6卷第18期,第723~728页。
    ⑤《苏省整顿吏治计划》,《苏州明报》1926年2月25日。
    ⑥《巡按使出巡条例之概要》,《申报》1915年2月2日。
    ⑦《政府注意亲民官吏-巡按出巡办法》,《申报》1915年1月14日。
    ⑧《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455期,第7~8页。
    ⑨《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17期,第5~7页。
    ⑩《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78期,第4~10页。
    11《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404期,第8~9页。
    12《江苏省公报》,1917年第1264期,第1~5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5期,第5~6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1期,第13页。
    15《民厅派员视察各县》,《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8日。
    ①按:明、清两代有分守道、分巡道之设。清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长官俗称道台,亦称观察使。
    ②1920年6月,该三项法令经修订再次公布。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编订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二类《官制》,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08~109、113~114页。
    ③《苏省整顿吏治计划》,《苏州明报》1926年2月25日。
    ④《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351期,第1~2页。
    ⑤《省令考核知事》,《申报》1921年11月13日。
    ⑥《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61期,第1~6页。
    ①《苏省整顿吏治计划》,《苏州明报》1926年2月25日。
    ②《道尹考察县知事政绩》,《苏州明报》1926年3月5日。
    ③《江苏之道尹》,《申报》1914年12月11日。
    ④《苏议会纪事》,《申报》1924年7月31日。
    ⑤按:当时还有其他省份实行类似制度。安徽称为首席县长,江西称为各行政区长官,浙江称为县政督察专员,江苏称为行政监督。见《现行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一)》,《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2日。
    ⑥《苏省划行政区设置监督》,《苏州明报》1932年5月18日。
    ⑦《苏省行政制度变更》,《申报》1932年5月27日。
    ⑧《苏省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苏州明报》1933年3月22日。
    ⑨《法令周刊》,1932年第114期,第12~13页。
    ⑩《苏省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苏州明报》1933年3月22日。
    11《现行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一)》,《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2日。
    12《现行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二)》,《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3日。
    13《现行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二)》,《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3日。
    ①《行政区与督察员职权》,《苏州明报》1933年3月30日。
    ②《第三区行政会议纪》,《苏州明报》1933年7月26日。
    ③《苏省划十三区设行政督察署》,《申报》1933年3月29日。
    ④《行政督察裁并九区》,《苏州明报》1933年11月10日。
    ⑤《改革督察制度注重中心政策办理保甲着重民众组织完成》,《苏州明报》1934年1月11日。
    ⑥《确定改划行政督察区》,《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7日。
    ⑦《行政督察月底结束》,《苏州明报》1934年1月14日。
    ⑧《本省行政督察区改划后》,《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⑨《改革督察制度注重中心政策办理保甲着重民众组织完成》,《苏州明报》1934年1月11日。
    ⑩《行政督察公署今日裁撤》,《苏州明报》1934年1月31日。
    11《无锡区专员署成立将出发赴各县视察》,《苏州明报》1936年3月4日。
    12《现行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三)》,《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4日。
    ①《江苏省议会议决市乡制》,《申报》1911年12月19日。
    ②《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59期,第9~14页。
    ③《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765期,第4~5页。
    ④《上海县公报》,1926年第9期,第2~9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3期,第18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9期,第8~10页。
    ⑦《吴县长对职员考核勤惰》,《苏州明报》1934年7月9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606期,第9~10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38期,第1~2页。
    ①《苏省划行政区设置监督》,《苏州明报》1932年5月18日。
    ②《不日即可成立公务员考绩委员会》,《苏州明报》1935年12月19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38期,第15~16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9期,第23~25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1期,第13~14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8期,第1~2页。
    ⑦《各区长办事不着实际》,《苏州明报》1933年11月16日。
    ⑧《乡区长多不振作》,《苏州明报》1930年5月7日。
    ①《黄县长对各区长工作评语》,《苏州明报》1931年5月30日。
    ②《民政厅解释取消区长资格三疑点》,《苏州明报》1931年4月9日。
    ③《训练区长到省期》,《苏州明报》1930年7月27日。
    ④《自治暗潮》,《苏州明报》1930年8月25日。
    ⑤《自治区长撤职》,《苏州明报》1930年10月29日。
    ⑥《吴县长申诫各区长》,《苏州明报》1931年9月8日。
    ⑦《邓县长积极整顿区政推进县政》,《苏州明报》1936年4月14日。
    ⑧《自治区长撤职》,《苏州明报》1930年10月29日。
    ⑨《县区长升沉得失》,《苏州明报》1930年4月4日。
    ⑩《西山区长朱良被控田赋串票舞弊》,《苏州明报》1935年8月29日。
    11《区长被控案件县长应付连带责任》,《苏州明报》1935年7月5日。
    12《为训政建设前途忧(上)》,《苏州明报》1930年8月3日。
    13《区长与人民》,《苏州明报》1930年6月4日。
    ①千家驹:《最近三十年的中国财政》,《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第109~110页。
    ②张淼:《田赋与地方财政》,《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165~170页。
    ③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序言》(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10页。
    ④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232页。
    ⑤《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二《谘议局》,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209~210页。
    ⑥《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6期,第5页。
    ⑦《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85期,第2~5页。
    ⑧《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71期,第16~18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3期,第26~30页。
    ②《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纪要》,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83~85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59期,第1~2页。
    ④财政部总务司:《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汇编》,1934年版,第264~266页。
    ⑤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1932年版,第217页。
    ⑥财政部总务司:《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汇编》,1934年版,第107、246、264~266页。
    ⑦《立法院公报》,1934年第64期,第20~24页。
    ⑧《立法院公报》,1935年第72期,第124~147页。
    ⑨任树椿:《中国田赋之沿革及其整理之方案》,《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第95~105页。
    ⑩财政部总务司:《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汇编》,1934年版,第107页。
    ①房捐在城区分铺户房捐与住户房捐,在乡区则分房捐与警捐二种。此外,城区房捐还带征保卫费。
    ②《吴县之捐务》,《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①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47页。
    ②《吴县之捐务》,《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①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绪言》,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1页。
    ②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2页。
    ③《吴县之捐务》,《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④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130页。
    ⑤王树槐:《北伐成功后江苏省财政的革新(1927~1937)》,《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二十五编:建国十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82页。
    ①《对于江苏整理田赋救济农村之意见》,《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3期,第498页。
    ②庄强华:《近年限制田赋附加之回顾》,《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265~270页。
    ③〔英〕亚当·斯密:《原富》(严复译)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6~690页。
    ④张淼:《江苏田赋概况》,《地政月刊》1933年第1卷第7期,第930页。
    ①万国鼎:《中国田赋鸟瞰及其改革前途》,《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131~133页。
    ②王树槐:《江苏的土地陈报(1933~1936)》,《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520~524页。
    ③《土地局长宣誓典礼》,《苏州明报》1935年1月16日。
    ④《县地政机关设置之意义与其所负之使命》,《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⑤尹文敬:《我国财政困难之原因及其整理之方法》,《东方杂志》第21卷第17号,第19~34页。
    ⑥万国鼎:《中国田赋鸟瞰及其改革前途》,《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131~133页。
    ⑦《调查江浙两省田赋情形报告》,《申报》1915年1月4日。
    ⑧万国鼎:《中国田赋鸟瞰及其改革前途》,《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131~133页。
    ⑨《调查江浙两省田赋情形报告》,《申报》1915年1月4日。
    ⑩《土地登记》,《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7期,第1035~1036页。
    11《土地局长宣誓典礼》,《苏州明报》1935年1月16日。
    12洪瑞坚:《苏州抗租风潮之前因后果》,《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10期,第1547~1552页。
    ①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3页。
    ②《调查江浙两省田赋情形报告》,《申报》1915年1月7日。
    ③王树槐:《江苏的土地陈报(1933~1936)》,《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520~524页。
    ④赵棣华:《租佃问题研究报告》,《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4~5期合刊,第571~578页。
    ⑤王树槐:《江苏的土地陈报(1933~1936)》,《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520~524页。
    ⑥赵棣华:《租佃问题研究报告》,《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4~5期合刊,第571~578页。
    ①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架构与发现》,《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852~853页。
    ②《行政院复兴农村会发表苛捐杂税报告》,《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6期,第912~913页。
    ③汤一南:《民国以来田赋上重要变革》,《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243~246页。
    ④汤一南:《民国以来田赋上重要变革》,《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243~246页。
    ⑤《减轻人民之负担》,《苏州明报》1929年2月15日。
    ⑥《苏省农田负担綦重》,《地政月刊》1933年第1卷第11期,第1587页。
    ⑦徐羽冰:《中国田赋一考察》,《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6期,第901页。
    ①《行政院复兴农村会发表苛捐杂税报告》,《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6期,第912~913页。
    ②贾士毅:《江苏财政调查报告册》,第18页。
    ③《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85期,第2~5页。
    ④《江西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1期,第66~67页。
    ⑤《苏省田赋财政之彻底改革》,《苏州明报》1930年6月28日。
    ⑥《孔财长将在四全会提议整顿田赋案》,《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6日。
    ⑦倍数少并不意味税负轻。海门县正附税合计仅0.317元。江苏松江县附税占正税65%,每亩正附合计达1.368元。见马寅初:《全国财政会议议决之重要原则》,《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第5~17页。
    ①《十九年度吴县田赋地价》,《苏州明报》1930年7月17日。
    ②舒石父:《江苏各县田赋正附税款目统计表》,出版者不详,1933年版,第29~30页。
    ③《第三批苛捐杂税苏省着手废除》,《苏州明报》1934年8月23日。
    ④贾士毅:《江苏财政调查报告册》,出版者及年份不详,第24页。
    ①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34页。
    ②《调查江浙两省田赋情形报告》,《申报》1915年1月8日。
    ③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5页。
    ④《整理财政应先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768~769页。
    ⑤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5页。
    ⑥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5页。
    ⑦《整理中国田赋问题》,《苏州明报》1930年11月17日。
    ⑧《整理财政应先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768~769页。
    ⑨《苏台近事纪闻》,《申报》1911年12月19日。
    ⑩《取消经造》,《苏州明报》1930年11月16日。
    11《取消经造设立征粮给单处》,《苏州明报》1931年6月4日。
    12《县会议决》,《申报》1924年6月3日。
    13据1934年何梦雷调查,苏州在地地主仅为5%,不在地地主高达95%。见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辑:《民国二十年代土地问题资料》6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33237页。
    14《整理财政应先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768~769页。
    ①洪瑞坚:《苏州抗租风潮之前因后果》,《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10期合刊,第1547~1552页。
    ②《农民抗租风潮详志》,《申报》1917年11月18日。
    ③《农村鸟瞰(一)》,《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9日。
    ④《调查江浙两省田赋情形报告》,《申报》1915年1月7日。
    ⑤《县府明日邀各业栈讨论本县田赋等则》,《苏州明报》1935年4月24日。
    ⑥王树槐:《清末民初江苏省的财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2年第11期,第96页。
    ⑦《调查江浙两省田赋情形报告》,《申报》1915年1月8日。
    ⑧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见萧铮辑:《民国二十年代土地问题资料》6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32955~32961页。
    ⑨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苏常道属吴县),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3年版,第3页。
    ①严大傅:《吴县》,《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第118~119页。
    ①《中国农村经济与民族解放》,《苏州明报》1936年8月8日。
    ②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见萧铮辑:《民国二十年代土地问题资料》6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32962页。
    ③此次调查共计江苏等22省,180余万农户。见陈立夫:《举行全国土地调查之经过及其所得结果》,《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7期合刊,第1035~1040页。
    ④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苏常道属吴县),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3年版,第115页。
    ⑤严大傅:《吴县》,《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第118~119页。
    ①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见萧铮辑:《民国二十年代土地问题资料》6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32987页。
    ②《本县清丈费请减短》,《苏州明报》1933年12月3日。
    ③《乡村经济濒于破产》,《苏州明报》1933年7月28日。
    ④《租佃纠纷洪委员调查结果主张撤废处分所》,《苏州明报》1936年5月18日。
    ①洪瑞坚:《苏州抗租风潮之前因后果》,《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10期合刊,第1547~1552页。
    ②吴大琨:《江苏苏州种烂田的农家》,《东方杂志》第32卷第4号,第89~90页。
    ③《西山农村经济破产》,《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3日。
    ④《租佃纠纷洪委员调查结果主张撤废处分所》,《苏州明报》1936年5月18日。
    ⑤蔡树邦:《近十年来中国佃农风潮的研究》,《东方杂志》第30卷第10号,第26~38页。
    ⑥《斜塘闹荒捣毁保甲长房屋》,《苏州明报》1936年6月9日。
    ①《闹荒风潮昨已平静》,《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4日。
    ②《农民抗租风潮详志》,《申报》1917年11月18日。
    ③《农民抗租风潮续志》,《申报》1917年11月21日。
    ④《苏乡闹荒风潮愈烈》,《申报》1917年11月22日。
    ⑤《甪直乡发生聚众抗租》,《苏州明报》1925年11月21日。325
    ⑥《乡农因勘灾问题发生聚众闹荒风潮》,《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1~22日。
    ⑦《闹荒风潮遗留印象极为恶劣》,《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日。
    ⑧《闹荒风潮昨已平静》,《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4日。
    ⑨《闹荒风潮昨已平静》,《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4日。
    ⑩《斜塘抗租风潮方息车坊农民继起纷扰》,《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7日。
    11《唯亭闹荒风潮继起》,《苏州明报》1935年12月30~31日。
    12《斜塘乡又有闹荒》,《苏州明报》1936年2月28日。
    13《车斜农民又闹荒聚众二千人请愿》,《苏州明报》1936年3月2日。
    14《邓县长劝农归来后昨晚突然聚众闹荒》,《苏州明报》1936年4月22日。
    15《车斜农潮起伏不已》,《苏州明报》1936年4月28日。
    16《闹荒风潮平息后》,《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7日。
    17《租佃纠纷洪委员调查结果主张撤废处分所》,《苏州明报》1936年5月18日。
    ①《闹荒风潮昨已平静》,《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4日。
    ②《田赋整理问题》,《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3期,第490~491页。
    ③江苏省财政志编辑办公室:《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二辑第一分册,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191页。
    ④《财政厅长之理财计划》,《苏州明报》1926年2月18日。
    ⑤《吴县拒绝借漕》,《申报》1920年8月19日。
    ⑥《千余农民对预借冬漕怀疑》,《苏州明报》1931年7月20日。
    ⑦《减轻人民之负担》,《苏州明报》1929年2月15日。
    ⑧《偿还借漕新办法》,《苏州明报》1929年11月21日。
    ⑨《苏省县行政之改革》,《申报》1926年2月26日。
    ①《苏省田赋财政之彻底改革》,《苏州明报》1930年6月28日。
    ②徐羽冰:《中国田赋之一考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0号,第56~65页。
    ③《三年以来田赋积欠为数达三十余万元》,《苏州明报》1934年8月12日。
    ④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1页。
    ⑤《吴县财政势将陷入绝境》,《苏州明报》1930年10月27日。
    ①王树槐:《清末民初江苏省的财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2年第11期,第85页。
    ②《苏台新纪事》,《申报》1912年3月24日。
    ③《县政府昨召集各机关会计人员谈话》,《苏州明报》1934年8月11日。
    ④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绪言》,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1页。
    ⑤《十一年度预算案成立》,《申报》1922年10月11日。
    ⑥《袁财局长辞职已奉照准》,《苏州明报》1931年7月4日。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32期。
    ⑧按:加上县长交代不清,合计800余任。见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1933~1936)》《财政编》,江苏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版,第55页。
    ⑨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①作为基层政区的县从秦汉时代开始便有等第之分。见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书社2009年版,第124页。划分县等的标准包括,疆域广狭、人口多寡、财赋贫富及事务繁简。见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25页。
    ①《各县行政费恢复原案》,《苏州明报》1926年6月10日。
    ②《苏省县长请援引浙例从新订定行政费》,《申报》1927年9月27日。
    ③《苏省县行政之改革》,《申报》1926年2月26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73期,第13~14页。
    ⑤《财政局设立县署内》,《苏州明报》1927年3月31日。
    ⑥《民政财政局委定职员》,《苏州明报》1927年4月7日。
    ⑦《王县长接收财政局》,《苏州明报》1927年6月18日。
    ⑧《苏省各县将设财政局》,《申报》1928年7月12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3期,第27~28页。按:江苏省各县财政局成立在先,国民政府《县组织法》颁布在后。1929年5月,江苏省根据1928年《县组织法》,将各县财政局改为财务局。岂知,6月,国民政府颁布新《县组织法》,又将财务局改为财政局。1930年7月,江苏省根据1929年《县组织法》,颁布《江苏省各县财政局组织规程》,恢复财政局名称。
    ⑨《财政局开始办公》,《苏州明报》1928年9月6日。
    ⑩《县财政局准明日成立》,《苏州明报》1928年9月30日。
    ①《财政局正式成立》,《苏州明报》1928年10月2日。
    ②《苏各县财政局筹备经过》,《申报》1928年9月24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59期,第1~2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12期,第11~12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42期,第3~4页。
    ⑥《财务局正式独立》,《苏州明报》1929年6月29日。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8期,第20页。
    ⑧《苏省财务局改财政局》,《申报》1930年7月24日。
    ⑨《苏省裁撤八县财政局》,《申报》1931年7月4日。
    ⑩《财局展限裁撤》,《苏州明报》1933年1月31日。
    11《本县财政局月底结束》,《苏州明报》1933年4月22日。
    ①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3页。
    ②《吴县长励精图治财政已趋入正规》,《苏州明报》1936年2月1日。
    ③《苏省府之新会计制度》,《申报》1928年8月19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57期,第13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71期,第1~2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33期,第7页。
    ⑦《各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受县府财局之监督》,《苏州明报》1933年6月7日。
    ⑧《省政府会议各县税收存入县库》,《苏州明报》1934年4月18日。
    ⑨《苏省各县成立金库》,《申报》1934年5月4日。
    ⑩《县款收支存放》,《苏州明报》1934年5月15日。
    11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4页。
    12《吴县之捐务》,《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13《吴前县长说明任内财政状况》,《苏州明报》1936年3月10日。
    14《县金库划户储款》,《苏州明报》1934年6月27日。
    15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129页。
    16《金库会计独立制度与财政监督》,《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17《县长之亲戚不得充任县政府会计》,《苏州明报》1935年5月1日。
    18《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1期,第25~26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0期,第29~30页。
    ②《金库会计独立制度与财政监督》,《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③《各县特设会计主任》,《苏州明报》1933年10月30日。
    ④《苏省录取会计主任》,《苏州明报》1933年11月15日。
    ⑤《会计主任》,《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9日。
    ⑥《吴县长励精图治财政已趋入正规》,《苏州明报》1936年2月1日。
    ①千家驹:《最近三十年的中国财政》,《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第109~110页。
    ②《纪江苏预算》,《申报》1915年2月27日。
    ③《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254期,第2~3页。
    ④《县预算定期会议》,《申报》1921年10月2日。
    ⑤《县署邀绅会议编订预算》,《申报》1923年6月12日。
    ⑥《县预算会议之延期》,《申报》1921年8月16日。
    ⑦《县署会议预算案》,《申报》1921年11月24日。
    ⑧《预算审查会之第一日》,《申报》1922年6月25日。
    ⑨《吴县十一年度预算案》,《申报》1922年9月10日。
    ⑩《吴县定期会议预算》,《申报》1921年11月18日。
    11《县署预算会议》,《申报》1923年6月17日。
    12《县署会议预算》,《申报》1921年10月13日。
    ①《预算审查会纪》,《申报》1922年7月3日。
    ②《县参会长集议预算》,《申报》1923年7月26日。
    ③《县参事会审查预算志闻》,《申报》1924年5月14日。
    ④《整理财政之入手办法》,《苏州明报》1928年12月19日。
    ⑤《十八十九年度江苏省总预算比较》,《苏州明报》1930年10月19日。
    ⑥朱汇森:《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4年1~6月,第1091页。
    ⑦《减轻田赋附加办法》,《苏州明报》1934年3月9日。
    ⑧《苏省田赋财政之彻底改革》,《苏州明报》1930年6月28日。
    ⑨《苏省改革田赋办法》,《申报》1930年6月30日。
    ⑩《彻底解除人们痛苦已废苛杂不再复活》,《苏州明报》1935年10月6日。
    11《减轻田赋附加办法》,《苏州明报》1934年3月9日。
    12《彻底解除人们痛苦已废苛杂不再复活》,《苏州明报》1935年10月6日。
    13《廿四年度县预算原则》,《苏州明报》1935年5月10日。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10期,第9页。
    15《县行政费预算重行支配》,《苏州明报》1928年12月6日。
    16《本年预算推定审查委员》,《苏州明报》1932年6月4日。
    17《吴县地方预算审查完竣》,《苏州明报》1932年6月6日。
    18《地方费预算》,《苏州明报》1931年9月19日。
    ①《省政府委员会决议整理各县附加亩捐》,《苏州明报》1933年1月21日。
    ②《地方费预算草案会议》,《苏州明报》1933年3月26日。
    ③《预算审查会议》,《苏州明报》1933年3月29日。
    ④《廿三年度地方预算县府昨拟就预算草案》,《苏州明报》1934年4月21日。
    ⑤《县府召开预备会议通过廿六年预算》,《苏州明报》1937年3月11日。
    ⑥《县预算会议第一日》,《苏州明报》1934年4月24日。
    ⑦《县预算会议第二日》,《苏州明报》1934年4月25日。
    ⑧《廿四年度地方预算》,《苏州明报》1935年2月16日。
    ⑨《廿五年度地方预算编制办法》,《苏州明报》1936年1月8日。
    ⑩《县府昨开临时政务会议通过本年度假预算》,《苏州明报》1934年7月29日。
    11《省府会议昨通过廿五年度县预算》,《苏州明报》1936年6月6日。
    12《财厅审查各县地方预算》,《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0日。
    13《省财政厅审查县预算》,《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3日。
    14《财政厅召集会议对本县预算审查结果》,《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4日。
    15《地方预算》,《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7日。
    16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页。
    17《廿四年度地方预算》,《苏州明报》1935年2月16日;《省府会议通过县预算审查会简章》,《苏州明报》1936年2月12日。
    18《各县地方预算不再审查预算审查会决不设立》,《苏州明报》1937年3月29日。
    19《省府谈话会通过本县廿六年度地方总分预算》,《苏州明报》1937年6月19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09期,第11页。
    ②《图正改催征吏》,《苏州明报》1930年11月5日。
    ③《苏省修正征赋法》,《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200~201页。
    ④《变更田赋征收规程》,《苏州明报》1934年7月28日。
    ⑤《东西山局面一新变更田赋征收制度》,《苏州明报》1935年7月10日。
    ⑥《本县地方附税收入全年达二百余万》,《苏州明报》1936年2月3日。
    ⑦《财厅积极整理田赋刷清积弊》,《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0日。
    ⑧《彻底整顿新旧田赋县长负有征收责任》,《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2日。
    ⑨姚树声:《民国以来我国田赋之改革》,《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第77~88页。
    ⑩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26~27页。
    11《整顿田赋革除漏弊征收费编入县预算》,《苏州明报》1935年9月8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4期,第8~9页。
    ②《田赋改征国币》,《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370页。
    ③《新编江苏省田赋科则统计表》,《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4期,第633~634页。
    ④《苏财厅拟定整理田赋计划》,《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375~376页。
    ⑤《县府召集业栈开重订田赋等级会议》,《苏州明报》1935年4月26日。
    ⑥庄强华:《一年来各省田赋之兴革》,《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285~290页。
    ⑦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52页。
    ⑧《本县地方附税收入全年达二百余万》,《苏州明报》1936年2月3日。
    ⑨庄强华:《一年来各省田赋之兴革》,《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285~290页。
    ⑩《整理财政应先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768~769页。
    ①《改革历年开征习惯》,《苏州明报》1934年4月8日。
    ②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34页。
    ③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41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6年第2266期,第2~8页。
    ⑤《本县地方附税收入全年达二百余万》,《苏州明报》1936年2月3日。
    ⑥《省府会议通过田赋税票暂行办法》,《苏州明报》1936年12月23日。
    ⑦《中国田赋史上之创举江苏省试办田赋税票》,《苏州明报》1937年5月8日。
    ⑧《行政院整理田赋附加办法》,《苏州明报》1933年8月14日。
    ⑨《苏省田赋整理大纲》,《申报》1934年1月22日。
    ⑩《苏财厅拟定整理田赋计划》,《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375~376页。
    11《行政院复兴农村会发表苛捐杂税报告》,《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6期,第912~913页。
    12《减轻田赋附加办法》,《苏州明报》1934年3月9日。
    13财政部总务司:《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汇编》,1934年版,第107页。
    14《县府布告民众永远不再增加赋附》,《苏州明报》1934年7月9日。
    ①《蠲免苛捐杂税之好消息》,《苏州明报》1928年9月18日。
    ②《省政府训令县府不准私征杂捐》,《苏州明报》1934年2月21日。
    ③《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年第10期,第1~3页。
    ④《评论:苛捐杂税废除有期》,《苏州明报》1934年5月28日。
    ⑤《第二批废除苛捐杂税》,《苏州明报》1934年6月16日。
    ①《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年第2卷第2期,第5~6页。
    ②《第三批苛捐杂税苏省着手废除》,《苏州明报》1934年8月23日。
    ③《吴县长励精图治财政已趋入正规》,《苏州明报》1936年2月1日。
    ④《县府做出布告实行废除苛捐杂税》,《苏州明报》1934年9月14日。
    ⑤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65页。
    ⑥《苏省废除苛杂共有六百三十三种》,《苏州明报》1936年7月13日。
    ⑦《吴县长励精图治财政已趋入正规》,《苏州明报》1936年2月1日。
    ①《廿五年度预算较本年度稍有紧缩》,《苏州明报》1936年6月5日。
    ②财政部:《财政年鉴》续编下册,第151页。
    ③《分派追租委员》,《申报》1912年2月5日。
    ④《苏民政长执行追租事宜》,《申报》1911年12月23日。
    ⑤《苏州军政两界之谈片》,《申报》1911年12月20日。
    ⑥《分派追租委员》,《申报》1912年2月5日。
    ⑦《苏州租务一夕话》,《申报》1912年1月25日。
    ⑧《苏州收租办法续纪》,《申报》1912年1月22日。
    ⑨《市乡追租局岁暮停工》,《苏州明报》1927年1月19日。
    ⑩《佃户欠租之下场》,《申报》1912年7月10日。
    11《试行抗租拍卖财产办法》,《申报》1913年2月日。
    12《催租与拘提佃农》,《苏州明报》1929年9月16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0期,第36~38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62期,第26~27页。
    ③《省订仲裁条例业佃纠纷凭兹解决》,《苏州明报》1929年10月8日。
    ④《佃农仲裁会委员推定》,《苏州明报》1929年11月29日。
    ⑤《租收已渐见起色》,《苏州明报》1929年12月19日。
    ⑥《追租不沿用旧历》,《苏州明报》1930年1月10日。
    ⑦《本县地方附税收入全年达二百余万》,《苏州明报》1936年2月3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5期,第5~6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15期,第14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6期,第10~11页。
    11《农民抗租之处分办法》,《苏州明报》1930年11月12日。
    12《设立田租处分所》,《苏州明报》1930年11月4日。
    13《业佃纠纷处分处循案成立》,《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5日。
    14《农民抗租处分顺序》,《苏州明报》1930年11月14日。
    15《处分田租纠纷变通办法》,《苏州明报》1931年2月6日。
    16《租佃纠纷洪委员调查结果主张撤废处分所》,《苏州明报》1936年5月18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37期,第1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002期,第7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050期,第1页。
    ④《厅令整顿田赋》,《苏州明报》1932年10月18日。
    ⑤《蒋委员长电省府严催豪强欠赋》,《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1日。
    ⑥《财厅令县对于历年旧赋限本年底须扫数追齐》,《苏州明报》1933年11月19日。
    ⑦《苏省各县田赋滞纳罚金规则》,《苏州明报》1934年7月2日。
    ⑧《苏省清理旧赋》,《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3期,第505~506页。
    ⑨《清理旧欠田赋已缴纳者十分之七》,《苏州明报》1935年3月27日。
    ⑩《彻底整顿新旧田赋县长负有征收责任》,《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2日。
    ①《整顿收租缴租办法省令准试办一年》,《苏州明报》1936年9月24日。
    ②《县府订定本年度田租追缴办法》,《苏州明报》1936年10月21日。
    ③《佃农抗灾由县直接拘传》,《苏州明报》1936年11月21日。
    ④《廿三年度旧欠田赋十五万七千余元》,《苏州明报》1937年4月16日。
    ⑤《田租处分办公处定本月底结束》,《苏州明报》1937年5月27日。
    ⑥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页。
    ⑦《县土地局为开办城市地籍调查分户清丈告民众书》,《苏州明报》1935年6月17日。
    ⑧《土地局长宣誓典礼》,《苏州明报》1935年1月16日。13962
    ⑨王树槐:《江苏的土地陈报(1933~1936)》,《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541页。
    ⑩《财部拟定减轻田赋附加办法》,《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771~773页。
    11王树槐:《江苏的土地陈报(1933~1936)》,《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557页。
    12万国鼎:《中国田赋鸟瞰及其改革前途》,《地政月刊》1936第4卷第2~3期合刊,第131~133页。
    13曾济宽:《整理江苏土地之管见》,《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85~88页。
    ①《沈局长请示归来县土地局成立在即》,《苏州明报》1934年11月3日。
    ②《土地行政目标解决民生问题》,《苏州明报》1936年7月1日。
    ③《苏省政府设立土地整理处》,《申报》1927年7月22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2、34期,第8~9、5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56期,第1~2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625期,第18页。
    ⑦《江苏省土地测丈》,《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7期,第939页。
    ⑧《苏清丈计划及步骤》,《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774~776页。
    ⑨《吴县土地局成立尚有待》,《苏州明报》1930年10月26日。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69期,第1~5页。
    11《土地登记》,《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7期,第1035~1036页。
    12《吴县土地局限本年筹设》,《苏州明报》1931年4月25日。
    13《苏省土地局长谈土地清丈工作》,《苏州明报》1933年11月11日。
    14《苏清丈计划及步骤》,《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774~776页。
    ①《苏省各县清理土地办法》,《申报》1927年7月31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10期,第1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4期,第11~12页。
    ④《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9日。
    ⑤《省政府委员会议派员筹备吴县土地局》,《苏州明报》1934年1月31日。
    ⑥《省政府会议通过准本县成立土地局》,《苏州明报》1934年10月31日。
    ⑦《沈局长请示归来县土地局成立在即》,《苏州明报》1934年11月3日。
    ⑧《县土地局今日成立》,《苏州明报》1934年11月7日。
    ①《本县土地清丈》,《苏州明报》1932年10月3日。
    ②《县土地局筹备处招考图根清丈班学员》,《苏州明报》1932年11月8日。
    ③《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9日。
    ④《土地局测量员总请假》,《苏州明报》1933年7月14日。
    ⑤《吴县土地局限本年筹设》,《苏州明报》1931年4月25日。
    ⑥《本县土地清丈》,《苏州明报》1932年10月17日。
    ⑦《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2日。
    ⑧《清丈费保管会将成立》,《苏州明报》1932年9月20日。
    ⑨《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2日。
    ⑩《县土地局昨日成立发表今后实施计划》,《苏州明报》1934年11月8日。
    11《县土地局向民众解释土地登记意义》,《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1日。
    12《城区土地元妙等乡镇登记》,《苏州明报》1936年4月12日。
    13《城区土地登记问答》,《苏州明报》1936年4月18日。
    14《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2日。
    15《第二区将开始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5年7月17日。
    16《定四月一日起开始城市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6年3月21日。
    ①《城区土地登记昨召集保长训话》,《苏州明报》1936年3月26日。
    ②《县局长讲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6年9月19日。
    ③《第二区将开始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5年7月17日。
    ④《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2日。
    ⑤曾济宽:《整理江苏土地之管见》,《地政月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85~88页。
    ⑥《县土地局昨日成立发表今后实施计划》,《苏州明报》1934年11月8日。
    ⑦《县土地局筹备员呈请开办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4年8月15日。
    ⑧《江苏土地面积统计》,《地政月刊》1933年第1卷第2期合刊,第172页。
    ⑨《清丈土地》,《苏州明报》1933年11月7日。
    ⑩《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2日。
    11《清丈土地》,《苏州明报》1933年11月7日。
    12《本县土地测量九月底可全部完成》,《苏州明报》1935年5月18日。
    13《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9日。
    14《实施清丈土地》,《苏州明报》1933年11月15日。
    15《本县土地清丈》,《苏州明报》1932年10月3日。
    16《各区土地清丈先由市镇着手》,《苏州明报》1935年3月24日。
    17《县令各区召集乡镇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8月18日。
    18《各区土地清丈先由市镇着手》,《苏州明报》1935年3月24日。
    ①《天久不雨乡民竟迁怒清丈员》,《苏州明报》1934年7月13日。
    ②《县土地局二年来筹备工作概况》,《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2日。
    ③《县土地局向民众解释土地登记意义》,《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1日。
    ④《土地局第一次会议改组清丈队扩充业务》,《苏州明报》1935年2月13日。
    ⑤《土地局组织城市测量队》,《苏州明报》1935年3月23日。
    ⑥《城区土地即将测丈》,《苏州明报》1935年4月7日。
    ⑦《土地局组织城市测量队》,《苏州明报》1935年3月23日。
    ⑧《城区清丈共分四期》,《苏州明报》1935年6月7日。
    ⑨《本县土地测量九月底可全部完成》,《苏州明报》1935年5月18日。
    ⑩《本县土地测量九月底可全部完成》,《苏州明报》1935年5月18日。
    11《土地局组织城市测量队》,《苏州明报》1935年3月23日。
    12《城市测量队开始调查地籍》,《苏州明报》1935年6月13日。
    13《县土地局为开办城市地籍调查分户清丈告民众书》,《苏州明报》1935年6月17日。
    14《各区土地清丈先由市镇着手》,《苏州明报》1935年3月24日。
    15《本县土地清丈城乡导线业已衔接》,《苏州明报》1935年8月13日。
    ①《本县土地清丈城乡导线业已衔接》,《苏州明报》1935年8月13日。
    ②《本县土地清丈城乡导线业已衔接》,《苏州明报》1935年8月13日。
    ③《本县土地清丈乡区测量全部完成》,《苏州明报》1935年10月2日。
    ④《清丈队开测城厢以外》,《苏州明报》1935年11月2日。
    ⑤《城市土地测量完竣将开办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6年1月19日。
    ⑥《本县土地清丈乡区测量全部完成》,《苏州明报》1935年10月2日。
    ⑦《本县土地清丈城乡导线业已衔接》,《苏州明报》1935年8月13日。
    ⑧《土地行政目标解决民生问题》,《苏州明报》1936年7月1日。
    ⑨《土地登记实施程序》,《苏州明报》1935年2月19日。
    ⑩《土地局将组公断会逾限不登记者充公》,《苏州明报》1935年2月28日。
    11《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5年3月22日。
    12《土地登记后公告确定产权》,《苏州明报》1935年3月29日。
    13《土地登记区域扩大》,《苏州明报》1935年3月12日。
    14《本县土地测量九月底可全部完成》,《苏州明报》1935年5月18日。
    15《浒关土地登记终了》,《苏州明报》1935年7月21日。
    16《土地登记限一年内完成》,《苏州明报》1935年5月29日。
    ①《苏省土地局推进各县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5年8月23日。
    ②《县土地局筹划开办城厢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5年11月9日。
    ③《黄埭土地登记调查登记同时办理》,《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1日。
    ④《调解土地纠纷本县设公断委会》,《苏州明报》1936年3月3日。
    ⑤《城区土地元妙等乡镇登记》,《苏州明报》1936年4月12日。
    ⑥《地政局长视察乡区土地登记》,《苏州明报》1936年8月19日。
    ⑦庄强华:《一年来各省田赋之兴革》,《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合刊,第285~290页。
    ⑧洪瑞坚:《苏州抗租风潮之前因后果》,《地政月刊》1936年第4卷第10期,第1547~1552页。
    ①PaulA. 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36,No.4.(Nov.,1954), pp.387-389.
    ②孟庆超:《中国警制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③《整顿各县警务之处令》,《苏州明报》1927年1月18日。
    ①〔美〕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章红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②〔美〕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章红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③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41~243页。
    ④《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⑤《整顿警察摺》,《端忠敏公奏稿》卷四,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页。
    ⑥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⑦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5页。
    ⑧分别是北路分局、北二区员局、北四区员局、西路分局、西一区员局、西三区员局、中二区员局、阊胥分局、阊一区员局、四区员局,以上各局均在吴县境内,中路分局、中四区员局、南三区员局、娄齐葑二区员局,以上各局均在长洲县境内,南路分局、东路分局、娄齐葑路分局、东二区员局、娄齐葑一区员局。详见曹允源:《吴县志》卷三十《公署》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58~459页。
    ⑨佚名:《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07页。
    ⑩佚名:《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①《宪政编查馆奏考核直省巡警道官制细则摺》,《东方杂志》1908年第七期,第36~39页。
    ②《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③《苏州市志》与《吴县警政沿革》(1934年)的时间记载有颇多出入,因缺乏其他史料佐证,此段涉及吴县警务部分,凡历史时间不一致的,概依《苏州市志》记载。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180页。
    ④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6页。
    ⑤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⑥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46页。
    ⑦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⑧《宪政编查馆奏考核直省巡警道官制细则摺》,《东方杂志》1908年第七期,第36页。
    ⑨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⑩《整顿警察摺》,《端忠敏公奏稿》卷四,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445页。
    11《宪政编查馆奏考核直省巡警道官制细则摺》,《东方杂志》1908年第七期,第38页。
    12《整顿警察摺》,《端忠敏公奏稿》卷四,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页。
    ①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②《整顿警察摺》,《端忠敏公奏稿》卷四,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45页。
    ③《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66期,第3~8页。
    ④关于巡警的军事性质争议,参见彭雪芹:《晚清“巡警军”考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8期,第26~31页。
    ⑤《一月八日临时大总统命令》,《申报》1913年1月10日。
    ⑥《苏省地方官制之大改革》,《申报》1911年11月18日。
    ⑦《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66期,第3~8页。
    ⑧《警务丛报》,1913年第2卷第19期,第31页。
    ⑨《警务丛报》,1912年第1卷第24期,第22页。
    ①《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②《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01期,第6~10页。
    ③《政府公报》,1913年第243期,第158~161页。
    ④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187,223页。
    ⑤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二类《官制》,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3~125页。
    ⑥《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⑦按:经陈墓乡董呈请,增设第十三分所。见《改编各市乡警察之发表》,《申报》1915年11月14日。
    ⑧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江苏省政治年鉴》,1924年版,第183页。
    ⑨《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①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360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编订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三类《官规》,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50页。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编订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三类《官规》,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261页。
    ④陈允文:《中国的警察》,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3页。
    ⑤《苏省警政之改革》,《申报》1926年2月24日。
    ⑥江苏省省长公署秘书处:《江苏省单行法令初编》,1923年12月版,第100~101页。
    ⑦《警察所暂行简章增修细则》,《申报》1920年11月18日。
    ⑧《苏警务处训令各县警察所长仍由县知事兼任》,《申报》1920年11月20日;《取消改组县警察所之处令》,《申报》1920年11月21日。
    ⑨《苏警务处取消改组警察所之处令》,《申报》1920年11月25日。
    ⑩《苏省颁县知事监督县警所新章》,《申报》1926年3月7日。
    11《上海县公报》1926年,第9期,第1~13页;第10期,第4~9、10~18页。
    ①《苏省警政之改革》,《申报》1926年2月24日。
    ②《划一警政制度公安局改称警察局》,《苏州明报》1933年2月8日。
    ③《内部调查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8月16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期,第3~5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3期,第10~12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7期,第16~17页。
    ⑦《苏省各县公安队归并公安局,改为公安局警察队》,《申报》1928年12月18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68期,第11~13页。
    ⑨陈允文:《中国的警察》,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4页。
    ⑩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23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64期,第1~3页。
    12《江苏省最近警政概况》,《苏州明报》1930年5月23日。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38期,第1~2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67期,第1~2页。
    15《省政府委员会议修正公安局组织规程》,《苏州明报》1934年8月11日。
    16《江苏民政》,1935年第1卷第1期,第13~23页。
    17《编制警察计划》,《苏州明报》1936年12月31日。
    ①《苏省地方官制之大改革》,《申报》1911年11月18日。
    ②《新苏州种种》,《申报》1911年12月1日。
    ③《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④《巡警裁撤总监》,《申报》1911年12月14日。
    ⑤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231页。
    ⑥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24页。
    ⑦《一月八日临时大总统命令》,《申报》1913年1月10日。
    ⑧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二类《官制》,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23~125页。
    ⑨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⑩《整顿警务方法》,《申报》1914年5月16日。
    11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187、214~216页。
    12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江苏省政治年鉴》,1924年版,第135~136、161页。
    13《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14《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①《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77期,第4~5页。
    ②江苏省省长公署秘书处:《江苏省单行法令初编》,1923年12月版,第100~101页。
    ③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28页。
    ④戴鸿映:《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①《内部调查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8月16日。
    ②乔增祥:《吴县》,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版。
    ③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180页。
    ①《苏省整理公安局办法》,《申报》1934年1月21日。
    ②《本县整理公安办法》,《苏州明报》1934年3月27日。
    ③《省颁办法窒碍难行》,《苏州明报》1934年2月28日。
    ④《省颁办法窒碍难行》,《苏州明报》1934年2月28日。
    ⑤《省颁办法窒碍难行》,《苏州明报》1934年2月28日。
    ⑥《内部调查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8月16日。
    ⑦《编制警察计划》,《苏州明报》1936年12月31日。
    ⑧戴鸿映:《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⑨《城乡各级警察机关准备全盘改编》,《苏州明报》1937年2月3日。
    ⑩《重行编制警所乡区内仅设书记巡官一律裁撤》,《苏州明报》1937年3月2日。
    11《公安局改编全盘计划拟就确定各警察所名称》,《苏州明报》1937年2月22日。
    ①《警务丛报》,1913年第2卷第19期,第31页。
    ②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190~191页。
    ③《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14期,第4~5页。
    ④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195页。
    ①《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77期,第4~5页。
    ②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187、223页。
    ③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江苏省政治年鉴》,1924年版,第187页。
    ④《各市乡警饷行将增加》,《苏州明报》1927年11月21日。
    ⑤《警务督察员发表整顿公安意见》,《苏州明报》1935年5月15日。
    ⑥《部颁暂时整理警察办法》,《苏州明报》1928年9月24日。
    ⑦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22~823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74期,第4页。
    ⑨《党政绅商会议纪》,《苏州明报》1930年12月30日。
    ⑩《有趣统计》,《苏州明报》1931年2月25日。
    11《党政绅商会议纪》,《苏州明报》1930年12月30日。
    12《县府筹发公安局警饷》,《苏州明报》1934年4月17日。
    13《警饷辟开捷径》,《苏州明报》1933年9月7日。
    ①《警饷积欠九万余元》,《苏州明报》1934年8月2日。
    ②《警饷辟开捷径》,《苏州明报》1933年9月7日。
    ③《评论:警饷亟宜筹发》,《苏州明报》1934年4月16日。
    ④《时评:整顿警政》,《苏州明报》1926年12月13日。
    ⑤《时评:希望整顿警政》,《苏州明报》1925年9月31日。
    ⑥《袁警厅长之整顿警政》,《苏州明报》1925年11月2日。
    ⑦《李警厅长整顿警务》,《苏州明报》1926年6月3日。
    ⑧《整饬公安改进警政县长召集警官训话》,《苏州明报》1936年4月4日。
    ⑨《民政厅长痛心本省警政之腐败》,《苏州明报》1929年11月22日。
    ⑩《时评:整顿乡警》,《苏州明报》1926年9月28日。
    11《警察厅长之整顿警政》,《苏州明报》1925年9月11日。
    12《县知事遵令整顿乡警》,《苏州明报》1926年9月1日。
    13《李警厅长整顿警务》,《苏州明报》1926年6月3日。
    14《警察厅长之整顿警政》,《苏州明报》1925年12月30日。
    15《公安局长订定请假规则》,《苏州明报》1927年7月17日。
    16《公安局长颁布条例》,《苏州明报》1927年6月28日。
    17《革新警政之步骤》,《苏州明报》1927年6月1日。
    18《袁警厅长之整顿警政》,《苏州明报》1925年10月6日。
    19《苏州警政谈》,《申报》1914年5月25日。
    ①《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55期,第6~9页。
    ②《江苏省公报》,1916年第1915期,第8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3期,第25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16期,第6~7页。
    ⑤《江苏省最近警政概况》,《苏州明报》1930年5月23日。
    ⑥《民政厅长痛心本省警政之腐败》,《苏州明报》1929年11月22日。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85期,第1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20期,第1~2页。
    ⑨《张中立警政意见》,《苏州明报》1930年4月22日。
    ⑩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进程(1901~1928)》,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50页。
    11《公安局长谈改进本县警政计划》,《苏州明报》1935年1月24日。
    12《长警补习所开学典礼》,《苏州明报》1935年3月19日。
    13《公安局长谈改进本县警政计划》,《苏州明报》1935年1月24日。
    14《民厅将实行警察区制指正各县公安现状》,《苏州明报》1935年4月2日。
    15《警务督察员发表整顿公安意见》,《苏州明报》1935年5月15日。
    16《民厅通令各县督促办理长警补习教育》,《苏州明报》1935年8月14日。
    17《长警训练刻不容缓民厅积极改善警政》,《苏州明报》1935年12月8日。
    18《长警训练刻不容缓民厅积极改善警政》,《苏州明报》1935年12月8日。
    ①《省政府酌定长警升用办法》,《苏州明报》1937年4月22日。
    ②汪勇:《警察巡逻的由来、发展、现状及作用》,《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3页。
    ③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28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68期,第11~13页。
    ⑤《苏省整理公安局办法》,《申报》1934年1月21日。
    ⑥江苏省民政厅:《江苏民政》,1935年第1卷第1期,第13~23页。
    ⑦《组织警察行政的基本各县施行警管区制》,《苏州明报》1935年3月11日。
    ⑧《民厅推行警官区制》,《苏州明报》1936年3月7日。
    ⑨《试行警管区制城厢设实验区三处》,《苏州明报》1935年3月23日。
    ⑩《一三两分局所属警管区中心工作实施大纲》,《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0日。
    11《编制警察计划》,《苏州明报》1936年12月31日。
    ①《推行警管区制实施办法纲要》,《苏州明报》1936年12月28日。
    ②戴鸿映:《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③《警察局划出七镇试行警管区》,《苏州明报》1937年4月21日。
    ④《本县警管区限于经费难实现》,《苏州明报》1936年2月14日。
    ⑤王庆成:《清代学政官制之变化》,《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73~80页。
    ⑥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中山大学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1页。
    ⑦《奏设江苏学务处片》,《端忠敏公奏稿》卷四,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09页。
    ⑧《教育杂志(天津)》,1905年第16期,第8~10页。
    ⑨《纪苏垣开办初等小学堂》,《申报》1905年7月27日。
    ⑩《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官制折》,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79~280页。
    11《劝学所章程》,见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3页。
    12《长元吴统筹学款问题》,《申报》1909年6月29日。
    ①《学务总汇处更定名称》,《申报》1909年8月12日。
    ②《学部改订劝学所章程折》,《申报》1911年2月12日。
    ③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中山大学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0页。
    ④《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36期,第11~13页。
    ⑤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67页。
    ⑥《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21期,第1~9页。
    ⑦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236页。
    ⑧《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677期,第6~7页。
    ⑨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⑩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书店1934年版,第56页。
    11《江苏省公报》,1918年第1558期,第9~16页。
    12《江苏省公报》,1918年第1640期,第7~13页。
    ①薛人仰:《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台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页。
    ②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0页。
    ③薛人仰:《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台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页。
    ④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238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8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4页。
    ⑦《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370期,第8~9页。
    ⑧《教育局通告成立》,《申报》1923年8月4日。
    ⑨《厅令统一教育局职权》,《苏州明报》1926年6月15日。
    ⑩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太平洋书店1932年版,第217页。
    11《教部解释教育局规程》,《申报》1924年8月12日。
    12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2页。
    13辛曾辉:《地方教育行政》,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24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55~57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6期,第32~33页。
    ③《县教育局长也已委定》,《苏州明报》1927年6月25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期,第1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35期,第1~2页。
    ⑥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书店1934年版,第72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3期,第4~8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41期,第1~2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91期,第7~8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38期,第1~2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67期,第1~2页。
    ②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9~10页。
    ③《教育局预备改组办法》,《苏州明报》1932年7月10日。
    ④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2~13页。
    ⑤《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58期,第15页。
    ⑥《吴县教育行政会议》,《申报》1915年8月20日。
    ⑦《教育行政会议》,《申报》1915年8月19日。
    ⑧《教育行政会议预闻》,《申报》1920年2月29日。
    ⑨《县教育行政会议纪》,《申报》1920年3月7~8日。
    ⑩《县教育行政会议》,《申报》1918年9月9日。
    11《教育行政会议》,《申报》1922年6月4日。
    12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0~11页。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4页;《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434期,第5~6页。
    14《县教育局董事会议纪》,《苏州明报》1927年2月11日。
    15《教育局举定董事》,《申报》1923年8月15日。
    ①《教育董事会奉令取消》,《苏州明报》1927年6月22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7期,第35~36页。
    ③《教育局组织行政委员会》,《苏州明报》1927年9月24日。
    ④《县教育行政委员》,《苏州明报》1929年8月31日。
    ⑤《县教育局行政委员会议纪》,《苏州明报》1931年2月27日。
    ⑥《教育行政讨论会筹借教育经费十六万》,《苏州明报》1932年6月26日。
    ⑦汪婉:《晚清直隶的查学和视学制度》,《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34页。
    ⑧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79~280页。
    ⑨《教育杂志》,1912年第3卷第12期,第9~10页。
    ⑩《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134期,第7~11页。
    11江苏省省长公署秘书处:《江苏省单行法令初编》,1923年12月版,第8~10页。
    12《江苏省公报》,1918年第1635期,第12~15页。
    13《江苏省公报》,1918年第1704期,第7~9页。
    14《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370期,第8~9页。
    ①《教部解释教育局规程》,《申报》1924年8月12日。
    ②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4页。
    ③辛曾辉:《地方教育行政》,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131~132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55~57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73期,第11页。
    ⑥《江苏县督学规程》,《苏州明报》1930年11月20日。
    ⑦《县督学彭世芳视察各校成绩报告》,《苏州明报》1934年2月22日。
    ⑧《督学就职》,《苏州明报》1933年2月17日。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48期,第6页。
    ⑩《吴县教育之最近概况》,《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2日。
    11《督学互换视导办法》,《苏州明报》1934年2月24日。
    12《教厅改进地方教育举行督学互换视导》,《苏州明报》1935年10月2日。
    13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3页。
    14薛人仰:《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15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1页。
    ①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2~84页。
    ②《学务专员名单》,《申报》1912年11月22日。
    ③《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14期,第1~2页。
    ④《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64期,第16~17页。
    ⑤《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37期,第6~8页。
    ⑥《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78期,第1~3页。
    ⑦《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21期,第1~9页。
    ⑧《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33期,第3~4页。
    ⑨巡按使公署政务厅教育科:《江苏第二次省教育行政会议汇录》议决案,1915年版,第8页。
    ⑩巡按使公署政务厅教育科:《江苏第二次省教育行政会议汇录》公布案,1915年版,第17页。
    11《江苏省公报》,1918年第1645期,第8~9页。
    12《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765期,第5~6页。
    13《江苏省公报》,1918年第1770期,第2~8页。
    14《江苏省公报》,1918年第1686期,第5~6页。
    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8页。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4页。
    17《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435期,第2~3页。
    18《教育局改组后之第一声》,《申报》1923年8月12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2期,第55~57页。
    ②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20页。
    ③《各县区教委变更视导办法》,《苏州明报》1937年6月23日。
    ④辛曾辉:《地方教育行政》,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85~88页。
    ⑤《中心小学组织大纲》,《苏州明报》1931年8月28日。
    ⑥《教局变更中心小学制》,《苏州明报》1933年7月25日。
    ⑦《各县区教委变更视导办法》,《苏州明报》1937年6月23日。
    ①辛曾辉:《地方教育行政》,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37页。
    ②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272页。
    ③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3页。
    ④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41~142页。
    ⑤薛人仰:《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页。
    ⑥《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52期,第5页。
    ⑦《江苏省公报》,1912年第53期,第1~2页。
    ⑧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21页。
    ⑨《学款经理处移交市公所》,《申报》1912年2月8日。
    ⑩《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27期,第27~28页。
    11《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16期,第5~7页。
    12《吴县组织学务款产经理处》,《申报》1914年9月10日。
    13《宗知事委任学董》,《申报》1914年2月28日。
    14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9页。
    ①《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94期,第2~8页。
    ②《选举经理学款正副董》,《申报》1914年9月13日。
    ③《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428期,第2~3页。
    ④《城乡学款畛域之反响》,《申报》1922年2月5日。
    ⑤《苏省清查地方教育费办法》,《申报》1922年11月9日。
    ⑥《市议会否认归并学款处》,《申报》1924年5月3日。
    ⑦《县署实行划出附税》,《申报》1924年11月16日。
    ⑧《学款处定今日归并》,《苏州明报》1926年8月15日。
    ⑨《统一县教育费之令知》,《苏州明报》1926年10月6日。
    ⑩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23页。
    11《宝山县教育月刊》,1928年第9期,第30~31、89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6期,第15~16页。
    ②《苏省教育厅特派视察员杨元珪对吴县教育意见》,《苏州明报》1931年7月24日。
    ③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41~142页。
    ④《苏省教育厅特派视察员杨元珪对吴县教育意见(二)》,《苏州明报》1931年7月26日。
    ⑤《江苏省各县教费支绌》,《苏州明报》1934年2月20日。
    ⑥《苏省教育厅特派视察员杨元珪对吴县教育意见(三)》,《苏州明报》1931年7月27日。
    ⑦《对于改进吴县教育之意见》,《苏州明报》1931年6月22日。
    ①《教厅整理吴县教育计划(一~三)》,《苏州明报》1931年7月18~20日。
    ②《本县教育简明统计》,《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3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6期,第33~34页。
    ④《青浦教育》,1928年第2期,第18~19页。
    ⑤《小学校经济之公开办法》,《苏州明报》1928年2月3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61期,第3~5页。
    ⑦《本县各学区教费稽核委员会改组》,《苏州明报》1932年10月22日。
    ⑧《吴县教育局二十一年度施政大纲(残)》,《苏州明报》1932年7月19日。
    ⑨《教育机关经费报销》,《苏州明报》1934年10月14日。
    ⑩《教育局奉令变通教费稽核办法》,《苏州明报》1935年6月13日。
    11《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370期,第8~9页。
    12《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3期,第44~45页。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23期,第9~12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70期,第15页。
    15《教育局第一次会议通过学校组织与经费标准》,《苏州明报》1932年7月5日。
    16《各小学每级学生甚多不达规定标准》,《苏州明报》1935年8月20日。
    17《新增义务学校学额须遵照标准》,《苏州明报》1936年12月9日。
    ①《教育局紧缩》,《苏州明报》1932年4月5日。
    ②《新订县校征收学费办法》,《苏州明报》1931年8月12日。
    ③《县立小学限制免费》,《苏州明报》1933年3月2日。
    ④《教育局订定解缴学费办法》,《苏州明报》1932年10月日。
    ⑤薛人仰:《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台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1页。
    ⑥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页。
    ⑦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00页。
    ⑧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45页。
    ⑨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88页。
    ⑩《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583期,第16~17页。
    11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89页。
    12《切实筹办义务教育之省令》,《申报》1922年9月16日。
    13《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552期,第3~5页。
    ①《江苏省公报》,1922年第3132期,第4页。
    ②《力争庚款充义教经费》,《苏州明报》1928年6月18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67期,第25页。
    ④《义务教育谋普及》,《苏州明报》1930年6月11日。按:吴县的工作早于全省,江苏省迟至1932年8月,才颁布“各县义务教育委员会组织大纲”,见《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139期,第1页。
    ⑤《将厉行义务教育组织义教委员会》,《苏州明报》1930年6月13日。
    ⑥《义教先试办三区》,《苏州明报》1930年8月1日。
    ⑦《义教先试办三区》,《苏州明报》1930年8月1日。
    ⑧《第一第二学区义教实验区停止试验》,《苏州明报》1932年7月23日。
    ⑨《本县义务教育实验区》,《苏州明报》1934年2月23日。
    ⑩《本县义务教育实验区》,《苏州明报》1934年2月23日。
    11《善桥义教实验区召集全区校长谈话会》,《苏州明报》1935年1月25日。
    12《教育局改设善桥义务教育实验区》,《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3日。
    13《善桥义教区设计人员》,《苏州明报》1934年12月18日。
    14《苏省廿四年度积极实施义务教育》,《苏州明报》1935年6月13日。
    15《组织委员会计划促进义务教育》,《苏州明报》1936年1月12日。
    16《教局遴荐义教委员》,《苏州明报》1936年2月2日。
    17《推行义教计划纲要》,《苏州明报》1937年3月9日。
    ①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6~577页。
    ②《苏常道署教育行政会议纪》,《苏州明报》1926年7月16日。
    ③《本县教育》,《苏州明报》1933年2月7日,1934年5月28日。
    ④《吴县教育之最近概况》,《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1日。
    ⑤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页。
    ⑥《取缔私塾之商榷》,《苏州明报》1929年3月4日。
    ⑦《苏市教育的一个出路》,《苏州明报》1930年8月15日。
    ⑧《学部酌定改良私塾章程》,《申报》1910年8月4日~8月5日。
    ⑨《学部酌定改良私塾章程》,《申报》1910年8月4日~8月5日。亦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⑩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页。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60~261页。
    12《调查私塾之着手》,《申报》1915年10月27日。
    13《吴县考试塾师》,《申报》1916年2月7日。
    14《吴县考试塾师》,《申报》1916年2月18日。
    15《考取塾师之揭晓》,《申报》1916年2月23日。
    ①《议设塾师讲习所》,《申报》1916年3月11日。
    ②《塾师讲习所开办》,《申报》1916年4月4日。
    ③《塾师讲习所毕业》,《申报》1917年9月26日。
    ④《县教育局本年度扩充乡村教育中心工作实施大纲》,《苏州明报》1934年7月20日。
    ⑤《第六学区教委视导私塾颇多缺点》,《苏州明报》1934年7月26日。
    ⑥《善耕中心校长视导第二学区私塾实况》,《苏州明报》1934年8月10日。
    ⑦《第六学区教委视导私塾颇多缺点》,《苏州明报》1934年7月26日。
    ⑧《改良私塾》,《苏州明报》1934年5月30日。
    ⑨《取缔私塾之第一声》,《苏州明报》1927年4月13日。
    ⑩《市政处取缔私塾条例》,《苏州明报》1927年11月23日。
    11《组织取缔私塾委员会》,《苏州明报》1928年11月5日。
    12《教育会筹议取缔私塾》,《苏州明报》1928年11月18日。
    13《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42期,第2~4页。
    14《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31期,第2~7页。
    15《塾师登记及检定办法》,《苏州明报》1932年10月15日。
    16《筹备改良私塾宣传周》,《苏州明报》1933年4月1日。
    17《改良私塾》,《苏州明报》1933年4月10日。
    18《管理私塾》,《苏州明报》1933年6月6日。
    ①《三六两学区私塾管理委员会议》,《苏州明报》1935年10月10日。
    ②《教局开办塾师训练所》,《苏州明报》1934年3月10日。
    ③《教局塾师讲习所简章》,《苏州明报》1934年3月5日。
    ④《塾师暑期训练班昨晨举行毕业典礼》,《苏州明报》1935年8月21日。
    ⑤《第六学区改善私塾》,《苏州明报》1936年5月27日。
    ⑥《教局调查私塾概况》,《苏州明报》1935年11月23日。
    ⑦《城区塾师登记审查合格者只有三人》,《苏州明报》1935年7月4日。
    ⑧《第六学区管理私塾委会议事》,《苏州明报》1935年6月11日。
    ⑨《教局呈报三四五六区私塾办理之情形》,《苏州明报》1934年7月29日。
    ⑩《第六区教委视导私塾七十二处》,《苏州明报》1936年8月22日。
    11毕汝刚:《公共卫生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页。
    12刘荣伦、顾玉潜:《中国卫生行政史略》,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47~48页。
    ②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近代化之滥觞》,《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第61~67页。
    ③俞松筠:《卫生行政概要》,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页。
    ④胡鸿基:《公共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36页。
    ⑤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7卷第1期,第27~33页。
    ⑥俞松筠:《卫生行政概要》,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2~6页。
    ⑦胡鸿基:《公共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1页。
    ⑧佚名:《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07页。
    ⑨《宪政编查馆奏考核直省巡警道官制细则摺》,《东方杂志》1908年第7期,第36~39页。
    ⑩《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162页。
    11《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31期,第4~6页。
    12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下编,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第421页。
    ①《清洁街道之鸣锣晓谕》,《苏州明报》1925年12月29日。
    ②《注重卫生》,《申报》1916年7月17日。
    ③《夏令卫生之警厅布告》,《苏州明报》1926年6月8日。
    ④马允清:《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天津益世报馆1934年版,第144页。
    ⑤《江苏省公报》,1919年第1924期,第3页。
    ⑥《公益局布告整顿房捐》,《苏州明报》1927年4月9日。
    ⑦《公益局之组织大纲》,《苏州明报》1927年4月11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期,第4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64期,第1~3页。
    ①《苏州市公安局十八年度施政计划》,《苏州明报》1929年9月27~30日。
    ②《内政公报》,1928年第1卷第4期,第18页。
    ③《内政公报》,1928年第1卷第6期,第19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3期,第5页。
    ⑤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74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61期,第12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74期,第7~8页。
    ⑧《江西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5期,第126~136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08期,第17~18页。
    ⑩《江西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5期,第126~136页。
    1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卫生运动宣传纲要》,1929年4月。
    ①马允清:《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天津益世报馆1934年版,第145页。
    ②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1932年版,第344页。
    ③中国水利国际合作网,http://www.chinawater.net.cn/。
    ④王树槐:《北伐成功后江苏省财政的革新(1927~1937)》,《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二十五编:建国十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71~376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984期,第3页。
    ⑥《内政公报》,1933年第6卷第12期,第20~23页。
    ⑦《吴县长励精图治财政已趋入正规》,《苏州明报》1936年2月1日。
    ⑧《卫生公报》,1929年第8期,第17页。
    ⑨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1932年版,第344~355页。
    ⑩《内政公报》,1933年第6卷第13期,第666~667页。
    ①燕南:《谈谈全国卫生会议的县卫生行政方案》,《医事公论》1934年第18期,第17~20页。
    ②江苏省民政厅:《江苏民政》,1935年第1卷第3~4期,第15~16页。
    ③《农村医药初级服务员》,《苏州明报》1936年5月25日。
    ④《戒烟所归并县立医院》,《苏州明报》1936年7月21日。
    ⑤《廿六年度本县卫生经费》,《苏州明报》1937年6月23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607期,第1~4页。
    ⑦金宝善:《民国以来卫生事业发展简史》,《医史杂志》1948年第2卷第1~2期,第18~25页。
    ⑧毕汝刚:《公共卫生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页。
    ⑨蒋贤斌,彭善民:《公共卫生与城市现代性:1898~1949年的上海》,《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99页。
    ⑩李玉尚:《地理环境与近代江南地区的传染病》,《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133页。
    ①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9页。
    ②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地区历史疫情资料辑存》,《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七辑。
    ③《巡警道注重普通卫生》,《申报》1911年3月4日。
    ④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334页。
    ⑤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9~690页。
    ⑥苏州市档案局:《苏州市民公社档案资料选编》(内部资料),第37~62页。
    ⑦《市民公社添设垃圾桶》,《苏州明报》1926年1月13日。
    ⑧《吴县积谷之实况》,《苏州明报》1929年8月8日。
    ⑨虞立安:《吴县时期的两所吴县县立医院》,《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三辑,第86页。
    ⑩《市民清洁会成立》,《申报》1923年4月3日。
    11《江苏省公报》,1923年第3349期,第7~8页。
    ①《十五团体召集卫生筹备会》,《申报》1924年4月26日。
    ②《卫生会之干事会议》,《苏州明报》1926年3月21日。
    ③《卫生会开会近讯》,《苏州明报》1926年6月5日。
    ④《吴江》1922年7月21日,第70期,第1页。
    ⑤苏州市档案馆,I14-001-0583-037,1926。
    ⑥《防疫卫生处昨日开会纪》,《苏州明报》1926年8月14日。
    ⑦王完白:《常州卫生会第三年大会》,《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25年第1160期,第3页。
    ⑧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⑨《公益局更定机关名称》,《苏州明报》1927年4月28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七期,第60~61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十一期,第55~56页。
    ③沈诰:《地方卫生行政机关应否设置卫生委员会之探讨》,《卫生月刊》1934年第4卷第5期,第198页。
    ④《乡区之夏令卫生》,《苏州明报》1930年6月10日。
    ⑤《城乡卫生之设施》,《苏州明报》1930年7月1日。
    ⑥《城城厢第一区卫生委会》,《苏州明报》1934年4月30日。
    ⑦《二区卫生会分股办事》,《苏州明报》1934年7月8日。
    ⑧《城厢一区卫生第一分会》,《苏州明报》1931年2月12日。
    ⑨《城一区卫生一分会成立》,《苏州明报》1931年2月23日。
    ⑩《城乡两区卫生会》,《苏州明报》1931年2月8日。
    11《公共卫生会议事》,《苏州明报》1930年7月15日。
    12《拨浚河余款建垃圾箱》,《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4日。
    13《城一区卫生一分会成立》,《苏州明报》1931年2月23日。
    14《商会请取消房捐带征卫生经费》,《苏州明报》1936年4月27日。
    ①《新运空气弥漫全城定十九日举行大扫除》,《苏州明报》1934年10月6日。
    ②《一区卫生会议事筹款清除垃圾困难》,《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7日。
    ③《城区卫生委员会县府昨日聘定委员》,《苏州明报》1935年7月14日。
    ④《改组一区卫生会筹备业已推定》,《苏州明报》1935年4月25日。
    ⑤《商会请取消房捐带征卫生经费》,《苏州明报》1936年4月27日。
    ⑥《商会请取消房捐带征卫生经费》,《苏州明报》1936年4月27日。
    ⑦《城厢公共卫生重划分会区域》,《苏州明报》1937年1月14日。
    ⑧《新运促进会集议整顿公共卫生》,《苏州明报》1937年1月10日。
    ①《改善民众卫生第一区改划二十分会》,《苏州明报》1937年2月15日。
    ②《警察局整理城内清洁划廿个清洁区》,《苏州明报》1937年5月12日。
    ③《市政府着手规划建筑菜市场与公厕所》,《苏州明报》1929年2月23日。
    ④关于菜场的深入研究,可参见褚晓琦:《近代上海菜场研究》,《史林》2005年第5期,第107~115页。
    ⑤《公民季厚柏等呈县请取消临时菜场名目》,《苏州明报》1935年1月18日。
    ⑥《市政府着手规划建筑菜市场与公厕所》,《苏州明报》1929年2月23日。
    ⑦《北局菜场》,《苏州明报》1933年9月10日。
    ⑧《张仲老议建小菜场》,《苏州明报》1926年5月10日。
    ⑨《道养菜场之小波折》,《申报》1911年3月4日。
    ①《第一菜市场之进行计划》,《苏州明报》1929年3月2日。
    ②《筹建第二菜市场》,《苏州明报》1930年7月1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47期,第3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91期,第9页。
    ⑤《苏州明报》1931年1月15日、5月7日、7月23日、8月13日,1932年5月5、19日、6月30日,1933年4月6日、6月22日、9月14、28日。
    ⑥《商店罢市抵抗》,《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8日。
    ⑦《西吏厍小菜场不景气》,《苏州明报》1933年10月16日。
    ⑧《商店罢市抵抗》,《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8日。
    ⑨《西库菜场波折》,《苏州明报》1933年11月7日。
    ⑩《菜场纠纷》,《苏州明报》1933年11月11日。
    11《商店罢市抵抗》,《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8日。
    12《西吏厍菜场纠纷》,《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9日。
    13《府前西吏厍菜场纠纷》,《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0日。
    14《西吏厍菜场纠纷请党部彻究》,《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1日。
    ①《县党议事》,《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6日。
    ②《西吏厍菜场纠纷可解》,《苏州明报》1933年12月16日。
    ③《府前西吏厍菜场纠纷》,《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0日。
    ④《西吏厍菜场毋庸移建》,《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4日。
    ⑤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四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0页。
    ⑥《西吏厍菜场纠纷事件》,《苏州明报》1933年12月29日。
    ⑦《政务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6月14日。
    ⑧《县政府取缔菜摊》,《苏州明报》1934年8月3日。
    ⑨《取缔沿街摆菜摊》,《苏州明报》1934年9月6日。
    ⑩《吴县之捐务》,《苏州明报》1935年1月1日。
    11《县政务会议决定定期召开冬防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日。
    12《公民季厚柏等呈县请取消临时菜场名目》,《苏州明报》1935年1月18日。
    13《苏城添设小菜场七处》,《苏州明报》1936年6月7日。
    14《筹建小菜场四处》,《苏州明报》1936年7月19日。
    15这个数字与1918年的广州持平。见赵文青:《民国时期广州城市环境卫生治理述论》,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3页。
    16《苏州警察厅扑灭蚊蝇事务所办事之经过及将来应改革之事项》,《医药学》1926年第3卷第1期,第79~91页。
    ①《市公所注意公共卫生》,《苏州明报》1925年9月22日。
    ②《省令筹设女厕所》,《苏州明报》1930年4月24日。
    ③《取消粪段》,《苏州明报》1930年9月6日。
    ④刘岸冰:《近代上海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初探》,《史林》2006年第2期,第87页。
    ⑤周瑞坤:《公共卫生与广州城市现代化》,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102页。
    ⑥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1页。
    ⑦《取消粪段》,《苏州明报》1930年9月6日。
    ⑧《取消粪段》,《苏州明报》1930年9月19日。
    ⑨《取消粪段》,《苏州明报》1930年9月6日。
    ⑩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694页。
    11《倒粪夫一律挂徽章》,《苏州明报》1928年5月15日。
    12《取消粪段》,《苏州明报》1930年9月6日。
    13《壅业尚不至淘汰》,《苏州明报》1930年8月22日。
    ①《保存粪段之理由》,《苏州明报》1930年9月1日。
    ②《建设局计划建筑公共厕所》,《苏州明报》1936年4月4日。
    ③《警察厅复查厕所燃灯》,《苏州明报》1927年1月17日。
    ④《警厅长令饬厕所燃灯》,《苏州明报》1926年10月18日。
    ⑤《厕所燃灯将实行》,《苏州明报》1926年11月16日。
    ⑥《厕所燃灯将见实行》,《苏州明报》1927年1月23日。
    ⑦《公安局卫生科取缔公厕》,《苏州明报》1927年6月22日。
    ⑧《倒粪夫一律挂徽章》,《苏州明报》1928年5月15日。
    ⑨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1页。
    ⑩《建设公厕》,《苏州明报》1930年9月12日。
    11《建设公厕》,《苏州明报》1930年10月30日。
    12《公厕须易地建设》,《苏州明报》1930年11月7日。
    13《建设局计划建筑公共厕所》,《苏州明报》1936年4月4日。
    14《建设局计划建筑公共厕所》,《苏州明报》1936年4月4日。
    15《公安局卫生科取缔公厕》,《苏州明报》1927年6月22日。
    16《取缔城内外坑厕》,《苏州明报》1930年7月12日。
    ①《市厕所取缔规则》,《苏州明报》1929年9月26日。
    ②《一一〇次县政会议》,《苏州明报》1931年6月4日。
    ③《整顿城厢厕所订定执行取缔办法》,《苏州明报》1936年7月3日。
    ④《整顿城厢厕所订定执行取缔办法》,《苏州明报》1936年7月3日。
    ⑤《新运促进会集议整顿公共卫生》,《苏州明报》1937年1月10日。
    ⑥《拆除不良厕所》,《苏州明报》1937年3月6日。
    ⑦《卅六师派兵一百班拆除城厢公厕》,《苏州明报》1937年2月22日。
    ⑧《壅业会对拆除厕所请从宽准予重建》,《苏州明报》1937年2月27日。
    ⑨《城区不良厕所昨已自动拆除》,《苏州明报》1937年3月3日。
    ⑩《强制拆除坑厕》,《苏州明报》1937年3月7日。
    11刘荫棠:《江苏交通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2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1页。
    ①《时务报》,1897年第29期,第5~6页。
    ②徐云:《苏州日租界述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107~108页。
    ③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④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7页。
    ⑤苑书义:《张之洞全集》第八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0页。
    ⑥苑书义:《张之洞全集》第八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48页。
    ⑦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7页。
    ⑧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⑨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7页。
    ⑩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4页。
    11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12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7页。
    13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3页。
    14姚伟:《苏杭概况》,《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十七辑,1995年版,第120页。
    ①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②《吴县警政沿革》,《苏州明报》1934年1月1日。
    ③《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03页。
    ④《宪政编查馆奏考核直省巡警道官制细则摺》,《东方杂志》1908年第七期,第36~39页。
    ⑤《北洋法政学报》,1908年第64期,第1~17页。
    ⑥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⑦《苏省地方官制之大改革》,《申报》1911年11月18日。
    ⑧《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31期,第4~6页。
    ⑨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⑩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11《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卷三《地方自治》,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162页。
    12《长元吴董事会各项办事员规约》,《申报》1910年6月19日。
    ①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②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③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④《兴修马路桥梁》,《申报》1920年9月28日。
    ⑤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278、281页。
    ⑥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
    ⑦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
    ⑧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
    ⑨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⑩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275页。
    ①《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483期,第2~14页。
    ②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2页。
    ③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7~818页。
    ④《筹备工巡捐局》,《申报》1920年8月26日。
    ⑤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5页。
    ⑥《苏州工巡捐局开办之布告》,《申报》1920年9月13日。
    ⑦《工巡局接收丈量权》,《申报》1921年7月18日。
    ⑧《工巡捐局成立》,《申报》1920年9月7日。
    ⑨《工巡捐局进行近状》,《申报》1920年10月1日。
    ⑩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
    11《市民反对工巡局董》,《申报》1920年9月3日。
    12《反对工巡局董之原呈》,《申报》1920年9月8日。
    13《反对工巡捐局董事之大会议》,《申报》1920年9月26日。
    14《筹设工巡捐局之省批》,《申报》1920年12月3日。
    ①《反对工巡捐局董事之大会议》,《申报》1920年9月26日。
    ②《工巡捐局事之调和》,《申报》1920年10月12日。
    ③《争夺工巡捐局董事近闻》,《申报》1920年10月20日。
    ④《工巡捐局延聘稽查员》,《申报》1920年9月26日。
    ⑤《工巡捐局稽察辞谢情形》,《申报》1920年10月6日。
    ⑥《工巡捐局争端已解决》,《申报》1921年2月14日。
    ⑦《工巡局争议解决》,《申报》1921年5月2日。
    ⑧《工巡捐局争潮未息》,《申报》1921年5月7日。
    ⑨《工巡局争潮和缓》,《申报》1921年7月22日。
    ⑩《工巡捐局改组办法》,《申报》1921年7月29日。
    11《集议推举工巡捐局评议员》,《申报》1921年10月15日。
    12《工巡捐局市有问题》,《申报》1922年3月3日。
    13《工巡捐局议与市公所合并》,《申报》1922年7月24日。
    14《挽留工巡局董》,《申报》1922年6月27日。
    15《慰留工巡局董》,《申报》1922年10月1日。
    16《道署会议改组工巡局》,《申报》1923年6月12日。
    17《市公所会议工巡局案纪》,《申报》1923年6月22日。
    ①《工巡捐局之分设与归并》,《申报》1923年9月8日。
    ②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1~843页。
    ③《改组工巡捐局之会议》,《申报》1923年7月13日。
    ④《工巡捐局可望归并》,《申报》1923年7月30日。
    ⑤《工巡捐局归并市公所预志》,《申报》1923年9月12日。
    ⑥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2页。
    ⑦《兴修马路桥梁》,《申报》1920年9月28日。
    ⑧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⑨《函催工巡捐局解欠费》,《苏州明报》1925年11月14日。
    ⑩《天怒人怨之工巡捐局》,《苏州明报》1925年11月22日。
    11《工巡捐局之修路成绩》,《苏州明报》1925年11月26日。
    12《接收工巡捐局声中之昨闻》,《苏州明报》1926年4月21日。
    13《工巡捐局账册》,《苏州明报》1926年3月21日。
    14《县公署昨开各公法团联席会议》,《苏州明报》1926年5月21日。
    15《县署昨日会议工巡捐局纪》,《苏州明报》1926年5月30日。
    16《催选工巡捐局董事》,《苏州明报》1926年7月15日。
    17《工巡捐局董事就职有期》,《苏州明报》1926年8月17日。
    18《工巡局之整顿路政》,《苏州明报》1927年2月12日。
    19《工巡局整顿路政之大会议》,《苏州明报》1927年2月18日。
    20《改筑城外马路之先声》,《苏州明报》1926年9月10日。
    ①《工巡捐局近事纪》,《苏州明报》1926年9月11日。
    ②《工巡局整顿路政之大会议》,《苏州明报》1927年2月18日。
    ③《接收工巡捐局之布告》,《苏州明报》1927年4月5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一期,第3~4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五期,第26页。按:魏系上海南洋大学工械科毕业生,曾任职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授,上海公用局交通科,见《吴县建设局昨日成立》,《苏州明报》1927年10月3日。
    ⑥《吴县建设局昨日成立》,《苏州明报》1927年10月3日。
    ⑦《建设局组织技术会》,《苏州明报》1928年3月7日。
    ⑧《县府一五九次县政会议选定建设讨论会委员》,《苏州明报》1932年6月2日。按:1932年后,江苏省扩大建设讨论会组织,将财政局、教育局局长及各自治区长列入会员。《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089期,第13页;《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1098期,第25页。
    ⑨《建设局组织经济稽核会》,《苏州明报》1928年3月2日。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期,第3~4页。
    11《省令规定建设局权限》,《苏州明报》1927年11月16日。
    12《各市乡设立建设指导员》,《苏州明报》1929年2月16日。
    13《市乡建设指导员产生法》,《苏州明报》1929年3月14日。
    ①《全县划五建设区》,《苏州明报》1930年1月23日。
    ②《划分建设区未果》,《苏州明报》1930年2月22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42期,第4~5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8期,第34~35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63期,第27页。
    ⑥《建设局扩充内部》,《苏州明报》1930年7月20日。
    ⑦《建设局长易人续志》,《苏州明报》1931年3月4日。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91期,第8~9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814期,第1~2页。
    ⑩赵如珩:《江苏省鉴》“第五章建设”,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2页。
    11《内政公报》,1933年第6卷第12期,第20~23页。
    12《商教农三团体请组城区建设会》,《苏州明报》1933年2月19日。
    13《建设局展缓裁并不准》,《苏州明报》1933年3月4日。
    14《县建设局组织规程》,《苏州明报》1934年2月24日。
    15《吴县建设局长发表》,《苏州明报》1934年2月17日。
    16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20~21页。
    17《建设局今日恢复成立》,《苏州明报》1934年3月6日。
    18《建设局昨日成立办公》,《苏州明报》1934年3月7日。
    19《县政务会议决定组织县建设委员会》,《苏州明报》1934年5月24日。
    ①《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483期,第2~14页。
    ②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页。
    ③内政部:《修筑道路须知》,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页。
    ④董修甲:《弁言》,《江苏建设》1933年第1期,第1~2页。
    ⑤卢原信义:《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7、35页。
    ⑥陆广微:《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版,第110~111页。
    ⑦张勇坚:《平江图与古代苏州》,《档案与建设》1999年第12期,第33~35页。
    ⑧俞绳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建筑学报》1980年第1期,第3~4页。
    ⑨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页。
    ①苏州市政筹备处:《苏州市政筹备处半年汇刊》,第7~9页。
    ②《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483期,第2~14页。
    ③《苏州市政筹备处半年汇刊》,第7~9页。
    ④《拓宽各市乡街道》,《苏州明报》1928年8月9日。
    ⑤《街道等级表》《苏州明报》1928年8月23~25日,27日。
    ⑥《街道宽度》,《苏州明报》1931年1月31日。
    ⑦《建设新苏州之计划》,《苏州明报》1929年10月24~26日。
    ⑧《街道宽度之等级》,《苏州明报》1931年2月10日。
    ⑨《街道宽度》,《苏州明报》1930年12月14日。
    ①《临顿路宽度》,《苏州明报》1931年8月2日。
    ②《街道宽度》,《苏州明报》1930年12月14日。
    ③《城区甲等干路之永久尺度》,《苏州明报》1931年2月26日。
    ④《街道宽度标准减去两级》,《苏州明报》1931年1月7日。
    ⑤《街道之宽度》,《苏州明报》1931年4月21日。
    ⑥《县府议决修正街道之宽度》,《苏州明报》1931年4月2日。
    ⑦《建设厅重定街道宽度标准》,《苏州明报》1931年6月27日。
    ⑧《建设局开辟县道先声》,《苏州明报》1928年1月5日。
    ⑨《计划中之五大干路线》,《苏州明报》1928年2月24日。
    ⑩《县道干路之建筑计划》,《苏州明报》1928年2月26日。
    11《苏吴路工程昨日开标》,《苏州明报》1928年11月21日。
    12《苏光路规划进行》,《苏州明报》1929年3月1日。
    13《两年来之吴县建设》,《苏州明报》1929年10月10日。
    14《苏木光木两路限期竣工》,《苏州明报》1930年4月5日。
    15《苏常路定期开工》,《苏州明报》1930年4月12日。
    16沈百先:《江苏省公路建设之过去与现在及将来》,《道路月刊》1935年第46卷第1号,第4页。
    ①《县公路重而难举》,《苏州明报》1930年6月8日。
    ②《本年度路桥经费》,《苏州明报》1930年8月4日。
    ③《本县公路处成立》,《苏州明报》1930年4月22日。
    ④《建筑公路新设备》,《苏州明报》1930年2月23日。
    ⑤沈百先:《江苏省公路建设之过去与现在及将来》,《道路月刊》1935年第46卷第1号,第5页。
    ⑥《苏嘉路昨日首次通车》,《苏州明报》1933年3月12日。
    ⑦《长途汽车将通盛泽》,《苏州明报》1933年6月19日。
    ⑧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547页。
    ①《市政筹备处参事会议》,《苏州明报》1927年8月5日。
    ②《建设新苏州之工务顺序》,《苏州明报》1929年3月1日。
    ③《新苏州又一表现》,《苏州明报》1929年3月3日。
    ④《国庆纪念中之苏市筑路计划》,《苏州明报》1929年10月10日。
    ⑤《平门内筑路定期开工》,《苏州明报》1927年1月12日。
    ⑥《平门筑路变更路线》,《苏州明报》1927年6月2日。
    ⑦《筑道路暂时开放平门》,《苏州明报》1927年12月3日。
    ⑧苏州市政筹备处:《苏州市政筹备处半年汇刊》,第24页。
    ⑨《市政处定期开放平门》,《苏州明报》1928年2月3日。
    ⑩《万人空巷看开城》,《苏州明报》1928年2月7日。
    ①《开放平门之张绅演说词》,《苏州明报》1928年2月8日。
    ②方旭红:《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6~127页。
    ③《新市区着手整理》,《苏州明报》1930年1月11日。
    ④《观前街重行测量》,《苏州明报》1930年1月11日。
    ⑤《限期拓宽观前街》,《苏州明报》1930年6月6日。
    ⑥《拓宽观前》,《苏州明报》1930年6月14日。
    ⑦《拓宽观前》,《苏州明报》1930年6月21日。
    ⑧《拓宽观前》,《苏州明报》1930年7月15日。
    ⑨《拓宽观前》,《苏州明报》1930年6月22日。
    ⑩《观前街工程草率》,《苏州明报》1930年11月12日。
    11《拓宽观前》,《苏州明报》1930年8月4日。
    12《观前路工已完成》,《苏州明报》1930年10月31日。
    13《观前人行道开工》,《苏州明报》1930年11月18日。
    14《观前街房屋求美观》,《苏州明报》1930年8月21日。
    15《观前街人行道建筑费》,《苏州明报》1933年9月1日。
    16《观前街工程草率》,《苏州明报》1930年11月12日。
    17《辟展环城马路之大计划》,《苏州明报》1930年9月5日。
    18《市民再请兴修环城路》,《苏州明报》1932年11月20日。
    ①《环城马路失修亟待整理》,《苏州明报》1930年9月1日。
    ②《修桥铺路之工程标准》,《苏州明报》1928年9月19日。
    ③《辟展环城马路之大计划》,《苏州明报》1930年9月5日。
    ④《市民再请兴修环城路》,《苏州明报》1932年11月20日。
    ⑤《繁荣东西中市之大计划》,《苏州明报》1931年7月22日。
    ⑥《繁荣中市计划将行实现》,《苏州明报》1931年8月2日。
    ⑦《城区最近三大建设计划》,《苏州明报》1931年12月24日。
    ⑧《城乡建设讯》,《苏州明报》1932年6月6日。
    ⑨《各区试办道路网》,《苏州明报》1933年4月12日。
    ⑩《建设局在本年内应兴重要建设计划》,《苏州明报》1934年8月14日。
    11《拓宽濂溪坊巷一带》,《苏州明报》1935年1月19日。
    12《开辟相门明日动工》,《苏州明报》1936年8月19日。
    13《改建老阊门工程》,《苏州明报》1936年8月27日。
    ①《建设新苏州五项大工程》,《苏州明报》1936年12月9日。
    ②《建设新苏州五项大工程》,《苏州明报》1936年12月9日。
    ③《拓宽城厢干路》,《苏州明报》1937年2月21日。
    ④《建设新苏州计划奉准举借款三十万》,《苏州明报》1937年1月13日。
    ⑤《建设新苏州工程测量队昨成立》,《苏州明报》1937年3月2日。
    ⑥《居民应及早准备》,《苏州明报》1937年3月3日。
    ⑦《省方核准各路宽度》,《苏州明报》1937年4月11日。
    ①《拓宽十大干路工程迄未开始》,《苏州明报》1937年6月17日。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1页。
    ②〔美〕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8~289、302、313页。
    ③〔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对抗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④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页。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序言》(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①朱海滨:《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第69页。更多关于民间信仰的词源分析,参见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第40~54页。
    ②陶思炎:《迷信、俗信与移风易俗》,《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第6~12页。
    ③宋红娟:《“迷信”概念在中国早期的发生学研究》,《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4期,第65~75页。
    ④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版,第8页。淫祀是指不合礼制的祭祀。《礼记曲礼下》谓,“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⑤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史林》2003年第1期,第54页。
    ⑥魏文静:《明清迎神赛会屡禁不止与商业化》,《历史教学》2009年第14期,第33页。
    ⑦杨循吉等:《吴中小志丛刊》,陈其弟点校,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69页。
    ①(清)李铭皖:《苏州府志》第一册卷三《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②杨循吉等:《吴中小志丛刊》,陈其弟点校,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69页。
    ③魏文静:《明清迎神赛会屡禁不止与商业化》,《历史教学》2009年第14期,第33页。
    ④《县长禁止迎神赛会》,《申报》1915年5月27日。
    ⑤《时评:市民公社之迷信》,《苏州明报》1925年9月9日。
    ⑥《道尹令禁迎神赛会》,《苏州明报》1926年8月29日。
    ⑦《王县长赞成废除城隍庙》,《苏州明报》1928年9月13日。
    ①顾震讨:《吴门表隐》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7、34~35页。
    ②《废除迷信为业之布告》,《苏州明报》1928年10月9日。
    ③《山西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6期,第74~84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81期,第9页。
    ⑤《内政公报》,1929年第2卷第1期,第12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327期,第12页。
    ⑦《调查迷信机关之事实》,《苏州明报》1928年11月7日。
    ⑧《党务指委会议决禁止迎神赛会》,《苏州明报》1929年3月27日。
    ⑨《严禁迎神赛会切实破除乡人迷信》,《苏州明报》1936年4月19日。
    ①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276~278页。
    ②《苏垣禁屠祈晴》,《申报》1911年9月15日。
    ③《张知事仍赴浒关求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20日。
    ④《苏垣求雨记》,《申报》1914年7月25日。
    ⑤《关于禁屠求雨之县署代电》,《苏州明报》1926年5月4日。
    ⑥《迎请铜观音来苏设坛求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6日。
    ⑦《社评:祈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10日。
    ⑧《禁屠求雨之昨闻》,《苏州明报》1926年6月12日。
    ⑨《城厢昨已开屠》,《苏州明报》1926年6月13日。
    ⑩《张知事之虔诚求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17日。
    11《续志张知事请龙祈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18日。
    12《张知事祁龙求雨续讯》,《苏州明报》1926年6月21日。
    13《县公署呈报二次得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28日。
    ①《张知事调查市乡雨量》,《苏州明报》1926年7月9日。
    ②《李道尹请诣郡庙祈雨》,《苏州明报》1926年8月11日。
    ③《今日起断净屠三天》,《苏州明报》1926年8月12日。
    ④《社评:祈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15日。
    ⑤《社评:祈雨》,《苏州明报》1926年6月6日。
    ⑥《祈祷不足恃》,《苏州明报》1926年8月16日。
    ⑦《宗教祈雨各显神通》,《苏州明报》1934年7月9日。
    ⑧《今日起七天断屠祈雨》,《苏州明报》1934年7月9日。
    ⑨《道士碰急令牌求雨》,《苏州明报》1934年7月10日。
    ⑩《将有飓风窥袭苏州》,《苏州明报》1934年7月10日。
    11《横泾乡民望雨情切包围区长请求雨》,《苏州明报》1934年7月12日。
    12《南园农民请县长出马求雨》,《苏州明报》1934年7月19日。
    13《横泾乡民望雨情切包围区长请求雨》,《苏州明报》1934年7月12日。
    ①《吴县长由省归来》,《苏州明报》1934年7月12日。
    ②《吴县长由省归来》,《苏州明报》1934年7月12日。
    ③《防旱委员员会第一次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7月13日。
    ④《县府积极防旱》,《苏州明报》1934年7月14日。
    ⑤《电力戽水机使用法》,《苏州明报》1934年7月20日。
    ⑥《救旱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7月21日。
    ⑦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276页。
    ⑧更多民国初年祀典政策的研究,参见许效正、张华腾:《试论民国初年(1912~1915年)的祀典政策》,《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34~138页。
    ⑨《政府公报》,1913年第563期,第12页。
    ⑩《政府公报》,1914年第631期,第16页;《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18期,第13页。
    11《政府公报》,1914年第642期,第3页。
    12《内务公报》,1914年第14期,第1~20页;第15期,第1~9页。
    13《内务公报》,1914年第6期,第8~10页;《政府公报》,1914年第636期,第8页。
    ①《祭孔》,《申报》1915年3月19日。
    ②《筹备祀孔典礼》,《申报》1921年3月16日。
    ③《上丁祀孔纪》,《申报》1916年9月9日。
    ④《秋丁祀孔之预备》,《申报》1917年9月20日。
    ⑤《官厅循例祀孔》,《申报》1921年9月12日。
    ⑥《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632期,第6~7页。
    ⑦《丁祭纪闻》,《申报》1919年3月7日。
    ⑧《吴县筹备春祭》,《申报》1921年3月12日。
    ⑨《教育局函订丁祭执事》,《苏州明报》1926年9月7日。
    ⑩《张知事函聘祀孔职员》,《苏州明报》1926年9月14日。
    11《县公署函订丁祭人员》,《苏州明报》1927年3月2日。
    ①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44、166、169、173、174、178、195~197页。
    ②《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541期,第16~17页。
    ③田海林、李俊领:《“忠义”符号: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关岳祀典》,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7卷第1期,第86~98页。
    ④《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546期,第20页。
    ⑤《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651期,第7~8页。
    ⑥《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662期,第8~10页。
    ⑦《函请赵营长主祭关岳》,《苏州明报》1926年9月19日。
    ⑧《县署筹备致祭关岳》,《苏州明报》1925年9月23日。
    ⑨《预志明日合祀关岳》,《苏州明报》1926年3月29日。
    ⑩《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632期,第6~7页。
    11《合祀关岳盛况》,《申报》1920年9月29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11页。
    ②《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541期,第16~17页。
    ③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台湾三民书局1970年版,第98~105页。
    ④《大学院公报》,1928年第1卷第3期,第22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9期,第27页。
    ①《春丁祀孔仍缓举行》,《苏州明报》1928年2月19日。
    ②《地方人士春祭孔子》,《苏州明报》1937年3月22日。
    ③《全县机关团体举行孔子诞辰纪念盛况》,《苏州明报》1935年8月28日。
    ④关于新生活运动的研究,详见刘利明:《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关志钢:《新生活运动研究》,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谢早金:《新生活运动的推行》,载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八辑“十年建国”,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247~290页等。
    ⑤《人格与革命》,见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494、499页。
    ①《纪念国庆要提倡礼义廉耻》,见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588、593页。
    ②《新生活运动发凡》,见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69页。
    ③《新生活运动之要义》,见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民国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1935年版,第56页。
    ④《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宣传队长昨开会议》,《苏州明报》1934年10月9日。
    ⑤《评论:新生活运动之次序》,《苏州明报》1934年3月21日。
    ⑥《各界促进新生活运动》,《苏州明报》1934年4月11日。
    ⑦《新生活运动定期举行扩大宣传》,《苏州明报》1934年4月22日。
    ⑧《新运主持》,《苏州明报》1934年9月4日。
    ⑨《新运促进会昨改组》,《苏州明报》1934年10月3日。
    ⑩《新运促进会昨改组》,《苏州明报》1934年10月3日。
    ①《新运空气弥漫全城定十九日举行大扫除》,《苏州明报》1934年10月6日。
    ②《城厢及各区从速组织新运促进分会》,《苏州明报》1934年10月21日。
    ③《公安局新运分会成立》,《苏州明报》1934年10月19日。
    ④《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教育局分会昨日成立》,《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日。
    ⑤《新生活运动会议提倡青年集团结婚》,《苏州明报》1934年12月19日。
    ⑥《新运会改组取消城厢卫生会》,《苏州明报》1936年4月9日。
    ⑦《新生活运动纲要》,见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民国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1935年版,第133页。
    ⑧《新生活运动纲要》,见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民国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1935年版,第133页。
    ⑨《新生活运动三周年纪念告苏州民众书》,《苏州明报》1937年2月19日。
    ⑩《新生活运动今日举行扩大宣传》,《苏州明报》1934年5月4日。
    11《新生活运动扩大宣传实施方案》,《苏州明报》1934年10月7日。
    12《新生活运动扩大宣传实施方案》,《苏州明报》1934年10月7日。
    13《新生活运动三周年举行扩大纪念》,《苏州明报》1937年2月20日。
    ①《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②《新生活运动会议提倡青年集团结婚》,《苏州明报》1934年12月19日。
    ③《厉行新生活运动》,《苏州明报》1934年10月10日。
    ④《党政联合纪念周吴县长报告新生活运动》,《苏州明报》1934年10月16日。
    ⑤《新生活运动与县政》,《苏州明报》1937年2月19日。
    ⑥《厉行新生活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劳动服务团》,《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⑦《新生活运动扩大宣传实施方案》,《苏州明报》1934年10月7日。
    ⑧《教育局分别指示儿童实行新生活》,《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2日。
    ①《厉行新生活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劳动服务团》,《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②《新运促进会昨通过集团结婚办法》,《苏州明报》1935年5月3日。
    ③《新生活运动促进会通过实验区分段工作》,《苏州明报》1935年5月11日。
    ④《孙丹忱设计新运实验区》,《苏州明报》1935年4月24日。
    ⑤《新运三周纪念改正不良风习》,《苏州明报》1937年2月14日。
    ⑥《厉行新生活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劳动服务团》,《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⑦《厉行新生活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劳动服务团》,《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⑧《新生活运动中之清洁运动》,《苏州明报》1934年12月16日。
    ⑨《新运促进会干事讨论集团结婚办法》,《苏州明报》1935年1月23日。
    ⑩《县长整理苏州城》,《苏州明报》1936年4月5日。
    11《新运扩大宣传各长官亲自参加》,《苏州明报》1936年4月13日。
    ①《新生活运动筹备会昨日举行》,《苏州明报》1937年2月15日。
    ②《厉行新生活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劳动服务团》,《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③《公安局开会推进新生活运动》,《苏州明报》1935年8月3日。
    ④《新运促进会组织临时纠察队》,《苏州明报》1936年4月14日。
    ⑤《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修正案》,《苏州明报》1935年4月日。
    ⑥《检查城内外新运烫发器悉数查封》,《苏州明报》1936年4月15日。
    ⑦《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⑧《厉行新生活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劳动服务团》,《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⑨《厉行新生活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劳动服务团》,《苏州明报》1935年9月14日。
    ①《本县新运之检讨及其展望》,《苏州明报》1935年1月日。
    ②《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③《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④《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⑤《新运总会派员来苏检阅新生活运动》,《苏州明报》1935年1月30日。
    ⑥《视察苏州影象良佳》,《苏州明报》1935年3月18日。
    ⑦《总测验新运工作今明举行》,《苏州明报》1936年11月23日。
    ⑧《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⑨《视察苏州影象良佳》,《苏州明报》1935年3月18日。
    ①《新运团今起访问社会》,《苏州明报》1936年4月4日。
    ②《新运促进会定八日街道清洁大检查》,《苏州明报》1936年4月5日。
    ③《本县新运之检讨及其展望》,《苏州明报》1935年1月日。
    ④《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⑤《新运视察团昨抵苏》,《苏州明报》1935年3月17日。
    ⑥关志钢:《新生活运动研究》,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⑦按:民众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性质上尽可相同,质量上则以范围大小而异”,民众教育“是以民众个体作对象”,例如运用方法使无知识技能者得有普通知识和生活技能。社会教育则“不但以民众个体作对象,乃以全般社会作对象”,“常注意到一般的社会文化与学术,以及民众风俗习惯”,“对于民众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各方面都能顾及”,“民众教育的主要部分为民众学校成年职业补习学校等,所以民众教育又是有形式的社会教育”。见全国教育专家:《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第四编,江东书局1930年版,第47页。
    ⑧吴学信:《中国社会教育概述》,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第2~3页。
    ⑨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三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编,正中书局1957年版,第1页。
    ⑩关于分期没有大的分歧。此处引自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九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页。其它如甘豫源、吴学信分为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11~1926年,1927~1937年三段,毛文君分为1896~1911年,1912~1927年,1928~1937年三段,张蓉分为1912~1925年,1926~1937年二段,详见甘豫源:《民众学校》,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3页;吴学信:《中国社会教育概述》,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第1~9页;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8页;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20页。陈礼江将1918~1927年间的平民教育运动单列一段。详见陈礼江:《近百年来中国之民众教育及今后应取之途径》,《学林》1941年第13期,第35~37页。
    ①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449~451页。
    ②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2~574页。
    ③《学部官报》,1906年第1期,第571页。
    ④曹允源:《吴县志》卷二十八《学堂》,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21页。
    ⑤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⑥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九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页。
    ⑦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丙编,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62页。
    ⑧《四川教育官报》,1907年第九册第六十篇。
    ⑨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34页。
    ⑩《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第五期,第9~10页。
    11《通俗教育研究录》,1912年第6期,第28~29页。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48~649页。
    13《通俗杂志》,1915年第2期,第3页。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02页。
    ①《吴县教育杂志》,1915年第4期,第44~45页。此章条目为“已社会教育”,为《教育纲要》“甲、乙、丙、丁、戊、己”之最后一章,在舒新城、璩鑫圭等教育史料汇编中均不见载。参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54~265页;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758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5页。
    ②《教育周报(杭州)》,1915年第73期,第18~19页。
    ③《东山创设通俗宣讲所》,《申报》1915年2月2日。
    ④《江苏教育行政月报》,1916年第2期,第3~8页。
    ⑤巡按使公署政务厅教育科:《江苏第二次省教育行政会议汇录》议决案,1915年版,第22~29页。
    ⑥《江苏教育行政月报》,1915年第10期,第7页。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⑦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816页。
    ⑧《通俗教育馆开幕》,《申报》1917年5月22日。
    ⑨《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第193页。
    ①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九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页。
    ②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385~397页。
    ③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14页。
    ④《江苏教育通讯》,1933年第2期,第40页。
    ⑤教育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报告》,1939年版,第248页。
    ⑥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56页。
    ⑦《江苏教育行政月报》,1916年第2期,第3~8页。
    ⑧《江苏教育行政月报》,1916年第2期,第1~3页。
    ⑨巡按使公署政务厅教育科:《江苏第二次省教育行政会议汇录》议决案,1915年版,第23~28页。
    ⑩《通俗教育馆开幕》,《申报》1917年5月22日。
    11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57页。
    ①《青浦教育》,1928年第2期,第14~15页。
    ②《陕西教育周刊》,1929年第65期,第20~21页。
    ③《通俗教育馆之内部组织》,《苏州明报》1928年2月19日。
    ④《吴县通俗教育馆开幕》,《苏州明报》1928年10月14日。
    ⑤《通俗教育馆之人数统计》,《苏州明报》1929年1月6日。
    ⑥《吴县通俗民众教育馆职员联席会议纪》,《苏州明报》1929年2月17日。
    ⑦《吴县通俗教育馆十八年度进行计划》,《苏州明报》1929年8月4日。
    ⑧《将有民众教育馆出现》,《苏州明报》1928年2月11日。
    ①《民众教育馆开幕纪》,《苏州明报》1928年6月16日。
    ②《民教馆将添设娱乐部》,《苏州明报》1929年1月6日。
    ③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2页。
    ④《通俗馆更改名称》,《苏州明报》1929年7月30日。
    ⑤《本县社教机关一旦裁撤影响至巨》,《苏州明报》1936年2月11日。
    ⑥《本县社教机关一旦裁撤影响至巨》,《苏州明报》1936年2月11日。
    ⑦《吴县社教机关明日起一律保管》,《苏州明报》1936年3月14日。
    ⑧《教局谈话会决定各民教馆限期结束》,《苏州明报》1936年3月3日。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四七三期,第2~4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986期,第1~3页。
    11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136页。
    12赵如珩:《江苏省鉴》下册第七章教育,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56页。
    13《续设民教馆四处》,《苏州明报》1930年7月22日。
    14《廿年度社教》,《苏州明报》1931年8月2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九八六期,第1~3页。
    ②《吴县教育之最近概况》,《苏州明报》1933年11月21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九八六期,第1~3页。
    ①《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1929年第18期,第25~28页。
    ②《六农民教育馆筹备员》,《苏州明报》1933年12月5日。
    ③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136~138页。
    ④《教育与民众》,1931年第2卷第8期,第155~167页。
    ①《民教机关一律改称民教馆》,《苏州明报》1935年5月5日。
    ②《廿四年度起教育局变更民教区域》,《苏州明报》1935年6月14日。
    ①《徐督学考察民教机关标准工作》,《苏州明报》1934年8月12日。
    ②《第四民教馆不日开幕》,《苏州明报》1929年10月9日。
    ③《吴县教育》1934年第二卷第11~12期,第116~117页。
    ④《县教育局之民众教育》,《苏州明报》1928年10月22日。
    ⑤《吴县教育》1934年第二卷第11~12期,第116页。
    ⑥《第三民教馆暂缓开幕》,《苏州明报》1929年8月25日。
    ⑦《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第193页。
    ⑧《徐督学考察民教机关标准工作》,《苏州明报》1934年8月12日。
    ⑨《吴县教育》1934年第二卷第11~12期,第121~122页。
    ⑩《民众教育通讯》,1933年第3卷第1期,第144~145页。
    11《实验民教馆设施计划》,《苏州明报》1932年8月15日。
    12《县立民众教育管标准工作成绩考查》,《苏州明报》1934年9月2日。
    ①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132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986期,第1页。
    ③赵如珩:《江苏省鉴》下册第七章教育,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67、169、175、176页。
    ④《福建教育厅周刊》,1932年第119~120期,第21~23页。
    ⑤《本县民教馆规定等级》,《苏州明报》1932年7月24日。
    ⑥《二十二年度教局推行民教计划》,《苏州明报》1933年7月25日。
    ⑦赵如珩:《江苏省鉴》下册第七章教育,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57页。
    ①《吴县教育》,1933年第2卷第4期,第6~9页。
    ②《江苏教育》,1933年第2卷第4期,第17~21页。
    ①《民众教育通讯》,1933年第3卷第7期,第34~35页。
    ②巡按使公署政务厅教育科:《江苏第三次省教育行政会议汇录》议决案,1918年版,第54~60页。
    ③《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第193页。
    ④甘豫源:《民众学校》,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6页。
    ⑤《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第193页。
    ⑥《民众学校委员会会议》,《苏州明报》1928年2月25日。
    ⑦《民众学校之近讯》,《苏州明报》1928年2月28日。
    ⑧《教育局创办民众学校》,《苏州明报》1928年2月18日。
    ⑨《教育局开办乡镇民众夜校》,《苏州明报》1928年3月14日。
    ⑩《民众学校委员会议》,《苏州明报》1928年2月19日。
    11《狮林民众学校开学志盛》,《苏州明报》1928年3月6日。
    12《市政处民众夜校开学总志》,《苏州明报》1928年3月17日。
    13《县教育局之民众教育》,《苏州明报》1928年10月22日。
    14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59页。
    ①《上海党声》,1936年第2卷第8期,第163页。
    ②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199~200页。
    ③《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1929年第21期,第31~32页。
    ④《昆山教育》,1932年第1期,第4页。
    ⑤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59页。
    ⑥《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1929年第21期,第31~32页。
    ⑦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178~179页。
    ⑧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59页。
    ⑨《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1929年第21期,第31~32页。
    ⑩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2年版,第199~200页。
    ①《吴县识字运动委员会今日举行识字运动宣传周告各界民众书》,《苏州明报》1931年4月20日。
    ②《吴县识字运动委员会今日举行识字运动宣传周告各界民众书》,《苏州明报》1931年4月20日。
    ③赵如珩:《江苏省鉴》下册第七章教育,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第167、169、175、176页。
    ④《吴县识字运动委员会今日举行识字运动宣传周告各界民众书》,《苏州明报》1931年4月20日。
    ⑤《中央民运会令饬举办简易识字学校》,《苏州明报》1934年4月19日。
    ⑥《强迫识字教育注意原则》,《苏州明报》1935年10月27日。
    ⑦《党务改实验区中心工作第二部分举办简易识字学校》,《苏州明报》1935年6月27日。
    ⑧《简易识字学校定本月十一日开学》,《苏州明报》1935年9月3日。
    ⑨《强迫识字教育教局拟具两项办法》,《苏州明报》1935年11月30日。
    ⑩《江苏教育》,1935年第四卷第八期,第194~197页。
    11《强迫识字教育惩戒不入学之民众》,《苏州明报》1935年9月28日。
    12《强迫识字教育教局拟具两项办法》,《苏州明报》1935年11月30日。
    13《举办强迫识字教育各校试行导生制》,《苏州明报》1935年12月13日。
    14《义教推行初步成绩》,《苏州明报》1936年5月6日。
    15《实施强迫教育本县进行计划》,《苏州明报》1936年10月14日。
    ①吴剑真:《三年来之江苏社会教育》,《江苏教育》1935年第4卷第1~2期,第187~194页。
    ②《苏省教育厅特派视察员杨元珪对吴县教育意见(四)》,《苏州明报》1931年7月28日。
    ③《实验民教馆设施计划》,《苏州明报》1932年8月15日。
    ④《读吴县农民教育之过去以后》,《苏州明报》1933年11月6日。
    ⑤朱坚白:《民众教育任务与方法之探讨》,《江苏教育》1934年第三卷第九期,第28~35页。
    ①《本县今后之社教设施》,《苏州明报》1932年10月17日。
    ②需要说明的是,“公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首先,公产与私产的区别具有相对性。其次,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公产”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里所使用的“公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清末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地方层级,只有模糊的或约定俗成的“公产”习俗,用于特指那些不属于官方所有,亦不属于私人占有的财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无关于“公产”认定的成文规范。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公产”概念诞生于公产所有权理论产生后,最早由法国提出。1833年,法国学者普鲁东在《公产论》中首次对公产理论作出系统说明。1947年,法国民法改革起草委员会完整提出了公产的认定标准,即“公众直接使用的财产和该财产的自然状态或经过人为的加工以后的状态必须是专门的或主要的适应于公务所要达到的目的……财产,以及与上述两种公产接触的物体”。1957年,法国《国有财产法典》规定,“国有财产中,由于本身性质或由于政府指定用途而不能作为享有私所有权的属于公产,其他财产属于私产”。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则使用“公物”的概念。所谓“公物”,包括“所有直接供大众福祉或行政主体自身需要使用的财产”。关于公产概念的讨论,详见王明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崔建远:《所有权的蜕变》,《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44~147页;姜广俊:《公物与公产概念辨析》,《求索》2008年第4期,第133~135页;侯宇:《法国公产性质之演变》,《公民与法》2010年第3期,第50~61页;赵世奎:《公产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
    ③夏扬:《从公产管理与诉讼观察法律制度的近代变迁》,《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第24~28期。
    ④《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年刊》1929年,绪言,第3页。
    ⑤《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1910年第5期,第2页。
    ⑥关于此类管理机构兴起的文化、经济、社会背景的详细研究,参见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28页。
    ⑦据民国《吴县志》记载,苏州府城内外由地方社会创办的各种善堂多达75处,其中吴县境内有27处,长洲县境内有16处。包括男女普济堂、育婴堂、广仁堂、仁济堂、昌善局、安节局、安仁局、同善堂、恤嫠所、清节堂、保息局、永仁堂、同仁堂、芹香堂、志德堂、培德堂、积善局、丹霞义局、苦儿院、贫民习艺所等。详见曹允源:《吴县志》卷三十《公署》三,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61~468页。
    ③《预备立宪会公报》,1909年第2卷第19期,第28页。
    ④义仓之名取“朱子社仓遗意”,以别于长平官仓。“自经兵燹,长平官仓业已被毁无存,各州厅县现存积谷皆系民捐绅办,官为督察,均属义仓,向未造册开报”。宣统三年(1911),丰备义仓经长元吴三县核定归为县有。辛亥以后,经临时州议会议决,仍归县有。1912年4月,因县市争持不下,经省行政公署训令,由市公所临时接管。除长平仓、丰备义仓外,苏州还建有长元吴“三邑仓”。同治七年(1868),因按亩带征积谷,仿照宋代平粜仓,明代济农仓等“在官而不在民之旨”,另建三邑仓,于光绪四年(1878)告成,由长元吴三县主其事,与义仓纯由官绅劝捐不同。详见《申报》1910年5月29日、1912年4月12日、1921年4月6日;《苏州明报》1930年2月24日;《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27期,第14页。
    ⑤《丰备义仓争执》,《申报》1921年4月6日。
    ⑥《教厅整理吴县教育计划(一~三)》,《苏州明报》1931年7月18~20日。
    ①曹允源:《吴县志》卷三十《公署》三,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61~467页。
    ②男普济、女普济、育婴、广仁、锡类、永仁等有“郡中六官堂”之称。其中,育婴堂(附广仁堂)、普济堂、女普济堂又有“苏三堂”之称。详见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8~1219页;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59页。
    ③曹允源:《吴县志》卷三十《公署》三,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62、463、465、466页。
    ④《北洋官报》1911年第2760册,第11页。
    ⑤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7页。
    ①《袁世凯解散各省自治团体》,《申报》1914年2月5日。
    ②《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14期,第29~34页。亦见《苏省停办自治之执行细则》,《申报》1914年2月14日。
    ③后为汪朝模(范卿)接替。见《丰备义仓改组述闻》,《申报》1920年12月20日。
    ④《委绅管理公款》,《申报》1914年3月17日。
    ⑤《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94期,第2~8页。
    ⑥《江苏省公报》,1915年第428期,第2~3页。
    ⑦《款产经理处更举经理》,《申报》1917年4月14日。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4页。
    ⑨1923年后,江苏各县、市乡自治机关恢复。
    ①《市议会否认归并学款处》,《申报》1924年5月3日。
    ②《工巡捐局账册》,《苏州明报》1926年3月21日。
    ③《学款处定今日归并》,《苏州明报》1926年8月15日。
    ④《统一县教育费之令知》,《苏州明报》1926年10月6日。
    ⑤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23页。
    ⑥《丰备义仓改组述闻》,《申报》1920年12月20日。
    ⑦《社评:整顿丰备义仓》,《苏州明报》1926年6月22日。
    ⑧《整顿积谷之清查储款》,《苏州明报》1926年3月6日。
    ⑨《丰备义仓争执》,《申报》1921年4月6日。
    ⑩《丰备仓应否改选之会议》,《申报》1920年9月3日。
    11董事分别为,彭谷孙、尤先甲、汪凤瀛、潘盛年、潘承谋、丁怀棨、袁葆璐,监察分别为吴问潮、汪朝模。《丰备义仓改组述闻》,《申报》1920年12月20日。
    12《丰备义仓争执》,《申报》1921年4月6日。
    13《整顿积谷之清查储款》,《苏州明报》1926年3月6日。
    14《时论:丰备仓果有储谷耶》,《苏州明报》1926年4月11日。
    15《社评:整顿丰备义仓》,《苏州明报》1926年6月22日。
    16《工巡捐局账册》,《苏州明报》1926年3月21日。
    17《苏州工巡捐局开办之布告》,《申报》1920年9月13日。
    ①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②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9页。
    ③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278,281页。
    ④《工巡局路工废弛》,《申报》1921年11月29日。
    ⑤《函催工巡捐局解欠费》,《苏州明报》1925年11月14日。
    ⑥《工巡捐局之欠款叠叠》,《苏州明报》1925年12月6日。
    ⑦《省委吊取工巡捐局文卷》,《苏州明报》1926年4月18日。
    ⑧《接收工巡捐局后所闻》,《苏州明报》1926年5月7日。
    ⑨《工巡捐局账册》,《苏州明报》1926年3月21日。
    ⑩《省委接收工巡捐局之反响》,《苏州明报》1926年4月20日。
    11《总商会将于今明接收工巡捐局》,《苏州明报》1926年5月4日。
    12《工巡捐局改选后近闻》,《苏州明报》1926年8月11日。
    ①《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71期,第16~18页。
    ②《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254期,第2~3页。
    ③县地方岁入经常项目包括,附税(如忙漕租课及契附税等)、租息(如学田租、公田租等)、带征各费(如学费、警费、自治公益费等),杂捐(如房捐、警捐、丝绢等)、杂收入(如印花税、检查费、各乡缴巡缉费、补助小学经费等),临时项目包括,罚金收入(如忙漕租课限外加征及违警罚金等)、杂款收入等。详见《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273期,第2~6页。
    ①《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2501期,第2~5页。
    ②《江苏省公报》,1920年第3157期,第3~5页。
    ③1921年1月,江苏省修正款产经理处条例,将各市乡董列入县行政会议成员。详见《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541期,第2页。
    ④《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677期,第1页。
    ⑤《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541期,第2页。
    ⑥《请组公款公产处》,《申报》1921年4月3日。
    ⑦汪凤瀛当选为总董,丁鹏为副董,贝理泰、陶惟坻、张世璋、潘起鹏、韩云骏、沈绍增、陆清翰、王澄、杨政、严良灿等10人当选董事。详见《县款产处选定董事》,《申报》1921年10月15日。
    ⑧《款产处选举后之波折》,《申报》1921年10月19日。
    ⑨《款产处选举轇轕》,《申报》1921年11月13日。
    ⑩《自治恢复后之款产处问题》,《申报》1923年10月26日。
    ①《苏议会议决撤废地方款产处》,《申报》1923年10月31日。
    ②《设立县财政委员会之提议》,《申报》1924年6月2日。
    ③《苏省地方款产管理章程之规定》,《申报》1926年6月12日。
    ④《上海县公报》,1926年第16期,第19~30页。
    ①《公益局之组织大纲》,《苏州明报》1927年4月11日。
    ②《公益局组织养老院》,《苏州明报》1927年4月11日。
    ③将苏州丰备义仓改称吴县公益局第一义仓,苏州三邑义仓改称为吴县公益局第二义仓,苏州男普济堂改称为吴县公益局第一养老院,苏州育婴堂改称为吴县公益局育婴院,吴县县立医院改称为吴县公益局第一医院,女普济堂改称为吴县公益局妇女养老院,保息安节局改称为吴县公益局安节院,莲溪同仁堂改称为吴县公益局莲溪同仁堂。详见《公益局更定机关名称》,《苏州明报》1927年4月28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3期,第26~30页。
    ⑤《省委公益处主任委员》,《苏州明报》1927年8月13日。
    ⑥《公益经理处委员就职》,《苏州明报》1927年10月4日。
    ①《县委公益经理处委员》,《苏州明报》1927年9月25日。
    ②《公益处常会议事录(残)》,《苏州明报》1927年10月4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0期,第10~11页。另见《申报》1928年2月12、27日;《苏州明报》1928年2月13日。
    ④《公益处改组中近讯》,《苏州明报》1928年4月14日。
    ⑤1929年后,缩减为总务、财务二课。详见《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年刊》1929年,例规,第1~3页。《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年刊》1930年,例规,第1~2页。
    ⑥《公款公产管理处正式成立》,《苏州明报》1928年5月2日。
    ①《公益经理处委员常会纪》,《苏州明报》1928年3月6日。
    ②《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年刊》1929年,序言,第1~2页。
    ①《县财政局准明日成立》,《苏州明报》1928年9月30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20期,第10~11页。另见《申报》1928年2月12、27日;《苏州明报》1928年2月13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43期,第27~28页。
    ④《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年刊》1929年,序言,第1~2页,公牍,第23页。
    ⑤《财政局正式成立》,《苏州明报》1928年10月2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66期,第14~15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72期,第31页。
    ⑧《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159期,第1~2页。
    ①《公益经理处委员就职》,《苏州明报》1927年10月4日。
    ②《吴县积谷之实况》,《苏州明报》1929年8月8日。
    ③《内政公报》,1928年第1卷第4期,第28~31页。
    ④《组织义仓管理委员会》,《苏州明报》1929年9月22日。
    ⑤《义仓管理委员会昨日接收丰备义仓》,《苏州明报》1929年9月24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08期,第12页。
    ①《内政公报》1930年第3卷第1期,第1~6页。
    ②《义仓会改正名称》,《苏州明报》1930年5月22日。
    ③《整顿积谷》,《苏州明报》1930年9月25日。
    ④《增加基金扩充仓储积谷》,《苏州明报》1931年8月20日。
    ①《真正公款公产处不日即将成立》,《苏州明报》1930年8月21日。
    ②《内政公报》,1928年第1卷第2期,第21~30页。
    ③《内政公报》,1930年第3卷第5期,第7页。
    ④《款产处委员任满》,《苏州明报》1930年4月26日。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08期,第11~12页。
    ⑥《真正公款公产处不日即将成立》,《苏州明报》1930年8月21日。
    ⑦《慈善基金在积谷款产项下划拨》,《苏州明报》1931年1月11日。
    ⑧《款产处昨办移交》,《苏州明报》1930年8月24日。
    ⑨《各自治区长之三大请愿》,《苏州明报》1930年9月30日。
    ⑩《公款公产省令另组管理处》,《苏州明报》1930年9月24日。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668期,第25~26页。
    12《款产处主要职员之人选》,《苏州明报》1930年12月27日。
    13《财政局定期划交公款产》,《苏州明报》1931年5月20日。
    14《财局公款全部划清》,《苏州明报》1931年6月16日;《财局划交市公款产》,《苏州明报》1931年6月27日。
    15《本县财政奇绌款产处人员全体辞职》,《苏州明报》1932年8月3日。
    ①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第19、130页。
    ②《本县财政奇绌款产处人员全体辞职》,《苏州明报》1932年8月3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774期,第1~2页。
    ④《省政府会议各县税收存入县库》,《苏州明报》1934年4月18日。
    ⑤《修正江苏省各县款产管理处组织规程》,《苏州明报》1934年5月13日。
    ⑥《本县款产处列入甲等》,《苏州明报》1934年7月10日。
    ⑦《公款公产处奉令改组》,《苏州明报》1934年6月29日。
    ⑧《款产处与建设局交换地址迁移办公》,《苏州明报》1935年9月8日。
    ⑨《款产处与县府行文改为令呈后发生疑问七要点》,《苏州明报》1936年9月17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565期,第7~8页。
    ②《修正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组织规程》,《苏州明报》1937年6月9日;《江苏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605期,第2~3页。
    ③关于王安石保甲制度的研究,详见于忠玺:《试论王安石保甲法的地位和作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④三代时期,有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十二师为都的规定。西周时期,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制度。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十家为什,五家为伍。战国时期,商鞅提出,什伍连坐。隋代规定,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唐代规定,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内连坐。北宋规定,十家为一小保,五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后又改为五家为一小保)。
    ⑤元代规定,五十家立为一社。明代规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富户十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元代和明代的组织形式更多侧重于地方钱粮赋税的征收。
    ⑥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251~252页。
    ⑦《整顿警察摺》,《端忠敏公奏稿》卷四,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页。
    ①《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63期,第15~21页。
    ②《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72期,第13~16页。
    ③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第26页。
    ④《苏省拟试办村制》,《申报》1923年2月4日。
    ⑤《苏省各县之新村制,民政厅拟具组织大纲》,《申报》1927年7月22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53期,第4~8页。
    ⑦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五卷(1928~1930),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61页。
    ⑧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五卷(1928~1930),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96页。
    ⑨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第107页。
    ①《内政公报》,1928年第一卷第七期,第6~9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4、762页。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50期,第1~10页。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95期,第1~8页。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349期,第4~11页。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84期,第1~2页。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89期,第5~9页。
    ⑧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14页。
    ⑨《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98期,第1~4页。
    ⑩《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316期,第4~9页。
    11《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248期,第1页。
    12民国成立以来,江苏省至少已办过四次清乡,分别是在1913年、1924年、1926年和1928年。详见《申报》1913年10月6日;《苏州明报》1926年5月26日,1928年7月5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316期,第4~9页。
    ②《长治久安之基础迅办清乡筹编保甲》,《苏州明报》1931年2月12日。
    ③《团务月刊》,1933年第1卷第9期,第70~73页。
    ④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直学轩1933年版,第647~652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5页。
    ⑥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内政部1932年版,第275~276页。
    ⑦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84~587页。
    ⑧《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5年第2卷第9期,第17~34页。
    ⑨关于南京国民政府保甲制度恢复过程的研究,详见金世忠:《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的展开与实施》,《台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学刊》2008年第7期,第323~354页;王先明:《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第70~79页;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8~125页;王先明,常书红:《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与乡村权力结构》,《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第130~138页;肖如平:《理想与现实的两难:论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第53~57期;王先明:《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控制体制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111~115页。
    ⑩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1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保甲运动宣传纲要》,1929年版,第1~4页。
    ①《清剿匪共与修明政治之道》,见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620页。
    ②《革命军的责任是安内与攘外》,见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66,67,71页。
    ③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直学轩1933年版,第647~652页。
    ④当时,围剿以打家劫舍,抢劫财物为生的武装团伙也是恢复保甲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江苏淮阴地区有大小股匪50余支,二三千人,江苏长江以北地区散在民间的枪支多达20万支。详见杨红运:《战前江苏省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12页。
    ⑤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中央政府基于国防军事、农业生产、人民赋役和社会治安等需要,以户籍为手段,对人口实施编组和控制的传统相沿已久。区别在于时代背景和实施目的各有不同。“在周之政主于教,齐之政主于兵,秦之政主于刑,汉之政主于捕盗,晋魏主于户籍,隋主于检察,唐主于组织”,宋“初主于卫,终则并以杂役,元则主于乡教,明则主于役民,清则主于制民”。详见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直学轩1933年版,第2页。
    ①《第三期保甲实行在即同甲各户举办联保》,《苏州明报》1935年1月28日。
    ②《苏省各县将行保甲制》,《苏州明报》1933年11月8日。
    ③《保甲的效用》,《苏州明报》1935年5月4日。
    ④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289页。
    ⑤《为保甲第三期工作告竣所望于全县各乡镇保甲长者》,《苏州明报》1935年5月4日。
    ⑥《为保甲第三期工作告竣所望于全县各乡镇保甲长者》,《苏州明报》1935年5月4日。
    ⑦《改革督察制度注重中心政策办理保甲着重民众组织完成》,《苏州明报》1934年1月11日。
    ⑧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保甲运动宣传纲要》,1929年版,第1~4页。
    ⑨《保甲是人民自卫制度》,《苏州明报》1935年5月4日。
    ⑩《县长出巡保甲长训话》,《苏州明报》1936年4月22日。
    11《县政府颁布告阐明保甲编组要义》,《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日。
    12《保甲讲习》,《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2日。
    13《保甲之意义与组织》,《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0日。
    ①江苏省61县,共608区,其中甲等区44,乙等区42,丙等区198,丁等区224。各区按等级支用行政费,甲等支400元,乙等支350元,丙等支300元,丁等支250元,全年行政费2072400元,而全年实际收入仅有954400元,不及全额之半。全年自卫经费有2415000余元。两种经费均以亩捐为主体,倘能重新统筹,全部移作编练保甲。详见《苏省各县将行保甲制》,《苏州明报》1933年11月8日。
    ②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5、27~28页。
    ③《内政公报》,1937年第10卷第3期,第67页。
    ④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39页。
    ①《江苏省政府整理各县自治区域办法》,《苏州明报》1934年2月21日。
    ②《本县自治区划并》,《苏州明报》1934年3月20日。
    ③《本县自治区域请求变更》,《苏州明报》1934年6月28日。
    ④《新自治区长圈定》,《苏州明报》1934年8月10日。
    ⑤《新自治区公所限十六日成立》,《苏州明报》1934年8月11日。
    ⑥《各区乡镇重行划定》,《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0日。据1935年6月统计,改划后,吴县自治区共计13个,乡镇共计279个,其中223乡,56镇。详见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13、15页。
    ⑦《县政府颁布告阐明保甲编组要义》,《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日。
    ⑧《保甲经费》,《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4日。
    ⑨《县长在纪念周报告保甲、区长总辞职等意见》,《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7日。
    ⑩《县府奉行保甲讲习会》,《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1日。
    11《保甲讲习》,《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3日。
    12《办理保甲制度发生疑义》,《苏州明报》1934年11月30日。
    13《各县党部协助政府切实办理保甲工作》,《苏州明报》1934年11月7日。
    ①第一区(缺),第二区周绍震,第三区许国述,第四区丁琴生,第五区金忠,第六区钱希周,第七区赵梦渔,第八区胡兆基,第九区朱绩成,第十区曹德标,第十一区张右铭,第十二区姜孟周,第十三区戚继禹。详见《举办保甲编查委员》,《苏州明报》1934年11月16日。
    ②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50~52页。
    ③第一区:刘正康、张云摶;第二区:严康伯、冯叔修;第三区:朱守一;第四区:丁南洲;第五区:石凤至、王士一;第六区:钱介一。
    ④《第二期保甲工作各区一律限期告成》,《苏州明报》1935年1月9日。
    ⑤《吴县长亲自宣传推进保甲制度》,《苏州明报》1934年11月28日。
    ⑥《保甲宣委会设计会议》,《苏州明报》1935年1月23日。
    ⑦《第四区普遍保甲宣传》,《苏州明报》1935年1月25日。
    ⑧《举办保甲开始编户》,《苏州明报》1934年12月2日。
    ⑨《保甲教学周》,《苏州明报》1934年12月14日。
    ⑩《保甲指导员将出发》,《苏州明报》1934年12月2日。
    11《保甲编查并非征兵》,《苏州明报》1934年12月1日。
    12《第六区指定人员分组负责办理保甲》,《苏州明报》1934年12月7日。
    13《城区保甲》,《苏州明报》1934年12月22日。
    14《第二期保甲工作各区一律限期告成》,《苏州明报》1935年1月9日。
    ①《第三次区长会议讨论保甲进行为中心》,《苏州明报》1935年2月7日。
    ②《第二期保甲办理完竣》,《苏州明报》1935年1月30日。
    ③《第三期保甲完成后分组派员抽查户口》,《苏州明报》1935年1月29日。
    ④《第三期保甲完成后分组派员抽查户口》,《苏州明报》1935年1月29日。
    ⑤《第三期保甲明日开始将先由区召开会议》,《苏州明报》1935年1月31日。
    ⑥《第三期保甲实行在即同甲各户举办联保》,《苏州明报》1935年1月28日。
    ⑦《第三期保甲完成后分组派员抽查户口》,《苏州明报》1935年1月29日。
    ⑧《为解决办理保甲困难县府召乡镇长谈话》,《苏州明报》1935年4月13日。
    ①《第三期保甲实行在即同甲各户举办联保》,《苏州明报》1935年1月28日。
    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举办两次户口调查,第一次是在1928年6月至1929年3月,第二次是在1930年12月至1932年底。两次调查,“皆以户政久废,人民安于旧习,办理诸多棘手,而地方下级组织又未臻健全,致调查期间过长,未尽确实”。详见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90页。
    ③《第三期保甲进行困难》,《苏州明报》1935年3月27日。
    ④《保甲剖疑》,《苏州明报》1935年5月4日。
    ⑤《保甲是人民自卫制度》,《苏州明报》1935年5月4日。
    ⑥《县长出巡保甲长训话》,《苏州明报》1936年4月22日。
    ①《来论:甲长困难之点》,《苏州明报》1935年4月17日。
    ②《请解释保甲长》,《苏州明报》1935年4月7日。
    ③《第三期保甲工作行将告成》,《苏州明报》1935年5月1日。
    ④《保甲长纷纷辞退县令各区传谕挽留》,《苏州明报》1935年4月14日。
    ⑤《第一区保甲工作》,《苏州明报》1935年4月2日。
    ⑥《办理保甲编查完竣》,《苏州明报》1935年4月11日。
    ⑦《第三期保甲工作行将告成》,《苏州明报》1935年5月1日。
    ⑧《保甲为基本组织今后须积极推进》,《苏州明报》1936年12月15日。
    ⑨《保甲进行缺点多民厅指示纠正办法》,《苏州明报》1936年7月14日。
    ⑩《保甲为基本组织今后须积极推进》,《苏州明报》1936年12月15日。
    11《集中八县督察员整顿本县保甲》,《苏州明报》1937年6月27日。
    12《公安局命令尊重甲长》,《苏州明报》1935年7月9日。
    ①据1935年统计,吴县人口的识字率仅为20%。详见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114页。
    ②《训练各县乡镇保甲长》,《苏州明报》1934年9月19日。
    ③《乡镇长受训限期报到》,《苏州明报》1935年7月7日。
    ①《民厅训练乡镇长确定苏锡镇扬四处》,《苏州明报》1935年7月3日。
    ②《第一区乡镇长会议一致不愿赴省训练》,《苏州明报》1935年7月11日。
    ③《各乡镇环请免训个个老资格》,《苏州明报》1935年7月12日。
    ④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216页。
    ⑤《训练全县保长县政府组织筹备委会》,《苏州明报》1935年6月30日。
    ⑥《保长训练完毕后举办分区训练甲长》,《苏州明报》1935年7月12日。
    ⑦《保长训练筹委会议》,《苏州明报》1935年7月3日。
    ⑧《保长训练完毕后举办分区训练甲长》,《苏州明报》1935年7月12日。
    ⑨《保甲长受训时原职得有保障》,《苏州明报》1935年5月5日。
    ⑩《本县保长训练将分两期集中城区》,《苏州明报》1935年7月2日。
    11《保长训练委会通过训练章程》,《苏州明报》1935年7月6日。
    12《第一期保长训练定廿日开学》,《苏州明报》1935年7月11日。
    13《本县甲长训练明年元旦开始全县分一二八区》,《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1日。
    14《训练甲长借用校舍县府指定八区各校,其余五区尚未指定》,《苏州明报》1935年12月27日。
    15《甲长在训练期内一律不得托故推辞》,《苏州明报》1935年12月13日。
    16《甲长在训练期内一律不得托故推辞》,《苏州明报》1935年12月13日。
    ①《内政公报》,1937年第10卷第3期,第69~70页。
    ②《重选全县乡镇保甲长健全保甲基础》,《苏州明报》1937年2月2日。
    ③《全县改选保甲》,《苏州明报》1937年2月14日。
    ④《全省八千余乡镇长将全部改选四月开始集训》,《苏州明报》1937年1月13日。
    ⑤《乡镇长审查完竣仅十三乡未产生开始整理保甲》,《苏州明报》1937年3月27日。
    ⑥《集中八县督察员整顿本县保甲》,《苏州明报》1937年6月27日。
    ⑦《省订实施办法训练乡镇保甲长》,《苏州明报》1937年1月8日。
    ⑧《全省八千余乡镇长将全部改选四月开始集训》,《苏州明报》1937年1月13日。
    ⑨《全省八千余乡镇长将全部改选四月开始集训》,《苏州明报》1937年1月13日。
    ⑩《训练保甲人员教厅规定办法》,《苏州明报》1937年3月16日。
    ①《保长训练所县长任副所长》,《苏州明报》1937年6月5日。
    ②《八县保长训练举行开学典礼施专员莅苏》,《苏州明报》1937年6月30日。
    ③《本县受训保长城区该抽三百名》,《苏州明报》1937年6月19日。
    ④《本县甲长训练分四十二处举行》,《苏州明报》1937年4月25日。
    ⑤《本县甲长训练分五期六月一日开始》,《苏州明报》1937年5月7日。
    ⑥《城区甲长训练决定抽调办法》,《苏州明报》1937年5月9日。
    ⑦《员工受甲长训练者县令不得辞歇》,《苏州明报》1937年5月13日。
    ⑧《甲长训练将开学各乡镇受训人数》,《苏州明报》1937年5月29日。
    ⑨《甲长纷呈请辞影响自治组织》,《苏州明报》1937年5月19日。
    ⑩《县府订三项办法制裁甲长避训》,《苏州明报》1937年5月15日。
    11《县府指示制裁有意避训甲长》,《苏州明报》1937年5月26日。
    12《各民校均未满额甲长托词避训》,《苏州明报》1937年6月2日。
    13《各民校均未满额甲长托词避训》,《苏州明报》1937年6月2日。
    ①《民厅委员抽查保甲发现错误之处甚多》,《苏州明报》1935年4月4日。
    ②《保甲第三期工作复查抽查务求严密》,《苏州明报》1935年4月6日。
    ③《全省保甲完成后民厅派员来苏抽查》,《苏州明报》1935年4月20日。
    ④《下月初实地抽查保甲吴县长将遍赴各区》,《苏州明报》1935年4月24日。
    ⑤《第三区保甲抽查情形》,《苏州明报》1935年5月9日。
    ⑥《抽查保甲郭庆元到十一区茫茫水乡村落散漫》,《苏州明报》1935年5月13日。
    ①《四区保甲》,《苏州明报》1935年5月20日。
    ②《抽查保甲周桂馥到第八区》,《苏州明报》1935年5月24日。
    ③《第八区保甲抽查》,《苏州明报》1935年5月30日。
    ④《吴县长返城抽查保甲结果甚佳》,《苏州明报》1935年4月29日。
    ⑤《城区保甲》,《苏州明报》1935年6月7日。
    ⑥《抽查城区保甲》,《苏州明报》1935年6月9日。
    ⑦《城厢保甲抽查完毕》,《苏州明报》1935年7月9日。
    ⑧《严密组织增进效能临时整理保甲户口》,《苏州明报》1935年12月3日。
    ⑨《区乡镇保甲长淘汰不良》,《苏州明报》1936年2月15日。
    ⑩《增进保甲效率设置县保甲督察员》,《苏州明报》1936年2月14日;《增进各县保甲效率设置保甲督察员》,《苏州明报》1936年2月16日;《实地推进乡镇保甲》,《苏州明报》1936年4月12日。
    ①〔法〕罗兰·巴尔特:《历史的话语》,见张文杰:《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美〕迈克尔·罗金斯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1~122页。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
    ②《中国制宪运动之文献》,《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7号,第111~123页。
    ③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④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观察社1948年版,第6页。
    ⑤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苏州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4、166页。
    ①《恢复乡绅制度说》,《申报》1915年3月23日。
    ①〔美〕迈克尔·罗金斯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52页。
    ①《评论:绅与公民》,《苏州明报》1934年2月22日。
    ②〔德〕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6~57页。
    ③按:之所以要强调“一般意义”,因为学术界有关人治和法治的确切内涵与概念边界的讨论仍时有争议,特别是在理性人治和恶法之治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认识上分歧。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所谓德治和礼治,并不存在“人治”。本文避开了这些争议,将“王高于法”的政制一概称之为人治(rule by man),“法大于王”的政制一概称之为法治(rule of law),这里的“王”代指个人权威、权力或意志。
    ④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6页。
    ①〔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107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③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49~464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②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59页。
    ②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192页。
    ③按:作为其间接例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9任吴县县长中,除1任属于代理外,因政声不佳被迫辞职的有1位;因政务繁重,不堪重负而称病辞职的有4位;因不遵省令而被撤职的有1位;因战事脱逃的有2位。详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底稿》,未刊稿。
    ①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刘敬坤等译)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美〕迈克尔罗金斯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英〕迈克尔·斯坦福:《历史研究导论》(刘世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康乐、彭明辉:《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沈荣华:《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修订版),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毕汝刚:《公共卫生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甘豫源:《民众学校》,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
    胡鸿基:《公共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荣伦、顾玉潜:《中国卫生行政史略》,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刘荫棠:《江苏交通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马允清:《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天津益世报馆1934年版。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进程(1901~1928)》,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直学轩1933年版。
    吴学信:《中国社会教育概述》,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辛曾辉:《地方教育行政》,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薛人仰:《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版。
    俞松筠:《卫生行政概要》,正中书局1947年版。
    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周联合:《自治与官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研究(1905~192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书店1934年版。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临时政府公报》、《内务公报》、《内政公报》、《司法公报》、《立法院公报》、《卫生公报》、《教育公报》、《地政月刊》;《江苏省公报》、《江苏省政府公报》;《法令周刊》、《北洋法政学报》、《北洋官报》;《东方杂志》;《申报》、《苏州明报》。
    《大清法规大全》,台湾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
    戴鸿映:《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处:《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出版者不详1932年版。
    江苏省省长公署秘书处:《江苏省单行法令初编》,出版者不详1923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商务印书馆1914年、1915年、1924年版。
    徐白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薄公雷:《吴县党务沿革史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吴县党务整理委员会组织部1930年版。
    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1933~1936)》,江苏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版。
    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秘书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报告书》,内政部1932年版。
    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江苏省政治年鉴》,出版者不详1924年版。
    江苏省公署教育科:《江苏教育近五年间概况》,出版者不详1916版。
    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保甲总报告》,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
    江苏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江苏省行政公署1914年版。
    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乔增祥:《吴县》,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版。
    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财政整理概要》,吴县县政府1935年版。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民国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出版者不详1935年版。
    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保甲运动宣传纲要》,出版者不详1929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卫生运动宣传纲要》,出版者不详1929年版。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曹允源:《吴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刘振东、焦如桥:《县政资料汇编》,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1939年版。
    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马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四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戚名绣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苏州市档案局:《苏州市民公社档案资料选编》(内部资料)。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史志资料选辑》。
    夏新华等:《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萧铮:《民国二十年代土地问题资料》第6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
    章开沅:《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央宣传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一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汇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会193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