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出发、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现实出发、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出发,侧重研究苏东剧变以来尤其是新世纪西方意识形态的最新变化及其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应对战略,为寻求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道路提供基础支持。在对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全球化、多元—多极化和新科技革命给当代西方意识形态带来的新变化及其深层意蕴,对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过程进行系统深入的结构性考察分析和征象性解析,从多维度、多向度全面深入地对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深入思考战略对策。
     本论文的内容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意义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整体结构安排等;第二章,基础性研究: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梳理与评估;第三章,结构性研究: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过程探析;第四章,征象性研究: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表征解析。围绕问题谱系、时空视域和具体表象的角度,从学术和理论层面的新变化等六个方面来分析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表现,剖析西方跨国利益集团不仅主导着国内的教育塑造、意义生产和话语传播,而且主导着全球性的意义生产;第五章,关联性研究: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第六章,对策性研究: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应对;第七章,结论。
     本论文提出了以下一些新见解:1.对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应主要从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角度进行研究。其整体性体现在调节性作用、联动性调适和体制性建构,其结构性体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意义生产、话语生产、文本生产)、组成结构、传输结构、回馈修整结构。同时,现代是一个多元话语和文化并存的时代,我们研究的思维应是或此或彼的;2.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综合过程,是整体性和局域性统一的过程,是建构与解构互动的过程,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的过程,是意义生产与话语制造融合的过程。在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影响和冲击下,被动应付、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必须重视思考长期的总体性战略安排;3.在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影响中,内含着全球化、现代化和民族化的主题论争。“西方化”与“反西方化”或者说“美国化”与“反美国化”以及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成为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最大的两个极端,而其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这种极端的滥觞扰乱了问题的本原;4.全球化中的意识形态传输和权力扩张更具隐秘性、欺骗性。西方通过网络、传媒、话语权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推行意识形态霸权;5.全球化加剧了民族文化间的激荡,深刻冲击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要增加中国意识形态的针对性、适应性、包容性,使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动态均衡,使意识形态形成多圈层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坚定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方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建立新的研究框架。从基础性研究、总体性研究、结构性研究、征象性研究、关联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等几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新颖的解释、研究和理论分析体系;2.创新概念和术语。创新性地提出并运用了多个概念和术语,如异变性、模糊性、背离、制导等等,探讨比较前沿。另对有些术语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运用;3.提出了多个比较独到的新观点;4.提出创新性对策。从针对性和操作性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五条战略对策:普遍化、特性化、整体化、均衡化和制度化。
     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选题具有重大前沿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必须认真深入研究以更好应对。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基础上确立的选题,抓住了重大的前沿性理论课题;2.满足了迫切而又长远的现实需要。这是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基本起点和战略依据之一。有助于掌握新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整个国际社会的现实思考,更有助于中国制定新的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和文化发展对策,也有助于中国在自由主义霸权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双重现实威胁以及新的民主主义浪潮挑战面前,注重宏观的长期的战略思考,并据此制订政策措施;3.目前国内对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尚未作出深入全面的理论说明,这一重大问题将扩展为学术界倾注巨大注意力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4.深刻分析了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背景、过程、特点、实质及其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深层意蕴,从对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分析中,形成高度概括的理论观点,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较前沿的学术性。在提出对策时注意了操作性和层次性;5.在研究中注意了相关性和前瞻性,既有助于推进相关课题的研究,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长期性的基础对策和针对性的战略对策,对实际工作部门和决策者将具有多层面的咨询、参考和帮助作用。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new changes of the western ideology sinc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Revulsion and its effect on Chinese ideological securi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seek a scientific path of Chinese ideological security to provide the basic support.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theory, the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new changes and its profound implication on contemporary western ideology, which were brought by the globalization, multiculture-multilpolarization, and revolution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ideologic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ulti dimension and multi direction. And then do in-depth thinking strategy.
     The content of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methods and integral research stru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is Basic Study:the review and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is Structural Study:the process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ideology. The fourth chapter is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the features of new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ideology. The chapter is to analyze its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blem of spectrum, space-time view and specific imagery,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the new changes in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dimensions, to analyze that western multinational interests not only are to dominate the domestic education shape, meaning production and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e global meaning produc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Relevance Study:the effects of new changes on Chinese ideological security. The sixth chapter is Countermeasure Study:the strategic response of Chinese ideological security. The seven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new insights:1. new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ideology should be mainly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grity, structure and relevance.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ity embodies in the mediation role, linkage adjust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e embodies in system structure, production structure (meaning production, discourse production, text production), composition structur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and feedback-trim structure. Simultaneously, modern is the era of pluralistic discourse and cultural coexistence, so our thinking of study should be either or.2. Chinese ideological security faces the grea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cess of new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ideology is the complex one, is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is the process of combination with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dependent variable, and is the process of blend with meaning production and discourse production.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ink long-term overall strategic arrangement at any time.3. In response to the new changes of western ideology, arguments of the glob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are existed. Western and Anti western, or American and Anti the US, or globalization and anti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wo extreme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ideology, which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the extreme disturbs the root of problem.4. The transmission of globalization ideology and the expansion of power have the features of concealment and decep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media and discourse power, the Western Pursue the ideological hegemony.5. Globalization aggravates the cultural conflict, and has an impact on people's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value choice. To increase the pertinence, adaptability, inclusive of Chinese ideology, to balance between too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we must adhere to China's socialist system and its direction of ideology.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1. Establish a new research framework.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 of Basic Study, Overall Study, Structural Study, Relevance Study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we have established a set of novel explanation, stud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ystem.2. Innovate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The innovative use of multiple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is purposed, such as mutation, fuzziness, and so on.3. Raise the unique new perspectives.4. Propose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Five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e general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overall, balanc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are proposed from the points of pertinence and operability.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paper is to:1.The topic is significant frontier, which belongs to the major issue facing the long-term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pic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long-term follow-up study.2. Meet the urgent and long-term practical needs. This is one of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s, which solves a series of major practical issues facing contemporary China. The realistic thinking helps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century capitalism, helps to develop new ideology security strategy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helps China to walk in front of liberal hegemony,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threats and new dual reality of democratic tide challenges. Focus on the macroscopical long-term strategic thinking, and formulate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3.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academic has not do the overall theory explanations of new changes' effects. The paper will extend for the academic field as a new study one.4. The paper analyzes profoundly the background,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essence and meaning of the change of the western ideology.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grity, structural, and relevance of the western ideology's new changes, the paper has the highly summarized theory viewpoints, which have the stronger practical integrity and the more forward academic. Countermeasures pay attention to the features of operation and level.5. In the study,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levance and forward, which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but also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ollow-up study. The study proposes comprehensively the long-term basic countermeasures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for practical work departments and decision makers, which is useful in the matter of consultation, reference and help.
引文
1李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若干问题(D).当代思潮,2002(3).
    2黄素庵.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F).国际问题研究.1994(2).
    3甄炳禧、陈德照、魏民.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和要求(D).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3).
    4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F).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1).
    5高放.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D).江汉论坛,2001(4).6陶承德、叶光林.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D).理论视野,2002(3).7陈国新.科技进步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F).思想战线,2001(6).
    8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重庆出版社,2004.
    9肖枫.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D).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1).
    10卫兴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D).发展论坛,2000(5).
    11奚广庆.正确认识大的历史时代(D).社会科学研究,2003(2).
    12钟沛璋.对资本主义研究之我见(D).炎黄春秋,2001(11).
    13姜鲁鸣.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D).青海社会科学,2000(3).
    14庞仁芝.如何正确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4).
    15严书翰.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
    16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G).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17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D).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18周穗明.“9·11”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战略(D).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4).
    19仲崇东.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20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D).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1王翼.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D).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2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世纪桥,2003(2).23黄建明,杜阿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D).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4).
    24马振超.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D).公安大学学报,2001(3).25夏宝成.国家安全论(D).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179.
    26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D).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58.27徐海波.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G).湖湘论坛,2010(4).
    28王岩,茅晓蒿.“意识形态终结论”批评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D).政治学研究,2009(5).
    29王岩,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理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F).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30田改伟.市场经济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F).河海大学学报,2006(2).
    31王绍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F).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62-174.
    32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8-72.
    33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D).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87-103.
    34仲崇东.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M).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35冯达成.全球化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广西社会科学,2002(3).
    36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世纪桥,2003(2).
    37马振超.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D).公安大学学报,2001(3).38牛津芳,孔德宏.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D).理论探索,2003(1).
    39李爱梅,贾广文.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D).世纪桥,2002(2).
    40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10-243.
    41张艳国,王勇.主动权: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解证(D).社会主义研究,2005(6).
    4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A).前线,2000(5).
    43仲崇东.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M).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44牛津芳,孔德宏.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D).理论探索,2003(1).
    45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世纪桥,2003(2).46仲崇东.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M).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47(美)William E. Halal. The New Capitalism. John Wiley&Sons, Inc.,1988:8.
    (美)W.E.哈拉尔,冯韵文,黄育馥等译.新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8(法)让·克洛德·德罗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M].法国《思想》季刊(总第323期),2000.
    49(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1984.
    50(美)彼得·德鲁克,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1(德)拉尔夫·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M].纽约,1959.
    52(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M).参见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54(英)柯鲁克,帕库斯基,瓦特斯.后现代化:发达社会的变化[M].参见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5(美)殷格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变迁[M]..参见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Lane, R. The decline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a knowledgeable societ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6.31(5):649-662.57Drucker,P.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M). New York:Harper&Row, 1968.
    58(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
    59(英)莱斯里·斯克莱尔.跨国资本家阶级(The Transnational Capitalist Class)(F)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2001.
    60(德)阿里夫·德里克.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M).战略与管理,1997(1).
    61(美)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F).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2(英)苏珊·斯特兰奇.赌场资本主义(F).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3(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Capti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M)齐特
    出版公司,1996.
    64参见周穗明.“新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述评[D).国外社会科学,2004(3).65(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杨建国,范一亭译.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6(英)大卫·哈维.初立忠、沈晓雷译.新帝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7(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D).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68(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9Bill Gates. A New Approach to Capitalism in the21st Century. World Economic Forum,2008. http://www.microsoft.com/Presspass/exec/billg/speeches/2008/01-24WEFDavos.mspx,2011-03-15.(美)比尔·盖茨.彭建辉译.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J).南方周末,2008228(C14).
    70参见张健.后工业社会的特征研究——基于哲学的视角[F].人文杂志,2011(4):22.
    7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2(美)詹明信.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73(意)葛兰西.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4(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4).
    75(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6(法)皮埃尔·布迪厄.无止境的乌托邦—新自由主义的本质(M).国外理论动态,1999(4).
    77(匈)卢卡奇.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D).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9参见杨生平,刘世衡.国外学者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M].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1期:3.
    8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2(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35136.
    84(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杨祖功译.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
    85R.Geuss.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4、12、22参见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8207.
    86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7(法)阿芒·马特拉,陈卫星等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99301.
    88(英)汤普森.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译林出版社,2005.
    89(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0(美)C·赖特·米尔斯.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C].北京:三联书店,2001:88.
    91Bell,D., The End of Ideology.The Free Press,1962.(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92(法)雷蒙·阿隆.雷蒙·阿隆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2.
    93(美)西蒙·马丁·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90.
    94(德)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M].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3).
    95(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6(美)尼克松.王观声译.1999年:不战而胜[D].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97(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D].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98(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99参见李少军.评“民主和评论”.欧洲.1995(4);王逸舟.国际关系与国内体制——评“民主和评论”[D].欧洲,1995(6).
    100Mekvin Small and david Singer.The War—proneness of Democratic Regimes,1816—1865(民主政制的战争倾向18161865年).Jerusal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ummer1976.
    101Michael Doyle.Kant, Liberal Legacies and Foreign Affairs(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Philosophy and Publics Affairs, Summers1983.
    102Bruce Russett.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Principles for a Post—Cold War World(把握民主和平:后冷战世界的原则)Princeton,1993.
    103(英)莱斯里·斯克莱尔.跨国资本家阶级(The Transnational Capitalist Class)(F)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2001.
    104(意)葛兰西.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5(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6(英)约翰·汤林森,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7(英)莱斯里·斯克莱尔.跨国资本家阶级(The Transnational Capitalist Class)(F)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2001.
    108(法)阿芒·马特拉.陈卫星等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09参见孙晶.文化霸权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0(英)雷蒙德·威廉斯.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以及“文化唯物论”的相关评析[M].石晶华译.官立都校.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4).
    111(美)詹明信,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D).北京:三联书店,1997.
    112(英)C.W.沃特森.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G).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13(美)威廉·A.盖尔斯敦.佟得志译.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4(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C).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115E森·元.超越后殖民理论(D).圣马丁出版社,1998.
    116(德)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7安琪·霍格威特.全球化与后殖民世界(D).帕尔格雷夫出版公司,2001.
    118(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尤来寅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三卷)(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19(英)阿锐基.姚乃强等译.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和我们社会的根源[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20(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1参见陈舟望.现当代挑战主权思潮批判(D).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参见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博士论文,2002.
    122参见王沪宁.论现当代主权理论的新发展(D).政治学研究,1985(1).
    123参见梁光严.评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限制主权论”[D).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5).
    124参见钱文荣.联合国宪章和国家主权问题[D).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8).
    125参见钱文荣.联合国宪章和国家主权问题[D).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8).
    126参考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D).外交评论,2005(3).
    127(日)村井龙秀.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D).诸君,1990(8).
    128当中国醒来时.英国《经济学家》1992专刊.觉醒的巨龙:亚洲的真正威胁来自中国.美国传统基金会
    刊物《政策研究》秋季号,1992.参见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D).外交评论,2005(3).129(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隋丽君,张胜平,任美芬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D).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30(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31(英)培根.许宝骙译.新工具(D).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34.
    132Thompson. J. B.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Cambridge:Policy Press,1992:30.
    1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30.
    1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1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1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1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138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8.
    139(英)大卫·麦克里兰.孔兆政,蒋龙翔译.意识形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7.
    140(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D).北京:商务印书,2000:19.
    141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9).
    14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4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4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145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51.
    146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
    14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91:1471.
    14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992:143.
    15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15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
    15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03.
    15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9.
    15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0.
    155参见吴建国等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130-131.
    15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91.
    15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2.15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0.
    159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9.
    16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16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6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16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164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2.
    16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16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M).人民日报,2004—1—5.
    167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M).人民日报,2004—5—13.
    16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次全会通过.2004—9—19.
    16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17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17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174转引自何世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解读(M).理论月刊,2008(7):41.
    175(美)塞谬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9-30.
    176(美)塞谬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99.
    177(美)塞谬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99.
    178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D),2006:17-18.
    179转引自王联合.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D).现代国际关系,2003(4):40.
    180龚柏松,邹琪.美国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D).湖北社会科学,2006(6):104.
    181George W. Bush.Commencement Address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in West Point.New York, Junc1,2002.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 Vol.38, No.23, June10,2002.
    182刘建飞.美国的保守主义趋势(M).现代国家关系,2004(11):1112.
    183Charles Krauthammer.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J).Times, July31,1995:69-76.
    184转引自王传剑.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D].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57.
    185http://mil.news.sohu.com/20090401/n263132522.shtml.
    186(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袁久红等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738.
    187Charles Peters and Paul Keisling. A New Road for America.Lanham,Md:Madison,1985:85.
    188(美)弗朗西斯·福山.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189(美)弗朗西斯·福山.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2.
    190(美)弗朗西斯·福山.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3.
    191(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1.
    192(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5.
    193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2:123.
    194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35.
    195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43.
    196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D).南京社会科学,2004(2):28.
    197姚大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B).求是学刊,1994(2):14.
    198周穗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世纪主题(D).科学社会主义,2004(3):71.
    199李远行.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政治思想述评(D).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92-94.
    200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93.
    201张丹华.论国际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冷战”(M).长白学刊,2005(5):25.
    202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76.
    203俞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D).探索,2007(6):101-102.
    204朱清.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D).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27-28.
    205周显信,冯灵芝.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考(M).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39-44.
    206邢洪儒,肖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D).河北学刊,2007(4):207-208.
    207何事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D).探索,2008(1):102-104.
    208陈成文,邱国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D).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8-62.
    209张尉萍.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意识形态(D).中共长春市市委党校学报,2008(1):5-6.
    210罗维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探索思考(D).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4-68.
    211王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D).党政论坛,2007(10):29-31.
    212王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D).广西社会科学,2008(1):12-14.
    213李毅,刘凤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若干思考(D).思想理论教育,2008(13):4-8.
    214高淑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D).实事求是,2008(2):16-18.
    215韩玉霞.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探析(D).现代商贸工业,2008(12):78-79.
    216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D).学习与探索,2005(4):22-25.
    217张建设.试论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73.
    218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M).社会科学研究,2007(1):60-64.
    219姚建军.冷战后西方和平演变的新动向——意识形态领域对外演变的发展态势分析(D).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24-26.
    220周连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整合——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途径(D).科学社会主义,2009(1):27-31.
    221王永贵,邱斌.深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71-76.
    222李沛武.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述评(M).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1):75-77.
    223李春梅.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重要课题(D).湖北社会科学,2004(6):19.
    224王水雄.论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安全(D).江海学刊,2007(1):126-129.
    225刘建平.文明冲突论:被揭示的与被遮蔽的(D).学术探索,2004(5):75.
    226佘碧平.文明的冲突和永久和平的理想——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铸》(D).复旦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8(3):105.
    227倪娜.福山历史终结轮的困境解析(D).社会科学辑刊,2008(6):13-15.
    228周琴.作为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M).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5):34-36.
    229张建设.试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73.
    230王全兴,何平.论经济法学研究中的结构性研究(D).重庆大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31柴尚金.第三条道路与欧洲社会党革新(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1).
    232刘建飞.欧洲社民党“第三条道路”评析(D).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2).
    233王振华.第三条道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D).欧洲,2000(5).
    234刘启东.第三条道路实质解析(D).理论月刊,2003(12).
    23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D).经济学家,2004(2).
    236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D).经济学家,2004(2).
    237(美)诺姆·乔姆斯基.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2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D).经济学家,2004(2).
    23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D).经济学家,2004(2).
    23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D).经济学家,2004(2).
    24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编译.全球化:时代的标识——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全球化(M),2003.6:62.
    24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D).经济学家,2004(2).
    242(法)皮埃尔·布迪厄.无止境的乌托邦—新自由主义的本质(D).国外理论动态,1999(4).
    243游斌.历史终结论的新解释及其理论批判(D).国外理论动态,2002(3).
    244(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
    245张晓慧.历史终结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2(7).
    246张晓慧.历史终结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2(7).
    247(美)丹尼尔·贝尔.张国清译.意识形态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51.
    248(美)理查德·N·哈斯.殷雄,徐静译.新干涉主义(D).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5.
    249任红杰.新干涉主义与恐怖主义(D).高校理论战线,2004(8).
    250任红杰.新干涉主义与恐怖主义(D).高校理论战线,2004(8).
    251李玉峰.“新帝国主义论”研究综述(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252李玉峰.“新帝国主义论”研究综述(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253张晓慧.新帝国主义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3(4).
    254周穗明.“新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述评(D).国外社会科学,2004(3).
    255周穗明.“新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述评(D).国外社会科学,2004(3).
    256(美)约翰·贝·福斯特.王宏伟摘译.帝国主义的新时代(D).国外理论动态,2003(12).
    257李玉峰.“新帝国主义论”研究综述(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258周穗明.“新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述评(D).国外社会科学,2004(3).
    259俞良早.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力作—《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评
    介(D).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260(美)阿里夫·德里克.王春梅等译.全球主义与地域政治(D).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5).
    261李合亮.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D).石油大学学报,2005(6).
    262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63吴怀友.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是客观全球化的异化(D).理论与现代化,2007(5).
    264(日)星野昭吉.刘小林、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265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D).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2.26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D).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
    267李彦文.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帝国主义(D).东岳论从,2007(5).
    268段永雯.论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意蕴(D).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269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办,2007—5.
    270(法)路易·阿尔都塞.顾良译.保卫马克思(D).商务印书馆,2006:229.
    271张建设.试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
    272(美)塞谬尔·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3.
    273(美)塞谬尔·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15.
    274(美)塞谬尔·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29-32.
    275(美)塞谬尔·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29-32.
    276(美)塞谬尔·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5.
    277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D).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3).
    278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潮(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0.
    279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D).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3).
    280于瑮,尹文嘉.西方文化多元主义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在和谐文化观的视阈中(G).学术论坛,2008(1).
    281黄皖毅.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G).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5).
    282王义桅,唐小松.从霸权稳定论到单极稳定论——冷战后新现实主义的回归(D).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9).
    28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信息革命与国际关系(D).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21.
    284爱德华·W·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D).北京:三联书店,2003:416.
    285罗文东.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D).江汉论坛,2006(7).
    286黄月胜.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G).江西社会科学,2005(6).
    287刘劲松.“数码鸿沟”对世界、亚洲和中国的挑战(F).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288乔治·洛奇.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07-108.
    289史小宁,胡祎赟.“终结”还是“在场”:论社会主义主流意思形态的强化(J).求实,2008(5).
    290许志强.意识形态的终结?(M).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91赵景峰.“终结论”的命运(D).高校理论战线,2004(3).
    292黄新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D).学习与探索,2004(5).
    293张晓慧.“历史终结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7).
    294张晓慧.“历史终结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7).
    295张晓慧.“历史终结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7).
    296张晓慧.“历史终结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7).
    297张晓慧.“历史终结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7).
    298段水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不同语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1).
    299段水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不同语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1).
    300张冉.从历史哲学看福山的“历史终结论”(D).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4).
    301张冉.从历史哲学看福山的“历史终结论”(D).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4).
    302黄海.理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D).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03张冉.从历史哲学看福山的“历史终结论”(D).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
    304倪娜.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困境解析(B).社会科学辑刊,2008(6).
    30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306郑伟.福山“历史终结论”批判三题(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307段水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不同语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1).
    308张晓慧.“文明冲突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8).
    309(美)塞谬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310(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美国《外交事务》夏季号,1993:24.
    311尤泽顺.“文明冲突论”:一种被重构的历史话语(D).外国语言文学,2008(4).
    312姚大志.文明的冲突?——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D).哲学动态,1996(5).
    313张晓慧.“文明冲突”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8).
    314张晓慧.“文明冲突”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8).
    315姚大志.文明的冲突?——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下)(D).哲学动态,1996(5).
    316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4.
    317赵建伟.“文明冲突论”评析(D).枣庄学院学报,2006(4).
    318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D).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2).
    319张晓慧.“文明冲突”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2(8).
    320赵建伟.“文明冲突论”评析(D).枣庄学院学报,2006(4).
    321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D).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2).
    322杨雪冬.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F).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323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17.324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325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326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327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32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329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
    330(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D).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8.
    331(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熊澄宇译.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2.
    332(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熊澄宇译.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2.
    33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3.
    334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35周新城.苏东剧变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危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2).
    336刘杰.当代美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06.
    337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338(法)路易·阿尔都塞.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商务印书馆,2006:229.
    339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340张蔚萍.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D).理论研究,2001(16).
    341张晓明.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F).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
    342(美)爱德华·W·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D).北京:三联书店,2003:416.
    34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5-76.
    34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5-76.
    345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D).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46(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426.
    347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348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34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M).P74.
    350吴元庆,周世中.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渊源及其形成过程(M).社会科学家,1986(1):36.
    35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9.
    352闫艳.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学术论坛,2006(2).
    353中共中央党校第十九期中青班文化问题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81.
    354敏泽.“全球化”与我们文化及文论的发展问题(G).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6).
    355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403.
    356游鱼,罗双根.话语权与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应然逻辑(C).求索,2008(11):55.
    357陈越.政治与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33.
    358(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96.
    359高辉.两个文明一起抓与反“和平演变”的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1997(3).
    360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M).青年研究,1998(6).
    361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36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人民出版,.2006:95.
    363(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民主怎样才是可行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4.
    364(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7.
    365(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D).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8.
    366(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184.
    367王立新.伍德罗·威尔逊政府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D).求是学刊,2004(6).
    368(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D).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24.
    369(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D).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24.
    370(德)W.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5—36.
    371(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4.
    372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373吴春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374尤未迟.谁是世界耗粮大户(N).环球时报,2008-5-13(7).
    375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J).新华文摘,2002(22).
    376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377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26.
    378(俄)B·A·利西奇金.徐昌翰译.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
    379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16.
    380石本惠.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D).社会科学研究,2008(2):28.
    381刘昀献.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D).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50.
    382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61.
    384(美)尼克松.王观声译.1999年:不战而胜(D).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320.
    385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视角(M).国际观察,2004(1):8.
    386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61.
    387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想--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9.
    388冯达成.全球化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M).广西社会科学,2002(3);40.
    389韩健鹏.冷战后的美日关系与中国(D).理论探讨,1999(2):104.
    390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G).学习与探索,2006(4):23.
    391姜安.意识形态与外交博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4.
    392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
    393韩健鹏.全球化与中国:异变性及其应对(F).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62.
    394(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马丁译.对作为哲学命题的全球化的思考(M).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9.
    395韦正翔.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9.
    396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3.
    397韩健鹏.全球化与中国:异变性及其应对(F).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61.
    39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399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8。
    400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88.
    401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
    402李春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4(9):49.
    403李春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4(9)49。
    404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M).天津社会科学,2002(1):41.
    405(美)莫里斯·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F).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10.
    406柳新元.从意识形态转型的角度看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成功(F).科学社会主义,2005(6):43.
    407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3.
    408孙英春.面向全球社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M).中国:软实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68.
    40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10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M).学习与探索,2006(4):22.
    411(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王枚译.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4.
    412韩健鹏.当前国际环境大趋势(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1):67.
    413宋宏伟.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D).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10):30.
    414杨立英等.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415杨立英等.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416徐艳玲.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8.417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5.
    418孙英春.面向全球社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M).中国:软实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66.
    4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中央编译局李惠斌研究员认为,中外文化的第一次交融是佛教传入我国;第二次交融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第三次交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点引自李惠斌.中国文化之交融全球化进程(M).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20韩健鹏.全球化与中国:异变性及其应对(F).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60.
    421韩健鹏.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反思(F).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7):69.
    4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424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竞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61.
    42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5。
    426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7.
    427韩健鹏.全球化与中国:异变性及其应对(F).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63.
    4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42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430(美)尼克松.王观声译.1999年:不战而胜(D).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96.
    431胡锦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4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433徐崇温.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87.
    4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3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43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437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10.
    438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
    43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44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44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2007:34.
    44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44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44衣俊卿.文化哲学(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24.
    445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D).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50.
    446(澳)安德鲁·文森特.袁久红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7.
    44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44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44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33.
    4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
    451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38.
    452蒋斌,周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整合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具有高屋建瓴的意义(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D).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97.
    45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45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455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6.
    456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
    45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45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45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46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46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
    46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463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D).学习与探索,2006:25.
    46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9.
    46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31.
    466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想--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27.
    467农华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9.46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1.
    46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7.
    470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D).学习与探索,2006:23.
    47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47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7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7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475宋惠昌.政治哲学(B).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60.
    476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D).学习与探索,2006:23.
    477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D).学习与探索,2006:23.
    47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479李英田.从利益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M).学习与实践,2008(1):71.
    480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4.
    48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82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D).学习与探索,2006:25.
    483王永贵.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7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宋惠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杨雪冬.“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竞争(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4]衣俊卿.文化哲学(B).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5]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王东等.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沈状海.先进文化论(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3.
    [20]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1]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何秉孟等.新自由主义评析(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3]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4]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5]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6]唐袅.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别名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7]徐艳玲.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D).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8]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9]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30]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31]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3]韦正翔.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4]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5]杨立英等.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孙英春.面向全球社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M).中国:软实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7]徐崇温.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8]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9]姜安.意识形态与外交博弈(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0]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1]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D).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2]农华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D).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3]黄传新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D).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4]蒋斌,周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整合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具有高屋建瓴的意义(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45]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想--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6]陈晓明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7]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8]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9]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D).长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0]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信息革命与国际关系(D).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52]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3]吴建国.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D).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54]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B).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5]曾枝盛.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B).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6]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7]钱乘旦.美国的新保守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8]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9]刘胜湘.全球化与美国安全利益的冲突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0]汪波.美国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61]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2]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3]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4]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5]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6]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67]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8]刑贲思.当代世界思潮(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69]毛寿龙.政治社会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0]王辑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1]杨海蛟.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2]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3]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4]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5]王绍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F).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76]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7]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D).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78]刘明.国际干预与国家主权(D).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79]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0]常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与对策(D).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81]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82]黄宗良,孔寒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3](美)尼克松.王观声译.1999年:不战而胜(D).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84](英)罗森博格.洪霞译.质疑全球化理论(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85](俄)B·A·利西奇金.徐昌翰译.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6](美)雷迅马.牛可译.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87](俄)季诺维也夫.侯爱军等译.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D).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8](英)C.W.沃特森.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G).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9](澳)安德鲁·文森特.袁久红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0](英)大卫·麦克里兰.孔兆政等译.意识形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91](英)汤普森.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92](美)威廉·A.盖尔斯敦.佟得志译.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3][英]杰弗里·托马斯,顾肃、刘雪梅译:《政治哲学导论》(B),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4](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5](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郝名玮等译.自由主义的终结(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6](美)莫里斯·迈斯纳.张宁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7](英)戴维·麦克莱伦.余齐铨,赵常林等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8](加)威尔·金里卡.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上)(B).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99](美)弗朗西斯·福山.黄胜强,徐铭原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0](英)霍布豪斯.朱曾汶译.自由主义(D).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1](美)莫里斯·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F).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02](德)哈贝马斯.李黎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103](美)塞谬尔·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D).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4](美)塞谬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05](古)]菲德尔·卡斯特罗.王枚译.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6](德)卡尔·曼海姆.艾彦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7](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马丁译.对作为哲学命题的全球化的思考(B).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8](美)丹尼尔·贝尔.张国清译.意识形态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09](美)理查德·N·哈斯.殷雄,徐静译.新干涉主义(D).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10](日)星野昭吉.刘小林,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1](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D).北京:三联书店,1992.
    [112](法)路易·阿尔都塞.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3](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14](美)爱德华·W·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D).北京:三联书店,2003.
    [115](英)培根.许宝骙译.新工具(D).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16](美)W.E.哈拉尔,冯韵文,黄育馥等译.新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7](法)让克洛德德罗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M).法国《思想》季刊(总第323期),2000.
    [118](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1984.
    [119](美)彼得德鲁克,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20](德)拉尔夫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M).纽约,1959.
    [12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22]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
    [123](德)阿里夫德里克.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M).战略与管理,1997(1).
    [124](美)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F).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5](英)苏珊斯特兰奇.赌场资本主义(F).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6](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杨建国,范一亭译.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27](英)大卫·哈维.初立忠、沈晓雷译.新帝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8](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29]美)詹明信.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30](意)葛兰西.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1](匈)卢卡奇.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D).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3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3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34](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5](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杨祖功译.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36](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7](法)阿芒马特拉,陈卫星等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38](美)C赖特米尔斯.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C).北京:三联书店,2001.
    [139](法)雷蒙阿隆.雷蒙阿隆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40](美)西蒙马丁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41](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D).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42]E森元.超越后殖民理论(D).圣马丁出版社,1998.
    [143](德)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4](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尤来寅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三卷)(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5](英)阿锐基.姚乃强等译.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和我们社会的根源(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46](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47](英)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8](美)诺姆·乔姆斯基.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49]安琪·霍格威特.全球化与后殖民世界(D).帕尔格雷夫出版公司,2001.
    [150](英)莱斯里·斯克莱尔.跨国资本家阶级(The Transnational Capitalist Class)(F).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2001.
    [151]Thompson.J.B.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Cambridge:Policy Press,1992.
    [152]Charles Peters,Paul Keisling.A New Road for America.Lanham Md:Madison,1985.
    [153]William E. Halal. The New Capitalism. John Wiley&Sons, Inc.,1988.
    [154]Drucker,P.The Age of Discontinuity: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M). New York:Harper&Row,1968.
    [155]Bell,D.The End of Ideology.The Free Press,1962.
    [156]Bruce Russett.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Principles for aPost—ColdWarWorld.Princeton,1993.
    [1]韩健鹏.当前国际环境大趋势(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1).
    [2]韩健鹏.冷战后的美日关系与中国(D).理论探讨,1999(2).
    [3]韩健鹏.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反思(F).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7).
    [4]宋宏伟.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D).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10).
    [5]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M).天津社会科学,2002(1).
    [6]冯达成.全球化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M).广西社会科学,2002(3).
    [7]韩健鹏.全球化与中国:异变性及其应对(F).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
    [8]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B).北京大学学报,2003(3).
    [9]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视角(D).国际观察,2004(1).
    [10]李春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4(9).
    [11]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D).政治学研究,2005(1).
    [12]柳新元.从意识形态转型的角度看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成功(D).科学社会主义,2005(6).
    [13]郝清杰.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M).高校理论战线,2005(9).
    [14]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D).学习与探索,2006(4).
    [15]萧功秦.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M).天津社会科学,2006(4).
    [16]高新民.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M).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5).
    [17]杨建勋.论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依据及方式(M).理论导刊,2007(1).
    [18]郭明飞.全球化时代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分析(D).社会主义研究,2007(1).
    [19]王永贵.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形式(D).社会主义研究,2007(6).
    [20]李英田.从利益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D).学习与实践,2008(1).
    [21]石本惠.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D).社会科学研究,2008(2).
    [22]张润枝.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状况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
    [23]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24]王勇桂,夏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掌控意识形态的途径及启示(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25]赵彤,时红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科学战线,2008(11).
    [26]王永贵.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27]李红革,秦廷国.全球化语境中普遍性价值观与多样化价值观的博弈(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28]王立胜,聂家华.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演进逻辑与经验启示
    (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29]周连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整合—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构建的途径(D).科学社会主义,2009(1).
    [30]秋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
    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求是,2009(6).
    [31]罗文东.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D).江汉论坛,2006(7).
    [32]周琳.明确经济改革的价值取向(F).社会科学报,2007-10-11.
    [33]黄月胜.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D).江西社会科
    学,2005(6).
    [34]张建设.试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D).当代世界与
    社会主义,2003(3).
    [35]陈学明.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B).马克思主
    义与当代思潮,2005(2).
    [36]王真.邓小平意识形态观及其时代价值(M).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
    究,2008(11).
    [37]吴文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及其历史贡献(D).社会
    主义研究,2005(1).
    [38]田改伟.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D).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周年论集.
    [39]田改伟,李会.试析建国后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D).郑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0]王刚.源与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逻辑进路(A).兰州
    学刊,2007(9).
    [41]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A).南京社会科学,2004(2).
    [42]梁建新.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三大理论误区辨正(M).理论探索,2007(3).
    [43]韩震.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演变(M).国外理论动态,2003(7).
    [44]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B).国外理论动态,2008(8).
    [45]王珍.萨米尔·阿明对美国的意识形态的批判(D).国外理论动态,2004(2).
    [46]韩振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体现(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
    [47]黄岭峻.二战以后美国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D).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8]袁三标,吴琦.略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思维视角转换(M).求实,2008(80.
    [49]王水雄.论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安全(D).江海学刊,2007(1).
    [50]李沛武.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评述(D).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1).
    [51]张鹤耀,郭大方.试论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与调控形式(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4).
    [52]李春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4(5).
    [53]胡辉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M).暨南学报,2001(6).
    [54]李尚志.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形式及其危害(D).理论与改革,2007(2).
    [55]李菊霞.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维度(M).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6]韩月香.意识形态:回顾与展望(M).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
    [57]姚建军.冷战后西方和平演变的新动向——意识形态领域对外演变的发展态势分析(D).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
    [58]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D).社会科学研究,2007(1).
    [59]李英田.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D).当代社科视野,2008(2).
    [60]刘劲松.“数码鸿沟”对世界、亚洲和中国的挑战(D).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61]包毅.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列宁意识形态观探微(M).社会主义研究,2008(5).
    [62]包毅.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重构及其历史贡献(M).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3]杨艳春.马克思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当代价值(M).山东社会科学,2007(6).
    [64]申小翠.“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流变(M).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6(40.
    [65]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66]王晓升.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B).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67]姚大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B).求是学刊,1994(2).
    [68]刘昀献.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D).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9]周琴.作为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M).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5).
    [70]杨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71]吴艳东.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厘清的几个问题(D).理论探索,2008(4).
    [72]王艳灵,刘洪涛.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福州党校学报,2008(6).
    [73]徐贵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变化之研究透视(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6).
    [74]俞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D).探索,2007(6).
    [75]朱清.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D).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76]周显信,冯灵芝.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考(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
    [77]王秀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必需(D).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78]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中国社会科学,2008(1).
    [79]何事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D).探索,2008(1).
    [80]王永贵,刘建明.科学发展观: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崭新创造(D).理论探讨,2006(6).
    [81]王永贵.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解读全球化性质的重要视角(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82]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M).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83]杨文华.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张力(M).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4]张正光.论胡锦涛科学发展战略思想体系及其特征(M).学术论坛,2007(6).
    [85]陈成文,邱国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D).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6]张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D).社会主义研究,2007(6).
    [87]曹亚雄,张凤娟.民主社会主义:欧洲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D).社会主义研究,2007(3).
    [88]林德山.欧洲社会民主党思想意识的变化趋势与问题(D).科学社会主义》,2004(2).
    [89]殷叙彝.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D).欧洲研究,2006(2).
    [90]叶江,沈惠平.民族主义:过去、现在和未来——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一书的启迪(D).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91]王全兴,何平.论经济法学研究中的结构性研究(D).重庆大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08(5).
    [92]柴尚金.第三条道路与欧洲社会党革新(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1).
    [93]刘建飞.欧洲社民党“第三条道路”评析(D).当代社会主义问题,2000(2).
    [94]王振华.第三条道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D).欧洲,2000(5).
    [95]刘启东.第三条道路实质解析(D).理论月刊,2003(12).
    [9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编译.全球化:时代的标识—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全球化(D),2003(6).
    [97]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D).社会管理与评论,2003(4).
    [98]周琳.中国现代化的惯性危险及其解决(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99]游斌.历史终结论的新解释及其理论批判(M).国外理论动态,2002(3).
    [100]李彦文.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帝国主义(M).东岳论从,2007(5).
    [101]任红杰.新干涉主义与恐怖主义(D).高校理论战线,2004(4).
    [102]吴怀友.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是客观全球化的异化(D).理论与现代化,2007(5).
    [103]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2000(3).
    [104]周琳.差异化:全球化的异动趋势和中国的对策选择(F).理论探讨,2003(1).
    [105]周穗明.“新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述评(D).国外社会科学,2004(3).
    [106]王义桅,唐小松.从霸权稳定论到单极稳定论-冷战后新现实主义的回归(D).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9).
    [107]俞良早.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力作—《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评介(D).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108]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M).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3).
    [109]李合亮.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D).石油大学学报,2005(6).
    [110]张晓慧.新帝国主义论(D).国际资料信息,2003(4).
    [111]李玉锋新帝国主义论综述(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
    [112]张晓慧.历史终结论(M).国际资料信息,2002(7).
    [113]李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若干问题(D).当代思潮,2002(3).
    [114]黄素庵.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F).国际问题研究.1994(2).
    [115]甄炳禧、陈德照、魏民.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和要求(D).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3).
    [116]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F).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1).
    [117]高放.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D).江汉论坛,2001(4).
    [118]陶承德、叶光林.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D).理论视野,2002(3).
    [119]陈国新.科技进步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F).思想战线,2001(6).
    [120]肖枫.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D).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1).
    [121]卫兴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D).发展论坛,2000(5).
    [122]奚广庆.正确认识大的历史时代(D).社会科学研究,2003(2).
    [123]钟沛璋.对资本主义研究之我见(D).炎黄春秋,2001(11).
    [124]姜鲁鸣.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D).青海社会科学,2000(3).
    [125]庞仁芝.如何正确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4).
    [126]严书翰.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
    [127]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G).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128]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D).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129]周穗明.“9·11”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战略(D).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4).
    [130]仲崇东.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131]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D).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32]王翼.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D).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33]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世纪桥,2003(2).
    [134]黄建明,杜阿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D).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35]马振超.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D).公安大学学报,2001(3).
    [136]夏宝成.国家安全论(D).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179.
    [137]徐海波.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G).湖湘论坛,2010(4).
    [138]王岩,茅晓蒿.“意识形态终结论”批评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D).政治学研究,2009(5).
    [139]王岩,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理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F).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140]田改伟.市场经济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F).河海大学学报,2006(2).
    [141]冯达成.全球化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广西社会科学,2002(3).
    [142]马振超.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D).公安大学学报,2001(3).
    [143]牛津芳,孔德宏.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D).理论探索,2003(1).
    [144]李爱梅,贾广文.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D).世纪桥,2002(2).
    [145]张艳国,王勇.主动权: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解证(D).社会主义研究,2005(6).
    [146]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A).前线,2000(5).
    [147]牛津芳,孔德宏.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D).理论探索,2003(1).
    [148]陈舟望.现当代挑战主权思潮批判(D).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49]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博士论文,2002.
    [150]王沪宁.论现当代主权理论的新发展(D).政治学研究,1985(1).
    [151]梁光严.评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限制主权论”(D).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5).
    [152]钱文荣.联合国宪章和国家主权问题(D).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8).
    [153]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D).外交评论,2005(3).
    [154]耿国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视域(D).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55]王翼.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D).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56]余一凡,赵治.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D).理论与现代化,2012(2).
    [157]李海.当代西方政党意识形态新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回应(D).理论导刊,2011(6).
    [158]孙海英.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创新(D).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59]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D).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160]杨生平,刘世衡.国外学者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M).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61]廖胜刚.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7(1).
    [162]丁凡.众说纷纭资本主义新阶段(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163]汤家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M).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64]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D).外交评论,2005(3).
    [165]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D).国外社会科学,2003(4).
    [166]李少军.“民主和平论”剖析(D).欧洲,1995(4).
    [167](法)让克洛德德罗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F).法国《思想》季刊(总第323期),2000.
    [168](德)阿里夫德里克.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M).战略与管理,1997(1).
    [169](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D).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170](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4).
    [171](德)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M).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3).
    [172](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C).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173](日)村井龙秀.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D).诸君,1990(8).
    [174](希)S.斯卡诺泡卢斯,P.苏台诺斯.美国外交政策:从武装的人道主义到先发制人的战争(上)(D).袁建新,曾顺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11).
    [175](美)阿里夫·德里克.王春梅等译.全球主义与地域政治(D).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5).
    [176](美)约翰·贝·福斯特.王宏伟摘译.帝国主义的新时代(D).国外理论动态,2003(12).
    [177](法)皮埃尔·布迪厄.无止境的乌托邦—新自由主义的本质(M).国外理论动态,1999(4).
    [178](英)克里斯·哈曼.唐科译.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反思(上、下)(M),国外理论动态,2008(9、10).
    [179](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刘元琪译.新的反体系运动及其战略(D).国外理论动态,2003(4).
    [18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
    [181]George W. Bush.Commencement Address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in West Point.New York, June1,2002,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 Vol.38, No.23, June10,2002.
    [182]Charles Krauthammer.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Times, July31,1995.
    [183]Lane, R. The decline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a knowledgeable societ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6.31(5).
    [184]Bill Gates. A New Approach to Capitalism in the21st Century. World Economic Forum,2008.
    [185]Mekvin Small and david Singer.The War—proneness of Democratic Regimes,1816—1865. Jerusal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ummer1976.
    [186]Michael Doyle.Kant, Liberal Legacies and Foreign Affairs.Philosophy and Publics Affairs, Summers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