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制度·政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开埠后福州港的贸易发展及其与腹地之间经济变迁的互动关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寻了闽江流域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制约因素。
     在第一部分的绪论中,我们主要介绍与本文相关的一些学术概念、确定研究的区域和时间断限、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历史、使用的资料、方法及研究意义。同时,简要论述近代以来福州港及其腹地展开活动的历史舞台,即经济变迁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
     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勾勒了福州港贸易的历史进程。我们将其分为两部分叙述,其中1861年以前因历史统计资料的限制,只能以文字描述为主。在本部分中,我们主要针对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予以补充和纠谬。在后一部分中则主要通过海关贸易统计进行量化分析。在这部分中,通过对海关进出口主要货物——进口的鸦片、布匹、洋杂货、土杂货和出口的茶叶、纸、木材——的归纳整理,我们得以明了福州港主要贸易商品的发展历史进程;通过进口商品销售地和出口商品来源地的分析以明了福州港的大致腹地范围。同时,在本部分中,我们提出史界较少关注的洋货进口作用两面性的问题,并对影响贸易的因素作了一定阐述。
     在第三章,我们主要以“开埠为什么没有造成腹地经济的起飞”为学术关怀,主要探讨制约福州港贸易的环境因素。通过对福州城本身商业环境的考察,通过对福州港与其腹地间商品运输的主要渠道——闽江——运输环境的考察,指出不但福州没有为腹地进口商品的销售和出口商品的外销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限制了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而且闽江恶劣的运输环境,也阻碍了商品的流通。而当时的福建地方政府的政治治理又趋于失灵和无效,从而无法突破环境的制约而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市场、商人、制度在福州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文中对市场变化对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外商人对商权的争夺以及商业制度对进出口贸易影响诸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考察。其中在茶叶的出口贸易问题中,我们探讨了市场、公会、制度在茶叶贸易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少与前人研究不同的观点。
     在第五章中,我们主要依靠清代以来的方志,详细考察了开埠前后腹地地区各县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农家经济状况的变化,以探求开埠对内地的影响。文中指出,开埠后在闽江流域形成了新兴商埠与传统农业并存、手工业鲜有改良、商业鲜有实质性发展的状况,因此开埠对闽江流域内地的影响甚低。但同时也指出,腹地人民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日趋加重的历史事实。
     第六章给读者提供了几个探讨政府与区域经济近代化的关系的实例。在文中我们指出政府的两面性问题,以及政府治理的失灵、政治决策的失策对地区经济近代化中的影响至大。
     论文第七章主要是通过以上各章的论述,从中就本区经济发展中环境、制度和政府的关系进行总体的考察。这是对本文予以升华的部分。最后的结论主要是从历史中探寻经验,指出目前福州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福建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切而要的问题。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de development of Foochow Port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changes with its hinterland after its opening.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stricted factors of Min River valley from one side.
    I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some academic terms related with this dissert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area and the time of this study are defined. It also introduces the previous and present study on this topic, data and methods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activities performed by Foochow Port and its hinterland since 1840, i.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 condition of the economic changes.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of Foochow Port. It ha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an only be described in words for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before 1861. Some weaknesses of previous study are corrected and some supplements are given in this part. The latter part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using the statistics of Maritime Custom trade. In this part, the developmental and historical course of the principal trade articles of Foochow Port is illustrated by listing the principal import and export goods of the Maritime Custom, such as the import
    articles ------opium, cloth, foreign and native sundries and the export articles ------tea,
    paper and timber. The approximate area of Foochow's hinterland is shown by the analysis of selling places of the import articles and source places of the export articl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rt points ou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he two sides of importing foreign goods, which is paid less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problem: why did not the opening of Foochow lea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interland and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trade of Foochow Por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not only Foochow didn't offer a good market environment to the sale of import and export articles in the hinterland, which restricts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Foochow Port, but also the bad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of Min River prevents the circulation of articles by investigat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Foochow City and th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of Min River, which is the main channel of goods transportation between Foochow Port and its hinterland. It is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Foochow Port could not breakthrough the restriction of environment to develop the economy of hinterland because of the powerlessness and inefficiency of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by the Foochow loc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In Chapter Four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guild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trade of Foochow port is explored,and many opinion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cholars are raised. For example, some responses are given to the present field of history on the problems of the control or anti-control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erchants, the profi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erchants and the function of foreign banks. It i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led to the decline of exportation of tea by analising market ,merchant and institution.
    Chapter Five explores in detail the changes in agriculture, handicraft industry ,business and peoples subsistence in the hinterl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Foochow by using the existent chorographyby since Qing Dynasty and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opening on its hinterl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w-built commercial ports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o-exist,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seldom changed and the business seldom developed in Min River valley after the opening of Foochow. So the opening of Foochow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hinterland of Min River valle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points the increasing dependency on the extraverted economy of the local people.
    Chapter Six offers readers several exampl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It points out the two sides of government and the effects of the inefficient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wrong political policie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Chapter Seven of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gener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 system and governmen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by summarizing the above chapters. It is the sublim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mainly about some experiences from the history. It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chow Port at present and some demanding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Fukien.
引文
① Rhoads Murphey, Shanghai, Key to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The Treaty Ports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What went Wrong? University Standford,1970: Fairbank John King,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② 林满红:《口岸贸易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载《中国区域史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869-915页。
    ③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吴松弟:《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礤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④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部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此外探讨福州港开埠及发展历史问题的相关文章还有张烘祥:《福州开埠初探》,《南开史学》,1992年第2期;郦永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问题考辨——兼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历史档案》,1990年第2期;郭秀清:《鸦片战争后英国约开福州商埠之源探索》,《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3期;林广森:《关于福州港的研究情况》,《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4卷增刊。然后两文几无足观者。
    ② 徐晓望:《论近代福建经济演变的趋势:兼论近代福建经济落后的原因》,《福建论坛》,1990年第2期,《黄乃裳与福建近代农业》,《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林仁川《民国时期福建纸的生产与运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张文绮《福建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中国礼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① 陶德臣:《清代福建茶叶生产述论》,《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福州开埠与近代福州茶市》,《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另有其它有关全国茶叶贸易的研究文章。
    ② Robert Oardella, Harvesting Mountains: Fujian and China Tea Trade(1757-1937), Unive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Thomas P.Lyons, China Maritme Customs And China's Trade Statistics(1859-1948), Willow Crerk Press, 2003
    ① 此文虽然也介绍了政府的管理政策,但政府制定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缋效如何则鲜有论及。笔者在第三章和第六章对此问题的探讨中,史料的运用远较其丰富,论述视角及所得结论前人均未曾言及。对此文引用史料中的纰漏和论述方法及结论的商榷将另文探讨。
    ② 如由茅家琦主编并在2001年由京华出版社印行的《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即非一般学校的图书馆所能收藏,更非前人所能经见。
    ① 参见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林星:《地方军阀与福建经济关系的研究》,1996年;李晓平:《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匪问题研究》2002年;廖廷建:《福建民军之研究》,2003年等。
    ② 按照河流流域区的定义并参考本文研究时段,根据《清代浙闽台地区诸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8页)一书的界定,本文所指闽江流域各县包括:南平、古田、闽清、侯官、闽县、长乐、浦城、崇安、建阳、松溪、政和、瓯宁、建安、光泽、邵武、建宁、泰宁、将乐、顺昌、宁化、清流、连城、水安、沙县、归化、大田、尤溪、德化、永福、屏南等30县。
    ③ 参见唐凌:《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6-128页。
    ① 本文即将杀青时,恰逢彭慕兰氏(马俊亚详)《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在文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作者亦将政治因素引入对经济现象的历史考察(详见第二章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第52-115页,尤其是第56-58页)。虽然我们论述的角度和范围并不一致,政府作用在这两地之间的作用也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有些观点亦是笔者所不敢苟同,但读者亦未尝不可互观。
    ② 吴松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③ 最值得指出的是黄兴涛、杨念群主持翻译的四部著作《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变化中的中国人》、《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国乡村生活》,均由时事出版社出版于1998年。
    ④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此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刊除零星公布过部分契约文书外,亦曾以增刊的方式向学界公布过一期资料。
    ⑤ 主要有:外务省通商局:《福建事情》,大正六(1917)年版: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北部福建事情》,大正十(1921)年版;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4卷福建省,大正九(1920)年版;台湾总督府 热带产业调查会编:《南支那资源经济》,第1卷福建省;东亚海运株式会社营业部企画课:福建省内河水运概况,(原文封面题作:《南支那内河水运概况其福建省部》),昭和16年9月,福建省图书馆藏抄本。
    ① 刘德成:《福建省各级政协文史资料指南》,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年版
    ② 卫京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③ 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① 本节中有关福建自然环境的叙述均参照以下著作: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自然地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9-128页;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总概述》,方忠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地理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 当1887年Rev.J.E.Walker在邵武南部地区传道时,他看到“在每一个有泉并且土壤能够耕作的低山或高山上,都布满了种植着水稻的梯田。它们延伸至每一个角落,以致于福建那一块块的稻田分布图就是其水系的分布图:从靠近沿海线的宽大的河流,到从幽深狭谷中近于最高的大山的顶峰流下来的最小的细流。”当他们一行沿着山路从山脚走到山顶的时候,稻田也随着山势连续分布,直到快接近山顶没有泉水之处,然后在翻过山顶继续下行时,在有山泉流注的地方又发现了层层的梯田沿山而下。(Rev. J. E. Walker: A Glimpse of Fuh-kien Mountains and Mountaineers, Chiese Recorder, Vol ⅪⅩ, No4, 1888, P. 150)
    ② 当1849年夏季复庆在福州短暂逗留期间,他看到从(福州的)洪山桥至闽江口,尤其是福州平原地区“人民极其富足,土地极其肥沃。平原上到处可见成片的荔枝树、龙眼树、桃树、李树。用来与烟叶搀和以增加香味的芳香的aglaia odorata和用来给优等茶叶加香的珠兰都在大量种植。到处种满了糖蔗和烟草,并且除了普遍种植的蔬菜以外,我也发现了大量的有香味的花,其中印度晚香玉和苿莉花的数量尤其突出。”(Robrt Fortune, Visit To The Tea-Districts of China And India,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52, P.146)当光绪九年二月二十三日钱国祥与友人一同登上乌石山远眺南台时,只见“人烟稠密,帆樯如绘,水田一片,新秧已绿。”(钱国祥:《闽游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抄本,中册第6页)
    ③ 当1850年初,复庆一行进入崇安时,他写道“崇安县城所在的平原不是很大。群山围绕在它的周围,其中的上面种植者大量的茶树。许多山都是光秃秃的样子,尽管这些山的斜坡上到处都有十分肥沃的地方。茶树也大量种植在低地,但总是高出河岸许多。”(Robrt Fortune, op. cit., P. 221)
    ① 康熙22年《建宁府忠·卷之二舆地志二·气候》,第99页
    ② 钱国祥:《闽游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抄本,中册第21页
    ③ 如康熙十二、三年间“正月十五夜,天忽大寒,重緜不足以御,服狐裘始觉稍温。交次日天大雪,遥望三山皆白,闽地二十年中所未有也”。(许旭:《闽中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23页)1864年时的一个外国人也记述道,“在福州,即使薄如刀刃那样的冰也很少见。早上的雾也少有,雪就更是极其罕见了。在1864年2月,下了2到3英尺的雪,周围的山上也有了几天的积雪,据说这种情况足38年以来从未有过的。”(Justus Doolittle,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Religions, Government, Educational, 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 VOL. I, New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67, P.42)光绪九年的天气也特别寒冷,“询之田间野老,皆称向无此奇寒天气云。”(《申报》光绪九年四月初一日,第一页)1893年的冬季更是奇冷无比,当年“1月1日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和暴风雪袭击全省”,并导致了龙眼的歉收。(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页。后文记作“福贸易1893-193”,下同)
    ④ 在暴雨时期,这种航行会变得更加困难。“由于最近的暴雨使河流极为迅猛,我们几乎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到达省城。”(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Shanghai: The University Press, 1847, P.337)不过10英里左右的航程竟然走了两天,其艰难之状可想而知。
    ① 郑学檬:《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311页。
    ② 吴松弟:《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第27-34页
    ③ 杨国帧:《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④ 唐凌:《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①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4-226页。
    ② The Anti-cobweb Club, Fukien: A Study of A Province In China,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Shahgllai, 1925, P.75
    ③ 张姗姗《汉口港的贸易发展和腹地变迁》,载《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170页,尤其是第165页
    ① 戴一峰:《五口通商时期的福建对外贸易》,《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林日杖:《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在华洋行经济活动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郦永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问题考辨——兼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历史档案》,1990年第2期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七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45页。
    ③ R. Montgomery Martin, China: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Social, in an official report to her Maiestys'Govemment, Vol.Ⅱ, London: James Madden. 1847, P.386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七册,第567页。
    ② 卫京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5页。
    ③ R. Montgomery Martin, op.cit.p. 147。
    ④ 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Shanghai: The University Press, 1847, P. 355
    ⑤ Rev. George Smith, A Narrative of an Exploratory Visit to Each of the Consular Cities of China, and to the Island of Hongkong and Chusan, in Behalf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in the Years 1844, 1845, 1846, London: J. Nisbet and Co, 1847, P. 364
    ⑥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4页。此处所论货物当系记连的货物。在1846年9月4号英国领事写就的1846年上半年商务报告中提到,“1846年6月30号前本口没有任何外国贸易”,但有两只船进港。一只Torrington号装载记连的货物于4月30号抵达,5月1号未卸货而离港。另一只也是记连雇佣的船,Maid of Julpha号运来500匹上等棉布(longcloth),出口320担又76斤茶叶,同时出口的还有341打头巾和103只八音盒。请参见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China, Area Studies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3, Vol. 40. P. 452(文中简称BPP:1846-40-452,下同)
    ⑦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28页。在若逊于1848年1月10号写就的福州1847年下半年贸易报告中谈到:“去年下半年,这个港口的商业形势丝毫没有改变,同外国的来往也未增加。没有一艘英国或其他外国的船只曾经为贸易的目的而来到这个港口,也没有一个企图了解商业情况的外国人曾经到过这里。”(BPP:1847-40-616):在若逊于1848年7月5号写就的福州口1848年上半年贸易报告中谈到:“我再一次来作这个令人沮丧的报告:在这半年中,本港仍然完全没有英国或任何其它外国的贸易。”(BPP:1848-40-684)
    ① BPP:1847-40-616;BPP-1848-40-684。
    ② 普通引文多作康普登,但《(道光)筹办夷务始末》(卷78,第1068页)译为金顿,见林日杖前揭文,第29页,今姑从新说。
    ③ Bpp:1849-40-758。在Jackson于1849.7.30号写就的1849年上半年贸易报告中谈到:来自广州的英国商人金顿于“五个星期”前到此,(据推算当为1849年6月),并且在福州租到了一个适于做帐房和仓库的商行。尽管租金比现行的租金率高许多,但为了迟早开展贸易而被迫接受这一价格。又据Robrt Fortune,Visit To The Tea-Distdcts Of China And India,P143所言,复庆在1849年到达福州时曾参加了居住于此的一个朋友金顿准备的晚宴。因此,金顿到福州必在1849年无疑。但戴先生在文页55中,却将金顿来榕之事系年于1850年,未知何据。故提出讨论。
    ④ 此时福州亦非无一洋商。如道光三十年夏间时,即有美国二商人卢刀、历甲在南台租房居住。(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129页)咸丰元年时,在南台也有英商3人。(成丰元年二月奏,《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4-296)。
    ⑤ 卫京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第149、153页
    ⑥ 同上,第152页。实际上是因徐继畲离任而不得己方以鹿泽长道台为之。
    ⑦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9页。
    ⑧ Rev. George Smith, op.cit.p. 367。
    ⑨ 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P. 344。
    ⑩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3,608页。
    (11) 同上,第595页。
    (12) 最晚在道光末期就有福州人从事于洋货的运输,但那时的商品可能主要是鸦片。裕泰在上奏有关咸丰元年民夷与殴事中查知,寄居在闽县的晋江人杨阿律在道光三十年秋间听到福州人林文文代洋人包送货物每月可得工资洋银一二十元,“起意争夺。遂置造小剥船两只”并冒认侯官举人杨熙元为同宗,于道光三十年九月到夷船上包揽剥运。(《(咸直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581号,第6-17页)可见,至少在1850年就有洋货直接从福州港口运入。
    ① R.S. Maclay, Life Among the Chinese, NewYork: Carlton & Porter, 1861, P. 151。
    ① Jules Davids Wilmington, 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Vol20, Scholarly Resources,1979, P. 191。
    ① Jules Davids Wilmington,第191页。
    ② BPP:Vol.6,1854年第23页、1858年第9页。
    ③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596页。
    ④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3页。
    ⑤ Henry Charles Sirr. M. A, China and the Chinese——their Religion, Character, Customs, and Manuractures, London: Wm. S.ORR. & Co., Amen Corner and 147 Strand Mdcccxlix, 1849, P. 632。
    ③ 庄国土:《鸦片战争前福建外销茶叶生产和营销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52页。
    ⑦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3页。
    ①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5页。
    ② Henry Charles Sirr, op. cit. P. 164。
    ③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3页。
    ④ 这种观点可以说将问题只说对了一半。即出口货来源的问题解决了,但洋货进口的渠道问题却没有完全解决。对此,将另文详细探讨。
    ⑤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4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七册,第565页。
    ⑦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1页。
    ⑧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563、594、612页;J. Scarth, Edinburgh, Twelve Years in China——The People, the Rebels, and the Mandarins, Thomas Constable and Co., 1860, P.38
    ① W. Tyrone Power, Recollections of A three Years'Residence in China, London: Richard Bentley,1853, P P. 298-299
    ② 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P. 355: Robert Fortune, 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inland, on the coast, and at sea: Being a narrative of scenes and adventures during a third visit to China, from 1853 to 1856, including notices of many natural productions and works of art, the culture of silk, &c; with suggestions on the present war, John murry,1857, P. 222。
    ③ BPP: 1854-6-24。
    ④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06页;Rev.George Smith,op.cit.p.361。
    ⑤ Jules Daids, 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 op.cit. P. 167, 178: 217。
    ⑥ 姜修宪,王列辉:《开埠初期闽浙沿海的海盗活动初探》,《安徽史学》,2006年笫2期。
    ⑦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12页。
    ⑧ R. S. Maclay, op. cit. P. 151。
    ①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11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七册,第567页。
    ③ 郝延平著,陈潮、陈庄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第155页。
    ④ 郝延平著,陈潮、陈序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第172页。
    ⑤ 王家勤:《王懿德年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上册,第44页。
    ⑥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页。
    ① 周宪文:《福建省例·邮政例》,台湾文献史料从刊第七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794页。
    ② 钱国祥:《闽游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抄本,中册第22页
    ③ 《清史稿·地理志》,卷七七,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322页
    ④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第11辑,第234页。
    ⑤ BPP:1854-6-22。
    ⑥ J.Scarth,Edinburgh,op.cit.P.31:姚贤镐编,《中因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598页。
    ⑦ 此说在本时段所起的作用不大,拟待后文讨论。
    ① 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福建历年对外贸易统计》(1899-1933),1935年版第4页。
    ② 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福建历年对外贸易统计》,第3页。
    ① 由于在海关贸易统计中,福州口进口的铜几乎全部作铸币之用,且数量少,时断时续,而且在统计中的分类又极不统一,铁亦如此。因此,本文未统计铜、铁的进口,仅讨论常年进口且数量较大的铅和锡。
    ② 由于本期经海关出口的木材和纸还不到同类出口量的50%,罗列历年数字无任何意义,故文中的讨论仅看其历史趋势。
    ① 福州口1890年贸易报告,见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文中简称福贸易 1890-181,下同):福州口1898年英国领事商务报告(BPP:1898-21-501)。
    ① 张仲礼:《张仲礼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
    ② 这种战乱状态不仅导致本口进口量的减少而且还使得以前原由本口进口鸦片的地区改由其它渠道输入,从而减少了本口鸦片的进口量。贸易报告中即曾指出,福州鸦片在1862年达到7292箱以后就开始出现逐渐减少的态势,“并不是由于销量减低,而是因为有些地区过去由福州供应,现则通过更直接的途径满足需求。”(福贸易 1866-22)商务报告也曾说到,“目前与前些年相比,差别在于过去许多本由福州供应的市场已经从其它渠道获得鸦片供应。”(BPP:1868-8-485)
    ① 原文漏计华税41.4两。
    ② BPP:1868-8-485。
    ③ BPP:1873-11-83。
    ④ “厘金率去年每百斤增加了27.6两”。(BPP:1885-15-358)
    ⑤ “本口对洋药征收的税厘比厦门和汕头重得多,这使我相信本地区消费的鸦片大量通过陆路从以上二口走私进入。”(BPP:1869-9-73)“在厦门和汕头以及北方的宁波,对鸦片所征收的厘金或入市税比本口少得多。并且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而使附近地区的商人从以上那些港口获得供应。”(BPP:1866-7-306)
    ⑥ “沉重的厘金负担可能是福州的印度鸦片贸易下降的一个原因。”(BPP:1877-12-278)“每担83.2两的厘金居高不下,这是福州鸦片贸易难以扩展的严重障碍。”(BPP:1878-12-637)
    ① 陈梅龙等译:《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② 1877年宁波口的贸易报告中谈到,宁波的主要鸦片进口洋商是沙逊洋行,他们把进口的鸦片批发给当地的土行(即当地的鸦片华人经销商)。而在宁波的31家土行中,福建就占了21家,宁波本地只不过有10家。当时进入闽北的鸦片系由宁波沿京杭运河经杭州溯富春江而上,运抵衢州府江山县后,再由江山县清湖镇起岸,越仙霞岭进入闽北浦城。在该处专门设有征税局对鸦片按每件(重17两)征8钱和一担(重120斤)征80两的税率分别课税。而当时福建的鸦片税厘为每担85两。因此,闽北的鸦片都由宁波供应,而“浙闽两省之厘金征收相差之悬殊,乃是导致大量洋药入闽之极强之诱因也。”1876年平均每月至少运往福建30担,还不包括从兰溪转运的数量。(陈梅龙等译:《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第175-177页)
    ③ 陈梅龙等译:《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第522页,1887年温州口贸易报告。
    ④ BPP:1882-14-339,1886-15-738,汕头口岸商务报告。
    ⑤ “据说可能来自印度的鸦片在宁波购买后通过浙江运入本省的内陆地区销售,其数量不得而知。宁波的厘金远比这里的每担86两的税率轻得多,这对本口的鸦片贸易是一沉重的负担和障碍。在本口厘金率为40两的时代,每年进口量达到八、九千箱,而最近十年左右的平均进口量却仅有4200箱”(BPP:1883-14-449)。
    ⑥ 福建在光绪13年奉令开始办理洋药税厘并征,当年“正月间开办时,遴委干员分驻福、厦、沪、打四口,会同税司妥商办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9辑第208页(文中记作《光绪奏折》79-208,下同)
    ⑦ 1885年《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制订了新的征收洋药税厘办法,即鸦片输入中国口岸时,由海关封存,在按照每百斤向海关交纳进口税30两,洋药厘金80两后,即可运销全境,不再交纳任何税厘。从1887年起,海关开始洋药税厘并征,每百斤征收110两。土药也于同年起由海关实行税厘并征。(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页)
    ⑧ 福贸易 1887-162。
    ⑨ BPP:1886-15-675。 1879-13-164、1885-15-338、1866-7-306。
    ① BPP:1877-12-397,温州口商务报告。
    ② “川土和云土已在本地市场牢固立足,从今年初起,进口量就一直在稳定增加。总共进口635担。质量大为改善,颇受瘾君子们的欢迎”(福贸易1895-206)。“1896年进口819担土鸦片,主要是云土和川土比上年多184担”(福贸易 1896-212)。
    ③ “尽管我无法得到有关土烟种植的可信资料,但是罂粟的种植已经广泛扩展到所有的下府地区,福宁府尤其如此。本省的鸦片已大大取代了原来大量来自温州的经陆路运入福州的部分。”(BPP:1897-21-136)
    ④ 据估计,“1904年时温州土产鸦片有20%运往福建。”(陈梅龙等译:《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第577页)
    ⑤ BPP:1868-8-485。
    ⑥ 在1870年代时,福州的海关官员曾向英国领事Chas.A.Sinclair保证“没有中国帆船载运洋棉洋毛货物进入本口。”(BPP:1877-12-277)
    ⑦ “几年内,英国产品的消费有望继续增长。因为随着出口国外的茶叶日益加增,全省的人民因之变得富裕,从而使本省许多阶层的人民得到了以前所未曾有过的相当舒适和繁荣的生活。”(BPP:1867-8-244)
    ⑧ BPP:1889-16-664;福州市机织布“渐有日兴月盛之势,所织布匹亦甚畅销,外洋不敢贸然贩运而来,职是故耳。光绪二十三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① BPP:1883-14-449。
    ② BPP:1871-10-124。
    ③ BPP:1867-8-243;BPP:1895-19-397;福贸易1909-275。
    ④ BPP:1889-16-664载:“(棉、毛织品的)下降看起来是因为这一购买阶层在茶叶贸易上损失严重,因而无钱消费。”
    ⑤ 福州机织布“渐有日兴月盛之势,所织布匹亦甚畅销,外洋不敢贸然贩运而米,职是故耳。”(光绪二十三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① 福贸易 1881-132。
    ② “我很惊奇曼彻斯特居然几乎未曾致力于从宽度和质地上仿造这种布以与真正的苏州布相抗衡,因为毫无疑问,用机器生产的产品总会比凭手工生产的要更便宜”(BPP:1869-9-71)。
    ① 1866-7-308。
    ② “进口布匹的价格虽然下降了,但进口量并未出现应有的增长。此种原因,部分是由于不稳定的贸易状况,但主要是由于当地官方的非法榨取,使进口商品不能在获利的情况下输入到足够远的内地。”(BPP:1867-8-249)“只要广大内陆地区的厘金勒索和战税征收仍旧存在,本省的棉毛品消费永远不会扩大。实际上,由于上述原因除了数额很少的一部分外,英国棉毛产品也不能扩大到福州府邻近的地区范围以外。”(BPP:1868-8-482)“外国商品的供应不可能超出本口临近地区的原因足多方面的,这包括本省多山的自然环境和水运交通的缺乏,人民的普遍贫困,但是最重要的是对经过内地的货物所征收的厘金重税。”(BPP:1870-9-457)
    ③ “因为我知道自宁波和九江进口商品并运到内陆上府各区比自本口更为便宜,而这又完全是因为自本口转运入内地的商品负税更重所致”(BPP:1867-8-249)。
    ④ BPP:1888-16-357。
    ⑤ BPP:1883-14-451。
    ⑥ “对诸如本色市布、标布及所有棉织品加征的税额大约与洋关所征收的2.5%的税率相当。厘金税几年前也降到了这个水平,旨在为了促使商人在厘卡纳税,从而使税收重新回到当地政府那里而不使之再归于洋关的子口税项下并上交到中央政府。”(BPP:1877-17-279)“对38种洋货所征收的厘金已与洋关征收的子口半税相当,所以不能说是厘金扼制了它们的消费。”(BPP:1878-12-638)
    ① BPP:1891-17-401。
    ② 陈铿在《论十九世纪上半叶福建的经济形态》(载唐文基:《福建史论探——纪念朱维斡教授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一文中说:“福州口岸在1891年前通常每年输入2.6万担印度棉纱”。未知何据?
    ③ BPP:1869-9-73。
    ④ 如在1897年的贸易报告中写道“(棉纱)虽然持‘税单’运出,但多数情况下运不远,因为人部分在市区或市郊销售。”(福贸 1897-216)
    ⑤ “毛织品的生意微不足道并且没有增长的可能。”(BPP:1866-7-307)
    ⑥ 张仲礼:《张仲礼文集》,第331-332页。
    ⑦ “本区居民偏爱穿着用棉花作垫料的农服,所以福州府的人很少穿毛料衣服。”(BPP:1867-8-244)“本口的毛织品极少,要么太贵,要么普通阶层的居民喜爱比大呢更便宜却几乎一样暖和的用土布制成以棉花作衬料的衣服。另外,福州的冬天持续时间短且从未到极为寒酷的程度。”(BPP:1871-10-124)
    ① 主要依据于《清代浙闽台地区诸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编,中华书局1998年6月版,第413-503页),并参考历年海关贸易和领事商务报告的相关论述。另外,在战争期间除了因为军队的消费而使得进口增加外,另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危险使得原由民船运输的改为用轮船运输因此也会使洋关的统计数量增加。如1894年中日战争时即足如此。(BPP:1886-15-675)
    ② “今年的干旱是这几年来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直至准备这份报告时(该报告写成于1888.1.31——笔者注),干旱仍在持续。”(福贸易 1887-166)
    ① “近5年以来,起初这些进口货稳步上升,其后是急剧上升。”(福贸易 1880-123)
    ② 1890年代后期,美国和俄国煤油都在减少,苏门答腊油的增加则很大,“后者击败前者的唯一原因是价格 便宜。而它之所以便宜,主要是由于它脏,因而也便宜,每桶可使零售商多1磅至1.5磅的赚头。”(福贸易 1898-219)
    ① BPP:1887-16-63。
    ② 参见福贸易 1901-236。
    ③ 如因1884和1885年中国政府采取严格措施禁用煤油,所以其进口量比1886年少。其后禁令有所缓解故进口量增加。(福贸易 1886-158)
    ① “每年从天律和上海运来大量的土布在本口倾销,它们较英国棉布更具竞争优势。因为它们因其结实、暖和和耐穿而主要为以穿棉制品为主的劳动阶层所偏爱。对此,以前的报告屡次提及,此处无必再予申述。BPP:1868-8-482”
    ① “除了镇江和九江,本口是最大的土布进口港。”(BPP:1897-21-137)
    ② BPP:1871-10-124、BPP:1883-14-451。
    ③ BPP:1872-10-352。
    ④ BPP:1866-7-307。
    ⑤ 货币单位折算以1海关两合1.114上海两、1.558元计,布价每匹0.3两以1840年代末外国人的调查计(参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616页)。
    ⑥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32页。
    ⑦ BPP:1869-9-76。此处以好布占2/3,每担合180匹、普通布占1/3,每担合110匹计算。如果以标准土布每匹重1.45磅(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第332页),每担133.3磅计算的话,则标准土布一担约合193匹。193*28746=5547978匹。即1867年约进口土布四、五百万匹。至于福州及其附近地区消费的布匹数量,据同一来源的报告为土布274万匹,洋布15万匹。
    ⑧ “在1846年,福州的土布贸易达981680元,在1850年达到1500000元,在1867年通过洋关的进口值就超过了2000000元,尽管那时也由中国帆船大量运载土布前往此河北部约30英里的Ning-Taik(可能当译为宁德)港。”(BPP:1897-21-137)
    ⑨ 如福州布业“原有规章,凡串布入闽,应由航船载运,不得由于轮船载运。商业公报页6”另外,海、常两关对入口船只征税率的不同也使得土布多利用民船运输并在常关报关。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十布的洋关税收是每13市斤(每束)3钱,而常关是7厘。故多用帆船装运。”(福贸易 1873-85)
    ① 福贸易1895-203。
    ② 1880年吉田铁和外国铁的价格比较如下:福州市场上的最好的古田铁每担3.90元,一般的3.30元;洋钉条铁和条铁3.15元,旧铁3.00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这里的行业缺乏技术工人和机械设备,运输也困难重重,这些都易于解释上述不同的价格。”(福贸易 1880-131)
    ③ “自从洋钉输入中国,一千个以上靠打土钉为生的手工业工人已经不能继续工作了,这件事发生在福州。现在福州土钉业的生意如此萧条,以致大商号都在裁减职工”,其中的一个店铺不得不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一些工人的去留。”(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第281页)
    ④ 默翁:《古田纪行》,《地学杂志·杂俎内篇》,一百一十三、四号合刊,页3-5,1919年版。
    ⑤ “近年洋铁输入,而洋铁质脆不如该铁之坚缴,故除本地用外,并运销外县” (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第284页)
    ⑥ 据当时旅居福州的外国人的调查,“这里普遍使用的是几种植物油,而没有矿物油和汽油。大量使用的燃油是用花生榨成的”,还有两种是用茶籽榨成的茶油和“一种开黄花的植物”的果实榨成的。”(Justus Doolittle(卢公明),Social Lift of the Chinese: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Religions,Governmen,Educational,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VOL.1,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867,P.58)
    ⑦ “今年进口的煤油,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城市和郊区都普遍点煤油,它甚至渗透到产茶区的穷乡僻壤,在那里尽管加上运费和厘金,价格仍比本地茶油便宜。”(福贸易 1881-133)
    ⑧ “去年我国一个居住于此的商人告诉我茶叶贸易是如此颓废以至于那些希望免遭灭项之灾的英国商人必须找到其它稳妥的生意来经营,而煤油即是如此。他的商行在河对岸建立了一座油池以储存俄国煤油。经营苏门答腊油的进口商也学者在同样的地方建立了油柜和仓库。”(BPP:1896-20-174)“煤油生意在1896年底出现了一个新动向。一家洋行在闽江北岸建造了一个可以储存3000000加仑煤油的油栈,并储备了制造油桶的机械。”(福贸易1896-209)进入20世纪后,外国商行依然多方建造储油设备。如1908年美孚石油公司又在马尾建立了一座油库,并继续扩大其它的相关工程(福贸易 1908-269)
    ⑨ 民国6年《永泰县志·卷七实业志》第146页。
    ① 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第284页。
    ② Justus Doolittle,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P. 58
    ③ The Oil Industry of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P. 113
    ④ BPP: 1896-20-174。
    ⑤ “(菜油)足够全县半年之用。每逢三四月间,农人收获菜子晒干杵烂炊之以稻草色成饼状榨出其油。油渣曰枯可充肥料农家最少(贝宁)油数十斤或可斤以充食料及燃灯之用。迩来煤油腾贵,种制菜油尤为普遍。”(民国29年《泰宁县志·卷二十一实业志》)
    ⑥ “皂荚……今夷皂盛行,无人取之矣。”(民国12年《建阳县志·卷四物产志》第458页)
    ⑦ “近以洋靛充斥,逐渐减少,其实染色较洋靛尤佳。”(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第284页)
    ⑧ “近海道通行,(米谷)由洋行揽买,计日可到,无虑谷价之昂贵也。”(林华寿:《闽省善后条议·广积贮》)详见第五章第四节。
    ① “又有牛骨亦为粪田之必需肥料。本地者尚不敷用,尤藉外米输入也。”(民国《古田县志·物产》)
    ② 福州进口的土布价格下降例:“在1867年每担价格为70元,在1897年则为66元。”(BPP:1897-21-137)
    ③ BPP:1873-11-83。
    ④ BPP:1895-19-397。
    ⑤ “子口税统计表中出现的一种新货物是上海棉纱;虽然持‘税单’运出,但多数情况下运不远,因为大部分在市区或市郊销售。”(福贸易 1897-216)
    ① “(铅等货物)被运到了建宁、崇安、建阳、邵武和沙县。”(BPP:1878-12-638)
    ② 光绪三年(即1877年大灾年)闰五月东溪大水,米价昂贵,“运海米接济”(民国10年《南平县志·卷二大事志第三》第159页)。又民国《尤溪县志·卷八杂识》(第1089页),同治四年才开始采购外洋海米,从此岁以为常。
    ③ 翁绍耳,林文澄:《建宁泰宁米谷产销调查报告》,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1943年版。
    ④ 《光绪奏折》78-339。
    ① 吴松弟:《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版,第132页。
    ② Thomas P. Lyons, China Maritme Customs And China's Trade Statistics(1859-1948), Willow Crerk Press, 2003, P. 88。
    ③ Thomas P. Lyons, op.cit., P. 105。
    ① Thomas P. Lyons, op. cit., P P.97-98。
    ② 罗威廉著,江榕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第191页。
    ① 福贸易 1881-13。
    ① 学人在研究茶叶变化是尤其喜欢利用这一表格——或许也是因为少有其它表格可资利用。但笔者认为上表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其所采用的1887年的茶价是其前和其后,尤其是其后数年中茶叶价格最低的一年,而当年福州的茶叶主要是因为多雨而造成了质量下降——当然也有制作的原因。因此这样的比较不公平,从而也就夸大了1860年代和1880年代中的价格差。
    ② 当年“本地茶商不能供应更多的茶到本市场。但是从最近到达的茶叶看来,很明显,所有能够搜集到的茶 叶都运来了,其中一些甚至是三、五年前的旧茶。”(BPP:1885-15-361)
    ① 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②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③ 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P. 344。
    ④ R. Montgomery Martin, op.cit., P. 300。
    ⑤ J. Macgowan, Pictures of Southern China, London: The Religions Tract Society, 1897, P. 74、124。
    ① BPP:1858-6-80、82;BPP:1862-6-181;BPP:1863-6-360;BPP:1864-6-575。
    ② “木材的直径比旧时小多了,并且很可能位于闽赣边境的森林早已受到滥砍滥伐的虐待。”(BPP:1897-21-142)
    ③ 贸易报告中对木材出口所显示的这种衰退趋势评论道,“这并不是说需求量减少,而是过去就一直没有进行任何努力来满足不断增大的需求,现在只好砍伐那些本来应当在几年后才能投入市场的半成熟的木材。在几年之内一家锯木厂就得倒闭,因为已经很难弄到足够大的木材了。本口岸的唯一希望是造林。……然而,没有任何个人有将使来承担这种早就应当开始的事业,而且,不幸的是,合股公司不受信任。因此,没有任何开始这种事业的前景。”(福贸易 1909-274)
    ① 姚贤镐遗作:《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1-15负。
    ① 据1920年代外国人的记载,“福州距离闽江口30英里,距离其深水停泊港马尾10英里,这构成了一个严重的和恼人的运输问题。”(The Anti-cobweb Club, Fukien: A Study of Province In China, P.73)
    ②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交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66页。
    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自然地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23-124页
    ④ 外国人对闽江入口处航道的论述:“入闽江的航道有三,南道与白犬列岛遥遥相对。最北面界于尖峰岛和大陆的航道仅吃水浅的船只出入。中间的航道位于尖峰岛之南,五虎岛之北,宽约3/4英里,低潮时水位近3(?)。南面的航道不宽敞也不顺直,供南行的船只出入。”(John Thomson F. R. G. S,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P. 129)又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十闽浙总督怡良等奏报遵旨会勘金牌门海口情形折:“向来浙江、天津等船从五虎门入,广东之船从梅花港少北之芭蕉门入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8页)
    ① 卞宝第:《闽峤槽轩录》,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铅印本,第4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77页
    ③ 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P. 337
    ④ Robert Fortune. 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P. 227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623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893页
    ⑦ 卫京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57页
    ⑧ 钱国祥:《闽游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抄本,中册,第14页
    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第17-18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4册,第120页
    ②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史料丛刊第62辑第611册,卷50页4798
    ③ Henry Noel Shore, R.N., The Flight of the Lapwing: ANaval Officer's Jottings in China, Formosa, Japan,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81, P. 87
    ④ R. Montgomery Martin, China: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Social, in an official report to her Majestys'Government, P P. 294-295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4册,第120页
    ⑥ 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P. 337
    ① 《左宗棠全集·奏稿八·派员援台并会筹一切情形摺》,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530页
    ② W. Tyrone Power, Recollections of A three Years'Residence in China, London: Richard Bentley, 1853, P P. 298-299
    ③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0页
    ④ Henry Charles Sift. M. A, China and the Chinese——their Religion, Character, Customs, and Manuractures, London: Win. S. ORR & Co., Amen Comer and 147 Strand Mdcccxlix, 1849, P. 170
    ⑤ Justus Doolittle,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Religions, Government, Educational,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 VOL. I,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67, P. 27
    ① R.S.Maclay, Life Among the Chinese, NewYork: Carlton & Porter, 1861, P. 179
    ② The Anti-cobweb Club, Fukien: A Study of A Province In China,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Shanghai,1925, P.73
    ③ 皮明勇:《中国近代退伍军人安置问题初探》,《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31页
    ④ “扫除剧寇,所用者仍只此旧部楚军,未尝藉闽兵之力”。《左宗棠全集·奏稿三》,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⑤ 如当时仅在福州就留下步队两营,马队一起,闽省全境其它各处亦有留驻数目不等之楚兵。(《左宗棠全集·奏稿三》,第254页)
    ⑥ 如1877年,闽浙总督李鹤年委任孙开华募闽勇五营成立捷胜营;1880年闽浙总督何璟因海防吃紧,又令孙开华到湘楚一带募勇,扩充捷胜营,战后又随即遣散之。(陈昌:《霆军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第二册,卷14,页39)
    ⑦ 张佩纶:《涧于集·奏议》,卷四,“裁并勇营片”,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92号第665页
    ① 卜宝第:《卞制军政书》,卷三,第22页
    ② 任光亮,朱仲岳:《左宗棠朱刊书牍》,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七日致夏献云,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68页
    ③ BPP:1885-15-365
    ④ 光绪十七年八月共“查出游勇四百十八名,多系籍隶两湖,已于九月十五派令该副将袁鸣盛乘坐伏波轮船按名解赴汉口。”(《卞制军奏议》,上海图书馆藏铅印本,卷十页88)
    ① 《益闻录》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六,第七册第303页
    ② 《申报》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八,第2页
    ③ 《申报》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八,第2页
    ④ 《申报》光绪十四年四月初三,第2页
    ⑤ 《申报》光绪十三年三月初四,第2页
    ⑥ 如仅1892年就有600多名待遣游勇。“福州游勇甚多,时届隆冬不免流为盗贼,遂由营务处禀明制宪给赀送回,出未晓谕”,当时报名入册的已有600名之多。(《申报》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五,1892.12.13第2张,)
    ⑦ 《申报》光绪十四年叫月十三,第1页
    ⑧ 《申报》光绪十年十二月初一,第1页
    ① 《申报》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七,第2页
    ② 《申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初十,第3页
    ③ 《益闻录》,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第833号
    ④ 《申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第2页
    ⑤ 《申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廿七,第2页
    ⑥ 《申报》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十六,第3页
    ⑦ 周宪文:《福建省例》,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888页
    ⑧ Mrs. Thomas Francis Hughes, Among the Sons of Han, London: Tinsley Brothers 1881, P P. 133-134
    ① BPP:1889-16-671
    ② BPP:1854-6-22
    ③ Henry Noel Shore, op. cit. P.211
    ④ “复访得杨廷辉者,乃漳泉盗魁,令招南台所有漳、泉无赖,编集成军,免其乘机劫掠,亦可激励驰驱。果纡数月之期,认真操练,或可一战。”张佩纶:《涧于集·书牍·至安圃姪书》,卷三页45,见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四册,第348页。
    ⑤ 《申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初十,第3页
    ⑥ John Thomson F. R. GS,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P. 140
    ⑦ “(福建省)钱庄业之发达,祸州居首,厦门次之。……福州为闽北闽东各县贸易中心,金融枢纽,与厦门又同系直接对外贸易商埠,洋商现银支付,虽由汇丰、渣打、台湾各外国银行办理,而省内金融终赖饯 庄为之周转。”(陈锡襄:《福建省金融状况》,1938年,福州版,转引自徐吾行前揭书,第2页)
    ① 徐吾行:《福州钱庄史略》,1959年定稿本,福建师大图书馆抄本,页1。
    ② 罗威廉著,江榕,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③ 徐吾行前揭书,第80-87、92页
    ④ 罗威廉前揭书,第203页
    ⑤ 徐吾行前揭书,第162、81页
    ⑥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599页
    ⑦ 如1853年福建人民在省内起义导致福州钱庄相继倒闭;1858年因强迫人民使用铁钱而倒闭一家;1884年 中法战争导致一家倒闭;1910一家倒闭;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时有四家倒闭;1912年因驱逐彭寿松运动影响而有四家钱庄倒闭。(徐吾行前揭书,第141-142页)
    ① 福贸易1876-109
    ② 福贸易1866-16
    ③ 《申报》光绪十年五月初三
    ④ “定远铺正兴小钱店前数夜忽席卷而逃。虽所出花票无多,然爱害者已居不少。设非贤者有司按律严惩,恐时值岁除效尤者正复不少也。”(《申报》光绪十年十二月初一)
    ⑤ 《申报》光绪十四年八月初六
    ⑥ 卜宝第:《卞制军政书》,卷三页28
    ① 《福建商业公报·倒风日盛》,第三期,第10页
    ② 福贸易1910-280
    ③ [英]肯尼思·巴顿著,冯宗宪译:《运输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第335页
    ① 卞宝第:《闽峤輶轩录》,卷一页2,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
    ② 1845年的一份领事商务报告表明:“自福州至星村的路程是上行的,而且处处充满了危险,从延平至建宁府的一段尤其如此。溯江而上时,每只船要有25至30个纤夫拉纤,因为水流迅速,所以下行极为危险。”(BPP:1845-40-363)
    ③ “福州产米无多,向藉溪、海各路运来以资接济。……上游浦城等处素称鱼米之乡……入冬后溪水浅洞,载米之船十坏三、四。”(《申报》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
    ④ The Anti-cobweb Club, op. dt. P. 75
    ⑤ “商民往来海外,遭覆溺者百不一二。”(施士彦:《海运议》,《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或者更少,“遭风搁浅,砍桅松舱,事诚有之,然不过千百中之一二,“且率在秋冬之间。春夏二运,从无此事。”(齐学裘:《见闻续笔》卷二)
    ⑥ 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11册第九帙,第104页
    ① 此文系记康熙十二、三年间耿精忠叛乱前事,时范承谟为闽浙总督,作者为其幕僚。台湾文献史料从刊,第六辑,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② 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19页
    ③ 王澐前揭书,第104页
    ④ 桐江过滩之难行之状见同书页15-17。
    ⑤ 钱国祥:《闽游日记》,上海国书馆藏抄本,中册,相关各页
    ⑥ 周亮工:《闽小记》,载王锡祺前揭书,第114页
    ⑦ 周亮工前揭书,第114页
    ① 转引自戴一峰:《近代闽江航运业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112页
    ② 道光时人徐宗斡南下为官福州时亦曾亲身历经其难,其所述之过滩心惊之状颇为传神:“黯淡滩下水尤险……六月二十六日早自房村口放舟至其地,尚有五十余里心窃惴惴,数问舟师……一转瞬间,浊浪排起,激湍若飞,……因默诵观音咒一遍,顷刻间舟行如矢,已过数里……童子曰……下水易上水难,上水不险而下水险……过此滩即近延平,自谓从此无阻矣,乃行数里而停棹不能前。舟师曰前途水大可行,水小不可行,今不大不小未可行也。盖水小则见石,可以避之,水大则浮石之上而过焉”。(徐宗斡:《斯未斋文编·卷二·艺文二·黯淡滩记》,上海图书馆藏刻本,第11页)
    ③ “闽江船有口号云:水大怕蚺蛇,水小怕秤钩。蚺蛇滩在延平府下二十里,巨石横亘水中,蜿蜒十余丈。一首昂起如蚺蛇状。水小则船从石下过,水大则从首上掷下,冲湍逆浪辄致覆溺。蛇口边一石形如蹲犬,舟行过之尤险,故语又云:不怕蚺蛇口,只怕蚺蛇口边狗。今其石虽为雷击碎,然过时舟人尤相戒也。秤钩滩亦在延平府下,去水口十余里,石势环折如钩,水大船从石上过,水小随石曲折以行,稍失其道则触石舟裂矣。老鼠滩在建宁府下二十余里。水中一石形如拱鼠,其近首处尤峻险。遇水落时首露水面,米船过之辄坏。俗谓之老鼠偷米。近人击去其颔,其患稍减。阿弥陀佛滩即万石滩,在建宁府西四十里。急湍下注,峻石上耸,弯环曲折,舟从石隙中行,若投壶矢,然不容稍偏。前人于水中立石柱数十,鐫‘对我来’三大字,舟人赖以辨路。然过时犹皆诵佛号,俗遂以为阿弥陀佛滩。亦有刻阿弥陀佛者。”(施鸿保:《闽杂记》,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11册第九帙,第119页)
    ④ 章锡绶:《福建之水利》,福建省政府秘书处1944年,第4页
    ⑤ 翁绍耳:《邵武米谷产销调查报告》,协和大学农学院1942年,第42-44页所记各滩名称及相距坐数
    ⑥ 国民党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之公路建设》,页11-13,转引自戴一峰:《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⑦ 《左宗棠未刊奏折》,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48页
    ① [日]田野英一著,徐吾行译:《福州考》,1962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页85。我们发现“(商船和课差船分运不同的货物,)即有商号无货上水,而船只偶尔载盐者,此格外通融,亦犹乎课盐之由上游载货米省。”(《福建商业公报·文牍·溪运帮上商业研究所理由书》,宣统元年十月份第二期,页1-3。)由此可见,课差船除运盐外,运输其它货物的情况极不普遍。故罗肇前先生在《福建近代产业史》第55页中所言“(课差船)上行除运输盐斤外,还捎带百、杂各货,以及面粉、洋油、冰糖、咸鱼等;下行自然不肯空回,装载米粮、茶叶、纸张及再种山区十货”之语显然不太严密,至少不适合清末的情况。)
    ② 张福安:《闽江之内河交通》,《福建文化》,3卷17期,第20-22页:王祖彝:《福建之交通》,《地学杂志》,1918年第九卷七八合期,第8页:戴一峰:《近代闽江航运业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107页
    ① 王祖彝前揭文,第8页
    ② 又:乾隆52年赖盛远所辑《(新鐫),示我周行·前集》(卷一页四,上海图书馆藏刻本)载:“自福建(原文如此,当为福州)府至浦城,水路计七百八十里……上水舡每日只行四、五十里,下水四、五日可至福州。”与此似相吻合。
    ① 如钱国祥一行于(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自水口发,二十二日巳时到洪山桥,共行170里(《闽游日记》上册,页30)。如以早上八时起程,至次日十时共行170里,则顺水行舟每日最多不过百余里而已。
    ② 钱国祥前揭书,中册,第22-23页
    ③ 如《闽游日记》中言:(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自南平之沧裡)行至三都口(即谷口),“大风逆俟久乃行。……距水口五里触石舟破,水满舱中,将行李移至船尾而船头已与水平。有水师哨官何姓者棹小舟来援,幸而舟搁石齿上,不至沉溺可以从容逃生。诸舟见险皆停。”“二十三日,同舟不发,以破舟尚在石滩梗路也。少顷,罗总兵来饬勇及诸舟夥力挽之,久而移近岸旁。诸舟仍不肯行。有勇在余所宿之舟断其缆,押令先开。怪石林立,曲折更多,推移之间稍踰分寸无不粉碎。既出险约三里许,回顾同舟又有一触石者”。(中册,第50页)
    ① 晚清时人钱国祥在《闽游日记》中曾记到:“按延、建、邵三郡之水汇流于延平城南,奔腾抵省直趋赴海为建溪。迥环蜿蜒,险滩层叠,行旅往来覆溺者不计其数。乘危抢夺无地无之,而艄工之讹诈其小焉者也。”(上册第27页)
    ② 案:戴一峰先生还将乡族势力的讹诈看作闽江航行中的阻碍因素,笔者却感觉此种说法还是稍欠周全。因为目前笔者并没有找到直接的史料可以明证,而戴先生文中所举诸多个案中讹诈的主体也仅是“棍徒”和“匪徒”,而这些“棍徒”是否就是乡族势力中的主体和代表则很难确定。即使下文所引政和县事例中的“土豪”是否就是乡族势力的代表,我们也难以断言,而笔者则更倾向于将其归属于“棍徒”一类。而且即使这些棍徒中真的有乡族势力的代表的话,其比例是否会足够大,也是大有问题。
    ③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卷二页25
    ④ 《福建公报》,第297号,页18,转引白戴一峰:《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笫98页
    ① 周宪文《福建省例》,第1202页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新一版,第12、51页。
    ③ 周宪文前揭书,第237页
    ④ 《闽省各商之习惯》,第31页
    ⑤ 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原文无页码
    ① 《闽省各商之习惯》,第14页
    ② “闽北山岭重叠,路径崎岖,各种物产运输困难,往往有甲地赢余乙地不足之忧。倘运输便利,则甲地之有余可以补乙地之为足,彼此调剂获利良多。”《视察员范继尧考察南平邵武一带农蚕林牧情形报告书》,载《福建建设厅月刊》,2卷2号,调查第1—12页。
    ③ 《古田县建设局各项建设计划书》,载《福建建设厅月刊》,2卷5号
    ④ 相关研究请参王亚华:《近代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未刊稿,第21-22页
    ⑤ BPP: 1869-9-90
    ① BPP:1870-9-463
    ② BPP:1871-10-132
    ③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浙闽台地区诸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1页
    ④ The Anti-cobweb Club, op.cit.P. 75
    ⑤ BPP: 1898-21-500
    ⑥ 福贸易1907-266
    ⑦ The Anti-cobweb Club, op.cit.P. 76
    ①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交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② [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页123-130。
    ③ 分见周宪文,《福建省例》,第677和240页中的相关内容。因前者较为重要,且加氏文中论述甚略,故摘录原文如下:“……埠头未革之先,何尝无船户掉窃搬抢,未闻地方官先押埠头追赔之事。其大者如举人龚正调被抢,并未能着落埠头船户,究出赃贼,以致黄、方二令均问遣戍,其明验也。盖充当埠头之人,俱系地棍,平日只知串蠹刁索,而地方胥役亦只知得受陋规,一遇失事,焉能向穷无聊赖之徒,着令赔偿。从前设立埠头,即可向其责赔之说,殊有名无实。况巡辑匪船奸梢,系地方官专责,非因一设埠头,即可责令管束,永保无事。兹据议详,请将延建邵汀各属船只,或由住居籍县,或在造船地方,可停船处所,着令各船户讨一保结铺户,赴县呈明,补行给照编号,将船户姓名、籍贯及柁水人数填明照内,并于船舨用火烙印记及何县给照字样,行令各该府选派明干佐贰一员,会同各该县亲加编查,不许假手胥役等语,是各船皆有保结,并验烙给照,则匪船不能混入,而雇搭之商民均知船户姓名、籍贯,遇被抢窃,亦可指名呈究。所议似属可行,……(对于要求“令各耆保公举诚笃之人投充船甲”来查验记录船只开行事宜之说不同意,因为“今日新设之船甲,即昔年禁革之埠头”)查省城南台以及浦城、光泽等处,皆有殷实行家,溪船到地,盘起货物,即投行揽载,而来往客商亦无不投行托雇。各行熟识船户,知其奸良,必不肯混雇匪船,自取追赔之累。是以行户所雇之船,少有失事。”故令溪船“饬令各船户公举诚实良民各一名,充当□□,取具连环保结,协同各船牙逐日查明揽载,将船户姓名、籍贯按季造册送查,具详核示等因到司。本署司等伏思:……闽省上游,自古田、水口以至延建邵汀各属,溪滩险阻,路境纡长,行李往来,倍难稽察。是以前经藩司裘会同本司(指臬司)韩于核详建宁马守请设埠头案内,议请改行船甲,给照编查,原为顾恤商旅不得已之极思。兹蒙抚宪、宪台详加指示,明烛几先,所以抉利弊而审权宜者,实属切中肯綮。本署司等同深钦佩。惟足延建邵汀各属,界连三省,杂处五方,若水陆要隘之区,况听船户自行揽载,不特散漫难稽,漫无查考,亦且外来商旅,人地生疎,语言既不相通,雇觅不无把握,被其勒掯,呼助无人。迨至客货登舟,势已同于孤掌,欲行欲泊,莫敢阻拦,是莠是良,全无辨别。因而或遭搬抢,或被掉窃,无论僻壤荒陬,伸冤无路,即扣其何方坐雇、何处失事、舟子何名、口音何县、彼固懵然不能指出,又安从为之根缉真赃,访拿正贼郰?……本署司等查建瓯等邑,从前曾设埠头,奈多游手好闲之徒,非被地棍把持,即以蠹差充数,以及串通扰累,利少弊多。是埠头一项,断不可再循覆辙。至浦城、光泽等处,皆有殷实良民充当行户。船户资其揽载,得有生涯,不敢妄萌邪念。行家亦识其奸良,懼干赔累,不敢妄为代雇。往来商客搬货投行,不啻宾至如归,绝无顾虑。又不事官为经理,无胥役串掯之虞,不过稍纳用钱,在客商角尖之耗,靡不乐从。……本署刊等会同集议,可否于延建邵汀各处水陆码头,择其扼要之所,仿照浦城、光洋等处之例,令地方官召募殷实诚朴之人,由县给贴充当行户,并酌量该处地方大小、船只多寡,每处设立两三行,以杜垄断居奇之弊。凡有客商到地,代雇认识船户,……如有失误,着落代雇之行家照数赔偿。……至船行既有代赔之责,应行酌定用钱,以资人工伙食之用。……(为避免船户负担太重,对船行)心酌定限制,每船钱一千文,准其抽取行用六十文。倘有额外多扣,即将该行户提案责处,加倍罚出入官。如客商人等有私相受雇,不理船行之手,致有失误,不准告追。”此段史料在Grant A. Alger博士论文中亦曾详细叙述。Grant A. Alger: The Floating Community of the Min River Transport, Socity and theState in China, 1758-1889, P.P.105117
    ① 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新一版,第46页
    ② 《闽省各商之习惯》,第22页
    ① 诺斯前揭书,第59页
    ② 诺斯前揭书,第42页
    ③ 诺斯前揭书,第18页
    ④ 详情请参见《闽省各商之习惯》,第22-25页
    ① 周宪文前揭书,第720页
    ② 这条禁谕,显然不仅是专门针对匪徒的,而且也向沿江的民户提出了要求和期望。由此可见,沿江居户也必定会从对货物的非法抢掠中分一杯羹。尽管其方式可能是非暴力的,并与专门以之为生的匪徒有别。
    ③ The Lumber Industry in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P.135
    ① 《申报》光绪十九年四月十五,1893.5.30第2张
    ② 一个例子则是:“本部堂(光绪)十四年履任即知延平砲船损破,船搁岸侧,船通不过两三人在岸搭篷居住,管带官则觅屋安居。”(卞宝第:《卞制军政书》卷四页335)
    ③ 《闽省各商之习惯》,第48页
    ④ 虽然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远非本文可以解决,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的执政能力是大有问题的,更确切地说,至少对商人的保护是没有做到位的。根据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政府的执行力度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执行成本有关,即当时的福建政府因执行成本太高而无法执行这种制度。至于彼此之间是如何发生并相互影响作用的,以及是否还有其它更深层次的因素弱化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将另文探讨。
    ① 《闽省各商之习惯》,第22页
    ② 朱荫贵:《铁路轮船与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9-40页
    ③ 官营轮船早已有之,但系为官差所用,此处不可等同视之。如“(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发水口,雾。督学更舟由小火轮带进。”(钱国祥:《闽游日记》,中册,第29页)
    ④ 《申报》光绪13年闰四月十九日,第2页
    ⑤ 罗肇前:《福建近代产业史》,厦门大学2002年版,第88页。
    ⑥ BPP: 1896-20-183
    ① 英国领事CHAS.A.Sinclair在1866年的商务报告中曾经论及中国沿海洋船及轮船的使用问题。他说,在1860年代,沿海贸易的船只多为外国船故货物运输权控制在洋人手中,但运输的货物却以华商所有的居绝大多数。如果中国政府允许华商购买并拥有外国装备的船只和轮船,那么中国人将不仅能够在没有外国人介入的情况下独自支配整个的沿海贸易,而且也能够用自己的船只运输自己的货物。其结果就会使外国船只难以在中国沿岸找到运输生意来做,并且就英商来说,本口的真正贸易将会仅仅限于进口鸦片和铅以及出口茶叶到英国及其殖民地地区。(1866-7-311)在其后的报告中他又曾写到,“简而言之,正是过去由中国民船完成的运输业务近几年来正在逐渐转由外国船只进行;贸易量很可能会继续增加,除非中国政府决定允许它的商人们建造并拥有类似外国装备的船只和轮船,正像前一年报告中所暗示的那样。这种变革必定会带来中英商业关系的彻底性变化,并且这仅需要中国政府的鼓励以使其充分实施,因为从华商大规模地扩张贸易的角度来讲,他们并不缺少进取精神,也不缺少资本。(1868-8-483)”
    ② 徐吾行前揭书,第123-125页
    ③ 《申报》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三
    ① 《申报》光绪十四年四月十三
    ② 《申报》光绪十六年三月二十五,第1页
    ③ 福贸易 1866-28
    ④ BPP: 1891-17-403
    ⑤ BPP: 1890-17-235
    ⑥ 《福建商业公报》,二期,宣统二年十月中旬,纪事页2,官绅商维持市面近情
    ⑦ 钱庄与税厘局关系之一例:“南台税厘总局统辖附城各局卡,征收课项随时饬通源钱序领去,如欲拨解省局或支发各营军饷,则向之提取,以期周围灵通。”(《申报》光绪二十年九月廿七)
    ① 徐吾行前揭书,第18页
    ② 据《福建商业公报·调查》,第二期,第13页统计
    ③ 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第904页
    ④ 1866年香港即己铸造银元:1871年日本铸造银元,但于1891年废止流通;1889年张之洞在广东设银元局首次铸造银元,其后各省多有仿效者。1900年后,各省也铸造了铜元,但据福贸易1900-233福州的铸币局“除了铸1和2角币外,还决定铸10文的铜币,但迨至年底尚未见这种铜币流通”,可知福州当时还没有出现铜元。以上所述见潘连贵:《上海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相关各页。
    ⑤ 光绪十一年杨昌濬在《请开炉铸钱疏》中谈到:“省垣原设宝福局……遵照部颁钱模,按卯开铸,工本尚须筹贴。自咸丰年间,改铸铁钱。钞钱之后,停办已二十余年。匠工流散,炉座倾塌,所剩屋宇,改储军装。欲循旧制,骤难规复。(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9,页13)”
    ⑥ “零钱的缺乏导致了铸币厂在11月份的建立,专门铸造1角和2角的银币。铸币的质量很差。”(福贸易1896-212)
    ⑦ BPP: 1896-20-184
    ⑧ “年初现款短缺。由于机器不好,匆忙安装,加之雇员缺乏经验,铸出来的钱币都不好,在一段时期内不能流通。其后更换机器,银币的外观改善,重量也比较均匀,再也没有出现什么麻烦。(福州贸易1897-217)”
    ⑨ 《申报》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二,1899.4.11第3张
    ① 苏珊·曼因·琼斯:《宁波的金融业:“钱庄”,1750-1880》,载于威尔穆特主编:《中国社会中的经济组织》,斯坦福,1972,第77页,转引自罗威廉前揭书,第208页
    ② 罗威廉前揭书,第209页
    ③ 徐吾行前揭书,第19页
    ④ “福州铺户向无殷实资本,每在钱铺借贷为缓急之助,俗呼为期盘。现各钱铺不敢虚出票张,所有期盘概行截止,而铺户因之十分掣肘。”(《申报》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一)
    ⑤ “伏查清厘保甲,固在综覆名实,而实则藉以剔匪除奸,保安良善。”(《福建省例·议定编查保甲章程》乾隆四十一年福州府事,周宪文前揭书,第410页)保甲制对于地方社区安定的维护可见一斑。但近代以后,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保甲制度之废驰更形严重。(《福建省例·编查保甲,严议章程详覆通饬》同治五年,第427页)虽经多方整顿,但光绪时的状况仍然是“保甲废驰已久,以致宵小群众为非。(《申报》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三,第3页)”即使光绪时期的整顿也是效果很差。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光绪中期卞宝第 为闽浙总督时所进行的一次编查保甲活动中,经过抽查后发现“甫查三百户即有一百五十户舛漏不符,不知保甲局委董所司何事,平日坐耗薪水,此次办理门牌等项,领款又复不少,乃仍视为具文,任意搪塞,珠堪痛恨。”(《卞制军政书》卷二,页178)另外,当时负责登记户口的保甲委员和负责治安巡查的查夜委员更替太速可能也是社会治安不佳的原因之一。“保甲、查夜各委员四月一换,甫将地面情形熟悉,即须更易生手,殊非认真办公之道。嗣后应定以一年为满,如有劳绩或留差,或请奖,看劳绩之大小酌擬详办。其怠惰者不到四月即当撤换,毋稍赡徇。”(《卞制军政书》卷三,页285)以上是省城的例子,各县的情况比省城更差。“擢胜右营驻建延时认真查办保甲,至今未有门牌,足见建安县令办事模糊,迪口县丞又疲玩不(?),殊属可恨。”(《卞制军政书》卷四,页306)
    ① 《申报》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七,第2页
    ② 《申报》光绪十六年二月初九,第1页
    ③ 《申报》光绪十六年三月二十五,第1页
    ④ 高澍然:《抑快轩文集》卷19,《与姚石甫书》,第三页,见《福建丛书》第二辑之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第585页
    ⑤ 季芝昌:《遗爱录》,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11号,第188页
    ⑥ 《左宗棠全集》中多有闽省吏治积习难改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治四年)“闽中吏事毫无起色,以因循结习,深入膏肓故也。”“闽兵积习已深,竞敢肆行无忌,都由纪律不严之故。”“闽中官吏庞杂,习气颓靡。……惟闽中州县,尚有受差总夫头朦蔽一患,此则无如之何。”《左宗棠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礼1996年版,第638、640、670页
    ① 《左宗棠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16-717页,同治五年事
    ② 《申报》光绪九年四月二十日第2页
    ① 《申报》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八,第2页
    ② 光绪十二年时在任,见《申报》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二,第1页
    ③ 《申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十八,第2页
    ① 1852年3月15日米琪尔致文翰的报告,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第503-505页。
    ②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
    ③ “我很惊奇曼彻斯特居然几乎未曾致力于从宽度和质地上仿造这种布以与真正的苏州布相抗衡,因为毫无疑问,用机器生产的产品总会比凭手工生产的要更便宜”(BPP:1869-9-71)。
    ④ BPP: 1866-7-307。
    ① BPP:1883-15-493,厦门口商务报告。
    ② 光绪二十三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③ “本区居民偏爱穿着用棉花作垫料的衣服,所以福州府的人很少穿毛料衣服。”(BPP:1867-8-244)“本口的毛织品极少,要么太贵,要么普通阶层的居民喜爱比大呢更便宜却几乎一样暖和的用土布制成以棉花作衬料的衣物。另外,福州的冬天持续时间短且从未到极为寒酷的程度。”(BPP:1871-10-124)
    ④ BPP: 1869-9-71。
    ⑤ “至于毛织品的消费变化不大,然而必须记住内陆市场据说由厦门供应更为便宜(bian yi),因为主要的消费者是本口南部兴化和泉州的居民。”(BPP:1869-9-69)
    ⑥ 陈铿在《论十九世纪上半叶福建的经济形态》(载唐文基:《福建史论探——纪念朱维幹教授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一文中说:“福州口岸在1891年前通常每年输入2.6万担印度棉纱”。未知何据?
    ⑦ 参见BPP:1891-17-401。
    ① 戴鞍钢:《近代中国植茶业的兴衰》,《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② 陈慈玉《近代中国的茶叶发展与世界市场》,台北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82年版,第107页。
    ③ 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第1-23页。
    ④ 如1893年的北华捷报谈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如果茶商能够买到印度茶和锡兰茶,他们就不会要华茶。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伦敦杂货店里已经买不到华茶。如果买主指明要买华茶,就把他们自称为华茶的茶叶卖给买主,实际上根本不是华茶。”(North China Herald,1893年5月12日,转引自汪敬虞:前揭文)
    ⑤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4898年),1890年上海领事商务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747页。
    ⑥ 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第58-71页。
    ① 日本茶对福州茶的排挤主要是乌龙茶,但福州乌龙茶出口本来就少,故此处暂时略而不论。
    ② 陶德臣:《清代福建茶叶生产述论》,《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第68页。
    ③ 观其引文,出处系引自《申报》1866年10月5日,事实上1866年离《申报》的发刊还有六年的时间哩!后来笔者在其另一篇文章(《福州开埠与近代福州茶市》,《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发现此条资料的系年是1886年10月5日。
    ④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190页引1865年5月《北华捷报》。
    ⑤ BPP: 1869-9-83。
    ⑥ “印茶与福州茶在茶叶质量和味道上的对比吸引了普遍的关注。结果是阿萨姆邦(印度邦名,主要茶叶生产地——译者注)茶叶的快速增长必定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福州中等茶和高等茶的销售。我们对中等茶或好茶的标准不同以前了,因此其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而另一方面,印茶则继续够卖到令人满意的足价。”(BPP:1869-9-84)“最近几年不能够获得大量的好茶,伦敦市场上的低价和与印度茶叶的竞争很可能与这一结果有关。”(BPP:1877-12-279)
    ⑦ 汪敬虞,前揭文。
    ⑧ “大部分福州茶叶仍不符合伦敦市场的消费标准。……伦敦市场需要这些价廉质劣的茶叶,只是为了与印度茶叶掺杂出售。这样,低廉的价格能圧下较高的印度茶价。福州茶柔淡的口味能稀释印度茶的浓郁。这种混合茶是时下的饮料,在英国均冠以印度茶之称。”(福贸易1890-177)“因此(澳大利亚)需要福州那样的略甜的、普通的和低级的茶叶以与锡兰茶相搀和从面降低价格。”(BPP:1898-21-507)
    ① 如1884年的贸易报告即详细论述了与印度茶叶的竞争问题(福贸易1884-151)
    ② 在1888-1889年度,即使出口到澳大利距和新西兰的茶叶虽略有增加,但在该地市场上却难以卖出,即使卖出也要大大亏损。“今年的结果表明普通茶无法出售,运到伦敦或澳大利亚也注定要亏本。”(BPP:1888-16-359)
    ③ “本季贸易对发货人极为不利。伦敦和澳大利亚市场均感受到了印度和锡兰茶叶的激烈竞争,并且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也更萧条了。”(BPP:1895-19-4002)
    ④ 如“在1905年至1906年茶季各茶叶生产国输往英国的茶叶比例为:印度58.14%,锡兰34.45%,中国仅2.4%,其它国家4.94%。换句话说,英国消费的茶叶92.5%是由本国生产的。”(福贸易1906-258)
    ⑤ BPP: 1895-19-403。
    ⑥ 福州制茶商势力,东西商报,1901年,载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473页。
    ①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页158-165。
    ② 当时福州市上的潜规则是中国茶商购茶时向茶农支付期票,茶农凭票向钱庄支取钱文。茶商在运茶进入福州市场之前,要向政府交纳厘金和落地税。
    ③ BPP: 1869-9-77。
    ④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4898年),1878年上海领事商务报告第488页。
    ⑤ 《申报》光绪六年四月十二日,第2页。
    ⑥ BPP: 1885-15-360。
    ① 《申报》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七,1883.8.29第2张。
    ② 福贸易1888-170。
    ③ 罗威廉著,江溶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第185页。
    ④ 同上,第193页。
    ⑤ 转引自郝延平著,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第178页。
    ⑥ “印茶与福州茶在茶叶质量和味道上的对比吸引了普遍的关注。结果是阿萨姆邦(印度邦名——译者注)茶叶的快速增长必定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福州中等茶和高等茶的销售。我们对中等茶或好茶的标准不同以前了,因此其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而另一方面,印茶则继续够卖到令人满意的足价。”(BPP:1869-9-84)
    ⑦ BPP: 1870-9-459。
    ⑧ 1878年的茶季对低等和相当普通的茶叶的需求才旺(BPP:1878-12-636)。
    ⑨ “外国茶商被迫不得不越来越正视无限制地供应劣质华茶的事实”,“也没有什么能诱使中国人生产好茶”(BPP:1883-14-452)。
    ⑩ “国内报纸对中国出口到英周的茶叶的质量低劣的问题已经报道了许多,并提出了改进质量的建议。然而事实是,总起来说,只有最低级的茶叶才能找到现成的市场以用之与质量更好的印度和锡兰茶叶相搀和而制成所谓的‘廉价命茶’。价格更高的好茶,经常亏损,这是发货人所不能承担得起的。”(BPP:1894-19-126) “英国需要的是低档茶叶,好茶无人问津。”(福贸易1894-199)
    ① BPP:1887-16-65。
    ② 罗威廉著,江榕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③ “本年度茶叶质量普遍不能令人满意。多年来似乎形成一习惯,让茶叶留在茶树上长大,这种作法自然影响了茶质。”(福贸易1875-103)
    ④ BPP: 1868-8-486。
    ⑤ BPP: 1877-12-279。
    ⑥ 罗威廉著,江榕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第191页。
    ⑦ 如改进包装质量、减少搀加的茶末量,以及嫁接等。然而,除此之外,“茶农根本不改善茶树的种植”。见BPP:1879-13-165。
    ⑧ BPP:1881-14-20。聂宝璋说,怡和在1871年就决定停止鸦片贸易的行当(《聂宝璋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此说似乎不够严密,因为至少在1889年怡和洋行还向英国领事提供有关鸦片的资料。见BPP:1889-16-665。
    ① BPP: 1888-16-357。
    ② BPP: 1869-9-73。
    ③ 张仲礼:《张仲礼文集》,第331-332页。
    ④ “与前几年相比,外商进口的棉制品大大减少,这项贸易几乎完伞转入中国商人之手。”(福贸易1866-20)
    ⑤ “但是本口此种贸易(指洋货的进口贸易——笔者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除了进口鸦片和铅以及出口茶叶到欧、美和殖民地地区以外,与中国港口之间的布匹贸易几乎完全为本地商人所控制。他们雇佣代理人从香港和上海选购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并运到福州。当任何种类棉绒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他们就不时地从在香港的华人商店中获得少量的进货。本口与香港间的常川轮船使他们能够前往香港,并从丰富的市场中取其所需,并且通过其地业已建成的本地商行而以十分有利的条件购得货物。”(BPP:1866-7-307)
    ① “1867年的棉布进口变化微乎其微,此项生意仍然为华人所控制。他们从在香港的华人零售商那里小额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不同种类的商品。因为从后者那里,他们可以以任何数量获得其所需的任何种类的商品,而欧洲商人则不愿意如此出售。”(BPP:1867-8-243)
    ② BPP: 1869-9-73。
    ③ “贸易由原由英国商人控制转到由中国商人控制的趋势,仅局限于在货物离开进口来源港——对福州来说即是香港——而进入销售地后在全省范围内分发的相关部分。从英国出口货物以及从海上将茶叶运到英国的生意仍一如既往地掌握在外国人的控制之中。”(BPP:1869-9-72)“正如本报告前面部分早已指出的那样,正是这些原因才使外国人经营的洋货贸易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局限于在那些诸如上海、香港等大的进口中心将商品出售给当地人,而后者则可以利用外国的船只进行沿岸贸易,从而可以将各种商品运到福州,在那里,原进口商虽然也经销相同的商品但却不能以本地竞争者所卖出的价格出售商品。”(BPP:1869-9-73)“中国人在本口和其它港口雇佣他们自己的代理人,他们与外国人唯一的交易就是向后者支付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的运输费用。”(BPP:1869-9-76)
    ④ 而福州商人如果从香港购货则要付现钱,所以他们也只能小额购买。
    ① BPP:1866-7-307,1877-12-276,1867-8-243,1879-13-164。
    ② 《福建商业公报·调查》第三期,第2页。
    ③ BPP:1869-9-71。
    ④ BPP:1871-10-125,1873-11-83。
    ⑤ “目前棉纱的进口完全为大量的小商人控制,他们时而不时地少量购入。洋商有可能成功地控制这一贸易,但是最大的困难在于如果他不能提供长期赊欠贷款,那么就没有人和他做生意。”(BPP:1891-17-407)
    ⑥ “洋商无法取得现金货款,使得布匹贸易始终为华商所控制”(BPP:1896-20-173)。
    ⑦ 严谔声:《上海商事惯例》,1936年版,第565页,转引自沈祖炜:《旧上海与内地的商品流通渠道》,《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4期。
    ⑧ 如在1870年代时英国商人就因为茶叶贸易太旺盛而无暇太多地顾及布匹的进口贸易。“但是对于在福州的英国商人来说,主要的目标看来在于要尽可能迅速地购买并运送茶叶到英国,因此就很少会关心中国商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BPP:1871-10-125)。
    ① “我经常连续收到来自国内的各种商人所写的众多信函和通告,他们要我推荐一些可以代替他们销售货物的行号。(英国的)茶业商人当然不希望被这种混杂的业务所烦扰,因为他在这里的时间不到半年”(BPP:1890-17-236:)。
    ② “棉纱贸易的大部分仍为本地商人所控制。但是茶叶贸易的衰退,促使原来从事于此的洋商也开始与本地商人展开竞争。为此,他们不得不转而接受不太多的代理费用和利润并且尽其所能以促使商人购买其产品或与之订立合约。因此,本贸易很有可能会随着茶叶贸易的衰退而快速增长并扩展到布匹生意中去”(BPP:1898-21-501)。
    ③ “因为购买茶叶运往英国的洋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他购自中国人手中的商品(即茶叶)相交换,所以他不得不为此而进口布匹”(BPP:1869-9-72)。
    ④ “早有迹象表明,我国某些商人倾向于直接向本口进口原色布,可能是即使考虑到英国商人因给予本地购买商两、三个月的信用贷款这一牢不可破的商业习惯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他们在本口比在其它港口能够得到更高的价格。进口商利润的获得靠的是(因中国利率远高于欧洲而使)其花费远少于本地商人,后者在此种情况下于其它港口购货时不得不以某种形式支付他向他的代理人定货时所花费的费用。”(BPP:1871-10-123)
    ⑤ 罗威廉:罗威廉著,江榕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⑥ BPP:1885-15-360
    ⑦ BPP:1869-9-77
    ⑧ 如1889年中国茶商意识到邵武等地的头春茶和二春茶难以销售时被迫接受了比多年来更低的价格,多数情况下降低25-30%。即使如此降价,运到英国时英国进口商也损失惨重(BPP:1889-16-666)。1891年“在茶季末期,中国商人们太急于出售手中剩余的茶叶,以至于以比最初的收购价亏本40-50%的价格出售,并且即使如此削价,那些将这些茶运走的(外国)商人仍旧有相当大的亏损。”(BPP:1891-17-407)
    ① 罗威廉前揭书,第175页
    ② 张之洞:《张文襄公奏稿》,卷20页27-28,裁撤茶商捐助书院经费折,光绪十八年闰六月二十六日,上海图书馆藏本
    ③ 罗威廉前揭书,第178-187页
    ④ 《左宗棠全集·奏稿三》,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⑤ 无名氏:《闽省近事竹枝词》,页2,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抄本,序写于咸丰十一年
    ① 事实上,茶税是福建省的大宗税收之一,一旦确定定额则要上交中央,则对本省的财政开支无疑是一大妨碍。
    ② BPP: 1869-9-77
    ③ John Thomson F. R. G. S,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London an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99, P.151
    ④ 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332页
    ① 如在茶叶贸易衰退时,华商茶栈固然歇业不少,但外国洋行亦多有倒闭。“茶市折阅太多,故洋、华贾无不视为畏途。去年茶栈、洋行之关闭者无论矣,即素称巨号亦多畏缩不前。(《申报》光绪十年五月初三日)”
    ② 郝延平著,陈潮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第184页
    ③ “搀入茶叶中的不是(来自)茶叶以外的茶末,并且任何茶都不能完全没有茶末。另外,正是茶末才使得茶叶在海上运输过程中能保持其香味。如果将茶末从茶叶中筛出来——这一点从来没有实现过——那么价格相对将会更高,但茶末将不得不另行单卖。”(BPP:1873-11-86)
    ① BPP: 1873-11-86。
    ② BPP: 1873-11-86。
    ③ 福贸易,1908-271。
    ④ BPP:1869-9-77。
    ⑤ 郝延平著,李荣昌等译:《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8页,尤其是第89-96页;郝延平著,陈潮等译:《近代中国商业革命》,第154-182页,尤其是页166-180。 另外,陈淑静在其硕士论文《论清代茶叶贸易的历史沿革》、江俊伟在其硕士论文《晚清茶叶贸易制度研究》中,亦曾对上海、福建、汉口的茶叶收购制度有详细的论述,但所得结论均不出郝氏研究之外,所用史料亦系转自郝氏之文,故此处略而不论。
    ① 郝延平著,陈潮等译:《近代中国商业革命》,第182页。
    ②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4898年),1878年上海领事商务报告,第488页。此处的“中国”指除福州以外的其它茶叶出口口岸。
    ① 相关的研究请参见王亚华:《近代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林星:《近代福建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第43-47页。
    ② 如章有义先生认为近代农业生产力是停滞落后的,而吴承明先生认为是发展的。前者观点主要体现在章氏所著《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见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9页。尤其是第49页。后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吴氏《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见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149页,尤其是第149页。
    ③ [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版,译者前言第3页
    ④ 舒尔茨前揭书,第29页
    ① 舒尔茨前揭书,第94页
    ② 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③ 例证极多,兹仅举一例。“(古田)田间小屋鳞鳞,纷似中田有庐之遗。问诸民,曰:‘粪藔也。禾方长必以是滋之,缘田设藔,取其便焉。’”(陈盛韶著,杨犁夫标点:《问俗录·古田县·粪藔》卷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2版)
    ④ “有时处于低处山谷的农民发现他的土地需要更新时,就放火烧山谷上的森林,以使灰烬顺雨水流到田地时以增加肥力。”(The Lumber Industry in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P. 129)
    ⑤ 在1881年时,“豆饼的进口量下降。这种肥料主要是用于因雨量过多而造成的烂田和日益贫瘠下去的土地。(而)去年没有发生水灾,春夏两季的降水量分布平衡。福贸1881年134页”花生饼作肥料的情况极多,详见林荣向《福清县花生之产出及榨取花生油之调查》。
    ⑥ 据时人调查,闽北地区的生产传统之一是在捅秧时多沾硫磺、草木灰和油菜饼之混合浆,以邵武、泰宁、建宁为盛,建阳,将乐、南平、水安、沙县、大田、德化也常有之。硫磺效果有七,如每亩产量可增加20—40斤即增产5—10%,生长迅速,可提早成熟等。作用有三如产生热量,增加酸度,保持养分等。(陈举鸣:《闽北稻田施用硫磺之探讨》,《农林新报》,第21年第25-30期合刊,)另外,《建宁、泰宁米谷产销调查报告》和《邵武米谷产销调查报告》同样提示了这样的施肥传统。分见第3页和第2页。
    ⑦ “乌桕多栽于田畔,子有壳,壳外白膏为蜡,其瓤可榨油……其榨渣俗名瓤箍,可以粪田。(道光建阳志师大本物产)”桐“其渣名桐箍,以之粪田甚佳。乡间肥料半资于此。(民国29年《古田县志·物产》)”“(泰宁县)每逢三四月间,农人收获菜子晒干、杵烂、炊之,以稻草包成饼状,榨出其油。油渣曰枯,可充肥料”。(民国《泰宁县志·卷二十一实业》)
    ① “灰。烧蛎螺蛏等壳为之,其用胜于石灰”(同治《长乐县志·卷三地理·物产));“初赴古田任,经水口市见牛骨盈铺。疑多宰牛者,将遣差往捕,厥后担负塞道,问之皆曰:‘古田山深气寒,土薄地瘠,必藉此烧灰,和以草灰土末。莳禾时,盛于盆,粘根入泥,苗乃硕。’……“问骨所出?”曰:‘延、建、邵三府。’“田间小屋鳞鳞,纷似中田有庐之遗。问诸民,曰:‘粪藔也’。”禾方长必以是滋之,缘田设藔,取其便焉。(《问俗录·古田县·牛骨》卷二页67)”
    ② “本邑农民耕田向用海盐为肥料。(民国《古田县志·卷十七实业志·附载》)”
    ③ 长乐县西南环江一带有浦塔和泥壅,“何为涌塔?浦中有土埕,起土可以为粪。何谓泥壅?潮汐所雍渐壖成田。(长乐乡土教科书,第12课土壤,)”沙县境内与大田相接的吕峰山“产红泥,可以粪田。每三岁聚里人激水一洗,随亩灌注,三年大饶,一方赖之。(民国《沙县志》,成文本第223页)”
    ④ 各省农事述,农学报26期,光绪24年3月,见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94页
    ⑤ 民国29年《古田县志·卷十七实业志·附载》;陈千秋、陈鹤汀:《古田经济之调查》,《福建建设公报》3卷12期,第19页
    ⑥ 西法溉田,农学报,39期,光绪24年6月,见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880页
    ① 福建省农林处统计室:《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2年印行,第206页
    ② 民国18《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
    ③ 陈千秋、陈鹤汀:《延平县经济状况之调查》,《福建建设公报》3卷11期,第10页
    ④ 陈千秋、陈鹤汀:《顺昌县经济状况之调查》,《福建建设公报》3卷12期,第15页
    ⑤ 陈千秋、陈鹤汀:《古田县经济状况之调查》,第19页
    ⑥ 陈千秋、陈鹤汀:《闽侯县竹崎区之经济情形调查》,3卷9期,第10页
    ⑦ 《视察员范继尧考察南平邵武一带农蚕林牧情形报告书》,《福建建设厅月刊》,2卷2号,1928年
    ⑧ 陈千秋、陈鹤汀:《闽清县之经济情形调查》,3卷9期,第14页
    ⑨ 翁绍耳,林文澄:《建宁泰宁米谷产销调查报告》,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1943年版,第3页
    ⑩ 福建省农林处统计室:《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第31页
    (11) 林荣向:《祸清县花生油之产出及榨取方法之调查》,《福建建设公报》3卷11期,第1-5页
    ① 福建省农林处统计室:《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第131页
    ② 福建省农林处统计室:《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第140页
    ③ Justus Doolittle,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Religions, Government, Educational, 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 VOL. Ⅰ,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67, PP. 50-52;林耀华:《金翼:中国家庭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68页,尤其是第68页
    ④ 舒尔茨前揭书,译者前言第6页
    ① 农工商部统计表,农政,页15,光绪34年,见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884页
    ② 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113页
    ③ 舒尔茨前揭书,第13、84页
    ④ 民国17《沙县志·卷之四赋税》,第387页
    ⑤ 雍正10年《永安县志·卷五赋役·土田门》福建师大抄本,第162-163页
    ⑥ 康熙《德化县志·卷一封域》,上图集成本,第17页
    ① 万历《浦城县志·卷十二陂池》,福建省图书馆抄本,第21页
    ② 永乐《政和县志》卷一,县境:卷二,救荒,福建师大抄本
    ③ 康熙《德化县志·卷七田土》,第66页记万历十年清丈事
    ④ 乾隆《屏南县志·卷五风土》,故宫本,第228页
    ⑤ 周宪文:《福建省例》,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243页
    ① 郝延平著,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第157-166、171-179页
    ② 郑世禄《拙斋蒋夫子请兵日记》记道,“(蒋衡于咸丰七年五月由建宁府到延平府请兵后,)归途避前嵐之险,遂由航头出水吉,茶市之盛,几埒阳崇。”(第27页,载于[清]朱用孚:《摩盾余谭》,福建文史馆整理编纂,福建从书第2辑之十)
    ③ 福州口1881年贸易报告,见于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页(文中记作福贸易1881-138,下同)
    ④ BPP: 1877-12-279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6辑第914页(文中记作《光绪奏折》76-914,下同)
    ⑥ BPP: 1 865-7-589
    ①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6-187页
    ② 民国《古田县志·卷之十七实业志》,福建师大铅印本
    ③ 冯养源:《华茶产地及推销之调查》,《钱业月报》2卷4号,第28页
    ④ 有关1840、1850、1860、1890和1920及1930年代福建地区茶树种植和茶叶制作的资料主要有: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Shanghai: The University Press, 1847, PP. 186-201; Robrt Fortune, Visit To The Tea-Districts Of China And India,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52, PP. 221、233、237-239、253-261; Justus Doolittle,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Religions, Government, Educational, 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 VOL. Ⅰ,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67, P. 49; John Thomson F. R. G. S,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London an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99, P. 150;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民国13年《重修崇安县志·卷十七实业》,福建师范大学抄本,未刊本;The Tea Industry of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c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P. 43。
    ①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06页
    ② 福贸易1881-138
    ③ The Tea Industry of Fukien, op.cit. P. 38
    ④ 《宣统元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475页
    ⑤ 福贸易 1881-138
    ⑥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264页
    ⑦ 《同治十二年南平县叶灼翎等出批山契》,号03094,见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7页
    ⑧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05页
    ① John Thomson F. R. G. S,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London an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99, P 150
    ② The Tea Industry of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op.cit.P. 38
    ③ 德福:《闽政领要·各属物产》第47页
    ④ 福贸易 1865-11
    ⑤ J. Macgowan, Pictures of Southern China, London: The Religions Tract Society, 1897, P. 124
    ⑥ The Lumber Industry in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P. 129;东亚同文会编印:《支那省别全志》,第14卷,大正九年一月版,第631页
    ⑦ 林荣向:《福建木材之调查》,《福建建设公报》3卷7期,第1-5页
    ① 翁礼馨:《福建之木材》,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1940年,第13-14页
    ② 乾隆《将乐县志·卷之五土产》,第462页,集成本
    ③ 《建安县乡土志·商务》,福建师范大学抄本,无页码
    ④ 《古田乡土志·商务》,福建师范大学抄本,无页码
    ⑤ 民国31年《崇安县新志》,福建师大抄本,未刊本;民国《明溪县志·卷十五杂记》,第838页;民国《闽清志·实业志》,第143页
    ⑥ 康熙《宁化县志·卷二土产》,第89页
    ⑦ 民国《泰宁县志·卷二十一实业》
    ⑧ 默翁:《古田纪行》,《地学杂志》,杂俎内篇页2,1919年第十年七八合期合刊
    ⑨ 民国《水泰县志·卷七实业志》,第146页
    ① 前者的例子如:“立卖松树契刘开良,承祖有税山一所,……于嘉庆三年正月同堂兄合良批与汤院 郑宗了栽插松树领麓,……今因要钱乏用,自情愿将此自己分半松树听从钱主领麓,锄割火路,长大之日,砍伐松树变卖,并起松根,刘家不敢阻留。……”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嘉庆八年侯官县刘开良卖松树契》,号01520,第338页。另如号00798、00800页336,号01520页338,号00806页340,号01638页347,号02106页350,号00475页496,号00339页501,号00329、00343页502。至于后者的例子极多,兹不赘。
    ② 转引自杨国桢前揭书,第168页
    ③ 藏契号03140,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6页
    ④ 杨国桢前揭书,第169页
    ① 与陕西等地的木材采伐业不同,就笔者目前所经史料来看,本区的木材采伐尚未发现有使用畜力者,或许是由于福建本身就缺乏畜力所致。但实际情况如何,希望后来者校之。
    ② 以上论述系将清代陕西木材采伐业与近代福建木材采伐业相较而言。陕西木材业的采伐状况请参,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页444-456;关于这一论述的原始资料请参,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307-308所引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九,页3-4。有关近代福建木材采伐业的情况请参,翁礼馨:《福建之木材》,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0年页53-104的论述。
    ③ 林存和:《福建之纸》,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1年,第25页
    ④ 林存和:《福建之纸》,第114-116页
    ⑤ 林存和:《福建之纸》,第140页
    ① Rev. J. E. Walker: A Glimpse of Fuh-kien Mountains and Mountaineers, Chiese Recorder, Vol ⅪⅩ, No4, 1888, PP. 152-153
    ② The Paper Industry of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P. 77
    ③ 林存和:《福建之纸》,第67页
    ④ 林存和:《福建之纸》,第82页
    ⑤ 如《嘉庆南平县志记道》,“凡悬崖邃林之处多蕈。蕈非自生也,斫木绝根,节断如鱼鳞状,经霜雪旭冬,温则磈磥匒口而生焉。土人畏其僻寂艰险,强半汀州与浙东人业之。”(《嘉庆南平志·卷八风俗》)
    ① 谢循贯:《闽北种制香菰之调查研究》,第9、25页
    ② 谢循贯:《闽北种制香菰之调查研究》,第5-6、13、14、15、25页
    ③ 福贸易 1867-55
    ④ 林荣向:《福清县花生之产出及榨取花生油之调查》,《福建建设公报》,第三卷第十一期,第4页
    ①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943-944页)
    ②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op.cit. P.120-121
    ③ 林荣向:《福州榨油业之调查》,第5-8页
    ④ 刘秀燕:《近代福建手工业发展状况特点及其原因》,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空藏,未整理,第19页
    ⑤ 前两条见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版,第407-408页;后两条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64页
    ① 《(光绪)闽县乡土志·卷七商务杂述》
    ②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西风东渐与民初福州城市的近代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5期
    ③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 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七十三本第三分册.第453页及448页所引刘石吉所示之数量变动图。
    ② 谢庐明:《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翁绍耳:《福建省墟市调查报告》(农业经济调查报告第二号,调查结果以1940年为准),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1941
    ② 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①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60-81页;宾长初:《论广西近代圩市的变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12期
    ① 林汀水:《明清福建经济作物的扩种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明清福建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徐晓望:《商品经济与明清以来福建自然环境的变更》,《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0年第3期;戴一峰:《近代闽江上游山区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② 刘世英:《芝城纪略》分见民风土俗·时尚服饰·市廛交易各条,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抄本
    ③ 《左宗棠全集·奏稿八》,第页578,光绪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闽省设局采米平价接济片
    ④ 民国《尤溪县志·卷八》,第1089页
    ① 民国《沙县志·卷八实业志》成文本,第687页
    ② 《闽省商业杂志》,第31期,调查,转引自戴一峰先生文
    ③ (民国)《五夫子里志·卷之五·农业》
    ④ 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4卷,福建省,第875页
    ⑤ 陈愧三:《政和茶考》,第2页,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抄本,记事止于1940年左右
    ⑥ 民国18《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
    ⑦ 陈盛韶:《问俗录》,第54页
    ⑧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卷),第341页
    ⑨ 陈愧三:《政和茶考》,第16页
    ① Rev. J. E. Walker: A Glimpse of Fuh-kien Mountains and Mountaineers, Chiese Recorder, Vol ⅪⅩ, No4, 1888, PP. 152-154
    ② BPP: 1889-16-672
    ③ 民国31年《崇安县新志》第六卷《礼俗·风俗·职业》,成文本第162页
    ④ 民国29年《古田县志·卷十七实业志》
    ⑤ 如道光时光泽县江西、泉州的客民约占当地人口的30%(《(道光)重纂光泽县志·卷八·风俗》);嘉庆时崇安的茶市“江西及汀州人为多,漳泉亦间有之”(《(嘉庆)崇安县志·卷二·物产》)。
    ⑥ 相关的基本中文文献见施洪保:《闽杂记》卷十一,页126
    ⑦ 据笔者所见,有关二者冲突最可靠和详实的史料载于《卞制军奏议》卷十一相关各节中,尤其是第8页之《奏客民聚众滋事派兵剿捕摺》,另外也可参见《卞制军政书》相关各节。Grant A. Alger: The Floating Community of the Min River Transport, Socity and the State in China, 1758-1889,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octor of Philosophy, August 2002, PP. 296—300详细论述了1889年的兴化、江西船帮的争斗。
    ① 王亚华:《近代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第23-28页
    ②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282页
    ① 诺斯:《时间历程中的经济绩效》,载诺斯、张五常等著,罗仲伟译:《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8页。
    ② 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③ 艾尔文·拉布什卡:《税收、经济增长和自由》,载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等编,黄祖辉等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42页。
    ④ 吴孝政编著:《政府经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 江俊伟:《晚清茶叶贸易制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页43
    ① BPP: 1870-9-461
    ② “另一方面,税收问题严重阻碍了与印度之间的竞争。条约规定的出口税每磅约为1.5d,中国政府征收的厘金和内地税为1便士,越来越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仅凭这一点就几乎足以使华茶在几年内成为印度茶的赠品了。”(BPP:1883-14-452)
    ③ BPP: 1889-16-668
    ① BPP: 1894-19-126
    ② BPP: 1889-16-668
    ③ 光绪21年4月21闽浙总督边宝泉奏为闽省茶糖两项难以增厘,向无土药行栈莫从捐办情形,“茶叶为内地土货,各商之不敢走子口者,尚知以国课为重。”(《光绪奏折》77-736)
    ④ BPP: 1895-19-409
    ⑤ “为示谕事:照得闽省为产茶之区,类多以茶为业,顾民力之困纾,端视茶景之丰歉,即各项市面,亦赖以周转,是以茶叶一项,为生理大宗。……近年茶值较昔贱至数倍,而厘捐之重如旧,各商每多亏折,采办渐稀,税厘亦因之减色。光绪24年五月,闽茶减厘示,农学报第35期。(《农业史》一辑页448)”
    ⑥ BPP: 1895-19-406
    ⑦ “闽海关于十月初一日归并后,即由洋税务司委杨荣忠提调为海关总办。所有从前私款,一概提充归公,故办理甫经一月,统盘核算,较前溢收十之五六云。”(《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1901.12.23)第1209号第三页)
    ① 《福建商业公报》第三期,纪事页11,擅挪公款条
    ② 《左宗棠全集·札件》,同治四年闰五月二十六,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1页
    ③ 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近代中国区域史研究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905页
    ④ BPP: 1872-11-352。
    ⑤ 《申报》光绪三年二月十三日第1页
    ① 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1版,第15页
    ② “为了让我们的商品在内地更被了解和欣赏,应该允许华商在洋关获得转运单以将购自英国商行的货物运入内地更远的地方销售。但是中国官员却强烈反对内地商人获取此项权力,不是因为有哪怕一丁点的保护内地手工业的意识,而是因为省财库将会完全失去对这些货物征收的厘金。”(BPP:1872-11-352)
    ③ “直到本年度结束前不久,本口的惯例是向外国商人发了口税单,现在中外商人都可以申请税单了”。福州海关前揭书,福州口1880年贸易报告,第128页。
    ④ 《光绪奏折》,第77辑843页
    ⑤ BPP: 1886-15-677
    ① 《闽省各商之习惯》,第10页
    ② 《福建建设厅月刊》,2卷5号,公牍第3—5页
    ③ BPP:1891-17-404
    ④ BPP:1890-17-235
    ⑤ 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直接证据,但以下则史料推之,当不致大谬:“在十月,本地茶行发现存货过多,为其自身利益打算,约定改变通常预先替内地货主支付厘金税的习惯。”(BPP:1883-14-452)案,此制可能与江浙两地丝茶生产中通行的“先捐后售”制度相类,或者即是出于一源。根据此种制度,厘金的认捐额(实际上就是厘金税)由同业公会“根据每年输入同市或从同市输出之同业者之货物数量的豫算”拟定。(罗玉东:《中国厘金史》,第112、135页)
    ⑥ BPP:1870-9-459
    ⑦ BPP:1869-9-77
    ⑧ “闽省茶市日疲,商情困迫,请将茶税加捐军饷暂酌减收。下所司议。”(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德宗实录,卷412)
    ① 《光绪奏折》78-50
    ② BPP: 1896-20-175
    ③ “外商们原指望政府能采纳建议,提高茶叶质量,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看来政府干顶此事的希望不大”(福贸易1891-182)
    ④ 《福建商业公报》,第三期纪事,页12,茶业咨询案中覆书,宣统二年
    ① “一个茶商认为,中国特别是福州的茶叶贸易无法复苏,除非中国人采取一些激烈的改革措施,如修改出口税和厘金税,否则,即使没有印度和锡兰这两个从中国的贸易衰落中获得利益的国家的竞争,这两种税收本身就足以摧毁任何贸易。福贸易1901-234”
    ② 福贸易 1875-106
    ③ 福贸易1881-140
    ④ 福贸易1896-211
    ⑤ BPP: 1879-13-166。
    ⑥ 《福建商业公报》,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上旬第一期,纪事,页7
    ① 《福建商业公报》,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中旬第二期,纪事,页5
    ② 康熙《清流县志·卷十物产》,第741页
    ③ 民国《建宁县志·卷二十七物产》,第292页
    ④ 光泽县乡土志,福建师大抄本,物产十三,页45植物
    ⑤ 陈盛韶:《问俗录·卷五邵军厅·女儿布》
    ⑥ 民国《沙县志·卷之八礼俗》,附旧志风俗
    ⑦ 乾隆《延平府志·卷四十五物产》
    ⑧ 《建安县乡土志》,福建师大抄本,实业上
    ⑨ 道光《建阳县志·物产》
    ⑩ 乾隆《古田县志·卷二物产》,第60页
    (11) 民国《德化县志·卷四山川·物产附》
    ① 《光泽县乡土志·物产十三·植物》,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抄本,第45页
    ② 民国《古田县志·物产》,福建师大抄本
    ③ 民国《政和县志·卷十七实业》
    ④ 民国《永泰县志·卷一舆地·物产》,第93页
    ⑤ 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
    ⑥ 《尚干乡土志·物产·尚干之营业》,福建师大抄本
    ⑦ 《视察员范继尧考察南平邵武一带农蚕林牧情形报告书》,《福建建设厅月刊·调查》,2卷2号,第1—12页
    ⑧ 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一页9
    ⑨ BPP: 1868-8-485
    ① BPP: 1869-9-85
    ② 《卞制军政书·桑棉局委员报西北湖傍城官地收回栽桑议给价银札布政司》,卷二页184
    ③ “查闽省设局兴办桑棉,历经委员赴浙购买蚕种散给民间承领饲养。本年各蚕户所饲之蚕不堪留作来年蚕种,仍应赴浙另购佳种来闽以各届时散给民间领饲。此次若购得佳种,民间饲养得法,即可递年留种,不须再赴浙省采办。省会城乡饲蚕之户不少,现已承办二年,而饲蚕植桑并缫丝之法尚未能讲求尽善,亦应由浙选募蚕工布匠来闽教导。兹届冬初正可购募之时,应即委员前往浙省购募以资学习。再闽省所种浙桑历有三年,应当移接,恐越时枝老本粗不能再接,并令此次委员到浙再购已接过一两年之家桑千余枝前来,以便陆续移接闽地之野桑,俾得悉成佳种,合行札到该司立即转饬桑棉局委员金延仁尅日驰赴浙省妥为购募,仍将起程日期报查毋得稍违延,切切。(《卞制军政书·桑棉局请派委员赴浙购买蚕种,募师札司查办》卷二页186)”
    ④ “福建蚕桑之利久已不兴。本会陈伯潜阁学与各绅鸠款托杭州林迪臣太守在石门购桑秧一万余株,该已运到,行即分种各乡矣。”(闽树农桑,农学报,25期,光绪24年3月,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888页)“庚子冬(即光绪26年,1900年)善留守蒞闽整兴蚕政,筹款二千两为开办经费,谘访善蚕者。承其乏意美法良莫便乎此。”(《闽省时务策论》,铅印本,页13,《福州八旗蚕桑条陈》。)
    ⑤ 福贸易1905-253
    ⑥ 《闽省时务策论》,福建师大铅印本,编撰人不详,页23,闽中育蚕法序
    ⑦ 《福建宜否育蚕》,载《福建文化》一集四期,1932年6月,第9页
    ① The silk industry in Fukien, from: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 Foochow: 1933, P. 50、59、60、67
    ② 如《福建省例》中曾载有乾隆五十一年九月“建阳县详报汪德茂染铺被窃一案(页1205)”,这或许可以说明建阳早在清前期既然有了染布业,则其织布可能也有一定的发展。
    ③ 道光《重纂光泽县·卷之五舆地略·物产》
    ④ 乾隆《延平府志·卷四十五物产》
    ⑤ 民国《沙县志·卷五物产志》,第401页
    ⑥ 民国《政和县志·卷十七实业》
    ⑦ 民国29年《古田县志·卷十一物产》
    ① 民国《大田县志·卷四物产志》
    ② 民国《屏忠县志·卷十一物产志》
    ③ 同治时的南平县也由知府赵均推广棉花种植,见民国《南平县志·实业志第十五》第929页。
    ④ 林华寿:《闽省善后条议·教游民》,福建师大藏抄本
    ① 《光绪十七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5页
    ② 核对原英文当为22英尺6英寸。
    ③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6页
    ④ 《卞制军政书·通饬种棉织布札》,第319-320页
    ⑤ 《卞制军政书·批税厘局详土布征厘》,第328页
    ⑥ 对于这个折子,原编者也未能断定具体年代,仅将其系年于“光绪十六到十八年间”。笔者以为文中所述曾言及“上年”马丕瑶免厘事,而马丕瑶“请免新绸税厘并择奖员绅摺”的具折日期是在光绪十六年十一 月初八(见《马中丞(丕瑶)遗集·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74号,第183页)。则此折具折时间当为光绪十七年。同时《卞制军奏议》将本折排列在光绪十七年九月以前,十七年三月以后的一个折子中间,(《卞制军奏议·卷十二》)因此可以推断本折的具折时间当在光绪十七年(即1891)三至九月份之间。
    ① 《光绪奏折》77-550
    ② 《光绪奏折》77-508
    ③ 福贸易1897-216
    ① “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尤以南面距市区40里尚干乡最盛。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小机坊也各有数部,都是雇用工人织布。年产量,大机坊一万匹,小机坊五可匹,工资,男工一日织三匹者,每匹七五文,女工一日织二匹者,每匹六0文。但这些机坊实际仅是接受棉布行庄委托而从事织制。行庄将原料棉纱分送各机坊织制,制成的布,再收回送到染坊,贴上本庄招牌发卖。这时,机坊不过是由行庄配给原料从事劳动而领取工资的职工而已。在这里,商人资本已经达到最高的支配形态。这样的行序,福州市内有三0家,其中尤以恒昌、恒盛、泰来、金泰、彩文等最为出色。[时间约为1900年前]”(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58页)
    ② “织布厂开办于1888年,因股东蒙受损失,四年后就关闭了。”(1892-1901年十年报告,福贸易,第385页)
    ① 《申报》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十六
    ② 《尚干乡土志物产·尚干之营业》,师大抄本
    ③ 民国《永泰县志·卷七实业志》
    ④ 民国《古田县志·卷之十七实业志》,师大铅印本
    ⑤ 民国《闽清县志·卷三物产》,第86页
    ⑥ 民国《南平县志·卷十实业志第十五》,第893页
    ⑦ 民国《政和县志·卷十七实业》
    ① 《中外经济周刊》,第110号,第43-44页
    ① 《中外经济周刊》,第211期,第47页
    ② 《福州之手工业》,载《工商半月刊》,五卷九期,第73-74页
    ③ [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① (美)约翰·N·德勒巴克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译者序言第3页。
    ② 有人会反驳说,环境没有被改变还是政府不努力,但是当我们考虑到这是在传统的、没有任何诸如炸滩所必需的炸药等现代“武器”可以利用的中国的时候,我们或许就不应该如此苛求古人了。
    ① 卞宝第在闽浙总督任内的“札福建藩司延建邵道”一文中说到,“至于武彝、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叶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汎为黄流,山厂客民,良莠纷杂,既旱涝之无备,复盗贼之堪虞,即使其利尚赢,已属得不偿失。矧近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前在山茶荈有经年未曾开采者,而乡僻愚民犹复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农食无出,势将坐困。”于是下令延建邵道所属各县原有茶山除了不能植桑耕种之处外,其余未开垦的山场一律不许种茶,已经开垦种茶者,立即改种五谷杂粮或植桑以养蚕。(《卞制军政书》卷四,页292)同样的思想又见于同书同卷之“通饬种棉织布札”(页319)一文中。
    ② 福贸易1890-178
    ③ 以福建工艺局的建立为例。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七闽浙总督许应骙上奏请求设立工艺局。因为福建省城盗匪充斥,“拿办仍难悛改。然追原为匪之始,大都由于失业,亦未忍听其逸居无教,终罹刑章”。于是在省城设立工艺局,将闽县和侯官县的在押犯人组织起来,雇佣技师,教其各项工艺。期满如有成绩即予以保释,自谋生计。另外学生来源还有一部分是“良家子不肖子弟,家长难以约束者”。局分织布、粗工、细工三厂。所需器具全部由工艺局购置,生产的产品也由局发卖,如有利润可得则部分发给本人。学生成员以百名为限。“所有雇募工师,购置器具应需经费,请由赈捐项下动拨”。(《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560页,引《光绪政要》抄本实业四)
    ④ 其它有关这一问题的史料又见于林荣向:《福建木材之调查》,其文云:放排工“至水口时必更换水口人 护送至福州,此俗沿用已久,成为水口人之专利。有时垄断航运,亦为陋规。”
    ① 民国《古田县志》卷之十七,实业志,页三
    ① 费惟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2页
    ① 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① 详见本文所附的调查书日。本文未曾大量引用者还有《闽政月刊》、《(福建)银行季刊》,至于种种未列名的更是难以尽数。
    ② 这一时期出版的《福建农业》详细记载了本期政府在这两方面工作的种种集大成成果。
    ③ 最主要的成果均体现在《福建各区农业概况》一书中。
    ④ 其表现之一即是《福建之水利》的刊布。
    ⑤ 中国经验福建篇:修建高速路加速经济发展,http://news.sina.com.cn/c/2005-01-17/22315577952.shtml
    各方志刊本及简称:故宫珍本丛刊,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故宫本);
    清代孤本方志选,国家图书馆分馆编,线装书局2001年版(孤本);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罕见);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北京图书馆2003版(罕见续);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版(稀见);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书店1982年(天一阁);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天一阁续);
    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书店2000年版(集成本);
    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成文本);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师大抄本)。
    嘉靖6年汀州府志,天一阁续-39
    乾隆17年汀州府志,成文本
    万历42年归化志,稀见33册
    康熙37年归化志,孤本1-25
    民国30年明溪志,成文本
    民国28年连城志,成文本
    崇祯8年宁化志,师大抄本
    康熙42年宁化志,成文本
    民国15年宁化志,集成本38
    嘉靖24年清流志,天一阁续-38
    康熙41年清流志,孤本2-27
    道光9年清流志,师大抄本
    民国36年清流志,集成本38
    嘉靖22年邵武府志,天一阁—30
    光绪22年邵武府志,成文本
    咸丰5年邵武志,师大抄本
    民国25年邵武志,集成本-10
    康熙33年光泽志,孤本1-29
    康熙50年续纂光泽志,孤本1-29
    乾隆15年光泽志,师大抄本
    道光20年重纂光泽志,上图藏本
    光绪23年增修光泽志,成文本
    乾隆34年泰宁志,师大抄本
    民国29年泰宁志,集成本-39
    嘉靖6年建宁志,天一阁续-38
    康熙11年建宁志,孤本2-29
    康熙44年重纂建宁志,孤本2-29
    乾隆24年建宁志,故宫本-4
    民国5年建宁志,成文本
    嘉靖4年延平府志,天一阁-29
    乾隆30年延平府志,集成本-37
    康熙57年南平志,集成本-9
    嘉庆13年南平志,师大抄本
    民国10年南平志,成文本
    嘉靖6年尤溪志,天一阁-33
    崇祯9年尤溪志,罕见-33
    康熙50年尤溪志,孤本2-28
    乾隆41年尤溪志,故宫本-4
    民国16年尤溪志,成文本
    嘉靖24年沙县志,稀见-33
    民国17年沙县志,成文本
    万历22年永安志,稀见-33
    ① 根据论文要求,下列征引文献绝大部分系文中直接引用多次(至少二次)者,其它相关文献未计。
    ② 例如,引文如果来自1898年福州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第21卷第507页,则记作“BPP:1898-21-507”;如果来自1898年宁波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第21卷第426页,则记作“1898年宁波口商务报告,BPP:1898-21-426”;如果来自《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概况》中1898年福州口贸易报告,第219页,则记作“福贸易1898-219”
    ③ 为明了所用史料的系年问题,本人尽可能地标出各方志的编纂时间,内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只为参考用,非研究结果;在福建省抄录资料时,有一、二部方志因笔者时间匆忙,故漏抄卷数或页码,是为憾。
    雍正10年永安志,成文本
    道光14年永安续志,成文本
    正德16年顺昌志,天一阁续-31
    乾隆30年顺昌志,故宫本-1
    道光12年顺昌志,成文本
    民国25年顺昌志,上图本
    弘治15年将乐志,天一阁续-37
    乾隆30年将乐志,集成本39
    嘉靖20年建宁府志,天一阁-27
    康熙22年建宁府志,罕见续-6
    康熙52年建安志,师大抄本
    康熙32年瓯宁志,成文本
    民国18年建瓯志,成文本
    嘉靖32年建阳志,天一阁-31
    万历29年建阳志,罕见-31
    康熙42年建阳志,师大抄本
    道光12年建阳志,师大残抄本
    民国12年建阳志,成文本
    康熙9年崇安志,稀见-32
    雍正11年崇安志,师大抄本
    嘉庆13年崇安志,师大抄本
    民国13年崇安志,师大抄本
    民国31年崇安县新志,成文本
    万历37年浦城志,省图抄本
    顺治7年浦城志,稀见-31
    乾隆8年浦城志,上图光盘
    嘉庆16年浦城志,师大刻本
    光绪26年浦城志,成文本
    康熙39年松溪志,成文本
    永乐2年政和志,师大抄本
    道光9年政和志,师大抄本
    民国8年政和志,成文本
    万历24年福州府志,罕见-32
    乾隆16年福州府志,成文本
    康熙5年福清县续志略,稀见-33
    康熙11年福清志,孤本2-25
    乾隆12年福清志,集成本20
    万历40年永福志,师大抄本
    乾隆13年永福志,成文本
    民国6年永泰志,成文本
    乾隆7年闽清志,上图光盘462027-32
    民国8年闽清志,成文本
    万历34年古田志,师大抄本
    崇祯6年玉田识略,师大残抄本
    乾隆16年古田志,成文本
    民国29年古田志,师大刻本
    乾隆5年屏南县志,故宫本-1
    光绪34年屏南县志,故宫本-1
    民9、30二修屏南志,集成本14
    崇祯14年长乐志,师大抄本
    同治8年长乐志,上图抄本
    民国6年长乐志,集成本21
    乾隆52年永春州志,成文本
    康熙23年永春志,孤本1-27
    民国19年永春志,成文本
    万历39年大田志,师大残抄本
    康熙24年大田志,孤本2-30
    乾隆24年大田志,师大抄本
    民国19年大田志,成文本
    康熙25年德化志,集成本27
    乾隆12年德化志,师大刻本
    民国16年德化志,集成本27
    光绪年间乡土志部分(除特别注明者外,均系福建师大所藏手抄本)
    长乐乡土教科书 光泽县乡土志略
    古田乡土志略 建安县乡土志
    侯官县乡土志(成文) 闽县乡土志(成文)
    尚干乡土志 永泰乡土志
    政和乡土历史教科书 泰宁县乡土志
    政和乡土地理教科书
    宝鉴:《(同治)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611号
    卞宝第:《闽峤輶轩录》,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铅印本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4-195号
    卞宝第:《卞制军奏议》,上海图书馆藏刻本
    陈盛韶著,杨犁夫标点:《问俗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德福:《闽政领要》,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高澍然:《抑快轩文集》,《福建丛书》第二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
    桂超万:《续宦游纪略》,近代史料丛刊,第810号
    季芝昌:《丹桂堂自订年谱(附恩遇录、遗爱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1号
    贾桢:《(咸丰)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81号
    蒋衡:《云寥山人文钞》,福建师范大学藏铅印本
    赖盛远:《示我周行》,上海图书馆藏乾隆52年刻本
    梁章矩:《归田琐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林华寿:《闽省善后条议》,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刘世英:《芝城纪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钱国祥:《闽游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施鸿保:《闽杂记》,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11册第九帙
    徐继畲:《松龛先生全集》,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141-150号
    徐宗幹:《斯未信斋杂录》、《斯未信斋文编·官牍》,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
    许旭:《闽中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
    王家勤:《王懿德年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王廷抡:《临汀考言》,载《四库未收书辑刊》编委会:《四库未收辑刊》,第8辑21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王澐:《闽游纪略》,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11册第九帙
    文庆:《(道光)筹办夷务始末》,近代史料丛刊,第551号
    周亮工:《闽小记》,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11册第九帙
    周宪文:《福建省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84年版
    郑世禄:《拙斋蒋夫子请兵日记》,载朱用孚:《摩盾余谭》,福建文史馆整理编纂,福建丛书第2辑之十
    无名氏:《(嘉庆)福建沿海航务档案》,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无名氏:《闽省近事竹枝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序作于咸丰十一年
    佚名:《闽藩政要》,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佚名:《清咸丰间福州筹饷建军进行防务有关案卷汇录》,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布罗代尔著,唐家龙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陈慈玉《近代中国的茶叶发展与世界市场》,台北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82年版
    陈梅龙等译:《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戴一峰:《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戴一峰:《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岳麓书社2004版
    范毅军:《汕头贸易与韩江流域手工业的变迁(1867-193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期
    范毅军:《广东韩梅流域的糖业经济(1861-193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
    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七十三本第三分册
    费惟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
    福建省运输公司编印:《福建的驿运》,1941年版
    福建省农林处统计室:《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2年印行
    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福建历年对外贸易统计》(1899-1933),1935年版
    福建省政府统计处:《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1942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自然地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版
    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
    郝延平著,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郝延平著,李荣昌等译:《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9月版,页
    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版
    李金强:《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版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4),1982年版
    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林存和:《福建之纸》,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1年
    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近代中国区域史研究会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林满红:《清末本国鸦片之替代进口鸦片(1858-1906)——近代中国进口替代个案研究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九期,1985
    林满红:《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林仁川:《福建对外贸易与海关史》,鹭江出版社1991版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庭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刘德成:《福建省各级政协文史资料指南》,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年版
    罗威廉著,江榕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肇前:《福建近代产业史》,厦门大学2002年版
    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上海书店2000年版
    闽省商业研究所:《闽省各商之习惯》,福建省图书馆藏铅印本(据内容约为1910年左右事)
    默翁:《古田纪行》,《地学杂志》,杂俎内篇,1919年第十年七八合期合刊
    聂宝璋、朱荫贵,《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聂宝璋:《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聂宝璋:《聂宝璋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
    钱实甫:《清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版
    任光亮,朱仲岳:《左宗棠未刊书牍》,岳麓书社1989
    萨士武、傅衣凌等:《福建对外贸易史研究》,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8年版
    施沛生:《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文基:《福建史论探——纪念朱维幹教授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唐永基、魏德端:《福建之茶》,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1年版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福建段福州市经济调查报告书》,1929年版
    铁道部业务司调查科:《京粤线福建段经济调查报告书》,1933年版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卫京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翁礼馨:《福建之木材》,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1940年
    翁绍耳:《邵武米谷广销调查报告》,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1942
    翁绍耳:《福建省墟市调查报告》,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1941
    翁绍耳:《福建省松木产销调查报告》,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41
    翁绍耳,林文澄:《建宁泰宁米谷产销调查报告》,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1943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吴衡:《太平天国时代福建人民反清斗争》,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1961年抄本
    吴松弟:《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徐吾行:《福州钱庄史略》,福建师大图书馆藏1959年定稿本抄本
    谢循贯:《闽北种制香菰之调查研究》,1940年版,无版权页,上海图书馆藏本号380847-49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曾玲:《福建手工业发展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版
    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12-192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页
    张杉村,刘石吉:《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版
    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张仲礼:《张仲礼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郑元钦:《福州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版
    中山大学历史系:《林则徐集·公牍》,中华书局1963年版
    周玉英:《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研究》,远方出版社1999年版
    朱维斡:《福建史稿》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左宗棠全集·奏稿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
    《左宗棠全集·奏稿二》,岳麓书社1987年版
    《左宗棠全集·奏稿三》,岳麓书社1989年版
    《左宗棠全集·奏稿八》,岳麓书社1996年版
    《左宗棠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86年版
    《左宗棠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1996年版
    ?:《闽江流域杉木调查》,福建省图书馆铅印本(约为1936年间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浙闽台地区诸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8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清咸同间名人函札》,档案出版社1992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1辑,(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2-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左宗棠未刊奏摺》,岳麓书社1987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摺》,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埃克哈特·施里特著,秦海等译,《习俗与经济》,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保罗·克鲁格曼著,蔡荣译,《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道格拉斯·诺思著,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K·F·齐默尔曼主编,申其辉,孙静等译:《经济学前沿问题》2004年版
    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刘刚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肯尼思·巴顿著,冯宗宪译:《运输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马茨·伦达尔,本诺·J·恩杜鲁编,罗永光译:《发展经济学新方向——当代的增长、环境与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诺斯、张五常等著,罗仲伟译:《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著,厉以平、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盛洪:《治大国若烹小鲜》,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思拉恩·埃格特森著,吴经邦,李耀译:《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编,梁小民译:《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吴孝政编著:《政府经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约翰·N·德勒巴克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约翰·克劳奈维根编,朱舟译:《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等编,黄祖辉等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Grant A. Alger: The Floating Community of the Min River Transport, Socity and the State in China, 1758-1889(《清代闽江流域的运输、国家和社会》),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octor of Philosophy, 2002
    樊如森:《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年博士论文未刊稿
    方书生:《珠江三角洲港埠与腹地的经济关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年硕士论文未刊稿
    王亚华:《近代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下引论文同此)
    林星:《地方军阀与福建经济关系的研究》
    陈淑静:《论清代茶叶贸易的历史沿革》
    江俊伟:《晚清茶叶贸易制度研究》
    陈敏辉:《民国时期福建木材贸易研究》
    陈波:《论民国时期福建纸业生产和贸易的兴衰》
    吴瑜:《近代福建农业经济研究》
    廖廷建:《福建民军之研究》
    李晓平:《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匪问题研究》
    《申报》《益闻录》
    《中外经济周刊》《闽省商业杂志》《福建商业公报》《商务官报》《钱业月报》
    《福建建设公报》:
    福建木材之调查,林荣向,三卷七期,1929
    福州钱业之调查,范珪,同上
    福建省会工艺传习所学则,同上
    福建省纸业之调查,同上
    闽侯县竹崎区之经济情形调查,同上
    闽清县之经济情形调查,同上
    福建省硬木材之调查,三卷十期1929
    延平县经济状况之调查,三卷十一期1929
    福州榨油业之调查,同上
    福清县花生油之产出及榨取方法之调查,同上
    洋口经济调查,同上
    顺昌经济调查,同上
    古田经济调查,同上
    水口经济调查,同上
    《闽政月刊》:
    本省之交通事业,7卷4期,1940年,
    抗战时期之福建省水上交通,周时曦,9卷2期
    《福建建设厅月刊》:
    《视察员范继尧考察南平邵武一带农蚕林牧情形报告书》,2卷2号,民国十七年二月版
    林荣向,福建省纸业之调查,1929年3卷9期
    《福建文化》:
    福建宜否育蚕,治心,一集四期,1932.6
    闽江之内河交通,张福安,三卷十七期,1935.1
    福州纸业之调查,李圣材,三卷二十二期,1936.5
    福建省之植棉问题,冯奎义,五卷一期1944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1972、1973 (文中简称BPP)
    Edwin Jishua Dukes, Everyday Life In China on Scenes Along River And Road in Fuh-kien,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London: The Refigious Ttact Society
    E. H. Parker, China: HerHistory Diplomatic And Commerce, London: John Murray, 1901
    Henry Charles Sirr. M. A, China and the Chinese——their Religion, Character, Customs, and Manuractures, London: Wm. S. ORR & Co., Amen Corner and 147 Strand Mdcccxlix, 1849
    Henry Noel Shore, R.N., The Flight of the Lapwing: A Naval Officer's Jottings in China, Formosa, Japan,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81
    J. Macgowan, Pictures of Southern China, London: The Religions Tract Society, 1897
    J. Scarth, Twelve Years in China——The People, the Rebels, and the Mandarins, Edinburgh: Thomas Constable and Co., 1860
    John Thomson F. R. G. S,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London an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99
    Jules Davids Wilmington, 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Vol.20, Scholarly Resources, 1979
    Justus Doolittle,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Religions, Government, Educational, 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 VOL. Ⅰ,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67
    Members of the Anti-Cobweb Society Foochou, Fukien: Arts andlndustries, Foochow: 1933
    Mrs. Thomas Francis Hughes, Among the Sons of Han, London: Tinsley Brothers, 1881
    Rev. George Smith, A Narrative of an Exploratory Visit to Each of the Consular Cities of China, and to the Island of Hongkong and Chusan, in Behalf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in the Years 1844, 1845, 1846, London: J. Nisbet and Co, 1847
    R. Montgomery Martin, China: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Social, in an official report to her Majestys'Government, Vol. Ⅱ, London: James Madden, 1847
    Robert Fortune, Three Years' Wandering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China, Shanghai: The University Press, 1847
    Robrt Fortune, Visit To The Tea-Districts Of China And India,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52
    Robert Fortune, 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inland, on the coast, and at sea: Being a narrative of scenes and adventures during a third visit to China, from 1853 to 1856, including notices of many natural productions and works of art, the culture of silk, &c.; with suggestions on thepresent war, London: John murry, 1857
    Robert Gardella, Harvesting Mountains: Fujian and China Tea Trade(1757-1937), Unive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R. S. Maclay, Life Among the Chinese, New York: Carlton & Porter, 1861
    Rev. J. E. Walker: A Glimpse of Fuh-kien Mountains and Mountaineers, Chiese Recorder, Vol ⅪⅩ, No4, 1888, P.
    The Anti-cobweb Club, Fukien: A Study of A Province In China,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Shanghai, 1925
    Thomas P. Lyons, China Maritme Customs And China's Trade Statistics(I859-1948), Willow Crerk Press, 2003
    W. Tyrone Power, Recollections of A three Years'Residence in China, London: Richard Bentley, 18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