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主客图》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对张为的《诗人主客图》进行全面、客观的梳理、分析与研究,并对其中部分诗人的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诗文传播等进行考证,对少数诗人的诗歌进行辨伪、辑佚。通过研究与考证,试图将学界对《诗人主客图》的研究有一个大的推进。文章的中心论旨是:《诗人主客图》这一理论著作在中国诗歌流派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是钟嵘的《诗品》和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之间的桥梁,逐渐实现了中国诗歌流派由“体”到“派”的转变。《诗人主客图》划分中晚唐诗人八十余家入“广大教化”、“高古奥逸”、“清奇雅正”、“清奇僻苦”、“博解宏拔”和“瑰奇美丽”六派,其中不乏大家、名家,即使不出名的那些诗人,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名声或影响。文章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为对《诗人主客图》的全面论析,即“上编·论析篇”。本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对《诗人主客图》的作者张为和《诗人主客图》的命运沉浮进行全面的考述;第二章从这一理论文本的形式上作考察,辨明其“主客”由来的渊源以及其在“摘句为图”上的演变;第三章透过《诗人主客图》反映的审美取向来考察中晚唐时期诗歌创作的现实状态:第四章在梗概中国诗歌的风格理论之后,具体分析《诗人主客图》在从《诗品》到《江西诗社宗派图》演变中的重要过渡作用,并对其六大流派划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细微的发掘;第五章讨论《诗人主客图》的价值、意义和地位,分《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诗人主客图》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诗人主客图》在文学史方面的意义和《诗人主客图》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四个方面来考量。
     第二部分为对《诗人主客图》中部分诗人的考证,即“下编·考论篇”。本部分也分五章:第六章考证“广大教化派”中的“上入室”弟子杨乘以及费冠卿等六位“及门弟子”;第七章考证“高古奥逸派”的“入室”弟子李馀、刘猛、胡幽贞以及“及门”弟子陈润;第八章考证“清奇雅正派”“上入室”弟子苏郁以及刘畋等四位“入室”弟子、贾岛和厉玄这两位“升堂”弟子、僧良义等五位“及门”弟子;第九章考证“瑰奇美丽派”中的“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以及其门下除“升堂”弟子许浑以外的十二位弟子;第十章考证“清奇僻苦派”“及门”弟子李溟和“博解宏拔派”“升堂”弟子司马退之。本部分合计考证诗人三十八位。
     第三部分为“附录”部分,包含《诗人主客图》各派诗人一览表、《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年谱、武元衡及其相关诗文考证系年三个部分。
This thesis aim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making a textual research to family background, life story, making friends, poetry dissemination of some poets in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and distinguishing and collecting poetry for minority poets. Through these processes, the paper attempts to promote its further study.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in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poetry genre, many researchers noted Shi Pin which was created by Zhong Rong and The Diagram of Jiangxi Poetry School which was created by Lv Benzhong, because the former created a precedent for Chinese poetry genr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atter set the culmination of the poetic voices and 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 school of poetry. But they often ignored the more important part, which is, the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which was created by Zhang Wei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is theoretical writing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transitional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genre, and it implement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tyle to school in Chinese poetic voices. In this work, more than 80 poet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ere classified into six poetry genres, many of whom were very famous poets. Even those not well-known poets also enjoy a certain degree of fame or influence. The articles include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to the author of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and ups and downs of the work;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ext form, identifies its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utting sentences map;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through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reflected by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examines the reality of the creation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The fourth chapte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poetry style theory, analyse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hi Pin to The Diagram of Jiangxi Poetry School, and analy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ix school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value, significance and status of the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value, the theory of value and meaning,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theory development and impac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arch into some of the poets in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Chapter 6 is the research about GuangDaJiaoHua School, including Yang Cheng that was the ShangRuShi disciple, and six JiMen disciples; Chapter 7 is the research about High-Ancient School, including Li Yu, Liu Meng and Hu Youzhen that were the RuShi disciples, and Chen Run who is the Ji Men disciple; Chapter 8 is the research about QingQi and Masatada School, including Su Yu that was the ShangRuShi disciple, four RuShi disciples, Jia Dao and Li Xuan who were the ShengTang disciples and five JiMen disciples; Chapter 9 is the research about Legendary and Beauty School, including Wu Yuanheng that w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the other twelve disciples except Xu Hun that was the ShengTang disciple; Chapter 9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poets of the other two Schools, including Li Ming that was the JiMen disciple of QingQiPiKu School, and Sima Tuizhi that was the ShengTang disciple of BoJieHongBa School.38 poets were researched in this part.
     The third part is the appendix, containing a list of the poets of six schools in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the Chronicle of Wu Yuanheng:the representative of legendary and beauty school in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chronology to the poetry and articles which is related to Wu Yuanheng:the representative of legendary and beauty school in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引文
①见《诗人主客图》李调元序。(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卷二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11页。
    ③(明)王世贞撰《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二,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④(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2-273页。
    ⑤(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说》,清嘉庆间邱县刘氏刻。
    ①按,以上著作及出版时间参考了陈才智的《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第91-92页),笔者据所见资料进行了补加,并进行了某些订正。以上文献的内容(具体的观点或著录情况)详参本文第一章第三节,兹不一一赘述。
    ②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04-215页。
    ③杨明撰《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④张震英撰《<诗人主客图>与唐人诗歌流派观念的形成》,《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⑤张震英撰《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本文较早曾刊于韦树英、庞汉生、余远辉主编的《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2-35页。
    ⑥宋立英撰《从张为<诗人主客图>看元和诗分派到局限性》,《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⑦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⑧赵荣蔚撰《唐<诗人主客图>散论》,《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⑨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⑩张震英主持“《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自治区课题项目编号:200705LX254。2010年3月结题。
    ①赵子抄撰《略论<诗人主客图>“摘句论诗”形式的渊源及流变》,《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②张海鸥撰《从秀句到句图》,《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③陈才智撰《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课题结项报告,据《元白诗派研究》一书《后记》所载。
    ④陈才智撰《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⑤张震英撰《姚贾诗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年。
    ⑥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之“清奇僻苦派”》,《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⑦陈晓雷撰《<诗人主客图>之清奇雅正派论稿》,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⑧陈才智撰《<主客图>白派及门弟子徐凝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⑨陈才智撰《为什么施肩吾能够及白门之派》,《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⑩张传峰撰《鲍溶诗歌略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11沈文凡、陈晓雷撰《马戴登入<诗人主客图>清雅派“升堂”之门初探》,《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12余霞、黄艳红撰《宋前贾岛接受的选本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3李俊标撰《“诗僧”无可的诗歌创作》,《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14赵目珍撰《(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考略》,《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lO期。
    15赵目珍撰《(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家族考述》,《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
    16赵目珍撰《(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里籍生平考》,《文艺评论》,2011年第8期。
    17赵目珍撰《(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家世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8赵目珍撰《贾岛寓居青龙寺法乾寺考》,《文学教育(上)》,2010年5期。
    19赵目珍撰《<诗人主客图>白派弟子杨乘考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2期。
    20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的版本著录及流传情况》,《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3期。
    21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5页。
    ②(清)王太岳撰《四库全书考证》卷三十八,清光绪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③(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十,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71页。按,十卷本《唐才子传》“张鼎传”全文为:“鼎,字台业,景福二年崔胶榜进士。工诗,集一卷,今行。同时赵抟,有爽迈之度,工歌诗。韦霭,亦进而无遇,退而有守者。诗各一卷。及谢蟠隐,云是灵运之远孙,有清才,知天下之将乱,作《杂感诗》一卷。张为,闽中人,离群拔类,工诗,存一卷,及著《唐诗主客图》等,并传于世。”
    ①(清)王士祯撰《古夫于亭杂录》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唐)贯休有《怀张为、周朴》、《怀方干、张为》、《怀周朴、张为》三诗,分别见(唐)释贯休撰《禅月集》卷第三、卷第七、卷第八,四部丛刊景宋钞本。又见《全唐诗》卷八二九。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6页。
    ④(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8页。据《校笺》周朴传所考,周朴卒于乾符六年(879)。
    ⑤(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上册),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杂家类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36页。
    ⑥(清]王士祯撰《古夫于亭杂录》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6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09页。
    ⑨(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19页。
    ⑩[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1237页。
    11(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12(清]文廷式撰《纯常子枝语》卷三十二,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①(清)文廷式撰《纯常子枝语》卷三十二,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5页。
    ③王运熙、顾易生等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24页。
    ④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卷七二一“张为小传”云:“袁州宜春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497页。
    ⑤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09页。
    ⑥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⑦(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19页。
    ⑧(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十二,明崇祯六年刻本。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七三“周朴”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759页。
    ⑩(宋)陈耆卿撰《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二“人物门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原文云:“周朴泉州人。按,张为《唐诗主客图》有‘清奇雅正,入室周朴’之语。为天台道士,后入仕。”
    11[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4页。按,《校笺》中周祖譔、吴在庆二先生已辨此三种观点均误。据《旧唐书·地理三》,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为江南东道福州所辖,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周朴为“长乐人”虽误,当是此种说法却可以佐证周朴长于瓯闽。
    12(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6页。
    ①(唐)释贯休撰《禅月集》卷第三,四部丛刊景宋钞本。又见《全唐诗》卷八二九。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09页。
    ③(唐)释贯休撰《禅月集》卷第三,四部丛刊景宋钞本。又见《全唐诗》卷八二九。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09页。
    ⑤(唐)释贯休撰《禅月集》卷第三,四部丛刊景宋钞本。又见《全唐诗》卷八二九。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09页。
    ⑦(唐)释贯休撰《禅月集》卷第八,四部丛刊景宋钞本。又见《全唐诗》卷八二九。
    ⑧(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6-977页。
    ⑨(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八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6-1154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98页。
    ②笔者按,《唐诗纪事》所载和《唐才子传》原文皆无“后”字,不知《校笺》此处加“后”字何据,或是为了与下文“张为登第当在咸通后”之推断相佐证,但已与原始材料不符。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张为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0—321页。
    ④(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四“仙释考·诗僧”,明万历三十年清江府刻本。
    ⑤(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七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78页。
    ⑥(宋)陈应行编《陈学士吟窗杂录》卷二十七,明嘉靖二十七年崇文书堂刻本。
    ⑦分别见(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二、卷五十二、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90、793、851页。
    ⑧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页。
    ⑨陈晓雷撰《<诗人主客图>之清奇雅正派论稿》,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0-11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13页。
    ②分别见(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上、第143页下。
    ③(宋)郑樵撰《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77页。
    ④(宋)郑樵撰《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81-1782页。按,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2005年版,第30页)著录有《前辈咏题》一书,提要云:“撰者佚名。二卷,今亦未见。《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唐音癸签》等均未载,惟胡应麟撰《诗薮》杂编卷二云: ‘唐人自选诗《英灵》、《国秀》诸集外,……又有《前辈咏题》二卷……不题名氏,要皆唐末五代人所集。’又云:‘唐《咏题》二卷是省试诗。’”胡应麟撰《诗薮》杂编卷二原文云:“唐人自选诗《英灵》、《国秀》诸集外,……又有《前辈咏题》二卷……不题名氏,要皆唐末五代人所集。”又云:“唐《咏题》二卷是省试诗。”(《诗薮)外编卷三,王国安校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166页。又见其杂编卷二,第271-272页。)从这里叙述看,此书与郑樵所录张为《前辈咏题诗集》卷数相同,且郑注“采唐开元至大中以来咏题之诗三百五十篇”,与胡云:“省试诗”也有共通之处,或即张为所撰之《前辈咏题诗》。
    ⑤(宋)郑樵撰《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99页。
    ⑥(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卷二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11页。
    ⑦(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总集类”,清光绪二十九年叶德辉刻本。
    ⑧孙琴安著《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7页。按,孙著原书名《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将张为《唐诗主客图》一卷和佚名《唐诗主客集》六卷分别著录。在新版时,改订合为一书,进行著录提要。可参看。
    ⑨分别见(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59、5395、5410页。
    ⑩分别见(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卷三十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61、272页。
    11(明)焦(?)辑《国史经籍志》卷五“别集类”,明徐象耘刊本。
    12分别见(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五十三、卷五十四,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①分别见(宋)王尧臣等编次,钱东垣辑释《崇文总目辑释》卷五(丛书集成出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1页上、第35页上。
    ②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张为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0—321页。
    ③(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三十八“七言类”,明嘉靖刻本。
    ④陈晓雷撰《<诗人主客图>之清奇雅正派论稿》,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0页。
    ⑤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页。
    ①(宋]李庚、林师(?)、林表民辑《天台集》“前集卷下”,明正德嘉靖间刻本。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09-8410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续补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704页。《宿江馆》残句下有注:《吟窗杂录》卷十四正字王玄《诗中旨格》, “醉罢”作“醮罢”,并云“此比君子欲仕于明时也”。
    ④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张为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1页。
    ⑤(清)张玉书等编撰的《佩文韵府》卷二之二“上平声二冬韵二·重·相向重”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604—8605页。
    ⑦(唐]释贯休撰《禅月集》卷第三,四部丛刊景宋钞本。又见《全唐诗》卷八二九。
    ⑧[唐)释贯休撰《禅月集》卷第七,四部丛刊景宋钞本。又见《全唐诗》卷八二九。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09页。
    ①(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②(宋)晁公武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十八,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淳祐本。
    ③(唐]鲍溶《别韩博士愈》诗云: “不知无声泪,中感一顾厚。”从内容看,当时曾得到韩愈的推赏。
    ④(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1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99页。
    ⑥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0页。
    ⑦霍松林主编《中国诗论史》,黄山书社,2007年,第558-559页。
    ⑧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9页。
    ⑨陈伯海主编,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293页。
    ①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12页。
    ②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12-113页。
    ①陈伯海主编,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290-291页。
    ②(清]袁宁珍撰《主客图考序》,见(清)纪晓岚辑“茂雪堂丛书”本《主客图》,清乾隆、嘉庆间抄本。
    ③(唐]吴融撰《禅月集序》,(唐)释贯休撰、陆永峰校注《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2页。又见《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④[后蜀)何光远撰《鉴诫录》卷五,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06页。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6页。《全唐文》卷八一七据《唐诗纪事》收录。
    ③(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73页。
    ④(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下册)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诗文评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46页。
    ①(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总集类”,清光绪二十九年叶德辉刻本。
    ②孙琴安著《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7页。按,孙著原书名《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将张为《唐诗主客图》一卷和佚名《唐诗主客集》六卷分别著录。在新版时,改订合为一书,进行著录提要。可参看。
    ③(宋)郑樵撰《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99页。
    ④[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卷二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11页。
    ⑤(元)陶宗仪撰《说郛》(百卷本)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1页。
    ⑥陈才智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7-80页。
    ⑦(宋)陈耆卿撰《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二“人物门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黄公绍《诗集大成序》,见其《在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0-631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410页。
    ⑧(明)王世贞撰《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二,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④(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王国安校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6-167页。又见其杂编卷二,第272-273页。
    ⑤(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2-273页。
    ⑥(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2-273页。
    ①(清)朱彝尊撰《沈明府<不羁集>序》,《曝书亭集》卷三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下册)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总集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67页。
    ③(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下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诗文评类存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71页。
    ④分别见(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下册)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别集类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019、2020页。
    ①(清)纪晓岚《主客图序》,纪晓岚辑《主客图》(一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抄本。此序又见于清纪昀(1724-1805)撰《纪文达公遗集》文集卷九序,清嘉庆十七年纪树馨刻本。
    ②(清)李文藻(1730-1778)撰《南涧文集》,清光绪刻功顺堂丛书本。
    ③陈才智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④(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73页。
    ⑤陈才智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5页“注释④”。
    ①原书版框高一五〇毫米,宽二八三毫米。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集部·诗文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见第七种版本注。
    ①(清)刘锦藻(1862-1934)撰《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二经籍考十六,民国影印十通本。
    ②(清]刘锦藻(1862-1934)撰《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经籍考十七,民国影印十通本。
    ③(清)刘锦藻(1862-1934)撰《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经籍考十七,民国影印十通本。
    ①(清]王士祯(1634-1711)《池北偶谈》第十三卷“谈艺三·摘句图”,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又见其《带经堂诗话》(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卷十二。后来,(清]秦瀛撰《己未词科录》(清嘉庆刻本),在其卷十也据《池北偶谈》录了王士祯的“摘句图”。
    ②(清]凌廷堪(1755-1809)撰《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二,清嘉庆十八年刻本。
    ③[清)周春(1729-1815)撰《耄余诗话》卷三,清刻本。
    ①(清]翁同(?)撰,马卫中、张修龄选注《翁同(?)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4-65页。
    ②(清)谭莹(1842-1926)撰《乐志堂文集》续集卷一,清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
    ③(清)汪启淑(1728-1799)撰《水曹清暇录》卷二,清乾隆五十七年汪氏飞鸿堂刻本。
    ④(清)李怀民撰《重订诗人主客图》(两卷,补遗两卷),邱县刘氏刻,1820年。
    ①(清)人平步青(1832-1896)撰《霞外撰屑》卷中,民国六年刻香雪崦丛书本。
    ②(清]丁仁撰《八千卷楼书目》卷二十,“集部·诗文评类”,民国铅印本。
    ③(清)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清光绪刻本。
    ④(清]文廷式撰《纯常子枝语》卷四,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⑤(清)姚振宗(1842-1906)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四十“集部三”,民国铅印师石山房丛书本。
    ⑥(清)张之洞撰(一说是委托缪荃孙代撰)《书目答问》,清刻本。
    ①(清)陶澍撰《陶文毅公全集》卷四十三文集,清道光刻本。
    ②(清)顾宗泰撰《月满楼诗文集》“诗集卷十七系船集”,清嘉庆八年刻本。
    ③(清]顾宗泰撰《月满楼诗文集》“诗集卷二十二西湖集”,清嘉庆八年刻本。
    ④(清]顾宗泰撰《月满楼诗文集》“诗集卷三十五吏部集”,清嘉庆八年刻本。
    ⑤(清]顾宗泰撰《月满楼诗文集》“诗集卷三十九江馆集”,清嘉庆八年刻本。
    ①(清)查揆(1770-1834)撰《赞谷诗文钞》,清道光刻本。
    ②(清]潘衍桐(1840-1899)撰《两浙(?)轩续录》“补遗”卷六,清光绪刻本。
    ⑧[清)阮元(1764-1849)辑《两浙(?)轩录》卷三十四,清嘉庆刻本。
    ④(清)沈涛撰《匏庐诗话》卷下,清刻本。
    ⑤(清)钱陈群(1686-1774)撰《香树斋诗文集》诗续集卷二十八,清乾隆刻本。
    ⑥[清)沈钦韩(1775-1831)撰《幼学堂诗文稿》诗稿卷九,清嘉庆十八年刻道光八年增修本。
    ⑦[清]沈兆(?)(1783-1875)撰《织(?)书屋文钞》卷八,清咸丰二年刻本。
    ⑧(清)孙士毅(1720-1796)撰《百一山房诗集》卷十一,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⑨[清)王昶(1724-1806)撰《湖海诗传》卷四十六,清嘉庆刻本。
    ⑩(清)翁方纲(1733-1818)撰《复初斋诗集》卷三十二“晋观稿五”,清刻本。
    11[清)吴骞(1733-1813)撰《拜经楼诗集》诗集再续编,清嘉庆八年刻增修本。
    12[清)靳荣藩(1726-1784)《吴诗集览》卷十八上,清乾隆四十年凌云亭刻本。
    ①(清)叶昌炽(1849-1931)撰《奇觚(?)文集》卷中,民国十年刻本。
    ②(清)朱景英撰《畲经堂诗文集》文集卷八,清乾隆刻本。
    ③(民国)杨重羲撰《雪桥诗话三集》卷十一,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④(清)杭世骏撰《道古堂集》“诗集卷九·翰林苑集”,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修本。
    ⑤(清)杭世骏(1695-1773)撰《道古堂集》“诗集卷十五·桂堂集”,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修本。
    ⑥(清)杭世骏(1695-1773)撰《道古堂集》“外诗”,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修本。
    ⑦(清)金农(1687-1763)《新编拙诗四卷手自钞录付女儿收藏杂题五首》,见其《冬心先生集》卷四,清雍正十一年广陵般若庵刻本。
    ⑧(清)闵华撰《澄秋阁集》一集卷四“古今体诗”,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①(清)邱炜萲撰《五百石洞天挥麈》卷十一,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②(清)赵文哲(1725-1773)撰《(?)雅堂诗续集》卷二藏海庐集二,清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③(清)戚学标(1742-1842)撰《景文堂诗集》卷五“五七言古”,清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④(清)陈衍撰《石遗室诗集》卷六,清刻本。
    ⑤(清)张世进撰《著老书堂集》卷一,清乾隆刻本。
    ⑥(清)皮锡瑞(1850-1908)《师伏堂骈文二种》之二卷一,清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刻本。
    ⑦(清)叶昌炽(1849—1931)撰《奇觚(?)文集》卷下,民国十年刻本。
    ⑧(清)皮锡瑞撰《师伏堂骈文二种》之二卷一,清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刻本。
    ⑨(清)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卷五,清宣统二年刻本。
    ①(清)赵翼撰《瓯北集》卷三十九,清嘉庆十七年湛贻堂刻本。
    ②(清]张世进撰《著老书堂集》卷八,清乾隆刻本。
    ③(清)陈衍撰《石遗室诗集》卷六,清刻本。
    ④(清)纪昀撰《纪晓岚文集》卷九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1页。
    ⑤(清]余成教撰《石园诗话》卷二,清刻本。
    ⑥(清)揆叙(1675-1717)撰《益戒堂诗集》,清雍正刻本。
    ⑦(清)谭宗浚撰《荔村草堂诗钞》卷三“过庭集上”,清光绪十八年廖廷相羊城刻本。
    ①(清)谭宗浚撰《荔村草堂诗钞》卷三“过庭集上”,清光绪十八年廖廷相羊城刻本。
    ②(清)程恩泽(1785-1837)撰《程侍郎遗集》卷五,清咸丰五年伍氏刻粤雅堂丛书二编本。
    ③(清)王士祯撰《曝书亭集》卷二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按,以上著作及出版时间参考了陈才智的《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第91-92页),笔者据所见资料进行了补充。
    ②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77-178页。
    ③同声月刊社编印《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第1-2页。
    ①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0页。
    ②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519-521页。
    ③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①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②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王运熙、杨明撰《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34页。
    ③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77页。
    ④吴文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92-94页。后收入祖保泉所著《古代诗文理论探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2-265页。
    ①本文后收入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龚鹏程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142页。按,龚先生此文曾载于其《文化、文学与美学》一书,此书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于1988年出版,涉及“主客图”的内容在该书第99-102页。按时代先后顺序,故将此文放在这里作介绍,而不以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论》的出版为年限。
    ③郭扬著《唐诗学引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6页。
    ④郭扬著《唐诗学引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6页。
    ⑤张少康、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67页。
    ⑥董乃斌、吴庚舜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16-517页。
    ①蔡镇楚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208-210页。
    ②陈伯海主编,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③赖力行、李清良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④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1-153页。
    ⑤罗立刚著《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14页。
    ⑥罗立刚著《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14页。
    ①罗立刚著《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15页。
    ②霍松林主编《中国诗论史》,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558-559页。
    ③霍松林主编《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5-26页。
    ④汪涌豪和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第3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333-334页。
    ⑤张寅彭选辑《中国诗学专著选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25页。
    ①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04-215页。
    ②杨明撰《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③张震英撰《<诗人主客图>与唐人诗歌流派观念的形成》,《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④张震英撰《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本文较早曾刊于韦树英、庞汉生、余远辉主编的《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2-35页。
    ⑤宋立英撰《从张为<诗人主客图>看元和诗分派到局限性》,《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⑥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⑦赵荣蔚撰《唐<诗人主客图>散论》,《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⑧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⑨赵荣蔚撰《唐<诗人主客图>散论》,《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⑩张震英主持“《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自治区课题)项目编号:200705LX254。2010年3月结题。
    11赵子抄撰《略论<诗人主客图>“摘句论诗”形式的渊源及流变》,《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2张海鸥撰《从秀句到句图》,《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13陈才智撰《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课题结项报告,据《元白诗派研究》一书《后记》所载。
    14陈才智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5张震英撰《姚贾诗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年。
    16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之“清奇僻苦派”》,《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7陈晓雷撰《<诗人主客图>之清奇雅正派论稿》,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8陈才智撰《<主客图>白派及门弟子徐凝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19陈才智撰《为什么施肩吾能够及白门之派》,《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0张传峰撰《鲍溶诗歌略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21沈文凡、陈晓雷撰《马戴登入<诗人主客图>清雅派“升堂”之门初探》,《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22余霞、黄艳红撰《宋前贾岛接受的选本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李俊标撰《“诗僧”无可的诗歌创作》,《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②赵目珍撰《(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考略》,《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③赵目珍撰《(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家族考述》,《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
    ④赵目珍撰《(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里籍生平考》,《文艺评论》,2011年第8期
    ⑤赵目珍撰《(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家世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⑥赵目珍撰《贾岛寓居青龙寺法乾寺考》,《文学教育(上)》,2010年5期。
    ⑦赵目珍撰《<诗人主客图>白派弟子杨乘考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2期。
    ⑧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的版本著录及流传情况》,《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3期。
    ⑨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⑩赵子抄、李寅生撰《<诗人主客图>的文献综述研究》,《唐都学刊》,2009年第5期。
    11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06页。
    12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0页。
    13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3页。
    14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6页。
    ①杨明撰《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②张震英撰《<诗人主客图>与唐人诗歌流派观念的形成》,《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③张震英撰《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本文较早曾刊于韦树英、庞汉生、余远辉主编的《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2-35页。
    ④宋立英撰《从张为<诗人主客图>看元和诗分派到局限性》,《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⑤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赵荣蔚撰《唐<诗人主客图>散论》,《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②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③赵子抄撰《略论<诗人主客图>“摘句论诗”形式的渊源及流变》,《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④张海鸥撰《从秀旬到旬图》,《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⑤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之“清奇僻苦派”》,《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⑥陈晓雷撰《<诗人主客图>之清奇雅正派论稿》,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⑦张震英撰《姚贾诗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年。
    ①陈才智撰《<主客图>白派及门弟子徐凝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②陈才智撰《为什么施肩吾能够及白门之派》,《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张传峰撰《鲍溶诗歌略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④余霞、黄艳红撰《宋前贾岛接受的选本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⑤李俊标撰《“诗僧”无可的诗歌创作》,《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⑥沈文凡、陈晓雷撰《马戴登入<诗人主客图>清雅派“升堂”之门初探》,《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⑦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的版本著录及流传情况》,《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3期。
    ①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②张震英主持“《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自治区课题项目,编号:200705LX254。2010年3月结题。
    ①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9页。
    ②陈才智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③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15页。
    ④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孙膑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67页。
    ⑤(清)朱彝尊撰《沈明府<不羁集>序》,《曝书亭集》卷三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56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17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09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83页。
    ⑤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15页。
    ⑥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5页。
    ⑦(南朝梁)刘勰撰、黄霖编著《文心雅龙汇评》“封禅第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⑧(唐)姚思廉撰《梁书》卷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儒林·范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65-670页。
    ⑨(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3-2144页。
    ⑩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5页。
    ①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②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八”“应劭引里语论主客”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6页。
    ④[唐]姚思廉撰《陈书》卷一十九列传第十三“马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6页。
    ①(唐]令狐德棻撰《周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高昌”,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14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三十四引《后汉书·光武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58页。
    ⑨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志第二十六“百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97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2页。
    ⑤[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卷十二“王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854页。
    ⑥[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卷十七“丘巨源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884页。
    ⑦[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十四“萧介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90页。
    ⑧[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范述曾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186页。又见梁书卷第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七“良吏·范述曾传”
    ⑨[唐]姚思廉撰《梁书》卷第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六“臧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99—601页。
    ⑩[唐]姚思廉撰《梁书》卷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儒林·范缜传附范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71页。
    11[唐)姚思廉撰《梁书》卷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儒林·孔子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80页。
    12[清]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齐诗卷一·裴让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61页。
    13(清]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梁诗卷八·刘霁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71页。又见《梁书》卷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一“孝行”下“刘霁传”。
    14[清)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魏诗卷二·温子异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0页。
    15分别见[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魏文》卷十五、卷二十三“元晖传”、“崔休
    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588、3627页。
    16[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魏文》卷二十七“源子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649页。
    17分别见[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魏文》卷三十二、卷三十四“李安世传”、“成淹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675、3686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二十七“志第二十二百官中”, 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53页。
    ②(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28-1829页。
    ③(后晋)刘啕等撰《旧唐书·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32页。对于“主客郎中”,郑樵《通志》卷五十三对其演变论述甚详,兹录之如下:“主客郎中,员一人。汉成帝初置五尚书,有客曹,主外国夷狄。后汉光武分改为南主客、北主客二曹。魏亦有南主客。晋氏分为左、右、南、北四主客,或单为客曹。宋、齐、梁、陈单有主客。后魏吏部管南主客,祠部管左主客。北齐改左主客为主爵,南主客为主客。隋初为侍郎。炀帝除侍字,寻又改为司籍郎。唐武德初改为主客郎中。龙朔二年又改主客为司藩。咸亨元年复旧,掌二王后及诸藩朝聘。”
    ④(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上“武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5-606页。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十九《僧尼系主客奏》:“奉宣,僧尼不隶祠部,合系属主客,与复合令鸿胪寺收管,宜分析奏来者。天下僧尼,国朝己来,并隶鸿胪寺,至天宝二年隶祠部。臣等据《大唐六典》,祠部掌天下宗庙大祭,与僧事殊不相及,当务根本,不合归尚书省,属鸿胪寺亦未允。当又据《六典》,主客掌朝贡之国七十馀番,五天竺国并在数内。释氏出白天竺国,今陛下以其非中国之教,己有厘革。僧、尼名籍,便令系主客,不隶祠部及鸿胪寺,至为允当。”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房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320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78页。
    ⑧(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李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85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白居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53页。
    ⑩(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刘禹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11页。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白居易传附白行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58页。
    ①(清)董诰等撰《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17页下。
    ②(清)董诰等撰《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48页下-7049页下。
    ③(清)董诰等撰《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727页下。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340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342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364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373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378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139页。
    ⑩龚鹏程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又见其《文化、文学与美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02页。
    ①龚鹏程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142页。又见其《文化、文学与美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02页。
    ②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版,第114页。
    ③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④(汉)扬雄撰、汪荣宝义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0页。
    ⑤(清]董诰等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99页。
    ⑥(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4页。
    ⑦陈才智撰《元白诗派研究》、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有类似表达。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O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080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四O,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556页。
    ⑩(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7页。
    1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版,第109页。
    12(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七·魏七”,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67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205-3206页。
    ②(唐)张洎撰《项斯诗集序》,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第10906页。
    ③(唐)王赞撰《元英先生诗集序》,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第9070页。
    ④张伯伟撰《摘句论》,《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谔校笺《世说新语校笺》(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8页。
    ⑥参看赵子抄撰《略论<诗人主客图>“摘句论诗”形式的渊源及流变》,《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5期。
    ①张伯伟撰《摘句论》,《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②(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7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1页。
    ④(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56页。
    ⑤(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58页。
    ⑥(南朝梁]刘勰撰,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489页。
    ⑦詹镁撰《(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可参见(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60页“注释20”及文后“说明”第567-566页。
    ⑧(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55-556页。
    ①张伯伟撰《摘句论》,《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②曹文彪撰《论诗歌摘句批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③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④[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8页。
    ⑤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0页。
    ①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0页。
    ②张伯伟撰《摘句论》,《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③(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88页。
    ①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23-224页。
    ②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23页。
    ③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24页。
    ④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21、231页。
    ①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页。
    ②(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总集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67页。
    ③张海鸥撰《从秀句到句图》,《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378页。
    ⑤按,原文作“诗夫子”,据卞孝萱先生考证改。参卞孝萱《<琉璃堂墨客图>残本考释》,见其《唐代文史论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0-191页。又见《古籍整理研究》1987年第-期。
    ⑥按,原文作“王孝友”,据卞孝萱先生考证改。参卞孝萱《<琉璃堂墨客图>残本考释》,见其《唐代文史论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0页。又见《古籍整理研究》1987年第1期。
    ⑦参卞孝萱《<琉璃堂墨客图>残本考释》,见其《唐代文史论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7-192页。又见《古籍整理研究》1987年第1期。
    ①此图所录据卞孝萱《<琉璃堂墨客图>残本考释》,见其《唐代文史论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9页。又见《古籍整理研究》1987年第1期。
    ②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525页。
    ③(清)姚振宗(1842-1906)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四十“集部三”,民国铅印师石山房丛书本。
    ①(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明)高(?)撰《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9页。
    ③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3页。
    ①按,今所见辑佚本《主客图》,清奇僻苦派上入室弟子为两位,而其他派别所录上入室弟子皆为一位。巧的是,南宋时顾文荐《负暄杂录》所录“清奇僻苦派”陈陶、周朴正好为入室弟子,颇疑此本所录为确。今据以移正。陈才智先生已经指出此点,可参看其所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8-80页。
    ②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0页。
    ③(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29页。
    ④(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第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28页。
    ⑤(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9页。
    ②(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7页。
    ③(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页。
    ④(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17页。
    ⑤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
    ⑥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1-142页。
    ②(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4-255页。
    ③(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七(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3页。
    ⑤(唐)陆龟蒙《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239页。
    ①霍松林主编《中国诗论史》,合肥:黄山书社,第558-559页。
    ②(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序》,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352页。
    ③(唐)罗隐《河中辞令狐相公启》,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九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340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671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671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158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26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七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799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五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512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539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80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537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四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56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五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634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二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643页。
    ①详参第四章第三节对二派的可行性分析。
    ②张传峰撰《鲍溶诗歌略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③(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页。
    ④(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总集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02页。
    ⑤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见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7页。
    ①(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7页。
    ②(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4页。
    ③许总著《唐宋诗体派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④为便于统计,此表略有改动,其中名次与合计两栏为笔者添加,五七言体裁的顺序也作了调换。原来,从上倒下依次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七排;五绝、七绝。施子瑜先生的统计对象为《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作品,原表见其《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的关系》一文《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八号。
    ①(清)李怀民撰《重订中晚唐主客图·诗说》,清嘉庆间邱县刘氏刻。
    ①(晋)傅玄《拟四愁诗序》,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晋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3页。
    ②(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③(清)李怀民撰《重订中晚唐主客图·说》,清嘉庆间邱县刘氏刻。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99页。
    ⑤(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9-230页。
    ⑥(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唐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3页。
    ①罗立刚著《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13页。
    ②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之“清奇僻苦派”》,《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3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59页。
    ③(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二十六,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3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58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702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603页。
    ①肖占鹏著《韩孟诗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16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91-5292页。
    ①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1页。
    ②Arthur Waley,170 Chinese Poeme,London:Constable&Co.Ltd.1918.
    ①有学者认为《二十四诗品》乃后人伪托,并非司空图所作。此问题不属本文讨论范围,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①(清]王士祯(1634-1711)《池北偶谈》第十三卷“谈艺三·摘句图”,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又见其《带经堂诗话》(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卷十二。后来,清人秦瀛撰《己未词科录》(清嘉庆刻本),在其卷十也据《池北偶谈》录了王士祯的“摘句图”。
    ②(清]周春(1729-1815)撰《耄余诗话》卷三,清刻本。
    ③(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总集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67页。
    ④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521页。
    ⑤龚鹏程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142页。按,龚先生此文曾载于其《文化、文学与美学》一书,此书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于1988年出版,涉及“主客图”的内容在该书第99-102页。
    ⑥(清]皮锡瑞撰《师伏堂骈文二种》之二卷一,清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刻本。
    ⑦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77-178页。
    ①[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施蛰存著《唐诗百话》“历代唐诗选本选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5-772页。
    ③孙琴安著《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第37页。按,此书原版为《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45页。以宋佚名“唐诗主客集”为目著录,文中云“唐张为原撰”,改版后以修订了若干错别字。
    ④(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6页。
    ⑤(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0页。
    ①(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页。
    ②[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2-303页。
    ③(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2-303页。
    ④(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5页。
    ⑤(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8页。
    ⑥(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8页。
    ⑦(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8页。
    ①(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4页。
    ②(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4页。
    ③(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页。
    ④(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6页。
    ⑤[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0页。
    ⑥(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5页。
    ⑦(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8页。
    ⑧(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8页。
    ①(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6页。
    ②(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6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④(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0页。
    ⑤(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页。
    ①[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页。
    ②(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2-303页。
    ③(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8页。
    ④(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8页。
    ⑤(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4页。
    ①(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②(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3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④(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①(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2页。
    ②(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④[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7页。
    ⑤(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7页。
    ⑥(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⑦(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⑧(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1页。
    ⑨(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注释《文心雕龙注释》“体性第二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08页。
    ⑩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11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1-242页。
    ①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②分别见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6、227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清)李怀民撰《重订中晚唐主客图》,清嘉庆间邱县刘氏刻。
    ⑤(清)纪昀撰《纪晓岚文集》卷九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1页。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0-61页。
    ②(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01页。
    ①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②[宋)吴可《藏海诗话》云:“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矣。”观点与苏轼略同。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1页。
    ③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83页。
    ①(明)高棅撰《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9页。
    ②(明)胡应麟撰《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l页。
    ③(明)胡应麟撰《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页。
    ④(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唐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3页。
    ⑤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⑥参看(唐]司空图、(清)袁枚撰,郭绍虞集解、辑注《诗品集解·续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①(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7-8页。
    ②(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2-53页。
    ③(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8-59页。
    ④(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69页。
    ⑤(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39页。
    ⑥参看(唐)司空图、(清)袁枚撰,郭绍虞集解、辑注《诗品集解·续诗品注》附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①[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①(清]纪昀撰《纪晓岚文集》卷九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1页。
    ②(宋]黄公绍《诗集大成序》,见其《在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0-631页。
    ③(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王国安校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6-167页。又见其杂编卷二,第272-273页。
    ④(清]纪昀撰《纪晓岚文集》卷九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1页。
    ⑤(清]皮锡瑞(1850-1908)撰《师伏堂骈文二种》,之二卷一,清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刻本。
    ⑥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77-178页。
    ①(清)李调元《主客图序》,见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①[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②(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7页。
    ③(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15页。
    ④(唐)林嵩《周朴诗集序》,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第8741页。
    ⑤(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清嘉庆学津讨原本。
    ⑥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七O,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77页。
    ⑦(清]李调元《主客图序》,见(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宋)赵彦卫撰《云麓漫钞》卷十四,转引自傅璇琮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449页。
    ②(清)张泰来撰《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丛书集成新编(第101册)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③(宋]刘克庄《茶山诚斋诗选序》,见《后村先生大全集·二三》(四部丛刊初编第1311册)卷九十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④(宋)曾几撰《茶山集》卷一,丛书集成新编(第70册)聚珍版丛书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617页。
    ⑤(宋]曾几撰《茶山集》卷七,丛书集成新编(第70册)聚珍版丛书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638页。
    ⑥(元]方回撰、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49页。
    ①陈文新著《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与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②(宋)曾季貍撰《艇斋诗话》,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6页。
    ③(宋]赵彦卫撰《云麓漫钞》卷十四,转引自傅璇琮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449页。
    ④(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卷二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11页。
    ①(明]王世贞撰《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二,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②(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王国安校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6-167页。又见其杂编卷二,第272-273页。
    ③(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2-273页。
    ④(清)程恩泽(1785-1837)撰《程侍郎遗集》卷五,清咸丰五年伍氏刻粤雅堂丛书二编本。
    ⑤同声月刊社编印《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第1-2页。
    ⑥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⑦董乃斌、吴庚舜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16-517页。
    ①陈伯海主编,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294页。
    ②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06页。
    ③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3页。
    ④(清)董诰等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第8643页上。
    ⑤杨明撰《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文学遗产》1993(5),第51-56页。
    ⑥江进之撰《雪涛小书》,中央书店,民国二十四年(1933),第7页。
    ⑦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43页。
    ⑧宋立英撰《从张为<诗人主客图>看元和诗分派的局限性》,《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⑨(明]许学夷撰《诗源辩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
    ①(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页。
    ②(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页。
    ③(唐)陆龟蒙《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239页。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页。
    ⑥(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页。
    ⑦(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96页。
    ①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0页。
    ②(清)费经虞撰《雅伦》卷二“元白体”,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③(唐)吴融撰《禅月集序》,(唐)释贯休撰、陆永峰校注《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2页。又见《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④(明)王世贞撰《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三,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①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519-521页。
    ②[明)王世贞撰《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三,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③(清]凌扬藻撰《蠡勺编》卷二十二,清同治二年伍氏粤雅堂刻岭南丛书本。
    ④(清]孙梅辑《四六丛话》卷三十二,清嘉庆三年刻吴兴旧言堂刻本。
    ⑤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⑥同声月刊社编印《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第1-2页。
    ⑦(明]王世贞撰《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三,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①陈才智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②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5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页。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页。
    ①(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第二十三“乐府”,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后《乐府诗集》卷九十、《唐文萃》卷第九十五“序戊”、(明]胡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卷二百九十六、《唐诗纪事》卷四十六“刘猛传”均收录此文。
    ②(清)顾景星撰《白茅堂集》卷三十五,清康熙刻本。
    ③可并参看“下编”中的“李馀、刘猛考”
    ④见《全唐诗》卷七六八胡幽贞小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810页。
    ⑤按,《经西施浣纱石》在《全唐诗》中录为四句,实为十句,见“下编”胡幽贞考。
    ⑥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8页。
    ⑦[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页。
    ⑧(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页。
    ⑨(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页。又见《全唐诗》卷十八。
    ①(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056页。
    ③韦楚老后来官至左拾遗、殿中侍御史。杜牧有《洛中监察病假满,送韦楚老拾遗归朝》诗,又《樊川文集》卷第九《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今谏议大夫李中敏、左拾遗韦楚老、前监察御史卢简求……”可见韦楚老官至左拾遗。又卷十二《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故殿中侍御史韦楚老曰……”则又官至殿中侍御史。
    ④[明]胡应麟撰《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1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页。
    ⑥(明)许学夷撰《诗源辨体》卷二十六,明崇祯十五年陈所学刻本。
    ⑦(宋)王谠撰《唐语林》卷七,清惜阴轩丛书本。
    ⑧(唐)杜牧撰《樊川文集》卷第九,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又见《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五。按,韦楚老还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有交往。据明蒋一葵撰《尧山堂外记》(明刻本)卷三十二: 白居易“与嵩山僧如满 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老为山水友。”又清陈维崧撰《陈检讨四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余鸿客金陵览古诗序》“满目关山刘宾客因而悼叹”下注云:“刘梦得为太子宾客,尝与元微之、韦楚老在白傅第各赋金陵怀古诗。”卷八《万柳堂修禊倡和诗序》“鞭丝帽影争窥白傅之池台”下亦引《洛阳名园记》:“白乐天居东都履道坊,治园池亭榭,与元微之、刘禹锡、韦楚老等王老唱和。”
    ①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519-521页。
    ②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2页。
    ④白居易《与元九书》,引自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九O,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61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文艺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88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二O,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85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二O,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85页。
    ①(唐]杜牧撰、何锡光校注《帆船文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1051页。
    ②(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唐国史补》,《因话录》合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5页。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99页。
    ④(明]胡应麟撰《诗薮》内编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⑤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40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1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03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14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199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0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1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13页。
    ③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04页。
    ④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⑤(元)方回撰、李庆甲汇评《瀛奎律髓汇评》(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53页。
    ⑥(唐)张洎《项斯诗集序》,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第10906页。
    ⑦无可寄赠姚合诗见《全唐诗》卷八一三至八一四。姚合赠贾岛、无可诗见《全唐诗》卷四九六至五O二。
    ⑧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5页。
    ⑨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4页。
    ①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1页。
    ②按,以上交往诗数量,参照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同声月刊社编印《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第1-2页。
    ④(唐)王赞《玄英先生集序》,见(清)董诰等撰《全唐文》卷八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99页。
    ⑤(唐]孟宾于《碧云集序》,见(清)董诰等撰《全唐文》卷八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127页。
    ⑥(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页。
    ⑦(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页。
    ⑧(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⑨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50页。
    ⑩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50页。
    11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50页。
    12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50页。
    ①(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364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页。又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364页。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449页。
    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⑧可参看第三章引言下的表格。陈才智先生已经指出此点,参看其《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8-80页。
    ①(唐)卢延让《苦吟》,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293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七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257页。又见《孟东野诗集》卷七。
    ③(唐)孟郊《夜感自遣》,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217页。又见《孟东野诗集》卷三。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页。
    ⑥(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页。
    ⑦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15页。
    ⑧(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页。
    ⑨(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页。
    ①(宋)陈善撰,《扪虱新话》下集卷一,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②(宋]欧阳修等撰《六一诗话》,《六一诗话》、《白石诗说》、《滹南诗话》合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9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l页。
    ④(清]陈衍撰《石遗室文集》卷九,清刻本。
    ⑤参看本文第一章第一节“张为的个性及其交游”。
    ⑥(唐)司空图撰《司空表圣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景唐音统签本。
    ⑦(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清嘉庆学津讨原本。
    ⑧(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页。
    ⑨(清)李怀民撰《重订中晚唐主客图·诗说》,清嘉庆间邱县刘氏刻。
    ⑩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七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77页。
    11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04、6717页。又见(唐]贾岛撰《长江集》卷五、卷七,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①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七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77页。
    ②同声月刊社编印《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第1-2页。
    ③同声月刊社编印《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第2页。
    ④同声月刊社编印《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第2页。
    ⑤赵子抄、李寅生撰《略论<诗人主客图>之“清奇僻苦派”》,《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⑥张传峰撰《鲍溶诗歌略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①[唐)鲍溶《别韩博士愈》诗云: “不知无声泪,中感一顾厚。”从内容看,当时曾得到韩愈的推赏。
    ②(唐]沈亚之撰《沈下贤文集·一》卷九,四部丛刊本(第712册)。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99页。
    ④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15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538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539页。
    ①(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页。
    ②(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页。
    ④张传峰撰《鲍溶诗歌略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⑤(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9-230页。
    ⑥(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9-230页。
    ⑦(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21页。
    ⑧(唐)郑处约《李群玉守宏文馆校书郎敕》,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312页。
    ⑨(唐)李漼(唐懿宗)《李群玉进诗赐物敕》,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唐文拾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453页。
    ⑩(唐)李群玉《进诗表》,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317-8318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630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629页。
    ①(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9-23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685页。
    ③(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9-23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445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445页。
    ⑥[清)宋广业撰《罗浮山志会编》卷四“人物志·仙一”,清康熙刻本。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700页。
    ⑧可并参看下编“司马退之考”。
    ⑨[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函海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⑩[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1页。
    ①(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9-230页。
    ②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1页。
    ③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④(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30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1页。
    ⑥傅璇琮等《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4页。
    ⑦(元]吴师道撰《吴礼部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2页。
    ⑧[明)徐献忠撰《徐献忠诗话》,见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第三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23-3024页。
    ⑨参看拙作《<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考略》,《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3561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2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9页。
    1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14(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15(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16(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①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7页。
    ②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7页。
    ③(清)翁方纲撰《石洲诗话》,《谈龙录》、《石洲诗话》合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2页。
    ④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7页。
    ⑤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7页。
    ⑥(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八,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3页。
    ⑦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9页。
    ⑨《山满楼笺注唐人七言律》,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20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99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401页。
    11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22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99页。
    13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9页。
    14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9页。
    ①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8页。
    ②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8页。
    ③见金圣叹著《金圣叹选批唐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6页。
    ④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21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93页。
    ⑥(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页。
    ⑦(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页。
    ⑧(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页。
    ⑨(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页。
    ⑩按,此事一作羊士谔诗,见《全唐诗》卷332。《才调集》录为长孙佐傅诗《唐诗纪事》录为羊士谔诗。
    11(宋)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61页。
    12(宋)罗大经撰《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页。
    ①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195页。
    ②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195页。
    ③(宋)范晞文撰《对床夜语》卷四,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页。
    ④(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六,明万历刻本。
    ⑤(明]周埏辑《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六十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26册,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刻本,第655页。
    ⑥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94页。
    ⑦程干帆《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见其《古诗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00-301页。
    ⑧(清)费经虞撰《雅伦集》卷二,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⑨(清)金鉷撰《[雍正]广西通志》卷八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梁超然《晚唐诗人曹唐及其诗歌》,见《唐代文学》第一期。
    ①[清)薛雪撰《一瓢诗话》,见《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11页。
    ②陈继明撰《曹唐诗注》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③[清)徐文靖撰《管城硕记》卷二十五,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25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25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194页。
    ⑦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5页。
    ①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5页。
    ②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6页。
    ③章孝标《上浙东元相》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0页。
    ④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6页。
    ⑤(唐)章孝标《古行宫》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2-5793页。
    ⑥(唐)章孝标《闻角》,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5页。
    ⑦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6页。
    ⑧(元)方回撰、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⑨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7页。
    ⑩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7页。
    11(唐)章孝标《长安秋夜》(一作《田家》)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6页。
    12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7页。
    13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7页。
    14(唐)章孝标《长安秋夜》(一作《田家》)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6页。
    15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7页。
    16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87页。
    ①(清]金埴撰《不下带编》卷三“杂诗兼诗话”,清稿本。
    ②章孝标《八月》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02页。
    ③(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下,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11-1322页。
    ④(宋)吴开撰《优古堂诗话》,(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9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页。
    ⑥(唐)袁不约《长安秋夜》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4页。
    ⑦(唐]袁不约《长安秋夜》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4页。
    ①[唐]袁不约《长安秋夜》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4页。
    ②(唐)袁不约《深秋》句,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4页。
    ③(唐)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三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10页。
    ④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王运熙、杨明撰《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28页。
    ①(清)张金吾(1787-1829)撰《爱日精庐藏书目》卷二十九集部,清光绪十三年吴县灵芬阁集字版校印本。
    ②本文较早发表于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剪辑《文艺研究》第三辑“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10月,第39-40(下转34)页。
    ③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0页。
    ④吴文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92-94页。此文后收入祖保泉所著《中国诗文理论探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2-265页。
    ①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又见其硕士学位论文《<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2010年6月,第11页。
    ②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又见其硕士学位论文《<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2010年6月,第12页。
    ③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又见其硕士学位论文《<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2010年6月,第12页。
    ④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又见其硕士学位论文《<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2010年6月,第12页。
    ⑤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又见其硕士学位论文《<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2010年6月,第12-13页。
    ⑥(清)黄丕烈撰、屠友祥校正《荛圃藏书题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199-200页。
    ①郭绍虞著《宋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4-75页。
    ②(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页。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页。
    ⑥(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页。
    ⑦(唐)白居易撰、朱金成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1-102页。
    ⑧(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页。
    ⑨(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页。
    ⑩(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7页。
    11(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页。
    12(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页。
    ①(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页。
    ②(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页。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页。
    ⑤赵子抄撰《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又见其硕士学位论文《<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2010年6月,第11页。
    ⑥张震英撰《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1期。
    ⑦(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总集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67页。
    ①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9页。
    ②(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王国安校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6-167页。又见其杂编卷二,第272-273页。
    ③(宋)赵彦卫撰《云麓漫钞》卷十四,转引自傅璇琮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449页。
    ④(清)张泰来撰《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丛书集成新编(第101册)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⑤(宋]刘克庄撰《茶山诚斋诗选序》,见《后村先生大全集·二三》(四部丛刊初编第1311册)卷九十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⑥(元)方回撰、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49页。
    ①(清]戚学标撰《景文堂诗集》卷五“五七言古”,清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②罗立刚著《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14页。
    ③[清)揆叙(1675-1717)撰《益戒堂诗集》,清雍正刻本。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诗品汇》,见(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下册),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总集类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36页。
    ⑤(清)李怀民撰《重订诗人主客图》(两卷,补遗两卷),邱县刘氏刻,1820年。
    ⑥蔡镇楚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208-210页。
    ①(宋]黄公绍撰《诗集大成序》,见其《在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0-631页。
    ②[清)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卷五,清宣统二年刻本。
    ③(清)赵翼撰《瓯北集》卷三十九,清嘉庆十七年湛贻堂刻本。
    ④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519-521页。
    ⑤罗立刚著《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14-215页。
    ①张震英撰《<诗人主客图>与唐人诗歌流派观念的形成》,《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②张震英撰《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本文较早曾刊于韦树英、庞汉生、余远辉主编的《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2-35页。
    ③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0页。
    ①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3页。
    ②张梦鸥撰《唐<诗人主客图>试析》,见其《传统文学论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216页。
    ③董乃斌、吴庚舜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16-517页。
    ④陈伯海主编,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⑤杨明撰《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⑥张震英撰《<诗人主客图>与唐人诗歌流派观念的形成》,《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①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1-153页。
    ②余霞、黄艳红撰《宋前贾岛接受的选本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③(宋)黄公绍撰《诗集大成序》,见其所撰《在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0-631页。
    ①(明]王世贞撰《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二,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②(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王国安校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6-167页。又见其杂编卷二,第272-273页。
    ③(清)纪昀撰《纪晓岚文集》卷九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1页。
    ④(清]皮锡瑞(1850-1908)撰《师伏堂骈文二种》之二卷一,清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刻本。
    ⑤(清)余成教撰《石园诗话》卷二,清刻本。按皎然《诗式·偷语诗例》原文为: “如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云: ‘日月光天德’。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 ‘日月光太清’。上三字语同,下二字义同。
    ⑥(清)叶昌炽(1849-1931)撰《奇觚(?)文集》卷下,民国十年刻本
    ①张震英撰《<诗人主客图>与唐人诗歌流派观念的形成》,《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②张震英撰《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
    ③张震英撰《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本文较早曾刊于韦树英、庞汉生、余远辉主编的《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2-35页。
    ④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77页。
    ⑤董乃斌、吴庚舜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16-517页。
    ⑥胡玉兰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9页。
    ①罗立刚著《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14-215页。
    ①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7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359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4597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3页。
    ①上引《纪事》材料均见于(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3页。
    ②(清]徐松撰《登科记考》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09页。
    ③(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4597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3页。
    ⑤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2-213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4595-4602页。
    ①(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3页。
    ②(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459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904-5908页。
    ④(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4597-4598页。
    ⑤(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12页。
    ①傅璇琮等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2-213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63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601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99-4600页。
    ①傅璇琮等撰《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9-320页。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5-977页。笔者按,《唐诗纪事》所载该文与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所引之“杜光庭《毛仙翁》”有出入,其最重要的一点是《校笺》一书所引“张为薄游长沙”前有“进士”之身份,而《唐诗纪事》本无。或《唐诗纪事》所载之出入乃计有功转述所致。
    ③笔者按,《纪事》所载和《校笺》所引原文皆无“后”字,不知此处加“后”字何据,或是为了与下文“张为登第当在咸通后”之推断相佐证,但已与原始材料不符。
    ④傅璇琮等所撰《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20-321页。
    ⑤(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八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6-1153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第8741页下。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906页。
    ②(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12页。
    ③笔者按,杨发的诗歌《文苑英华》录11首,据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其中二首,即《山泉》和《残花》为李洞、罗隐之作;《全唐诗》录其诗13首,其中二首,同上,则标明为李、罗二人之作;则其诗为11首。又《全唐诗补编》补其诗一首,即今人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所辑其《和李卫公漳浦驿留题》。则其诗实存12首。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3页。
    ①(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八,清嘉庆学津讨原本。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08页。
    ③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三,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2页。
    ①(清)孙梅辑《四六丛话》卷六,清嘉庆三年吴兴旧言堂刻本。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659页。
    ③(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九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28页。
    ⑤(后蜀)韦毅辑,(清]殷元勋笺注,(清)宋邦绥补注《才调集补注》卷八,清光绪二十年,江苏书局刊本。原文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江南西道三·人物·下”。
    ⑥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659、5660页。
    ⑦(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709页。
    ⑧(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八“台省部·荐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六百五十八“奉使部·称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八百八十四“总录部·荐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四八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959页。
    12(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一百四十“政术部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二百七十一“人部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王象之撰《舆地碑纪目》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一百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梅鼎祚撰《鹿裘石室集》卷八“文”,明天启三年玄白堂刻本。
    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1-1602页。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3页。
    ⑥[明]王崇撰《嘉靖池州府志》卷一“舆地篇”,明嘉靖刻本。
    ⑦(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四十一“舆地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四十七“舆地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分别见(清)何绍基撰《[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五十七、卷五十九,清光绪四年刻本。
    ⑩(清)何绍基撰《[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四十七,清光绪四年刻本。
    ①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四八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959页。
    ②参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③参陶敏著《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932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10页。
    ⑤李昭象《赴举出山留寄山居郑参军》,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八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985页。
    ⑥徐铉《送薛少卿赴青阳》,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五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671页。
    ①(清]沈季友撰《(?)李诗系》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张世进撰《著老书堂集》卷八,清乾隆刻本。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39页。
    ④(明)胡应麟撰《诗薮》杂编卷二“遗逸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70页。
    ⑤(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60页。
    ⑥(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五十三志三十九,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⑦(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⑧(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八百十七,民国景印明嘉靖谈恺刻本。
    ⑨(宋)姚铉等编《唐文粹》卷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6页。
    ①(明)王志庆编《古俪府》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傅梅撰《嵩书》卷十三“韵始篇二”,明万历刻本。
    ④分别见(明]顾元镜撰《九华志》卷五、卷六,明崇祯二年刻本。
    ⑤分别见(清)张玉书等奉敕编《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七十四、卷八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清]徐倬撰《全唐诗录》卷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659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续补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667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九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28-7129页。
    ⑩(唐)穆宗皇帝《授费冠卿右拾遗制》,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11(宋)晁迥撰《法藏碎金录》卷五,明嘉靖晁氏宝文堂刻本。
    ①(明)梅鼎祚撰《鹿裘石室集》卷八“文”,明天启三年玄白堂刻本。
    ②(清)李麟撰《虬峰文集》卷一,清康熙刻本。
    ③(清)李之素辑《孝经内外传》“外传·卷三”,清康熙五十九年李焕宝田山庄刻本。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02页。
    ⑤(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4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六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645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八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985页。
    ⑧参看方胜《晚唐文人的“费冠卿情结”》,《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九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004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九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29页。费冠卿此文,在《太平广记》卷八百十七“释氏·寺庙”条也有所录,这是比较早的选录其文的文献。
    ②(宋)赞宁撰《高僧传》卷二十,宋刻碛砂藏本。费冠卿原文云:“时年九十九,贞元十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适,但闻山鸣石陨,感动无情与?……”
    ③(明)王志庆编《古俪府》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按,此据《太平广记》卷五十四“神仙五十四“所录。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签》(四部丛刊景明正统道藏本)卷一百一十二据《神仙感遇传》也录了这个故事。
    ②(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96页。
    ⑤(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983页。此诗又见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第十二,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后来,清人翟均廉撰《海塘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卷七“名胜一”中也选录了此诗。
    ⑦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四五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693页。
    ①陶敏著《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844页。
    ②(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页。
    ④(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六“花木六”,明刻本。
    ⑤(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6页。
    ⑥(明)王志庆编《古俪府》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清)张玉书等奉敕编《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96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逸》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49页。
    ⑩陶敏著《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
    ①陶敏著《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839-840页。
    ②陶敏著《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842页。
    ③陶敏著《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841页。
    ④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四五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693页。
    ①陶敏著《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785页。
    ②此诗收入(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卷十“送别律诗”,题作“送周元范赴越”,诗题略有差异。
    ①(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61页。
    ④(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⑤(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来,宋初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在卷三百六十五“妖怪七”中据《酉阳杂俎》载录了此事。
    ⑥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五三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587页。
    ①(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②[宋)李防等辑《文苑英华》卷三百三十二“仙道”,明刻本。
    ③(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9页。
    ⑤(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三十五“晚唐三”,明刻本。
    ⑥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六、《全唐诗逸》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5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逸》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54页。
    ⑧(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7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521页。
    ⑩[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①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五五〇,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707页。
    ②(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三“选举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唐)黄滔撰《唐黄御史集》卷五,四部丛刊景明本;又见《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五“黄滔四”;又见《关中金石志》卷三,题下注文作于唐昭宗“天祐二年”
    ④(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⑤(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3页。
    ⑥(明]曹学佺撰《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二晚唐拾遗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⑦(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一,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修补本。
    ⑧(清)彭孙贻辑《明诗钞》,四部丛刊续编景写本。
    ①(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9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1页。
    ③(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④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四九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061页。
    ⑤(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798页。
    ⑥朱庆馀《送陈(?)》,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07页。
    ⑦顾非熊《酬陈(?)评事喜及第与段何共贻》,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27页。
    ⑧(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2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3页。
    ⑩(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84页。
    ①(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②(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五,清嘉庆学津讨原本。
    ③[宋)阮阅撰《诗话总龟》(增修本)卷二十四,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④(宋)陈应行撰《陈学士吟窗杂录》卷四十五,明嘉靖二十七年崇文书堂刻本。
    ⑤分别见(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八十四,明刻本。
    ⑥(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九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92页。
    ⑧(明]高榛撰《唐诗品汇》卷九十“七言律诗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八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薛凤翔撰《亳州牡丹史》卷四,明万历刻本。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1-5813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遗》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53页。
    1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64页。
    ①(宋]彭叔夏撰《文苑英华辨证》卷六,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②(明)郎瑛撰《七修类稿》卷二十五“辨证类”,明刻本。
    ③(清)徐伯龄撰《(?)精隽》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75页。
    ⑤(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92页。后来,(宋)谢维新编《事类备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别集卷六十四“飞禽”类“鹤·仙禽”下据《唐诗纪事》引:“陈标曰:鹤与鸬鹚皆胎化,而人以鹤为仙禽,盖鹤难见,鸬鹚易见,贵耳而贱目也。”误将韦绚语作陈标语。后宋祝穆《事文类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集卷四十二“羽虫”部又沿袭此误。
    ⑥(清)袁栋撰《书隐丛说》卷五,清乾隆刻本。
    ①(宋)王(?)撰《野客丛书》卷二十二,明刻本。
    ②(宋)吴开《优古堂诗话》,清嘉庆读画斋丛书本。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07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27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逸》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5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3页。
    ⑦(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八,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758-761页。
    ⑧(唐]张洎《项斯诗集序》原文,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唐文拾遗》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06页。
    ⑨(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41页。
    ⑩(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后集》卷一百七十六,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①[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卷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杨慎撰《升庵集》卷六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杨慎撰《(?)林伐山》卷十九“晚唐两派诗”,明嘉靖三十五年王询刻本。又见其《升庵集》卷六十。
    ④(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八“文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余成教撰《石园诗话》卷二,清刻本。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〇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066页。
    ②[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③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卷六O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418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续补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697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〇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067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续补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697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六〇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067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续补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697页。
    ⑨(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⑩分别见(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八十四,明刻本。
    ①(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3页。
    ②(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卷七,明刻本。
    ③(明]高(?)撰《唐诗品汇》卷八十一“五言排律”第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分别见[明)曹学俭撰《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张玉书奉敕编《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八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在卷三百二十九“道部二·养生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分别见(清)张玉书等编撰《佩文韵府》卷十二之一、卷一百之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分别见(清]黄之隽撰《香屑集》卷二、卷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0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4页。
    ③(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696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九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673页。
    ⑥(明)曹学俭撰《蜀中广记》卷一百二“诗话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见(明)杨慎撰《升庵集》卷四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杨氏原文为: “唐世蜀之诗人,陈子昂射洪、李白彰明、李馀成都、雍陶成都、裴廷裕成都、刘蜕射洪、唐球嘉州、陈咏青神、岑伦成都、符载成都、雍裕之成都、王严绵州布衣、刘睽绵州乡贡进士、李渥绵州、田章绵州、柳震双流、阮咸成都、刘湾蜀人、张曙巴州、僧可朋丹棱、扈处(?)蜀人、毛文锡蜀人、朱桃椎蜀人、杜光庭青城,若张(?)韦庄牛峤欧阳炯,皆他方流寓而老於蜀者。尝欲裒集其诗为一帙,而未暇焉。”按,此又见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蜀诗人”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803-804页。
    ②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1页。
    ③(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二,清嘉庆学津讨原本。
    ④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四九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063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九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673页。
    ⑥(唐)张籍撰《张文昌文集》卷五“杂诗”,续古逸丛书本景宋蜀本。又见《张司业诗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明本。又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342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00页。
    ⑧(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第二十三“乐府”,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⑨(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8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99页。
    11(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12(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第二十三“乐府”,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13(清)深青峰等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四九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063页。
    15见(明)杨慎撰《升庵集》卷四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①(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第二十三“乐府”,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后《乐府诗集》卷九十、《唐文萃》卷第九十五“序戊”、 (明)胡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卷二百九十六、《唐诗纪事》卷四十六“刘猛传”均收录此文。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来,(清]费经虞撰《雅伦》,在卷七“格式五·乐府”中援引了这段话,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①(清)顾景星撰《白茅堂集》卷三十五,清康熙刻本。
    ②(明)朱承爵撰《存余堂诗话》,明嘉靖明朝四十家小说本。
    ③(清)蔡均辑《诗法指南》卷四,清乾隆刻本。
    ④(宋]郑樵撰《通志》卷四十九“乐略第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来,(明)程明善撰《啸馀谱》,在其“乐府原题”下录了此文,明万历刻本。
    ①(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第二十三“乐府”,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乐府诗集》卷九十、《全唐诗》卷四一八也有收录。
    ②(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00页。
    ④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l页。
    ⑤(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一百二“诗话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蜀中广记》所录,还见于(明)杜应芳编《续步全蜀艺文志》(明万历刻本)卷四十三“志余”和《[雍正]四川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六“艺文志”
    ⑥(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一百二“诗话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4页。
    ⑧(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宋)李防等辑《文苑英华》卷七百十四,明刻本。又见《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②(宋)姚铉等编《唐文粹》第十七之下“诗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8页。
    ④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1页。
    ⑤(唐)卢仝撰,孙之(?)注《玉川子诗集注》卷一,清刻晴川八识本。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99页。
    ⑦(清)张玉书等奉敕撰《佩文韵府》卷一百二之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第二十三“乐府”,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后《乐府诗集》卷九十、《唐文萃》卷第九十五“序戊”、(明)胡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卷二百九十六、《唐诗纪事》卷四十六“刘猛传”均收录此文。
    ①(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第八“古体诗”,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又见《全唐诗》卷四。三。
    ②分别见(唐)贾岛撰《长江集》卷四、卷五、卷八,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又见《全唐诗》卷五七二、卷五七二、卷五七三。
    ③(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16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342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810页。
    ⑦(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⑧陈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七六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
    ①(宋)张津撰《[乾道]四明图经》卷八,清咸丰四年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②(元)袁桷撰《[延祐]四明志》卷二十“集古考”,清咸丰四年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③(宋)释志磐撰《佛祖统记》卷四十一“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八”,宋刻本。
    ④(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七十七“艺文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释志磐撰《佛祖统记》卷四十一“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八”,宋刻本。
    ⑦(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⑧分别见(宋)姚铉编《重校正唐文粹》卷第十五之上、卷十六之上,四部丛刊景元翻宋小字本。
    ⑨(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⑩(宋)张津等撰《[乾道]四明图经》卷八,清咸丰四年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11(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五,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6年,第685页。
    12(明)曹学佺撰《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810页。
    ①(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七十七“艺文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810页。
    ③(清)《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见陈尚君辑《<全唐诗外编>修订说明》,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75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04页。
    ⑥(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十八,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432页。
    ⑦(明)曹学佺撰《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⑧按,此据《全唐诗》录,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810页。《会稽掇英总集》“遗”作“留”。
    ①(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三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05页。
    ③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五,明崇祯津逮秘书本。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055页。
    ⑤(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⑥(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29-930页。
    ⑦陈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卷二六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761页。
    ⑧(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九“选举志·进士一”,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选举志·荐辟一”,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选举志·荐辟一”,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432页。
    ③(清]冯桂芬撰《[同治]苏州府志》卷五十九“选举一”,清光绪九年刊本。
    ④(清]郎遂所撰《[康熙]杏花村志》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郎遂所撰《[康熙]杏花村志》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①分别见(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卷二百三十、卷二百三十六、卷三百二十七,明刻本。
    ②(宋)蒲积中编《岁时杂咏》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三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04-605页。
    ④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三,明崇祯津逮秘书本。
    ⑤(明)高(?)撰《唐诗拾遗》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分别见(明)曹学佺选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⑦(明)陆时雍撰《唐诗镜》卷三十六“中唐第六”,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055-3051页。
    ⑨分别见(清)张玉书奉敕编《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五、卷十六、卷三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清)陈廷敬等奉敕编《御选唐诗》卷九“七言古”,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逸》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47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续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63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之《全唐诗续拾》,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134页。
    ②陈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卷二六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762页。
    ①(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五,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68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93页。
    ③(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④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四六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757页。
    ⑤(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下“和亲讽”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阮阅撰《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③(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一百九十三“乐府二”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四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清)《御制渊鉴类函》卷四百二十一“鸟部四·鹦鹉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姚铉等编《唐文粹》卷十七上“诗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969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0页。
    11(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2(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三十五“晚唐三”,明刻本。
    13(清)《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吴士玉撰《骈字类编》卷二百二“草木门二十七·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969页。
    ③(唐)罗隐撰《甲乙集》卷四“诗”,四部丛刊景宋本。又见《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八。清李调元编《全五代诗》(清函海本)卷六十九也收此诗。
    ④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七九〇,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306页。
    ⑤[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五,清嘉庆学津讨原本。后来,(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民国景印明嘉靖谈恺刻本)卷一百八十三“贡举六”吴融下据《唐摭言》亦录。(清)陈鸿墀《全唐文纪事》(清同治十二年方功惠广州刻本)卷七十六“推挹二”下亦录。
    ①(清]刘毓崧撰《通义堂文集》卷十二“《唐摭言跋》下篇”,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②(清]朱彝尊撰、李富孙注《曝书亭集词注》卷二“江湖载酒集中”,清嘉庆十九年校经(?)刻本。
    ③[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968-969页。今从这里看出《唐诗纪事》录张为《诗人主客图》时可能有所舍取,并非全录。故今可见清人从《唐诗纪事》所辑之《诗人主客图》断非全本。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50页。
    ①(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一,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782页。
    ②(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81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94页。
    ④(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⑤陈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五〇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185页。
    ⑥(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六百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⑨(宋)姚铉等编《唐文粹》卷十五下“诗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1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二、《全唐诗补遗》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94、10497页。
    ①(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612页。
    ③(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3-584页。
    ④(清)毕沅撰《关中金石记》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
    ⑤诸诗见《全唐诗》卷八一三、八一四。
    ⑥诸诗见《全唐诗》卷五七二、五七三。
    ⑦此诗见《全唐诗》卷五七二。以上贾岛数诗《就可公宿》、《送无可上人》、《寄无可上人》、《僻居无可上人相访》四首见《全唐诗》卷五七二;《喜无可上人游山回》、《夜集姚合宅期可公不至》二首见卷五七三。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传·附贾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68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937页下。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2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33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18页。
    ①分别参见李嘉言撰《长江集新校·贾岛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9-150页;傅璇琮等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87年,第807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688页。
    ③参见李嘉言撰《长江集新校·贾岛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2页。
    ④李嘉言撰《长江集新校·贾岛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61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传·附贾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68页。
    ①(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0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5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8页。
    ④(宋)宋敏求撰,毕沅校《长安志》卷一,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思贤讲舍校刊本,清光绪17年(1891年)。其中“鄂县”条,在卷十五。
    ⑤(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7页。
    ⑥(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81页。
    ⑦(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7页。
    ⑧傅璇琮等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85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22页。
    ⑩李嘉言撰《长江集新校-贾岛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6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691页。
    ②李嘉言撰《长江集新校·贾岛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2-15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0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326页。
    ⑤李嘉言撰《长江集新校·贾岛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2-15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31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27页。
    ⑧印度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谓雨时,佛教徒每年在雨季三个月间,禅定静坐叫做坐雨安居,亦撰安居、坐夏、坐腊。但各地安居的具体日期因各地气候不同而不一。按,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谓“雨”当作“两”,因为印度“安居”的梵语是“雨期”的意思,是此安居制度的时间定于雨期,故而作“雨”为是。
    ①按,关于(夏)安居又有前安居、后安居二种说法,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今按我国季节制度,取前者。参见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9页。佛教的安居制度,一般多于夏季举行,然亦有于冬季结制安居者,称为冬安居。我国、西域地方及日本皆有冬安居之制。据大唐西域记卷一“羯霜那国”条所载,十二月十六日为冬安居之首日,翌年之三月十五日为终日,参见《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一,第100页。此处指“夏安居”。
    ②傅璇琮等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6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22页。
    ④傅璇琮等撰《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92-93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50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44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44页。
    ④傅璇琮等《唐才子传校笺》已考,姚合乃姚崇的曾侄孙。详见《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4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88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附“姚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9页。
    ⑦(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49页。
    ⑧参见傅璇琮等《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9-120页。
    ①贾岛寄赠姚合诗,见《全唐诗》卷五七一至五七四。
    ②无可寄赠姚合诗,见《全唐诗》卷八一三至八一四。
    ③姚合赠贾岛、无可诗,见《全唐诗》卷四九六至五〇二。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09页。
    ⑤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497、6500、6505页。
    ⑥见吴汝煜《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81-994页。
    ⑦吴汝煜《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分别见第982页,第991-992页。
    ①按,此处所引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唐才子传》卷六,第98页;傅璇琮等所编中华书局本《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第74页原文作: “初,贾岛弃俗时,同居青龙寺。”断句略有出入。
    ②(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五,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78页。
    ③傅璇琮等撰《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5页。
    ④傅璇琮等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85页。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六,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8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937页下。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传》附贾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5268页。
    ④(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六,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8页。
    ⑤(宋)宋敏求撰、毕沅校《长安志》第二册,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本,卷九第四页。
    ⑥(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两京城坊考》卷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152-156页。
    ⑦(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五,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78-79页。
    ⑧傅璇琮等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508页。
    ①傅璇琮等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678页。
    ②(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6-119页。
    ③(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三,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4页。
    ④(五代]后蜀何光远撰《鉴诫录》卷八,知不足斋丛书本。
    ⑤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8-319页。
    ⑥按,《贾岛年谱》将此诗系于元和六年(八一一),见李嘉言《长江集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1页。
    ⑦(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20-823页。
    ①(唐)贾岛撰、李嘉言校注《长江集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1页。
    ②(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20-823页。
    ③(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五,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79页。
    ④傅璇琮等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27-328页。
    ⑤傅璇琮等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26页。
    ⑥孙昌武撰《唐代长安佛寺考》,载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⑦(五代)后蜀何光远撰《鉴诫录》卷八,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1页。
    ②[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五,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79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937页下。
    ④张永禄主编的《唐代长安词典》解释尤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7页。另可参见(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卷之五“寺观”青龙寺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8页。
    ①傅璇琮等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9页。
    ②陈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五〇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21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38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一,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777页。
    ⑤(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835页。
    ⑥(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八十四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48页。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一,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77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38页。
    ④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五。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212页。
    ⑤(宋)陈公亮等纂《[淳熙]严州图经》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38页。
    ⑦(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16页。
    ⑧[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一,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777页。
    ⑨(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1248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卷六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参见吴汝煜主编《唐五代人物交往诗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67-126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364页。
    ④[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⑤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八一八,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531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604页。
    ②(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七十六,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1100页。
    ④(宋]李(?)编《唐僧弘秀集》卷九,明嘉靖黄鲁曾刊本。
    ⑤(宋)李葬撰《剪绡集》卷下,清毛氏汲古阁景宋钞本。
    ⑥(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三,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4页。
    ⑦(明)释正勉等编《古今禅藻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分别见(清)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卷八“天地门”八、卷三十一“时令门”十,清光绪十三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364页。
    ①(明]高(?)《唐诗品汇》“姓氏爵里详节”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649页。
    ③(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1页。
    ④(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清浙江书局本。
    ⑤(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86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17页。
    ⑦(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16页。
    ⑧陈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五三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556页。
    ⑨(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1页。
    ⑩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五三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556页。
    11见(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一,明刻本。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17页。
    13(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七十三“七言类”,明嘉靖刻本。
    14(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1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86页。
    ②(明]高(?)《唐诗品汇》卷七十“五言律诗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曹学佺撰《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59页。
    ⑤(清]《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17页。
    ⑦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二、卷八八四、“续拾”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17-6318页、第10060页和第11292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23页。
    ⑨(宋)浦积中编《岁时杂咏》卷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38页。
    11(清)郑杰辑《闽诗录》甲集卷二,清宣统三年刻本。
    ①(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②(唐)黄滔撰《颖川陈先生集序》,见《黄御史集》卷八,钦定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后来,(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七“文集九”亦载有此文。(清)李调元撰《全五代诗》(函海本)卷八十七、(清)郑杰辑《闽诗录》(清宣统三年刻本)甲集卷一陈黯下也据《闽书》录了陈黯小传。
    ③[清]穆彰阿撰《[嘉庆]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卷四百二十九“人物·唐”赫连韬下亦提及“八贤”之称,可参看。
    ④(明)陈鸣鹤撰《东越文苑》卷一“唐东越文苑列传第一”,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98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449页。
    ⑦(清)叶观国撰《绿筠书屋诗钞》卷十二“瀛洲后集”,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①(明)陈鸣鹤撰《东越文苑》卷一“唐东越文苑列传第一”,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②(清)鲁曾煜撰《[乾隆]福州府志》卷六十,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38页。
    ④(清)郑方坤撰《全闽诗话》卷一,钦定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页。
    ⑥(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4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38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449页。
    ⑨(明)陈道撰《[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二人物“文苑·唐”,明弘治刻本。
    ⑩(明)陈鸣鹤撰《东越文苑》卷一“唐东越文苑列传第一”,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1(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一百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清)浦铣撰《复小斋诗话》卷上,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13(清)鲁曾煜撰《[乾隆]福州府志》卷六十,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14(清)穆彰阿撰《[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二十六,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15(清)郑杰辑《闽诗录》甲集卷一“林滋”下,清宣统三年刻本。
    ①(清)叶观国撰《绿筠书屋诗钞》卷十二“瀛洲后集”,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②分别见(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43页;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35页。
    ③(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43页。
    ⑤(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五,明崇祯津逮秘书本。
    ⑥(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432页。
    ⑦(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35页。
    ⑨[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59页。
    ①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八四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751页。
    ②(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七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0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698页。
    ①(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26页。按,书中所云“上入室一人”、“入室三人”、“升堂四人”、“及门十人”,合计为十八人:而“及门”下实存只有五人,故而《主客图》“瑰奇魅力”一派,加上武元衡,实只有十四人。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2册)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53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⑤(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59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5册)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23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上。四部丛刊本《权载之集》亦载有此文,但二文在武就的享年问题上有舛讹。详见下文。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5册)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48页。
    ②(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82页。
    ③(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82-889页。按,《金石录》二九云:“《元和姓纂》载平一四子,集、备、就、登,备生元衡。”(见《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引)谓元衡之父为武平一次子武备,岑仲勉先生《校记》已辨此说为误,参《元和姓纂(附四校记)》第888页。
    ④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宝历〇一〇”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77页。按,《汇编》“咸通〇九九”条(1111页)二文重出,不过一录自《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三册,一录自《洛阳历代墓志出土集绳》。“宝历”条撰者题为“令狐绚”,当从“咸通”条作“令狐绚”。二文各有缺字,可相互校勘补对。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8页上。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0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0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八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56页。
    ②分别参看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3页;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3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95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96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4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3-1584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5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5页。
    ⑨(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⑩(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59页。
    11(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①(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20页。
    ②(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68页。
    ③参见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之《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二二)祠部员外郎”节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63页。
    ④(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20-421页。
    ⑤(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489页。
    ⑥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88页。
    ⑦参看傅璇琮等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01-203页;以及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年。鞠岩论文考证较为详尽,然亦有不到处。
    ⑧按,陶敏先生在句下注引《寒食下第通简长安故人》出《古今岁时杂咏》卷一一,又云“《全唐诗》仅收前四句,题作《长安下第》”。今考《古今岁时杂咏》,此诗作:“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寒食都人重胜游,相如独自闭门愁。尝闻娄护因名达,君试将余问五侯。”(宋浦积中编,徐敏霞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8页)《全唐诗》卷三一七确实收前四句作《长安下第》。而《全唐诗补编》补入了一首题为《寒食下第通简长安故人》的诗,实为《杂咏》所录后四句,其下有注云: “按诗共二首,其一五言四句《全唐诗》卷三百十七载之,其二即此诗。”(《全唐诗补编》第二编《全唐诗补逸》卷六)今通观《古今岁时杂咏》所载八句,无论从字数还是用韵上来看,此八句确非一诗。当从《补编》所注,系为二首。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下-5098页上。
    ②(清)劳格、赵钺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光绪十二年(1886)月河精舍丛书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07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8页上。
    ③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页。
    ④(唐)刘禹锡撰《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0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81上。
    ⑥分别见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08-1009、1376-1377页;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777-5778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六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661上。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59页。关于武元衡与王叔文集团冲突的事件《顺宗实录》及《通鉴》都有记载。《实录》卷二谓:“初,叔文党数人贞元末已为御史在台。至元衡为中丞,薄其人,待之卤莽,皆有所憾。而叔文又以元衡在风宪,欲使附己,使其党诱以权利,元衡不为之动。叔文怒,故有所授。”(丛书集成新编本《顺宗实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55页下。)《通鉴》卷二百三十六谓:“德宗之末,叔文之党多为御史,元衡薄其为人,待之莽卤。元衡为山陵仪仗使,刘禹锡求为判官,不许。叔文以元衡在风宪,欲使附己,使其党诱以权利,元衡不认,由是左迁。”可参看。
    ③(唐)韩愈撰《顺宗实录》卷二,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55页下。
    ④按,亦即永贞元年(805)三月,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辛丑朝廷方下诰改元永贞。八月乙巳,宪宗皇帝即位于宣政殿。可参看两《唐书》本纪及《顺宗实录》卷五(同上,第458页下),以及(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19-7620页。今为严谨起见,文章叙述以八月辛丑前为贞元,以八月辛丑后为永贞。
    ①参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6-7页。
    ②按,《新唐书·宪宗纪》此处谓“御史中丞武元衡为门下侍郎”,误。《新唐书·武元衡传》:“及即位,是为宪宗,复拜中丞,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则武元衡以户部侍郎职晋宰相位,从所谓“兼判户部事”也可以做出判断。《旧唐书》本传、《宪宗纪》和《通鉴》均可参证。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2册)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996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2册)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53页。
    ④(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222页。陶敏先生对此二诗分析校注颇为详尽,请参看。关于武元衡与刘禹锡的关系,余才林先生的《刘禹锡柳宗元与武元衡关系论略》分析尤为详尽,见《唐都学刊》1999年第2期。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⑥(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11页。
    ⑦(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031页。
    ⑧(明)陶宗仪纂《说郛》(据1927年涵芬楼影印本)卷七,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4页上。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833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0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上。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4页上。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页。
    ⑦(后晋)刘啕等撰《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15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81页。
    ⑨(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83-887页。
    ⑩(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上。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12[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833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4295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4页上。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上。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0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8页。
    ⑥[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14-1115页。
    ⑦(宋)曾(?)编撰《类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卷六第二十三页上。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4-429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60页。
    ③(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78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百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833-5834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22页。
    ⑦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嘉定镇江志》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00页下。
    ⑧可参见(清)劳格、赵钺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〇《续修四库全书》(第0747册)影印光绪十二年(1886)月河精舍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9页上。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之《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考功员外郎”一节对武平一失考。
    ⑨[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1页。
    ①可参看傅璇琮撰《唐代科举与文学》第九章“知贡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9-224页。
    ②(唐)慧能撰,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27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025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6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22-2723页。
    ⑦(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3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943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83-1086页。
    ⑩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8页,另参第63页“张循之考4”。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20页下-2725页下。
    ①(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上)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7—169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第5册)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485页。今陶敏先生《<景龙文馆记>考》一文对此书考证甚详,可参看,见其《唐代文学与文献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32页。
    ③(宋]王尧臣等编次,嘉定钱东垣辑释《崇文总目》(丛书集成出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10-111页。
    ④(宋]曾(?)编撰《类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卷六第二十二至二十四页。按,《类说》卷六题“景龙文馆记”作“景龙文馆集”,而目录中作“景龙文馆记”,当是刻印之误。
    ⑤(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6—197页。
    ⑥(明)陶宗仪纂《说郛》(据涵芬楼1927年影印本)卷七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2页。
    ⑦(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嘉定镇江志》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83页上。
    ③(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8页上。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下。
    ⑥(唐)权德舆撰《权载之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十七卷第六页下。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下。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4页。
    ⑨(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⑩(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下-5098页上。
    ①(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卷下《唐国史补》,《因话录》合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③(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84页。
    ④(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9页。
    ⑤(宋)曾(?)编撰《类说》卷三十二,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三十页。
    ⑥(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754页。
    ⑧(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76页。
    ⑨(宋)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98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716页。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368页。
    ①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宝历〇一〇”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77页。按,《汇编》“咸通。九九”条(1111页)二文重出,不过一录自《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三册,一录自《洛阳历代墓志出土集绳》。“宝历”条撰者题为“令狐绚”,当从“咸通”条作“令狐绚”。二文各有缺字,可相互校勘补对。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045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嘉定镇江志》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00页下。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97页下。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49页。
    ⑦(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62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835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3页下。
    ①(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77-488页。
    ②(清)赵钺、劳格撰《唐郎官石柱题名考》,月河精舍丛书本,光绪十二年(1886),均有记载。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之《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六)司封员外郎”节次,第43页对“司封员外郎”有考,而“(一一)户部郎中”一节对武儒衡“户部郎中”职失考。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62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835页。
    ⑥(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62—363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3页下。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11页上。
    ⑨(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835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228页。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八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856页。
    12(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132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02-7622页。
    ②(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7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4页上。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4页上。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六十志第五十“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6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425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4页上。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⑨(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38页。
    ⑩(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56、780、823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460-5461页。
    ②岑仲勉著《唐人行第录(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1页。
    ③按,戴叔伦诗题为《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9册卷二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95页。
    ④参看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6-287页。参第73-74页“包融考1”,第227页“戴叔伦考52”。
    ⑤鞠岩所撰《武元衡研究》考述颇为详尽。参看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4-27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三一《唐文拾遗》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377页上-5390页上、第10647页。
    ⑦关于武元衡的诗文集著录情况,鞠岩《武元衡研究》第二章“武元衡集版本叙录”考述甚详,可参看。同上,第17-23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第5册)卷六十《艺文志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606页。
    ⑨(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第6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⑩(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71页。
    11(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新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①(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7页。
    ②傅璇琮等编撰《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0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39页。
    ④据鞠岩考查的“今存武元衡集明清刻本及抄本”有:①明铜活字本《唐人集》本《武元衡集》三卷(国家图书馆藏,编号07842);②明刊本《唐百家诗》本《武元衡集》三卷及朱警重编《唐百家诗》本《武元衡集》三卷(国家图书馆藏,编号36432,105427);③明嘉靖三十三年江夏黄氏浮玉山堂刻黄贯曾编《唐诗二十六家》本《武元衡集》三卷(国家图书馆藏,编号0324);④明光泽堂蓝格抄本《唐三武诗集》本《武元衡诗集》一卷(台湾“国家图书馆”藏,编号14484。按,鞠岩未见此本,据《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台湾天恩出版社,1996年);⑤明抄本《二十家唐诗》本《武元衡诗集》三卷(南京图书馆藏。按,鞠岩未见此本,据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著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⑥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范希仁补抄本明末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本武元衡诗四卷(故宫博物院藏,海南出版社影印本,2000年);⑦清初抄本《唐诗二十家》本《武元衡集》三卷(南京图书馆藏。清初抄本,有清丁丙跋。按,鞠岩未见此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第14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⑧清初钱谦益、季振宜编《全唐诗》本武元衡诗二卷;⑨清康熙席氏琴川草堂刻本席启寓编《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临淮诗集》二卷(国家图书馆藏,编号00317);⑩清康熙彭定求等编御定《全唐诗》本武元衡诗二卷(中华书局排印本,1979年)。
    ⑤参看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7页。
    ⑥(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二:三月“以户部尚书判度支王绍为兵部尚书,以吏部郎中李墉为御史中丞,武元衡为左庶子。”则元衡以贞元二十一元年三月自御史中丞任被罢为左庶子。(见丛书集成新编本《顺宗实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55页下。)
    ⑦考《唐会要·卷二十五》“元和元年四月,御史中丞武元衡奏”之语,武元衡元和元年四月尚在御史中丞任。又《旧唐书·宪宗纪》:“二年春正月……己卯,以户部侍郎、赐绯鱼袋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则始迁户部侍郎在元和元年四月至二年正月间。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22页。
    ②(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0页。
    ③(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6页。
    ④(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6页。
    ⑤(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08页。
    ⑥(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878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997-5998页。
    ⑨(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85页。
    ①(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878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104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60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062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上。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下。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下-6106页上。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2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210-4211页。
    ⑥(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222页。陶敏先生对此二诗分析校注颇为详尽,请参看。关于武元衡与刘禹锡的关系,余才林先生的《刘禹锡柳宗元与武元衡关系论略》分析尤为详尽,见《唐都学刊》1999年第2期。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20页。
    ②(明)曾益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蒋一葵撰《尧山堂外纪》卷三十四唐,明刻本。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17页。
    ⑤傅璇琮等《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7页。
    ⑥(清)黄达撰《一楼集》卷六,清乾隆刻本。
    ⑦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北京:三联出版社,1982年,第408页。
    ①赵望秦著《唐代咏史组诗考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39-59页。
    ②赵望秦撰《赵嘏卒年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③谭优学著《唐人行年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9-318页。
    ④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6-307页。
    ⑤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71-372页。按,吴先生在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61页)时曾采谭说。
    ⑥见吴在庆、常鹏《赵嘏、杜牧卒年与<唐诗类选后序>作年考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⑦(明)曾益集注《温飞卿诗集笺注》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杜诏编《唐诗叩弹集》卷九,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⑨(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2页。
    ⑩(清)陈廷敬编《御选唐诗》卷十六“五言律六言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明)冯梦龙撰《古今谭概》委蜕部卷二十,明刻本。
    12(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参(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八,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768-769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六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280页。
    ③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8-300页。
    ④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60-363页。
    ①参吴汝煜《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02—1207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17页。
    ③[宋]晁公武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第四中,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淳祐本。
    ④(宋)晁公武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第五下,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淳祐本。
    ⑤参(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三、卷八、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⑥参(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七言类”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六十七、卷七十一, “五言类”卷八,明嘉靖刻本。
    ⑦(明)凌云翰撰《柘轩集》,清光绪武林往哲遗著本。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13页。
    ⑨(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⑩(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17页。
    11(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新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第28页。
    12[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2页。
    13(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42页。
    ①[明)曾益集注《温飞卿诗集笺注》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焦竑辑《国史经籍志》卷五集类,明徐象(?)刊本。
    ③(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五十三志三十九,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④(明)陈第编《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知不足斋丛书本。
    ⑤参徐长才撰《<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7期。
    ⑥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3页。
    ⑦(清)丁丙辑《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五,清光绪刻本。
    ⑧(唐]赵嘏撰、谭优学注《赵嘏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参看该书前言。
    ①以上二诗并存于陈尚君辑《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九,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322页。
    ②本质疑条目,附见陈尚君辑《全唐诗续拾·校后记》,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947页。
    ③(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2页。
    ④(·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2页。
    ⑤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93-596页。
    ⑥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64页。
    ①参见(宋)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4册,第659-661页;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16-618页。
    ②据(宋)王禧《唐诗纪事序》:“庆元辛酉,……因得是书,立命数十吏传绿”。按,“庆元”为南宋宁宗年号(1195-1200),实“庆元”六年中无“辛酉”,“辛酉”为宁宗嘉泰元年(1201)。据王禧所叙,计有功《纪事》必成于1200年前后。据王安石《唐百家选原序》: “予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馀编委予择其精者,次道因名曰《百家诗选》。”据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卷八“嘉祐五年庚子年四十。五月,王安石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128页)又卷九“嘉祐六年辛丑年四十一。本纪六月戊寅。以王安石知制诰。”(140页)(宋仁宗)嘉祐五年,为1060年,则《百家诗选》成书于1060-1061年间。
    ①(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34页。
    ②[宋)王安石编选《唐百家诗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4册,第659页。
    ③(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59页。
    ④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94页。
    ⑤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7页。
    ①见陈尚君辑《<全唐诗外编>修订说明》,(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53页。增订本《全唐诗·全唐诗续补遗》卷八中,已删此诗。
    ②岑仲勉先生原文,参看其《唐人行第录(外三种)》之《读<全唐诗>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50-251页。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94页。
    ④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36页。
    ①以上所引二诗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六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67页。
    ①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89-496页。
    ②(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7页。
    ④(金)元好问编选、(元)郝天挺注《唐诗鼓吹》卷四,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钱朝鼐等刻本。
    ⑤(明]张联元辑《天台山全志》卷十七,清康熙刻本。
    ⑥(清]陈廷敬编《御选唐诗》卷十七“七言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清)杜诏编《唐诗叩弹集》卷九,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⑧(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清)金鉷撰《[雍正]广西通志》卷八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25-1726页。
    11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27页。
    12(宋)陶岳撰《五代史补》卷一,见(清)宋泽元辑、清光绪十年山阴宋氏辑刊“忏华盘丛书”第八册。
    13(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7页。
    14参见(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页。
    ①(清)邵晋涵撰《旧五代史考异》卷一,清面水层轩钞本。
    ②(清)曾国荃编《[光绪]湖南通志》卷一百三十四“选举志二”,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③(清)张显鹤撰《南村草堂文钞》卷三,清咸丰元年刻本。
    ④(清)叶观国撰《绿筠书屋诗钞》卷十八“人扶集”下,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⑤(清)李慈铭撰《越缦堂诗话》卷上,民国铅印本。
    ⑥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0页。
    ⑦(元)郝天挺注《唐诗鼓吹》卷四,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钱朝鼐等刻本。
    ⑧参(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1219页。
    ⑨(明]陆时雍撰《唐诗镜》卷五十三“晚唐第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仙释考”,明万历三十年清江府刻本。
    11(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2(清)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卷三,清光绪五年铅印申报馆丛书本。
    13(清)陈廷敬编《御选唐诗》卷十七“七言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清)杜诏编《唐诗叩弹集》卷九,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15(清)徐倬撰《全唐诗录》卷九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朱彝尊撰《明诗综》卷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黄钟骏撰《畴人传四编》卷五,清光绪留有余斋丛书本。
    ⑤(宋)陶岳撰《五代史补》卷一,见(清)宋泽元辑《忏华盒丛书》第八册,清光绪十年山阴宋氏辑刊本。
    ⑥(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2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614页。
    ⑧(宋)王安石编选《唐百家诗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4册,第702页。
    ⑨(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27页。
    ⑩(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四库全书第674册,分别见第478页、462页。
    11[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7页。
    12(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9页。
    13(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14(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43页。
    15(元)郝天挺注《唐诗鼓吹》卷四,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钱朝鼐等刻本。
    16参(清)丁仁撰《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五“集部”,民国铅印本。《书目》中云:“曹祠部集二卷附曹唐诗一卷,唐曹邺撰,明蒋冕编曹唐诗,冕所附席氏刊本。”按,蒋氏似未曾编该书,只是为他人刻印的“二曹诗集”作了跋。
    ①(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高儒撰《百川书志》卷十四,清光绪至民国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
    ③(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五十三志三十九,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⑤(明]焦竑辑《国史经籍志》卷五“集类”,明徐象(?)刊本。
    ⑥(明]陆时雍撰《唐诗镜》卷五十三晚唐第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陆氏于曹唐诗,七言律诗录《仙子洞中有怀刘郎》一首,七言绝句录《小游仙诗》二十三首,并在选诗后注曰: “王建宫词百首,曹唐游仙九十八首,皆对境生情,令人有如在当年之趣。”其所谓“游仙九十八首”当是据《小游仙诗》而谓。
    ⑦(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张祥河撰《小重山房诗词全集·桂胜集》,清道光刻光绪增修本。
    ⑨(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四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汪森编《粤西诗文载》文载卷五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叶观国撰《绿筠书屋诗钞》卷十八“人扶集”下,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⑤(清]王士祯撰《带经堂诗话》卷六,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⑥(清]王士祯撰《居易录》卷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②(清]钱曾撰《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卷七,清钱氏述古堂钞本。
    ③(清]沈炳震编《唐书合钞》卷七十五志五十一,清嘉庆十八年海宁查世倓刻本。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386页。
    ⑤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第十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370-11371页。
    ⑥(清)曾国荃编《[光绪]湖南通志》卷二百六十七艺文志二十三“金石九”,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⑦(宋]陶岳撰《五代史补》卷一,见(清)宋泽元辑,清光绪十年山阴宋氏辑刊“忏华(?)丛书”第八册。
    ⑧(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分别见第478页、462页。
    ⑨(清)邵晋涵撰《旧五代史考异》卷一,清面水层轩钞本。
    ⑩(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分别见第471页。
    11(清]阮元撰《畴人传》卷第二十二,清道光文选楼丛书本。
    12(清)黄钟骏撰《畴人传四编》卷五,清光绪留有余斋丛书本。
    ①(明)许学夷撰《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93页。
    ②(清)张潜辑《诗法醒言》卷三“游仙格”,清乾隆刻本。
    ③(清)阮元辑《两浙(?)轩录》卷三十二“黄庭”小传后注,清嘉庆刻本。
    ④(清]董元度撰《旧雨草堂诗》卷四,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按,诗所谓“前韵”乃集中前所谓《同年朱唯斋邀饮春宴,先以小启慨聚散之无常,庆朋侪之翕集,情见乎辞,览之怦然,爰衍其意,率成六章,复我唯斋,并呈同人为我和之》六诗之韵。
    ⑤(清)邹祗谟、王士祯辑《倚声初集》卷九“小令九”,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⑥[清)朱伦瀚撰《闲青堂诗集》卷四,清乾隆刻本。
    ⑦(清)谢堃《春草堂集》卷六“五言绝句六言绝句”,清道光春草堂丛书本。
    ⑧[清)周寿昌辑《思益堂集》“诗钞卷四”,清光绪十四年王先谦等刻本。
    ⑨(清]樊增祥《樊山外集》卷五“朝天集”下,清光绪二十八年西安臬署刻本。
    ⑩(清]阮元撰《(?)经堂集》四集诗卷六,四部丛刊景清道光本。
    11(清)厉鹗撰《樊榭山房集》文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清振绮堂本。
    12(清]凌廷堪撰《校礼堂诗集》卷十二,清道光六年刻本。
    13(清]谢堃《春草堂诗话》卷七,清刻本。
    14(清)邱炜(?)撰《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五,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①(清]张潜辑《诗法醒言》卷三“游仙格”,清乾隆刻本。
    ②(清)潘德舆撰《养一斋诗话》卷四,清道光十六年徐宝善刻本。
    ③[清)潘德舆撰《养一斋诗话》卷八,清道光十六年徐宝善刻本。
    ④(清)阮元辑《两浙(?)轩录》卷二十八,清嘉庆刻本。
    ⑤(清)周煌《海山存稿》卷九,清乾隆五十八年周氏葆素家塾刻后印本。
    ⑥(清)许楚《詹子赋句序》,见其《青岩集》卷八,清康熙五十四年许象缙刻本。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0页。
    ②(清)徐乾学编《古文渊鉴》卷四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12页。
    ④(清]陈邦彦撰《春驹小谱》卷上“艺文二”,清乾隆养和堂丛书本。
    ⑤(清]张英编《渊鉴类涵》卷四百四十五“虫豸部·蝶四”,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25页。
    ⑦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0页。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五,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86页。
    ②(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九“选举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4页。
    ④闻一多撰《唐诗大系》,见《闻一多全集》第4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323页。
    ①以上分别参看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74-481页;《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补笺”,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43-244页。
    ②(宋)蔡正孙撰《诗林广记》前集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分别见(宋)陈岩肖撰《庚溪诗话》卷下,宋咸淳百川学海本:(宋)王(?)《野客丛书》卷二十六,民国重印明宝颜堂秘笈本。
    ④见(宋)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半夜钟”条及卷十六“唐人杂记上”第二条,清乾隆刻本。
    ⑤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第六册卷三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899页。
    ⑥(宋)曹孙撰《湘妃怨并序》,见其《松隐集》卷四,民国嘉业堂丛书本。
    ⑦据(宋]晁公武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第五下“唐贤绝句一卷”所叙,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淳祐本。
    ⑧(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三、卷四、卷二十、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⑨(宋)陈应行《陈学士吟窗杂录》卷四十九、卷五十,明嘉靖二十七年崇文书堂刻本。
    ⑩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902、3904页。
    11(宋)范成大撰《[绍定]吴郡志》卷八、卷十二,择是居丛书景宋刻本。
    12(宋)高似孙撰《纬略》卷九,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13(宋)赵与告撰《宾退录》卷七,宋刻本。
    ①(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九十,四部丛刊景汲古阁本。
    ②(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七言类”卷二十、卷五十二、卷七十四,“五言类”卷十六、卷二十五,明嘉靖刻本。
    ③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第六册卷三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902、3908、3906页。
    ④分别见(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下册卷六十五、上册卷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66页和第549-550页。
    ⑤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第六册卷三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905、3900、3902、3900页。
    ⑥(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⑦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第六册卷三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906页。
    ①(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539页。
    ②(宋)蒲积中编《岁时杂咏》卷二十九、卷三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阮阅撰《增修诗话总龟》卷十五、卷四十二,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④(宋]周弼编、(元)释圆至注《三体唐诗》卷一、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金]元好问编选、元郝天挺注《唐诗鼓吹》卷五,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钱朝鼐等刻本。
    ⑥[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⑦(元)杨士宏编《唐音》卷七“唐诗正音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⑧(明)吴讷编《文章辨体》外集卷四,明天顺刻本。
    ⑨(明)曹学佺撰《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八“中唐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高(?)编《唐诗拾遗》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钱毂编《吴都文萃续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二十九,明刻本。
    ③(明]周复俊撰《全蜀艺文志》“卷二十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杜应芳、胡承诏辑《补续全蜀艺文志》“卷十三诗“,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77册)影印福建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⑤(清)陈廷敬编《御选唐诗》卷二十八、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清)王士祯编《唐人万首绝句选》“卷六七言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署名(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新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页。
    ②(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37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46页。
    ④(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五十三志三十九“艺文七”,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⑤(明)胡应麟撰《诗薮》杂编卷二“遗逸中·载籍”,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59页。
    ⑥[明)陈第编《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知不足斋丛书本。
    ⑦参徐长才撰《<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7期。
    ⑧(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59页。
    ⑨(清)钱曾撰《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卷七,清钱氏述古堂钞本。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五册“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4页。
    ②(元]佚名辑《氏族大全》“卷四十二·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郭良翰辑《问奇类林》“卷七·遇合”,明万历三十七年黄吉士等刻增修本。
    ⑤(明)徐树丕撰《识小录》卷之一,函芬楼秘笈景稿本。
    ⑥(清)章履仁撰《姓史人物考》卷四,清乾隆二十年刻本。
    ⑦(汉)许滇著、[清)段玉裁注,许性贤整理《说文解字注》第八篇上,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97页。
    ⑧(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卷一,民国影印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本。
    ⑨(明)陈耀文撰《天中记》卷三十八“主试”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宋]楼钥撰《攻(?)集》卷十八,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①(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一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徐坳撰《笔精》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第六册卷三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904页。
    ④(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页。
    ⑤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三,(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页。按,《全唐诗话》序云:“咸淳辛未重阳日遂初堂书。”咸淳辛未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而尤袤卒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故《全唐诗话》必非尤袤作无疑。
    ⑥[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3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595页。
    ⑧(唐)张籍撰《张文昌文集》卷三“杂诗”,续古逸丛书本景宋蜀本。
    ⑨(唐)张籍撰《张司业诗集》卷六,四部丛刊景明本。
    ⑩(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七言类”卷六十八,明嘉靖刻本。
    11(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九“中唐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①参(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八,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744-745页。
    ②(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页。
    ③(宋)李防等辑《文苑英华》卷一百八十三,明刻本。
    ④(宋)蒲积中编《岁时杂咏》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⑤署名(宋)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三,(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页。按,《全唐诗话》序云: “咸淳辛未重阳日遂初堂书。”咸淳辛未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而尤袤卒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故《全唐诗话》必非尤袤作无疑。
    ⑥(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3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595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250-10251页。
    ⑨(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卷四十八“(?)逸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朱承爵撰《存馀堂诗话》,明嘉靖明朝四十家小说本。
    11(清)杜诏编《唐诗叩弹集》“续集上”,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12(宋]李防等辑《文苑英华》卷一百八十三,明刻本。
    ①(清)叶葆撰《应试诗法浅说》卷三“唐人试律”,清乾隆五十四年悔读斋刻本。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93页。
    ③(宋]姚铉编《唐文粹》重校正·卷第十七之上,四部丛刊景元翻宋小字本。
    ④[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七言诗”卷三十九,明嘉靖刻本。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页。
    ⑥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850页。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六,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03—104页。
    ②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08-309页。
    ③以上参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3-134页。
    ④(明]胡应麟撰《诗薮·外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71-172页。
    ⑤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0页:《全唐文》卷六八三。
    ⑥(清)陈(?)撰《简庄诗文钞》“续编”卷一,清光绪刻本。
    ①赵按,《全唐诗》但谓孝标为“桐庐人”,不云“家钱塘”。此说或本自(清)徐倬撰《全唐诗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十一章孝标小传:“孝标,桐庐人,家钱塘。登元和十四年进士第,初除秘书省正字,太和中辟山南东道从事,试大理评事。”
    ②(清]陈(?)撰《简庄诗文钞》“续编”卷二,清光绪刻本。
    ③(明)李贤撰《明一统志》卷三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徐象梅撰《两浙名贤录》卷五,明天启刻本。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8-1589页。
    ②(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四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李慈铭撰《越缦堂诗话》卷上,民国铅印本。
    ④(明)周圣楷撰《楚宝》卷十七,明崇祯十四年刻本。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49-1550页。
    ⑥[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14-i15页。
    ⑦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3-138页。
    ⑧[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六册)卷四十三“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5页。
    ①(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三,清嘉庆学津讨原本。
    ②(明)谢榛撰《诗家直说》卷二,清光绪谈艺珠丛本。此则又见其《四溟诗话》卷二,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③(宋)曾(?)撰《类说》卷三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陈应行撰《陈学士吟窗杂录》卷二十七,明嘉靖二十七年崇文书堂刻本。
    ⑤参(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阮阅撰《增修诗话总龟》卷二十九、卷四十八,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⑦分别见(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一“贡举四”,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345-1346页;卷二百五十一“诙谐七”,第1949-1950页。
    ⑧(明)李应光辑《靳史》卷十二,明天启刻本。
    ⑨(明]陈耀文撰《天中记》卷三十八“登第”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王良臣辑《诗评密谛》卷三,明天启刻本。
    11(宋)戴埴撰《鼠璞》卷下,宋咸淳百川学海本。
    12参(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三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阮阅撰《增修诗话总龟》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14(宋)佚名撰《锦绣万花谷》卷二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宋)朱胜非撰《绀珠集》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元)佚名撰《氏族大全》卷九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单宇撰《菊坡丛话》卷五,明成化刻本。
    ②(清)张潜辑《诗法醒言》卷九,清乾隆刻本。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11页。
    ④署名(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新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第28页。
    ⑤(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28-629页。
    ⑥(宋)郑樵撰《通志二十略》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38页。
    ⑧(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二“经籍考六十九”,清浙江书局本。
    ⑨(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40页。
    ⑩(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五十三志三十九“艺文七”,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1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52页。
    12(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经籍十二·集部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明)陈第编《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知不足斋丛书本。
    14参徐长才撰《<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7期。
    15(明)高儒撰《百川书志》卷十四,清光绪至民国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
    16(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60页。
    17(明)祁承燧撰《澹生堂藏书目》,清宋氏漫堂钞本。
    18(清)丁丙辑《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五,清光绪刻本。
    ①(清]丁丙辑《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十九,清光绪刻本。
    ②(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八“经籍八·集部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钱谦益撰《绛云楼书目》卷四“唐文集类”,清嘉庆钞本。
    ②(清]钱曾撰《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卷七,清钱氏述古堂钞本。
    ③(民国]李榕等撰《[民国]杭州府志》卷九十,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④参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70-371页。
    ⑤(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六,四部丛刊景旧钞本。张洎《项斯诗集序》原文,今见于《全唐文·唐文拾遗》卷四十六,可参看。
    ①(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八“文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杨慎撰《(?)林伐山》卷十九“晚唐两派诗”条,明嘉靖三十五年王询刻本。此条有见其《升庵集》卷六十。
    ③参(清)李怀民撰《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嘉庆乙丑刘氏刻本。
    ④(清)吴振(?)撰《养吉斋馀录》卷七,清光绪刻本。
    ⑤(宋)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4册,第719-720页;
    ⑥分别见(宋)陈景沂编《全芳备祖》,后集卷十四“木部”、卷二十“农桑部”,明毛氏汲古阁钞本。
    ⑦(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⑧(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29页。
    ⑨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6页。
    ⑩(宋)周弼编、元释圆至注《三体唐诗》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元)方回撰、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4-435页。
    ②(清]张照撰《石渠宝笈》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民国]李榕等撰《[民国]杭州府志》卷九十八,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④(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七言类”卷二十七、卷七十一,明嘉靖刻本。
    ⑤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00页。
    ⑥(明)曹学俭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九十二“晚唐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⑦分别见(明)王志庆编《古俪府》卷五、卷十一、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8-5799、5801、5793页。
    ①[清)徐倬撰《全唐诗录》卷九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2页。
    ③(清)俞樾撰《茶香室四钞》卷十三,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④(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1页。
    ⑤(清)杜诏编《唐诗叩弹集》续集上,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⑥(明]邵经济撰《西淅泉压邵先生诗集》卷七,明嘉靖张景贤、王询等刻本。
    ⑦见(清]阮元辑《两浙(?)轩录》卷四,清嘉庆刻本。
    ⑧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01页。
    ⑨(明]徐(?)撰《笔精》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查慎行撰《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八,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00页。
    ③[清)查慎行撰《敬业堂诗续集》卷四“余生集下”,清乾隆查学等刻本。
    ④[清]裘君弘撰《妙贯堂余谭》卷四“谭诗文类”,清康熙刻本。
    ⑤(明)徐树丕撰《识小录》卷之一,函芬楼秘笈景稿本。
    ⑥(清)吴乔撰《围炉诗话》卷三,清嘉庆借月山房汇钞本。
    ①(清)梁清远撰《雕丘杂录》卷十“过庭暇录”,清康熙二十一年梁允桓刻本。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951页。
    ③(唐]杜甫撰、宋蔡梦弼注《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一,古逸丛书覆宋麻沙本。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0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页
    ⑥[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1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0页。
    ②(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六,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05页。
    ③(唐]罗隐《东安镇新筑罗城记》,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345页下。
    ④(民国]李榕等撰《[民国]杭州府志》卷九十,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⑤见(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二十二“袁”姓下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明)徐象梅撰《两浙名贤录》卷四十五“文苑·唐”“职方员外郎袁还朴不约”条,明天启刻本。
    ⑦参(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33—439页。
    ⑧(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人物六·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三“选举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813页。
    ④按,此“其年”据《李固言传》上文指开成二年,与《文宗纪》同。而《校笺》吴启明先生可能因一时大
    意注为了“会昌二年”,误。参傅璇琮等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46页。
    ⑤(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页。
    ⑥(五代)韦毂编《才调集》卷九,四部丛刊景清钱曾述古堂景宋钞本。
    ⑦[清)陈元龙(1652—1736)辑《御制历代赋汇》卷一百十三“寓言”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68页。
    ⑨分别见(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卷一百二十二、卷二百七十八、卷二百九十四,明刻本。
    ⑩(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11页。
    ¨[南宋)刘克庄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卷六,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①[金]元好问编选、(元]郝天挺注《唐诗鼓吹》卷九,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钱朝鼐等刻本。
    ②[清)杜诏编《唐诗叩弹集》卷五,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③(清)代严长明撰《[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九“艺文志中”,清乾隆刊本。
    ④(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39页。
    ⑤(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清浙江书局本。
    ⑥(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卷二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41页。
    ⑦(明]胡应麟撰《诗薮》杂编卷二“遗逸中·载籍”,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59页。
    ⑧(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三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59页。
    ⑨(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卷五十三志三十九“艺文七”,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⑩(清)周鸿墀辑《全唐文纪事》卷一百一十“总目四”,清同治十二年方功惠广州刻本。
    11(清)嵇曾筠编《[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八“经籍八·集部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民国)李榕等撰《[民国]杭州府志》卷九十,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①(明)张旭撰《梅岩小稿》卷十七“七言律诗集古”,元正德元年刻本。
    ①(唐)张为等撰《主客图》(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22页。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1页。
    ③(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五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1页。
    ④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七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77页。
    ⑤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七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77页。
    ⑥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04、6717页。又见(唐)贾岛撰《长江集》卷五、卷七,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⑦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二、卷五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04、6717页。又见(唐)贾岛撰《长江集》卷五、卷七,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①分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525、6526页。
    ②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094页。
    ③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360页。
    ④(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⑤(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仙释考·诗道流”,明万历三十年清江府刻本。
    ⑥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700页。
    ⑦(清)宋广业撰《罗浮山志会编》卷四“人物志·仙一”,清康熙刻本。
    ①(清]阮元修、陈昌齐纂《[道光]广东通志》卷三百二十九列传六十二“释老二”,清道光二年刻本。
    ②[唐)张为撰、袁宁珍考《主客图(附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694册,影印民国九年刻豫章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③(清]严可均撰《铁桥漫稿》卷十“文类八”,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
    ④(宋)姚铉编《唐文粹》重校正·卷第十七之下“诗十二”,四部丛刊景元翻宋小字本。
    ①(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八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③[明)高(?)撰《唐诗品汇》卷二十三“五言古诗二十三·旁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叶廷秀辑《诗谭》卷八,明崇祯胡正言十竹斋刻本。
    ⑤(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二十四“盛唐十九”,明刻本。
    ⑥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700页。
    ⑦(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在卷三百二十九“道部二·养生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卷二十三之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分别见(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卷四十六之三、卷四十七之二、卷四十九之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清)宋广业撰《罗浮山志会编》卷十五“艺文志六·五言古诗”,清康熙刻本。
    ①[清]代官修《韵府拾遗》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卷二十三之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卷二十三之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卷二十三之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分别见(清)靳荣藩辑《吴诗集览》卷七上“七言古诗四之上”、卷二十下“诗余二之下”,清乾隆四十年凌云亭刻本。
    ⑥见陈尚君辑《<全唐诗外编>修订说明》,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37页。
    ⑦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885页。
    ①笔者按,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诗有二首,此为第二首。
    ②笔者按,此是邵雍《洗心吟》诗,此处节选了其中四句。邵雍原诗为:“人多求洗身,殊不求洗心。洗身去尘垢,洗心去邪淫。尘垢用水洗,邪淫非能淋。必欲去心垢,须弹无弦琴。”(《伊川击壤集》卷十八)
    ③(明)叶廷秀辑《诗谭》卷八,明崇祯胡正言十竹斋刻本。
    ④(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二十四“盛唐十九”,明刻本。
    ⑤(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二十四“盛唐十九”,明刻本。
    ①此表参考陈才智撰《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97-99页。略加修订。
    ①此处周元范诗歌数量与陈才智撰《元白诗派研究》中的统计有所不同,参看本文第六章第二节“周元范考”。
    ②此处祝元膺诗歌数量与陈才智撰《元白诗派研究》中的统计有所不同,参看本文第六章第二节“祝元膺考”。
    ③此处陈标诗歌数量与陈才智撰《元白诗派研究》中的统计有所不同,参看本文第六章第二节“陈标考”。
    ④此处童翰卿诗歌数量与陈才智撰《元白诗派研究》中的统计有所不同,参看本文第六章第二节“童翰卿考”。
    ①此表参考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2-43页。略加修订。
    ②此处李馀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的统计有所不同,参看本文第七章第一节“李馀考”。
    ③此处陈润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的统计有所不同,参看本文第七章第二节“陈润考”。
    ①此表参考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45-46页;以及陈晓雷撰《<诗人主客图>之清奇雅正派论稿》,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略加修订。
    ②此处刘畋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的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八章第二节“刘畋考”。
    ③此处杨洵美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的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八章第二节“杨洵美考”。
    ④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表中谓厉玄里籍不详,参看本文第八章第三节“厉玄考”。
    ⑤此处潘诚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的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八章第四节“潘诚考”。
    ⑥此处詹雄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的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八章第四节“詹雄考”。
    ①此表参考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8页。略加修订。
    ②按,今所见辑佚本《主客图》,清奇僻苦派上入室弟子为两位,而其他派别所录上入室弟子皆为一位。巧的是,南宋时顾文荐《负暄杂录》所录“清奇僻苦派”陈陶、周朴正好为入室弟子,颇疑此本所录为确。今据以移正。陈才智先生已经指出此点,可参看其所著《元白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8-80页。
    ③此表参考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9页。略加修订。
    ④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表中谓司马退之里籍不详,参看本文第十章第二节“司马退之考”。
    ①此表参考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1页。略加修订。
    ②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著录武元衡诗歌为76首,明显为误。详参拙文《<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考略》,《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0。
    ③此处长孙佐辅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九章第三节“长孙佐辅考”。
    ④此处张萧远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九章第四节“张萧远考”。
    ⑤此处章孝标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九章第五节“章孝标考”。
    ⑥此处袁不约诗歌数量与赵子抄撰《<诗人主客图>研究》中统计不同,参看本文第九章第五节“袁不约考”。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59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上。四部丛刊本《权载之集》亦载有此文,但二文在武元衡父武就的享年问题上有舛讹。详见下文。
    ④(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82页。
    ⑤(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82-889页。按,《金石录》二九云:“《元和姓纂》载平一四子,集、备、就、登,各生元衡。”(见《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引)谓元衡之父为武平一次子武各,岑仲勉先生《校记》已辨此说为误,参《元和姓纂(附四校记)》第888页。
    ⑥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宝历〇一〇”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77页。按,《汇编》“咸通〇九九”条(1111页)二文重出,不过一录自《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三册,一录自《洛阳历代墓志出土集绳》。“宝历”条撰者题为“令狐绚”,当从“咸通”条作“令狐绚”。二文各有缺字,可相互校勘补对。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8页上。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0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0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八O,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56页。
    ④分别参看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3页;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3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95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96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4页。
    ⑧(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3-1584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5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5页。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0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上。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上。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833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15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81页。
    ⑨(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83-887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上。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833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78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百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833-5834页。
    ⑥可参见(清]劳格、赵钺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〇《续修四库全书》(第0747册)影印光绪十二年(1886)月河精舍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9页上。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之《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考功员外郎”一节对武平一失考。
    ⑦(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1页。
    ⑧(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025页。
    ⑨(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6页。
    ⑩(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22-2723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943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83-1086页。
    ③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8页,另参第63页“张循之考4”。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20页下-2725页下。
    ⑤(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上)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7-169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第5册)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485页。今陶敏先生《<景龙文馆记>考》一文对此书考证甚详,可参看,见其《唐代文学与文献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32页。
    ⑦(宋)王尧臣等编次,嘉定钱东垣辑释《崇文总目》(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10-111页。
    ⑧(宋)曾(?)编撰《类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卷六第二十二至二十四页。按,《类说》卷六题“景龙文馆记”作“景龙文馆集”,而目录中作“景龙文馆记”,当是刻印之误。
    ⑨(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6-197页。
    ⑩(明)陶宗仪纂《说郛》(据涵芬楼1927年影印本)卷七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2页。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嘉定镇江志》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83页上。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159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8页上。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下。
    ⑧(唐)权德舆撰《权载之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十七卷第六页下。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下。
    ⑩(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4页。
    11(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下-5098页上。
    ②(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唐国史补》,《因话录》合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④(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84页。
    ⑤(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9页。
    ⑥(宋)曾(?)编撰《类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卷三十二第三十页。
    ⑦(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⑧(宋)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98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368页。
    ⑩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宝历〇一〇”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77页。按,《汇编》“咸通〇九九”条(1111页)二文重出,不过一录自《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三册,一录自《洛阳历代墓志出土集绳》。“宝历”条撰者题为“令狐绚”,当从“咸通”条作“令狐绚”。二文各有缺字,可相互校勘补对。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045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嘉定镇江志》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00页下。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页下。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54页上。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六十志第五十“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6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425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上。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上。
    ⑩(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上。
    11(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1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上。
    13(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38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4页上。
    ②(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756-823页。
    ③ (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837页。
    ④今《全唐诗》卷四百八十有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一诗,诗中有旬云: “旧交封宿草,”下注:“沈八侍郎、元九相公、庞严京兆、蒋防舍人皆为尘世。”则上述诸人都是李绅的“旧交”。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李绅《趋翰苑遭诬构》诗,宝庆(按,唐年号无宝庆,当作宝历)元年后作,…按,《旧传》, ‘(儒衡)迁礼部侍郎,长庆四年卒。’故知武十五必儒衡。”参见岑仲勉著《唐人行第录(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1页。
    ⑤按,唐肃宗至德三载(758)二月改元乾元,元衡以本年十月生,故题为乾元元年,不称至德三年。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2册)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53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第1册)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页。
    ⑧[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⑩[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3页下。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71页。
    ③参看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2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58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3-1584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4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6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20页。
    ⑨(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〇二,唐六十二,光绪十九年上海宝善石印本,第五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46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60页。
    ③(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05页。
    ④参见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一》“建中四年”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489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5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579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22页上。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八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18页。
    ④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08页。
    ⑤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8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9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之《全唐诗补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436页。
    ⑧(宋)浦积中编,徐敏霞点校《古今岁时杂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8页
    ⑨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第二编《全唐诗补逸》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8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4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7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⑤(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〇二“唐六十二”,光绪十九年上海宝善石印本,第五至六页。以上又见《全唐文》卷五十四,德宗《授朱巨川中书舍人敕》,然敕文后无时间记载。
    ⑥转引自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52页。
    ⑦参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52页。
    ⑧参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5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20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59页。
    ①(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②(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20页。
    ③(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68页。
    ④[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20-421页。
    ⑤(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489页。
    ⑥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88页。
    ⑦参见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之《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二二)祠部员外郎”节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63页。
    ⑧[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110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803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12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148页。
    13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83页。
    1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1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16[唐)权德舆撰《权载之文集·八》卷五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4页。
    ⑤(宋)陈思撰《宝刻丛编二十卷》(历代碑志丛书一),清光绪十四年吴兴陆氏十万卷楼刊本,第514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1-343页。
    ⑦(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35-7436页。
    ⑧戴伟华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⑨(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273页。
    ⑩(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17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5-346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3页。
    ③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5页。
    ④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400页。
    ⑤(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76页。
    ⑥(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61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5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9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8页。
    ⑩(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87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4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7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7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7页。
    ⑤(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0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8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3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八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5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132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02-7622页。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62-363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611页上。
    ⑤参看拙作《<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家族考述》,《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
    ⑥[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77-488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5098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97-5098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②(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5页。
    ④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7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3562页。
    ⑥(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85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⑧(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影宋本,1988年,第424页。
    ⑨[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1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5页。
    ①(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0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56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911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46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⑦(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07页。
    ⑨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6页。
    ⑩(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1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12(清)劳格、赵钺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光绪十二年(1886)月河精舍丛书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07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8页上。
    13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页。
    ①(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18-5119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九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07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7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17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24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8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29页。
    ④(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91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4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③(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二:三月“以户部尚书判度支王绍为兵部尚书,以吏部郎中李墉为御史中丞,武元衡为左庶子。”则元衡以贞元二十一元年三月自御史中丞任被罢为左庶子。(见丛书集成新编本《顺宗实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t985年,第455页下。)
    ④考《唐会要·卷二十五》“元和元年四月,御史中丞武元衡奏”之语,武元衡元和元年四月尚在御史中丞任。又《旧唐书·宪宗纪》:“二年春正月……己卯,以户部侍郎、赐绯鱼袋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则始迁户部侍郎在元和元年四月至二年正月间。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22页。
    ⑥(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0页。
    ⑦(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6页。
    ⑧(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6页。
    ⑨(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08页。
    ⑩(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878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997-5998页。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85页。
    ④(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878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0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5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第12册)卷一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79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4160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10页。
    ④[唐)韩愈《顺宗实录》,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55页下。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1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⑧(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8页。
    ⑨(唐)韩愈《顺宗实录》,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55页上。
    ⑩(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2页。
    1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9页。
    1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页。
    13(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2页。
    1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89-5390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9页。
    ②(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4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22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3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93-2194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88页上。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67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74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86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09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0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39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09页。
    ③(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39-4240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21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92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3页。
    ②按,《旧唐书·宪宗上》:永贞元年,“十二月……壬戌,以朝请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上柱国郑(?)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学士。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李吉甫为中书舍人。”又《旧唐书·郑(?)传》:“贞元末,德宗晏驾,顺宗初即位,遗诏不时宣下。……宪宗监国,迁中书舍人,依前学士。俄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旧唐书·宪宗上》:“(永贞元年)十二月……壬戌,以朝请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上柱国郑(?)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学士。”《旧唐书·李藩传》:“元和初,迁吏部郎中,……裴(?)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属郑(?)罢免,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旧唐书·宪宗上》: “(元和)四年正月……戊子,简王遘薨。二月丁卯,郑(?)罢。给事中李藩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郑(?)于永贞元年十二月至元和四年二月在相位。
    ③(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1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9页。
    ⑤按,《旧唐书·宪宗上》为“右仆射”,见下。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9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2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2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9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09-610页。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41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3页。
    ⑧(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09页。
    ⑨[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00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21页。
    ②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8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15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18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6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8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〇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140页。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将薛涛此诗系于本年,姑从之。但时间系于十二月,今从薛涛诗内容看,当在春日为是。今移正,系于本年春。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〇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143页。
    ⑥薛涛罚赴边事,不详。不知罚赴边有几次。陶敏等据张篷舟《薛涛诗笺》中对《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的笺注,认可其罚赴边在贞元五年的观点。参《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第463页。今薛涛又有罚赴边上武元衡诗,前后时间相差近二十年,不知前后是否乃同一“罚赴边”事。
    ⑦(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27页。
    ⑧(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27页。
    ⑨参看刘铁峰撰《基于薛涛诗作的薛涛“校书”身份考》,《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⑩参看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674页。
    11(唐]李肇撰《唐国史补》、赵磷撰《唐国史补》,《因话录》合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①《唐会要》云熊执易为“兵部郎中”,误。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③参看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5页。
    ④参看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4-25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1页。
    ⑥参看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5页。
    ①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1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0页。
    ⑤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2页。
    ⑥(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2页。
    ⑦(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2页。
    ⑧(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页。
    ⑨(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页。
    ⑩(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684页。
    ①(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4页。
    ②(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4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8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8页。
    ⑤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西亭早秋送徐员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1页。
    ⑥(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页。
    ⑦(清)劳格、赵钺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光绪十二年(1886)月河精舍丛书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07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7页上。
    ⑧(元]陶宗仪撰《书史会要》(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本1929)《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08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05页上。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七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032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页。
    ③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1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00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13页。
    ⑥(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1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1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19页。
    ⑩(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13-5714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84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94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3—3564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104页。
    ⑧(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页。
    ⑨(后晋]刘西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9页。
    ②(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59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1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⑧(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0页。
    ⑨(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434页。
    ①参看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同洛阳诸公饯卢起居》,《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2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80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26页下。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26页下。
    ⑥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7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60页。
    ⑧(后晋]刘西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062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7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60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⑦(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19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2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2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上。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4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700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9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21页。
    ③(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8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399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6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8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2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22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下。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下-6106页上。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0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96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6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2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5页。
    ⑧(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70-71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52页。
    ②参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5页。
    ③(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新唐书·武元衡传》所叙略同。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2册)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996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2册)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53页。
    ⑧武元衡盗杀事,并可参看两《唐书》之《李师道传》、《张弘靖传》、《王士平传》、《王承宗传》、《吴元济传》。《旧唐书·王承宗传》: “十年,王师讨吴元济,承宗与李师道继献章表,请宥元济。其牙将尹少卿奏事,因为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见宰相论列,语意不逊;武元衡怒,叱出之,承宗益不顺。自是与李师道奸计百端,以沮用兵。四月,遣盗烧河阴仓。六月,遣盗伏于靖安里,杀宰相武元衡,京师震恐,大索旬日,天子为之旰食。是时,承宗、师道之盗,所在窃发,焚襄州佛寺,斩建陵门戟,烧献陵寝宫,欲伏甲屠洛阳。宪宗赫怒,命田弘正出师临其境,并邻道六节度之众讨之。时方淮西用兵,国用虚竭,河北诸军多观望不进。独昭义节度使郗士美率精兵压贼垒,欲乘衅而取之,军威甚盛。承宗惧,不敢犯。俄诏权罢河北用兵,并力淮西。”《旧唐书·吴元济传》: “六月,承宗、师道遣盗伏于京城,杀宰相武元衡、中丞裴度;衡先死,度重伤而免。宪宗特怒,即命度为宰相,淮右用兵之事,一以委之。”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4-4835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102-4103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715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210-4211页。
    ⑤(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222页。陶敏先生对此二诗分析校注颇为详尽,请参看。关于武元衡与刘禹锡的关系,余才林先生的《刘禹锡柳宗元与武元衡关系论略》分析尤为详尽,见《唐都学刊》1999年第2期。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344-4345页。
    ⑦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747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3册)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61页。
    ②傅璇琮等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0页。
    ③按,今所见《主客图》皆清人辑佚本。检《函海》本《主客图》,目中“瑰奇美丽派”列主一人,上入室一人,入室三人、升堂四人,及门五人;而文内及门则云十人。不知是否辑佚未全。今从各本所录,作十三人。
    ④(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前者“诗一卷”见第140页;后者“临淮尺题”,四库全书本《崇文总目》见第149页,丛书集成初编本《崇文总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见第382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6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6页。
    ⑦(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71页。
    ⑧(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页。
    ⑨(宋)陈振孙撰,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567页。
    ⑩傅璇琮等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9页。
    1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39页。
    12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6-287页。
    ①按,戴叔伦诗题为《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9册卷二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95页。文中凡出《全唐诗》的诗歌,只注明出自《全唐诗》,不一一注引。
    ②参看佟培基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6-287页。同时参第73-74页“包融考1”,第227页“戴叔伦考52”。
    ③参看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4-27页。
    ④分别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三一、《唐文拾遗》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377-5390页、第10647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71页。
    ⑦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2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58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3-1584页。
    ⑩(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8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6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20页。
    ③(清)王昶撰《金石萃编》卷一〇二“唐六十二”,光绪十九年上海宝善石印本,第五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46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60页。
    ⑥(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05页。
    ⑦参见孟二冬撰《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一》“建中四年”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489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5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9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22页上。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八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18页。
    ⑧傅璇琮等《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08页。
    ⑨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83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9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之《全唐诗补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436页。
    ①(宋)浦积中编,徐敏霞点校《古今岁时杂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8页。
    ②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第二编《全唐诗补逸》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76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⑦(清)王昶编《金石萃编》卷一〇二“唐六十二”,光绪十九年上海宝善石印本,第五页。
    ⑧(清)王昶编《金石萃编》卷一〇二“唐六十二”,光绪十九年上海宝善石印本,第六页。以上又见《全唐文》卷五十四,德宗皇帝《授朱巨川中书舍人敕》,然敕文后无时间记载。
    ⑨转引自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52页。
    ⑩参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52页。
    11参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5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2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803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12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〇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148页。
    ⑥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8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3页。
    ⑧(唐]权德舆撰《权载之文集·八》卷五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4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3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4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4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76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6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9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8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4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7页。
    ⑧(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1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7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7页。
    11(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0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5页。
    ②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1-3562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85页。
    ⑤(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⑥(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影宋本,1988年,第424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1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5页。
    ⑩(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0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56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911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46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07页。
    ⑥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6页。
    ⑦(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18-5119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九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07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7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17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24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8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29页。
    ⑥(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91页。
    ⑦(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91页。
    ⑧(清)曾国荃编《[光绪]湖南通志》卷二百六十七艺文志二十三“金石九”,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4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9页。
    ③(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二:三月“以户部尚书判度支王绍为兵部尚书,以吏部郎中李墉为御史中丞,武元衡为左庶子。”则元衡以贞元二十一元年三月自御史中丞任被罢为左庶子。(见丛书集成新编本《顺宗实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55页下。)
    ④考《唐会要·卷二十五》“元和元年四月,御史中丞武元衡奏”之语,武元衡元和元年四月尚在御史中丞任。又《旧唐书·宪宗纪》:“二年春正月……己卯,以户部侍郎、赐绯鱼袋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则始迁户部侍郎在元和元年四月至二年正月间。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22页。
    ⑥(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0页。
    ⑦(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6页。
    ⑧(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6页。
    ①[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08页。
    ②(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878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997-5998页。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85页。
    ⑥(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878页。
    ⑦[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0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8页。
    ②(唐)韩愈撰《顺宗实录》,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55页上。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2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9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93页。
    ⑥(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2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89-5390页。
    ⑧(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4页。
    ⑨(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22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93-2194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88页上。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67页。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74页。
    ⑥(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86页。
    ⑦(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09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②按,《旧唐书·宪宗上》:永贞元年,“十二月……壬戌,以朝请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上柱国郑(?)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学士。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李吉甫为中书舍人。”又《旧唐书·郑(?)传》:“贞元末,德宗晏驾,顺宗初即位,遗诏不时宣下。……宪宗监国,迁中书舍人,依前学士。俄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旧唐书·宪宗上》:“(永贞元年)十二月……壬戌,以朝请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上柱国郑(?)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学士。”《旧唐书·李藩传》:“元和初,迁吏部郎中,……裴(?)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属郑(?)罢免,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旧唐书·宪宗上》;“(元和)四年正月……戊子,简王遘薨。二月丁卯,郑(?)罢。给事中李藩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郑(?)于永贞元年十二月至元和四年二月在相位。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9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2页。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641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21页。
    ②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8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15页;下文《代武相公谢借飞龙马表》见同书第6318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18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6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80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140页。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将薛涛此诗系于本年,姑从之。但时间系于十二月,今从薛涛诗内容看,当在春日为是。今移正,系于本年春。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八〇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143页。
    ③薛涛罚赴边事,不详。不知罚赴边有几次。陶敏等据张篷舟《薛涛诗笺》中对《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的笺注,认可其罚赴边在贞元五年的观点。参《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第463页。今薛涛又有罚赴边上武元衡诗,前后时间相差近二十年,不知前后是否乃同一“罚赴边”事。
    ④(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27页。
    ⑤(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27页。
    ⑥参看刘铁峰《基于薛涛诗作的薛涛“校书”身份考》,《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⑦参看陶敏等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674页。
    ⑧(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唐国史补》,《因话录》合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⑨《唐会要》云熊为“兵部郎中”,误。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11参看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5页。
    ①参看鞠岩《武元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4-2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1页。
    ③参看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5页。
    ④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0页。
    ④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2页。
    ⑤(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2页。
    ⑥(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2页。
    ⑦(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页。
    ⑧(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页。
    ⑨(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684页。
    ⑩[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4页。
    11[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4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8页。
    1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8页。
    ①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西亭早秋送徐员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1页。
    ②(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3页。
    ③(清)劳格、赵钺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光绪十二年(1886)月河精舍丛书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07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7页上。
    ④(元)陶宗仪撰《书史会要》(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本1929)《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08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05页上。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七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032页。
    ⑧(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1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00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13页。
    ③(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1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1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19页。
    ⑦(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13-5714页。
    ⑨(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84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1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94页。
    12(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64—3565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43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9页。
    ⑤(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59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3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7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③(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0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434页。
    ⑤参看陶敏撰《全唐诗人名考证》(武元衡卷)考证之《同洛阳诸公饯卢起居》,《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22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80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26页下。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26页下。
    ⑨吴汝煜、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7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60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062页。
    ⑤(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7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5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49页。
    ⑧[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60页。
    ⑨(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页。
    ⑩(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69页。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1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6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2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上。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⑥(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700页。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5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5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21页。
    ②(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8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〇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399页。
    ④(后晋)刘昀撰《旧唐书》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6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8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2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22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下。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05页下-6106页上。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0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0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96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06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2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75页。
    ⑦(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70-71页。
    ⑧参岑仲勉撰《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5页。
    ⑨[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第16册卷二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715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210-4211页。
    ②(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岳麓书社,2003年,第222页。陶敏先生对此二诗分析校注颇为详尽,请参看。关于武元衡与刘禹锡的关系,余才林先生的《刘禹锡柳宗元与武元衡关系论略》分析尤为详尽,见《唐都学刊》1999年第2期。
    《爱日精庐藏书目》,(清)张金吾撰,清光绪十三年吴县灵芬阁集字版校印本。
    《(?)雅堂诗续集》,(清)赵文哲撰,清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八千卷楼书目》,(清)丁仁撰,民国铅印本。
    《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白居易集笺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自居易集综论》,谢思炜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白茅堂集》,[清)顾景星撰,清康熙刻本。
    《百川书志》,(明)高儒撰,清光绪至民国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
    《百一山房诗集》,(清)孙士毅撰,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拜经楼诗集》,(清)吴骞撰,清嘉庆八年刻增修本。
    《宝刻丛编》,(宋)陈忠撰,十万卷楼丛书本。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本事诗·续本事诗·本事词》,(唐)孟(?)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年。
    《笔精》,(明)徐渤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宾退录》,(宋)赵与告撰,宋刻本。
    《亳州牡丹史》,(明)薛凤翔撰,明万历刻本。
    《博异志》,(唐)谷神子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补续全蜀艺文志》,(明)朱应芳所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不下带编》,(清)金埴撰,清稿本。
    《才调集补注》,(后蜀)韦毅辑,(清)殷元勋笺注,(清)宋邦绥补注,江苏书局刊本,清光绪二十年。
    《曹祠部集二卷附曹唐诗一卷》,(唐)曹邺、曹唐撰,(明)蒋冕编,席氏刊本。
    《曹唐诗注》,(唐)曹唐撰,陈继明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茶香室四钞》,(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禅思与诗情》,孙昌武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禅月集》,(唐)释贯休撰,四部丛刊景宋钞本。
    《禅宗与中国文学》,谢思炜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长安志》,(宋)宋敏求撰、(清)毕沅校,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思贤讲舍校刊本,清光绪十七年。
    《长江集新校》,(唐)贾岛撰,李嘉言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朝野佥载》,(唐)张(?)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陈检讨四六》,(清)陈维崧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学士吟窗杂录》,(宋)陈应行编,明嘉靖二十七年崇文书堂刻本。
    《陈子昂集》,(唐)陈子昂撰,徐鹏校,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60年。
    《程侍郎遗集》,(清]程恩泽撰,清咸丰五年伍氏刻粤雅堂丛书二编本。
    《澄秋阁集》,(清)闵华撰,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池北偶谈》,(清)王士祯撰,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重订诗人主客图》(两卷,补遗两卷),清李怀民撰,邱县刘氏刻,1820年。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崇文总目辑释》,(宋)王尧臣等编次,钱东垣辑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畴人传四编》,(清)黄钟骏撰,清光绪留有余斋丛书本。
    《初唐诗》,(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传统文学论衡》,张梦鸥撰,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
    《春草堂集》,(清)谢堃撰,清道光春草堂丛书本。
    《春驹小谱》,(清)陈邦彦撰,清乾隆养和堂丛书本。
    《纯常子枝语》,(清)文廷式撰,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淳熙严州图经》,(宋)陈公亮等纂,续修四库全书本。
    《存余堂诗话》,(明)朱承爵撰,明嘉靖明朝四十家小说本。
    《大戴礼记汇校集注》,黄怀信等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大历诗风》,蒋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大历诗人研究》,蒋寅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大唐传载》,(唐)佚名撰,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带经堂诗话》,(清)王士祯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丹铅总录》,[明]杨慎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澹生堂藏书目》,(明)祁承(?)撰,清宋氏漫堂钞本。
    《道古堂集》,(清)杭世骏撰,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修本。
    《道光广东通志》,(清)阮元修、陈昌齐纂,清道光二年刻本。
    《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清)孙雄辑,清宣统二年刻本。
    《登科记考》,(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上卷),韦树英、庞汉生、余远辉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雕丘杂录》,(清)梁清远撰,清康熙二十一年梁允桓刻本。
    《东观奏记》,(唐)裴庭裕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东越文苑》,(明)陈鸣鹤撰,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冬心先生集》,(清)金农撰,清雍正十一年广陵般若庵刻本。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撰,船山遗书本。
    《杜牧研究资料汇编》,谭黎宗慕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
    《杜牧资料汇编》,张金海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杜阳杂编》,(唐)苏鹗撰,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
    《对床夜语》,(宋)范晞文撰,知不足斋丛书本。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法藏碎金录》,(宋)晁迥撰,明嘉靖晁氏宝文堂刻本。
    《樊川诗集注》,(唐)杜牧撰,(清)冯集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樊川文集校注》,(唐)杜牧撰,何锡光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樊山外集》,(清)樊增祥撰,清光绪二十八年西安臬署刻本。
    《樊榭山房集》,(清)厉鹗撰,四部丛刊景清振绮堂本。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撰,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
    《佛祖统记》,(宋)释志磐撰,宋刻本。
    《复初斋诗集》,(清)翁方纲撰,清刻本。
    《复小斋诗话》,(清)浦铣撰,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绀珠集》,(宋)朱胜非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高僧传》,(宋)赞宁撰,宋刻碛砂藏本。
    《庚溪诗话》,(宋)陈岩肖撰,宋咸淳百川学海本。
    《攻(?)集》,(宋)楼钥撰,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古代诗文理论探微》,祖保泉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陈友琴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韩愈卷》,吴文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李贺卷》,吴企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吴文治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古夫于亭杂录》,(清)王士祯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籍整理图书目录》,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古今禅藻集》,(明)释正勉等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今事文类聚》,(宋)祝穆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俪府》,(明)王志庆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诗考索》,程千帆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古文渊鉴》,(清)徐乾学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顾况诗注》,(唐)顾况撰,王启兴、张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关中金石记》,(清)毕沅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管城硕记》,(清)徐文靖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光绪湖南通志》,(清)曾国荃编,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清)何绍基撰,清光绪四年刻本。
    《桂苑丛谈》,(唐)冯翊子撰,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
    《国史经籍志》,(明)焦(?)辑,明徐象耘刊本。
    《海山存稿》,(清)周煌撰,清乾隆五十八年周氏葆素家塾刻后印本。
    《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陈友冰撰,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0年。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韩孟诗派研究》,毕宝魁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韩孟诗派研究》,肖占鹏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韩子年谱》,(宋)洪兴祖撰,民国影印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本。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河南志》,(清)徐松撰,经训堂本。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弘治八闽通志》,(明)陈道撰,明弘治刻本。
    《侯鲭录》,(宋)赵令畴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村先生大全集》,(宋)刘克庄撰,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湖海诗传》,(清)王昶撰,清嘉庆刻本。
    《会稽掇英总集》,(宋)孔延之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鸡肋编》,(宋)庄绰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己未词科录》,(清)秦瀛撰,清嘉庆刻本。
    《记纂渊海》,(宋)潘自牧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纪文达公遗集》,(清)纪昀撰,清嘉庆十七年纪树馨刻本。
    《嘉定赤城志》,(宋)陈耆卿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嘉定镇江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嘉靖池州府志》,(明)王崇撰,明嘉靖刻本。
    《嘉庆大清一统志》,(清)穆彰阿撰,四部丛刊续编本。
    《甲乙集》,(唐)罗隐撰,四部丛刊景宋本。
    《剪绡集》,(宋)李葬撰,清毛氏汲古阁景宋钞本。
    《简庄诗文钞》,(清)陈(?)撰,清光绪刻本。
    《鉴诫录》,(后蜀)何光远撰,学津讨源本。
    《江湖小集》,(宋)陈起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绛云楼书目》,(清)钱谦益撰,清嘉庆钞本。
    《皎然年谱》,贾晋华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
    《教坊记笺订》,(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台北:宏业书局,1973年。
    《戒庵老人漫笔》,(明)李诩撰,明万历刻本。
    《金石萃编》,(清)王昶编,光绪十九年上海宝善石印本。
    《锦绣万花谷》,(宋)佚名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靳史》,(明)李应光辑,明天启刻本。
    《景文堂诗集》,(清)戚学标撰,清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敬业堂诗集》,(清)查慎行撰,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九华志》,(明)顾元镜撰,明崇祯二年刻本。
    《旧唐书》,(后晋)刘晌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旧五代史考异》,(清)邵晋涵撰,清面水层轩钞本。
    《旧雨草堂诗》,(清)董元度撰,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菊坡丛话》,(明)单宇撰,明成化刻本。
    《剧谈录》,(唐)康骈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郡斋读书志校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康熙杏花村志》,(清)郎遂所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乐志堂文集》,(清)谭莹撰,清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
    《类编长安志》,[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类说》,(宋)曾(?)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蠡勺编》,(清)凌扬藻撰,清同治二年伍氏粤雅堂刻岭南丛书本。
    《李商隐诗歌集解》,(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李商隐诗歌研究》,刘学锴撰,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益集注》,(唐)李益撰,王亦军、裴豫敏编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2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页。
    《历代唐诗论评选》,陈伯海主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荔村草堂诗钞》,(清)谭宗浚撰,清光绪十八年廖廷相羊城刻本。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两浙名贤录》,(明)徐象梅撰,明天启刻本。
    《两浙(?)轩录》,(清)阮元辑,清嘉庆刻本。
    《两浙(?)轩续录》,(清)潘衍桐撰,清光绪刻本。
    《刘禹锡丛考》,卞孝萱撰,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刘禹锡集》,(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刘禹锡年谱》,卞孝萱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唐)刘禹锡撰,陶敏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刘禹锡诗笺证》,(唐)刘禹锡撰,瞿蜕园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柳宗元诗笺释》,(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六艺之一录》,(清)倪涛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卢照邻集笺注》,(唐)卢照邻撰,祝尚书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鹿裘石室集》,(明)梅鼎祚撰,明天启三年玄白堂刻本。
    《绿筠书屋诗钞》,(清)叶观国撰,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罗浮山志会编》,(清)宋广业撰,清康熙刻本。
    《罗隐集》,(唐)罗隐撰,雍文华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罗隐集校注》,(唐)罗隐撰,潘慧惠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耄余诗话》,(清)周春撰,清刻本。
    《梅岩小稿》,(明)张旭撰,元正德元年刻本。
    《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美)倪豪士选编,黄宝华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孟东野诗集》,(唐)孟郊撰,华忱之校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孟东野诗注》,(唐]孟郊撰,陈延杰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
    《孟浩然集校注》,(唐)孟浩然撰,徐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孟郊论稿》,戴建业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佚名撰,清叶德辉考证,清光绪二十九年叶德辉刻本。
    《妙贯堂余谭》,(清)裘君弘撰,清康熙刻本。
    《民国杭州府志》,(民国)李榕等撰,1922年铅印本。
    《闽诗录》,(清)郑杰辑,清宣统三年刻本。
    《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明诗钞》,[清)彭孙贻辑,四部丛刊续编景写本。
    《明诗话全编》,吴文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诗综》,(清)朱彝尊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一统志》,[明)李贤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部新书》,(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南村草堂文钞》,(清)张显鹤撰,清咸丰元年刻本。
    《南涧文集》,(清)李文藻撰,清光绪刻功顺堂丛书本。
    《瓯北集》,(清)赵翼撰,李学颖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匏庐诗话》,(清)沈涛撰,清刻本。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骈字类编》,(清)吴士玉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曝书亭集》,(清)朱彝尊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曝书亭集词注》,(清)朱彝尊撰,李富孙注,清嘉庆十九年校经(?)刻本。
    《七修类稿》,(明)郎瑛撰,明刻本。
    《奇觚(?)文集》,(清)叶昌炽撰,民国十年刻本。
    《千唐志斋藏石目录》,洛阳景墨堂本,1935年。
    《钱起诗集校注》,(唐)钱起撰,王定璋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清)钱曾撰,清钱氏述古堂钞本。
    《乾道四明图经》,(宋)张津撰,清咸丰四年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乾隆福州府志》,(清)鲁曾煜撰,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乾隆江南通志》,(清)赵宏恩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乾隆西安府志》,(清)严长明撰,清乾隆刊本。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螓精隽》,(清)徐伯龄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青岩集》,(清)许楚撰,清康熙五十四年许象缙刻本。
    《清河书画舫》,(明)张丑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诗话》,丁福保编,台北:艺文印书馆,木铎出版社,1988年。
    《清诗话访佚初编》,杜松柏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
    《清续文献通考》,(清)刘锦藻撰,民国影印十通本。
    《虬峰文集》,(清)李麟撰,清康熙刻本。
    《全芳备祖》,(宋)陈景沂编,明毛氏汲古阁钞本。
    《全闽诗话》,(清)郑方坤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全蜀艺文志》,(明)周复俊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唐诗“一作”校正集稿》,杨建国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全唐诗》(增订本),清彭定求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全唐诗》,(清)康熙御定、(清)季振宜等奉敕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全唐诗稿本》,屈万里、刘兆佑主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全唐诗录》,(清)徐倬编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唐诗人名考》,吴汝煜、胡可先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全唐诗人名考证》,陶敏撰,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全唐诗外编》,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录,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
    《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佟培基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全唐文补遗》,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全唐文记事》,(清)陈鸿墀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马绪传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全唐文职官丛考》,陈国灿、刘健明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张伯伟编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全唐小说》,王汝涛编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
    《全五代诗》,(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人间词话》,王国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三家评注注李长吉歌诗》,(唐)李贺撰,(清)王琦等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三体唐诗》,(宋)周弼编、(元)释圆至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山堂肆考》,(明)彭大翼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六十卷》,(明)周(?)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
    《善本书室藏书志》,(清)丁丙撰,清光绪刻本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清乾隆刻本。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绍定吴郡志》,(宋)范成大撰,择是居丛书景宋刻本。
    《畲经堂诗文集》,(清)朱景英撰,清乾隆刻本。
    《沈佺期诗集校注》,(唐)沈佺期撰,连波、查洪德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姜剑云撰,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年。
    《升庵集》,(明)杨慎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师伏堂骈文二种》,(清)皮锡瑞撰,清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刻本。
    《诗法醒言》,(清]张潜辑,清乾隆刻本。
    《诗法指南》,(清)蔡均辑,清乾隆刻本。
    《诗话总龟》(增修本),(宋)阮阅撰,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诗家直说》,(明)谢榛撰,清光绪谈艺珠丛本。
    《诗林广记》,(宋)蔡正孙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诗品注》,(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诗评密谛》,[明)王良臣辑,明天启刻本。
    《诗人主客图》,(清]纪晓岚辑,“茂雪堂丛书”本,清乾隆、嘉庆间抄本。
    《诗式校注》,(唐)皎然撰,李壮鹰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诗薮》,(明]胡应麟撰,王国安校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诗谭》,(明)叶廷秀辑,明崇祯胡正言十竹斋刻本。
    《诗源辨体》,(明)许学夷撰,明崇祯十五年陈所学刻本。
    《石仓历代诗选》,(明)曹学俭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石渠宝笈》,(清)张照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石遗室诗集》,(清)陈衍撰,清刻本
    《石园诗话》,(清)余成教撰,清刻本。
    《识小录》,(明)徐树丕撰,函芬楼秘笈景稿本。
    《史记》,(汉)司马迁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罗立刚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氏族大全》,(元)佚名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世善堂藏书目录》,(明)陈第编,知不足斋丛书本。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事类备要》,(宋)谢维新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事文类聚》,(宋)祝穆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一说是委托缪荃孙代撰),清刻本。
    《书隐丛说》,(清)袁栋撰,清乾隆刻本。
    《鼠璞》,(宋)戴埴撰,宋咸淳百川学海本。
    《蜀中广记》,(明)曹学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水曹清暇录》,(清)汪启淑撰,清乾隆五十七年汪氏飞鸿堂刻本。
    《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说郛》(据1927年涵芬楼影印本),明陶宗仪纂,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说诗(?)语诠评》,(清)沈德潜撰,苏文擢诠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思益堂集》,[清)周寿昌辑,清光绪十四年王先谦等刻本。
    《四库全书考证》,(清)王太岳撰,清光绪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纪昀等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四六丛话》,(清)孙梅辑,清嘉庆三年刻吴兴旧言堂刻本。
    《四溟诗话》,(明)谢榛撰,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松隐集》,(宋)曹孙撰,民国嘉业堂丛书本。
    《嵩书》,(明)傅梅撰,明万历刻本。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人诗话外编》,程毅中主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编,台北:华正书局,1981年。
    《宋诗话考》,郭绍虞编,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宋史新编》,(明)柯维骐撰,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隋书》,(唐)魏征、令狐德棻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隋书经籍志考证》,(清)姚振宗撰,民国铅印师石山房丛书本。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撰,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
    《隋唐嘉话》,(唐)刘(?)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隋唐史》,岑仲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罗联添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肖占鹏主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岁时杂咏》,(宋)蒲积中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孙膑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太平广记》,(宋)李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坛经校释》,(唐)慧能撰,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百家诗选》,(宋)王安石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唐才子传校正》,(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才子传校注》,(元)辛文房撰,孙映逵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编,洪丕谟、张伯元、沈敖大点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
    《唐大诏令集·补编》,李希泌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唐代の长安と洛阳》(地图),日本京都大学科学人文研究所。
    《唐代の长安と洛阳》(索引),日本京都大学科学人文研究所。
    《唐代囝行政地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唐代的散文作品索引》,(日)平冈武夫、市原亨吉、今井清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代古文运动论稿》,刘国盈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代墓志汇编附考》,毛汉光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1995年。
    《唐代社会与元白文学集团关系之研究》,马铭浩撰,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代诗文六家年谱》,罗联添撰,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
    《唐代文史考论》,郁贤皓、陶敏撰,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年。
    《唐代文史论丛》,卞孝萱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唐代文学论集》,罗联添撰,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
    《唐代文学史》,董乃斌、吴庚舜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唐代文学史》,乔象锤、陈铁民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撰,台北:谷风出版社,1987年。
    《唐代文学与文献论集》,陶敏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唐代咏史组诗考论》,赵望秦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程蔷、董乃斌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唐方镇年表》,(清)吴廷燮撰,台北:开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戴伟华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唐国史补·因话录》,(唐)李肇、赵磷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黄御史集》,(唐)黄滔撰,四部丛刊景明本。
    《唐会要》,(宋)王溥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唐集叙录》,万曼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六典》,(唐)李林甫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阙史》,[唐)高彦休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排印本。
    《唐人行第录(外三种)》,岑仲勉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唐人选唐诗》(十种),(唐)元结、殷(?)等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人选唐诗新编》,傅璇琮编撰,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严杰、武秀成、姚松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僧弘秀集》,[宋)李(?)编,明嘉靖黄鲁曾刊本。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清)劳格、赵钺撰,《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清)劳格、赵钺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诗百话》,施蜇存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诗大辞典》,周勋初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诗风格美新探》,王明居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唐诗鼓吹》,(金)元好问编选、(元]郝天挺注,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钱朝鼐等刻本。
    《唐诗归》,(明)钟惺、谭元春辑明刻本。
    《唐诗汇评》,陈伯海主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诗纪事校笺》,(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
    《唐诗镜》,(明)陆时雍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诗叩弹集》,(清)杜诏编,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唐诗论评类编》,陈伯海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唐诗论学丛稿》,傅璇琮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唐诗品汇》,(明)高(?)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诗人行年考》,谭优学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唐诗人行年考续编》,谭优学著,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唐诗拾遗》,(明)高(?)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诗史》,许总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唐诗书录》,陈伯海、朱易安编,齐鲁书社,1988年。
    《唐诗体派论》,许总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唐诗小集》第一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诗小集》第二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孙琴安撰,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唐诗选本提要》,孙琴安撰,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版。
    《唐诗学史稿》,陈伯海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唐诗学引论》,郭扬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唐诗语汇意象论》,(日)松浦友久著,陈植锷、王晓平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书合钞》,(清)沈炳震辑录,清嘉庆十八年海宁查世倓刻本。
    《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以元白之元和体的创作影响为中心》,刘宁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唐文粹》,(宋)姚铉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文拾遗》,(清)陆心源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文续拾》,(清]陆心源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张枕石、许逸民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五代诗人交往诗索引》,吴汝煜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五代文史丛考》,吴在庆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方积六、吴冬秀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唐研究》第1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唐研究》第2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研究》第3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唐研究》第4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唐研究》第5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音佛教思辨录》,陈允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音统签》,(明)胡震亨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唐摭言》,(后周)王定保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陶文毅公全集》,(清)陶澍撰,清道光刻本。
    《天台集》,(宋)李庚、林师(?)、林表民辑,明正德嘉靖间刻本。
    《天台山全志》,(明)张联元辑,清康熙刻本。
    《天中记》,(明)陈耀文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铁桥漫稿》,(清)严可均撰,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
    《通典》,(唐)杜佑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通义堂文集》,(清)刘毓崧撰,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通志二十略》,(宋]郑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同声月刊社编印,南京:同声月刊社,1943年。
    《同治苏州府志》,(清)冯桂芬撰,清光绪九年刊本。
    《晚唐风韵》,葛兆光、戴燕撰,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
    《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傅道彬撰,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撰,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修补本。
    《万首唐人绝句》,(宋)洪迈编,明嘉靖刻本。
    《万姓统谱》,(明)凌迪知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昌龄诗校注》,(唐)王昌龄撰,李国胜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王无功文集》,(唐)王绩撰,韩理洲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右丞诗笺注》,(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韦端己诗校注》,(唐)韦庄撰,江聪平笺校,台北:中华书局,1984年。
    《韦应物集校注》,(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韦庄集》,(唐)韦庄撰,向迪琮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围炉诗话》,(清)吴乔撰,清嘉庆借月山房汇钞本。
    《纬略》,(宋)高似孙撰,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唐)温庭筠撰,(清)曾益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文镜秘府论校注》,(日)遍照金刚撰,王利器校注,台北:贯雅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清浙江书局本。
    《文苑英华》,(宋)李昉、徐铉等编纂,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文苑英华辨证》,(宋)彭叔夏撰,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文章辨体汇选》,(明)胡复征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闻一多著,北京:三联出版社,1982年。
    《问奇类林》,(明)郭良翰辑,明万历三十七年黄吉士等刻增修本。
    《翁同(?)选集》,(清)翁同(?)撰,马卫中、张修龄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吴都文萃续集》,(明)钱毂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吴诗集览》,(清)靳荣藩撰,清乾隆四十年凌云亭刻本。
    《吴兴艺文补》,[明)董斯张辑,明崇祯六年刻本。
    《五百石洞天挥麈》,(清)邱炜(?)撰,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五代诗话》,(清)王士祯原编,郑方坤删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五代十国文学编年》,张兴武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五代史补》,(宋)陶岳撰,(清)宋泽元辑忏华盒丛书本,清光绪十年山阴宋氏辑刊。
    《西京新记》,(唐)韦述撰,经训堂本。
    《西淅泉压邵先生诗集》,(明)邵经济撰,明嘉靖张景贤、王询等刻本。
    《西溪丛语》,(宋)姚宽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霞外(?)屑》,(清)平步青撰,民国六年刻香雪崦丛书本。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闲青堂诗集》,(清)朱伦瀚撰,清乾隆刻本。
    《香树斋诗文集》,(清)钱陈群撰,清乾隆刻本。
    《小重山房诗词全集》,(清)张祥河撰,清道光刻光绪增修本。
    《孝经内外传》,(清]李之素辑,清康熙五十九年李焕宝田山庄刻本。
    《校礼堂文集》,(清)凌廷堪撰,清嘉庆十八年刻本。
    《笑笑录》,(清)独逸窝退士撰,清光绪五年铅印申报馆丛书本。
    《心态与诗歌创作:大历十才子研究》,刘国瑛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
    《新旧唐书合钞》,(清)沈炳震合钞、王先谦补注,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
    《新刻增补艺苑卮言》,(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新校元次山集》,[唐]元结撰,孙望校注,台北:世界书局,1964年。
    《姓史人物考》,(清)章履仁撰,清乾隆二十年刻本。
    《续文献通考》,(明)王圻撰,明万历三十年清江府刻本。
    《续玄怪录》,(唐)李复言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宣室志》,(唐)张读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玄怪录》,[唐)牛僧儒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雪桥诗话三集》,(民国)杨重羲撰,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雅伦集》,(清)费经虞撰,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延(?)四明志》,(元)袁桷撰,清咸丰四年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经堂集》,(清)阮元撰,四部丛刊景清道光本。
    《养吉斋馀录》,(清)吴振(?)撰,清光绪刻本。
    《养一斋诗话》,(清)潘德舆撰,清道光十六年徐宝善刻本。
    《尧山堂外记》,(明)蒋一葵撰,明刻本。
    《姚合诗集校考》,(唐)姚合撰,刘衍校,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姚贾诗派研究》,张震英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年。
    《野客丛书》,[宋)王(?)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一楼集》,(清)黄达撰,清乾隆刻本。
    《倚声初集》,(清)邹祗谟、王士祯辑,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艺术哲学》,(法)丹纳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林伐山》,(明)杨慎撰,明嘉靖三十五年王询刻本。
    《益戒堂诗集》,(清)揆叙撰,清雍正刻本。
    《因话录》,(唐)赵磷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吟窗杂录》,(宋)陈应行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撰,李庆甲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雍正广西通志》,(清)金缺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陕西通志》,(清)沈青峰等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浙江通志》,(清)嵇曾筠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优古堂诗话》,(宋)吴开撰,清嘉庆读画斋丛书本。
    《幽闲鼓吹》,(唐)张固撰,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幼学堂诗文稿》,(清)沈钦韩撰,清嘉庆十八年刻道光八年增修本。
    《舆地碑记目》,(宋)王象撰,粤雅堂续刊本。
    《舆地记胜》,(宋)王象撰,粤雅堂丛书本。
    《玉溪生诗集笺校》,(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笺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62年。
    《玉芝堂谈荟》,(明)徐应秋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清)张玉书等奉敕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御选唐诗》,[清)陈廷敬等奉敕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御制历代赋汇》,(清)陈元龙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御制渊鉴类函》,(清)乾隆敕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渊鉴类函》,(清)张英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白诗派研究》,陈才智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尚永亮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元结诗解》,(唐)元结撰,聂文郁注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元诗选》,(清)顾嗣立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氏长庆集》,(唐)元稹撰,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元稹集》,(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月满楼诗文集》,(清)顾宗泰撰,清嘉庆八年刻本。
    《粤西诗文载》,(清)汪森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越缦堂诗话》,(清)李慈铭撰,民国铅印本。
    《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撰,四部丛刊景明正统道藏本。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云溪友议》,(唐)范摅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谷诗文钞》,(清)查揆撰,清道光刻本。
    《在轩集》,(宋)黄公绍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增订注释全唐诗》,陈贻(?)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张祜诗集》,(唐)张祜撰,严寿澄校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籍集注》,(唐]张籍撰,李冬生注,合肥:黄山出版社,1989年。
    《张籍诗集校注》,(唐)张籍撰,李建昆校注,台北:华泰文化事业公司,2001年。
    《张司业诗集》,(唐)张籍撰,四部丛刊景明本。
    《张文昌文集》,(唐)张籍撰,续古逸丛书本景宋蜀本。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撰,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淳(?)本。
    《昭昧詹言》,(清)方东树撰,台北:广文书局,1962年。
    《赵嘏诗注》,(唐)赵嘏撰,谭优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柘轩集》,(明)凌云翰撰,清光绪武林往哲遗著本。
    《织(?)书屋文钞》,(清)沈兆(?)撰,清咸丰二年刻本。
    《直斋书录解题》(丛书集成初编本),(宋)陈振孙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吴文治主编,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蔡镇楚著,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霍松林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历代诗僧全集·晋唐五代卷》,沈玉成、印继粱主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潘英编,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
    《中国历史大辞典·唐五代史卷》,杨志玖、吴枫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华世出版社编,台北:华世出版社,1986年。
    《中国历史纪年表》,华世出版社编,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年。
    《中国年谱辞典》,黄秀文编,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年。
    《中国年谱总录》,杨殿殉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中国诗论史》,霍松林主编,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中国诗学(第3卷)》,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
    《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陈伯海主编,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著,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
    《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周祖(?)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刘三富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方孝岳著,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赖力行、李清良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龚鹏程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王运熙、杨明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吴文治撰,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中国文学史料学》,潘树广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
    《中晚唐诗叩弹集》,(清)杜紫纶、杜诒谷编,据采山亭藏版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尚永亮等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周书》,(唐)令狐德菜等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主客图(附图考)》,(唐)张为撰,(清)袁宁珍考,《续修四库全书》本。
    《主客图(及其它二种)》,(唐)唐张为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主客图》,(唐)张为撰,谈艺珠丛本,清光绪十一年刻。
    《主客图》,(唐)张为撰,豫章丛书本,民国间刻。
    《主客图》,(唐)张为撰,函海本,清乾隆间李调元刻。
    《著老书堂集》,(清)张世进撰,清乾隆刻本。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李诗系》,(清]沈季友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曹文彪,《论诗歌摘句批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陈才智,《<主客图>白派及门弟子徐凝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陈才智,《为什么施肩吾能够及白门之派》,《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陈晓雷,《<诗人主客图>之清奇雅正派论稿》,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胡玉兰,《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李俊标,《“诗僧”无可的诗歌创作》,《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刘铁峰,《基于薛涛诗作的薛涛“校书”身份考》,《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沈文凡、陈晓雷,《马戴登入<诗人主客图>清雅派“升堂”之门初探》,《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宋立英,《从张为<诗人主客图>看元和诗分派到局限性》,《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吴在庆、常鹏,《赵嘏、杜牧卒年与<唐诗类选后序>作年考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徐长才,《<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7期。
    杨明,《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余霞、黄艳红,《宋前贾岛接受的选本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张伯伟,《摘句论》,《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张传峰,《鲍溶诗歌略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张海鸥,《从秀句到句图》,《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张海鸥,《从秀句到句图》,《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张震英,《<诗人主客图>与唐人诗歌流派观念的形成》,《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张震英,《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观念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
    赵荣蔚,《唐<诗人主客图>散论》,《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赵荣蔚,《唐<诗人主客图>散论》,《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赵望秦,《赵嘏卒年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赵子抄,《<诗人主客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赵子抄,《略论<诗人主客图>“摘句论诗”形式的渊源及流变》,《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赵子抄,《略论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赵子抄、李寅生,《略论<诗人主客图>的版本著录及流传情况》,《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3期。
    赵子抄、李寅生,《略论<诗人主客图>之“清奇僻苦派”》,《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