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北方草原人物纹饰与古代北方民族文化之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物纹饰即装饰有人物形象的草原“动物纹”艺术’。这些具有人物图像的纹饰,不同于动物纹,体现了古代北方民族对于人的认知,直接反映人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该文以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所见的装饰艺术人物纹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材料,在前人对“动物风格”艺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考古出土的文化群相,对人物图像本身及这些形象背后的意义做出探讨。
     该文以环燕山南北及长城内外地带考古出土的北方民族人物纹饰为主,结合国内外传世藏品,根据主题内容和装饰风格等特征,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和单体人物、人与动物、人物场景三大类型,一方面探讨这些人物纹饰的文化内涵,考察西周至西汉时期古代北方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梳理公元前一千年来古代北方民族之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演变。另一方而分析人物纹饰的文化因素,论证各类人物纹饰与中原及其域外(黑海北岸、西西伯利亚)文化的联系,探讨古代北方民族各个时期与其临近的华夏国家及更远的欧亚草原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文化交流状况。
     该文认为早期至中期的人物纹饰整体上没有传承性,并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战国晚期在吸收中原制作技法和和南俄草原斯基泰等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开始本土化进程,并在匈奴帝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象征民族身份的人物纹饰艺术语言。
     基于人物纹饰,该文认为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带是一个种族、经济社会及文化错综复杂的区域,早中期阶段在文化传统上也并不是一脉相承,直到战国后期才开始在以斯基泰游牧文化为主的多民族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强盛的匈奴文化。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images and it's activities is a kind of the "Animal style" as well as Scythio-Siberian Art which includes human figures. To some extent the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figures is different from animal style, Which embody self-cognition of ancient northern people and direct reflected human themselves and their social life.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ies the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figures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northern China, date from the late Bronze Age to the early Iron Age. Inquire into these characters and the meaning behind the image tex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y on animal style art, by means of collecting data systematically which contain archaeological objects.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priority to The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figures excavated around the areas near to Yanshan Mountain and the Great Wall belt, combined with relics handed down both in domestic and abroad. According to some features especially in motifs and decorative style, the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figur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of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age, and three dominant patterns of individual, human and animals, scenes with human.
     On the one hand, we investigat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China's northern people throughout explor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figures, and try to sort out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thern people's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ir cultural life since B.C.1000.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analyzing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characters decorated Ornamentation and demonstrat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and abroad (The northern shore of the Black Sea and West Siberia), the author finally inquire into the relationship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condition among ancient northern people, countries in Central Plains and people in Eurasia grasslands.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figures generally appears no constant tradition, but is strongly characterized by its regional featur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times. In the late Age,about the Huns rises, based on absorbing the technique of Central Plains and the culture of South Russian Steppe Scythian, the Ornamentation with human figures of the China's northern glassland begins its localization and unified process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ir own language of Art which symbolizes i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grassland culture during the Huns Empire Period.
     At this period, the northern area is a place filled with complicated nations, economic societies and cultures. Though having no inheritance in cultural tradition, it forges prosperous Huns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joining and merging multiple nations and cultures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Scythian nomadic culture.
引文
1参考杨建华:《春秋战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64本第2分(1993年),第232页。这里的“动物纹”指动物风格,是斯基泰艺术风格的统称,包括动物纹、人物纹、几何纹、飞禽纹等。对于北方地区青铜器的命名先后有很多种,如早年日本学者的“绥远式”、俄国学者的“西伯利亚式”,另有“北方风格”、“北方草原式”、“鄂尔多斯式”、“北方系”青铜器等说法。这里从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1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作者认为:“之所以命名为‘北方系’,一方面意在强调它们在器类、器形、纹饰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有别于中原起源的青铜器,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它们与横贯欧亚大陆的大草原地带其它地区青铜器的密切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以及脚注和参考文献中所谓台湾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均应加引号;1949年以后的民国纪年均应为公元纪年。
    5乌恩:《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第45-61页。
    6乌恩:《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第25-37页。
    7乌恩:《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铜带饰的起源》,《文物》2002年第6期,第68-77页。
    8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9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64本第2分(1993年),第231-359页。
    10林天人编著:《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第二册先秦史),(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才出版中心,2004年,第76页。
    11乔梁:《中国北方动物饰牌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33页。
    12单月英、卢岩:《匈奴腰饰牌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故宫博物馆院刊》2008年第2期,第130-158、163页。
    13潘玲:《矩形动物纹饰牌的相关问题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146页。
    14乌恩:《略论欧亚草原早期游牧人艺术中的卷曲动物纹形象》.《考古》2002年第11期,第60-68页。
    15林沄:《从东黑沟出上的有角神兽饰牌淡起》,《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0-45页。
    16史党社:《从秦地域内出上的欧亚草原“动物纹”看秦与“戌狄”文化的关系》,《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717-732页。
    17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100页。乌恩:《论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欧亚大陆草原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9-155页。
    18参考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夏商周时期青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9匈奴之后的鲜卑仍沿用透雕动物风格牌饰.但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因此不包括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20收集材料时偶尔会出现重复,如在某一个博物馆网站中找到的和某图录中所著录的文物资料为同一件器物,因此为了防止重复.在收集资料时对尺寸大小和图片细节及其它信息都有严格格对照和区分.
    21北方考古不同于中原考古,没有丰富的地层学关系,墓葬文化及器物往往不能精确到具体的年代,只能确定其大致年代。
    22此阶段草原文化遗迹并非都为匈奴民族文化,如对于辽宁西丰西岔沟墓地的的文化性质目前还存在争论,但此时期匈奴是北方草原的统治者.以匈奴文化为主流.因此这里称为匈奴文化时期.以匈奴联盟建立为准(公元前209)。
    2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第117-140页。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县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第304-308页。
    25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9辑),第23-58页。
    2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18页。另见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笫5期,第4-22页。
    27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l期,第63-71页。
    28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第451-499页。
    29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戌文化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第8-15页。
    30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2期,第23-40、75页。
    31 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i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文中简称《游牧艺术》)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p.60. No26.
    32刘德祯帧、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年第5期,第413-424页。
    33杨宁国、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年第12期,第28-37页。
    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战国铸铜工匠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9期,第4-14页。
    35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燕下都》(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684-731页。
    36乔梁:《辛庄头30号墓的年代及其他》,《华夏考古》2004年2期,第58-67页。
    37 http://www.metmuseum.org/works_of_art/collection_datebasc/asian_art.Credit LincGift of Mr. and Mrs. Eugene V. Thaw,2002.
    38 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p.60, No92.
    39 Dcnnos Museum Center:Ancient Bronzes of the East Asian Grassland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 Information for Educators. http://www.dcnnosmuscum.org/education/resources/packets/packcts-pdfs/ancientbron/es-tcache rpacket.pdf另见Bunker.Emma C. & Trudy S. Kawami. Kathcryn M. Linduff,Wu En. Ancient Bronzes of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from the Arthur M.Sackler ('ollections.NY :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1997. fig214.
    40杨蒙泽:《鄂尔多斯青铜器再认识》,《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41 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p.153, No130.
    42杨蒙泽:《远古的倾述—鄂尔多斯青铜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43 http://collectionsonlinc.lacma.org/mwcbcgi/mweb.exe?request=image;hex=M76_97_616.jpg
    44 http://image.tnm.ip/imaae/1024/C0045325.jpg
    45杨蒙泽:《远古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46参见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第413页,图一二,1、2、3、4。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站:《宁夏彭阳县张街村春秋战国墓地》,《考古》2002年第8期,第28-37页,图——,5、10。宁夏文物考古所、西吉县文管所:《西吉县陈阳川墓地发掘简报》,《宁夏考古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1-70页,图八,1。
    47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编:《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31-137,图1,132页。
    48予平、戴戈:《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匈奴铜饰牌》,《文博》1985年第5期,第38-42页,图9。
    49黄晓芬、粱晓青:《甘肃省华池县发现透雕金饰带》,《文物》1985年第5期,第40页。见下文图十一,2。
    5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洋西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138-140页。
    51孙守道:《“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文物》1960年,第8、9期,第25-35页。
    52下文也简称“捉俘纹”。
    53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96页。
    54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考古》1988年第3期,第333-356页。
    55东辽县石驿乡文化站:《东辽县石驿乡汉代铜牌》,《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05页。
    56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年.第68页。潘玲:《外贝加尔匈奴遗存的年代》,《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第102-115页,表一,中国境内的墓葬出土的见于外贝加尔匈奴墓葬的非中原文化传统器物览表。
    57A.萨里莫尼:《卢芹斋收藏的中国—西伯利亚艺术品》,图版Ⅻ,1、2。转自乌恩:《中国北力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第28页。
    58王睦:《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http://www.wangf.net/vbb2/showthread.php?s=08d34aac8b9571bcf26496fd96b6852c&threadid =25813
    59郭物:《马背上的信仰——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图版32。
    60 Jettmar Karl, Art of Steppes. New York:Crown Publishers, Inc.,1967, P.231, Plate52.
    61M·A·戴甫列持:《西伯利亚的腰饰牌》(俄文),1980年,莫斯科。转自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83页。
    62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5·:北方民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图一○六。1983年出土于宁夏倒墩子墓,现存同心县文物管理所。
    63予平、戴戈:《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匈奴铜饰牌》,《文博》1985年第5期,第38-42页,图6。
    64王海文:《故宫博物院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1期,第16-24页,图三十五。
    65郑绍宗:《略论中国北部长城地带发现的动物纹青铜饰牌》,《文物春秋》1991年4期,第1-32页,图62。
    66A.萨里莫尼:《卢芹斋收藏的中国—西伯利亚艺术品》,图版ⅩⅪ、4。转自乌恩:《中国北方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第29页。
    67埃玛·邦克:《中亚、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古代艺术》,图885。转自乌恩:《中国北方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第29页。
    68 http://collectionsonline.laema.org/mwebcgi/mweb.exe?request=image;hex=M76_97_583.jpg.
    69 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p.111, No81.
    70 Jenny F. So and Emma C. Bunker,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Arthur M.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95, p.93-4, No 2. xiwenguo zhai collection.
    71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草原·骑马民族中国北方·青铜器》,1997年,第211页。
    72A.萨里莫尼:《卢芹斋收藏的中国—西伯利亚艺术品》,图版Ⅻ、3。转自乌恩:《中国北方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第29页。
    73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74庞昊:《翁牛特旗发现两汉铜牌饰》,《文物》1998年第7期,第42-43、78页。图一1,图五1-4。
    75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331页。
    76徐秉琨、孙守道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中的农牧文明》,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77 http://www.mctmuseum.org/works_of_art/collcction_datcbasc/asian_art. Credit LincGift of Eugene V. Thaw,2004
    78埃玛·邦克:《中亚、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古代艺术》,图 887。转自乌恩:《中国北方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第28页。
    79 http://collcctionsonlinc.laema.org/mwebcgi/mweb.exe?rcquest=image;hex=M76 97 582.jpg
    80杨蒙洋:《远古德倾述—鄂尔多斯青铜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3 页。
    81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3页。
    8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胡昌健:《成都石羊西汉木椁墓》,《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第26--28页。图片详情见图录一56备注栏。
    83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5·北方民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1973年倒墩子墓地出土,宁夏同心文管所藏。
    84杨蒙洋:《远古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85 Jenny F. So and Emma C. Bunker,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Arthur M.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95, p.93-4, No 6.
    86 Ancient Bronze from China, Ordos and the Steppes, http://www.benjanssens.com/ancient-bronzes/Ancient_Bronzes.pdf
    87 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search_the_collection_database/search object_image.as px?objectId=228256&partId=l&search Text=Bronze+plaques & from ADBC=ad&toADBC=ad& title Subject=on & physicalAttribute=on&orig=%2fresearch%2fsearch_the_collection_database.a spx&images=on&num Pages= 10&c
    88转引邢义田:《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97-314页,图88,296页。
    89《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发表2件,第112页,图九5;《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图录1件,第235页。
    90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图九6。
    91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
    92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第403-418页,图一三1,414页。
    93祁小山,王博编:《新疆古代文化·丝绸之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94王海文:《故宫博物院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1期,第16-24页,图三十四,23页。
    95农牧交错地带以外的北方及南方汉文化区域如江苏、广西、广东、云南、重庆、安徽、湖南等地均有发现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动物纹牌饰,但不见北方草原人物纹饰。动物纹饰牌材质涉及金、银、铜、玻璃、玉五种,以鎏金铜质牌饰为主,金和银质的也较多发现。
    96纹样,这里是指具有相同图案造型的一类纹饰,但具体每一件人物纹饰的尺寸大小及局部细节可能略微不同。
    97第二、三章论述中再次出现某种纹样及其局部图时也会以编号表示。
    98近年,以国外学者艾玛·邦克为主的一些学者提出一部分北方系金属饰牌可能是中原手工艺者为迎合蛮夷口味而制作生产的。参见Emma C.Bunker, Sino-Nomadic Art:Eastern Zhou,Oin and Han Artifacts Made For Nomadic Taste,“国立”故宫博物院编:《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器物》(下),(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2年,第569-590页。国内学者中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以罗丰为代表,参见罗丰:《中原制造—关于北方动物纹金属饰牌》,《文物》2010年第3期,第56-63、96页。
    99转引自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64本笫2分(1993年),第235页。
    100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101参考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95-203页。
    102详见陈立柱:《三十年间国内匈奴族源研究评议》,《学术界》2011年第9期。
    103图一中图片均为图录二中纹样的细部截图,图中编号见图录二。
    104朱泓:《体质人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
    105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106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赤峰、宁城夏家店上层文化人骨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第157-169页:朱泓:《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人类学特征》,朱泓主编:《东北、内蒙古地区古代人类的种族类型与DNA》,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而宽”“颅高”等为体质人类学术语。
    107朱泓:《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及其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
    108潘其风:《从颅骨资料看匈奴族的人种》,《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笫292-301页,引自296页。
    109潘其风、韩康信:《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菜人骨的研究》,《考古》1984年第4期,第367页。
    110朱泓:《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第7页。参见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第57-81页。朱泓:《内蒙古凉城东周时期墓葬入骨研究》,《考古学集刊》(7).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70、177页。
    111潘其风:《从颅骨资料看匈奴族的人种》,《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92-301页,引自299页。
    112目前中国境内这一时期的入骨资料尚很缺乏,因此多以前期或后期及国外的体质人类学资料作为类比。
    113朱泓:《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和契丹》,《北方文物》1994年笫2期,笫11页。
    114参见朱泓:《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第54-64页。
    115朱泓:《内蒙古凉城东周时期墓葬人骨研究》,《考古学集刊》(7),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69-191页,参见175、177页。
    116朱泓:《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第11页。
    117朱泓:《体质人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古东北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就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以新开流文化居民、小河沿文化居民、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主要居民(第二、三分组)、西团由文化居民、庙后由文化类型(或称马城子文化)居民、平洋墓葬居民、郑家注(?)青铜短剑墓居民、关马山石椁墓居民和水泉墓地居民等为代表。
    118参见潘其风、韩康信:《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考古》1984年第4期,第367-375页。
    119第二、三章中图片出处来源等详细信息见图录三。
    120陈良伟:《初论北亚草原石雕人像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56-65页。
    121潘其风:《从颅骨资料看匈奴族的人种》,《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92-301页,引自294、299、300页。
    122 Jettmar Karl, Art of Steppes. New York:Crown Publishers, Inc.,1967, P115, Plate18.
    123魏坚编:《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150-152页。引自1150页,图15·1。
    124潘其风:《从颅骨资料看匈奴的人种》.《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92-301页,引自296页。
    125图一·,11号虽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但其范围明确为中国西北,另外参照宁夏彭阳出土的骑驼像,此件也可能是其附近地区的。
    126对比参照图一。
    127《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128参考邢义田:《古代中国及欧亚文谳、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04页。
    129林斡:《匈奴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笫二版,第167页。
    130《汉书·匈奴传》
    131《后汉书》
    132《周书·突厥传》
    133《汉书》卷54,《李陵传》颜师古注。
    134邢义田,《古代中国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85页。
    135《汉书》卷43《陆贾化》
    136乌恩:《试论汉代匈奴与鲜卑遗迹的区别》,《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36-150页,引自148页。
    1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放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第417-426。
    138参考乌恩:《试论汉代匈奴与鲜卑遗迹的区别》,《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放汉旗周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第417-426页。见425页、426页注释6。
    139参照图一。
    140参见邢义田,《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收自《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86-299页。
    141参见邢义田,《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收自《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16-226、235、239-244页;《汉代画像胡汉战争图的构成、类型与意义》,315-393页。
    142转自王国维:《胡服考》,《观堂集林》(四),中华书局,1069-1071页。
    143转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144转自王国维:《胡服考》,《观堂集林》(四),中华书局,第1070页。
    14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88页,图三二。
    146邢义田,《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收自《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80-282页。
    147参见图录二。
    148转自王国维:《胡服考》,《观堂集林》(四),中华书局,第1075-1076页。
    149参见邢义田:《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收自《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59-280页。
    150见张睿丽、赵斌:《秦汉匈奴服装形制探析》,《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62-67页,引自66-67页。
    151陈经序:《匈奴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152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上海:三联书店,1962年,第65页。
    153陈绍椂:《匈奴社会物质生活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第260-270页,引自263页。
    154参考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上海:三联书店,1962年,第65页注释3。
    155如河南安阳殷墟,三门峡上村岭,陕西长安沣西,琉璃河等地股周车马坑所出实物。见杨泓:《战车与车战——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札记之一》,《文物》1977年第5期,第82-90、22页,引自83页,图二。
    156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见图227,69页,图485,124页,图1096,273页。
    157(苏联)诺甫戈罗多娃:《蒙古山中的古代岩画》,巫新华主编:《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8田广金、郭素新:《北方草原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第145页。
    159转引乌兰亚托:《试论匈奴民族的衣食住行》,,《北方文物》1996年第4期,第66-72页,引自71页。
    160《盐铁论·论功》。
    161《汉书·匈奴传》。
    162参见林干:《匈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2页。
    163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164 Bunker, Emma C,& Watt,James C.Y.& Sun,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ne V.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P111,No81.
    165 http://baike.baidu.com/view/43943.htm
    1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304-308页。第307页。
    167参考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269页及图1096(273页)、图485(124页)。
    168参考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169参考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第14期,2003年。
    170参考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第14期,2003年。
    171参考吉迪(Gideon Shelach)著,张玲、徐静泽:《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44-251页。作者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农业仍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而离水源较远区域的开发则与游牧生计方式有关。指出夏家店上层文化可能有农业和游牧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共存。而作者认为传统的人口迁移论和气候变化并不是游牧生计方式出现的最主要原因,而是一种经济适应性与政治适应性的体现。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64本第2分(1993年),第303页。
    172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6页。
    173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174参阅《史记·匈奴列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
    175参阅《史记·匈奴列传》载公元前110年乌维单于“休养士马、习骑射”一节。
    176杨宁国、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年第12期,第28-37页,引自36页。
    177转引陈健文:《中国玉古代南西伯利亚的文化互动》,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921-964,引自943页。
    178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345页。
    17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137、 图版69。
    180钱伯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穆天子传>的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81-92页,第87页。
    181钱伯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穆天子传>的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81-92页,第87页。
    182钱伯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穆天子传>的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81-92页,第83页。
    183邵大地编绘:《青铜装饰纹样选》,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184《后汉书·西羌传》
    185《汉书·匈奴传》。
    186转引自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34页。
    187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9页。
    188转引自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189转引自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190林干:《匈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191参考林干:《匈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页。“匈奴的奴隶制,也和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一样,是与奴隶买卖相辅而行的。”另外,《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西方的羌族将掠夺得来的大批汉人奴隶转卖给南匈奴,这种奴隶贩卖这在北方游牧部落中普遍存在。江上波夫著,张承志译:《骑马民族国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35页,“毫无疑问,向各地转卖征收或掠夺来的人蓄物资,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192参见林干《匈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3-19页。
    193参考郑绍宗:《略论中国北部长城地带发现的动物纹青铜饰牌》,《文物春秋》1991年4期,1-32页,第13页。
    194 Bunkcr,Emma C. & Wall.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 Yale Univ Pr.2002.P111。
    195林干《匈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页。
    196见《史记·匈奴列传》。
    197本文共收集人物角斗纹共10件,约为此时期场景类纹饰的二分之一,可见摔跤程勇之风的盛行。
    198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25页。
    199郭物:《马背上的信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200参考李零:《入山与出塞》,《文物》,2000年第2期,第88页。“如果你不了解一个文明的宗教,也就不大了能了解这个文明本身。”
    201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研究》,《文物资料从刊》第9辑。第36页。
    202参考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季羡林所做序言,第7页。
    203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图1411,第396页。
    204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131-156页。本文参考134页。
    20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l期,第131-156页。本文参考135页。
    206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第3页。
    207参考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30-40页。作者认为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旧石器时代的马尔他遗址就已经产生了萨满教的原始宗教形态,有着复杂的原始宗教祭祀方式,萨满教产生的时间至少可上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尔他文化时代。
    208神树及各层天是萨满信仰的核心,参看下文树崇拜。
    209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210王其格:《浅论北方草原民族的图腾信仰》,《论草原文化——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第193页。
    211参考冯恩学:《考古所见萨满之腰铃与饰牌》,《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29-37页。
    212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民族鹿崇拜钩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93-98页,引自96页。
    213见图十一2,黄晓芬、梁晓青:《甘肃省华池县发现透雕金饰带》,《文物》1985年第5期,第40页,图一,长8.7厘米,宽6.3厘米,重63克,现藏陕西省博物院。
    214见图十一3,李炳武主编:《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金银器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6、187页。长8.7厘米,宽6.2厘米,重62.5克。现藏陕西省博物院。
    215见图十一4,李炳武主编:《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金银器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6、187页。长10厘米,宽6.5厘米,重36克。现藏陕西省博物院。
    216李炳武主编:《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金银器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6页。
    217李晓红:《试论北方草原古代艺术中的鹿形象》,《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第60-63、67页。
    218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第25页。
    219贺文章:《漫谈图腾与熊崇拜》,《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第125页。
    220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221(俄罗斯)苏科洛娃著,郭孟秀译:《熊崇拜》,《满语研究》2001年第1期,第121-130页。
    222李晶:《满通古斯民族和朝鲜民族熊神话传说之比较》,《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6月,第24-28页。
    223金刚:《蒙古语中熊崇拜的遗迹》,《满语研究》,2002年第1期。
    224叶舒宪:《秦文化源流新探—熊图腾与中原通古斯人假说》,《学术月刊》2007年6月。第125-133页。
    225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8、198页。匈奴活动地域特点的考古学证明,见(美)埃尔迪·米克洛什兹:《遍及欧亚中部之匈奴鍑及其岩画形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年,呼和浩特。作者根据在欧亚草原的实际调查资料,绘制—张鍑的分布图, 得出“铜鍑在草原上没有发现,但是在草原边缘地区和森林地带,甚至是山区均有发现。”
    226《汉书·匈奴传》
    227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350页。
    228参考(美)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89页。
    229参考谢剑:《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4分,1969年,第584页。,
    230鄂博,在山头、河边、境界等处,堆土石块,插以树枝,其上挂以各色小棋。我国兴安盟地区的蒙古族,在海拉尔举行“鄂博祭”时,必驰马绕行“鄂博”四周,之后举行池马比 赛。这与古代匈奴驰马绕林木而祭,及祭祀走马为乐的情景相符合。
    231参考谢剑:《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4分,1969年,第585-586页,
    232此种祈福的意图在“匈奴之甥”的高车族的祭天仪式叫有着明显的表达,除群队驰马旋绕百匝之外,并以乳酪浇灌所竖柳枝。
    233参考谢剑:《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4分,1969年,第590页。
    234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述》,《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第122页。
    235《汉书·酷吏传》
    236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论》,《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第122页。
    237参考张景明:《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论草原文化》,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第141页。
    238转张景明:《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论草原文化》,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第142页,原载《考古学参考资料》(1)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239对此,很多学者基于草原“动物风格”纹饰已有广泛的讨论,如杜正胜,艾玛·邦克等。
    240参考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64本第2分(1993年),第330页。
    241 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P17.
    242 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P17.
    243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第14期,2003年。
    244 Sergey Minyaev, The Origins of the "Geometric Style " in Hsiung nu Art, Kurgans,Ritual Sites, and Settlements.Eurasian Brone and Iron Age. London: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P295.
    245 Jeannine Davis-Kimball.ed, Nomads of the Eurasian Steppes in the Early Iron Age, Berkeley CA:Zinat Press,1995, P69.
    246格鲁塞著,蓝琪译:《草原帝国》,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9页
    247单月英、卢岩:《匈奴腰饰牌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故宫博物馆院刊》2008年第2期,第147页。
    248宁夏博物馆,钟侃:《宁夏固原出土文物》,《文物》1978年第12期,第86-900页。
    249参考Chouet-Bertola, Danielle A, Shamanism and some modes of zoomorph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Near East.PhD, Brandeis University,1994.
    250 Sergey Minyaev, The Origins of the "Geometric Style " in Hsiung nu Art, Kurgans.Ritual Sites,and Settlements,Eurasian Brone and Iron Age. London: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P293.
    252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5页。
    253孙作云:《汉代司命神像的发现》,《光明日报》,1963年12月4日。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403页。转引自郑岩:《汉代艺术中的胡人形象》,《艺术史研究》(第1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999年,第133-150页。
    254 V. I.Guliaev,Amazons in the Scythia:new.finds at the MiddleDon,Southern Russia,World Archaeology,35:1,P112-125.
    255 Jeannine Davis-Kimball, Enarees and Women of High Status Evidence of Ritual at Tillya Tepe(Northern Afghanistan), Kurgans,Ritual Sites,and Settlements, Eurasian Brone and Iron Age, London: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P238.
    256杜正胜,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64本,第2分,339页。
    257 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P 112.
    258 Jeannine Davis-Kimball, Enarees and Women of High Status Evidence of Ritual at Tilly a Tepe(Northern Afghanistan), Kurgans,Ritual Sites.and Settlements,Eurasian Brone and Iron Age, London: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P237-.238.
    259北方草原地带人物纹饰牌早中晚三期出上地域分布图,见图录四。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1:117、1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4:304-308.
    [3]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研究.文物资料从刊.9:23-58.
    [4]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5:4-22.
    [5]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小黑石沟:夏家店匕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1:63-71.
    [7]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文化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5:8-15.
    [8]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2:23-40,75.
    [9]刘得祯、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5:413-424.
    [10]杨宁国、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上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12:28-37.
    [11]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5:403-418.
    [12]宁夏回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站.宁夏彭阳县张街村春秋战国墓地.考古.2002,H:28-37.
    [13]宁夏文物考古所、西吉县文管所.西吉县陈阳川墓地发掘简报.见:宁夏考古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61-70.
    [14]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燕下都(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684-731.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战国铸铜工匠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9:4-14.
    [16]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见: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编.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131、137.
    [1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洋西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138-140.
    [18]魏坚编.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50-152.
    [1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37.
    [20]孙守道.“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文物.1960,8、9:25-35.
    [2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考古.1988,3:333-356.
    [22]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同心县文管所等.宁夏同心县倒墩子汉代匈奴墓地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87,1:33-37.
    [23]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胡昌任.成都石羊西汉木撑墓.考古与文物.1983,2:26-28.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5:417-426.
    [25]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1:7-24.
    [26]国家文物局.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91-98.
    [27]钟侃.宁夏固原出土文物.文物.1978,12:86-900.
    [28]予平、戴戈.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匈奴铜饰牌.文博.1985,5:38-42.
    [29]黄晓芬、梁晓青.甘肃省华池县发现透雕金饰带.文物.1985,5:40.
    [30]王海文.故宫博物院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1:16-24.
    [31]郑绍宗.略论中国北部长城地带发现的动物纹青铜饰牌.文物春秋.1991,4:1-32.
    [32]庞吴.翁牛特旗发现两汉铜牌饰.文物.1998,7:42-43.
    [33]东辽县石驿乡文化站.东辽县石驿乡汉代铜牌.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05.
    [34]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5··北方民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35]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36]徐秉琨、孙守道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中的农牧文明.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27.
    [37]祁小山,王博编.新疆古代文化·丝绸之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204.
    [38]邵大地编绘.青铜装饰纹样选.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39]韩伟主编.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金银器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0]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1]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历史文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2]V. I. Guliaev, Amazons in the Scythia:new finds at the Middle Don, Southern Russia, World Archaeology,35:1, P112-125.
    [1][日]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23.
    [2][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魏凤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1-307.
    [3]林干.匈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匈牙利]哈尔马塔主编.中亚文明史,第2卷(徐文堪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四,2001.4-93.
    [5]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6]余氏英.汉代贸易与扩张(邬文玲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汪宁生.民族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43-389.
    [8]刑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286-299.
    [9]芮传明、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7-266.
    [10]杨建华.春秋战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1]田广金、郭索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2]林天人编著.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 1945-2000(第二册先秦史).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才出版中心,2004.76.
    [13]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蒂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8.
    [14]杨蒙泽.远古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15]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郭物.马背上的信仰——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7]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95-203.
    [18]朱泓.体质人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王国维.胡服考.观堂集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1069-1071.
    [20]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1]陈经序.匈奴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上海:三联书店.1962.
    [23]田广金、郭素新.北方草原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5]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贺严、高书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6]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27]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8]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29](美)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30]格鲁塞.草原帝国(蓝琪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31]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4-80.
    [32]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3]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64-86.
    [34]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5]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6]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7]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8]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9]Bunker, Emma C. & Watt, James C. Y. & Sun, Zhixin, Nomadic Art from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 Yale UnivPr.2002. No26, P60.
    [40]Bunker,Emma C. & Trudy S. Kawami, Katheryn M. Linduff,Wu En. Ancient Bronzes of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from the Arthur M.Sackler Col lections. NY: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1997.
    [41]Jenny F. So and Emma C. Bunker,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Seattle and London,1995.
    [42]Jettmar Karl.Art of Steppes. New York:Crown Publishers, Inc.,1967.
    [43]Jeannine Davis-Kimball.ed, Nomads of the Eurasian Steppes in the Early Iron Age,Zinat Press,Berkeley,CA,1995.
    [44][日]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草原·骑马民族中国北方·青铜器》,1997年。
    [1]罗丰.中原制造—关于北方动物纹金属饰牌.文物.2010,3:56-63.
    [2]乌恩.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痛带饰的起源.文物.2002,6:13-22.
    [3]乌恩.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考古学报.19811,1:25-37.
    [4]乌恩.中国北方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83,1:25-37.
    [5]乌恩.略论欧亚草原早期游牧人艺术中的卷曲动物纹形象.考古.2002,11:60-68.
    [6]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4:437-470.
    [7]单月英、卢岩.匈奴腰饰牌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故宫博物馆院刊.2008,2:130-158、163.
    [8]单月英.匈奴墓葬研究.考古学报.2009,1:35-67.
    [9]潘玲.规形动物纹饰牌的相关问题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5:126-146.
    [10]潘玲.外贝加尔匈奴遗存的年代.华夏考古.2009,4:102-115.
    [11]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4:451-499.
    [12]陈立柱.三十年间国内匈奴族源研究评议.学术界.2011,9:53-71.
    [13]中国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赤峰、宁城夏家店上层文化人骨研究.考古学报.1975,2:157-169.
    [14]朱泓.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人类学特征.见:朱泓主编.东北、内蒙古地区古代人类的种族类型与DNA.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14.
    [15]朱泓.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及其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9,1.
    [16]潘其风、韩康信.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考古.1984,4:367-375.
    [17]朱泓.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北方文物.1994,2:7-13.
    [18]朱泓.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文物季刊.1998,1:54-64.
    [19]陈良伟.初论北亚草原石雕人像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56-65.
    [20]张睿丽、赵斌.秦汉匈奴服装形制探析.西域研究.2008,2:62-67.
    [21]陈绍禄.匈奴社会物质生活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89,1:260-270.
    [22]杨泓.战车与车战——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札记之一.文物.1977,5.82-90.
    [23]乌兰亚托.试论匈奴民族的衣食住行.北方文物.1996,4:66-72.
    [24]林芸.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2003,14.
    [25]钱伯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穆天子传>的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2,3:81-92.
    [26]李零.入山与出塞.文物.2000,2:88.
    [27]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中国社会科学.1988,1:131-156.
    [28]冯恩学.考古所见萨满之腰铃与饰牌.北方文物.1998,2:29-37.
    [29]奇文英.满—通古斯话民族鹿崇拜钩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4:93-98.
    [30]李晓红.试论北方草原古代艺术中的鹿形象.考古与文物.2002,5:60-63.
    [31]贺文章.漫谈图腾与熊崇拜.北方文物.1994,3.122-126.
    [32](俄罗斯)苏科洛娃.熊崇拜(郭孟秀译).满语研究.2001,1;121-130。
    [33]李晶.满通古斯民族和朝鲜民族熊神话传说之比较.延边大学学报.2004,6:24-28.
    [34]金刚.蒙古语中熊崇拜的遗迹.满语研究.2002,1.
    [35]叶舒宪.秦文化源流新探—熊图腾与中原通古斯人假说.学术月刊.2007,6:125-133.
    [36]唐晓峰: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地理研究.2003,5:618-624.
    [37]胡果文.碰撞与迁徙——公元前九至七世纪欧亚草原上的历史场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1-125.
    [38]郭物.欧亚草原考古研究综述.西域研究.2002,1:103-108.
    [39]薄建新.匈奴金属雕铸品初步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4:61-69.
    [40]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01-313.
    [41]乌恩.论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欧亚大陆草原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9-155.
    [42]乔梁.中国北方动物饰牌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33.
    [43]乔梁.辛庄头30号墓的年代及其他.华夏考古.2004,2:58-67.
    [44]朱泓.内蒙古凉城东周时期墓葬人骨研究.考古学集刊 7.北京:科学出版杜,1991.169-191.
    [45]吉迪(Gideon Shelach)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张玲、徐静译).边疆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44-251.
    [46]郑岩.汉代艺术中的胡人形象.见:艺术史研究(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999.133-150.
    [47]林坛.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48]林芸.从东黑沟出土的有角神兽饰牌谈起.见: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45.
    [49]史党社.从秦地域内出土的欧亚草原“动物纹”看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见: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17-732.
    [50]杨蒙泽.鄂尔多斯青铜器再认识.见: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1]常华安.替亚洲中部的斯基泰—萨尔马特文物断代.见: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97-338.
    [52]潘其风.从颅骨资料看匈奴族的人种,.见: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92-301.
    [53]乌恩.试论汉代匈奴与鲜卑遗迹的区别.见: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36-150.
    [54]乔梁.匈奴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见:吉林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66-489.
    [55]林坛.关于中国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见:王仁湘,编.中国考古人类学百年文选.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95-419.
    [56](苏联)诺甫戈罗多娃.蒙古山中的古代岩画.见:巫新华,编.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7]王其格.浅论北方草原民族的图腾信仰.论草原文化——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186-213.
    [58]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述.论草原文化——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105-129.
    [59]张景明.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论草原文化——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139-156.
    [60]杜正胜.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论关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铜器.见: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13-542.
    [61]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民国八十二年六月,64本2分:231-359.
    [62]谢剑.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民国五十八年,42本4分:581-603.
    [63]Emma C.Bunker.Sino-Nomadic Art:Eastern Zhou,Qin and Han Artifacts Made For Nomadic Taste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器物(下).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八十一年.569-590.
    [64]陈健文.中国与古代南西伯利亚的文化互动.见: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9年.921-964.
    [65]Sergey Minyaev.The Origins of the "Geometric Style" in Hsiung nu Art. In:Kurgans,Ritual Sites,and Settlements,Eurasian Brone and Iron Age.London: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2000.293-303.
    [66]Jeannine Davis-Kimball.Enarees and Women of High Status Evidence of Ritual at Tillya Tepe(Northern Afghanistan).In:Kurgans,Ritual Sites,and Settlements,Eurasian Brone and Iron Age. London: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2000.223-239.
    [1]缪哲.汉代艺术中外来母题举例——以画像石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5.单月英.匈奴墓葬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1.
    [3]代岱.中国古代的蛇崇拜和蛇纹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
    [4]Chouet-BerLola, Daniolle A, Shamanism and some modes of zoomorphic Represontation in the Near East, PhD, Brandeis University, 1994.
    [1]http://www.metmuseum.org/works_of_art/collection_datebase/asian_art, Credit LineGift of Mr. and Mrs. Eugene V. Thaw,2002.
    [2]Dennos Museum Center:Ancient Bronzes of the E:.ast Asian Grassland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 Information for Educators http://www.dennosmuseum.org/education/resources/packets/packets-pdfs/ancientbron zes-teacherpacket. pdf
    [3]http://image.tnm.jp/image/1024/C0045325.jpg
    [4]http://image.tnm.jp/image/1024/C0045325.jpg
    [5]http://collecti onsonline.lacma.org/mwebcgi/mweb. ex e?request=image;hex=M76_97_583.jpg
    [6]http://collectionsonline.lacma.org/mwebcgi/mweb. exe?request=image;hex=M76_97_582.jpg
    [7]http://www.metmuseum.org/works_of_art/collection_datebase/asian_art, Credit LineGift of Eugene V. Thaw,2004
    [8]Ancient Bronze from China, Ordos and the Steppes. http://www.benjanssens.com/ancient-bronzes/Ancient_Bronzes.pdf
    [9]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search_the_collection_database/search_o bject_image.aspx?objectId=228256&partId=l&searchText=Bronze+plaques&fromA DBC=ad&toADBC=ad&titleSubject=on&physicalAttribute=on&orig=%2fresearch% 2fsearch_the_collection_database.aspx&images=on&numPages=10&c
    [10]王睦《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http://www. wangf.net/vbb2/showthread.php?s=08d34aac8b9571bef26496fd96b6852c &threadid=25813
    [11]http://baike.baidu.com/view/43943.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