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的需要带动法制的发展,法制的发展变化也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二者通常在时时发生的社会变迁中进行互动。当社会变迁以快速的、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改革和革命发生时,变迁往往在短时间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大多数方面。法制也应对变迁做出相关调整。有时法制的调整是在变迁发生之前,以配合变迁并推动变迁。有时是在变迁之后,对变迁的影响和结果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孝文帝改革是在大量法律的推动下进行,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发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激进的方式进行社会变迁。发布法令是为了推动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过程也是贯彻法律的过程。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四个问题:第一,在孝文帝改革中,法律承担何种作用和功能。第二,在孝文帝改革以后,法律对变迁的结果如何调整,法律的调整是否有效,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第三,在社会变迁中是否有法制无法调整或调整结果不理想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因素影响法制功能的发挥,这些社会关系由什么力量在调整。第四,法制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当社会变迁的方向走向政权的灭亡时,法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什么形式。
     本文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学术史回顾,简要介绍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写作框架、概念的使用和界定,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路线。第三,介绍本选题的意义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体部分选择四个主要的角度: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历史影响,对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和法制进行论述。
     关于“政治文化与法制”的第一项讨论是孝文帝改革以诏令形式建立北魏门阀制度之后,法制如何确保门阀制度的运作,以及门阀法律地位的衰落。第二项讨论是行政系统的法制改革。第三项讨论是北魏政治文化中的结党现象以及相关法律制裁。通过上述三项讨论,总结北魏后期政治文化对法制的消极影响。
     孝文帝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推行礼教,并且将礼引入法制系统。关于“礼教与法制”的讨论分为“礼与刑法的结合”和“礼与司法实践的结合”两部分,分析孝文帝引礼入法的社会效果。
     关于“地方社会结构与法制”的讨论,分为“地方社会结构与地方法制”和“地方经济文化结构与秩序”两个部分,分别讨论地方社会的组织构成、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如何影响民众对法制的接受,在地方社会中保证秩序或破坏秩序的因素是什么。
     关于“北魏社会矛盾与法制状况的历史影响”的讨论,分为“东魏北齐的社会与法制”和“西魏北周的社会与法制”两部分,分别讨论东西政权反思北魏法制的社会功能的得失,进而尝试不同的改革方式,寻找社会变迁的不同出路和法制的发展方向。
     主体部分的最后一章“社会变迁中的法制与法律观念”对前文研究进行适当总结,补充说明社会变迁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结论部分对本文主体部分进行总结。
What society need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reflects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se interactions exist in the social change which happens all the time. When the social change takes place in a fierce way as reform or revolution, its influences spread rapidly to politic, economic, culture,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life. Legal system always adjust itself to the social change. Sometimes it happens before the change, leading people’s behavior, coordinating the request of reform. Sometimes it happens after the change and controls the results of change.
     The reform of Emperor Hsiao-wen of Northern Wei was regulated by ordinances of emperor and other laws. By establishing new system and announcing new policies, Emperor Hsiao-wen gave his country many obvious changes on the fracture of society, relationship of people, and the primary social ideology.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also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laws.
     My dissertation based on probing these questions: What are the legal system’s functions in the reform? How did the legal system adjust itself to the social change? Did it achieve tangible results or not? If there still reserved some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ch refused to change by law, what made it happen? What elements influence the working of law and how did they be adjusted?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 major discussions and conclusions.
     Introduction contains the retrospection of previous researching, researching clues and methods, writing fracture, introduction of conceptions using in this dissertation and creative results and mean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Major discussions carries out conclusions from four points of view: first, political culture and legal system; second, social ideology and legal system; third, social fracture and legal system; and last, historical role of Emperor Hsiao-wen’s legal reform.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in political culture and legal system: (1)In which ways the legal system protected the men-fa and in which way it let men-fa fall into decay without legal regulation and protection.(2)Legal reform in administration system.(3)Joining cliques as a crime in the ruling class.
     Social ideology and legal system contains the analysis about how the li connected with criminal law and judicial acts.
     In social fracture and legal system; I discuss how the local organization, local force, economic and education effect people’s reception of law and what (or who) maintain the public order or break it.
     I also inquire into the introspections of Northern Wei’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by Northern Qi and Northern Chou in historical role of Emperor Hsiao-wen’s legal reform..
     At last, there is a chapter named legal system and sense of legal in social change, which includes some summarizes and complements of former discussions.
引文
①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33页。
    ②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91页。
    ③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10页。
    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2页。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4页。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5页。
    ③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1-65页。
    ④楼劲:“北魏的科、格、式与条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1页。
    ①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页。
    ②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页。
    ③刘生荣:“北齐的刑律及其审判制度”,《法学论坛》1987年第4期。
    ④曹淑芳:《北齐律研究》,山西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⑤闫明恕:“试论南北朝的流刑”,《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⑥樊丽:“北朝家族法研究”,山西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⑦田小梅:“南北朝法律的历史思考”,《政法论坛》1996年第3期。
    ⑧王霄燕:“论北朝法制之改创”,《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
    ⑨汪世荣,许光县:“北齐法制的异化及其当代启示”,《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
    ①分别见《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2002年第2期,2002年第4期,2003年第3期。
    ②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中国文化》2002年Z1期。
    ③邓奕琦:“封建法制‘国家·家族’本位在北朝的确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④武剑青:“从“春秋决狱”到“纳礼入律”——浅析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的必然性”,《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6月。
    ⑤温晓莉:“论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法律文化的历史贡献”,《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
    ①饶燕文,钟俊:“论少数民族政权对古代封建社会法制建设的影响和贡献”,《社科纵横》2004年12月。
    ②韩国磐:“略论隋朝的法律”,《历史教学》1956年12月号。
    ③杨廷福:“略论《唐律》的历史渊源”,《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④倪正茂:《隋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⑤统计数据来源于曹文柱,李传军:“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①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②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③陈琳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吏的考课”,《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④张兆凯:“北朝政治嬗变与门荫制度的盛衰”,《北朝研究》1995年第1期。
    ⑤徐斌:“南北朝监察制度概论”,《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
    ⑥唐群:“北朝人才选拔途径分析”,《北朝研究》1997年第3期。
    ⑦王万盈:“论拓拔鲜卑民族的汉化与融合”,《北朝研究》1997年第4期。
    ⑧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7月。
    ⑨李万生:“论东魏北齐的积极进取”,《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⑩邵正坤:“北朝时期的孝治”,《北方文物》2005年第2期。
    ①[台湾]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1年,第2页。
    ②[台湾]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文津出版社(台湾)2006年版,第9页。
    ③[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架2002年版,第85页。
    ④[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⑤朱艳英:“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清代习惯法研究——以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中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7月。
    ①冻国栋:“北朝时期的家庭规模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论述”,《北朝研究》1990年上半年刊。
    ②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③高贤栋:“北朝豪族家庭规模结构及其变迁”,《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④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邵正坤:“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与拟血缘群体”《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①朱艳英:“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清代习惯法研究——以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中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7月。
    ②任海涛:“论法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3月。
    ①《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北齐衰亡原因之考察》,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七十五,[台湾]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7年版,第189-264页。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台湾]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
    ①[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①[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3页。
    ②《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北京)1959年版,第140页。
    ③唐长孺:“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页。
    ④[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十九·官氏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隋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隋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齐鲁书社2007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十九·官氏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高宗明皇帝中》,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Only when these families proved able to survive full withdrawal of imperial patronage are they counted as aristocratic families. Patricia Buckley Ebrey: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y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美]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剑桥大学1978年版,第10页。
    ④白寿彝,何兹全:《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卷上册第622页。
    ⑤白寿彝,何兹全:《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卷上册第623页。
    ①《册府元龟》卷二百十《闰位部·延赏》,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南齐书》卷二十二《列传第三·豫章文献王》,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③《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七《终制第二十》,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99页。
    ⑤《通典》卷十六《选举四·杂议论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⑥《魏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刘昶》,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陶新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4页。
    ⑧《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高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房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房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张普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北史》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薛憕》,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0页。
    ①[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2-273页。
    ②[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3页。原文中“门第”作“门地”,《魏书》中也有这种用法,应是原作者有意套用。笔者不改原作引文,但本文论述用现代通行的“门第”一词。
    ③《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高宗明皇帝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魏书》无明确的时间,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此事发生在公元494年正月乙亥。
    ①《魏书》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韩麒麟附韩显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纪六·高宗明皇帝中》,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魏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崔玄伯》,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柳冲》,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韩麒麟附韩显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宋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李灵附李宣茂》,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阳尼》,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崔挺》,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李欣》,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帝纪第五·高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五《帝纪第五·高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咸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咸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高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④《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邓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五《帝纪第五·高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封述》,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③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一《治家第五》,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3页。
    ④《魏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司马楚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杨大眼》,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毕敬众附毕元宾》,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佚附陆丽》,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傅永》中有傅永平定义阳“还京复封,永先有男爵,至是以品不累加,赐帛二千匹”的记载,可见北魏两个等级相同的爵品不能累加,受封之人只能保持一个。
    ③《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佚附陆昕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附卢道虔》,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李平》,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孝文幽皇后》,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李顺附李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八《仪同三司文静公李宪墓志》,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75页。
    ①《魏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于栗磾附于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附卢道将》,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封敕文附封万护》,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贾渊》,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刘昶》,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刘道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恩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恩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恩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恩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恩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通典》卷十六《选举四·杂议论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宣武灵皇后》,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张普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①《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刘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十四《后魏百官无禄》,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高敏:“有关北魏前期百官无禄制的两个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
    ④《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谷浑附谷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崔玄伯附崔宽》,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高闾》,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高闾》,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⑤《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二《台省部·清俭》,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薛虎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封建考十四·后魏列侯》,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明建:“北魏假爵制度考补”,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5辑, 2009年12月。
    ③《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袁翻》,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田益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④《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南安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32卷第1期。
    ④《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邓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⑥《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薛安都附薛怀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田益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田益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田益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九上《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上·汝阴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第三·元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裴叔业附皇甫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赵逸附赵叔隆》,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赵逸附赵叔隆》,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赵逸附赵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邓羲附邓叔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传第四·京兆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传第四·京兆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十八《太武五王列传第六·临淮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邓羲附邓懿》,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广陵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郭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对《考察令》的颁布时间参见阎步客:《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注解第16,载于《文史》第48辑。
    ③《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考绩》,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魏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奚康生》,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尧喧》,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司马楚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司马叔璠附司马灵寿》,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八十八《列传第良吏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八十八《列传第良吏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八十八《列传第良吏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八十八《列传第良吏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魏书》卷八十八《列传第良吏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魏书》卷八十八《列传第良吏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12《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崔挺附崔游》,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魏书》卷八十八《列传第良吏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佚附陆凯》,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魏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刘芳附刘怿》,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高崇附高谦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郭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十八《太武五王列传第六·临淮王谭附元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广陵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67页。
    ⑩《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考绩》,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考绩》,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崔光附崔泓》,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韦阆》,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郡太守》,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韦阆附韦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薛虎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薛忱》,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寇赞附寇治》,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崔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崔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九十二《列传列女第八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李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高宗明皇帝中》,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附卢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山伟》,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四《列钻第五十二·郭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李宝附李神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宋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甄琛》,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李訢》,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崔辩附崔楷》,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附高绰》,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李宝附李神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城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中·任城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中·任城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李灵附李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甄琛》,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抓第四·京兆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抓第四·京兆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崔挺附崔孝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宋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附卢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刘藻》,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沈文秀附沈保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第三·元寿兴》,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二十一《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北海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按《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裴叔业附裴植》,宣武帝时,皇甫仲达被检举,称其聚众谋划冲击领军于忠府邸,“案律,在边合率部众不满百人以下,身犹尚斩,况仲达公然在京称诏聚众,喧惑都邑,骇动人情。量其本意,不可测度。”皇甫仲达被当即处死。皇甫仲达与羽林虎贲案的差别在于前者有“诈称制”的情节,而后者无此情节但将暴力付诸实践,冲击中央官府。从对皇甫仲达的审判意见来看,在京城聚众行为本身就有不可测度的谋反嫌疑,因此属于重罪。
    ⑤《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崔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陈元康》,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②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9-50页。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咸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二十《文成五王列传第八·齐郡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宣武灵皇后》,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张普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五《帝纪第五·高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高崇附高谦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六《列传孝感第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八十六《列传孝感第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裴叔业附裴植》,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八十六《列传孝感第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八十六《列传孝感第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北海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邓羲附邓连山》,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高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附杨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8-99页。
    ②《魏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源贺附源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萧宝夤》,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帝纪第六·显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十九·官氏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辛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辛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辛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出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韦阆附韦鸿》,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毕敬众附毕义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第二·东阳王丕》,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文成文明皇后》,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睿》,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裴叔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高道悦附高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李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于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第二·东阳王丕》,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北史》卷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二恩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北史》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崔僧深》,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8-79页。
    ④《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睿》,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史书缺其名第二字。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邢峦附邢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李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郑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附杨孝邕》,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咸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崔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张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郭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统计数据转自[台湾]陈俊强:《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⑥[台湾]陈俊强:《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①《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帝纪第八·世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九《帝纪第九·肃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八《帝纪第八·世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八《帝纪第八·世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八《帝纪第八·世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安定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文成文明皇后》,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魏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于栗磾》,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传第四·京兆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附杨津》,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附杨津》,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辛雄》,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第三·元寿兴》,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裴骏附裴安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李平》,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崔浩》,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崔浩》,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崔浩》,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崔挺》,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李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李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邢峦附邢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4页。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简修炜,王志德:《论宇文泰改革西魏吏治兵制的历史时效》,《河北学刊》1986年第3期。
    ②魏志静:“北魏孝文帝法律改革述评”,《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
    ③白寿彝,何兹全:《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卷上册第327页。
    ④《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咸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一《治家第五》,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8页。
    ②《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邢峦附邢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一《治家第五》,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3-184页。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出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见陈仲安:“麟趾格制定经过考”,《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1页。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5页。
    ③《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第三·元寿兴》,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卢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京兆王元子推附元遥》,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李宝附李虔》,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九《帝纪第九·肃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郭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郭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拔民族精神的丧失”,《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
    ②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
    ③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拔民族精神的丧失”,《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
    ④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卷上册,第327页。
    ①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①《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庾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庾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庾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庾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马志冰:“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社会职能”,《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①《晋书》卷一百二十七《载记第二十七·慕容德》,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俟》,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66页。
    ③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69页。
    ④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75-776页。
    ⑤《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十九·官氏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87页。
    ⑦《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魏兰根》,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①《魏书》卷九《帝纪第九·肃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94页。
    ③《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周一良:“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①周国平:“关于三长制历史作用的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中·任城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高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卢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附李安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常景》,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中·任城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86页。
    ⑥《魏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张普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周国平:“关于三长制历史作用的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①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3页。
    ②《魏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常景》,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附卢义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房法寿》,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薛辩》,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裴骏》,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5页。
    ⑤《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李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夏侯道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吕罗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邢峦》,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佚附陆馥》,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薛辩附薛胤》,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薛辩附薛胤》,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辛雄附辛纂》,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附杨逸》,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房法寿附房士达》,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韩麒麟》,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刘芳附刘僧利》,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穆崇附穆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十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第二·上党王天穆》,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崔亮附崔光韶》,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李灵附李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北齐书》卷四《帝纪第四·文宣》,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①《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李灵附李显甫李元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附高绰》,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崔挺附崔游》,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薛虎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袁翻》,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魏兰根》,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③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78页。
    ④《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薛虎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十八《太武五王列传第六·广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②薛海波:《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④[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①《魏书》卷九十一《列传术艺第七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崔宽》,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裴宣》,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封敕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刘藻》,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刘藻》,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第三·元晖》,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⑤《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南安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崔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4页。
    ①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7页。
    ②《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邢峦》,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沈文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薛虎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刁雍》,中华书局1974年版。按刁雍事在太武帝真君七年,诏薄骨律、高平、安定、统万四镇为沃野镇提供军粮五十万斛。刁雍建议开运河,由陆路运输改为水路运输。太武帝称善,并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运河既开,又有成式,可知薄骨律等四镇此后承担为沃野提供军粮的任务。
    ①《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魏书》卷九《帝纪第九·肃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二上《志第十七·灵征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二上《志第十七·灵征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这一“中心–边缘模式”被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姆·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用于研究欧洲地区的历史社会问题。他的主要论点是针对奥斯曼帝国作出的,认为中心只有靠掠夺边缘社会才能长时间维持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军事权力,如此征集战利品使政权不必压迫它自己中心省份的农民。这种情况与本文研究的问题不完全一致,麦克尼尔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军事扩张阶段的帝国,而本文研究对象是停止军事扩张、转入农耕文化的帝国。但这一模式用于解释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关系,仍然有参考价值。
    ⑥《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中·任城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第三·常山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第三·常山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高崇附高谦》,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八《太武五王列传第六·广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将此处记为洛阳,《北史》、《太平御览》将此处记为邺城。见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中·任城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北史》卷十八《列传第六·任城王云子澄》,中华书局1974年版。《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五《服章部十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观上下文应系《北史》脱字,《太平御览》从之致误。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
    ③图3图4转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
    ①商春芳:“洛阳北魏墓女佣服饰浅谈”,《华夏考古》2000年第3期。
    ②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9页。
    ③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80页。万绳楠先生由此推定,通过改革,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取得了各项改革中的最大成就。笔者则认为,郭家奴婢的故事固然可以证明洛阳文化的长足进步,但若以此推测孝文帝改革之后,全魏都达到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则缺乏辅证。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洛阳作为京城是改革的重点,改革政策首先在洛阳推行,也首先在洛阳取得成绩,因此该地方的文化水平超越了全国大多地区。至于全国同一时期的其他地区,则需要另作分析。这也是写作本部分的出发点。
    ④《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⑥《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七《杂艺第十九》,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81页。
    ①《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语出《隋书》,因此有“后齐别都”之语。《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④《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一《治家第五》,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8页。
    ⑥《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⑧“连接山胡,性多木强,皆女淫而妇贞,盖俗然也。”系《隋书·地理志》所载雕阴、延安、弘化三郡之风俗,三郡北魏时在夏州境内。《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⑨《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①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91页。
    ②《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④《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⑤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⑥《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梁纪十·高祖武皇帝十》,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高祐》,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韦阆附韦彧》,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裴延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②《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萧宝夤》,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裴延俊》,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韦阆附韦彧》,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附卢道将》,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②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4页。
    ③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④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3页。
    ⑤《魏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奚康生》,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崔辩附崔巨伦》,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5页。
    ②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343页。
    ③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二至卷十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至第122页。
    ④脱字疑似“帝陛”。该条及上引三条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二至卷十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至第117页。
    ⑤侯旭东:“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郑振满,陈春生:《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附李玚》,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城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崔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232页。
    ②《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倖第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定州县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29页。
    ②《定州县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29页。
    ③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④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251页。
    ①《魏书》卷二十二《孝文五王列传第十·清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9页。
    ①《魏书》卷九《帝纪第九·肃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九《帝纪第九·肃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梁纪八·高祖武皇帝八》,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1页。
    ①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台湾]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台湾]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③《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陆法和》,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①《北齐书》卷一《帝纪第一·神武上》,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②《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高祖武皇帝十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高昂弟乾》,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④《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高昂》,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北齐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尉景》,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②《北齐书》卷十八《列传第十·孙腾》,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③《北齐书》卷十八《列传第十·司马子如》,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④《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杜弼》,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①《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杜弼》,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②《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张耀》,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③《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陈元康》,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④《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二《台省部·贪黩》,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二《台省部·贪黩》,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北齐书》卷二十八《列传第二十·元坦》,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③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4页。
    ①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5页。
    ②《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封述》,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崔暹》,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封隆之》,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③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5页。
    ④《北齐书》卷四《帝纪第四·文宣》,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⑤楼劲:“北魏的科、格、式与条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4月,第335页。
    ⑥《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北齐书》卷四《帝纪第四·文宣》,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⑧《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陆法和》,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⑨《北齐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辛术》,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⑩《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11《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封子绘》,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封述》,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①《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北齐书》卷三《帝纪第三·文襄》,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⑤《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⑧《北齐书》卷四《帝纪第四·文宣》,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⑩《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11《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①《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高祖武皇帝十四》,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孙搴》,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⑤《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见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台湾]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
    ②《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高乾》,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⑥《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食货》,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孙搴》,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②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二《风操第六》,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3页。
    ③《北齐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九酷吏》,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④《北齐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九酷吏》,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①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②《定州县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30页。
    ③《定州县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④《定州县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⑤《定州县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②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页。
    ①《周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苏绰》,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②《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周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苏绰》,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④《周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苏绰》,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⑤[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⑥《周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李贤》,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⑦《周书》卷四十五《列传儒林第三十七·熊安生》,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①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09页。
    ②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91页。
    ③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2页。
    ④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2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高祖武皇帝十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唐长孺:“拓拔族的汉化过程”,《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①《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西魏文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③《周书》卷二《帝纪第二·文帝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⑤[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7页。
    ①《周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一·韦瑱》,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②《周书》卷二《帝纪第二·文帝下》,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③[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④《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食货》,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玉海》卷一三八《兵制》引《邺侯家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⑥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5页。
    ①[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26页。
    ②参见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参见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②高蕴华:“北魏中衰原因初探”,《史学集刊》1991年第3期。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②《魏书》卷二十八《文成五王列传第八·齐郡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二十八《文成五王列传第八·齐郡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咸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咸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上·高阳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魏书》卷二十二《孝文五王列传第十·京兆王》,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魏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崔玄伯》,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崔亮》,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魏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孙绍》,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①《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①《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版。
    1.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3.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4.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5.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1年版
    6. [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7.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8.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版
    9.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1. [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 [隋]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版
    13. [宋]沈括:《梦溪笔谈》,齐鲁书社2007年版
    14. [清]赵翼:《廿二史劄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1.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岑仲勉:《唐史余沈(外一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
    3.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
    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4年版
    5.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6.费孝通:《费孝通译文集(上册)》,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7.傅衣凌:《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
    8.高贤栋:《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版
    10.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1.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12.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3.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中华书局1992年版
    15.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6.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7.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拔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1年版
    18.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985年版
    19.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20.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版
    2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23.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4.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5.王东洋:《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6.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台湾)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
    27.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8.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4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5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杨一凡:《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三卷两汉魏晋南北朝法制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编委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编委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36.张晋藩总主编,乔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7.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二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2.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3. [日]谷川道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10年版
    4.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 [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版
    6. [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三)外文著作
    1. Patricia Buckley Ebrey: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8. [美]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1.邓奕琦:《封建法制“国家·家族”本位在北朝的确立》,《贵州是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杜绍顺:《北魏门阀制度辨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3.高贤栋:《北朝豪族家庭规模结构及其变迁》,《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谷霁光:《三论西魏北周和隋唐间的府兵——府兵的阶级成分问题商榷》,《科学与教学》1958年第一期
    5.韩国磐:《略论隋朝的法律》,《历史教学》1956年12月号
    6.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32卷第1期
    7.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8.简修炜,王志德:《论宇文泰改革西魏吏治兵制的历史时效》,《河北学刊》1986年第3期
    9.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评述》,《晋阳学刊》1992年第3期
    10.孔毅:《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重庆师范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11.孔毅:《苏绰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渊源初探》,《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12.孔毅:《苏绰伦理法思想及其渊源初探》,《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13.孔毅:《苏绰个体伦理思想及其渊源初探》,《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4.李红艳:《关于北齐北周反汉化问题的认识》,《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9月第13卷第3期
    15.李万生:《论东魏北齐的积极进取——兼论东魏北齐历史的一种分期法》,《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16.李文才:《试论西魏北周时期的赐、复胡姓》,《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17.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中国文化》2002年Z1期
    18.刘国石:《简论西魏北周改革——兼论孝文改制未尽之历史任务》,《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19. [韩]朴汉济:《西魏北周时代胡姓再行与胡汉体制》,《文史哲》1993年第3期
    20.饶燕文,钟俊:《论少数民族政权对古代封建社会法制建设的影响和贡献》,《社科纵横》2004年12月
    21.任海涛:《论法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3月。
    22.商春芳:《洛阳北魏墓女佣服饰浅谈》,《华夏考古》2000年第3期
    23.邵正坤:《北朝时期的孝治》,《北方文物》2005年第2期
    24.邵正坤:《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与拟血缘群体》,《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25.邵正坤:《佛教信仰与北朝时期的社会救济》,《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6.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27.石冬梅:《宇文泰实行六官制的目的新论》,《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8.石冬梅:《西魏北周六官制度新探》,《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33卷第1期
    29.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0.苏小华:《西魏北周军队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北朝军事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31.汪世荣,许光县:《北齐法制的异化及其当代启示》,《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23卷第4期
    32.王勇:《史论北周儒学思想的发展》,《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
    33.韦琦辉:《略论东魏北齐的贪污现象》,《学术界》2008年第1期
    34.魏志静:《北魏孝文帝法律改革述评》,《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第18卷第4期
    35.温晓莉:《论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法律文化的历史贡献》,《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
    36.武剑青:《从“春秋决狱”到“纳礼入律”——浅析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的必然性》,《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6月
    37.解峰:《北齐冯氏墓志考释》,《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4期
    38.徐斌:《南北朝监察制度概论》,《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
    39.薛海波:《东魏北齐国家的权利结构与豪族大土地所有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
    40.阎步克:《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文史》第48辑
    41.杨翠微:《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鲜卑部落制与汉化及军权的初步中央集权化的结合》,《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总第19期)
    42.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7月
    43.张国安:《试论六镇鲜卑的民族融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44.张鹤泉:《北魏孝文帝实行散爵制度考》,《史学月刊》2010年第6期
    45.张维训:《宇文泰建立政权的社会经济等分析——宇文泰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46.张先昌:《西魏<六条诏书>中的选官思想》,《晋阳学刊》2002年第2期
    47.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拔民族精神的丧失》,《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
    49.周国平:《关于三长制历史作用的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50.周仁文:《东魏北齐贪污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原因探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月
    51.周一良:《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52.朱艳英:《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清代习惯法研究——以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中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7月
    1.韩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法律》,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黄寿盛:《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比较》,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马志冰:《汉唐之间社会结构的变动》,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
    4.薛海波:《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