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1862-193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近代开埠后汉口港的贸易发展及其与腹地之间经济关系的互动变迁。
     第一章绪论,主要做与本文相关的学术史回顾,并介绍选题的缘由和意义,指出以往学术研究不足和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框架及学术创新。
     第二章,分析汉口洋货进口和土货进出口的数量、结构和发展趋势,并对几种主要的进出口货物给予概述。继而分析汉口在全国贸易的地位
     第三章,是对茶叶贸易的分析,茶叶是汉口开埠后最重要的出口货物。传统的区位优势和新兴的外部市场,刺激了汉口茶叶贸易的发展,而深居内陆的沿江条件又不能使得汉口市场完全发育。汉口的茶叶贸易变动既影响了腹地范围和生产状况,也受到腹地的制约。
     第四章,桐油贸易。汉口是中国最大的桐油输出口岸,其桐油腹地涉及范围也是由于汉口桐油贸易的变化而盈缩。本章对汉口桐油的贸易阶段、腹地范围和变化以及桐油市场、腹地桐农经济变化等问题做出分析。
     第五章是汉口同其他长江流域口岸主要是上海之间关系的探讨。因为汉口不是沿海港口,其货物进出口都要依赖上海,而汉口位处长江中游,其他长江中上游港口又必须依靠汉口进行货物进出口,这就决定了汉口作为开埠通商口岸的发展有不同于沿海口岸的特点,和上海关系密切,又受到其他更小口岸的影响。
     第六章则单独讨论汉口腹地经济的变化和汉口本身地位的变迁。这一章专门讨论腹地的较为具体的变化。而汉口城市本身,是开埠通商的最大受益者,贸易不仅仅带来经济变化,也提升了汉口各方面的地位。
     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指出了汉口近代贸易的特点和在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中的地位。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de development of Hankow Port and the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changes with its hinterland after its opening.
     I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some academic terms related with this dissertationare introduced and the time of this study is defined. It also introduces the previous andpresent study on this topic, data, methods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of the study.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quantity, the structure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the Foreign Goods import and Native Produce import and export of Hankow. And Igive analysis to several kinds of main import and export cargos. Subsequentlyanalyzes Hankow in the national trade status.
     Third chapter is the tea trade analysis. Te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trade.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 and the emerging exterior market,having stimulated the Hankow tea trade development. But as it occupied the interior,the condition couldn't cause the Hankow market to grow completely. Hankow's teatrade fluctuation has already affected its hinterland and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 alsoreceives restriction of its hinterland.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wood oil trade. Hankow is the biggest port of theoutput of wood oil of China.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Hankow wood oil trade stage,the hinterland, the change of the market, and the agriculture economy change.
     Fifth chap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kow and other Yangtze valley port isthe title. Because Hankow is not the coastal harbor, its cargo import and export mustrely on Shanghai. On the other hand, Hankow lies o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otherlittle harbor must depend upon Hankow to carry on the cargo import and export.
     Sixth chapter: I discuss the economical change of Hankow and its hinterland. Thetrade not only brought the economical change, but also promoted various aspectsstatus of Hankow.
     Seventh chapter is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引文
1 Rhoads Murphey, Shanghai, Key to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The Treaty Ports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What went Wrong? University Standford, 1970; Fairbank John King,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2 William T. Rowe, ,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William T. Row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 穆和德等著,李策译:《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882—1931),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
    2 《Embassy and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54—66》,第564页,Shannon, Ireland,1972年出版。
    1 郑友揆:《我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考》,载《社会科学杂志》第五卷第三期抽印本,1934年9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 《Hankow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 1864》,第107到115页,Office of Customs, Hankow,1865年1月31日,《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54-66》,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2 《Hankow Trade Report forthe year 1864》,第107到115页,Office of Customs, Hankow,1865年1月31日,《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54-66》,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3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册汉口部分,京华出版社,2001年。
    4 《Hankow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 1864》,第111页,Office of Customs, Hankow,1865年1月31日,《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as 1854-66》,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1 《HankOW Trade Repoa for the year 1864》,第107到115页,Ofnce of Customs, Hankow,1865年1月31日,《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54-66》,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1 如果1个数值30年后翻倍,变为2,则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30)-1,约为2.3%。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据1864-1900年汉口关税资料整理。
    1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部分相关年份资料整理,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据1901-1931年汉口关税资料整理。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0册:汉口1883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2册:汉口1886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3册:汉口1887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3册:汉口1887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册:汉口1899年贸易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9册:汉口1882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4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0、11、23册;汉口1884、1885、1896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5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3、17册:汉口1887、1891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6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3册:汉口1887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1、35册:汉口1900、1902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9、10册:汉口1882、1884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2册:《光绪三十一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1867年为两。
    2 《中国茶叶之研究》(七),载《银行月刊》五卷十二期第5页1924年,转引自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第二辑,1984年内部版,第6页。
    3 胡焕宗:《楚产—隅录》,1920年。转引自《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第二辑,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4年,第14页。
    1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445—446页。
    1 资料来源:华北农产研究改进社编:《天津棉花运销概况》,第40页,第17表。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9册,汉口1882年贸易报告。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0册,汉口1883年贸易报告。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2册,汉口1894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此处净进出口总额包括洋货净进口,土货净进口和土货出口。资料中称为《全国四大港间接对外贸易额比较统计表》,但实际上包括了直接进口的洋货等,称为间接对外贸易是不合适的。
    2 1865年和1870年为两,其余为海关两。
    1 《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第131页,吴觉农、胡浩川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 一度以汉口为主要输出口岸或始终以汉口为主要输出口岸,这在下文中会有详细论述。
    3 自晚清至民国一度用名建德、至德、东至等。
    4 《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第131页,吴觉农、胡浩川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5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第32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6 《茶经述评》第321—323页,吴觉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关于茶区大的划分,吴觉农指出有四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即分为三大茶区、四大茶区、五大茶区和九大茶区。吴觉农认为三大茶区划分方法,以纬度为划分依据,较为合适。分为北部茶区(暖温带茶区),中部茶区(亚热带茶区),以及南部茶区(亚热带—热带茶区)。其中的中部茶区约在北纬31度以南,北纬26度以北及南岭山脉以北地区,包括滇北、川中、川南、黔北、鄂南、皖南、闽北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全境。北部茶区以绿茶为主,南部茶区以制作红茶为主,中部茶区施兼作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的区域。这种分法里面,汉口是属于中部茶区的。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第60—61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2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第60—61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第60—61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第68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5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第39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1 《湖南茶叶技术》第27—31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2 《湖南茶叶技术》第27—29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3 《湖南茶叶技术》第27—31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4 《湖南茶叶技术》第27—31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5 《湖南茶叶技术》第27—31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6 《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5—11页,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1936年6月版。
    1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第12-14页,陈祖规,朱自振著,农业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2 《清史稿·食货志第五》,茶法,中华书局,
    3 邹怡博士论文《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2006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未刊本。
    4 《茶叶通史》第193页,陈椽著,农业出版社,1984年5月版。
    5 《西学东渐记》第46-47页,第九章《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容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 《湖南省茶业视察报告书》,《中国实业》第一卷第四期,吴觉农著,1935年。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9第一卷,第480-481页,彭泽益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2 湖南调查局:《湖南商事习惯调查报告书》,附录一,安化黑茶条规。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第481-482页,彭泽益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3 清 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醴陵县志》第96-97页,卷一,舆地志,风俗,清同治九年刊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
    4 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卷六,食货志,工商,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36页,戴鞍钢、黄苇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5 清 姚诗德等修,杜贵墀等纂:《巴陵县志》,卷之七,页二,舆地志,物产,清光绪十七年刻,二十六年修改印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36页,戴鞍钢、黄苇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6 同治《平江县志》卷二零,页三,李元度等著。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第482页,彭泽益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1 同治《崇阳县志》,卷四,物产条。转引自《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吴觉农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2 同治五年,何璟、雷以诚纂修《咸宁县志》卷四“物产·货类 红茶”。同治七年,罗登瀛、朱美燮纂修《通山县志》卷二·风土志“土产,茶有红、黑二品,随人自为。”
    1 B.Lubbdck, Opium Clippers,第354页。转引自《武汉港史》,第139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2 《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54—66》,第108页,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3 《Commercial reports: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67-69》,第190—192页,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1 《Commercial reports: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67-69》,第559页,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1 《申报》,1877年6月5日
    2 《申报》,1878年6月5日
    1 《领事罗伯逊1855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中提地:宁州茶15.5-18两,武宁茶16—22两,湖北茶16—21两。《领事罗伯逊1856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传说山西商人正在内地大量收购,以供俄国市场,红茶最高价格19两。《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7页,第30—31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 《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6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130—131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 《参赞威妥玛关于从商业角度看1864年上海港贸易情况的备忘录》1863—1864年茶季的情况,《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87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4 《领事麦华陀1868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173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 《Commercial reports: 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67-69》,第206-207页,Shannon, Ireland,1972年出版。
    2 《申报》1877年6月11日。
    3 《西学东渐记》第46-51页,第九章《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容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Hankow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 1864》,第111页,Office of Customs, Hankow,1865年1月31日,《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54-66》,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1 这里指的九江茶,主要就是宁州茶经过九江集中后再输出的。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册,第4册汉口海关部分,1864、1869年贸易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Commercial reports: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67-69》,第191页,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4 《Commercial repots: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67-69》,第559页,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1 《九江关税务司辛盛申呈总税务司》,《访察茶叶情形文件》附件,,shanghai,1889年版。
    2 1873年以前为汉口两,此后为海关两。海关两100两等于汉口两108.75两
    1 “1936年祁门茶叶改良场编写的《祁门茶业》说是光绪2年(公元1876年)开始由绿茶转制红茶。1916年3月15日《农商公报》第20期政事第9页《奏折》(第119号12月21日)中认为是胡元龙是祁门红茶改制的创始人。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屯溪分公司编写酌《皖南茶叶稿述》中认为先是余干臣进行红茶改制而后胡元龙也进行了红茶改制。”转引自《茶叶通史》第195—196页,陈椽,农业出版社,1984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科》汉口海关部分,1876—1886年贸易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册汉口海关部分,1890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4 参考附表《1866—1904汉口茶市各地茶价》。可以看出祁门红茶和宁州红茶的价格对比。
    1 清 黄世崇纂修:《兴山县志》,卷十四 物产志,清光绪十年刊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
    2 清 聂光銮等修,王柏心等纂:《宜昌府志》地448-449页,卷十一,风土志,物产,清同治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
    3 同治六年 光绪十一年 徐澍楷、雷春诏纂修《鹤峰州志续》
    4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9册汉口海关部分,1882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374-375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 《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13号。
    3 《湖南安化茶叶调查》,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编纂,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印行,民国二十八年十月,特刊第二十二号。
    4 《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1936年6月。
    1 《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之<栽培与初制>,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13号。
    2 《江汉关税务司裴式楷中呈总税务司》之附件《汉口茶叶公所呈报茶市情形节略》,, shanghai,1889年版。
    1 《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7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中<有关茶叶贸易的补充备忘录>,《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153-173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 《附件:领事麦华陀1872年度贸易报告》,《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263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 《上海华茶公所将茶叶近年情形开具节略》之附件《照译上海洋商和明总会查复华茶日见销滞情形之节略》,,shanghai,1889年版。
    2 《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376-377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 《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5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内容摘要》中提到“新的茶季开始时,茶价虽然不象前一年的开盘那么高,但它还是超过了茶商期待的价格,所以许多人又一次用“轻率”的特征来描绘洋商的业务经营。”他的这种意见,是那个时代常有的看法。《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103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 《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373-374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 《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376-377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 《领事麦华陀1874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第339-341页,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83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以及1882-1891年十年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一事件。
    1 关于华茶和印度、锡兰茶品质的比较问题,当时已经有众多评论,很多英国人也认为华茶品质更高,印度茶和锡兰茶只是味道比较重而已。很多医生还认为中国茶更利于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疗效。甚至他们认为是大众消费满足于便宜的印度茶,口味日益浓重,所以再好的中国茶也不能吸引他们了。华茶的问题并非本身品质不高,而是在加工、运输过程中问题较多,一方面影响了品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购买和销售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使得华茶品质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当比较廉价稳定的印度茶逐渐变成英国大众的口味之后,华茶逐步失去了市场,沦为配角,成为配置拼装茶里面的一小勺。
    2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第193页,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9册汉口海关部分,1882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2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九江关税务司辛盛申呈总税务司》,《访察茶叶情形文件》附件,,shanghai,1889年版。
    4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901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5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902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0、1891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2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0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4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1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8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Trade Reports》1876年,转引自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第一辑,第24页,1984年内部版
    3 《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1874-77》,第36页,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4 《工商史料考证九题》黄光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他认为汉口的前三家砖茶厂是顺丰、德昌、阜昌。新泰是第四家。
    5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3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6 《Hankow Decennial Report 1892-1901》,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1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4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5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湖北省银行通讯》新九期1946年9月。转引自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第一辑,第13页,1984年内部版。
    1 下面关于茶叶生产、初制和精制的材料,全部以宁州为例。资料来源:《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13号。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1898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893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Hankow Decennial Report 1892-1901》,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汉口海关部分,1900年、1901年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4 <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第十一号>《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19-21页,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5 <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第十一号>《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八表、第十表,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1 <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第十一号>《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32页,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2 <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第十一号>《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17页,第42—43页,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1 <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第十一号>《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11-12页,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2 《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之茶叶产量部分,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13号。
    3 戴啸舟:《鄂西茶业》,《实业部月刊》,1937年。转引自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第二辑,第30页,1984年内部版。
    1 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卷六,食货志,工商,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p136著者戴鞍钢,黄苇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2 清 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卷二 甘茶新政,转引自《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P616-617著者陈祖规,朱自振,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3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武汉之工商业》1932年。
    4 <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第十一号>《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32页,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5 戴啸舟:《鄂西茶业》,《实业部月刊》,1937年。转引自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第二辑,第30页,1984年内部版。
    1 <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第十一号>《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40页,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1 程静安《旧武汉茶业的回忆》,《武汉工商经济史料》(《武汉文史资料》汇编专辑)中国人名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9月。
    2 《九江关税务司辛盛申呈总税务司》,《访察茶叶情形文件》附件,,shanghai,1889年版。
    3 戴啸舟:《鄂西茶业》,《实业部月刊》,1937年。转引自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第二辑,第30页,1984年内部版。
    1 资料来源:《湖南安化茶叶调查》,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编纂,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印行 民国二十八年十月,特刊第二十二号。
    2 《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13号。
    3 《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1936年6月
    4 《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南京,金 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13号。
    1 乔曾鉴等编:《植物学—种子植物及植物地理学基础》,高等学校交流讲义,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4年出版,第107页。
    2 乔曾鉴等编:《植物学—种子植物及植物地理学基础》,高等学校交流讲义,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4年出版,第107页。
    3 当时报刊上的《最近国外需要之国产品》一类的文章中,对于国外所需桐油,基本上都是用汉口桐油这一名称,即使汉口桐油衰落后仍然沿用。
    1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6页,表19,科学出版社,1955年。
    2 因为1919年以后海关统计按照货物分类,如桐油一项下面只有各关原货出口和进口,而原货出口中没有
    1 [美]C.C.CONCANNON著《桐油概况》,凌锡安译,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专刊,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发行,1933年版,第8页。
    1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7、79、89册<出口土货产销总册—桐油>。
    1 《澧县县志》[民国]张之觉修,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2 《筠连县志》[民国]祝世德纂修,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3 曾继梧等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物产类,辰溪,民国二十年铅印本。转引自戴鞍钢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6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既明:《汉口之桐油》,《银行杂志》第1卷第十七号,1924年。
    1 杨大全:《现代中国实业志》,商务印书馆,1940年再版,第681页。
    2 李昌隆著《中国桐油贸易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14页。
    3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80册,第564页。
    4 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检验年刊》,第一期,民国二十一年六月出版。
    5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156页<光绪二十七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1 《领事罗伯逊1855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第7页,《领事罗伯逊1858年度上海港对外贸易报告》第66页,《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李必樟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下文简称《英国领事报告》。
    2 《领事罗伯逊1858年度上海港对外贸易报告》,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第68-69页。
    1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0、12、13、14册汉口贸易报告,京华出版社,2001年
    2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23、29册汉口海关部分,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29册汉口海关部分,京华出版社,2001年。
    4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第142页,聂宝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 同上。
    1 《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7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第154页,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
    2 班思德编:《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第77页。转引自《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第190页,聂宝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见前引刘广京书第72-74页,第99-101页
    1 《1865年领事麦华陀致阿礼国报告》,《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cports 1866-67》第114-115页,Shannon,Ireland,1972年出版。
    2 《光绪十八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1893年,第70-71页。
    1 《光绪十八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1893年,第70-71页。
    2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29册汉口海关部分,京华出版社,2001年
    3 《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5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内容摘要》,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第104页
    4 《领事文极司脱关于1866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第135页
    1 《领事马安关于12月31日为止的1870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第231页
    2 《领事麦华佗1874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第339页
    3 说明:下面将会选取1864-1889年间汉口与上海之间的茶叶贸易关系及洋货进口关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段,是因为这一时段内,汉口的茶叶基本出口到上海,或者直接输出国外。输出天津的几乎没有。那么汉口茶叶直接出口的上升必然引起汉口茶叶出口到上海的相应减少,这才与后面的相关分析有所对应。
    1 《船舶登记员泰卜1877年度上海港航运业务报告》,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第456-461页
    2 《船舶登记员泰卜1880年度上海港航运业务报告》,见前引《英国领事报告》第590页
    1 《中国芝麻产销情形》,《中外经济周刊》,72号,1924年7月,页1—226日。
    2 《中国芝麻贸易情形》,《工商半月刊》,3卷4号,调查,1931年2月15日,页1。
    3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15册汉口海关部分,京华出版社,2001年。
    1 秦和平:《鸦片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及其种植面积考订》,《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2 张之觉修民国《澧县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3 《武汉之工商业—皮业》,《汉口商业月刊》二卷十期,1935年
    4 李昌隆:《中国桐油贸易概论》第124页,商务印书馆,1935年4月。
    1 《武汉港史》,第165页、199-200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2 B. Lubbdck, Opium Clippers,第354页。转引自《武汉港史》,第139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3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2、55、61册汉口海关部分,京华出版社,2001年。
    4 《工商半月刊》,第6卷,第7期,第93-94页,1934年4月。
    1 皮明庥等主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第11页,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印行,1981年11月。
    2 《远东经济发展中的外国企业》第81页,转引自皮明庥等主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第16页,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印行,1981年11月。
    3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第473-474页。
    4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第654页,
    5 即汉水
    6 《夏口县志》,1920年,转引自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 第五辑,第11页,1984年内部版。
    1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1 约翰·汤姆森游记:《镜头前的旧中国》第九章,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
    2 (英)菲尔德维克:《汉口》,1917年,姚伟钧译。
    3 《汉口内外贸易情形》,译东报,《湖北商务报》第四期,1899年。
    1 《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 张仲炘,杨承禧:《湖北通志》舆地志二十一风俗,民国十年刻本,上海古籍1990影印本。
    1 徐焕斗《汉口小志》沈颂康序,听竹庐丛书,1915年。
    2 《Hankow Trade Report,For the Year 1898》,《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3 转引自William T.Row《Hankow——Commercial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89》,p.23
    1 《我国重要的城市》小学生分年补充读本 三年社会科,商务印书馆,1936年5月。
    2 《武汉一页》汉口中国旅行社,年份不详,约在1930年后。
    3 《武汉指南》1933年5月,出版地出版者不详。
    4 李孝元:《新武汉指南》武汉文化出版社1946年。
    5 《武汉概况》,1949年。
    6 董修甲:《京沪汉杭四大都市之市政》,大东书局,1930年。
    1 《中华最新形势图》,出版地出版年份不详。
    2 《武昌市政建设》,《建设评论》1936第三卷 第一期。
    3 刘再苏:《武汉快览:居游必览》,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26年9月。
    4 《武汉指南》1933年5月,出版地出版者不详。
    5 《增订十一版中国旅行指南》,商务印书馆,1923年5月。
    6 汉口市政府编印《新武汉》,1940年9月。
    7 李孝元:《新武汉指南》,武汉文化出版社,1946年。
    8 《武汉概况》,1949年,出版地出版者不详。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170卷,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蔡谦、郑友揆《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1919,1927-1931年》,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统计(1900-1933)·中部》,1935年版。
    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中国科学院出版,1951年版。
    《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12-1930》,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出版,1931年版。
    , shanghai, 1889年版。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China》Shannon,Ireland出版。第6卷-第15卷,第21卷,1971年出版。第16卷-第20卷,1972年出版。
    侯祖畲:《夏口县志》,民国九年刻本。
    民国 张仲睿:《湖北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吕调元 刘承恩:《湖北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
    民国 张之觉修:《澧县县志》,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清史稿·食货志第五》,中华书局。
    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清 黄世崇纂修:《兴山县志》,清光绪十年刊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
    清 聂光銮等修,王柏心等纂:《宜昌府志》,清同治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
    清 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醴陵县志》,清同治九年刊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
    同治六年 光绪十一年 徐澍楷、雷春诏纂修:《鹤峰州志续》。
    同治七年,罗登瀛、朱美燮纂修《通山县志》。
    《筠连县志》[民国]祝世德纂修,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同治五年,何璟、雷以诚纂修《咸宁县志》。
    姚诗德等修,杜贵墀等纂:《巴陵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刻,二十六年修改印本。
    徐焕斗:《汉口小志》沈颂康序,听竹庐丛书,1915年。
    张仲炘,杨承禧:《湖北通志》,民国十年刻本,上海古籍1990影印本。
    (英)菲尔德维克:《汉口》,1917年,姚伟钧译。
    《购销旬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创刊原列第七十一期,改版后第一卷第六七期合刊。
    《建设评论》1936第三卷第一期。
    《申报》,1875-1889年。
    《通商约章类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461号。
    《我国重要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36年5月。
    《武汉概况》,1949年,出版地出版者不详。
    《武汉工商经济史料》(《武汉文史资料》汇编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9月。
    《武汉一页》汉口中国旅行社,年份不详,约在1930年后。
    《武汉指南》1933年5月,出版地出版者不详。
    《银行杂志》,1924年。
    《增订十一版中国旅行指南》,商务印书馆,1923年5月。
    《中华最新形势图》,出版地出版年份不详。
    [美]C.C.CONCANNON著《桐油概况》,凌锡安译,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专刊,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发行,1933年版。
    北京经济讨论处:《中外经济周刊》,1925-1926年。
    茶》,[澳]NickHall著,王恩冕等人翻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
    陈重民:《今世中国贸易通志》,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社,1931年版。
    范锴:《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汉口经济部汉口商品检验局:《检验统计》1938年。
    汉口商业一览编辑处编辑:《汉口商业一览》,汉口大新印刷公司,1935年版。
    汉口市商会商业月刊社:《汉口商业月刊》,1934-1936年。
    汉口市政府编印《新武汉》,1940年9月。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新汉口》,1929-1932年
    何键:《湖南之海关贸易》,1934年版。
    湖北商务局:《湖北商务报》1899-1901年。
    湖北县政府编印:《湖北县政概况》,1934年版
    华北农产研究改进社编:《天津棉花运销概况》,1934年刊行。
    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36年6月。
    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编纂《湖南安化茶叶调查》,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印行,1939年,特刊第二十二号。
    李昌隆:《中国桐油贸易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李孝元:《新武汉指南》,武汉文化出版社,1946年。
    刘再苏:《武汉快览:居游必览》,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26年9月。
    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2000年版。
    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上海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工商半月刊》,1929-1935年。
    上海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国际贸易导报》,1932-1937年。
    上海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国际贸易情报》,1936-1937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武汉之工商业》,1932年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湖南省》,1934年12月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印:《武汉之商业》。
    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检验年刊》,1932-1933年,1948年(复刊号)。
    铁道部业务司商务科编《陇海铁路甘肃段经济调查报告书》,1935年。
    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宽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武汉书业公会编纂:《汉口商号名录附汉口指南》,1920年版。
    武堉干:《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喻守真:《全国都会商埠旅行指南》,中华书局1926年版。
    张其昀:《中国地理大纲》,商务印书馆,1930年。
    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调查材料即<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十一号>,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
    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36年6月,鄂豫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13号。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海关进口新税则之研究》,1934年版
    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华茶对外贸易之回顾与前瞻》,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英)菲尔德费克著,姚伟钧译:《汉口》,见《武汉城市发展轨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澳]Nick Hall著,王恩冕等人翻译:《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英]莱特著,姚曾廙译:《中国关税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英]罗德里克·弗拉德:《计量史学方法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保罗·克鲁格曼著,蔡荣译:《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椽:《茶叶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5月版。
    陈椽:《茶叶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陈慈玉:《近代中国的茶叶发展与世界市场》,台北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82年版。
    陈为忠:《山东港口与腹地研究(1860-193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本。
    陈秀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陈真、姚洛、逢先知:《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1957-1961》,三联书店1957-1961年出版。
    陈祖规,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戴一峰:《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樊如森:《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860-193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刊本。
    方书生:《珠江三角洲港埠与腹地的经济关系(1842—1938)》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本。
    费惟凯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史料》,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
    郝延平著,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地图院编制:《湖北省地图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湖北省统计局、农业厅合编:《1949-1952年湖北省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互助合作、农业生产)》,1956年版。
    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1840—1949)》,1984年版。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编著:《湖南茶叶技术》,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示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姜修宪:《环境·制度·政府—晚清福州开埠与闽江流域经济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刊本。
    李必樟:《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林满红:《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刘佛丁主编,王玉茹、赵津副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罗威廉著,江榕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聂宝璋、朱荫贵:《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潘心藻:《武汉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皮明庥等:《汉口五百年:汉口丛谈新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皮明庥等主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印行,1981年11月。
    乔曾鉴等编:《植物学—种子植物及植物地理学基础》,高等学校交流讲义,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4年出版。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湖北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
    随州市贸易志编辑室编印:《随州贸易志》,1987年版。
    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分配和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刊本。
    天滓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千里江城:二十世纪初长江流域景观图集》,1999年版。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3》,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吴觉农:《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吴松弟:《百年中国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武汉港史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港口志》,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徐雪筠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严中平:《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姚永超:《大连港腹地核心地域结构演变研究(1907—193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本。
    约翰·汤姆森游记:《镜头前的旧中国》,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丽蓉:《长江流域桐油贸易格局和市场整合——以四川为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3年硕士论文,未刊本。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仲礼:《张仲礼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
    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郑友揆:《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郑友揆:《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周蔚琪,朱家玉:《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周质澄、吴少海:《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2006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博士论文,未刊本。
    白涛:《中美《桐汕借款合约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初始变化》,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8年第四期。
    陈锋:《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11期。
    陈晖:《抗战前武汉桐油的出口贸易》,载《史志文萃》1992年第3期。
    陈钧:《张之洞与清末湖北商政》,载《湖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陈钧:《十九世纪沙俄对两湖茶叶的掠夺》,载《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
    陈礼茂:《浅议近代汉口的桐油贸易》,载《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一期。
    陈荣华:《试论近代交通变迁对华中城镇发展的影响》,载《求索》2000年第6期。
    陈曦:80年代以来近代湖南经济史研究》,载《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陈曦:《论近代前期的湖南商业》,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一期,2005年2月。
    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戴鞍钢:《港口:联接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的枢纽》,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的枢纽港地位》,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戴鞍钢:《论近代上海港崛起的历史地理底蕴》,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商路变迁》,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市场网络的架构》,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戴鞍钢:《近代中国植茶业的兴衰》,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邓先瑞,徐东文,邓巍:《关于江汉平原城市群的若干问题》,载《经济地理》1997年12月第17卷第4期。
    邓正兵:《试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定光平、邱红梅:《清以降羊楼洞茶区的山西商人》,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二期,2004年4月。
    定光平、饶晓青:《近代羊楼洞制茶手工业勃兴原因探析》,载《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定光平:近代羊楼洞制茶业的特点及其影响》,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杜宏英:《老汉口的宁波商人》,载《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第12期。
    杜七红:《论茶叶对晚清汉口市场的影响》,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
    杜七红:《清代两湖茶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江汉论坛》2006年4月。
    段超:《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初探》,载《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樊如森:《西北近代经济外向化中的天津因素》,《复旦学报》(社科),2001年第6期。
    樊卫国:《二十世纪前期长江沿岸城市的外贸互动关系》,载《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6期。
    樊卫国:《近代上海口岸市场对内地市场的辐射和制导》,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
    范植清:《鸦片战争前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傅衣凌:《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洞庭湖流域商品生产的分析——读吴敏树<样湖文集>中的经济史料》,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龚胜生:《18世纪两湖粮价时空特征研究》,载《中国农史》1995年第14卷第1期。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茶、烟的种植与分布》,载《古今农业》1993年第3期。
    龚胜生:《清代两湖人口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第4期。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
    龚胜生:《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龚胜生:《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空间过程》,载《地理学报》1996年第6期。
    龚胜生:《清晚期两湖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分布》,载《古今农业》1995年第2期。
    关传友:《中国油桐种植史探略》,载《古今农业》1999年第四期。
    郭其耀:《抗战初期武汉工厂内迁》,载《武汉春秋》1983年第2期。
    郭其耀:《近代武汉工业一瞥》,载《武汉春秋》1984年第1期。
    郭其耀:《武汉最早的外商工厂》,载《武汉工商经济史料》第2辑。
    郭伟齐:《汉口茶叶贸易的兴衰》,载《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11期。
    郭秀清:《五口通商时期之世界“茶港”——福州港的沉寂与兴起》,载《闽江学院学报》,第26卷第六期,2005年12月。
    郭莹:《晚清汉口城市控制系统》,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期。
    郭蕴深:《汉口地区的中俄茶叶贸易》,载《江汉论坛》1987年第1期。
    郭蕴深:《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载《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四期。
    郭蕴深:《论新疆地区的中俄茶叶贸易》,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四期。
    胡赤军: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一期。
    胡锦贤:《范锴及其<汉口丛谈>》,载《江汉论坛》1989年第5期。
    胡连孙:《江汉关丛谈》,载《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第10期。
    黄长义,徐凯希:《20世纪30年代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31卷第3期。
    黄光裕:《工商史料考证九题》,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江虹波:《武汉近代的商业贸易与行业地名》,载《地名知识》1990年第6期。
    蒋明璧:《话说汉口的行栈》,载《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2期。
    李崇文:《民国初年汉口对外贸易及抵制洋货运动述评》,载《江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李琳琦:《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载《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卫东,彭学斌:《论晚清武汉社会经济的变迁》,载《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李一翔:《论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金融关系》,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李勇军:《近代汉口商业文化的变迁》,载《江汉论坛》2006年12期。
    李子伟:《甘肃茶事茶俗述论》,载《天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二期。
    梁四宝、吴丽敏:《清代晋帮茶商与湖南安化茶产业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二期。
    梁勇:《近代四川桐油外销与市场整合》,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廖桂华:《近代武昌自开商埠探析》,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22卷第6期。
    廖桂华:《近代以来恩施桐油的生产及贸易》,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三期。
    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中国近代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1986年出版发行。
    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六期。
    刘爱民:《洋货是怎样打进武汉市场的》,载《武汉春秋》1984年第6期。
    刘克祥:《近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其艰难历程》,载《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1期。
    刘晓航:《汉口与中俄茶叶之路》,载《寻根》2003年第4期。
    刘玄启:《民国时期广两桐油贸易与市场整合》,载《广两右江民族师专学报》第19卷第一期,2006年2月。
    刘玄启:《桐油贸易与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6卷第六期,2005年。
    龙泽弘:《汉口开埠与江汉关的设立》,载《地方革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龙泽弘:《论清末(1894-1911年)汉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载《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鲁西奇:《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载《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鲁西奇:《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鲁西奇:《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鲁西奇:《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以1912-1937年间为中心》,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吕维新:《清代的茶叶法规》,载《茶叶机械杂志》1998年第一期。
    吕一群:《清末汉口贸易地位的转变与武汉现代化的开启》,载《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33卷第2期。
    马俊亚:《近代国内钱业市场的运营与农副产品贸易》,载《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二期。
    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梅莉:《明清湖北茶叶及其生产分布》,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二期。
    米镇波:《光绪初年俄商偷运砖茶倾销蒙古地区问题考述》,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潘盛之:《贵州“六马”桐油的辉煌与隐忧》,载《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6年1月。
    皮明庥、李策:《汉口开埠设关与武汉城市格局的形成》,载《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
    皮明庥:《武昌起义与武汉城市的毁兴》,载《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皮明庥:《武昌首义中的武汉商会和商团》,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皮明庥:《汉口开埠武汉新政》,载《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7期。
    皮明庥:《香港与武汉的近代沟通》,载《湖北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朴文焕:《清代茶马贸易衰落及其原因探析》,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二期,2003年2月。
    秦和平:《鸦片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及其种植面积考订》,《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任放:《论印度茶的崛起对晚清汉口茶叶市场的冲击》,载《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任放:《明清市镇的功能分析—以长江中游为例》,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任放:《近代化、权威主义、与张之洞效应》,载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商业近代化》,载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任放:《明清时期湖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载《求索》2002年第5期。
    任放:《明清湖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载《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早期近代化》,载《光明日报》2003年4月1日《理论周刊·历史》。
    沈祖炜:《近代沪渝经济关系的特点》,载《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盛代时:《汉口的皮货行业》,载《武汉文史》1997年第2期。
    石莹:《清代前期汉口的商品市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谭作刚:《清代陕南土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载《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
    汤后虎:《清前期中英之间的绿茶贸易》,载《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三期。
    唐桂林:《永州茶业史考》,载《茶叶通讯》1998年第四期。
    陶德臣:《中国近代出口茶叶的经济结构考察》,载《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陶德臣:《伪劣茶与近代中国茶叶的历史命运》,载《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
    陶德臣:《福州开埠与近代福州茶市》,载《古今农业》2001年第三期。
    陶德臣:《汉至民国时期茶叶广告的发展》,载《安徽史学》2003年第五期。
    陶德臣:《简论华茶贸易衰落的原因》,载《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一期。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农的经营状况(1840-1917)》,载《中国农史》2003年1月。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特点》,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5卷第二期。
    陶德臣:《近代中国外销茶流通环节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
    陶德臣:《晋商与西北茶叶贸易》,载《安徽史学》1997年第三期。
    陶德臣:《日据时代台湾茶业的经济结构与贸易》,载《中国农史》1995年第一期。
    陶德臣:《上海开埠与近代上海茶市》,载《古今农业》1999年第二期。
    陶德臣:《外销茶运输路线考略》,载《中国农史》1994年第二期。
    陶建平:《明清时期汉口商业网络的形成及其影响》,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陶良虎:《20世纪30年代汉口对外贸易衰退原因辨析》,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
    田伯伏:《京汉铁路运营与直隶沿线产品商品化》,载《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田永秀:《川东经济中心——万县在近代之崛起》,载《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四期。
    田永秀:《桐油贸易与万县城市近代化》,载《文史杂志》2000年第一期。
    涂文学:《风雨沧桑江汉关》,载《湖北档案》2000年第1期。
    涂文学:《在原生型与次生型之间:武汉早期现代化发展的“汉口特性”》,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涂文学:《在沿海与内地之间:武汉对外开放的非典型性》,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涂文学:《近代汉口城市文化生成机制探源》,载《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载《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王保民:《汉口各行帮业及其贸易》,载《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2期。
    王朝辉:《试论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王村桐油贸易与港口勃兴》,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二期。
    王诤:《关于1886-1896年中国红茶出口的考察——试论中国近代茶业出口衰落的原因》,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王家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载《江汉论坛》1988年第4期。
    王力:《清末茶叶对外贸易衰退后的挽救措施》,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四期。
    王玲:《左宗棠对清末西北茶务的整顿》,载《新余高专学报》2005年2月。
    王冶平:《汉口蛋行史话》,载《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2期。
    王永年:《晚清汉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商业的演变》,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载《江汉论坛》1988年第4期。
    王振忠:《清代汉口盐商研究》,载《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吴斌祥、谭术魁:《武汉商业市场的迁移和贸易腹地的扩大》,载《江汉论坛》1993年第4期。
    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茶叶贸易》,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吴松弟:《通商口岸与近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从港口腹地的角度》,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吴松弟:《港口-腹地: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地理视角》,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吴松弟:《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概说》,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吴松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吴松弟:《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吴松弟:《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夏钢:《论近代武汉钱庄的经营管理》,载《江汉论坛》1989年第6期。
    萧正红:《清代汉江水运》,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谢美娥:《清代前期湖北农业经济的变迁—粮食作物多样化与经济作物的扩展》,载《新史学》1999年第10卷第1期。
    谢学军:《航运业与武汉经济地位的演变》,载《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7卷第1期。
    徐方平:《近代中英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和启示》,载《江汉论坛》1998年第1期。
    徐凯希,黄长义:《1935年的汉江特大洪灾及其善后》,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24卷第1期。
    徐凯希:《三十年代湖北的水灾与农村经济》,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7期。
    徐凯希:《近代汉口棉花贸易的盛衰》,载《江汉论坛》1990年第1期。
    徐凯希:《武汉政府财政金融危机内在原因探析》,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徐凯希:《武汉国民政府集中现金风潮述略》,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
    许檀:《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重庆商业》,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载《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许新民:《晚清江西商道与社会变动述略》,载《历史教学》2003第七期。
    闫富东:《清代影响湖北农村专业化生产因素初探》,载《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
    闫富东:《清代湖北市镇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闫富东:《清代江汉平原普通农户收入状况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严昌洪:《近代武汉社会风俗的嬗变》,载《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
    严昌洪:《关于建立武汉学的构想》,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杨华山:《厘金与晚清早期现代化—湖北个案研究》,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
    杨载田、王鹏:《历史时期的湘茶生产及其发展探索》,载《中国农史》2003年3月。
    姚会元:《近代汉口钱庄研究》,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姚会元:《国民党统治时期汉口钱庄的衰败》,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易伯等:《因茶而兴的湖北古镇——赤壁羊楼洞》,载《华中建筑》2005年2月。
    俞如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茶商的亏折与破产》,载《龙岩师专学报》第18 卷第四期,2000年12月。
    袁欣:《1868-1936年中国茶叶贸易衰弱的数量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一期。
    曾艳红:《明清时期汉口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3月第36卷第1期。
    张笃勤:《汉口茶输俄的几个问题》,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2期。
    张笃勤:《近代汉口茶叶对外贸易》,见杨蒲林、皮明庥主编《武汉城市发展轨迹》,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张家炎:《明清江汉平原埦田农业经济特性分析》,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张家炎:《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期。
    张家炎:《清代湖北的杂粮作物》,载《古今农业》1996年第1期。
    张家炎:《明清江汉平原的农业开发对商人活动和实战发展的影响》,载《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张建民:《清代江汉—洞庭湖区堤院农田的发展及其综合考察》,载《中国农史》1987年第2期。
    张建民:《清代湘鄂西山区的开发及其影响评价》,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张丽蓉:《长江流域桐油贸易格局与市场整合》,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二期。
    张丽蓉:《民国桐油贸易格局与市场整合——以四川为中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7卷第二辑,2002年6月。
    张凌动:《长江水域条约三口岸之开放及其商埠之形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学位论文,1999年版。
    张小平:《汉口徽商与社会风尚—以<汉口丛谈>为例》,载《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
    张修桂:《汉水河口段历史演变及其对长江汉口段的影响》,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张岩:《清代汉口的粮食贸易》,载《江汉论坛》1993年第4期。
    张翼云:《汉口华商总会始末》,载《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第12期。
    赵大川:《百年前茶业的铜版画》,载《中国茶业》2003年第一期。
    赵大川:《二百年前的清代制茶图》,载《中国茶业》2003年2月。
    赵德馨:《张之洞与湖北经济的崛起》,载《江汉论坛》1998年第1期。
    郑成林:《明清时期汉口商业文化雨探》,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周德钧:近代武汉“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载《湖北大学学报》学报2006年3月第33卷第2期。
    周娟美:《晚清晋商与湖北茶业的发展》,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7卷第七期,2005年7月。
    周群:《明清湖广督抚在汉口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探析》,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
    周文发:《荼桐间作改善沿江丘陵茶园生态环境》,载《茶叶通报》2001年第23卷第二期。
    周霞:《从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看清中后期汉口市井文化》,载《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周秀鸾:《张之洞办企业对武汉民族工业的影响》,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
    周兆瑞:《武汉市历史地理》,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朱大为:《16至1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朱荫贵:《1927-1937年的中国轮船航运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TS UI-JUNGLIU: M ARCH1980NANKANG, TAIPEITAIWANPEPUBLICOFCHIN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