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海1864年正式开埠后,很快便成为全国最大外贸口岸,并与全国主要口岸间形成密切的外贸埠际转运,成为全国外贸转运中心。本文以大量系统的海关数据、海关报告及英国领事报告为核心资料,从1864-1930年间上海外贸埠际转运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在全国影响范围的变化、与各区域主要口岸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上海全国外贸转运中心地位的变迁进行了考察,并对这一变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上海多功能经济中心地位进行了探讨。
     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笔者得出结论,认为19世纪下半叶是上海全国外贸转运中心地位的鼎盛时期,其外贸埠际转运对华北、东北及华中地区口岸均有强大影响,于全国对外贸易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进入20世纪后,华北和东北口岸转向直接对日贸易,对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由紧密走向疏离,1930年的上海已经由全国外贸转运中心缩减为华中地区的区域性外贸转运中心。与此同时,全国口岸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华中地区以上海为外贸转运中心,华南地区以香港为外贸转运中心,东北和华北地区则以各自区域中心口岸为主,再没有一个全国性外贸转运中心统领的新格局。
     在上海全国外贸转运中心的变迁中,体现出在对外贸易中上海工业中心对其外贸中心地位的强大支持,和国内埠际贸易中上海外贸中心影响力向工业中心影响力的转化,同时上海的外贸埠际转运也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业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体现了上海多功能经济中心的性质,及其不同经济功能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
As the National Foreign Trade Center of China, Shanghai also became the National Transit Center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a with great influence on most China ports. It's meaningful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Shanghai's transit trade to find whether Shanghai has always played such an important role.
    The data and materials about foreign trade and native trade recorded by Maritime Customs of China were of great value for this research. After analysis of these abundance data and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I drew my own conclusion. I considered that the last 40 years of 19~(th) century was the height of Shanghai as the National Transit Center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a. The main ports and the wide inland of the Mid-China, North China and also the Northeast China all depended on Shanghai's Transit Trad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fluenced by it deeply. In the first 30 years of 20~(th) century, the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of China turned to trade with Japan directly and no longer depended on Shanghai. By 1930, Shanghai has declined from the National Transit Center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a to the Regional Transit Center of Foreign Trade of Mid-China. This also changed the foreign trade pattern of China ports.
    The change of Shanghai's role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reflec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anghai's role as the National Center of Industry and National Center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a. In the foreign trade the former gave strong support to the latter, meanwhile, in the native trade the influence of the latter exceeded the former. Shanghai's transit trade of foreign trade also reflected the importance of Shanghai as a multi-function center of economic.
引文
1 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2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70-71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 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2 乾隆《上海县志》卷一。
    3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4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1 第一卷(1843-189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二卷(1895-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
    3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5 《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6期。
    6 《上海文化研究》2004年月12月。
    7 《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2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3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6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7 《天府新论》1997年第2期。
    8 《上海研究论丛》第11辑。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4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5 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6月出版,“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市场经济”一节。
    6 《城市史研究》第23辑。
    7 《史林》2004年第4期。
    8 《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9 《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
    10 《浙江月刊》1996年第2期。
    11 Dyce, Charles M., Personal Reminiscences of Thirty Year's Residence in the Model Settlement, Shanghai, 1870-1900. London, Chapman & Hall, 1906.
    1 关于上海不同类型埠际贸易的具体定义见本章第一节。
    1 Thomas P. Lyons, China Maritme Customs And China's Trade Statistics(1859-1948),Published by Willow Crerk Press,2003.吴松弟、樊如森等译编,未出版稿。
    2 郑友揆著,程麟荪译:《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1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
    2 中国科学院1951年出版。
    3 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
    4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出版1931年出版。
    5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以下简称《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 吴松弟:《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的崛起》,《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
    2 陈文述:《嘉庆上海县志序》。
    3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5页。
    4 《上海港史话》编写组:《上海港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5 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1843-186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1-75页。
    6 国民党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所统计课编:《浙江之平水茶》,国民党建设委员会调查所1937年版,第2页。
    1 曾称牛庄。
    2 曾称芝罘、登州。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罗伯逊1856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16、44页。
    4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5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参赞威妥码附于1864年度上海贸易统计表的备忘录”,第80页。
    6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巴夏礼附于1863年度上海贸易统计表的备忘录”,第73页。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74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330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6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23页。
    1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2-45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65-1911)》,天津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93年刊印,以下简称《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43-44页。
    3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以下简称《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四(1912-1921)》,第176页。
    1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三(1902-1911)》,第139页。
    1 李必樟泽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罗伯逊1858年度上海港对外贸易报告”,第66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船舶登记员泰卜1877年度上海港航运业务报告”,第447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哲美森1892年度上海领事管区的贸易和商业报告”,第783-785页。
    1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9,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5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总领事许士1884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672-677页表格。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66-第471、477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许士1880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67-568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45页。
    4 刘素芬:《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4页。
    5 《光绪二十七年牛庄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1年分册。
    6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75页。
    7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43页。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74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352页。
    2 《光绪十六年镇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0年分册,第一三五~一三六页。
    3 《光绪十八年镇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2年分册,第一三七页。
    4 《光绪二十一年九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5年分册,第一三一页。
    5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7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47页。
    6 《光绪十八年九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2年分册,第一二五页。
    7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96-497页。
    8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7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47页。
    1 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1891年宁波海关贸易报告”,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2 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海关十年报告(宁波,1882-1891年)”,第23页。
    3 《浙江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4 《光绪二十七年温州口岸华洋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温州口岸华洋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1、1898年分册。
    1 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1865年度报告”,第9页。
    2 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1867年度报告”,第52页。
    3 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1865年度报告”,第11页。
    4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74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335页。
    5 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1875年度报告”,第156页。
    6 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1875年度报告”,第156、161页。
    7 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海关史料汇编》,1988年出版,“1882-1891十年报告”,第29页。
    8 《光绪十八年汕头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2年分册。
    1 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海关史料汇编》,“1882-1891十年报告”,第3页。
    2 《光绪十八年汕头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2年分册。
    3 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广州海关志编委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876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第155页。
    4 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广州海关志编委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1864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第8页。
    1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1 《中华民国三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4年分册。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58页。
    3 寿杨宾:《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88-91页。
    4 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根据第38、47页表格计算得出。
    5 顾明义:《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4页。
    1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8年分册。
    2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8年分册。
    3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第171页。
    1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2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国旧海关史料》。
    1 姚永超:《大连港的中转贸易(1907-193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3月。
    2 潘君祥等主编:《近代中国国情透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3 毛立坤:《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录用待刊。
    1 郑友揆、程麒荪:《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年》,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60-64页表格。
    1 《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八《户政·复魏制府询海运书》。
    2 李华彬主编:《天津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35页。
    3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4-555页。
    4 涉及到洋沪间外贸埠际转运的研究成果有: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4页、第70页。张思:《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史林》2004年第4期。庄维、民:《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最新成果为樊如森《论北方在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史研究》第23辑。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5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5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32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致阿礼国爵士的函1868年5月6日于上海”,第140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6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190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46页。
    5 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编:《天津志》,侯振彤中译本,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1986年,第239—240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58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38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58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58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74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津口华洋贸情形论略”,第131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津口华洋贸形论略”,第174页。
    4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1 吴弘明译:《天津海关年十年报告书(1912-1921)》,天津社科院历史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
    2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8年分册,第384页。
    3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4年分册,第386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天津口华洋贸形论略”、“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天津口华洋贸形论略”,第187、197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宣统二年(1910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08页。
    1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第111-112页。
    2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领士许士1881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67-568页。
    3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7年度士地和房产的备忘录”,第161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8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49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3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46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光绪十九年(1893年)天津口华洋贸易形论略”,第44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6-17页。
    4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45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5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内容摘要”,第99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总领事许士1884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672-677页。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23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77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76页。
    4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7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44、145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59页。
    6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73页。
    7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85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31页。
    1 陈争平:《天津口岸贸易与华北市场(1861—191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总领事许士1887年度贸易报告”,第716页。
    3 丁世洵:《解放前天津棉纱批发商业史略》,《南开学报》1981年4期。
    4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第122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74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至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82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37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至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82页。
    4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第49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至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82页。
    2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第31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5年天津贸易报告”,第5-6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34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13页。
    6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天津 历史资料》,第13期。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69-70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91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4页。
    3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14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99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74、175页。
    2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
    3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第144页。
    4 《中华民国六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6册,第384页。
    5 《中华民国五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2册,第374页。
    6 《中华民国六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6册,第381页。
    1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6年分册,第379页。
    2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史》,第133页。
    3 陈争平:《天津口岸贸易与华北市场(1861—191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2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16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1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08页。
    6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3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22页。
    7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光绪十五年(1889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7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4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54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78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45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2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15-216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77-178页。
    6 徐雪筠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1882-1891年十年报告,第8-9页。
    7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3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20-221页。
    8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十九年(1893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42页。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37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70页。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37页。
    4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36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4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27页。
    6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3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20页。
    7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80页。下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70页。
    8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81页。
    9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33-34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34页。
    2 方显廷:《天津棉花之运销》,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4年版,第39页。
    3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第143页。
    4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
    5 方显廷:《天津棉花之运销》,第41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1879年贸易报告”,第170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8年天津贸易报告”,第86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49页。
    4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1892—1901年十年调查报告书》,天津市历史研究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4期。
    5 樊如森:《论天津在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6月版,第243页。
    1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经济》,第249-253页。
    2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3 《国风报》,1910年第23号。
    1 《光绪十六年(1890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0年分册,第一一七页。
    2 《光绪十九年(1893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3年分册,第一一七页。
    1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65-466页表格。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24页。
    4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26页。
    5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6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23页。
    6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况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1907年分册。
    1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2年分册,第一六○页。
    2 皮明庥:《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81年版,第11-13页。
    3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江汉论坛》1988年第4期。
    4 《光绪三十年(1904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4年分册,第二○一页。
    5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米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1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2 《宣统二年(1910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0年分册,第三一○页,并见该年1910年江汉关统计数据。
    3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6年分册,第546页。
    4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68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166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23、524页。
    3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5年分册,第一二七页。
    1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7年分册,第一三七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26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许士1881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603页。
    4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许士1882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638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6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45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许士1880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67页。
    1 《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1只海关史料》1889年分册,第一一二页。
    2 《光绪十六年(1890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0年分册,第一二○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68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168页。
    4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5年分册,第一二八页。
    5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许士1882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635页。
    6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1年分册,第一五八页。
    7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2分册。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6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35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7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53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7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54-155页。
    4 《光绪十九年(1893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3年分册,第一一九页。
    5 《光绪十九年(1893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3年分册,第一一九页。
    6 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5年分册,第二五五页。
    2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2年分册,第二○三页。
    3 《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0年分册,第24页。
    4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5年分册,第二五五页。
    1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2年分册,第二九○页。
    2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1年分册,第一五六页。
    3 《银行杂志》,1926年第四卷第十七号。
    4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9年分册,第9页。
    5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9年分册,第14页。
    6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武汉之工商业》,1932年。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二辑,第299-300页。
    1 详见本章第一节。
    2 Trade Reports,1876,中国,pp.33-35,引自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643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马安关于12月31日为止的1870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231页。
    4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374页。
    5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374页。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1876、1877、1879年度贸易报告”。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许士1880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81页。
    3 朱祖晦著《华中茶叶贸易》(1936年):英国外交部编《驻沪领事商务报告》(1863年-1865年)
    4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第190页。
    5 《Trade Repons》,1876年,Part Ⅰ,第64页。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一辑,第10页。
    6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2页。
    1 《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二卷第八期,《汉口牛皮贸易状况》。
    2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达文波1876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19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44页。
    4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代理总领事阿查立188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698页。
    5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2年分册。
    6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2年分册。
    7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武汉之工商业》,1932年。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二辑,第299-300页。
    8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9年分册,第14页。
    1 严匡国:《桐油》,第100页,1944年,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二辑,第212页。
    2 张珊珊:《汉口桐油贸易概述(1864-1936)》,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第184页。
    3 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第296页,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第208页。
    4 张珊珊:《汉口桐油贸易概述(1864-1936)》,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第186页。
    5 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第31本,第132-135页。
    1 朱美予编:《中国桐油业》,第72、123页,1939年4月。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二辑,第213页。李昌隆:《中国桐油贸易概论》128-134页,1935年,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二辑,第194页。
    2 陈真等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72-473页。
    3 陈真等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第474-475页。
    4 吴子净:《武汉蛋业沿革与业务经验》,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一辑,第229页。
    5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近代上海对外贸易》上册,第292页。
    6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第33页。
    1 吴子净:《武汉蛋业沿革与业务经验》,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一辑,第229页。
    2 吴子净:《武汉蛋业沿革与业务经验》,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一辑,第229页。
    3 《银行杂志》1925年第二卷第六号,《汉口之落花生》。
    1 《经济丛报》第749-750页,民国28年(1929年),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四辑,第210页。
    2 《汉口芝麻贸易》,《贸易》第64期,1935年12月,引自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第四辑,第195页。
    3 《光绪二十年(1894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94年分册。
    4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2年分册。
    5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18年分册。
    6 《银行杂志》,1926年第三卷第十四号,《汉口之猪鬃业》。
    7 《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卷第21号,《汉口之猪鬃业》。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36页。
    2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36页。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37页。
    4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5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1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2 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3 徐焕斗:《汉口小志·商业志》,六艺书局1915年出版。
    4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况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1907年分册,第46册。
    1 竺菊英:《开埠前宁波对外贸易历史地位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合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405页。
    3 关于沪甬间贸易关系的研究成果有:竺菊英《近代宁波对外贸易衰落原因探析》,《浙江学刊》1996年第2期。乐承耀:《十九世纪中晚期宁波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原因》,《宁波经济史研究》,1998.5。钟昌标:《从历史、现状看甬沪经济的互补、竞争与协同发展》,《宁波大学学报》,第九卷第一期。论著有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郑绍昌主编:《宁波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1 毛立坤:《试析晚清时期(1869—1911)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待刊。
    1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年(1877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74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十至十一年(1871-1872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49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年(1877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74页。
    4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第17页。
    5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十六年(1890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171页。
    1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09页。
    2 政协宁波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波文史资料》第9辑“宁波港史资料专辑”,包俊文:《英商宁波太古公司始末》,第89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17页。
    1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第48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17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05-306页。
    4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22页。
    1 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下册,第1057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宣统二年(1910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10年,第330页。
    3 郑绍昌主编:《宁波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4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2年(1913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37-338页。《民国3年(1914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40页。
    5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11年(1922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69页。《民国14年(1925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78-379页。
    6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年)》,第74页。
    1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14年(1925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78页。
    2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19年(1930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94页。
    3 郑绍昌主编:《宁波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268-269页。
    4 蔡谦、郑友揆:《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民国八年,十六年至二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第96-103页。
    1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五年(1879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215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年(1877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74页。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许士1880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67页。
    2 《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总领事许士1887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720页:《领事达文波1876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480页。
    3 《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麦华陀1874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332页。
    4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第50页。
    1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年)》,第74页。
    2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822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61页。
    4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年(1877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78-179页。
    5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四年(1878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95页。
    6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61页。
    1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年(1877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72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六年(1867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06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23页。
    4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11年(1922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69页。
    5 Commercial Reports,1879年,宁波,p.123,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434页。
    6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元年(1875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62页。
    7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8年(1919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56页。
    1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第40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宣统二年(1910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31页。
    3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第12页。
    4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四年(1878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98页。
    5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第42页。
    6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十九年(1893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84页。《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第43页。
    7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第43页。
    8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十五年(1889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69页。
    1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十年(1894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87页。
    2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第43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十年五(1899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03-304页。
    4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05-306页。
    5 政协宁波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波文史资料》第9辑“宁波港史专辑”,李军《洋油霸销宁波半世纪》,第126页。
    6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4年(1915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44页。《民国5年(1916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48页。
    7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11年(1922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70页。
    8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21-1933年)》,第72页。
    1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第47页。
    2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第47-48页。
    1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八年(1869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24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93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15页。
    4 《贸易报告集成》,《宣统三年(1911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33页。
    5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年)》,第62页。
    1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出版。第二编“经济概况”,第84页。
    2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年)》,第82页。
    3 吴觉农编:《浙江之平水茶业》,农村复兴委员会委托调查茶业调查第一种,1934年出版,第1页、第10页。
    4 “厘捐”、台炮费加上一银两税金。
    5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七年(1868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13页。
    6 杭州其时尚未开埠,徽州茶由杭州运往上海,是十分便利的,但是需交纳“厘捐”、台炮费加上一银两税金。而运宁波虽然水路不利航行,却无需交这些税捐,只交纳出口税即可。因此安徽茶即改由宁波运往上海。从浙江当局角度说,在杭州撤消了“堤工捐”以吸引徽茶改走宁波,是因为虽然收不到堤工捐,却可以收到大笔出口税,以缓解其欲修筑杭州堤坝的巨大财政压力,乃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计。从浙江当局角度说,其时杭州尚未开埠,在杭州撤消了“堤工捐”以吸引徽茶改走宁波,是因为虽然收不到堤工捐,却可以收到大笔出口税,以缓解其欲修筑杭州堤坝的巨大财政压力,乃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计。
    1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四年(1865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00页。
    2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八年(1869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22页。
    3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十七年(1891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75页。
    4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8年(1919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57页。
    5 《贸易报告集成》,《宣统三年(1911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33页。
    6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第44-45页。
    7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96页。
    8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07页。
    1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9年(1920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62页。
    2 《贸易报告集成》,《民国元年(1912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26页。《民国8年(1919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57页。《民国9年(1920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62页。《民国16年(1927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87页。
    3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第85页。
    4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五年(1866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03页。《光绪五年(1879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220页。
    5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第15页。
    6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第46页。
    7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第45页。
    8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第85页。
    9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第62页。
    10 《贸易报告集成》,《宣统三年(1911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33页。
    1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第46页。
    2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第16页。
    3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第47页。
    4 《贸易报告集成》,《浙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第67页。
    5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十三年(1874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58页。
    6 《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第546页。
    7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310页。
    1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404-405页。
    2 B. P. P. : Retu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 Down to the Latest Period, p. 45.引自姚贤镐《中国对外贸易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619-620页。
    3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出版。第三编“商埠及都市”,第1页。
    1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11页。
    2 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第94页。
    3 陈正书:《试论上海近代工业中心的形成》,见《上海史研究》第2辑,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216页。
    4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十年报告之三(1902-1911年)》,第158页。
    1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07-109页。
    2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四(1912-1921)》,第211页。
    3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922-1931)》,第280页。
    4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194页。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第461-462页。
    2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922-1931)》,第278-279页。
    3 徐雪筠等泽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922-1931)》,第278-279页。
    4 海关统计中关于国内各口岸间土货贸易值的数据有土货由国内口岸进口值、本口士货出口国内口岸值、土货复出口国内口岸值和土货进口净值,其中前三项,都包含了可能会再复出口国外或国内其他口岸的部分,高于国内实际流通的内贸土货值。而各口岸土货进口净值项,已减去了各口岸进口土货中复出口国外和复出口国内其他口岸的部分,是各口岸土货实际消费值,全国各口士货进口净值的总和,较能反映全国内贸的土货实际流通值。因此此处取历年全国各口岸进口净值的总和作为该年全国内贸值,对上海内贸埠际直运在其中的地位进行讨论。
    1 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2 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1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922-1931)》,第278页。
    2 《东方杂志》第7卷,第9期。
    3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922-1931)》,第279页。
    4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922-1931)》,第278页。
    1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922-1931)》,第278-280页。
    2 方宪堂主编:《上海近代民族卷烟工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43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0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94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7年天津贸易报告”,第62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8年天津贸易报告”第78、89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16页。
    1 吴弘明整理:《滓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0-1872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38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天津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68页。
    3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1892—1901年十年调查报告书》,天津市历史研究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4期。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0-1872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38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6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31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14页。
    3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领事罗伯逊1858年度上海港对外贸易报告”,第68页。
    4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5年分册。
    1 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第115页。
    2 [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第110-113页。
    3 《光绪三十年(1904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904年分册,第二○一页。
    4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2年分册,第30页。
    5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24页。
    6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2年分册,第30页。
    7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1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四年(1865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99页。
    2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十年(1884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51页。
    3 数据来源:蔡谦、郊友揆:《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民国八年,十六年至二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第4-19页。
    4 《申报》,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日载禅臣洋行六月十二日广告。引自《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上册,第158页。
    5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四年(1865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74页,《光绪四年(1878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91页。
    6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五年(1879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215页。
    7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七年(1881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238页。
    8 郑绍昌主编:《宁波港史》,第219页。
    1 郑绍昌主编:《宁波港史》,第166页。
    2 详见前文第五章第一节关于沪甬外贸埠际转运变迁的论述。
    3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八年(1883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51页。
    4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民国10年(1921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65页。《民国15年(1926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383页。
    5 《浙海关贸易报告集成》,《光绪七年(1881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238页。
    1 [美]刘广京著,曹铁珊等译:《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2 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3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308-310、585页。
    4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国旧海关史料》。
    5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316页。
    6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311页。
    7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306页。
    8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5-266页。
    1 《北华捷报》,1863年2月21日。
    2 刘广京:《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第75页。
    3 《上海港史话》编写组:《上海港史》(古、近代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页。
    4 《申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5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经济》,第290页。
    1 罗澎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第196页。
    2 《天津——插图本史纲》,[英]雷穆森(O.D.Rasmussen):《天津——插图本史纲》(Tientsin——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许逸凡、赵地译,《天津历史资料》,第2期,天津市历史研究所,1964年,第68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7年天津贸易报告”,第71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40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5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6页。
    6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4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52页。
    7 惠代尔致波斯卫(香港),怡和档案,转引自[美]郝延平著,陈潮、陈任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页。
    8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0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96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6年天津贸易报告”,第45页。
    2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65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页。
    3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0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96页。
    4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75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77-1879年天津贸易报告”,第178页。
    6 《关册,1864年》(上海,1865年)汉口,第12页。转引自刘广京:《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第67-68页。
    7 《Commercial Repo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 1874》,11卷,303。
    8 《关册,1869年》(上海,1870年),第23页。转引自刘广京:《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第132页。
    1 A·诺维(A.Novion):《来自汉口的报告》,见海关总税务司:《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报告》,1876,21页。转引自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2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3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五年(1866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06页。
    4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五年(1866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04页。
    5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九年(1870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29页。
    6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四年(1878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96页。
    7 《贸易报告集成》,《光绪四年(1878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84页。
    8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九年(1870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30页。
    9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五年(1866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02页。
    10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五年(1866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96页。
    11 《贸易报告集成》,《同治八年(1869年)浙海关贸易报告》,第123页。
    1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上册,“1885年天津贸易报告”,第232页。
    2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3 勒费窝著、陈曾年等泽:《怡和洋行——1842-1895年在华活动概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底版,第45页。
    4 五金商业史编写组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5 [美]郝延平著,陈潮、陈任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6 Trade Reports,1865,附录,1.13。引自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上册,第539-540页。
    7 刘广京:《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第134页。
    1 张仲礼主编:《上海城市研究》,第128-134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棉布商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棉布商业》,第24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棉布商业》,第23-24页。
    5 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第31本,第三百七十一页。
    1 葛元熙:《沪游杂记》前言。
    2 张仲礼主编:《上海城市研究》,第200页。
    3 徐雪筠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译编》,《海关报告之五(1882-1891)》,第34页。
    4 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第118页。
    5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第102页。
    6 杜恂诚:《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7 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75-187 页。
    1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566页。
    2 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181页。
    3 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180页。
    4 潘承锷:《中国之金融》上册,52页,中国图书公司1908年版。引自黄鉴晖等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5 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274-275页。引自《山西票号的历史沿革》68页。
    6 《府县会街告示》,《大公报》1902年10月14日。引自《山西票号史料》,295页。
    1 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30页。
    2 《申报》1884年1月12日。
    3 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现代化》,第214页。
    4 汪敬虞:《19世纪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扩张及其对中国通商口岸金融市场的控制》,《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第73页。
    5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天沣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57页。
    6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90页。
    7 龚关:《20世纪初天津金融风潮及其应对机制》,《城市史研究》22辑。
    1 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98-300页。
    2 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第342、349页。
    3 杜恂诚:《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的充要条件》,《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4 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第20页。
    5 戴鞍钢:《口岸贸易与晚清上海金融业的互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 李必樟译编:《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参赞威妥码附于1864年度上海贸易统计表的备忘录”,第80页。
    1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
    2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4册,《视察中国汉口复命书》(上),译《通商汇纂》。
    3 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第56页。
    4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
    茅家琦等主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170卷,京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上海通商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编:《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0-1930年分册。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65-1911)》,天津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93年刊印。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1892-1901年十年调查报告书》,天津市历史研究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4期。
    许逸凡译:《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
    吴弘明译:《天津海关年十年报告书(1912-1921)》,天津社科院历史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
    姚洪卓等标点:《天津海关年十年报告(1922-1931)》,天津社科院历史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5期。
    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
    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海关史料汇编》,1988年版。
    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广州海关志编委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蔡谦、郑友揆:《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民国八年,十六年至二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统计》,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
    杨瑞六、侯厚培:《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四号。
    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中国科学院出版1951年版。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编:《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12-1930)》,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1931年出版。
    国民党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所统计课编:《浙江之平水茶》,国民党建设委员会调查所1937年版。
    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第31本。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出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出版。
    吴觉农编:《浙江之平水茶业》,农村复兴委员会委托调查茶业调查第一种,1934年出版。
    《工商半月刊》 《申报》 《银行周报》 《汉口商业月刊》《银行月刊》 《银行杂志》 《东方杂志》 《湖北商务报》
    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
    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熊月之、马学强、晏可佳选编:《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
    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
    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茅伯科:《上海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版。
    《上海港史话》编写组:《上海港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方宪堂主编:《上海近代民族卷烟工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经济(1870-194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杜恂诚主编:《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1843-186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1-75页。
    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1840-1936)》,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一、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97年版。
    曾兆祥主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选辑》,1-5辑,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4-1987年版。
    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浙江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
    皮明庥:《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81年版
    政协宁波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波文史资料》第9辑。
    刘素芬:《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顾明义:《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李华彬主编:《天津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
    寿杨宾:《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
    姚洪卓主编:《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方显廷:《天津棉花运销概况》,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4年版。
    雷慧儿:《东北豆货贸易》,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1年版。
    [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绍昌主编:《宁波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0、勒费窝著、陈曾年等译:《怡和洋行——1842-1895年在华活动概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底版。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陈潮、陈任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五金商业史编写组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棉布商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黄鉴晖等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6年版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潘君祥等主编:《近代中国国情透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郑友揆、程麒荪:《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年》,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合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美]刘广京著,曹铁珊等译:《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松弟、樊如森等译编:《Thomas P. Lyons, China Maritme Customs And China's Trade Statistics(1859-1948)》, Published by Willow Crerk Press, 2003,未出版稿。
    Linda Cooke Johnson: 《Shanghai: From Market Town to Treaty Port, 1074-185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5。
    吴松弟:《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吴松弟:《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
    吴松弟、樊如森:《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樊如森博士学位论文:《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未刊稿。
    樊如森:《西北近代经济外向化中的天津因素》,《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
    樊如森:《近代天津外向型经济体系的架构》,《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樊如森:《论近代中国北方外向型经济的兴起》,《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樊如森:《论北方在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史研究》第23辑。
    樊如森:《论天津在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6月版。
    陈争平:《天津口岸贸易与华北市场(1861-1913)》,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王怀远:《旧中国时期天津的对外贸易》,《北国春秋》1960年第1—3期连载。
    姚永超:《大连港的中转贸易(1907-193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3月。
    毛立坤:《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中国历史 地理论丛》录用待刊。
    张思:《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史林》2004年第4期。
    庄维民:《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
    曲晓范、李保安:《清末民初东北城市近代化运动与区域城市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姚洪卓:《走向世界的天津与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陈正书:《试论上海近代工业中心的形成》,《上海史研究》第2辑,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英]雷穆森(O.D.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天津——插图本史纲》(Tientsin——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天津历史资料》第2期,天津市历史研究所1964年版。
    张珊珊:《汉口桐油贸易概述(1864-1936)》,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江汉论坛》1988年第4期。
    邓正兵、欧阳君:《试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陶良虎:《20世纪30年代汉口对外贸易衰退原因辨析》,《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
    张笃勤:《汉口茶输俄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94年第2期。
    李一翔:《论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金融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龚关:《20世纪初天津金融风潮及其应对机制》,《城市史研究》22辑。
    杜恂诚:《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的充要条件》,《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熊月之:《上海学平议》,《史林》2004年第5期。
    戴鞍钢:《口岸贸易与晚清上海金融业的互动》,《复旦学报》2003年第2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市场网络的架构》,《复旦学报》1996年第5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商路变迁》,《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国内沿海埠际贸易探析》,《上海研究论丛》第11辑。
    戴鞍钢:《论近代上海港崛起的历史地理底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樊卫国:《民国上海埠际贸易的变迁(1912-1927)》,《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樊卫国:《二十世纪前期长江沿岸城市的外贸互动关系》,《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6期。
    樊卫国:《近代上海口岸市场对内地市场的辐射的制导》,《上海文化研究》2004 年月12月。
    樊卫国:《近代上海的市场特点与口岸经济的形成》,《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1994年第2期。
    潘君祥:《论近代上海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索与争鸣》1993年第1期。
    张仲礼、潘君祥:《论上海经济近代化的转变和发展内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张仲礼、潘君祥:《上海城市经济的近代化及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3期。
    张仲礼、沈祖炜:《近代上海市场发育的若干特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张仲礼、张道根:《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张忠民:《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张忠民:《1843-1978:上海经济成长的回顾与前瞻》,《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鲍静静:《对外贸易与上海经济的早期现代化》,《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卷第10期。
    竺菊英:《开埠前宁波对外贸易历史地位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竺菊英《近代宁波对外贸易衰落原因探析》,《浙江学刊》1996年第2期。
    乐承耀:《十九世纪中晚期宁波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原因》,《宁波经济史研究》1998.
    钟昌标:《从历史、现状看甬沪经济的互补、竞争与协同发展》,《宁波大学学报》第九卷第一期。
    陈为忠:《山东港口与腹地研究(1860-193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未刊硕士学位论文。
    凌小言、孙东华的《解放前上海口岸的对外中转贸易》,《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