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沈从文与劳伦斯生命价值书写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沈从文与劳伦斯生命价值书写的研究与世界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影响联系起来,在具体的时代与文化语境中解读文学书写的话语意义,为沈从文与劳伦斯研究开阔了视野。
     西方现代文明转型历时数百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时,已经正式踏上工业文明的成熟期。这期间,人类经历了除魅、启蒙之后,进入科学与理性备受推崇的年代。基督教传统价值观念崩毁,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采。工业的发展,文明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人类收获物质利益;另一方面,也带来精神的严重危机,诸如道德感退化、人性异化和残酷的战争在生者心灵上产生的创伤等。这些现实的问题不断引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非宗教性探讨,并展开对理性与文明的反思。沈从文与劳伦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书写,他们的思想既受到共同的世界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烙刻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印记。
     对沈从文与劳伦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卢梭的原始自然主义生命论和十九世纪西方生命哲学。十八世纪,卢梭首先开始了对文明的现代反思,他通过对比自然人与文明人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思想内容及思想方式,得出了自然人拥有更多幸福感的论断。卢梭的原始自然主义生命论为后人反思文明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沈从文与劳伦斯在生命价值书写过程中都继承了这种模式。十九世纪以来生命哲学的发展也为两位作家的价值书写输送了营养。叔本华对生命偶然性的认识以及他的意志决定论,使沈从文与劳伦斯获得了对生命本质的基本认知。尼采的个人英雄主义论调和强力意志说,尤其受到劳伦斯的热切肯定。但是,沈从文对尼采的接受是有所保留的。他受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精神的鼓舞,努力进行重造经典的创作工作。另一方面,他拒绝个人英雄崇拜思想,相信人民和民主。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和人格分析理论成为沈从文与劳伦斯剖析笔下人物心理世界的理论支点。
     影响了沈从文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儒家的集体主义精神、道家生死相类的生命观及其尚美的人生追求,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生命主题的书写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现实文化环境。影响了劳伦斯的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个人主义。西方十八世纪的道德论证体现了这个时代知识阶层对道德问题的关切,同时,宣扬并构筑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体系。个人主义意识成为劳伦斯生命价值观的基石。
     本文还从作家审视生命的三个角度,即自然中的生命、社会道德意识中的生命和自我的生命,比较了沈从文与劳伦斯的生命价值书写。
     沈从文与劳伦斯都通过在小说文本中将卢梭的自然人与文明人做具象化处理,褒扬自然人的激情与活力,批判文明人的萎顿与拘谨。劳伦斯认为工业文明扭曲了人性,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使生活变得兴味索然。沈从文赞美自然人的活泼与坚忍,但是他通过理性反思指出自然人愚昧、无知、生活盲目,无法承载人类发展的未来。面对自然的原始宗教,劳伦斯出于传统教徒的心理,祈望自然宗教能够救赎被工业文明毁蚀的灵魂,希望通过皈依宗教取得生命的神圣意义;沈从文以艺术家审美的眼光透视宗教,他在原始宗教文明中看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的颂赞,他渴望用爱与美代替宗教,培养国人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
     沈从文与劳伦斯都试图在死亡的观照下参悟生命的本质。沈从文受道家“生死相类”思想的影响,提倡淡然面对生死;劳伦斯受凤凰涅槃和基督复活故事的启迪,认为生命就是不断地在个体的死亡中获得新生。二者都在非理性精神的引领下平衡了死亡与生命的关系。
     在道德问题上,劳伦斯从批判传统道德的角度,批判文明与理性对感性的扼杀;沈从文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批判旧的礼教与卫道士的愚昧和残忍,并对因贫困和人性的弱点而至道德失守的人们给予深切的同情。二者都认为道德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两性道德方面,二人都倡导自然与真诚。劳伦斯以自然与真诚抵制理性与机械化,他主张男女各自忠于本性,建立自然平衡的关系。沈从文以自然与真情对抗阉寺与虚伪,除了表达了对情爱本身的尊重,在有意展现的真情与活力中,仍然有催人向善,重建民族品德的内涵。两位作家借由自然与真诚表达的不同追求,反映出各自民族所面对的不同的主要矛盾。
     沈从文与劳伦斯的性爱书写都富有诗意。沈从文以留白和暗示的手法避免性爱的自然主义描摹,既表现了东方传统文化含蓄蕴藉的美,又体现出其理性意识对读者道德审美习惯的尊重;劳伦斯大胆挑战传统道德,以隐喻的手法纵情表现性爱生活的细节体验,展现了西方文化的浪漫奔放和劳伦斯的非理性价值选择。
     面对自我,劳伦斯与沈从文都坚守自我的独立性,都相信独立思索的意识与能力是生命的本质。劳伦斯对自我独立性的剖析是运用西方理性思辨方法的结果,它又一次深入到了生命的本体。沈从文对自我独立性的认识则基本停留在对独立思索意愿的表达与坚持上。
     劳伦斯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性自我的实现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是对社会职责的妥协,因此,劳伦斯文本中的自我总是矛盾纠结,思想上饱受挣扎之苦。他对自我的独立性与社会性的认识体现出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对他的巨大影响。沈从文的社会性自我是一种主动选择,是在大家族的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民族文化和救国救民的时代氛围影响下,作家将个人自我融入社会需要的结果,他的个人自我与受社会职责规约的社会性自我基本上已经达成了认识上的统一。沈从文在自我体认过程中,理性依然起到了主导方向的作用。
     从这两位作家生命价值书写的特点上,读者可以一定程度地窥视到两个民族在那个年代面对相同问题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不同的性情。然而,抛开差异,两位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人类在向前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对自身行为的不断反思,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索和对理想世界的热切期盼。作家在文本中表达的复杂思想不能用理性或非理性的单一标尺去衡量。他们是现实世界中怀揣梦想的思想者,他们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对理想的诉求。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Shen Congwen and Lawrence’s writing of the valueof lif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ulture. It intends to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ir literary works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ime andcultural heritage. The dissertation broadens the view of study on Shen and Lawrence.
     In the west,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ransition lasted hundreds of years. From theend of19th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20thcentury, the West stepped to the mature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During the time, Christian value system was overturned,and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 was established. Man started to extract the nature.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dvancement of cilvilization benefited men.Nevertheless, they also brought about spiritual crises which stimulated people toexplore the value of life in a non-religious way and to reflect rationalism as well ascivilization. Just in such a situation, Shen and Lawrence started their writing on thevalue of life. They shared some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wereinfluenced respectively by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s.
     Rousseau’s primatism and19thcentury philosophy of life foster Shen andLawrence’s view of life. In18thcentury Rousseau reflected civilization by comparingprimitive men and civilized men. He concluded that primitive men were more happy.Rousseau set up a mode for irrational reflection of civilization. Then, both Shen andLawrence accepted it.19thcentury philosophy of life is also important to Shen andLawrence. They took Schopenhauer’s free will as their basic knowledge of life.Lawrence applaused at Nietzsche’s individualistic heroism and the will to power.Shen was encouraged by Niezsche’s advocate of reevaluating all values, but herefused hero worship.He believed in people and democracy. Freud showed his impacton Shen and Lawrence with his theories of libido and psycho-analysis.
     The collectivism of Confucianism, Taoism’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as well as itslove of beauty are important national cultural legacy to Shen’s interpre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While, individualism is the western tradition shaping Lawrence’sindividual perspective of life.
     The dissertation also compares the two writers by checking their interpretationsof life related to nature, morality and self.
     Both Shen and Lawrence praise the enthusiasm and vigor of the natural whilecriticizing the impotence and meaness of the civilized. Lawrence thinks that industrytwsists human nature and money-orientated value system makes life dull. Shen singsfor the vigor and perseverence of the natural men, but he shows his regrets for theirignorance and spiritual blindness. Facing primitive religion, Lawrence expects that itcan rescue human being from being spitually destroyed by industry. Meanwhile, Shensees beauty in religious belife and its ceremonies. He wishes that he were able to plantlove of beauty in the heart of Chinese people to take the place of religion.
     Both Shen and Lawrence try to expoud the nature of life in the view of death.Shen believes in Taoism’s interpretaion that life and death are one, so he insists ontaking it easy. Lawrence learns his lesson in the story of phoenix and the Resurrection,therefore believes that life will restart in the ashe of death. Both Shen and Lawrencebalance life and death in irrational ideas.
     On ethical problems, Lawrence curses that reason and civilization scaffleperception. Shen criticizes the ignorance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the cruelty of theso-called moralists. He also shows his sympathy with prostitutes made by poverty andperverted people who are too indulged in love. They both agree that morality shoulddevelop as time passes. They think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be natural and honest whenin love. However, Lawrence intends to attack reason and mechanism while Shen triesto slash impotence and hypocrisy. Besides showing respect to love, Shen still hopes toexpress his will of reconstructing national morality by deliberate presentation of vigorand honest love. The different persuits of the writers reflect the different dominantconflicts in their nations.
     Both Shen and Lawrence are poetic in depicting sex. Shen avoids specificdescription of sex by hinting and keeping empty of which technique is frequentlyemployed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It not only embodies the implicit beauty of Chinese culture,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writer rationally conforms to readers’ senseof morality. Meanwhile, Lawrence challenges readers’ morality by indulging in thegreat details of sensuality. His irrational boldness is a symbol of the romantic featureof western culture.
     Facing self, both Lawrence and Shen would keep their own independence ofthinking. Lawrence’s interpretation of self is the consequence of western approach ofrational analysis leading to the ontology of life. However, Shen stopps at expressingand holding his will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Lawrence’s social self passively surrenders to social duty. If possible, he wouldrather always keep his free will. Therefore, the character signifing himself in hiswriting is frequently troubled with and suffers from constant contradictions.Lawrence’s recognition of self is the result of western individualism. While, Shen’ssocial self is a rational choice to melt one’s own self to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whichis the fruit of the national collective culture and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tmosphereof salvation of the nation. Shen’s self mainly keeps accordance to the self restrainedby social duty. It indicates that his recogition of self is dominated by r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by the two writers may symbolize thedifferent ways of recognition and temperament of the two nations as well as the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s. However, except for their differences, both of the twowriters show their courage to persistantly reflect on human actions, unrimittent pursuitof value of life and exubrant expectation of an ideal world. It is impossible to definethe features of their complex ideas by rational or irrational. They are the dreamers ofan idealized beautiful world in the reality. They express their dreams in an irrationalway while observing the world with rational mind.
引文
1徐霞村:《沈从文的<鸭子>——未必如此杂记之四》,原载《北新》第34期,1927年4月16日。
    1苏雪林:《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53-465页。
    2汪伟:《读<边城>》载于刘洪涛、杨瑞仁主编的《沈从文研究资料》,2006年。
    3毕树棠:《从文自传》,原载于《宇宙风》第一卷,第10期,1936年第2期。
    4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载于《中国现代作家论》(第二卷),上海大光书局:1936年。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6页。
    1聂华苓:《<沈从文评传>节选》,收录于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8页。
    1[美]金介甫:《沈从文传》,北京:时事出版社,符家钦译,1990年,第5页。
    2据金介甫考证沈从文在二十年代就通过周作人接受了蔼理斯的性心理学观点。1930年沈读了张东荪的《精神分析学ABC》。他还认识燕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陆志苇,并从施蛰存和废名的小说中学到西方心理学知识。金介甫说“早在1926年,沈就运用他了解的西方神话学和人类学理论来解释民俗学的情节。”金还认为沈“显然也受了西方人种学影响,以为一切艺术都起源于古代原始人的需要”。他还发现“沈特别喜欢现代派,‘发现了那种原始的非伦理的活力,并把它奉为正宗。’”沈欣赏过许多作家,其中包括西方现代派大师乔伊斯。参见时事出版社1990出版的金介甫的《沈从文传》第5,112及113页。
    3余光中,黄永玉:《给艺术两小时——黄永玉谈沈从文》,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1阎纯德:《二十世纪著名中国女作家传》,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2年,第167页。
    2丁玲:《也频与革命》,《诗刊》,1980年第3期,第30-31页。
    1郭国昌:《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46-49页。
    1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1李萌羽:《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东岳论丛》,2003年第8期,第82-85页。
    2向红:《哈代与沈从文乡姑美学品格图式》,《求索》,2009年第8期,第187-188+221页。
    1赵景深:《罗兰斯的两性描写》,《小说月报》,1928年第9期。
    1倜然:《英国小说家劳伦斯逝世》,《申报》,1930年6月20日。
    2郁达夫:《读劳伦斯的小说——<却泰来夫人的爱人>》选自劳伦斯著,饶述一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3郁达夫:《读劳伦斯的小说——<却泰来夫人的爱人>》选自劳伦斯著,饶述一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4林语堂:《谈劳伦斯》选自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1施蛰存:《关于“现代派”的一席谈》,《文汇报》1983年10月18日第3版。
    2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2页。
    1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2施蛰存:《灯下集》,《我的创作生活之历》,开明书店,1937年,第97页。
    3郁达夫:《读劳伦斯的小说——<却泰来夫人的爱人>》选自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1聂华苓:《<沈从文评传>节选》,收录于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7页。
    2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3-64页。
    1林兆荣:《市场经济与中国宗教走向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第100-108+154-155页。
    2陈榕:《欧洲中心主义社会文化进步观的反话语》,《外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8-169页。
    1刘综绪:《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1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2鲁西奇:《梁实秋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页。
    1沈从文:《清乡所见》,《沈从文全集》(第1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李常山译,1982年版,第135页。
    2卢梭:《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3卢梭:《社会自由与所有权》,《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88-89页。
    1卢梭:《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1卢梭:《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1卢梭:《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2卢梭:《政治社会的建立与流弊》,《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3卢梭:《我愿选择这样的国家作为我的祖国》,《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1页。
    1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7页。
    2[美]布伦达·马多克斯:《劳伦斯——有妇之夫》(上、下),邹海仑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1[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2[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310页。
    3[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
    1[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272-273页。
    2[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390页。
    3沈从文:《给一个大学生》,《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1Chambers Jessie. D.H.Lawrence A Personal Record by E.T.[M]. Second Edition. Edt. by J. D. Chambers London:Frank Cass,1965:120
    2[美]布伦达·马多克斯:《劳伦斯——有妇之夫》(上、下),邹海仑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1-22页。
    1[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368页。
    2沈从文:《中国人的病》,《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3沈从文:《中国人的病》,《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4劳伦斯:《劳伦斯书信选》,莫尔编,刘宪之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44页。
    5基思·萨嘉:《被禁止的作家——D.H.劳伦斯传》,王增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7页。
    1霍夫曼:《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争论》选自蒂德洛克编:《劳伦斯与<儿子与情人>题材来源与评论选》,伦敦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104-105+54页。
    1劳伦斯:《无意识幻想曲·导言》《人的秘密》,杨小洪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2劳伦斯:《无意识幻想曲·导言》《人的秘密》,杨小洪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11页。
    1沈从文:《八骏图》,《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2沈从文:《自杀》,《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45页。
    1沈从文:《生命》,《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1康德:《康德谈道德哲学》,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2康德:《康德谈道德哲学》,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3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30-331页。
    4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9页。休谟把有用和愉快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显示出功利的倾向。后来,爱尔维修将其发展为比较彻底的功利主义道德观。
    1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17页。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8页。
    3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434页。
    1费尔巴哈:《幸福论》,《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35页。
    2卢梭:《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4恩格斯语。引自中共中央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32页。
    5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0、143页。
    6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1[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37-41页。
    2[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9页。
    1刘中树:《鲁迅的启示:走向世界,创造自我》选自刘中树主编:《世界文化中的鲁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1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93-199页。
    1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112页。
    1茅盾:《文学与人生》,《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13页。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3鲁西奇:《梁实秋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1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1Lustig, Mayron W.; Korster, Jolene. Intrerculture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Cultures[M], fifth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116
    2杨天宇注说:《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39页。
    1沈从文:《<萧乾小说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1[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2沈从文:《箱子岩》,《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0页。
    1卢梭:《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卢梭谈生活品质》,向阳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2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1王守昌,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7页。
    1沈从文:《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1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2迪特马尔·米特等编:《有为与无为》,周懋庸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96年,第9页。
    3沈从文:《读<英雄崇拜>》,《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4沈从文:《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62页。
    1索天章:《劳伦斯:一位堕入神秘主义的好人》选自劳伦斯:《劳伦斯中篇小说选》,高建民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代译序。
    1庄子著,引得编:《知北游》,《庄子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1沈从文:《渔》,《沈从文全集》(第5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
    2苏雪林:《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56页。
    3沈从文:《一个转机》,《沈从文全集》(第1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64页。
    4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1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王立军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第227页。
    1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王立军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第232页。
    2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王立军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第228页。
    1劳伦斯:《劳伦斯诗选》,吴宙编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第211页。
    1劳伦斯:《道德与小说》,《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2页。
    1劳伦斯:《艺术与道德》,《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43页。
    2劳伦斯:《艺术与道德》,《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45页。
    3劳伦斯:《道德与小说》,《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4页。
    1Sagar, Keith.“Open Self and Open Poem: The Stages of D. H. Lawrence’s Poetic Quest.” The D. H. LawrenceReview24(1992):43-55.
    2[英]劳伦斯:《约翰·高尔斯华绥》,《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63页。
    1[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296页。
    2劳伦斯:《谈小说》,《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4页。
    3劳伦斯:《为<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辩护》,《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62页。
    4劳伦斯:《道德与小说》,《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5页。
    1沈从文:《论读经》,《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1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93页。
    2沈从文:《学习写作》,《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32页。
    3劳伦斯:《小说为什么重要》,《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7页。
    4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17页。
    5[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1沈从文:《女难》,《沈从文全集》(第1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3页。
    2沈从文:《爱欲》,《沈从文全集》(第9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77页。
    1沈从文:《都市一妇人》,《沈从文全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2沈从文:《龙朱》,《沈从文全集》(第5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30页。
    3费尔巴哈:《幸福论》,《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35页。
    4劳伦斯:《道德与小说》,《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2页。
    1沈从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1沈从文:《谈保守》,《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56页。
    2沈从文:《生命》,《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3沈从文:《道德与智慧》,《沈从文全集》(第5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70页。
    1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5页。
    2沈从文:《阿黑小史(病)》,《沈从文全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1[新加坡]王润华:《从沈从文的‘都市文明’到林耀德的‘终端机文化’》,《沈从文小说理论与作品新论》,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2沈从文:《八骏图》,《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1沈从文:《柏子》,《沈从文全集》(第9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1苏雪林:《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56页。
    1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年,第215-216页。
    2林语堂:《谈劳伦斯》选自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1转引自彭凯平为《自我》所做的译本序([美]乔纳森·布朗:《自我》,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2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99页。
    1劳伦斯:《美国经典文学研究》,《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58页。
    2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序言。
    3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页。
    1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00-201页。
    2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83页。
    3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84页。
    4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
    1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31页。
    1[法]帕斯卡尔:《哲学家》,《思想录》,钱培鑫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
    2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02页。
    3劳伦斯:《给小说动手术或扔一颗炸弹》,《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49页。
    1劳伦斯:《小说为什么重要》,《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5-26页。
    1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09页。
    2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3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1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41页。
    2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40页。
    3注释:劳伦斯在其小说、随笔和书信中多次使用“个人自我(personal self)”(电子英文版彩虹:266)以区别“自我(self)”。如果以弗洛伊德的概念进行区分,劳伦斯的“个人自我”类似于弗氏的“本我(id)”,他的“自我”概念类似弗氏的ego。但若从哲学角度进行细致分析,二者自我概念不尽相同。“对弗洛伊德而言,ego由一系列协调本我无理需要和超我坚决不妥协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所构成。人们对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仅仅是自我(ego)的一个方面。”(乔纳森·布朗.自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0)
    4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43页。
    5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36-437页。
    1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2迪特马尔·米特等编:《有为与无为》,周懋庸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3页。
    1劳伦斯:《爱恋中的女人》,王立军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第228-229页。
    2转引自[美]大卫·斯笛尔编:《二十世纪七大思想家自述》,田毅松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1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人生哲学》,李成铭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373页。
    2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人生哲学》,李成铭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231-238页。
    3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6页。
    4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6-367页。
    1谢龙编:《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3沈从文:《情绪的体操》,《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17页。
    1沈从文:《一周间给五个人的信摘录》,《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1-182页。
    2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46-347页。
    1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1-108页。
    2沈从文:《一封信》,《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
    1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第1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48页。
    2沈从文:《元旦日致<文艺>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1沈从文:《元旦日致<文艺>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4-205页。
    2沈从文:《元旦日致<文艺>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4-205页。
    3沈从文:《芷江县的熊公馆》,《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7页。
    1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10页。
    2凌宇:《沈从文创作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第123页。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8页。
    4沈从文:《<湘西>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9页。
    1沈从文:《职业与事业》,《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34页。
    1劳伦斯:《彩虹》,葛备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36-437页。
    1.冰心:《冰心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2.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3.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4.[英]劳伦斯:《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5.[英]劳伦斯:《劳伦斯中篇小说选》,高建民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
    6.[英]劳伦斯:《彩虹》,葛备、杨晨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
    7.[英]劳伦斯:《你抚摸了我——劳伦斯短篇小说选》,芶锡泉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
    8.[英]劳伦斯:《白孔雀》,刘宪之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
    9.[英]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刘一之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
    10.[英]劳伦斯:《劳伦斯书信选》,莫尔编,刘宪之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
    11.[英]劳伦斯:《羽蛇》,彭志恒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
    12.[英]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年。
    13.[英]劳伦斯:《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宋兆霖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14.[英]劳伦斯:《爱恋中的女人》,王立军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
    15.[英]劳伦斯:《劳伦斯论男女关系与人格》,王子予编译,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
    16.[英]劳伦斯:《劳伦斯诗选》,吴宙编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
    17.[英]劳伦斯:《人的秘密》,杨小洪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老舍:《茶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9.鲁迅:《鲁迅全集》(第4、7、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0.鲁迅:《且介亭杂文》,长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长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2.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23.茅盾:《子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2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26.中国基督教两会:《圣经和合本》
    27.施蛰存:《施蛰存文集·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8.苏雪林:《苏雪林选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
    29.杨天宇注说:《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0.叶圣陶:《倪焕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31.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2.赵家璧等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6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33.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英]埃里克·夏普:《比较宗教史》,吕大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36.[美]布伦达·马多克斯:《劳伦斯——有妇之夫》(上、下),邹海仑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37.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
    38.杜素娟:《沈从文与,<大公报>》,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39.[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0.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42.弗里达·劳伦斯:《不是我,而是风》,姚暨荣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
    4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
    44.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5.黄子平等:《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46.荒芜编:《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岳麓书社出版,1986年。
    47.[英]基思·萨嘉:《被禁止的作家——》,王增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8.翦伯赞,邵循正,胡华编著,《中国历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9.[美]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
    50.[美]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年。
    51.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52.刘综绪:《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54.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
    55.鲁西奇:《梁实秋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56.马勇:《伦理道德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7.[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第三版·下册),赵轶峰等译,中华书局,2006年。
    58.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9.绍华强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
    60.沈坚:《文明的历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61.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1973-2000)》,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62.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
    63.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中、下),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
    64.孙冰编:《沈从文印象》,上海:学林出版,1997年。
    65.阎纯德:《20世纪著名中国女作家传》,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
    66.王继志:《沈从文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67.王亚蓉编:《沈从文晚年口述》,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8.王瑶:《中国文学史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1954版。
    69.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7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萧乾编:《萧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7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
    73.余光中,黄永玉:《给艺术两小时——黄永玉谈沈从文》,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74.郁沅:《中国古典美学初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
    75.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6.赵遐秋:《徐志摩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77.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8.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79.[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80.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8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82.[美]大卫·斯笛尔编:《20世纪七大思想家自述》,田毅松,赵正国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3.[德]迪特马尔·米特等编:《有为与无为》,周懋庸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8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85.[德]费南迪·费尔曼:《生命哲学》,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86.冯友兰:《人生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7.高旭东:《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88.贺兴安:《沈从文评论》,成都出版社,1991年。
    89.[德]康德:《康德谈道德哲学》,叶昌德编译,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
    90.[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91.[美]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92.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3.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94.刘进才:《京派小说诗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95.刘中树主编:《世界文化中的鲁迅》,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
    96.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7.[法]路易·加迪等:《文化与时间》,郑乐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98.[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99.[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100.毛信德:《郁达夫与劳伦斯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1.[德]尼采:《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102.帕斯卡:《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103.[美]乔纳森·布朗:《自我》,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104.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05.石毓彬等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现代西方伦理学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6.[德]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李成铭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107.[德]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8.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9.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10.王治河等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11.王守昌,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112.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3.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4.[新加坡]王润华:《沈从文小说理论与作品新论》,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15.[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
    116.谢龙编:《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7.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8.张新颖:《沈从文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9.赵林,邓守成主编:《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0.赵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1.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小说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23.[战国]庄周:《庄子》,雷仲康译注,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124.[战国]庄周著,引得编:《庄子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5.David, Wang. 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126.Iser, Wolfgo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127.Lustig, Mayron W.; Korster, Jolene. Intrerculture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5th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7.
    128. Peng Hsiao-yen. Shen Congwen’sAvant Guardism and Primitivism[M], Taipei: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1994.
    129.毕树棠:《从文自传》,载于《宇宙风》第一卷,第10期,1936年第2期。
    130.陈榕:《欧洲中心主义社会文化进步观的反话语》,《外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8-169页。
    131.城谷武南:《沈从文与中上健次对比研究试论——本质推论》,罗明辉译,《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
    132.丁玲:《也频与革命》,《诗刊》,1980年第3期,第30-31页。
    133.郭国昌:《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34.黄永玉:《南方周末报》,2003年1月17日版。
    135.[美]金介甫:《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6-19+41页。
    136.李东:《从“疏离”到“回归”:日本沈从文研究的历史发展(1926-2004)》,《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1-46页。
    137.李萌羽:《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东岳论丛》,2003年第8期:第82-85页。
    138.凌宇:《咀嚼民族生存的哀欢》,《语文建设》,2003年第11期。
    139.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10页。
    140.凌宇:《沈从文创作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
    141.凌宇:《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42.凌宇:《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艺术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3期。
    143.凌宇:《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4期。
    144.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撞击看沈从文》,《文艺研究》,1986第2期。
    145.林兆荣:《市场经济与中国宗教走向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第100-108+154-155页。
    146.郭国昌:《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46-49页。
    147.施蛰存:《关于“现代派”的一席谈》,《文汇报》,1983年10月18日。
    148.孙正聿:《哲学与人生》,《光明日报》,2009年4月16日。
    149.倜然:《英国小说家劳伦斯逝世》,《申报》,1930年6月20日。
    150.向红:《哈代与沈从文乡姑美学品格图式》,《求索》,2009年第8期,第187-188+221页。
    151.徐霞村:《沈从文的<鸭子>——未必如此杂记之四》,原载《北新》第34期,1927年4月16日。
    152.杨瑞仁:《近二十年来国内沈从文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134-139页。
    153.杨瑞仁:《域外70年<边城>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第15-19页。
    154.王玲珍:《沈从文与哈代的基调——悲观意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第150-151页。
    155.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和城里人的理想》,《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156.王学富:《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第172-188页。
    157.易季鹃:《清远、哀婉的田园牧歌——沈从文湘西小说与哈代威塞克斯小说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85-89页。
    158.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第2期,第93-97页。
    159.赵景深:《二十年来英国小说》,《小说月报》,1928年第8期。
    160.赵景深:《罗兰斯的两性描写》,《小说月报》,1928年第9期。
    161.赵景深:《罗兰斯翻译魏尔嘉》,《小说月报》,1928年第2期。
    162.赵景深:《纱脱莱夫人的恋人们》,《小说月报》,1928年第12期。
    163.赵景深:《现代文坛杂讯》,《小说月报》,1928年第6期。
    164.赵景深:《英国文人在意大利》,《小说月报》,1928年第11期。
    165.赵学勇,卢建红:《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第130-137页。
    166.钟仕伦:《福克纳和沈从文的启示》,《当代文坛》,1991年第3期,第48-52页。
    167.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花城》,1980年第5期。
    168.朱光潜:《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湘江文学》,1983年第1期。
    169.Sagar, Keith.Open Self and Open Poem: The Stages of D. H. Lawrence’s PoeticQuest[J]. The D. H. Lawrence Review1992(24):43-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