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远游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两汉远游文学,是指两汉之际以远方游历为创作主题的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纪行赋为两汉远游文学之大宗,它通过记叙旅途所见抒发自己的感慨。借神游以抒情的神游赋是两汉远游文学的另一种。最后,两汉远游文学还应包含游仙类作品。本文力图以“纪游”、“神游”、“仙游”为主线,对两汉远游文学作一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两汉远游文学对楚辞远游主题的继承与创新,探讨道家思想对两汉远游文学带来的超越性。
     绪论部分:先秦时期的远游有四种,一种为主体在现实世界里的实地之旅,第二即为哲学层面上的想象之旅,三、四是两种较为特殊的游历,即巫游与仙游。这四种游历形式在两汉开出三种类型的远游作品,一为纪行之作,二为神游之作,三为仙游之作。考察《远游》与《离骚》的关系,我们发现“仙游”文学是从“神游”文学发展而来的。而两汉远游文学也是在先秦远游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在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远游主题文学的基础上,两汉远游文学才得以发展并呈现出五彩纷呈的面貌。道家哲学上的“想象之旅”没有象“仙游”一样开出一种远游文学样式,但是却通过影响士人的心态对两汉远游文学带来超越精神。
     文章主体部分将分三章对两汉远游文学进行探讨。先来看第一部分,本章讨论两汉纪行文学,主要是纪行赋,分为三节。第一节将结合文本及两汉文献,深入研讨刘歆《遂初赋》、冯衍《显志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葛龚《遂初赋》、刘桢《遂志赋》、崔琰的《述初赋》及汉末建安时期的军旅纪行赋。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梳理从楚辞到两汉纪行赋的演变。本小节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涉江》、《哀郢》为汉代纪行赋之滥觞。二:两汉纪行赋对《离骚》愤世嫉俗精神的沿革。三:两汉纪行赋对《楚辞》抒情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四:两汉纪行赋对楚辞结构形式的继承。第一小部分将首先解读两汉纪行赋的滥觞《涉江》、《哀郢》,探讨其作为纪行之作所具备的条件及不成熟之处。除了《涉江》、《哀郢》外,《离骚》对两汉纪行赋的影响似乎更为广泛,无论是借古以讽今的抒情手法、愤世嫉俗的创作缘起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对后者有影响。第三节将讨论道家思想与两汉纪行赋的关系。两汉纪行赋体现着儒道互补的特点,但总体上来说,述志类纪行赋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再来看第二部分,本章讨论两汉神游文学,即两汉神游赋,分为三节。第一节将结合文本及两汉文献,深入研讨扬雄《太玄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的创作背景,并对文本进行研读。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梳理从《离骚》到两汉神游赋作的演变。本小节分为四个小部分,一:《离骚》神游抒情模式。二:《离骚》愤世嫉俗思想在两汉神游赋中的沿革。三:从诗人气质到哲人思辨。四:《远游》与两汉神游赋。在第一小部分里将首先对《离骚》中的“神游”文本进行分析,并探讨《离骚》远游抒情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探析《离骚》远游抒情模式的开创性意义。与《离骚》远游抒情模式相比,由于时代背景及创作主体的变化,两汉神游赋的神游模式有了新的内容,两汉神游赋呈现出新的面貌。如愤世嫉俗思想的渐趋淡化,越来越浓厚的理性思辨等。另外,两汉神游赋不仅对《离骚》有众多诸如行文结构或者语句上的模仿,与《远游》亦有许多继承。第三节探讨道家思想与两汉神游赋的关系。
     最后来看第三部分,本章讨论两汉游仙文学,即两汉游仙诗赋,分为四节。第一节将结合文本及两汉文献,研读两汉游仙诗赋文本,主要包括汉乐府游仙诗,刘安、曹操的游仙诗,《大人赋》、《览海赋》、《仙赋》三篇游仙赋,以及《楚辞》中汉人拟骚之作。第二节重点探讨两汉游仙诗赋对楚辞,特别是《远游》的继承。作为游仙诗之祖,《远游》不仅在思想上有开创性意义,在艺术形式上也多为两汉游仙诗赋所继承,如愤世嫉俗的游仙动机,“忽临睨夫故乡”情节的设置、意象类型,空间建构方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但两汉游仙诗赋对楚辞《远游》又有了许多创新,不仅出现了众多的纯粹吟诵“列仙之趣”的游仙诗赋,那些“坎壈咏怀”之作也表现出愈来愈浓厚的游仙色彩,新的神仙、方术意象,全新的仙界创造等等,这都是两汉神仙思想兴盛发展的结果。第四节,将探讨道家思想与两汉游仙赋的关系。
     余论部分主要对前文所探讨的楚辞与两汉远游文学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两汉远游文学的关系进行总结与补充。在楚辞方面主要探讨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屈辞的文体感、楚辞的超越意识对两汉远游文学的影响,在道家思想方面,主要以时间为线索探讨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及对同时期远游作家及作品的影响,力争清晰地展现道家思想影响下两汉远游文学演变轨迹。
Introduction: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travel in Pre-Qin Dynasty, one is the travel in a real world, the second is the travel on the philosophy and imagination level. That is Wuyou and Xianyou . The four kinds of travel developed three types of Yuanyou works , one is the works for Jixing, two for Shenyou, and three for Xianyou.
     Chapter one focused on Han Dynasty's Jixing works, mainly Jixing Fu.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will combine the works with Han Dynasty's literature ,deeply expore LiuXin's SuiChuFu, FengYan's XianZhiFu, BanBiao's BeiZhengFu, BanZhao's DongZhengFu, CaiYong's ShuXingFu, GeGong's SuiChuFu, LiuZhen's SuiZhiFu, CuiYan's ShuChuFu, and the military JiXingFu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and Jian'an Period's. Section two will research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ongs of South to HanDynasty's JiXingFu . This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SheJiang and AiYing are the JiXingFu's beginning. Second, Han Dynasty's JiXingF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LiSao's cynical spirit. Third, Han Dynasty's JiXingF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Songs of South's lyrical way. Fourth, Han Dynasty's JiXingFu inherited The Songs of the South's form of art. The first part will firstly interpret SheJiang and AiYing, study its role as the pionner of JiXingFu's necessity and immaturity. Apart from SheJiang, AiYing, LiSao give more extensive impact to Han Dynasty's JiXingFu , from it's lyrical mode, the cynical creative mov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ks. The third section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Han Dynasty's JiXingFu.
     Chapter two focused on Han Fu, will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 one will combine the works with Han Dynasty's literature, deeply expore YangXiong's TaiXuanFu, BanGu's YouTongFu, and ZhangHeng's SiXuanFu. Section Two will comb the evolution from LiSao to Han Dynasty's ShenYouFu . This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mall parts. Part one: LiSao's lyrical mode. Part two: Lisao's cynical though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an Dynasty's ShenYouFu. Part three: from poet to philosopher speculative temperament. Part four: YuanYou and Han Dynasty's ShenYouFu. In the first part ,will deeply analyze Lisao's text and explor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that formed Lisao's Yuanyou lyrical mode. ShenYouFu's lyrical mode has new content compared with LiSao due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writers' changes. For example, the cynical thinking becoming watered down, the more and more strong rational spirit, and Taoist ideas have surfaced. Apart from LiSao, ShenYouFu also inherited a lot from YuanYou. The third section will exp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Dynasty's ShenYouFu and Taoism.
     Chapter three mainly research the poetry and Fu about immortals in Han Dynasty, it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Section one will combine the works and Han Dynasty's literature, deeply study the text about Han Dynasty's poetry and Fu about immortals, including HanYueFu poetry about immortals, Liu'an, CaoCao's poetry about immortals, three HanFu about immorals, and The Songs of South written by Han Dynasty's writers. Section two focused on Han Dynasty's poetry and Fu about immortals, research their's inheritance from the Songs of South , especially from Yuanyou. As the ancestor of poetry about immortals , YuanYou not only in the ideological sense have ground-breaking significance, but also modeled by Han Dynasty's poetry and Fu about immortals in artistic fashion, such as the cynical motive, the far travel's plot settings, the image type, the way of space building and so 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Han Dynasty's poetry and Fu about immortals have a lot of innovation, many purely immortal poems appeared, new immortal space, that's the result of Han Dynasty's immortal thought's flourishing. Section Four wil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Han Dynasty's poetry and Fu about immortals.
     Conclusions: Han Dynasty's scholars recorded their whereabouts , or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bout life by means of Yuanyou, wrote a series of Yuanyou literary works .This article seeks to make a mor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above-mentioned works. QuYuan's SheJiang, AiYing, LiSao,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Han Dynasty's JiXingFu ,ShenYou Fu .YuanYou mainly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Han Dynasty's poetry and Fu about immortals. Apart from the Songs of South , Taoism infiltrat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YuanYou works. Han Dynasty's YuanYou literary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Chinese ancient YuanYou literary, this article trace its source with a view to promote the whol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ancient YuanYou works.
引文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7页。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页。
    3[清]严可均辑校:《全后汉文》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97页。
    4[明]刘基:《郁离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5[唐]杜甫撰[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51页。
    6 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六卷第1页。
    7 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十一卷第1页
    8 《说文解字·卷七上》,见[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330页。
    9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6页。
    10[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7页。
    1[日]白川静著,加地伸行、范月娇译:《中国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2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3 《说文解字·卷五上》,见[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100页。
    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64-65、68、72-73页。
    5 《大宗师》、《逍遥游》、《应帝王》、《齐物论》,分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7、17、293、96页。
    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0页。
    2 《战国策·楚策》、《韩非子·说林上》都有记载,分见[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5页:[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76页。
    3[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9-1370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页。
    5 《庄子·大宗师》,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7页。
    6 《文心雕龙·神思》,见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7 《说文解字·卷二下》,见[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42页。
    8 《说文解字·卷二下》,见[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78页。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十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9页。
    2 参见陈桐生:《楚辞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0-89页。
    3[英]大卫·霍克斯:《中国各体文学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译文见莫砺锋编《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4 陈桐生:《楚辞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1 《说文解字·卷一上》,见[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8页。
    2 《说文解字·卷八上》,见[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167页。
    3[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见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4 参见唐景珏:《<远游>研究》,湖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 陈洪:《论<楚辞>的神游与游仙》,《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1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英]大卫·霍克斯:《中国各体文学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译文见莫砺锋编《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2 陈洪:《论<楚辞>的神游与游仙》,《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3 多洛肯:《楚辞远游文化简论》,《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朱立新:《试论楚辞远游系列的结构模式及其对游仙诗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 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 王琳:《诗赋论丛》,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王琳:《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文史哲》1990年第5期。
    2 宋尚贤:《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形成与发展》,《文史哲》1990年第5期。
    3 苏慧霜:《涉江远游--从屈原作品论唐前骚体纪行赋的发展》,2006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4 许结:《张衡<思玄赋>解读--兼论汉晋言志赋之承变》,《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5[美]康达维著,陈广宏译:《道德之旅:张衡的<思玄赋>》(上),《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6期。
    1[美]康达维著,陈广宏译:《道德之旅:张衡的<思玄赋>》(下),《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
    2 蒋文燕:《张衡<思玄赋>对<离骚>的模拟及二者精神主旨之异同--兼谈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意义》《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焦华丽:《论汉代思玄赋的“神游”描写》,《科教文汇》2006年07期。
    4 张振龙:《汉代游仙文学主旨探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 姚圣良:《汉乐府游仙诗的“列仙之趣”》,《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韩]闵丙三:《汉代乐府诗里的神仙信仰》,《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 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3 孙元璋:《<楚辞·远游>发微》,《文史哲》1985年第6期。
    4 徐明:《试论汉代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张家口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5 王仁元:《简论我国古代游仙诗的发展及表现主题》,《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 尚学锋:《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7-154页。
    2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2[清]严可均校辑:《全宋文》卷三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2599页。
    3[梁]刘勰著,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2页。
    4 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5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1 卞孝萱、王琳:《两汉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 何沛雄:《赋话六种》,三联书店香港书店1982年版,第131页。
    3 对一些创作年代不详的作品,在此仅以生平年代来代替。此处系年以陆侃如先生的观点为主,详见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参以龚克昌、费振刚等先生的观点。
    4 本文所录纪行赋如无特殊说明,均引自[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王粲《从军首》引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1-363页。
    5 张永山先生《西汉目录学家刘向、刘歆年谱》(《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4期)亦持此观点。
    1 《汉书·刘歆传》,见[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72页。下引此书版同。
    1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1页。
    2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7页。
    1[宋]章樵注:《古文苑》卷五,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19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83、985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1[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2 龚克昌先生持同样观点。见龚克昌著:《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9页。
    3 《汉书·叙传上》,见[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07页。
    1 《水经注·荡水》引,见《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92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80页。
    1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22页。
    1[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895页。
    1 《后汉书·崔骃列传》,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09页。
    2 《后汉书·崔骃列传》,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22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0-171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2页。
    2 冯衍《显志赋·自论》,[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78页。
    1[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81页。
    2[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十,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07页。
    3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2页。
    4[晋]陆机《遂志赋.序》,见严可均辑校《全晋文》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2010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3页。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2页。
    1 《思玄赋》,见[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761页。
    2 《刺世嫉邪赋》,见[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915页。
    3 廖国栋:《从“士不遇”到“归去来”--试论两汉辞赋对京城的趋附与偏离》;见《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辑,1996年版,第786页。
    4 顾农:《蔡邕论》,《扬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 王琳:《诗赋论丛》,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2 《郑风·风雨》,见[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345页。
    3 《小雅·十月之交》,见[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446页。
    4 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3页。
    1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1989年版,第67页。
    1[清]严可均校辑《全汉文》卷四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345页。
    2 《汉书·楚元王传附刘歆传》,见[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3 《后汉书·班彪传》,[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4页。
    4 《后汉书·列女传》,[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84页。
    5 《后汉书·蔡邕传》,[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3页。
    6 王琳:《诗赋论丛》,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2页。
    1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7页。
    2 张宜迁:《<遂初赋>与两汉之际赋学流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2页。
    2 王逸注《九歌·湘夫人》,见[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页。
    1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85页。
    2 陆机《遂志赋·序》,[清]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2010页。
    3[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1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2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2页。
    1[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79页。
    1 《后汉书·蔡邕列传》,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3页。
    1 本文所引《太玄赋》的原文均据[清]严可均校辑:《全汉文》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408页。
    1 王青:《扬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2 问永宁:《<太玄赋>作者考辨》,《湖北大学学报》2006第5期。
    3 王以宪:《扬雄著作系年》,《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65-3566页。
    2[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75页。
    3 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系于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扬雄五十岁。
    4 方铭:《扬雄赋论》,《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
    5 本文所引《幽通赋》原文均据[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606-607页。
    6[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13页。
    7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24岁,班固在家居忧。作《幽通赋》,以致命遂志。”陈其泰、赵永春著《班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0页。“公元55年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乙卯24岁,班固因弱冠而孤,作《幽通赋》以见志。又作《终南山赋》。”张永山《目录学家班固年谱》,《图书馆工作研究》2007年第4期。
    8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89页。
    9[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四引孙月峰语。
    1 《孟子·尽心上》,[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91页。
    1 《汉书·叙传》,见[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24页。
    1 本文所引《思玄赋》的原文均据[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759-76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14页。
    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3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18页。
    5 孙文青《张衡年谱》谓张衡始为侍中在汉顺帝阳嘉四年(公元135年),后三年转为河间相。本篇当作于为河间相前,时张衡五十八岁。吴文治先生《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1987年版)推断作于汉顺帝阳嘉四年,即135年,时年张衡58岁。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亦持此说。
    6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5页。
    1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2 冯衍《显志赋·自论》,见[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78页。
    3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2页。
    1[清]鲁笔:《楚辞达》,嘉庆九年小停云山馆刻《二余堂丛书》本。
    1 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3页。
    2 潘啸龙、刘学:《论屈赋情感宣泄的“托游”方式》,《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4 《山海经·大荒西经》,见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5 《山海经·海外西经》,见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6 《山海经·大荒西经》见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1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358页。
    2 徐志啸:《神游论》,《求索》1991年第4期。
    3 李泽厚:《美的历程》,见《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4 李丰楙:《服饰、服食与巫术传统》,参见《楚辞研究论文集》,台北学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530页。
    1 赵沛霖:《先秦神话思想史论》,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2 方铭:《战国文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71页。
    1[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1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14页。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3页。
    3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5页。
    1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2 《汉书·扬雄传》,见[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73页。
    3 《后汉书·班彪列传》,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30页。
    4 《汉书·叙传》,[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13页。
    1 《后汉书·张衡列传》,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10页。
    2[汉]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719页。
    3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安徽:黄山书社,1996年,第172页。
    4 《后汉书·张衡列传》,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14页。
    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5页。
    2 李泽厚:《古典文学札记一则》,《文学评论》1986年4期。
    3 何其芳:《屈原和他的时代》,《人民文学》1953年6期。
    1 闻一多:《神话与诗·屈原问题》,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6月版。
    1 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页。
    1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89页。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第338页。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第139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97-1898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97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97页。
    6 曹大家注《幽通赋》,见[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1页。
    1 《艺概·赋概》,出自[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8页。
    1 《逍遥游》、《天下》,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1098页。
    1[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点·思玄赋》,见[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279页。
    2[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四引何焯语,清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1 《思玄赋》与《离骚》相同的句子,可参见蒋文燕:《张衡〈思玄赋〉对〈离骚〉的模拟及二者精神主旨之异同--兼谈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意义》,《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 《艺概·文概》,见[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2 《艺概·文概》,见[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1 《艺概·文概》,见[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6页。
    3 董治安:《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4页。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00页。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46页。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0页。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62页。
    4 《诗经·大雅·蒸民》,[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568页。
    5 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页。
    1 王洲明:《诗赋论稿》,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2 张松辉:《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3 《论语·述而》,见[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1页。
    1 《庄子·达生》,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58页。
    2 《论语·泰伯》。见[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3页。
    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3页。
    1 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6页。
    2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1 《后汉书·张衡列传》,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97页。
    2[汉]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见[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719页。
    1 尚学锋:《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1 李丰楙:《六朝道教与游仙诗的发展》,《中华学苑》第28期。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6页。
    3[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
    4 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6页。
    5 李永平:《游仙诗特点及分类》,《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 本文所引所有游仙诗的原文均引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宋]严羽《沧浪诗话·考证》,见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10页。
    2 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431页。
    1[汉]东方朔:《十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2[晋]郭璞注:《穆天子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3 葛晓音:《八代诗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页。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页。
    2[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三,岳麓书社1998版,第51页。
    3[清]张玉榖:《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1[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页。
    1[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页。
    2[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页。
    3[汉]高诱注《淮南鸿烈·叙目》,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叙目》第2页。
    4[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8页。
    5 见《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85页。
    6[汉]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8页。
    7[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85页。
    1[晋]葛洪:《神仙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9册,第254页。
    2[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页。
    3 《汉书·艺文志》,见[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4 葛晓音:《八代诗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5 《气出唱》其一
    6 《气出唱》其一
    1 《气出唱》其二
    2 《气出唱》其二
    3 《陌上桑》
    1[明]杨慎:《升庵诗语》卷十,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3页。
    2[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康熙四十五年(1706)蒋氏刻本。
    3 葛晓音:《八代诗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4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见[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4页。
    1 本文所引《大人赋》原文均据[清]严可均校辑:《全汉文》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244页。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3[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点·远游》,见[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112页。
    1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后记》,作家出版社1953年版。
    2 陈子展:《楚辞直解·〈远游〉解题》,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56页。
    4[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56页。
    1[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75页。
    2 龚克昌:《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29页。
    3 康金声:《汉赋纵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33-234页。
    4 龚克昌:《全汉赋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5 庄春波:《汉武帝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546页。
    6 龙文玲:《司马相如〈上林赋〉、〈大人赋〉作年考辨》,《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56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63页。
    2 本文所引《仙赋》原文均据[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35页。
    3 龚克昌著:《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5页。
    1 本文所引《览海赋》原文均据[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97页。
    1 赵逵夫:《班彪〈览海赋〉》,《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0页。
    1 本文所引《楚辞》中汉人拟骚之作的原文据出自[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7页。
    1[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页。
    2[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9页。
    3 赵逵夫:《论〈惜誓〉的作者与作时》,《文献》2000年第1期。
    4 力之:《〈惜誓〉非唐勒所作辨-与赵连夫先生商榷》,《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1[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9页。
    2 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页。
    3 郑文:《〈楚辞·哀时命〉试论》,《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4页。
    2 参见力之《从〈楚辞〉成书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2期。
    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9页。
    1 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页。
    2[宋]朱熹:《楚辞辩证》(下),《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6页。
    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2页。
    4 张永山:《西汉目录学家刘向、刘歆年谱》,《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4期。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4页。
    2[宋]朱熹:《楚辞集注·楚辞辨证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2页。
    3 《文心雕龙·辨骚》,见[梁]刘勰撰,吴林伯注:《〈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4[宋]朱熹:《楚辞集注·楚辞辨证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2页。
    5[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页。
    6 《逍遥游》、《天地》,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421页。
    1 选自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襄露轩刊本《屈辞精义》。
    2 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页。
    3 参看唐景珏:《〈楚辞·远游〉思想内容探析》,《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6页。
    2[明]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3 《大戴礼记·易本命》。见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24页。
    4 《庄子·逍遥游》,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页。
    1[汉]刘向:《列仙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8册,第489页。
    2[汉]刘向:《列仙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8册,第495页。
    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列仙传》,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164-165页。
    1 《论语·宪问》,[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7页。
    2 钟嵘《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见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8-39页。
    1 也有学者分得更为细致,从列仙之趣之中分出艳情一类来,如程千帆先生认为:游仙诗就其旨趣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坎壤咏怀、列仙之趣与隐喻艳情三类。(程千帆:《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辩异》,《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4页。
    1[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2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57页。
    2 《古文辞类纂》卷六十六,[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182页。
    1 郑明璋:《汉赋与神仙鬼怪》,《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1[汉]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4页。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0页。
    1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西皇即西方之帝少昊。见[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
    2 《礼记·月令》亦有收录。需要指出的是,《远游》虽记有主人公在天庭中的壮游,却没有提到黄帝与后土。这可能是因为主人公虽到了天庭但没有见到中央大帝,也可能与前文所述的“轩辕不可攀援兮”有关。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59页。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6页。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59页。
    4 详参唐景珏《〈楚辞·远游〉思想内容探析》,《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61页。
    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4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页。
    5[晋]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6[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98页。
    7[晋]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98页。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42页。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 参考陈桐生先生《论离骚比兴形态早于诗经》,见陈桐生:《楚辞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王逸注《九歌·湘夫人》,见[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页。
    3 陈洪:《论〈楚辞〉的神游与游仙》,《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1 《庄子·天下》,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98页。
    2 《庄子·逍遥游》,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7页。
    3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1 《史记·孝武本纪》,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55页。
    2 《史记·孝武本纪》,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3-464。
    3 《史记·孝武本纪》,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4-475页。
    4 《史记·孝武本纪》,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7页。
    1 《史记·孝武本纪》,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8-479页。
    2 《史记·孝武本纪》,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4页。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2页。
    4[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2页。
    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48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8页。
    2 《汉书·艺文志》,见[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78-1780页。
    1 陈洪:《论〈楚辞〉的神游与游仙》,《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2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132页。
    3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据1918年中华书局本影印,卷二第83页。
    4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3页。
    1 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编著:《四川汉代画象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132页。
    2 吴曾德:《汉代画象石》,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4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见[东汉]赵晔撰,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30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1-1256页。
    2[清]严可均辑校:《全汉文》卷四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346页。
    3[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4[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卷五,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5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1页。
    2 《管子·封禅》,见[唐]房玄龄注《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3[晋]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4 《水经注·湘水》,见[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0页。
    1[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9页。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5页。
    3[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14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页。
    2[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14页。
    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页。
    1[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112页。
    2 《吕氏春秋·仲夏季·大乐》,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页。
    1 《庄子·逍遥游》,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7页。
    2 《吕氏春秋·仲夏季·大乐》。《吕氏春秋》含儒、道、墨、法、阴阳等家的观点,引文反映了道家思想。见《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81、384页。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98页。
    1 《逍遥游》、《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刻意》,分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7、28、96、228、538页。
    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56页。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63页。
    1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5页。
    2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1页。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7页。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页。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256页。
    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3、278、326、327页。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2、266页。
    1 《老子》6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5页。
    2 《老子》59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5页。
    3 《在宥》、《天地》篇,分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81、381、384、421页。
    4 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页。
    5 《在宥》、《天道》、《外物》、《刻意》篇,分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81、457、943、538页。
    1 《心术上》、《内业》篇,分见房玄龄注《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151页。
    2 《大宗师》、《刻意》篇,分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8、535页。
    3[汉]刘向:《列仙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8册,第492页。
    4 《管子》一书包含有儒、法、道等各派思想,一般认为《管子》四篇属于稷下道家著作。
    5 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8页。
    6 朱良志:《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2页。
    1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1页。
    2 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3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4 两汉军旅纪行赋除外
    1 此处统计数字,据[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见[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2页。
    3 《汉书·艺文志》,见[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4 朱良志:《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1 卞孝萱、王琳编著:《两汉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1 冯衍《显志赋》,见[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78页。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 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大戴礼记汇校集解》 方向东撰 中华书局2008年版
    《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战国策》[汉]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中华书局1965年版
    《韩非子集解》[清]王先慎 中华书局1998年版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 中华书局1961年版
    《管子》[唐]房玄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著 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列子集释》 杨伯峻著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老子注释及评介》 陈鼓应著 中华书局1984年版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撰 中华书局1989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校辑 中华书局 1958年影印本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 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 中华书局1977年版
    《古文苑》[宋]章樵注 商务印书馆1937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楚辞集注》[宋]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集解》[明]汪瑗著,董洪利点校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楚辞通释》[清]王夫之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 中华书局1965年版
    《太平御览》[宋]李防等撰 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初学记》[唐]徐坚等辑 中华书局1962年版
    《博物志校证》[晋]张华撰,范宁校证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编纂 中国书店1986年版
    《赋话六种》 何沛雄编 三联书店香港书店1982年版
    《历代赋汇》[清]陈元龙等编 清康熙间扬州诗局刊本
    《历代赋话校证》 何新文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撰,殷孟伦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文心雕龙〉义疏》[梁]刘勰撰,吴林伯注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诗品注》[梁]钟嵘撰,陈延杰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诗薮》[明]胡应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 中华书局1983年
    《采菽堂古诗选》[清]陈祚明 康熙四十五年(1706)蒋氏刻本
    《山海经》[晋]郭璞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说文解字段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 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版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郭店楚墓竹简》 荆门市博物馆编 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 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参)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 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 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列仙传》[汉]刘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列仙传》[汉]刘向(台湾)新兴书局影印1978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本
    《神仙传》[晋]葛洪(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汉赋》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全汉赋评注》(三册) 龚克昌等评注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全汉赋校注》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汉赋研究》 陶秋英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汉赋研究》 龚克昌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辞赋研究》 龚克昌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汉赋纵横》 康金声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汉赋美学》 章沧授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汉赋通论》 万光治著 巴蜀书社1989年版
    《汉赋通义》 姜书阁著 齐鲁书社1989年版
    《汉魏六朝辞赋》 曹道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述论》 高光复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文学研究》 方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 郭建勋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赋史》 马积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汉赋之史的研究》 陶秋英著 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
    《赋史述略》 高光复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辞赋通论》 叶幼明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赋论史稿》 何新文著 开明书局1993年版
    《中国辞赋发展史》 郭维森、许结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赋学概论》 曹明纲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历史辞赋研究史料概述》 马积高著 中华书局2001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注》 裴晋南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历代辞赋选》 刘祯祥、李方晨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汉赋综论》 曲德来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赋文本的艺术研究》 刘朝谦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汉赋赏析》 仇仲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汉赋辞典》 费振刚、仇仲谦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汉赋史论》 简宗梧著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汉赋艺术论》 阮忠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 许结著 中华书局2005年版
    《汉赋与汉代制度》 曹胜高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 李炳海著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道家与道家文学》 李炳海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钱志熙著 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 尚学锋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 张松辉著 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 张松辉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道教文学史》 詹石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道教文学史论稿》 杨建波著 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 陈华昌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道教文学三十谈》 伍伟民,蒋见元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著 中华书局1986年版
    《乐府诗论述》 王运熙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战国文学史论》 方铭著 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诗苑仙踪:诗歌与神仙信仰》 孙昌武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八代诗史》(修订本) 葛晓音著 中华书局2007年版
    《乐府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汉代文学思想史》 许结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汉魏文学嬗变研究》 胡旭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曹集诠评》 丁晏著 文学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 李丰楙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版
    《中国游仙诗概论》 熊晓燕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道骨仙风》 张宏著 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探源》 周策纵著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版
    《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 莫砺锋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巫系文学论》[日]藤野岩友著,韩基国编译 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庄子与中国文学》 宋效永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诗情赋笔话谪仙》 许东海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先秦两汉儒学与文学》 陈松青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汉代诗歌史论》 赵敏俐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张衡评传》 许结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班固评传》 陈其泰、赵永春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司马相如》 龚克昌、苏瑞隆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扬雄评传》 王青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司马相如传》 尚永亮、王承丹著 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班固文学研究》 孙亭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编写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版
    《中国文学史》(上) 钱基博 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秦汉文学编年史》 刘跃进著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两汉文学》 卞孝萱、王琳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鲁迅全集》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诗赋论丛》 王琳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楚辞评论资料选》 杨金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楚辞资料海外编》 尹锡康、周发祥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梁启超著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屈原研究》 梁启超著 中华书局1989年版
    《神话与诗》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1982年版
    《屈原研究》 郭沫若著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学论文集》 姜亮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重订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楚辞直解》 陈子展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屈原与他的时代》 赵逵夫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屈骚探幽》 赵逵夫著 巴蜀书社2004年版
    《楚辞今注》 汤炳正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楚辞与中国文化》 陈桐生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楚辞与原始宗教》 过常宝著 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 萧兵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屈原与楚辞研究》 潘啸龙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屈原辞研究》 金开诚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楚辞诗学》 杨义著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楚辞论稿》(增订本) 李诚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
    《讽谏抒情与神话仪式——楚辞文心论》 鲁瑞菁著 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版
    《屈辞体研究》 黄凤显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上古文明考论》 江林昌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楚文化史》 张正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修订本) 杨宽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汉代思想史》 金春峰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两汉思想史》 徐复观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思想通史》 侯外庐主编 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任继愈著 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著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 龚鹏程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刘笑敢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 崔大华著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管子〉研究》 池万兴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黄老之学通论》 吴光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老庄新论》 陈鼓应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稷下钩沉》 张秉楠辑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 牟钟鉴、张践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著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 艾兰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蒙文通文集》(第一卷) 蒙文通著 巴蜀书社1987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J.Needham) 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德]顾彬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蒋星煜著 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期待与坠落:秦汉文人心态史》 方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文化》[日]白川静著,加地伸行、范月娇译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研究》 李零著 中华书局1985年版
    《楚地出土三种文献研究》 饶宗颐、曾宪通著 中华书局1994年版
    《汉镜所反映的神话传说与神仙思想》 张金仪著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1年版
    《中国帛画与楚汉文化》 刘晓路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四川汉代画象砖与汉代社会》 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著 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道家文化研究》(马王堆帛书专辑) 陈鼓应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神仙传》 干春松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 卿希泰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道教》(1-4) 卿希泰著 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道教文化史》 詹石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道教通论》 牟钟鉴著 齐鲁书社1991年版
    《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 萧登福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周秦两汉早期道教》 萧登福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
    《汉代道教哲学》 李刚著 巴蜀书社1995年版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 王明著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版
    《中国仙话研究》 罗永麟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 梅新林著 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中国游仙文化》 汪涌豪,俞灏敏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方术正考》 李零著 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1版
    《中国方术续考》 李零著 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1版
    《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英]詹·弗雷泽著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英]马林诺夫斯基著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神秘的萨满世界》 乌丙安著 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术、神话与祭祀--通往古代中国政治权威的途径》[美]张光直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神话哲学》 叶舒宪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神话通论》 袁珂著 巴蜀书社1993年版
    《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美学三书》 李泽厚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艺术的起源》 朱狄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1982年版
    《庄子神游》 王德育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 赵沛霖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 赵明、薛敏珠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 王昆吾著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论略》 张宏 北京大学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
    《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 王志 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 王凤霞 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西汉文学系年》 易小平 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 陈斯怀 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 姚圣良 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两汉生死观与两汉文学关系研究》 张宇 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 王媛 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远游〉研究》 唐景珏 湖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远游〉的作者问题、文化背景和文本研究》 刘孝红 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两汉“士不遇”赋研究》 林小云 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汉骚体赋研究》 邓兴华 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文学的想象力--论古代神仙幻想与先秦两汉文学超验意象的关系》 刘稚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论西汉抒情赋》 刘姝睿 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班固辞赋研究》 孙妮桔子 湖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 彭瑾 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游仙长生与及时享乐--汉乐府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追寻》 赵荣 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服饰与礼仪:〈离骚〉的服饰中心说》 李丰楙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4期
    《服饰、服食与巫俗传说--从巫俗观点对楚辞的考察之一》 李丰楙 《古典文学》3期
    《〈楚辞〉和游仙诗》 朱光潜 《文学杂志》三卷四期
    《道德之旅:张衡的〈思玄赋〉》(上)[美]康达维著,陈广宏译:《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6期
    《道德之旅:张衡的〈思玄赋〉》(下)[美]康达维著,陈广宏译:《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
    《评汉人辞赋中的神仙思想》 王宗昱 《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郭璞和〈游仙诗〉》 曹道衡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阴阳五行学说与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 孙晶 《齐鲁学刊》2004年第3期
    《以空间超越求长生久视--先秦两汉诗骚作品的求仙模式》 王风霞 《社会 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
    《论〈楚辞〉的神游与游仙》 陈洪 《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巫风笼罩下的性命之学--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义》[台]杨儒宾 2004年第四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
    《从〈九歌〉之草木试论香草与巫术》[台]邱宜文 《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论儒家思想与汉代辞赋》 苏瑞隆 《文史哲》2000年第5期
    《论屈赋情感宣泄的“托游”方式》 潘啸龙、刘学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离骚〉“神游”二题》 谭曜岐 2006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涉江远游--从屈原作品论唐前骚体纪行赋的发展》 苏慧霜 2006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
    《楚辞远游文化简论》 多洛肯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试论楚辞远游系列的结构模式及其对游仙诗影响》 朱立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不遇 玄思 宫怨 述行--简论屈骚影响下的汉代独创骚体赋》 冯小禄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论汉代思玄赋的“神游”描写》 焦华丽 《科教文汇》2006年07期
    《张衡〈思玄赋〉对〈离骚〉的模拟及二者精神主旨之异同--兼谈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意义》蒋文燕 《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汉赋与神仙鬼怪》 郑明璋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超世之想与诗境开拓》 李文初 《暨南学报》1994年第3期
    《简论我国古代游仙诗的发展及表现主题》 王仁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论游仙诗的起源》 卢晓辉 《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游仙主题》 王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唐前游仙题材的流变与理性意识的成长》 赵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游仙诗特点及分类》 李永平 《西安市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游仙文学刍论》 凌郁之 《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试论游仙文学之渊源》 鲁红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试论汉代游仙诗的产生及演变》 徐明 《张家口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屈赋中“神游”实质初探》 卢平忠《内江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从庄子与屈原的审美理想看“楚文化”》 方铭 《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春之卷
    《楚辞、汉赋中所见之巫风》 李倩 《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
    《论楚辞的文体感》 陈桐生、李彩萍 《云梦学刊》2007年第2期
    《神游论》 徐志啸 《求索》1991年第4期
    《张衡〈思玄赋〉解读--兼论汉晋言志赋之承变》 许结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楚辞·远游〉思想内容探析》 唐景珏 《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 朱良志 《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太玄赋〉作者考辨》 问永宁 《湖北大学学报》2006第5期
    《扬雄著作系年》 王以宪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3期
    《扬雄赋论》 方铭 《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
    《赋的内涵与外延》 方铭 《光明日报》2004年7月28日
    《〈遂初赋〉与两汉之际赋学流变》 张宜迁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蔡邕论》 顾农 《扬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 方铭 《北方论丛》2005年第1期
    《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 王琳 《文史哲》1990年第5期
    《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形成与发展》 宋尚贤 《文史哲》1990年第5期
    《论〈惜誓〉的作者与作时》 赵逵夫 《文献》2000年第1期
    《〈惜誓〉非唐勒所作辨-与赵连夫先生商榷》 力之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楚辞·哀时命〉试论》 郑文 《甘肃师大学报》1980年第4期
    《司马相如〈上林赋〉、〈大人赋〉作年考辨》 龙文玲 《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班彪〈览海赋〉》 赵逵夫 《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从〈楚辞〉成书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力之 《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2期
    《疏阔悲凉苍茫隽永--读刘歆〈遂初赋〉和班彪〈北征赋〉》 蒋文燕 《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
    《论〈幽通赋〉与〈答宾戏〉》 孙亭玉 《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汉魏六朝时期的海赋》 谭家健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