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天津贸易为个案,希冀打破过去研究的时空界限,避免范式建构的误导,着眼于未曾表达的实践逻辑,通过考察开埠前后贸易发展的内在连贯性和区域社会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重要性,反思诸如“冲击—回应”、“帝国主义”、“传统与现代”、“中国中心观”等分析范式在外来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语之外,主要有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开埠之前腹地商业的发展情况。文章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华北各地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资源环境的驱动,其发展繁荣更多表现的并不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而是资源压力之下自身生产力不足所致,维持生计的意义又十分明显。正是这一商业发展特点,一方面,为天津的出口贸易提供大宗土特商品;另一方面,又为进口商品提供契机,大量商品通过天津输往各地成为内在需求。
     第二部分主要是打破时间界限,考察开埠之前的贸易商品、范围、规模及收支等基本问题。文章认为开埠之前,天津贸易发展已有相当规模,贸易商品颇为丰富,贸易范围也十分广阔。因此,忽视开埠之前的贸易发展,一味割断与开埠之后的贸易发展联系,不仅不符合事实,亦有失公允。
     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量化统计分析,考察开埠之后贸易结构和趋势的区域特质,验证开埠前后贸易发展的传承关系和区域结构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重要性。文章认为,开埠之后天津的贸易商品、市场、规模都有长足进步。但是,开埠通商并未隔断开埠前后的内在连贯性。如贸易商品,虽然进出口商品较之前明显增加,但是开埠之前的一些大宗进出口货物一直保持着主要商品地位;贸易市场,虽然直接进出口国外市场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开埠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仍延续着过去的发展格局;贸易收支的不平衡状况同样在开埠之前已经存在。即便进出口贸易以国际贸易的发展逻辑形式表现得如何显著,其推动力也不是没有限度,区域特点明显。以贸易增长率分析,与上海比较,进出口贸易都为增长,但各自所展示的意义却颇有不同。天津出口贸易增长率大于进口,因此,出口比重逐渐增强;天津土货净进口增长率大于洋货净进口,故而,土货进口一直保有较稳定比重;天津出口国外贸易增长率快于出口国内,故此,出口市场由国内市场为主转向以国外市场为主。具体到贸易结构,天津出口品主要是一些来自于内地的土特产品;进口品则以销往内地为主的消费品为大宗,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区域结构诸因素的制约。
     第四部分主要通过考察灾荒这一区域结构变动中的重要因素与贸易演变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验证区域结构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重要性。文章认为,灾害作为区域结构变动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贸易结构和趋势的演变。长期以来,关于口岸贸易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大多强调口岸贸易在塑造区域社会中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分析区域灾害与贸易的内在关系,可知这种内在联系并非仅为单向。
     第五部分是以商会为中心,分析在西方力量介入之后,区域组织这一行为主体的具体应对策略,进一步考察区域社会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自主性。文章认为,基于贸易扩展诉求,针对贸易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以商会为代表的区域社会组织围绕着生产和流通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振兴商务、发展贸易的自救措施,有力地提高土货产品的竞争力。虽然此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然而却在推动贸易正常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By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Tianjin, this essay traces the inherent coh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its commercial port, and thereby identifies the role of religional society in molding a port, in which I hope to seek the underlying practical logics rather than to be misleaded by conceptualized paradigms, and I attempt to reflect on“Impact-Response”,“Imperialism”and“Tradition-Modernity”models and doubt on the“Interior Orientation”in dealing with the exotic influence on Chinese economy. Generally, it principally comprises five parts, ex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chapter two) outlines the regional commercial development before the port opening. In one way or another, some native products became large scale commodities through the regional commercial circulation, based on the drive of lo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However, the same ambient pressure made it substaintial to make a living above all. This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model provided native products for Tianjin’s exporting trade of one side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other side for importing commodities. As a result, the large scale of importation dispersed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finally supplied domestic demand.
     The second part (chapter three), by breaking the time fence, mainly traces the commodities, areas, scales and payments of the trade before Tianjin’s opening. It concludes that the trade of Tianjin was going throngh a considerable prosperity before its opening, with its abundant commodities and immense trade areas. So it is misleading to cut off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de progress by neg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before the opening.
     The third part (chapter four) attempts to look into the commercial tendency and structure of thi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inspect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gional structure in molding such a pattern of port trade,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makes clear that the import/export trade of Tianjin gradually involved into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however, it functioned quite differently from that of Shanghai. The trade pattern of Tianjian was highly restrained to regional structures, with its exportations basically made up of native products of hinterland and its importations primarily sold to the hinterland in the form of consumpiton goods.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the foreign trade of Tianjin is merely equivalent to that of its huge hinterland, without which it would be never flourishing.
     The forth part (chapter five) firstly works on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e evolution and regional structure alteration during disasters and famines, which directly effected the structure and tendency of the port trade as a crucial stimulative. The part takes pains to transcend a conventional method, by which scholars have long-termly overemphasize the influence exerted to regional society by port trade. Any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t trade and regional society proves to be reciprocal rather than unilateral.
     Focusing on the commercial associations, the fifth part (chapter six) analyzes the practical response strategies taken by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s to deal with the foreign influence, what’s more, it gingerly documents the initiative of the regional society in molding the vicissitudes of Tianjin port trade. As it shows, confronting a trading circumstance of imbalance, regional associations, represented by commercial associations, launched a series of self-salvation campaigns to promote commerce and trade, during which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native products was obviously improved, especailly in the link of produciton and criculation. Although these efforts failed to narrow and diminish the trade imbalance fundamentally, it still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e on a well-bal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引文
① 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本文仅围绕着一些与主题关系密切的研究做一长时段的分析。相关研究整理可参阅: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年,第869——926 页;〔日〕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836—852 页(该书最早由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于1989 年刊行);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 年第 6 期;陈争平:《十年来中国大陆有关近代中外经济关系之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8 年第26期。并可参阅拙文《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6 期。
    ② 作为海关出版物之一的《特集》中的专项调查即涉及到一些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其中包括鸦片、茶叶、生丝、大豆、毛皮等,例如,Opium:Crude and Prepared,1888;Tea,1888,1889;Silk: Statistics,1879-1888,1889。等等。
    
    ① H.B 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Shanghai, Hong Kong, Singapore, Yokohama & Hankou: 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21(此书最早出版于 1908 年, 1913、1921 又先后出版第二版、第三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出版于 1910 年,第二卷、第三卷于 1918 年出版,中译本于 1957、1958、1960 年分别有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出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哈佛大学出版社 1926 年(中译本于 1991 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书店出版社于 2000 年再版)。〔美〕魏尔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海关和常关税的征收与支配——海关总税务司所管债务帐户》(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 1927 年)、《自民国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 1936 年)、《中国关税沿革史》(Kelly and Walsh, Limited Shanghai, Hong Kong, Singapore,1938;中译本由姚曾廣译,三联书店 1958 年版,商务印书馆 1963 年新版);〔美〕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载于《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 1922—1931 年(上卷)》,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 1932年。
    ② C.F. Remer.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1926。中译本于 1958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③〔日〕米谷荣一:《近世支那外国贸易史》,东京:生活社 1939 年。
    ④ 日清贸易研究所:《清国经济通商综览》1891 年;日本参谋部编、广智书局译:《东亚各港口岸志》,上海广智书局 1902 年;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东亚同文会 1907—1908年出版;东亚同文会调查会编:《最近支那贸易》,东亚同文会 1916 年;东亚同文会编:《中国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 1920 年;东京工商会议所调查科编:《支那经济年报》,东京:改造社 1936 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北支那经济综观》,日本评论社 1936 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支那国际收支论丛》,日本评论社 1940 年。关于晚清至民国时期有关日本在华的主要商业经济调查可参阅:陈锋:《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⑤ 武堉幹:《中国国际贸易概论》,上?荷涛裼∈楣?1932 年;立法院秘书处统计科编辑:《近世中国对外贸易》,立法院秘书处统计科刊行 1933 年;褚保一:《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 年;章有江编著:《对外贸易政策》,南京:正中书局 1947 年;陈重民:《中国进口贸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年;尤季华:《中国出口贸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年;蔡谦:《粤省对外贸易调查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9 年;陈重民:《今世中国贸易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等等。
    ⑥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7 年。
    ⑦ 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31 年。
    ⑧ 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 1931 年。
    ①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年。
    ②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年。
    ③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
    ④ 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0 年。
    ⑤ 中国经济学社中国贸易经济研究所 1933 年。
    ⑥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
    ⑦ 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 1937 年。
    ⑧ 交通大学研究所 1937 年。
    ⑨ 福建省政府统计处 1941 年。
    ⑩ 杨德森:《中国海关制度沿革》,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 年;陈向元:《中国关税史》,上海:世界书局 1926 年;陶乐均:《民国以来关税纪实》,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 年;贾士毅:《关税与国权》,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 年;马寅初:《中国关税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年;武堉幹:《中国关税问题》,上?荷涛裼∈楣?1930 年;江恒源:《中国关税史料》,上海:中华书局 1931 年;李权时:《中国关税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 年。 11 该文运用海关贸易统计从贸易数量、直接对外贸易、重要进出口商品、船舶出入口等方面考察天津六十八年的贸易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导报》,1931 年,第 2 卷,第 12 号)。 12 日本驻屯司令部编、侯振彤译:《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 1986 年。 13 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直隶省)》,东亚同文会 1920 年。 14 大阪三岛开文堂 1924 年。 15《天津历史资料》,1964 年第 2 期。 16 Francis C. Jones,Shanghai and Tientsi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 17 直隶省商品陈列所 1917 年。 18 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 1930 年。 19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932 年。 20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4 年。
    ① 华北农产研究改进社 1934 年。
    ② 出版者不详 1936 年。
    ③ 经济部冀热察绥区特派员办公处结束办事处驻津办事处 1948 年印行。
    ④ 罗兹·墨菲关于上海、刘翠溶有关汉口的研究,试图将口岸贸易放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关系中去分析,例如罗兹·墨非重点考察地理、交通等生态因子与上海兴起的内在关联性,认为地理位置是上海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使上海跟其他通商口岸区别开来,而其他各口岸,尽管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也得到同样的经济发展机会,却很快被上海远远抛到后面;刘翠溶则考察整个汉水流域的贸易经济与社会变迁,涉及水上运输与水组织、经济作物的生产与贸易、手工业的发展、市场体系与经济变化等问题。Rhoads Murphey ,Shanghai, key to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Ts’ui-jung Liu (刘翠溶),Trade on the Han river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1800-1911, Ph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74.
    ⑤ J. K.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① 具体研究可见:Chi-ming Hou ,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5、216-217、221.
    ②〔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③ 比较有代表性论述如:Nicholas R. Clifford,Shanghai,1925: Urban nationalism and the defense of foreign privilege, Ann Arbor,.Mich.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9;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④ Albert Feuerwerker, China's History in Marxian Dres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66, No. 2. (Jan., 1961), pp. 323-353.
    ⑤《北国春秋》1960 年第 1、2、3 期。
    ① 关于柯文和施坚雅的理论阐述可参阅:Cohen,Paul.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Mark Elvin and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William Skinner edited,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
    ② William T. Rowe,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8、99 页); William T. Rowe,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③ Linda Cooke Johnson, Shanghai: From Market Town to Treaty Port, 1074-185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美〕林达·约翰逊:《上海:一个正在崛起的江南港口城市,1683—1840》,载其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第 191—232页;Cartier, Carolynlee: Mercantile cities on the South China coast: Ningbo, Fuzhou, and Xiamen, 1840-193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1. Gabriela, Robert: Harvesting mountain : Fujian and the China tea trade , 1757-1937.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④ 滨下武志的相关理论阐述可参阅:〔日〕滨下武志:《亚洲价值、秩序与中国的未来——后国家时代之亚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所 2000 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 年第 4 期。具体实证研究可参阅: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1989 年版;《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滨下武志的理论提出之后,相继引起美国、国内等地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主 要有戴一峰:《中国海商与环中国海的贸易网络——兼论亚洲历史的重建》,《东南学术》1999年第 4 期;《近代环中国华商跨国网络论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 年第 1 期;〔日〕市川信爱、戴一峰主编:《近代旅日华侨与东亚沿海地区交易圈——长崎华商“泰益号”文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美〕乔万尼·阿里基、〔日〕滨下武志、〔美〕马克·塞尔登主编:《东亚的复兴:以 500 年、150 年和 50 年为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① 例如: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3 年;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5 年;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7 年;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7 年;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 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7 年;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 年。关于这一计划的具体情况可参阅: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架构与发现》,《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6 年,第 849—869 页。
    ② 林满红:《茶、糖、樟脑与晚清台湾之经济变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 1976 年硕士论文;谢世芬:《九江贸易研究》,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 1977 年硕士论文;温振华:《清代台北盆地经济社会的演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1978 年硕士论文;雷慧儿:《东北的豆货贸易》,台湾师范大学 1980 年硕士论文;范毅军:《对外贸易与韩江流域的经济变迁》,台湾师范大学1981 年硕士论文;刘素芬:《烟台贸易之研究》,台湾大学 1982 年硕士论文;张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对外贸易与工商业变迁》,台湾师范大学 1982 年硕士论文;廖美珠:《清末厦门对外贸易研究(1867—1904)》,国立中兴大学硕士论文 1986 年;刘素芬:《渤海湾地区口岸贸易之经济探讨(1871—1931)》,台湾大学博士论文 1991 年。等等。关于这些研究详细评论可参阅: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6 年,第 869—926 页。
    ③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 年;陈争平:《1895—1936 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袁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④ 例如,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近代广州外贸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7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年;张晓辉:《香港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年。近年来,有学者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试图通过对港口贸易、腹地范围、交通和运销网络、市场体系、腹地经济等综合研究,探讨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例如,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济南:齐鲁书社 2005 年;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等等。具体研究和理论阐述也可参阅:樊如森:《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 年第 12 期;吴松弟:《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概说》,《浙江学刊》2006 年第 5 期;吴松弟:《港口——腹地: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地理视角》,《学术月刊》2007 年第 1 期。
    ① 龚缨晏:《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年;张应龙:《中国茶叶外销史研究》,暨南大学2002 年博士论文;刘永连:《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的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② 娄向哲:《民初中国对日贸易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年;李一文:《近代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研究》,南开大学 1999 年博士论文;薛君度、陆南泉主编:《中俄经贸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③ 丁日初、沈祖炜:《对外贸易同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87 年第 6 期。
    ④ 汪熙:《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取向问题——外因、内因或内外因结合》,《历史研究》1993 年第5 期。
    ⑤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第 298 页;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285—288 页。
    ⑥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⑦ 《城市史研究》,第 21 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
    ⑧ 叶淑贞:《天津港的贸易对其腹地经济之影响》,台湾大学 1983 年硕士论文。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 11 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⑩ Kwan, Man Bun. "Mapping the hinterland: Treaty ports and regional analysis in modern China." pp. 181-193 in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Gail Hershatter, et al, e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中译文可参阅:《描绘腹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区域分析》,《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1—23 页)。 11〔美〕李明珠:《1917 年的大水灾:天津与它的腹地》,《城市史研究》,第 21 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
    ① 复旦大学 2004 年博士论文。
    ② 例如,李华彬主编:《天津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6 年;罗澍伟主编:《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徐永志:《开埠通商与津冀社会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张利民等著:《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庞玉洁:《开埠通商与近代天津商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等等。
    ③ 罗志田、夏明方曾撰文对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给予较全面评析,具体研究可参阅: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夏明方:《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 年第 1 期。
    ④ 关于施坚雅的区域市场理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提出不同实证和理论给予反驳。相关论争可以参阅:例如,关文斌:《描绘腹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区域分析》,《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1—23 页;《清末民初天津与华北的城市化:一个网络系统分析》,《城市史研究》,第 21 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第 49—67页;Carolyn Cartier,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a Geographical Idea: The Macroregion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28, No. 1. (Jan., 2002), pp. 79-142;〔法〕蓝克利:《游弋一种地理模式(1965—2002)》,《法国汉学》,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第 350—365 页。其他评论性分析亦可参阅: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的一个剖析》,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博士论文。
    ① 黄宗智曾撰文对于目前中国史研究领域热衷于某一理论架构,忽视具体实践逻辑的论证也提出反思,相关研究可参阅: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 1 期;《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读书》2005 年第 2 期。
    ② 例如,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 年;〔日〕松浦章:《清代海外贸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书店 2002 年;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清史论丛》,第 4 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92—110 页;松浦章:《清代にぉけゐ沿岸贸易について一一帆船と商品流通一),见〔日〕小野和子编:《明清时代の政治と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 年,第 595—650 页;朱德兰:《清开海令后的中日长崎贸易商与国内沿岸贸(1684—1722)》,载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 1988 年,第 369—416 页;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年,第 328—400 页。
    ③ 香坂昌纪、Bodo Wiethoff、许檀等学者的研究已经或多或少对于天津有所涉及。例如,〔日〕香坂昌纪:《清代前期の沿岸贸易に关する一考察——特に雍正年间福建一天津间に行ちれてぃたものにつぃて》,《文化》第 35 卷,第 1—2 号,1971 年;Bodo Wiethoff, “Interregional coastal trade between Fukien and Tientsin during the Yung-jeng period—A numerical appraisal”,《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 1989 年,第345—355 页;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 13—14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④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327—417 页。
    ① 罗澍伟:《近代中国的区域与城市》,《城市史研究》,第 11—12 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 1—11 页;Kwan, Man Bun. "Mapping the hinterland: Treaty ports and regional analysis in modern China." pp. 181-193 in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Gail Hershatter, et al, e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中译文可参阅:《描绘腹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区域分析》,《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第 1—23 页);《清末民初天津与华北的城市化:一个网络系统分析》,《城市史研究》,第21 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第 49—67 页;〔美〕周锡瑞:《华北城市的近代化——对近年来国外研究的思考》,《城市史研究》,第 21 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第 11 页。
    ② 关于海关出版物,已有学者专文论述。具体研究可参阅:郑友揆:《中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社会科学杂志》1934 年第 3 期;张存武:《中国海关出版品简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0 年第 9 期;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第 198—216 页;詹庆华:《中国近代海关贸易报告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 年第 2 期;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 年第3 期。并可参阅拙文《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6 期。
    ③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于 2001 年合作整理出版 170 卷的《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9 年》(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 年),该书收录 1859—1948 年中国海关各分关及海关总税务司造册处以及伪满洲国财政部、经济部所编辑的进出口贸易报告、各口岸贸易统计报告和调查报告、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满洲国外贸易统计年报、月报等。本文的贸易统计资料,除非特别说明,皆来自于该资料丛书,以下不再注明。
    ① 天津图书馆典藏的在天津日本总领事馆编纂的《天津贸易年报》,只有大正六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以及昭和三年、四年、五年、八年等十一年的报告。本文主要根据前后回溯方法恢复 1919—1930 年数字。
    ② 目前整理出版共有五辑:《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下);《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1、2、3、4);《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上、下);《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37—1945)》;《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45—1950)》,先后于 1989 年、1992 年、1996 年、1997 年、1998 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5 年。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⑤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76 年。
    ⑥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78 年。
    ⑦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4 年。
    ⑧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
    ⑨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文献丛编》,北京:和济印刷局 1930 年。
    ⑩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印行 1972 年。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 12《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 17 辑,1984 年;第 18 辑,1985 年。 13《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 15 辑,1982 年。 14〔日〕松浦章编著、卞凤奎编译:《清代帆船东亚航运史料丛编》,台北:乐学书局 2007 年。
    
    ① 上海:上海书店 1984 年影印本。
    ②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年影印本。
    ③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印本。
    ④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年影印本。
    ⑤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年影印本。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3 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年,第1452 页。
    ② 天津早在 1870 年已经实施子口税制度。但是直到 1901 年才有子口贸易统计数字,并且这些数字并不是代表通过天津口岸销往内地或者内地货物出口的全部贸易量。因此,1901 年之后的情况也仅能大致了解。
    ① 民国《天津志略》,第十一编《交通》,第一章《水路》,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第 227—228 页。
    ① 186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年,第 49—50 页。以下所引津海关贸易报告的资料除非特别注明,否则皆来源此资料集,不再注明,特此说明。
    ② 186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50 页。
    ③ 华北”一词从语源学角度看,亦经过一个长期演进过程才转变为一个空间概念,不同时期,对于华北有不同空间界定。相关研究可参阅:张利民:《“华北”考》,《史学月刊》2006 年第4 期;《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 年第 5 期。
    ④ 例如,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⑤ 关于此,黄宗智、夏明方、张家炎等学者曾围绕着华北、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等地区进行过有益探索,本部分论述深受这些研究启发。具体研究可参阅: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夏明方:《近代华北地区的环境变迁与农村市场——关于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一个修正》,《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150—165 页;《近代华北农村市场发育性质新探——与江南的比较》,《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第 38—99 页;张家炎:《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至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第 1—37 页。
    ① 本部分论述主要参阅: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第 223—225 页;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第 68 页;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第 1 页;上海师大等编:《中国自然地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第 27—51 页;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纂:《华北区自然地理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第 35—56 页。
    ② 王绍武:《公元 1380 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中国科学 B辑》1990 年第 5 期。
    ③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5 年第 3 期。
    ④ 有学者对其中的统计及等级划分提出异议,可参阅:宋正海、高建国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124~132 页。
    ① 张德二:《重建近五百年气候序列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载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院编:《气象科学技术集刊(4)》,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3 年。
    ① 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纂:《华北区自然地理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第 58—73 页。
    ② 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复旦大学1996 年博士后研究报告,第36—46 页。
    ③ 以上部分资料引自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 年,第 1170 页。
    ④ 乾隆《宝坻县志》卷七《风物·风俗》,民国六年石印本,第 1 页。
    ⑤ 光绪《故城县志》卷四《物产》,民国十年重印本,第 41 页。
    ⑥ 万历《应州志》卷三《食货志·田赋》,山西省应县县志办公室 1984 年刊印本,第 77 页。
    ⑦ 光绪《天镇县志》卷四《风土记》,民国二十四年重刊铅印本,第 44 页。
    ⑧ 万历《应州志》卷三《食货志·物产》,山西省应县县志办公室 1984 年刊印本,第 95 页。
    ① 关于“理性农民”和“道义农民”的相关研究可以参阅:〔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年;〔苏〕А·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年;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
    ② 乾隆《永清县志》,《书六·户书第二》,乾隆四十四年刻本,第 75 页。
    ③ 嘉庆《束鹿县志》卷九《风土·风俗》,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第 42 页。
    ④ 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十一《地理志十三·风俗》,光绪十二年刻本,第 3 页。
    ① 光绪《新乐县志》卷四《物产》,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第 29 页。
    ② 光绪《新乐县志》卷四《风俗》,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第 22 页。
    ③ 民国《藁城县乡土地理》,上册,民国十二年石印本,第 5 页。
    ④ 民国《昌黎县志》卷四《实业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第 18 页。
    ⑤ 乾隆《历城县志》卷五《地域考三·风俗》,乾隆三十六年刻本,第 5 页。
    ⑥ 民国《解县志》卷二《生业略》,民国九年石印本,第 30—31 页。
    ⑦ 民国《沁源县志》卷二《农田略》,民国二十二年刊本,第 18—19 页。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民国二十九年石印本,第 7 页。
    ② 民国《南皮县志》卷三《风土志上·物产》,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第 53 页。
    ③ 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第 481 页。
    ④ 关于明代华北棉花种植普及的具体情况,可以参阅:〔日〕西岛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4 年,第 539—571 页;〔日〕田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增补版)》,御茶の水书房 1979 年,第 506—650 页。
    ⑤ 民国《新河县志·经政考四·食货门·社会经济》,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第 37 页。
    ⑥ 乾隆《武安县志》卷十一《物产》,乾隆四年刊本,第 4 页。
    ⑦ 道光《冠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道光十一年刻本,第 65 页。
    ⑧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 年,第 90页。
    ⑨ 光绪《望都县乡图说序·黑堡村图说》,光绪三十一年刊本,第 73 页。
    ⑩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 年,第 95页。
    ① 光绪《内黄县志》卷四《土产》,光绪十八年刻本,第 6 页。
    ②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335 页。
    ③ 农工商部辑:《棉业图说》卷三《中国棉业现情考略·直隶》,宣统二年刊本,第 1—3 页。
    ④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335 页。关于明清时期北方地区棉纺织业详细发展情况,可参阅:王兴亚:《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郑州大学学报》1999 年第 1 期。
    ⑤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 年第 1 期;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335—342 页。
    ⑥ 乾隆《永清县志》,《书六·户书第二》,乾隆四十四年刻本,第 100 页。
    ⑦ 光绪《新乐县志》卷四《风俗》,民国二十八铅印本,第 22 页。
    ⑧ 民国《乡宁县志》卷七《风土记·物产》,民国六年刊本,第 21—22 页。
    ①〔清〕周凌云:《塞北兴纺织论》,见光绪《天镇县志》卷四《风土记》,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第 44 页。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十五《木棉》,长沙:岳麓书社 2002 年点校本,第 566 页。
    ③ 道光《南宫县志》卷六《风土志·物产》,道光十一年刻本,第 15 页。
    ④ 光绪《续修故城县志》卷四《物产》,民国十年重印本,第 43 页。
    ⑤ 道光《阳曲县志》卷二《舆地图下》,道光二十三年刻本,第 47 页。
    ⑥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河北高阳、蠡县、清苑、安新》,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第 30 页。关于棉纺织业发展问题,学界围绕着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出现手工棉纺织厂提出若干解释,或者认为受市场限制,或者认为受资本缺乏,或者认为是制约于家庭为主农村生产结构。这些论述基于不同层面提出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相关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笔者认为以上仅仅是充分条件而已,忽视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以上所有因素又必须有一个前提,当地环境因素是否适合于相关发展。即使适应某一阶段,也未必适应整个产业链发展。关于相关不同解释可以参阅: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年,第 44—73 页。
    ①〔清〕魏源:《复魏制府询海运书》,《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八《户政二十三·漕运下》,道光七年刊本,第62页。
    ② 关于向中国倾销的事实,可参阅: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 年。另从所辑录棉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中可以窥见一斑,具体论述可参阅: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棉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上、下)》,《经济研究》1955 年第1、2 期。
    ③ 其中上海进口本色市布 550391 匹,内有复运天津者不下 163000 匹,往烟台者 39000 匹,九江者 33 匹,汉口约 14900 匹。
    ④ 关于此,可参阅: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草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39—422 页;〔日〕深尾叶子:《山东省胶济铁路沿线种植烟草的地区研究——英美烟草公司与山东农民》,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92—104 页。
    ① 例如,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 年;松浦章:《清代海外贸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书店 2002 年;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清史论丛》,第 4 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92—110 页;松浦章:《清代にぉけゐ沿岸贸易について一一帆船と商品流通一),见小野和子编:《明清时代の政治と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第 595—650 页;朱德兰:《清开海令后的中日长崎贸易商与国内沿岸贸易(1684—1722)》,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 1988年,第 369—416 页。
    ② 一些学者从不同视野一直呼吁打破这种人为时间限制,例如:吴承明:《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 年第2 期;马敏:《放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历史研究》1999年第6 期;许檀:《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 年 3 月 3 日 C3 版;陈支平:《面向 21 世纪的清史研究》,《清史研究》2000 年第 1 期;钞晓鸿:《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 年第3期。
    ③ 关于开埠之前天津的沿海贸易,香坂昌纪、Bodo Wiethoff、许檀、杨强等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涉及,但是,这些研究或者侧重于某一朝代,或者侧重于某一地域之间的梳理,对于开埠之前的贸易范围、贸易商品、贸易趋势及其贸易平衡等问题缺乏全盘性考察。具体研究可参阅:香坂昌纪:《清代前期の沿岸贸易に关する一考察——特に雍正年间福建一天津间に行ちれてぃたものにつぃて》,《文化》第 35 卷,第 1—2 号,1971 年;Bodo Wiethoff, “Interregional coastal trade between Fukien and Tientsin during the Yung-jeng period—A numerical appraisal”《,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 1989 年,第 345—355页;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年;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年。另本文以清代前期为考察中心,但是这不意味着天津海运贸易始于此。实际上,天津海上贸易具有悠久历史。关于清代之前海上贸易,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年,第 328—400 页)一书描述其发展脉络,可参阅。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5 年。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②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76 年。
    ③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78 年。
    ④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4 年。
    ⑤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
    ⑥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文献丛编》,北京:和济印刷局 1930 年。
    ⑦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台北:台湾大学印行 1972 年。
    ⑧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
    ⑨ 东京:东方书店 1981 年第 2 版。该资料实际上除去《华夷变态》之外,还包括《崎港商说》、《唐人风说书》等珍贵资料附录于后。
    ⑩《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 17 辑,1984 年;第 18 辑,1985 年。 11《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 15 辑,1982 年。 12〔日〕松浦章:《清代帆船东亚航运史料丛编》,台北:乐学书局 2007 年。 13〔日〕林春胜、林信笃编:《华夷变态(下)》,东京:东方书店 1981 年第 2 版,第 57—58 页。
    ① Bodo Wiethoff, “Interregional coastal trade between Fukien and Tientsin during the Yung-jeng period—A numerical appraisal”《,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 1989 年,第 345—355 页。
    ② 雍正二年九月初一日直隶巡抚李维钧奏报闽船四只载货抵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第 3 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第 524 页。
    ① 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刘于仪奏闽船到津折。《雍正朝关税史料》,收入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文献丛编》,第 18 辑,第 21—26 页。
    ② 松浦章:《李朝漂着中国帆船の问情别单につぃて(上)》,载《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 17 辑,1984 年,第 67—68 页。
    ③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八册,国立台湾大学印行 1872 年,第 4632 页。
    ④ 松浦章:《李朝漂着中国帆船の问情别单につぃて(下)》,载《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 18 辑,1985 年,第 54 页。
    ⑤ 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 年,第 50 页。
    ⑥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十五册,第 8512 页。
    ① 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长芦盐政沈拱辰奏为天津关税应仍照旧征银毋庸银钱兼收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3168-047。
    ② 嘉庆二年七月十六日长芦盐政徵瑞奏报今年闽广船只来津较多税课定有盈余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1766-058。
    ③ 嘉庆《澄海县志》卷六《风俗·生业》,嘉庆二十年抄本,第 7 页。
    ④ 杨仲绰:《天津“广帮”略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 27 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 44—46 页。
    ①〔 清〕施彦士:《海运议》,载《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八《户政二十三 ·漕运下》,道光七年刊本,第 35 页。
    ② 张章翔:《在天津的“宁波帮”》,《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 27 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 68—69 页。
    ③ 关税作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有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其中一项即为奏销制度,即管关者关期届满时,将关税征收解拔实数报部奏闻。因此,根据这些奏折基本上可以重建当时关税实额。关于奏销制度详细论述可以参阅:吴建雍:《清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 年第 1 期;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 148—150 页。
    ① 关税额度包括正额银、盈余银和附加银两三部分。正额银的“额税”是有固定数目,尽管清以降不断调整变化,但是天津关基本上都在四万两左右。因此,其正额“额税”数目并不能反映其真正贸易变化情况。实际上,盈余银多少则成为商品流通量和贸易盛衰的一个指标,因为盈余产生,“必须商货甚旺,于征足正额外尚有来货可征”(《清文献通考》卷二十七《征榷二》,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第 47 页)。不过,清代“盈余银”的征收经历一个逐渐趋于定额的过程,嘉庆四年规定盈余银为二万两。因此,上表关税额度基本保持一个稳定数,其中有本身的制度史意义。事实上,天津关商品流通量要大于所奏的税收额度所反映的贸易量,尤其是当时还存在诸多免税和商人偷漏以及法外私征等现象。例如,《天津闽粤会馆碑文》中就记载有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三年和嘉庆四年、十二年先后颁布的免税措施,其中糖包每大包除皮十五斤,小糖包每包除皮七斤半,大包红白糖每包恩免十斤,小包红白糖每包恩免五斤。又正项税银之内每两又再恩免三分,以恤舵手之艰辛(津商会二类 2742 号卷,见《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2107—2115 页)。不过,由上表仍可以反映总体交易量。关于清代榷关额税制度史考察可参阅:吴建雍:《清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 年第 1 期;何本方:《乾隆间榷关的免税措施》,《历史档案》1987 年第 4 期;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 2 期;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239—266 页。
    ② 嘉庆十六年、十七年其他关的关税银收入为:太平关 134,383.5 两、134,352.9 两;龙江关133,984.4 两、135,371.9 两;芜糊关 117,201.8 两、117,204.6 两;扬州关 144,568.5 两、154,270.7 两;凤阳关 95,488.8 两、107,227 两;九江关 584,005.4 两、492,123.3 两;赣关 121,610.8 两、122,136.3 两;崇文门 253,409.4 两、29,0544.6 两;淮安关 223,848 两、274,531 两;浒墅关 430,231 两、409,445.2 两之后,高于张家口 20,004.6 两、20,004.3 两;杀虎口 16,919.9 两、16,919.9 两;归化城 26,666.1 两、26,767.5 两;宿迁关 49,046.3 两、39,378.4 两;临清关 5,418.9 两、4,472.4 两;南新关 25,465 两、25,465 两;西新关 53,234.9两、51,969.9 两;北新关 19,343.2 两、19,612.53 两;左翼 14,320.2 两、13,676.9 两;右翼 12,949.2 两、12,571.9 两、坐粮厅 12,379.6 两、13,367.5 两。参阅故宫博物院编辑:《史料旬刊》,第二十八期,1931 年铅印本,第 39—40 页;第二十九期,第 108—114 页。
    ① 天津关的数字见上表。浙海关和江海关数字根据黄国盛《四省海关关税收入表》,载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455—482 页。
    ②〔清〕谢占壬:《海运提要·古今海运异宜》,《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八《户政二十三·漕运下》,道光七年刊本,第 24 页。
    ③ J. K.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53, p312.
    ④ 郭士立:《中国沿海三航日志》,见关文斌:《文明初曙——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 21 页。
    ⑤ 有论者分析其中原因时认为是受地理环境、海洋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见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年,第 415—420 页。若以中日贸易为例,这种政策性限制可能是主要原因,具体讨论可参阅:〔日〕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第 323—372 页;刘序枫:《清代的乍浦与中日贸易》,载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1993 年,第 203—205 页。关于这一特点,亦可以从林春胜、林信笃编:《华夷变态(上、中、下)》(东京:东方书店 1981 年)一书中窥见一斑。
    ①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四册,第 2553 页。
    ②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五册,第 2588、2601 页。
    ③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五册,第 2589、2601 页。
    ④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五册,第 2589、2603 页。
    ⑤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五册,第 3022 页。
    ⑥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庚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第964 页。
    ⑦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十册,第 5849 页。
    ⑧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十二册,第 6825 页。
    ⑨ 松浦章:《李朝漂着中国帆船の问情别单につぃて(下)》,载《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 18 辑,1985 年,第 72—73 页。
    ① 笔者这里并不是否定前人研究成果,实际上,相关研究为我们展开进一步分析提供良好基础。笔者只是认为除去传统分析思路之外,通过转换视角可能会展示口岸贸易的另一面向。关于已经取得具体研究成果可参阅:饶信梅:《自统计上观察历年来天津贸易之发展》,《国际贸易导报》,1931 年,第 2 卷,第 12 号;王怀远:《旧中国时期天津的对外贸易》,《北国春秋》1960 年第 1、2、3 期;叶淑贞:《天津港的贸易对其腹地经济之影响》,台北:台湾大学经济研究所 1983 年硕士论文;刘素芬:《渤海湾地区口岸贸易之经济探讨(1871—1931)》,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1991 年博士论文;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张利民等:《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第 135—177 页;樊如森:《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复旦大学 2004 年博士论文。
    ② 郑友揆:《中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社会科学杂志》1934 年第 3 期。以下关于统计体例和单位的演变的分析主要参阅该文,特此说明。
    ① 何廉:《中国进出口物量指数、物价指数及物物交易率指数编制之说明 1867—1930》,《经济统计季刊》1932 年第 1 期。
    ② 曹立瀛:《中国对外贸易指数之编制》,实业部统计处 1936 年,第 1 页。
    ③ 关于这四种指数的具体编制特点,可参阅曹立瀛:《中国对外贸易指数之编制》,实业部统计处 1936 年,第 4—16 页。
    ④ 例如,郑友揆:《中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社会科学杂志》1934 年第 3期;Hsiao Liang-lin, 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4;陈争平:《1895—1936 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21—57 页; Kwan, Man Bun. "Mapping the hinterland: Treaty ports and regional analysis in modern China." pp. 181-193 ,in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Gail Hershatter, et al, e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中译文可参阅:《描绘腹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区域分析》,《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1—23 页)等等。
    ⑤ 1904 年之前,海关的统计按照市价记值,进口货价值包括货物的原价、运费、进口税和销售费用;出口货则不包括离岸前的运费、出口税和相应的管理费。1904 年之后才采取起岸价和离岸价。
    ⑥ 例如,据陈争平的估计,1900 年之前,仅鸦片走私每年都达 350 万海关两;1914—1917 年,走私进口的毒品和军火每年约 680 万海关两。见陈争平:《1895—1936 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35、41 页。关于走私问题,也可参阅连心豪:《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年。
    ⑦ 银价变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市场供需、币制消长以及国际投机等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各有不同说法,可参阅:吴大业:《百年来金银价变动之原因及其影响》,《经济统计季刊》1932 年第 1 期;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北京:三联书店 1962 年,第 181—308 页;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 年,第 70—125 页;彭泽益:《鸦片战后十年间银贵钱贱波动下的中国经济和阶级 关系》,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年;汪敬虞:《关 于鸦片战后 10 年间银贵钱贱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 第 1 期。
    ①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北京:三联书店 1962 年,第 83 页。
    ① 1919 年之后,由于海关贸易统计体例的变更,没有专门的大宗商品统计,1919 年之后数字,时根据进出口货物类编提供资料计算。
    ① 上海出口商品主要有丝、茶叶、豆类、皮毛、猪鬃、桐油、蛋品等,其中丝和茶一直保持最大宗出口品地位。虽然不乏土特产品,但是与天津出口品相比,没有天津的垄断性强。关于上海相关研究可参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对外贸易 1840—1949》,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第 198 页。另,关于茶丝的中外竞争研究可参阅: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发展与世界市场》,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1982 年;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年。
    ② 1877 至 187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05 页。
    ③ 1902—1911 年津海关十年报告。第 85 页。
    ④ 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编:《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天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 1986年,第 291—292 页。
    ⑤ 李洛之、聂汤谷:《天津的经济地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年影印本,第 39 页。
    
    ① 186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5 页。
    ② 1870 年至 1872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70 页。
    ③ 1900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204 页。
    ④ 1913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11 页。
    ⑤ 1914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19 页。
    ⑥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第 315 页。
    ⑦ 1873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85—86 页。
    ⑧ 190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280 页。
    ⑨ 民国《磁县县志》,第十一章《交通》,第二节《铁路》,民国三十年铅印本,第 1 页。
    ① 1902—1911 年津海关十年报告。天津海关译编委员会编:《津海关史要览》,北京:中国海关 出版社 2004 年,第 98 页。
     ① 陈争平:《天津口岸贸易与华北市场(1861—191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 11 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第 181 页。
    ① 1891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64 页。
    ① 1870 年至 1872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71 页。
    ② 1883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29 页。
    ③ 李洛之、聂汤谷:《天津的经济地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年影印本,第 52 页。
    
    ① 1890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58 页。
    ② 1887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44 页。
    ③ 186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9—50 页。
    ④ 民国《天津志略》,第十一编《交通》,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第 226 页。
    ⑤ 民国《磁县县志》,第十一章《交通》,第二节《铁路》,民国三十年铅印本,第 1 页。
    ⑥ 民国《徐水县新志》卷二《地理记·交通》,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第 15 页。
    ⑦ 民国《望都县志》卷十《风土志·民生状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 2 页。
    ① 民国《高邑县志》卷一《地理·交通》,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 15 页。
    ② 陈争平:《天津口岸贸易与华北市场(1861—191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 11 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第181 页。
    ③ 事实上,洋布输入量的变化也与内地经济变迁,即内地机制土布的发展密切相关,下文第六章将具体阐述。
    ① 关于此,罗兹·墨菲、关文斌、夏明方等学者的论著曾有所涉及。但是,这些研究关注点并不在灾荒与贸易这一专题性研究。例如,罗兹·墨菲是为论证条约口岸与中国现代化关系时对于这一问题有所涉及,并且认为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否认条约口岸与腹地之间密切联系;夏明方则是分析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中的灾害因素时提及这一论题;关文斌仅仅围绕着 1920 年的一次大旱灾对这一主题有所涉及。具体研究可参阅:Rhoads Murphey,“ The Treaty Ports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Mark Elvink and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Kwan, Man Bun. "Mapping the hinterland: Treaty ports and regional analysis in modern China." pp. 181-193 in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Gail Hershatter, et al, e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中译文可参阅:《描绘腹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区域分析》,《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1—23 页);夏明方:《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灾害与洋务运动之二》,《清史研究》1999 年第 1 期。
    ②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 1981年,第 325~331 页。
    
    ① 1877—187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00 页。
    ② 1877—187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00 页。
    ③ 1867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4 页。
    ④ 1870 至 1872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71 页。
    ⑤ 1877 年至 187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00 页。
    ⑥ 1882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25 页。
    ⑦ 1886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40 页。
    ⑧ 1883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29 页。
    ⑨ 1883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31 页。
    ⑩ 188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54 页。
    
    ① 1890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58 页。
    ② 1892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58 页。
    ③ 1908 年津海常关贸易报告。第 276 页。
    ④ 1911 年津海常关贸易报告。第 299 页。
    ⑤《天津商况》,《商务官报》,第七期,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第 137 页。
    ⑥ 1916 年津海常关贸易报告。第 339 页。
    ⑦ 1924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24 页。
    ⑧ 186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58—59 页。
    ⑨ 1870 至 1872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73 页。
    ①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载于《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 1922—1931 年(上卷)》,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 1932 年,第 160 页。
    ② 见第四章相关统计分析。
    ③ 188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54 页。
    ④ 1890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59 页。
    ⑤ 1891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63 页。
    ⑥ 1891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65 页。
    ⑦ 1910 年年津海常关贸易报告。第 291 页。
    ① 关于 1876—1878 年的大旱灾,目前学术界已经有颇为详尽的论述,本文仅以山西为例,说明这次灾荒的严重性和惨酷性,以便从整体上考察饥荒与贸易的相关性。相关研究可参阅:Paul Richard Bohar,Famine in china and the missionary :Timothy Richard as relief administrator and advocator of national refor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何汉威:《光绪初年华北的大旱灾》,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0 年。
    ②《论筹买洋米以裕西北赈粮而免东南缺食事》,《申报》,1978 年 2 月 25 日,12 册,第 165 页。
    ③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81 页。
    ④《灾区苦况》,《申报》,1877 年 9 月 4 日,11 册,第 225 页。
    ⑤ 民国《灵石县志》卷十二《灾异》,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 2—3 页。
    ⑥《晋饥惨状》,《申报》,1877 年 10 月 6 日,11 册,第 405 页。
    ⑦ 张鑑衡:《寿阳县灾赈碑记》,载光绪《寿阳县志》卷十一《艺文上》,光绪八年刊本,第 75—77 页。
    ①《绛州城内教士王玛宝致李提摩太论灾害》,《申报》,1878 年 4 月 1 日,12 册,第 285 页。
    ①《天津过年景象》,《申报》1878 年 2 月 23 日,12 册,第 161 页。
    ② “Report upon the Trade of Tisen-tsin for the Year 1876”, in “Embassy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1874-77”,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Vol.1-42. Vol. 11.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1971-1972. p114.
    ①《论旧岁沪市情形》,《申报》,1878 年 2 月 8 日,12 册,第 109 页。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 14 卷,第 11 号,1917 年 10 月 15 日,第 23 页。
    ③《晋省亦受水灾影响》,《申报》1917 年 9 月 26 日,148 册,第 430 页。
    ④《鲁豫间之水与匪》,《申报》1917 年 9 月 7 日,148 册,第 111 页。
    ⑤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中)》,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6 年,第 1077 页。
    ⑥《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 14 卷,第 11 号,1917 年 10 月 15 日,第 22 页。
    ①《京兆各县水灾情形》,《申报》1917 年 8 月 8 日,147 册,第 662 页。
    ②《涿县水灾惨状纪闻》,《申报》1917 年 9 月 15 日,148 册,第 244 页。
    ③《各县呈报水灾情形》,《益世报》,1917 年 9 月 7 日,11 册,第 443 页。
    ①《商货受天津水灾影响》,《申报》,1917 年 10 月 5 日,148 册,第 582 页。
    ②《出口商业之冷落》,《申报》1917 年 10 月 7 日,148 册,第 614 页。
    ③ 1917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44 页。
    ④ 1917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44—345 页。
    ⑤ 1917 年津海常关贸易报告。第 350 页。
    ⑥《直鲁豫灾区分道调查记》,《大公报》1920 年 10 月 14 日,53 册,第 412 页。
    ①《直鲁豫灾区分道调查记》,《大公报)) 1920 年 10 月 15 日,53 册,第 422 页。
    ②《直鲁豫灾区分道调查记》,《大公报》1920 年 10 月 14 日,53 册,第 412 页。
    ③《中国北部之大饥》,《申报》1920 年 9 月 3 日,166 册,第 38 页。
    ①《天灾人祸之险象》,《申报》1920 年 9 月 17 日,166 册,第 274 页。
    ②《山西旱灾状况并其救济方法略述》,《申报》1920 年 10 月 9 日,166 册,第 56 页。
    ③《哀鸿遍野之大河南北》,《大公报》1920 年 9 月 6 日,53 册,第 56 页。
    ④《四十年来未有之奇灾》,《大公报》1920 年 9 月 13 日,53 册,第 126 页。
    ⑤《赤地千里之鲁境》,《民国日报》1920 年 9 月 28 日,29 册,第 384 页。
    ①《直民灾难一斑》,《晨报》1920 年 9 月 19 日,14 册,第 490 页。
    ②《直民灾难一斑》,《晨报》1920 年 9 月 19 日,14 册,第 490 页。
    ③ 在天津日本总领事馆编纂:《大正九年天津贸易年报》,日本商人会议所刊行 1921 年。
    ④ 1920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74 页。
    ⑤ 1920 年津海常关贸易报告。第 379 页。
    ⑥ 1920 年津海常关贸易报告。第 378 页。
    ⑦ 张其昀:《北方大旱及共善后之策》,《大公报》1929 年 5 月 9 日,90 册,第 144 页。
    ①《河北灾情几遍全省》,《申报》1929 年 11 月 7 日,264 册,第 339 页。
    ②《太原水灾》,《晨报》1927 年 7 月 17 日,42 册,第 60 页。
    ③《三晋灾情》,《大公报》1929 年 5 月 9 日,90 册,第 130 页。
    ④《晋南旱灾经年》,《大公报》1929 年 6 月 8 日,90 册,第 615 页。
    ⑤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第 212 页。
    ⑥《可注意之豫陕晋皖甘旱灾》,《申报》1928 年 10 月 21 日,251 册,第 593 页。
    ⑦《豫灾概况》,《大公报》1929 年 7 月 18 日,91 册,第 274 页。
    ⑧《河南灾情惨烈》,《大公报》1929 年 6 月 15 日,90 册,第 722 页。
    ⑨《甘灾求赈》,《大公报》1926 年 10 月 20 日,77 册,第 381 页。
    ⑩ 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简志》,《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20 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153 页。
    ①《甘灾》,《大公报》1929 年 6 月 21 日,90 册,第 818 页。
    ② 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简志》,《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20 辑,1984 年,第 159 页。
    ③《可注意之豫陕晋皖甘旱灾》,《申报》1928 年 10 月 21 日,251 册,第 593 页。
    ④《惨灾陕灾!!!》,《大公报》1929 年 6 月 25 日,90 册,第 882 页。
    ⑤ 武荣生:《西北皮毛集散重镇包头的皮毛行业》,《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经济工商编》,第十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6 年,第 464 页。
    ⑥ 192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70 页。
    ⑦ 192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74 页。
    ⑧ 192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86 页。
    ⑨ 192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82 页。
    ⑩ 192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70 页。
    11 192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82 页。
    12 1929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84 页。
    ① 夏明方:《发展的幻想——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近代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① 民国《天津志略》,第十编《商务》,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第 170 页。
    ② 例如,宫田道昭认为,行会组织就凭借着传统的商业势力仍然显示出很大的抗衡性和竞争力。关于此,可具体参阅:〔日〕宫田道昭:《论清末的对外贸易商品的流通机构——以行会的流通垄断为中心》,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0)》,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第 76—105 页。
    ① 民国《青县志》卷七《经制志·时政篇》,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第 20 页。
    ②《奏定商会简明章程二十六条》,载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1995 年,第 972 页。
    ③ 民国《清河县志》卷五《政事志下·商会》,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 11 页。
    ④《商部奏定商会简明章程》,载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 年,第 970 页。
    ① 商部尚书载振为津沽商务繁盛宜速办天津商会事致袁世凯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33 页。
    ② 永平府正堂请于永平七属立商务分会文并试办便宜章程十二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42 页。
    ① 关于商会研究,目前已有诸多成果。不过,基于学术旨趣和分析视野的不同,一些学者的研究虽然也涉及到其经济功能,不过大多局限于某一些经济措施本身,对于这些经济措施与商会设立之初的基本着眼点即贸易问题的内在联系,则缺乏专门分析。具体到天津,目前研究主要有:赵洪宝:《1903—1928 年天津商会研究》,南京大学 1995 年博士论文;Zhangxiaobo, Marchant Associational Activisi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The Tianjin General of Commerce,1904-1928,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1995;周佳豪:《天津商会研究(1903—1916)》,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 1997 年硕士论文;刘怡青:《商人与军阀政治(1916—1929):以天津为例》,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 1999 年硕士论文;宋美云:《近代天津商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曹莉萍:《清末民初的天津商会与津直社会变迁》,南开大学2004 年博士论文;应莉雅:《天津商会组织网络研究(1903—1928)》,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关于其它地区商会的研究可参阅: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历史研究》2001 年第 5 期;冯筱才:《最近商会史研究之刍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② 实际上,基于两者商业贸易上的密切联系,天津商会已经跨越地区,与广大贸易腹地的商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例如,1921 年,北洋政府财政部在京绥路内创立货捐,“各行商业完全停滞,商人损失生命财产不可计数”, 绥远等商会“迭请天津速派代表相与协抗”,天津商会公举转运业公会董祁筱田赴京协助绥远等十余处商会力促政府取消货捐(《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3987—3990 页)。
    ③ 关于国货运动的总体研究可参阅:潘君祥主编:《近代国货运动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年。
    ① 津商会禀陈原设研究会扩充为直隶商业研究总所并以染商总董杜宝桢为会长文及部批。《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315—318 页。
    ② 津商会禀陈为振兴商务实业抵制外货倾销必速立商业研究所及批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318 页。
    ③ 李煜瀛、宋寿恒等二十一人发起《国外工商图进会》并拟章程十一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883 页。
    ④ 工厂商董事宋则久等十三人请立工商研究所文并简章及直隶巡按使批。《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626—2628 页。
    ⑤ 津商会聘请张凤斋、孙仲英等为工商研究所顾问董事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638 页。
    ⑥ 顺德府正堂李映庚为振兴商务实业请立商务分会文并附章程。《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193 页。
    ⑦ 磁州彭城镇商务分会总理王鸿宾申报立会七个月来所办兴革各事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00 页。
    ⑧ 高阳商务分会为振兴实业提高高阳土布质量拟扩充商业学堂创立工艺研究所文并部批。《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31—233 页。
    ① 彭南生先生曾撰文就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中存在的欺诈行为进行分析,对此略有涉及,具体的研究可参阅:彭南生:《欺诈行为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的衰变》,《江汉论坛》2006 年第10 期。另,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发展与世界市场》(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1982 年)一书对于茶叶贸易中的欺诈行为有所论述。
    ② 津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 年),《津海关史要览》,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4 年,第 28页。
    ③ 1887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45 页。
    ① 津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 年),《津海关史要览》,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4 年,第 28页。
    ② 188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51 页。
    ③ 1898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194—195 页。
    ④ 1917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42、345 页。
    ① 天津商会关于各棉花栈商轧花时务将子粒及黄残择净的布告。《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 2226 页。
    ② 农工部札饬天津商会出口草帽辫尺寸亏短信用丧失请速整顿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1114 页。
    ① 直隶劝业道孙请劝谕各商津地出口牛油勿搀杂伪品公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 2143 页。
    ② 农商部发布各商家出口货物切忌搀杂水分泥沙训令。《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 2163 页。
    ③ 津商会拟改建天后宫举办商业劝工会文及工艺局复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807 页。
    ④ 津商会禀报第一次商业劝工会开办情形并附天津商业劝工会一览表。《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813 页。
    ⑤ 天津商会拟集资十万元官商合办直隶赞助品有限公司事禀直督文及批文并附协赞会成员名单。《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869 页。
    ⑥ 天津县转发农商部拟召开第一次国货展览会咨并商会报告津地筹备情况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3029 页。
    ① 津商会并国货维持会于九月中举办国货展览会请援案免纳税厘函并批。《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3050 页。
    ② 直隶手工业品展览会请商会委托四会董来会襄理函并商会复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3065 页。
    ③ 设立天津商务总会应行办法刍议。《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41 页。
    ④ 宋美云:《近代天津商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第 225 页。
    ⑤ 祁州知州隆恩申述祁州伍仁桥镇交通津埠商务殷繁请立商会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74 页。
    ⑥ 顺德府正堂李庚映为振兴商务实业请立商务分会文并附章程。《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192 页。
    ⑦《高阳之布业》,《中外经济周刊》,第 195 号,1927 年,第 7—8 页。
    ⑧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河北高阳、蠡县、清苑、安新、任邱的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第 113 页。
    ⑨ 署正定府李映庚移文称正太路西行之货以洋纱洋线为大宗已于该府各村广植长绒棉并设纺纱工厂以谋抵制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11 页。
    ① 顺德府正堂李庚映为振兴商务实业请立商务分会文并附章程。《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193 页。
    ② 大名府李映庚陈述大名顺德二府进口洋货与土货出口情形并速立商会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69 页。
    ③ 熊希龄关于维持直隶各县布行特提供保息公函并直隶省商会草拟《布商借款保息办法十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577 页。
    ④ 熊希龄关于维持直隶各县布行特提供保息公函并直隶省商会草拟《布商借款保息办法十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578—2579 页。
    ⑤ 全国商会直隶事物所刊发《督办处修正布商借款保息章程十条》并实施细则。《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580—2583 页。
    ⑥ 津商会拟订发放贷纱办事细则。《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610—2611 页。
    ① 上海商会曾铸等为美国虐待华工沪市商界请抵美货缓签约事与津商会来往电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下),第 1878 页。
    ②《天津商务总会致本馆函》,《大公报》1905 年 6 月 13 日,4 册,第 455 页。
    ①《商界之大会议》,《大公报》1905 年 6 月 19 日,4 册,第 473 页。
    ② 关于这次抵货运动迅速瓦解,主要与当时政府的直接干涉有密切联系。关于此的具体论述可参阅:《袁宫保对于抵制美约问题》、《天津商务总会传单》,《大公报》1905 年 6 月 22 日,4册,第 483 页。
    ③ 1905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241 页。
    ④ 苏绍柄:《山钟集》,《振兴实业书》,1910 年油印本,第 146 页。
    ⑤〔日〕林原文子著、许慈惠译:《清末天津工商业者的觉醒及夺回国内洋布市场的斗争》,《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 41 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131—132 页。
    ⑥ 邵德厚:《抵制日货之考察》,日本评论社印行 1933 年,第 1—6 页。
    ⑦ 津商会聘请赵春亭等六人为审核各行商限制日货审查员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57 页。
    ⑧ 津商会公推张荫棠等为调查抵制日货委员并附该会章程。《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80 页。
    ⑨ 天津竹商同业公会要求一致对外呈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41 页。
    ⑩ 灰煤商制订抵制日货简章。《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44 页。 11 木商同业公会呈送选举职员及抵制日货简章。《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4745 页。 12 海货商呈送抵制日货会议议定章程文并章程。《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4748 页。 13《洋广商行之开会》,《大公报》1919 年 7 月 21 日,46 册,第 226 页。 14 天津绸缎布匹棉纱同业公会发起抵制日货呈文及简章十三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54 页。
    ① 津埠洋广货杂货栏杆颜料各商号呈良心救国议定停购日货清理办法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47 页。
    ②《糖业亦抵制日货》,《大公报》1919 年 7 月 23 日,46 册,第 250 页。
    ③ 天津绸缎布匹棉纱同业公会发起抵制日货呈文及简章十三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54 页。
    ①《日商营业之近状》,《大公报》1919 年 6 月 11 日,45 册,第 472 页。
    ② 津商会请调查本埠及各地出产之国货以资审查函并徐水等县商会复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4751 页。
    ① 全国临时工商会议提案选录。《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555 页。
    ② 绥远总商会沥陈该地洋货土货自津进出口纳捐繁筒情形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4),第 3895—3896 页。
    ③ 关于协定税则的制度考察可参阅: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
    ④ 国务院税务处委派陈文泉任劝导畅销土货委员函并调查欧战中津埠商务情形提纲及商会调查报告。《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 2301 页。
    ① 天津商会请上海全国商会总事务所通知各地商人条陈裁厘并关利弊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3664 页。
    ① 天津商会会董张品题等及绸布纱公会吁吁请自定关税以维护国权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3491—3492 页。
    ① 天津行商公所陈述杀虎口关种种陋规恳请取消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3646—3647 页。
    ① 民国《新绛县志》卷三《生业计》,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第 3 页。
    ② 1914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19 页。
    ③ 1915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26 页。
    ④ 1916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335、334 页。
    ① 1923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07 页。
    ② 1924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21 页。
    ③ 1925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33 页。
    ① 1926 年津海关贸易报告。第 449 页。
    ② 民国《南宫县志》卷三《疆域志·物产篇·货物》,民国二十五年刊本,第 17—18 页。
    ③ 民国《文安县志》卷十二《治法志·实业》,民国十一年铅印本,第 32 页。
    ④ 民国《广平县志》卷五《物产·工商状况》,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第 21 页。
    ⑤ 张思:《遭遇与机遇:19 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曲折经历——以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为例》,《史学月刊》2003 年第 11 期。
    ⑥ 高阳县商务分会总理韩伟卿陈述商会倡导机器纺织首创“高阳土布”之经过及谨防假冒的办法。《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25 页。
    ① 高阳县商务分会总理韩伟卿陈述商会倡导机器纺织首创“高阳土布”之经过及谨防假冒的办法。《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27 页。
    ② 高阳商务分会为振兴实业提高高阳土布质量拟扩充商业学堂创立工艺研究所文并部批。《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31—233 页。
    ③ 高阳商务分会禀陈用人力木轮机织宽面白布产量大增请税务处发给优恤凭照以广销路。《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1316 页。
    ④ 韩伟卿为高阳土布运销内地均按通桥章程征税事牒呈津商会及津海关道钞关复函。高阳商会陈述高阳土布由木机而铁机由白批布而色布之发展过程并请划一税则文。高阳商会陈述高阳土布运销奉天营口吉林滨江等地请免天津新关之税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1318—1322 页。
    ⑤ 高阳商务分会诉陈民国初年崇文门关增税四倍高阳土布运京量由三万五千匹减为六千匹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 2686 页。
    ① 民国《高阳县志》卷二《实业》,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第 5 页。
    ② 方显庭:《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佣制度》,《政治经济学报》1935 年第 4 期。
    ③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河北高阳、蠡县、清苑、安新、任邱的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第 18 页。
    ④ 饶阳县大尹镇天祥益钱铺铺东王万峰招工徒五十名创办益记织布工厂并拟订章程请予注册文及部批。《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1326 页。
    ⑤ 任邱县商会试办撒机定织洋经土纬改良细布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2687—2688 页。
    ⑥ 民国《威县志》卷三《舆地·物产》,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第 35 页。
    ⑦ 民国《香河县志》卷三《实业》,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第 23 页。
    ⑧ 民国《清河县志》卷二《舆地志·物产》,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 66 页。
    ⑨ 民国《昌黎县志》卷四《实业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第 19 页。
    ① 直隶正定府商务分会造送宣统二年三年集议事由清册。《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13 页。
    ② 全国商联会直隶事务所请立棉花检验发证机关以便棉花运美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 2225 页。
    ③ 天津商会关于各棉花栈商轧花时务将籽粒及黄残择净的布告。《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 2226 页。
    ④ 天津总商会函告赴棉花检验所查账人名单。《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2243 页。
    ⑤ 津商会委托杜克臣参加禁止棉花掺和会事宜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2),第2243—2244 页。
    ⑥ 大名府李映庚陈述大名顺德二府进口洋货与土货出口情形并请速立商会文。《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第 267 页。
     ① 马逢华以外来影响为切入点,针对过去有关外来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理论阐述曾给 予过评论性分析。该文主要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的解释逻辑,即现代化解释和帝国主义解释。作者认为现代化解释逻辑倾向于讨论技术和数量问题;帝国主义看法主要着重于思想意识问题。具体研究可参阅:〔美〕马逢华:《关于外来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重新探讨》,《经济学术资料》1983 年第 9 期。本文主要结合天津贸易的实证研究,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为着眼点展开讨论。
    1.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康熙朝奏折[Z].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6.
    2.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Z].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8.
    3.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Z].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4.
    4. 国立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 [Z].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印行,1972.
    5. 故宫博物院编辑.史料旬刊(第二十八期)[Z].北京:故宫博物院,1931.
    6. 故宫博物院编辑.史料旬刊(第二十九期)[Z].北京: 故宫博物院,1931.
    7.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文献丛编[Z].北京:和济印刷局,1930.
    8. 胡光明、蓝长澐主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下)[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9. 胡光明、蓝长澐主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1、2、3、4)[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0. 胡光明、蓝长澐主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上、下)[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1. [日]松浦章.李朝时代における漂着中国船の一资料—縣宗八年(1667)の明船漂著と〈漂人问答〉を中心に[J].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1982,(15).
    12. [日]松浦章.李朝漂着中国帆船の问情别单につぃて(上)[J].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1984,(17).
    13. [日]松浦章.李朝漂着中国帆船の问情别单につぃて(下)[J].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1985,(18).
    14. [日]松浦章编著、卞凤奎编译.清代帆船东亚航运史料丛编[Z].台北:乐学书局,2007.
    15.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 天津海关译编委员会编译.津海关史要览[Z].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17. 在天津日本总领事馆编纂.天津贸易年报(大正六年至昭和八年)[Z].日本商人会议所刊行,1917—1933.
    18. 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9 [Z].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2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3.
    23. 蔡谦、郑友揆.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1919,1927—1931[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4. 东亚研究所第五调查委员会.支那农业基础统计资料 1:满洲、蒙疆、支那各省各县别の網羅的估计の總结果[Z].东京:东亚研究所,1940.
    25.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26. 林春胜、林信笃编.华夷变态(上、下)[Z].东京:东方书店,1981.
    27. Hsiao Liang-lin. 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Z].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4.
    28. 黄炎培、庞凇.中国商战失败史(中国四十年海关商务统计图表:1876—1915)[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29. 交通部邮政局.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0. 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1.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上、下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5.
    32. 农业部总务厅统计科编.第七次农商统计表[Z].北京:农业部总务厅统计科,1922.
    33.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4. 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Z].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
    35.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Z].北京:中华书局,1962.
    36.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Z].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 (三)地方志
    37. 陈桢修.文安县志[Z].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38. 崔正春修.威县志[Z].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39. 丁杰修.续修故城县志[Z].民国十年重印本.
    40. 傅振伦纂.新河县志[Z].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41. 韩作舟纂修.广平县志[Z].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42. 黄希文等纂修.磁县县志[Z].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43. 胡德琳修.历城县志[Z].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44. 洪肇懋修.宝坻县志[Z].民国六年石印本.
    45. 洪汝霖修.天镇县志[Z].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46. 金良骥、汪鸿孙修.昌黎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47. 蒋光祖修.武安县志[Z].乾隆四年刊本.
    48. 孔兆熊、郭蓝田修.沁源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49. 李符清修.束鹿县志[Z].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50. 李培谦修.阳曲县志[Z].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51. 李书吉等修.澄海县志[Z].嘉庆二十年抄本.
    52. 李大本修.高阳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53. 李凯朋修.灵石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54. 雷鹤鸣修.新乐县志[Z].民国二十八铅印本.
    55. 林翰儒编.藁城县乡土地理[Z].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56. 梁永康修.冠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57. 刘延昌修.徐水县新志[Z].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58. 陆保善修.望都县乡图说[Z].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59. 马家鼎、白昶修.寿阳县志[Z].光绪八年刊本.
    60. 王葆安修.香河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61. 黄容惠修.南宫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62. 宋蕴璞辑.天津志略[Z].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63. 王德乾、尹铭续修.南皮县志[Z].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64. 王德乾修.望都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65. 王有容修.应州志[Z].山西省应县县志办公室 1984 年刊印本.
    66. 万青黎、周家楣修.顺天府志[Z].光绪十二年刻本.
    67. 万震霄修.青县志[Z].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68. 徐嘉清修.解县志[Z].民国九年石印本.
    69. 徐昭俭修.新绛县志[Z].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70. 张福谦修.清河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71. 赵祖抃修.乡宁县志[Z].民国六年刊本.
    72. 周栻修.南宫县志[Z].道光十一年刻本.
    73. 周震荣修.永清县志[Z].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74. 大公报[N].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3.
    75. 晨报[N].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1.
    76. 民国日报[N].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1.
    77. 益世报[N].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4.
    78. 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4.
    79. [苏]А·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80.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1. [日]滨下武志.亚洲价值、秩序与中国的未来——后国家时代之亚洲研究 [M].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所,2000.
    82. [日]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3. [美]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M].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32.
    84. Chi-ming Hou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85. 曹立瀛.中国对外贸易指数之编制[M].南京:实业部统计处,1936.
    86. 曹莉萍.清末民初的天津商会与津直社会变迁[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4.
    87.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发展与世界市场[M].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2.
    88. 陈争平.1895—1936 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9. 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90. 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91.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2.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93.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94. 〔美〕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5. 樊如森.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96.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97.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3.
    98.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M].济南:齐鲁书社,2005.
    99. [美]高家龙.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0. [日]高柳松一郎.中国关税制度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101. [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2. [美]关文斌.文明初曙: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03. H.B Morse.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M].Shanghai, Hong Kong, Singapore, Yokohama & Hankou: 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21.
    104. [美]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5.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6. 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07.何廉主编.中国六十年进出口物量指数物价指数及物物交易指数(1867—1927)[M].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0.
    108.[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9. 何汉威.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110. J. K.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111.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2. [美]莱特.中国关税沿革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13. 李华彬.天津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
    114.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115.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6. 李洛之、聂汤谷.天津的经济地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117. [美]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18.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9. 罗澍伟.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20. [美]林达·约翰逊.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1. 刘素芬.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
    122.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的一个剖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23.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24. 连心豪.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125. [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126.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27. [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28. Mark Elvin and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C].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29. [日]米谷荣一.近世支那外国贸易史[M].东京:生活社,1939.
    130. [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31. 潘君祥.近代国货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32. [美]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3.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4. [美]乔万尼·阿里基、[日]滨下武志、[美]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 500 年、150年和 50 年为视角[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5. 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136. Paul Richard Bohar,Famine in china and the missionary :Timothy Richard as reliefadministrator and advocator of national refor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137. 邵德厚.抵制日货之考察[M].日本评论社印行,1933.
    138.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139. 宋正海、高建国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40. 宋美云.近代天津商会[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41. [日]松浦章.清代海外贸易史の研究[M].京都:朋友书店,2002.
    142.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3.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44. 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45. 苏绍柄.山钟集[M].油印本,1906.
    146. [日]田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增补版)[M].御茶の水书房,1979.
    147. Ts’ui-jung Liu.Trade on the Han river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1800-1911[D].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74.
    148.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9. 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1996.
    150.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51. William T. Rowe,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9[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52. William T. Rowe,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53.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154.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55. 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56.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河北高阳、蠡县、清苑、安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7. [日]西岛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58. 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159.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62.
    160.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61. 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62. 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163. 叶淑贞.天津港的贸易对其腹地经济之影响[D].台北:台湾大学经济研究所,1983.
    164. 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65. 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1992.
    166. 应莉雅.天津商会组织网络研究(1903—1928)[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67. [德]余思凯.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 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68. [美]西甫·里默.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69. 徐永志.开埠通商与津冀社会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70.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1. 张利民等.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72. 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73.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74.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75. 赵洪宝.1903—1928 年天津商会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5.
    176. Zhangxiaobo.Marchant Associational Activisi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The Tianjin General of Commerce,1904-1928,[D].Columbia University, 1995.
    177.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178. 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编.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M].天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1986.
    179. 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纂.华北区自然地理资料[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80.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 [Z].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181. Albert Feuerwerker, China's History in Marxian Dres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66, No. 2. (Jan., 1961).
    182. [日]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4).
    183. Bodo Wiethoff.Interregional coastal trade between Fukien and Tientsin during the Yung-jeng period—A numerical appraisal[A].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C].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184. Carolyn Cartier,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a Geographical Idea: The Macroregion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28, No. 1. (Jan., 2002).
    185. 钞晓鸿.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3,(3).
    186. 陈锋.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J].近代史研究,2004,(3).
    187. 陈支平.面向 21 世纪的清史研究[J].清史研究,2000,(1).
    188. 陈争平 . 十年来中国大陆有关近代中外经济关系之研究 [J].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8,(26).
    189. 陈争平.天津口岸贸易与华北市场(1861—1913)[A].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 辑)[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90.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6).
    191. 丁日初、沈祖炜.对外贸易同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87,(6).
    192. 樊如森.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4,(12).
    193.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历史研究,2001,(5).
    194. 冯筱才.最近商会史研究之刍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
    195. 方显庭.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佣制度[J].政治经济学报,1935,(4).
    196. 佚名.高阳之布业[J].中外经济周刊, 1927,(195).
    197. [美]关文斌.描绘腹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和区域分析[A].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198. [美]关文斌.清末民初天津与华北的城市化:一个网络系统分析[A].城市史研究(第 21辑)[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99. [日]宫田道昭.论清末的对外贸易商品的流通机构——以行会的流通垄断为中心[A].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0)[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200. 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A].清史论丛(第 4 辑)[Z].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1. [日]贵志俊彦、刘海岩、张利民编.天津史文献目录[Z].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8.
    202. [美]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203. [美]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J].读书,2005,(2).
    204. 何本方.乾隆间榷关的免税措施[J].历史档案,1987(4).
    205. 何廉.中国进出口物量指数物价指数及物物交易率指数编制之说明 1867—1930[J].经济统计季刊,1932,(1).
    206. 佳宏伟.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5,(6).
    207. [法]蓝克利.游弋一种地理模式(1965—2002)[A].法国汉学(第九辑)[Z].北京:中华书局,2004.
    208. [美]李明珠.1917 年的大水灾:天津与它的腹地[A].城市史研究(第 21 辑)[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09. 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A].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央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1986.
    210. 林满红.清末台湾与大陆之贸易形态比较(1860—1894) [J].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78.(6).
    211. [日]林原文子.清末天津工商业者的觉醒及夺回国内洋布市场的斗争[A].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 41 辑)[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12. 罗澍伟.近代中国的区域与城市[A].城市史研究(第 11—12 辑)[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13.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2004,(5).
    214. 马敏.放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J].历史研究,1999,(6).
    215. [美]马逢华.关于外来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重新探讨[J].经济学术资料,1983,(9).
    216. 彭南生.欺诈行为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的衰变[J].江汉论坛,2006,(10).
    217. Rhoads Murphey.The Treaty ports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A].Mark Elvin and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218. 饶信梅.自统计上观察历年来天津贸易之发展[J].国际贸易导报,1931,(12).
    219. [日]深尾叶子.山东省胶济铁路沿线种植烟草的地区研究——英美烟草公司与山东农民[A].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1992.
    220. [日]松浦章.清代にぉけゐ沿岸贸易について一一帆船と商品流通[A].小野和子编.明清时代の政治と社会[C].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
    221. 汪熙.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取向问题——外因、内因或内外因结合[J].历史研究,1993,(5).
    222. 汪敬虞.关于鸦片战后 10 年间银贵钱贱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商榷[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
    223. 王绍武.公元 1380 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J].中国科学 B 辑,1990,(5).
    224. 王怀远.旧中国时期天津的对外贸易[J].北国春秋,1960,(1、2、3).
    225. 王兴亚.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1999,(1).
    226.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J].历史研究,1983,(1).
    227. 吴承明.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2).
    228. 吴松弟.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概说[J].浙江学刊,2006,(5).
    229. 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J].史学月刊,2005,(3).
    230. 吴松弟.港口——腹地: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地理视角[J].学术月刊,2007,(1).
    231. 吴建雍.清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J].中国史研究,1984,(1).
    232. 吴大业.百年来金银价变动之原因及其影响[J].经济统计季刊,1932,(1).
    233. [日]香坂昌纪.清代前期の沿岸贸易に关する一考察——特に雍正年间福建一天津间に行ちれてぃたものにつぃて[J].文化, 1971,(1—2).
    234. 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2).
    235. 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A].城市史研究(第 13—14 辑)[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236. 许檀.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N].光明日报,2000,(3.3.C3).
    237. 夏明方.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灾害与洋务运动之二[J].清史研究,1999,(1).
    238. 夏明方.近代华北地区的环境变迁与农村市场——关于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一个修正[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 [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39. 夏明方.发展的幻想——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J].近代史研究,2002,(2).
    240. 夏明方.近代华北农村市场发育性质新探——与江南的比较[A].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41. 夏明方.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J].近代史研究,2007,(1).
    242.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棉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上、下)[J].经济研究,1955,(1、2).
    243. 杨仲绰.天津“广帮”略记[A].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 27 辑) [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44. 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架构与发现[A].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央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1986.
    245. 张存武.中国海关出版品简介[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0(9).
    246. 张利民.“华北”考[J].史学月刊,2006,(4).
    247. 张利民.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248. 张家炎.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至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A].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 [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49. 张德二.重建近五百年气候序列的方法及其可靠性[A].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院编.气象科学技术集刊(4)[Z].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
    250. 张章翔.在天津的“宁波帮”[A].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 27 辑)[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51. 张思.遭遇与机遇:19 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曲折经历——以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为例[J].史学月刊,2003(11).
    252. 詹庆华.中国近代海关贸易报告述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2).
    253. 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简志[A].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20 辑)[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254. 郑友揆.中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J].社会科学杂志,1934,(3).
    255.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J].东方杂志,1925,(3).
    256. 朱德兰.清开海令后的中日长崎贸易商与国内沿岸贸易(1684—1722) [A].张彦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C].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
    257. [美]周锡瑞.华北城市的近代化——对近年来国外研究的思考[A].城市史研究(第 21 辑)[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