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回族行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研究一直以来是民族学的热点和难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宗教、教育及其它各项社会事务的发展,同时也关乎着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的东南部,其地貌以“山大沟深”著称陇上。然而,这里一直以来却成长着一股引人注目的经济力量——回族祖祖辈辈经营的皮毛中转贸易,承载这一贸易的实体则是当地人所称的“行店”。它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凭借为买卖双方撮合生意而提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有的行店也附加赚取进出货物的差价。因而,行店的特征是以扮演中介商为主,兼有中间商的功能。
     全文采用结构功能论的视角,以张家川回族行店自身的发展史作为主线,通过分析它在地方社会中的嵌入及其对当地社会的结构性影响,展开对于行店的研究。依时间维度将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行店的研究。行店在张家川出现于1888年,它的产生与地方社会的特殊历史、地域环境、人的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源于地方社会中各种机制的互相运作,行店通过垄断经营模式、钱帖的发行和与洋行的合作,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积聚了大量财富的行店,其资金流向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对这一问题剖析的同时,势必引出对作为行店主的地方士绅生产生活方式的探讨。然而,行店活动并不囿于经济领域,它同时活跃于宗教、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中,并通过与宗教的互动和对教育的渗透方式,对这两者产生重要影响。1954年,在国家公私合营的改造中,这一时期的行店业最终画上了句号。
     二、对现代行店的探讨。1983年,行店在张家川龙山镇再次复苏,并在之后的十年间创造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行店的辉煌经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当地的宗教、教育、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等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凸显着自身的力量。然而,在市场转型日益深化的过程中,它却由于外缘性影响和其自身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当地软、硬环境发展的不足等因素,越来越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逐步趋向于萧条。与此同时,深受行店影响的地方社会也随着行店活动的低迷而低迷。因而,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行店业必须突破以往模式的局限,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自身转型的立足点,力图破茧重生,重新发挥它在地方社会中的积极功能。
     本论文的主线虽然是围绕着对张家川回族行店的探讨,但时刻将研究对象投射在当地社会的大背景之中,这既是行店发生、发展的土壤,也是它功能体现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篇论文既是对张家川回族行店发展史的重构,也是对张家川社会发展史的再现。
The studies of economic issues in ethnic mimority area are hotspot and difficult problems of ethnolog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mority area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local people directly,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education and other social affairs, and what's more, it also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tabi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y society in this area.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lies in the southeast of Gansu province, and there are many mountains and deep ditches in this area. However, there is a noticeable economic force growing in this area, which is the trade of transfer furs operated by Hui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corporation which operates the trade is called warehouse by local people. Hui Warehouse mainly acts as making businesses for both buyer and seller together on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commission basis. Some run a profitable sideline that earns money from price difference between purchase and selling. The primary character of Hui Warehouse is agent middleman and the secondary character is middleman.
     The main clu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i Warehouse in Zhangjiachuan. The author uses the structural-functional theory to analyze the embedd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Hui Warehourse in the local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ime, the dissertat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tudies on the Hui Warehous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Hui Warehouse appeared in Zhangjiachuan in 1888. The emergence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the special histor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factors in the local society. Due to all kinds of mechanisms 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 local society, Hui Warehouse turned into leading force in the provincial economy's development by monopolizing, issuing qian tie and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firms during this period. Because Hui Warehouse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wealth, the funds flow became the author's focus. W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is question, the author must discuss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local Four Hundred who were bosses of warehouse. The influence of Hui Warehouse was not limited to economic field, and it is also in noneconomic field such as religion, education, and so on. By means of interacting with religion and infiltrating into education, it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m. Because of joint state-private ownership in 1954, the Hui Warehouse of the period came to an end.
     The second place, studies on the modern Hui Warehouse. In 1983 the Hui warehouse revived in Longshan town in Zhangjiachuan and reached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in the following 10 years. The prosperity of Hui Warehouse not only help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but also had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on religion, educati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ideas of local society, and so on.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market transformation, Hui Warehouse was not adapted to market economy and tended to decline step by step. The result was caused by the exogenous influence, depending o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l, the deficiencies of local soft and hard environment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 society influenced by warehouse was depressed too. During the process of market transformation, Hui Warehouse must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old model and seek new ways of transform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 Only by those means, Hui Warehouse can perform active functions in local society again.
     Although the main clu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about the discussion on Hui Warehouse in Zhangjiachuan, we always link it to the local society where it comes into being and performs functions. In some sense, the dissertation reconstructs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Hui Warehouse in Zhangjiachuan and reappears the hist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Zhangjiachuan.
引文
①参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②同上,第5页。
    ③同上,第71页。
    ①《管子·小匡》。
    ①参见袁方、王汉生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8-760页。
    ①参见孙振玉主编:《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①参见孙振玉主编:《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①王致中:《“歇家”考》,《青海社会科学》,1987(2)。
    ②马平:《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回族研究》,1996(4):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2);马安君:《近代青海歇家与洋行关系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3)。
    ① 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①[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刘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111页。
    ①[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③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②[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55-56页。
    ①[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页。
    ②[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刘珩等译,2005年版,第108页。
    ③上,第112页。
    ①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②同上,第392页。
    ③同上,第274页。
    ①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5页。
    ①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5页。
    ②同上,第336页。
    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4页。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②苏德成,马国强著:《李得仓传》,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③麻钧,马辅臣口述,王文业整理:《张家川皮毛业发展简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21页。
    ①罗正钧:《左宗棠年谱》,转引自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②张志荣:《怀恋张家川》,见http://mail.tscable.com/news/show.aspx?id=255&cid=52&page=3.
    ③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4-46页。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页。
    ②张志荣:《怀恋张家川》,见http://mail.tscable.com/news/show.aspx?id=255&cid=52&page=3.
    ③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3页。
    ④参见[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1880-1909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李占魁译,载《甘肃民族研究》,1989(4)。
    ①参见马守礼:《帝国主义洋行在张家川的经济侵略》,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页。
    ②参见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54页。
    ③同上。
    ①参见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54页。
    ①彭泽益:《山货店条规(光绪二十九年立)》,载《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41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③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5-56页。
    ④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7页。
    ②这些发音均为音译。
    ①王正伟:《回族民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②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5页。
    ① 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①参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5页。
    ②脚行:一方代车主或骡户寻觅顾客,一方又代客商雇觅车辆骡马,以便驮货载客,盖客货商与车主、骡户二者间之媒介人也。车主之大车,与骡户驮货之骡子,如无生意时,即住于脚行中等候雇主。……脚行非但大车之介绍人,并为车主忠实之担保人。参见潘益民编:《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6页。
    ③郝伟烈:《张家川巨变》,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1页。
    ④苏德成,马国强:《李得仓传》,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①杨毓秀:《平回志》(卷四),见白寿彝编:《回民起义》(第三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40页。
    ①马国瑸主编:《宣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②马国瑜:《宣化岗》,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74页。
    ③同上。
    ④马国瑸主编:《宣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①马国瑸主编:《宣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②陈茂春:《兰州市的行栈业》,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62页。
    ①陈茂春:《兰州市的行栈业》,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第121页。
    ①麻钧,马辅臣口述,王文业整理:《张家川皮毛业发展简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26页。
    ②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60-61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59-60页。
    ②麻钧,马辅臣口述,王文业整理:《张家川皮毛业发展简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22-23页。
    ① 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5-56页。
    ②同上,第56页。
    ①参见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7页:李文著,李生民口述,杨建荣,王存珠整理《新民中学在张家川的历史地位》,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38页;马国瑸主编《宣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181页。
    ① 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55页。
    ①穆启圣:《解放前张家川的“斗行”和“秤行”》,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第78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6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57页。
    ②同上,第57-58页。
    ③同上,第64页。
    ①麻钧、马辅成口述,王文业整理:《张家川皮毛业发展简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23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58-59页。
    ②同上,第54页。
    ③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6页。
    ②同上,第58页。
    ①详情参见马聪:《民国时期张家川私人商号的钱帖钱票》,载《收藏》,2007(5)。
    ②参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13页。
    ③参见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233页。
    ③参见马河图:《解放前张家川市面上流通的币制》,《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78页。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232页。
    ②同上,第232页。
    ①注:由于账簿残损,老者故去,至于“本号”到底是什么商号名称,是不是德兴店?其后裔也不能具体确认。因为提供账簿的后裔是摆青高一脉,是德兴店的主人摆瀛高的兄长一支。不过,可以确证的是,此账簿的帐目应当是民国十年左右,即钱帖子流行的这一时间范围内。
    ②马河图:《解放前张家川市面上流通的币制》,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78页。
    ①[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①马聪:《民国时期张家川私人商号的钱帖钱票》,载《收藏》,2007(5)。
    ②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②同上。
    ③表中标*的洋行为入境较早和活动时间较长的。此表是参照马守礼:《帝国主义洋行在张家川的经济侵略》,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页;《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13页;[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李占魁译:《1880年-1909年中国边境的羊毛贸易》,载《甘肃民族研究》,1989(4)等整理制定而成。
    ①[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1880年-1909年中国边境的羊毛贸易》,李占魁译,载《甘肃民族研究》,1989(4)。
    ②同上。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4页。
    ② Eric Teichman, travels of a Consular Officer in North-West China,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1, p117.
    ③转引自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④参见秦宪周:《帝国主义洋行在河州等地“收购”羊毛》,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6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64页。
    ②马守礼:《帝国主义洋行在张家川的经济侵略》,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页。
    ③同上。
    ④麻钧、马辅臣口述,王文业整理:《张家川皮毛业发展简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24页。
    ①参见:《秦安县商业志》,内部资料,1992年编,第41-42页。虽然这一段讲的是从秦安去上海的关卡,但因张家川是秦安皮毛向东运输的第一卡,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段视为是描述从张家川向东运输皮货时的税收情况。
    ②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63-64页。
    ③未届生育期而流产的羔皮,毛比羔皮小。
    ①马守礼:《帝国主义洋行在张家川的经济侵略》,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
    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7页。
    ①秦宪周:《帝国主义洋行在河州等地“收购”羊毛》,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7-178页。
    ②参见刘廷栋:《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载《宁夏文史资料》,第十辑,第182页。
    ①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4页。
    ③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第235页。
    ④同上,第240页。
    ⑤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⑥账簿上有“霖发祥”商号的印章,是规模较大的商号。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②马学强:《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8页。
    ①参见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0-141页。
    ②参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52-53页。
    ①梁小民:《小民话晋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①参见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236页;江枫:《老北京的“请会”》,《工会博览》,2001(24)。
    ②张志荣:《怀恋张家川》,见http://mail.tscable.com/news/show.aspx?id=255&cid=52&page=3.
    ①穆启圣:《新中国建立前后张家川烟毒危害及禁毒活动》,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六辑),第2页。
    ①周智生:《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②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43页。
    ①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8页。
    ②穆启圣:《新中国建立前后张家川烟毒危害及禁毒活动》,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六辑),第3页。
    ①穆启圣:《新中国建立前后张家川烟毒危害及禁毒活动》,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六辑),第3页。
    ②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1页。
    ③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① 王凤翼等编纂:《清水县志》(卷八《交通志》),1948年,清水县参议会,石印版。注: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② 同上
    ①《秦安县商业志》,内部资料,1992年编,第41-42页。
    ②同上,第42页。
    ③下图第1、2和7项是通过《张家川文史资料》整理而成,第3、4、5和6项是经由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整理而成。
    ① 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②潘益民编:《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8页。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②在《张家川史话》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中,有关皮毛行店的文章均出自她手。据其本人讲,为了编些这些书,她曾经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并同一些在世的行店主进行过交谈。
    ③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①赫炜烈:《张家川巨变》,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1页。
    ②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52页。
    ③穆启圣:《解放前张家川的三家回民食品店》,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第72页。
    ④同上。
    ①垧,当地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一垧约等于2.5亩。
    ②苏德成,马国强:《李得仓传》,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③赫炜烈:《张家川巨变》,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1页。
    ①马国瑜,马国雄:《马重雍传略》,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42页。
    ②参见马国瑜:《宣化冈在张家川县境内所建的三座堡子》,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89-191页。
    ③参见:克劳德·皮肯斯于1936年拍摄的照片。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②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60页。
    ①周智生:《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①王凤翼等编纂:《清水县志》(卷七《军政志》),清水县参议会,1948年石印版。
    ②马国瑜:《宣化冈在张家川县境内所建的三座堡子》,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86页。
    ③同上,第190页。
    ①王先明:《晋中大院》,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页。
    ②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张家川经济概况》,载《甘肃省各县经济概况》(第一集),1942年版,第128页。
    ①参见穆启圣:《清末以来张家川的交通运输概况》,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74页。
    ①穆启圣:《清末以来张家川的交通运输概况》,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74页。
    ①参见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70页。
    ①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张家川经济概况》,载《甘肃省各县经济概况》(第一集),1942年版,第126页。
    ①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张家川经济概况》,载《甘肃省各县经济概况》(第一集),1942年版,第124页。
    ②同上。
    ①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张家川经济概况》,载《甘肃省各县经济概况》(第一集),1942年版,第126页。
    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38页。
    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38页。
    ②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张家川经济概况》,载《甘肃省各县经济概况》(第一集),1942年版,第124页。
    ③王凤翼等编纂:《清水县志》(卷五《财赋志》),清水县参议会,1948年石印版。
    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6-7页。
    ②同上,第48页。
    ③参见刘士林:《戬谷堂》,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88页。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58页。
    ①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②陈茂春:《兰州市的行栈业》,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1982年编,第121页。
    ③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张家川经济概况》,载《甘肃省各县经济概况》(第一集),1942年版,第126页。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上),中华书局出版,2003年版,第685页。
    ②[美]邓尼丝·拉德纳·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159页。
    ① 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②此表是笔者依据马河图撰写的《民国以来张家川朝觐者》,载于《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一文所反映的情况整理制定的。
    ①李凤鸣:《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发展的经过》,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50页。
    ②马国瑜:《宣化岗》,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71页。
    ①马国瑸主编:《宣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②同上,第110页。
    ③穆启圣:《张家川回族源流初探》,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六辑),第40页。
    ①穆启圣:《清末以来张家川的书画家》,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14页。
    ①参见马国(?)主编:《宣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② 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③穆启圣:《蔡金贵传略》,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70-171页。
    ④参见魏光耀:《马重雍先生与张家川平民教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18页。
    ⑤苏德成,马国强:《李得仓传》,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109页。
    ①参见:马锦荣《忆张家川阿阳小学》;马河图《张家川南后街回民小学简史》;吴锦章《我的母校——忆龙山镇西街小学》等。均载于《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
    ②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08页。
    ①穆启圣:《建国前张家川的几所学校》,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第47页。
    ②参见吴锦章:《我的母校——忆龙山镇西街小学》,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3页。
    ①清水县财政志编纂小组:《清水县财政志》,油印本,1999年编印,第64页。
    ②吴锦章:《我的母校——忆龙山镇西街小学》,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3页。
    ③清水县财政志编纂小组:《清水县财政志》,油印本,1999年编印,第62页。
    ①马河图:《张家川南后街回民小学简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页。
    ①马子正,马锦荣:《张家川女小的始末》,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88页。
    ②马河图:《张家川南后街回民小学简史》,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二辑),第2页。
    ①马子正,马锦荣:《张家川女小的始末》,载《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第88-89页。
    ②“恒盛元”的老板、“张川镇西成初级小学”(“西关小学”的前身)的创始人马负图的长子。
    ①马锦荣,王兆兰:《张家川民族团结轶事》,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55页。
    ②同上,第156页。
    ①参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的21页。
    ①路:就是等级的意思。
    ②参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62页。
    ①[美]Mark Granovetter:《作为社会结构的经济制度:分析框架》,梁玉兰泽,载《广西社会科学》,2001(3)。
    ②参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62页。
    ①参见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载《社会学研究》,2006(1)。
    ①马守礼:《张家川皮毛、布匹集散市场的形成史》,《张家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58-59页
    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第63-64页。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②下表的数据是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国税局的王局长提供,包括月报表和年度报表。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②同上,第237-238页。
    ③马清武: 《张家川县龙山皮毛市场发展调查》,载《天水日报》,2007年7月30日。
    ④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⑤这儿仅指在税务部门登记注册的行店数目。
    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国税局王局长提供的《张家川县皮毛税收征管情况》。
    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皮毛业》,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页。
    ③同上,第528页。
    ④《培育和建设皮毛站业市场全面振兴张家川民族经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年度工作报告,2003年度。
    ⑤参见王密兰:《张家川皮毛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006年硕士论文,第7-8页。
    ⑥在市场中实际存在的行店户数应当多于这一数字,大约为五十多家,其中的一部分没在税务机关登记。
    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皮毛业》,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②同上,第528-529页。
    ③《关于对我县皮毛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税务局文件》,张税发[1992]110号。
    ①马清武: 《张家川县龙山皮毛市场发展调查》载《天水日报》,2007年7月30日。
    ①参见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②同上。
    ①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248页。
    ②《关于对我县皮毛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税务局文件》,张税发[1992]110号。
    ①魏后凯,陈耀:《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①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页。
    ①《关于列对我县皮毛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税务局文件》,张税发[1992]110号。
    ②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③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皮毛业》,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6页。
    ①参见王密兰:《张家川皮毛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006年硕士论文。
    ②黄健英:《甘肃省临夏州民族经济发展调研总结》,《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调查报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8页。
    ③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3年度。
    ④相关内容详见:《2008年度张家川县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zjc.gov.cn/typenews.asp?id=268.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②张家川国税局:《张家川县皮毛税收征管情况》。
    ①《甘肃省皮革行业重压之下亟待振兴》,http://www.world-leather.net/ShowPost.asp?ThreadID=44489.
    ②魏后凯,陈耀:《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①参见张承志:《穆生花与李得仓》,《心灵史》(第五门,第四章),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② www.99sj.com/Product/2627.htm 73K 2009-8-7.
    ②束锡红等:《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页。
    ①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①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①敏贤良:《伊斯兰教“天课”制度的社会意义》,《中国穆斯林》,2004(3)。
    ②(清)金天柱著,海正忠点校、译注:《清真释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①桂榕:《伊斯兰教建构回族和谐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解读——以云南沙甸为例》,《思想战线》,2008(6)。
    ①参见马河图:《张家川宗教界人士在社会主义建议中的贡献》,载《张家川文史资料》(第四辑),第59页。
    ①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①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①这个提法最初来自于龙山皮毛市场管理所的马其虎,他在皮毛市场干了将近20多年,非常熟悉市场的情况。
    ②王玉玲:《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①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①倪志伟,马蕊佳:《改革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市场转型与社会变迁》,载《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90页。
    ②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①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3页。
    ②参见储东涛:《发展市场经济不需要“模式”》,《金三角》,2000(12)。
    ③参见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3页。
    ④同上,第67页。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②同上。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②同上。
    ③《入世三年:中国毛皮业将面临什么》,http://www.china-ah.com/news/2005/06/27/63134.php.
    ①费孝通:《费孝通论西部开发与区域经济》,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页。
    ①赞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页。
    ②参见王玉玲:《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③王洛林,魏后凯:《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①参见:www.ts.gsaic.gov.cn/newlist.asp?act=showone&a...8K 2009-7-8.
    ②[美]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张志荣:《怀恋张家川》,见http://mail.tscable.com/news/show.aspx?id=255&cid=52&page=3.
    1、《张家川文史资料》(第一至六辑)。
    2、《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至二十辑)。
    3、《宁夏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4、《秦安县商业志》,内部资料,1992年编。
    5、《清水县文史资料》(第一至四辑)。
    6、王凤翼等编纂:《清水县志》,清水县参议会,1948年石印版。
    7、《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8、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编。
    9、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甘肃省各县经济概况》(第一集),1942年版。
    10、清水县财政志编纂小组:《清水县财政志》,油印本,1999年编。
    11、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编。
    12、《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税务局文件》,1992年度。
    13、《张家川县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至2009年)。
    14、《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袁方、王汉生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孙振玉主编:《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黄月云,王柱国主编:《张家川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5、苏德成,马国强著:《李得仓传》,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6、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王正伟:《回族民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潘益民编:《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0、马国瑸主编:《宣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马学强:《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4、梁小民:《小民话晋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周智生:《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17、王先明:《晋中大院》,三联书店,2002年版。
    18、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上),中华书局出版,2003年版。
    19、王密兰:《张家川皮毛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006年硕士论文
    20、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代雨东:《全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2、魏后凯,陈耀:《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3、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24、刘永佶主编:《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调查报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王根蓓:《市场秩序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7、束锡红等:《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8、(清)金天柱著,海正忠点校、译注:《清真释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王正伟:《伊斯兰经济制度论纲》,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30、王玉玲:《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边燕杰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2、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3、费孝通:《费孝通论西部开发与区域经济》,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
    34、王洛林,魏后凯:《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5、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6、韩效文,杨建新主编:《各民族共创中华: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土族的贡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37、赵利生:《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8、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In Search of Moslems in China, April 30th to July 2nd,1936 [unpublished trip diary by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Rev. 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2、Eric Teichman, travels of a Consular Officer in North-West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1.
    3、[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刘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英]雷蒙德·弗思著:《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邓尼丝·拉德纳·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王致中:《“歇家”考》,《青海社会科学》,1987(2)。
    2、马平:《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回族研究》,1996(4)。
    3、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2)。
    4、马安君:《近代青海歇家与洋行关系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3)。
    5、张志荣:《怀恋张家川》,见http://mail.tscable.com/news/show.aspx?id=255&cid=52&page=3。
    6、[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1880-1909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李占魁译,载《甘肃民族研究》,1989(4)。
    7、马聪:《民国时期张家川私人商号的钱帖钱票》,载《收藏》,2007(5)。
    8、江枫:《老北京的“请会”》,《工会博览》,2001(24)。
    9、[美]Mark Granovetter:《作为社会结构的经济制度:分析框架》,梁玉兰译,载《广西社会科学》,2001(3)。
    10、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载《社会学研究》,2006(1)。
    11、敏贤良:《伊斯兰教“天课”制度的社会意义》,《中国穆斯林》,2004(3)。
    12、桂榕:《伊斯兰教建构回族和谐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解读——以云南沙甸为例》,《思想战线》,2008(6)。
    13、储东涛:《发展市场经济不需要“模式”》,《金三角》,2000(12)。
    14、李忱:《张家川皮毛贸易的历史与现状》,《甘肃民族研究》,199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